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共12篇)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1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有计划的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了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县级美术作品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是本学期来第二课堂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第二课堂的学生学习分为2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训练学生的构图、比例、线条知识基础能力,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绘画形体的练习.第二阶段训练染色,让学生体会色彩关系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变化。通过这短短的几个月训练与学习,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慢慢的开始喜欢上了这一门艺术。

一、培养了学生的对美术的兴趣:

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通过这几个月的努力学习后,对美术技巧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对审美意识也得到加强了.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想参加兴趣小组特别是七、八年级学生尤为突出。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次的兴趣小组中不但美术的基本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绘画的基本技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三、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总之,在下一个学期开学时,也要一样的把第二课堂活动如实如期的进行,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不但能添加校园学习文化氛围,同时也对学生们的自身一种学习训练。

教师:陆秀维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2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美术的实践能力,能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有参与,才有实践,才有体验,才有收获。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美术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研究与探索。

一、激发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培养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1. 切实注重课堂导入。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美术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能否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我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导入。比如《卡通画》一课时,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为切入点。我运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怪物史莱克》的一个片段导入,滑稽的画面、夸张的想象、欢快的音乐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教学十六册第四课《以刀代笔》时,巧设“悬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首先出示年画“门神”,然后提问:“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年画是如何制作的吗?”通过巧妙地运用“悬念”,让学生在回答时进行讨论,既解决了知识的传授问题,又激发了创作的热情。

2. 有效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以它全新的视觉、听觉综合的立体感受,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生动有趣的画面和明快优美的旋律跌宕起伏。应用于教学中,不但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技能,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把多媒体技术恰当地运用到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探索,在五彩缤纷的信息中穿梭、采撷,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现代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有一节课是关于动画片知识的,讲述了动画片是怎样制作的,旧时动画片的制作和现代科技下动画片制作的不同,中国和外国动画的比较。如果单是教师讲,则学生当然感受不到,于是我搜集了各种形式、不同国家的动画片向学生展示,收集我国早期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木偶动画《曹冲称象》、剪纸动画《猴子钓鱼》,感受不同制作材料的动画,收集《海底总动员》、《小飞象》、《麦兜响当当》、《冰河世纪》等,让学生比较不同视觉空间、不同动作表现形式的动画,学生大开眼界。如果没有现代技术多媒体,则这种效果是达不到的。

3. 注重培养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意识,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够自信。觉得自己画不好而对美术课热情不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树叶”。学生的作画水平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临摹、创作、表现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中,不期待学生有一样的理解与一样的表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独特的感受。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独立创新,好上加好;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辅导中给他修改几笔,在关键处提醒一下,使他能顺利完成作业,尝到“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实”的快乐,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对于学生精彩纷呈的作业,一一给予鼓励的点评,找出最优点。也许他的线条不够流畅,可是他的色彩不一定逊色;也许他的造型并不生动,可他的童趣跃然纸上;也许他画得并不生动,可是他的发言绝对精彩。你总能在品味之后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找到他们独特的一面。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评价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尽情绽放,自由发展。

二、培养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学生学习到学生自我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学习,进而创造。

1. 强化技法。

绘画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同样要注重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才能帮助学生解决绘画技巧上的困难。比如画人物速写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比例,引导学生画出动态线;再进一步完善线条。当发现学生轮廓画得不准,先别马上动手帮其修改,不妨让学生先停下来,自我分析画轮廓的步骤是否准确,比例关系是否运用准确、得当。在上色彩课时,除了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外,还要教会大家调色的方法,特别是复色的调配,这样才能增强大家色彩的运用能力,作品的色彩也将更丰富。

2. 积极评价。

创作一件完美的美术作品,总是要经过反复修改,修改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作品中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所以当部分学生初稿出来后,先选取几张具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修改的方法,并将学生作品中的优点一一予以展示、讲解;学生相互之间也能取长补短,继而各自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作品的表现意图,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大胆质疑,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学生还可自愿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评议。在进行自评、互评的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成功所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自己满意的美术技能和技巧。

三、提供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1. 作品展览,让学生在“欣赏”中积极参与。

上课中注意收集学生优秀作品,在上课前组织优秀作品展,同时再出示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能否展示、自己班有多少同学的作品被展示有一种期待,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创作,努力做好自己的作业。教师在此基础上介绍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学生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优点。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 课堂延伸,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华。

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活动以外,还可以举办一些阶段性艺术活动,如每年的艺术节都会举行动漫、绘画、书法等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艺术生活,让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利用网络资源将一部分优秀作品拍照或扫描后上传网站,在网上进行展出。期末时,在画廊中进行优秀作品展,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形式,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动力,使他们有了一种很强的参与意识,从而产生了一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支持性环境,激励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中,真正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体。

摘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方式, 不仅影响着他们在课堂的思想和行为表现, 还影响着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学习美术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 只有参与, 才有实践, 才有体验, 才有收获。本文从激发参与兴趣、培养参与能力、提供参与机会几方面阐述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活动中来。

关键词:美术课堂活动,参与,兴趣,能力,机会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3

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画人物”是本单元第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让学生观察研究,系统地认识人物头和比例关系及基本结构,进一步研究人物的神态特征、姿势和底纹,画出一个个生动优美的人物形象。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人物造型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到人物的动态美。

在教学中,我首先以学生校园集体舞(MTV)导入,让学生欣赏、感受人物动态的美,熟悉的画面、优美的动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自然地揭示课题“画人物”并板书。

课的第二部分是初步感知、层层深入:

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比例和结构

课件展示不同年龄段人物的图片、人物的比例图,用体验、提问、尺测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①人物的结构:头部、躯干、上肢、下肢。②头和身体的比例:成人大约是站七、坐五、盘三半,十岁左右的孩子大约可高于五个头,然后请一名学生上讲台,和老师进行身体比例的比较,进一步运用和巩固以上知识点,为写生人物打好扎实的基础。

2.采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欣赏一些人物画作品和分解图(脸型、发型的不同画法,五官正、侧面的不同画法,手部常见动作的画法,人物站、坐不同角度的画法),并通过比较与体验,了解了三个知识点:①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外形特征和情感神态的?②这些作品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姿势和衣纹,从而画出个性生动的人物的?③人物画有哪些表现形式?在表现人物姿势的时候要注意动态线、关节等部位的弯曲变化、线条的疏密和轻重的变化。

3.运用课件演示人物写生画的具体步骤

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本环节巧妙运用课件演示了人物写生画的具体步骤,并重点强调了写生的要点:①选择好的角度,大致确定人物的基本结构及比例关系。②根据动态特征,以较轻的笔触、简略勾出人物的形体结构。③细心观察、用线肯定,注意轻重、虚实变化,深入描绘。④整理画面,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刻画出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学生们听得入神、看得仔细、说得精彩,个个跃跃欲试。

学生作业时,老师帮助各组学生摆好模特造型:或站、或坐、或蹲;帮助学生选择比较好的写生角度。在巡回指导时,不断提醒学生要注意人物的比例和结构、神态和特征、姿势和衣纹的变化;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用笔肯定;要根据画面的需要,适当增减,力求画出形象生动的人物。不断鼓励学生大胆选择、借鉴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从而以自主探究的形式解决自己在绘画中遇到的困难,层层深入,突破难关,较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有的学生把自己印象深刻、最感兴趣的东西刻画得非常仔细;有的学生熟练地运用了刮画法,赢得全班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在黑色卡纸上巧妙运用了荧光笔作画,人物形象生动,更加别具一格,连我也惊叹于他们的大胆表现;有的学生还施以淡彩,画面效果特别突出。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作业评价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最后,学生随着轻松愉快的《健康歌》(MTV)伸伸手、踢踢腿、弯弯腰……结束本课的学习,首尾呼应。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人物的动态美,为下节课“表现动态”做好铺垫,同时鼓励大家平时要多运动,才能强身健体。

教学反思

美术新课程不仅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本课学习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前面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人物画,人物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学生对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和写生能力存在着差异,所以有的学生“不敢画”,有的学生“观察不仔细”,有的学生注重局部,忘记了人物的比例关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趣激学、以情促学,以鼓励挖掘动力,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作为课堂设计原则,还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方法,设立了“审美体验”“视觉体验”“造型体验”等几个环节。

如: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亲自测量比例”,运用“和老师比一比”“写生练习”“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手段,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审美能力,对人体结构这一难度较大的问题有了一个直观认识,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业,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造型能力。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显枯燥;教师教得也轻松,不必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还似懂非懂。同时,在写生的过程中,加深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了师生情、同学情。

总之,美术课堂教学始终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老师“教”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起到导演的作用,指导学生怎样去发现知识;学生“学”不是接受性地学习,而是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一个团队就像一块美丽的拼图,不管缺了谁都是不完整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4

一、培养了学生的对美术的兴趣:

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画画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老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想参加兴趣小组特别是低年级尤为突出。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次的兴趣小组中不但美术的基本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绘画的基本技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三、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而更大的就是“美术来源于生活而美化生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美术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本学期在期末还举办了校美术画展,以检验一学期学生的美术素养及技能水平。

五、不足之处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5

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

论英雄,不一定非要用成功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人生需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是凭空出来的,是需要成本的,失败就是一种成本,有了成本的投入,就预示着的人生的收获即将开始。

小草用绿色证明自己,鸟儿用歌声证明自己,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打一份工,为以后的成功奠基吧!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人能轻轻松松成功。

一、基本状况

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打工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对于结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的问题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你得去面对你从没面对过的一切。很多同学在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的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同学们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而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很多同学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那么吃力呢?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不像在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有了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的补充,我们比别人具有了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知识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

二、主要措施与办法

(一)收集我系学生在寒假的社会实践作业,与我系社会实践部干事共同整理社会实践作业,并且在我系积极开展团支部大学生社会寒假实践PPT演示大赛,对其在假期中的社会实践进行一次考核,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个人以及表现突出的班级颁发证书。

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作业并对其同学颁发证书。

(二)积极配合团组织工作,协助其他系完成工作,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校或进社区为大家服务。

(三)为其他系开展活动做好外联工作,共同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三、主要成绩与不足

(一)成绩

1、我系团委全面细致地组织了2012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效果良好,成绩突出,涌现出了一大批“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走进敬老院,看望老人,同学们抱着为社会服务的态度为敬老院打扫卫生,受到敬老院管理处的表扬。

(二)不足

实践的形式还比较单

一、内容针对性不强,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并从中获得锻炼与提高的人数并不多。其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把实践机会只集中在一部分骨干学生身上,忽视了最为广大的普通同学的实践要求,表现在本质上是忽视了普通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

四、改进与完善

凡事预则立,提前计划好会让指导者和参与者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另外,对每一个规划都不能随之任之,必须贴近生活和学生实际,有很强的操作性且无大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必须提前进行可行性论证。把我们活动做到更好!

美术系

中学美术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6

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色彩的对比,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本学期通过组织美术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特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定活动形式与内容: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自由选择参加。

2、本学期的第二课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剪纸、手工小组。

二、定活动时间与地点:

1、每周三下午第四节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时间。

2、活动地点在美术室进行。

三、师生明确活动目的与要求:

1.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的兴趣活动。因此,我们以自由参与为首要原则,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

2、第二课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终极目标。内容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3、本学期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以合作、竞争等多种手段来丰富第二课堂,提高效率,让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舞台。

4、能按时认真组织开展活动,没有出现以种种理由延误活动的现象。

5、通过第二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自己学习,自我提高,最大的开发学生的能力。

6、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良好品质。

7、开设素描、色彩、剪纸、手工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发展。学生为校园文化完成了剪纸、素描、水粉画等作品。

8、通过海报展、书画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了绘画能力。

四、加强活动监督与总结:

1、开学初认真制定活动计划,扎扎实实的抓好落实,备好每一节课,作好活动记录。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7

一、瞬间留住日常生活的美, 激发创作欲望

一位德国哲学家说:“在生活中, 美, 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欣赏美, 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只要放下偏见与世俗, 你将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美, 因为美, 就藏在你的心中。”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 我们时常要用生活中美的事物去感染孩子, 给他们以启迪。

“中午, 火辣辣的阳光直射着大地, 当我迈着匆匆的脚步经过一个路口时, 忽然看见一位交警的衣服大片大片地被汗水浸湿了。可他依然很专心地注视着红绿灯的变化, 指挥着车辆和行人们安全地通行。此时的他, 是那么地可爱和可敬。”当教师将一幅幅生动的交警指挥交通的画面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时, 孩子们对交警叔叔的辛苦工作状态便牢记在心, 对他们的形象更是由原先的模糊到清晰。按常理, 幼儿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应该是比较难的, 然而, 当一个个生动的交警形象跃然纸上, 而且几乎找不到临摹的痕迹时, 我不禁惊叹孩子们的创作能力, 我想这大部分应该归功于教师是个有心人, 将一个普通的交警一瞬间的形象用照片的形式来诠释, 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正是那汗流浃背的生动画面引发了孩子的创作欲望。

《花婆婆》是大班绘画活动, 教师通过花婆婆的故事引导幼儿画一幅四季的鲜花图。活动中, 教师用动画的形式引导幼儿理解故事, 精美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孩子, 当故事中花婆婆想为人们做一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为人们种上四季的鲜花时, 动画便戛然而止, 教师顺势问道:“请问有哪四季, 各有哪些鲜花?”在孩子们清晰响亮的回答声中, 教师将四季的鲜花一一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简直就是一幅四季的百花图, 于是孩子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便情不自禁地响起, 我想爱美是每个人的天性, 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时, 我们怎么能不为之动容呢。

二、充分揭示艺术作品的美, 提高欣赏水平

让幼儿与艺术作品对话, 与艺术作品交流, 应该是幼儿美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修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有助于陶冶情操, 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然而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幼儿练习、巩固为主, 不能充分发挥幼儿认识的主体性。其主要原因是理性的知识太多了, 而感性的材料太少了, 特别是在美术欣赏活动中。

如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中, 教师开始利用京剧表演录像引起幼儿对京剧的认识, 从而激发幼儿对京剧脸谱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幼儿和教师一起探索京剧脸谱的色彩美和对称美, 对颜色的认识孩子们也许一眼就能看出, 但对称的概念却很模糊。在课件的设置上, 教师先显示了一半的脸谱, 然后逐一出示另一半的脸谱, 把抽象的对称概念清晰地呈现在幼儿面前, 使孩子们由原先对脸谱的好奇和怪异变成了喜爱和欣赏。活动结束前, 当教师问谁愿意来学一学京剧表演时,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

因此,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及时呈现,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对美的鉴赏力和表现力。

三、有效整合多种领域的美, 促进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 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得清晰、具体, 让幼儿亲耳倾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 实现多视角、多感官的融合。大班《奥运在北京》的绘画活动正是巧妙地运用多个领域知识的整合, 调动幼儿多感官的学习, 使整个学习活动丰富饱满、高潮迭起。教师以奥运知识竞答的形式引起幼儿对中国08奥运的期盼, 以京剧的念白表现儿歌: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 祥云火炬世界来传递, 吉祥福娃北京欢迎您, 五洲朋友相聚在北京。

科学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改变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工作效率。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从前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还必须注意以下策略:

(一) 选择和制作课件要精美。美术教育不但要教给幼儿美术活动的技能和方法, 而且要带给幼儿美的体验。

(二) 课堂运用要恰当。

不能为“现代化”而“现代化”。提到公开教学或赛课, 许多教师会缴尽脑汁制作课件, 不管需不需要、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都将它搬上“舞台”, 仿佛它就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 有时往往会让简单的知识复杂化, 这样只会画蛇添足, 甚至弄巧成拙。

(三) 教师理念要跟进。

对于多媒体教育技术软件的开发, 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比如: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幼儿的思考”。教学活动中, 必须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 信息交流、反馈, 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 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不能“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幼儿而言, 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实践策略

小学美术学科,不仅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还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物质保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大力实施,小学教师的教学思维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小学美术教师止步于传统教学模式中,让学生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美术教师只是片面地重视课堂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实际美术学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只会绘画却不会进行美术的创新。为此,笔者在文中就将创意教学活动应用于小学美术的教学课堂中,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具体实践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小学美术学科实际教学存在的不足

当前阶段,虽然新改革的颁布和实施已经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但还是有许多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一人讲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只是处于一个比较被动尴尬的学习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生在沉闷的学习氛围中,也很难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教师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但是这种竞赛类中的评分、名次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的压力。学生往往会因为成绩不理想就认定自身的学习差,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二、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策略

1.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实际开展创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不仅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要求,同时也是美术创意教学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阶段中,小学生处于思维最活跃的年纪,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身潜在的学习潜能。愉悦积极的教学氛围无疑是教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最适宜的场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改为教授应该会好一些)哆来咪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一段战国时的编钟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随后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询问学生“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学生在认真思考后回答说:“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教师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并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将班级中的七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后,看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教师这一做法不仅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还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学生的思维和空间上的自由。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潜在学习能力被充分挖掘,进一步促进了美术学习能力。

2.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美术教材中虽然也含有大量的图片教学资源,但是无法完全满足小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渴求。教师在运用创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比较容易地将教材中生硬枯燥的知识转变成为具有吸引性和风趣性的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周末日记”这一节课程时,课堂上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一周里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几天呢?为什么?”“平时,你们的周末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呢?在周末里,你最喜欢做些什么?”我们来一起看看教材中的他们是怎样度过的?是不是和我们很相似?通过学生对教学课件的观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我们周末生活的美好时光,好吗?”学生在这种形式下进行学习,不仅更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自身对教材内容的渴求也得到了真正的满足,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的设计和应用。运用创新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美术学习能力。学生在创意教学的氛围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陈欣欣.生命教育融入美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美术小组活动总结 篇9

这学期,在学校的支持和组织下,我们继续开展了美术兴趣小组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为了下学年能更好的开展绘画活动,以便以后能做到取长补短,有所提高,特将这一年来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本学期绘画活动主要是针对每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兴趣爱好,将绘画小组培训的主题为我是祖国好公民。由于小学生学生年龄和绘画基础部分都比较弱,因此三年级的学生以基本的儿童画为主学习和训练,通过这些训练提高了学生在绘画中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同时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学期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绘画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摆脱以往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在一学期的工作中,有许多收获、许多进步,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期待着我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具体总结如下:

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学期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绘画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摆脱以往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在这学期的美术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唯一主角的现象,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本学期将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美术特色活动总结 篇10

美术特色活动在我校已经开展一年半了,期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迷茫。一路走来也挺艰辛,但是看到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从学生手中诞生,我们也觉得很欣慰,很自豪。现将本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召开教师动员大会

本学期初我们就积极召开教师动员大会,告诉教师我们要继承上学期的成果,继续扎实开展美术特色活动。向教师讲了美术特色活动的目的,并强调这是一件长期工程,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会后安排教师让学生买齐绘画用品。

二、科幻画创作

十月份我们发动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给学生发放很多科幻画作品进行参考。向学生讲解什么是科幻画,进行创作时要注意什么?开展科幻画作品展,选出优秀作品参加中心校展览。

三、写生练习、主题创作

在学生具有一定绘画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尝试让学生进行写生练习,画画同学、文具、花草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另外我们还把绘画和学校德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创作,如以讲文明礼貌、孝敬长辈、热爱自然等为主题进行创作。从而让学生在绘画的同时,思想也受到教育。

四、加强教师特色培训

本学期每周一晚,我们都对教师进行特色培训,让教师在提高自身绘画水平的同时,能更好的辅导学生绘画。从而更好的推动我校美术特色活动更加长远的发展。

五、举行画展

本期我校安排了两次画展,对各班优秀作品进行展评,并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奖品分别是油画棒、画夹和素描纸。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努力,我们的学生造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涂色也更均匀,画面效果越来越好,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画出较为精美的作品,好的学生还能进行墙体彩绘。特色之路还很长,我们会继续竭尽全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豫灵镇亚武小学

2012年12月

美术特色活动总结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11

直观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各种直观手段, 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对象的一种方法。直观法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特征相适应, 符合幼儿认识事物的规律, 因而是幼儿园艺术活动乃至所有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 直观教学法主要包括:演示法、示范法、范例法、和观察法。

(一) 演示法 (1)

演示法是教师向幼儿出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 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等, 向幼儿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方法。直观演示法分为实物或教具演示法和媒体演示法。

实物或教具演示法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在学习新内容、讲授知识要点时经常用到。

1.媒体演示法 (2)

媒体演示法是教师利用现代化视听工具及相应教材等媒体, 把声、形、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可用来演示的材料有:投影仪、图片、录像、录音机等。利用媒体教育手段, 可使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展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开阔幼儿的视野, 变抽象为具体, 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可以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可以随意停顿、重复, 能适应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的要求。

运用媒体演示法进行教学, 必须依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园里物质条件, 做出周密详尽的计划, 考虑好媒体使用的时间、步骤, 并把多种教学媒体灵活地加以综合开发利用。

在向幼儿进行直观演示时, 要求教师技巧娴熟、造型正确、动作清楚、程序正确、速度适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向全班、小组或个别幼儿进行演示, 从而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 示范法 (3)

这种方法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都经常使用。是教师把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难点直接操作给幼儿看, 引导幼儿进行模仿练习, 从而掌握各种技能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运用绘画或手工作品, 结合绘画或制作过程的示范, 使幼儿按正确的步骤和方法摹描出作品;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往往运用示范的方法教幼儿学唱歌、跳舞、体操动作等。

运用示范的方法, 要注意以下方面:1.必须保证示范物的准确、生动形象、富于艺术感染力, 能吸引幼儿并能适合幼儿的知识水平, 是幼儿容易感知并摸仿的;2.示范时要注意每一次出示范例应适当维持一定时间, 让幼儿有充分时间感知清楚;3.动作示范则需要适当放慢频率, 每次示范的次数要适当, 次数过少或过快, 可能使幼儿学不会;4.而示范次数太多容易引起幼儿疲劳, 使他们失去模仿的兴趣;5.教师示范应面向全体幼儿, 使每个幼儿都看得清、听得清, 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及时模仿, 对幼儿的学习做出及时反馈, 通过强调正确的示范纠正幼儿的错误。必要时, 教师可请幼儿示范, 尽量发挥幼儿的示范作用。

我们通过以下实例来分析教师应如何正确使用示范法。

例1, 小班水粉画活动中, 教师先为幼儿提供学习工具、材料, 让幼儿自由作画, 幼儿一拿到笔和水粉颜色, 就兴致勃勃地在纸上涂画, 画面上颜料随意流淌……。幼儿画好后, 教师把自己的作品与幼儿的作品同时展出来, 幼儿一下子就会发现, 老师的作品画面没有多余的颜料随意流下来, 为什么呢?这时, 教师及时的示范绘幼儿看, 在示范时, 教师故意放慢动作, 夸张地做出舔笔的动作。幼儿自己发现, 原来自己画时没把笔舔一下, 去掉多余的水分。结果, 每一个幼儿都去模仿老师的舔笔动作, 大多幼儿都学会了怎样不使画面颜料随意流淌的方法。

不难看出, 例1中, 教师使用的是启发式的方法进行示范, 让幼儿先自由画, 然后通过教师事先准备的范例让幼儿发现自己画中的问题, 又通过教师及时的示范, 让幼儿学会方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只是重点示范了“舔笔”这个基本技能, 而不是指导幼儿如何去完成作品的全过程。

(三) 范例法 (4)

范例是指提供幼儿观察欣赏的直观教具。好的范例能引起幼儿的的情感, 激发幼儿表现的兴趣;可帮助幼儿了解感受事物的审美属性, 充实幼儿的视觉形象, 扩大幼儿视野, 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幼儿园中可使用的范例有图片、模型、玩具、画册、实物标本以及教师的绘画、手工作品等。

选择范例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范例应富于美感。美的范例才能欣赏的价值, 才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情感和表现的兴趣。

其次, 范例的形象要正确、鲜明而清晰, 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再次, 范例的表现方法应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易为幼儿所理解, 是大多数幼儿经过努力能达到的。

最后, 范例应多样化, 具有一定数量, 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的面貌, 以开阔幼儿视野, 启发幼儿的思路, 为其创造提供基础与依据。

(四) 观察法 (5)

它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可以锻炼幼儿各种感官, 发展大脑的机能, 提高幼儿注意、想象、思维等能力, 发展语言,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形成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爱护的正确态度。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观察材料应力求生动有趣、形象美观、简洁明了, 而且数量要充足, 并符合卫生要求, 因为幼儿在观察时, 有时还要手摸、嘴尝。其次, 在观察前, 应根据观察的目的要求, 制订计划。开始时, 向幼儿提出观察的目的, 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 在观察过程中, 要引导幼儿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观察, 启发幼儿的思维, 在观察结束后, 要进行总结, 让

摘要:面对瞬息万变的设计潮流我们理智地思考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服装设计的道路。拥有流淌着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血液的中华民族需要让本民族的服装载满中国民族精神, 它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 体现设计之民族精神、做好自己的民族教育是中国服装设计要走的道路。

关键词:民族根;资源;理论与实践

当今设计界的中国设计师们更愿意用具有民族思想意识等字眼来美化和高度化自己的设计作品。值得一提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国家馆就是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 表现出了“东方之冠, 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 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中国热”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确是中国人的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但在中国的民族设计方面, 由于发展起步较晚, 至目前为止也未形成自己独特并且系统的设计方法论。面对尚未成熟的中国民族设计, 我们的服装设计教育要寻求自己前进的方向。

1. 先有根, 再延枝

民族之心, 是根本。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谈向外延展设计追求。作为一个服装设计者, 先是要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谈得上让自己的作品能够体现出具有民族文化的内涵。现如今有许多的现象是, 大家都喜欢运用具有中国风的民族元素来做服装设计, 并喜欢把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刺绣、脸谱、回纹等元素照搬在服装上, 这种表面化的运用是谈不上创新和美的。真正的运用是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精神内质, 再经过自己的理解与重新诠释之后得出来的。

我们的服装设计教育要抓根, 根在这里扎根与此, 就需要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它的精华和糟粕, 在此之上才能使它用服装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民族精神, 是内在的并非表面, 所以它需要用内质去体现我们要表达的民族设计理念, 我们表现出来的也就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有了根, 我们就可以让外在的表现与多种事物相互关联去表现内在的民族情节与设计的民族韵, 来丰富我们的设计和完善本身的局限性。

2. 建立丰富的设计资源平台

丰富的设计资源对于学设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他们来说开阔的眼界和具备广阔的思维面的来源也就在于这丰富

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使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 形成概念。

小班幼儿进行观察容易从兴趣出发, 观察时往往不能按顺序进行, 而且不能持久。这样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情绪感染他们,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说明观察的目的, 采取有趣的游戏形式组织他们观察, 然后帮助他们按顺序地观察。

中、大班幼儿观察能力有所提高, 但其知识、经验都还不足, 抽象思维的能力差, 他们进行观察时, 不能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比较, 因此, 教师应教给他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 分析事物的主次, 使他们的观察能逐步深入, 而且观察要与讲解结合起来。观察后, 还要组织幼儿进行总结性的谈话, 让幼儿谈谈都看到了什么, 帮助幼儿丰富、整理、巩固所获得的印象, 使之更加全面化、正确化和系统化。

例如, 大班的活动“下雨天”, 在科学认知活动中, 要让幼的设计资料。许多发达国家的服装教育制度发展已达到了成熟的模式, 他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平台, 例如在图书馆建立完善的服装面料库, 这些服装面料集合了世界各国各时期的民族服装以及面料纹样, 学生想要了解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服装或者其使用的服装面料都可以使用电脑储藏系统把他们统统调出来, 进行了解、探讨和研究。如此丰富、庞大的资源系统是为学生提供良好设计灵感来源和系统学习服装设计途径良好渠道。

培养民族的意识和民族的自信心, 也都是通过这种资源的发散和自我体会而来的, 通过直接的观察、触摸和了解, 使得一切的深入探讨和兴趣的产生都有了更为互动和生动的感受。或许就是这直观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得服装设计这个行业充满魅力和更具有怀揣民族文化的内涵。

3. 注重史论的教学

服装设计并非天马行空它有灵感来源有理论依据有思维发散。有造诣的服装设计师会对历史服装进行理解和分析。了解和掌握服装史是设计者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做设计时的理论支撑。要做好中国的民族设计教育让学生对服装历史的了如指掌是准确把握服装未来趋势的关键, 正所谓:历史创造未来。

要把握好中国服装设计的民族内涵, 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服装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过程。要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继承和更好的发扬光大, 重视史论的教学并通过好的方式来传授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4.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理论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保持合作的关系, 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并实现其超前就业计划, 这对社会以及学生本身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把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引入良好轨道的重要途径。在服装企业方面, 应该更多的给予学生信任和实践指导的机会, 以长远眼光来培养他们。当大部分企业能够以培养学生迅速成长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时, 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运行机制将会进入良性循环。这样一来, 我国的服装行业要参入民族设计意识的民族自尊感就会无限增强, 服装这个行业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要建立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道路还需要走很长的时间, 但是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 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摘要:在幼儿的艺术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中, 由于不同幼儿在不同阶段所体现出的生理心理特征都不同, 所以美术活动的指导方法也各异, 文章主要探索的是直观教学法。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幼儿美术,直观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学科教育卷第189页, 祝士媛主编, 沈阳出版社, 1994.12

美术研修活动总结1 篇12

研修主题:如何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背景分析:欣赏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这是由美术教育的直观性所决定的。眼看心思成为学习美术主要的途径。但在欣赏活动中,仅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使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才能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自发思考、自主探究,创新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具有探究精神。这也是美术欣赏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就目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些许想法。

一、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美术欣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陈旧,使学生上欣赏课味同嚼蜡,兴趣索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欣赏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这时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

在岭南版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这一节课中,我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从今到古。(1)、“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了汉代,你们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什么样的?”,(2)、“ 假如你来自年代久远的原始社会,那么平时出行你都会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3)、“假如你就是大唐的天子,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臣民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况吗?

这种种的假设,使学生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古代人的角色中,自己忽然变成了一个古代人,他既新奇,又激动,所以,他很乐意以主人的身份带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到古代社会,从而接触、认识、学习“古代的交通工具”。当然,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和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自学新知、发现疑难

以往欣赏课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每一幅作品。设计预习题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一般不用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寻找问题。在岭南版第六册的教材《巧变虚形与实形》中,我就让学生上课前作了个预习,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1)、什么是实形?在哪里见到过实形作品?什么是虚形?举例说明。(并出示相关图片或作品)

(2)、对称形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出几个对称形的艺术作品。(3)、对称形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把这节课的知识点给解决了。

三、讨论交流、适时点拨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确实是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不要以自己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不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能力,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成人化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多看、多说,让学生多探讨、多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异同,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作一些规范的理性分析,从而让学生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欣赏视角,首先要告诉学生,一幅作品不能孤立的去分析,比如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画派的作品作比较欣赏等。其次是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高度的赞扬、热情的鼓励,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爱讲话”是一个普遍现象。“爱讲话”有时会是在讨论刚刚结束后,有时是在看到喜欢的图片或作品,有时是在画画的过程中。其实,作为教师,看到学生这么“爱讲话”应该高兴。因为这恰恰说明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有讲不完的想法,他很希望跟自己的同学去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应一味的去 “镇压”,觉得这样“吵”影响了课堂纪律,而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

四、课后练习、巩固内化

现有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很少有明确的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活动多而分散,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给每节欣赏课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如岭南版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和家人或邻居谈论交流他们家乡的民居,以及在民居的背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或者一个单元的欣赏课学完后,来一场知识竞答,针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问答题,让学生抢答,同学们在互相抢答中,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内化。欣赏与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四大课型之一,是训练学生对视觉媒体的感受和审美评价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但是,长期以来,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以课本为主导将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望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其实美术欣赏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情感态度。在岭南版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中,通过让学生对传统民居的体验,逐渐内化为了一种乡土情感,在讲解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在一定人文背景的衬托下,古老的民居成了一件件的艺术品。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民居不仅蕴含了复杂的民族情感因素,更传达出智慧含量丰富的的民族文化神韵„„

卡西尔曾说过:“为了欣赏艺术作品,他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或重构一件艺术品得已产生的创造性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可见,真正的艺术欣赏是不可能没有创造的。无疑艺术作品的的原创艺术家很富有创造性,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他还是个孩子,他也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艺术欣赏活动同时也为欣赏者创造性地发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再也不用为查不到资料而发愁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制作多媒体课件成为美术教师上欣赏课的首选手段。教师制作的课件事无巨细,几乎尽善尽美。所以,对于以后的小学美术欣赏课,只要肯钻研、肯探究、肯实践,我相信会越来越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并且从中学到丰富的美术鉴赏知识

复州城中心校

美术研修组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公路上》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生写考试过后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