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总结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历史总结

人教版历史总结 篇1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英。

4、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5、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是

6、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是

7、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8、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

10、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1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的是 遵义会议。

1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

13、“一国两制”构想首次得到成功运用是在解决

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年 周恩来 会见 印度代表团时。

15、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16、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

17、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18、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19、美国首任总统是

20、马克思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是在1844年发表的 《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21、国际工人运动第一个战斗纲领是

22、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3、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是在年。

必修二1、1763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

2、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并首先从3、1866年,西门子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4、第一座中心发电厂是1882年

5、欧洲统一货币建设迈出的第一步是

6、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是。

人教版历史总结 篇2

“玄宗时宰相姚崇令人灭蝗, “仅一个州, 就消灭蝗虫14万石。 (1) ”页下注“ (1) 石 (dàn) , 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1]14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称谓之误。“市制”虽是指我国创造和长期习惯使用的度量衡制度, 但在古代度量衡制度并不能称为市制。“只是到1928年时, 才开始称为市制 (市用制的简称) 。全国解放后, 正式把我国传统的度量衡制度称为市制。”[2]99“1959年6月国务院规定以公制作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同时仍保留市制。”[3]792市制的标准量制是1石为10斗, 1斗为10000毫升。就唐代而言, 虽然“斛”、“石”可以互换使用, 但其标准量制是“斛”而非“石”, “实际用‘石’作为容积单位自宋始”[4]284, 唐代的标准量制是1斛为10斗。由于斛石可以互用, 故也可说是1石为10斗。此似与教科书所言相同, 但事实上, 唐制大斗1斗等于6000毫升, 小斗1斗等于2000毫升。与市制相差甚远, 故称唐时的石是“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是不正确的。其二, 读音之误。石作为容量单位, 在唐代读为shí, 而非dàn。《说文》:“石, 山石也。”段注:“或借为硕大字, 或借为禾石字, 禾石, 百二十斤也。”读音皆为石声, 而石声为“常只切。”[5]448故“石”在汉代作为重量单位, 读为石头的石。唐宋时的字典《玉篇》:“石, 市亦切。又厚也, 斛也。”[6]411《广韵》:“石, 常只切”[7]518, 皆读为shí。石音发生变化出现在宋代。据梁方仲称:“北宋时四川的成都府及梓州两路已出现了‘擔’这一权衡单位的名称。不过, 当时这些地区仍以石 (量制) 作为米谷的计算单位, 只有一些‘杂色’的税物才以擔 (衡制) 来计算。自清初以来, 在很多省区, 民间已通俗称衡百斤为一擔 (担) , 而量一石亦称作一擔。擔、石二名从此往往通用。”[8]526因此秦似称“石在北方话中有dàn的一读, 是晚近的事。”[9]375

2.《中国历史》 (下) :

“唐玄宗时期, 有个状元出身的考官叫李昂, 以公正刚直著称。科举考试前, 他对应试者说:‘文章的好坏, 是可以衡量的。如托人情, 一律不录取。’李昂的舅舅与应试的李权私交很深, 舅舅找到李昂为李权说情, 李昂大为不满, 表示要让李权当众出丑。考试结束, 李昂将李权文章中的不通之处, 摘出来贴在墙上, 让众人品评。李权不仅没有考中, 还丢了颜面。”[1]17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李昂虽是进士第一名及第, 如下文所证, 当时官方并没有状元的称呼。故称李昂状元出身不妥。其二, 向李昂为李权说情的人不是李昂的舅舅, 而是他的妻父。考此典出自《唐摭言》, 向李昂举荐李权的人, 史书称是李昂的“外舅”, 所谓:“既而昂外舅常与进士李权邻居相善, 乃举权于昂”云云[10]11。按《尔雅》云:“妻之父, 为外舅;妻之母, 为外姑。”[11]2593《说文解字》所谓:“舅, 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5]699据此, 为李权说情的人是李昂的妻父而非舅舅。

3.《中国历史》 (下) :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扩建学舍, 增加学员。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 仍未中进士。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1]18

笔者按:此条问题有二:其一, “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此论不确。因为贞观年间并非每年都开科取士, 如贞观“二年米贵不举贡”、贞观“十六年不贡举”[12]276。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也不在千人以上, 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10]4虽有千余人之说, 但这是包括了明经等科考生在内的。如宋人王珪所谓:“唐自贞观讫开元, 文章最盛, 较艺者岁千余人, 而所收无几。咸亨、上元增其数, 亦不及百人。”[13]3614其二, 所谓:“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值得商榷。

首先, 对进士第一名的称呼, 唐代并非状元一个, 还有状头、榜元、榜首之称。因应举者皆须向有关方面呈交填有证明其身份内容的家状, 故称居首者为状头或状元。如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 第一仙人许状头。”[14]4153孙棨称乾符中, “孙龙光为状元”颇惑于名妓郑举举[15]28。因应举者省试合格后, 放榜于尚书省, 夺魁者名居前列, 故名“榜元”、“榜首”。如范摅称李肱于文宗元年, “以榜元及第。”[16]15另外在唐代, 制科第一人亦可以称状元, 如唐宣宗大中五年莫宣卿中制科第一, 柳珪遂有《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诗》。

其次, 唐太宗时, 进士第一名尚无“状元”之类的称呼, 随着科举文化的发展, 中唐以后, “进士登第名噪一时, 获第一者更为士林所重。所谓‘榜元’、‘榜首’、‘状头’、‘状元’之类的称号, 就在这时开始出现。”[17]而此前科名高低并不受人重视。如李诚开元三年进士第一, 其《墓志》称“开元三年举进士, 十年兴茂才, 十七年举文学, 皆射策取甲科。”[18]卷11李琚开元二十二年及第第一名, 其《墓志》论及此事时, 也不过是说:“遂以乡贡进士及第”而已[19]1619。柳宗元为杨凝、魏弘简等进士第一名所写的墓志中, 都没有用状元称号, 如他为杨凝写的《墓碣》称其“君既举进士, 以校书郎为书记”[20]212。为魏弘简所作的《墓志》称其“由进士策贤良, 连居科首”[20]223。

人教版历史总结 篇3

【关键词】人教版 岳麓版 历史插图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0-02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抗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历史的过去性、学科知识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而这种媒介就是史料,其中就包括了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而言具有较大的渲染性,可读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插图各具特色,了解、掌握各个版本教科书中插图的特点,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以及不同教材中的图片比较研究就比较少。除了刘军主编的《图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外,很难找出关于研究历史教材中的插图的专著,大多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专著中。在文章方面,主要涉及的都是历史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或者是不同教材中史料的运用。极少有关于单独研究不同教材中插图的研究。人教版和岳麓版是现行教科书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版本,笔者将以专题二为例,对教材中的人物插图、示意图、漫画以及历史情境插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各自特点,以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人物插图的比较

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人物插图有4幅,而岳麓版有3幅。两个版本的人物插图数量相当,但内容存在异同。洪秀全和曾国藩是两个版本都有的,而人教版则多出了林则徐和邓世昌,岳麓版则有李鸿章。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发起者,虎门销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醒了一些有志之士。虽然这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从一定程度上讲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林则徐在这一巨大的转折点处于风口浪尖上,却一直保持着爱国的情感,不得不令人佩服。在虎门销烟这个子目中插入他的图片,有其必要性。在这点,岳麓版就有些欠缺。同样地,在上《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之前,很多学生应该不清楚邓世昌其人。在讲到邓世昌带着部下向前冲的时候配上他的图像,学生会更加立体、感官地想象当时那个场面,对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岳麓版教材中,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李鸿章带领的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但人教版只提到湘军,没提到淮军,所以笔者认为人教版没有附上李鸿章的插图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两个版本的插图,所以至于是否应提到淮军这里不作评述。

另外一方面就是注解的规范性。岳麓版的三幅人物插图都只是在图片底下附上该图片的人物名字而已。而人教版除了附上名字以及生卒年外,对于一些学生比较不熟悉的人物,还在图片的下面用文字解说其主要事件或功绩。例如,邓世昌的插图,人教版的解说是:“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冲锋向前掩护旗舰,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这样的解说,不仅补充了正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轻描淡写,增加了细节,更让学生能过体会到当时战场的惊心动魄以及战士们的爱国情操。这样,学生看到的不是一副独立的图片,而是一段历史。

二、示意图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中所涉及到的示意图有2幅,而岳麓版的有6幅。专题二主要是讲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以战争为线将这个专题串联起来。示意图能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到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感知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深化记忆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出现,但是也存在些许不同。太平天国示意图中,岳麓版除了标出主要路线等之外,还将天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战场以及江南江北大营标出来。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利用好这张示意图,指出江南江北大营的重要性,学生将更容易领会到太平军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英勇。

三、漫画的比较

专题二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设计的漫画数量及内容如下: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漫画有2副,岳麓版则没有。漫画通常寓史于画中,是文字材料的补充。它通常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尤其是政治漫画,都带有强烈的思想性,而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形成一个历史表象,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漫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出示《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这幅图清楚地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局,以及各帝国主义狰狞的面目,还反映了清政府的麻木不仁的态度,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腐朽。这不仅能形象地揭露历史本来的面目,促进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这方面,岳麓版相比人教版比较逊色。

四、历史情境图片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涉及到历史情境图片有15幅,岳麓版的有8幅。关于历史情境图片,第一,从数量上来看,人教版明显多于岳麓版。第二,从文字解析来看,人教版虽然搭配的文字也不多,但是能够点出主题,适当地解释图片的内容。例如,在抗日战争这一子目中,插入了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两个日本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道的图片,这张图片都是日文,教材中没有把日文翻译过来,这样子学生只是知道有这样一篇报道,但是报道具体的内容就无可得知了。如果能将图片上出现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相信会让学生更加震撼,对这段历史更加铭记于心。随着新课改的推动,教科书变得图文并茂。历史插图在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和岳麓版两个个版本的插图都有各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总体而言岳麓版在处理历史插图方面略差于人教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如能仔细比较分析,糅合各版本之精华,选择适合的有效的照片,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将更容易让学生在趣味中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黄牧航主编:《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肖军:《浅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2009年。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篇4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人教版历史总结 篇5

梭伦改革

1、“解负令”:

内容:废除债务奴隶制,限制贵族兼并土地;

作用:限制了贵族势力的发展,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扩大了公民基础,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雅典民主中公民获得哪些权利?

梭伦:雅典公民按照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

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前三等级入选四百人议事会(执掌最高统治权);

组成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以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进行选举;

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为五百人议事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利克里: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几乎担任一切官职,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产生;

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领取工资。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评价雅典民主

主要特点:直接民主、有限民主 本质特征:公民权利平等

作用:作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 狭隘的城邦体制,雅典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4、苏格拉底看待雅典民主:

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首先沦丧的现象,苏格拉底提出:(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2)“美德即知识”

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3)教育使人认识自身的美德

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主张“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己有的美德

作用:(1)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崇尚真、善、美。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5、柏拉图看待雅典民主: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反对雅典的平民政

体,主张建立理想国 “理想国”有三个阶级:

第一等级是哲学家,他们有“智慧”的天性,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第二等级是武士,他们有“勇敢”的天性,应该保卫国家 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书制”的天性,应专门供养以上两个等级;

柏拉图的实践:办阿卡德米学园,培养哲学士。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经济: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政治:①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候势力逐渐强大;

②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要求废除奴隶主贵州政治制度,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军事:争霸战争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文化:百家争鸣,法家的“法治思想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

需求”

——变法的理论武器

2、泰国强大的原因(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2)法家学说得到认同(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

(4)客观机遇,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削弱(5)秦孝公要求变法,重用商鞅

根本原因——生产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指导思想:法家思想(2)内容:

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胡,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

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政治: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文化: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制。

(2)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的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得民族的融合。(3)历史作用: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A、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B、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C、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能上能下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第三单元

此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386年,鲜卑族拓跋硅建北魏,迁都平城,采用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局面(2)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根本原因(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混乱 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岐视和民族压迫 人民起义不断

(4)冯太后和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

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前期)(1)整顿吏治

措施:实行俸禄制,惩治贪污

作用: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巩固北魏政权(2)推行均田制:

措施:国家把控制的土地(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调,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3)推行租调制

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纳票、帛或布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增加了政府收入

(4)设立三长制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作用:健全县以下基层政权,有利于国家控制人民,有利于征收赋税和徭役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理财:富国之法 青苗法——稳定社会生产;

限制高利贷剥削,缓和阶级矛盾;

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田赋收入,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税 免役法(募役法)——限制官僚地主特权;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促进农业

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增加政府收入

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和对民众的盘剥,增加政府收

入。

(2)军事:强兵之法 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增强国家军事力量,抵御辽、西夏的进攻;

减少军费开支,减轻国家负担。

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的养马费用; 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3)教育:取士之法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大学; ③惟才用人

——以上措施有得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充法制造舆论,以推 进改革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中世纪天主教确立了对西欧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经济: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政治:教权高于王权,卡诺莎之辱 思想文化:垄断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

2、欧洲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我的信仰我做主(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简化宗教仪式

(3)《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4)国家权利应当高于教权(5)民族教会

4、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思想核心和特点

我奋斗,我成功(1)思想核心:“先定论”

选民或主弃民(2)建立民主教会

①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②简化教仪

③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3)严厉排斥异己——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激化阶级矛盾——17世纪中期农奴制正式确立

政治上“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

经济上:受剥削,生活贫困不堪

(2)农奴制造成工业发展落后,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3)思想上出现了“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奴的新思潮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

19世纪40、50年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 盾

——直接原因

2、改革的主要内容:“二一九法令”

(1)统治上: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3)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

3、评价

(1)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重要转折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促进俄国近

代化

经济现代化——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得到增长;

19世纪未完成工业革命

政治近代化——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改革军事管理,更新装备,培养人才

教育思想的近代化——鼓励办学,扩大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3)局限性:妥协产物

不彻底性:农民仍然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还被束

缚土地上,这说明改革仍然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同时

改革是沙皇进行主持的,因此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掠 夺 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因此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

欺 骗 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改革前还少,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重新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1、黑船事件:1853年,美国人佩里以武力打开日本大门,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日本国门被打开,陷入半殖民地危机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1)废除旧体制

①废藩置县——即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为发展资本主义构建了一种公平的社会体制(2)发展新经济 ①改革体制,日元通行

②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征收地税

——土地私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③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A、政府引进本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

B、政府投资发展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C、政府大力扶持私人企业(3)文明开化

①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 ②生活习俗西化(4)军事

①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②武士道教育,效忠天皇 3、1889年日本宪法

(1)背景: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明治维新完成,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农业发动暴动

中小资产阶级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伊藤博文出任内阁首相

(2)内容

实行君主立宪,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一些自由权利;

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权力有限,选举权、被选举权受年龄、财产限制内阁只对感光度皇负责,枢密院实际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3)评价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积极: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局限: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形式君主立宪,实质天皇专制

————标志着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确立,巩固了明日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1.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有识之士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2)时间:甲午战争后(19世纪90年代)

(3)作用: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末

一战前后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2)思想:

①“托古改制”的理论

②“大同”思想

③“公羊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

“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3、特点: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

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百日维新的内容:1898年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总结 篇6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注意打“★”为中考说明要求掌握的重点。第1课 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 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56.10—1860.10

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经过:

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争战”策略。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

⑴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⑵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94年—1895年

2、侵略者:日本

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4、重大战役:黄海大战 爱国将领:邓世昌

5、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6、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重点内容提要:

《马关条约》签订:⑴时间:1895年。⑵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⑶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③增辟通商口岸等。★⑷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②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结合《马关条约》内容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B、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 业的发展。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900年—1901年

2、侵略者:八国联军

3、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重点内容提要:《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

2、双方:清政府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主要内容:

①赔款白银4.5两。②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拆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④划定使馆界。

4、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 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⑴前期“自强”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主要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⑵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主要企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⑶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⑷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 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因此,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1、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2、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4、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

A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D军事:训练新式军队等等。第8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⑴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⑵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2、中国同盟会 ⑴成立时间:1905年 ⑵成立地点:日本东京⑶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⑷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 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⑸成立意义: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⑹机关刊物《民报》。

3、三民主义

⑴创立者:孙中山⑵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⑶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⑵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5、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⑴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

⑵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辛亥革命结果:(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⑴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⑵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⑶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⑴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⑵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⑴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⑵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⑶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3-4单元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②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阶段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⑶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⑷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内容: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⑺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②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 艘游船上)③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④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C、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⑤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②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3.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11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

⑴建立时间:1924.5 ⑵地点:广州黄埔

⑶名称:中国国民党陆民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将。⑷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⑸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⑴时间: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 ⑵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⑴建立时间:1927.4 ⑵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⑴1927年8月1日 ⑵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⑶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2.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原因: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

内容:⑴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⑵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⑶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⑷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意义: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⑵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⑴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⑵长征胜利的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

1、九一八事变

⑴时间:1931年9月18日 ⑵概况: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⑶结果:日军占领沈阳城,后又侵占了东北三省。⑷各方态度:

①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②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③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 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④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

⑴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东北。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④蒋介石不但不接受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⑵目的: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⑶时间:1936年12月12日 ⑷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⑸方式:“兵谏”。⑹中共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⑺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放。

★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 ★

1、七七事变 ⑴时间:1937年7月7日 ⑵地点:北平城外的卢沟桥⑶概况:日本空袭卢沟桥与宛平守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⑷影响:①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③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2、南京大屠杀

⑴时间:1937年12月 ⑵背景: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⑶南京大屠杀日军的暴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⑷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一、中国军民英勇抗战

1、台儿庄战役

⑴时间:1938年春。⑵领导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⑶意义: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百团大战

⑴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 ⑵时间、地点“1940年8月、华北 ⑶领导人:彭德 ⑷主要作战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的据点。★⑸意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认识:体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议题: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3、主要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过程:

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⑵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⑶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⑷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⑸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2、原因:

⑴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⑵中国人民和世界 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人教版历史总结 篇7

一、关于“秦始皇”称法时间及其数值范围表示规范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1 (2007年1月第3版, 后引该版本, 不再一一注明) 第9页秦始皇像下注解为:秦始皇 (前246—前210年在位)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才开始自称“始皇帝”, 何来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称谓已存在?前246—前210年实为嬴政在位时间, 与秦始皇在位时间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并且按照《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所规定范围之内的出版物中, 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范围时, 使用浪纹式连接号“~”, 嬴政在位时间范围用的“——”不符合规范。这种不符合规范的例子还有16页的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年在位) , 38页的沃尔波尔 (1676-1745) , 40页的华盛顿 (1732-1799) 等等。

二、关于袁世凯被称为“北洋军阀头子”的时间问题

必修1的64页:辛亥革命爆发后, 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主持军政, 企图挽救危局……

我们知道, 国内外学术界对北洋军阀时期的界定是不同的, “北洋军阀时期”的使用在大陆学界没有太大的异议,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所谓北洋军阀, 是指从辛亥革命后窜窃政权的袁世凯起到蒋介石国民党军阀出现以前的军阀势力”[1]。而港台学者及国外学者认为,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在袁世凯死后的1916年到1927年。换句话说, 袁世凯统治时期不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内。照这样看来, 在清王朝还未灭亡, 袁世凯刚刚被清廷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时, 且此时袁世凯尚未窃取到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若称此时的袁世凯为“北洋军阀头子”恐怕不太准确。张华腾先生对北洋、北洋派和北洋军阀词语作了细致的考察, 认为应该用“北洋集团”这个中性词语来表达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 “北洋集团崛起于清末新政, 发展于民国初年, 袁世凯称帝及其以后, 北洋集团演变为北洋军阀。北洋集团孕育了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是北洋集团发展的最后阶段, 也是北洋集团走向灭亡的阶段。”[2]所以, 我们把北洋军阀头子改为北洋集团头子或许更好。

三、关于内阁总理产生办法问题

必修1第64页对内阁总理产生办法问题表述为: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而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07年3月第2版) 第35页却为:国务员包括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 由临时大总统任命。面对二者不同表述, 内阁总理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临时大总统, 得任免文武职员, 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 须得参议院之同意。这样说来: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的说法似乎不太准确了。曾任国会议长的吴景濂说:“......自国务总理以及各国务员, 由大总统提出, 交临时参议院同意。”并称其“始终侧身与议, 故知之较详”[3]。孤证不取, 我们还可以参阅“孙文等参议院同意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复袁世凯电”:

1. 孙文电

顷得参议院咨云:……现国务总理拟派唐君绍仪, 请将此电送交参议院, 求其同意。云云。咨请本院议决咨复转复等语。本日常会经将此案提出, 已得多数同意。为此咨复, 请转复新举临时大总统袁即行任命可也……

2. 参议院电

昨接孙总统咨称:得尊电开:国务总理拟派唐君绍仪, 请送交本院, 求其同意。经本院于本日常会提出公议, 已得多数同意。特此电闻。参议院, 十一日。

临时公报元年三月十七日[4]

由此可见, 国务总理事先拟派, 再送交参议院求其同意, 然后由临时大总统任命即可。所以有学者认为, “内阁不是由议会中的多数派或党派联合来组织, 而是由总统来提名 (议会批准) ”是“《临时约法》所造成的困境之一”[5]。这些都可说明国务总理产生的方式。

四、关于《辛丑条约》应赔白银精确数量问题

必修1第60页对《辛丑条约》赔款数量表述: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 分39年还清, 本息合计9.8亿两。

如此之精确的数据——9.8亿两, 让人不得不质疑《辛丑条约》中赔款数量是怎么计算出的。据记载, 赔款的偿还方法是将4亿5千万两的赔款本金分成5组:A组应付“本利合计共银149, 350, 500两”;B组应付“本利合计共银125, 694, 000两”;C组应付“本利合计共银321, 984, 000两”;D组应付“本利合计共银108, 012, 500两”;E组应付“本利合计共银277, 197, 150两”, “5组39年内应付利银532, 238, 150两, 本利合计共银982, 238, 150两。需要指出的是, 这一数字显然仅包括1902年到1940年39年还本付息的款额”。然而, 我们常常把“1901年下半年的利银及复利银共9, 630, 000两”忽略遗漏, 所以“庚子赔款应付总额的确切数字当为银991, 868, 150两。”[6]教科书整整9.8亿两的应赔之数是对数字精确的表述方法, 但是对于一些数据我们不可能精确地表述, 适当的采用模糊表述未尝不可, 改为9.8亿多两或许更好。

五、关于谁最早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问题

必修3 (2007年1月第3版) 第9页表述: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事实上董仲舒并没有提出“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正式条文。他只是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伦理关系纳入到“阳尊阴卑”的思想构架中来, 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皆取诸阴阳之道”, “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三纲”的语词虽已出现, 意思也很明确, 但正式条文的“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仍旧没有提出来。后来的《白虎通·三纲六纪》又说:“三纲者, 何谓也, 君臣、父子、夫妇也。”再到孔颖达时, 他疏:“《礼维·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至此,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三纲”正式条文就明确提出了。教科书所说的归纳为“三纲五常”的“后人”是指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 他将“三纲”和“五常”首次并提连称, 在《论语·为政》篇里的对“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这句所作的注是:“所因, 谓三纲五常;所损益, 谓文质三统。”

六、关于国民党“一大”确立“三大政策”问题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07年3月第3版) 63页说: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笔者认为, 国民党“一大”上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说法不太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知道, 在国民党一大的文献中, 是没有出现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概念。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最早出现于1926年1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党左派问题决议案》的文献中, “赞成继续孙中山、廖仲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大政策的分子是左派, 反对者便是右派。”[7]这说明, “三大政策”概念的概括使用是在国民党“一大”后。但是从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及孙中山的讲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是接受了中共的反帝反封的主张, 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可以在“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一句前加上一个限定, 即“在事实上”。这样就更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了。

参考文献

[1]荣孟源.北洋军阀的来历.历史教学, 1956 (4) .

[2]张华腾.北洋军阀词语探源——简论北洋军阀、北洋集团概念的使用.史林, 2008 (3) .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 (第八集) .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二辑)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5]张辉.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缺陷.法制与社会, 2008 (25) .

[6]周志初.庚子赔款本息的计算方法及应付数额.历史档案, 1992 (4) .

人教版历史总结 篇8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历史;高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55-01

历史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阻碍教学质量提升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陈旧

要想实现新时期初中课程历史教学的目标,灵活多样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必要的。从目前历史教学的开展来看,大多数课堂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没有对时代要素及许多新的辅助工具进行充分利用,教师依旧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依旧依靠聆听和笔记来完成所有知识内容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在被压制,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对知识主动获取的积极性。

2、师生互动不足

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师生互动的不足。课程教学中,师生的良好互动不仅能极大程度的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与合作氛围,同时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来说,也能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不管课前课程设计还是教学实施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极为有限,教师与学生“各司其职,各为其政,互不干涉”,不能直接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具体特点及高效教学实施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或整改,但是却具备了主题性、创新性、实践性、趣味性、生动性以及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的多项特征。基于这一系列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目标。

1、合理的进行知识延伸

人教版历史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对知识进行合理延伸。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大会遇到阅读问题了,因此,书本上、教材上的知识对他们的吸引力相应降低了。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教学空间方面给予了教师极大的发挥余地,鉴于此,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延伸历史教学的范围,为课程教学创新性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自由阅读卡片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图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形象的说明。比如,如果课文讲到长城,自由阅读卡里就介绍建筑长城的具体过程,这样一来,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视听,同时还能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和收集一些成语典故,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性,帮助学生从典故中去吸收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在活动课后设置、安排一些延伸活动,如在“编历史小故事”活动课之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出一期板报,反映活动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尝试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多种知识延伸的策略与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喜爱程度,同时对于学生知识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来说,也会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2、将作业融入生活,注重知识的渗透

在所有教科书的序中,对教学目标及任务都有明确的指示。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渗透。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适应人教版教材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色,建议教师应从作业的布置进行改革,转变以往学生的复习思路,将历史作业融入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在历史中感悟生活。如每一章节新内容都会设有一定的导入内容,教师进行作业布置时,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扩宽思维,如在“秦的暴政”这一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来了解秦的暴政的具体情况,还可以与家人一起进行探讨。这样一来,不仅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了预习工作,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为新内容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需要课程教学中贯彻创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于教师知识的全面性及综合性来说,也有较高的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对教材的特点进行充分把握,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及手段,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监测,争取在充分发挥教材特点的同时,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高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静洁.谈人教版初中历史的高效性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上),2014,01:153.

[2] 吴梦琦.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编写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复查汇报下一篇:《西游记》课外阅读指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