第10章 财务会计报告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0章 财务会计报告(精选6篇)

第10章 财务会计报告 篇1

财务报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编制动态报表的主要依据的是(C)。

A、账户的期初余额

B、账户的期末余额

C、账户的本期发生额

D、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

2、下列各项中,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要求中

阐述有误的是(D)。

A、《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的项目,应当单独列报

B、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一般可以合并列报

C、会计准则要求改变时,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可以改变

D、企业欠客户的应付款可以与其他客户欠本企业的应收款相互抵销

3、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应按其(A)大小顺序排列。

A、流动性

B、重要性

C、变动性

D、盈利性

4、某企业2007年发生的营业收入为200万元,营业成本为120万元,销售费用为8万元,管理费用为6万元,财务费用为2万元,资产减值损失为7万元(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4万元(收益),营业外收入为5万元,营业外支出为3万元。该企业2007年的营业利润为(C)万元。

A、66 B、76 C、81D、83

5、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下列各项中,需要根据其明细科目及“预付账款”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填列的是(B)。

A、应付债券 B、应付账款

C、实收资本 D、应收账款

6、依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顺序,将企业在一定日期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进行适当分类、汇总、排列后编制而成的是(C)。

A、利润表 B、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C、资产负债表 D、现金流量表

7、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是(A)。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8、在利润表上,利润总额减去(D)后,得出净利润。

A、管理费用

B、增值税

C、营业外支出 D、所得税费用

9、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根据总账余额和明细账余额计算填列的项目是(B)。A、应付职工薪酬 B、长期借款

C、应收票据D、货币资金

10、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是(D)的基础。

A、填制原始凭证 B、编制会计分录

C、填制记账凭证 D、编制财务报表

11、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根据总分类账户余额填列的资产负债表项目是(A)。

A、应付票据

B、应收账款

C、未分配利润

D、存货

12、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目的顺序是按(B)排列。

A、重要性程度B、流动性大小

C、支付性大小 D、金额大小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B、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时,可能存在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情况,企业应当披露年度财务报表的涵盖期间、短于一年的原因以及报表数据不具可比性的事实

C、企业在5月1日开始设立,会计年度是本年5月1日至下一年4月30日 D、至少按年编制财务报表

14、“应付债券”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属于(B)项目。

A、流动负债 B、非流动负债

C、流动资产 D、非流动资产

15、某企业期末“应付账款”账户为贷方余额26万元,其所属明细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为33 万元,所属明细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为7万元;“预付账款”账户为借方余额15万元,其所属明细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为20万元,所属明细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为5万元。则该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项目的期末数分别应为(A)万元。

A、38和27

B、33和20 C、53和12

D、26和15

16、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项目排列标准是(C)。

A、重要性原则,即重要项目排在前面,次要项目排在后面

B、债务清偿的先后顺序,即短期债务排在前面,长期债务排在后面

C、流动性大小,即流动性大的排在前面,流动性小的排在后面

D、金额的大小,即金额小的排在前面,金额大的排在后面

17、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分为左右两方,其中左方为(A)。

A、资产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顺序排列 B、资产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C、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一般按求偿权先后顺序

D、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按短期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顺序排列

18、全部损益账户的本月发生额如下:主营业务收入80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50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86万元,销售费用50万元,管理费用40万元,财务费用10万元,营业外收入5万元,所得税费用44万元.则利润表中“利润总额”的本月数为(A)万元。

A、119 B、214 C、114 D、75

19、某企业“应付账款”明细账期末余额情况如下:“应付账款——X企业”贷方余额为200 000元,“应付账款——Y企业”借方余额为180 000元,“应付账款——Z企业”贷方余额为300 000元。假如该企业“预付账款”明细账均为借方余额。则根据以上数据计算的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账款”项目的数额为(C)元。

A、680 000

B、320 000 C、500 000

D、80 000

20、以下不属于财务报表的是(D)。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D、试算平衡表

21、在资产负债表中,下列不计入“流动资产合计”的项目是(D)。

A、应收账款

B、交易性金融资产

C、一年内到期的非流资产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2、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借款”项目,是根据(D)填列。

A、总账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

B、总账账户的余额计算填列

C、明细账的余额计算填列

D、总账余额和明细账余额计算填列

23、下列各项中,()属于年末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填列依据。

A、“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余额

B、“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余额减去“利润分配”科目的贷方余额

C、“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余额加上“利润分配”科目的贷方余额

D、“本年利润”科目年末贷方余额或借方余额

24、某企业会计年度的期末应收账款所属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为500 800元,所属明细账户贷方余额之和为9 800元,总账为借方余额491 000元。假设企业“预收账款”所属明细科目的金额为0,则在当期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项目所填列的金额为(A)。

A、500 800元 B、9 800元

C、491 000元 D、510 600元

25、财务报表中各项目数字的直接来源是(D)。A、原始凭证

B、日记账

C、记账凭证

D、账簿记录

26、某日,大华公司的负债为7 455万元、非流动资产合计为4 899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3 000万元,则当日该公司的流动资产合计应当为(D)。

A、2 556万元 B、4 455万元

C、1 899万元 D、5 556万元

27、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根据总账余额直接填列的项目是(A)。

A、实收资本 B、长期借款 C、应收账款D、应付账款

28、利润表中的“上期金额”栏内各项数字一般应根据(C)填列。

A、上月利润表中“本期金额”

B、年初至上月末的累计金额 C、上年利润表中“本期金额” D、年初至本月末的累计金额

29、下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中,(C)需要根据多个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进行汇总填列。

A、应付职工薪酬 B、短期借款 C、货币资金D、资本公积

30、关于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要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各项目之间的金额不得相互抵销

B、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个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

C、应当在财务报表显著位置披露表报企业的名称等重要信息

D、至少按月编制财务报表

31、下列各项中,(D)正确反映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按流动性从大到小排列。

A、存货、无形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

B、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无形资产、货币资金

C、无形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

D、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无形资产

32、H公司年末“应收账款”科目的借方余额为100万元(其明细科目没有贷方余额),“预收账款”科目贷方余额为150万元,其中,明细账的借方余额为15万元,贷方余额为165万元。“应收账款”对应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为8万元,该企业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项目的金额为(D)万元。

A、165 B、150 C、115 D、107

33、资产负债表中“应付票据”项目,是根据(A)填列。

A、总账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 B、总账账户的余额计算填列 C、明细账的余额计算填列

D、总账余额和明细账余额计算填列

34、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应根据(D)填列。

A、“现金”账户期末借方余额

B、“银行存款”账户期末借方余额

C、“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期末借方余额

D、上述三个账户期末借方余额之和

35、关于应当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披露编报企业的名称等重要信息这项基本要求,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

A、需要披露编报企业的名称,如果企业名称在所属当期发生了变更,本期财务报表不须注明,下期财务报表直接更改

B、对资产负债表而言,须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对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言,须披露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

C、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列报,并标明金额单位

D、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标明

36、在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中,期末都是根据(B)编制财务报表。

A、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

B、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

C、记账凭证或汇总记账凭证

D、科目汇总表 您未做该题

37、资产负债表中,根据几个总账账户的余额填列的项目是(A)。

A、货币资金 B、存货 C、应收账款 D、固定资产

38、某公司“原材料”账户期末余额60万元,“库存商品”账户期末余额为24万元,“材料采购”账户期末余额为20万元、“发出商品”账户期末余额为18万元、“存货跌价准备”账户期末余额为7万元,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存货”项目应填列(B)万元。

A、97

B、115

C、122

D、129

39、下列项目的余额,可能在资产负债表中用负数填列的是(B)。

A、“固定资产”项目 B、“应交税费”项目 C、“累计折旧”项目 D、“无形资产”项目

40、下列各项中,属于“预付款项”项目填列依据的是(C)。

A、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之和

B、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之和

C、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之和

D、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之和

41、某企业期末“固定资产”账户借方余额为200万元,“累计折旧”账户贷方余额为8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方余额为30万元,“固定资产清理”账户为借方余额2万元。则该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的期末数应为()万元。

A、202 B、120 C、92 D、90

42、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在某一特定日期投资者拥有的()总额。

A、总资产B、净资产

C、总负债 D、未分配利润

43、下列各项属于利润表基本要素的是()。

A、负债 B、利得 C、所有者权益 D、利润

44、某公司“库存现金”总账余额为1万元,“银行存款”总账余额为100万元,“其他货币资金”总账余额为30万元,“预收账款”总账余额为15万元,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货币资金”项目应填列()万元。

A、101 B、130 C、131 D、146

45、全部损益账户的本月发生额如下:主营业务收入80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50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86万元,销售费用50万元,管理费用40万元,财务费用10万元,营业外收入5万元,所得税费用44万元。则利润表中“净利润”本月数为()万元。

A、75 B、79 C、114 D、119

46、“应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如有贷方余额,应在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反映。

A、预付款项 B、预收款项

C、应收账款 D、应付账款

47、下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中,()不能直接根据总账账户期末直接填列。

A、长期借款 B、短期借款

C、应付股利 D、资本公积

48、资产负债表中“盈余公积”项目是根据()填列。

A、总账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

B、总账账户的余额计算填列

C、明细账的余额计算填列

D、总账余额和明细账余额计算填列

49、某企业“原材料”期末余额100 000元,“生产成本”期末余额50 000元,“库存商品”期末余额120 000元,“存货跌价准备”期末余额10 000元。则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应填列的是()元。

A、300 000 B、260 000 C、280 000 D、270 000 50、下列各项中,属于长期负债项目的是()。A、应付票据 B、长期借款 C、应付股利D、应付职工薪酬

二、多项选择题

51、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根据总账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的项目有()。

A、应收利息 B、交易性金融资产

C、短期借款

D、应付利息

52、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反映的内容包括()。A、发出商品 B、材料成本差异

C、周转材料

D、库存商品

53、下列属于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的组成部分的是()。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会计报表分析

54、多步式利润表可以反映的企业利润要素有()。

A、每股收益 B、营业利润

C、利润总额 D、净利润

55、下列应在资产负债表右方填列的项目是()。A、应收账款 B、预付款项

C、应付账款 D、预收款项

56、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应根据()等科目分析填列。A、委托加工物资 B、存货跌价准备 C、原材料 D、材料采购

57、下列会计要素中,能够体现企业资金运动动态表现的有()。

A、所有者权益 B、费用 C、资产 D、利润

58、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利润总额计算的有()。

A、营业收入

B、营业外支出

C、营业外收入

D、投资收益

59、下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应根据相关科目明细余额填列。

A、预收账款 B、应收账款

C、存货 D、应付账款

60、属于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有()。

A、盈余公积

B、未分配利润

C、所得税费用

D、资本公积

61、利润表的特点是()。A、表内数据说明某一期间的情况

B、所有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

C、属于静态报表

D、属于动态报表

6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流动负债的有()。

A、应付债券

B、专项应付款

C、长期应付款

D、应付股利

63、资产负债表中,属于流动负债项目的有()。A、短期借款 B、应付利息

C、应付债券 D、应付票据

64、下列不属于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项目的是()。

A、预收款项 B、应收账款

C、预付账款 D、持有至到期投资

65、下列账户中,影响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金额的有()。

A、无形资产 B、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C、累计摊销 D、资产减值损失

66、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包括的项目。A、短期借款 B、交易性金融资产

C、递延所得税负债 D、实收资本

67、下列项目中,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可以根据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的是()。

A、应交税费 B、应付票据

C、短期借款 D、应收票据

68、按照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编报不同分类,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该分类标准。

A、年度财务报表 B、中期财务报表

C、个别财务报表D、合并财务报表

69、以下关于资产负债表中“期末余额”填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固定资产”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B、“无形资产”项目,应根据“无形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C、“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根据“本年利润”账户和“利润分配”账户的期末余额计算填列,如果是未弥补亏损,则在本项目内以“-”号填列

D、“长期借款”项目,应根据“长期借款”账户的期末余额,扣除其中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且企业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的部分后的金额填列

70、多步式利润表可以反映企业的()等要素。A、所得税费用 B、营业利润

C、利润总额 D、净利润

71、下列项目中,应计入资产负债表“非流动资产合计”的是()。

A、商誉 B、持有至到期投资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D、预收款项

72、下列各项中,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左方的有()。

A、固定资产

B、无形资产

C、非流动资产

D、流动资产

73、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根据()账户的期末余额的合计数进行填列。

A、在途物资 B、原材料

C、自制半成品 D、工程物资

74、借助于利润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管理者()。

A、分析企业资产的结构及其状况

B、分析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 C、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

D、分析企业利润的未来发展趋势

75、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存货的有()。

A、生产用原材料 B、包装材料 C、自制半成品 D、国外进口的商品

76、财务报表按编报期间的不同,分为()。

A、年度财务报表

B、季度财务报表

C、月度财务报表

D、中期财务报表

77、重要性,是指在合理预期下,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对于项目列报遵守重要性原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判断项目性质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项目在性质上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是否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因素

B、判断项目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项目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成本总额、净利润、综合收益总额等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或所属报表单列项目金额的比重

C、对各项目重要性的判断标准一经确定,不得再变更

D、某些项目的重要性程度不足以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或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单独列示,但对附注却具有重要性,则应当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78、下列各项中,()属于资产负债表左方反映经济内容。

A、流动负债 B、流动资产

C、长期股权投资 D、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79、下列关于利润表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可据以分析、评价企业的盈利状况和工作业绩

B、是企业的主要财务报表之一

C、表中各项目是按照流动性排列的

D、可据以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利润的未来发展趋势

80、下列关于利润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我国的利润表格式采用多步式

B、通过利润表可以总体上了解企业收入和费用、净利润等的实现及构成情况

C、利润表中可以反映企业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的本期发生额

D、利润表各项目的数据来源主要是根据各损益类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81、下列各项中,()可能影响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项目金额。

A、应收账款 B、预收账款

C、应付账款 D、预付账款

82、下列属于利润表提供的信息有()。

A、实现的营业收入

B、发生的营业成本

C、营业利润

D、企业本期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总额

83、企业的中期财务会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等。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利润分配表

8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营业成本”项目填列依据的有()。

A、“劳务成本”的本期发生额

B、“生产成本”的期末余额 C、“其他业务成本”的期末余额

D、“其他业务成本”的本期发生额

85、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两者合计填列。

A、应付账款总账余额

B、应付账款所属明细账借方余额合计

C、应付账款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合计

D、预付账款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合计

86、下列各项中,()影响企业利润总额计算。A、营业收入 B、营业外支出

C、营业外收入 D、投资收益

87、下列各项中,()会影响营业利润计算。

A、营业外收入 B、营业税金及附加

C、营业成本 D、销售费用

88、下列关于利润表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

B、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报表

C、是动态报表

D、是静态报表

89、利润表的格式分为()。

A、单步式 B、多步式 C、账户式 D、报告式

90、在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分为()。A、流动负债 B、短期负债

C、非流动负债 D、预计负债

91、下列各项中,属于利润表项目的有()。

A、主营业务利润 B、营业利润

C、本年利润 D、净利润

92、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应根据()科目的借方余额合计数填列。

A、库存现金 B、银行存款

C、预收账款 D、其他货币资金

93、下列各项税费中应该在利润表“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中反映的有()。

A、营业税B、资源税

C、土地增值税 D、增值税

94、资产负债表中,根据明细账账户的余额计算填列的项目有()。A、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

B、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

C、长期借款

D、货币资金和存货

95、下列各项中,企业在编制利润表时需要计算填列的有()。

A、营业利润 B、营业收入 C、营业成本 D、财务费用

96、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不能根据一个总账账户余额填列的项目是()。

A、短期借款 B、应付账款

C、长期借款 D、应付票据

97、企业中期财务报表至少包括(ABC)和附注。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98、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项目填列的依据有(BC)。

A、“营业外收入”发生额

B、“主营业务收入”发生额

C、“其他业务收入”发生额

D、“投资收益”发生额

99、资产负债表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具体包括有(ABD)

A、权益状况 B、资产状况

C、财务成果 D、偿债能力

100、资产负债表下列项目中,(ABCD应根据一个或几个有关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A、交易性金融资产 B、应交税费 C、盈余公积 D、固定资产清理

三、判断题

101、营业利润减去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后得到净利润。(错)

108、多步式利润表便于报表使用者分析单位净利润增减变动的原因,评价单位净利润的质量及其风险,并预测单位未来的盈利能力。(对)109、虽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不同,但财务报告的内容却基本相同。(错)

110、不论是单步式利润表,还是多步式利润表,建立的基础都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关系。(对)111、利润表中的“上期金额”栏,应根据上年利润表中该期的“本期金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对)

112、利润分配表可以作为利润表的一部分而纳入利润表,也可以作为利润表的附表单独编制。(对)

113、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付票据”项目是根据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

114、“无形资产”项目的金额根据“无形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错)

115、企业在利润表中应当对费用按照功能分类,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对)

116、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付账款”项目和“应付票据”项目都是根据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

117、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结构。()

118、在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应收款”项目应根据“其他应收款”科目总账余额直接填列。()

119、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长期借款”项目和“应付账款”项目都是根据明细账户余额计算填列。()

120、资产负债表的“年初余额”栏通常根据上年末有关项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且与上年末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一致。()

121、根据利润表,可以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利润的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

122、营业利润是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再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来的。(错)123、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至少包括流动资产项目、长期投资项目和固定资产项目。(错)

124、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应根据“银行存款”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125、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对)

126、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通常采用账户式结构,左方列示资产项目,按流动性大小排序。(对)127、附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二是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对)

128、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资产都是企业拥有的。(错)

129、就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活动的整体而言,会计账簿所能提供的仍是分散的、部分的信息,不能通过其内在联系,集中揭示和反映该会计期间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全貌。(对)130、利润表中收入类项目大多是根据收入类账户期末结转前借方发生额减去贷方发生额后的差额填列,若差额为负数,以“-”号填列。(错)应是贷方减借方 131、“应付账款”科目的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如果出现借方余额,应填入资产负债表的“预付款项”项目。()

132、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是动态报表。()

133、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待摊费用”项目应根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的余额直接填列。()134、利润表“上期金额”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度利润表“本期金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

135、营业利润扣减掉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后得到净利润。()

136、登记会计账簿,虽然比会计凭证反映的信息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但就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活动的整体而言,其所能提供的仍是分散的、部分的信息,不能通过其内在联系,集中揭示和反映该会计期间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全貌。所以要通过编制财务报表的形式,来进一步归集、加工和汇总会计信息,形成一套全面、综合地反映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系统文件。()

137、企业至少应当按季度编制财务报表。()138、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是按资产流动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139、财务报表按照编报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

140、合并财务报表是子公司以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

第10章 财务会计报告 篇2

【名师箴言】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用了一个数学式简洁地阐述了一个人的价值、实际才能以及自我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就好像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深奥的哲理,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当然,这种比喻实际上也是分数自身特性的体现. 分式与分数一字之差,分数的特性是否会延续到分式当中呢?同学们对此能否作出肯定的回答?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下分式相关的知识,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同学们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我们可能会经历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保持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态度,再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一定会克服前行中的困难,体会别样的精彩和喜悦.

第10章?吉林展望 篇3

10.1 地位更加突出

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战略位置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形成高度重视、支持、关心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见图10-1。

10.2 体系更加完善

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办学类型多元灵活、层次结构丰富完备、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职教普教相互融通、法律制度充分保障、现代学校制度完善。见表10-1。

10.3 资源更加优化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学校、企业、社会等紧密合作,各类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职业教育充分体现面向全社会、终身化、网络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见图10-2。

10.4 质量更有保障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方针得到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涌现出一大批优质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品牌专业和课程,教育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见图10-3。

10.5 支撑更加有力

全省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基础性作用凸显,通过大力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有力支撑新一轮振兴发展。见表10-2。

10.6 贡献更加突出

第10章 财务会计报告 篇4

内容提要

一、辉煌的远古艺术

(一)原始彩陶

1.中国彩陶的特点。一是彩陶图案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与中国文化观念 的演进同步;二是彩陶图案的结构特点与中国美学的基本法则相合。

2.彩陶的艺术法则。一是无始无终,回味无穷。原始彩陶圆形造型,观 赏圆形陶器图案要“步步移、面面观”,无始无终,没有起点终点,从有限的 画面获得了无穷美的享受。二是由上观下、仰观俯察。原始陶瓷图案的绘制照 顾到由上方下视而形成的一幅和谐图案,原始彩陶注重整体欣赏效果。原始彩 陶的图案布局和散点透视法则对后世的绘画影响很大。

(二)青铜纹饰 1.青铜器的文化意义。青铜器文化是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核心,其中商周 礼器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青铜纹饰的艺术法则。一是饕餮纹代表的是重组变形法则。重组变形,体现古人的构思方式,龙凤是重组变形,中国帝王需要天命、天理因此需要造 就一种具象的而又非现实存在的象征,饕餮精神就是龙的精神,变形使中国文 化产生了各种神仙和魔鬼世界。二是人兽共生。显出上古观念演变的三个逻辑 阶段:人兽一体,均为神物;人兽分离,人通过兽与上界沟通;人对兽取得了 主动地位。

二、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有宫殿、陵墓、寺庙、园林四类。

宫殿陵墓均有高、大、深、庄的特点,寺庙建筑的特色是整体对称,园林 的核心是情趣。中国建筑群体有墙,墙内主次分明,气韵生动、韵律和谐。墙 显出实中之虚,人不出户就可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悟宇宙天道,及天道 所决定的儒家秩序和道家情趣。

(二)雕塑 古代雕塑———气韵生动。

中国雕塑主要有陵墓集群、宗教集群、建筑装饰、工艺雕塑四个集群组成。中国雕塑强化了中国艺术的整体性特征。一个雕塑的大小是由雕塑群体和 建筑整体决定的。整体性决定了中国雕塑是程式化的,程式性压倒了雕塑的自 身特质。中国雕塑具有两个绘画的特点:一是平面性。即雕塑注重让人看的一 面,看不见的一面就少费工力;二是彩绘,中国雕塑的程式化忽略细部,中国 彩塑的细部是绘出来的,这些雕塑的减省本身又是符合中国艺术的总体原则 的,中国艺术讲究的是气韵生动,神似胜于形似。

(三)书法 书法是艺术,它象征了人之美、宇宙之美。作为艺术的书法是在汉末魏晋 时期出现的,书法既反映书法家的个人风格,又反映整个时代的审美风貌。晋 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是历代书法艺术特色的定论。书法 家作书的创造过程就是领悟中国文化之道的过程,书法线的流动如天地间气之 流行,宇宙以气之流动而成,书法以线之流动而成,宇宙一大书法,书法一小 宇宙,中国书法是独特的艺术世界。

(四)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民间 绘画。宫廷绘画的最佳载体是彩墨画;文人绘画的高峰是水墨画;宗教绘画解释 宗教内容多为彩色壁画;市民绘画的版面达到妙境;民间绘画负载下层民众的 愿望,形式为年画。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有以下几点:(1)散点透视。即不受固定观察点的局限,表现作者想表现的东西。也就 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迁入所描绘的对象之中,深切体会对象的情感和状况,并 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通过这种手法,重 在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

(2)以大观小,以小见大。即要求画家站在一个宏伟高度,以大观小,一 目了然。然后把心中的构图在图画上表现出来。如唐代吴道子一天把嘉陵江 300里山水风光在大同殿的墙壁上画了出来,这是因为他饱览了当地风光而胸 有成竹的缘故。

(3)遗貌取神。即绘画不仅重形似,更重神似,且神似比形似更重要。为 了取得传神的效果,必要时可将所画对象的形貌进行变异,如宋代仕女图把女 子画成柳叶眉、杏仁眼、樱桃小嘴,以显示女子的阴柔美,这就是遗貌取神的 原则。

(4)游目式的笔、色、墨。中国画的深度靠线条的浓淡枯湿来完成。中国 画的深度空间使画家意识到光的作用,中国式的光效不是依靠描绘物体上的光及物体上的色彩因受阳光的影响而所起的变化来显现,主要是用水墨画中的墨 色的深浅来表现,这与西方绘画注重色调的明暗显然不同。

(五)音乐

中国音乐分仪式音乐、宫廷舞音乐、声乐、独奏器乐、民乐五类。

中国音乐的特色有旋律为主、节奏宣泄、理性精神三点。所谓旋律为主,器乐表现的是旋律的线条美,用旋律再现生活,旋律为主的器乐声乐表现的是 理性精神或哲学沉思的一极。节奏宣泄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端,如陕北腰 鼓、山西锣鼓等民乐表现的是粗犷的阳刚之气。理性精神是说歌舞强调表现人 的内心情怀,这情要“发乎情,止乎礼”,所以中国古代音乐是合乎礼节、充 满理性的。

中国音乐具有世界性魅力,如,曾侯乙墓编钟音域之广,十二个半音齐 全,可奏各种音阶的乐曲,又如《高山流水》《潇湘水云》《十面埋伏》极富民 族特色。

(六)戏曲

戏曲是对整个古代艺术的总结。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有综合性、程式化、虚拟化。综合性,指演员运用唱、念、做、打、翻等手段表演,把音乐、舞 蹈、文字、雕塑、绘画等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程式化,指戏曲在不同朝代 不同剧种中的逐渐程式化:生、旦、净、丑的角色程式化,红色忠勇、正义,黑色刚毅、耿直,白色多谋、狡诈的脸谱程式化,老生的本嗓,青衣、花旦的 小嗓把唱法程式化,表演手段的程式化。虚拟化,即利用舞台的假定化,通过 夸张变形表现生活,戏曲反映生活多用虚拟手段,演员扬扬马鞭就表现骏马奔 腾。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体现了我国戏曲的特色,这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主 要因素。

三、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一)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准则。

1.气韵生动:这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所谓气韵生动,就是用任何一 种艺术形式再现生活、反映生活时,要有生气,有风韵。要求艺术家塑造的艺 术形象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带来“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 美想象空间。气韵生动概括了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精神,也反映了 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从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精神。气韵生动是 自然艺术的统一,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主要强 调直感、生动、韵味与情趣。

2.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的意蕴是,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含蕴丰富而生动的 审美意蕴,给人以无穷的情思与遐想,从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古人对虚实相 生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虚实的关系可概括为: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 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所谓“虚”,就是艺术作品间接显示出来 的形象,它不直接显示出来,只有让人们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即“思而得之”,所谓“实”,就是用文字、色彩、线条、音响、动作、表情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 在形象。而且,唯有虚实相生的艺术品,才能产生“气韵生动”的效果。

(二)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从美学角度给中国古代艺术分类,可分为阳刚美和阴柔美。

1.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强大、外表不光滑,显得伟大、雄伟、壮丽、威武、坚强。阳刚之美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恐惧等情感。比 如青铜器以厚重、威武、雄伟的造型和凹凸不平的铜铸的纹饰,让人感到壮 美;高大深庄的宫廷建筑和帝王陵也使人感到阳刚之美。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 书以特有的粗犷浑厚凝重的笔法和结构使人感到振奋、觉得壮丽、威武。中国 音乐中的打击乐,如编钟、编磬、铜鼓等。其造型是显示壮美的,演奏时发出 的浑厚、凝重悠远的声音也使人感到阳刚之美、钟鼓之乐主要体现阳刚之美。阳刚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

2.阴柔之美。就是秀美。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原始 彩陶的造型和纹饰都能让人感到阴柔之美。其造型光滑小巧,其纹饰或像动物 或像植物,或是几何图案。娇柔的造型和纹饰叫人愉快,因此是秀美。在书法 方面,行书、草书均以线条的变换、如行云流水、字体结构极尽变化,而体现 出阴柔之美。园林是把自然风光浓缩到一个人造的景点之上,比起真正的自然 风光来它小巧玲珑,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无不体现出阴柔之美。

当然,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并不互相排斥,有些优秀的中国艺术品,同时 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中国古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有其历史根源,那就是阳刚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阴柔之美受道家思想影响。

(三)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和 1.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相和,人与社会相和,人与 宇宙相和(天人和一),“和”的精神贯穿整个中国社会文化之中。这是中国文 化总体特点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艺术家用“和”的基本精神来感受 生活,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和”。

2.中国古代艺术门类中所表现的“和”与“中”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 艺术门类都追求“中和”的境界,“中”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古典建筑,所有建筑必须围绕中线对称的摆设。每一个宫殿必须有一个高于其他建 筑物的主体建筑。帝王陵墓必有一个神道,帝王的棺木一定放在坟冢的正中; 佛教雕塑中,佛像一定在每一庙或窟中正中的位置,旁边的雕像小于正中佛 像,对称地服从于主佛像;绘画的突出主要人物或主峰。

练习题:

1.中国寺庙建筑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汉永平十年建立的 洛阳白马寺,从这时起,中国的佛教寺庙就不同于印度的寺庙,它以王府为模式,纳入中国礼制建筑的体制之中。2.魏晋以后 士人园林 兴起,中国园林才获得了自己的独特品格,并影响了皇家园林。3.魏晋六朝是中国绘画的形成期,随人物品藻兴起了“以形写神”的人物画,以 顾恺之 为代表随寄情山水产生了使人可“澄怀味象”的山水画。

4.曾侯乙墓编钟 是一奇观。它由能奏各种不同音高的65件乐器组成,分三层排列,总音域达五个八度之广,十二个半音齐全,可以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5.中国原始彩陶的时间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其空间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6.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饕餮纹,一是人兽共生。

7.中国古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8.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最优秀的代表还是 昆曲 和 京剧。

9.中国彩陶有两个特点,一是彩陶图案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于中国文化观念的演进同步。(√)10.中国建筑无论宫殿、;陵墓、寺庙,还是园林,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调群体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的画面,而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

11.世界上,只有在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象征了人之美和宇宙之美。(√)

12.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与其他文化根本不同,在于它是一个气的宇宙。(√)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内容提要

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1.中国古代史学的童年期——先秦。史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一朵。中国不仅有严密的史官制 度、史著体制完备、史学著作丰富,而且史学人才辈出、史学意识发达。

史学的起源:历史是过去的事,它依靠人的记忆、文字的记载和实物的遗 存传承后代。人类的历史意识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最早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 传播,是凭记忆的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口叙传播史事的形式,是史学 的源头。

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铭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档案。甲骨文可称为历史记载 的萌芽,因为已经具有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记录要素。金文中还常 有“其子子孙孙家宝用”的话,反映了一种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滋生。卜辞 记事,短短只有几个字,长的可达百余字;金文,从百字上下,直至500字 之多。

史官的产生大约与“史”字同时,史具有专司记事之意。我国最早的史 官,是见于文献记载的黄帝时的仓颉、沮诵。他们的职责除了记事外,还要参 与册祝、秉书、决狱等活动,很大程度上还有一种神职的性质。史官是最早的 历史学家。

商周数千年间,虽然口述传说与成文记事同时并进,但能够流传下来的总 是零零散散、片片断断的过往之事。整理反映以往历程的素材,历史编纂应运 而生。

《尚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档案汇编,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尚书》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在于它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同时 还提出了历史鉴戒的思想。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大 致写出了西周的盛衰史,可以称为史诗,广义地看《诗经》中的其他部分,也 具有史诗的价值。

官书和史诗标志着史学的萌芽,但它们毕竟不是正式的史书。西周末年和 春秋时期,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分别出现了国史,当时统称为春秋。这是中国 史学上最早的正式史书。

春秋末年,孔子撰成《春秋》一书,按年、时、月、日顺序记载事件,反 映出编年史的特点。这样规范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学上首次出现。《春秋》 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中国史学的成长期———秦汉。司马迁将全部的才学、卓识倾注到不朽 之作《史记》之中,创立了规模宏大、组织完备、内容广泛的纪传体的通史,成为历代正史的专用体例。

班固撰写的《汉书》对后世封建史学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史记》。改 通史为断代史,完成了纪传体的正统化和规范化。荀悦的《汉纪》又创编年体 断代的先例,完备了编年史体的规模。西汉时期的刘向、刘歆先后编制了《别录》《七略》,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尖锐激烈的阶级 矛盾和民族矛盾、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使该时期的统治者比以往任何时期的 统治者都更重视修史,官私修史之风盛行,史书的数量,史书的种类都得到充 分的发展。还涌现出一些新的史体,如实录和谱学。随着史著之大量涌现,史 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史学从经学的附庸中分离出来,成为学术上的一个单独 门类。

4.中国防大学史学的重要转折——隋唐五代,史学的重要作用逐渐被统 治者,尤其为最高统治集团所认识,因而控制修史日趋严密。唐朝确立了设馆 官修正史,宰相监修的修史制度,史学成为有力的求治工具。官修史书取得很 大成绩,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成书于唐朝。唐朝又出现了新的史书体裁。刘知几 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评体的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史学的发展。杜佑 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志体的专著。

5.史学的盛世——宋元时代。宋朝史学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会 通”思想成为史学的主流。通史编撰和当代史编撰都深受其影响。一批有影响 的通史著作相继问世,而以当代编年史和典制史的撰著最有代表性。《资治通 鉴》《通志》《文献通考》一批有影响的通史著作相继问世。文献学也有了显著 的发展。金石学是新兴的史学领域,扩大了文献研究的范围。方志在两宋特别 是南宋大量涌现。同时又创造了两种新的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

6.史学的大发展——明清史学。明代方志和稗史撰述增多,经济史更加丰富,史学的通俗化和历史教育广泛展开。清代史学,以考据学为代表,乾嘉 时代对中国的学术文化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清理与总结。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第一,中国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 明显特点就是崇古重史,“以史为鉴,以西为镜”。在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排序 中,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第二,流传至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而 且历史记录连绵不断,这在世界所有文明国度里是仅有的一个例外。丰富的历 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第三,中国古代的史学,深受儒家经学 的影响,经史同源,从源头上说明了二者的密切关系。第四,中国古代史家特 别注重史文,文史结合成为优秀史家的传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的《史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丰富的历史内容、多样的形式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

1.《隋书·经籍志》把史书分为13类,即正史:指纪传体。古史:编年 体。杂史:体例杂,兼包众体。内容杂,内容大抵皆帝王之事,琐事遗文入 史。霸史:特指十六国的记注。起居注:是“录天子法度”的一种编年体史 书。旧事、职官、仪法、刑法:有关典章制度方面的史书。杂传:是关于各种 人物的总录。地理:记载州郡山川物产以及风土人情。

2.刘知几将唐以前的史籍归为六家二体。随着史学的发展,唐朝之后又 出现史评体、典志体、会要体。宋朝又出现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

3.清朝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为15类。

(二)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1.编年体是古代编撰史籍的最早体例。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记载事实。首先标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年下依 次记时、月、日,日期之下记述具体史实。这种史体的优点是史事与时间的紧 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使读者明白事物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发展 规律。

2.《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编年体 史著的诞生。3.东汉末年杰出的历史学家荀悦编写《汉纪》三十篇,并在写法上有所 创新,在按时间记述重大事件和人物时,顺便将与之同类的政事、人物、典章制度、少数民族等加以介绍。这一写法并被称为类叙法。此法的创立,大大扩 充了编年史的记叙范围,增强了记事的条理性。

4.东晋的史学家袁宏编写的《后汉纪》,对编年史体有所发展。常常在记 述某人某事时,连带将与之同一类型的人和事写出好几个、好几件。进一步扩 大了编写的容量,增强了编年史记载政事和人物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5.北宋司马光打破了断代的格局,撰写《资治通鉴》。全书体例严谨、内 容翔实、文字简洁,是一部空前规模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此后,史学界又掀起 了一股“编年热”,产生了大批仿通鉴的编年体史著,如南宋李焘的《续资治 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清 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清代陈鹤编的《明纪》、夏燮编的《明通鉴》。

6.汉以后的编年体还有一个重要系列,历朝的“起居注”和“实录”。

总之,自先秦至清朝,我国编年体史籍一直未断,且自成体系,成为我国 历史编撰学的主要体例。

(三)历朝相承的纪传史

1.中国纪传体史籍,创始于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所谓纪传体,即由 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以记载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2.司马迁著《史记》,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相互配合,构成 了较为完整严密的体系,创立了纪传体。东汉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将 世家归入列传、改书为志,遂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范例。

纪传体的优点在于融五体之长为一体,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用专章记载 典章制度。如果说编年体是以纵纪史,那么纪传体就是以横记史。本纪:表面 是专记帝王的一种体例,实则通过记帝王,以编年的形式反映一朝国政大事; 史表通过表格形式,勾勒历史轮廓和线索;史志:反映国典朝章及自然、社会 历史的专篇,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有关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列传:是 反映各类典型人物的一种体例。论赞:是评论历史人物或事件,它以篇前论、篇末论或夹叙夹议等形式表明观点,有助于后人了解史事及著者立场。

3.被称作“正史”的“二十四史”是纪传体文献中的佼佼者。“二十四 史”是随着历代封建王朝的兴替逐渐形成的。唐代初期,曾有“三史”之说。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后又有陈寿《三国志》列入,遂有“四史” 之说。延及宋代,已出现了“十七史”。朱明王朝,又出现了“二十一史”。至 清代又出现了“二十二史”和“二十四史”的称谓。民国时期又是有“二十五 史”“二十六史”的称谓。

“二十六史”规模宏大,叹为观止。上自黄帝、下至清末,洋洋洒洒,多达四千余卷。自始至终,唯用纪传体例贯穿,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来各方 面的历史。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1.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典志书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独立、成熟的 过程。《史记》有八书,记天文、地理、文物制度。其后许多断代史皆沿“八 书”体制,设志以记历代典章制度。唐朝杜佑编撰了《通典》,开创了典志体 这一新的史书体裁。

典志体,又叫“政书体”,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史籍。“政书”这一名词,目 录学上以前无定名,清代修的《四库全书》中才开始使用,专门记述历代政 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史书归入此类。2.南宋的史学家郑樵《通志》“二十略”上起远古、下止隋唐。又有宋末 元初的马端临《文献通考》上起远古、下止宋室。《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各具特色,素有“三通”之称。其后,又有历代增补,出现了包括“三通”在 内的系统反映古代典别的“十通”。(包括三通及《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 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及《清续文献通考》)

3.断代为书的政书专说一代典制,以事类为中心,叙述一定时期或某一 朝代的经济、政治制度。这种著作又有会要、会典之分。私人所修者称会要,出于官修者名会典。“会要”为断代史。会要体创始于唐德宗时的苏冕,后经 杨绍复续修,又经宋王溥增补成为《唐会要》这是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制书。

(五)纪事本末体与史评

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将所记载的内容归纳为若干 个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立以相应的标题,按时间顺序记其始末 经过。这种史书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在袁枢的影响下,明清两代,颇多仿效之作。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编纂达到了高峰,上接下续之作 不断出现,纪事本末体成为一个体系。

所谓“史评”,系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史 事的评论,如贾谊的《过秦论》、班彪的《王命论》、朱敬则的《十代兴亡论》 等,这是史事评论的单篇。宋代以后,关于史事评论的专书不断涌现,范祖禹 的《唐鉴》、李焘的《六朝通鉴博议》等,都是这类著作。明清之际王夫之的 《读通鉴论》、《宋论》是我国史学中史事评论方面最高水平的史著,评论史事 专书的代表作。另一类对史书和史学的评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是我国 较早的史学评论专篇。

唐朝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所撰的《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的专著,标志着史学论体裁的确立。清代著名史学理论家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学兼天人 会通古今

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撰述,一般都具有恢廓的历史视野,用包容 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这种气势和 规模从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已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在司马迁以 后,杜佑、司马光、郑樵、马端临等,以不同形式的历史撰述,发展了学兼天 人、会通古今的传统,他们的论述展现了史家辽远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视野。

中国古代史学,不但记叙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而且记载了自然历 史、天文地理的变化,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以古为镜 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史家治史修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鉴往知来、经世致用”。经世 致用是史学社会性的必然要求。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服务现实生活、解决现 实问题作为史家重要工作目的,详今略古,注重当代史的研究,是我国史学的 一贯传统。史学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从对历史的记载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总结 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作为今人和后人的借鉴,它以洞察历史为基础,以关注现实为旨趣,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之一。

因为史学的经世致用,满足了现实政治的需要,历史国家政权对史学均大 力提倡支持,促进了中国史学发展与繁荣。

(三)求实直书 书法不隐

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又一优良传统。求实、写实是治史者必备的要 素之一。在先秦“书法不隐”是著史的一条根本标准,到了唐初以直笔为著史 标准。早在春秋时代,尽管史官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不乏不畏权贵书 法不隐、秉笔直书的史官,以至那些手握生杀之权的“乱臣”也对他们有几分 畏惧。这种优良传统到后来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弘扬。刘知几在《史通》中,写了《直书》《曲笔》的专篇,总结了唐以前史家直书的优良传统。

(四)德识为先 才学并茂

中国古代重视史家修养,是史学又一优良传统。中国史学批评,自古注重 从史家主体修养的角度来进行。他们在总结、评论前人的史学成果时,也同时 就史家修养作了评论。唐朝刘知几对史家的修养提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评述,提出史家必须兼有才、学、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在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基础 上,又明确地提出史德。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设“史家的四长”一章,综合了刘知几和章学诚的理论,将史德与才、学、识并列,且排在最前 面,使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史德、史才、史学、史识,既是对史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史家批评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因而不免具有某些历史局限性。

练习题:

1.《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皆殷、周王朝的大事。

2.《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3.编年体 是中国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它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这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容易明了史事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因果关系。

4.继《史记》之后,东汉班固沿用《史记》体例而略有变更,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5.《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被目录学家合称为“三通”。6.所谓“史评”,系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史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批评史事,一类重在批评史书。

7.我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有:汇通古今、以古为镜、求实直书、德识为先。8.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袁枢新创纪事本末体,还有《通志》、《文献通考》。

9.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10.《隋志》史部的分类原则是内容和体裁的结合。(√)11.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2.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的《史通》,是史评接触的代表作。(√)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内容提要

一、伦理道德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与宗法制社会政治结构之中,形成了以伦理 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强调真、善、美统一,但又以善为核心。如先秦 道家从体用关系的角度揭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而儒家则提出人 与禽兽、小人与君子、义与利等一系列辨题,推崇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修养 路径,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永垂不朽的人生境界。

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在《尚书》及有关文献中,上古政治家皋陶已经尝试构建中国伦理的基本 框架,如兴“五教”,定“五礼”,亲“九族”,立“九德”,等等。春秋初期政 治家管仲也提出“国有四维”、“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等一系 列德教理论。儒家创始人孔子建构了第一个系统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孟子继 而提出“五伦十教”之说。汉儒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 家伦理演化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中国伦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传统美德。摘要略述如下。

(一)仁爱孝悌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论语》曰: “仁者爱人。”“仁”发端于人性固有的“恻隐之心”,彰显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 亲之情,以“孝悌”为根本,并以“忠恕”作为“为仁之方”,扩展于社会,形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生活情趣。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表现为待人接物的“礼节”、“礼仪”。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次为 谦和“礼让”的品德。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进而扩展为治国安邦 的“礼制”规范。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记· 冠义》指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而《诗经》则斥失礼之人说: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三)诚信知报

“诚”是人内在的美德之一,《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由此形成了做人要“诚实”,待人要“诚恳”,对事业要“忠诚”等相关品德。儒 家视“信”为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信其可也。”到汉代,信被 列为封建道德的“五常”之一。中华民族还重视“报”的美德。《诗经》有 “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名句。“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也是世俗社会公 认的美德。忘恩负义的行径是为人所不齿的。

(四)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大德、大节,它由爱家爱乡之情扩充而来。在 家天下的时代,家—乡—国是直接贯通的,无论是古人所说的“父母之邦”,还是今人所说的“祖国”,都体现了强烈的依恋情结。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内忧 外患之际,都会有仁人志士为反抗暴政、抵御外侮而赴汤蹈火,前赴后继。

(五)克己奉公 儒家强调“克己复礼”,以达到“天下归仁”的至治境界。礼的精神本质 是一种尊卑有序的宗法秩序与政治秩序,以有效地调节个人—家庭—家 族—国 家的利益关系,它要求个体利益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利益,因而把“公益胜私 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道家也提出了“少私寡欲”、“公乃明”的主张。克 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于社会公利的精神。中国文 化中的大同境界,其基本精神就是“天下为公”。

(六)修己慎独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主张,由“修身”而“内 圣”,由“内圣”而“外王”,最终实现平治天下的理想。由此形成了向内探 求、建立与完善道德自我的修养方法,如正心、诚意、慎独、内省、自讼、集 义、养气等,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 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儒家极为重视义 利之辩,视之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孟子要求 “先义而后利”。宋明理学家又把义利与公私、理欲联系起来,一方面强调“正 其义不谋其利”;另一方面又认为“正其义而利自在”,从而得出了“利在义 中”、“义中有利”的观点,与《礼记·大学》中“以义为利”的主张是完全一 致的。

(八)勤俭廉正

中国文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很自然地形成了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优良 品德,并代代传承下去。为政者重视体恤民情,常思“稼穑之艰难”。不劳而获者被视为“硕鼠”而受到抨击。勤俭持家、以俭修身成为普遍的共识,先秦 儒、道、墨诸家均有尚俭的论述。“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的治家理念至 今仍深入人心。廉与俭含义相近,《淮南子》云:“廉犹俭也”。管仲视“礼义 廉耻”为“国之四维”,孟子也推崇“廉士”人格。诸葛亮还总结出了“俭以 养德”的修身格言。

中国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如圣人、贤人、大人、君 子、善人等。在这些理想人格激励下,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都会在历史进入生 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为维护民族大义而奋斗,甚至献出宝 贵的生命。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一)中国伦理思想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先秦阶段,即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这一阶段的伦理思想主要 有四个方面。一是上古神话,其中表现出崇德不崇力,惩恶而扬善,重天命而 轻命运等原始的伦理观念。二是《周易》,构建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哲学模 式。三是《周礼》,成功地把氏族社会的原理转换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四是孔孟学说。孔子成功地对中国的社会生活秩序进行了伦理化的提升,创造 了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孟子继而提出了五伦说、性善论、修养论以 及仁、义、礼、智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伦理发展完善的重要环节。

2.汉唐阶段,即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这一阶 段的伦理思想也有四方面内容构成。一是《礼记》的成书,标志《四书》伦理 体系事实上已经形成。二是董仲舒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 建化和抽象化的统一。三是魏晋玄学伦理,试图通过儒道调和以克服人的精神 生活和伦理生活中之间的矛盾。四是隋唐佛学伦理,其基本精神取向颇与儒家 伦理相契合;其宗教修行方式与儒家的修身养性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成为向儒 家伦理回归的中介环节。

3.宋元明清阶段,即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主要内容有二。一是 程朱理学体系,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学说,把人间的伦常之理上升 为天道的法则,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二是陆王心学体系,它在 基本范畴与学术宗旨上与程朱理学相同,但又有区别,陆王认为“理”不是外 在的客观实体,而是人“心”或“良知”的先验结构。

(二)中国伦理学具有精致的结构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原理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性。“礼”的法则,“仁” 的原理,修养的精神,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分述如下。第一,人伦原理。它包含着五伦设计、整体主义与伦理政治等三方面的民族性因素。第二,人道原则。其内涵包括:(1)人伦决定人格,即人伦关系中的家族本位 与血缘亲情构成了道德人格的基础。(2)仁、义、礼、智的价值体系。在复杂 而多元化的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中,仁、义、礼、智始终是主体,贯穿于整个中 国伦理学的发展中。(3)与德性主义。中国伦理道德以“修己安人”为模式,以“内圣外王”为目标,把人格完善与待人治人相统一。第三,人性论。有三大特点:(1)强调人兽之分。(2)人格均等,人人可圣。(3)修身养性,向内探求。

练习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2.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 道德化 的实践理性。3.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4.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把 道德 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5.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孝、悌、忠、恕„„一系列德目。6.发家代表人物管仲提出了“四维气体”,“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7.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8.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有: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等等。

9.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形成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

10.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经历的过程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符合,体现了逻辑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

11.新儒学伦理最重要的学派就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2.人伦既立,就要求按照人伦之礼为人、待人,挺立道德主体,形成中国伦理的“人道”。

(√)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内容提要

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有“联系”之意,故“宗教”之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的超自然力量。宗教的 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 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宗教在人类文化 发展的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但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 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无不打上深刻的宗教痕 迹,就连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 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至于宗教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文化特征的影响就更无处不在了。

如中国哲学中的“天”,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天神”观念的继续和 发展;而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孝”,既包含着对还活者的父母的赡养、孝敬,又包含着对已故先人的孝敬和祭祀。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是中国 古代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 视的。

中国远古宗教与世界许多地区和民族一样,宗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崇拜、动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 始的宗教形式。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乃至名山大 川等自然现象神化,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在我国,日神崇拜最为盛 行。鬼神崇拜缘于古人“灵魂不死”的观念,对一般鬼神的崇拜又逐渐转变为 对自己的祖先鬼魂或本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由之渐渐演化出祖先崇拜。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鬼魂崇拜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仅仅是鬼神 崇拜,而是搀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而成的,故道教的主要思想 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 期的黄老道。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顺帝年间,张陵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到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此派尊张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东汉时期 另一个教派叫“太平道”,创立者为张角。张角在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巾军”。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其盛衰与“黄巾军”紧密相关。道教在魏晋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其代表作是《抱朴子》。“天师道”流行江东,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支经法,南朝刘宋时由陆修静汇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经录系,史称“南天师道”。南北朝时,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了“北天师道”,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成为官方宗教。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 清、灵宝等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 为主的“正一道”。唐宋之后道教的 另一大派系是“全真道”。“全真道”与“正一道”相反,反对符,排斥咒 术,而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真功。明清以后,道教日 渐衰落。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概念虽然从《老子》而来,但他们着重从宗教 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认为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同时又是 “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三清尊神”,即原始天 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也是道的人格化。道教的最终目的是“得道成仙”。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道教所说的神仙,不 但指灵魂常在,且指肉体永生。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一个 基本教义。修行的方法大体可以丹鼎派与符派。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中国古代诸文化形式中关系最密切的,首先当推古代科学。道教的 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徒们所采用的一种 重要方法就是服食丹药,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写了许多炼制金丹的书,做了 许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著作,翻开了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道 教炼丹家往往兼通医学和药物学,许多道教徒同时也是医学与药物学专家,如 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都对古代医学与药物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道教对于古 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气功近年来在在很多地区都颇盛行。但若 追根溯源,其源头之一就是道教之守

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行方法。道教 对中国古代文学医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志怪小说与神魔小说就基本上以神仙 鬼怪为题材。诗歌方面除了与道教关系密切的游仙诗,许多作家与道教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次,道教对中国的民俗影响尤为广泛。有鉴于道教对中国古 代文化的巨大影响,以至于不少思想家认为,道教是中国文化根柢之所在,例如鲁迅就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三、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之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 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释迦摩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摩尼 通过艰苦修行,悟出了“四谛”——“苦集灭道”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所谓 “苦”就是“人生皆苦”。在原始佛教看来,人生就是一个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涅 ”或“入灭”,即“四谛”中的第三 谛——“灭”。要“入灭”或获得解脱,首先必须弄清楚造成痛苦的原因,这 就是“集”。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烦恼”,而“烦 恼”之最大即“三毒”——贪、嗔、痴。当然要摆脱痛苦必须掌握脱离痛苦的 方法,此即“道谛”,道,就是途径、方法的意思。原始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 很多,最主要的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后来,这些修行方法被进一步 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到了大乘佛教,又进一步发展为“六度”。

印度佛教虽然典籍浩瀚、派别繁多,但若大而言之,不外大小二乘、空有 二宗。到了公元12世纪左右,由于佛教适应不了当时印度的社会需要,加上 伊斯兰教诸王的入侵,佛教在印度逐渐溃灭。此后,世界佛教的中心东移至 中国。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与流布,佛经的翻译日渐增多,逐渐形成以安 世高的为代表的小乘佛教系统和支娄迦谶为代表的大乘佛教系统。这一时期弘 扬的大乘佛教,主要是性空般若学。但真正使般若学蔚为大宗的是鸠摩罗什及 僧肇等高僧。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所谓“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 化、缘分。“本无”一家后来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成“七宗”。“六家七 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大多带有浓重的玄学色彩,与印度佛 教的缘起性空的思想不尽相同。僧肇对这些流派的思想逐一进行了批判,指出 般若学所说的“空”,亦即“不真”,因其无自性,不真实,故空。僧肇可以说 是般若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进入南北朝后,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逐渐转向佛 性理论。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慧远、梁武帝萧衍和竺道生。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这一时期著名的宗派有天台宗与华严宗。最 为本土化、影响最大的宗派是禅宗。它抛开印度佛教之源头直探心海,由超佛 之祖师禅发展到超祖之分灯禅,完全改变了传统佛教之面貌。

(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刻,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哲学为例,魏晋玄学开始作为般若学传播的媒介,进而与般若学交融汇 合,最后为般若学取代,使玄学在更高层次得到深化。隋唐佛学的高度中国 化,成为当时对社会影响极大的思想潮流。宋明理学受到佛学的影响更为明 显。再如诗、书、画等艺术形式,都打下了佛教深刻的印痕。中国艺术创作,最重“境界”,而“境界”之说,就与禅理颇多相通之处。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一)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

传统儒学虽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但和传统的“天神”观念 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孔子发现了“人”,对鬼神敬而远之,开始了从“天”向 “人”的转变,但孔子并没有完全抛弃或打倒“天”,整个儒家学说也没有完全 抛弃“天”这个外壳。尽管时代不同,或称之为“天命”,或名之曰“天道”,或冠之以“天理”,但“天”一直是政治思想或人伦道德之本原。“天”、“天 命”、“天道”仍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既然“天”的宗教色彩不可能一下子 洗刷干净,那么儒家学说又怎么能不具有一定程度的宗教色彩呢? 尽管先秦儒家有意无意地淡化“天”的宗教色彩,但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理论,却把“天”进一步神化、人格化,儒家的“天”又被宗教 化了。尤有甚者,董仲舒还把世间的一切,包括政治制度、伦理纲常等,统统 归结于天,把先秦儒家所建立的一整套正在逐步脱离宗教的政治、伦理学说,又重新神学化、宗教化了。

在修养理论上,儒家把人伦道德归诸“天”,认为人的“善性”、“善端”是一种先天的禀赋,因此,一切道德修养便是回复本心。既然如此,宗教式的主观内省,就成为儒家的一种重要修行方法。儒家修行的宗教性还表现在“慎独”的修行理论中,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带有“上帝临汝,无二汝心”的宗教色彩。因为你在孤栖独处时,尽管他人不能看到你的所做所为,但天地鬼神是洞察幽微的,因此君子应当“慎乎其所不睹”、“慎乎其所不闻”。

(二)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儒家学说在发展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把佛、道二教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建立起一个熔三教于一炉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首先,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隋唐佛教的佛性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佛教化、本体化的心性论。把心性论发展得更为细致深入。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天道”、“本心”、“良知”等,因为吸收了隋唐佛教的“佛性论”,从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人学化了的佛 性理论。

其次,宋明理学的修行方法也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证悟的“明心见性”。故尔,朱熹有“豁然贯通”之说,陆象山“多类扬眉瞬目之机”,王阳明则言:“本体工夫,一悟尽透”,都走向了神秘的整体直观的道路。

再次,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千言万语,无非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此“灭欲”之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义倾向。而理学家所极力提 倡的主观内省,“主静”、“居敬”等,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色彩。

练习题:

1.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等自然神的崇拜,到了夏、商、周三代后,逐渐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

2.在中国历史上,与自然崇拜并存的另一种古代宗教是鬼魂崇拜。鬼魂崇拜的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说。

3.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室秦汉时期的 黄老道。

4.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 丹鼎 一系。其代表作是《抱朴子》。5.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下面小说与道教思想内容有关的有:《搜神记》、《后搜神记》、《太平广记》、《四游记》。

6.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是,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受到中国古代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7.佛教的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8.史籍中常有“三教”之称。“三教”是哪几个:儒教、佛教、道教。

9.宗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10.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联系最密切。(√)

11.公元12世纪左右,世界佛教的中心东移至中国。(√)

12.宋明新儒学之深摄佛教思想,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内容提要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离不开对哲学的深层把握。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哲学 思想异常活跃。在3000多年哲学发展史上,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 的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学的经典是六经。原始儒学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宇宙永不停息地变化流转,人应该效 仿它而自强不息,全面发挥人的秉赋与潜能,其“天道”、“地道”、“人道”的 思想,都是讲积极创造的生命精神。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所谓“仁”,既是指天地万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和崇高的 道德价值。儒家的理想是通过推广仁爱精神,把人的精神提升到天人合一之境。总之,儒家精神是一种寓理想于现实的精神,有利于人们以超越的精神完 成日常的事业。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代表论著《老子》文约义丰,《庄子》 恢诡谲奇,两书不仅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也代表了特殊的艺术精神。《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最终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发生的根本原理。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在探寻哲学智慧上,道家主张从否定入手。道家与儒家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宇宙的契合无间。庄学讨论了人以有限人生投入无限宇宙大化的痛苦生存处境,提示人们遍历层层生命境界,寻求精神的超脱 解放,其《逍遥游》强调生命自我的飞越,《齐物论》肯定物我的同体融合,这些均有利于现实中的人们从紧张、偏执中超脱,求得个体超拔的精神愉悦。

中国人经由对印度佛教六百余年的消化改造,特别是吸纳道家、儒家与魏 晋玄学的哲理,创造了自己的中国化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大大削弱了宗教 意识,呈现出更加世俗化的倾向。佛教智慧主要运用否定、遮拨的方法破除人们对表象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著,以求得精神的自由与解脱,它的返本归极、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方法,是启发人们一种内在的自觉,培养伟大人格的重要途径。从思辨上来说,中国佛学拥有自己的独特运思模型,如天台圆教的“三谛圆融”说,把心灵观照之表象世界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把世界看作是统摄不同层次的相对价 值体系的一个更高价值系统。禅宗的不立文字、自性成佛、平常即道等,说明 在实际的人生中才有自由,极大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

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注重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并 以书院为依托,将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宋明理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官方 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 与心性的关系问题,认为宇宙间事物的法则、规律在逻辑上先于个别的事物,强调道德理性对情感欲望的制约,提出“居敬”、“穷理”等涵养心性的方法。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其“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学说颇有 特色。他主张“尊德性”,强调道德情感、直觉与体验。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 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对于培养气节操守,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有重要作 用,但其为统治阶级利用,造成伦理异化,又给中国社会与人民以沉重灾难,则是其严重的缺陷。

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中国哲学坚持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宇”指空间,“宙”指时 间,“宇宙”即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论语》《荀子》《老子》《庄子》 等经典,均肯定变易是世界最根本的事实,认为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周易》讲宇宙变化最为详密,而且把变化看做创新的表现,变易本身并没有刻板的公式可以遵循,宇宙是一个日新无疆的历史过程。对宇宙创化流衍的信念,实际上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信念,在宇宙“天行健”之精神感召下,人类与时俱进,刚健自强,不断发现和创造着美好的世界与理想的人生。同时,这种对宇宙创进不息精神的深刻体认,易于产生对世间万物的博大同情心,进而培养真善美统一的人格思想。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与“天人交胜”的主张并存。天人 关系问题,是关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也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天人合一”观主要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认为人乃天地所生,人的生活必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认为自然规律与人类的最高道德原则对立统一,肯定天人合一才能达到人的高度自觉。中国哲学家把人看作“最为天下贵者”,这其中包括众多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也包括不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家。儒家的人文理想是天人同德,认为人心是意义和价值的最终源泉,宇宙是人性的 根本基础,而宇宙本身即具有价值,故而实现人生价值不必追求外在于人间的彼岸世界。人在精神本性上与宇宙同样伟大,人可以通过不断超越而登跻善境。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论和人生论,有助于救治当代人的存在危机和精神困境。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所谓境界,这里指中国哲学家追求理 想人格之极致的一种精神状态。孔颜通过化解逆境而引起外忧之感,从而体悟 到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愉悦,源于意识到个体与天道的合德同体,体认到自 身具有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境界又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儒、道、佛等各派追求的意境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点与终点都是超越事实状态,进入价值追求的精神领域。冯友兰将个体的人生境界大体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等级,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 界与天地境界。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境界,同时人境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 互动关系,不一定是直线递进的,而个体只要坚持文化信念,有所创造,终会 通向永恒,上达最高境界。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坚持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中国亦有着悠久的逻辑分析的传统,如孔子兼重学思,《中庸》的 为学五步骤之说等,均提倡严密的逻辑分析。至于荀子主张的形式逻辑类推原 则,《墨经》提出的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方法,惠施的“历物”十事,公孙龙 的“离坚白”等,更是将逻辑分析推到了十分深入的境地。因此,我们要认识 到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有着分析方法薄弱的同时,挖掘其中本来就有的分析 思维思想资源,在改造创新思维方式时,注意发掘古代已有成果,重建精密化 的语言指谓关系,进而对事物做出符合客观实在的正确判断。我国传统思维方 式中辩证思维与直觉思维最为发达,传统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 衍、动态平衡。中国哲人往往以“会通”方式来观察宇宙人生,肯定各系统、要素内外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认为宇宙、人体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而矛盾双方的对立是动态的和相对的,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在互为存在前提下的相互作用,进而构成新的动态和谐统一体。中国哲学承认内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其思想模式具有有机性、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是弹性很强的诠释模式与 思想构架,如能将直觉体悟与分析思维相结合,综合二者的优势,将会更具有 科学性与现代性。

中国式思维具有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领略背后之 意蕴的直觉体悟特点,《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庄子的“得鱼而忘筌” 等均说明这一点。中国儒释道三家均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本和全体,道家的艺术直觉、儒家的道德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 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思维、逻辑推 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此思维“言语道断,思维路 绝”也。这种浑然与天道合一,既是一种思维状态,当下就可以得到对世界最 深邃本质的洞悉;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当然,这种消解主客的状态实际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基础上才能产生,缺乏理性 思维的铺垫,灵感顿悟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思维状态和思维方法,又是一种境 界,一种智慧。儒释道共通的最高的智慧与境界,是彻悟最高的存在,打破本体与想象的二分与偏见执著,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宇宙人生的全体意义、根本价值与本来面目。从哲学思想方法而言,直觉与理智并无根本冲突,乃同一思想历程的不同阶段,将两者综合贯通,有利于高效解决问题,为现代化建 设服务。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 与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往往偏重履 行和实践,追求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按照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不断把自己 修养到“无我”的境界。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的讨论渐趋成熟,程颐、朱熹强调“以知为本”、“知先行后”,在逻辑上知先行后、知主行从,在价值上 强调知行合一,穷理与践履兼备。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便是知”,即心即理,即知即行,反对高远理想的分而后合的知行合一。明清的王夫之批判继承朱、王,把知行统一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提出“行先知后”说,强调知行的分而后合,肯定知与行各有功效,并认为“知行终始 不相离”、“并进而有功”,从而比较辩证地解决了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从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的知行观中,可知中国哲学家的行为方式是理想与理性的统一、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虽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价值理想最终落实在行为上,这一点值得肯定。对传统知行观进行现代改造,应由单纯德行方面推行应用到自然知识和理论知识方面,作为一切行为的理论依据;“知”是理论的系统,是主动的、支配行为的理论;“行”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理想的过程和检验所知的最后标准。

练习题:

1.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

2.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3.宋明理学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4.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批判地继承朱王,把知行统一简历在“行”的基础上,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

5.《周易》本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的结合。6.我国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有: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7.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8.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9.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10.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主张。(√)

第10章营业环境与顾客心理 篇5

10.1店面条件对顾客心理的影响

10.1.1店址选择的顾客心理与策略

1、店址选择的顾客心理

满足顾客需要是店铺经营的宗旨。店铺位置的确定,必须首先考虑方便顾客购物,为此店址选择要符合如下条件:

(1)交通便利

只有交通便利,顾客才愿意光顾。一般来说,附近有汽车站,或者顾客步行不到20分钟的路程可以到达的店铺是最好的。车站附近是过往乘客的集中地段,人群流动性强,流动量大。如果是几个车站交汇点,则该地段的商业价值更高。

(2)靠近人群聚集的场所

这种场所可方便顾客随机购物,如影剧院、商业街、公园名胜、娱乐、旅游地区等,这些地方可以使顾客享受到购物、休闲、娱乐、旅游等多种服务的便利,是店铺开业的最佳地点选择。但此种地段属于经商的黄金之地,寸土寸金,地价高费用大,竞争性也强,因而虽然商业效益好,但并非适合所有店铺经营,一般只适合大型综合店铺或有鲜明个性的专业店铺的发展。

(3)人口居住稠密区或机关单位集中的地区

这类地段人口密度大,且距离较近,顾客购物省时省力比较方便。店铺地址如选在这类地段,会对顾客有较大的吸引力,很容易培养忠实消费者群。

(4)符合客流规律和流向的人群集散地段

这类地段适应顾客的生活习惯,自然形成“市场”,所以能够进入店铺购物的顾客人数多,客流量大。

2、店址选址策略

选址策略有许多,但首先要遵循两个原则:

(1)方便顾客购物

满足顾客需求是店铺经营的宗旨,因此在确定店铺位置时,首先要考虑方便顾客购物。为此,所选店址一般要符合以下条件中的一个或几个:交通便利;靠近影剧院、商业街、公园等人群聚集的场所,使顾客能享受都购物、休闲、娱乐、旅游等多种便利的服务;位于人口居住稠密区或机关单位集中的地区,顾客购物省时省力;位于符合客流规律和流向的人群集散地段,适应顾客的生活习惯。

(2)有利于店铺的开拓发展

店铺限制的最终目的是取得经营的成功,为了便于经营,还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1)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以利于店铺长期发展。店铺选址时不但要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而且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是否有利于扩大规模及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在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开拓市场。

农作物生产技术第10章教案 篇6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0章第一节

学时:2 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学内容

第10章

其他几种农作物的生产技术

第一节 马铃薯生产技术

马铃薯也称洋芋、土豆、地蛋等,具有高产、早熟、营养价值高、粮菜兼用的特点。马铃薯从播种到收获一般要经过发芽出苗期、幼苗期、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最后形成马铃薯的产量。马铃薯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株数和单株结薯重构成。在生产条件和品种不同时,其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次关系有所不同。在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马铃薯单株产量低,应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生产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种植密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应充分发挥单株的增产潜力。在目前生产水平下,北方一熟区以每667 ㎡ 3 800~5 500株为宜。

马铃薯高产技术要点如下:

一、良种选择 目前生产中可选择的马铃薯良种有:(一)晋薯7号

一般鲜薯产量为每667 m 2 1 900 kg。适宜于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土壤种植,山西省北部以4月底5月初播种为宜。密度以每667 m 2 4 000万株为宜。

(二)宁薯7号

鲜薯产量每667 m 2 1 600~2 200 kg。生产中,半干旱区4月中旬播种,种植密度每667 m 2 3 500穴;阴湿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种植密度每667 m 2 4 000穴。采用小整薯或选健康薯切块播种,平种垄植。适应宁夏南部山区及青海、甘肃两省的类似地区栽培。

(三)坝薯10号

鲜薯产量每667 m 2 1 000~1 500 kg。适应于一季作区种植。密度以每667 m 2 3 000~3 500株为宜。

(四)东农303 鲜薯产量每667 m 2春播1 800~2 000 kg,秋播966。 7~1 000 kg。生产中,东北地区于2月上旬播种,地膜覆盖可提前到1月底播种;秋播8月下旬播种。适宜密度4 000~4 500株,地膜覆盖栽培密度可增至6 000株。

(五)青薯2号

适于我国北方一作区各类地区及青海的川水和高、中位山旱地种 植。适宜播期4月上、中旬,水地密度为每667 m 2 3 000株。

二、整地与施肥技术(一)整地

要求土壤耕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疏松通气。垄作是马铃薯生产的基本形式,极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及结薯。一般做法是前农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施肥、耙地、作垄,并视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镇压。雨多和低洼易涝地区宜做高垄,干旱地区宜做宽垄。春旱地区可平播后起垄,即于秋季前农作物收获后耕翻、耙耱,翌年春天开浅沟播种,然后中耕培土成垄。中原二作区有采用畦作的。旱区多用平畦,便于灌溉;多雨地区宜用高畦,以利排水。

(二)施肥

马铃薯是高产喜肥农作物,植株的生长、块茎的形成和膨大都需要大量养分。根据其生育期短,且生育前、中期需肥量大的特点,应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氮素施用量应占全生育期所需总量的80%左右,磷、钾素全做基肥。施用基肥时应拌施防治地下害的农药。在马铃薯生育期间要适时追肥。

三、催芽与播种技术

1(一)精选种薯

应挑选具有本品种特征,薯块完整,表皮光滑柔嫩,芽眼鲜明、深浅适中的幼嫩薯块做种用(图10-1),淘汰受冻、受伤、有病,薯皮粗糙老化、龟裂,芽眼突起、皮色暗淡的薯块。图10-1马铃薯的块茎

1.顶部;2.芽眉;3.芽眼;4.皮孔;5.脐部(二)种薯催芽

通常采用的催芽方法有:

1、温床保温催芽法 春播时因外界气温较低,于播种前20~30天开始,采用酿热温床和暖炕热床等方法催芽。床温15~18 ℃,一般不宜超过20 ℃。在催芽过程中常洒水,保持相对湿度60%~70%,以防止空气过分干燥,薯块萎缩;同时要勤检查,随时拣出烂薯。

2、药剂催芽 催芽效果好,时间短,并可与沙床催芽相结合。常用赤霉素溶液浸种催芽,其浓度切块种薯用0.5~1 mg /kg、整薯用10~50 mg /kg,浸泡时间为10~20分,捞出种薯直接播种,或用沙土层积催芽后播种。

(三)种薯切块和小整薯的利用

1、将种薯切成小块,一般切块重以20~30 g为宜,每块有1~2个芽眼。切块时应尽量利用顶端优势。一般50~100 g重的种薯可以从头到尾纵横切成2~4块;大种薯可从基部开始,按芽眼顺序螺旋向顶部斜切(图10-2)。

图10-2 切薯方法

A、20~30 g种薯;

B、50~100 g种薯;C、120 g以上种薯

2、利用小整薯播种,以50 g左右的薯块播种增产效果最显著。(四)适时播种

确定马铃薯适宜播种期的重要因素是温度,我国北方春薯的适宜播期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五)播种量及播种深度

1、播种量计算公式为:

种薯用量(kg)=切块重(kg)×每667 m 2穴数×计划播种面积

2、播种深度及覆土深度,要根据土壤质地和墒情而定。土壤疏松、春旱严重的地区,可适当深播,播深为10~12 cm,土壤黏重、潮湿地区应浅播,播深6~8 cm ;山旱地大都采用深播浅盖、2 两次封沟的方法,增产效果显著。

(六)播种方法

1、垄作 在寒冷地区、土壤黏重或低洼易涝地块多采用垄作。

2、平作 在马铃薯生育期间气温较高,降雨较少而蒸发量较大,气候干燥而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多采用平作。

3、芽栽 即利用块茎所萌发出来的柔嫩幼芽进行繁殖的一种方法。其关键技术是催芽育壮芽。育壮芽的主要条件是黑暗和温度。温度是影响嫩芽伸长速度的重要因素。温度以13 ℃左右为宜,通常在栽插前约2个月催芽,芽长应在15~20 cm。

栽芽方法有平栽和斜栽两种。平栽产量高,能较好地抗旱抗寒,但出苗较慢,宜在温度变化不大、保水性差的沙壤土上采用。

4、“抱蛋”栽培 主要是根据马铃薯腋芽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匍匐茎结薯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增加马铃薯的结薯层次,从而获得高产。其栽培要点:①培育矮壮芽。②深栽浅盖。③多次培土。

四、田间管理技术(一)发芽出苗期

北方一熟区,从播种到出苗历时30天,这期间田间杂草孳生,应及时苗前除草。对播种时覆土较厚或垄作的田块,可在幼芽已伸长但未出土时进行中耕除草松土,即所谓“闷锄”,可提高地温,促使出苗迅速整齐。但应掌握适时,不要碰断幼苗芽尖。干旱严重、土壤缺墒时,应及时进行苗前浇水。当幼苗基本出齐后,应查苗补苗。

(二)幼苗期

田间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促下带上,培育壮苗。重点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达到根深叶茂。主要措施是及早中耕除草,深松土,浅培土,防治地下害虫。

(三)块茎形成期

田间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茎秆粗壮,叶片肥厚,叶色浓绿,长势茁壮。主要管理措施是中耕培土,疏松土壤,加厚培土层,消灭杂草,提高地温。

(四)块茎增长及淀粉积累期

田间管理目标是,控制地上徒长,促进块茎膨大充实,保持较大的叶面积、较高的光合效率,延长块茎增长及充实期,达到薯大高产的目的。主要管理措施是行间中耕培土,防治病虫,根外追肥。喷施磷、钾、硼肥溶液,防止叶片早衰。根外追肥可与喷药防病虫结合起来,花期喷0.01%~0.1%的矮壮素,以防倒伏。

五、收获与贮藏技术(一)收获

马铃薯生产是以获得高产、优质的块茎为主要目的。其植株达到生理成熟即为适宜收获期。作为食用薯、长期贮存的商品薯及加工用原料,应在达到生理成熟期收获。用作早熟蔬菜生产栽培的,为早上市,则按商品成熟期收获。商品成熟度依各地市场习惯确定,一般块茎直径不宜小于5 cm。

收获马铃薯应选晴天、土壤适度干燥时进行,一般用犁或人工挖薯,有条件的用机械收获。(二)贮藏

马铃薯贮藏因生产季节不同分为夏季贮藏和冬季贮藏。夏藏比冬藏困难,尤其是种薯。1~3 ℃和相对湿度90%左右是种薯贮藏最适宜的温湿度。为调节窖内温度和湿度,入窖后管理可分3个阶段进行:

1、贮藏前期 应以降温散热为主。从入窖至12月初,窖口和通气孔要经常开放,尽量通风散热。窖顶也不宜覆盖过厚。随着外部温度的逐渐降低,孔口开度可由大到小,白天开、夜间闭。窖温或堆温过高时,也可倒堆散热。

2、贮藏中期 应以防寒保温为主。12月中旬至翌年2月底,要注意检查窖内温度,密封窖口 和通气孔,必要时可在薯堆上盖草吸湿防冻。

3、贮藏末期 应以确保窖内低温为主。3~4月,要尽量减小外部温度对窖温的影响,窖顶加厚覆盖,紧闭窖门、气孔,白天切勿开窖。

◆ 教学目标:了解马铃薯整地与施肥技术及收获与贮藏技术; 理解马铃薯催芽与播种技术;掌握马铃薯田间管理技术。

◆ 教学重点:马铃薯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难点:马铃薯催芽与播种技术。◆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芽栽

“抱蛋”栽培

二、简答题

1、马铃薯整地、施肥技术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简述精选种薯的技术要点。

3、绘图:画出马铃薯种薯图。

4、马铃薯合理密植的原则是什么?

5、用图表示马铃薯种薯切块方法。

6、马铃薯催芽与播种的主要技术环节有哪些?

7、马铃薯各个生育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和主要措施是什么?

8、马铃薯贮藏期间的管理要点是什么?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0章第二节

学时:2 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学内容

第10章

其他几种农作物的生产技术

第二节 甜菜生产技术

一、甜菜的类型与生长发育

(一)甜菜的类型

甜菜有糖用、叶用、食用和饲用4种类型。人们习惯上所指的甜菜均是糖用甜菜,所食用部分 4 主要是甜菜的根(图10-3)。图10-3甜菜的根 1.根沟;2.侧根

(二)甜菜的生长发育

甜菜是二年生作物,第一年为营养生长阶段,可分为幼苗期、叶丛形成期、块根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等4个生育时期。第二年为甜菜的生殖生长阶段,即当甜菜母根经冬季窖藏,翌春栽植后,从根沟长出再生侧根,根头上的顶、侧芽再生出叶和花枝,经春化抽薹开花,形成果实,完成其生活周期。

二、甜菜育苗技术(一)育苗前准备

1、育苗场地的选择及处理

2、建造育苗棚

3、制作墩土板

4、育苗床土的配制

(二)苗床播种

1、装土

2、摆放纸册

3、播种

4、浇水扣膜

(三)育床管理

1、温度管理

温度管理见表10-1。

表10-1 纸筒育苗甜菜苗床温度 生育阶段 播种 发芽 出苗 真叶期 最适温度℃ 15~20 10~15 10~15 30 25 20 最高温度℃ 外界温度 10 5 5 5 最低温度℃

2、水分管理

总的要求是前湿、中干、后旱。一般可在清晨进行,每次每册浇3~4 kg清水。移栽前的5~7天,要控制浇水,进行抗旱锻炼。移栽前1天浇透水,以免移栽时因土过干而散裂。

3、补种、间苗

4、防治病虫

5、酌情施肥

三、甜菜大田生产技术

(一)整地与施肥

整地质量要求做到土块细碎,田面平整,表土疏松,底土紧实,达到保墒、保肥、通透性良好。施用基肥的方法有翻前、耙前撒施,翻后耙前施用,以及结合起垄集中条施。

(二)提高播种质量

1、选用良种

积温高、肥水条件好的地区,应选用多倍体良种;无灌溉条件地区或地块,应选用丰产抗旱品种;热量和雨水条件好的地区、地块,应选用抗病、高糖型品种。所用良种发芽率应在75%以上,净度在97%以上,种球直径大于2、5 mm,种球千粒重20 g以上,且色泽正常,无霉变现象。

2、种子处理 ⑴压碎种球

⑵浸种

⑶化学防治

3、适期播种

一般5 cm处土壤温度达6 ℃以上时方可播种。东北春播区适宜播种期为4月中、下旬,华北春播区和西北春播区为4月上旬。夏播甜菜适宜播种期为6月下旬至7月初。

4、播种技术

⑴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可用条播和点播。

⑵播种量及播种深度一般每667 m 2播种量在1.27~1.53 kg。

⑶施好种肥 甜菜种肥一般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也可单施化肥。

(三)合理密植

1、垄作生产栽培区,垄距60 cm,株距25~30 cm,每667 m 2保苗0.4万~0.47万株;

2、平作畦作栽培区,行距一般40~50 cm,株距25 cm,每667 m 2保苗0.53万~0.67万株。(四)田间管理

1、幼苗期

⑴破除土壤板结

⑵补种移栽 ⑶药剂封闭 ⑷间苗、定苗

⑸中耕除草

⑹酌施提苗肥

⑺防治病虫害

2、叶丛形成期和块根增长期 ⑴中耕培土 ⑵巧施追肥 ⑶灌溉排水

3、糖分积累期 ⑴根外追肥

⑵保护功能叶片

⑶灌水攻根,排水防涝

(五)收获与贮藏

1、收获适期的确定

甜菜块根收获适期是甜菜的工艺成熟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

2、收获与切削 用大犁起趟收获,要安装窄犁铧,顺垄侧深趟20 cm,达到根体活动、手拔即出的程度。用机引犁起收时,侧深趟27~30 cm,将块根趟掘出来,趟时根据切削的速度决定进度。6 起趟的甜菜集堆后,必须立即进行切削。

3、田间临时保藏

(六)合理轮作

一般以4年轮作为主;在北方春播区,甜菜最好的前作是麦类作物。

◆ 教学目标:了解甜菜整地与施肥技术及收获与贮藏技术; 理解甜菜育苗技术; 掌握甜菜田间管理技术。

◆ 教学重点:甜菜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难点:甜菜育苗技术。◆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甜菜的工艺成熟期

二、简答题

1、甜菜块根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2、种植甜菜为什么要进行合理轮作?

3、甜菜播种前种子处理有哪些具体技术?

4、如何确定甜菜适宜的收获期?

5、甜菜纸筒育苗前需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6、甜菜原料根栽培幼苗期有哪些具体管理技术?

7、纸筒育壮苗,需采取怎样的育苗管理技术?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0章第三节

学时:2 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学内容

第10章

其他几种农作物的生产技术

第三节 芝麻生产技术

一、芝麻类型与产量形成

(一)类型

1、按每667 m 2分枝习性分 单秆型和分枝型。分枝型又可分为少分枝型、中分枝 型和多分枝型。

2、按叶腋着生花数分 单花型、三花型和多花型。

3、按蒴果棱数分 四棱型、六棱型、八棱型和多棱型。

4、按蒴果长度分 短蒴型(3 cm以下)、中蒴型(3、1~4、0 cm)和长蒴型(4、1 cm以上)。

5、按种皮颜色分 白、黄、褐、黑等类型。

6、按生育期长短分 早熟型、中熟型和晚熟型。(二)产量形成

芝麻从出苗到收获经历了出苗、分枝、现蕾、开花、封顶、终花、成熟等过程,并分为播种出苗期、苗期、花蒴期(花蕾、蒴果发育期)和成熟期等生育时期。芝麻的产量是由每667 m 2株数、每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和千粒重组成。每667 m 2株数是形成产量的基础,主要影响时期是播种出苗期,生产上要做到足量下种,适时间苗、定苗,保证适宜的密度。芝麻单株蒴果数是产量构成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在有较高单株蒴果数的基础上,增加每蒴粒数和千粒重才能获得高产。

二、芝麻播种技术(一)茬口安排

芝麻不耐连作,每隔2~3年轮作一次,能有效地减轻病害。(二)轮作模式

1、春芝麻产区主要轮作模式 玉米→芝麻→春小麦→大豆→高粱等;高粱→芝麻→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大豆;甘薯或夏大豆→芝麻→冬小麦—花生;棉花或甘薯→芝麻→冬小麦—玉米或大豆等。

2、夏芝麻产区主要轮作模式 冬大麦→芝麻→冬小麦/棉花;蚕(豌)豆或油菜—芝麻—冬小麦/玉米→冬小麦—甘薯等。

(三)播种

1、精细整地

芝麻整地时必须精耕细耙,达到地平土细,上虚下实,土厚墒好的要求。分夏播芝麻整地与 春播芝麻整地两种。

2、种子准备

春芝麻在肥力高、土壤黏重的地块,选用丰产性能较强的品种;夏芝麻在肥力较差的地块,选用早熟、耐瘠性强的品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有:中芝7号、中芝8号、豫芝8号、豫芝10号、豫芝9号。

3、适时播种

春芝麻播种应在5月上中旬,夏芝麻要在前作收获后抢时播种,越早越好,力争在5月下旬播完。

4、播种方式

春芝麻大多采用条播,夏芝麻大多撒播。

5、播种量

一般条件下,每667 m 2播种量,撒播为400 g,条播时为350 g,点播时为250 g。

6、移栽技术

芝麻苗以六叶期(即8对真叶)、现蕾前移栽较好。移栽时,小苗要带“老娘土”,大苗可将土轻轻抖掉,以免带土多时折断细根

7、合理密植

一般情况下,单秆品种的种植密度约1、2万株,分枝型品种应稀一些,但不得少于0.6万株。

三、芝麻田间管理技术

(一)苗期管理

1、破除板结、查苗补缺

2、间苗定苗

3、早施苗肥

4、中耕松土 芝麻开花前一般要求中耕三遍,即所谓的“紧三遍”,是芝麻中耕的关键。

5、注意排灌

6、防治病虫害

(二)花蒴期管理

1、重施花肥

2、中耕培土

3、抗旱排涝

(三)后期管理

1、适时打顶

芝麻适时打顶一般增产约10%。

打顶时间在芝麻“封顶”以后,茎秆顶端生长衰退,由弯变直,即所谓芝麻抬头的时候。打顶的适宜长度约3 cm。

2、保护叶片

生产中,应大力宣传芝麻“打顶不打叶”的好处。

3、防旱排涝

4、收获与贮藏

一般春芝麻8月中下旬收获,夏芝麻8月下旬至9月中旬收获。

◆ 教学目标:了解芝麻类型与产量形成; 理解芝麻播种技术;掌握芝麻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芝麻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难点:芝麻播种技术。◆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芝麻“紧三遍”

芝麻抬头

二、简答题

1、芝麻一生包括哪几个生育时期?

2、为什么芝麻生产栽培中要“打顶不打叶”? 3实现芝麻高产的播种技术有哪些?

4、简述芝麻苗期与花蕾期的管理任务与技术。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0章第四节

学时:2 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 郭国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学内容

第10章

其他几种农作物的生产技术

第四节 谷子生产技术

一、谷子的产量与形成

1.谷子的生育时期 谷子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经历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共5个生育时期。2.谷子的产量形成

谷子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形成的。在产量形成因素中,每667 m 2穗数和每穗粒数是主导因素,千粒重比较稳定。在低产条件下,加大密度、增加穗数能显增加产量;在高产条件下(密度达到一定限度时),每穗粒数则成为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谷子穗粒数的形成和秕谷的形成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在抽穗前8天到抽穗期,二是在抽穗后20~34天。

二、谷子的播种技术(一)整地与施肥

1、合理轮作倒茬

谷子宜轮作,忌连作,谷子前茬农作物以豆类、油菜最好。

2、整地技术

我国谷子产区多系北方旱作农业区,一切耕作措施都应突出“保墒”,深耕细整,地平土碎,保证全苗。整地技术分秋耕、春季整地、施好底肥三个环节。

(二)品种选择

黄土高原夏谷区和黄淮海夏谷区,以早熟和中熟品种为主,少数为晚熟品种,生育期80~90天。西北谷子产区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耐瘠性。东北谷子产区则应具有一定的耐低温、耐湿、耐涝性。可供选择的品种有:

1、榆谷4号

2、延谷11号

3、公谷63号

4、晋谷21号

5、豫谷5号

(三)合理密植

在华北北部和西北高原地区,薄地基本苗每667 m 2 2万株,中等地力2.5万~3.5万株。华北南部平原夏谷产区每667 m 24.5万~5.5万株。东北地区采用不分蘖的单秆型谷子品种,密度较高,大致在每667 m 2 4万~8万株。内蒙古高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密度宜小,每667 m 2 1.2万~3万株。

叶面积系数是衡量群体结构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肥水较高的春谷叶面积系数在苗期应为1.2~1.3,盛花期为4.5~5.0,成熟期为2.5以上。

(四)播种

1、适期播种

一般春播谷子5~10 cm地温上升到12~15 ℃时可作为适宜播期。谷子主产区的适宜播期,华北、西北的大部分地区从5月中旬至5月下旬,东北地区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生育期短,应尽量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2、播种方法 ⑴沟垄种植法

⑵水平沟种植法

⑶抗旱播种法

3、播种量和播种深度

⑴播种量按

保苗系数3~5,春谷每667 m 2计划留苗2万~3万株,播种量0.47~0.53 kg ;夏谷每667 m 2计划留苗4万~6万株,播种量0.67~1 kg。⑵播种深度

生产中一般以3~5 cm为宜。

4、种肥施用

种肥用量一般是标准氮肥约5 kg,并配合施过磷酸钙10~15 kg。施肥时,要注意种子和肥料 10 分开,防止烧苗。

三、谷子田间管理技术

(一)苗期管理

1、生育特点 谷子从出苗到拔节为苗期,春谷历时30~40天,夏谷历时20~25天。苗期以营养生长为中心,以次生根系建成为主,地上部分生长较缓慢。

2、主攻目标 “控上促下”,形成壮苗。壮苗的长势长相从群体看,满垄全苗,生长整齐,苗色浓绿,粗矮茁壮。从个体看,根深,茎扁圆、色绿,叶宽而短。

3、管理技术

⑴播后镇压

一般要镇压2~3次。⑵查苗补苗

⑶适时间苗、定苗 生产中强调三叶间,五叶定。⑷蹲苗及中耕

(二)拔节孕穗期管理

1、生育特点 谷子从拔节到抽穗为拔节孕穗期,历时35~40天。其生育特点是拔节后生长中心转移到地上部分、茎叶生长旺盛、幼穗也开始分化、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决定谷子穗大小及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谷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各部分竞争养分最剧烈、需水需肥最多最迫切的时期。

2、主攻目标 促壮秆,叶色浓绿,叶片微下垂,整齐一致,植株健壮,主攻大穗。

3、管理技术

⑴攻施拔节肥水 此次施肥是关键性的一次追肥,这次追肥量应占追肥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拔节期追肥量,一般每667 m 2追施尿素6~10 kg为宜;孕穗期追肥量,一般每667 m 2追施尿素3~5 kg。

⑵及时中耕除草 谷子是中耕农作物,中耕对谷子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拔节后,结合追肥进行一次中耕。孕穗中后期的中耕只浅锄3 cm。

⑶注意防治病虫害

(三)抽穗成熟期管理

1、生育特点 谷子从抽穗开花到成熟,历时40~45天。其生育特点是以抽穗、开花、授粉、灌浆为重点,是建成子粒、提高结实率和争取穗粒重的关键时期。营养器官基本停止生长,对肥水需求逐渐下降。

2、主攻目标 防止早衰,促进干物质积累和运输,争取穗大粒饱。

3、管理技术 ⑴根外追肥

⑵防旱防涝

⑶防倒伏防“腾伤”

(四)收获与贮藏

谷子适宜的收获期为蜡熟期到完熟期。图10-4 谷穗模式图

1、穗轴;

2、第一级枝梗;

3、第二级枝梗;

4、第三级枝梗;

5、刚毛;

6、小穗

一般将谷粒保持在10 ℃以下,5~0 ℃更好。谷子含水量在12.5℅以下,粮温不超过25 ℃,一般可以安全贮藏。

◆ 教学目标:了解谷子产量形成; 理解谷子播种技术;掌握谷子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谷子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难点:谷子播种技术。◆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谷子“腾伤”

二、简答题

1、我国谷子产区分为哪几个生态区?

2、谷子一生分哪几个生育时期和生育阶段?

3、谷子的产量形成特点是什么? 

4、旱地春谷整地、施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谷子播种的技术环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上一篇:微机原理教学计划下一篇:描写树叶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