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的端午节小学生优秀作文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描写的端午节小学生优秀作文(共19篇)

描写的端午节小学生优秀作文 篇1

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一天,人们都会包粽子,赛龙舟。

这一天,我们家也洋溢着浓浓的端午气氛。房间里洒起了雄黄水,门口插上了由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组成的“五端”。我跟奶奶学包粽子,我先拿起几片芦苇叶,把他们卷成漏斗形,再往里面放几勺糯米,接着放几颗红枣,最后把粽叶包起来,用线扎紧。虽然我学得很认真,可是我包得粽子不是糯米漏出来,就是包得歪歪扭扭的。幸亏奶奶动作娴熟,不一会儿,三角的白米粽,方形的大肉粽子就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等着吃粽子,不停地问奶奶:“怎么还不好呀!”爷爷看见了,笑着问我:“小馋猫,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当然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因为热爱祖国而不被理解,投江而死。人们担心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所以就把粽子投入汨罗江。”我信心十足地说。

终于半小时后,我吃到了粽子。我吃着香喷喷的粽子,看着精彩的赛龙舟,嘴里不由自主地念起了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描写的端午节小学生优秀作文 篇2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可谓多姿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巧借教材,感悟写法

如何用好这些生活的积累?怎样进行细节描写?教材就是很好的借鉴。

(1)认真观察,选择经典细节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严监生临死的经典动作描写: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是作者对严监生咽气前的一段描写。此时,严监生已气息奄奄,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并不重要的两茎灯草。如果严监生这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不要点灯草,要点最多只能点一茎灯草,费财啊!在这个经典的细节描写中,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2)准确用词,表现人物特点

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细节描写:“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伯父的细致、热心。“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三、及时交流,学会修改

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或片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每一次专门的细节描写练习或作文之后,教师都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这种交流。

一方面,将学生中的得意之作在班上朗读、传阅、张贴,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指导修改该用而不用细节描写的地方或者修改不成功的细节描写。

如在学习了《金钱的魔力》后,学生已深刻领会了托德“笑”中的含义,我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仔细观察生活中人物各种各样的“笑”,并让他们练习进行细节描写。课堂上,我选择了几个写得比较有特点的典型片段让学生主动交流,并且帮助同学运用所学到的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修改润色,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学生(描写微笑):

我拨开重重的眼皮,映入眼帘的是妈妈一脸放心的微笑,“烧退了”这句话犹如轻松的音符,一直追随着她。(原文)

我拨开重重的眼皮,映入眼帘的是妈妈一脸雨过天晴的微笑,像那朝晖照亮黎明般热烈,像彩虹悬挂晴空般轻盈。“烧退了”这句话犹如轻松的音符,一直追随着她。(改文)

第二句的描写显然精彩多了,用一连串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妈妈慈爱的笑容,以及这笑容带给“我”的温暖。

在学生书面训练“细节描写”的基础上,引导阅读欣赏有关著作中描写“笑”的文章片段,如马克·吐温《金钱的魔力》中多处描写托德的“笑”的精彩语段,曹雪芹《红楼梦》中有关刘姥姥逗笑的精彩片段,范进中举时的“狂笑”片段。通过这些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谈初中学生作文中的描写 篇3

关键词:初中作文 描写 兴趣

几年来,笔者在教育中发现:大部分初中学生在写作文时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叙述多而描写少,更谈不上正确的抒情和议论了;有时学生甚至全文都是自己的叙述而无描写。不可否认的是,这与学生对记叙文的认识不够和没有掌握正确的描写方法有关。

众所周知,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和描写是其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是基础,而能否把文章写的生动、形象则取决于描写,一篇文章如果只有叙述而没有描写,让人读起来自然会如同嚼蜡。因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描写方法。

应该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描写方法呢?笔者认为应从素质教育入手抓好作文教学的几个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一、展示优点,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把“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读”来提高“写”的兴趣。教材上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篇篇都是范文,教师可以选出最精彩的、最有特点的描写片断,让学生反复去读、去体会他的最美妙之处,理解描写的重要性及实用性。

例如,在《夜走灵公峡》这篇文章中的场景描写:“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只看见巴掌大的一片云。”、“卷着雪片的狂风把人团团围住”文字虽然不多,却感觉到了天气的恶劣,烘托出了工人的冲天干劲儿,为文章增色不少,突出了中心。这一点,学生通过朗读是不难体会到的。这时,再让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如果不用描写只用叙述怎样?很显然,单说天气的恶劣那自然就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了。

二、认真观察,积累素材

学生只认识到描写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他们应用到写作中去。而学生这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头脑中缺少描写的主题和形容的词语。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仔细地观察、体会、分析、研究,学会积累素材。

比如,有一次在写《我的同学》这篇作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必须把主人公写成自己的同桌,提前一周就布置了这个作文题目。结果,在一周时间内,每个同学都非常留意同桌的一言一行,努力去发现同桌的特长和优点,而每个同学这时也就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争着做对班集体有益的事,来给同桌一个好印象。文章写好后,每个同学在课堂上轮流朗读自己的文章,由全班的其他同学听完后进行评判:文章描写的人物和本人是否在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一致,是否体现了本人的性格特点等等。由于是熟知的人,每个同学都有东西可写,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互评、互改、互学,同学们都认识到仔细观察的重要性,这次作文取得了双倍的成功。通过这样多次练习,同学们逐渐养成了认真观察、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三、勤写多练,培养能力

仔细观察与勤写多练是分不开的,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多写多练,尤其是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把自己看到的有特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用最准确地语言纪录下来,力求做到准确、生动、形象,同时把教学与写日记结合起来。

比如写《难忘的一课》,有的同学不知写什么,可是有一个同学写了一堂生物课,就描写得很好,原因在哪里呢?原来他当时上完课后就把实验室的环境、课堂上的气氛、同学们的表现以及教师生动、活泼的讲解都记录了下来。因为观察仔细,受到感染,所以写出来的作文语言生动、情景真切、思想深刻。由此看来,勤写多练是提高描写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另外,在描写练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描写与中心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描写是为体现中心内容服务的,不要只为追求生动、形象而使描写过多、过滥,有损主题的表达,影响文章的表达能力。

四、评讲结合、提高水平

勤写多练是一种量的积累,要想有质的飞跃,还需要在多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讲。

(一)讨论评议,共同提高

除了前面提到的课堂讨论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找几个不同水平的学生选出自认为最精彩的描写片断到课堂上诵读,其他学生来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都拿出自己小组的统一意见来,小组再派出代表来讲一讲评议的原因,这样一来,不但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描写水平在讨论评判中得以提高。

(二)互相对照,学优补差

让学生写好作文后,在课外互相比照,特别是描写运用的是否准确、生动。让学生互相学优补差,学生不清楚的地方,教师稍加点拨即可。

(三)多鼓励,少批评

有些同学,由于写作基础比较差,往往有自卑心理,尤其在评议别人的作文时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即使观点错了,也要肯定学生敢于发言的勇气,增强其自信心。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关于描写只要有一两句切中主题的就可以表扬,不要只看到他的不足,要营造浓厚的鼓励氛围,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描写端午节的小学作文400字 篇4

早上妈妈早早的起床了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早餐,我和刚从开江回来的姐姐津津有味的吃着。但是妈妈说要我们打扫房间、客厅的清洁。我和姐姐便开动了,不一会我和姐姐就把清洁打扫完了。

干完这些便帮妈妈择菜,突然妈妈喊我到楼下买啤酒。我便拿着钱出门了,买完我回到家后。看见二姨爹已经到了我们家,妈妈还一边唠叨说:“你外公咋没来?我不是让人转告他了吗。”不一会儿的功夫妈妈把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做好了,我们就只等外公和爸爸了。

时间已经12点了爸爸早早的回来了,我们左等右等外公还是没有来。我们就没有等了,妈妈今天做了好多菜。油炸鱼、粽子、酸鱼汤、辣子鸡、油炸松饼、花椒黄瓜等等。都是我最爱吃的菜,还有鱼那可是我二姨爹亲自在河里钓,吃着可香了。

描写端午节学生作文 篇5

爸爸说:“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吃粽子,还要到江边去看龙舟赛。”我不解的问:“爸爸,爸爸,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爸爸笑着说:“那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谁呀?为什么要纪念他呀?”爸爸摇摇头说:“回家的时候你上网查查吧!”买好东西,我迫不及待的回到家,上网查了才知道,屈原一生都为祖国奋斗,一心报国却被奸臣陷害,人们都很伤心,所以人们要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纪念屈原。

描写端午节的小学生作文集 篇6

我问粽子为什么是三角形的,不是圆的、方的?端午节是什么意思?下面我就来回答吧。

端午节的意思是,很久很久以前。屈原在回国的路上,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自己的国城,很悲叹,对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流水的长江中,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怕鱼虾把他的尸体给吃了,但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这些东西,不要吃屈原大夫尸体 ,还有些郎中还把酒倒入江中,以便把鱼昏倒,让屈原大夫尸体不被伤害,从今以后端午节就是农历5月初5,定为了纪念屈原大夫。

粽子为什是三角形的,不是圆的、方的,是因为用少量的材料就可以做,各地包的材料不太一样,但基本都是植物的叶子,叶宽而长韧,但毕竟是叶子,宽度有限。三角形包法只用1叶或2叶就能包成,而长方形大概就要的3、4片了把。我们一家围坐餐桌旁,阿婆把热气腾腾粽子端上来,我们就把绳子解开,剥开一层层竹叶,露出那白白的热热的粽子来,粘着糖慢慢的吃起来,那味道软软的粘粘的,很可口,粽子有绿豆沙、红豆沙、红枣、猪肉、小豆、蛋黄、瘦肉馅的,品种繁多,我们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就这样过了一个端午节。

描写的端午节小学生优秀作文 篇7

镜头一:

老师说:“今天, 我们来写写一位老师的外貌。”于是有同学写道:门口进来一位老师, 他圆圆的脸蛋, 戴着一副眼镜, 上身穿着衬衫, 脖子上系着一条领带, 下身穿一条咖啡色长裤……这位同学确实进行了仔细观察, 罗列了这么多的外貌描写, 但如同开了一张账单, 面面俱到, 却不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镜头二:

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的课堂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目:生活中, 到处可见到雷锋, 我想把他的事迹写下来。于是很多学生都这样写道:1.有一次, 我丢了一元钱, 同桌小明捡到了, 还给我。他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2.下雨了, 我没带伞, 小红主动走过来, 把伞借给了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描写这样的事件, 内容俗套不新颖。

镜头三:

学生作文中写道:他 (她) 漂亮, 善良, 学习认真, 工作负责, 乐于助人……几乎所有的优点都在他 (她) 身上得到了体现, 人物形象几乎完美。

二、问题综述

1. 外貌公式化。学生在外貌描写时往往不分主次, 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

2. 事件典型化。

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 就抓住一些千篇一律的“典型事例”, 几乎每一届的学生, 在面对人物描写作文时大多数人都如是写。

3. 品质高、大、全。

学生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夸大强化了他身上所有的品质, 脱离现实生活, 人为地拔高、美化, 使这个人物难以形成立体感。

三、原因分析

1. 学生自身的心理成因。

许多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 并不是缺乏生活体验或是写作技巧, 而是因为他们存在着写作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属作文主观因素的范畴, 严重妨碍了语言表述活动的进行和写作技能的发挥。对写作的惧怕感使学生造成恶性循环, 越怕写就越写不好。平常思想非常活跃的孩子们, 一听到写作文头脑便变得迟钝, 拿起笔重如千斤, 唯恐身边发生的平常琐事不够“典型”, 接触的各色人物不够“伟大”, 自己的点滴感受过于“平凡”。于是, 舍“小”取“大”, 没有好题材就去胡编乱造。

2. 教师指手画脚的指导成因。

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学习, 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的指导, 空洞地传授作文理论知识, 方式单调、古板, 一成不变。或者信手拈来一个题目, 不管学生有没有话说, 也不了解学生在写作时难在何处, 便将学生往水里一推, 自己则在一旁指手画脚。

于是乎形成“水中”、“岸上”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方是学生皱眉头咬笔杆, 呛水者有之, 瞎扑腾的有之;一方是教师悠哉游哉袖手旁观。评改时, 也是不痛不痒。再则就以大大的“重写”两字, 再一次将学生推到“水深火热”之中。

四、策略举析

策略一:名著片段引路。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人物刻画可谓细致入微, 以这样的名著片段引路让学生习作, 无疑是送给了学生一面借鉴的镜子。在引领学生时, 我让学生细读课文, 体会写作特点。然后, 以小组为单位, 选出一个最感兴趣的人物, 进行中国古典名著的片段阅读, 强化训练所学方法, 说说他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接着, 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结合多媒体呈现相应的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画面)

最后, 引导学生总结写人文章的写法:

1.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2. 细致地写, 恰当地使用比喻、反问、设问等修辞方法。

3. 可以适当通过别人的心理、语言描写, 反映所写人物的特点。

这时进行课堂练笔, 结合课堂总结的写人文章的写法、人物特点、语言词句等多角度进行评价,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真真正正地将读写训练点落在实处。

策略二:优质范文拓展。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 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 对学生进行人物描写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 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然后进行讨论:“你从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 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被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 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

这时, 我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 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以及生活经历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 脚穿小毡靴, 脸又白又红润, 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 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紧接着, 我和孩子们玩起“猜猜看”游戏,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把咱们班某一位同学的外貌写出来。通过你的描写, 大家来猜猜是哪位同学。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次习作。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要结合范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物描写, 它其实就是把平时生活中的人物如实地, 生动具体地描述下来, 在描写的过程中真正做到随心所欲、畅所欲言, 才会流露真性情, 表达真思想。当这些成为学生的需要时, 人物描写就变得简单而且有趣了。

谈谈提高小学生景物描写的技巧 篇8

一、要注意观察,把握景物的特征

一般说来,我们先要确定观察的对象,否则会无的放矢。一旦选择了观察的对象,我们要对其进行长期的、全面的、仔细的、深入的观察。我们不仅要观察它的整体(大致轮廓),还要聚焦它的局部(特写镜头);不仅要观察它的动态(生长过程、四季变化、风吹雨打),还要注目它的静态(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结构)。我们还要善于将自己观察的对象,与别的景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寻找出与其他景物的区别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

二、要确定位置,选好观察的角度

要想达到观察的目的,我们要选择好观察的角度并确立观察的最佳位置——观察点。所谓观察点,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的角度选好了,观察点确定了,才能搞清方位,清楚的叙述,正确的描写。有时为了更加全面、更加细致地观察描写对象,我们不仅需要固定的立足点,还需要变换立足点,并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进行观察。从观察的顺序看,或由近及远、由远及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外到内、从内到外,或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观察的角度看,可以远眺,可以近瞧,可以平视,可以仰视,可以扫视,可以环视,可以透视,可以腑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景物做出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观察角,看到的景物也不一样。

三、要描写有序,避免杂乱无章

文无定法,但也要有序可循。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其一是空间顺序,其二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通常是选取一固定的最佳的观察位置,随着视线的移动顺序,依次地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是不选取固定的观察位置,而是随着观察者位置的移动来描写景物,如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正面)→东→北(背面)→西”,这叫瞻仰顺序,也叫游览顺序。而时间顺序是指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时间里也是有所变化的,如柳树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里,是有变化的,即使在同一个下午的“暴风雨前→暴风雨中→暴风雨后”也会全然不同。我们将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时间段来写,也能描绘得多姿多彩,给人以美的感受。实践证明,按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描写出来的景物,才会井然有序,而避免杂乱无章。

四、多感官并用,让文章更加出彩

观察的立足点确定了,角度选好了,描写的景物就会条理有序、层次分明,但不一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它说明了文章的语言,如果没有文采,写得不生动形象,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谈不上流传很远。小学生在自己的写景作文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全方位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大开“五觉”,以视觉绘其形,以听觉摹其声,以嗅觉闻其息,以味觉尝其味,以肤觉体其感。我们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辅之以诸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这样流淌在学生笔下的景物就会栩栩如生,就会使人触手可及,就会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的文章就会更加出彩,行之远矣!

五、要动静结合,让画面更具动感

在一篇写景的文章中,如果一味地写静景,文章就难免显得呆板;如果一味地写动景,文章又难免失去稳定,正确的做法是动和静交织。静态描写擅于表现景物形态特征,动态描写利于景物生动传神,两种描写各有所长,只有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所写景物才能各具情态。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有时在人们的感觉中常常难以割裂,如果你的联想和想象足够丰富,即使静态的景物在你的笔下也会变为动态景物。如毛主席《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把蜿蜒的雪中群山比作了飞舞的银蛇,将莽莽的雪域高原比作了奔驰的蜡象。“巍峨的高山”和“起伏的丘陵”这些本来静止不动的景物,在诗人想象的笔下却成了飞舞灵动的景物。所以,在景物描写中,坚决不能流于一般化,一定要体物入微,给自己的思维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既写静,也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织,以动写静。如此,方能绘形、绘声、绘色,使人能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但还应注意不要堆砌词藻。

六、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纵观古今中外写景之佳作,没有一篇是纯粹写景的,或者说为了写景而写景的。我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没有感情,可是写景的人对自己笔下的任何景物总是会倾注自己满腔的感情,它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种主观感受——情感。我们知道,如果景物失去了感情的色彩,充其量也只能算一具苍白而美丽的“躯壳”,是难以感动人的,写景贵在有情。所以,在写景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倾注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进而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描写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篇9

姥姥家也买了一捆新鲜的苇叶。姥姥先把绿绿的苇叶放到热水里烫一下,把糯米放到水里泡一泡,吸足了水的糯米白白的、胖胖的,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姥姥先把苇叶卷成一个小桶的样子,再抓一把糯米放到小桶里,然后用多余的苇叶把小桶盖上,用苇叶把粽子缠成一个三角形,最后用一片细的叶子把粽子系好。包好的粽子肚子鼓鼓的,看起来像一个个的小沙包。姥姥还把大枣、花生、豌豆、肉也包到粽子里,这样我们就可以吃到不同口味的粽子了。包粽子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包得漂亮、结实、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认真、仔细、耐心才行。

粽子放到锅里,要慢慢煮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揭开锅,就可以吃到热腾腾的粽子了。除了吃粽子,和粽子一起煮的鸡蛋也特别好吃,打开鸡蛋,蛋清变成了墨绿色或者是棕色,看上去像是用画笔笔画上了颜色。咬一口,有一股粽子的香味,好吃极了。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许多传统的活动,如小朋友手腕上戴上漂亮的花线,人们采来艾蒿插在门旁或者插在耳朵上……姥姥说,这些东西都可以辟邪。我从电视上看到很多地方还举行赛龙舟的活动呢。

初中作文的语言描写 篇10

一.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年龄

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例如:小表妹天真又活泼,有时候她会突然冒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话来。一次,她一本正经地对外公说:“外公,我们全家只有你最开心,你有好多名字:阿爸、外公、老头子、沈常根、老伯伯、爷爷……谁的名字也没你多。”在这里对小表妹的语言描写就非常符合他的身份和年龄,准确表达出小表妹的天真无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反之,如果不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年龄就很容易形成闹剧,如: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八岁的小孩会这样说吗?应该是谁说比较合适?这显然应该是爸爸的长辈或者妈妈讲的话才行,八岁的小孩对爸爸这样说话,显然是不得体的。再比如: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放得太多了。”这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吗?作为李大伯,该怎么说?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怎么说出食言的化学名称呢?就算他是知道的,可是生活中的语言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可见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否则就很容出现表达错误、不得体的现象。

二.人物语言要符合场合、情境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比如小明的语文课本不见了,当在课堂上不见课本时,他小心翼翼地翻着书包,心里默念道:“语文书,语文书呢,在哪呢?”显出了他的小心翼翼,不敢高声喧哗。下课时不见课本,他着急地翻着抽屉,大声喊道:“语文书哪里去了?谁见过我的语文书呀?书!书!”显出他的无所顾忌,急切的心情。在家里不见课本:“老妈!快来呀!我的语文书飞了!快,帮我找找!”显出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撒娇心态。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话,内容、语气和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中学生要仔细体会,注意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三.人物语言描写要注重人物动作与神态

人物语言描写时,一定要注意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并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来。如下一段描写: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说:“谁弄坏的?”董小天说:“没看见。”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李星说:“没看见。”这段话只是简单叙述了事件的内容,看不出人物的任何神态和反映,人物形象呆板、干瘪,试着将其改为: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瞪着眼:“谁弄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道:“鬼才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们一定要看好玻璃窗?”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个鬼脸:“哈……,开了口,好凉快哟!”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她大声说道:“是董小天,他和张小勇在玩,拿扫把大闹天宫,张小勇推了董小天一把,董小天一火,抡起扫把朝他死劲地打去,结果张小勇一躲闪,董小天就打到了玻璃,碎了。”董小天一跺脚:“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高芳芳理直气壮:“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耍嘴。”老师望了望四周,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下口水,神情恍惚。这样改正后,人物形象就十分鲜明了,懂小天的蛮不讲理,死不认账;张小勇的搅浑水,说东扯西;高芳芳的正直、勇敢,不怕得罪人,敢讲敢说;李星的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等都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

总之,人物的语言描写丰富多彩,好的语言描写能够传神地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在语文作文中,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一定要注意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场合、年龄、职业、心情、性格等,同时借用动作、神态和标点符号等辅助表达,准确描绘出人物的形象。

培养学生细节描写能力的几点做法 篇11

1. 重视赏析, 感受魅力

以欣赏为基础, 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分析其在丰富文章内容和深化主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然后进行有意识的写作训练。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 无不以精彩的细节描写展示作家的功力, 凸现作品的风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反复揣摩。说到细节描写, 不能不说朱自清的《背影》, 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 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 怎样探身下去, 怎样爬上月台, 攀上爬下, 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 洗尽铅华, 保存本色, 至真至朴, 细细道来, 将父子情深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生动的细节, 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 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极大地增加了艺术的魅力。“于细微处见真情”, 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细节描写, 别出心裁, 匠心独运。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明白了人物细节描写, 往往最直接体现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上, 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细节描写。

2. 寻找“空白”, 加工训练

其实, 我们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文本, 就会发现: 课文中有神态细节、动作细节、对话细节等, 但字里行间往往留有“空白”, 给我们留下无限的细节描写空间。因此,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 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细节加工训练, 以想象为翅膀, 真实展现当时的情景, 做到读写结合。例如在《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中, 有这么一处“空白”: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补白”: 此时此刻伯诺德夫人会想些什么呢? 她的心中会有什么期盼呢? 通过这样的“补白”, 既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又能感悟出习作方法。长此以往, 这样的训练会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 在习作时就会有意识地进行细节描写, 从而使习作更生动、有趣。

3. 评改习作, 侧重“细节”

习作评改是语文写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将细节描写纳入评改教学的重点是很有必要的。在习作评改课上, 应该抓住其中的代表, 从一篇篇具体的习作中, 让学生感悟到细节描写的魅力。比如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习作最得意的一处细节描写, 读出来, 全班评议。也可以让学生找出习作中缺乏描写的一个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填补”细节描写。在这种及时的交流过程中, 激发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关注, 培养学生细节描写能力。

4. 比较训练, 比中求知

习作课上, 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种强化训练不但提高学生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细节描写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做法是, 先出示一段缺乏细节描写的句段。例如:

这次运动会, 我参加长跑。跑得很快, 后来累极了。可是, 我想到要为班级争光, 就鼓起了勇气, 坚持跑到了终点。

接着, 引导学生再现比赛场面, 对这段话进行细节描写, 描写出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等。然后出示其中一段较好的细节描写片段, 例如:

这次运动会, 我参加长跑了。枪声一响, 我就像支离弦的箭拼命向前冲。可是还只跑到一半的时候就渐渐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了, 胸口像要爆炸似的, 头晕目眩。腿也像灌了铅, 怎么也迈不动了, 心里只想趴下。正当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 突然瞥见班上有的女同学, 正向我挥舞着双手, 脸涨得通红, 在跑道外面, 一边跑, 一边喊“加油! ”“加油! ”听到这么有力的喊声, 顿时我的浑身好像一下充满了力量, 脚步渐渐又轻快起来。

引导学生赏析, 感悟。最后, 在范文的指引下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描写片段, 选择优秀习作展示。这节作文课, 通过“再现—描写—对比赏析—修改—展示”这一流程, 让学生得到专项强化训练。我想, 学生在细节描写方面定有长足的进步, 长此以往, 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也定会提高。

描写端午节的优秀日记 篇12

厨房里粽子的清香更浓,妈妈见到我来了后,笑着朝我道:“刚好,粽子也该熟了。”说着,妈妈用筷子从锅里夹出了一个粽子。这一下,浓浓的粽香一下子就钻进了我的鼻腔里,之后,我不自觉的咽了咽口水。

今天早上,我一家人就是吃的粽子。粽子是昨晚我们一家人一起包的,这些粽子里面形状稀奇古怪的,那肯定就是我的杰作了。等到我们填饱肚子之后,一家人就收拾好自己出门了。至于是去干什么,那当然就是去看划龙舟比赛了。

每年,我一家人都会去看划龙舟比赛。每年端午节这一天,家乡里也都热热闹闹的,家乡里的人也全都在这时聚到了一处,感受着端午节的热闹。

不过,今年的端午节可不一般。这场划龙舟比赛前,还增加了不少的节目表演,有少儿团的大闹天空,有青年团的诗歌朗诵,还有老人团的戏曲节目。这可谓是给我们增加了不少的欢乐,尤其参加了这些节目表演的,还有不少我们熟悉的人,有我们熟悉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还有爷爷奶奶,这阵仗一出来,场地上一片欢腾之声。以至于这些节目结束后,我心里还有不舍。但随之而来的划龙舟比赛这才是重头戏,这场划龙舟比赛也无比的激烈,看得我们一个个的都兴奋至极。

描写端午节的初中作文精选 篇13

上午九点,龙舟赛开始了,只见宽阔的河面上,摆满了参加比赛的龙舟。听爸爸说每条龙舟上都有二十名队员、一名舵手跟一名敲鼓手。只听见一声笛响,江面上的龙舟全部开动了,不一会儿,有的船就划到前面去了,有的船在后面紧紧追赶,这时,江面上响起了轰轰的鼓声,岸上则响起了人们的加油声跟喝彩声。过了不久,龙舟赛结束了。

龙舟赛结束后,还表演了许多有趣的节目,有跳伞、水上摩托车、水上杂技、抢鸭子等等,简直是好看极了。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水上摩托车、水上杂技跟抢鸭子。特别是水上杂技表演,又惊险,又刺激,又好看,花样多多。有两个人表演的空中翻跟斗;有几个人表演的水上体操,整齐又好看;有好多人表演的像金字塔一样慢慢往上站人的,看得我在下面都为他们紧张呢!

抢鸭子也非常有趣!那些鸭子们好像故意逗着人们玩一样,人们去捉它们,它们就飞快的游跑了,不过,还是有几个厉害的游泳好手抓住了鸭子,特别是我看到一位阿姨都抓住了一只,还高高地举起给观众看,可自豪了!我真羡慕他们会游泳,我以后也要学会游泳。

细节描写——作文的生命力 篇14

要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真实点——符合生活的逻辑

细节来自生活, 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 不必是曾有的事实, 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如《故乡》中, 闰土教迅哥儿捕鸟:下了雪, 我扫出一块空地来, 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 撒下秕谷, 看鸟雀来吃时, 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 那鸟便罩在竹匾下了。里面的“扫、支、撒、拉”等动词, 就将捕鸟的动作真实而形象的叙述了出来。又如有个同学写身为渔民的父亲出海打鱼回来, 急切地“蘸着海水磨刀”, 准备为我煮鱼汤喝。作者的本意是表现父亲的深挚, 但由于这个细节失真, 海水是咸的, 刀上溅了它就会生锈, 结果让父爱也被大打折扣, 甚至被人怀疑其真实性。上述例子告诉我们, 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 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 决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

二、独特点——着眼人物的个性

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 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 特别是属于所写人物独有的特点。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 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这段描写, 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 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 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 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细节的对比描写, 还可以用来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鸿门宴》刘邦献礼情节, 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各异, 一个安然收下“置之坐上”, 一个则“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显示出前者幼稚, 轻信, 缺乏心计又自视不凡, 后者则显得独具见识又急躁易怒。

三、仔细点———留下传神的片断

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 而应该工笔细描, 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 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 在观察事物过程中, 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 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如下面这段文字:“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 静静地洒在阳台上。迷朦的月色下, 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 青翠欲滴的叶, 都显得暗淡多了。这时候, 几朵刚开的昙花冰清玉洁, 散发出缕缕清香, 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 会不会开呢?我端详了好一会儿, 忽然间, 花蕾动了一下……终于, 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 接着, 小孔缓缓地张开, 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象是水晶雕成的, 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 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作者对花作了详尽的描写, 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 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 让人如临其境, 写得细腻生动。

如何用好这些生活的积累, 应该在什么地方采用细节描写呢?教材就是很好的借鉴。

如《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给“我”改解剖图:我交出所有的讲义去……我打开看时, 很吃了一惊, 同时也看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 都用红笔改过了……《孔乙己》中孔乙己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 看到孩子们还要, 就直起腰来看看碟子, 又用手罩住碟子, 说茴香豆不多了, “多乎哉?不多也。”这一细节描写, 有动作有语言, 还暗含表情和心理活动, 真实而典型地表现了孔乙己既天真又迂腐、既善良又小气的性格特点。借鉴了教材这些例子, 我们就会发现, 细节描写有时候是集中的描写, 有时候是信手一笔;有时候是整个段落, 有时候穿插在课文之间,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 都显得真实自然, 恰到好处, 绝没有不分主次的用来凑数的细节描写。

俗话说得好, “一人计短, 二人计长”, 学生各自的观察, 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但不乏粗疏或片面。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 相互补充。每一次专门的细节描写练习或作文之后, 教师都应该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这种交流。

一方面, 将学生中的得意之作在班上朗读、传阅、张贴, 以收到榜样的效果。

例如:在“校园生活”这次话题作文中, 有同学以《门》的写道:冬天来了, 教室的门老被打开。中午,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 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 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 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 敲门声不断, 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 后来, 干脆就不插门了, 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 门的问题解决了, 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 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 不用再插门, 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 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 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 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另一方面, 就是指导修改该用而不用细节描写的地方或者修改不成功的细节描写。

比如, 有同学写《“死板子”爸爸》:爸爸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 从承包的鱼塘网起了几千斤的鲜鱼, 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对此, 我加以引导:“乐”会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将其“具体化”。很快, 作文出来了:“记得那天, 爸爸见箩筐里、水桶里到处都是活蹦乱跳的鱼, 乐得不知说什么好, 嘴里衔着一根没有点着的香烟, 一时提提圆滚肥壮的草鱼, 一时掂掂红头黄尾的鲤鱼, 轻轻的哼着小调。”

作文中的有效描写 篇15

【关键词】记叙文;描写;有效描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写作记叙文时,总是有些文章读起来平铺直叙,干瘪乏味,缺乏感染力。当然,写好记叙文涉及诸多方面因素,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应用好记叙文的描写方法,没有将记叙与描写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学会描写并在写作中进行有效描写,对于写好记叙文非常重要。

什么叫描写?描写是指细致表现特定事件过程中人物、环境、场面的具体形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运用描写再现人和物,先要真实,符合生活的真实和事物的本质。更要生动、形象,抓住特征,由形似到神似。要做到这些的前提,需要有生活的储备,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精于捕捉,多角度立体的构建形象影像,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还原生活,让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为我所用,信手拿来。

什么是有效描写?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布封《马》为例,作者以流畅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的描写驯马时的传神和野马时的赋意:驯马是忠勇屈从的形象,野马是自由的象征。然而作者的细腻绝非繁琐,无论描写什么,于品质有益者予以精雕细琢,于品质无益者概不入文;于品质关系密切者放开细描,于品质小有关系者一笔带过。全文丰而不杂,实而不赘。这就是要求我们,选择进行描写时,要斟酌思虑,描写要为你所要表现的目的服务,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头写到尾,没有轻重取舍。

一、突出特点,展现品质

我们读《华南虎》时,你会发现,诗中虽只是写了老虎的背面,但那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凝结着鲜血的趾爪”,墙上带血的抓痕,寥寥数语,写尽了华南虎骨子里涌动的威严,不屈不挠不悔的抗争,这也就是抓住了华南虎的特点和品质,也正是诗人想要表现的东西。

无论描写的是人、动物还是景物,先去感知或是赋给其特点品质,是提笔为文的第一步。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黑布棉袍,青布马褂的背影,攀爬栏杆时“攀、缩、微倾”的动作,几乎让所有的人为父爱泪奔。描写《斑羚飞渡》中的镰刀头羊,作者只重点写了它的三次叫声,那富有决断力,富有智慧,遇事镇定,临难从容的形象已然跃然纸上。描写不是照相或是画家写生,不求面面俱到,要能突出特点,突出重点,才是精到的表现。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写作时的弊端。需要每一个写作者能从观察的事物中,慧眼独具,稳、准、精,选择描写的切入点,精雕细琢。

二、巧用修辞,妙笔生花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描写事物时,恰如其分的修辞,能够更好地充实内容,体现事物的特点。以《紫藤萝瀑布》为例,作者宗璞在正文的描绘中通用比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像瀑布、像河流、像水花、像舱、像帆……给人以明朗流畅、整齐划一的美感;又运用拟人:“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以此突出花的情趣和盎然的生命力;另外还运用通感(如“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和对比(过去紫藤萝花的衰颓零落和现在的花繁枝茂),为凸显主题“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了很好的铺垫。布封的《马》,描写手法高明,亲切感十足,就是缘于对马人格化的描写,使得马由性灵之物跃入“文明者”之列,并再次升华到“崇高者”的境界。这也启发我们,描写性的文字,各种修辞手法,往往能够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三、融注情感,画龙点睛

鲁迅对我们说:“能爱能憎才能文。”写作时要把感情融注到描写的对象中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描写事物,先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参与其中,如果不是有感而发,文章就难免平淡、苍白,即使有华丽的形式,也难以感人。郑振铎正是带着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与自责,才有了笔下生动传神的故事。布封正是缘于对野生马的由衷赞美和对家马供人驱使的悲哀之情,才有细腻精致的描写。从写作过程来说,情动则辞发,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是高效的催化剂,人们喜欢上一篇文章,首先是因为被文章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所感动,新颖深刻的观点所吸引,而后在反复揣摩中,进一步体悟到语言的精妙。在描写中融注情感,也正是为文章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福楼拜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沉淀并使之完美的过程。记叙文的写作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有效的描写,才能使枯燥的文字之树绽放新芽,才能化腐朽为神奇,锻造佳作美文。

作者简介:冯华,女,1973年4月出生。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在教学一线工作,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多年来致力于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描写端午节的作文700字 篇16

粽包分两髻

白玉般的糯米与翡翠似的箬叶相互映衬,诉说着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勤。煮熟后,甜美的糯米裹了蜜,就那么躺在墨绿色的箬叶上,小巧玲珑的,令人的心不觉柔软一角。心思玲珑的妇女有时还会在其中镶嵌几颗红枣,大红的颜色给节日上添了几分喜气。

直破烟波远远回

“嘿——嘿——”竞渡的龙舟上高高挂上一面面火红的旗帜,向着前方不远的那面象征着胜利的地方,从郁郁葱葱的柳荫深处的一块小洲出击。伴随着人们的喝彩声,舟上鼓声亦随声附和,轰隆隆地像沉睡已久的春雷,冲破迷障烟雾,劈开一阵阵波涛大浪,人们的士气无法阻挡。这时,围观人群的豪气欢呼声响彻天地,原来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部,我们载誉而归的龙舟第一回来了。

小符斜挂绿云鬟

虎头虎脑的孩子身上东西可不少,脖子上挂着五毒香包,头上带着五毒帽,蜥蜴、蛇、蜘蛛、蟾蜍、蝎子在孩子们身上庇佑,这是母亲们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蕴含着浓浓的母爱,有了这些温暖就不用怕它们的侵害啦,这是长辈们对于孩子们的美好心愿,亦是祝愿,除害辟邪,平安长大的心愿啊。而妇女手臂上佩戴红绿黄白黑五色绳,亦有驱邪迎吉之用,使得其如玉的手臂红,使其更加长命。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使得其绸缎似的青丝绿,使其更加健康。也惟愿能与相爱之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啊。

菖蒲酒美清尊共

翠生生的菖蒲与艾蒿挂在门口,没走近就能闻见一股子沁人心脾的清香,家家备上一坛雄黄酒,配上绿豆糕,还有粽子,青团。这人人都在,团圆美满便是最好的驱邪风俗吧。

描写端午节作文 篇17

在山上,我看见许多人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来传说端午节早上晶莹的露水珠能把人的眼睛洗得又明又亮。我一听说就马上学着别人的样子也认认真真的用明亮的露水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爸爸还给我讲了端午节的来历: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原来屈原是个大忠臣,受到了奸臣的陷害,面对国破家亡的他,却无能为力,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抱石投入汨罗江,老百姓闻讯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让它们不要吃屈原的尸体。

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 篇18

一.要仔细观察所写景物, 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通过不同视角来表现景物。

如《竹林深处人家》采取移步换景手法, 从不同视角描写茂密的竹林;又如朱自清描写的《春》这课中的“春花图”和“春风图”中, 作者仔细观察, 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相结合的感觉角度, 以及虚实相结合, 自上而下, 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 抓住了景物“春花”和“春风”的特征:春花是繁多的, 春风是和煦、轻柔、芳香、悦耳的;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小山雪 霁图”, 通过视角自上而下, 由点到面观察, 抓住景物———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特征暖和舒适, 进行描绘。因此, “观察”不同于“观看”, 观察是有意识、有计划进行的。它要求观察者仔细观察景物的特征, 并有所分析。如果漫无目, 走马观花, 任一时兴趣去看, 往往观察得不全不深不细, 因而收效甚微。观察要确定观察点和观察范围。描写景物要选取一定角度, 或仰视, 或平视, 或府视, 或正看, 或侧观。从不同角度, 看到的景物特征不一样, 作者的心情也会不一样。此外, 还要讲究一定的顺序。

二.描写景物要有顺序, 做到井然有序。

《树林和草原》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而《巴东三峡》以空间为序, 《周庄水韵》是空间、时间顺序相结合。

三.描写景物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景物生动逼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春》中的春花图运用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描绘景物, 抒发感情。作者写花色鲜艳, 不直接说桃花红 、杏花粉 、梨花白 , 而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通过几个恰当比喻, 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 春风图, 作者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四.描写景物的同时要融入自已感情, 做到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济南的冬天》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有时直接抒发感情。如“这一圈小 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那些小山太秀气,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济南真算得上个宝地”“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等, 这些句子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喜爱、赞美之情。

五.写景时要明确写景作用, 不要为了写景而写景。

《坟》有一段景物描写:微风早已停息了, 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 在空气中愈颤愈细, 细到没有,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 仰面看那乌鸦, 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 这段景物的描写的作用渲染了坟场凄凉的气氛, 更衬托出华老栓夫妇失去宝贝儿子华小栓那种悲凉的心情。又如孙犁的《荷花 淀》中的“水生嫂月下编蓆”那段景物描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这段景物描写渲染宁静的气氛;烘托水生嫂勤劳, 纯朴温顺;为下文话别提供背景, 起烘托、渲染的作用。又如在《记一次救灾活动》中也有一段景 物描写。星期天的清早, 我起床后推门一看, 太阳还没有露出来, 过了一会儿, 东方出现了一片红色, 后来越来越大, 红红的, 照得大地全亮了。到了中午云层逐渐变厚, 天气逐渐变得闷热, 到了下午, 突然雷声隆隆, 天空不时划出一道道闪电, 不久就下起了大雨。大约下了三个多小时, 雨停了, 天气也凉快了许多, 河水暴涨……这段景物描写就不恰当, 从题目中看, 这段景物的作用只需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 直接或间接地为文章主题服务, 渲染气氛, 为文章情节发展作辅垫就行, 而一些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如开头划线那一句不如不要。

每篇文章的景物描写须根据文章中心来写, 是否起到服务主题、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衬托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来定。不要为了写景而写景, 殊不知成了画蛇添足。

自然界景物, 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描写景物方法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即便是同一事物, 在同一时间,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 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指导学生进行动物描写 篇19

关键词:动物 观察 倾听 妙趣橫生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的种类很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藏的,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可爱。无论是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聪明机灵的小猴子,还是会唱歌的小鸟、会看家的小狗,或是勤劳的小蜜蜂、团结的小蚂蚁,都给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走进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的生活,把它们描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

一、有序描写,动物外形多可爱

动物的外形包括头、躯干、四肢、皮毛、尾巴等的样子和颜色。在描写时,学生往往胡子眉毛一把抓,描写混乱无序,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按照一定顺序,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来写,这样才能把动物写得有模有样。但是外形描写也不要面面俱到,应抓住关键部位进行重点描写。如范晓冬在《机灵的小猴子》中这样描写:猴子瞪着它那双机灵的眼睛,不时地向四周张望,好像在寻找食物。它的尾巴很长,能缠住铁杆荡秋千。要说最有趣的,那要数它的嘴巴了,宽宽的、大大的,都快咧到耳根了,生气时就像小孩子似的撅起来,还不停地发出“吱吱”的叫声。

这样对猴子的外形描写就做到了有顺序,抓重点,使读者对猴子机灵的眼睛和有趣的嘴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仔细观察,生活习性有特点

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它们吃食、喝水、休息、活动时的习惯和样子,因各人喜欢的小动物不同,它们的生活习性就不同,所以,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真正和喜欢的动物交朋友,才能让小动物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如:“瞧,它们吃米时,啄到嘴里一粒,就急急忙忙吞到肚里,生怕被别的鸡抢去。”小鸡吃米的习性特点是要经过仔细观察后才能写出来的。又如王晓燕同学写自己家的猫:“看这只小懒猫,趴在妈妈的腿上,抱着妈妈的手,从手心到手背舔了个遍,舔着舔着,竟眯着眼睛打起了盹,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这样抓住小猫的生活习性来写,写出来的文章才能逼真、传神,把一只小懒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因此,观察动物,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

三、认真倾听,动物叫声也美妙

动物的叫声各不相同,马嘶、狗吠、鸡啼、蛙鸣、虫吟……就是同一种动物,也会由于雌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叫声。学生往往只留心观察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而忽略倾听动物的叫声,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动物时,我会提醒学生留心动物的叫声,例如,公鸡喔喔叫,母鸡咕咕叫,小鸡叽叽叫。认真倾听动物叫声,并准确描写出来,可以很好地渲染场面。如:小蜜蜂扇动着翅膀,“嗡嗡嗡”地飞来,在花间时而盘旋,时而飞舞,时而落下,一会儿又“嗡嗡嗡”地飞走了。又如:树上落了几只小麻雀,它们时而拍拍翅膀,时而用尖尖的小嘴梳理梳理羽毛,这个“叽——”叫一声,那个“叽喳——喳”和一声,欢快的叫声是那么清脆悦耳,多么像动听的音乐。如此在描写时不失时机地加上动物的叫声,便能给文章增色不少。

四、展开想象,喜怒哀乐均有因

为了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写作时,我会指导学生赋予动物思想感情,把本不会说话的动物写得会说话,会唱歌,会撒娇,通过合理想象把真情实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如李晓明在《我家的小乌龟》中这样描写:我家养了两只乌龟,大的叫欢欢,小的叫喜喜。欢欢经常欺负喜喜,这不,欢欢先看到了我丢过去的美食,便一马当先直奔过去,“吭哧吭哧”地先下口为强。而喜喜则慢腾腾地爬到欢欢身边,观望着,犹豫着,仿佛在等欢欢下命令后才敢吃。欢欢看了喜喜一眼,好像在说:“哼,耐心等待,我吃饱了你再吃吧!”看,加进去了小作者的想象,真让我们读起来觉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呢!

五、开阔思路,飞鸟走兽皆成文

学生写动物,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是自己观察到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都可以做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1.可以是家中所养的。花鸟虫鱼像我们生活的调味剂,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小鸟、小金鱼、小狗、小猫、小乌龟常常会成为同学们的家庭小成员,孩子们在给它们喂食,听它们鸣叫,观它们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和它们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一定会因它的喜而喜,也一定会因它的忧而忧。有时觉得它很可爱,有时觉得它很讨厌,但当失去它时,就会伤心落泪,甚至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对于学生而言,家中养的小动物,和它们朝夕相处,犹如朋友伙伴,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2.可以是动物园所见的。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到动物园里去玩,那里有聪明机灵的小猴子、会开屏的孔雀、优雅的丹顶鹤、巧嘴巴的小鹦鹉……游客们常常用自己的方式和动物交流,有的喂食,有的拍手召唤,有的和动物合影留念。动物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打量游客,欢迎游客,或开屏,或唱歌,或跳跃……在诸多动物中,同学们一定会对其中一些动物感兴趣,便会对它仔细观察,生动描写。一位同学把自己在动物园里看到的有趣的一幕记录了下来:这时,一只猴子跑过来,蹲在我面前,伸出手向我讨要食物,真是只小馋猴。我掏出事先准备好的花生扔给它,还没等花生落到地上,它已经一跃而起,牢牢地抓住花生放到嘴里,像模像样地剥去壳,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其他猴子看见了,也纷纷起身跳到我面前,伸出手眼巴巴地望着我,好像在说:“还有吗?别那么小气,再给我们扔点吧!”

3.可以是路上偶遇的。走在路上,来到野外,也常常会有小动物相伴。花丛中,勤劳的小蜜蜂忙着采蜜,花蝴蝶扇动着漂亮的翅膀在比美,啄木鸟忙着给树木治病,青蛙在田间捉害虫。这些和我们偶遇的动物会进入我们的视线,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下面这个精彩片段就写得非常有趣:它用小爪子紧紧地抓住护栏,歪着小脑袋好奇地向屋里张望,我也停下笔,饶有兴趣地看着它。它长着尖尖的小嘴,小小的身体和我的拳头一般大小,身穿咖啡色的外衣,还夹杂着白色的条纹。只见它一会儿腾空飞起,“扑棱棱”扇动着翅膀;一会儿又收起翅膀落在栏杆上,不停地用嘴啄着阳台上的玻璃,头部灵活地转来转去。那敏捷机灵的样子,是那么活泼可爱!

看,闯入自己视线的小麻雀、小蜗牛、花蝴蝶、小蜜蜂等等,都可以成为同学们习作中的主角。

4.可以是养殖角的。教室是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大家的第二个家,因此,教室的巧妙布置可以给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我们干的小家务,办的养殖角、争章园地、手抄报展览等会把教室打扮得多姿多彩,特别是养殖角,更是同学们驻足观赏、津津乐道之处。除了小花小草外,小兔子、小金鱼常常会成为养殖角的主角。当同学们一进教室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看上这些小生灵几眼才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一下课,兔笼、鱼缸前总会围满了人,有喂食的,有换水的,有和小兔、小鱼对话的。很显然,这些小动物成了班级成员,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当然也会跳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吃食、嬉戏、撒娇……

上一篇:成本会计工作口诀下一篇:2007-2008学年下学期高二英语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