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公司工作计划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旅公司工作计划(共9篇)

文旅公司工作计划 篇1

(一)继续按照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X”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指导具备资源条件的村镇街区开展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继续完善乡镇街区文化站,不断提升X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合教体局加大文体广场建设力度,加大总分馆制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帮助广大基层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继续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活动重点向脱贫攻坚任务重的村镇倾斜。加强对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管理,扩大放映覆盖面,做到每个自然村每月一场电影。培育农村文艺队伍,争取每个乡镇街区能够形成X-X个常年坚持开展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三)加大文化和旅游执法力度。继续做好文旅市场管理,进一步细化网格化管理,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加大宗教场所和民间演艺个人团体管理力度,加强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执法单位,深入推进联合执法,确保文化和旅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抓好馆藏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收录考察工作。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做好博物馆开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排演新剧目《

X》。继续繁荣文化精品创作,培养青年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五)打造提升A级景区。大力支持X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不断提升X好汉城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指导X风景区开展AA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提高XA级景区的数量和质量。

(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督促X故里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工程建设进度;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建一批旅游厕所;继续做好X“”旅游服务品牌。

(七)提升X旅游商品发展水平、继续发掘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和文化创意商品。做好X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广,提升乡村旅游商品的种类和品质,组织相关企业代表或个人参赛参展,提高X旅游商品知名度。

县2021年文旅局普法计划 篇2

为做好2021年度的普法工作,按照要求,现就积极开展普法活动,特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今年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做好“七五”普法收官和“八五”普法谋划为主线,丰富主题宣传活动,深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扎实做好各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二、主要普法宣传内容

1、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重要论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国家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学习宣传教育,保障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学习宣传与文化旅游部门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党内法规学习宣传教育,确保党建工作和法治建设工作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2、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宪法宣誓等活动。

3、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围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教育。

4、使全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和国家工作人员日常学法制度、法治培训制度、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抓好本部门(单位、系统)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

5、积极参加普法征文、法治动漫微电影、“我与宪法”微视频等法治文化创作评选活动,加强机关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提升机关治理法治化水平。

6、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

7、深入学习宣传文化旅游领域内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文物保护法》、《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旅游行政许可法》、《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行政处罚办法》、《省旅游条例》、《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和公共类法律,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三、普法对象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县域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流动人口、干部职工。尤其是要把广大机关干部职工列为重点的普法对象。

四、普法宣传方式

(一)坚持面授教育。利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邀请法院法官进行法律知识和政策条文讲座;由法律顾问讲解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难问题;举办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等。

(二)通过田园广播,发传单等广泛宣传。在形式多样的宣传中教育广大居民,提高全镇人民的法律意识,树遵纪守法新风。

(三)组织专题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举办法制图片展览,开展法律知识咨询,开展专业法律纪念日宣传,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营造人人知法、学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五、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对法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坚持党组普法工作领导原则,作为党政主要负责人职责之一,把普法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配备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工作(兼职)人员,保障普法所需的经费,并保障好宣传所用硬件设施,抓好“七五”普法规划的贯彻与落实。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职工学法日制度、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知识培训制度等。加强普法工作总结评比,把法制教育、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表彰先进,督促后进。

文旅公司工作计划 篇3

仅供参考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文化方面

1.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召开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培训会,14个乡镇分管领导、综合文化站站长、文物网格员代表、“三区”文化人才、群众文化服务品牌负责人、乡村文艺队伍负责人、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参加培训。报送《杏则村打造田园式阅读空间》《杏则村打造分布式露天小舞台》《土沃村创新非遗传承模式》《交口村打造“文化+文物+旅游”新模式》《传统庙宇变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个示范区创建创新案例。协助省厅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

2.规范基层建设,丰富文艺作品。深入全县乡镇,规范、完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丰富文艺作品,创作了歌曲《喜气洋洋》、音乐快板《奋进新时代》、歌舞《锦绣飞旋》、情景剧《扶贫路上》和MV《之恋》。建成“树理云”数字文化馆和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包括读者指南、讲座、展览、活动、公告通知、数字资源、数字图书、志愿服务八大板块,共有数字资源20TB,其中电子书5万册共10TB。数字文化馆包括精彩资讯、文化品牌、文化直播、业内培训、数字展厅、惠民院线、文化志愿、非遗传承八项功能。

3.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对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免费开放等情况进行整改提升。重点打造我县在太行一号公路沿线点位——杏则村、下沃泉村、土沃村、交口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合理设置并精心打造与周边环境匹配,便于村民和游客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将文旅元素深度融合。

4.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成功申报2020省群众文化惠民项目4项。其中,省群众文化服务品牌1个、省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35支、省乡土文化能人艺人17个、省乡村文化带头人35个。开展县2020年“非遗”、戏曲、图书流动服务进校园活动,分别走进小学、学校、二中、城镇初中、中学。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暨文化文明志愿服务文艺、图书进校园、进幸福大院、进景区、进农村、进警营、进机关、进工地、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站“十进”活动。开展免费送戏下乡140场,免费送电影下乡1532场。召开文化人才工作培训两场,14个乡镇文化分管领导、综合文化站站长、文物网格员代表、“三区”文化人才、群众文化服务品牌负责人、乡村文艺队伍负责人、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等300余人次参加培训,为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开展提供了人才队伍保障。

(二)旅游方面

1.积极落实逆周期调节政策。实施了A级景区免门票、旅游住宿优惠、报销抵晋当日高速公路过路费和旅行社返点等逆周期调节政策,实现了游客翻番,旅游业迅速回暖的预期目标。3月1日至11月31日,我县酒店核销消费券数量184张,核销消费券金额5960元,发票总金额43709元,游客总人数226人,过路费车辆数69辆,总金额7512.48元。

2.加快推进龙头景区建设。加强历山景区、柳氏民居、湘峪古堡三个A级龙头景区建设,打造旅游核心品牌。历山加速推进与高新普惠对接,普惠旅游已提出转让股份意愿,历山景区已协调县文旅公司暂时接手运营,待高新普惠公司自身审计、股份改革完成后,再根据县政府安排对接历山景区的股份转让工作,目前景区经营状况良好。委托审计核算、资产评估、法律咨询三家公司对大唐文兴公司和柳氏实业公司完成资产评估,为下一步股权整合奠定了基础。湘峪古堡招商引资工作持续进行,北京山海文旅集团投资规划召开汇报会,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领导、部门领导听取了湘峪古堡下一步开发思路。湘峪古堡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

3.大景区建设。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大景区总体规划和核心景区详规》已完成,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和业态招商同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继续完善国家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搭建形成森林公园营运框架,为社会资本进入创造必要条件。

4.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县旅游集散中心已完成可研、立项、选址。10座旅游厕所已全部完工,其中3A级3座,2A级4座,A级3座。

5.旅游宣传。围绕“待开发的处女地”“中原大地后花园”“健康养老长寿乡”三大主题,成功在郑州、博爱、济源三个地市举办“清凉太行如画”中原城市群旅游推介会,全县3A级以上景区及县农林投公司对我县优势文旅资源和产品进行了全面展示和推介,参与人数2000余人,签约游客约30万人次。

6.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营销两手抓,游客接待量远超去年同期。杏则村、豆庄村成功申报为省级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市“百村百院”行动计划,叫响擦亮“生态康养·如画”康养品牌,成立康养特色村建设指挥部,全力打造下四个康养特色村。

7.旅游扶贫。制定了《A级景区扶贫工作方案》,A级景区共安排39名贫困户就业;与110户贫困户签订农产品代销协议,已发放代销定金22000元;组织旅游扶贫专项培训2次,线上辐射全县14个乡镇,线下培训共三期110人,拉动景区周边贫困户12户40人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

(三)文物方面

1.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文物、公安、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文保中心,负责统筹推进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在四处国保单位(湘峪古堡、窦庄古建筑群、郭壁古建筑群、柳氏民居)设置文保所,聘请122名专职文物看护员、242名文物网格员,明确任务,厘清职责,实现了文物保护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县、乡(镇)、村、文保员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建立“四级责任制”管理体系;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和“四有工作”(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管护机构)要求,对县保以上文保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标志碑作出标志说明,建立档案。

2.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2020年,我局共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4个,总投资1704万元,包括郭壁东院-雨花阁文物保护修缮项目、窦庄耕读院吕祖阁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土沃洞沟村虞帝庙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和县城城隍庙文物保护修缮项目。

3.强化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在“文化遗产日”和“5.18国际博物馆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阵地进行宣传。今年以来,所有国保、省保、市保、县保单位通过悬挂标语、制作宣传版面、发放宣传资料,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群众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在全县形成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

4.采取措施确保文物安全。积极开展文物安全检查。检查发现,中村镇上阁村市保单位舜帝庙侧墙上架设有管线,固定有煤气管道,现已拆除。端氏镇曲堤村在没有给文物部门提交书面请示的情况下,擅自拆除三普点文物霍惟准门楼,产生不良影响。经文物执法队核实,对村委做出了通报批评,更换了文物网格员,要求村委将拆除后的石构件摆放整齐、编号,现已用篷布蓬起,在条件成熟后再恢复门楼。

(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面

开展网吧专项整治,组织召开创文问题反馈推进整改会议,公开《网吧标准化承诺书》,推行网吧标准化建设。开展娱乐场所专项整治,从“管理、服务、安全”三个方面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发放“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公益宣传海报、警示标识、三个规范海报600余张,为更好地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广播电视专项整治,综合执法的同时向群众进行法律法规宣传,让广大居民了解擅自销售、安装和使用卫星电视广播接收设施属于违法行为,通过“双随机”联合执法,发挥行业职能,对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按照销售、安装和使用三个环节加强管理。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实施文化资源普査,摸清“家底”,建好档案,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

梳理挖掘历史文化名人历代作品和建筑资源,编辑整理古籍、名作、名篇,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性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二)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切实做好我县古建筑、古人类遗址、传统村落、红色及抗战文化遗存、可移动文物等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

加大重要遗迹遗存、重大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力度,进一步系统保护和展示乡村的文物古迹、文化习俗等。

(三)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提炼题材,创作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传播文化,传承精神。

(四)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础上,继续巩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果,完善“县两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保障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和资源的上下联动和共享共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能力。

(五)组织开展第五届赵树理文化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

优化活动安排,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扩大宣传范围,叫响“千年古县如画”品牌。

(六)加速推进龙头景区建设。

聚焦历山、柳氏民居、湘峪古堡和四大重点景区,推进历山景区股份制建设,加强柳氏民居景区与文旅集团的对接工作,持续推进湘峪古堡景区招商引资,完成景区核心景区建设。

(七)持续开展乡村旅游工作。

依据全县乡村文化旅游特点和优势,结合康养特色村建设工作,精准定位,各有侧重,审慎落笔,高水准打造一批不同类型和体验的乡村旅游示范样本,并积极申报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八)旅游基础工作。

持续开展旅游厕所、旅游营销、旅游培训、智慧旅游等基础工作,确实提供旅游服务水平。

(九)加强文保员和文物网格员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文保员、网格员履职尽责的能力。

制定考核办法,对乡镇、行政村、文保员和文物网格员进行考核。

(十)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各部门、各乡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应急预案。

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和破坏文物行为,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县文物安全。

文旅公司工作计划 篇4

一、“十三五”以来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文化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建成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个“农民文化乐园”省级试点、141个村农家书屋和141个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并全部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保护,非遗项目列入省级2项,市级5项,非遗传承人有省级1人,市级3人。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无线广播,数字电视延伸到乡镇集镇周边。

2.公共文化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实施“公共文化馆免费开放”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两个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夹沟“4·20”文体节、祁集豆腐文化体育节、潘集区少儿文艺调演和非遗项目展示等活动,满足了群众唱歌、跳舞、看书、看电影电视和听广播的基本需求。

(二)旅游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旅游景区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实施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等措施,建成3个3a级旅游景区(架河武庙寻趣园、创大生态园、后湖生态园)和1个2a级旅游景区(潘集镇“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

2.旅游服务水平得到提升。通过推进旅游服务提标升级工作,全区建成2家三星级旅游酒店(聚鑫宾馆、金色港湾大酒店)、1家五星级农家乐(草原人家大酒店)和2家旅行社(顺达旅行社、美林旅行社)。

(三)体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已经建成。建成潘集区体育馆,建成10乡镇综合文化体育站和街道“15分钟健身圈”,实现141个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3平方米,实现了体育设施社会化、网络化、便民化。

2.公共体育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内容之一)“农村体育活动”项目,成立了乡镇街道体育组织和潘集区篮球协会,批准65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和12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夹沟“4·20”文体节、祁集豆腐文化体育节、全民健身日和“三级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满足了群众体育基本需求。

二、“十三五”以来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取得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旅游体育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两馆面积达不到国家标准,区文化馆和图书馆面积达不到(最低的)国家三级馆标准。

(二)文化旅游体育资金投入存在短板

1.实施运营维护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和乡镇综合文化体育站的实施运营维护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影响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

2.项目资金总额比较小。文化惠民工程的经费都是平均分配的,有的项目经费很小(比如:农村体育活动项目资金每个村每年1200元),难以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三、“十四五”潘集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的发展思路

(一)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

1.指导思路。以建设文化强区为引领,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和改革创新,强力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提标升级和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增效,精心打造文化活动、文物保护、非遗保护的特色和亮点,满足全区人民公共文化基本需求。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文化运行机制,拥有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拔尖的文化人才、大量的群众文化精品、较大的文化产业、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力争我区文化综合实力在全市领先。

(二)旅游事业的发展思路

1.指导思路。以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引领,以加快构建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和改革创新,强力推动旅游景区提标升级和旅游服务提质增效,精心打造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人文旅游的特色和亮点,提升潘集区旅游事业综合实力。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运行机制,拥有完备的旅游景区、拔尖的旅游管理人才、大量的旅游精品项目、较大的旅游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力争我区旅游事业综合实力在全市争先进位。

(三)体育事业的发展思路

1.指导思路。以建设体育强区为引领,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和改革创新,强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提标升级和体育惠民工程提质增效,精心打造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设施的特色和亮点,满足全区人民公共体育基本需求。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格局、体育管理体制、体育运行机制,拥有完备的体育设施、拔尖的体育管理人才、大量的体育精品赛事、较大的体育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力争我区体育事业综合实力在全市争先进位。

四、“十四五”的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十四五”重大项目。新建潘集区图书馆大楼,将现在的区文体中心的楼房全部给区文化馆,从而确保区文化馆和区图书馆的面积达到(最低的)国家三级馆标准。

(二)“十四五”重点工作。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新建潘集区图书馆大楼;

2.完善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3.完善乡镇街道建设“三个一”工程(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多功能球类场地)建设项目;

4.完善潘集区建设“五个一”工程(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和体育公园)建设项目。二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1.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群众公共文化基本需求;

2.加强旅游景区建设,壮大潘集区旅游业综合实力;

3.加强体育强区建设,满足群众公共体育基本需求。

文旅公司工作计划 篇5

**市在大巴山脉南麓,属**东北部,坐落于陕西、湖北、重庆3省市交界处,国土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万,辖7个县市区。位处长江上游北部嘉陵江流域,巴河、州河、前河、中河、后河等多条河流从境内穿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水、热、光、土、山、壑、林等自然条件生态配合较好。是一个以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賨巴人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自然景观、人文景点众多,历史遗迹丰厚,是一片急需开发发展的文旅处女地。

说道文旅,必然先说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良性发展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文旅本是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互鉴交流取长补短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进行布局,把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与文化密不可分。为此,**把“四个坚持”作为基本方略,狠抓青山绿水,挖掘地方特色,整理地域风俗,猛攻文旅上档升级,对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战略调整,出台文件,落实举措。

一、文旅融合发展

推动升华是大势所趋

**优势独特、大有发展前景。巴风賨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独特的大巴山风情。这里人文荟萃,诞生了战国四君子之首的春申君黄歇、功勋卓著的汉将军冯绲、抗清名将兵部尚书李长祥、建立大成国的李雄等历史英豪;有家风传承优良的阁老卫承芳、佛门巨匠一代禅师破山和尚;还有板凳蛮前歌后舞助武王伐纣的英勇史记、张飞大战八濛山的神奇传说、徐庶隐居花萼山的铁骨轶闻、李太白杜甫题赞巴渠的不朽诗篇、建文帝魂归中山寺的疑云。古有八位丞相从**走上政坛的史迹,今有朱德、陈毅、刘伯承三元帅川东播火的伟绩;更有徐向前、李先念等将军征战大巴山的赫赫战功,神威火箭从这里飞出的破天荒记录……。巍巍大巴山,处处皆锦绣;悠悠**市,无处不英豪!

这里,创造了神秘璀璨的巴渠文明,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沉睡五千年,一醒惊天下,就是见证;孕育了茶文化、菌文化、竹文化、丝麻文化、药材文化,雀舌富硒茶、精美竹编、野生木耳、五百岁桑树、六百岁乌梅、纤维质量全国第一的苎麻、中华药材宝库等,就是物证。巴蜀文明符号性文化丰厚而多样,生态淳朴、旅游景点原始而精萃。而今跨进新时代,大力发展文旅,适逢其时。

**,自然文化遗存丰富璀璨。嘉山秀水遍布,凤凰山、八台山、花萼山、黑宝山、峨城山、翠屏山、玉印山、莲花湖、宝石湖、巴山大峡谷等相映生辉;历史积淀厚重,罗家坝遗址、古城坝遗址、巍巍汉阙、庄严真佛山等古迹星罗棋布;“文宗自古出巴蜀”,文化名家俊杰辈出,史诗《连昌宫词》,元稹成名于**;国宝《五牛图》韩滉绘制于巴山。中华百位文化名人唐甄,《潜书》思想闪烁;刘行道兴学,昆玉遍布九州;李依若一曲《康定情歌》唱响太空,影响深远;李冰如一生献给古体诗词,名震巴渝;今人彭万洲、梁上泉、陈官煊、杨牧、周啸天等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文化习俗多姿多彩,拥有众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草坝龙、耍火龙、扎八台、薅秧歌、赛龙舟等独具巴人特色,八大碗、土灶酒、老阴茶、坐花轿等古风犹存。看青山绿水、品巴人风情,喝盖碗茶、尝麻辣烫、摆龙门阵、游农家乐,体验丰富的巴人生活符号和美妙的“乡愁”记忆。

二、集成发展

打造文旅高地

1、思想先行,以文促旅。把创新的思想理念文化慨念融合到旅游的全过程。深刻认识思想的放开、文化的需求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文化创意是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和众创空间服务升级,为文化和旅游领域的领军企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我市不少景区亭阁是空的,廊道是虚的,景色是没说明的,严重缺乏文化气息。建议各个景点完善景观图文信息,通过山石水湖的来龙去脉介绍,地名村名山名寨名溪名等的传说故事,拓展文化资源的利用,丰富旅游业态、引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品位、增强文旅产品吸引力,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罗列景点,向文化人征集故事,常言“种下故事,收获金钱”就是这个道理。旅游和文化都是推动文明升华、交流互鉴、传播先进、增进人民友谊的桥梁,故事的口口相传,影响更大,所以应大力讲好**故事、八方传播好**声音。

2、以旅彰文,提升档次。旅游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扩散快速广阔,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如果一个景区故事丰富、传说精彩,去来者必然日益增加;如果一个景区诗词联赋精萃,书法绘画独具魅力。这些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发挥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优势,那么很快能繁荣兴旺。但有的景区楹联不合联律,诗词缺乏诗味(南京教授鈡振振说,有的辞赋就是垃圾);不少诗文词不达意,对联挂反了;有的景区书法作品就是一二个人的,大家名家作品稀少。因此,建议向全国全省发出优秀作品的征集令。文艺名人参与增多、传播范围增广等优势出现,就能够快速扩大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受众群体和覆盖面,提升**文旅影响力。

3.和合共生,文旅同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优势互补,相互增益,相互支撑,和合共生,协同共进,缺一不可,就能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新的增长点。建议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木耳、银耳、雀舌、黄花、莲米、醪糟、乌梅、杜仲、桑葚、橄榄油等,将它们的来源、传说、功效整理在包装上,编撰成宣传画册,定能开创文化创造产品的活力并绽放迸发,形成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持续涌现的新局面,增强**文旅软实力、品牌力和文化影响力。

4.融合发展,制定**文旅顶层设计。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始编制中,围绕省委提出的“三九大”战略,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抓住契机、深入调研、多方准备、全面谋划,充分展开,总结已有经验,找出发展缓慢的成因。视野要阔,思路要宽,研究新战略,制定体现融合发展、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和针对性政策。建议重点放在**的悠久历史、光彩的红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光、别具风味的地方产品上。同时希望评选**新的十大历史名胜、十大现代名景、十大名山、十大名水(湖)、十大历史名人、十大现代名人等,予以重点推出,造成集团规模,形成多诺米骨效应。

5.业态融合,全面跟进。实施“文化+”“旅游+”“科普+”“教育+”战略,深入“互联网+”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拓展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域旅游,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饮食艺术等门类非遗项目进入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展演。推进红色旅游文化、本地民俗演艺、文化遗产旅游、典型主题公园、文化主题酒店等的融合发展,使业态提质升级。建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科教怡情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推出一批教研学、寻根问祖、文化遗产追踪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

6、优质服务

培育文旅引领企业。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省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旅企业、核心品牌、特色园区,使文旅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全市文旅片区统一形成优质高效的文旅精品供给力,满足个性化、多层次游客的需求。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由政府支持、企业主办,开展重大国际、国家、全省性文旅活动,实现文旅发展全程化、旅游制度规范化、旅游服务高质化,旅游过程国际化,充满活力,产生一批**味浓、巴渠韵厚的文化旅游精品,争取进入全省前列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7、上档升级

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篇6

一、武昌区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武昌区的文化旅游产业正逐步由传统的景点旅游转变为全域旅游。首先,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在文化旅游的带动下实现了有效再配置,武昌区正逐步建设成为既宜居又宜游的城区,如东湖绿道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休憩、运动的场所,也成为武昌区的旅游吸引点之一。其次,景区内外进行统筹规划,如昙华林、户部巷、斗级营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征收与改造,将街区多重城市功能进行有机统一。此外,武昌区也在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会展业、艺术设计产业、信息产业等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二)城市特色街区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

武昌拥有以户部巷昙华林、斗级营、都府堤、楚河汉街为代表的特色街区10余个。户部巷、昙华林、楚河汉街等特色街区初步实现了文化创意、艺术体验、艺术交流、娱乐购物、旅游休闲等多种城市功能的统一,营造以人文、民俗、创意、时尚为特色的古城历史风貌和文化创意展示区。

(三)文化节庆与文化活动全面展开

过去几年武昌区成功主办了长春观中国新年民俗庙会、户部巷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首义园美食节、辛亥首义文化经贸旅游节、东湖端午文化龙舟节、东湖梅花节、东湖灯会、东湖樱花节、武汉大学樱花节、东湖牡丹花会、东湖荷花节、中国(武昌)首义文化旅游节、牵手昙华林艺术节等大型文化娱乐节庆活动,效果明显,聚集了人气,提升了武昌区的旅游形象。

(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

以湖北省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代表的武昌博馆群早已是武昌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博物馆更以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开发为切入点与武昌区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自20XX年5月24日省文物局召开全省相关文博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推进会,并成立湖北省博物馆文创联盟以来,各博物馆便积极推进文创产品方案设计以及开发调研工作。

从20XX年起,武昌区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推出《武昌区供给服务指南》以“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活动供给质量,联合武昌区省级公共文化场馆、文化剧院、文艺团队开展多场文化活动,构建城市新型文化空间,以文化涵养城市文化旅游氛围,促进文化旅游消费。

二、武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文游消市场供需失衡

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重镇和交通枢纽城市,拥有较好的旅游市规模、强劲的经济发展环境和优良的交通区位优势。根据《20XX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武汉市的旅游现实竞争力、城市潜在竞争力水平和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四。而武汉20XX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2.64%,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可见本土文化消费市场供需失衡。

(二)文化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存量文化资源缺乏深度挖掘。武昌的名人文化开发仍停留在游览有形的历史纪念物,而其与名人精神、艺术造诣的有机互动并未有更深层次的体现。革命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武昌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又一大特点。武昌区红色旅资源类型多样,其中包括革命旧址纪念馆、革命人物故居、革命烈士陵园。武昌区革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何避免文化内涵的呈现形式落入单一、空洞和乏力的困境将是革命文化旅游资源未来面临的一大挑战。武昌区宗教文化资源如何提升吸引力形成文化养生游文化休闲游等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态将是这类文化资源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高端文化旅游产品缺失

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对高端文化产品中的赛事游、会展游、商务游、创意游、修学游等产品的开发重视程度不够。武昌区作为湖北省行政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需培育和打造一批能承接相应等级的比赛、会议、节庆演出的旅游项目来完善和丰富武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结构,提升武昌文化旅游发展水平。

三、武昌区未来文旅产业发展定位及目标

武昌区文化旅游产业在未来几年需做好几个方面的定位:一是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二是推进武昌古城核心景区、武昌滨江文化景观带、楚河汉街文化旅游带建设,打造3~5个标志性武昌文化旅游地标、标志性IP和网红打卡地;三是促进大黄鹤楼5A级景区扩容,遴选打造一批武昌特色的文化精品民宿,新增A级以上旅游区和一批高星级酒店,促进旅游资源及要素的优化配置。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打造,推动武昌成为全国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典范城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四、典型项目(中科院武大智谷)

(一)位置与范围:以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为中心,包珞珈山、小洪山、八一路及沿线区域。

(二)发展定位: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区、科技创新科技共享体验园区

(三)发展重点:依托珞珈山、小洪山及东湖山水景观资源优势,整合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等科教文化优势资源,以“文化+科技”融合为导向,重点建设珞珈文创小镇、小洪山科学城、八一路大学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等项目,完善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及配套建设,建设融合高端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聚集高端创业创新创造要素的创新集聚园区,打造成武昌区创新园区建设的标杆和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

建设小洪山科学城,以中科武大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为核心,推动中科院整体改造开发,建设中科院小洪山科学城。在优势的生命健康产业基础上,引入“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新业态,打造云端共享花园、众创空间、创意工坊、路演会场等交融开放的创业孵化空间,集聚一批“文化+科创”企业团队。

打造八一路大学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积极推动八一路沿线城市改造和更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核心,改建周边厂房实验室,联合武大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同时依托武大校友资源和社会力量,建设珞珈校友咖啡旗舰店、“创业苗圃”“创新创业工作室”等形式多样的众创空间,打造集合“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众创服务生态链条,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品牌企业提供创新氛围浓厚、办公环境优越的“创新创业驿站”。

文旅大学习大比武大提升体会 篇7

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行政审批“大学习、大比武、大提升”活动要求,我局深入开展了“大学习、大比武、大提升”活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学习情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不断强化思想认识。

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必须考虑如何将文旅事业发展与县旅游经济发展进行融合推进,跳出文旅看文旅,跳出本地看差距,从而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目标;同时必须鼓励科室干部摈弃按部就班的做法,鼓励科室干部在工作中大胆创新,营造“激青工作,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培树责任担当意识。

要明确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落实市委“大抓营商环境、大抓招商引资、大抓项目建设”的要求,不断学习爱岗敬业、不断求索、乐于奉献的先进榜样。在遇到困难和挑暂时,只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担当落在行动,只有本着对社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务实工作高效管理,发挥自身聪明智慧,才能让文旅事业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使文旅系统全体干部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文旅局农旅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8

一、农旅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情况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

通过组织相关主体申报乡村旅游重点村、星级接待户,发挥示范引领效能,加强旅游产品供给。一是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嘎查。2021年,重点推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嘎查”,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及启动运营。二是积极创建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浩日彦艾勒嘎查分场、×××、浩日彦艾勒嘎查吐分场等嘎查村发展乡村旅游,支持民宿、农家乐等农旅服务设施建设,扩大特色乡村知名度。三是组织相关企业主体申报星级接待户。组织×××嘎查苏木申报3星级接待户,目前正在推进前期工作。

(二)依托A级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一是A级景区提档升级,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增加收入。

支持帮助×××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组织×××草原旅游区、×××公园创建4A级旅游景区,对×××草原旅游区、×××公园相关申报材料已审核指导并上报市局,×××文化旅游区正在推进前期工作;重点依托A级景区带动开发嘎查村内旅游、农业、畜牧业资源,促进当地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促进村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旅产业消费升级。二是组织申报文旅特色小镇。2021年,已组织申报8个文旅特色小镇。目前已向市文旅广电局提交相关申报材料。景区提档升级和文旅特色小镇的申报都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来此游玩,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增加收入,促进×××旗农旅融合。

(二)设立A级景区土特产品及非遗产品售卖专柜

×××旗A级以上景区共3个,分别是×××文化旅游区(4A)、×××草原旅游区(3A)、×××公园(3A)。计划设立景区售卖专柜共6个,已与各景区协调沟通,正在推进实施中。其中,×××公园已开始销售哈民黄小米、牛肉干等农副产品,×××文化旅游区(4A)正在推进通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购物集市的建造。

二、×××旗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环境基础设施滞后。

目前我旗部分农村公共场所服务设施简陋,数量不多,游客体验差,满意度低。

二是服务娱乐配套不完善。

我旗部分地区虽然休闲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但由于基础服务设施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嘎查村公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餐饮住宿标准不高,没有延伸性娱乐体验,无法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很难留住客人长时消费反复消费。

三是农旅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我旗还没有统筹编制一个完整的农旅产业发展规划,农旅产业开发建设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影响了农旅产业的开发。

四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农旅产业涉及旅游、农业、服务等多个环节,发展需要较大资金投入,而目前我旗在这项产业上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一是缺少企业及社会资本投入;二是上级项目资金投入不足。

五是农旅产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旅产业属于新兴行业,与农旅产业相关的建设、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多方面行业性标准或规范缺乏,管理制度不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三、×××旗农旅产业发展工作建议

发展农旅产业,要以旅游业为基础,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为载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是在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的嘎查村,开展环境卫生全面清理整治行动,对村内环境进行洁化绿化美化。

二是在服务娱乐配套不完善的嘎查村,修建公路,翻新旅游厕所,帮助当地餐饮住宿提高服务品质,增强游客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

三是加强统筹、科学规划。

建议将农旅产业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制定长期的整体的发展规划,结合乡村旅游、文旅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科学合理编制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使规划适合未来旅游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做到资源互补、设施共建、市场共享、协调发展。

四是积极培育农旅产业经营主体。

要抢抓新一轮农村深化改革和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的机遇,优化农业环境,积极为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休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创造有利条件,走农旅结合的路子,完善农旅产业经营体系。

五是加强学习培训,造就一批农旅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六是大力推进“四维一体化”休闲农业项目。

在农旅产业的规划设计中,要大力推广吃、住、娱、购“四维一体化”模式,吃要安全卫生、环境舒适、有生态气息文化特色;住要干净整洁、有如回家、功能齐全;娱要有景可看、有活动可参与、有特色标志性节目可欣赏;购要有特色农产品、文娱推广产品、地域性特色产品可买。

七是强力打造乡村农旅产业融合品牌。

分层分类培育发展水平高、文化内涵浓郁、影响力大的农旅产业品牌。创建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强的农旅项目;建设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引导农旅产业经营主体对经营场所、服务产品、农业产品、产品包装、乡土文化等进行创意设计,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农旅产品;继续举办丰收节、采摘节等节庆活动,提升农旅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八是通过强化理念创新,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之路,着力培植一批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形象良好的农旅融合样板点,打造一批品牌企业、品牌名村名镇,实现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文旅公司工作计划 篇9

台江县,位于黔东南州中部,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辖2街道4镇3乡,67个行政村(居、社区),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万,其中苗族人口占98%以上,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美誉。台江民族文化浓厚,有苗族姊妹节、反排木鼓舞等9项非物质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6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4%,是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农村贫困面大,目前尚有贫困户9299户、贫困人口3.45万人、贫困村69个,贫困发生率为22.62%,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近几年,台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压推进,全县的贫困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干部群众思想落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发展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意识;二是处于黔东南州“两山扶贫”的雷公山扶贫核心区,也是全国滇桂黔石漠化扶贫地区之一,山高谷深,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较差,产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三是发展基础薄弱、财力不 足,交通、水利、城乡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四是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现有人才资源很难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五是干部整体能力素质不强,各级干部不同程度存在知识面窄、业务不精、政策研究不透、运用不娴熟等情况;六是基层组织薄弱,村级集体经济不发达,村党组织书记“双带”能力不强,农村党员队伍存在“老、弱、散”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台江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奋起直追,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认知感,着力解放思想,抢抓脱贫机遇,理清脱贫思路,明确脱贫目标,制定发展策略,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把任务做实,把工作做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着力抓好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意识脱贫。与全县8个乡镇、各部门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切实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犯不起、输不起、错不起、等不起、慢不起”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启动开展了“纪律大整顿、作风大改善、信心大提升”专项教育,强化干部日常监管,切实摒弃“等、靠、要”思想,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向全县人民致信《木鼓声催合力攻坚 万众一心同步小康》,发放脱贫攻坚春联15000余副,进一步强化全县干部群众的机遇意识、担当意识、精准意识、创新意识和落实意识,着力思想脱贫。着力加强农民工技能和创 业培训,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不断增强全县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着力理清脱贫思路。以创建“党建扶贫示范县,脱贫发展示范县”为目标,建强脱贫攻坚领导核心,夯实基层基础,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了《台江县“十三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和《台江县“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召开县委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创建“两个”示范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包含党建扶贫、脱贫发展五大板块、30项行动要点和100条推进措施,进一步理顺了脱贫攻坚思路。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党建促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基层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发展功能、服务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善基层党组织职责分工、议事决策、党务公开、“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一是谋划扶贫脱贫思路。结合各村实际,认真谋划扶贫脱贫工作思路,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在产业上、基础上、能力上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既“扶贫”更“扶智”,力争人民群众早日实现自主脱贫致富。二是扎实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和“第一书记”选派工作,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同步小康驻 村队。全县299名“第一书记” 和驻村干部,走访群众2.15万人,解决困难问题672个,协调解决项目172个,累积筹措帮扶资金1132万元。三是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教育培训,提升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2016年,已组织开展了4次村干培训和2次基层组织“带头人”培训;在省委组织部的组织下,全县183名党员干部到安顺西秀区和普定县秀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经验,拓宽村干知识视野。四是突出典型引领带动。积极总结推广“十户一体”村庄治理模式,把村内10户左右居住相邻、产业发展意愿相同的农户捆绑成一个发展主体,并与公益事业建设、产业发展、计划生育、党建工作、民主监督等挂钩,实现连带式、抱团式发展。

突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脱贫。立足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分别突出施洞古镇、老屯高效农业园区、长滩村三个核心带动,规划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带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带,打造农业、村寨、旅游一体化示范点。目前,正在制定西江至施洞“农文旅”一体化脱贫发展产业带规划、交通路网等在不断完善。进一步高标准策划中国苗族姊妹节,力争将中国苗族姊妹节打造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省、全州招商引资平台和旅游发展平台。

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统筹发展。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好落实,重点推进交通、水利、通讯、美丽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加快交通建设。着力规划建设县域骨干交通网,加快推进凯里二龙至台盘城市主干道和G211国道县城至南宫段升级改造建设,力争年内启动革一至黄平谷陇二级公路建设、台江收费站迁移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力度和乡镇、中心村客运站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客运通达率。二是加快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空寨水库、南开水库、县城污水处理配套管网二期工程等水利工程;加快翁密河、翁你河、巴拉河等中小河流治理,积极推进清水江平寨航电一体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洪减灾安全体系、水利设施配套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现代化水利管理体系。三是加快村寨建设。着力建设一批中心村,大力提升中心村的聚集力、辐射力。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整县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支持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四是加快通讯建设。加大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营运商的通讯基站、营业网点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用邮条件。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光纤入户进村工程,加快推进光纤宽带和无线局域网实现农村全覆盖。积极建设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实现政务信息交互共享。

用好易地搬迁关键一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面落实省、州生态移民工作部署,对地处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 及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贫困户,按照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臵的原则,逐步开展整体移民搬迁。重点加快台盘大道和台拱马口塘易地搬迁安臵点建设,着力完善安臵点基础设施,有序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开发区、乡镇及中心村搬迁,确保搬得出、留得住,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1万人的搬迁目标。

强化人才支撑,厚植脱贫发展第一资源。围绕“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依托对口帮扶资源,实施“苗岭之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和“四个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引进、培养和发掘人才。目前,已引进3名金融人才、8名服务“三农”专家和13名部门亟需人才。同时,采取“双向”培养机并制定了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培训计划。扎实开展人才资源信息采集工作,全面摸清我县人才发展状况。加大对基层人才待遇的保障力度和倾斜力度,探索每三年一次县管专家和县级拔尖人才评选制度,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强化教育发展均衡,推动教育发展脱贫。按照省、州部署,把做好教育和医疗扶贫作为“拔穷根”的长久之计,压缩行政经费5%用于教育发展,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强力推进“4+2”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初中生、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到77%和30%;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 1.42万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吃上了营养午餐;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贫困家庭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金,建立完善贫困学生信息库,对贫困学生就学情况全程跟踪,切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完成各级教师培训1800多人次,投入4200万元用于台江教育信息化建设,550套“班班通”已完成设备安装,全县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班级“班班通”设备全覆盖,实现“三通两平台”目标,具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硬件标准条件之一;进一步加大县职中新校区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将民族工艺人才培训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设刺绣、银饰培训班,着力培训本地民族工艺人才,采取“支部+学校+企业”的模式,促进校企共建;提高劳务人员技能,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务人员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抓好生态补偿脱贫。台江是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7.4%,特别是南宫、排羊、方召三个乡镇处于全州“两山扶贫”的雷公山扶贫核心区,三个乡的森林覆盖率更是接近80%,大多数区域都属于地势较高的国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范围。目前,这三个乡镇有贫困人口12583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36.47%,因此,做好这些乡镇的脱贫工作,对台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以国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南宫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苗岭地质公园为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着力申报国家生态补偿区、碳汇试点县项目,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 护林员和生态保护人员。

提升医疗就业水平,落实社会保障兜底。大力实施医疗卫生“两大突破工程”,提高基本医疗救助保障水平,基本住院救助限额达到3万元以上;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对医疗救助对象中患重大疾病的,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将住院救助限额提高到基本住院救助限额的1.5倍,全力化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难题;建立“医联体”,提升我县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争取到州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州中医院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及县中医院和8个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对贫困人口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做好社会保障兜底,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救助标准,逐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积极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为主要对象的“双阳”行动,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台江县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台江县扶贫攻坚阶段干部管理制度试行办法》等制度,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确保问责工作有章可循;签订了“四状一书”(县委主要领导与四大班子县级领导干部、县委县政府与各部门单位、部门一把手与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干部与原单位签订脱贫攻 坚责任状,党员干部签订脱贫攻坚承诺书),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大督查问责力度,确保脱贫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积极探索建立“四位一体”干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正向激励保障、负向惩戒约束紧密衔接、有机统一的干部管理新机制。结合“五个一”扶贫机制设定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把脱贫攻坚实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和考核评价内容,并严格执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规定,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得好的干部大胆使用,对工作推动不力的干部及时调整。

上一篇:十月再见十一月你好的励志句子下一篇:小学英语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