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一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精选7篇)

初中一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篇1

A.智商高是一个人成为名人的决定因素B.只有当上科学家,才算得上生活有价值

C.要成为一个有成就、有贡献的人必须上大学,否则便是空想D.良好的性格是学业和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

2.儿童的聪明才智仍不等于才华,才华还应包括

A.丰富的知识、经验和高超的技能

B.个人的刻苦程度、情绪和责任心

C.持久的学习和训练的效率与成果

D.一分的天才加上九分的勤奋好学

3.一个人性格乐观,就能够

A.保证身体健康而不患任何病症B.保证事业成功而绝不出现失败

C.保持开朗、豁达、愉快的心境D.保持青春的活力而不走向衰老

4.儿童在游戏、学习和与人交往方面,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其智力发展往往也比较快、比较好。这就是说,人们智力的高度发展

A.与游戏有关,应多做游戏B.与他们良好性格的发展密切相关

C.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D.与人交往有关,应广交朋友

5.科学史上也有许多因不良性格造成的遗憾事件。有的科学家由于胆怯,往往会长时间地对自己的发现抱怀疑态度,优柔寡断,使本来一些重要的发现,白白地被放弃了。可见

A.良好性格对做好具体工作有直接的作用B.懦弱的性格可以使强者变成弱者,使成功变为失败

初中一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以新目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标题为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本单元主要话题为讨论如何学习, 在第一、第二课时以学习为话题, 全面涉及如何学习英语, 如何通过制作卡片, 阅读报纸, 杂志, 广告, 听英文歌曲, 组织英语角练习口语, 用英语通过网络发展各种感官去感知英语。在通过用英语做事, 强调学习过程, 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避免直接告知, 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模式。帮助学生发现和分享有效地学习英语的策略, 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情感,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本单元的课程设置并非简单地学习词汇、句型、语言点。更加侧重强调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语言学习途径与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恰当有效地学习英语的方式, 尽可能的自己创造学习英语的机会。引导学生尽量在真实语境中,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的方式, 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明白学习风格因人而异, 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 学习者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风格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本单元第三课时中, 通过一位学生学习英语时一开始有困难, 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 最后在考试中得到A, 并得到老师同学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故事, 着重强调学习英语需要的坚持不懈的情感态度, 强调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习英语的效果, 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客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教学中这些情感方法, 价值观的渗透其实与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

本单元第四课时, 内容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谈及如何解决学生容易遇到的问题, 如人际交往困惑, 如何处理与父母, 同学, 老师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时, 学会交流, 学会善忘, 指导学生千万不要因为小事挫伤美好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还谈到在遇到生活, 学习的压力时, 视问题为挑战, 引导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 应该尽力主动接受各种挑战, 同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也将其视为挑战, 磨炼自己的意志与坚强的品格。这一部分还谈到要有自己的幸福观, 与那些情况比自己还要糟糕却勇于挑战自己并取得成功的人做比较, 激励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方法。这一部分即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又很好的引导学生来了解英语在民族地区作为第二语言, 甚至第三语言学习时, 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尝试, 走弯路, 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 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学习英语的结果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学生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去克服各种困难。而勇于去克服这些困难才是勇者, 是胜者。

总之, 人际交往智能与语言不仅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语言学习, 对外语的影响则更加明显。积极向上, 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 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 坚强的意志和较强自信心有助于克服外语学习遇到的困难。

作为英语教师, 以语言技能, 语言知识, 人际交往智能, 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 既注重体现英语学习的工具性, 也体现其人文性;即关注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又重视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

摘要: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就要涉及到情感态度。而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与传递。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而且有责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智能。

初中一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初一年级学生学习政治课程个体差异表现

(一)能力的差异

对于人类而言,构成能力的因素有多种,根据某种能力在实践活动范围内,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适合于广泛的人类实践活动要求的能力,其表现为学习速度的快慢、接受能力的大小、理解能力的快慢、技能能力的强弱等等;特殊能力则是指适合于某种特殊活动要求的能力,比如文艺方面的才能、科研方面的能力、语言表现力等等。初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为一般能力,诸如学习知识速度的快慢、接受课堂知识能力的大小及理解文章表达意思的快慢等等。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生表现的能力大小不一,快慢不同,也就决定了学生学习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能力的不同,即能力的差异性。

(二)认知风格的差异

一般而言,人类的认知风格差异主要表现在注意力的差异、感知能力的差异、记忆能力的差异及思维发展能力的差异等方面。研究表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还不算大,依靠注意力的稳定来学习初中年级的课程要比依靠学习能力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初一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难易程度并不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而是与其个体的认知风格,即注意力的稳定性有关。而在记忆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时,有的学生主要依靠重复朗读而形成记忆,有的学生则是借助反复书写以达成记忆。

二、初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程实行差异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初一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决定了实行差异化教学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生理、能力、认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是积累不同,表现为受家庭、学校的教育影响程度不一样,有些学生表现较为乖巧,有些表现为较为好动、有些好学,等等;其次是接受信息的能力不一样,记忆信息的能力也不同,有些学生一堂课下来能把老师讲到的课本上的内容大概复述出来,记忆信息的能力比较强,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则不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有些记得,有些就忘了。

(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决定了实行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环节,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抵御一切负面思想的干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并将这种正确的认知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渗透到学生中,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也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提高,这就要求实行好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三)新课程改革要求决定了实行差异化教学模式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最本质的目的,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潜能,培养其特长。而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目的,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同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找寻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式,挖掘其潜能,培养其特长,才能最终促进学生成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遵循一个总体的原则,就是答案只作为参考,只要学生能提出一个观点,并能自圆其说,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不违背法律道德,就应当给予表扬鼓励。这是实行差异化教学的首要原则。

三、初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施行差异化教学途径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个过程中既照顾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又关照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对授课老师都感受到同样的关爱,从而对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识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尊重学生。初一年级的教师如果不正确对待褒奖、批评学生的分寸,就有可能形成不利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就要采取客观的、公正的态度和方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差异,采取和谐、宽容的态度;其次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进行恰到好处的褒扬。特别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细心发掘在行动和思想上的进步,恰到好处的激励他们沿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二)实行差异化的课堂教授方式

学生在同一个教学模式下学习,由于自身原因不能按照教学目的齐步前进,如果学生学习基础差,新课程的学习就会拉出更大的差距。因而在教授新课程时,对基础差的学生还需进行知识补习。此时教师就应当作出一些简明扼要的辅导,当堂补习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引导学生回忆。同时,针对课堂的提问,应当具备一定的组织技巧,针对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提问策略,让不同才能的学生各显其能,增加课堂活跃和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三)抓好差异化教学的评价

初中一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章节名称 第三章《跳绳》一课 计划学时 1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跳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同时,结合学生一些日常的活动,将解决问题的思想也渗透在计算的学习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看到一幅图写出四个不同算式的过程,体验和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让学生说出算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9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掌握。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8、9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加深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4个部分:

一、谈话导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跳绳谈起,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

三、练一练:做大量练习题掌握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所学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依据的理论 启发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8、9的加减法 掌握8、9的加减法

计算机、投影仪显示内容 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内容 全面提升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他们在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加强理解和记忆。

能熟练运算8、9的加减法 通过具体的交流学习,劲儿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学

提升学习愿望兴趣。

1、老师问:小朋友们,下课的时候,你们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

2、学生答:跳绳、踢足球等活动。

3、我们一起看一看课本第38页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谈话导入

5分钟 出示相应的幻灯片,引领着学生了解图上的内容。

幻灯片第1张

板书课题:跳绳

认真听讲和思考,自主回答。

观看中感知同学们的活动多愉快。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二、互动探究平台

1、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小朋友们,你们的学习伙伴小明拥有快乐的一天,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在什么时候都做了什么事情,好吗?

3、说一说。

13分钟

8分钟

观察小朋友跳绳这个活动,说说你观察到的,并提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康文杰同学把图中的小朋友分成了戴帽子的和没戴帽子的。和他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起来说一说。

哪位小朋友会解答这个问题?

换可以怎样列式?

继续看幻灯片第一张,有和康文杰同学不一样的说法吗?

同学们说一说,3+5是什么意思?

回答正确。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第二幅图的含义?请看第二个幻灯片。

有1个戴帽子的小朋友,有7个没戴帽子的小朋友,合起来有几个小朋友?

7+1=8

1+7=8

摇绳子的有2个小朋友,跳绳的有6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6+2=8或

2+6=8

学生自主观看并相互交流,以小组形式在班内汇报自己的收获。

左边3个草帽,右边5个草帽,加起来是8个。

相关课件出示,帮助学生来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0+8=8

1+7=8

2+6=8

3+5=8

4+4=8

5+3=8

6+2=8

7+1=8

8+0=8

演示幻灯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如此的教学媒体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中感知其不同之处,夯实了基本知识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反馈练习

1游戏:手拉手。

2.观图:说小明做事情的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连一连 12分钟

再次让学生观看幻灯片9

出示幻灯片19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整时的两种表示法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看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通过看一看,认一认,连一连说一说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

四、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分钟 倾听、巩固 帮学生巩固认知,完全教学目标。

思     本节数学课,我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初中一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篇5

雷山小学

余春霞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2)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1.导入语:

相信同学们都喜欢我们的大自然。夏天的大自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艳丽;秋天的大自然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微显凉意,冬天的大自然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冷清。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春》。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2.检查预习,学习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停连的把握。2.学生自由 大声朗读课文。

3.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4.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探究质疑:(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总结

初中一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测试卷一

第一单元

(考试时间: 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选出并将答案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

① 亲情的自然流露

② 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

③ 当今道德的要求

④ 当今法律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她是一朵“苦菜花”: 她一出生就遭遗弃,年近60的农民王志全夫妇收养了她。4个月后,养母病逝了。她只得与年迈的养父相依为命。她叫王兆华,是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居仁学校的一名学生。据此回答2 — 4题。

2. 王兆华的亲生父母遗弃王兆华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她们()A. 没有承担应当承担的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B.不懂得对所有子女的抚养教育都是无条件下的

C. 没有给予未成年子女应当得到的爱的回报 D. 虽没有触犯法律,但背离了当今道德的要求

3. 王兆华与农民王志全夫妇组成的家庭是()A. 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B. 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

C. 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 D. 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4. 12岁至今5年来,她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一边上学一边挣生活费、学费,全心赡养瘫痪在床的老父亲,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王兆华在自立自强的同时()

A. 造就了逆来顺受的懦弱性格

B. 培养了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C. 形成了淡漠一切的人生态度

D. 传承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5.家的最主要特点是()

A.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B.它与家庭有关

C.家人都有血缘关系

D.家中有亲人、有亲情

6.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形式,下列不属于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的有()A.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B.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的家庭

C.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

D.因工作和学习需要而组建的集体大家庭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一首 《常回家看看》 唱出了无数父母的心声。据此回答7 — 9题。

7. “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这说明家是我们的()

A. 发展大本营

B. 天然学校

C. 娱乐天地

D. 情感栖息地

8.“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这说明父母()

A. 不需要儿女的物质帮助

B. 不需要儿女的赡养扶助

C. 需要儿女天天陪伴在身边

D. 需要更多的精神上的满足

9.“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这句歌词说明孝敬父母()

A. 无需付出任何代价

B. 要从小事做起 C. 就是经常回家吃饭

D. 是我们的天职

10. 逢年过节,在沿海打工的民工大都长途跋涉赶回家乡。这是因为()A. 他们出门在外太辛苦,想休息

B. 他们不能适应沿海地区的生活 C. 他们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D. 他们想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 11. 漫画(见右图)旨在劝诫年轻人()A.要了解自己的父母

B. 应该依赖自己父母 C. 要体谅父母的艰辛

D. 要尽情地享受生活

12.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A.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B.是完全错误的C.是一种有主见的、值得提倡的心理和行为

D.是完全正确的

13.在家中,父母与我们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代沟,对此的积极做法是()A.顺其自然

B.否认、漠视

C.在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

D.逃避矛盾

14.当我们与父母产生矛盾的时候,首先要()

A.先发制人

B.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与父母商量

C.弄清到底谁对谁错

D.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15.我们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是()

A.彼此了解

B.尊重理解

C.求同存异

D.换位思考

16.想减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以爱的方式对待父母

B.坚定自己的原则立场

C.提醒父母站在子女的立场上看问题

D.以美好的语言来打动父母

17.增进亲情的有效方法是()

A.只说不做

B.只做不说

C.投其所好,讨父母开心

D.学会真诚,得体地赞赏父母

18.与父母交往要讲艺术,下列属于 “与父母交往艺术” 的有()

① 认真聆听父母的意见

② 一切听父母的安排

③ 不必太计较

④ 帮助父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

A.高期待、严要求

B.蛮横

C.误解

D.不善解人意

20.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

A.母爱

B.父爱

C.师爱

D.友爱

三、问答题

(共26分)

33. “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都是错误的。”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说明理由。(4分)

34.一位男同学抱怨父母道: “爸爸根本不了解我,还要常常管着我!” “我与妈妈很难好好沟通,说不到两句就会吵架!”(5分)(1)怎样认识材料中的 “爸爸常常管着我” ?

(2)请为这位同学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提出你的建议。

36.《绝情女博士不认绝症爹娘》 的一篇文章中说: 一位读者来信说,他有一位不孝顺的大学教师姐姐。信中介绍了这样几个情节:一是 “金凤凰飞出山门不识爹”,当父亲送姐姐去重庆上大学时,姐姐却对学校老师说: “他是我家的邻居”。二是 “读高中后姐姐不再见乡亲”,我们做中学校长的叔叔,也是资助姐姐读高中、大学的恩人,到了重庆,姐姐却避而不见。三是 “摸上门不给父母吃饱饭”,1998年,父母自己问路 “闯” 进了姐姐所在的大学,姐姐勉强接待了父母,但中午和晚上都只用小碗给父母舀了一坨饭,没让父母吃饱。四是 “临死前老父才见女一面”,2005年,爸爸妈妈双双患上了晚期癌症,多次打电话叫姐姐回家看一看,姐姐却说城市里孝敬父母是当儿子的事。(6分)(1)女博士不认绝症爹娘的行为对吗 ?为什么 ?

(2)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

37.某学院发出了 《关于开展 “亲情寒假、感恩父母” 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 算一笔感恩账,将自己一年的各项花费算个总账,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账,想一想父母的艰辛和奉献。为父母做一顿饭、谈一次心、敬一杯酒、说一句祝福的话、磕一个头、鞠一个躬、干一些家务等活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此通知一出,引发了一片争议,争论的焦点是 “给父母磕一个头” 这一作业到底应不应该做。

反对者认为: “磕头这种方式值得商榷——磕了不等于就孝顺,不磕也不等于不孝顺。这种磕头流于形式,是作秀!”

赞同者认为 “给父母磕头是中华民族最高的礼节,为父母磕头是对父母表示感激之情最好的形式。”

请你说说: 对于 “给父母磕一个头” 这一作业,你会作吗 ?为什么 ?(5分)

四、分析说明题(22分)38.阅读 《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不再挺拔;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妈妈,女儿已经长大,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阅读材料请回答:

(1)歌词中为什么说 “妈妈的腰身不再挺拔,眼睛失去了昔日的光华,黑发泛起了霜花” ?(3分)

(2)为什么 “想对妈妈说,话到嘴边却又咽下,眼里却闪着点点泪花” ?(3分)

(3)作为儿女,你想对父母作怎样的报答 ?(至少三个方面)(4分)

39.17岁的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他的母亲吴凤仙是金华市食品公司职工。由于徐父长期在外地工作,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亲的细心照料下成长的。他的母亲吴凤仙工资不高,就帮助别人加工毛线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徐力升上高中重点班后,吴凤仙要求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都要排在班级前10名。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他的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一天吃过午饭后,因对母亲的管束不满,便拿了一把铁榔头将母亲杀害。

法院认为,被告人徐力非法剥夺其母亲吴凤仙的生命,触犯了 《刑法》,构成故意杀人罪,但由于徐力犯罪时未满18周岁,应当从轻处罚,故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徐力有期徒刑15年。

阅读这个案例后,请结合第二课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徐力是在母亲的重压之下才有这样的过激行为,他的行为是可以谅解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4分)

(2)请分析发生徐力杀母这一人间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沉痛的教训 ?(4分)

(3)如果你的父母对你学习上的要求也很严格,或者近乎苛刻,你打算怎样与父母进行沟通 ?(4分)

参考答案

测试卷一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A

A

C

D

D

D

D

D

B

C

C

A

C

B

B

A

D

C

A

A

二、判断题

√×××√√×××√√√

三、33.(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生活中,我们与父母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难免产生差异,这就使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即产生逆反心理。

(3)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因为我们的父母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有时滞后; 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也难免有误区。34.(1)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教育和保护的权利与义务,“爸爸常常管着我”,是爸爸在行使他的权利,履行自己的责任。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我们要接受和配合父母的正确教育。(2)建议: ① 认真倾听。② 主动沟通。③ 控制情绪。④ 讨论协商,等等 35.(1)安慰、关心、体贴、照料父母,使他们早日康复。(2)向父母学习,在孝顺父母的同时,孝顺爷爷、奶奶。(3)立即帮助父母做家务。

(4)对父母的态度表示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爱好不相同,两代人的爱好差别更大。(5)向父母表示歉意,并解释原因,保证以后尽量早回家。

(6)理解父母的做法。因为父母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改正缺点,健康成长。(评分要求: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即可。)

36.(1)女博士不认绝症爹娘的行为不对。这是因为: 孝敬父母是全人类共同崇尚的美德,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社会名流都应具备这样的道德品质。对父母的孝敬是每个子女都应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孝敬父母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点滴中。女博士 “飞出山门不识爹娘”、“不给父母吃饱饭”、“临死前老父才见女一面”,甚至还说什么 “城市里孝敬父母是当儿子的事” 等言行都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与其大学教师、博士的身份是极不相称的。

(2)我们孝敬父母要: 体贴父母的辛劳; 关心父母的健康; 了解父母的心意; 听取父母的教诲; 分担父母的忧虑; 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每一点的具体分析略)

37.(只要言之有理,赞同和反对均可。反对的理由如: 给父母磕了头不等于就孝顺,不磕头也不等于不孝顺,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磕头也毫无价值; 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人表达感恩和实施感恩的具体方式,“布置” 学生给父母磕头,是不恰当地运用了一种不合时宜的感恩表达方式: 赞同的理由如: 给长辈磕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礼节,这个传统礼节正被慢慢遗忘; 感恩之情的表达,仍然可以借助传统的文化形式 —— 磕头得以表现; “孝为德之本,百行孝为先”,在中国,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衡量人性美德的重要标准,不能说磕头属于封建迷信,中国自古就有这样的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磕头这样一个古老而郑重的形式,有助于召回学生对父母感恩的传统。

四、38.(1)因为妈妈为家庭、为子女日夜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而现在已经变得苍老而又脆弱。(2)因为看到母亲不再挺拔的腰身、失去了昔日光华的双眼,泛起了霜花的头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报答之义在心中激荡,不能用语言来描述,也不必用语言来表达。

(3)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回答。如: ① 在心里感恩父母; ② 语言上劝慰父母; ③ 行动上体贴照顾父母。

(评分要求: 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

39.(1)这种说法是错的。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的心愿。徐母对徐力的严厉管教是基于对他的高期待,这反映出父母对子女的爱。徐力在心存感激的同时,应该尽力孝敬母亲,报答母亲的恩德,这才是正确的做法。知恩不报,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2)原因是: 母子缺乏必要的沟通。与母亲发生矛盾时,徐力没有采取适当的方式与母亲进行沟通,而是采取了极端的办法来处理,造成了人间悲剧的发生。当我们与父母发生严重冲突时,一定要使自己先冷静下来,努力克制自己冲动情绪,多想想父母的好处,坐下来与父母进行沟通解决,切不可用粗暴或极端的方式解决。

(3)教材P24处理家庭冲突六步法。或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回答。如: ① 尊重理解父母; ② 换位思考; ③ 求同存异等。

初中一年级上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學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斗卜”:“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一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蓬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一学生书写一反馈评价一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上一篇:一日学习计划时间表怎么安排下一篇:连锁酒店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