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精选8篇)
[摘 要]烟草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烟草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将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烟草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的特征以及在信息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控制烟草行业信息安全的几点策略,旨在提升信息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烟草行业;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控制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24.140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1
信息化时代,信息是各行业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和资产,而信息安全性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所谓信息安全,指的是企业信息、企业信息系统及其所处环境安全性的综合。它包括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和真实性等。近年来,信息技术在烟草行业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对烟草行业的信息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理念更新等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然而其信息安全性却存在着很多风险,如何控制好这些风险已成为烟草行业当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信息安全风险的特征
信息安全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地特征。第一,动态性与可变性。信息安全风险在其生命周期内是动态进行着变化的,所以其具有动态性与可变性。第二,多样性与多层次。信息安全风险既有管理方面的,也有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因而具有多样性;同时,网络层、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等都是信息安全风险作用的层面,所以又具有多层次特点。第三,可预测性。信息安全风险可以通过各种定量、定性分析方法来进行预测和判断。第四,客观性与不确定性。信息安全风险客观存在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级中,且会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烟草行业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2.1 内部安全存在隐患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遍和成熟,各烟草企业已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内部局域网,并开发出各种所需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生产销售系统、办公系统、综合服务系统、决策系统等。这些系统共同支撑起企业经营决策管理,大大提高了企业办公的效率。然而,信息系统在给企业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信息安全带来了更多、更大的风险,如不良信息对员工思想的冲击,员工结构频繁的变化流动等,都给企业的内部安全控制造成了很大隐患。
2.2 易受外部干扰和攻击
通常,烟草企业为方便基层员工,要求基层部门通过VPN来访问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同时企业内部网络经常会有存储设备和电脑供应商的介入。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频繁连接,为外部网络中病毒、木马、黑客等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干扰、攻击与破坏创造了便利的通道。一旦企业内部网络遭受外部干扰和攻击,将很可能导致企业信息系统遭受不良影响而中断,甚至造成整个网络系统瘫痪和计算机的崩溃,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烟草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策略
3.1 加强数据备份与恢复,提高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信息系统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它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数据本身的安全,指通过数据完整性、数据加密等现代使用较为广泛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主动保护,提高数据本身的安全性。其二,数据防护的安全,指以现代数据存储为主要工具对数据进行安全防护,如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磁盘阵列等。对于烟草行业而言,宜采用统一的数据备份系统和性能良好的数据备份软件,以提高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功能,并按照备份策略对所有需要备份的数据进行增量和完全备份,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此外,应指派专业人员对数据备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数据备份进行的及时准确、可靠完整。同时对数据进行定期恢复测试,对其可用性进行检验,根据数据可用性情况和备份、恢复情况对数据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进行及时恰当的调整,保障数据备份策略与恢复策略可以满足数据备份与恢复需要。
3.2 提高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
在信息系统当中,物理安全指的是系统运行时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及硬件环境的安全,这些硬件设备主要有机房及机房中的各种计算机、设备、数据存储所需的各种介质等。信息系统具备良好的物理安全是企业内部控制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网络与计算机设备硬件自身安全及信息系统各种硬件安全稳定运行的可靠保障。提高烟草企业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需要企业对系统硬件运行状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排除硬件故障,为硬件运行提供安全可靠的外界环境。
3.3 提高系统运维安全
为确保信息系统可以长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需要对系统内各相关软件进行升级。在这一环节当中,信息部门作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主要承担者和主要责任者,应对其职责范围内的信息安全有所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做好系统运维记录,做好系统资料与各种软件程序的防护工作,建立完整详细的软硬件资源库。在强化运维人员对信息安全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对信息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定期检查与排除,及时获得相应的漏洞补丁,及时修复信息系统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结 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若想要烟草企业信息系统处于相对安全的运行状态下,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来对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全方位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只有信息安全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只有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了切实提高,烟草行业才会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下去,才会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国内有关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有关酒店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与人力资源相联系的酒店风险管理几乎空白。这些研究成果对酒店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如下:
资料来源:http://www.cnki.net/。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是对酒店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在人事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员工的招聘、考核、激励、等日常管理中,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劳动素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提供强有力的人事保障。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本不仅是现代型企业高产出的资本,更是其高风险的资本。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析、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和风险发生后的补救工作。
二、酒店人力资源风险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企业管理的主要风险之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阶段。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风险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员工关系管理风险和文化管理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
1. 人力资源战略风险。
企业战略风险是指能够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能力和企业效益的风险。战略风险因素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资源、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战略风险因素。(1)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足,缺乏长远战略眼光。许多酒店高层和人力资源部门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其对酒店发展的重要作用,导致很多酒店没有建立人力资源规划或者不能站在战略高度进行思考,任何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就是确保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有可利用的适当的人力资源。不能合理预测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人员保障欠缺,将会严重影响酒店未来的生存发展。(2)招聘和培训工作缺乏前瞻性和主动性。酒店对员工的招聘缺乏计划性,在酒店的某一岗位已经出现空缺或员工的能力不能满足工作要求时,才开始着手招聘。培训工作也很少与酒店的战略相结合,往往只看到眼前的需求,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对培训进行规划。从而影响了企业核心人才竞争优势。(3)绩效考核目标和标准的确定不能与酒店战略、各部门的职责和岗位职责结合在一起,导致传统酒店的绩效考核制度缺乏战略性,这种绩效考核的结果使员工不明确其工作职责到底是什么,各部门只为各自的目标而努力,酒店战略的执行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2. 人力资源运营风险。
所谓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运营失败或使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营运风险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特定的风险,而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的风险。
酒店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酒店员工是酒店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存在于酒店招聘,培训,员工配置、绩效考核以及人事关系管理等多个管理环节,分析并规避日常运营风险成为影响酒店发展的关键。(1)招聘风险。招聘就是要甄选适合本企业工作和发展的合格人才,其中一是看应聘者的教育、技能和其所拥有的经验,是否符合所应聘岗位的需求。员工是否具备较高的酒店服务专业能力,技能和相关工作经验直接影响其日后的工作绩效。另外由于应聘者品行、性格等原因造成的虽有能力但不能踏实、稳定地工作的人,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招聘风险。(2)人员配置风险。酒店在对人员配置任用、晋升、薪酬变动等方面,由于决策失误产生的风险。用人就是强调对人才的合理使用,使其在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创造利润。然而在酒店实际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用人不当、随意提拔、因人设岗等现象。在错误的时间把错误的人放在错误的岗位上,人才价值将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成为人力资本的严重浪费,如果在关键岗位用选用不称职的管理人员,更可能严重影响企业发展。(3)培训风险。企业的培训目的是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服务,并不是“为培训而培训”。很多酒店采取的培训形式是统一常规性培训,这种培训形式未按岗位需求或是人员类型进行,不仅培训效果不明显,企业无收获,而且受训人员很容易钻企业的空子,例如接受完培训又跳槽,造成较大的培训风险。(4)绩效考核风险。传统酒店绩效考核制度常常表现为考核内容的单一、考评人员选择的不全面和考核工作的不完整。传统酒店对员工的考核内容过分强调业绩的考核,组成员的选择存在缺失,忽视了对其工作态度、学习成长等方面的考核。(5)人力资源离职风险。人员流失容易产生的主要风险有:第一,员工离职后可能泄露商业机密,尤其是掌握知识产权或核心机密的员工被商业竞争对手挖走后,将会对酒店产生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第二,突然离职后产生的岗位空缺。这是酒店最常见的员工流失风险。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突然离职,对正在进行的项目有重要影响。基层服务人员的离职率过高,导致岗位青黄不接,影响正常运营,在酒店快速扩张阶段,扩张计划也常常会因为人才流失而搁浅,使得发展受限。第三,还有一些不辞而别的人员,未进行交接而擅自离岗,有可能是工作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后为了逃避责任,有些蓄意侵吞企业财物,给企业正常运营造成负面影响和财产损失。
3.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风险。
酒店行业员工流动率高,增加了人力资源招聘成本和离职成本。酒店培训方面,由于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将会浪费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另外,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人员配置和使用效率等,都会影响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由于客源结构、消费习惯等的不同,决定了各岗位工作的忙闲有别。人员过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源成本高,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而盲目减少人员,又会出现服务人数不足,加班频繁,直接影响服务质量。过度劳累和工作积极性的缺乏容易导致餐饮业员工的劳动效率低下,提高了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同时,低质量的服务还会给餐饮企业带来其他的损失,间接增加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4. 人力资源管理合规性风险。
(1)规章制度方面的风险。如果规章制度在制定程序、内容确定、发布实施程序这三个方面存在欠缺,则后果可能会是该规章制度全部或部分无效,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依据所谓的规章制度采取的管理措施将是无效的、得不到法律支持的。(2)劳动合同方面的法律风险。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通过劳动合同来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在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何时签订劳动合同,如何变更劳动合同,如何解除劳动合同,如何终止劳动合同等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用人单位将面临着相应的法律责任。(3)其他劳动用工管理的法律风险。比如用工形式、劳动工时管理、劳动报酬管理等。若用人单位的这些管理行为不规范,也有可能引发劳动争议。
5. 信息沟通风险。
当前,酒店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外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是公司生存和成长的关键因素。酒店能否及时收集市场发展信息,并实现信息在酒店内部各部门之间迅速地沟通和传递,将会影响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对于酒店占领市场、把握先机具有决定作用。在企业内部也存在信息沟通风险,例如,上下级沟通渠道不畅,或者是相关人员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经营管理人员的主观故意,造成信息的丢失、差错或延误,最终可能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损失。
另外,酒店管理多数应用了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例如岗位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人才测评技术等等,因此这又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先进技术本身的适用性。有可能由于信息系统技术手断的不完善,信息采集的不完备以及信息流程的不合理等客观原因,造成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没有能够被完备的收集与利用。或者由于信息技术系统出现问题,从而可能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损失。
三、酒店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对策
风险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酒店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是为了实现酒店战略目标、帮助酒店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而对人力资源存在的风险进行的控制管理。
1. 加强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良好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是风险管理的前提。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即进行人员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通过供给预测,了解现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预期可能出现的职位空缺、劳动市场状况、社会有关政策以及本单位在公众中的吸引力等。通过需求预测,了解产品市场需求、预期生产经营变化、工作时间变化、技术与组织结构、劳动力的稳定性等。做好这两种预测,保证企业未来对人力资源需求。
2. 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和培训机制。
酒店的人才引进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厘清各岗位职责分工和需求情况,这是人力资源招聘的基础与前提。招聘员工可以分为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需要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企业内部招聘,由于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等较为了解,岗位配置效率较高,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外部招聘可以有效补充企业新鲜血液,直接招聘企业最急需的人才,但是除了对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的考察外,也应将应聘者的品行、性格、团队精神、对企业文化认同的等列为重要考察因素,以减小招聘风险。
酒店培训应紧紧围绕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材等各方面做好计划。企业培训对象主要包括新进员工、转换工作员工、不符合工作要求员工和有培养潜质的员工。酒店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设置不同的企业培训目标和内容。企业应明确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另外,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酒店企业在常规性培训的同时,还应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技能,才能保持持续竞争力。
3. 重视人才激励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本风险管理的核心。对于现代型企业,防范的关键在于建立以人为本的、以知识驱动力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激励体制。这主要包括: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学习机会,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建立公平、合理的报酬体系;有计划地提升有能力的人员,满足职务对人的需求和员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另外,还要注重酒店绩效考评机制。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作为工资、奖金、职务晋升、调动和辞退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改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定期的绩效考评中发现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改正。另外,能够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这种能力,促进员工的发展。
4. 合理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酒店应优化作业与操作流程,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科学化。同时,加强工时管理,强化监督措施,杜绝有效工作时间内无关工作的发生。根据酒店业的淡旺季合理使用临时工或将部分人力资源外包,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客源变化等安排工作人员倒班,动态用人,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对工作的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每一个工作在组织中的地位和相对价值,从而测定一个稳定公平的报酬分配体系,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
开发酒店培养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展一专多能活动,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行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交叉培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5. 人力资源合规性风险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合规性风险的控制,体现在劳动管理和劳动保障上。从招聘、签订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直至解除劳动合同这一系列流程,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
酒店在招聘员工时,应履行一定程序防止招聘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或者负有履行竞业禁止协议义务的劳动者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酒店要控制对员工实施出资培训带来的风险,应签订培训协议,对培训结束后员工的服务期和员工违反培训协议应承担责任做出明确约定,以此防范出资培训员工恶意跳槽,损害酒店利益。在处理违纪职工时,要注意遵守法定程序,对其不同程度的违纪事实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有效化解劳资矛盾。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常常引发纠纷,这种因企业行为不当产生的法律风险具有普遍性。为了防患于未然,酒店要制定劳动纪律、规章制度,严格规定哪些行为构成违反规章制度,根据不同的行为制定不同的罚则。
6. 加强信息沟通能力。
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可以使酒店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增强信息的共享程度,提高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减少信息遗漏和信息阻塞现象,减少酒店内部信息的不对称。
发展信息技术是提高信息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廉价,酒店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网络,借助网络技术,使得内部沟通方便。一方面,员工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讨论和学习,实施知识共享;另一方面,也可将营运信息分享,即及时将企业的营运情况、劳动生产率、利润等信息传递给员工,使员工正确评价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管理效益。
总而言之,酒店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是酒店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风险包括了战略规划风险、运营风险、成本控制风险以及合规性风险等,影响酒店的经营发展,因此要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注重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做好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重视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和管理,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注重法律风险控制,提高酒店内部信息沟通能力,以减少酒店风险发生,推动酒店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保清.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及防范控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1,(2).
[2]李从欣.酒店员工流失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谢侨波.星级饭店员工流动状况与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9,(11).
[4]张闪闪.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9,(18).
[5]史建国,胡晓华.论酒店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控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3).
[6]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EB/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关键词:水务 投资 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93-02
目前外资、国有水务巨头、民营企业等众多投资主体看好水务行业,纷纷投资收购或新建水务项目。这些投资主体,特别是原来不是从事水务运营的投资主体,在投资前充分了解水务行业的投资风险,拟定出应对方案,对于保证投资的成功有重要意义。下面对这些投资风险及对策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水务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1.市场风险。水务企业具有地区性高度垄断的特性,水的销售严重依赖本地市场,同时由于产品需求的相对刚性,使得水务企业并不能像一般竞争性企业一样可以通过提高产品性价比、或提高服务水平就可以明显扩大销售量,从而实现盈利。售水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居民和企业数量及产业结构。在大多数城市,由于城市净新增居民量和净新增企业数量保持平稳,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外迁、节水改造等影响,造成供水区域内用水大户减少,从而使得售水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甚至有一些城市还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如果投资这些城市的水务企业,庞大的固定资产折旧和大量的人员费用就使得企业难以盈利。单纯提升水价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增大与政府的协调难度,而裁减冗员,少量裁员与事无补,大量的裁员容易引起群体性上访等事件,因此投资企业可能继续陷入亏损的泥潭,难以自拔。
2.冗员风险。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多数水务企业的人员远远超过实际需要,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统计,2005年全国水务企业年均供水量为9.9万立方,大大低于国际上30万方以上的水平。人员的成倍增多,造成企业人工成本大大增加,工资支出构成了企业成本费用支出的主要费用甚至成为第一大费用支出。而由于人员工资易增不易减的刚性很强,使企业难以通过降低人工成本,获得相应的利润。
3.体制风险。水务企业多为国有企业,长期沿袭传统经营管理理念,类似于事业单位,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员工长期处于传统体制之下,思想保守落后,缺乏积极性。许多职工仍把自己当成“事业人”而不是“企业人”,等靠思想和依赖性仍然存在,开拓创新意识不够,本位主义倾向存在,滞息了企业活力,阻碍了水务企业的发展。水务企业进行改制走向公司化、多种产权的市场化经营,进行企业法律注册变更容易,但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却困难的多。
4.控制力风险。在水务企业股权转让过程中,大城市较多出让少数股份或50%股权(运营权),而小城市由于吸引力不强、水务企业负担重而较多同意出让51%以上甚至出让全部股权(运营权)。对于投资方来说,如果收购全部或者2/3以上股权(运营权),则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很容易实现对企业运营的控制权。而如果是相对控股或者只是参股,由于代表地方政府的合作企业,可能更多关注就业、供水投资的及时性等方面问题,而对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关注并不高。同时由于地方企业所具有的各种优势,可能使得外来企业难以进行力度较大的精简人员和严格制度等方面的管理控制,从而陷入持续亏损的泥潭。
5.闲置资产风险。由于水的日常必需性,使得政府进行水务设施建设规划时,往往做出相当大的超前富余量,一般要超出100%甚至更多,由此造成项目建成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生产能力很大,而实际供水能力要小得多,闲置资产过大。根据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统计,2005年全国城市供水企业供水量/综合生产能力仅为59%。
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规定,城市供水规模过度超前建设而增加的费用不得计入供水定价成本。这样投资闲置资产较大的供水企业,就会面临闲置资产折旧无法收回的风险。
6.管网投资回收风险。水务企业的沉淀成本很高,主要体现在供水管网系统上。由于以前城市水价的公益性,供水管网是由政府通过向居民和企业收取市政配套费来筹资建设的,因此管网折旧成本也不包括在水价中。如果由新企业购买原有管网并投资建设新的供水管网,投资总量必将大大提高,从而大幅增加折旧成本。为实现盈利,就需要得到更高的水价,否则将严重影响投资收益。
7.水价调整风险。水价高低对水务企业的经营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国家规定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但长期以来,自来水作为商品的观念淡薄,不能体现其商品的价值。水价变动需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当地百姓三方参加的听证会,每次调价都要考虑到居民承受力等种种问题,水价通常无法到位,上涨速度缓慢。因此能实现盈利的供水企业并不多,达到规定盈利水平的企业更少。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统计2005年全国城市供水行业收入351.91亿元人民币,亏损7.64亿元人民币。
因此,能否按预测的时间和水平调整水价将对公司的投资收益造成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进入水务市场的企业都将不得不承担这样的政策风险。
二、投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提到的七种投资风险,在投资前期调研和协商谈判过程中需要进行考虑,并可以考虑作出如下应对措施:
1.首选增长型城市水务企业。在投资活动的前期调研过程中,要对供水市场发展趋势作深入的了解,调研近五年来该公司年供水量、售水量、产销差率、售水结构,了解民用水和工商业用水比例发展趋势及其形成原因,从而了解所投资城市水务行业是处于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萎缩期。
如果水务市场处于成熟期或萎缩期,售水量增长缓慢甚至降低,那么由于不断增长的费用分摊到了不断减少的售水量上,使得企业与用水户之间的水价矛盾更容易激化。而如果水务市场处于发展期,比如在一些新兴工业城市或工业区,新企业不断入住,用水量增长很快,而且企业,特别是钢铁等重工业企业不仅用水量大,而且水价相对居民用水高、水费回收相对容易。这样供水企业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销售费用增长并不多,单位售水量所摊销的各项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将快速下降,总体平均成本也将不断降低,这种发展趋势有利于供水企业尽快实现盈利。因此,水务投资首选那些需水量不断增长的新兴工业城市或工业区。
2.减员、分流、强化主业。按照目前水务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计算,人工成本超过总成本20%以上企业,其赢利空间很小。因此对于企业人员严重超编,机构庞杂的水务公司,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争取在与地方政府协商时,达成原水务企业股东以出售水务资产的收入来一次买断员工的身份和工龄,使那些挂靠在企业已不再单位上班的职工及一些不满于在单位继续工作的职工乐于解除劳动合同,而对于企业招收的各种临时工,则首先全部解除劳工关系,尽量争取减少冗员一步到位。
对于接收的其他员工,如果仍有冗员,则可以通过适当在有关服务、水费征收、用水稽查等有效工作增强人员,在解决人员的同时可以增加收入,提高服务水平。另外也可以适当建立维修服务、桶装水等三产单位来分流部分人员。
3.完善制度,注重落实。人员管理运作顺畅是需要有良好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持的,在新公司成立后,通过董事会等“三会”的建立,以及迅速出台有关人事、薪酬、奖罚等制度来培养新的管理理念,并通过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严格落实,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多劳能多得、能者上庸者下、贡献大奖励高、干不好就回家的良好工作体制和风气。
4.控制有力,协调地方。为形成良好的管理体制,需要新进入的投资方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相当的控制力,这样才容易落实不同于以前的管理理念和体制。为此,需要争取具有控制力的股权安排,力争能实现绝对控股,如果不能实现绝对控股,就要侧重在管理上争取有利的合同安排,来保证对企业实现控制有力,落实管理理念。
同时,考虑到供水企业所具有的公众影响,地方政府必然给予很高的关注,而供水企业的建设及停水、水价调整等经营活动,也必然受政府的干预。因此,与地方的协调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投资方的独资企业,也不可能对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完全自己说了算,所以在保证对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活动有效控制的同时,仍要做好与地方的沟通协调,使当地政府理解,不能仅把供水企业作为包袱甩出去,而可以更多地从引进管理上考虑。同时投资企业是要有合理回报的,而且长期来说应高于贷款利率,这样才和所承担的风险相协调,因此在企业加强管理的同时,要支持供水企业为取得适当利润而进行的水价调整。
5.逐步购买,各方得益。对于闲置资产较大的企业,由于政府超前建设所形成的闲置资产的折旧成本,不应通过水价调整让用户承担,当然也不应该由新的投资者承担,而应该由政府来继续承担。因此可以考虑对投资超前的国有资产暂时留置在新公司以外,而委托新水务公司代管,随着水务量上升,再由投资方逐步购入。这样对投资方来说减少了初始投资,由于折旧成本的降低,在同样收入情况下增加了新公司利润,使公司能够提前分红或更多地分红。对政府来说,由于企业在较低水价下可以实现盈利,就降低了对水价调整的要求,有利于实现政府所看重的社会稳定。
6.注重公益,统一运营。对于政府以收取的市政配套费建设的供水管网,由于居民和企业应该已经为供水管网付出了费用,因此不应把管网折旧再次作为一种需要居民和企业出资的项目之一计入成本。因此可以考虑仍由政府拥有管网的产权,但是可以将管网的运营权移交给供水企业,并由供水企业负责出资进行管网的维修管护,确保运营的完整性以利于顺畅地实现供水服务。如果政府将管网租赁给供水企业,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支付维修管护费而其收取的租赁费应该基本与应支付的维修管护费相当。
7.设定调整目标,协调各方利益。水价调整是水务经营中最重要,也是社会最敏感的问题,政府已经出台了《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并即将出台《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对水价的组成和成本构成及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现实中一是政府为社会稳定,不愿调高水价,另一方面供水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弱使得一些成本在价格审定时不被认可,造成水价不能覆盖所有成本并形成一定利润。
在投资水务企业时,通过人员、资产等方面安排做好成本控制是基础,同时需要提前与当地政府就水价调整规划达成一致,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即使不能一步到位,也要支持企业在3-5年时间内通过调整水价,达到8-10%的净资产收益水平,使企业能够良性发展。在水价调整过程中,对于一些原来享受低水平优惠的市政绿化等水价承受能力强的单位则要提升到正常水平,对于低保户等水价承受能力弱的单位则仍要给予特殊照顾,使水价调整方案更容易被各方所接受。
总之,在投资过程中,在对候选项目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清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一些相应对策,规避风险,这样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获得较好的发展基础。
(作者单位:唐山市曹妃甸供水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唐山 063000)
欢迎大家参加下午房地产行业发展分析与对策这样一个论坛,我是这个论坛的主持人陈国强,今天下午有幸请到了几位重要的嘉宾。
首先是建设部原副部长杨慎;中房集团的董事长,现在是中房集团的理事长,同时也是幸福人寿的董事长孟晓苏;北京首创的总经理刘晓光;北京光亚集团的总经理李贵斌;北京国瑞兴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鲍筱斌。
下面我们首先以热烈的掌声请建设部原副部长杨慎给我们致辞。
杨慎:
开会总有致辞,致辞是主办单位给我起草的,我不按致辞讲了。
这次我们论坛主题是什么?今天这个地方开了两场会,一场是财富论坛,下午是房地产业的聚会,上午的论坛各行各业、直接人士参加了,将近400人,规模非常大。我们这个会的人数比较少,人数少质量高。为什么?到会的人都是代表企业的人才,刘晓光是首创董事长每年开发规模5000平方米,孟晓苏现在是幸福人寿保险的董事长。这个会总有一个主题,讨论什么呢?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形势分析。大家都非常关注,房地产目前究竟是什么状态?下一步怎么走?大家都很关注。所以,我说今天下午来的人数少,但是质量高,大家都关注这个行业发展的命运和前途。大家知道,去年全国宏观调控,最严格的宏观调控,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原来预期的目的。总体来讲,房地产业发展很快,对国家贡献很大,大家都公认,但是存在着三大危险。第一,规模失控;第二,房价过高;第三,质量失控。
今天这个论坛我们就是根据中央的决策和“十二五”规划讨论如何应对,所以今天的主题就是讨论形势应对,什么形势,怎么应对?今天上午厉以宁教授参加了,他讲当前的经济问题,物价上涨他提出了七条对策。我们今天下午的会议大家都讲有用的话,我个人意见房价问题怎么对策,要说短话、开短话、讲有用的话。我主持论坛三原则,我搞了20年协会的会长,组织过多少次论坛,就是三大原则。第一,鼓励说真话;第二,反对说假话;第三,允许说错话。特别是现在政策多变的情况下,三句话是我20年来主持论坛的一贯原则,所以今天下午咱们本着论坛的三原则大家热烈讨论,有什么说什么,大家可以有不同的争论,共同把会议开好,共同迎接新的机遇期的大好形势。
这是我致辞的主要目的。谢谢大家!
陈国强:
非常感谢杨会长给我们热情洋溢的致辞,他给我们出了题目,针对目前的形势我们来研讨对策,今天的论坛就按照杨会长提出的“三不”原则来展开。下面就请对话嘉宾。
刚才杨部长在致辞当中提出去年应该是房改以来调控最严厉的一年,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去年一年无论是房地产的开发投资,我们知道创下了“十一五”期间,无论是投资总规模还是增长规模创下了房改以来的之最,去年我们看到住宅市场的成交金额和最辉煌的09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看到了住宅市场千亿级销售规模的万科诞生了,所以2010年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一年,也有很多非常耐人寻味的情况。
第一个问题,请台上各位嘉宾用几个关健词,或者用简单的话对去年一年做一些盘点,或者说从你们的角度对210年是如何看待的?
孟晓苏:
刚才我们房地产业界的老领导、老前辈杨慎部长一口气说了三个失控,我看确实是失控,而且去年正是因为这些失控就造成了老百姓的情绪失控,媒体的语言失控,媒体人能利用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国家电视台向总理发问,说房价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这一问弄的全国人民都糊涂了,一想是总理说的算还是总经理说的算?第二天我就在一个大会上讲,不是这两个选项吧,是市场说了算,但是听这个会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没明白,一直磨叨到了一年。盼到年底总理到电视台作客了,一个傻主持人大姐就问温总理这个问题了,总理回答了,说这个问题也正确也不正确,就是批评这个主持人了。说房价应该有政府管的部分,也有应该由市场管的部分,商品房是市场管的部分,总理说,总理的职责主要是管保障住房,保证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讲的这么清楚了,我看网站还在出怪题目,说房价不归总理管你怎么看?你说这是真傻呀还是什么?所以,我看去年一年是情绪失控。
刘晓光:
去年一年我概括就是调控的力度比较大,还有就是大量的行政的手段开始应用;供需结构发生变化社;地产商也在转型。
李贵斌:
去年应该说是供销两旺,价格还是没有达到政府希望达到的目标,房价确实是高了一些,这些问题还是供需的问题,因为这一个时期供应量没有很有效的跟上,市场比较强劲。
张民耕:
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我还是学习住建部一个副部长,用几个前所未有。一个是调控的力度前所未有;另外调控的难度前所未有;第三需求前所未有;第四而实际市场达成的承销价格和承销总额土地交易量是前所未有,一个是9.5亿平方米,一个是2.7万亿土地交易量,说明市场在调控中应该说平稳的向前发展了。
鲍筱斌:
我讲两点。
第一,2010年政策很多,但是还留下很多不到位的空间,政策不到位,就是对政府的公信力从市场、从企业对政府提出了挑战。
第二,2010年需求和供给不是很好,但是应该来讲我看到的材料,总体来讲就是库存增加了,如果说对2011年房地产投资进行分析,我觉得这两点是应该注意的。
陈国强:
2011年如何看待当前的政策环境,当前的市场状况呢?我们从最近总理接受媒体采访的谈话当中我们知道,2011年政府政策两条主线,一是保障房去年580万套,今年是1000万套,保障房应该是2011年政府调控楼市的要点;二是继续抑制投资性需求。去年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地,效应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我们先从两个主题之一,保障性住房的角度说起。从住房发展思路,刚才几位嘉宾也都提到,应该说过去十年市场在推动商品房建设方面成绩非常显著,但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落实方面应该说缺乏很多,需要补课。未来政府在构建符合国情的商品房体系和保障房体系方面我们想请教台上的几位嘉宾,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思考,有什么的建议?
孟晓苏:
谈到保障房,今天大家算来对了,因为最早向国务院建议,由政府建保障房是杨部长和我,应当说最早中国在没有商品房的时候是全民保障,那时候的结果是全民蜗居,我记得在80年代组织调研的结果,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7平方米,说明全民福利并不能满足老百姓的住房条件。98年推动房改的时候我们这些人在一线参与设计,杨部长主持的课题组专门研究保障房的问题,认为要同时建立起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由政府出资建立廉租房,当时设立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三个体现,后两个都属于住房保障体系。在1998年提出以后,到现在12年了,应当说有9年时间是没有被认识到的,虽然我们建了一些经济适用房,但是廉租房多少年都没有建设,这样积存的问题就慢慢积累起来,就使得中低收入家庭他们收入水平和高涨的商品房房价越来越远,积存到了9年、10年的时候问题爆发了,意见很大。现在好了,从07年国务院开会提出了政府要承担保障住房责任,到现在已经三年,这三年里从开始国务院提出,最终形成全党的共识,到这次“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要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这样两个体系总算是把12年前提出的问题认识到了。但是缺钱,怎么办?从去年开始发国债搞投资,发2000亿国债,今年还得靠发国债,怎么还再说吧,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再说,谁让我们旷课10多年呢?去年是前所未有的保障房规模力度,今年更是前所未有的。有人说用不用拿这么多土地搞保障房呢?我认为旷课总要补,所以这时候力度大一些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相信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结构性问题将得到缓解。商品房是两一个体系,现在一味的打压商品房价格,试图不用政府投资就实现保障,这种想法已经过去了,很幼稚的想法,不是这届政府的想法,是原来的某些人的想法,这已经过去了。所以,这两个体系将应该成为一个主线,我认为这是全党和主管部门认识上重要的突破,相信在新的一年会有好的成果。
刘晓光:
首先,我们要明确下一步房地产开发的双轨制的模式,保障房是保障房,商品房也非常清晰,现在搅合在一块儿打压商品房,如果把模式定下来,保障房的发展速度快和慢当然对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很有关系。我想这有几个问题。
一是保障房的地在哪里?这个政府要想办法,收到土地出让金之后,用这部分资金还有其他一部分资金来源来解决保障房地的问题,没有地建不了。
二是保障房要有政策体系,财政、税收、信贷的体系。这个体系现在也没有很深入的琢磨。
三是保障房是去建?投资主体是谁?我们作为大地产商也想建保障房。
陈国强:
北京很多开发商已经承担了保障房的建设。
刘晓光:
这个很难拿,这个要建立公正、透明的通道,谁都可以建。
四是保障房这个问题要有很好的市场化的融资体系要出现,比如说建保障房回报率8%可不可以,如果8%可以发一些投资债券,如果达不到8%怎么办?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来保证利润。
杨慎:
经济适用房是3%。
刘晓光:
3%是有问题,我的观点是略高于银行利息是可以的。以投资者为基数,投资回报率嘛。这样的话,土地成本是低的,时开发商的利润水平是低的,各种税费和各种政策配起来成本也会低下来。这样老百姓也愿意投资这种投资品,比如说保障房的什么样的长期债券,实际上这是有意义的。
李贵斌:
关于保障房的问题,现在呼声很高,雷声很大。现在中国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再一个城市之间也是如此,往往政策如果总想一刀切,恰恰事与愿违,有好东西不见得有好效果,出于这种情况,除了宏观政策以外,各地都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个配套政策的落地得是全面的、系统的,因为房地产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恰恰在这方面有些东西属于缺位,没能把这个事儿很好的解决好。再一个就是保障房本身和商品房应该是两个共同发展的体系,第一个体系里面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房子的需求量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与其说加大土地供应量,加大开发量,这个事情在未来很快也能过去,而恰恰这个时期是不可逾越的。再一个就是保障性住房,像北京就有它的特殊性,最近北京出台了一个政策,说你拿地的时候如果超过房顶价再溢价出来的部分盖保障性住房,我觉得这个政策比较好。关于保障性住房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出了台,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张民耕:
我看有一篇记者的长篇报道,说保障房体系有了很大的推进。特别是这次总理在中央广播电台的讲话为标志,前所未有的把界限说清楚了,政府就管保障房这一块儿,市场就管商品房,说的非常清楚,连问责制都出来了。在中国这样的政策体系下,保障性住房再有困难,今年的1000万套是能够完成的。但是那个记者也算了一笔帐,他那个帐不是很内行的,不是房地产出身的记者,他算了一下1.4万亿就够了,我倒推了一下,就是每套70平方米,1000万套,连土地加上建筑的成本2000块钱,这样算出来1.4万亿。咱们都搞房地产,如果算上土地、建筑成本不够,翻一番都不够,怎么也得3000块钱,算一算就是3万亿。3万亿相当于一个什么数字呢?咱们形象的来说,就是扛这次国际上的金融危机就是4万亿,实际上政府还没出那么多,不管是中央政府出还是地方政府出,总之那么大一笔钱让政府来负担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我特别赞成刘总的意见,就是保障性住房盖了以后产权要卖掉不是一个路子,其实盖的越多卖的越多缺口越大,如果都做成廉租房和公租房,对平抑房价还是比较有效的,否则就变成投资了。
刘晓光:
老百姓有的租廉租房了,但是他还是要退了买经济适用房,他还是要产权。
张民耕:
如果能把这一块儿做成在政府补贴下的有市场机制的衍生产品,比如说发债券,我在做基金就盯着这一块儿,我就在跟一些大学在讨论,大学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北大、清华的校长都说,现在搞千人计划什么,我连吸收一个人都吸收不起,从美国回来一个大学教授,我至少保证他住房得有150平米,北大、清华周边你买买看,500万未必能拿得下来,过去引进一个教授给100万的住房津贴就够了,所以现在能不能跟大学联手,我出地,你出成本,我收20年的租金,每年8%的收益,作为基金发得出去。比如说和大学国家级的研究院所,他们每年要进人,而且他们进人好处公租房的房租不会赖,还有政府税收上的出让,总比政府自己出2万亿要建这些房要好得多。你想想,如果出8%的利息,如果是3万亿就是2400亿,这2400亿要比3万亿好得多,如果再通过税收的补贴,能够转化成一个商业行为,而这个商业行为又有一因的市场,那么这件事情就能做得成。所以,我相信如果政府真心诚意想用这个办法来解决住房问题,这个事情是做得下去,而且是能够做得成的,孟总说的10几年的愿望是能够实现的。从我们开发商来说,就是刚才刘总说的那个话,大家听了一带而过,我心里特别重视这个,一定要认清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双轨制,是有一部分保障房,有一部分商品房。
刘晓光:
死一块儿、活一块儿。
张民耕:
这块儿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如果没忘记的话董建华是因此什么下台的,就是8万套吗?什么概念呢?当时香港人口六、七百万。实际上供求是一方面,人的预期是另外一方面,所以我们作为开发商来说面临双轨制的情况下要谨慎,当然首先我是乐观的,必要的谨慎还是需要的。
鲍筱斌:
保障房应该是好事儿,从我本人十几年的房地产从业生涯,我没做过保障房,但是我谈几点看法。
第一,要解决房地产的模式问题。就是说财经杂志上有一篇仇部长写的文章,由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等等,但是现在目前房地产行当里面到底是什么模式,实际上我自己感觉不是太清楚。商品房跟保障房到底是什么关系?从政策层面,公共媒体的引导上界限不太清楚,我们必须针对我们的国情找出保障房发展是和房地产发展模式怎么形成互动,到现在也有一些探讨,但是我感觉不系统。
第二,保障性住房如果说作为政府职能的话,就要解决公共财政第二次分配的问题。去年有一些新的情况,第一个报道了中信产业基金,在江苏试点做保障性住房,前几听我看到一个文件,就是讲国开航准备投资1000亿做保障住房,我觉得做保障住房要解决土地出让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保障住房的钱哪儿来呢?以前我也是做基金的,基金不是对保障住房没兴趣,8%左右是有兴趣的,但是现在这块儿怎么样形成一套金融系统,一方面需要财政支持,另外一方面需要金融系统的支持,当然现在有很多创新的东西,但是目前这块儿有很多地方需要创新。如果保障性住房把土地问题都解决到郊区去了,没有配套设施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会出来了。比如说学校老师肯定希望住在学校旁边,但是你要保障住房,如果在二环里面没有哪个政府能背得起这样的经济负担。所以私募包括国家的融资等应该有一套系统来试试保障性住房。
第三,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步子迈的过快,去年是580万套,今年提出1000万套,北京是100万套,“十二五”期间就是7000多万平方米,我感觉这段时间迈的有点儿急躁,所以对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和冲击都会很大,但是作为房地产商还不能轻视这个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启动对上下游端的带动很大。
所以,我最后想提示大家不能小视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的影响。谢谢!
孟晓苏:
从要不要建保障房到怎么样找钱建保障房了,保障房为什么这么年没建起来呢?就是差钱。新财富论坛得找钱呀,刚才专家都说要找基金,叫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在国外有这个产品。在座的几位里面就是我从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转化成了保险公司董事长,过去我干房地产公司董事长的时候项目多,总为没钱着急,现在干了保险公司董事长又为钱多花不出去着急,世界上不是光有缺钱的,还有不少拿着钱花不出去的。比如说新的一年股市能不能投,有人说是快牛,有人说是慢牛,我们当时的判断是熊市的延续,果不其然下跌了15%,就在下跌的过程中我们还能挣出7.6%,你说得多不容易,我们是全保险行业收益第二位。但是新的一年,股市还敢投吗?什么叫做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紧缩,在紧缩状态下股市不可能好。这不是我说的,我们研究过,觉得新的一年做股市很难,这笔钱是干什么用的?是老百姓养老保命的钱,给人家弄丢了不行。怎么办,怎么保值增值,我们也着急。有了新36条,要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那就你拿出产品来吧,其实这种产品在07年6月份我们就跟国家建议出来了,就是把国外成熟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引到中国来,专项做保障性住房,美国允许有25%的资金进入到政府推动的保障性住房里面去,我们全国有5.1万亿,如果按照保监会的规定拿出10%就是5000亿,如果再变成基金就是不按投资房地产来算,是按照投资股市,最多可以投到35%,这就是1.5万亿,光一个保障房基金就可以撑起来了,也把房地产搞起来了,如果将来租屋转售还可以赚一把。所以今天我们要呼吁,正在进行的保障房的(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试点,把这个尽快试点,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有稳定的来源,也早点儿把国债还上。希望把这种思路进一步的推进,我们新财富论坛又为国家出了一个好主意。
陈国强:
对近年来说,我们面临的政策环境没有变化,应该说调控的基调未变,我们观察最近的政策信息,高层表态应该说在融资方面、在土地市场整治方面,包括最近我们看到的重庆也开始房产税的开征试点,所以政策环境没有变化,应该说2011年房地产市场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我想接下来请各位嘉宾从你们的角度对2011年是什么样的期待?或者说您最关心的关健词是什么?我们从鲍总开始。
鲍筱斌:
2011年房地产也没什么新东西了,我有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觉得2011年在今年二季度左右,房地产企业银根会比较紧,因为从去年4月份开始调控。
第二,2011年的房子不同的产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会不一样,有些处在高端真正很好的价格可能还会提升,但是中低端可能价格就会振荡。
第三,政策肯定还延续,但是房地产这个行当跟股市不太一样,房地产是资产它对价格的变动是需要有周期的,所以我认为市场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某种程度讲比股市更重要,按照货币的价值来算,房地产价值在90万亿的价值。股市大概是20万亿左右上下,所以我个人感觉房地产在2011应该还是振荡前行。谢谢!
张民耕:
你说是振荡前行,我说的是谨慎乐观。我们看到有四方面的政策还是会冲击。
第一,宏观调控力度不会撤,限购令还会继续。
第二,银根收紧,我和若干银行都碰过,实际上各个方面银行可以放开其他,对于信贷尤其是房地产信贷是要继续收紧的。
第三,保障房的批量出现,双轨制正式确立。
第四,房地产税上路了。
这些方面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尤其对于价格来说是看跌的因素,但是这些政策真正发挥作用是要有相当长时间的,比方出1000万套房,这对于每一年两、三千万人进城,历史有巨大的欠帐,一年不能解决,但是如果“十二五”期间年年1000万套你看一下这个作用是什么样子。当然,政府如果不把资金来源问题解决,年年1000万套是无以为继的。另外,刚性需求还是很强,老百姓的投资渠道还是很少,股票还是不能做,黄金可以炒一炒,不管怎么调控房产还会成为一部分人的投资品。刚才说了地方政府卖地,中央政府印票子,印票子还会继续,不是为了应对国内,其实是为了应对国外,美国量化宽松还会继续,我们也继续往人民币里面兑水。从去年的趋势看,房价基本上没怎么降,明年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但是我感觉不会太大的波动,只不过作为开发商来说以前只要看前边就行了,现在是要看前面也要看后面,因为这四项对于整个房地产形势会造成重大影响,有的上路了,有的箭在弦上,有的已经发挥作用了,所以我的判断是谨慎乐观的。
李贵斌:
以上两个老总对2011年房地产的走势说的很全面,其实我有几点看法。
第一,从供销来说就是需求量和供应量还仍然在加大,应该是供销两旺的一年,这是我的判断。它的根据是印的票子多,经济发展快,城市化进程快就需要这些房子。所以,应该是供销两旺的局面。
第二,国家对于房地产价格的问题还是持续的用比较严厉的手段来抑制房价,因为有些城市房价确实是过高了,只能一部分人买到房子,一部分人买不起,政策应该是叠加式的,不可能再放松,包括房产税。其实房产税对房价有没有影响?肯定有,只是大小的问题,这些政策一出来对房价的抑制肯定能起到作用。
第三,信贷从紧,这种从紧很大程度上房地产开发企业会有一些分化,越强的越强,越弱的会越弱,在拿地的过程中,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市场在逐渐的走向成熟,竞争的市场越来越激烈,也就是说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来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第四,现在的开发企业转型,有些企业已经转向做商业地产,原来是做住宅的,就是由原来的单一性向混合型、综合型方面转,这个趋势在加强。
陈国强:
说到转型刘总是代表性企业,请刘总说说企业转型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刘晓光:
第一,双轨制明年基本上定型。
第二,刚性需求仍然非常旺。
第三,政策调控进一步驱紧。
第四,需求多样化会出现。
第五,商人的转型。
结论:今年从4月份以后可能价格还会稳步上升。
转型角度不多说了,我们从去年就开始转型了,从单一的开发普通房地产向打造新的城市中心过渡,把产业跟地产融合在一起,把城市的功能跟产业的功能,把商业功能跟低密度住宅融合在一起,适应城市未来的城市化需求,缓解交通压力、提供就业、提高税收等等。我们一方面是在大的城市建设新的城区;另一方面就是建设新的城市中心。这样的转型我相信在今年是波澜壮阔的趋势。
孟晓苏:
我想尽管已经明确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尽管去年保障房和今年保障房的力度加大在未来改善贫困家庭的居住状况和缓解社会情绪,但是它的产出还需要实践。所以,我认为面临2011年我感觉尽管我们对未来形势充满乐观,但是它是充满矛盾的一年。充满了乐观和不乐观的各种因素,而在政策上将是理性和非理性交汇的一年,所以说这一年一句话说清楚不容易,因为人们正在迷茫中走出去。如果说到4月份,我再加重一点儿语气,我认为新的一年将是迷茫的上半年和清醒地下半年。
我们现在正处在商品房和保障房都供不应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是应当减少供应量还是应当增加供应量,我们在05、06年就是错误的在这个时候紧缩银根结果造成了越调控房价越上涨,面对新的一年又听说有人要打压限制投资,进一步推升房价,各方效果如此,所以这可能就是一个迷茫。那么,再一个迷茫来自社会,人们误以为只有打压商品房价格就能保证房地产价格。
去年国务院文件明确说在一定时期内采取行政手段确实过去没有,但是到了年底打顺手了,又继续要实行这种行政调控,我想起当年我看那个小品,黄宏演的农民工砸墙,最后业主说你别砸了都砸坍了,他说我砸顺手了。什么时候能住手呢?限购令应该逐渐的退出市场,实现把短期的调控正常和长期的发展政策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在年初我们看到的反而是调控限购令的加码和延长,这就反映了一种迷茫,这种迷茫会不会导致房屋供应量的减少,从而抵消国务院为了抑制过热的需求而抑制购买力呢?这两个就抵消了,白调控了,所以未来的房价还会上涨。但是,到下半年就会明白了,原来这么调控不行,还得增加商品房的供应量,增加保障房的供应量,真正做到在03年提出来了的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这个时候人们就明白了,下半年会是一个好的年景、好的时间。
所以,为了能够争取下半年的清醒,希望业内人士还要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提的明确一点儿,兴许就能明白的早一点儿,就能实现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使中国经济保持长期持续较快的发展。
杨慎:
刚才我讲过这次会议虽然比上午范围小,但是质量高。今天下午不到两个小时的发言应该证明我说的是正确的,这些人发言都是有理论有实践,都是自己深刻教训的发言。在这里借这个机会,我想提一个问题大家思考,现在都说房地产价格上涨不能控制,需求不能控制,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资金的供给是过量的,因此这个大的怪圈出现了,在这个怪圈中大家不能自拔。
因此,我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中国房地产发展到多大规模,多少量才能满足?因为现在大家把房地产不是做成一种居住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而是投资的需要,投资的需要不断地赚钱,在这种情况下永远是无止境的,绝对没有止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通过什么样的体制,或者什么样的政策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讲几个基本数字,这个数字不是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是我自己整理的。全国目前各类住房加在一块儿,住宅商业用房、营业用房、公共用房加在一块儿总量580亿平方米,现在的统计数据相当不准确,我敢说我统计的准确。这个数字包括城乡,一共是580亿平方米。从什么时候算起呢?
中国现存的土地总量,其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总量是52亿平方米(占9%),全国建国以前统计出来的房子只要是在建的一户一户登记调查52亿平方米,占全国总量的9%。第二,改革开放以后,前30年从1950年开始到改革开放1980年49亿平方米,占全国总量的8.4%,两个加在一块儿17.4%,其它的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480亿平方米,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建成的。
现在目前全国每年建房总量13亿平方米,折合一下200万套,这样的速度规模还再不准建,现在没有敢说出这样一个权威数字的,所以中国的住房就成了无底洞。在这种情况下,永远无止境。我认为中国这样的政策下去必须改变,因为目前的数量人均城市已经达到31平方米,农村达到30平方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是第一位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资金有限、土地有限、城市容量有限、基础设施有限,我们无止境的开发,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要做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资金从哪儿来,还是卖土地,卖多少?全国卖地7万亿收入,平均每年1400亿,房地产、税收、土地总和加在一块儿6万亿。“十一五”期间3万亿,每年6000亿。现在我们靠卖地这种办法去填这个大窟窿,永远是需求不足,需求不平衡,因此促进价格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在不准确的数据下总量的估算,必须要改变政策。现在正在换届,下一届政府谁当皇帝谁好,体会一下吧,怎么来应对这样一个局面。住宅人均30平方米,每个人的占有量是不一样的,都要求要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总量上用什么办法解决,过去就是总量不清楚,底数不清,这种情况下做的决策,不断地修订决策、不断地完善决策、不断地错误,最后就是错误不断地增长,我们的错误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所以,作为研究问题来讲,这样的政策需要我们很好的思考。我把这些基本的数据告诉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大的体制政策背景需要大家考虑。
陈国强:
杨部长提供的数据希望在这个会议室里面分享,请媒体记者不要报道相关的数据。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杨部长给我们提出了他的一些思考,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基本的命题,或者说是根本的命题,就是如何来看待这些年房地产发展过程当中的政策体系,房地产发展模式的问题,房地产发展的目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值得业内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另外一场马上就要开始了,非常感谢台上各位嘉宾,也谢谢大家!
主持人:
各位来宾,咱们下午的会议后半段按照大会的安排主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天下午会议非常荣幸请到了很知名的专家,坐在我旁边这位是蔡昉研究员,是咱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所长,蔡所长是夺得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也是本届常委会的委员,在这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咱们中央政治局搞集体学习就有关的专题蔡所长都去讲过。旁边是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景所长,是上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是这个领域资深的研究专家。还有就是环保部环境规划研究院的副院长;财政部财经研究所的所长贾康研究员,贾康研究员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曾多次出席中央领导问彻中央经济工作的座谈会,也在中央集体学习有关问题上进行过专门的讲解。所以,今天能够有幸请到他们四位和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应该说是一个非常荣幸的事情。今天下午时间很宝贵,时间是一个小时,刚才我们几位商量了一下,开始的时候请咱们四位专家就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样一个主题把他们最主要的想法给大家简要的谈一下。之后咱们大家有什么问题,利用这个机会互相交流一下。
蔡昉:
实际上我们现在讲民生的时候,解决民生基本的着眼点实际上是两头,一头是在初次分配的领域,除了初次分配的领域最重要的就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就是涨工资,到底能涨多久,能够持续多久,涨多高,能不能赶上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速度,能不能赶上企业拿到的份额的增长速度,能不能赶上政府拿到的份额的增长速度,这是初次分配领域。初次分配领域里面我想有很多抓手,其中一条我个人比较关心的就是要用劳动力市场制度或者说具体的一种做法工资的集体协商制度来解决如何在企业和职工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看上去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是我们要知道劳动力市场跟一般商品市场部一样,劳动力市场实际上参与的人和劳动力的载体都是人,因此就决定了人在这其中的作用尤其的重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用劳动力供求关系来调节,而应该各个方面的协商也要参与其中。
我们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基本上都有工资的集体协商制度,反而在那些工资很低,工资不上涨那些地方没有这种制度,那么我们也有很多人担心,特别是经济学家容易担心,因为经济学家关心效率,比较注重效率,担心是不是有了劳动力市场制度会增加交易费用,会增加谈判成本,如果谈不拢还会出现社会的不安定,但是我觉得这些疑问其实都是现实存在的,但是我反问一个问题,关键是说从国际经验看,你有没有这种劳动力市场制度劳资纠纷总是存在,工人的诉求总是存在的,因此没有这个制度工人的诉求就用各种方式表达,企业内部表达,企业内部不能表达就到街上去表达,到街上就会串联起来,社会动荡就会更严重。如果政府参与其中,有领导的工会参与其中,与企业和工人对话的三方制度的话,就有好的平台规范工资集体协商,来综合和妥协各个方面的诉求,所以我觉得在“十二五”改善民生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特别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初次分配中最重要的制度建设之一。
那么,接下来我们还知道再分配领域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其中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体系这两个字加在基本公共服务后面是第一次,就是在“十二五”时期我们给自己设了硬的时间表,在社会保障方面比如说新农保的全面覆盖,现在基本上已经定了要在三年之内全面的覆盖。基础养老金的全面统筹在“十二五”时期要完成,过去是城市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现在要把没有就业和灵活就业的人员也充分的覆盖,因此建立城市居民养老保障制度,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完善基本养老关系的跨省接续,以便把更多的农民工纳入其中。这是再分配领域。
我再简单说两句话,在初次分配领域之外我觉得应该还有一个抓手,能够把改善民生,就是说利用已经有的财富存量把它进行新的组合,新的调整改善,它的分配关系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东西是既改善民生做重新的调整,同时又做大馅饼,我觉得这就是中央提出来的所谓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三个转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二是把过去过度的依靠外需出口和投资转向更加依靠消费需求;三是把过分以来二产转向服务业,以及更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们知道,曾经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给外国人做世界制造中心的工作,我们的经济拉动需求来自于国外的消费者,那么到了我们这个发展阶段以后只有扩大自己的消费需求才能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为我们也知道金融危机以后很多经验都表明这么大的金融危机要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趋势上需要7年的时间,在这7年里面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低10%左右,因此没有原来那么大的外需了。第二,我们也知道现在外国人在讲再平衡,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多消费点儿,少储蓄点儿,美国人少消费点儿,多储蓄点儿,就意味着美国也要调整,调整后需求也不会像原来那么大。因为美国的缓慢复苏,我们叫无就业复苏,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老百姓就业不充分,收入增长不会,消费业不能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转向自己的国内消费需求,才有可能保持过去这样的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
那么,与此同时我们知道消费的扩大其实更主要的是收入分配的结果;二是城镇化的结果,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就成了逻辑链条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说它既是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关键的引擎,与此同时它又是收入增长以后改善收入分配,反过来又会刺激消费,因此它处在良性的经济循环,也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经济发展方式。
景天魁:
“十二五”期间从民生这块儿来说应该特别重视,就是在原来资金保障上改善民生的同时要加强服务保障的建设,我把它叫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一点恐怕是“十二五”不同于“十一五”最主要的特点,当然目前的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总的来说资金保障应该大幅度的继续提高,但是下一个提高应该和“十一五”期间的提高不同,“十一五”期间基本上是提供资金,少提供或者没有怎么提供服务,“十二五”期间我觉得应该是资金和服务协调、硬性的提高,大量的工作应该开拓社会服务。开拓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向就是民生的若干紧迫的需求,比如说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就业服务、就学服务等等各方面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建设服务的领导,这将是很大的财富增长的源泉,或者说领域。
比方说养老服务,现在城市也好、农村也好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特别是现在空巢老人家庭大量的增加,北京市有些区域会达到80%左右都是空巢老人家庭,养老需求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发现很多老人迫切需要的是服务,有的老人甚至因为没有服务在家里去世很多天了也没人知道,现在包括农村都会先这种情况了,这些人不见得没有养老金,也不见得没有基本的生活来源,是没有人管。所以,社会这方面的照顾包括短期的、临时的照护,或者长期的照护制度应该迫切的建立起来。医疗的问题也是这样,现在除了医疗资源分配极其不合理以外,缺少医疗服务体系,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大家看到北京就医的外地人,特别是外地的农民到北京来以后,找医院要跑18个医院以后才能真正找到看自己病的医院的医生,因为缺乏这类相应的服务造成多大的资源上的浪费,时间上的浪费,贻误医疗的机会等等。所以,我觉得“十二五”期间的规划,目前的提法是基本公共服务,我觉得这个概念需要扩展,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主要还是政府提供的面向所有人的一般性的服务,不包括由社会自主提供的面向个人的更个性化的更贴心的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一般是指基本的平台,当然很需要,但是有这样一个概念还是不够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像国外那样就是讲社会服务,这里面既包括政府提供的,以财政支持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也包括以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自主组织的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个性化的服务。后一个领域要求全体社会学家大量发扬社会组织的建设,这是我们欠缺的方面,所以我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应该大量的发展,让它自主面向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
我看到北京市还有其他省市都在向这方面发展,包括政府也大量的购买服务,也鼓励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的建立,支持他们的活动,同时我希望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这里面来,现在全国各地也有大量的企业参与到社会服务里面来的成功案例,同时也要大力支持社会企业的发展,所谓社会企业最主要是面向社会服务的,但是基本上是以公益性为主的,这样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占企业数量里面很大的比例,但是在我们国家欠缺的多,我希望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开拓。同时,就像蔡所长讲的,社会服务领域可能是未来中国新的财富源泉,有远见的企业要提早的开发服务。有的研究已经做过测算,我记得南开大学做过测算,比如说估计养老服务会创造多少的财富,医疗服务会创造多少的财富,这恐怕很难讲,比方说有一位教授测算光社会服务将来每年会创造8000亿的新财富,这个东西都是很难讲的,我相信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大量的财富来源应该从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过程中获得。
王金南: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共享一个观点,因为今天的题目是怎么来保障和改善“十二五”的民生,我个人来看保护环境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怎么说呢?
第一,保护环境本身它跟一般的民生是密切相关的。在座的可以想像,假如说我们现在把环境污染的一塌糊涂,水不能喝,空气不能呼吸,土壤污染以后种出的庄稼不能吃,其他的财富都归零。环境污染的问题在30年前没有感觉到那么紧迫,当时享受的是碧水蓝天、绿地净土不是梦想,但是现在来看对中国来说是比较遥远的梦想,至少三、四十年以后才能得到目标以上。西部很多地方生态环境质量很差,河水的问题、住房的问题等等的问题都很差。像这些地方生态环境就直接影响到生存的问题,像西部地区有一些像生态难民一样,在全世界也不少。富裕地区也是这样,东部很多地方已经污染的不能再污染了,现在绿色GDP的核算,总体来看整个环境污染的损失总量每年都在上升,特别是东部地区,虽然说经济发展,所谓的经济财富增长量很大,但是在环境方面绿色财富越来越少。举个例子,现在GDP总量全世界来看我们从近三年看从第四名到第二名,但是从做全世界环境绩效评估,把全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环境绩效进行排队以后,中国从原来的94名下降到现在的120多名,经济总量往上升,但是整个环境的绩效是往下走的,这种趋势表现的很明显。所以,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应该是很实实在在的基础工程。
第二,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怎么做这个事情?我是来自于环境保护工作部门,直接协助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看到了依据这样基本的理论,把“十二五”环境保护怎么向更多的民生改善方面去做。首先,我们要具备相应的目标和保护环境改善的指标,这里面有一些分歧,比如说“十一五”大家看到了,环境保护做的最多的,在社会层面上影响最大的就是污染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指标的减排,这两项跟当地政府的官员的政绩是挂钩的,这是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出来这两项指标跟地方乌纱帽挂钩必然会出现结果,某种程度说也是好事儿。从指标方面我觉得应该更多的向民生方面改变,老百姓不知道二氧化硫是什么,他能感受到北京的空气质量怎么样,我出去郊游看到水的情况怎么样,这些他是能感受到的。现在吃的东西安不安全、放不放心是能感受到的,我们应该把环境保护的指标应该往这些方向去靠。或者说报二级空气以上的人口怎么减少,清洁饮用水的供给有多少,城市百分比多少,农村百分比多少,应该明确的提出来,这样的话环境保护跟民生更挂钩一些。
第三,“十二五”环境保护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来说需要做什么事情?环境保护面临的任务很多很多,我想从改善民生角度来看,主要是抓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让老百姓能够尽早的喝上干净的水,我只能说尽早,这个任务很重,现在涉及到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城市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跟城市里完全不是一回事儿,08年跟全国政协副主席、人大委员长专门调研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这个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大家知道,那时候全国还有2.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的水,有的是喝不上,有的根本就没水喝。像贵州1吨水的水价成本很高,另外水质很差,西部地区的水一闻都是有味道的。
二是防治大气污染,让老百姓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三是抓土壤污染防治问题,让老百吃上无污染的蔬菜。
第四,怎么来改进环保、民生的问题,我想最主要的是结合“十二五”,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基本的公共服务范畴。说到基本公共服务都不包括这个,或者说民生工程也很少触及环保这个领域,我建议把这个领域实实在在放在基本政策框架里面去。我们现在比较高兴的看到,在“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最后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放进去了,放进去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公共财政会有多大支持还是一个未知数。希望能够真正实实在在的包括环保民生工程上一个新台阶。谢谢!
贾康:
我作为一个研究者也感觉方方面面都比较关注民生这个问题,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就有特别不满意的地方。针对的问题我想有几点:
第一,在整个分配格局里面,中央说的两个比重下降这个格局要改变。
第二,收入差距过大,宏观指标上两个比重,一般老百姓不一定能够说得很清楚,说收入差距过大很多人都感觉是这样,越来越的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跟发展更好的社会成员比自己的水平在落后,差距扩大,有人甚至强调出现了两极分化。宏观指标也有这方面的佐证,就是经济系数官方承认0.47,这是发出预警以后的区间。
第三,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生活质量问题这些年在中国越来越突出。
第四,大家特别看中分配格局里面还有一个隐含的空白,政府看起来财政收了不少钱,但是政府透明度低、行政成本高、职能转变不到位。
第五,存在所谓中等收入阶段上民众预期的福利和收入的提升是快于实际的福利增长的,这是发展中间有共性的印象,到了这个阶段,民众不是先表态感谢党感谢政府,而是更多的强调政府什么什么事情没做到位,很多情况表现为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是他预期的本来更好,你总是不能满足我的预期。
在“十二五”这样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关键阶段,我们实现全面小康抓什么?从大的思路还要强调中央科学发展观所占的人民主义立场,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还是要惠民、富民,在具体的取向上,前所未有的特别强调,在阶段性的转换的另一阶段强调扩大内需而是把整个中国发展的基点强调在发展民生问题上。这是带有统领全局的方针了,扩大内需就要鼓励和引导消费,鼓励和引导消费是扩大内需的要领,同时要民众得实惠,贡献改革开放成果的要领。
再往下至少要提出五方面具体的政策要点:
第一,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要努力的更加健全,并且努力提升它的水平,这样就是解除社会成员后顾之忧,可以有益于减少预防性储蓄,这样得到的收入大家可以以更大的比重敢于用于积极消费,这样是得实惠的第一个事情,这是安全网建设。
第二,怎么样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做很多的工作。初次分配要做,再分配也要做。初次分配我感觉现在可操作的手段上大家注意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个已经研究论证过,可做的空间其实并不大。最低工资标准定的很低不起作用,企业要用工自然就把工资提上去了,提的过高适得其反。所以合理的界限就是要琢磨的八九不离十。北京宣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后收益面是10万人,北京现在劳动人口至少几百万,也就是说这10万就是整个劳动人口的1%多一点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覆盖面就可能越过零界点,反而造成最需要得到就业机会,增加劳动机会的低收入阶层丧失了机会,所以经济方面的规律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组织工会和自发的集体谈判。这个原则我也是同意的,我个人观察在“十二五”操作空间可能相对有限,因为中国现在矛盾凸显,很多关系绷的很紧,现在这么强调三农,但是管理部门死守一个底线就是对成立农会不松口,对城镇企业这方面敢不敢放手让工会发挥作用,这个政治敏感性也比较高。我个人感觉敏感度会上升到政治层面,在这方面“十二五”期望的操作空间可能是有限的。还有一件事可做,政府更多的容忍农副产品价格上升,这样中国人民中一半的人最多实惠,恰恰现在是物价高度敏感的问题,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行政手段死压的措施都出来了,这方面的空间也不大。初次分配没有更多的做法,就要依靠再分配。就是依靠各种各样的保障、救济、福利。另外,就是要有调节手段,抽肥补瘦,现在直接税一定要发挥更多的作用,直接税已经有框架就是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后会往下调,就是个人所得税。还有就是财产税,最近的消息是说成都在试点,上还有可能跟进,财产税首先在房产税方面先搭框架,这些只能是渐进的往前推。在再分配和优化方面还要贯彻中央的一个方针,就是创造条件,壮大中等收入阶层,这里面又涉及到比较敏感的财产收入问题,中等收入阶层除了靠劳动,靠其他技能之外其实很多的实际支撑是靠财产收入,但是财产收入如果处理不好就出现房地产市场这样严重的矛盾纠结,这些事情就不展开说了。总体来说,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是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但是我们一定努力在“十二五”有所优化和推进。
第四,一定要强化深化改革,反过度垄断是不可能绕过去的坎,现在看起来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行业看来说我不是垄断,其实大家一直在强调推进反过度垄断的改革,但是很难推动,即得利益的阻碍,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就要寻求切入点。提高财政的公共透明度,提高绩效。比如说在公共预算之外,在08年确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这几年提高透明度,要求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对国库做出贡献。还有其他更大复杂的配套改革问题,降低行政成本建立服务型政府等等方面,以及发展各种要素市场配合方面,应该是一个良性互动的。
第五,还应该强调我们要把短期利益和中长期的转轨,长期利益相结合。要把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分明相结合,追求民富。这里面强调一下,中国其实要借鉴拉美的陈彤教训,拉美进入中等收入阶层以后,曾经有一段心气很高,在上世纪60、70年代以后,这几十年一蹶不振,是陷入民粹主义的福利赶超,民众特别看中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谁都希望福利增加的越快越好,政治家仿效美国的选举制度,千方百计回应选民的要求,争取自己能选上,尽量按照自己的承诺把福利提升起来,这两边的互动超过了经济活力的支撑度,活力跟不上,福利赶超到一定阶段,整个经济的活力没有了,这个时候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就出现拉美很多国度里面军人通过政变的方式一下子翻盘,这方面经济效果起到很多作用,但是很多社会矛盾又激化起来,这就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
中国在这方面是不是也值得警惕这样的教训?所以,一定要强调惠民生、追求民富应该是理性的把短期利益和中长期的经济社会转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问题。调高胃口不可持续我们也会落入中国式的滞胀,一方面物价推的很高,另一方面经济活力没有了。从物质文明角度看,除了收入这些指标外,还应该有更综合性的指标,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政治文明推进的指标也应该追求,我总感觉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惠民生需要和强民权相呼应,但是必须理性的把握,不能走极端,要可控有序追求综合的现代化。这样一种综合的里面也是矛盾重重,提高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怎么结合,这种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怎么结合,这个结构互动的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有很多的挑战,但是我们要应对挑战争取把它处理好。
第六,还应该特别强调鼓励自下而上的创业,包括草根自救式的创业,中国现在收入差距很大,在城市区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像非洲的农村区域流入城镇的这些人,不断地出现被城管驱赶,他们自命式的小摊小贩都不能得到社会的宽容待遇,我们草根金融、创业金融是远远跟不上社会需要的,实体经济层面往往关注不足,更多是金融方面看起来很有势头但是很容易泡沫化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层面的支撑性的,从草根开始的创业创新我觉得更多的需要给予关注,它也是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环境下怎么样有效地上下互动促进民富。
这些事情可能概括的很不全面,但是我觉得直说我说的这五方面都应该正面讨论的问题,总体一条我认同就是中央总结起来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一方面要调结构节能降耗;另外一方面必须结合深化改革,破除过度垄断,促进政府转型等等,这些才能够实现民富国强,而不是偏激的把民富和国强对立起来,在整个良性互动中间保证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的现代化赶超。
主持人:
刚才听了几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讲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我刚才介绍了,这都是国内著名的专家,咱们也不用做过多的评价,今天这个时间很宝贵,时间很有限,咱们在座的各位嘉宾你们有什么问题借这个机会可以提一下。
我先提一个好奇的事儿,咱们贾所长和蔡所长都参加过中央集体学习的活动,他们在集体学习的过程当中,你们讲完有没有提问题的环节?
贾康:
有。
提问:
我想问一下贾所长,提高财产税重庆和上海房产税的事情,现在争议也非常大,我不知道您对房产税的试点还有推出的看法?
贾康:
我的基本态度我认为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制度建设,这个制度建设的事情现在看来这么明显的争议,就要按照小平理论里面的一个亮点,淡化争议而要在改革的方向上大胆的试,我认为现在重庆、上海这样的动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是要通过有些地区的施甸县建一个初步框架,然后让全社会方方面面一起推动对它的动态优化。不同意见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因为牵动利益、牵动感情,网一说这个事儿就是开骂的态势,我是不赞成。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现在是什么概念?就是走向共和,共和是和民主有联系有区别的概念,到了财产权、消费者主权,并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假设说你要做一个全民公决,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何去何从?在现在的情况下公决的结果就是应该取消,但是稍微有一些基本的制度安排知识,财税知识和国家治理这方面考量的人,都得承认不能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去解决问题,更多的应该用听证会这种方式,让各种利益集团理性、严肃、透明的表达出来。上次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就是电视直播的听证会,这个形式很好,为什么在房产税这方面大家都缩头缩尾,任凭大家在网上骂,我觉得这种形式不好。这种制度长信我认为无可回避,任志强先生有人跟他谈的很好,但是税上就谈不通,他就认为是税就不是好东西,他马上写博客说重庆改革昙花一现,我说你说这个太绝对了,你要充分考虑对整个中国完成转轨的制度建设意义。
提问:
从技术上现在征收房地产税是不是成熟的?
贾康:
技术上现在我觉得官方应该适当透露一下,前面已经有很多年在十个城市,东部、中部、西部都有,开始六个后来是十个,所谓的物业税空转的试点,要解决就是信息基础的测算,模拟测算以后实施改革以后,怎么样使改革和操作的技术性问题,我了解的情况是实际上技术上没有硬障碍,在最低评估方面模拟的时候都是软件化,干部的培训要赶紧做,绝对不是说这个多么复杂,中国人做不了,外国人才能做,这个理由是完全不成立的。
提问:
贾所长您好,改善民生的话,有一个方法是提高才商,我想问一下您对中小学生学习才商有什么看法?对我们研究这个课题和探索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贾康:
您说的才商是不是从智商、情商来发展,怎么让我们的后一代如何知道理财?
提问:
是。
贾康:
从孩子的教育里面应该引入理性的才商的信息,不要觉得金钱就是铜臭味,但是又不能让他们是拜金主义,怎么把握好确实有很多东西要探索,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美国在前不久在一个社区集会上,有一个美国女孩子很小,卖矿泉水,有城管说你这个没有卫生许可不准卖,后来这个女孩儿含着眼泪不卖了。最后美国公众都指责城管,最后这个城管上门道歉,说我们压制了这个孩子的创业冲动,而这个冲动对美国的孩子来讲是最可贵的。而中国就是振振有辞,我就不让你在这儿做。从另外一方面,孩子、成人、社会管理部门更应该注意才商怎么掌握,这是官家的,因为毕竟孩子的可塑性强。你要给他跟宽容的引导,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健康成长。
提问:
各位专家、各位在座的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认识各位专家,想请教一下贾所长,刚才您谈到重庆和上海现在要实施房产税,这个房产税的实施现在是不是意味着今后解决贫富差距的一个政策?
贾康:
它会在这方面发挥正面效应的作用,但是你不能全指望它,它的效应在哪儿?社会上先富起来住好房子的人他们有承受能力,他们应该给国库多做一些贡献,而国家增加这部分收入会去更好的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境遇,这是优化再分配。
提问:
在上海、重庆试点成功以后什么时候在全国各地实施?
贾康:
如果试点成功后应该很快的扩大覆盖面。
提问:
这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利好吗?
贾康:
这是一部分,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框架里面不能少这部分。
提问:
我前一段时间知道有这样一个观点,叫能玩儿虚的不要玩儿实,第二个是钱要玩儿得转,不要埋头干。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国家政策支持玩儿虚的东西,而刚才你一个观点让我感觉到很高兴就是支持中小型实业创业者,我关心的是你参加中央的相关会议的时候有没有成型的方案和建议?
蔡昉:
我们归根到底是说,实体经济能够获得同等的竞争环境,就是说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制度设计本身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他所需要的要素,这是第一,它的进入是自由的,我们没有任何政策说小型的企业创业是不能够进入这些领域,当然有一些关系国计民生也不是我们想要进的。再一个,实际上税收对创业带动就业的相关的小企业的创建是有各方面的优惠的,在金融危机时期我们出台,随后会大幅度的正常化,还包括那些社会保障等等,它们本身也能够得到一些特殊的优惠。
除此之外,虽然我们看到了城管现象、警察现象会打击小型的创业活动,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创业环境其实好于其他国家,城管跑到街上抓人,大家吓的像小偷一样跑掉了,在任何国家我都看到过,在欧洲、美国、纽约非常普遍,比如说中国的很多画家跑到纽约街头画肖像,只要警察一露面,他马上就拿起自己的花具什么都不管了就跑了,跟中国是一样的。相比来说,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很多场地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城(论坛 新闻)管的视而不见等等的现象,我们的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比较正式的企业的创建其实我们是同等待遇,现在把外国人的优惠也取消了,从比较微小的创业活动来说还有很多的优惠待遇,包括小额信贷等等。那么,制度上其实没有什么缺陷,但是制度的执行中的确有缺陷,那么实际上这个是我们工作所要进一步加强的部分。
主持人:
刚才工作人员提示我,因为咱们这个活动完了之后下面还有活动,所以咱们的时间就不好再演唱了。今天时间并不长,但是我觉得质量还是比较高的,首先咱们几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我觉得确实讲的水平很高。其次,我们互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互动的气氛效果还是挺不错的。所以,大家对专家的讲解表示感谢,对互动的成功表示祝贺。
这次中央在指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强调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我觉得这个说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里,看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我过去没看到过在指导思想里面加上这样的话语,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里面明确提出要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实事求是,看了这个东西心里头高兴,那么我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写在文件上的这些话到2015年年末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很好的成果,这样的话我觉得就需要把中央制定的这样的目标有好的办法,解决好桥的问题、船的问题,确实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拜托我们这些高层的专家给中央多出好主意。刚才这位年轻的女士他们正在研究小孩子的才商,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你这个工作很有创意,很有建设性,我希望你们这个课题能够搞成功。
在行业分析前,要注意增长陷阱。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及行业间各部门市场比重的变化,而是取决于实际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参考PEG)。
一、医疗保健行业
1. 子行业: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医疗器材公司、医疗保健服务组织。
2. 竞争优势:时间和资金成本的高门槛、专利保护、明显的产品差异和经济规模。
3. 制药公司:大型制药公司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它的投入资本收益率常能高达20-30%。开发新药是费时、高成本、没有成功保证的。寻找那些有长期专利保护和有很多正在研发中的新药可以分散开发风险的公司。成功的制药公司拥有高的毛利率、很少的负债和充沛的现金流,他们一般有如下特点:a、畅销药品;b、一个完整的药物临床试验体系;c、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d、巨大的市场潜力。
4. 生物公司:除非你深入了解这项技术,否则不要在生物技术公司起步阶段投资。这类公司的盈利可能是巨大的,但是迄今为止其现金流还不可预测,这种情况下输的精光比赚大钱的可能性更大。成功生物技术公司的特点:a、公司有大量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b、资金充裕;c、有成熟的销售渠道;d、股价有30-50%的安全边际。
5. 医疗器材公司:不要忽视了医疗保健器材行业,这个行业里有很多公司有竞争优势,如:规模经济、高转换成本、长期的临床历史、专利保护、定价权。成功医疗器材公司的特点:a、销售人员的渗透能力;b、产品多样化;c、产品创新。
6. 医疗保健服务组织:这类公司通常没有强的竞争优势。分散风险的管理医疗组织,无论是通过高混合的基于收费的业务、产品多样化、强大的承销,还是拥有风险最小化的政府账户,都将提供一个能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收益。
7. 风险:研发新药成本高,周期长、且没有成功保证,专利到期将面临仿制的风险,这可能会导致公司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丧失。此外,医疗保险行业面临的风险还包括:产品单一的风险、诉讼风险、政治压力导致的降价风险等。
8. 总结:高盈利,低风险,同时拥有强大的自由现金流和很高的资本收益率,是典型的防御性抗周期行业。医疗保健行业是过去50年华尔街的明星,拥有着辉煌历史。相比于不可知的生物技术公司,医疗器材公司的经营要稳健一些。在高盈利的同时,需要注意政策压力和一些法律风险。
二、消费者服务业
1. 子行业:餐饮业、零售业
2. 竞争优势: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竞争优势面非常窄,建立竞争优势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规模优势做低成本领导者。
3. 餐饮业:了解公司的生命周期。成功餐饮公司的特点:a、建立成功的概念;b、成功复制是关键;c、老的连锁店必须保持新鲜,但不需要彻底改造他们。
4. 零售业:重点关注资金周转周期(越快越好)。
计算:资金周转周期
=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365/存货周转率+365/应收帐款周转率-365/应付账款周转率
=365/(商品销售费用/存货)+365/(销售收入/应收账款)-365/(商品销售费用/应付账款)
成功零售商的特点:a、努力保持店面的整洁和新鲜是给消费者留下第一印象的关键;b、注意门店的通行情况;c、成功的零售商有积极的企业文化。
5. 总结:低准入门槛不利于建立竞争优势,行业周期与经济面关系密切,门店的管理至关重要。这个行业的收益率较低,属于周期性行业,不值得长期投资(即使是沃尔玛麦当劳)。注意表外债务,在行业低谷时寻找机会买入一家著名的零售公司的股票。
三、商务服务业
1. 子行业:基于技术的公司、基于人力资源的公司、基于坚实资产(有形资产)的公司
2. 竞争优势:寻找具有规模经济、经营杠杆作用以及拥有品牌影响力的公司。这些特性能够提供明显的进入壁垒并创造令人佩服的财务业绩。
3. 基于技术的公司:研发成本与后续投资需求较低,优秀公司享有相当大的可防御竞争优势。基于技术的公司成功的特点:a、现金较多;b、规模越大越好;c、财务稳定、可预期;d、快速成长,进入主流市场;e、提供全方位的服务;f、有强大的销售能力并有权使用分配渠道。
4. 基于人力资源的公司:这类公司缺少吸引力。基于人力资源的公司成功的特点:a、产品差别化;b、提供必需品或者低成本服务;c、有组织的增长。
5. 基于坚实资产(有形资产)的公司:这类公司竞争激烈,毛利率极薄,营业杠杆作用较高。基于坚实资产(有形资产)的公司成功的特点:a、成本领导者,关于公司的费用结构和经营效率可参考固定费用周转率、营业毛利率以及投入资本收益率,然后再与业内同行比较;b、独特的资产;c、谨慎的融资。
6. 总结:不受华尔街关注,可能被低估。基于技术的公司通常比基于人力资源与坚实资产(如航空运输、垃圾处理、快递业)的公司更有吸引力。该行业是适于长期投资的品种,关注规模优势与现金流。
四、银行业
1. 风险管理:银行主要管理三种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2. 信用风险:银行通常用三种防护措施以隔离风险:a、贷款组合多样化;b、保守的承销和账户管理;c、积极进取的汇款程序。
3. 流动性风险:投资者必须密切关注银行的存贷款类别和变化趋势。
4.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复杂和动态的。
5. 竞争优势:a、巨大的资本需求:大量的资本需求是对竞争对手主要的威慑之一;b、巨大的经济规模:规模优势是盈利能力的保证;c、整个地区垄断的行业结构:垄断地位提高行业准入,降低成本;d、消费者转换成本:高的转换门槛有利于提升议价能力。
6. 成功银行的特点:关注适度管理、始终如一的分配利润又不引人注目的银行,这里需要考虑的因素有:a、强大的资本基础:关注包括股东权益资产比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负债率等。b、ROE和ROA:寻找ROE在15-20%左右,ROA在1.2-1.4%左右的银行,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少提坏账准备金或者利用杠杆作用提升盈利在短期是很容易的,但它却为银行的长期经营埋下了过度的风险。c、效率比率:效率比率测量的是非利息费用或者营业费用占净收入的百分比,它告诉我们这家银行的管理效率如何。很多好银行的效率比率在55%以下(低是好的)。d、净利息利润率:它指净利息收入占平均盈利资产的百分比,它是测量贷款盈利能力的指标。e、收费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f、收费收入的增长。g、市净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主要是由不同流动性的资产组成,所以账面价值是银行股票价值很好的代表。假设资产和负债相当接近他们报告的价值,银行的基础价值就应该是其账面价值。大银行一般以账面价值2-3倍(市净率)的价格交易。
7. 杠杆作用:对一家拥有平均水平资产股东权益的银行来说,盈利是信用风险的第一层保护。当亏损超过了盈利,资产负债表上的准备金帐户就是第二层保护。如果亏损超过了准备金,差额直接来自所有者权益。对银行的清算,所有者权益就表现为剩余的价值。当亏损开始摧毁所有者权益的时候,银行就该关门了。
8. 总结:寻找拥有合理财务杠杆,稳健可靠的投资机会。优秀的银行有良好的权益基础,适度、稳定的净资产收益率(15-20%)和资产收益率(1.2-1.4%)。另外,用市净率指标比较相类似的银行,可能是避免为银行股票付钱过多的一个好办法。
9. 注意:现金流对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性公司的意义与一般行业大不一样,关注回避那些短期贷款比长期贷款多的银行。假如银行及金融公司出现异常高的净利率,可能会增加财务危机的风险。
五、资产管理和保险业
1. 资产管理行业概况:资产管理公司真正的资产是投资经理,所以薪酬是公司主要的费用。它常常拥有极好的规模效益,仅仅需要很少的资本投入。达到一定资产规模是这个行业有稳定竞争优势的证据。我们寻找的另一个竞争优势是多样化(既包括产品也包括客户)和资产的粘性(即使是困难的时期也把资金放在公司)。好的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持续不断地带来新资金,而且不依赖市场增加管理资产。密切注意资产增长,确信一个资产管理人带来的资金流入比流出要多得多。
2. 资产管理公司成功的特点:a、多样化的产品和投资者:那些管理着许多资产种类(比如股票、债券和对冲基金等)的公司,在经济回调期间更稳定。一炮走红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并且可能遇到剧烈的波动;b、粘性的资产:粘性资产增加稳定性,寻找高稳定性资产比例大的公司;c、利基市场:那些有独特资产和能力的公司有控制定价和减少竞争者对投资者资产竞争的能力;d、市场领导者:规模越大常常就越好。管理资产多、有长期良好记录和多种资产种类的公司,可以给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3. 人寿保险行业概况:人寿保险行业的竞争优势比较单薄,它帮助人们保护自己或所爱的人以防备灾难性的事件(比如死亡、残疾),或者为退休提供更好的财力保护和弹性。人寿保险公司收入的两个主要来源是:a、再次保险金和费用;b、其它投资收益。它的两项主要费用是:a、支付给保单持有人的收益和红利;b、摊销延迟获得费用。检查一家公司提供的混合保险产品,对于了解收入和利润如何增长,以及风险水平如何,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了解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有哪些类型的年金业务也非常重要。在这个行业里表现最好的公司,其长期净资产收益率大约在15%左右,这是一个很好的承保约束和成本控制指标。另外,有形账面价值是估值的另外一个关键指标。
4. 成功的人寿保险公司的特点:a、谨慎的保费增长率:一般来说,好的人寿保险公司的保险费增长不会明显高于同业平均水平;b、净资产收益率持续高于股本成本: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的差值对一家公司长期可运营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c、高的信用等级:大多数一流的保险公司的评级是AA级;d、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和经过检验的风险管理文化:好的保险公司会控制等级较高的风险。
5. 财产和灾害保险行业概况:这类公司的收益常常很糟糕。当一家保险公司销售保单的时候,作为收取保费的交换,它接受了风险。保险公司收到的保费通常超过需要赔付的金额,通过使用这些保费投资赚取部分投资收益。寻找投资股票不超过30%的保险公司。财产和灾害保险公司定价能力低下或者缺乏定价能力,主要原因是进入壁垒低,保险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一家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费用大部分是不可控或者不可预见的。保险行业还表现出相当强的周期性,并面临着许多的规章制约。
6. 成功的财产和灾害保险公司的特点:a、低成本的经营者: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的保险公司是最有希望赚取较高收益的;b、战略性的收购者:收购驱动增长可能是有风险的战略,而有经验的管理团队可能常常在保险周期的低估廉价收购公司;c、专业保险公司:专攻利基市场可能常常开发出能带来合理收益的专门的承保产品;d、有财务实力的记录:保险公司的客户通常更喜欢拥有财务实力、有生存力、并有理赔能力的公司;e、寻找忠心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管理团队:这些团队常常把大量的个人财产投资在他们经营的公司里。
7. 总结:资产管理行业受市场影响较大,常常能创造一流的营业毛利率。而保险业竞争激烈,很难打造起持久的竞争优势。注意这两个行业在中美两国间的一些差异。
六、软件行业
1. 分类:操作系统、数据库、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安全软件、电脑游戏、其它
2. 竞争优势:软件行业的进入壁垒低,那些高科技公司经常会面临技术革新将其取而代之的威胁。它的主要竞争优势包括:a、高客户转换成本;b、网络效应;c、品牌。
3. 行业知识:a、许可收入:许可收入是现在需求最好的指示器,因为它告诉我们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有多少新的软件被售出。要密切注意许可收入的变化趋势。b、递延收入:如果递延收入增长减速或者递延收入余额开始下降,它可能是公司业务已经开始慢下来的信号。c、应收账款天数:它等于应收账款/(收入/报告期的天数)。上升的应收账款天数预示着一家公司以扩大与客户的信用条件来完成交易,这是对未来几个季度收入的挤占,而且可能导致收入的亏空。
4. 成功软件公司的特点:a、逐渐增长的销售收入:成功的软件公司在经济稳定的条件下,销售收入的年增长至少应当达到10%。稳定的增长既预示着对公司软件逐渐增长的需求、拥有忠诚的客户,还意味着公司具有在不损害业务销量的情况下适当提价的能力。b、长期良好记录:寻找那些已经经历了几个行业周期的,至少拥有5年有价值的财务历史数据的公司。c、逐渐扩大的利润率:成功的软件公司能够扩大利润率。一旦一个软件开发完成,其生产成本实质上是零,这意味着每一元新增的销售收入应当直接计入营业利润。寻找那些高毛利率和许可收入与公司全部销售收入同步增长的公司。d、巨大的客户安装基础:成功的软件公司都拥有对公司产品和服务忠诚的巨大客户安装基础。e、卓越的管理:软件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每天在这里工作的人(例如程序员、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5. 总结:软件行业拥有极为广阔的成长前景、大量的现金流、高投入资本收益以及良好的财务健康状况。软件行业竞争也非常激烈,是典型的强周期性行业。寻找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存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公司。人们对于软件行业的乐观预期,容易导致投资收益率的降低,使投资者掉入增长率陷阱。因此,最好以内在价值的较大折扣交易,而不要被单独的一流技术所诱惑。
七、硬件行业
1. 硬件行业的驱动力:硬件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是它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使硬件功能增强的同时又使成本迅速下降。第二个驱动力是摩尔定律(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每两年翻一番)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变化使得对硬件的需求增长比宏观经济的增长快得多。第三个驱动力是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的共生关系。
2. 竞争优势:技术本身不能构成竞争优势,在硬件行业里很少有技术领先能持续长久的。事实上,竞争优势在硬件行业是罕见的,但我们还是来看一看真实世界的四个关键竞争优势:a、高客户转换成本(忠实的客户);b、低成本的制造商(规模优势和销售渠道);c、无形资产(专利、品牌和人才);d、网络效应:当某一类产品变得越流行,其他的硬件产品越需要注意它的特性,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用越来越多的时间学习操作这些产品。
3. 成功硬件公司的特点:a、稳固的市场份额和始终如一的盈利能力是抵御强烈竞争的有力的竞争优势;b、强势的经营和市场营销:这些公司不在那些它们没有特别竞争优势或者不适合它们战略重点的业务上浪费时间;c、弹性的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弹性好的信号包括外包生产、资本支出需求低、劳动力成本低以及员工总量可变。
4. 总结:与软件行业相反,硬件业极难建立起稳定的竞争优势,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在硬件行业,基于低成本、无形资产、高转换成本以及网络效应的公司远比基于技术的公司更具竞争优势。另外必须密切关注存货的变化,存货的囤积常常会给硬件公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八、媒体行业
1. 子行业:出版行业、广播和有线电视行业、娱乐行业,其中出版行业比后两者更具投资吸引力。
2. 媒体公司的赚钱途径:a、用户使用费:依赖一次性用户收费的公司有时要遭遇不稳定现金流的困境,因为现金流受到众多单独产品销售业绩的很大的影响,这些产品包括上映的电影或者新发表的小说等。b、预付金:预付金收入趋向于可预测,这就使得预测和计划更容易,从而减少了公司的风险。预付金的另一个优势是:用户在取得服务前付费,这就减少了公司对外部融资来源的依赖。c、广告费收入:基于广告模式的公司可能享有相当好的毛利率,因为毛利率常常被高营业杠杆作用放大。依赖广告收入的媒体公司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相当敏感。
3. 竞争优势:媒体公司拥有的规模经济、垄断和独特的无形资产等很多竞争优势,有助于它们产生持续的自由现金流。规模经济在出版和广播行业尤其重要,而垄断在有线电视和报纸行业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独特的无形资产(比如许可证、商标、版权和品牌)则在整个媒体行业都很重要。挑选出那些在它们的主要市场有高市场份额的公司,垄断对利润来说是好的。许可证(尤其对广播行业)可以减少竞争,维持高的利润率。
4. 出版行业:在报纸行业的公司,享有它们各自所在市场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地位给这些公司带来了不怕客户大量流失的提价能力。在出版行业的公司还受益于规模经济,通过成功的收购能带来更多的毛利率。
5. 广播和有线电视行业:广播公司大部分的钱是从广告上赚的,听众越多,广播公司吸引的广告赚钱越多,这就意味着增长的广告收入可直接作为利润。有线行业在很多独立的市场享有奢侈的垄断地位,它是资本高度密集的,也就是说自由现金流微不足道,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6. 娱乐行业:依赖一次性用户收费的娱乐公司常常有某些缺陷,比如现金流易变、利润率低。从正面看,这类公司的资料库受法律保护免于被复制品损害,还有在这些领域进入壁垒比较高,但在过去的几年,互联网已经削弱了壁垒,尤其是音像行业。娱乐公司长期业绩表现不良的原因是清楚的:行业的大部分利润给了大牌演员、导演和制片人,没给股东留下什么。此外,这是一种本质上受演出成功驱动的生意,而长期准确地预测和追踪观众的口味是难以做到的。
7. 媒体行业成功的特点:a、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与收入比率在8-10%以上,至少预示着以下三件事情中的一件:这家公司有消费者乐意支付额外报酬的产品或服务,公司很有效率,或者公司不需要使用更多的资本投资。如果你看到一家自由现金流暂时性薄弱的媒体公司,你要确认该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否一直表现很好,而且你还要确信该公司管理层的选择是否是使用超额资金投资。b、明智的收购、要小心那些试图通过大型的合并在两家毫不相干的企业间建立协同效应的公司,寻找那些盯住与公司业务关联紧密又可以消化的收购。另外,要寻找那些收购行为没有对资产负债表引起太多损坏的公司。
8. 媒体行业的风险:a、很多媒体公司还一直被创始人的家族控制着,这可能导致公司的决策有时更有利于家族而不是外部股东。b、媒体公司是广泛地交叉持股的,这就意味着一家媒体公司做出决策的时候,另一家公司在你的公司里比单独的股东有更多的发言权。c、要警惕那些给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发放荒谬可笑的酬金和过分津贴的公司。
9. 总结:媒体行业具有优良的经营状况,能形成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并且产生大量现金流。寻找那些公正坦率的管理团队,并有成功收购历史的公司。
九、电信行业
1. 电信业概况:电信业公司的资本收益率普普通通(而且正在下降),竞争优势正在恶化甚至不复存在,规则和新技术的变化使得电信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尽管电信业的某些领域比其它领域更稳定,但在投资之前,所有价值评估都要认真考虑资金安全的问题。
2. 行业要点:电信公司的投资者必须特别注意公司的盈利能力。在这个行业常用的指标是:利息、税项、应收账款和EBITDA(盈利利润+折旧摊销费用),该指标能帮助我们判断公司产生现金以支撑资本支出需求和还本付息的能力。下降的EBITDA可能是竞争压力或者经营低效率的一个早期指示器。另外,电信行业常用的度量负债的指标是负债/EBITDA,如果这个比率高于3就应当引起警惕了。
3. 总结:电信业是资本密集型、高固定成本行业。充沛的现金流对于成功至关重要。此外,必须密切关注毛利率的变化而不是被一个动人的故事所诱惑。在投资前,全面的风险评估是必要的,并要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但也应看到中美两国电信业的差异。与科技行业类似,过于乐观的预期可能使电信业的投资收益率不尽如人意。有时候,历史会告诉我们,生产技术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却对利润造成了损害。
十、生活消费品行业
1. 子行业:食品行业、饮料行业、家庭和个人用品行业及烟草行业等。
2. 成长策略:a、通常使用引入新产品的方式从竞争对手那里窃取市场份额:这种策略可能是一个花费相当高的方法,不幸的是,通向新产品成功的路上也充满了失败。b、通过收购其它生活消费品公司实现增长,这种策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公司的实力和花费的成本。c、减少营业费用:生活消费品的制造商必须有瘦身的生产组织结构,瘦身的方式就是进行大规模的重组。这可能在短期内花费很大,但是能使公司从长期的效率中得到收益,但是如果这种做法已经危及到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就做的有点过头了。d、海外销售产品:面对国内低速增长的市场,很多生活消费品制造商选择了扩大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市场增长缓慢的策略。海外销售可能带来货币风险,大多数生活消费品公司使用对冲手段来减轻这种风险。
3. 风险:a、零售商实力的增长,会逐步削弱生活消费品制造商的定价能力。b、诉讼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涉及烟草公司,而且这可是个大风险。c、外币汇兑风险:本国货币的强弱走势与公司在海外的销售业绩负相关。d、昂贵的股票:投资者在经济低迷时期可能会哄抬生活消费品股票的股价,使得股票价格相对于它的公平价值贵很多。当生活消费品行业的股票有20-30%的安全边际交易时,可寻找买入的机会。
4. 竞争优势:a、规模经济:少数在生活消费品行业占优势地位的巨型公司享有新进入这个行业的小公司不可能赶得上的规模经济。b、强大的品牌:强大的品牌重视培养与消费者持续数年的联系,对新进入者而言,这是一种明显的门槛,而且培养与消费者的联系需要时间、资金和对市场的悟性。c、分销渠道和关系:生产商使产品最终出现在门店货架上的销售网络,是竞争对手一开始就很难复制的竞争优势。排他性是分销系统能够提高一家公司竞争优势的一个特性。
5. 成功的生活消费品公司的特点:a、市场份额:那些品牌在市场份额中占有优势的公司更有可能维持现有地位,因此,任何公司现在排名第一,在以后几年仍有可能继续保持第一(不包括特殊的事件,比如产品污染等)。b、自由现金流:这些进入成熟期的公司能产生非常多的自由现金流,所以确认管理层如何明智地使用这些现金就变得相当重要了。考察一下这些现金有多少是给股东分红派息或者股票回购的形式回报给投资者的。c、对品牌信心的建立:核实一下这家公司是否不断地做广告以支撑它的品牌。如果这家公司持续不断地以廉价促销产品,这可能耗尽品牌的价值——仅仅是为了短期的收益在掏空品牌的价值。d、创新:公司的创新水平是至关重要的,注意那些持续在市场成功地引入新产品,并利用这些新产品获得竞争优势的公司。公司最好是在一连串成功推出改进产品、延长产品线的同时,再偶尔推出一两个“本垒打”性的革命性新产品(创新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市场第一)。
6. 总结:生活消费品行业是典型的防御性行业,理想的长期投资品种。尽管增长缓慢,却有着相当稳定的业绩表现、较强的竞争优势及大量的自由现金流。寻找那些具有垄断规模、低成本及强大品牌优势,并能不断推出优秀产品的公司。此外,日常消费品部门拥有异乎寻常的稳定性,而非必需消费品部门却常常面临着激烈竞争。这两个部门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
十一、工业原材料和设备行业
1. 工业原材料和设备行业分类:a、基础材料,如矿产品、钢铁、铝和化学产品。伴随着产能过剩以及市场份额的下降,不能过高指望其投资收益率。b、增值商品,如电力设备、重型机械和某些专业化工业产品。增值工业设备的生产商能够从给各行各业提供的增值产品或服务中赚取附加的收入。
2. 基础材料公司的竞争优势:基础材料公司的竞争优势很少,主要原因是矿产品的购买者以价格选择产品。在其它方面,矿产品都是一样的,不管是谁生产的。一些矿产品公司通过扩大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这样它们每个单位的生产成本要比竞争对手的低一些。尽管基础材料行业有明显的进入壁垒,过度的价格竞争使得这个行业最多能赚到普普通通的利润。基础材料生产商的业绩波动与宏观经济环境高度相关,设备的高成本和产品的低利润率意味着这些行业是典型的低投资收益率行业。
3. 工业原材料和设备行业的竞争优势:开发多样化的产品或者寻找降低成本的路径,在技术上的投资可能产生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在公司为改进生产技术进行大量投资的同时,产品创新在这个行业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成功的工业原材料和设备公司的特点:高效率的经营是这个行业维持长期盈利能力的关键。有两条路径可以提高收益率:高利润率或者高资产利用率。a、总资产周转率(TATO=销售收入/总资产)是最常用于测量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一个工业企业总资产周转率高于1.0已经相当好了,这样的比率意味着公司投资在资产上的每一元周转一次,在一个年度里至少产生了一元的销售收入。
b、固定资产周转率(FATO=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在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比总资产周转率更有效,因为后者常常受商誉拖累。c、除了固定资产,一家从事工业的公司需要把运营资本管理的更有效率。观察应收账款和存货增长。d、大多数工业企业有较高的营业杠杆,但营业杠杆是把双刃剑。e、规则地、逐年增长地给股东分红派息。
5. 危险信号:a、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一般来说,这个比率在40%以上意味着公司有某些风险,如果这个比率高于70%是一个坏的信号。b、养老金:在评估公司拥有多大负债时,投资者应当根据自己的判断分析公司的养老金计划资金不足的数量。c、收购:收购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毁灭股东价值,也可能使公司的花费远远超过提高未来毛利率所需的花费。d、追求市场份额:除非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得到了实际上的改善,否则市场份额并不代表着高效率。
6. 总结:行业覆盖面广,商业模式简单易懂。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对商业周期很敏感,是典型的强周期性行业。行业竞争激烈,不值得长期持有。工业原材料和设备行业有很多坚实的资产和高固定成本,价格是基础原材料行业的生命线。抗周期性的一个办法就是寻找那些低成本的,负债少的公司。
十二、能源行业
1. 子行业:煤、原子能、水电、火电、风力和太阳能等,但差不多世界上2/3的能源来自石油和天然气。
2.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概况:a、勘探和开采: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数来自于地下,石油公司通过勘探和开采这些石油和天然气创造价值。这些能源在我们有限的寿命甚至到我们孙子辈也是不可能开采完的。b、输油输气管线:一旦石油从地下开采出来就必须输送到炼油厂,精炼后的油品才能提供给最终用户。油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输油管线常常是被忽视的重要的输油方式。输油管线是在能源行业里对商品价格不敏感的业务,是公司拥有的典型的非常赚钱的资产。c、炼油厂:一旦石油运送到炼油厂,也就是到了行业的下游了。炼油厂把原油分解成不同的成分然后精炼成不同的最终产品,比如汽油、航空煤油和润滑油等等。长期来看,炼油行业比从地下开采石油盈利少得多,炼油利润率也趋向于周期性。d、消费者:下游业务的其它部分是市场营销,它包括经营便利加油站,还有向工业用户销售燃料和电力产品。e、服务提供商:整个石油服务行业都专注于为石油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大多数石油服务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比较艰难,这是因为石油服务企业趋向于高度竞争,而且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另外,这个行业的财务健康状况趋向于强烈的周期性。
3. 石油价格的影响:国际油价的攀升能为勘探和开采行业创造良好的业绩,却又会冲减炼油部门的利润。但是随着国家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推行,使得油价上涨可以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这缓解了炼油部门不正常亏损波动。炼油对油价的影响,从阻隔作用,转到了有限度的迟滞。
4. 竞争优势:a、石油输出国组织在能源行业是对盈利非常有影响力的因素,因为这个组织能够把油价维持在生产成本之上。b、规模经济在能源公司的盈利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收益率和投入资本收益率与公司规模高度相关。
5. 成功的能源类公司的特点:a、优良的财务记录:对于一家综合石油公司,即使在石油价格下跌的时候它们也能盈利。b、清晰地资产负债表:负债权益比率低于1.0的公司是比较好的投资选择。c、储量补偿比率远高于1.0:储量补偿比率指一家石油公司在一个阶段新探明石油储量除以该公司在同一时期开采石油的数量。d、现金流的使用对股东有利:稳定的企业比如主要的综合公司,可以产生远远高于它们在本行业再投资所需要的现金流。大多数好的石油公司能够支付丰厚的红利或者回购公司股票,直到找着可投资的成长机会。
6. 风险:a、最大的风险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石油市场上失去它的影响力。如果那样的情况发生,石油公司的长期收益率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因为油价将降至生产成本附近。b、俄罗斯作为一家主要石油出口商的作用削弱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影响力,它的经济情况也与石油工业的财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c、能源领域还有重大的政治风险,这就存在把一家公司驱逐出去的风险,以及税收按指数规律增长的风险,让公司资产受损。d、某些获取能源的新技术也许会在未来改变这个世界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7. 总结:强周期性行业,但周期的高峰和低谷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把握投资机会)。勘探和开采比炼油和销售更有吸引力,但过去的石油泡沫也主要集中在原油勘探和开采行业。能源行业的收益率高度依赖石油价格,从长期看,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几乎是必然的。在周期性低谷买入是个不错的注意。选择经济规模巨大,具有表现良好的资产负债表的公司,往往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
十三、公共事业行业
1. 电力行业:电力公共事业公司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a、发电:这是经营发电厂的业务——消耗煤/天然气/铀;b、输电:输电就是通过高压线路长距离输送电力的业务;c、供电:与供电相关的公司,拥有并要照管最后一公里的把电力最终送到企业和千家万户的电缆。对公共事业公司而言,要利用它们强的竞争优势赚取超额利润是很困难的。
2. 成功的公共事业公司的特点:a、稳定、良好的管制结构:立法者和规章的制定者在这个行业有巨大的影响力,不了解这些基本的管制,以及管制如何影响公司的经营和竞争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一家公共事业公司基本面的分析,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b、表现良好的资产负债表:大量的现金和相对低的资产负债率永远是有吸引力的。公共事业公司的平均负债率在60%左右。c、专注本行:公共事业公司更适合与其身份匹配的业务,那些能够继续专注于自己主业的公司往往做得更好。
3. 风险:a、主要来自管制的变化,日益增长的竞争对一家公司和它的财务处境从来不是好事情;b、解除管制或者不管制的环境风险。如果环境管制绷紧,那些运营中的电厂可能被迫为减少它们的排放物,而在升级环保系统上增加更多的支出;c、全行业重大的流动性风险。
4. 总结:曾经的防御性行业,现在已经不再是投资安全的避风港。部分公共事业公司从行业管制、收益有保证的垄断经营模式转变为高度竞争、高固定成本、商品价格多变的经营方式。注意“三个关注”:关注政策面的变化趋势及流动性风险;关注那些在稳定的管制环境经营,有相对优良的资产负债表并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公共事业公司;关注中美两国间的行业差异。
行业分析之风险特征
客户的主营业务是生产环保设备配件,最近几年狠狠地火了一把,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强调减少炭排放,各国政府重视环保,百姓需要洁净的空气,环保产品如同环保概念股票一样,股价和市值齐飞,屡屡再创新高。老板谈起行业潜力和企业前景,眉飞色舞,信心满满,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恰恰相反!
什么情况?
行业风险早在初创期已悄悄地埋伏下来了,希望抓住行业先机掘一桶金,一定是极少数先知先觉者的福利。作为银行信贷调查,我们站在债权人或投资人的角度观察客户,在分析客户所在的行业地段时,有个讲究,叫传统行业看规模,新兴行业看壁垒。传统行业大都是红海,竞争白热化,你死我活,而新兴行业还有极少数蓝海,市场巨大,潜力无限,阿猫阿狗都来投资,现在有钱的人和机构多得是,所谓的蓝海,瞬间就成了红海。大家都想着去“撇脂”,都想短期内获得丰厚的回报,就像赵本山小品里说的,“驴也是这么想的”。“均值回归”理论给市场中每个人的机会基本是相同的。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环保类公司缺乏业绩支撑,股价大幅回落,再也难见当日的辉煌。生产环保设备的企业产品积压,销售不畅,毛利率被压得像刀片一样薄,跟其他行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要命的是,虽然环保行业造福子孙,功在千秋,可是当下却不被客户看好。怎么说?企业在监管要求下,新上环保设备,做好空气、污水处理,对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来说,这是一笔额外的支出,而且,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环保设备不像生产设备,净花钱却不创造经济价值,只创造社会价值,是公益行为。在当下制造业普遍都很吃力的情况下,有几个老板甘心主动去增加环保投入呢?
从下面的附图可以看出,A股3000多家公司中,主流行业的销售增长率一目了然,其中并没有太多新兴行业,前些年被看好的IT,房地产,汽车行业,销售增长率反而垫底,确实值得思考。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融资性担保是无抵押资产的广大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有效途径。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本文将从行业竞争、经营管理、银保合作、专业人才、地方监管等方面分析该行业潜在的风险,相应地提出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外部控制以及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等层面上的可操作措施、建议。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 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融资性担保是无抵押资产的广大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有效途径。我国自成立第一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截止2011年底,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机构数量迅速增加,融资性业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架起了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极大地促进嘉兴经济发展。
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存在的风险分析
1.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目前,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持续上增趋头,数量上呈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近达几。从业内人士了解到,数量上的急剧增加,已经使我国担保行业市场出现了过度竞争,既影响了整个担保行业的信用体系,担保放大倍数难以提高,又使融资性担保机构因难以靠担保业务实现盈利,主业偏向“异化”,违规经营增多,风险徒增。
2.违规经营管理风险
由于保市场的过度竞争,又在依法合规和风险管控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监督,不少融资性担保机构偏离主营业务、违规运用资本金和保证金从事高风险投资。在今年的许可证换证申请调研中,我国多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收到整改通知书,主要涉及“企业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不足;其他应收款、投资等占净资产比例高于20%,担保赔偿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这些不合规的经营管理现象,其背后必然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中担、华鼎、创富担保机构发生的挪用保证金、利用关联企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用于高息放贷和高风险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形成较大风险损失就是例证。
3.银保合作不力风险
在贷款紧缩的形势下,信贷几乎不复存在,对缺乏有效资产的小微企业来说,通过担保实现融资是一条有效途径,而对金融银行机构是拓展了业务渠道,但银行依然对担保机构的认可度不高,虽经政府协调对接,但仅从风险分担上,银行不承担任何比例风险,这无疑也增加了融资性担保及行业的风险系数。
4.专业人才缺乏风险
虽然已经实行了从业资格认定,但目前仅占从业人员的60%,同时担保行业由于起步晚,发展迅速,行业内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管人才,故对需要担保的企业顾客缺少严格规范的准入审批程序和机构的设立。(例如:项目调查员、调查报告、风控部审核、评审会审议)。缺乏项目风险识别和跟踪能力,与银行的风险精细化管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5.地方监管薄弱风险
我国已经实行省融资性担保平台信息报送,日常监管就是按月对各融资性机构上报的业务明细进行审核,且不说上报数据有多少真实性可言,而且专职人员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故非现场监管能力弱;同时,缺少创新的监管模式和有效的手段,现场核查缺乏有效的组织,更无从谈起有效的方式、方法,地方监管比较薄弱。
二、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控制措施(一)外部控制机制 1.合理布局,发展壮大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担保业务需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重点扶持主业突出,经营管理好,风险管控水平高,有一定影响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积极培育融资性担保性担保行业龙头企业,逐步淘汰规模小、实力弱、业绩差、风险高、不规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形成科学、合理的担保网络格局。
2.审慎监管,提高效能 监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环节,为切实有效地实施监管,控制风险,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别就“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促进行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有效监管、加强组织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还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建立监管组织机制,创新监管模式,监管评价方式,分类监管,建立和完善监管信息平台,要求相对应地出台有关文件、举措,提供监管的可操作性,赋予监管权利和义务。
(1)日常监管
专职监管人员借助监管信息平台,实时对各融资担保公司上报的业务明细进行认真审核,分析,了解各机构相对应的合作银行;实地到机构、公司、银行不定期地对数据进行核查,跟踪了解机构经营的合规性,发现存有风险,及时上报。为有效发挥日常监管,同时应实行监管的问责制度和奖励制度。
(2)联合排查
由银行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监管部门组成的专家团队,每年1-2次不定期地对机构经营、管理动态抽查、排查、包括资本金、保证金的规范使用情况。抽查评定的结果作为评定等级、年检直至整顿的重要依据。并且在融资性担保平台予以公布,对于严重违规的机构坚决予以淘汰。
3.加大培训,提升素质
省、市各经信委组织各地监管人员进行融资性担保专题监管培训、统计制度培训,通过考试准予监管,同时与担保机构挂钩实践,积累实际经验,切实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通过市、区行业协会组织从业人员在从业资格、业务与技术、信息化、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对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高管人员培训,提升融资性担保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水平。
4.改善环境,加大扶持
加大与金融单位的合作力度,通过政府对接、担保增信等手段,落实签订担保公司与金融单位的风险共担机制,共享信息项目运营及风险预警信息等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小企业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所面临的风险,监管部门要根据实际上报政府。嘉兴各区、县政府虽已有风险补偿和财税扶持政策,例如:嘉兴秀洲区政府在《2012秀洲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了“引导民营担保公司为区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出现亏损的,给予10%的风险补偿。”但各地力度均不是很大,期望能得到更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设立我市再担保机构,构建覆盖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再担保体系。加强与省再担保机构的对接与合作,逐步建立多层次转保的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 1.加强自治、规范经营
认真解读银监会等七部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第3号令),《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1〕30号),《关于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客户担保保证金管理的通知》(融资担保发〔2012〕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关于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4号),加强自治管理,规范经营。
(1)完善内部机制
加强公司治理,严格实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三会一层”经营机制,组建由股东代表、高级管理层、资深业务员、外聘金融专家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制定评审规则和程序,完善担保业务评审机制,实施评审奖惩制度。
(2)强化“三级”管理
担保公司除反担保措施外,强化对所担保企业实行贷前准入、贷中、贷后的跟踪管理。充分挖掘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利用综合性人才分析、处理信息,识别风险存在与否及可能性大小,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2.担保产品创新开发
担保产品的创新不仅是为了做大业务,同时也是为了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我市的多家担保公司联合市外知名担保机构为发行“小企业集合债”提供担保,累计超过5亿元;海宁嘉丰担保有限公司联合嘉兴银行、保险公司推出了“保易贷”贷款担保产品,对化解担保风险作了有益的尝试;在反担保上还开发了仓单质押贷款反担保”、“应收账款质押反担保”、“抵押物剩余价值反担保”等业务。最近嘉兴银行、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在继“保易贷”后又推出了“担保保险业务试点”。这些担保产品的创新为担保公司在增信做大业务的同时,很好地实现了风险分担。
三、关系型银行与融资的激励作用分析
2001年起,我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目的在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验证明,中小微企业是经济活力与创新的根源,有助于利用闲置资金、减少资本呆账、培养企业和管理人才、加快产业结构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就业、外贸出口、税收等各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间接使社会安定、收入公平分配、城乡均衡发展等社会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但由于中小微企业规模有限,缺乏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抵押、担保资产不足,信息不透明,导致筹集资金的途径有限,很难在权益市场获得融资。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资本金匮乏,生产运营持续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短期流动性约束和长期投资不足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诞生不久的小企业往往在经营头几年由于资金紧缺提前进入衰退期,当遇到业绩下滑,企业的现金状况更加恶化,甚至遭受破产的威胁。
在关系型银行融资过程中,企业可通过给予银行一定的私人信息,让银行直接或者间接干预企业的决策或者行为,给予银行一定的所有权等等方法,使银行更倾向于提供资金。只要企业在关系贷款中取得的净收益(即收益扣除在关系型银行融资中承担的成本)大于或者等于未通过关系贷款而取得的净收益,不论在关系型银行融资中企业付出的成本为多少,对企业而言都是有利的。使双方达到双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并为即使在净收益与之前的收益相当或者略小,只有亏损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该行为对企业而言也是有益的,因为,关系型银行融资是长期贷款,一旦与银行保持这种长期的关系,即意味着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有充足的现金流,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壮大是很有利的。
四、关系型银行融资的优势分析
关系型银行融资发生在对双方良性关系的稳定预期下,银行与企业之间通过建立隐性的重复的动态博弈,降低单方违约的道德风险。隐性契约下的持续借贷行为避免了对其他交易方的搜寻转换成本和引入第三方监督、惩罚、强制执行的费用,并由双方合作态度带来对贷款合同重新谈判成本的降低。对企业而言,受制于不确定性外部冲击的企业利用重复谈判在财务紧张期间寻求银行额外投资,可以分散企业在各期间的环境风险;同时克服了流动性约束的掣肘,可获得预期项目产出,还能借助与银行深入合作,获得信息渠道优势,发现新的赢利机会,并且有条件进行资本密集型投资或长期投资;对于银行而言,不同银行在市场上为获得贷款进行激烈竞争,通过关系型银行融资方式,与客户建立荣辱与共的声誉,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内部银行可以借助对企业账户信息的垄断优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利用其人力、资金、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交叉销售与借款企业发展更紧密的客户关系。
五、结论
1、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
燃气企业因为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需要较好的执行力以及更为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为燃气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燃气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及控制的主要手段。由于燃气企业业务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燃气的采购与销售、燃气具的销售及安装、燃气管网的建设与维护等等,使其财务核算亦较为复杂,部分燃气企业虽然成立了预算管理机构,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并且能按时编制年度预算,但其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预算体系仅仅作为生产经营计划的参照,不能真正起到对经营管理的监控作用,而且企业还存在随意修改预算、弱化财务监督考核机制的情况,预算管理体系根本无法对企业起到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其次,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够。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接受企业委托,对集团中的各个企业成员的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的独立组织。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常常流于形式,审计人员没有明确需要承担的责任,致使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缺乏应有的力度。财务管理也多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致使财务管理在理念及实践经验上不能与时俱进,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埋下伏笔。
2、成本控制机制不合理
燃气企业成本控制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负债结构的不合理造成资金成本高。首先,燃气企业需要使用大量的原料与备储物品,大量的物品积压造成了企业大量的资金留滞,与此同时,市场上的类似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使企业更加无法及时地将手上的储备物品变现。其次,燃气企业近些年来虽然发展迅猛,但是由于其粗放的管理理念,让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张上,大量的资金被长期占用,造成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负债率不断升高。再次,燃气企业的用户现在已经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但是有些企业客户对于燃气费无故拖欠或者干脆不支付的情况日趋严重,大量的呆账、坏账也严重影响了燃气企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价格机制不合理。首先,燃气价格无法反映资源的稀缺关系。在相同效能的情况下,煤炭等非稀缺能源被相对稀缺且更为低价的燃气所替代,造成能源使用结构的不合理。其次,燃气价格与供求关系脱钩。在供给严重小于需求时,燃气的低价刺激着消费者不断拉大供给缺口,价格平衡供求关系的作用无法得到正常发挥。再次,燃气价格影响其行业改革进程。燃气行业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燃气价格改革作为系统改革的一部分,其滞后会影响整个系统改革的效果。最后,燃气价格与替代能源价格关系不合理。燃气价格被低估,影响了各种能源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而影响了通过替代品的竞争促进燃气垄断行业的改革效果。
3、投资主体单一、投资回报周期长
燃气行业投资主体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企业投资主体单一和行业投资主体单一。在我国历史上,燃气行业的建设由政府出资,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并由国有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这就出现了企业与行业两个层面的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包括:首先,企业属于国家,受制于政府,使得企业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工具,进而丧失了部分独立经营决策权,自身利润和社会公益的双重目标致使企业行为扭曲,使企业无法成为独立、健康的市场经济主体。其次,无法形成多方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形成对燃气企业行为的有效制约,亦无法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在企业决策质量等多个方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行业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包括:首先,资金来源不足。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燃气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加速增长的建设需求使得一些政府财政已不足以支持如此庞大的建设开支。其次,市场竞争力不足。燃气行业内部的所有企业基本都是国企,都按照同样低效率的方式去经营,致使其形成了整个行业上下一样差的局面。与此同时,燃气工程投入的资金巨大、建设周期也非常长,要想通过资金投入,建设产生合理性经济收益,所耗费的时间就更加难以估计。投资回报的周期过长给燃气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序的开展与风险防范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借贷风险大
目前,各大银行都在缩紧信贷规模,都想在一定期限内收回燃气企业到期的贷款。这种情况下,燃气企业如果不能从银行申请到新的贷款,就只有从其流动资金中挤出部分资金来偿还贷款,如果流动资金中挤出的资金不够偿还贷款,就会影响到燃气企业的正常运营,甚至使整个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另外,从燃气行业的发展进程来看,要想建设好这项国家基础设施工程是需要足够资金的,而这些资金大多数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到的,所以,燃气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要从其收益中拿出足够的资金来偿还银行贷款,因此,燃气企业在短时期内很难支付巨额贷款,资金方压力很大,财务方面难免存在风险。同时,在企业的发展中,为了从银行获得贷款,企业会相互担保,如果燃气公司为其他企业担保,被担保企业出现偿还不能的时候,就要承担连带责任,这些必然也会为燃气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5、缺乏竞争力导致企业效率低下
燃气行业是典型的垄断性行业,然而,行政垄断势必会导致燃气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下。主要表现在:首先,燃气的价格是政府与企业根据整个区域的社会成本协商而制定出的价格,所以企业成本自然转嫁给消费者,企业也就没有动力再去降低自身生产运营成本以提高其生产效率。其次,企业的目标理应是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但燃气行业的国企垄断性经营,甚至还存在政企合一的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企业的社会公益目标甚至会比企业的盈利目标更为重要,所以,企业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后,由于燃气企业不需要承担过多的市场风险,且政府财政会给予相应的补贴,使其没有破产倒闭的压力,这就必然导致其低效率经营。
以上这些情况是燃气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出现,就必然会影响燃气企业的正常运转,破坏其经营资金链,给燃气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认真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减少燃气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燃气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1、完善燃气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需要建立高效、专业的董事会制度,设立负责对整个企业财务活动审查以及财务报告进行审核的审计委员会等。其次,要加强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力度。合同管理风险同样是可能对财务状况造成严重影响的风险类型,尤其是对燃气企业这种大型的企业而言,如果在其合同管理中出现了问题,那么燃气企业受到的损失将是不可估计的。对于燃气企业来说,一般中小型企业合同管理采用的是合同影印存档,或者制成表格便于查询,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在合同管理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不但要对其合同内签订的各个项目的资金运转时间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及时催缴客户应支付的款项及相关费用,还要加强监督合同中约定的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的周期,保证公司财产不受侵害。最后,要强化财务工作在公司组织结构中的战略地位。财务工作在燃气企业的战略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燃气企业的财务战略应适应其发展战略。财务与生产、销售活动共同构成了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燃气企业应当设立财务副总,加强财务工作在燃气企业中的地位,财务工作人员应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这样可以有效防范企业内外部的财务风险。
2、科学优化企业财务机制
(1)加强经营管理和资金控制,优化债务结构。首先,要改善企业结算方式,快速资金回收。燃气企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结算方式,减少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想办法缩短资金的回收周期,敦促相关单位快速结账。其次,调整企业的信贷结构,减少企业财务风险。燃气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及时调整长期以及中短期信贷资金的使用比例,使其信贷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再次,加强投资监控,谨慎投资。燃气企业在对外进行投资时,要论证充分,不能盲目投资,还要加强对其投资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对外投资的安全、完整。最后,建立企业的财务防范体系,提高企业自我监控能力。要完善燃气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燃气企业内部的监控能力,减少企业财务风险。
(2)调整信贷策略。燃气企业要发挥其集团性、行业性的优势,整合企业或者下属公司的贷款,组建银团贷款,再选择那些有实力且发展状况良好的单位作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并与相关银行建立长期的、稳定的信贷关系,不断扩大其贷款规模,降低贷款利率、减少整体财务费用。同时,燃气企业可以通过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的方式,在银行贷款方面享受国家基础建设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进而减小资金压力,降低其财务风险。
(3)预防现金流风险。现代企业运行一般存在两种价值流的表现形式,一种为实物流,另外一种为现金流。现金流与实物流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实物流是现金流的基础保障,现金流则是实物流的资金保障,两者任何一个出现问题,另外一个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只要燃气作为实物供应充足,公司的现金流就能通畅的运转,但是一旦燃气气源出现燃气短缺,其现金流必然会出现断裂,燃气企业有可能会出现巨大的财务风险。
(4)设置企业集团结算中心。为了提高燃气企业的资金配置及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企业资金的整体效益,燃气企业应当设立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燃气企业下属各成员公司的账户,核定每个成员公司对外付款的额度,审核其成员公司内部的贷款申请,控制全集团流动资金的存量以及应收账款的总量,跟踪资金在燃气企业内部的流动等等。
(5)建立科学、全面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对于燃气企业来讲,预算是企业对其成员公司实施有效财务控制的控制程序和重要手段。为了保证预算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实施,燃气企业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督察部门以及信息反馈系统,对其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密的跟踪监控,不断地调整预算偏差,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惩罚和激励,保证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6)强化燃气企业内部审计机制。为了保证燃气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必须改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模式。在审计的内容和方式上,传统的“查账式”的内部审计模式要向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型审计模式转变,通过对燃气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政策的审计监督,使之与燃气企业整体的经营方针与发展战略相一致。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与信息管理系统
(1)加强燃气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预知、了解以及摆脱风险。燃气企业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了短期的财务预警机制以及长期的财务预警机制两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确保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运行项目都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其支付与流通。
(2)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在燃气开发等重大的项目投资上,可以引进外资,采取转移风险的方法。首先,要规避与防范海外投资的风险,充分利用全球的金融资源,进行多渠道融资。其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财务管理本土化,规避相关的政策风险。最后,建立科学的企业财务监控体系,掌握燃气企业的财务监控权或控制权。
(3)建立风险基金。当特定的财务风险发生并且造成一定的损失时,就可以用这些风险基金进行补偿。按照稳健性的原则,采取风险自留策略。企业财务风险基金主要包括各种准备金和偿债基金等。燃气企业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文件提高企业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减轻资产遭受损失时对燃气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同时,燃气企业还应当建立自己的偿债基金,为了将来在清偿某种债务时,减少因偿还那些长期债务可能带来的筹资风险。
(4)建立燃气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能够较好地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燃气企业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个流程进行具体的规划。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指的是“通过确定一定的组织关系和组织结构,使企业的各个部门成员互相协调工作,从而保证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它是整个企业风险管理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也是企业风险管理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
(5)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燃气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完善燃气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能够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利用审计与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降低燃气企业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企业的治理结构框架内部的各种财务管理制度更好地被安排与执行,让企业直接经营者和领导层的企业发展决策更加科学且更具全局性。
4、其他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1)注重燃气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燃气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关键是要有这方面的相关人才。燃气企业应当有目的地去培养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去研究企业风险管理方向。同时,要不断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燃气企业的财务风险有些是企业外部风险,有些是企业内部风险,也有些是企业外部与内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失误都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2)加强社会公共关系。随着现代燃气企业的发展,燃气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极其重要,各级人民政府也通过“看不见的手”对燃气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燃气企业需要与各级人民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把握各级人民政府的行业内的政策以及产业政策,这对于燃气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保持与各级人民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之外,燃气企业还应重视与新闻媒体组织的交流,因为这些新闻媒体组织也有可能给燃气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但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它们,燃气企业则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
(3)发挥环境会计的管理优势,促进燃气企业稳定发展。环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是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记录燃气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治理状况、环境影响状况以及企业在环境保护与开发方面的一切开发成本的会计类型。环境会计通过分析研究,对燃气企业在环境方面的开发与维护进行计量与报告,能够综合评估环境保护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从而在顺应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燃气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促进燃气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结语
只有认识企业财务风险,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才能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目标,拓展企业财务管理的空间。燃气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论是在其财务管理的质量上还是在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方面都极大地影响着燃气企业自身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以及国内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正确衡量、预测企业财务的风险,建立企业财务的危机预警机制并进行适当的防范和控制,将由企业财务风险所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从而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摘要: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切实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确保企业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燃气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燃气行业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寻找更为有效的防范燃气行业财务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行业;审计工作;合同审计;变更环节审计
一、建筑行业审计工作概述
建筑行业审计工作作为经济监督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指审计人员通过某种方法来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与评价,包括对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施工过程以及竣工阶段的审计。而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发现建筑项目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解决各种问题,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这对于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的投资,化解各种工程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投资项目的预期目标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近年来,各个建筑企业都十分重视工程项目的审计工作,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力求将审计工作充分落到实处。
二、当前建筑行业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笔者对当前建筑行业审计现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1.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审计工作的前期准备不到位是指很多审计单位都没有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做详细研究,事前审计工作不到位,甚至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都存在“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导致建筑项目的工期延长、投资效益较低等。另外,审计单位对工程项目的方案没有进行严格的论证,导致方案的可行性较低。
2.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审计及财政收支工作不到位
施工合同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签订的、基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协议,这对于建筑工程的合理施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施工合同的合理与否攸关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施工合同的制定和审查都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施工单位的领导并没有将施工单位送到公司进行审核,而是私刻印章、签订合同。这也增加了企业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诉讼风险等,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很多单位会将工程款先打入个人的账户,而个人交款不及时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财政收支情况。总之,建设行业对合同以及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并不完善。
3.对变更环节审计工作不严格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出现部分变更。这些变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工程本身、工程投资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部分审计单位并没有严格规范对并更环节的审查,导致很多盲目变更行为的出现。
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企业的经济效益等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审计工作还远远不到位,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
三、加强建筑行业审计工作的对策探讨
1.做好审计准备工作
首先,审计单位应该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及综合能力等,以便充分应对各种工作难题等。另外,企业工作人员要努力学习,学习审计工作的最新理念等,优化审计环节等,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其次,要加强项目可行性方面的设计,对项目的施工方案等进行多方面的论证,保证施工方案科学、合理。要审查前期各种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完整性与真实性等,重视设计方案的审查工作,保证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再次,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规范、得体。
2.加强对施工合同的审核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施工合同是项目施工的重要指导。合理的施工合同能够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等。因此,审计单位必须十分重视对施工合同的审计。首先,要严格按照规定,对施工合同的各个方面进行审查,保证施工合同更为完整。对于所有的工程项目的合同,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都要严格审核,防止任何漏洞的出现。其次,尽量避免合同中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防止未来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给施工过程造成困扰。再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严把各项工程款,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
3.重视建筑工程中的变更环节的审核
工程某一环节的变更,将会对建筑工程的整体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要对所有的变更情况进行审核,要充分论证工程变更的必要性等。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工程项目中的各种隐蔽工程的记录,保证施工环节合理。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工程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工作也进行严格地监督。一旦出现问题,要追究相应人员的工作责任等。
另外,作为一名工程审计人员,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法规、各种业务流程以及人际沟通的技巧等,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应用等,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实事求是,充分落实审计工作。做好审计工作对于控制工程造价、减少资金投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部门要十分重视做好审计工作,借鉴国内外其他单位审计工作的优秀经验,优化审计手段等,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参考文献:
[1]姚艳.建筑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3).
【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推荐阅读:
银行业市场风险报告06-27
电信行业风险调研报告09-12
银行业风险管理09-28
风险投资企业行业现状10-24
房地产行业主要风险点11-05
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论文09-14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11-09
企业风险分析及其对策06-15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06-01
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评估暂行办法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