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共8篇)

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 篇1

城市公园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述了城市公园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合理配置植物、建立养护资金、提高绿化养护管理技术和增强人民群众的护绿意识等相应措施,提高城市公园的绿化水平.

作 者:张祝 作者单位:湛江市海滨公园,广东,湛江,524088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5)分类号:关键词:城市公园 绿化 问题 解决对策

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 篇2

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由于每个城市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 其环境因素也不尽相同, 绿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1]。就北方的城市来说, 气候干旱少雨, 夏季炎热, 冬季寒冷, 年温差较大, 则其种植地树种的选择要掌握适树适地的原则, 不能盲目照搬南方城市的模式。

1 道路绿化的作用及形式

1.1 道路绿化的作用

一是改善城市环境。随着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 汽车成为道路上的废气、尘土、噪声的主要污染源, 其影响面积大、范围广。街道上茂密的行道树及其他绿色植物可起到净化空气、降低气温、减低风速和噪音的作用。据测定, 在有绿化的街道上, 距地面1.5 m处的空气含尘量比没有绿化的地段低56.7%[2]。二是组织交通。在道路上用绿化带把机动车上道与下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等以各种形式隔开, 避免人与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在交通岛、停车场、广场等人、车流量大的地方, 可采取不同的绿化方式, 引导人流、车流有序流动, 保证行车速度和交通安全。三是美化市容。整齐的行道树、各种图案组成的隔离带或便道绿带, 给人以美的感觉。同时, 道路绿地还可供游人休息散步。

1.2 道路绿化的形式

在道路绿化之前, 首先要了解道路的等级、性质、形式、环境及使用程度等情况,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道路的绿化受到道路断面形式的限制, 无法随心所欲地设计出各种形式的绿地。道路的形式在绿化前已经固定, 因此, 绿化要服从道路形式, 在原有基础上力求绿化形式的多样性, 使绿化起到应有的作用, 达到预期的目的。我国城市道路可分为一板式、二板式、三板式等, 道路绿化则出现了一板二带、二板三带、三板四带甚至四板五带等不同形式。这里的“板”是指硬化后具有交通功能的路面, “带”是指可绿化的路面隔离带、行道树带、便道绿化等。道路绿化要根据道路的不同形式给予恰当地安排, 以达到不同的效果。道路植物的种植方式大体上可分为2种:一是树带式种植。在人行道、车行道之间或便道外侧留出1条连续的、不加铺装的种植带, 在上面种植行道树及其他乔灌木、草坪等多种植物, 形成一条植物带。该种植方法有利于树木的生长, 其绿化美化的功能较强, 一般用于较宽阔的主干道[3]。二是树池式种植。在交通流量较大、行人较多而窄的街道上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树木株距视道路及树种情况, 一般4~8 m不等, 树下留1.0~1.5 m见方的树池, 其余地方硬化铺装。有的道路考虑到绿化美化及交通、环境等各种因素, 2种种植形式可兼而有之。

2 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2.1 道路的建设与绿化工程的矛盾

按照我国现行城市建设的体制, 道路建设为市政部门, 绿化施工为园林部门。由于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好的原因, 往往给绿化工程带来施工难度。道路一经修建完成, 绿化种植带的形式已基本固定。如果修路时较少考虑或不考虑绿化问题, 很有可能在绿化种植带留下大量的灰土及建筑垃圾, 将增加绿化施工的难度, 提高绿化成本。有的道路修建时预留的绿化带狭窄, 造成可绿化面积小、绿化植物简单等问题, 达不到美化环境、降噪降尘的作用, 使绿化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另外, 为了便道美观, 行道树树池被水泥盖板铺装, 缩小了渗水通气面积, 不利于树木生长。

2.2 植物配置不合理

城市道路的绿化主要分为车隔离带、行道树及便道绿带, 由于形式较单调, 应重视植物的配置及造型, 不致给人以呆板的感觉。近几年来, 冷季型草坪在街道绿化中大面积使用, 虽然绿期增长, 但因缺乏造型植物, 使道路景观显得单调, 同时因为冷季型草坪的特点而加大了管护成本。道路绿化应该有遮荫、防尘、防噪声等各种作用, 但有的地方忽视了绿化功能的多样性, 如路边绿带自内向外的多层次植物配置, 形成壮观的带状绿地, 为了视野开阔、突出道路绿带的观赏性, 在靠近道路内侧的地方未种植行道树, 行人及机动车在路上无法遮荫而感到燥热, 特别是在夏季燥热的感觉更为强烈。

2.3 选择的树种不合理

在道路绿化中选择合适的树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要照顾到交通和树木生长等各方面的情况, 既有利于行车, 又要保持树形的美观。如果只考虑其中一方面, 说明设计是不成功的。例如某城市的绕城公路, 其交通流量大且大货车居多, 这条路原先绿化时栽种的垂柳, 因其枝条下垂, 道路窄而影响行车, 久而久之, 在靠近机动车道一侧, 4 m以下的树冠不能正常生长而全部失去, 外侧则生长正常, 形成偏冠垂柳, 影响了树形的展示。

3 对策

城市道路绿化环境有其本身的特点,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 城市里的有害气体、粉尘、烟雾及噪音越来越严重。由于高楼大厦的外墙装饰, 形成反射光线的热源, 而密集的建筑使不通风及不透气的现象加重, 再加上水泥墙面、路面的热效应, 使人感觉到城市的夏热类似火炉, 闷热潮湿和不通风的气候又给细菌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只有实施城市绿化工程, 才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只有解决好园林绿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作用。城市道路是造成城市污染的重地之一, 其绿化在改善城市的环境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1 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

城市街道绿化有其科学性, 既要考虑到道路本身的环境、功能, 又要考虑到树木生长的习性及要求, 尽量创造一个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行道树树池面积一般为1 m2, 如果加上水泥盖板的树池, 其裸露地面不过0.1 m2, 在这样的情况下, 其渗水、通气的效果很差。如果采用树带式种植, 每株树所占的未铺装地面可达7~8 m2, 甚至10 m2以上, 渗水、透气面积为前者的几倍、几十倍以上, 树木的生长环境大大改善[4]。树带式种植只要宽带合理, 基本上不会影响便道的通行功能, 因为行人一般都行走在树木中心线一侧, 而不会采取走在树木生长中心线上遇到树木绕来绕去的走法, 所以树带式种植是可行的。

3.2 因地制宜, 选好树种, 采取合适的定干高度

在道路隔离带上, 因水泥路面的蒸烤, 温度高, 不利于冷季型草坪生长, 可考虑种植低矮灌木, 如黄杨、小桧柏、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组成各种造型, 尽量减少冷季型草坪的运用, 降低管理成本。绿带较宽时可考虑种植一些乔木, 增强防尘、防噪效果, 以更好地发挥绿化植物的各种功能。

4 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道路绿化又在城市绿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没有道路绿化的城市等于没有绿化, 因此, 搞好道路绿化能提高城市品味。城市道路绿化要以人为本, 考虑到人民生活对绿化的要求, 尽量为绿地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采取灵活多样的绿化种植形式, 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各种功能, 力求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林业学校.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2]石宝.园林树木栽培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刘志成.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篇3

关键词 园林绿化;问题;政策;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0-2

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的角度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特别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城市,环境意识不强,绿化投入不足,在实际绿化进程中出现不少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绿地结构过于单一,结构层次欠缺

有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比较非富,但没有注意在色彩、季相上的变化,难以体现活力及不同的观赏性;同时,植物多以成排或成片的形式出现,并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而在垂直绿化等方面的应用模式较少。如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中大面积种植草坪,虽然绿化面积提高了,但绿化的生态效益不明显。清一色的草坪,街道两侧的行道树,都是单一空间的利用。人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空间中,绿化也应该是立体的、多层次的。

1.2 绿化与城市建设不同步

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而绿化的配套却往往是道路或是综合体建好了才开始绿化的配置设计和施工,无整体规划。此外,在进行规划时,各部门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施工管理混乱,导致成年树木被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世大浪费。

1.3 管理水平低下

植物栽培有“三分种七分养”之说,而众多城市建设者都把养护的任务交给了施工方,一但施工方养护期结束又转包给一些个体经营者,无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粗放养护,技术含量低。该修剪而长期无人修剪、该除草而长期无人除草,致使花园、绿地杂乱无章,病虫害无人防治,并且许多该间苗的苗木因没有及时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树木严重生长不良。此外,部分居民法制观念淡薄,侵占绿地、破坏树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城市绿化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落后于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1.4 不尊重科学

在一些地区,城市绿化完全把专家学者的意见放在一边,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地理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跟风引进外地树种而轻视乡土品种,最终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但部门体制的缺失(部门体制一般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将相同相近的职能结合起来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城市绿化多归城市绿化处管理,包括建筑学、植物学、地理学、美学、工程技术等,绿化的管理与林业、水利、环境、城建等部门的职能都有密切的关联,但都不归属任何一部门的专职职能。

1.5 绿化植物检疫环节薄弱

随着运输的发展和经济的交流,世界各地植物频繁交流,而由于交流的途径不同,植物检疫不能面面具到,致使侵入型病虫害不断传入我国的很地区。如美洲斑潜蝇、黄斑星天牛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蔓延到全国大部地区,对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这些都是由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和引种不当引起的。

1.6 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

城市环境是以由人工建造为主而形成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容易受工业废气和生活污水的污染以及人为的破坏;地下部分往往是填埋的建筑垃圾或生活废弃品,透气性差、土质低劣,致使植物生长空间狭窄,直接导致树木长势衰弱、抗逆性差,为有害生物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如果养护管理再长期跟不上,作物病虫害就相对容易发生。此外,气候异常导致的冻害、旱灾、酸雨、抽条、涝灾、烟尘等自然灾害,也会使树木长势减弱,导致病虫害暴发。近年来,在长春、云南、贵州等地的大面积虫害和冻害,都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的。

2 发展的对策

2.1 因地制宜

城市绿化从一开始设计上就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四季相适,风格多样,有的放矢”,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保留原有植物配置,引入的植物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根据不同城市气候、立地条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在直观的视野中,注意纵向和竖向层次的划分,明确不同四季的主打品种,在努力打造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两季有果、一种风格的同时,注重植物的宜养护性。

2.2 科学选用植物

依据城市类型的不同,对各城市适宜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花草树木、动物微生物等与环境的关系,总结出适应性、生存性、生长发育之间的规律,做出科学决策,选用合适树种。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选择的常用植物种类,包括有花植物近30 000种、树木近8 000种。

2.3 建立立体绿化模式

多选用耐污染、宜养护、能改善生态环境的植物种类。在配置时,要采取乔木、灌木、花草相结合的立体式绿化模式,并通过垂直绿化实现阳台、院墙、围栏的竖向绿化,努力建成绿化的多层次性。此外,尽量多的使用常绿型绿化树种,以加大道路、小区、公园、广场等的常绿效果;同时,适量配置彩色树种,增强感观效果,打造景观优美、绿化丰富、环境宜人的生活环境。

2.4 选用多种植物类型

植物尽量采用多种类型,不仅可以植树,还可种草、种花、种果、种药,亦可利用江河湖面等鱼养鸭,在林中养鸟养禽,使人、植物、动物甚至微生物共同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进行有特色的绿化栽植,注重发掘文化底蕴和内涵。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地段,营造一批个性绿化景观,并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适量布置有特色的雕塑、小品、游憩、健身等设施,展现出城市的地方特色,弘扬风土人情,提升城市品位。在绿地面积有限的老城区,其绿化布置应以小型乔木或灌木花卉为主,结合当地居民生活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以小见大,营造不同的绿化风格。此类地区应优先合理配植成本低、适应性强的本地乡土树种和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endprint

2.5 抓好绿化队伍建设

抓好绿化队伍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把绿化工作抓到实处,真正实现绿化目标要求。严格按照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市、区、街道等三级配备,强化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并对绿化体系进行专业设计。政府需要做好自身工作,加强园林绿化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推动并实行全民养护管理和奖罚制度,包干分区,把绿地管理维护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绿化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各相关管理部门协调统一进行,避免各自为政。以绿化执法为例,依法治绿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目前园林管理部门没有执法权,这就要求政府协调,城市公共绿地的监督管理部门和工商、城管、公安、林业、交通、建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毁坏城市园林绿化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起到威慑的作用。就当前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来讲,要全面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无论在人数上还是职能权限上,都严重不足,这就需要适时设立新的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功能。

2.6 提高园林植物抗逆性

由于绿化工作一般都是在城市基础建设完成后进行的,绿化的土壤多数是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大多已经被污染,因此,在绿化栽植前要进行必要的换土,充分考虑土壤的肥力,避免贫瘠土壤的种植。通过换土、除草、灌溉、追肥、修剪、引入有益的植物品种和昆虫、微生物等措施,提高树木长势,增加树木抗逆性(抗涝、抗旱、抗病、抗寒、抗虫等)。同时,对树木进行有效监测,及时掌握生长动态,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防止隐患的发生。

2.7 加强植物检疫力度

控制对植物的盲目引植,特别注意对毁灭性病虫害检疫对象及容易造成危害的病虫害的检疫力度,做到及时防范、及时处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采用生物防治,以减少造成污染。同时,需加强绿化植物检疫工作的力度和宣传,严格执行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复检这三关。在绿化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时,检疫部门要主动联系,必要时到现场进行植物检疫等相关服务,积极开展绿化植物检疫法规的宣传,增强苗木经营者及绿化施工单位的法律意识,全面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服务保障。

2.8 端正思想,科学种植

对于已经发生的失误要正确对待,不回避、不推责,亡羊补牢,即时控制损失并吸取教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把城市绿化做成一个生态的、能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篇4

1城市垃圾产生的渠道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特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垃圾主要的来源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商业和工业垃圾三种途径。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城市垃圾产生及处理的现状已不容乐观。

1.1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

1.1.1生活垃圾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饮食方面常以快捷的速食食品作为首选食物,一日三餐丢弃的塑料包装物、快餐盒、易拉罐、罐头盒等越来越多。另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攀比心理作祟,许多人不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清洗或修理坏旧的生活日用品。“用完即扔”似乎成为一种风尚。旧家电、旧自行车、家具等经常被作为垃圾弃掉。

1.1.2建筑垃圾

市政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随之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十分庞大,每建成一座一定规模的小区,就会看到建筑垃圾及住户装修产生的堆积如山的装修垃圾。

1.1.3工业、商业垃圾

各种商业和工业垃圾量也日渐增多,尤其是一些化工厂、电镀厂、电池厂、塑料厂等企业产生的大量有害垃圾,造成垃圾污染周围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

1.2城市垃圾问题的现状

1.2.1我国垃圾产生量大,处理水平低

我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我国城市垃圾堆存量目前已达66亿t,占用耕地35亿多m2。全国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有1/4的城市不得不把解决垃圾危机的途径延伸到乡村。以2.6亿人口的城市为例,如以每人每年产生440kg垃圾计算,年产生垃圾量为1.14亿t,尤其是城市垃圾的二次污染,导致城乡结合带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国一些地方城市垃圾处理的总体水平还很落后,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垃圾处理的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1.2.2世界各国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垃圾污染矛盾激化的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大体形成了填埋、焚化、堆肥等一系列处置方法。如在美国,垃圾用填埋法处理的占85%,焚化法处理的仅占10%。日本国土不大,填埋法处理的只占26.9%,而焚化法处理的占61%。瑞士垃圾处理也是以焚化法为主,占53%。西欧有几个国家以填埋法为主,并多为有控制的填埋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美、英、法等国由于受资源和能源危机的影响,对废物采取了资源化的方针,垃圾、粪便的处理不断向资源化的方向发展。尤其对于废物,日本已有25.3%的城市开展了从垃圾中分选回收物品的活动,1976年在垃圾中回收废物达3900万t。

1.2.3垃圾处理资源化

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现实,世界各国的视线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控制和销毁垃圾这一老问题上,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着手科学地处理利用垃圾,将垃圾列为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资源”,向垃圾要资源、要能源、要效益。

2城市垃圾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城市垃圾的处理

根据我国目前及今后城市垃圾状况,应从将垃圾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与解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填埋、堆肥及焚烧处理三种方法。随着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处理正逐步走向高科技、资源化、再次利用,使之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2.1.1填埋处理

垃圾填埋处理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而且方法简单,节省投资,所以世界各国广泛沿用这一方法。从无控制的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采用填埋处理法,首先要防止从废物中挤压出的液体滤沥及雨水径流对地下水的污染。一般规范要求回填地最低处的标高要高出地下水位3.3m以上,并且回填地的下部应有不透水的岩石或粘土层。否则需另设粘土、沥青、塑料薄膜等不透水层;其次,填埋场应设置排气口,使厌氧微生物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甲烷等气体能及时逸出,避免发生爆炸。回填后的场地,一般在20年内不宜在其上修建房屋,避免由于回填场不均匀下沉造成的结构破坏,但可作绿地、农田、牧场等使用。填埋处理用地,尽量选用天然的或人工挖出的洼地,如开发资源后的废粘土坑、废采石场、废矿坑等。将垃圾填埋于坑中,有利于恢复地貌,维持生态平衡,但如果在大面积的洼地、港湾、山谷等地回填,则需考虑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垃圾填埋处理具有以下缺点:(1)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场地选择较困难;(2)垃圾填埋同时填埋掉了可利用物品;(3)管理等费用不断提高;(4)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

2.1.2堆肥处理

堆肥处理是利用处理垃圾制取农家肥的最古老的办法,被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堆肥是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堆肥技术比较简单,适合于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处理,可对垃圾中的部分组分进行资源利用,且处理相同质量垃圾的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堆肥必须是将新鲜的垃圾首先进行分类后再将易腐有机组分进行发酵。堆肥的关键,在于提供一种使微生物活跃生长的环境,以加速其致菌分解过程,使之达到稳定。堆肥主要受废物中的养分、温度、湿度、pH等因素的控制。一般采用好氧分解,好氧分解过程可同时产生高温,可以杀灭病虫卵、细菌等。

垃圾堆肥处理具有以下缺点:(1)堆肥处理的周期较长,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2)堆肥产生的产品属农家肥,肥效差,销售相对困难。

2.1.3焚烧处理

垃圾焚烧处理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烧炉中与氧进行燃烧的过程。实质是碳、氢、硫等元素与氧的化学反应。垃圾焚烧后,释放出热能,同时产生烟气和固体残渣。热能要回收,烟气要净化,残渣要消化,这是焚烧处理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焚烧处理技术的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无害化彻底,焚烧过程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因此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垃圾通过焚烧可以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及获得副产品的目的。几乎所有的有机性废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对于无机-有机混合性固体废物,如果有机物是有毒有害物质,一般也最好采用焚烧法处理。焚烧法适用于处理可燃物较多的垃圾。采用焚烧法,必须注意不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焚烧是销毁垃圾利用热能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但是只能回收具有热能的垃圾,垃圾焚烧处理才是科学合理的。

垃圾焚烧处理存在以下缺点:(1)垃圾中可利用资源在焚烧时销毁,是一种浪费资源的处理方法;(2)焚烧处理对垃圾低量热值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垃圾都可以焚烧的;(3)焚烧产生的烟气必须净化,净化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

(4)焚烧设备一次性投资大,运行成本高。

2.2城市垃圾的再利用

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和资源回收利用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从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安装维修、原料能源相互利用、垃圾产品生产以及管理培训,将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和产业链。而且这是一个不衰落的产业,它将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持续兴旺发展下去。

2.2.1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

(1)加强我国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的重要前提。城市垃圾的混合回收,加大了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难度,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为了促进垃圾的分类回收,应在居民区,商业、文化及娱乐中心放置不同标志的垃圾容器,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来保证居民自觉地分类放置垃圾,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

(2)加强废旧物资回收,推动旧货市场的发展。我国历来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且收入不菲。如国内贸易系统从1950~1994年,回收总值达1340.25亿元。此外,现有供销社系统每年回收废旧物资1600多万t,回收总值约20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废旧物资回收潜力很大,我国应继续鼓励有关部门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

(3)加强城市垃圾资源化管理。城市垃圾资源化,首先必须改变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其次,要建立城市垃圾资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能力。

2.2.2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化

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技术水平。传统的填埋方式占用土地,形成二次污染,达不到无害化要求。焚烧方式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城市垃圾成分复杂,含水率高,可燃物少。因此,垃圾处理适于走垃圾分选、再

生利用、有机物发酵制肥、可燃物焚烧供热发电的综合处理技术路线。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涉及机械、化工、生物、电子等多个领域,因此提高技术集成能力更为重要。我国还缺少这方面的开发机构,急需发展有高度技术集成能力的研究开发单位,把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引进、吸收、消化后加以创新,创造出适合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综合技术。

大力发展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面对垃圾的挑战,许多科学家提出应全面应用高科技,变废为宝,向垃圾要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化技术有关。科技的进步可以增加可利用废物的种类及其利用深度,提高综合利用率,从而推动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垃圾资源化技术的研究,为城市垃圾资源化提供硬件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2.3改革现行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实现城市垃圾处理企业化

2.3.1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垃圾处理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要有适于产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因此要打破目前垃圾处理工作中政企不分、垄断经营、非市场化运作的现状。由原来的政府环卫部门的运作转变为市场机制企业化运作,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政府通过税收、能源、土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参与、企业投资、商业化运作”的新路。

2.3.2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扩大融资渠道

城市垃圾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全国668个城市每个城市建设一座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场,以一个垃圾处理场需投入1亿元人民币计算,那么全国就需668亿元的投入,目前只靠政府财政投入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力度;只有到资本市场上去寻求资金,走市场化管理的道路,谁投资谁受益,政府可以引导性地以少量投资,吸引企业和社会上的资本投入。

2.3.3大力支持企业从事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研发

建立垃圾处理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短期融资和信贷。充分利用目前国外资本看好我国环保市场的有利时机,注意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利用外资。

2.4增强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制建设

2.4.1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来保证居民自觉的分类放置垃圾。

2.4.2征收城市垃圾排放费

市民征收城市垃圾费符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既为城市垃圾的资源化筹措了资金,又能减少城市垃圾的排放量。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费用都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来源有限,限制了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2.4.3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资源化的法规体系

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资源化的法规体系,如资源回收法、废弃物处理法等,用法律的手段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资源综合利用行为,并把它变为自觉行动。

2.4.4加大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和一系列环保法规,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强化相关的执法力度,推动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产业化的发展。

2.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2.5.1环保意识指导环境行为

环境保护意识对人的环境行为有指导作用,能够使环境行为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从而对环境保护的进程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5.2强化市民的环保意识

城市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摘 要:处在当前的发展改革背景下,加强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融入,就能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的发展中,城市水土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城市人们的安全以及环境的恶化都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的措施实施就比较重要。基于此,文章主要就城市水土保持的需求以及工作开展的机遇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和优化解决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城市水土流失;机遇;问题

引言

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的环境逐渐恶化下,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就有着其重要性。只有充分重视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以及通过具体化的操作,才能对城市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城市水土保持加强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城市水土保持的需求以及工作开展的机遇分析

1.1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需求分析

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展现,城市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发展中比较敏感的区域,所以要能对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管理都要能够加强,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当前的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的环境方面也愈来愈恶劣,社会失稳的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使得农村的人口向着城市进行转移,这样在城市环境方面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1]。在当前的城市水土流失以及生态危害方面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就需要加强城市水土保保持工作的积极有效的开展,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优化发展。

1.2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机遇分析

当前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着新的机遇,所以要能利用当前的各方面优势,将这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充分重视。在机遇方面主要是政府对城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度,这就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科学依据。政府对城市化发展中的环境质量问题以及污染排放等方面的问题都比较重视,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有着具体化的要求指示,所以要能利用这一发展的机遇,将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良好有效的开展。

另外,在当前社会民众对城市环境问题愈来愈重视的情况下,这就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保障。还有是相关的水土保持的法律层面也有了加强和完善,这些方面的发展机遇,就为城市的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和优化策略探究

2.1 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分析

对于当前的城市水土保持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硬化地的面积大量的增加,这就比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硬地的面积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这样就会使得降水不能很好的渗透到地下,从而就阻碍了地下水的补充,在雨量不断加大的时候就比较容易造成雨水的流失。这样在对地下水用量过大的时候,就会使得地面出现下沉的问题。

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民众的水土保持的意识观念都相对比较薄弱。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加强,我国在近些年对生态环境的工作中做出了大量投入,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进展,但是公众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还不甚了解,对于这一层面的工作认识不足,在意识观念层面也比较薄弱[3]。我国虽然已经有了相应的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体系,但是民众对其知之甚少,这就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再者,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规划的时候比较缺少科学性的方法。对城市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要能将大地景观的格局连续性得到充分重视,这样才能真正对水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得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这一问题,从而就造成了规划的不科学,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还有是对城市的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不恰当,这就对城市防洪的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约束监督制度层面没有得到有效完善,以在制度的作用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会造成城市水土保持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对于这些层面的问题,要能加强重视,对问题的原因详细分析,找到针对性的策略然后加以实施。

2.2 城市水土保持优化策略探究

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优化开展,要能从多方面加以充分重视,对城市的用土行为要进行有效规范化,要能从监管的力度上进一步的加大。由于城市化的建设所带来的用土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样就比较容易引发城市水土流失的问题。所以要能对这一行为的监管力度进行加强,当地的相关部门在相应的监管条例制定上要紧密和实际结合,对用土的行为加以规范化[4]。从具体的规范化内容上来看,主要有城市建设区域用土量要能进行合理化的加以调运,对于不同项目间的调运要能适当性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效的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

还要能够建立专门机构,在城市水土保持的认识上能够得以统一,并要在责任上得到有效落实,从而来形成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氛围。在办事人员方面要得到有效落实,对城市功能得以完善,各级要能将水土保持的工作内容进行多样化形式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在全员的参与下,才能将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得到有效优化,才能逐渐建立强大的水土保持舆论氛围。

要在相关的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制定层面进行科学化实施,在监督层面得以加强,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加以落实。在城市水体保持的体系建设过程中,将法规和执行两个层面得到有效完善,并要能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制度[5]。在法规制定的可操作性方面要得以鲜明呈现,执法的内容要进一步的细化,并要在监督的作用层面得到充分发挥,全面了解城市水土流失的发展基础上,将重点内容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工作。

另外,要对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进行科学性的编制,并要能对规划实施紧紧抓好。对城市水土保持的规划制定过程中,就要能对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水土流失的情况之后,再进行科学的编制和规划方案。对城市的功能方面进行分区定位,将建设的系统性以及开放性等特征要能呈现[6]。还要能够将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体现出科学性,对不同的城市内容要进行不同方法的规划管理。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优化开展,要能充分重视和实际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将工作的开展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在具体的措施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其科学性,这样才能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良好的开展。此次主要就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机遇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措施,希望能够有助于实际的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 篇6

——以南京市秦淮区社区为例

社区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日益兴旺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中国的传统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社区治理的新问题。本文正是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对社区治理问题进行了探究。本文在阐述了研究缘起和了解社区治理相关概念后,以南京市秦淮区中秦虹社区等为例,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了三个问题,资金问题、管理问题等,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社区治理事关广大社区居民的福祉,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状况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单一化(政府),治理模式为行政型主导社区,治理体系为垂直科层结构,治理关系为依附与庇护关系。社区治理基本上是在国家制度安排内运作。其治理体制特点为:权力配置集中;自上即下单项进行;“政社合一”;社会被国家结构化。然而,到80年代非国有经济的出现,大量国有企业的破产以及利益集团和民间组织的出现,使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政府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为社区提供了政策与法规;另一方面,非政府社区组织日益参与、渗入社区并介入社区活动。传统的“单位制”趋于解体,使得原有的、以政府作为惟一主体的传统单一行政化社区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样便带来了城市社区重构的思考。治理转型是当下一个趋势,表现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的结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那么,从总体上看,城市社区治理是怎样产生的?传统城市社区治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将治理理论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结合起来,本文以治理理论为视角,讨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产生与发展,在阐明了社区含义后,以南京市秦淮区其中几秦虹南路等几个社区为例,分析了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为社区治理提供对策。

[1]

[2]秦淮区社区治理现状

(1)社区的组织结构

街道办事处:秦淮区共有夫子庙街道办事处、双塘街道办事处、中华门街道办事处、秦虹街道办事处、红花街道办事处。我调查的社区分属于秦虹街道办和红花街道办。都是由这两个街道办给旗下分属的八个社区作指导作用。

居委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的社区管理中存在着居委会行政化的倾向。秦虹区等这几个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法律规定外的属于政府行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居委会配备专职干部,在职期间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等等。

物业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并具有相应资质条件,进行物业管理业务的企业型经济实体,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它属于服务性企业,受业主委托,对特定区域内的物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并获得相应报酬。这里,秦虹小区属于莺虹物业;怡馨花园属于城南物业;康居里属于瑞祥物业;等等。他们进行治安管理,负责业主的安全工作等等。

[1]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根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举产生,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机构。在调查中,大多数社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真正起到作用的却很少。

(2)社区的功能设计

社区一般都具有社区规划、社区建设管理、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文化管理、人口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等。考虑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3)社区的服务体系

南京格社区的服务体系还是比较健全的,构建了区域性养老、助残、家政、救助、法律、文化、卫生、教育和志愿者帮扶等服务网络和服务实体,在有条件的社区内设立了相应的服务站点,如秦淮社区就在秦虹路段设立了秦虹社区服务中心,更加便民实用。

上面两项数据表示,居民目前对社区还是基本满意的,其中秦虹社区和大明路社区居民反映出不满意。我对社区实地进行调查,发现秦虹社区在服务体系上还是比较完善的,它有独立的社区医院、服务中心等,但是在社区环境方面不太理想。同样,机场路社区环境更加恶劣。龙苑新寓靠街上的一排公寓房几乎都出租用于厂房,因为大明路是汽车特色街区,所以很多汽车修理厂在那里坐落,严重影响了社区环境卫生。但由于多头管理,造成互相推诿,环境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这张图表数据主要反映了居民对居委会的满意程度,居委会是一个社区的载体,居委会管理工作的好坏,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支持与否,对城市社区治理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图上显示居民们对居委基本是满意的,其中居民对秦虹、大明路、机场路的社区居委会有不满意。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以上一组调查数据反映出居民参与意识问题。在社区治理中,居民自治是现在的趋势。在同个社区里,居民参与意识高低直接影响治理效果。从图上不难看出,我国居民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4、总体原因反思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综上所述,在调查的这些社区中,存在许多治理问题,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缺陷和社区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系统,距离真正替代政府和企业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们不能将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也没有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治理。在治理中,居民应是主体,但在中国,传统思想和现行体制影响下,都没有社区治理参与的意识,最终导致社区发展动力不足,引发了各种治理问题。

(二)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实地调查与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出现的以下问题:

1、渠道单一,筹集资金不足

资金是社区管理的“血液”,如果供血不足,会使得社区建设很难完成下去。《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工作的经费和来源,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按照这一要求,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和人头经费应当由财政解决。按照省委、省政府湘发[1992] 12号文件规定,省市区三级财政每年给每个居委会拨款3000元。但是由于社区的“硬件”“软件”要求,这三千元对于居委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由于无法运转,各市州、县市区已自行将标准提高到了3万元左右。尽管如此,仍难满足工作需要。

2、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服务

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1)在居委会与物业之间。在现实中,一些居民委员会,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工作不配合,导致物业管理公司工作的开展非常困难。许多社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对居民委员会也不理睬擅作主张,从而对整个社区的管理带来障碍。同时,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对于社区内的一些收费项目、创收措施争相管理;对于难点工作相互推诿,导致社区内许多问题管理不清。(2)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之间。随着房屋商品化,业主与居民的身份双重化,使得社区内出现一支新兴力量———业主委员会。它是代表社区内一个小区物业全体业主,对接受委托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实行监督管理的自治组织。与居民委员会一样,业主委员会也属于自治组织,但两者的性质不同,每个组织所代表的成员数量和目标也有很大差异。居民委员会中可以包括业主在内,可以代表业主的利益,但是,业主委员会却不能代表居民委员会中一定数量的其他住房承租户居民。只有当居民委员会中的居民全部是业主,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所代表的人是同一类对象时,两者才是没有区别的。当前,居委会对业主委员会干预过多,以致包办代替,业主委员会由于是在房地产主管部门操纵下产生的组成人员带有倾向性,但无代表性,因此就很难代表业主利益开展工作,这些是造成业主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关系不顺的主要原因。

3、社会和居民自主参与程度低

社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全面的地域,居民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因此居民有权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生活的公共决策表达意见。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参与的居民结构上,大多是以老年人主,而有技术有专业有能力的年轻人对社区的事情很少关心,即使关心并发现一些社区问题也只是发发牢并没有实际的参与行动。第二,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还大多只是停留在社区号的卫生建设等事务或已经安排好的活动上,很少能在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等关系社区全局的问题上表达见。第三,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

[1]

四、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

1、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使社区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我国的改革进程相适应,使社区成为社会稳定的微观基础。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与否。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1)美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在美国社会舞台上,主要有三大角色,即政府、营利部门(企业公司)和非营利部门。其中非营利部门又称为非政府组织或者社会中介组织。营利部门主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政府则在这两者之间,站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政策调节、制定法律和财政扶持来实施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非政府组织在美国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组织是一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与政府没有隶属关系,其领导人的产生也是民主选举的结果它的基本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2)新加坡的城市社区建设 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家庭”和“邻里”,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每个居住密集区设点建立“邻里中心”这种基层社区组织,每个邻里中心都集各种文化、娱乐、商业网点和便民服务于一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中想得到的所有服务。“邻里中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社区服务和商业功能集于一身,吸引众多企业按市场原则进行投资和运用,拓宽了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带来了城市现代化的变革。

(3)澳门地区的城市社区建设 澳门也有类似我国内地城镇的“居委会”———“街坊会”,他是一个致力于民间服务的社会团体,和内地居委会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不同,“街坊会”没有什么上级领导单位,纯粹是一个自发民间组织。“街坊会”十分重视促进居民与政府的沟通和联系,经常与政府有关部门就社会政策、社会服务设施以及许多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交换看法,提出积极建议,并长期与政府合作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和救灾赈灾工作,积极推动居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其资金来源大多靠社会捐赠及政府财政支持。

2、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上述城市社区建设都是较为成功的。其原因在于他们能从各自的国情、区情出发,正确处理社区、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组织应履行的功能亦较为明确。同时由于各自情况不同,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上也各不相同。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首先,美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典型,换言之,社区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其次,新加坡社区建设的最大特点在于引入市场主体即企业按着市场原则进行投资运作来进行社区建设。相比较而言,澳门地区的社区建设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成员的道德,即社区成员互相关爱、无偿捐助和救济。我国没有相美国那样强大的经济实力,现阶段不能单靠政府投入。我们可以学习新加坡和澳门,在引入市场投资前提下,积极教育社区成员,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由政府引导,共同治理社区事物。

(二)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措施

1、确定居民角色,强调人本观念

如果说,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是促进社区发展的外在动因,那么,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就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市民一直是作为管理客体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政府的行政管理,市民没有条件,也缺乏热情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这样行政成本就很高,总是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以来,资金问题就困扰各社区,光靠外力支持,不是长远之计。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居民的社区理念,推进社区治理。有一种关于民主的公民地位的观点把个人看作是在自治过程中扮演更积极作用的分享者。公民的人物超越了自立而迈向更大的公共利益;这是一个角度更广泛、更长期的观点。很明显这种对公民地位的解释对个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它要求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整体的关切,一种与自身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政府权利下放、增强服务功能、加强人本思想的宣传教育、培养居民自治能力,给予居民治理的空间,并且在社区治理中,让人们负有责任感,产生“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她”的局面,这样会减少社区治理成本,如此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明晰社区性质,突现服务功能

从社会生活层面看,社区可以被视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这个区域不是硬性限定的,而是围绕社区的生活服务中心自然形成的生活圈,并且,不同的生活服务中心具有不同的辐射范围,因而构成了不同的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是广大居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本场所。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社会生活从单位生活中独立出来,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社会生活将在人们居住的社区中实现。因此,现代大城市的社区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应该为人们的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提供服务。与之想对应的就是要明确界定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管理社会是现代政府的四大(阶级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职能之一,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政府理当尽责,因此,我们强调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管理并不是要否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而是要求按照社会管理的运行规则,各负其责,协调共进。

所以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努力创新和建构社区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二是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三是倡导和发展各类居民互助性、互益性和公益性组织,形成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切实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在调查中,秦虹社区的医疗设施很健全。这个社区有自己的社区医疗中心,坚持药品“零差率”销售,“收支两条线”等医疗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机制,让社区医疗告别了“以药养医”的情况,深受秦虹社区居民赞誉。

3、关注结构重组,完善社区组织

以往社区权力发生作用的轨迹是垂直的,是科层式的。随着单位和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国家与社会力量的重新整合,现在基层社区的社会是网络状的,其边界是不确定的,形态是多变的,权力秩序是不固定的。创造新的权利载体,构建现代社会网络组织结构既能以较小的成本增加社区公共品的供给,有利于居民逐步实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促进和加强社区管理。同时,完善社区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社区治理本身是各系统,它既是社区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社区发展的实践过程。而系统本身的本质属性就是要求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之间要保持协调运行。社区治理从内容上涵盖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保护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系统的眼光来考虑彼此的关系,真正的完善社区治理模式。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鼓励社区参与,就必须重新构建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中,之所以要将原有的居民委员会改造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居民自治改造为社区居民自治,不仅仅是加上一个“社区”的前缀,更主要的是原有居民委员会和居民自治的范围有限,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如存在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事务不了届,社区组织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缺乏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机制,不愿和难以参与社区建设。许多单位因此只是以“施舍”的方式对待社区组织的上焖求助。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社区自组织,重新界定社区成员主体,为社区不同的主体,如自然人、民间组织、法人团体开辟不同的参与渠道。如建立社区成员大会和代表大会、社区协商理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由于中共党员属于社会的先进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在社区组织建设中应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使党员和党组织在社区参与中发挥带头作用。

(三)居民参与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内在的发展动力是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要想真正走上治理道路,光靠以上的结构重组与体制改革是不够的,这就要考虑到实现和完善居民自治问题。居民参与便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关键,如果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对居民自治的完善有以下思路。

1、志愿者服务:扩大居民参与的基础

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直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志愿者服务能有效的扩大居民参与基础,增加居民与社区的互动。例如,现在的老年人经常没有儿女陪伴与照顾,志愿者就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又如在这次四川赈灾过程中,四川的社区志愿者们发挥着他们的力量。

在社区参与的基地建设中,南京市的“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就有四种类型:以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建立服务基地,如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等;以示范点为服务基地,选择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较好的单位为示范建立起服务基地,如市教委老年教师公寓等;在一些公共场所建立教育基地,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市民广场等,这些地方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为人们所关注;以具有较强性的援助机构为基地,如律师事务所,他的服务朝专业性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领域括展。有了这几种渠道,基地服务就能渗透到比较深的层次,而同时还有社区服务广场的建设,其特点在于服务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急需,规模较大,面向全体社区居民。这种社区志愿服务的建设对社区治理影响深远,值得借鉴。

2、居民论坛:居民参与的重要路径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区治理中出现了“虚拟社区”这一概念。虚拟社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看,又称BBS或论坛。在这里,居民可以实用自己的ID进行网上交流及信息的查阅。当前,只用一般的管理手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居民论坛正是给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是居民参与的重要路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时得到反馈,这种管理成本小但效率高的治理方法逐渐被社区采用。我实地调查的社区基本上全建设了社区信息网,推行电子政务。论坛的建设在今后应该注重信息完备,安全度高,及时更新等特点,以便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3、互动合作:社区治理模式重构

首先,要促进社区治理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合作。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使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建立以社区共识和认同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社区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总之,社区治理是通过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最终走向“善治”的过程,通过竞争———合作主义,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将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 结论

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 篇7

1.1 园林绿化规划没能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城市总体规划必须长远、合理的考虑城市发展, 站在一定高度规划城市建设, 使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有机的结合。但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 大多数城市处于边改造边建设的状况, 导致园林绿化没能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现象常有发生, 浪费了人力和财力。

1.2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低下

不少城市没有重视“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 没有规范的制定、执行园林绿化区的经营管理措施, 没有安排专人落实除草、浇水、修剪、防治病虫害等工作。个别公民破坏、侵占绿化区域的现象屡见不鲜, 不仅影响绿化植物的生长, 还严重破坏了城市景观。

1.3 城市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人为破坏, 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城市污染导致土壤营养状况不佳, 而且绿化植物生长空间有限, 光照不足, 导致园林植物的抗逆性降低, 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加大。

1.4 园林绿化建设不够科学

许多城市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情况, 例如盲目引进植物, 有的城市过于重视发展草坪等等。草坪虽然能够起到极为显著的绿化效果, 却有维护费用高、不能遮阴遮阳、易损伤等缺点。

1.5 园林绿化建设缺乏城市特点

许多城市喜欢照搬其他地区、国家的园林设计成果, 却不重视自身的自然气候条件、人文历史等方面情况, 不仅可能违背植物生长规律, 破坏生态环境, 还不能反映自身的自然特点、人文特色、历史特色。

1.6 没有重视园林绿化的人性化建设

有些城市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景观设计、基础设计等都比较健全, 但供人休息的设施、林荫树很少, 不能让人们感到亲切。

1.7 植物检疫工作不到位

由于各地区、国际贸易的逐渐频繁, 引进的植物种类、数量非常多, 目前的植物检疫力量还不能满足现实要求, 有许多新型病虫害不断侵入各个地区。

1.8 没有重视老城区绿化

目前, 大多数城市将重心放在新城区绿化上, 考虑到老城区园林规划难度大而不重视老城区绿化, 导致老城区的园林绿化建设极少。

2 城市园林绿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做好园林绿化建设规划

城市园林需要考虑到自然、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 应对城市植物进行深入的研究, 重视老城区的绿化, 分析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以及环境的关系、生长规律、适应性, 以指导园林绿化建设。

2.2 保证园林绿化建设的科学性

园林绿化规划应该因地制宜, 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尽量保留原有生态环境, 谨慎引入新植物, 以突出地区特色, 节省财力和资源、能源。

2.3 保证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性

园林绿化建设应以符合生态规律为原则, 不仅种植树木、花草, 还应重视林中养鸟、水中养鱼等方法, 引进天敌, 保证整个环境的生态平衡。园林绿化建设需要考虑长远利益, 避免重复建设, 以观赏性和生态性并重。

2.4 保证园林绿化建设的观赏性

近年来, 我国培育出了许多适应性良好的彩色叶植物等新的植物品种, 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园林绿化建设可以在满足生态性、经济性等要求的前提下, 合理选用植物品种, 尤其是各种成本低、栽培简单、生长快、观赏期长、色彩艳丽的植物品种, 以加强园林的观赏性。

2.5 重视园林绿化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

园林绿化建设需要有关领导的重视, 开展绿化目标责任制、单位考核一票否决制等制度, 以加快园林绿化建设。

2.6 重视园林队伍建设

园林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化的成果。为实现园林绿化目标, 首先应该配备市、区、街道三级的绿化专业队伍, 并与相关高校联系, 做好绿化设计等专业人才的培训;其次各街道应建立护绿小组, 以督促、监管行人爱护园林;再次应实行全民养护, 将园林管护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 并健全奖惩制度, 以调动各单位、个人的园林养护热情。

3 结语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 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保证园林绿化建设的科学性、生态性、经济性和观赏性,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突出地区特色, 以保证城市的稳定、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人们对居住环境、城市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园林绿化能够美化、改善生态环境, 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了相应解决办法, 还针对云南曲靖地区的气候条件简略提出了干燥、风沙大地区的园林绿化措施。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问题,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 篇8

【摘 要】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环境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缺少健全的制度规范、城市内部绿化不平衡、缺少协调和长远规划、园林绿化结构不合理、后期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环境的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环境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绿化水平,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下面笔者根据长年工作经验,就城市园林绿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绿化建设缺少健全的制度规范

在城市园林建设和规划过程中,由于没有健全的制度、规章、规范、条例进行统一管理,因此缺少相应的衡量和考评标准如监理规程、绿化规范、绿化企业资质和合同要求、园林绿化植物引进标准、植株检疫等,导致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出现了行业操作不规范、园林建设质量较低,对人们生活、其他植物生存、城市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城市内部绿化不平衡

由于城市中心地区、老城区、新城区、商业区、住宅区的发展速度和开发的前后时间不同,导致城市内部绿化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绿地率低、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的绿化建设存在困难。同时由于住宅区的绿化涉及到资金和后期维护费用等问题,因此绿化的质量较差、程度偏低,时间长、维护难等现象。

1.3城市园林绿化缺少协调和长远规划

有些园林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如种子、枝条、移栽、嫁接等引进了大量的植物品种,在满足城市园林物种多样化的同时缺少了统一的规划,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和重名贵品种,造成植株驯化期和适应期缩短,种植品种不适应在当地生长,形成资源浪费,而且使城市园林绿化整体缺少协调感和规划性、格局性。有的城市为了追求园林绿化的速度,引进单一树种,只要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园林绿化千篇一律,失去应有的多样性功能,并弱化了生态系统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在城市色彩和园林艺术上没有结合气候变化,充分利用植株的色彩变化装饰城市。除此之外,城市绿化由于没有统一规划而缺少特色,在城区发展规划区域,城市品味、历史积淀、未来发展等存在仿照、抄袭某地区或先进地区的现象,导致城市标志和个性缺失,从而降低了城市品味。在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与城市建设出现不同步的现象,还出现缺少长远规划,如对绿地的使用面积、区域、功能的设计出现侵占、滥伐、挪用等现象,有的成年树或已经形成规模的园林被重复砍、栽、挪,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1.4园林绿化结构不合理

从局域的园林绿化结构来看,有的园林设计缺少新意,没有充分发挥植物多姿多彩的特征,未突出园林主体和以物托景,也未能根据植株开花、结果、变绿、凋落的时间差,促成城市园林四季常绿的景色;过于注重人工雕琢式的造景忽视了自然景观;在园林结构方面,层次单一,没有充分设计乔木、灌木、草坪等之间的比例关系,树木绿化以单一成片种植为主,过于注重绿草而忽视树木植株,显得搭配不合理,群落景观单调。从园林树种配置形式来说,大部分城市园林绿化采用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而列植、垂直绿化等配置模式应用较少。

1.5后期管理维护不到位

城市园林绿化还存在只重建设忽视长久维护的问题,园林管理建设完后,管理粗放,技术较低,人员配置和安排不到位,没有定期进行修剪、除草、定型、间苗、松土以及浇灌、施肥、品种嫁接等,使得土壤板结、潮湿积水、透气性差、土质低劣,大量绿化植株死亡,也造成外来名贵树种引进失败,树木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病虫害频繁发生,降低了园林绿化的品质。同时由于个别人素质较低,乱扔垃圾,对植株踩踏、刻划、攀折等,景观遭到破坏,植物受损,寿命减少。

2.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对策

2.1健全园林绿化制度,加强政府协调管理

针对行业缺失的制度与规范,应不断的完善体制建设,加强相关行业的衡量和考评标准,建立健全监理规程、合同规范、植株检疫标准等,抓好绿化施工质量,避免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政府管理,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和投入,建立鼓励性规定,将园林绿化建设推向市场,促进行业正常、有序、竞争、优化发展,增强园林可持续发展。

2.2做好城市长期统一规划

根据本地区的土质特征、地形地势、自然环境和城市文化、景观风貌制定城市长期整体规划,以本地的乡土树种为主,优先选用抗旱、节水、生命力强、易养护的植物,引进适宜的绿化植物,遵照生态学原理,合理调整城市绿地结构,充分利用周边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加长植株驯化期和适应期。确定长期规划目标,避免出现重复拆建行为,减少资源浪费。结合城市品位、历史积淀、文化风格、建筑特色形成和设计城市的园林建设风格,给城市印象和名片增加更多光彩,避免模仿、抄袭,和城市单一模式发展。对于重工业区或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应确定重点绿化调整区域,通过植株的抗污染、抗烟尘、净化空气的能力,缓解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2.3加强园林绿化结构设计

设计应因地制宜、凸显城市文化底蕴,衬托人文和自然景观,优化绿化设计,充分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增强屋顶绿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在面积有限或已规划定型的老城区和人流量较为集中区,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加大立体和垂直绿地建设。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植株的颜色、生物、姿态、长势、生长期等特征,合理搭配,使城市绿化四季成景,并通过生物特性做到生态的自我调节。品种选择时应注意使用便于管理,治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的植株。充分设置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的结构和层次,合理搭配植株、水、生物、景观之间的关系,形成能量和物质的良性循环。

2.4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

组建专业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团队,定期对园林植株进行修缮、养护、定型,认真了解各品种的特性和养护方法,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和施肥浇灌管理,对林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植株生长动态,提高预防,做好养护的质量,增强园林队伍素质,推动全民养护管理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许志丹.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

[2]张耀宏.探析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10).

[3]魏玉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4).

上一篇:中国十大策划奇迹下一篇:通信机房综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