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1

一、实验课的性质和目的体育心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验证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心理测量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指导体育心理工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指导运动训练、组织竞赛,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通过实验使学生达到:

1、能正确地进行心理测量,并对有关测量数据进行分析。

2、培养学生进一步养成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和事实求是的作风。

二、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体育心理实验课主要采取的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各项技术技能并能够正确使用之。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严把预习、实验、实验报告3个环节。每2人为一实验小组,每项实验以小班为单位,约20人。

三、课程学时

本实验课实验总学时为16学时。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

实验课的成绩为100分,考试采用操作和答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给出。其中试

卷部分占50%,操作占3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实验课出勤、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能力等情况确定。

凡是符合下列任何一条者,实验课成绩记为不及格:

1、实验课缺勤三分之一以上者。

2、实验报告缺少三分之一及以上者。

3、实验不认真,敷衍了事,且屡教不改者。

4、实验课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系(部、院)领导批准后,随

下一届重修相应的实验课,参加考试,并按有关规定缴纳一定的费用。实验课重修次数不得超过2次。

五、大纲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使用。

七、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实验内容简介

实验一肘关节动觉感受性的测定(2学时)[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习测量肘关节动觉感受性测定的方法。[主要仪器、设备]

肘关节动觉感受性测试仪。

实验二动作持续时间知觉的测定(2学时)[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习测定原地跑动动作持续时间知觉的方法。[主要仪器、设备] 秒表。

实验三深度知觉的测定(2学时)[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习测定深度知觉的方法,了解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主要仪器、设备] 浓度知觉测试仪。

实验四动作技能练习曲线(2学时)[实验目的和要求]

使用双手调节器测定和绘制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主要仪器、设备]

双手调节器、秒表等。

实验五动作稳定性测试(2学时)[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习使用动作稳定器测量动作稳定性的方法。[主要仪器、设备] 动作稳定测试仪。

实验六操作思维的测定(2学时)[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习使用五格三筹码操作思维测定仪测定操作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仪器、设备]

五格三筹码操作思维测定仪。

实验七卡特尔16PF个性因素测试(2学时)[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会使用心理应用系统(PES)测定个性心理特征。[主要仪器、设备]

心理应用系统(PES)。

实验八心理健康测试(2学时)[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会使用心理应用系统中的SCL-90测试量表测定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仪器、设备] SCL-90测试量表。

九、使用教材

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发挥,体育心理学,效能

1. 体育教学中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沟通

学校体育老师教授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时, 还应科学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心理素质, 培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 充分进行心理交流。体育老师的知识结构是否丰富、对学生的态度、自信心、在学生中的威望、对学生的关心程度都会影响师生间的交流, 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了解学生不同情况和差异, 区别对待, 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表情的交流方式实现。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以实践运动为主导, 动作表情的交流方式是主要方式。老师在教学中热情踏实的工作态度会给学生一种积极热情的感觉, 师生配合默契和顺利。因此, 老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沟通是共同创造愉快活泼的教学环境、完成体育教学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非常重要的一环。

2.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

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主要起指导和引导作用, 老师先做正确、完整的示范和讲解, 指导监督学生反复实践练习, 根据实际情况纠正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示范技术动作一定要正确和优美, 讲解时声音要哄亮, 语言清楚, 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讲解完整的技术动作要领。这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视觉观察信息, 脑海中有了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映象, 学生可以更好地模仿。体育教师正确和优美的示范动作,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能促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技术动作。教学中老师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体育技术动作的具体名称、要领和运动方法等, 指导学生反复练习。

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 体育老师应促进学生清楚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和顺序, 了解如何发力, 学习技术动作的概念和原理及核心部分。要让学生了解技术运动练习的目的和意义, 激发其学习热情, 监督学生反复练习, 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老师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时要先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做好心理准备。体育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的作用就是快速地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全面动员起来, 并向大脑传递表象信息, 巧妙地促使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紧密结合, 同时大脑会把神经中枢接收的表象信息迅速加工和编码, 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初步的动作程序, 以便更好地模仿技术动作。老师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 要积极而富有激情;讲解时普通话标准、语言简练生动, 并辅助一定的动作示范。技术动作示范时要轻松自然、自信大方、动作正确优美。生动的讲解和示范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自信心, 使教学更能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 体育老师在学生练习时, 要及时预防和纠正技术运动错误

体育教师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后, 剩下的就是学生反复练习时间。由于初次练习, 熟练度不高, 学生练习中经常有不规范和错误技术动作, 这是正常的。老师应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 如果出现错误, 应立刻纠正。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动作核心发力部位的肌肉着力感觉, 并使感觉慢慢清晰。

老师在指导学生动作练习的过程中, 应强化正确的肌肉用力, 快速变换肌肉发力的大小。练习时应多采用诱导性和辅助练习, 在发展学生感受肌肉差别性的同时, 预防和纠正学生错误的技术动作。重视学生最初动作的正确练习, 分析他们的习惯动作, 正确的应给予鼓励, 不正确的习惯技术动作应及时纠正, 提高学生注意力。在纠正学生错误技术动作时, 应多做示范和讲解, 让其自我分析和综合技术动作, 脑海中对技术动作有抽象和全面的印象, 更好地领悟和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 纠正不正确的错误动作定型。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其掌握技术动作的关键。老师要特别注意练习方法, 开始时应先采用趣味性游戏或比赛等调动学生积极性, 慢慢加大练习难度, 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和适应能力。但练习时学生情绪太高, 容易兴奋过头, 练习过程中也会导致一些错误技术动作。老师应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和思想品质, 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更好学习技术动作的保障。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时, 应根据教材大纲需要,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适当方法, 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 更快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

4. 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 战胜练习时遇到的困难

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练习时, 由于自身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差, 害怕练习某个动作和练习。还有些学生自我身体素质要完成的技术动作难度大, 完成过程中意外受伤, 产生恐惧心理。学生体育学习时, 产生恐惧心理就会自信心下降, 产生无助感、自我焦虑、神经过敏、反应迟钝。生理上会表现出心跳与呼吸加快而急促, 血压相应升高, 脸发白和出冷汗, 大脑皮层抑制扩散, 脑海一片空白, 导致行为和反应迟钝。学生由于恐惧心理的影响行为变慢, 甚至于全身发抖和肌肉僵硬、手脚发软、动作失调, 基本上无法完成技术动作。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找出害怕的原因。如果是动作太难, 应多鼓励和帮助其完成;如果有别的原因, 加强学生练习强度, 提高其心理承受和情绪控制力, 练习前可适当做一些适应性训练, 直到正常水平。

5. 结论

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 体育教学 作用 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51-01

体育教学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与一般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学生男女在性别差异、年龄结构差异、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待体育课的态度等问题。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无形给体育课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困难。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解决好这些问题,达到体育课教学的要求,是我们体育课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

体育教师无论对学生传授运动知识、技术、技能,还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是通过师生的心理交流而实现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非语言的方式主要靠身体和身体的动作、表情等方式来实现。在以运动为中心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说是在非语言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积极稳定的工作热情,就会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影响的重要一步。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間的心理沟通,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活泼的教学环境,是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必不可少的步骤。

2、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担心自己会出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找到学生胆怯、恐惧的原因。如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应加强保护帮助,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完成动作,如果是其它原因,就应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最后使之达到正常状态。

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集中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与有意后注意三种。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之逐步上升到有意后注意。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来组织教学,或许某些学生对某个动作并没有完全集中精力而导致没有能够很好的掌握与运用技术动作的后果。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眼神等方式观察到其事是否集中了注意,对于没有集中注意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例如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轻松幽默的话语等,这些都可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而不至于走神,也不至于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注意,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而在经过一段时间通过师生之间的磨合后就可以上升到有意后注意。这种注意不需要做任何的意志努力,因为在师生之间已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在体育课教学中最终需要达到的就是这种默契——有意后注意,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途径来使学生集中注意,使一堂课轻松的情景下顺利完成。

4、积极预防与纠正错误

预防与纠正错误是教师为了防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动作错误而采用的手段、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体育技术、技能、节省练习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能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在学习、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验和感受动作主要用力部位的肌肉感觉和用力差异,使模糊的肌肉运动感觉逐渐清晰,并且要求学生主动、迅速地改变肌肉用力的大小,强化正确的肌肉用力。与此同时对学生易受习惯动作影响的主要环节加以分析、对比,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学生练习时,还要注意提醒和纠正不良的习惯动作,以此来消除过去经验的影响。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对动作技术进行分析、综合,对动作本质进行抽象、概括、领悟完成动作的关键所在和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自己的动作与正确动作进行比较,从而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动作,并加以纠正。

5、加强体育心理的理论应用,提高体育课堂效果

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机能等因素,还取决于学生思维、注意、记忆、意志、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加强体育心理的理论应用,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5.1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提高体育课堂效果的前提

动机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内在动因。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时,才能表现出积极主动,自觉的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培养激发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是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体育课堂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增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以轻松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2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体育学习动机系统差异、运动认知能力的差异、情感特点及意志品志的个别差异、性格类型及气质类型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心理差异与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只有研究和遵循这些规律,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6、结合学生气质特点,消除心理障碍

气质是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和动作过程方面的动力特点的综合,人的气质不同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活动也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气质,再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具体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对于抑郁质学生给予一些心理过程性练习,对胆汁质学生给予鼓励,大胆提出出现的错误动作,对性格开朗的学生多给予单独练习的机会,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予帮助和保护,对胆子小的学生要多关心、鼓励、采用单独保护和直接帮助的方法。如果身体素质差,则应向练习者讲清楚素质与技术的关系,并有目的地安排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使其具备完成动作的素质要求。对由于技术错误导致受伤而产生害怕心理的学生,除进行热情鼓励外、还要帮助他们分析动作技术,使他们懂得只要按正确技术练习就不会有危险的道理,这样学生就能大胆地进行练习。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论文 篇4

一、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丰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1、体育教师要树立“以体育教育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理念,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力求在每一节体育课中,身心都能得到发展和锻炼,各项体育活动都能积极参与。

2、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到体育课外活动中来

改变过去那种单调的活动,绝对避免部分学生旁观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开展球类接力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

3、要大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

所谓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比赛,展示体育教学成果,比如队列体操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各种联谊活动、邀请赛等,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请进来,是指邀请体育专家来校为同学们实践指导,开展讲座,承办各种大型比赛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参与度。通过开展大量的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学生的心情,塑造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消除自卑、孤僻心理。

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情商的培养

1、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名中专体育教师,课堂上要饱含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本身的艺术美感,激发学生对体育和自我的认知,丰富学生情感。另外,教师“以言动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能够通过语言的力量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当我们用生动的、情真意切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上体育课时,我想学生一定会更加的投入,更愿意参与。

2、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个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我们在提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那些体育素质非常好的学生更多的是坚持能力非常强的,而一些没有坚持力和耐心的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任务。因此,作为一名专业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个个性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那些怕苦、怕累、贪玩的学生,要不吝啬表扬的语言,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克服自己的不良心理和习惯。

3、增强学生自信心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5

[关健词] 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

前言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不轻信;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主要的阶段。他们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在精神上处在断奶期,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愿以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很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既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又是人生的暴风雨时期。这一时期是否能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高,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还存在过于重视智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成为教育的盲区。研究表明:很多学生的心理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疾患,迫切需要科学、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要求“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并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直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以疏通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途径。而现在大部分学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还难以适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要讲究实效。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体育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其个性,进一步端正其体育态度,培养运动兴趣,提高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心理准备。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这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相对环境宽广,其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既有人人参与的集体统一的活动,又有分散的小群体的个人练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行为交往;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教学知识;针对上述不平等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改善师生关: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改善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二、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吃透教材精神,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田径课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在优化教法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拨、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球类课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体育理论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特别是我国体育健儿在悉尼奥运会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了我国体育在奥运会的新突破,令人欢欣鼓舞,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了我国体育健儿不畏强手,奋勇争先,以顽强的拼搏精神、精湛的运动技术和优秀的体育道德,为我国在悉尼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令人振奋,启迪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以往在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方面出现了忽视学生参与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能很快地掌握运动动作,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感到体育课上得乏味和生硬。“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抓大放小”。在教学中,笔者把握住基本的环节,一些小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练习。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要求去准备、去领做;放松活动、游戏活动也是这样。笔者及时总结,肯定和表扬富有创意的动作,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跃跃欲试。在游戏或比赛时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在新授课时让学生讲述动作要领、尝试练习等;在复习课时让学生进行练习,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巩固正确动作定型,做学习的主人。

四、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体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由于体育教学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知识与技术技能,需要在课外与校外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练习,才能掌握与巩固体育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学习方法有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自我养护法、创新法等。笔者在实践中知道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完全出自于学生内发性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跳山羊时,有的学生有惧怕心理,不敢练习,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阅读,知道动作结构;讲解示范后安排勇敢大胆的学生带头练习,教会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评价、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同学看到同伴轻松完成动作,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也能大胆练习;对于一些还不敢练习的学生,笔者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我保护你”“你能跳过去”“勇敢些”等等,使他们增强练习的自信心和勇气。运用游戏“跳背接力”、“越障碍接力”等,增强练习的兴趣,课外学生也自觉进行游戏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掌握“三基”,发展智力、体力,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严于律己,勤学苦练,完善自我,拼搏进取,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都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解除不良的情绪干扰。队列练习中,学生出错时,不能让学生出列“示范”,让他们当众出丑,无形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某个学生练习动作失败时,笔者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笔者抓住“失败”这一时机,进行引导、鼓励,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某些教学内容由于技术动作复杂而难以掌握,尤其是体操项目需要高度的协调性和一定的身体素质,有一部分的学生往往完不成动作,笔者通过分层次教学,降低器械或练习的难度、要求等方法,让那些能力有限、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动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笔者积极创造条件,注意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师生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6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心理现象的剖析,以期得到克服不良心理的教学对策,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心理现象 体育教学 对策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学校通过体育教学,达到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却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如:体育学习兴趣低落,体育锻炼懒散,缺乏恒心和毅力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体质的增强,而且还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心理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先论述如下:

一、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良心理现象

1、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

这类学生对体育认识不明确,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迫于老师的压力,迫于考试通过不了才勉强练一下。特别是对于一些田径体操项目,他们认为枯燥无味,不愿练习,所以能躲就躲,找各种理由应付老师,更不用说坚持体育锻炼了。

2、体育锻炼时,懒散心理严重

这类学生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参加体育锻炼时怕苦怕累,对于难度较大的项目,他们说难了,有危险不敢练;对于难度小的项目,他们又说单调不想练,对老师不值得任务总是打折扣。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

3、忍受能力较差,缺乏恒心和毅力

这类学生运动经历少,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较低,运动生理卫生知识缺乏,对体育

锻炼中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不理解,认为肌肉酸痛是伤,身体疲劳是病,有点小伤小病就不愿练习。如果因锻炼受了些损伤又会被吓倒,忍受能力较差,遇到较难的教材躲躲闪闪,不敢去练习,缺乏信心、恒心去战胜困难,缺乏毅力去取的成功。

4、求异心理严重,不愿刻苦深入学习

这类学生对新项目、新技术凭着好奇的心理来参加学习、锻炼。这时他们锻炼的积极性

很高,然而,等好奇心过去,参加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就消失了。他们不愿刻苦练习,考试中只求及格,不求优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的体育锻炼,其结果是运动成绩上不去,健身效果不佳,教学效果受影响。

二、 克服学生不良心理的教学对策

1、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

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教学反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目的任务、体育在教育的地位、体育锻炼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产生学习体育的需要,引导他们体会体育锻炼的好处,通过定期对他们进行素质测验和锻炼后自我感觉的调查,运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用事实证明体育锻炼的好处,进一步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2、加强意志训练

也就是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调动学生内在潜力去克服困难

的过程。学生懒惰心理的产生正是与他们缺乏联合要的意志品质有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加强对他们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的磨练。如多安排长跑、越野等项目,以培养学生克服疲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如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烈日、严寒),要求他们坚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互帮互学,让素质强、技术好的学生领头,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心理。

3、重视运动生理卫生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可通过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运动中和运动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心

理准备。如:长跑教学讲解“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使他们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增强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举出生动事例进行讲解引导,使他们懂得干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到到成功的彼岸。在教学中还可实施心理训练,提高他们对动作特点和要领的感知想象能力及理解思维能力。根据教学步骤,要求学生边想边练,不断体会完成动作的身体姿势和肌肉感觉,使概念更清晰,有助于强化动作技术,减轻和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增强运动的自信心,培养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4、教学要有新颖性、独创性

体育教师要善于吸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要有新颖性、独创性,力求满足学生求

新、求趣的心理需要。如,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活动技能,但学生普遍对跑的教材不感兴趣,教师就应该正确的诱导学生,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启发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学习动机。同时,还必须根基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多采用发展奔跑能力的自然环境的跑和游戏性追逐接力,采用比赛和游戏等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就会积极参加身体锻炼。

参考文献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5

[2] 董玉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3

基于学生体育心理状态的体育教学 篇7

案例:一节普通的体育课, 教学内容为支撑跳跃, 在教师宣布了本次课内容后, 学生群中出现了明显的反差, “有人欢喜, 有人忧”。欢喜的是那些活动能力强, 灵活性好的学生。忧的是那些体形肥胖、运动能力差、胆小的学生, 他们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上面的案例对于中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怕是会经常遇到。对遇到以上情况, 我会比较细致耐心地去帮助那些“忧”的学生, 帮助他们去克服困难, 让他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久而久之, 随着体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 我遇到越来越多的这些类似的案例, 思考也就越来越深入。中学生体育心理状态, 是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活动水平与效果的一个重要反映。通过对学生体育心理状态的研究, 可以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心理依据, 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学生心理状态的必要性

1.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 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这主要涉及到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不健康状态, 大部分学生存在于前两种状态, 极小部分存在于第三种状态。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 如性格孤僻、情绪焦虑、偏执、逆反等。体育教师在面对诸如此类的情况时, 就必须很好地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特点来渗透心理健康内容。

2.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去推动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 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 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在体育活动中, 能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 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3.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 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的学生, 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 作为体育工作者的我们, 完全可以通过体育课内容的丰富, 去产生一种积极的引导力, 从而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 进而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影响学生体育心理状态因素

1. 动机兴趣

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兴趣则是学生对体育活动要求的表现。但时下不少学生却对体育课缺乏正确的认识, 存在一种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认为体育课只不过跑跑跳跳, 玩玩而已, 没有什么好学的;认为身体锻炼和不锻炼, 效果差不多, 课堂上不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性不高;认为课堂上所学知识用途不大, 从而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认知能力

正常的认知能力是指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学生因为自身身体素质差, 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学习上感到困难, 课堂上缺乏热情和兴趣, 自制、自控能力差, 跟不上教学计划,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 态度情绪

在体育活动中, 情绪是一种需要的反映。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 只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 未掌握动作要领, 不明确动作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 在视、听、知、觉和运动表现模糊的情况之下忙于做动作, 容易出现问题, 从而导致动作练习失败。

4. 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对动作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技术动作, 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丧失自信心。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术水平低, 在进行动作练习时, 不敢迎难而上, 缺乏自信心, 错误夸大动作的难度, 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学习存在消极的心理。

5.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种活跃、和谐气氛的有效形式。但如果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 师生关系紧张, 或不能平等对待学生, 冷落差生, 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 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 自信心受损, 就会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对体育学习的厌倦和恐惧也随之产生。

四、基于学生心理状态的体育教学建议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手段上, 我们应不断创新, 不断创造性地去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 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游戏中完成练习任务, 能做到寓教于乐, 并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把游戏融合到教学中,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促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平常的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克服自己基础差、学不好的心理障碍, 从情感上接近他们, 从心理上理解他们, 适当地给予他们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深浅得当、难易适度, 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差与优之间的差距, 在练习方式上应因材施教, 把好、中、差的学生分成三大块, 根据学生的特点, 分别提出相应的要求。通过不断强化, 不仅可以消除差生心理上的消极防御心理, 而且可以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从而加速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 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站

建立体育教研室与心理辅导中心连接体系, 用运动方法和语言暗示疏导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站, 并对部分学生 (心理障碍明显者) 建立个人运动处方, “对症下药”。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只有切实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真正功能。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 也为自身的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摘要: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因素的分析, 确立体育教学中的定位, 即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 从而为我们的体育课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施教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状态,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于志江.浅谈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1]于志江.浅谈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

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学;应用

一、体育心理学的认识

1.体育心理学概念

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心理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为主。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科学。就其性质而言,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体育心理学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

2.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1)研究内容。体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条件下所有的心理现象,但更侧重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实践意义。体育心理学能够较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能应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式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能动性。

二、影响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因素

1.性别差异的因素

男女生对体育项目的喜爱有很大的性别差异,导致影响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体育项目,女生不喜欢,有的男生不喜欢,导致学生不能得到全面锻炼,达不到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学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对体育项目的爱好有差异,女生喜欢个体项目、对抗小的项目,如体操、健美操、乒乓球等;而男生喜欢篮球、足球等项目。

2.自卑心理因素

很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主要是自身的身体形态、体育素质等方面,当学生的奔跑能力不强的时候,他们不喜欢表现自己。形体不是很好的学生很不愿意去尝试;篮球项目中,一些不会篮球的及身体上下肢不协调的学生也很不愿表现自己。上述的这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和人说话聊天。

3.恐惧心理因素

体育项目自身带有一定的安全因素,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产生恐惧。比如,篮球中的传接球,对于女生来说,她们怕把手弄坏了;还有跳高、跨栏等体育项目导致学生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在跳高的过程中学生对杆也有一些恐惧,在体操的单双杠中学生的恐惧心理较多。

4.焦虑心理因素

学生对某个体育项目,产生一定的焦虑,他们担心自己做不好、比赛失败等,学习压力会越来越大,很多的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出现焦虑心理,影响了他们能力的发挥。

三、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体育项目具有很大的替代性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体育项目可以达到同样锻炼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动脑筋,寻求学生更喜欢的、易接受的项目,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性别差异心理,提高教学质量。如应用篮球的行进间运球和健美操的行进间的踢腿和手上动作都能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心肺功能;男女生也可以分组教学,对女生多进行开导和鼓励,在体育教学中多寻求代替性的项目,克服他们对体育项目差异的喜悦性,达到学生人人参与、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2.学生自卑心理的克服

多鼓励和表扬能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不敢表现自我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在教学中要进行分组教学,降低难度系数,使学生找到信心。要多组织集体活动,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教师多用言语及微笑给学生信心和帮助,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这样能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活出自信。

3.器材的替换能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体育器材的选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把教学排球换成软式排球,跨栏的横杆、跳高的横杆可以换成橡皮筋等,这样能减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恐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克服焦虑心理

在比赛或者训练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对比赛成绩要客观,多鼓励学生,不要给学生压力,如果比赛失误或者没有发挥好,不要大声责骂,要分析客观的原因,不要对他们实施很大压力。心理自我要求过高反而失误就越多,成绩越差。

四、结束语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无处不在,教师要多应用心理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竞技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体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广泛,笔者只是对教学中简单的几个问题进行整理,应用体育心理学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的绍兴之行游记作文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