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精选8篇)

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 篇1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制度,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其职责分述如下: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

(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季度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工资挂钩。

(6)、定期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和不良医疗文件公示栏。二、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科室质控小组职责如下:

(1)、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相关人员3-5人组成。

(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4)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医务人员管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对各级医务人员的要求分述如下: 1.门诊医师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2.病房住院医师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病房主治医师

(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48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①诊断及诊断依据;②必要的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并在病历首页签名。

(5)入院3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

(6)待诊病人在入院1周内仍诊断不明时,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

(7)按科室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8)手术和介入治疗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管理标准拟订严密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术后即刻完成术后记录,24小时完成手术记录。

(9)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术后工作。(10)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并向上级医师汇报。4.病房主任(副主任)医师

(1)组织或参与制定本科质量管理方案、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和操作常规。

(2)指导下级医师做好医疗工作,督促检查下级医师执行各项制度和诊疗常规。

(3)对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求72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危重病人至少每日查房1次;病人病情变化应随时查房;每周组织全科查房2次。(4)查房内容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普通病人应有:①诊断及其诊断依据;②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有关方面的新进展。未确诊病人应有:①鉴别诊断;②明确的诊断思路和方法;③拟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危重病人应有:①当前的主要问题;②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法。

(5)疑难病例及入院1周未确诊病例,组织科内讨论或院内会诊,必要时向医务处申请院外会诊或远程会诊。

(6)指导和监督下级医师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7)组织术前和重要治疗前病例讨论,指导下级医师做好术中、术后医疗工作。重大手术和重要治疗要亲自参加。

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 篇2

关键词: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医疗安全,质量管理

0 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临床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医疗影像设备所提供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图像是否符合客观,将直接关系到诊断和治疗的质量。

现代社会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质量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水平和敬业精神、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设备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依赖于由医疗设备所产生的相关结果的稳定性。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患纠纷处理举证责任倒置政策的出台,医疗事故责任逐步明确,要求医院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加大力度,以此来提高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减少因医疗设备导致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目前国内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发展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还需要诸多经验总结[1,2]。

质量控制与管理(Quality Control,QC;Quality Administration,QA)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工业制造领域,其目的在于控制产品和服务质量,包括确定控制对象、制定控制标准、编制具体的控制方法以及明确所采用的检验方法等过程。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发布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上世纪90年代末引入医疗卫生系统。由统计学家W.Edwards Deming建立的质量持续改进模型——PDCA循环,又叫“戴明循环”(图1)[3],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ion)。PDCA循环模型体现了ISO 9000组质量管理标准持续改进、循环上升的管理理念,其方法适用于质量管理的所有过程。在汲取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思想理念基础上,借鉴PDCA循环管理模型,重视医疗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对于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不但能够保障医疗质量,还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价值、节约医疗成本,降低受检者医疗损伤等。医疗影像的质量保证可以表述为:对可以限定、测量和调整的设备指标进行规范、检测和评价,并保证设备运转于最佳水平。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存在于设备购置、安装、日常使用、保养与维护的各个环节。

1 设备购置阶段的质量控制

医疗影像设备属于大型医疗设备,价格昂贵,其购置前进行充分论证就尤为重要。对设备进行充分调研、综合测评,包括设备的使用目的(一般临床应用,科研,以高端产品作为竞争标识)、性能(稳定性,效率)、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培训,软硬件更新)、性价比等等。对于CR/DR,在购置时除了要考虑IP板和数字成像板的像素外,还要考虑X线机的容量、滤线栅、X射线球管和图像后处理功能等。比如:滤线栅能吸收散射线,栅比越高,吸收散射线的效果越好,图像的清晰度则越高。X线机球管的有效焦点小,影像清晰度高;反之,清晰度下降。具有不同后处理功能已经成为设备能否提高更多信息的标志之一。

2 设备安装阶段的质量控制

根据设备技术安装要求,满足其安全稳定运行的环境。如:环境温度:温度过高造成电子元器件发热损坏,需加装空调调节器,保证机房的温度设计要求。湿度:湿度过大造成设备漏电,危害患者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过于干燥的话,在没有防静电处理的情况下,导体接触设备部件极有可能使大规模集成电路元件损坏。电源:CT、MRI、DSA等用电量大的设备,采用专门变压器。同时,为防止线路电压波动不稳、高频、尖峰干扰,应配备稳压电源。MRI还需要消除电磁干扰,MRI磁体的强磁场与周围环境中的大型移动金属物体可产生相互影响,通常离磁体中心点一定距离内不得有电梯、汽车等大型运动金属物体。近距离的铁磁质物质会影响MR磁场的均匀性,震动会影响MRI的图像质量。MRI场地要尽量远离以下震动源:停车场、公路、地铁、火车、水泵、大型电机等。MRI场地附近的高压线、变压器、大型发电机及电机等中通过的电流会影响图像质量。两台磁共振设备安装在一起的时候,3高斯线不能交叉。

核医学设备还应根据检查流程,设计好相关人员通道与屏蔽,避免核放射污染。

影像设备安装过程中,需要根据设备要求进行符合要求的场地设备及配套;安装需要完全遵循被安装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调试,达到生产商的指标和相关的国家标准。总之,影像设备安装与之后的技术验收是日后设备正常运行的安全保障,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3 医疗影像设备使用中的质量控制

3.1 相关标准化流程及规范的建立

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引入医疗卫生系统。标准化的操作流程(SOP)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保证成像质量。例如检查前核对病人信息,能够避免“张冠李戴”、“冒名顶替”等导致的医疗差错。CR/DR检查时,体位摆放标准,准确标识“左、右”,去除影响成像的物品,采用合适的投照技术与条件等[4,5],以最少的辐射剂量达到可诊断的图像质量。再如患者预约磁共振检查时,登记人员要仔细询问受检者是否有磁共振检查禁忌,如体内植入物、弹片、血管夹等;还需要仔细叮嘱受检者根据检查部位进行准备,是否禁食禁水等。当要进行增强扫描时,护士还需要仔细询问是否有肾功能不全,以免引起GdDTPA造影剂增强扫描有导致肾源性纤维化硬皮病的可能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是标准化操作执行的保证,例如对责任心不强或违规操作者的惩罚制度。定期总结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应用PDCA循环模型在此发挥作用。

3.2 建立操作技术人员操作规程

设备越精密,对操作技术人员的要求越高。只有操作技术人员掌握了设备的结构组成性能、工作原理,设备使用的环境和条件,设备正常运行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调整方法,不同检查部位所要求的正确操作规程等,才能够保证影像设备的成像质量。

以多层螺旋CT成像的图像质量控制为例[6,7]。涉及到检查前的准备、扫描参数的选择、增强扫描方案的设计、后处理软件的运用等各个环节。开始使用设备时候,需要观察设备的启动和预备过程是否正常,设备使用环境是否正常,在CT设备启动自检合格的情况下,才能开始工作。在检查过程中,对受检患者检查前准备不好,也会产生伪影。如颌面部检查,如果患者未去除金属牙套,会产生严重的硬线束伪影;腹部检查时,如果患者之前进了钡剂造影检查,肠道内钡剂残留也会造成图像无法达到诊断要求。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控制呼吸和不自主的移动,也能减少运动伪影,提高成像质量。MSCT扫描过程中,合适的扫描参数及扫描方案的制定是成像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CT成像具有射线损伤,因此要求在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射线量。这涉及到扫描检查范围,层厚和螺距的选择,管电流和管电压的设定,心电门控的应用与否等等,这些都取决于检查需求。增加螺距和层厚可以提高扫描速度,进而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射线辐射。肺部疾病筛查低剂量扫描即可。心脏扫描需要心电门控。降低射线剂量除了能减少患者辐射损伤,还能延长球管寿命,提高其使用价值。重建函数的选择对于诊断也非常重要,例如内耳检查需要骨算法、观察软组织最好采用标准算法、观察肺间质病变需要骨算法等。扫描模式的选择:靶扫描能够提高空间分辨率,更好地显示小病灶的特征;冠状动脉CTA也有适用于不同心率的扫描模式。增强扫描还涉及到对比剂,其应用原则也是图像质量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患者的碘负荷量。检查前常规询问受检者有无碘过敏史,能够有效防止碘过敏意外发生。对比注射方案的选择也需要根据不同检查部位,不同检查目的而调整。CT扫描时机也需要与检查需求相匹配。例如要进行腹部门静脉血管的成像,就不能只在动脉期进行扫描,而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只需要动脉期扫描即可。了解各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能够避免因后处理图像产生的伪像而造成误诊。

再以MRI成像为例说明图像质量控制的必要性[8]。影响磁共振成像质量因素很多,其中扫描序列的合理应用以及参数的最优化选择最为重要,只有选择最优化参数和最佳序列才能获得最优质图像,得出最准确的诊断结果。因此,磁共振软件应用的质量控制包括建立针对不同部位、扫描器官的规范化程序,根据诊断需要选择恰当的脉冲序列,采用最优化的参数,并进行精确定位,达到克服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满足准确诊断的目的。例如需要突出显示铁沉积时,采用对顺磁性更敏感的序列,如梯度回波序列或SWI序列。规范摆放线圈,使受检部位位于线圈中部,是保证图像成像获得最佳信噪比的基本条件。适当选择相位、频率编码方向,适当选择FOV大小,扫描前匀场校正等均是工作中影响成像质量的常见因素。

PET-CT作为更尖端,更贵重的影像设备,其对操作者也有很高要求。尤其需要注意自我辐射防护[9]。

3.3 诊断医生的图像质量评估

诊断医生对图像质量评估可以对操作技术人员的成像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可以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操作人员,以便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有研究表明[10],由医生进行图像质量控制后的CR/DR摄片图像质量明显提高,进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3.4 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定期检测

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部件的磨损、元器件的参数改变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温度、湿度、电源因素等)致使技术指标下降产生质量问题,这种仪器设备表面看起来工作正常,但其指标已经产生误差或已偏离正常范围,如继续使用将直接影响临床诊断、治疗质量。这种情况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出现,譬如,使用中的CR/DR经常会发生显示的k V值和m A值与实际值不符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校正,将会影响X线剂量的准确性。乳腺机不定期清洁和检测,往往容易造成误诊。乳腺机的定期日常检测包括监测器的清洁、平面野测试、模型图像质量测试、MTF和CNR测量、阅片箱和阅片条件测试、AOP摸式和SNR检查、目检查、重复曝光分析检查、压迫力测试等。

MRI系统定期检测时尤其需要注重梯度系统的稳定性,然后及时建立设备的基准性能指标,了解所用磁共振设备的中心频率、常用线圈的信噪比、射频校正值;制定设备的每周、每月、每季度的定期分级检测、保养、维修制度,及时监测系统的漂移,如中心频率、磁场均匀性等,以便在明显影响图像质量之前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NRI硬件设备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将设备的问题以及由硬件问题产生的图像伪影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

PET-CT包括CT系统的质量控制,PET系统的质量控制和活度仪的质量控制。

4 医疗影像设备的定期保养及维修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采取的设备维修方式是坏了才修,增加了医疗设备潜在风险对患者及使用人员的损害,应该转变传统维修方式的观念,从预防性维修入手。预防性维修就是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检测,对容易损坏部件更换,防止故障扩大,提高设备使用完好率。如:2、3月湿度大的时候,设备容易出现短路、放电现象,若日常做好除尘、防湿,利用设备自身携带的诊断软件检查,可避免关键部件故障出现。

最后,以乳腺X线摄影的质控MQSA体系为例来看“戴明循环”在医疗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上的一个典型运用。

源于美国FDA的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案(Mammography Quality Standards Act,MQSA)对乳腺摄影系统(乳腺X射线、图像显示系统、胶片冲洗和观片系统)提出了明确的质控要求:首先,它有一个详细的质量控制项目和时间间隔的计划表,表中列出放射技师和医疗物理师必须做的工作;同时,针对具体的机型MQSA要求设备厂方提供详细的质控操作手册,以方便用户按规范执行;接着,在执行质控项目的过程中,所有的检查项和检查结果都要被记录;如发现不合格项,则需马上处理,处理的过程和结果也必须被记录;最后,每年政府机构都会检查上述的计划、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测结果和处理记录,符合法案要求的乳腺摄影系统才被允许继续用于临床服务。

上述程序只是针对乳腺摄影仪器设备的质控要求,这样的循环还被用在受MQSA管辖的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医院或体检中心)、从业者个人(乳腺影像诊断医生、乳腺摄影技师、医疗物理师)每年的年检和资质申请和复合过程中。

2009年8月初,我院和GE医疗客户服务部合作,按照美国MQSA标准(图2)为我院的数字乳腺摄影系统作了测试和校准,并且在他们的协助下初步建立了日常质控流程。定期的精心检测加上良好的日常维护将有助于今后我院的数字乳腺X线摄影系统保持在安全、待用的状态。

总而言之,医疗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够确保医学诊断质量、保护病人与医护人员安全。实施医疗影像设备的全程质量控制,贯穿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临床应用等。日常应用中,贯彻标准化操作流程是质量控制过程中预防质量事故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黎明.综合性医院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4):84-85.

[2]郑小溪,陆庆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初探[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107-110.

[3]陈晓红,任国荃,周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实践与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84-386.

[4]岳林明,张海东.CR系统的影像质量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08,17(1):122-123.

[5]谭少庆,李剑华.医学影像科CR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6,19(9):54-55.

[6]沈同新.多层螺旋CT成像质量控制的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8,17(3):138-140.

[7]许美兰.CT综合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8,5(7):31-32.

[8]倪萍,陈自谦.磁共振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6):87-89.

[9]杨军,吴建伟,艾书,等.PET-CT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9):71-73.

地铁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3

摘 要:为了保证地铁建设的健康发展,要求地铁施工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及时的更新知识。文章提倡我们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施工管理办法来对地铁施工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从而实现地铁施工中的高效、安全、低耗的目的。

关键词:地铁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地铁工程,施工周期长,工程投资大,影响范围广。这是由于地铁自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地铁施工管理的高质量,高要求。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提高施工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及时的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妥善的管理各种工程资料并制定相关责任制度,都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质量。同时,将综合评价系数法引入施工管理效果评定中,更是可以量化管理效果。由于工作人员的奖金直接与之挂钩,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便会提高,与实际的施工管理措施起到相辅相成之作用。

1.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必须贯穿于施工管理的全过程,首先应建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教育。并针对分部分项工程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安全生产施工方案,做好班前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并突出抓好阶段性的安全工作重点。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应认真贯彻执行《建筑工程文明施工标准》,实行全过程管理和文明施工责任制,全面提高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程度,改善建筑操作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地铁施工中必须确保“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抓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以预防为主,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对施工者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安全培训,引导其在施工中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技术措施及操作规程。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

2.地铁工程施工管理

2.1地铁工程进度管理

地铁施工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前期工作征地拆迁影响土建结构施工;设计中由于地形图过旧,调查深度不够,招标设计时勘察深度不够,图纸与实际出入较大,其深度很难保证方案选择的合理性,施工图设计过程中设计承包商图纸供应跟不上进度;由于资金长期不足,项目经理权力有限,技术人员短缺,都会造成整体生产进度缓慢。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完善、科学的计划,并实施有效的监管方案,确保计划的完成;其次,要加强对进度计划的控制和检查,做好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施工进度。最后,积极推广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依靠技术进步,加快施工进度。

2.2地铁工程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地铁工程建设的发展,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部分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且多数安全问题都是因为缺乏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由于地铁工程处于城市最为繁华热闹的中心地段,携带着施工期限长、隐蔽性大、施工现场杂乱、施工技术高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随着工程进展会出现许多不稳定因素,并且会逐渐发生或越发严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出现,在铁路土建中地铁施工安全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地铁勘察设计阶段就要严格控制,探明地质情况;制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施工技术、施工安全交底,危险性较大的需编制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预防

措施。

2.3地铁工程成本管理

由于地铁建设周期长、施工投资巨大、技术含量高、市场环境为供大于求的施工项目,其招投标程序与工程造价控制存在招标单位互相压价和施工企业之间非理性竞争的双重制约,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地铁陷于低价中标的困境,地铁也被绝大多数城市列入市政重点管理工程项目。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对地铁施工项目管理而言至关重要,地铁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是施工企业项目部的综合经济效益与企业整体效益目标的实现,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化发展模式,着眼于地铁施工项目自身的成本管理,切实做好在建地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和协调管理工作,有效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3.地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3.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所有进场材料一定按程序向监理部进行进场报验,对进场的半成品、原材料依据检验报告、合格证等质保资料,认真核对其规格尺寸、外观,并按要求进行送检。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在施工准备阶段,对所有项目部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从技术标准、质量的要求、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详细地交底。

3.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在整体道床施工前,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派专入驻厂,负责确定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参数,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试验,对选定混凝土配合比和选择的优质材料,同时上报监理及业主备案。道床混凝土初凝前要及时进行水沟、面层的抹面与压光处理,不能出现反坡,以免影响排水。达到5MPa 的混凝土强度就可以拆除钢轨模板、支撑架,强度达到70%后,轨道上方可行车、载重;开始浇水养护保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当道床混凝土浇筑完毕12小时后。在抓工程质量的同时,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安全和质量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切实按照原定方案实施,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做到万无一失。

3.3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项目施工活动的正常进行,由地铁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的好坏所决定,也直接与各项专业管理的经济效果相关。并且贯彻有关法规的“焦点”也属于施工现场管理的范畴,是不能有半点疏忽的一项严肃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要求做到施工现场文明整洁、内部资料齐全、管理有制度、施工井然有序、质量管理目标明确、安全措施得力、不扰民、不污染环境、效果显著即是在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并且开展文明施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4.结束语

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必须随时做好防备工作,方方面面均需有所准备,同心协力,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志鹏.地铁施工安全事故规律性的统计[J].统计与决策,2013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 篇4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2.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

3.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4.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5.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6、治愈好转率≥90%

7、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8、儿科基础服务设施设备合格率100%

9、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率100%

10、儿科抢救药品配备率≥98%

11、儿科抢救药品合格率100%

12、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13、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4、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95%

15、院内母乳代用品推销为0

16、新生儿疾病筛查率≥75%以上

17、新生儿死亡率<8‰

18、新生儿破伤风率0

19、出生缺陷报告率≥95%

20、院内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75%

21、综合满意度≥90%

22、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88%

23、病历合格率≥90%

24、处方合格率≥95%

25、平均住院日≤15天

26、病床使用率70-80%

27、病床周转率≥30%

28、医院感染率≤10%

29、医院感染漏报率≤20% 30、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

31、临床医护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80%

32、住院病历5日回收率100%

禹州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

1、病历甲级率≥90%

2、三日确诊率≥95%

3、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0%

4、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0%

5、治愈好转率≥90%

6、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7、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8、病房抢救成功率≥84%

9、常规器械消毒合格率100%

10、院内感染率≤10%

11、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12、病床使用率≥65%

13、服务质量投诉率为0

14、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15、无菌手术甲级切口愈合率≥97%

16、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

17、住院产妇死亡率≤0.2%

18、活产新生儿死亡率≤0.5%

19、麻醉死亡率≤0.2% 20、医务人员母乳喂养技巧合格率达100%

21、按需哺乳率达100%

22、除医学指征外院内纯母乳喂养率达100%

23、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8% 24、24小时母婴同室率>95%

25、无违反《国际母乳代乳品销售守则》现象

26、产后母乳喂养宣教覆盖率达100%

禹州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儿科医疗质量管理指标

一、将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方法告诉所有的孕产妇:

1、通过多种形式向孕产妇传播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

2、100%的孕产妇接受过母乳喂养的宣教。

二、帮助产妇在产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1、90%以上的新生儿在生后1小时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并进行早吸吮,皮肤接触及早吸吮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2、促进自然分娩,近3年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逐年降低。

三、指导产妇如何哺乳,以及保持良好的泌乳:

1、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具备指导哺乳的能力;

2、80%以上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和泌乳方法。

四、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吃任何食品和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1、除有医学指征的新生儿外,80%以上的新生儿出生后即开始纯母乳喂养。

五、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

1、除有医学指征母婴分离外,产妇和新生儿应24小时在一起,每天分离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

六、鼓励按需哺乳:

1、新生儿喂奶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没有限制,每天有效吸吮次数应不少于8次(包括夜间哺乳)。

七、不要给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吸人工奶嘴或使用奶嘴作安慰物:

1、在母婴同室内,100%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未使用过奶瓶、奶嘴

或安慰奶嘴。

八、促进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建立,将出院的产妇转给这些组织,并提供后续服务:

1、帮助社区建立母乳喂养支持组织,并开展人员培训;

2、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产妇、婴儿出院后母婴保健服务工作;

3、建立母乳喂养咨询门诊,解决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利用各种形式,为出院产妇提供母乳喂养支持服务。设立本机构母乳喂养热线电话,并告知出院产妇。

禹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工作人员岗位责任目标 一、三级查房制度:

1.住院医师每日至少早查房、晚查房两次。查房期间对患儿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进行评估;向患儿母亲宣教母乳喂养知识,强调母乳喂养优势,指导母亲哺乳,掌握患儿进食母乳时间、量及大小便情况,评估患儿是否摄取足够营养;检查暖箱、蓝光箱的安全性;检查新生儿病室消毒器具是否完整;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危重、疑难疾病患儿病情,汇报在院母婴纯母乳喂养率;

2.主治及副主任医师每天查房一次。查房期间对危重、疑难疾病患儿病情进行分析、评估及诊断;教授住院医师、实习医师母乳喂养知识;对医疗质量、在院患儿母婴同室率及母乳喂养率进行质量评估;

3.科主任每周至少查房两次。定期在病区开展母乳喂养知识教育,病房现场指导母亲正确喂养婴儿;对哺乳困难母亲进行辅助哺乳、姿势矫正;对危重、疑难疾病患儿病情进行分析、评估及总结。

4.余参照《医师三级查房制度》规范执行。

二、病历质量管理:

1.住院医师对新入院病人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指导患儿喂养方案;告知患儿家长病情、疾病发展及可能预后,需进行的各项检查及化验,治疗方案等;

2.住院医师每日及时完成病历书写,保证病历质量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

3.住院医师巡视病房时检查病房安全及消毒措施,检查蓝光箱、暖箱、新生儿抢救器具的完整性及安全性,预防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对已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进行评估及回报;

4.医疗质控小组成员定期对病历质量、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等进行质控评估。

三、母婴同室管理:

1.儿科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新生儿病室安全质量管理》《儿科母婴分离管理》及《母婴安全管理》,确保在院患儿母婴同室率达 90%及以上。

2.住院医师及护士巡视病房时,对患儿及看护者进行身份识别;

3.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避免母婴意外伤害;

4.能识别患儿哭闹原因,并予以初步处理,不能识别原因时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四、母乳喂养管理:

1.儿科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母乳喂养规定》,确保在院患儿纯母乳喂养率达95%及以上;在院 100%的患儿母亲掌握母乳喂养知识。

2.住院医师对新入院患儿家长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给予患儿饮食指导;

3.住院医师查房时指导母亲哺乳,矫正错误哺乳姿势;

4.住院医师能够对患儿进行饥饿及哭闹识别,并指导患儿母亲喂养;

5.对于存在乳头内陷、乳腺阻塞母亲,医师手法辅助泌乳及哺乳。

六、质控小组定期对母婴同室率、母婴安全管理、新生儿病室安全质量及母乳喂养率进行质量评估。

禹州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各级医师岗位职责

一、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科主任是本科室诊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应当对院长负责。

2.协助医院进行新员工培训,产科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接受18小时母乳喂养知识及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3.定期讨论本科在贯彻医院(医疗方面)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执行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文件。

4.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5.领导本科人员完成门诊、急诊、住院患者的诊治工作和院内外会诊工作。应用临床诊疗规范(常规)指导诊疗活动。

6.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危重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参加门诊、会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查房时,必须了解母乳喂养中母亲及婴儿情况,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严格掌握剖宫产指证,指导全科医护人员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顺产率。7.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及时总结经验。

8.保证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在本科贯彻、执行。可制定具有本科特点、符合本学科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经院长批准后执行。严防并及时处理医疗差错。

9.按手术(有创操作)分级管理原则,决定各级医师手术权限,并督促实施。

10.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11.领导组织本科人员的三基训练和继续教育人员培养工作并定期开展人员技术能力评价,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12.参加或组织院内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并接受和完成院长指令性任务。

13.协助做好计划生育及宣传母乳喂养工作,从早孕建卡开始,对孕妇及其家属进行不少于3小时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把母乳喂养的好处告知孕产妇及家属,使其熟悉母乳喂养技巧;利用孕妇学校,对孕妇讲授孕期的注意事项,孕产期营养,孕产妇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分娩的先兆等内容。

14.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二、临床(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工作,协助科主任制定和落实母乳喂养相关制定,安排全科医生母乳喂养培训,指导及监督下属医师母乳喂养理论掌握及技能落实情况。2.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指导急、危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主持死亡和特殊疑难病例的讨论会诊,参加院外会诊和病例讨论会。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

4.担任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5.定期参加门诊工作。

6.掌握或基本掌握本科国内外研究动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临床进展的培训。

7.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8.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9.指导全科进行临床经验总结,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10.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三、临床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预防工作。落实母乳喂养相关制度措施,指导膳食,保证孕、产妇的营养需要,指导母婴分离的母亲及时挤奶、保持泌乳,并把乳汁送到新生儿科,指导及督查下属医师母乳喂养工作。

2.按时查房,具体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指导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

3.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当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4.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工作。

5.参加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7.组织本组医师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及时总结经验。

8.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四、临床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领导下,根据工作能力、年限,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担任住院、门诊的值班工作。

2.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器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检验和放射线检查工作。

3.书写病历。新入院病员的病历,一般应当于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4.向主治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需要专科或出院的意见。

5.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应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做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及书面的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6.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病员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1次。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巡视)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请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母婴到产科病区2小时内医护人员应指导和协助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以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指导产妇按需哺乳,需添加配方奶及水的开具医嘱,认真书写病历,包括母乳喂养记录,合理安排各项治疗护理工作,是产妇由足够的休息时间,指导其营养丰富的饮食,促进母乳。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8.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及时总结经验。

9.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10.在门诊工作时,应当按门诊工作制度进行工作。

11.医师的病历记录、负责书写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的病案小结。

禹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各级医师岗位职责

一、科主任职责

1、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主持本科医疗、教学、预防、爱婴医院政策落实、健康宣教、母乳喂养知识、技能培训指导以及行政管理工作,抓好科室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医德医风教育。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5、负责组织全科职工的再教育工作,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危重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定期检查产房、新生儿室工作。

7、确定医师值班和科内工作的安排,加强病房的管理工作。

8、参加门诊、会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9、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10、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二、主任医师职责

1、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工作。

2、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急、危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与特殊疑难和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主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的训练。

4、担任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和工作。

5、定期参加门诊工作。

6、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技术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研活动。

8、负责安排全科医生母乳喂养培训,指导及监督下属医师母乳喂养理论掌握及技能落实情况。

9、与产科医师合作,负责新生儿的医疗、保健、健康咨询等全面工作,24小时有人负责。

10、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三、临床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预防工作。

2、按时查房,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和特殊操作。

3、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4、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工作。

5、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书,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质最,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7、组织本科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及时总结经验。

8、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9、负责本病区病人母乳喂养指导及下属医师母乳喂养工作督查。

10、与产科医师合作,负责新生儿的医疗、保健、健康咨询等全面工作,24小时有人负责。

四、临床住院医师(士)职责

1、在科室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根据工作能力,年资及其所在科室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新毕业医师实行年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担任住院、门诊的值班工作。

2、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其执行情况。

3、书写病例。新入院病员的病历应在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检查和改正实习医师的病历。按时写病情记录,及时完成出院小结。

4、住完医师对所管病员应全面负责,下班前做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人,用口头及书面的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5、向主治医师及时报告诊疗上的困难及病情变化。

6、参加查房。对所管病员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视一次,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巡诊)时,应详细汇报病情和诊断意见,请他科室会诊时,应陪同诊视并介绍病情。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亲自操作或指导实习医师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重差错事故。

8、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总结经验。

9、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10、在门诊工作时,应按门诊工作制度进行工作。

11、参加临床带教工作。12、6个月以下婴儿到儿科病区,医护人员应指导和协助其母亲掌握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以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指导母亲按需哺乳,需添加配方奶及水开具医嘱,认真书写病情记录,包括母乳喂养记录,合理安排各项治疗护理工作,让其母亲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指导其营养丰富的饮食,促进母乳。新生儿入住我科,应协同产科做好其母亲挤奶知识和技巧,嘱其将母乳送到我科。

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 篇5

1、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科工作职责

2、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科主任岗位职责

3、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科干事岗位职责

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科工作职责

一、在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在副院长的指导下,负责全院各个工作环节质量的总体监控,特别是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二、根据上级有关规定、要求以医院医疗工作的核心,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如:目标、指标、计划、措施、效果评价、信息反馈等等。

三、制定本科室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分析和反溃

四、研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日常监控的工作方法。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评价 方法。

四、定期、不定期组织医疗质量检查、考核和评价,判断医疗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提出改 进措施。

(一)负责基础质量的监控

1、协助完善有关的医疗规章制度。

2、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二)负责环节质量的监控

1、每月组织运行病历的环节质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奖罚。

⑴督促临床科室每月自查病区的运行病历;⑵组织院质控领导小组每月到临床科室抽检运行病历;⑶及时复查有问题、有争议的运行病历;

2、负责检查有关规章制度的落实:通过检查住院病历和工作记录、查房、考核等检查规章 制度的落实情况。(三)负责终未质量的监控

1、对各病区的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日、抢救成功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等指标进行监控;

2、对住院病历的终末质量进行三级监控;汇总医务科、门诊部、护理部、医保办、感控科等有关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的监控结果,报经院长办公会执行扣罚。

五、对本部门存在的缺陷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六、定期召开医疗质量通报会,对医院、各科室的医疗质量完成情况、存在问题进行通报。对各部门或科室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科主任岗位职责

一、在院长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全院医疗、护理、医院感染、医技等方面质量管理的监督和考评工作。

二、结合本院各科专业特点和医疗工作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制订全院临床、护理、医技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医疗质量管理目标、计划、措施、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

三、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提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观点。指导和检查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的 工作。

四、带领全科同志定期对各科医疗文件的书写和医疗环节进行检查(病历、处方、申请单、报告单等文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向有关部门反馈。

五、做好质量管理书面材料记录及汇总,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

六、密切与医务科、感染科、护理部、临床、医技科室配合,团结协作,把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七、团结全科同志努力工作,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科干事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具体协助搞好全院医疗、护理等质控质量工作。

2、认真仔细检查运行及终末病历,把好病历质量关,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3、每月作好门、急诊、临床、医技、非临床的质控报告

4、利用医院质量管理网络开展质量控制活动。不断完善院级质量控制方案。

5、协助科主任制订医疗质量标准,建设医疗质量标准化体系。

6、协助组织开展全院性医疗质量教育,贯彻落实全面医疗质量管理思想。

7、经常不断地对各项医疗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确保基本医疗质量。

8、对重点患者实施监控,督促科室或诊疗组加强诊疗护理措施,及时检查治疗效果。

9.及时了解并掌握在临床中暴露出的医技质量缺陷,在投诉和满意度调查中发现的质量缺陷,应深刻剖析,并及时整改。

9、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文件为依据,检查、落实服务质量,确保患者权利。

10、加强对病历、输血、麻醉、急诊、手术、其他有创操作、重症监护、会诊等过程质量的管理。对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的开展与应用实施监控。

11、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学习医疗质量控制新技术、新方法,总结医疗质量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13、完成科室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0000000

2014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制度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具体管理内容

1.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制度

2. 病历质量控制制度

3.质量控制分析评价制度 4.

质量控制检查追踪制度 5.

质量控制反馈督办制度

6.质量控制中心交流沟通制度 7.

质量控制资料保管制度

8.病历管理制度 9.

病历书写制度

10.后勤服务保障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制度

1.监督医院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医院质量管理工作。

2.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为准则,把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纳入到医院的各项医疗工作中,全面落实。

3.根据技术操作规范和医疗岗位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技术准入管理、医疗技术人员准人管理。

4.质量控制中心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和医院医疗工作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监控方案,主要包括医、技、护医疗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等。

5.医院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诊疗护理常规和相关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医疗工作,规范医疗行为。

6.根据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特点以及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和薄弱环节,采取预防性管理,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医疗过程,实行不间断地质量控制。

7.采购药品必须校验供货商的有效《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进口药品须有《进口药品注册证》。

7.医院医务人员必须参加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教育,提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8.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监督、检查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进行全程有效监控。定期检测,分析各项医疗质量指标,根据效果评价,针对医疗缺陷,制订整改方案,改进工作。

9.全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应有文字记录,必要时形成文件。定期通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情况。

11.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的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科室、个人工作考核,作为工作人员奖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病历质量控制制度

1.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定期进行在院病历查房,随机抽查病历或图片及报告单,重点检查病历书写质量,病历首页填写质量,病历完成及时性,医技检查报告质量,诊断符合率,治疗治愈符合率,用药、检查和治疗的合理性等。

2.医院质量控制科设专人(主任或副主任医师),每日负责病历的终末质量检查,重点在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将各科室的死亡病历、疑难危重患者病历作为重点监控病历。

3.科室质控员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担任,定期接受培训,熟练掌握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和质量监控标准,对本科室病历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4.病案室收回出院归档病历,负责病历完整性的检查工作,有缺陷的病历要登记在案,2014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8页 2014年医院感染管理质控...1页

2014年护理质控工作计划

4页

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工作...暂无评价 1页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湖北省临床营养科医疗质...24页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5页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申请书...7页

江苏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5页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申请书

6页

*********00000000 上传文档

相关文档推荐

康耐视-质量控制,领先全..广告

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岗位...4页

人民医院质控科工作岗位...32页

2015年医院医疗质量控制...4页

2012年医院医疗质量控制...4页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5页

医院质控科工作职责

2页

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工作...1页

2014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10页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篇6

1、完善手术、麻醉医师资质与批准制度,完善麻醉、手术与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质量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大中型手术术前讨论制度。

2、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抓好术前、术中与术后的医疗环节质量管理,组织专家督查——术前:有术前讨论,诊断、手术适应症明确,术式选择合理,麻醉前访视,病人准备充分,与病人签署手术、麻醉、输血同意书等;术中:执行手术分级制与术者资质准入制度,确保手术质量,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中改变术式等及时告知病人家属等;术后:手术记录完整,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并发症预防措施科学合理,术后观察及时、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切口感染、二次手术率控制在标准以内等。

3、完善麻醉工作程序规范,麻醉医师术前查房及时制定麻醉方案,术前麻醉准备充分,制定麻醉意外处理预案,做到麻醉意外处理及时、正确,麻醉复苏实施全程观察。

4、缩短候手术日,抓好第一台手术按时开始和接台手术间隔时间的管理,提高手术效率。

5、严格执行手术室出入制度和程序,加强重症监护室(ICU)和回病房的流程、制度的落实。

门诊工作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完善和督导门诊各项规章、制度、职责的健全和落实,落实门诊首诊负责制、门诊疑难病会诊制,提高门诊确诊率;完善门诊传染病报告制度,切实执行,层层落实,做到疫情漏报率为零;完善门诊就诊路标与指示牌,做到醒目、易懂、准确、规范。

2、完善门诊各项咨询服务(就诊咨询、导诊咨询、预约咨询、健康咨询等),完善和公示医疗服务收费价目表、挂号收费标准、化验结果领取须知、就诊流程、就诊注意事项。

3、完善和公示当日门诊医师一览表、知名专家门诊一览表,并在各专科诊室前增设周内医师排班表、专科就诊流程图,指导病人明明白白就医。

4、确保副高以上医生就诊门诊率,正(副)主任医师占门诊医师率≥60%,正(副)主任医师门诊量占总门诊量的≥70%,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证门诊诊疗质量。

5、加强门诊导诊人员、分诊人员的素质培训和管理,做到仪表端庄,用语规范,导诊专业,服务热情;完善门诊接待工作,对门诊病人及其家属的投诉和意见作到件件有落实。

6、完善门诊突发意外紧急事件的处理预案,对门诊所有医务人员进行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做到人人知晓、人人会做。

7、所有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病人及其家属等候时间≤10分钟。

8、门诊所有检验、心电图、超声影像及放射影像等常规检验检

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

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加强急诊科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全完好。

2、急诊科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进入急诊科一线值班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两证,临床工作经验三年以上,在急诊科工作三个月为一单元;坚持岗前培训制度,加强急诊科三级查房制度的落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知情告知制度的落实。

3、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急诊医疗服务做到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急诊会诊10分钟到位,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48小时。

4、切实加强急诊各项制度的落实,特别是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及巡视制度的落实,任何科室不得拒绝和推诿病人,跨科病人由首诊科室负责或协商解决;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

5、急诊抢救工作必须及时,急诊抢救室及监护病房每天必须保证三级医师查房,对于新来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邀请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诊治,确保医疗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80%。

6、加强急诊病历书写规范,首次病志由首诊医师完成,首次病志中必须记录生命体征及重要阳性体征,急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必须随时记录;急诊科每月组织死亡病例讨论。

7、急诊检验、放射、B超、药房24小时开放,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确保急诊病人的临床需要。

8、急诊抢救设备每天必须专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完善设备运行档案,确保急诊抢救设备齐全完好,满足急救工作需要;急诊医务人员定期参加急诊设备的使用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急诊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

重症监护病房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加强重症监护病房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和监护设备、设施齐全完好,确保临床工作需要。

2、完善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师、护士准入制度(重症监护医师均通过高级心肺复苏训练及考核,有二年以上住院医师资格;护士均经过重症监护专业培训,并担任临床护理工作二年以上);ICU总住院应具有主治医师资格。

3、严格按照《广东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加强重症监护病房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特别是总住院24小时值班制,床旁交接班制,三级查房制,岗位责任制及病历书写规范;定期举行疑难病案讨论、死亡病案讨论、专题讲座;建立对外学术交流档案;健全病情危重度评估系统,严格执行病人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

4、严格病室空气及物品等的消毒;重症监护设备每天必须专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完善设备运行档案,确保重症监护设备

齐全完好,满足工作需要,重症监护医务人员定期参加重症监护设备的使用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重症监护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

传染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1、进一步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范,落实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2、对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专门部门或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和法规,并按照规定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报告。

3、针对感染性疾病科布局欠合理情况,考虑重新设置在潭洲分院并按有关规定建设。

4、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并举办学习班、讲座加强全体员工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切实做好传染病管理有关工作。

临床检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认真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微生物和生物医学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等有关规定并贯彻落实,检验人员

均须具备执业许可证,加强检验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学习。

2、完善临床检验项目的准入制度及相关安全制度,完善实验室废弃物及尖锐器具的处理规范,有效防范触电、化学损伤及意外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和演练;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完善的检验报告签发和复核制度;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

3、积极参加卫生部或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对发现的问题须有分析、有处理程序、有改进措施及记录,有室间质评合格证明文件;完善实施规范化的室内质控,有目标、有分析、有记录;制订实验项目临床应用指南或手册,每月召开科内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对提出的问题有记录备案和相应的整改措施。

4、临床检验项目必须满足临床一线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常规检验项目按规定时间出结果,基本做到当日检查当日出结果。

5、遵守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校准检测系统,并及时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完善仪器使用、保养、维修及当前性能评价档案;检验人员必须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熟练掌握检验方法、仪器操作。

6、发现检验结果与临床观察不相符,对有疑问结果反复检测,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对提出的问题有记录备案。

病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加强对科室员工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并建立员工教育及培训档案,员工持有上岗证。

2、建立病理解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的评价体系,完善病理诊断制度、病理诊断结果与标本保存管理制度、病理报告签发与复核制度(病理报告时间 ≥7天)、病理标本核对制度等;病理科定期对病理质量进行自查自纠,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备案。

3、病理服务项目要满足临床需要,定期公布病理诊断服务项目;病理报告要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

4、熟练掌握病理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并定期保养、定期校准、定期检查,完善设备运行档案;及时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废弃标本及物品的处理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加强对科室员工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并建立员工教育及培训档案,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标准,完善病人防护措施及应急措施,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开展临床随访,坚持集体读片会制度,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 的联席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备案。

3、影像专业必须为急诊提供24小时服务,满足临床急诊需求;做到诊断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各项常规影像检查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CT、等检查必须做到当日检查当日出结果。

4、放射介入诊疗的医师护士须有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资格,完善放射介入诊疗的技术操作规范,完善放射介入治疗病人的防护措施及应急措施,完善一次性导管等医疗用品的使用制度和规范,落实病人及其家属知情告知。

5、设备保养、检修制度与记录,定期检查专业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放射安全防护,使环境保护与个人防护达到标准。

药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认真组织学习《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健全药品质量保障及药品供应管理体系,为病人提供安全、及时、人性化的临床药学服务。

2、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药品供应以保证质量、满足临床需要为目的;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完善药品监控体系,要制订药品使用的应急措施(换药,召回等)。

3、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临床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做到医师及相关人员人手一册,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与培训(1-2次/年)。

4、逐步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控制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每月对药品销售金额和药品销售金额的增长率进行统计排名,对排名前5名的药品采取重点监测、限制使用等措施。

5、药剂科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工作模式,对病人服务热情细致,认真交待药品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为病人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要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6、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充分发挥对监床合理用药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职能,指导、协助医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7、加强对药品购进的控制和管理,压缩库存,减少积压,增加药品流通,降低药品使用成本。

8、要加强对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9、药剂科主任须向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报告药事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整改措施;每月召开科内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研究药事管

理整改措施。

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认真学习《献血法》、《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加强员工继续教育和业务学习。

2、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特别是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要建立完善的输血前检测档案;健全输血管理组织与工作制度;健全质量考核指标;完善血液入库、核对、交叉配血与发血出库等技术操作规程;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完善输血反应与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完善对输血感染的监测与管理制度;制订急诊用血输血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输血知情同意;完善常规检查和特殊服务记录,完善抗HIV、梅毒血清学实验初筛确认记录;完善自身输血、成分输血记录;完善开展临床输血治疗的各项记录。

3、熟练掌握输血适应症,使成分输血比例≥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合格率≥90%,保证为临床提供24小时的供血服务。

4、掌握输血适应证,做到科学、合理用血,保证血液安全,杜绝非法自采自供血液。

5、健全设备保养、检修制度,定期检查血库专用冰箱并建立消毒与细菌培养记录;输血前检测有室间质评和室内质评,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关规范技术操作,规范检验报告。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进一步加强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各级人员的责任。

2、根据国家有关的法规、规章和规范,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

3、进一步理顺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包括: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镜室、检验科和供应室等)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4、落实”三基三严”培训制度,医务人员实施正确的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洗手卫生规范。对按照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或者灭菌。

5、加强学习《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提高医疗质量,不定期抽查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及耐药菌株监测和控制情况。对滥用抗生素的科室、个人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罚。

6、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的检测和报告制度。按有关的法规、规章和规范,及时上报。对有漏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和作出相应处罚。

病案质量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1、认真贯彻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健全并落实病案 11

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病历(住院、急诊)在院内流动安全程序与病历借阅制度,确保病历资料的安全和及时使用;完善医疗、护理、医技等各种医疗文书书写制度,医务工作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

2、病案管理人员配置、服务设施与工作需求相称,使用ICD-10进行疾病与手术分类管理,完善快捷查询系统;定期出版医疗统计及病历质量分析报表以满足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每月召开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对提出的问题有相应的整改措施。

3、相关科室定期检查医疗文书质量,各临床科室有专人担任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督查员,医疗文书做到书写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完善病历全程质量监控、评价、反馈制度及病案管理制度,完善病历终末质量监管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病历。

4、病案信息统计科要为医疗、教学、科研提供相关服务;按相关规定为病人或其代理人、卫生行政部门、医学会、保险机构、公安、司法等部门提供病历资料复印服务,并按规定保护病人隐私。

5、加强对各类病历(住院病历、门诊病历与急诊留观病历等)的保管、流通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死亡、疑难危重、单病种病历及其它特定病历的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为加强护理管理的内涵建设,各级护理管理人员要将工作重点定位于护理质量的管理,注意提升可及性护理服务的品质,保障护理工作的连续性、规范性、安全性和对医疗的直接支持作用,促进护理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打造具有大岗医院特色的护理品牌。

1、加强对全体护士法律法规的学习,认真贯彻落实《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室的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健全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级负责,职责明确,建立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健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并定期召开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讨论会,对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备案。

2、进一步健全护理工作制度、护士的岗位职责、护理常规(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和工作环节的常规流程)、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规划、工作质量标准(包括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和专科护理质量标准)、考核标准;完善核心制度、查对制度、差错报告及处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管理规范以及各项质量标准,采取护理质量讲评、护士会、发放手册等方式让全体护士知晓护理服务理念、并定期考核落实情况;健全护理投诉管理制度,保障患者投诉反馈途径流畅,处理及时,整改措施切实可行。

3、完善合理配置护理单元人力资源方案,并有紧急状态下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以确保等级护理的质量要求与患者安全的需要,使病房护士与床位比至少达到0.4:1,重症监护室护士与床位比达到2.5-3:1,医院护士总数至少达到卫生技术人员的50%。

4、进一步完善护士在职培训方案,健全护理资质认定,严格护

士执业准入(包含合同制护士),对尚未取得“护士注册证”的试用期护士(毕业第一年)不得单独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加强护士临床工作能力的考核并建立个人档案。

5、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完善护理病历考核制度,建全质量可追溯机制,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在对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的基础上加大随机检查力度,护理部每季进行一次各病室在架病历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护理部及各护理单元要针对护理工作潜在不安全因素制定风险管理预案。如:输液或输血不良反映的应急预案、停水、停电预案、住院患者发生坠床时的风险预案等。

7、护理工作要体现人性化服务,以病人的护理需求和医嘱为基础,在提供护理服务前必须明确告知病人,以体现病人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落实基础护理与等级护理,强化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的到位,要求临床基础护理合格率、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均≥90%;健全围手术期护理病人的术前访视和术后支持服务制度,使各种医技检查的护理到位;对住院病人的用药、治疗提供规范化服务;为临床病人传授基本护理常识和实施健康干预,提供适宜的用药指导、营养指导和康复训练指导;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加强专项防范措施。

8、完善各监护室专科管理、探视、告知制度;规范生活护理、管道护理;保证监护仪、呼吸机的有效使用和正常运转;确保抢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护理部对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进

行重点管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9、进一步加强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的管理,使工作流程合理,区域分区规范,符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程序、操作常规和工作记录;制定对意外事件(停电、停水、停气等情况)的应急预案,完善与临床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征求意见制度,制定意见反馈表,定期测评;护理部定期召开手术室、中心供应室专科质量和专项问题的工作会议,对提出的问题有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备案。

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

1、实行严格的院长、职能科室及科室负责人层级负责制和医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医务人员与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与院长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

2、定期开展岗位职责的强化教育,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不定期开展“三基”考核,以提高医学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3、结合不同科室岗位要求把有关职责、制度、标准和操作规程的重要内容纳入“竞聘上岗”考核内容,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下岗。经培训后才能重新上岗。

4、建立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医院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院感办等管理职能科室的建设,明确其职责、权力和责任。

5、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术前讨论、床边交接班、三查七对等制度,加强急重病人的观察和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严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操作,年严重差错、事故发生率控制为0。

6、加强消毒隔离,严格无菌操作,院内感染,无菌切口感染率控制在0.5%。

7、严格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凡因矿工、脱岗、私自换班等造成的差错事故一律由本人负责。

8、严格医疗程序,及时、准备书写病历,凡因未及时书写病历或记录不真实引发的医疗纠纷,一切后果由医生本人承担。

9、严格按《手术分级分类与批准权限》规定进行手术。越级手术引发的纠纷和医疗事故由本人或科室负责。

10、加强对进修、实习生的管理,指定专人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凡进修、实习生发生差错事故由带教教老师负责。

11、积极开展整体医疗,加强健康教育,了解患者心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杜绝坠床、窒息、自杀等情况发生,凡堵死一起大差错或事故者,奖人民币200元。

“三基三严”培训制度

1、进一步开展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三严”培训,特别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落实到每位医护工作者;医务科组织“三基三严”培训。

2、各科室(病房)要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对每位年轻的医务工作者(45岁以下)进行“三基三严”临床技能训练,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每月一次业务学习。

3、相关科室要定期督导和检查各临床科室(包括医技和病房)的“三基三严”训练的落实情况。

4、医院将结合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处理预案,开展以“三基三严”训练为中心的实地演习。

5、相关科室要督促落实全体进修医师、进修护士、研究生的“三基三严”训练。

6、医务科、护理部要定期举办医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讲座。

非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要完善和落实各项医疗规章和制度,医疗诊疗规程,各级岗位职责,做到每项医疗行为有制度有规程,各级岗位职责有落实;要提高医疗水平,保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要抓好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

2、按照新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提升全体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提升各临床科室自我改进质量管理的能力,促进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结合与实施。

3、学习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按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促进临床科室合理用药,提升临床用药水 17

平;完善执业医师处方制度及管理流程,完善用药监测及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完善用(发)药差错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4、完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在加强在架病历、终末病历日常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死亡病历、疑难、危重病历质量的检查、剖析及讲评,促进病历质量的提高。

5、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建立住院医师培训个人档案,注重住院医师素质培养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

6、加强总住院医师的管理,要坚持“严进严出”的原则,条件不成熟者不能上岗;坚决执行总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和留守病房制度;建立总住院医师个人考核档案,定期对总住院医师的履行职责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考评。

7、明确主治医师的工作职责,发挥他们在医疗工作中“对下指导、对上汇报”的核心骨干作用;建立主治医师个人考核档案,定期对主治医师的履行职责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考评。

8、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努力提高查房水平,严禁擅自取消主任医师查房;充分发挥三级查房督导团的作用,将此项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定期巡回督导检查。

9、加强临床一线值班工作,切实落实主治医师、45岁以下副主任医师、45岁以下护士晚夜班、急诊班和节假日班的值班工作。

10、确保住院病人医护诊疗计划及时完成,有适宜的检查计划、治疗计划并在病志中加以分析判断;完善病人或家属知情告知制度,特殊检查和治疗要得到病人或家属的认可;完善病人出院康复及随访制度。

11、以每个病人为对象进行个性化的营养管理与饮食指导。

谈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篇7

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设备科作为医疗设备的具体管理部门,肩负着医疗器械的采购、供应、维护、保养等基本职能。但由于历史原因,设备科在我国起步发展较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学术水平、技术手段等方面都相对滞后于临床的发展,在设备管理上还显得极其薄弱。随着科技进步及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已成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必然途径[1,2]。在此形势之下,重视医疗设备在临床使用全程中的安全管理,依法加强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提高质量控制能力,确保临床医疗安全,将是当前设备管理理部门一项重要任务。

2000年4月1日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医疗器械管理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该条例的实施不仅显示了医疗设备使用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而且为我们从事医院设备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

2010年1月18日,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对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进行了更系统、全面的规范,规定了“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这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加强医疗设备使用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探索并建立医疗设备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2 我院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具体做法

2.1 积极推进并加强制度化建设

目前国家正在修订和制定的医疗器械条例、法令、法规有很多,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等,这些条例、法令、法规是我们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的基础。

我院依据以上相关条例、法令和法规并结合临床使用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日常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来有效确保临床使用与安全:如《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办法》、《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办法》、《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使用后销毁处理制度》、《医疗器械质量事故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我院的医疗器械在使用和管理上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进一步规范了管理流程,确保了质量与安全,降低了医疗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2.2 重视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熟悉医疗器械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注重医疗器械业务知识的学习,这是我们贯彻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基础。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确保学习和宣传的效果:

⑴定期对采购、验收、保管和技术人员进行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之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对涉械的手术医师、护理人员,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帮助其提高风险认识,督促其自觉配合管理,并严格执行各种规定流程和操作规程。

⑵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交流与协作。2006年12月,我院专门聘请市药监局执法人员对全院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器械法规知识讲座;2008年4月,派设备管理人员参加市药监局法规知识培训;2004~2009年,每年参加全国和省工程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通过这些活动增长了知识,增强了认识,提高了管理水平。

2.3 规范管理,注重监管

⑴建立各种机构。通过设立专门的设备委员会、设备谈判小组和不良事件监测小组等,来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

⑵规定采购方式。按规定进行国际招标/国内招标/政府采购/院内议标,来规范采购流程。

⑶加强各环节监管。设备购置前进行广泛的考察论证,购进后进行严格的验收,使用中严密监测,减少或杜绝安全隐患。

2.4 加强各类证件的严格审核

⑴我院将证件分三类管理并执行严格审查。(1)对销售许可类要求提供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税务登记证、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及资格证明、法人委托书等相关证件、产品代理授权书;(2)对生产许可类要求提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C认证、ISO认证;特殊仪器(计量器具)相关证书;(3)对其他类要求提供报关单/商检资料等。

⑵入库登记做到物证一致。对产品名称、规格、单位、数量、生产企业、许可证号、注册证号、生产批号、灭菌批号、有效期、合格证、标称和标识等进行严格核后并登记入库,确保物证相符。

⑶使用后有效追溯。对植入或介入类高风险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科室手术后要求及时填写《植入(介入)医疗器械使用跟踪登记表》,做到使用的溯源性,为可能的医疗纠纷提供举证依据。

2.5 加强对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减少医疗风险

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必须重视不良事件的监测和报告[3,4]。为此在2006年我院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小组,制订实施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并严格按照图1程序上报。

通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监督,对维护患者的健康、生命安全以及促进进医疗器械安全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协同配合当地药监等执法部门监督检查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及时发现管理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整改完善,有效降低风险,确保医疗安全。

3 小结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临床应用质量和病人安全,提高医院综合效益[5,6]。目前,我院设备科在质量控制方面的硬、软件条件还不具备,这也决定了我们今后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任重道远。因此,医院要重视设备科的长足发展,将医疗设备的使用与安全管理纳入全院医疗质量安全体系之同步发展轨道。同时,还要适当增加质控装备的合理投入和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设备科能有效担负起医疗设备管理中对质量、安全和风险全程动态控制的能力。

医疗质量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也影响到医院的信誉和综合效益,是评价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7,8]。加强医疗设备使用和安全管理不仅是医院开展医、教、研和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医院最优化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设备科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总结,通过强化自身的管理,树立良好的品牌地位,才能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戚仕涛,汤黎明,朱兴喜.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制建立的必要性[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9):70-71.

[2]郑传权,李子峰.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简要分析[J].管理论坛,2007,(1):20-22.

[3]吴秀杰.医疗设备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2):52.

[4]杨晓丽,尚长浩.浅析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6):109.

[5]金伟.临床医学工程及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医疗装备,2008,(10):19.

[6]周丹.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J].中国数字医学,2007,2(8):18-21.

[7]李景波,张勇,吴昊,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276-277.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管理 控制

0 引言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的品位和形象,确保工程质量是建设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所有有关部门的重大责任。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

1 建设工程质量的概念及特性

建设工程质量简称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建设工程质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1 适用性。即功能,是指工程满足使用目的的各种性能。包括:理化性能,结构性能,使用性能,外观性能等。

1.2 耐久性。即寿命,是指工程在规定的条件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使用的年限,也就是工程竣工后的合理使用寿命周期。

1.3 安全性。是指工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保证结构安全、保证人身和环境免受危害的程度。

1.4 可靠性。是指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1.5 经济性。是指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和消耗的费用。

1.6 与环境的协调性。是指工程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协调,与所在地区经济环境协调以及与周围已建工程相协调,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5.12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痛不是一天二天能够消失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将被更加关注。

另外,建筑工程质量的多变性也使得建筑这一特殊行业在未来成为社会的焦点。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而变化。

3 建设工程主要参建各方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3.1 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工程质量是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应全权代表建设单位履行职责,采取超前控制,预防为主的手段,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预期的质量控制目标。

3.2 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现行工程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建设监理制实施以来,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工期和投资控制有了保障。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监理作为公正、公平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进行监理,协助施工单位做好工程项目划分,经质量监督机构批准后严格执行。熟悉图纸,实行旁站监理,了解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与处理结果,及时提醒施工单位注意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协助施工单位采取质量措施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抽检,对隐蔽工程和工程的关键部位严格控制,做到专检、抽检、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加强质量意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完善施工程序及质量检查措施,认真落实施工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质检处终检的施工质量“三检制”,及时上报施工原始资料,手续完备后进行抽检,核定单元工程质量等级,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对隐蔽工程和工程的关键部位,在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和质量监督机构组成联合小组,共同核定其质量等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投资,监理工程师应协调与参建各方的关系,与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人员一道,共同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处理好进度、投资与质量控制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注重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时进行竣工验收,使工程早日投入使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3.3 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3.3.1 技术准备的质量控制

①熟悉和审查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②对项目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③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④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3.3.2 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是建设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对材料的质量控制包括:①优化进货渠道,严格按质量标准订货、采购、运输;②材料进场要按技术验收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③现场配制的材料,应先提出试配要求,经试配合格后才能使用。

3.3.3 施工现场中采取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质量管理措施一定要强硬有力,不拘私情、不讲情面,更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绝无通融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是已形成的指令被人情所化解,这种类似情况在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对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员和施工队该撤换的撤换,该清退的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带来质量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具体管理质量的人无真正否决权,责、权、利不到位。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光靠设立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还不够,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

上一篇:学习目标考核机制下一篇:外科护理部各班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