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课堂的子课题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益智课堂的子课题

益智课堂的子课题 篇1

“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思考力的研究得益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是以思维教育研究的兴起为旨归的。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认知心理学的崛起打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垄断地位,教育开始重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并视为是思维教育的过程。

随着“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开始用计算机模拟人脑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进行思维处理,其信息加工的过程形成人工智能,这一技术也让教育者深信思维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

进入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一种“非线性笔记”来激发和整理人的思考,也被称之为“思维导图”,思维的教育进入人们的视野。70年代以后,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已逐步发展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运动。如爱德华·德·波诺倡导的“创造思维和水平思维”项目,从不同水平和层面对思维能力进行了界定和划分,提出了“六顶思考帽”思考法,随后又开设了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把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策略作为思维教育培训的内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同时期的美国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哲学系李普曼教授提出了培养儿童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儿童哲学”,它以故事和小说为内容,用对话、探究和自由辩论为手段训练儿童的推理和辩论能力,开始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这也掀起了培养儿童哲学思维能力研究的热潮。

其后,伦敦国王学院的沙尔和阿迪提出了“认知加速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学习线索,实现“提高成功思考的可能性”。以色列

心理学家费厄斯坦通过认知干预程序的设计,也提出了训练思维技能的纸笔任务即“工具”,为特殊儿童认知复原,学业不良儿童、常规儿童和天才儿童学习力的增强提供支持。他们的研究,开始关注儿童基本思维技能的培养、训练和矫正,为思维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英国麦吉尼斯教授发起了在常规教学中发展思维技能的项目,将认知发展图式概念化,注重元认知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开始进一步着手研究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其他思维技能。这些研究,在思维教育及思考力理论及实践研究方面均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更值一提的事,美国等发达国家80年代起就尝试着开设“思维技能教育”等课程。其中,英国1999还出版了《从思维技能到思维课堂》调查报告,并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把思维技能培育写进了新课程标准。以色列等国也正着力将思维技能培育在其国家课程标准中明晰化。

在国外思维教育教学成果的影响和启迪下,我国学者对思维教育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就提出了“思

维科学”的概念,并组织多次学术会议,对“思维”的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讨,1984年还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

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的朱智贤教授提出了“思维结构”研究的问题,并出版了《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在思维教育研究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关于“思维教育”的研究也掀起了热潮,并且迅速发展。

关于思维方法和策略培养的研究,刘儒德教授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角度总结提出了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三种方法: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主题、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反复练习、创设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氛围等;台湾学者陈龙安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角度提出“爱 的”(ATDE)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国内其他学者从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的角度提出了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的“三种途径”。

他们的研究,更多偏重于思维方法和策略研究的一个侧面。

关于思维品质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提出了思维的

“五品质说”,即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而且形成了自己有关思维教学和思维训练的主张;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也较早地开展了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工作,他们尝试着把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成果。他们的探索,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思维教育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此外,关于思维教学的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提出 的“结构定向理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其维等人着手尝试构建思维训练的理论体系,编制操作化的思维训练教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些学者在朱智贤、林崇德思维结构智力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棱结构”模型来构建思维型课堂教学等。这些研究者,始终把研究的视野放在思维教学模式和体系构建的研究上,为思维教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其体系的成形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我国思维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不足:(1)重理论,轻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多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多为思维元认知的探讨,如思维的结构、品质等研究;(2)思维实践研究更多把思维教育等同于认知教育(智育),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为主要取向,相对缺乏对思维其他能力的关注与提升;(3)思维教学研究仍多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从思维概念、思维构成以及儿童思维发展特点来看,思维教育应既关注认知层面,又关注其思维品质、思维习惯等;既重视思维知识的习得,又强调思维经验的获取;既重视思维的有效提高,又关注思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将思维教育提高到“培养思考力”的高度,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教育模式,另辟蹊径,探索一种新的思维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从国内外思维教育研究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思考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经验、问题情境和思维线索,研究的内容一般都是以语言文字、图像或符号为思维的载体,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思维线索或“任务”等引导受训者积极、主动的思维,以达到思维培养的目的。

很少有研究者能从“问题情境”入手,以实物操作为手段,把“益智器具”作为载体,来编制适宜儿童思维发展的相关课程培养和训练儿童的思维,以达到思维教育的目的。

2.核心概念界定(1)思考力

有关思考力的界定学术界并无定见,从“知”的角度看,思考力与心理学界定的思维能力相类,是一种在思维过程中更为积极和具有创造性的认知活动;从“行”的角度看,实践活动包含了实现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三种实践能力。实现力是思考力的基础,是创造力的土壤。思考力在实现力的基础上形成,没有思考力就不存在创造力;从

“知行合一”和思维发展的角度看,思考力表现的是直观动作、形象、抽象三种思维能力水平的交叉、转化和融合,表现的是一种综合实践的能力。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2)益智课堂:

①益智: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②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时的教室,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

所。

③益智课堂:以思考力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形态。它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为:

A.以思考力为取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B.以思考力为取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C.以思考力为取向的教学技艺和教学手段; D.以思考力为取向的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 E.尚智文化建设和益智课程资源的开发等。3.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对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实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尤其,以益智器具为载体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切实的、系统的实践“抓手”,为多渠道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落实新课标“四基”“四能”的 要求,落实《义务教育中小学课程标准》的相关教学内容提供充分的实践基础。其目的在于:(1)旨在通过对益智器具的开发和运用,构建适合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思维训练活动课程体系,为国内思维

教育在实践研究层面另辟蹊径;(2)意在打破当前仍旧存在的知识教育的形态,通过引入益智器具融入教学活动,增设思维活动的益智课程,努力实现以思考力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新要求。

对学校来说,本研究可以为学校实现“减负增质”的目标、为改善教学实践中“重知识,轻能力、轻发展”的现状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同时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打开一条现实可行的通道。

对教师来说,通过本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学生来说,本研究通过实物器具操作,游戏化的“问题情境”求解,激发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等。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思考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思考力培养的益智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的具体落实。

(1)构建培养思考力的理念体系——解决思考力培养方面的理论

问题。研究中建立三大理念:①思考力为取向的教育价值观;②以具身认知为实践导向的教学实践观;③以益智器具为载体的思考力培养观。

(2)构建培养思考力的实践体系——解决思考力培养方面的实践

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①通过对益智器具的分类及研究,编制一套适合中小学生实践操作的益智器具思维训练教学课程;

②益智器具与学科教学融合,并把思考力培养作为实验校学科教学的目标取向,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益智器具操作的优秀的思维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

③进一步构建适宜学生思考力的尚智文化。2.研究重点、难点

益智课堂的子课题 篇2

一、益智游戏——注重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纵观古今中外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基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源泉,同理,在孩子进行钢琴学习时,特别是启蒙教学时期,要注意利用兴趣引导孩子进行学习,在培养孩子的钢琴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达成共识,运用与孩子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孩子对钢琴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与引导,若教师与家长任意一方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都会影响孩子的钢琴学习。

在启蒙教学中,教师发挥着领航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益智游戏辅助教学,利用益智游戏创建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将教学蕴含在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孩子进行钢琴训练,例如,将基础知识和演奏技巧编成游戏口令,使授课方式更加生动有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训练,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例如,《小星星》乐谱的记谱教学,1155665-4433221,可以将1记忆成衣服,5记忆成跳舞,6记忆成蝌蚪等,将乐谱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以举办小型的钢琴演奏会,让学生欣赏钢琴演奏带来的魅力和震撼,在参加演奏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胜负欲,为钢琴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教师教学是孩子学好钢琴的基本条件,家长的配合教学在学生钢琴学习总也起到重要作用。家长要支持教师教学,在家庭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思维,具体方法可在在家播放钢琴演奏的乐曲,带领孩子观看钢琴音乐会,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钢琴。

与此同时,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受到艺术的熏陶。通过钢琴学习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整个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综合运用益智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钢琴知识,感受钢琴的艺术魅力,在钢琴营造的艺术氛围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让孩子自由的进行创作,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表演模式,钢琴教师要发挥引导着的作用,帮助孩子理解曲目中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对应的音乐意识和感官体验[1]。

二、课堂操练——注重规范、系统的教学

1、注重站姿与手型的规范化操练

启蒙教学对孩子后续的钢琴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钢琴操练是否正确规范,直接影响孩子钢琴学习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孩子钢琴学习专业知识,大部分来自课堂教学,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首先是坐姿,要保证钢琴和板凳之间的距离适合孩子弹奏,板凳要放置在钢琴的中间位置,学生弹奏时重心要平稳,肩膀齐平,两臂自然放松,腰部挺直,双目平视即可,其中,要注意双脚的摆放,双脚需自然着地,左脚略微靠后,右脚在前,把握好两脚之间的平衡。其次,是手型的操练,手型操练的前提是身体与琴键保持一定距离,双臂自然下垂,双手形成正取的钢琴手型,各手指高度放松,四个小指端正摆放,虎口切勿僵硬紧张[2]。

2、采用合理的练习方式

在进行课堂联系时,要保证双手与大脑以及眼睛之间的协调运行。联系新的曲目时,第一步是要识谱,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工作,明确曲目的节奏、调值、主要指法等,在实际弹奏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手指和大脑运行混乱的情况,即大脑没有运行到下一音符,而手指已经将下一音符弹出,出现抢弹抢拍现象。因此,教师在告诉学生放松心态,让大脑和眼睛走在手指前面,只要勤加练习,就能熟练的弹奏曲目[3]。

3、培养良好的练习习惯

钢琴归属于音乐范畴,而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钢琴的音乐属性,将钢琴看作单一的机械操作,因此,在进行钢琴操练时,应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旋律的把握,以及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辩音识音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耳朵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的魅力,这对学生的钢琴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若仍采用单调乏味的逼迫式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钢琴学习,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将形式丰富、生动有趣的益智游戏运用到钢琴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操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是学生学好钢琴基本保证,将两者有机结合,为学前教育钢琴启蒙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广大的学前钢琴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探索,提高我国学前钢琴教学水平,为学生的钢琴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曦.益智游戏,课堂操练——构建学前教育钢琴启蒙教学的思维模式[J].音乐时空,2014,09:155.

[2]赵娟.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益智课堂的子课题 篇3

星星颜色的不同,说明它的表面温度不同。太阳光看上去是白色的,实际上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星星的温度越高,它发出的光线中蓝光的成分就越多,看上去这颗星就呈蓝色;如果这颗星的温度很低,那它发出来的光线中红光的成分多,看上去它就是一颗红颜色的星星了。我们可以根据星星的颜色,来估计一颗恒星的表面温度大约是多少。太阳看上去是白颜色的,它的表面温度是6000℃;织女星也发出白色光,但它发出的光比太阳光更白,它的温度也就比太阳高,差不多有10000℃;天蝎座那颗亮亮的“心宿二”,从它的火红色就可知道它的表面温度不会超过3600℃。

益智课堂的子课题 篇4

沉入文本,高效备课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重视备课,高效备课。

关于备课,已是老生常谈。然现实的常态教学中,备课这一环节也被匆匆的忽略,甚至不计。有时认为,文本熟的不能再熟了,看来看去就是那个样;有时认为,语文教学反正不是教文本,而是用文本,更多的关注了文本外的开发。其实,我认为,如果你连这文本都不能关注到,其余的不亚于缘木求鱼。细读文本,是专研教材中非常值得用心去做的一件事,而且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什么是文本细读?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文本细读,首先得慢慢地读,你走马观花,你囫囵吞枣,你风卷残云,你蜻蜓点水,那怎么成呢?你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那才能读出味道来啊!

用王尧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这是一种灵魂的历练,你的精神、你的生命的脱胎换骨,等你从文本中出来的时候,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你了。

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敏感就是见微知著,就是洞察一切,就是窥斑见豹,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相反你对文本反应迟钝、甚至麻木不仁,那不行!

(举例介绍文本细读)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细读文本,设想,如果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

一、文本细读,就要从细处入手。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需要我们“慢慢走,欣赏啊!”,需要我们“沉入词语”,需要我们引发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才能见微知著,才能窥斑见豹,才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解读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这一课中,我发现了这么几句话:“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田老师只是开学第一天的教课给我们编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不是的,而是“每”一课;田老师只是给一年级的学生编故事吗?不是的,“一、二、三、四”年级“都是”如此。田老师只是一天、一年、一届地编故事吗?不是的,而是编了“四十年”!由此可见,田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无怨无悔地编故事是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不简单,多么了不起!这“不容易”“不简单”正是他对教学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对学生的负责与关爱之情的深刻体现啊。

我们观摩名师的课堂,大都是从细节处关照全文。王松周老师的课堂我们都见识过,那是一个“绝”。我们看他灵动而大气,行云流水,其实他的教学设计的环节很细腻,常常在某一处一唱三叹,结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我在教学中常常觉得,如果我们教学设计时面面俱到,学生反而消化不良,不如抓住一两处细节进行预设,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管中也能窥豹。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单银娥老师执教的《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的设计中,对“终于”一词进行解读,设计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的想象训练,抛开设计手法上的缺陷,但至少对引导学生从细处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揭示主题“对科学的执着”很有帮助。

我们常常唠叨学生写文章粗枝大叶,干瘪枯燥。如果在阅读文本中学会了从细节处解读人物、体会情感,还愁文章写不细腻吗?

二、文本细读,要知人论世,走近作者心灵,以心易心调动自己人生甘苦的体验,体悟人物情感。

《示儿》这首,短短28字的七言绝句,作为一首绝笔,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陆游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

联系陆游生平,他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20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自称 “放翁”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孤忠悲壮,可泣鬼神。”

在欣赏时,我们想象自己就是陆游的处境,悲苦、激愤、想得而不得,怎能不油然而生而感染我们柔软的心灵呢?

曾经王崧舟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按他自己的说法,“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个字的《长相思》化成了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才有十足的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课堂。

益智课堂的子课题 篇5

“有效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已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其高瞻远瞩的目光,将这一课题的研究作为重点课题的研究交给了我校。自2011年4月承担此课题以来,经过数月的精心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有效备课。需要备透教材,合理安排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2.有效教学。备透学生,备活教法,备对学法。3.有效反思。二次备课,课后成功与失败的总结收获。教师有效的“教”进一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

就学生而言,学生有效学习体现在时间,结果,体验三个方面。是指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取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成果,不仅体现在智能上,而且还包括学习方法的掌握及思维方法的发展。体验方面则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愉悦的,轻松的,形成内在的积极求学的学习态度。对本课题的研究,一定会使教师专业素质得到不断发展,一定会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最终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2011年4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进行了分析。我校历史较为悠久,连续多年均被评为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硬件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使教学设施达到了市一流水平,被评为“教学示范校”。除了拥有丰厚的物力资源外,学校还拥有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这些都为我们得以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校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安排参加过多次课题研究的老师具体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接着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人员与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分析学校现状,进行理论准备。

2011年4月,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校现状进行了分析,我校现在课堂教学现状较为低效,学生学习兴趣较差。为此,我们课题小组认真学习崔其升等教育专家关于“高效课堂”的理论著作。并打印成资料发给全体教师,让老师们分单元、分学科进行学习、交流、反思,为下一步学习杜郎口作准备。

(三)实地考察,反思探讨,形成我校模式。

在学习理论基础上,我校组织全体老师到杜郎口、九门乡等学校实地学习。回校后,为了使学习落到实处,我校组织全体老师展开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采用网络主题教研、发放学习材料、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定期举行专题学习,每阶段都要进行课题研究情况分析会,并带动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最终研究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的“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课堂模式。

(四)选定实验班,初步推广我校模式。

为了使研究立体化,我们在每个年级选定了2个实验班进行“有效课堂”的实验。先培训实验班老师,认真备课,作好学案,把课堂越来越多地还给学生。再培训实验班学生,分好小组,培训各个小组长。让他们带头主动起来,积极起来。

(五)开发管理平台,建立课题研究网站。

为了使课题研究实现过程管理、高效管理和科学管理,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该课题的专题研究网站——“一路同行”。该网站设立了“课题概况、课题研究、在线研讨”等栏目,为课题的实效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平台有利于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方便教师随时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案例的学习深入开展研究;这个平台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科学评价,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保留研究资料,教师每做完一个步骤就可以及时上传到自己的文档里,这样课题组就随时可以监控每位实验教师研究到了哪个阶段,同时随时可以进行过程指导。到最后也能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完整。

(六)抓好典型,引领有效教学。

为了激发实验老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地、创造性的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学校研究按规定了《有效教学评比奖励制度》,由教导处每月组织一次有效教学实施情况统查,将检查结果纳入老师绩效考核,对检查中评出的优秀“一案三单”进行加公奖励;学期末学校将进行有效教学总结评比,分别评选出优秀实验老师、优秀实验班以及老师撰写的优秀实验反思等,分别给予奖励。

有效教学的实施如静水投石,激荡起阵阵涟漪。有效教学反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学变为导学,修成了渠,引来水,润泽了课堂教学之根,课堂教学改革之树已绽放出万千绿叶。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此教学模式的极力推广,老师的教学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将课堂最大限度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困惑与问题:

作为对传统教学颠覆性、革命性的改革,有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以下困惑和问题: 导读评价落实不够好。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造成家庭对学生学习评价不能落实,影响了有效教学的效果。学习时间有限带来的学校训练评价也不能全部落实。有效教学实验班级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各学科的文本预习,而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很难完成,造成学生的学习评价没有落到实处。

2、小组合作学习较差,只是优秀生的表演,中等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参与力度不够。

3、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实验老师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不能有效结合,导致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真正体现高效课堂的精髓,关于理论方面发表的论文较少。

四、设想与打算:

作为对传统教学颠覆性、革命性的改革,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就得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我校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以下设想与打算:

一、继续加强理论学习。

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是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学校将继续加强有效教学理论学习,让学习贯穿有效教学始终:

(一)是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全体老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课改理念,促使老师解放思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教改实验中,消除思想上的顾虑;

(二)是继续学习韩教授的有效教学理论,促使老师掌握正确的方法,用理论和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实践,真正理解有效教学的精髓;

(三)是派人外出学习,到兄弟学校去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推运我校教改实验走向深入。

二、着力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重心更在课堂。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把有效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上,以课堂上是否落实学和学习主体地位、是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是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后巩固效果是否良好为标准衡量一节课的优劣,通过经常开展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等活动加强相互听课、研讨,努力失去课堂教学由讲向导转变,真正做到转变教法,优化学法,提高质量。

三、抓好导读和训练的两头延伸。

课前预习文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后训练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三部曲,没有了课前预习和课后训练,课堂教学就是下无根基,上无结果。要真正使课堂教学“有效”,则必须抓好课前预习和课后训练的落实。认识到抓两头的重要性后,本期我们将把学生走入文本、完成导读评价单、完成训练评价单作为检查抓实的重要内容,一是在学生预习和训练的方法上给予指导,二是加强检查,将定期统查和每周的抽查结合起来,督促预习和训练落到实处。

四、借鉴先进经验,努力推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今后,我校将在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探索,不断锤炼,不断激励实验老师逐步提高驾驭高效课堂的能力,逐步符合我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新模式,努力推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益智课堂的子课题 篇6

在过去的20 年之中, 学术界最令人关注的课题之一便是“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 顾名思义是指视觉研究与文化学研究的相加与组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视觉文化研究却最缺少学科界限的桎梏。

追溯历史,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于20 世纪50年代末在英国出现, 其经典学者包括了诸如雷蒙 · 威廉斯、斯图亚特 · 霍尔和理查德 · 霍格尔德这样的大家。此后, 由于文化研究方法论在社会学范畴影响甚巨, 因而其发展迅猛。到了20 世纪70 年代晚期, 英国文化研究就已经涉足多种相关学科和领域, 如:艺术批评、艺术史、文化批评、电影研究等。到了20 世纪80 年代, 文化研究已突破疆域界限, 把它的影响力推向了全球。从其诞生伊始, 文化研究就以研究“亚文化”“边缘群体与主导权力的相互关系”, 以及“文化对社会的塑造作用”为己任。视觉研究的滥觞, 则与20 世纪60 年代晚期出现的“新艺术史”同步。当代影像艺术日渐兴盛, 以克拉克、迈克尔 · 巴克桑达尔和琳达 · 诺克琳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被影像艺术的宽度与广度所吸引。作为一个专业词汇, “视觉文化”就是最早出现于1972 年巴克桑达尔的艺术史经典著作——《15 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和经历》中。他们的研究将我们周边的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学术高度, 关注其中包含的大众文化, 关注差异、再现和权利。这种新的研究方法既关注视觉分析在研究中的真实存在, 又不回避文化实践本身的重要性。

视觉文化研究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于传统意义上文化的思考。当分析文化经验和艺术实践时, 传统社会学和历史学在进行文化分析时, 无不是将文化中纯粹经验与实践完全抽干, 将文化简化为文本。这从结构主义角度分析是合理的, 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结论性的意义缺失。视觉文化研究则去除了这种学术偏见, 强调视觉本身在艺术感知, 与认知观念、经验与意义角度的重要性。当进行艺术研究时, 视觉文化研究更倾向于罗兰 · 巴特和瓦尔特 · 本雅明那种更注重于视觉问题的艺术史研究方法。

随着视觉文化研究近年来的飞速发展, 其领域已跨越了大部分人文学科。它不仅仅涉及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教育与实践;还包括电影研究、新媒体艺术研究、建筑研究、广告研究、设计研究等多种研究领域;还包含诸如城市广场、美术馆与博物馆、时尚购物商场、仓储超市等承载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公共建筑空间;学科领域囊括了人类学、社会学和考古学等。视觉文化研究就像一支“万能胶”, 把大部分人文社会学科黏合在一起, 这是其巨大的学科优势。

具体来看, 虽然被视为一门开放式、无边界的学科, 但视觉文化研究也并非无所不包。其基本内核是视觉性及其一整套的视觉行为体系, 呈现出对可视世界的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这意味着它打破了许多固有的视觉观念, 比如主要依托好莱坞大片所建立的那种以西方、男性和精英文化 ( 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向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转化的趋势) 为中心的视觉模式。从跨文化的层面换个角度思考, 视觉文化研究也超越了国家种族党同伐异的界限, 把不同文化民主地融入异质结构的再现方式之中。例如中国的水墨艺术、伊斯兰几何形态、非洲视觉经验等, 它们在视觉方式上与西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 在欧美一统的格局之外, 完全有可能产生另外一种不以西方视角为审美标准和依据的崭新的现代性、后现代性或者当代性。此外, 不同性别、身份、阶级的不同价值取向, 也会导致对于视觉图像含义南辕北辙的理解。在视觉文化研究领域中, 无论是精英的, 还是大众的, 高雅抑或通俗的, 只要是任何可见的视觉性真实, 都可能成为其研究对象, 并在视觉文化中生发出新的意义。因此, 既然视觉文化研究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身份的背景下生发出新的含义, 也就可以在处于完整人格、独立理念形成的关键期——“高中阶段”生发出新的意义。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 在裹挟着“卡通一代”历史烙印长大成人的“90 后”的头脑中, 他们是如何“看”艺术史这一整套视觉体系, 在打破了正统中心视觉模式的背景下, 他们又是如何“看”身边的视觉文化现象的, 他们对视觉文化的接受、感悟与理解, 以及思考方式就显得格外有意味。

视觉文化研究的以任意视觉图像为研究对象, 表现了对可视世界更全面的社会科学探索。中学生如何理解视觉文化, 他们对身边的视觉符号做出何种阐释, 这会非常有趣味。但前提是, 无需关注宏大的主题, 而是善于选择平常生活的视觉片段, “以小见大”地揭示其深层含义, 言之有物, 逻辑合理就足够了。拓宽他们思考的维度, 加深他们思考的深度, 训练他们的思辨能力, 这是本课题的目的、意义所在。

具体来说, 中学生基于本年龄段的认知会对动漫、电游、海报、涂鸦、电视、电影、摄影、卡通、校服、肖像、颜文字、童年玩具、新闻快照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依据图片、视频资料做出相应的分析阐释, 他们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什么?这是这个课题的研究内容, 希望以此为“视觉文化研究”这门学科, 贡献一点低年龄段的研究成果, 最终得出“视觉文化研究”在中学阶段的独特理论意义和价值所在。并希望最终为中学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的兴趣点、看世界的方式与方法, 得出一点研究性结论。

二、“高中视觉文化研究课题”的翻转课堂实践:课前部分

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 又译为翻转教室、颠倒教室, 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2007 年起源于美国, 翻转课堂会先由学生在家中看教师或其他人准备的课程内容, 到学校时, 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作业, 并且进行问题及讨论。由于学生及教师的角色对调, 而在家学习, 在学校完成作业的方式也和传统教学不同, 因此称为“翻转课堂”。

慕课 (MOOC) , 是近几年在教育领域最新涌现出来的一种较大规模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 它将原来课上需要教授的知识, 通过在线微课程放在课前预先进行, 而将原来需要在课后完成的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上完成, 并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来实现的。

笔者利用慕课提供的课堂资料如下:

如果你从事的是“视觉文化研究”, 但却等待牛顿式人物的出现, 这就好比“不仅是在等待一班永远不会到站的火车, 而且根本就是走错了站台。”这说明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及现象, 与自然科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二者也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什么是视觉文化研究呢?

从字面意义上看, 视觉文化研究, 是视觉与文化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从它出现伊始就对传统学科界限提出了挑战。近年来更是发展迅猛, 欧美国家著名学院都开设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相关专业。许多传统专业领域, 如电影美学、艺术史、社会学、文学和哲学等也都设置了这一新课程。

视觉文化专业的研究对象涵盖了美术史、电影、摄影、广告、设计、插画、新媒体、建筑、公共空间等多种图像领域, 并以此为媒介进行视觉性的哲学探讨。

作为举例示范, 先由教师提出2 个视觉文化的案例, 并加以研究分析。第一个属于生活经验类的分析, 动作文化含义的分析;第二个属于经典美术作品的符号学分析。其中, 前者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更能体现高中阶段视觉文化分析“小中见大”的特点与要求。

1. 案例一:“眨眼”与“挤眼”

眨眼是眼睑不自觉地盖住眼球, 使眼球得到清晰和润滑的动作, 平均3 秒一次。

这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

挤眼则是为了传达某种目的而故意为之。挤眼可以传达多种信息——友谊、共谋 (如:你懂的) 、取笑 (如:调侃) 等。

这是一个社会科学概念。

自然科学概念解释之后就结束了, 社会科学概念不仅要求解释, 还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 如:目的、意图、感情, 等。

挤眼动作的语境是个人的、专属的、独一无二的。

例如, 一个敏感多疑的人会将传达友谊的挤眼理解成嘲笑。

2. 案例二:“能指”与“所指”

先看一幅作品:《背叛图像》, 作者:雷尼 · 马格利特, 布面油画, 1928-1929 年“Ceci n’est pas une pipe” ( 法语:这不是一只烟斗) 。

很明显, 这本来就是只烟斗。

同样也很明显, 这是一幅关于烟斗的油画, 不是一只真的烟斗, 它只是表现出一只烟斗的样子。这一道理在“pipe”这个单词上也同样如此。“pipe”并非烟斗本身, 只是可以代表烟斗存在 (或不存在) 的一个单词。

图像和语言均具备表示或伪示世界本真的能力, 马格利特的这幅作品恰好揭示了这个问题。

以上大家看到的所有关于“烟斗”的言语与描述均属于能指 (Signif ier) , 除了一个——那就是马格利特的原话——“Ceci n’est pas une pipe” (这不是一只烟斗) , 如果能抛开“pipe”这个单词 (因为单词本身也属于“能指”) 而言, 马格利特的原意是——“这不是一只烟斗的概念与含义, 所以这不是一只烟斗”, 只有概念与含义才属于所指 (Signif ied) 范畴。

三、“高中视觉文化研究课题”的翻转课堂实践:课上部分

教师引导:相信经过课前的学习, 学生对“视觉文化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结合学期初教师提出的问题, 即希望大家结合自身经验 (即迄今为止的高中生涯阶段及之前的综合经验) , 对诸如动漫、电游、海报、涂鸦、电视、电影、摄影、卡通、校服、肖像、颜文字、童年玩具、新闻快照等, 做出相应的视觉文化分析。相信大部分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课前准备。

案例:《符号 (表情符号) 在网络聊天中的应用及其视觉文化分析》, 演讲者:孙兆宁 ( 高二12 班) 。

1. 标点符号在聊天中使用所产生的效果

这种不添加任何标点符号的裸奔方式, 其实是最淡定, 也是最让人猜不透的。

在一个问句后面添加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 让人觉得轻浮、随性。

最为稳妥的添加方式, 在正确的地方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 起码让人觉得你是一个认真的人。

小心翼翼试探性地询问, 一般没有什么急事。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 一个最常见的“哦”字加上不同标点符号后产生的情绪化效果:

一般情况下的聊天, 我们不会为“哦”字配上标点符号, 意味着这只是对话中的一个小停顿, 没必要刻意加入标点符号, 又或者是……你很懒。

加上句号之后的“哦”, 瞬间高冷了好几个“level”, 好可怕!

这是一种兴奋的表达方式, 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激动情绪,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带着挑衅的感觉, 后面可以搭配上“然后呢?”或者“怪我咯?”又或许是真的对下文有兴趣, 可以搭配上“说说看?”

波浪号用在这里有点小温馨, 产生一种“萌萌哒地点头”的效果 (语调的波动) 。

答应了, 看来这事不是很乐意哦!

教师点评:网络表情符号的历史沿革网络表情符号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1982 年被美国人卡耐基 ·梅隆大学研究人工智能的斯科特 · 法尔曼教授在大学的电子公告牌上用“:-) ”这个符号表示笑话, 用“:- (”表示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这样, 网络使用者就能避免网上交流产生的误解。从此网络表情符号得到了迅速普及和使用。随着今天虚拟世界从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中, 网络表情符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年轻一代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为其深层含义的开掘和推广,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使用句点个数的分析

(1) 1 个句点:严肃认真, 高冷或手抖。

(2) 2 个句点:与3 个句点含义基本一致, 使用者一般懒得打第三个句点, 以致养成习惯。

(3) 3 个句点:最常规的使用方式 (某些输入法有现成的“。。。”按键) , 表示“无语了”“无奈”“不确定”“不好意思说了”, 亦表示试探性语气。

(4) 3 个以上:较少使用, 表达极度无语甚至受到惊吓。

3. 颜文字东西方视觉文化差异

与老外的交流过程中, 我们常常发现, 他们总是喜欢用“:-) ”来表示微笑之意, 而亚洲人则喜欢用“^_^”。作为亚洲中国人的你, 是否也觉得“^_^”更能表现你的微笑之意、开心之情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结论:面部表情 (非文字语言) 像“世界语”一样, 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只是眼睛抑或嘴巴这种看似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 就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由此可见, 熟悉与掌握面部表情在不同族群文化中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异常重要, 这将有利于语言不通的人们在交流中回避因各种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推动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

4. 表情符号可以钝化负面情感 (极端情感不适用)

由于表情符号具有夸张、趣味性, 往往对于“愤怒”“悲伤”这类负面情感的表达起阻碍削弱作用, 一个“愤怒”的表情不如一句“我很生气”来的直接, 更不会让接受者神经紧绷。同时它反而会作用于它的发出者, 可能它的发出者本来是想表达些许愤怒的, 然而当他再看一眼自己所发出的这个表情的时候, 心中的愤怒估计也会削减不少。

教师总结:视觉文化研究的以任意视觉图像为研究对象, 表现了对可视世界更全面的探索。高中生身处这个年龄段, 如何理解视觉文化, 对身边的视觉符号做出何种阐释, 这会非常有趣味。刚刚孙兆宁学生的演讲非常精彩, 体现了这门课题原初的要求:无须关注宏大的主题, 而是善于选择平常生活的视觉片段, “以小见大”地揭示其深层含义, 言之有物, 逻辑合理就足够了。希望后面发言的学生在拓宽思考的维度, 加深思考的深度, 加强的思辨能力上, 进一步有所提高。这是本课题的目的、意义所在。

四、教学效果与设计

作为教师, 我们每天都在一堂堂地上课。若仔细分析, 课堂究竟是什么?又包含哪些内在的要素呢?笔者想, 首先, “教师”与“学生”是亘古不变的教与学主体, 而学习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效果、课堂氛围、教学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元素。但别忘了, 以上要素可不是各自为战的孤立概念, 一堂生动有效的课需要这些要素互为你我、此因彼果地联系在一起的。慕课这一崭新的授课形式, 究其实质, 并没有更改、替换、增删这些教学要素, 但却像孩子们玩过的“华容道”游戏一样, 简单地挪动了几步就出现了豁然开朗的动态局面, 给予一潭死水注入一缕清泉, 也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生态的崭新重建。笔者想, 这是这节课的教学特色之一, 当然这有赖于“翻转课堂”带来的生动给养, 笔者也将进一步探索其无限可能和广阔空间。

同时,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固有规律, 而非主观臆断地教学预判, 即按照递进环节抽丝剥茧地向前推进完成教学。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地引入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 如: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布鲁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知识学习理论等。其中, 建构主义理论具体来说, 包含了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法。

五、结束语

教学反思不但是教学要素之一, 长时间以来, 也已经变成了笔者的教学习惯。反思整体教学的得与失、优与劣, 以及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发现不足、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再接再厉。而且要在理论上归纳成文, 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论探讨。即使不诉诸笔端, 也会用心来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得失, 原因所在, 并及时落实在授课过程、方式、环节上加以改进。具体到本节课, 虽然课前部分备课还算充分, 但自我归纳总结, 教学引导具体互动环节的设计还可以精益求精, 在关键点的递进上还可以做得更精微、更巧妙、更细致。在当今社会大背景的形势下, 视觉文化图像介入生活领域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强, 而美术教育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对遴选、鉴赏美术作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实践、理论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最终贯彻笔者心目中定义的理想的高中美术课的教学理念——“术艺并重、艺文融合、由眼抵心、籍艺塑人”。

摘要:翻转课堂实践由课前部分的案例分析, 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代表精彩演讲等部分共同架构。对于中学生来说, 无需关注宏大的主题, 而是选择平常生活的视觉片段, “以小见大”地揭示其深层含义, 言之有物, 逻辑合理即可。同时, 结合教育领域最新涌现出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 通过翻转课堂重建崭新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 拓宽学生思考的维度, 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 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视觉文化,翻转课堂,跨学科,能指与所指,表情符号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课题研究 篇7

课题主持人:蒋志锋商镇中学

研究工作小组:组长:蒋志锋成员:李俊东刘永利陶银良李永涛及各子课题研究人。

一、研究任务

1、课题研究计划(刘永利)

2、课题研究实施意见(蒋志峰)

3、课题研究阶段工作总结

11年9月—12月课题研究宣传、研讨;12年2月—12月开题、实施多样研究(陶银良)

13年2月—5月底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李俊东)

二、子课题研究

A、例题的高效教学探索(彭传宏)

B、几何课中“定律”的高效教学(孙敏玲)

C、“探究实验”的高效教学(陈仓本)

D、英语课高效“对话”教学方法探索(卢晓红)E、谈语文阅读课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程英武)F、如何提高课堂训练的有效性(李永涛)

G、高效教学之试卷讲评(张东)

H、高效板书设计(刘奇)

I、高效教学之“概念”教学(陈军曹)兼:资料的收集 J、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周眈宏)

K、谈语文课作为教学高校教学模式的构建(贾江涛)L、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李博)

三、要求

1、子课题上交时间:下周一12:00前。

2、撰写前多查阅相应资料,借鉴他人好的做法,同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理解和经验总结,杜绝大篇幅引用,以免影响整个课题的结题。

益智课堂的子课题 篇8

进入21世界,我国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课堂教学是新时期学校实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我们不仅仅是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更要把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探索有效教育与教学的最佳方案,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把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很多中小学在课堂有效教学方面虽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但较多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仍比较缺乏长效的管理与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去反思哪些教学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同时一方面又由于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较低,教学中缺乏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变化和提炼,影响着学生的思维

发展;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甚至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学于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也就越是新课程下的教学。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作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3.1对教师效能的研究

主要受到两种理论的影响,一种是罗特(Rotter)的控制点理论,另一种是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

有效性教学尝试定义为: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四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普通中学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系列策略、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2.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与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3.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的做法与经验,形成典型,对全市推广有效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2.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机制与方法创新的研究; 3.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4.学校有效教学的整体评价与教师有效教学个体评价研究; 5.构建以“中学导学制”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新教学模式研究。六 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2)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

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4)案例分析法:搜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5)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七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先分组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实施步骤:

年3月~年6月,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年6月~年11月,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年11月~年4月,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年4月~年6月,结论性研究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八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组及所在学校致力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组选取高考科目中选取物理教学为实践与研究的主阵地。

8.1问卷调查:

8.1.1问卷调查

(一)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 问卷调查

(二)高中生物理课堂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8.1.2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符合高中物理有有效课堂的研究,课题小组针对本校物理教师设计了具体的问题,以调查问卷的方式真实细致的对我校物理课堂教学安排做调查。依照老师们日常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参考其他研究者的设计笔者设计了“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环节时间安排的调查”。“问卷调查”在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年级共34名物理教师,发放问卷34份,收回有效问卷34份,对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统计及分析,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如下五个方面:

(1)目标教学方面:老师调查问卷 第1题,学生问卷第3题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只有29%的老师坚持明确板书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老师认为,授课过程中已经明确教授重难点了,没必要在上课之初,再花时间板书,浪费时间。20.5%老师从不展示目标,这个比例说明,本校老师对目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但是学生问卷中,有7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授课前以文字的方式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展示目标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可行性强,在接下来的导学案模式中第一体现。

(2)教学时间安排方面:老师问卷第10题,学生问卷7题对比分析,有60%的老师的老师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30分钟以上,通过座谈等了解到,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觉得物理难学。老师大量的时间讲解,唯恐学生听不懂,导致学生活动时间很少,师生互动时间更少,有些课堂,师生互动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学”的主体性不够鲜明,教学工作常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境地。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研究合理的有效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教学环节方面:老师问卷第3题,学生问卷第8题对比分析,在提出新概念、新规律时,仍有38%的老师不通过情景等直接进入问题讲解,62%的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从此看出,老师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老师们对于改变很长时间以来的不适应教学的做法,还是很容易接受的,有效教学的探讨,得到了绝大多数老师的肯定。从学生问卷中可以看出80%的学生喜欢讨论学习的方式,从具体的情景中来接受知识,不到1%的学生选A.(4)教学方式:教师问卷第9、10、11题,学生问卷第12题对比分析: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实施起来太费时间,很少用”的占到5.1%,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实施过,认为实施起来有困难”,占到14.3%,另一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说不清楚,占12.2%。这说明以导学为主的有效教学在高中阶段开展得比较少,对它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还有待研究。

学生中喜欢“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的”占73.0%,而喜欢“老师讲学生听的”,仅占4.2%,喜欢自主学习的占12.8%,看来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深受学生欢迎;从调查访谈来看,老师们虽然已经认识到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可是在行动上老师做法还很不够,无论理论学习,还是课堂实践中都有待进一步努力,有效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开展与研究迫在眉睫。

(5)师生对有效课堂的期望:教师问卷第5、12题,学生问卷第1、12题对比分析:认为教学模式“很有用,应该研究”的教师占55.1%,这说明只有一半的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应用还比较被动,自己总结过的仅有22.4%。但从访谈中了解到,很多老想过研究教学模式,但最终因教学任务重,担任班级众多,等原因搁浅,教师明确表示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表示支持并愿意参加有效教学试验,以寻求教学突破。

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已经呈现出一些良好的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对知识结论的灌输过多,对物理情境的引入过少。有些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没有通过建立一定的物理情境,让学生经过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建构过程。(2)教学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多,高中学生没有从中学会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未形成,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3)教学对习题解答的讲解过多,教师给出知识之后接着带领学生练题,却从不关心自己身边的物理学知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模糊。

8.2(试验一)以导学制为主题的有效课堂教学试验:

针对以上调查情况,课题小组明确接下来的课题研究步骤,学习理论知识,借鉴成功经验,在高一,高二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试验。

8.2.1试验目的

考查导学制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影响。

8.2.2试验方法

本实验从年9月至年11月。

主试:研究者本人和原任物理教师,研究者执教实验班,原任教师执教对照班。教龄均在十年左右.被试: 第十九中学高一7、8、班学生、高二1、2班学生为被试,其中高一7班,高二1班为实验班,实验班进行本研究所提倡的探究

式教学模式,其中高一

8、班,高二2班为对照班进行传统讲授—接受式教学。

8.2.3实验材料

前测:(1)成绩测试:高

一、高二均由第十九中学年7月18的期终考试试题作为前测试卷。

后测:由第十九中学物理教研组编制高

一、高二各一套单元试题作为后测试卷(满分100)。测试时间年11月20日

8.2.4实验设计

本实验研究为单因素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学模式分别是本课题倡导的以学案导学制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比于传统以讲授一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以讲授一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传统“讲授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学案导学制课堂教学模式分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究,相互协作,课题小结,自我测试。并精心制定导学案,呈现探究过程。

8.2.5试验过程:

制定每节课教学思路,每节课指定一人主备,制定出学案的初稿,然后由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学案思路及细节,通过充分论证,最终确定学案成稿。

8.2.6试验结果及分析:

高一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均值及差异比较:

我们采用高一年级期终考试作为前测试卷,时间年7月17日,采用第十八中学物理教研组编制单元试题为后测,时间年11月22日。

高一年级成绩 班级 实验前平均分 高一7班 高一8班

试验后平均分

65.75 70.76 67.81 70.03 从图表可以看出实验前高一年级实验班物理学习成绩与高一年级对照班成绩两班物理学习的基础相差无几。实验后实验班的增幅大于对照班,但是两班成绩相比较仍然没有差异。不过我们看到实验班前后测变化显著,而对照班前后测成绩没有差异。说明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对提高高一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帮助的。

高二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均值及差异比较:

课题组采用年4月的月考试卷作为前测试卷,采用第十九中学物理教研组编制的年7月月考试卷作为后测试卷。

高二年级成绩 班级 实验前平均分

试验后平均分

二、1班 55.50 60.55 高

二、2班 56.43 57.48 由上表可以看出,实验前高二年级实验班物理成绩与高二年级对照班略低但并无明显差异,说明两者物理学习的基础相当。实验后两者对比实验班增幅明显超过对照班,但是两者相比差异没有那么明显,实验班前后测变化相对对照班前后测成绩明显。说明探究式教学

模式对提高该阶段高二学生物理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效果不是非常显著。

8.2.7试验结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高一年级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差异显著;但是与对照班相比成绩有差异但不显著;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高二年级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差异显著;与对照班相比实验后成绩差异不显著对照班兴趣水平和成绩均不显著。

根据现有实验条件,本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实验表明,在3个月的短的教学时间内,本实验对提高高

一、高二学生学习成绩有帮助,预测长期教学成绩变化显著

(2)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3)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与“传统以讲授— 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层理解及灵活应用。

(4)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物理成绩在短期内有差异,但不够显著,需要我们进行中长期的实验研究,以加以肯定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九、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成果

9.1课题成果一:学案导学法教学的实施及管理(1)学案的编写内容及流程:

内容:学案主要栏目设置: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问题探究

典型例题

目标检测

总结提升 学后反思

作业

布置

自我评价

编写流程:备课组依据课时要求具体分工到每位老师。在规定时间提交初稿。然后备课组认真讨论,再返回修订。修订后,再由备课组长把导学案初稿分配到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进行修改,再返回编者修订。初编者、校审者均有署名,最后经备课组长认定交印。具体使用时,老师依据学生层次,适当修订。最终修订稿传至校学科教研室主任存档。

(2)教师如何使用学案:

深入研究教学各个环节:每节课前,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三维目标,仔细研究学情、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进行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的时间自主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材料,静心思考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案。找出难点和疑点,明确课堂学习重点,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教师对学案要进行详细批阅:教师要详细批阅学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展示的内容。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是高效课堂的根本。教师要对对每一层次学生应完成的学习目标的要求都要作出明确要求和重点强调。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点评、质疑,教师要恰当帮助,引领课堂走向自主合作、开放高效。在点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即时性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

(3)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学生带着预习时的疑问,进入课堂学习,借助于老师的引领和小

组内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析疑解惑。导学案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获取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课前预习----尝试练习----自学检测)。有效自学、成就课堂小组学习:学生自学的困惑和自学检测中暴露的问题(在自学检测基础上交流——对共性疑难讨论——合作;课堂展示,各小组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可以尝试辩论,讲解、板书等方式向大家展示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结论)。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的课堂地位,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学习的规律,充分体现了物理课堂的魅力;课堂知识的巩固、整合(习题训练-----活动展示---点拨评价拓展提升-----拓展题训练----检测效果);学后反思(自我完善与提高。知识框架系统化,重难点分析),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习的思路在学案上一目了然,自己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根据检测效果找出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学后的补救,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课后的练习方案,或求助小组成员,或求助老师,以完满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9.2课题成果二

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针对教学模式,学校学科内建立逐步完善的管理及评价模式,学校学科教研组每周指定时间集体教研,鼓励学科内进行学案制模式的试验,并进行学校规模的讲课比赛,制定

了针对学案教学的课堂评价细则。学案导学制教学法在各科课堂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校组织各个学科进行学案导学制教学研究,使学案导学制的教学模式深入各个学科课堂,展开研究,使得好多学科课堂进步明显,评选论文:在年市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题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与反思>>作者:

9.3课题成果三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由于取样仅来自第十八、十九两所中学,样本代表性不够,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影响。要得出进一步结论,需要在更广泛高中学科课堂中进行实验。由于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由于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需要给参与实验的教师、学生、足够的时间以逐渐适应。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要求师、生都转变观念,注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而不是仅仅关注实验结果,学习效果也应在过程、情景中评价。已结束的研究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过于单一,接下来的研究,将选择高一至高三完整的高中学段作为研究的一个进程,全程跟踪研究学案导学制教学法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的影响。此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使得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更进一步,使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 廖伯琴 张大昌主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3】张军鹏 《中学物理学习兴趣的初步研究》 《物理教学》

段金梅、武建时 《物理教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5】王敏

《我国当代教学观的反思与重建》《课程.教材.教法》

【6】赵凯华 《从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看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 《物理教师》

【7】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罗星凯等译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al Standards)

科学普及出版社

【8】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9】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

上一篇:写成长中的爱作文850字下一篇:unity3D游戏设计期末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