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学生群体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精选9篇)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 篇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校园,一个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发展,学校名声,更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发展与昌盛。

在构筑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特殊的学生,如学习困难生父、父母离异的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老师付出更多的爱,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我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孩,长得高高瘦瘦的,从她的入学登记来看,没有什么特殊的,她的母亲也没有向我提起过什么要求。但时间一长,我看出了这个孩子的特殊:衣服、裤子总是很短,露出长长的一截,穿来穿去总是那几件,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生活还是很拮据的。前去家访,发现其家中的陈设很简陋。虽然这个孩子的家庭不太富裕,但孩子却乐观、开朗,学习也不错,真为这个家庭感到高兴。

有一次,学校要收集学生的一些资料,需要户口本,乔真说她的户口本在她父亲处,过几天再拿来,这使我产生了疑惑。过了几天,孩子的母亲把户口本拿来了,我说出了我的疑惑。孩子的母亲这才告诉我,原来,孩子的母亲是外来妹,几年前离婚了,为了孩子能报上上海户口,离婚时把孩子判给了父亲,但日常的生活还是由母亲照顾。孩子的母亲没有正式的工作,两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但怕其他人知道了看不起孩子,她一直隐瞒着。听了孩子母亲的叙述,我被深深感动了,我钦佩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也更喜爱这个乐观的孩子。我觉得我有责任帮助他们。

从那以后,我更关心乔真了,学习上指导她,生活上关心她。还为她申请了困难补助。教育局妇联与她结成对子,定期对其资助。收到第一笔钱时,乔真母亲给我写了一张字条:华老师,钱已收到,谢谢华老师的帮助,非常感谢教育局的帮助,我会教育女儿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看着这张纸条,我思绪万千。我知道,那笔钱是不多的,但那种精神鼓励却是无穷的,它让一个外来妹在异乡感受到社会给予的帮助,让一个失去完整家庭的孩子感受到他人的关爱。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 篇2

首先, 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学习不完全是认知领域的事情, 只有当学习与一个人的情感、意志、态度等结合起来, 学习效果才会明显。所以, 听课时我们应重点观察教师是否具有民主平等精神, 以真诚、热情和换位思考的态度,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信任、尊重、理解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热情。

其次, 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听课时我们应用心观察: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有无面部表情、心不在焉现象;对教师的讲授, 学生是否作出及时积极的回应, 对问题的实质弄清了没有, 能否通过联想进行逻辑推理, 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 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反应能力、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培养与训练, 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中动口、动手、动脑的情况;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记忆牢固, 做到“温故而知新”;对教师讲授的新课内容, 学生能否展开想象的翅膀, 较快地领悟和掌握;在巩固新知识时, 学生能否举一反三,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这些都是听课者应重点观察的内容。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 篇3

关键词:班级; 弱势群体;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86-001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评价,可谓是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成长,每个学生都少不了对他人的评价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生活中,给学生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更为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合理、公正的评价,会让他们无所畏惧,激励他们奋勇直前;反之,如果一味地指责、批评,会让他们畏手畏脚,甚至怀有抵触心理,自暴自弃。

在班级中,很明显,成绩好的学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在教师的密切注视和关照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班级的“领袖”,班级的“主流”,他们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包揽所有的荣誉。作为一个教师,作为新课改下成长的教师,作为一个承载着“爱心”和“责任”的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的评价:面对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我们有些教师解释评价结果时,偏向悲观化、负向化、责备化,使得学生遭受很多挫折。所以,培养学生“从挫折中站起来”的意志显得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回忆成功经验,不应一味盯紧学生缺点,而使其失去信心或产生负向自我概念;在我们的班级中还有一些“灰色人群”——他们总是默默无闻没有亮点的一群人,他们学习一般,没任何特长或是过人之处,但也不是“捣蛋族”,他们平时遭遇的挫折也并不明显,就是因为“不起眼”,他们就成为了班级中的弱势一族,面对他们,应适当的将他们的挫折放大,让他们懂得:聪明的人不会因为挫折而哭泣,要去拥有那迎难而上的大智慧。

评价是把“双刃剑“,而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我们更应该看到评价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充分关注他们的学习心理、他们的体验,才能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我们要用好这把“双刃剑”,更好地给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勇气和自信。何以“长善救失,激励上进”呢?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评价有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多鼓励,多支持

少数教师没有看到学生从零分开始的努力过程,仅指责学生未满100分的部分,致使学生饱尝挫折与责备。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鼓励我们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一句“很好”、“你真棒”,在老师看来或许没什么,但是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而言,那是老师对他的肯定,对他的鼓励,对他的期许。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许多教育中的细节能给他们很大的信心,也是他们以后更好地表现或是发展自己的前提。

二、重视评价过程,不是只看评价结果

以往的纸笔测验仅以文字表达能力的单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对不擅长文字表达者显得不公平,纸笔测验仅看学生表现结果与能力表现,未顾及学习过程,也未考查努力程度。有些教师解释评价结果时,对学生不必要的分类或贴标签,使得学生遭受挫折,产生负向的自我观念、悲观的处事心态。因此,我认为台湾学者李坤崇教授指出要落实有关评价的多元化、弹性化的几点努力方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善用行为、技能检测表。

(2)多用情意、态度评价表。

(3)系统运用教室观察记录。

(4)在各科教学中善用档案评价。

(5)鼓励撰写参观报告。

(6)多用撰写专题报告。

(7)善用发表活动。

(8)多用游戏化评价。

(9)纳入情意或情绪评价。

(10)着重各科“质化评价”。

所以,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弹性化,教师必须适宜的解释评价结果,让学生能从失败中成长,能从挫折中重生。

三、评价结果是起点,而非终点

有少数教师将评价结果视为“一锤定音“的终点,而不去采取补救措施,错误的将评价结果视为教学终点。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的评价方式显然失去了科学性,“上帝在这里关上了门,在那里开了扇窗”,富兰克林也说过:“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好自己的长处。”我们应该让处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们勇敢地从“上帝”开的那扇窗跳进去,学自己最爱学,干自己最爱干最该干最能干最有希望干好的事情。相信自己,做我自己,做个最好的自己!我建议: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可以为这些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设立“进步奖”,最终,使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也能渐渐地步入普遍群体之列,并且“班级中不再有弱势群体”就是是我们的理想目标。

关注校园弱势群体 篇4

谁是校园的弱势群体?不是校园的行政后勤人员,而是一般的普通教师。虽然教师的职业岗位或收入比较稳定,那是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的。在校园内实际上普通教师的职业或岗位是最不稳定的,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并且处处受制于其他的校园群体。

首先,普通教师工作的不稳定。普通教师在校园内实际上是属于工作不稳定的群体,校园内流动量最大的不是行政后勤人员,而是教师群体。教师实行聘任制,一般是一至三年的聘任期,聘期满后要作聘期工作总结,办理续聘手续。教师聘期满后,学校可以根据主观或客观的情况缓聘或不聘,一旦不聘就意味着另谋工作单位。―般由于校园行政或后勤岗位人满为患,教师不可能转行专职去搞行政或后勤工作,此外,许多教师都拉不下被淘汰出老师队伍的面子,而选择离开此单位另谋出路,不像行政人员,这个岗位不行,转到另一个岗位是很自然的事,几乎没有离开校园的情况。最近出台的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方案明确提出:包括学校在内的事业单位要实行全员聘任制。但是目前仅是在一些学校搞试点,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实施。因此,到目前为止,许多学校的行政后勤人员并没有聘任期限。由于没有签订聘任合同,因此要想辞退一个行政人员相当艰难。曾经有的学校由于个别行政人员的表现不佳而辞退,结果几年后,此人通过不断上访,上级人事部门以辞退不符合政策文件精神为由,又使其重新回到单位。

其次,普通教师的收入少。由于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的收入全部由财政统发,教师除了统发的钱,就没有其他的钱了,机动部分一般由各校自己掌握,一年一次按照职务岗位向行政倾斜发放,一般的中级教师的收入都拿不到平均数。大专院校不属于财政统发的范围,但是不少学校的校内分配制度都是由行政机关做出的方案,其收入分配一般都是向行政或后勤人员倾斜,现在不少学校为了节省人力资源,一般都限定教师的编制,教师的平均课时,约16节左右,而与教师职位相当的行政后勤人员的校内收入则拿全体教师收入的平均数。照此推断,一个有副高职称搞行政后勤工作者的收入大约相当于一个副教授一周上16节课的收入;一个副教授一周上10节课的收入和一个行政科室的科员或图书馆的馆员的收入相当;一个讲师一周上10节课的校内收入不如搞行政的中级职称者的收入,甚至不如一个行政或后勤的科员的收入;一个助教一周上10节课的收入与一个水电维修工的收入差不多。普通教师、课时安排较少的教师(并非按照教师意愿安排),特别是一些低职称教师的收入在校园内属于低收入阶层。一些教师想多点收入就要多上课,有的一周20多节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难以保证,长期如此,教师的身体要受严重影响。

再次,普通教师的工作量大。一般学校的课程、课时由课组、系室或教务部门统一安排。一些学校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地一周上20节课以上,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院),有的教师同时上3、4门课,正如一些教师所述几乎成了上课的机器。按照有关规定,教师上每门课都必须要编制教学计划或教案,要精心地备课,要布置或批改多少次作业,并规定辅导学生的次数,要出卷组织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测验,每门课到期末都要有教学总结,每年都有科研任务等。实际上教师要真正上好一堂课,在课前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所谓“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而校园行政工作比较稳定,不少岗位工作人员每天人浮于事,一张报纸一杯茶,其工作量无法量化,一点小事要花费几个小时。不少行政科室,平时无所事事,但是为了提高收入,将工作拖至双休日或假期搞加班,领加班工资,如维修工平时没事聊天,专门等到了假期来加班搞各种维修工作。有的行政科室人员休息时间回来发一封信,打印一个材料,简单写一个通知?穴小材料?雪,甚至开关一下多媒体教室的门等半小时或一小时就算半天的加班。行政人员下班后,在业余休息时间,聊天、打扑克麻将等是普遍现象。而许多教师一周平均上15、16节课,一般都同时上2门课以上,要花费大量的业余休息时间备课查找资料,批改作业,完成科研任务等,从来没有什么加班费。

第四,普通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中小学教师有升学的压力,以升学的比例或分数来衡量一个老师的好坏。不少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如上课迟到,早退,上课接听手机,不按照要求调课、授课或提交有关教学资料,上课纪律较差有学生睡觉现象,考试监考改卷出差错,不能做到为人师表等都有相关的严格的处理(处罚)规定。不少学校规定教师上课要接受教学行政督导组的检查,如不定期检查教案的执行情况,批改作业、听课次数等情况,有时要进行突然袭击式的听课检查,每学期至少一次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分,搞教学问卷调查等。如果上课的节数?穴工作量?雪不够,或者没有完成科研任务等都要受到相应的利益机制的制约等。不少普通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的管理。特别是不少学校对学历未达标的中青年教师要有硕士或博士的学历学位的要求,中青年教师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行政人员上班迟到早退中途离岗或出点差错,一般无人追究,行政人员没有谁来进行工作打分评价,几乎没有定期工作量的检查,一般都没有学历的要求等。因此,校园内压力最大的或经常有可能受处分的大多是教师,很少有行政人员被处分的现象。

最后,普通教师的事难办。不少学校或中层领导经常以各种名义外出参观学习开会,普通教师要想进修学习或外出参观学习开会非常艰难。有的学校普通教师的住房长期得不到解决,学校有钱一次次地搞房屋的外墙和走廊的装修,学校领导有钱到国外去参观考察,有钱组织中层以上干部每年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旅游),有钱平均较大幅度地提高包括全体退休人员在内的校内津贴待遇,就是无钱解决普通教师的住房问题。由于学校及部门的领导都是由上面任命,只对上级负责,所以一般召集普通教师开会都是布置工作,有什么问题要注意,哪些方面要改进,应当怎么做等。较少征询普通教师的意见,有时即使说了也无用,如果不注意表达的方式,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被视为态度恶劣,不服从工作安排等,有可能会在你的课程、上课时间安排或教学检查上进行刁难,使你疲于奔命,如果恰巧学生对你的评分较低或有意见,有可能会无限上纲借机清理出教师队伍等。一般能够安排在校园内搞行政后勤工作的,都有一定的背景,普通教师也必须看其眼色行事,到图书馆看书或借书,要看管理人员的脸色,还没有下班要做好离开的准备,不要影响或拖延了关门时间,引来人家不高兴,更不要借后忘记超期不还,否则将招来非议甚至罚款。普通教师到后勤部门领取有关教学办公用品,先要问清人家在不在,现在能不能领,要找什么领导批条才能领,否则,你将跑无数次都领不到所需的办公用品。对有关的行政人事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要毕恭毕敬,否则要转正、晋升工资、报评职称、报销发票等可能会一次次地打回,你要办的一些事可能会拖了又拖,不停地来回跑,有的可办可不办的事就不会给你办,有的可有可无的利益可能会没有,有的早一天可以享受的利益可能要晚些时间才能享受等。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普通教师几乎是处处要求校园中其他的群体办事,而普通教师没有人、财、物等任何的权利,其他的校园群体无需受制于一般的普通教师。总之,一些学校在长期的工作紧张或压力之下,不少的普通教师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状况普遍不佳。因此,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给校园内的一般普通教师一点关爱。

关注弱势群体确保安全生产 篇5

一、重视安全、关心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首先,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就在于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的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其次,我们党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

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不单纯是哪一个阶层、哪一个群体、哪一个人的事,而是包括所有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这一个伟大事业的实现有赖于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的创造活力。弱势群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一部分。他们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员并不是不愿工作或没有工作技能,而是由于社会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造成的,是政策性的产物,关注弱势群体问题,可以激发他们充分发挥其才能和创造力,这使一庞大群体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使用,使他们有机地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这样,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才是平衡的,完整的,没有缺陷的,整个社会也才会是真正的活力的社会。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的社会,是有序的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临界点,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使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更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视安全关心弱势群体是城市建设管理需要

积极组织研究开发安全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改善施工现场环境和作业条件。一要改善施工工艺减少和消除危险作业。比如在结构和设备吊装明,将构件及设备上的各种附件和附属设施在地面组装好,将大量的高处作业变为地面作业,减少高坠事故的发生。二是实现安全防护设施工具化、定型化、装配化、标准化。三是淘汰危及安全的设施、设备和施工技术。要严禁企业使用危及安全的施工技术,并淘汰老化陈旧的设施、设备,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施工工人员素质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建筑业农业工约3200万人,占从事建筑施工人员总数的90%以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每年还将会有大量新的农民工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以来对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身心健康非常关注,建设部今年也把改善农民工作业、生活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制定了《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士标准》,并与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积极探索改善农民工作业、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生活环境;加强建筑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建筑业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建立建筑安全群众监督员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立发展工会组织,进一步加强建筑业农民工队伍管理。

三、重视安全关心弱势群体是法律责任的必须

依据《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全国建筑领域于2004年初正式实行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发和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这两项行政许可。这两项行政许可的实行,正值《行政许可法》颁发和施行前后,当时,国务院清理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但是在建筑领域却新增设了两项安全生产许可,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也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应当强化监督直接涉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职能转变趋势。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实践报告 篇6

——李家力

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关爱他们

2010全国两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我国制定了大量社会政策,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全国性的法律和法规涉及到儿童、妇女、老年人等社会上公认的弱势群体。但是,总的说来,改革以来社会政策发展最快的是与市场化改革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保护受市场经济伤害的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成为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来,劳动就业领域的问题日益尖锐地凸显出来,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及政治影响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对弱势群体(主要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内分离出来的弱势群体)进行保护。

弱势群体,一般集中在社会上处于底层的人,比如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包括老人、孩子、残疾人;又比如没有劳动机会的人,如下岗失业人员。还有一部分比较特殊,他们虽然有劳动能力,也有劳动机会,但因为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务工却被贴上了农民的标签,这些都属于弱势群体。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弱势群体,那么就会有强势群体,现在,正是我国进步与发展时期,强势群体也就付出的辛苦多了些,来填补弱势群体。所以,在此期间,弱势群体也感受到了国家、社会、人民对他们的关怀。

弱势群体在社会上是否受到歧视,是一个社会文明与否的标志。历史上,中国落后的国民意识曾将残疾人歧视为“残废人”。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的公正、平等的意识使人们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大有改变。最近20年来,不少数据表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成功,既带来了物质文明、社会进步的一面,同时也滋生了在市场竞争下不可避免的与社会文明相违背的意识和观念。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中的残疾人对现今的社会环境有所评价,他们知道,这个社会不会排斥他们,而是会和他们携手共建祖国的明天。

时至今日,我国6000万左右的残疾人中,城镇残疾人超过1500万人,占总量的25%以上。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从残疾人未被安排就业的人数来看,2000年为96.2万人,2001年为101.2万人,到2002年已达103.2万人,逐年呈上升趋势;再从被监护率的人数来看,2000年为93.0%,2001年为91.3%,2002年已下降到86.1%,这就意味着,随着残疾人失业人数的逐年增多,他们被监护照顾的比率却在逐年降低。

感谢残疾,让我拥有另一段人生——杨佳。杨佳15岁上大学,19岁留校任教,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然后命运跟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9岁时,她双目失明了。中途失明让她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事业,但她并没有放弃学习。2000年,杨佳考入美国哈拂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软实力》一书的作者约瑟夫·奈是她的导师。毕业典礼上,约瑟夫·奈对她说,杨佳,你就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台下掌声雷动。大家真诚的为这名来自中国的,哈夫大学建校以来第一名获MB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喝彩。去年的两会,杨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带来了一份提案,她希望能够建议一个网络世界,一个关注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网络世界。

残疾人驾车:残疾人驾车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早已获得法律认可,但在我国却一直不被法律允许。在各界人士大力呼吁下,残疾人禁止驾驶汽车的规定于2010年4月1日废止。为配合新修订的公安部《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在4月1日开始实施,3月20日,全国首家残疾人汽车驾驶技术协会——江西省残疾人汽车驾驶技术协会在南昌城里。在人民网关注网民对两会“最关心的10大热点问题”调查中,与民生有关的热点就占据七个,其中,养老保险位居第一。人命老龄化速度加快,高龄化趋势越发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讲超过城镇„„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为应对“”银发浪潮,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建立看护(或养护)保险制度,完善养老保障系统,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医疗护理型养老机构支持力度。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质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员(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异地从事农业代耕。视为代耕户。代耕城市展中被丢荒的闲置农田。)。“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我国政府对民工的管理是一个由紧到松的过程。国家对农民工的流动经过了控制流动(1961年-1983年)、允许流动(1989-1991)、控制盲目流动(1984年-1988)和规范流动(1992-2000)、公平流动(2000年至今)几个阶段。据统计,1994年中国农民工数量为6000万人,1999年达8200万人,2000年达8840万人,2002年约为9460万,到2003年已有1.14亿人。10年之间,农民工的人数翻了一番,已超过有城镇户籍的二、三产业职工。根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将提高近1个百分点,2005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5%左右,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42%)。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哪里的“农民工”聚集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那里的城镇化程度就最高。因此,“农民工”出现实质上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国务院指出,农民工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试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长,获得报酬最低。从事行业主要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放低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工种。在城市,他们收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根本没有享受任何基本的国民待遇和子女接收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私荒谬认识(让农民进城为自己服务,但子女教育和伤老病死都会老家)和依靠自己的垄断权利而排斥农民,长期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和一系列愚蠢得的歧视政策。决目前“民工荒”的应对之策。解决农民工保障问题必须消除目前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

解决农民工为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下岗失业人员的经济状况极为窘迫。数据显示:1996年全国下岗职工人均领取生活 费是77.1元/月,是职工平均工资的14.9%,其中地区差异甚大,最低是黑龙江,平均28 元

/月(江苏147元,是较高的),集体经济下岗职工更少得可怜,黑龙江平均为5元/月 ,青海11元、吉林17元、河南20元、江西25元。下岗职工生活费总数是82.5亿,占全国 职工工资总额的0.9%,大大低于6.0%的下岗比例;1997年这一比例提高到1.5%,但仍大 大低于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学生管理

近年来, 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任何国家、社会、人群中都存在弱者, 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亦不例外。对“弱势群体”的定位和理解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大学生教育由传统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型教育的今天, 我们必须对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予以足够的关注, 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管理。

一、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现状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 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 这个群体是社会援助的对象, 是社会福利的接受对象。本文主要侧重于研究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它是指在大学校园中接受教育的身体残疾学生、贫困学生、孤儿、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等等。他们在大学校园中处于经济上或心理上的相对弱势, 是一个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并不是由于他们自身不努力, 而是因为社会没有提供一个公平的舞台。这些大学生, 他们与同龄人相比, 承受的压力除来自学业上的外, 还突出表现在:经济负担过重, 忙于打工赚钱而忽视学业, 经常性地受到同学的歧视、嘲笑, 心理问题较多而又不愿向人倾诉;他们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而又得不到。因而, 他们孤独而又冷漠, 往往陷入困惑和苦恼中, 回避问题, 回避同学, 很有自卑感, 甚至回避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化就可能成为他们寻求安慰和解脱的出路, 产生了人格障碍, 严重者会以极端的形式来宣泄自己不满的可能性也加大。同时, 由于社会制度的公正待遇未能得到有效保证, 社会福利保障覆盖面小, 再加上偏远地区的教育弱势, 使农村孩子读点书很艰难。透过大学生弱势群体所存在的外在的物质财富匮乏的情况, 我们也能够看到他们内心极其稚嫩和脆弱, 提醒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爱。

总之, 造成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与当前社会变化、市场经济带来的压力冲击有关, 也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及有关教育体制政策的不合理密不可分。这些陷于困境的大学生是极易遭受侵害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 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细致入微的了解, 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与弱势群体学生进行真挚的情感交流和教育。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表示同情和关心, 尽可能给予他们帮助, 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沟通和互补, 拉近师生双方的心灵距离。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 也珍爱他人, 再向他们灌输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使他们能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

(二) 完善各项救助制度, 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是根据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政策, 关于在校期间免息进行助学贷款和大学生毕业后还款期限延长的优惠政策的实施, 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办法与资助, 大大缓解和解决了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 既有效地激励了贫困生更加刻苦学习, 也是解决贫困生困难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二是鼓励支持弱势群体学生勤工俭学。学校要千方百计为这些学生提供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 鼓励和支持更多的贫困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校外兼职打工, 不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的实际困难, 还培养、提高了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可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 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自尊自爱, 自强自律。

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各种心理压力, 让尽量多的同学有展示自己才华和个性的机会, 从而增强自信, 改变弱势印象这种思维定势。

(四) 创设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班级环境,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班级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班级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 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学会合作”意味着班级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班级环境, 使班集体构成一个团队。班级里的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参与活动, 并进行分工合作, 从而体现班级的团队精神。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为弱势群体学生创造增加成就感的机会, 减轻个体的压力, 让他们消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 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五) 召开学生座谈会、讨论会等, 加强沟通和相互理解,

形成共识, 缓释压力, 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弱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大学生离开家庭到学校集体生活, 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 同学之间朝夕相处, 一定要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爱护。要多给同学以温暖, 不给以冷漠;同学之间要多沟通、多理解、要坦诚相处, 善于调整心态, 缓释压力, 绝不能自我封闭、自私、走极端。

(六) 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建立长期弱势群体的心理档案, 记载大学生的心理历程, 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 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人员, 通过电话咨询、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 面向弱势大学生提供有效、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服务, 做好保密工作, 并建立长期跟踪联系工作, 在心理咨询时, 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历程, 并进行分析, 从而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

(七) 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协调学习和休息的矛盾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学生就业压力大, 他们除了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课内知识外, 还要忙于应付各种等级的考证和进行社会交往, 如果这个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学生本身要努力克服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社会弱势情态, 又加上学习负担过重, 就会给这个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学生带来一定的焦虑和紧张, 使他们本来用于休息的时间大大减少。这样时间资源的冲突现象明显, 就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休息和娱乐, 使他们不能做到一张一弛, 劳逸结合。因此, 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 让他们协调好学习和休息的矛盾问题, 让这个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学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遇, 为他们搭建一个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使公平在大学校园中得以体现。

古语言:强者自强。作为弱者, 他们只有得到别人的关爱、帮助才能成为强者。让我们行动起来, 付出我们的真心和关怀, 与弱势群体大学生携手走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丹霞.关于当前高校新“弱势群体”的思考[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7

[2].赵军.新时期加强高校“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大众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 , 2007

[3].刘楠.21世纪不容忽视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教育与人才, 2007

[4].许菊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策略试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陈旭, 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 2002

高一学生——我们关注的重点 篇8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讲授的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进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心理背景。

所谓心理背景是指教学开始前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也叫心理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智能水平,个性品质以及定势心理等。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或讲述教学内容时,如果不了解学生心理背景,机械地照搬大纲、考纲、提出的要求太高,讲述的知识太多、太难,学生就会听不懂,啃不动,虽然努力,但总受挫折,看不到学习上的进步,体会不到一种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学习情绪就会降低,甚至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就会对高中学习失去信心。

教学评价体系或检测成绩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指推动教学活动进行和完成的主体心理动力的各个方面。它包括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动机、目的、兴趣、志向、态度、求知欲,责任感和成就感等等,是驱动主体进行教与学的内部动力。学生学完某一段知识或某一章时,总希望评价自己学得怎样,看到付出劳动后的收获。学生评价的方法常有两种,回答教师提问的正确与否和考试得到的分数。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如果所提的问题太难或教师订正时过分挑剔,不给予鼓励,就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效果。关于考试,学生在初中是习惯获高分的,他们的心理背景包括着只要记忆好,就能学好各科,就能得高分的心理定势。但高一检测题偏难或教学内容的差距突然增大,学生对所获的分数是不满意的,甚至是不能接受的,多次考试的失败,形成了学生的惧怕心理,产生了学不好的思想,更谈不上热爱学习了。

教师的作风和人品是学生形成不良心理状态的直接原因。

教师的作风可划分为专制型、放任性、民主型等三种。专制型的教师对学生大耍家长作风,摆绝对权威,好像教师的话就是法律条文,不准学生有异议,只能执行,学生稍有问题,就大声责斥,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就报告班主任或通知家长,使学生不敢抬头。在课堂上,总是板着面孔、威严过度,如皇帝临朝,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提出问题,师生沟通不畅,很少交流;放任型的老师对工作不负责任,让学生放任自流,缺乏明确而严格的要求,教学缺乏完善的计划,讲课随意,而教学成绩差时,又把责任完全推给学生,怪学生笨,这两种教师,学生是不会欢迎的,他们执教下的学生,怎么会有良好心理状态呢?

教师的人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影响也是极大的,教师对学生不公平,歧视成绩差的学生,歧视普通家庭来的学生;上课爱迟到,下课又拖堂;衣冠不整,讲话不文明,在教室吸烟,监考不认真等等,都会引起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导致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形成。

既然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且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消除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主要途径依然是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产生,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这在某种意义上,比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

如何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呢?

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弄清学生的心理背景,设计出适合学生心理动力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学生状况分析,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即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着制约其它子系统的作用。因此,确立合适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系统中起着“纲举目张”之效。例如,化学科中初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时,教学目标应为:能书写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由此决定了教学内容。如果把强、弱电解质,较复杂的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配平方知识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甚至搬出历届高考试题,就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所做的规划。这种规划要成为现实,至少必然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如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师自身的水平;考虑教学设备、地区文化背景等。二是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广元的教学从整体上看是落后的,这不仅表现在基础知识方面,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特点,照搬先进市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使学生一进入高中,就感到高中知识学不好,不好学,形成心理障碍,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教师教学依据的教材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学生对象却在变化,高考指示的方向每年也在发展变化,如果教师脱离学生实际,仅凭经验备课,当然达不到科学设计的标准。

测试或评估学生学习水平时,不能搞下马威,一棒把学生打晕。课堂提问题要注意初、高中的联系,尽量避免多答案问题或可能性答案。考题应尽量保持教材原型,让学生解答时有熟悉感,侧重检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熟习程度。考题应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满意的分数,且分数差距不能太大,给学生一种成就感。

高一学生的成功感非常重要。让学生意识到,考的是学过的,学过的要考,决不能出现掌握的不考,考的是没有掌握的现象。反观我们的高一试题,追求所谓的难度,堆积大量的高三检测甚至高考中的难题,造成众多学生在几个线上挣扎,这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是残酷的打击。成都四中2010级某班半期考试,班平均成绩97分(100制)。检测试题的难度,发现试题大多为基础知识的考核,只是题量较大,名牌中学的检测目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作风和完善自身的人品,为学生尊敬信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应该认识到: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多方面进行动态的人际交往的过程。有效的教学交往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上就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持久性就会增强,教师传授的信息学生才乐意接受。难怪知识水平高的教师不一定教学质量高,这就是师生关系阻碍了教学过程。

不良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的重要原因,教师必须遵守心理学原则,千方百计地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并改变之,才能使学生搞好学习,顺利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 篇9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

在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根源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并已成为妨碍社会公平实现的重大障碍,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构筑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尤其是法律保护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弱势群体”的涵义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没有统一认识。有的学者从经济能力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群”。有的学者从政治和法律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与另一部分人相比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一部分人”。“弱势”是相对于“强势”而言的。因此,“弱势群体”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对社会人群根据一定标准进行比较的结果,在此意义上,“弱势群体”是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的总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时期,各方面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弱势群体特别需要扶持和保护,应当对其具体范围有清醒的认识和研究,既不能不当地扩大其范围,以致真正的弱势群体被忽视,也不能人为地缩小弱势群体的范围,从而不利于科学决策和立法,并最终造成社会不稳定。

二、“弱势群体”的具体构成弱势群体一般来说是由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而决定的自身力量弱小或不足的人群。因此,弱势群体的确定标准应是客观的。依据客观社会现实导致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不同于因主观原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目前理论界对弱势群体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根据我国使用该词语的时间及场合,可以清晰地看到弱势群体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对外开放而逐步产生的,它是社会各种利益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纵观学者们的论述,可以大致地将下列人员纳入弱势群体的范畴:

1、未成年人;

2、老年人;

3、残疾人;

4、妇女;

5、失业人员;

6、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

7、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等等。上述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经济收入低、政治影响力低、心理压力大、社会疏离感强等特征。弱势群体问题的日益突出,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不符合法之正义的要求。因此,应根据弱势群体的成因,研究不同的法律制度,以拓宽其摆脱弱势的渠道,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形成为相对强势或弱势的主体,这些原因主要有:

1、存在隶属关系:劳动者通常是不得不成为一名被雇佣者,由此雇主获得了对

劳动力的支配权,同时,也获得了对劳动者的支配权,隶属关系也就形成了。

2、信息不对称:虽然在某些社会关系中,当事人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对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造成二者地位实际上的不平等。

3、经济力量的差距:在现代社会,随着具有强大经济力量的垄断组织的出现,现实社会中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力量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4、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往往是社会中的弱者,虽然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但整体而言,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甚至传统社会中的观念、歧视,他们往往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5、不良的制度影响: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的机会。因此,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其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地制造弱势群体。

四、弱势群体的保护现状与不足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曾做出了不少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1951年公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并于1953年修改;1965年出台了《关于精简退休的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1978年又出台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同年颁布了《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90年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1997年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等。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为了确保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低保措施。

但是从上述立法来看,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仍存在严重不足:1.适用对象非常狭窄。不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受上述法律保护的,都是城市的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缺乏保障的普遍性,对我国最需要保障的农村劳动者则几乎没有任何保障。2.对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条的用语多属于原则性的宣示,缺乏程序性保障。实体权利没有实现的程序等于一纸空文。3.在观念上,只是从整体上重视弱势群体,而缺乏对弱势个体切实利益的人文关怀。真正保护了每一个弱势个体的利益,也就实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目的。

五、在当前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护弱势群体

我国目前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原有机制的失效,新的机制尚未形成,造成新增弱势群体,如效益不好或破产的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另一方面,旧机制中的不合理的制度依然禁锢着原有的弱势群体,并加剧其弱势程度,如农村劳动者在公共设施、社会保障、迁徙自由、接受教育的机会等方面仍然与城市居民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体系构建不能操之过急,好高骛远,相反,应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构筑,并不断发展。

1、废除制度的藩篱,使所有劳动者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正义,保护基本人权。

2、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法律保护体系,并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制定不同的倾斜保护制度。

3、从重视实体保护发展到实体保护和程序保护并重。一方面,司法行政机关应依法切实履行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职责,另一方面,在司法程序中必须确保程序公正,并以最后所达到的保护效果为评价依据。

4、寻求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和方法。当基本的平等保护实现后,对于弱势群体,在倾斜保护的原则下,还需进一步寻找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法。从保护主体而言,主要有宏观层次的国家保障、中观层次的团体保障以及微观层次的自我保护三种途径。在此基础上,应允许其团结起来,组成各自的社会团体,使其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增强其力量,并逐步改变弱势地位。

5、促使并帮助弱势群体的每一个成员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勇于实践。弱势群体既要了解自身的权益,更要在权益被侵害时,理直气壮的为争取权利而斗争,并且在法律上应允许自力救济。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英语课件下一篇:画杨桃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