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价值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价值(精选6篇)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价值 篇1

张海仓

•核心竞争力概述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制度系统(规则、规章、习惯、传统、道德)和技术系统(技能、流程、配方、专利、技巧等)。•企业制度系统包括显形性制度和隐性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系统相关的能力包括组织运行其业务的任何独特方式和方法,如组织中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率的独特的运行机制、制度规范、约定俗成、传统习惯等。企业制度系统规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准则、行为规范等较深层次的文化、道德、伦理方面的规定性。

•企业技术系统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和商业性等特点。

•现今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力量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关键、先进的前沿高端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尤其是在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具有最先进技术的企业不会在别人具有模仿能力之前轻易放弃丰厚利润的回报。深深根植于企业组织内部,具有路径依赖性的企业制度系统和技术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贯穿于整个组织系统和主要生产经营环节的组织系统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基础和支柱。

•核心竞争力的两大系统主要包含四种能力,即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是企业运营效率的能力,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机会和经营变化,迅速、低成本地完成企业资源结构调整(如以丰补欠、调剂余缺),使企业资源与环境相适应、能力与结构相一致。资源是稀缺的,市场是不确定的,强大企业的优势在于敏锐地捕捉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有效组织和高效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充分利用和协调各种资源从而产生更大效益和更高效率。如企业内部整体协调各种要素进行高效生产经营的能力;协调与上游供方和客户关系的能力等。它主要表现为对各种资源的获取、协调、融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能力。企业区别于市场的根本就在于企业是通过行政指令配置资源,企业整合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只“有形的手”的配置能力。

• 学习能力:是指企业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变化迅速,企业必须以全新的学习力来全面适应竞争的需要,而且这种学习力具有全员性、广泛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特别是企业在取得成功以后更需要注意消除职员中希望维持局面、相信经验,难以自我超越的惰性的心态。正所谓“居安思危、如履薄冰”。企业学习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企业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创新能力:是企业驾驭变化并保持持续发展的根本作用力。创新是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之魂。企业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受自身资源的影响,同时还在不断积累着新的资源和能力,这会产生一些“过剩”的能力。

•为利用好这些“过剩”能力并适应外界变化,以获取长期利润,企业必须经常用“创造性破坏”来打断原来连续成长过程,打破原有的平衡,在更高的基础上重新构筑新的平衡。创新没有终点,由于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现有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所以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以动态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培育、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充满机遇的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和把握市场主动的重要途径。•1990年,美国学者哈默、普拉哈拉德两位学者在《哈拂商业评论》上又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文章指出,所谓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某种单一的技能或技术”。

•综合以上理论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技术、核心质量、核心成本、核心骨干、最终产品等结构组成,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掌握市场主动,高人一筹、抢先一步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能力。

•核心能力理论阐明了成功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存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理论界和企业界受到了欢迎,得以广泛运用。企业管理当局必须面对和解决核心竞争力这个关键课题,企业每位员工都应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采取得当有

效的措施,通过长期培育企业的这种能力,增强竞争优势,保持强势发展态势,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企业核心能力同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核心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力和获利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独特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其他企业不具备(至少是短期内不具备),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它是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障碍。

•难以模仿: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积累而成,并深印企业特殊的足迹,其他企业难以模仿。

•延展性:企业能够从某种核心能力衍生出一系列产品与服务。核心技术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散到终端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创新产品。

•不可交易: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以为人们感受到,但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核心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而取得。

•核心能力非企业资产:核心能力不是企业资产,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核心能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复合,不仅由技术因素决定,而且与企业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相适应。核心能力的载体往往体现为人力资源,同时又超越职员个人而存在。

•人力资源管理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

•从核心能力的定义和特征可以看出,核心能力的产生是特定组织中各个不同部分有效合作的结果,它根植于技能、知识和自然人的能力之中。但是企业的技能和知识是无形的,它们的载体是组织中的职员。在企业内部组织中,职员的高素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支柱,它是企业获取各种资源并将其集成、优化配置,转化成企业特有技能或产品的能力,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使企业各个环节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的能力。

•由此可知,企业拥有的知识正成为企业核心能力中“质量最高”的力量,成为当代社会最核心的资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核心能力可以认为是企业独具特点的、不易外泄的依附于职员

身上的专业知识信息。只有企业的人力资源才能对核心能力进行有效培育和管理。因为人力资源是承载知识和技能的实体,是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和能力的总和,是真实存在、可发展的。因此,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具体企业需要通过对作为核心能力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管理,深化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内容的内部改革,切实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组合,赢得核心竞争力,求得市场竞争优势,获得强势行业地位,谋求持久的生命力,塑造百年老店。

加速人才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多元化经营要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技能复合化、高级化。在拥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能使企业人才资源配置高效化,而要打造核心竞争力,还要依靠核心技术人才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民营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由此同时打造出一批属于自己的企业高端技术的人才。在多元化经营下能及时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以及在市场开拓和人才管理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

软肋一:

人资管理观念落后,仍然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

知识经济时代已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传统的“管”转到了“以人为本”的开发上来,而许多民营企业仍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混淆。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要么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即使有,也仍然沿袭过去的考勤、奖惩、工资分配等纯管理约束机制,根本没有将管理职能转到开发和培训人力资源方面来。同时民企普遍缺乏挖掘和培养企业自己人才的中长期计划,没有系统地进行培养开发人才的工作,因而人才严重青黄不接。

在许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或有部门没有人员,或有人员却不专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少民营企业本身没有把“管理”人这件事提到应有的位置,认为“谁还不会管”,多给钱就行,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往往不会将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实际上,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比培养其他类型管理人才更困难。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并不能像对物的管理那样,用标准化的方法来统一,而需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创造性。目前,西方国家越来越以有组织的系统方法来处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日益加强了这一工作的专业化过程,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专业和职业。而我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着普及和提高双重任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

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民营企业家必须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从长远发展向支持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人力资源工作方面推行。对于企业个性方面的,应由企业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位置,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搞活人才的良性机制;对于企业共性方面的,可

与其它企业联合起来,优势互补,加速造就适应国际竞争的各层次经理人才和新技术人才。

企业里只有企业的领导决策层真正意识到“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和发展人才,树立正确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和提升,并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配置相应的资源,不断提高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才可能迅速走上正轨。

软肋二:

管理模式还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

家族式管理模式,或者亲信式管理,是民营企业创业之初的成功之处,但也成为其做大做强的一个巨大障碍。我国民营企业中有70%是家族式企业,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主要是尽快地进行原始积累,家族制管理体制在白手起家、共同创业的阶段无疑是最适合的。因为,家族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或者由家族内部人士执行经营权,由于家族利益的一致性以及建立在血缘或亲缘关系下的信任感,可以将监督成本降到最低。在企业困难的时候,经理人员甚至可以不计报酬地为企业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

激励成本。

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等到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亲信式管理会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不仅得不到重用,他们还要分散精力,应付那些对其发号施令的“亲信上司”。面对一个错误的决策,这些“非亲信”员工是委曲求全,还是针锋相对?哪一种都没好处:委曲求全逃

不了责任;针锋相对就没有支持。在这种境况下,人才没有发挥空间,企业哪有发展的余地?

建立并重用职业经理人,正是民企解决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必经之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扩张,技术和管理逐渐复杂化,资本所有者及其最初的创业伙伴们由于受其文化、知识、能力甚至精力的限制,无法单单依靠自身及家族内部实现企业更快发展,需要一个受过系统教育的独立的管理阶层——职业经理

人来承担。

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深圳“太太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受益者。朱保国创办的深圳“太太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有外企工作背景的资深经理人近10位,引入的市场总监、销售总监、财务总监都是制药行业一流的管理尖子。2000年“太太药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私营企业身份上市。很难想象单单依靠原先的创业者能如此迅速地带领太太药业走

上集约化、现代化!

因此大量的实践证明:职业经理人制度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民企突破

纯粹的家庭式管理。

软肋三:

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无法落实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急于拿出一套完美、规范的规章、方案,以为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就能摆脱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但这种流于形式的制度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根本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种注重形式而忽视有效性的制度建设对职业管理层的形成及其专长的发挥十分不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价值 篇2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近一二十年来这个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与讨论日趋深入, 并被欧、美、日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为是获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HRM) 定位于在支持企业的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职能。目前, 学术理论界一般采用Wright&Mcmanhan的定义, 即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

二、战略人力资源建设管理基本内容和要求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建设管理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和激励等基本内容。要做好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必须从理论到实践,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以“人力资源从严引进、人力资源着重开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有效激励及人力资源红利逐步提高为基本内容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办法, 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 践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引导人力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管理发展, 并迈入人力资产管理方向。

三、中冶建工集团简介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中冶建工) , 是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MCC) 的全资大型建筑业企业, 其前身为中国第十八冶金建设公司 (简称中国十八冶) 。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总承包、专业承包、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检修、钢结构加工制作、商品混凝土生产及销售、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供应与租赁、房地产开发及相关实业的经营等。创造了100多项国家、部省级优质工程, 其中国家建筑鲁班奖4个, 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 (国家级科技创新奖) 2个, 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2个, 为我国冶金工业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 做出了较大贡献。

公司现有在册员工4461人, 其中管理技术人员2148人, 技术工人2313人。公司中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06人, 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拥有技师以上技术等级的工人181人, 其中多人获得中冶集团首席技师、重庆市十大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具有各类执业资格人员327人, 其中注册建造师249人、注册建筑师7人、注册结构工程师10人、注册安全工程师25人、注册岩土工程师2人、注册电气工程师2人、注册给排水工程师1人, 注册暖通工程师1人, 注册动力工程师2人, 造价工程师28人。

四、中冶建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近五年来, 中冶建工集团通过采取“持续不断地引进高校大中专毕业生、切实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工作作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起了完整的干部教育培养、考核、选拔和使用工作制度、规范薪酬福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 有力地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随着企业的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 战略人力资源矛盾凸显,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建设管理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当前经营生产发展的需要, 成了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冶建工战略人力资源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战略人力资源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技术业务及管理骨干年龄在45岁至55岁之间, 其它年龄段干部比列太小, 同时工程技术和市场开拓人员比例偏低, 难以满足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 战略人力资源队伍中的技术业务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各专业骨干偏少, 缺乏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公司现有在册员工4461人, 其中管理技术人员2148人, 技术工人2313人。公司中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06人, 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拥有技师以上技术等级的工人181人。具有各类执业资格人员327人, 其中注册建造师249人、注册建筑师7人、注册结构工程师10人、注册安全工程师25人、注册岩土工程师2人、注册电气工程师2人、注册给排水工程师1人, 注册暖通工程师1人, 注册动力工程师2人, 造价工程师28人。

(3) 作业层技能偏低, 基层管理能力较弱。目前公司土建施工作业层人员已依托社会农民工劳务队伍, 但是劳务队伍的现状是组织化程度低、业务技能差、质量安全意识差, 一直影响和制约着总承包企业的能力提升和加快发展, 提升项目部大多数现场管理干部均来自大中专毕业生, 由于缺乏操作层工作经历, 几乎没有实际过程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更没有吃苦耐劳精神, 工作作风浮躁。

(4) 企业劳动人事、用工、分配三大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无法满足市场经济要求。主要体现在:人事管理没有按市场经济方式运行, 劳动用工体制处在转型过程中, 存在体制障碍;市场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不明显, 人才使用管理上还存在较多问题, 激励机制不完善, 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不足, 人才队伍素质有下降趋势;公司干部能上能下, 收入能高能低, 职工能增能减的机制尚未形成。

五、中冶建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措施

(1)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引进工作管理, 提高人员质量, 把好人力资源“入口关”。近几年, 中冶建工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不少, 特别是2008-2012年, 公司累计引进大中专毕业生1517人, 但整体素质素养并不高, 无形中增加了战略人力资源建设管理工作难度和成本,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瓶颈也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改进现有的人员招聘管理办法, 建立起严格的人员招聘工作流程和制度:一是建立起除公司明确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外“凡进人必考试”的工作制度, 制定出严格的符合企业实际的用人标准和要求, 设计出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和要求的理论考试和面试大纲及内容, 通过市场公平竞争方式, 选择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二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与相关重点高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并与真正熟悉了解学生的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老师建立起广泛联系, 通过他们去宣传动员, 使之推荐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来工作, 并建立优秀人才推荐奖励制度, 通过社会力量, 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

(2) 切实加大人才开发培养工作力度, 全方位和多次层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大、中专毕业生来到企业以后, 一是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了解企业, 并进入角色;二是要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将自己的所学专业与企业的需要和岗位特点结合起来, 走与实践相结合, 与基层岗位相结合的成长之路;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师带徒”工作制度, 做好企业技术业务能力和企业文化的传承工作;四是要多岗位、短流程培养人才, 引导学生既要成为本专业的行家和能手, 又要多岗位锻炼, 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既要会干, 还要会算, 更要会收, 既能对内, 又能对外;五是要培养学生“直面困难和压力、勇于迎接挑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精神品格, 六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实现价值追究多元化、高尚化;七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感;八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方式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态度和心境, 乐观对待压力和困难, 降低期望值, 提高成功率, 提高满意度, 增强幸福感。

(3) 切实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 培育有道德, 有理想, 有纪律, 有文化的四有职工队伍。一是通过建设和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建设“四有”职工队伍;二是要通过建立严格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四有”职工队伍建设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三是要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关心和照顾, 解决职工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等方式, 推进“四有”职工队伍建设;四是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岗位技能培训和外送培养等方式建设“四有”职工队伍。

(4) 切实加大对干部职工的考核评价工作力度,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评和奖惩制度。一是建立定期述职和定期考评制度;二是要建立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结合的考评体系;三是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四是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晋升竞聘工作制度;五是建立对干部职工的多种激励和约束工作机制,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让生产力中人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并规范和约束其违规行为, 提高组织绩效。

参考文献

[1][美]巴伦[美]克雷普斯著王垒, 潘莹欣等译.《战略人力资源:总经理的思考框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美]巴伦[美]克雷普斯著王垒, 潘莹欣等译.《战略人力资源:总经理的思考框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杨锡怀、冷克平、王江, 《企业战略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2]杨锡怀、冷克平、王江, 《企业战略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3]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cmccltd.com/human/redsung-20.html.[3]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cmccltd.com/human/redsung-20.html.

[4][美]德斯勒, [新加坡]陈水华著, 赵曙明, 高素英译, 人力资源管理[亚洲版·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4][美]德斯勒, [新加坡]陈水华著, 赵曙明, 高素英译, 人力资源管理[亚洲版·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唐志红编著, 《人力资源招聘培训考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5]唐志红编著, 《人力资源招聘培训考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6]张德.主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张德.主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7]姚晋川.著, 《企业发展理论与管理实践》,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姚晋川.著, 《企业发展理论与管理实践》,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8]姚晋川.著, 怎样盘活人力资源, 施工企业管理, 2011, 05, 37-38.[8]姚晋川.著, 怎样盘活人力资源, 施工企业管理, 2011, 05, 37-38.

论企业战略管理之核心竞争力 篇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企业应了解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培育核心竞争力应考虑的要素,找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措施。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有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管理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1.1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战略理论阶段、产业结构分析阶段(波特阶段)和核心竞争力(能力)理论阶段。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九十年代的最新进展,它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C.K.Prahalad & G.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已成为最经典的文章之一。此后,核心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之一被广为关注。两人在《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的定义是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国内学者基于西方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席陈清泰1999年在上海财富青年会上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刘世锦研究员等则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为基础的,是整个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和高于平均水平收益的竞争力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也有独到的见解,如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认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制定出能不断产生经验的东西的战略。根据以上中外学者和企业家对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我们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企业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竞争合力,是在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价值链活动形成的一种适应于市场变化且不易被对手模仿的能力。1.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 1.2.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资源、知识、能力、信息和价值的集合体,不仅包括对已有的知识、资源、技能的融合和运用,而且包括敏锐感觉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和及时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能力和服务。

1.2.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 1.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尽管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它们无一例外的都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在企业资源积累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企业特有的能力,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战略资产。

归结起来,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性:

有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对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用户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用户价值的来源。

独特性:这种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

难以模仿性: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定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不可还原性,因而原因模糊,其他企业很难模仿。

延伸性:核心竞争力可以给企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服务 , 使企业得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业务领域。

动态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是其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予以重建和发展。

综合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从知识角度来看,它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多学科知识在长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积而成。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2、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准则

如何来判断什么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如下四个准则:

1、用户价值:核心竞争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价值。那些能够使公司为用户提供根本性利益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核心竞争力。区分核心竞争力和非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就是它带给用户的价值是核心的还是非核心的。正是基于这种区别,我们可以把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称为核心竞争力,而把其处理同经销商关系的能力看作是次要能力。核心竞争力必须对用户所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但这并非意味着用户能够看到或很容易就理解到这种核心竞争力。用户所看到的是享有的好处,如显著的可靠性(汽车、摄像与录象机),形象的清晰度(摄像与录象机),使用的方便性(计算机)等等,而不是提供这些好处的技术细节。

2、延展性: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是算得上核心竞争力,经得起用户价值和特殊竞争力的考验,但是,如果无法想象能从该项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那么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竞争力。例如,本田公司的发动机上的独特能力,使它能进入各种不同的产品——市场。

3、独特性:可合格地定为“核心”的能力,必须具有竞争上的“独一无二”性,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效用,而不是在产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它必须是公司层次的、持续优异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例如,本田汽车公司的汽车发动机,明显地优异于其他汽车公司的同类产品,其独特性的形成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努力,不是在短短的1-2年或几年中所能形成的。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人员发现某种能力极其重要,在行业中尚未引起重视和发展,则可以把它定为“潜在”的核心竞争力,予以规划和开发。

4、难以模仿和替代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积累起来的,是许多不同单位和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交易性,因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

3、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趋于融合,而国际市场的需求、法制环境、贸易制度以及风俗习惯等都与国内市场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加入WTO后的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原本企业所熟悉的国内市场环境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在原本较小的且受保护的市场上占有优势,而要建立在国际国内广阔市场上打拼的战略思想,从自身状况出发,考虑企业市场战略调整和发展问题,实施恰当的市场战略定位,以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优势产业的不断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若想在激烈竞争力的市场占一席地,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世纪时期,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在以后的日子里建立了全国最好的售后服务,成功的企业可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们现在只从一个侧面谈谈海尔的服务战略。关于海尔的服务战略,国内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姜汝祥曾做一番精妙的分析:海尔的成功是中国式的成功,它成功地将一场家电业的功能之争转化为服务之争。通过“免费服务”模式获得先入优势,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获得高额回报。对手即便模仿了“服务”模式,但也因成本太高而被拖死。

对于创业者来说,开发新顾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和财力。所以把手头的几个老客户服务好,保持企业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再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发新顾客不失为一种上策。

许多公司往往忽视了那些觉得钱花得值,而继续光顾下去的老顾客。更有甚者觉得老顾客很麻烦,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服务做的还没有到位。

在各行各业中,总有一些企业一方面很好地照顾了顾客的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业务还蒸蒸日上,收入可观。这些公司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投下精力和财力去实践一个理念——良好的服务就代表成功。

4、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4.1外部环境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在缺乏市场环境的情况下,计划体制下的缺乏独立自主性,也缺乏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诸要素,政府的有形力量与市场的无形力量阻碍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来自外部对企业产生最大冲击的是其所面对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核心竞争力本身属于竞争的范畴,因此与市场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国家在产业发展初期可以扮演领导者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但是当产业成熟以后,国家应当从投资导向转向创新导向,政府就应当尽快淡出,将身份从“教练员”转变为“裁判员”,用公平的“游戏规则”来整顿经济秩序,进一步确保活跃的有序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2内部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经营机制涵盖了企业的自主权问题,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运转循环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关于核心产品,除了核心人物能否敏锐地把握市场脉搏和科技发展的动向之外,其推出还依赖于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是否合理和健全,一个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合理性的经营机制也是企业的核心思想意识所赖以产生的有利土壤,经营机制最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与核心层紧密相连的经营层,在影响经营层面的基础上,经营机制的影响力进一步向战略层面延深,对企业文化、成本优势、产品差异性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带来影响。4.3核心竞争力中核心产品的内容

刚建立起来的新企业,业务有良好的前景,但处于文化,产品等的磨合期中,原有核心竞争力也处于调整和重新适应之中,明星区的企业处于最佳状态,利润率高意味着企业现有业务经营良好,业务也在不断增长。处于官僚主义懒性区的老企,经营者必须保持清醒和思维的敏锐实施变革,帮助企业慢慢地克服懒性,恢复活力,防止企业出现衰退迹象。处于警惕区的企业虽然还是具有较高的利润率,但是业务范围已经开始收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流失,必须从管理入手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和方案。4.4核心人物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企业要具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创造差别,企业的差别战略出自企业的理念,企业的理念也是企业家的理念,企业能否建立竞争优势,关键不在于资源的优劣,而在于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家,就无法长期维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建立与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企业家才能有创新的动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家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程度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企业中,尤其是公开招股公司中,特定控制权通过契约授权给了职业企业家,剩余控制权则由所有者的代表董事会拥有,企业家是核心人物中的核心。4.5核心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本质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城实、正直、公正、正义”就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没有企业之间的这种信用文化,即使建立了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到遏制,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为核心,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可以看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都可以找到企业文化起作用的踪迹,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价值性,延展性,都属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构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应考虑的因素

1.企业核心技术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自然核心技术的构建要有内在动力,要与组织文化相适应,要注意技术的整合利用,资产的投入和产出分析,人力资源的配制,采用渐进式信息化战略。

2.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对企业不断地进行改造,是企业利用以计算机,通讯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的能力,特别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企业流程再造要分析企业战略环境,制定企业战略,建立企业总体模型,识别并设计出能成功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流程,并开发出支持这些的信息系统。

4.企业资源规划。

5.学习系统思考,改善思维模式,建立共同目标,团队学习,自我超越。

6、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管理的基础在于核心竞争力具有生命周期。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的产生,从企业内部而言是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和知识的创新周期的互动关联所引致的;从企业外部而言,是由外部环境的演化所制约的。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工作包括很多方面,这里着重扼要地阐明核心竞争力管理中的四项关键工作。它们是:核心竞争力的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部署;核心竞争力的保护。6.1核心竞争力的选择

核心竞争力不仅决定了企业现有产品/服务的竞争能力,而且还决定着企业创造未来商机的能 力,因而选择发展何种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公司在选择发展何种核心竞争力时必须 同时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种竞争力是否能给顾客带来新的利益;另一方面是这种竞争 力是否比现有能力向顾客提供利益来得更加有效。在选择发展何种核心竞争力时,应关注于在增 加客户价值方面赢得领先地位,而不仅仅是某种特殊产品或“经营计划”。例如,索尼提出“口袋型”,导致了随身听(Walkman)、移动式CD放映机和“口袋型”电视的发明和创新。由此可见,为未来 建立何种竞争力,先要考虑公司要提供和控制哪一类的顾客利益。在这里,首要的是为顾客提供 哪种特有的利益,然后再是考虑其技术上的可行性。6.2核心竞争力的部署

为了使公司核心竞争力得到充分运用,或是在公司所属的各部门或经营单位(SBU)间共享,或是进入新的市场,这就常常需要在公司内部重新部署核心竞争力,将它从一个部门或一个经营单位转入另一个部门或单位。在这方面有的公司做得好,有些做得差,从而使它们的竞争能力和效益出现很大差异。有的企业虽然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许多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但却不善于依靠和运用他们进入新的市场和机会,使企业发展速度缓慢、效益差;相反,另有一些企业虽然拥有的核心竞争力不如上述那些企业强,但是却能充分利用这种能力,把核心竞争力的载体适时从一个部门或单位转入另一个急需此种人才和能力的单位,获得了更多进入新市场、新领域的机会,使企业的效益大幅度的提高、发展速度成倍增长。因而要充分发挥既有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必须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上建立有效人才应用机制和制度。在思想认识上,要使人们认识到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之争、市场之争、资源之争、机会之争,而是各企业之间能力的竞争。不仅是拥有能力之争而且是使用能力之争。竞争对手之间,谁能充分利用好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谁将是竞争中之胜者。6.3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6.3.1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企业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

2.建立创新型文化,创立学习型文化,培育生态型文化,提供一种彼此信任和信息共享的企业文化,鼓励知识创新和交流,逐步改革监控、指令、命令等刻板的管理形式,鼓励员工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使知识得以增值,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

3.企业专业化经营,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准确定位市场,不断创新,做行业的专家,站在行业的最前沿,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的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同时重视战略性外包的战略手段。建立战略联盟,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4.运用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所以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处理——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应用,知识管理通过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其实现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5.加强对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管理和控制,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6.加强同一质量水平的产品差异,增强产品竞争力。企业的市场位置应更接近竞争企业的市场位置,以有助于赢得对手的“自然需求”,利用价格优势扩大市场需求,增大产品差异以减弱价格竞争的强度,以达到产品的主观偏好程度高。6.3.2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1.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继续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式和方法,首先推动企业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培育核心技术,其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再次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例如,法国的消费电子公司同日本JVC建立伙伴,从那里学习日本的先进制造技术。这里必须指出的,在快速发展能力方面来说,从别人处学习与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是同发明创新同样重要的。因为,采用“角色”和“榜样”的模式来建立新的能力,既可缩短时间,又可减少风险。

3.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讲,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立足国际竞争,突出主营行业优势,明确企业的规模、产业边界;

(2)分析企业在各产业中的竞争优势,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和手段;

(3)明确集团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分工及战略协作关系,提高企业集团的协调力和资源整合力;(4)加强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运用,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要进行企业有 形资源、无形资源、有关产品和工艺的知识资源的规划,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落实企业可以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计划。

根据制度环境变化的情况,合理处理外部管理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在 初期,更多重视外部管理能力来获取重要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必要的,但随制度环境的日益完善,应将更多精力放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等内部管理能力上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把握经济体制动态变化的脉搏,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6.3核心竞争力的保护

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坚持不懈地防止公司核心竞争力不被消蚀和散失。核心竞争力的积累、形成是需要多年苦心经营、培植的,但若不精心管理和保护,核心竞争力的消蚀和散失是很容易的。因而保护核心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造成核心竞争力领先地位丢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高层管理对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康地成长认识不足,掉以轻心;由于注入资金不足而使核心竞争力枯竭;由于部门细分时把核心竞争力分散,以致无人负责对核心竞争力的统一照顾和管理;在同战略伙伴合作过程中,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交给了对方;或是在分出部分机构时,不经心地把核心竞争力也划给了(或卖给了)对方。

要保护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必须学会区别开不良经营业务和蕴藏在这个业务部门中的潜在的核心竞争力。正确评价核心科技人才的业绩,并能根据他们的业绩给予应有的报酬和精神激励,也是保护和培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很薄弱,这是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我们应该针对当前情况制订出符合我们当前国情的发展战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方的巨龙将永远翱翔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白津夫.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战略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3.[2]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吴维库.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唐纳德.索尔.《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3月版. [5]王科,姚志坚.“企业能力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12. [6]盖瑞.哈默.《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1994年.

[7]王毅,陈劲,许庆瑞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3.

[8]腾光进,叶煥庭 .“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的相融合:企业本质的一个全面阐释”,《中国软科学》,2000.5.

[9]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8.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价值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竞争力;激励机制

Abstract: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a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is th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external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And human resources as the first enterprise resource element is the 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establish and improv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upgrad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core competitiveness;incentives

前言

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独特资源,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人力资源管理

(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和理解

企业核心竞争力属于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理论范畴,是1990年普拉哈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Th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的,其含义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通常以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为基础,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获得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体系。与非核心竞争力不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

1.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技术实践、管理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培育起米的。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异质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企业能力的概念不同,前者突出价值链上特有的技术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后者更为广泛地涵盖了整个价值链,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计施力与组织活动与规则等。

2.持久性和不易模仿或替代性。前者是由企业多种能力、技术和产品长时间累积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周期较长,即比单一能力具有更长的存续时限。后者是由于企业物资资本与人力资源的互补体系与企业组织结构和个人资源密不可分,既包含企业独有的技术设备与操作技能,也存在于企业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尚未编码的经验、学识和智慧,难以为外界所了解、探知并被模仿与移植,即

难以在短时间内被超越。

3.整体性。单一的产品或能力很难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横跨与综合各部门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结果,方可成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与环境保持平衡的结构复杂的系统,具有整体性。

4.价值延展性。核心竞争力既能使企业在某一领域获得较高的利润,也能延展到相关领域,使企业进入多个市场与产业而获得竞争优势。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企业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中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包括体制、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先进的科学,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调配,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的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一个企业离开了人力资源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一切都成为空谈,因此,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财富的最终基础。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说过“你可以拿走我的厂房、设备、资金,但你只要给我留吓人,五年后我仍是一个钢铁大王”。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使企业发展的根本。

由普拉哈德和哈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可知,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企业内部一组技术和知识的组合,是企业的各种独特能力的集合,因此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企业能力的网络结构图,而这张网络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各网络节点上的人力资源的能力发挥大小以及各个人力资源能力的相互匹配和整合效果。因为这些技术和知识都依附于人的身上,换句话说,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企业没有了人力资源这个载体,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会是无源之水。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必须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为基础。从根本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一个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大小,均取决于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管理现状。如果企业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就无从谈起。

二、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选人基础工作薄弱

人力资源招聘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的主渠道,也是获取优质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法。而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是科学的人力资源招聘活动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之前缺少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使招聘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要表现在:招聘不是根据企业发展估计企业未来对人员的需求,而是采取现缺现招的办法,招聘缺乏计划性,不能做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发现人才,储备人才;其次,企业招聘标准不是依据岗位说明书,而是招聘人员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随意调整招聘条件,招聘没有依据,很难做到为企业职位空缺找到合适的人选。由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缺乏招聘基础工作选进的员工必定不适合岗位工作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缺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二)用人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关系配置,按关系的远近进行配置,形成难以撕破的关系网,不利于任人唯贤;二是资历配置,以资历的深浅安排在企业中的位置,谁进入企业早就可以比晚来者更早的获得提拔,不利于调

动有才能的年轻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年龄配置,什么年龄可以达到什么级别,到了一定年龄提不到一定级别就不会有多少提拔的机会,不利于对员工的长期激励;四是专业配置,员工最初学的什么专业就得一辈子在本专业内工作,而不考虑其实际具备什么能力,不利于用人所长;五是高学历配置,不管什么岗位,企业都喜欢任用高学历者,人才浪费现象严重,人才流动频繁,企业为此付出较高人员的重置成本和机会成本。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不科学性,达不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的目的,限制了员工发挥潜能的积极性,进而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育人不到位

1.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是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对职工每投入1美元就可能得到50美元的经济效益。然而,当前在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培训“无用论” 的思想,即便有些企业进行培训也仅是把培训当作一种“企业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形象宣传,而没有实际的投入。据南京财经大学的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培训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高于3%以上的仅占20%,而这一水平远低于美国企业平均培训水平的近50%。相对于加入WTO后对我国人力资源质量急需全面提升的要求来看,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成为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瓶颈。2.没有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是取得培训效果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内容仅仅依据培训教师的经验或人力资源部门的感觉制定,培训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培训不能促进企业和员工绩效的提升;第二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多数仍然处在“填鸭式”教学方式上,员工被动的接受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差;第三没有培训评估,即便有些企业进行培训评估,评估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的培训I导致企业为员工培训花费了大量培训费用,而培训效果甚微,最终使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下降。

3.留人方式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员工激励也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然而,我国的管理者仍然把高薪作为唯一的激励方式,而在企业支付了高薪之后,“跳槽”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流失,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设置巨大障碍。

三、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

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是提升员工素质、发掘员工潜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工作。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层次,在培训的内容上尽可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阶段性发展重点相一致;在方式方法的选择上灵活多样,力求针对性、实用性及有效性。通过培训,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转变观念,使员工树立起人才价值观念、人才竞争观念、人才时间观念、人才开放观念及人才效益观念,形成对人才认识的新视角,从而在观念上解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2)接受新知识。这包括员工所从事工作的新知识、本企业的新知识、本行业的新知识、相关行业的新知识以及前沿的科技知识,以拓宽知识视野,达到开发创造性思维之功效。(3)融入企业文化,使员工逐渐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4)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技能。(5)培养复合型人才,尽可能使员工掌握多种技能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环境,并较好的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需求。

(二)夯实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首先,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性质和规模,科学地设计组织机构。在组织结构的设计内容上,严格界定各机构职能、职责、职权,避免过多的重复交叉,在组织机构设计的形式上,选择更适合市场变化快、企业业务不断拓展的形式,使企业的组织机构不仅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能作出快速反应,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弹性,便于组织机构的调整。其次,进行科学的职务分析和职务评价,为企业的人员整合、培训开发、薪酬设计及考核奖惩提供客观的、科学合理的依据。第三,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以确保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同时,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使用做到计划化、经济化、有效化。

(三)拓展沟通渠道,创造宽松的人文环境

现代化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节奏也越来越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虚拟空间的不断拓宽,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鸿沟随之加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相互渗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随之增加,客观上要求沟通。因此,企业应在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会议制、联系人制,开展适合本企业文化特色的多种活动,与员工共同拟定职业发展(下转第49页)(上接第42页)计划,与员工共商企业发展大计,对重大问题实行通报制、议事制、审核评估制等形式,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使员工的主觉意识不断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从而更好地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着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系统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靠经验管理不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系统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系统主要包括:(1)选人用人技术。企业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出相应的选人用人技术,诸如面试技术、心理测验技术、情景模拟技术、评价中心技术、系统仿真技术及现代考核技术等等。通过这些集散地应用,发掘出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使企业用人时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事尽其功。(2)考评技术。员工工作的好坏、能力的大小、贡献的多少,需要一个科学的、客观的公正的标准予以评价,这不仅对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效益的增加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对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发挥作用很大。因此,考评技术的设计十分重要。考评技术设计的关键在于标准的确定,企业为此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可取的东西,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本企业实际的考评指标实施考评。同时,认真做到将考评结果与使用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3)薪酬设计技术。薪酬是员工劳动的等值回报,是员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确认。企业在薪酬设计上,应特别重视劳动的差别、潜质的差异、成功的多少及贡献的大小等因素,在合理的采撷付酬

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的薪酬制度模式,在薪酬的支付标准、支付方式、支付内容方面,应很好地体现企业的价值观,体现薪酬的保障、激励、调节等功能,体现市场需求,使企业的薪酬既能起到激励员工热情又能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作用。(4)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持久的、有重点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针对企业在一定阶段上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在培训内容上讲求实用、有针对性,在方式方法上力求多种多样,并摸索出有效的技术组合,使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

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其动力源自心理需求的满足。其中,有效的激励是实现心理需求的十分重要的手段。企业应在构建激励机制上狠下功夫。激励机制作为一个系统,构

建时不仅要考虑激励因素、激励对象、激励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还要考虑激励频率和激励程度的把握,以保证激励充分达到其效用。在实施激励的同时,企业还应加强约束机制的建立,这包括实施严格的考评、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及时的奖惩、动态的人事调整即降职降级、辞职辞退,通过有效的监控,使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规范。

综上所述,企业只要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构筑人力资源的坚实基础,支撑人力资源的整体运作;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系统,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员工和企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不断提高,企业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郑晓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陈勇鸣.培育人才资源竞争力[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姚裕群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5.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价值 篇5

【摘

要】文章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建立合法规范、持续激励、开放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核心竞争力的较量。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于核心人力资源。在未来市场竞争的较量中,企业如何将企业现有人才转变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并予以开发?笔者认为,关键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战略方向的引导并被员工认可;二是人才的合理使用并被“激活”。对此,构建一套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建设公司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重构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体制,最重要的是把人看作企业中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按照企业战略要求,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并以此构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企业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集合性知识(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多样化生产经营技术和有机结合多样技术流的知识。首先,它代表了各种个别能力的整合。其次是一种活动,也就是知识的不断积累。最后,它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司的长期繁荣。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大致分为三类:市场竞争力、整合竞争力和功能竞争力。功能竞争力则是指提供这样卓越顾客价值的能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以低成本、快速地进行能力整合的能力。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是由一系列暂时的优势所组成的。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应致力于营建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竞争优势群,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广泛的竞争优势组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促进竞争优势的自发演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其实质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包括企业反应能力、生产创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内的复杂系统。根据波特所进行的战略思考倾向于集中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即所谓的SWOT分析,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主要有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这三种战略都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它对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竞争力都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了全面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发与提高员工的智力、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培育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全过程。它主要涉及职工的招聘、任用、培训、调配、评价、奖罚和其他人事管理工作,企业员工的素质往往可以决定企业战略管理的成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大批高质量的管理人员、科技人才,它就具有了重要的内在优势,可以抓住和利用许多外在的机会,否则外部机会也许就变成威胁。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和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员工和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根基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企业就没核心竞争力可言,企业竞争优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人力资源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它以精细的工作分析为核心,通过工作描述、工作说明书把招聘、配置、考核、报酬等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结合为一体。这部机器在金字塔的组织结构和稳定环境下十分有效。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不稳定、企业组织趋向扁平化的今天,这种旧的管理模式开始暴露出某些弊端。为此,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迫在眉睫。

所谓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地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具体是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增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曾经说过:“办企业就是办人”、“在联想,人才比资金更重要”。正是有这样的人力资源价值观,联想以奇迹般的速度成长,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一大批富翁。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万向集团,能被誉为民营企业中的长青树,连连实现“奋斗十年添个零”的战略目标,其人力资源战略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建立合法规范、健康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合法经营是企业的基本原则,是经营的底限。只有合法经营,社会才会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而建立企业起码的社会形象。合法经营是企业用人留人的起码前提条件。

(二)建立持续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人才需要持续激励。只有持续的激励才能持续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企业充满活力与激情。1.用业绩激励人,建立业绩导向的薪酬体系,奖效挂钩,鼓励员工积极创造价值,并建立与公司分享价值创造、分享利润回报的氛围。2.用保障留住人,逐步增加保障性激励,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切实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3.用文化凝聚人。通过公司优越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激情的企业文化,宽松、人性化的管理氛围,不断锻造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向心力的源泉。4.用培训发展人。培训不仅是员工追逐的个人目标,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当今企业激励员工的颇为有效的激励手段。

(三)建立开放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今的信息是开放的,市场是开放的,人才竞争也同样是开放、透明的。如果说在产品经济时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好”的产品观念、质量意识成为诸多企业致胜的关键,成为市场竞争力的主流,今天,在信息开放和人才竞争时代,谁拥有开放、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管理制度,谁就拥有一流的人力资源,同时拥有核心的竞争力。

毋庸置疑,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竞争已转变为当今对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今天和未来市场的准入证,而对人才竞争的焦点又转化为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竞争。用制度竞争、用文化竞争,建立竞相吸引人才、激励人才、鼓励成才的软环境成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法宝,进而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价值 篇6

战略成本管理既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战略地位,又能促进成本降低,它在西方已得到广泛应用。引进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对于我国正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无疑会大有裨益。

1、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提出战略成本管理,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相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出版了《竞争优势》,他提出了运用价值链分析和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等工具来建立成本优势。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把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融合在成本管理之中,形成了桑克成本管理模式,把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意识到了企业战略成本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其成果推广到发达国家企业界。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是在与企业总体战略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企业上游价值链、内部价值链和下游价值链进行的综合成本管理,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夏宽云教授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上把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环境的目的。”综上所述,战略成本管理通过把成本管理与战略相结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和成本管理,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不存在谁服务于谁、谁依附于谁的问题。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成本管理为决策者制定企业战略提供信息支持;而不同的企业战略要实施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即企业所实施的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还是目标集聚战略则导致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侧重点不同。如果企业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应把成本管理重点放在编制控制制造成本的弹性预算上并重视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在定价决策上以产品成本为主要依据,同时重视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如果采用差异化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就是营销成本的分析,而不把编制成本预算、进行成本考核、分析竞争对手成本作为重点。

2、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对战略价值链进行分析。即对企业所处的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分析。在对行业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企业在价值链中所处位置,进而分析向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进行整合的可行性;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进行价值链重组来降低成本;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明确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优势和劣势,并找出优势和劣势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实施战略定位。企业要分别从行业维度、产品维度、市场维度和竞争维度进行战略定位并制定相应战略。(3)进行成本驱动因素分析。通过价值链重组加强成本驱动因素的控制。从识别成本驱动因素、清晰化成本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成本驱动因素和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数量化三方面入手分析;前两项把成本驱动因素作定性的分析,而要使成本驱动因素真正成为企业决策的有用工具,还需将成本驱动因素及其有关的价值活动量化,才能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而量化后会大大有利于估计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成本地位。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特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自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内在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企业所具备的有别于其他经济主体的最主要的本质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与技能。其特点有几个方面:一是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主要通过市场检验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程度越高,为顾客创造价值越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效益,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二是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蕴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三是整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独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作为一个有活力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具有很强市场敏感力的组织系统要具有整合这些关键性要素的能力。四是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能够为自身所复制和模仿的特点,可有力地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五是持久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持久性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企业必须拥有其他企业不易获得、仿效、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并能够长期占用,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长期发挥作用,使企业竞争优势相对不变或者进一步提高,才会带来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但是持久性并不是说核心竞争力是永久不变的,而是要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开发、维护已有的核心竞争力,擅长变更和培育新的核心专长。

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成本优势是企业持久性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简单的说,如果企业进行所有价值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竞争者的成本,企业就具有成本优势。如果企业的成本优势来源对于竞争者来说是难以复制或模仿的,企业就能获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向买方提供可以接受的价格水平,以使其成本优势不会因为其售价低于竞争者的价格而被抵消,企业的成本优势就会带来超额收益。成本优势的战略性价值取决于其持久性。成本优势只有在企业能够维持它时才能产生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如日本手表制造业在面对瑞士手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统制地位的情况下,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成本领先战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持久性竞争力。

2、战略成本管理帮助企业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全体员工为中心,通过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系统的、竞争的、适应性强的精神文化,使企业增强对外竞争力和适应力和对内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诺基亚倡导“以人为本,面向世界”的文化,是其实现整体优势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石。企业内部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实施者,成本管理与控制涉及方方面面。实践证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战略成本管理对塑造企业文化有积极的作用。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文化方略,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使员工在精神上与企业合为一体,增强他们对成本管理的责任感,而且体现“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思想。

四、以战略成本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成本管理在日本和欧美的企业得到广泛实践,在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战略成本管理所涉及的某些思想在中国企业中已有一些实践,但不成体系,难以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办法和一个清晰的流程,致使成本管理的效果不佳。目前已有许多成熟的分析工具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战略上的透视,比如美国管理会计教授桑克(Shank)创建的“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三种工具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战略成本管理程序包括两方面。

1、进行价值链分析

(l)行业价值链分析

企业可由此决定是否实施纵向整合战略,通过对供应商和购买商的购并或建立战略联盟来降低成本实现竞争优势。了解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探索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管理成本的可能性。

(2)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企业可以确认的价值活动有哪些,处于什么样的分布状态,以及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将本企业价值活动的所耗成本与其对产品价值的贡献进行比较,确定其发生的合理性,进而决定对其是消除还是改进。了解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浪费。

(3)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企业可以发现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的合理程度,谁拥有多大的竞争优势或劣势,是哪些价值活动或成本因素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了解企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明确企业自身的强势和弱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方面欧美及日本公司有很多值得中国企业参考借鉴的地方。例如,西门子公司在上游开发时,在每一个零部件上注重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发展合作关系,实现“合并采购量、共享协议采购价格”。这种与供应商发展高标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的做法,使西门子取得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再如,美国Capital One财务公司依靠实施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S)在10年间由名不见经传的小金融公司发展成为美国10大信用卡发行商。Capital One成功的秘诀在于充分利用CRMS来开展知识竞争,不仅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还有效提高了客户忠诚度。

2、制定相应的成本战略

一个行业的竞争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战略必须同行业中各竞争要素的特点及其组合相匹配,如价格、质量、性能、特色、服务等。如果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应采取恰当的战略行动,捍卫其竞争地位。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就是通过战略环境分析,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战略。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总体的分析框架,但并没有解决如何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问题。在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以后,实际上也就确定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及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只有将成本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战略成本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企业应分别从行业、市场、战略这三个维度来确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并制定相应的成本战略。最后,通过成本动因分析,找出影响企业成本的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确定与战略的结合,通过控制成本动因、重组价值链来管理成本。

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成本管理创新的结果,是提高企业成本优势、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战略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我国企业要在总结自身成本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战略成本管理控制体系,创造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

参考文献

[1]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J].上海立信学院学报(双月刊).2009(1).

[2]李文生.浅谈战略成本管理的“工作中心”[J].中国总会计师.2008(6).

[3]谭云生,朱文丽.浅议企业从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的必要性[J].中国地质煤炭.2008(20).

[4]杨志芳.浅析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的构成[J].财会通讯.2009(11).

上一篇:杜鹃花海作文350字下一篇:富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