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通用7篇)
托儿所幼儿园保育教育收入免营业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 年 02 月 18 日 08:36 南京晨报
晨报讯 为加强教育劳务收入的税收征管,税务部门日前发出通知明确,托儿所、幼 儿园提供养育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通知规定,享受免税的“托儿所、幼儿园”是指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审批成立、取 得办园许可证的实施 0—6 岁学前教育的机构,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学前 班、幼儿班、保育院、幼儿院;“提供养育服务”是指上述托儿所、幼儿园对其学员提 供的保育
和教育服务。对公办托儿 幼儿园予以免征营业税 所、的养育服务收入是指,在经 省级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 部门审核报省级人民政府 批准的收费标准以内收取的教育费、保育费;对民办托儿所、幼儿园予以免征营业税的 养育服务收入是指,在报经当地有关部门备案并公示的收费标准范围内收取的教育费、保育费。
税务部门同时明确,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 为由另外收取的费用以及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不 属于免征营业税的养育服务收入。
作者:月娟 张赟/来源:南京晨报
2015年, 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 (以下简称国考) , 改革后必须考试合格, 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就报考资格而言, 《教师法》规定: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 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或中等幼师学历。
就考试内容来看, 2011年,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试行) , 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其中, 笔试包括:“综合素质”与“保教知识与能力”两部分。面试部分又包括必答题、现场展示和专家答辩三个环节。
由此可见, 幼儿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是大型的、正规的、具有选拔机制的考试, 对考生, 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和教师提出了莫大的挑战。但同时, 此项改革打破了教师资格终身制, 长远来看, 对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二、国考背景下中师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在国考背景下, 中师课程教学现状如何?困境在哪?接下来, 我们将作如下探讨。
可以用步履维艰来形容国考背景下的中职课堂教学现状。究其原因如下:
(一) 中师生文化功底薄弱
中师生的生源大多来源于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与经验的制约, 其理解能力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 不善于归纳、推理、总结。纵览国考题型, 更多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综合能力。比如设计活动方案的题, 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整合过程。这对中师生来说, 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二) 传统课程教学的取向
中师学校作为职校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 也具有职校课程教学的共性, 即重实操轻理论。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 但是会操作仍成为考核中职生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如《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因为学生需要通过保育员、育婴师等国家资格证工种的考试, 自然我们的课程教学会出现轻理论重操作的导向。过多拘泥于机械的操作手段, 淡化增强意识的培养, 会让我们的课程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然, 也就无法在国考背景下应刃而战。
三、国考对中师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如何在国考背景下优化我们中师课程教学?笔者认为标准有两个:
其一, 课程必须是符合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如果光图形式的光鲜, 却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违背其能力发展的规律, 再光鲜的形式也无法将我们的教学改革推进一步。
其二, 要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着力点。要切实根据考试内容, 对照能力标准。比如, 依据国考中保教知识与能力生活模块的考试内容,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课程相应的具体目标为: (1) 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 具有将教育融入生活的意识。 (2) 了解幼儿生活常规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方法。 (3) 了解幼儿保健、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处理常见问题与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法。
在三维目标中, 相比知识、技能, 情感目标更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培养。知识和技能可以迅速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意识将决定其活动的层次与深度。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岗位的准教师, 还是一位迎战国考的考生而言, 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技能的运用程度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而加深, 唯有意识的提升更具难度, 并且他的意识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提出新的课型, 提炼为“1、2、3、4”来概括, 即:
1.一个任务。
2.两条主线:提升职业能力;应对国考能力。
3.三种能力:动口、动手、动脑。
4.四个环节: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评一评。
此文中, 将以《学前卫生与保育》中“乳牙”一节为例, 意在抛砖引玉, 见微知著, 呈现新课型。
(一) 一个任务
学习, 最忌囫囵吞枣。打个比方, 课程好比是大树, 章节就是枝干, 知识点就是果实。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必须重视这门课的逻辑体系。教学的过程就是强化章与节、节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课时可以设置一个任务, 需要调用相关知识点, 运用多种能力完成这个任务。有的放矢, 既符合课程的逻辑性, 又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感。以乳牙为例:
单一的教学:第一课时, 以解决乳牙的特点、龋齿的成因、危害以及保护乳牙的方法为重点。中师生需要具备引导幼儿认识龋齿的危害, 培养幼儿爱护牙齿的意识。
整合的教学:第二课时, 设计以“乳牙保健”为任务的主题活动。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建构框架, 学生运用儿歌、游戏、绘本等体验活动引导幼儿掌握刷牙的方法, 培养幼儿爱护牙齿的意识。这种整合的过程需要调动若干相关知识点, 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二) 两条主线与三种能力
两条主线, 即:一条为提升职业能力, 另一条为国考应对能力。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始终贯彻职业能力培养与国考能力培养两条主线, 两手都要抓。既要提高学生在日后岗位上的实操能力, 又要应对眼下国考应试中出现的问题。
三种能力笔者归纳了三种重要的能力, 即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三者对我们中师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
动口:通过表达讨论的观点、评价任务完成的情况, 可以帮助中师生进一步理清头脑中的思路,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动手:通过体验感知、动手操作获得的经验可以帮助中师生理解复杂的概念, 并且印象深刻, 符合“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动脑:分析、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案, 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可以帮助中师生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以下就以鱼骨图的方式呈现两条主线和三种能力在《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中的交叉运用, 以“乳牙保健”这一节为例。
(三) 四个环节
上文已经对一个任务、两条主线、三种能力进行了大致介绍。接下来谈一谈具体的四个组织教学环节, 分别是:
想一想:通过任务驱动, 明确学习指向, 激发学习兴趣。
说一说:通过表述观点, 设计方案, 提高构思设计能力。
练一练:通过动手操作加深感悟, 提高操作水平。
评一评:通过反思评价促进提升, 寻找改进方向。
以乳牙保健第二课时为例, 可以尝试设计如下:
想一想中,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发现幼儿龋齿了怎么办。说一说中, 讨论方案, 作为教师, 你该用什么方法引导幼儿重视爱护乳牙。练一练中, 通过跟牙齿主题相关的游戏、绘本、儿歌实操体验, 呈现成果。评一评中, 对别人的活动进行评价, 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 以反思促提升。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 就这节课而言, 从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到评一评, 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最终达到知情合一。而本节课正是通过这三次飞跃实现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能力。
第一次飞跃:从想一想到说一说
通过设置任务进行导入, 鼓励他们思考, 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而接下来的说一说更是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
第二次飞跃:从说一说到练一练
练一练这个环节, 是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大比拼。通过设计方案, 展示成果, 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突出。
第三次飞跃:从练一练到评一评
评一评, 也是本节课的再一次提升。反思能力是一个幼儿教师最需要具备的。以自评、互评、教师点拨的方式多维角度进行评价, 既可以相互学习, 共享知识, 同时可以促进小组再次反思、改进方案, 有利于学生在岗位任务上提升进步, 实现有效教学。
总体而言, 这节课实现了知情合一, 实现了备战国考与职业能力两条线的目标, 实现了理论与应用接轨, 这也是我们中师课堂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全国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中师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国考背景下扛住压力, 游刃有余, 如何使我们中师课堂摆脱困境, 焕发新的生命力, 打造学生“乐得其所, 学以致用”的课堂, 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师教师深思共勉。
摘要:中师生面临着应对国家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与踏入岗位提升职业能力的双重压力。如何解决进退维谷中中师课堂的困境, 以《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为例, 试从国考的背景和实行国考的必要性, 中师教育的课型现状与存在的困境, 国考对中师课程教学和改革的挑战, 以及“1、2、3、4”新课型的创新与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及反思。
关键词:中等师范学校,国考应试,职业能力,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参考文献
[1]梁春娟.近十年我国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教研改革综述[J].广西教育, 2014 (10) :22-24.
[2]郑枫.“国考”背景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 2014 (10) :9-10.
一、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是因人施教的起点
在托儿教育中,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由于孩子入托前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差异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要实行因人施教,首先要遵循“了解在前,教育在后”、“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我们运用了以下方法:(1)孩子入园前先走访每个孩子的家庭,请家长填写“宝宝生活问卷”,详细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以及孩子性格、兴趣、习惯等。(2)开展亲子班,在暑期里孩子入园前,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亲子班,直接观察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3)入托后,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决定干什么和怎么干,教师对孩子各方面的表现进行仔细观察、评价和指导,了解每个孩子近期发展水平和基本能力,判断每个孩子的智力,掌握每个孩子的个性等各方面特点,做到心中有数。(4)在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建立托儿发展情况的成长档案手册,对个别特点明显的孩子开展针对性教育,并且注重记录教育的动态过程,从而动态地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便于因人施教原则得到更好的运用。
二、实现目标、促进发展是因人施教的最终目的
托儿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帮助每个孩子顺利适应托班集体生活。托儿发展目标,是让孩子能适应托儿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喜欢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需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我们把这个总目标又分解为动作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和习惯养成四个方面。
我们把教育目标和托儿发展目标作为制定教育计划和组织活动的依据,对目标进行分层、分类、具体化。并根据因人施教的原则,在制定目标时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于孩子潜在发展水平,兼顾生理、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与《纲要》的精神一致。(2)目标应是积极的,同时又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做法是:在每次教育活动钱,根据孩子发展水平及结构上的差异,分解教育目标,是目标单纯明确,并确定对不同水平的孩子的要求,在使教育目标与托儿整体发展水平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照顾个体差异。最终让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托儿发展目标的要求,从而完成教育目标任务。
三、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是因人施教的有力措施
在教育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孩子能得到不同的教育,这是因人施教的有力体现。针对托班两三岁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大肌肉、小肉动作发展和语言发展列为主要教育目标和内容,使孩子们在这两方面发展的关键期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学会以后的成就感,树立我“能干”的自信。我们又考虑到各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步伐会有差异,在教育中,我们强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不做统一要求、不施加压力,孩子们玩过这个又玩那个,在自由自在的游戏活动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组织孩子玩多功能攀登架。在玩时我们确定了两条活动规则:“楼梯只可走上不可走下,滑梯只可滑下不可爬上”,老师还在关键位置把关提示,然后让孩子自由活动。当有的孩子想尝试新动作而犹豫时老师及时给予鼓励指导,向新的动作目标发展。由于在集体中各玩各的,孩子们既能按各自的水平和发展步伐有选择地玩,又会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到期末,托班孩子们都能自如地在攀登架上,上上下下尽兴的玩了。
另外,在实施因人施教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家庭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很大,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也要家园配合,步调一致,双方共同努力,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特别是一些行为习惯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家园配合尤其重要。离开家园配合,个别教育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四、科学评价、个性指导是因人施教的重要环节
因人施教并不是狭隘地加强个别辅导,而是针对幼儿实际水平进行相应的促进其发展的教育,因此,科学进行托儿发展性评价是因人施教的重要环节。刚入托的孩子,进行对孩子“原有水平”的评价,在托儿接受教育,逐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教育目标和托儿发展目标,进行动态连续发展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即在一个目标提出后,老师便组织开展相应活动,在活动中对孩子进行观察,及时记录下来达标的孩子,并注上达标的日期。每个孩子的原有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不完全相同,因此同一发展目标不同孩子达标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到一定的期限所有孩子都必须全部达标。就此,每个主题设计一张托儿发展评估表,我们细心观察,及时记录,对个别发展缓慢的孩子采取增加活动次数,加强个别指导等多种手段帮助其达到发展目标,并以评估情况为根据来调整,修订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在对托儿发展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对孩子个体自身发展评价,还要注意对全班幼儿发展评价,这样既可以了解全班托儿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一些共性的问题,同时又能检验教师的教育工作,了解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对托儿的教育是否全面,有没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以提高教育效果,调整重点教育对象,调整个别孩子教育内容,更好地面向全体促进孩子共同发展。
重视因人施教原则,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托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开拓观念、努力实践、勇于探索,才能真正把因人施教原则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活动之中。
一、束缚新入园托儿外出活动的“绳索”
【案例一】小火车刚开了一小段路, 杭杭就喊起来:“老师, 团团又把我的鞋子踩掉了!”“怎么搞的, 团团你又调皮了, 怎么老踩杭杭的鞋子!”配班教师有些不耐烦地批评团团, 谁知平时很坚强的团团此刻却眼圈红红地说:“老师, 我没有踩杭杭的脚, 是杭杭走的太慢了, 我不小心碰到的。”
【“绳索”一】教师的方便与孩子的不方便。为了方便对外出托儿的管理, 教师经常采用“一条绳索”“拉住衣角”等管理方式。但诸如此类的管理方式却给托儿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托儿走路速度有快有慢, 后面的托儿只要稍不留意就会踩到前面托儿的脚;又如, 前面的托儿步子若迈得特别大, 则后面的托儿要么跟不上节奏而导致火车断掉, 要么就是被硬拖着往前走。
【案例二】集体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孩子们说, “来来来, 我们变成一辆小火车, 开到外面去玩喽!”“老师, 我不想出去。”玲玲首先反对。“老师, 我不想开火车。”蓁蓁接着喊道。其他孩子也纷纷喊着不想开火车, 他们的反应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问蓁蓁:“你为什么不想开火车呀?”“我害怕!”蓁蓁边啜泣边说, “小朋友会把我拉倒的。”
【“绳索”二】教师的游戏与托儿的不游戏。教师的本意是想利用“开小火车”这一游戏化的情景吸引托儿的注意力, 让“走路”过程变得富有趣味性。然而当“开小火车”游戏变成外出走路的一种习惯性方式时, 就已经改变了游戏固有的特点, 丢失了游戏本身所具有的乐趣。因此对于托儿来说, 不仅“不好玩”, 而且“不想玩”。
【案例三】昨天贝贝没有来园, 今天快九点半了他才由妈妈抱着来到了教室门口。但他粘在妈妈怀里不愿下来, 更不愿进教室, 还一个劲地和妈妈说:“妈妈, 我不想上幼儿园。”我向贝贝妈妈了解情况, 原来贝贝不想上幼儿园, 是因为他害怕开火车。
【“绳索”三】教师的习惯与托儿的不习惯。在带新的托班时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习惯以“开小火车”的组织形式带领托儿外出, 这在幼儿园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这或者成了教师的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 但却造成了孩子的不习惯。这是否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呢?
二、解开束缚教师自身的“绳索”
束缚教师的“绳索”是指影响教师制定规则、执行规则的一些消极元素, 如固有的传统观念、不适宜的方法以及教师的主位思想等。而要想解开束缚托儿的“绳索”, 教师就必须先解开束缚自身的“绳索”。
1. 发展意识。
教师必须在科学认识托儿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规则的制订。为此, 教师在制订规则时必须抛弃一些固有的观念和习惯, 如教师为上、托儿主体性缺乏的意识, 简单制定和随意运用规则的习惯等。
2. 学会换位。
教师应学会用“托儿的心灵”去感受、用“托儿的大脑”去思考:“如果我是孩子, 老师这样要求我, 我会怎样想?怎样做?我能做到吗?”教师只有养成了换位思考的习惯, 才能够真正制定出适合托儿发展所需要的规则。
3. 自我反思。
在制定和执行规则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时时反思:这些规则合适吗?这些规则托儿能够自主地去遵守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等等。
三、给托儿“松绑”的策略
1. 榜样模仿法。
托儿喜欢模仿, 因此不妨用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去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 用角色的内在规范来要求他们, 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比如在上楼梯时, 我让托儿“学解放军走路”并强调:我们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 不仅走得有精神, 而且要一个接着一个, 不掉队, 也不插队。这种既有简单的规则要求又给托儿一定自由度的行走方式, 托儿自然乐意接受。
2. 游戏情境法。
为了维持托儿参与走路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在运用“开火车”等游戏时应适时地更换游戏及游戏情境, 使托儿每次做游戏时都有新的感觉。比如, 在托儿对“开火车”游戏不感兴趣后, 我创设了“开公共汽车”的游戏情境——让托儿找个朋友两两牵手、排成双排, 并开着公共汽车到达指定的地点。
3. 环境暗示法。
1 保育猪饲养管理
1.1 进猪之前需做好准备
(1) 保育舍一定要采取全进全出机制。即在保育猪入舍之前, 应当先将保育舍进行彻底的冲洗, 必要时还要求将舍内的栏板以及饲料槽等进行彻底的拆开, 利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 并且将舍内的墙壁、天花板以及地面、窗户和料槽等进行全面冲洗。 (2) 需对保育舍内的喂养设施进行卫生安全处理。比如, 栏位、保温箱、饲料槽等需严格控制, 对饮水器的通水性进行严格核查, 加药器一定要能够正常使用, 同时还要确保使用的电线、电气完好无损, 门窗关闭是否正常。 (3) 保育舍的温度控制。将料槽、栏板组装好, 然后将舍内的温度严格控制在仔猪最适宜温度 (一般在28~30℃) , 准备进猪。
1.2 分群、调教
刚断奶的仔猪需在原圈舍内待上大约一周的时间, 然后才能转入到准备好的保育舍。分群过程中, 应当以原窝同圈、体重相近同舍为基本原则, 对于那些个体小、体弱的个体, 需单独分群喂养和管理。仔猪入舍时, 前几天饲养员应当对仔猪进行睡卧、排泄等区域进行适应性的调教。
1.3 饲养
保育猪饲养过程中, 建议以自由觅食为主, 记录好各种料饲喂时间, 保持料槽不断料。仔猪入舍后, 用代乳料喂养大约一周的时间, 然后慢慢减少代乳饲料的用量, 以免引起过激现象, 确保仔猪能够平稳过渡到保育期。仔猪刚入舍时, 一定要供给温开水, 尤其是前3d内, 每一头仔猪饮水量控制在1kg左右, 4d以后饮水量直线增加, 到仔猪10kg时, 其日饮水量达1.5~2kg。如果饮水不足, 则会影响食量, 导致猪生长速度降低。在炎热的夏季, 以每栏10头猪计算, 需安装至少两个饮水设备, 每50cm距离对其进行分开安装, 这样对仔猪饮水有利。
1.4 养殖密度与温湿度控制
规模化养猪场, 保育舍内的仔猪以15~20头为宜, 上限不能超过25头。其中, 圈舍采用的是漏缝、半漏缝地板形式, 平均每头仔猪的占圈舍面积应当控制在0.3~0.5m2范围内。如果养殖密度太高, 则大量的氨气或者硫化氢气体会导致空气质量急剧下降, 猪容易患呼吸道疾病。保温控制, 主要是针对冬季仔猪过冬而采取的保温措施, 猪舍内要装有加热设施, 保持适宜的温度, 防止温度过低, 引起疾病。
2 保育猪疾病防治措施
2.1 副伤寒病及其防治
对仔猪定期接种副伤寒活疫苗, 饲养管理过程中应当进行定期消毒、灭菌。同时, 还要做好仔猪饮水、喂养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工作, 在饲料中适量添加一些抗生素。当猪发病时, 应当对其进行及时的隔离, 交替使用庆大霉素、磺胺类以及卡那霉素和呋喃唑酮等, 根据病症进行解毒、强心以及补液和补充VC等, 常用的药物有鞣酸蛋白、补液盐以及碳酸氢钠和氯化钙注射液等。对已经死亡的病猪, 一定要及时的销毁、深埋。
2.2 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及其防治
该种疾病的预防应当从引种开始, 做好引种、避免带入传染源;同时, 还需进行科学的免疫处理, 对仔猪采取药物保健措施, 酌情喂黄芪多糖粉、抗生素或者板蓝根等, 以此来有效增强仔猪自身的免疫力。咳嗽或者气喘较为严重的病猪, 则需对其进行冰蟾熊胆注射液肌注;拒食病猪需灌喂适量的复合维生素、或者猪用葡萄糖溶液。
2.3 气喘病及其防治
在预防猪气喘病过程中, 疫苗接种是关键, 在免疫接种时, 还要加强科学喂养和管理, 确保营养的全面性, 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药物预防疾病;对于发病的仔猪, 可用氧氟沙星、氟苯尼考以及林可霉素或者复方替米先锋等药物对其进行治疗。用药过程中, 以拌料给药为宜, 用药时应当采取交替使用的方法, 以免病情反复、或者耐药性。
2.4 流行性腹泻及其防治
1 进猪前的准备
1.1 保育舍消毒
一是所有用具、栏舍、设备表面喷洒火碱, 并保证充分浸润一段时间;二是使用高压清洗机彻底冲洗地面、高床、饮水器、食槽等, 直到所有地方都清洁为止;三是所有用具干燥后选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空栏进行全面喷洒, 23 d后用火焰将各地方消毒1次, 空置1周, 再转入断奶猪。
1.2 保育舍设施卫生安全
修理栏位、饲槽、保温箱, 检查每个饮水器是否通水, 检查所有的电器电线是否完好。
1.3 保育舍温度
将舍内的温度调整到保育猪刚转进来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28~30℃) , 然后准备进猪。
2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2.1 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途径, 防止猪舍的疾病循环。
2.2 合理的分群与调教
分群时最好按照同窝原圈体重大小相近的健康猪混在一起饲养, 并做到夜并日不并, 以利于仔猪情绪稳定, 减轻混群产生紧张不安的刺激造成的相互咬斗而造成的伤害, 有利于仔猪生长发育。将病弱猪混在一起隔离并优厚饲养, 以控制疾病的水平传播。刚断奶转群的仔猪, 吃食、睡卧、排泄区尚未形成固定位置, 所以要加强调教训练, 使仔猪区分吃、睡、排泄区, 从而可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卫生。
2.3 及时淘汰残次猪
首先, 残次猪生长缓慢, 即使存活, 养成大猪出售所需成本较大;其次, 残次猪大多带有许多病毒, 对其他健康猪构成很大的传染威胁。
2.4 断奶后前2周的饲养
仔猪断奶后, 应采取“两维持”和“三过渡”措施, 即维持原圈管理和原饲料饲养, 逐步进行饲料、饲养和环境的过渡。由于仔猪断奶后在营养上遭受很大应激, 小肠绒毛萎缩、损伤, 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 所以仔猪在断奶后7~10 d继续饲喂高能量、优质蛋白质、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全价的乳猪饲料, 而且不要让仔猪吃得过饱, 每天饲喂5次, 少量多餐, 可缓解断奶应激, 防止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增加猪采食量, 从而获得更大的体重, 10 d后逐步过渡到保育猪料。
2.5 饮水
饮水不足, 不但猪的采食量降低, 还会影响到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因此舍内应安装饮水设备, 保证仔猪每天喝到充足清洁的饮水。
2.6 保持舒适的环境
2.6.1 舍内温度的控制:
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温度要求在28~30℃, 以后每周降1~2℃直到降至22~24℃, 在保温时尽量使用对保育舍环境没有污染的热源, 如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等, 尽量不使用碳、煤等对空气质量有影响的热源。断奶仔猪保温可以减少寒冷应激, 从而减少断奶后腹泻以及因寒冷引起的其他疾病的发生。
2.6.2 合理的圈养密度:
每头保育猪至少有0.3~0.4 m2的空间, 密度过大, 空气质量就差, 仔猪的群居小环境变劣, 容易发生争斗、互咬等情况, 疾病更容易发生。
2.6.3 加强通风换气:
因猪圈强调保温, 门窗关闭较严, 很容易造成圈舍内空气污浊, 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严重超标, 空气中病原体浓度升高, 对仔猪毒害较大, 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因此, 既要加强圈舍的通风换气, 杜绝贼风, 又要保持舍内温度。
2.6.4搞好圈舍卫生和控制湿度:
每天坚持打扫圈舍3次, 减少冲洗次数, 使舍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大易引起仔猪腹泻、皮肤病的发生;过小造成空气干燥, 舍内粉尘增多, 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2.6.5 定期消毒:
猪舍定期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 一般3 d消毒1次, 消毒当天将猪圈内所有杂物都清理干净, 包括猪粪、灰尘等, 待干燥后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保育舍内外及猪体彻底消毒。
2.7 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
2.7.1 酸化剂:
仔猪肠道酸碱度对日粮蛋白质消化十分重要, 在哺乳期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和胃壁分泌的盐酸使胃维持在较低的p H值, 因此降低了有害细菌在胃和小肠中的增殖;当断奶后乳酸菌数量大幅下降, 而盐酸分泌量的增加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仔猪很难维持胃内较低的p H值, 因而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有机酸, 如柠檬酸、延胡索酸和丙酸等特别有效。
2.7.2 酶制剂和益生素:
由于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 因此适当添加外源性酶, 如胃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糖类分解酶、淀粉酶等及益生素, 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消除消化不良, 减少腹泻的发生。
2.8 药物的预防保健与驱虫
断奶仔猪由于突然没有母乳提供的抗体, 肠道内的各种致病菌会大量繁殖, 加上自身的抵抗力较低, 所以仔猪很容易发生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 特别容易发生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水肿病以及肺炎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的呼吸道疾病。因此仔猪断奶后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 连用3 d, 可抵抗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 提高仔猪的抵抗力, 降低感染率。3 d后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 如在每吨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 g、15%金霉素2 kg或10%强力霉素1.5 kg, 连续添加15 d, 以上药物可通过饮水添加, 添加量是饲料添加量的1/2。仔猪断奶60d左右应驱虫1次, 以确保仔猪的生长发育, 提高饲料报酬。
2.9 规范免疫程序, 减少免疫应激
一、创设“托儿”出现情境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 课堂中有没有“托儿”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有的课堂上“托儿”的存在是有必要的, 这样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比较集中;有的课堂上不需要“托儿”, 教师费尽心思地安排可能适得其反, 没有什么价值.
案例1在教学“梯形面积的练习课”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5米, 下底是4.5米, 高是2米, 求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有名学生这样解答:1.5+4.5=6 (平方米) , 这样的解法引得教室哄堂大笑, 这名学生非常尴尬, 但是教师没有进行彻底否定或斥责他, 而是让他大胆说说他的解题思路.这个孩子的思维很特别:梯形的高是2米, 而在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于2, 乘以2与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 最后剩下的应该就是上底和下底之和.
教师迅速让学生进行讨论, 就这名学生的思路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结果大家认识到如果这样列式, 求出的梯形上下底长度的和, 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应该为: (1.5+4.5) ×2÷2, 但在具体计算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很简便.教师又问:“那么是谁帮助我们找到了这种简便算法呢?”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名学生此时也没有了先前的紧张.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能善待学生的错误, 把学生的错误看成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很难得的教学资源, 从而发挥了错误潜在的作用.
二、让“托儿”们筛选问题
对“托儿”的问题或回答教师要加以甄别, 好的想法要大力表扬, 不必要的想法要委婉地指出, 切忌损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2教师在教授学生分糖果问题时, 每个人最后分的糖果数都不一样.师问:现在要让每个人的糖果一样多, 应该怎么分呢?经过讨论后学生说出各自的方法:有的学生把糖果较多的移给较少的, 叫做“移多补少”;有的学生是把全部的糖果都合起来, 然后再平均分, 每人就可以得到同样多的糖果, 这叫“先合后分”;另外还有一名学生提出把最少作为基准数, 接下来把多出来的糖果合起来, 再平均分, 然后加到每个人上面, 使每个人分的糖果同样多.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能有充分的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因此, 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 “托儿”们才能将教学活动通过不断地提问、回答, 把课堂的学习氛围不断引向高潮.
三、利用“托儿”保证效果
数学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师生间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精彩瞬间.因此, 在实际教学时, 一定要抛弃死搬硬套教案进行教学的做法, 在准确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 转变学生、教师的角色关系, 把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跟着教师指挥棒走变为教师顺应学生的学来安排时间, 让“托儿”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而保持课堂的学习效果.
上述教师就是能充分相信学生, 给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 并且给了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下, “托儿”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回答才能将教学活动一次次地推向高潮.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人.
案例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师一番铺垫后: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这节课……
突然, 一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生:我知道, 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
师:你知道为什么沿着高剪, 不沿着高剪可以吗? (该生摇头)
师:不要紧, 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试一试. (原是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教学变成了现在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中的“托儿”的突然出现打乱了教师的正常教学设想, 也打乱了整个教学程序.对此, 这位教师没有选择有策略地回避, 而是积极面对学生的质疑, 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契机, 重新调整教学安排, 方向, 换一种思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案例4“乘法交换律”一课教学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乘法交换律”, 听说过乘法交换律吗?听过的同学请举手! (几乎所有学生举了手)
师:乘法交换律,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谁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呢?
生1:3×5=5×3.生2:2×1=1×2.生3:10000×1000=1000×10000.
(这时有些学生已经按捺不住了, 说出下面用符号表示乘法交换律的等式)
生4:☆×□=□×☆.生5:a×b=b×a.生6:大×小=小×大.
……
师:看来同学们对乘法交换律已经了解了很多, 谁能用一句话把它说出来?
生7:交换两个相乘的数的位置, 积还是相等的.
生8:交换两个相乘的数的位置, 积不变.
生9: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积不变.
……
对于“乘法交换律”这一知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早已接触过.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调动了学生群体之“托儿”, 唤起“托儿”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课堂进展得很顺利.
一句话, 适时地再数学课堂中巧用“托儿”, 不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而且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2.
【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推荐阅读:
民办托儿所设置标准01-05
托儿所老师学期个人工作自我总结09-12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02-07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10-15
托儿班学期工作计划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