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开题报告
我所申请的《“问题探究”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已得到批准,为了确保课题的有效实施,更好的推进课题研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审核和指导,并提出宝贵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是高效的课堂,要求体现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提高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课堂效率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不少教师课堂效率不高,仍满堂灌,采取”课内损失课下补”的做法,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牺牲本该属于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时间,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目前,不少学生厌学,课上小绵羊,课下生龙活虎。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学习方式必须予以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研究,使我校语文教师对高效课堂有完整的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语文不同年级高效课堂的模式。
(3)通过研究提升我校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与驾驭课堂的能力。
(4)通过研究为我校教学质量上台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快乐校园的根本要义所在。
2.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全体教师能意识到高效课堂在现代教育中的决定作用,有了高效课堂才能既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才敢于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借此提升学生的素质,达到学习和活动相辅相成的良性互补;没有高效课堂,把学生残忍地一把推进题海里、任由其自生自灭,每日逼迫着学生向自己的极限挑战,比拼的唯一利器就是时间+汗水,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出息的。
四、研究途径:
研究准备;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实施;评价方案的修改完善;汇总典型案例;结果统计分析;成果推广;课题总结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课题组广泛收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并推荐给语文教师共同学习。
(二).行动研究法: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探索高效课堂的相关要素与评价体系。
(三).对比法:以在校初
一、初二学生为样本,分析实施高效课堂后的变化情况,研究高效课堂与教学质量的相关度。
(四).其他方法:根据需要可采取其他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研究法等。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9—2011.1)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
2、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二.)实践阶段:(2011.2—2012.1)可分三个步骤,第一、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做好学生课堂评价表; 第二、在课堂实践中完成导学案三段六步的设计; 第三、在不断修改中完善“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流程。
(三.)总结阶段:(2012.2—2012.10)
1、汇集材料,研究高效课堂的显性指标,形成高效课堂的评价表,以及分科、分年级、分课型的高效课堂范式,汇总高效课堂的典型案例与课堂实录 2结果统计分析,将前期对高效课堂的研究成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并成立专项小组跟踪调查,对研究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3、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4、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的人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我们对当前的学生状态做了较普遍的调查:本校是一所民汉双语学校,少数民族占53.32%,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障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具有盲从性,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跟着别人走,对问题不了解无从下手更没有独特的见解,缺乏一种学习的“灵气”,学生的思维不够积极和不够自信。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提高双语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解决日常生活、實际情景问题,发展提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重数学运用的创造数学的能力,并形成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
3.通过课题研究,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双语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知识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具有创新性地组织教学。
5.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把实验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能推广应用。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2.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汉语教师进入双语课堂进行授课,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双语学生学习的困惑和不足进行取样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整改和研究。包括调查表、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2.案例研究法:根据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事例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进行总结分析,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断的总结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的实施课题的研究
五、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摸底调查了解班级学生,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摸底,并提出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让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制定研究的计划。
2.研究阶段(2013年4月—2014年5月)
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准则,而进行的训练。如当某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示。成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模仿训练后,提升出来的阶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顿悟和灵感,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看法。深化阶段:在新的观点和看法产生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必要的验证和深化的思维进行再次加工,对结论进行系统化。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
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案例分析、撰写实验论文,汇报研讨课。
六、课题保证
1.学术保证:课题负责人韩为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研究,曾荣获新疆教育学会小学数学学科研究会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并一直担任伊犁教研室课改成员。
2.组织保证:成立以韩为民为组长课题组,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网络,努力为实验者提供学习机会。
3.时间保证:其他成员绝大多数均为学校一线实验教师,正从事教科研和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贾玉芬、帕孜拉、王晓道等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胡文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高三学生。目前,高三学生大多数不重视写作更有甚者惧怕写作;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开始重视写作,却不知从何入手,需要教师的针对性的方法指导。此外,因为英汉思维和文化的差异,高三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用汉语思维去遣词造句的现象。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过程中,探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通过本次实践研究,我们希望在英语教学中,能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与能力,在高考中得高分。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与方案
1.现状分析研究
分析高三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现状 2.提高学生兴趣研究
如何巧妙地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重视写作训练、不再惧怕写作。
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策略的研究
如何减少英语写作中用汉语思维去遣词造句的现象 如何从写作评分标准出发写出作文中的得分亮点 如何巧妙地运用过渡词
学生能增强对写作的兴趣;能减少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学会写出优美的文章,轻松应对高考作文。
问卷调查法、结论分析法、分类训练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半年(2014.10.15---2015.4.15)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10.15---2014.11.14)撰写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围绕研究课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认真分析,收集相关理论依据,进行文献资料学习,为课题研究作前期铺垫。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11.15---2015.3.14)各参研成员选取各自所教班级为实施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实验。汇总并明确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并付诸实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3.15---2015.4.15)总结评价研究效果,撰写研究心得及结题报告,编辑整理学生优秀习作。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努力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自主教育的新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我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研究的具体目标
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将着眼于学生的参与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合作性和积极创造性,让他们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社会活动的主人,形成新型的“自主人格”。以此来促进学生面貌的质的变化,形成自主教育的特色。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研究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进而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实施的策略
我们将着力于围绕一个核心、强化一种意识、突出三大主线,实施“自主教育”,初步建构了“自主教育”办学特色模式。
(一)围绕一个核心——以办学理念为灵魂
我们将以办学理念为核心,以教育、教学、管理为主线贯穿到学校方方面面工作之中,力求让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飞跃,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强化一种意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在“自主教育”特色的创建过程中,我校将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努力强化科研意识,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自主教育”的课题研究之中,要求45周岁以下教师人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切入点,纵深发展,不断积淀,培厚底蕴,从实践到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尽快地转变教师的观念,有效地促进 “自主教育”办学特色的建设。
(三)突出三大主线——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抓手
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策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三方面形成“自主”特色。着力建构“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为教师搭建四大平台,力求凝练出“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学教互助,精讲精练”十六字方针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育人精神,努力把每一堂课上成“明目标,过程优,活动实,反馈勤,讲练精,效果好”的高质高优效课,使之成为我校教学特色。
搭建四大平台——学、论、研、范
⑴学——理论支撑,提升自主高效课堂的理论水平。
⑵论——交流研讨,积极探讨“自主高效课堂”精神,形成特色。
⑶研——校本教研,实践探索“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五条策略和六个环节:一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条策略,即营造民主氛围,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创设问题情景,诱发自主探究动机;培养问题意识,增强自主探究能力;重视过程引领,注重自主探究体验;合理改变教材,拓宽自主探究渠道。二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即在教师方面:引导——启思——点拨——助研——激辩——点评;在学生方面:自读——自悟——假设——自究——互辩——评析。力求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范——课例展示,推进教学形式转轨,深化自主课堂效果。在一学期以“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学习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示的流程为“讲前说课(说本节课实现“自主课堂”策略)——课例展示——讲后反思(反思“自主性”达成的亮点或不足)——全体交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是教师对自主课堂有更深的认识,有更明确的目标和课改努力的方向。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6年3月——6月)
本阶段目标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讨论学习,剖析问题,研究高效课堂的特征以及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1.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一是各学校要成立创建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二是制定学校《创建高效课堂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和规定。
2.加强学习,深入研究。一是各校要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理论储备;通过教师的自学提高专业素养,为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尤其是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要明确学习内容,什么是自主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什么是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实施,以及三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应注意哪些事项;二是开展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模式的讨论活动,统一思想,坚定信念,达成构建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共识;三是通过学校的常规课、组内教研课、校内公开课等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入剖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特征,从而确定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策略。
3.扎实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做到教案实用,集体备课的模式是个人初备——集体讨论——课案生成——个性设计——课后反思等环节。其次要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参与意识。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三讲三不讲”重点、难点、易错点讲,学生已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三,做好课后的训练工作,促进知识的内化,要精心的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开放性作业,作业设置要遵循“三布置三不布置”的原则,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惩罚性、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作业布置一定要科学有效。
3.结合学校实际,要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突破口,进一步引领学校的其他学科。要根据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按照“全体教师参与,骨干教师示范”的原则,从而明确各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确立创建活动的重点学科和教师。
4、学校要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炼,总结出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基本框架。
(二)探索实践阶段(2016年8月——12月)
本阶段目标为: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学习借鉴,大胆改革,勇于实践,通过骨干教师执教示范课,集体听评,研讨总结,探索创建高效课堂新路子,为全面推进创建活动积累经验。
1、各学校要组织教师分学科开展构建高效课堂研讨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本学科常态课的教学研究,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模式、策略和方法。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确立各学科高效课堂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方法和预期成果。倡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课堂反思能力。
2.要保障校本教研活动的数量,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要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同听课评课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第一时间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总结提炼,积累经验。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 3月——2017年7月)
本阶段目标为:在总结前一阶段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名师带动、同伴互助、自主发展”的模式,全面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使每位教师明确高效课堂的目标和要求,掌握并运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上好常规课。这是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各学校要结合本校教学条件、师资状况和学生情况,重点搞好常规课的研究,引领教师研究如何上好常规课,如何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教师要深入研读每一课教材,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既定目标。
2.打造精品课。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打造2-3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高水平、高效率的精品课,在学校范围内公开执教,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3.强化校本研修。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校本研修,通过教师通过专题讨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4.及时反思、总结和提升。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中的问题、经验和心得体会,并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写出1-2篇体现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研究性论文。
本阶段结束,各学校、各学科要写出阶段性成果报告。
(四)反思深化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1月)
本阶段目标为:总结创建活动情况,反思创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形成促进高效课堂构建的长效机制。
1.总结反思。各学校要分学科召开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等座谈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予以总结和提升;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形成长效机制。在总结、反思、研讨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方向和目标,制定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深化高效课堂构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和措施,实现高效课堂常态化,并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学校已购买大量学习资料、研究时间充分、经费充足。
五、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阶段性总结、论文
研究阶段时间:2016年3月——2017年12月
成果名称及形式:阶段性总结、论文
负责人:丛万忠 最终研究成果: 成果形式:论文、结题报告
负责人:丛万忠
升阳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蒋世雷彭卫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知识的心脏。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解决问题既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一个重要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布鲁纳(J·S·Bruner)提出的“认知结论”理论、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理论、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戴尔(E·Dale)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奥苏伯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与“先行组织者”理论、加涅提出的“内外结合”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理论、前苏联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为解决问题的教学都提供了理论基础。
1980年4月, 以美国数学教师全国联合会(NCTM)的名义,公布了一份名曰《行动纲领-80年代数学教育的议程》的文件,首次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中小学数学的核心。在1980年8月的第四届国际数学会议上,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提出了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行动计划的八点建议,指出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焦点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种力量衡量个人和国家数学水平的标志。到1988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则将问题解决列为大会的七个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课题报告中,几次明确提出问题解决、模拟化和应用必须成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数学课程的一部份。这样,在美国和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推动下,问题解决受到了世界各国数学界普遍重视,不仅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是继“新数运动”和“回到基础”之后兴起的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
我国对“解决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即基本涵盖此
部分内容。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传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这样说,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内容与要求,教法与学法等等方面,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作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如宋淑持等著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等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下的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对“解决问题”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甚至很少相对集中地编排纯应用题的内容,而是渗透在各学习领域的学习中,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数学教育界的专家及使用教材的一线教师都对“解决问题”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1.新课标制订团体对“解决问题”部分的目标、设计意图及教学设想的研究:如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
2.教材编写者对编排体系、教学情景、学习素材、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如各种版本的实验教材、宋乃庆教授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编写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教学实践调查分析》等。
3.专家学者的系统研究。如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数学课程改革2005:审视与展望》中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当前面临的新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反思,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的“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等。
4.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及数以百万计小学数学基层教师对“解决问题”每一课时教与学的研究。
我校使用西南师大版实验教材也近6年,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感到: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西师版教材此部分内容非常有特色:
1.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情景中学习,体现出固有的数学特性。
2.内容直观,呈现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特别感兴趣。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留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力求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还有一些感到困惑之处,还存在不少问题:
1.在编排体系上,“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再按传统应用题教学逻辑关系呈现,显得零散而不系统。
2.在内容选择上,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认识水平不够同步,过分强调生活化(现实性)而缺乏解决的实效性,没有注重“现实性和趣味性,挑战性与思考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即只着眼学生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终身发展。
3.在教与学的方法上,淡化传统应用题教学所倡导的“数学模型”的构建及解题策略的提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削弱,教师普通感到难“教”,学生也感到难“学”。
针对我校的这些教学现状,面对一线教师们种种困惑,我们感到: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对于改进此部分的编排体系、优选学习素材以及提升教与学的策略水平,都显得非常的迫切和有价值。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本实验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西师版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对“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策略进行研究,预期达到:
1.通过实验,系统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技巧,提炼、总结在“解决问题”部分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学习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部分中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甄别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决问题中编排体例、学习素材等方面的优劣。并在实践中注重搜集实验素材,提出调整、增删等修订意见。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及方法
根据各年段的不同实际情况,以全体数学教师为研究主体,采用西师版教材,总体上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典型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进行研讨。注重调整修订“解决问题”部分的编排体系及学习素材,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部分教与学的策略。“解决问题”中问题集中之处可采取“案例分析”进行典型研讨。
2.实施步骤
该课题的研究拟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5.9——2006.9)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部分内容的教与学的得失,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06.10 ——2009.6)
制订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
3.总结提高阶段(2009.6.——2009.9)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提交研究论文、典型教学案例及调整修订意见。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及经验推广。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1.相关研究成果
参加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电芝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承担一级子课题《小学数学学科学习策略教材实践》实验研究。参加刘电芝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新课程学科学习策略的系统开发与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实验,承担一级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教学》实验。获总课题组和西南师范大学社科处颁发的组织一等奖。论文及案例多人次获奖。并参与实验教材《学会学习·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初级版)》和《学会学习·小学数学学习策略(高级版)》的编写(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和《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编写(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蒋世雷的论文《数学学习策略的教学》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7-8期,并为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小学各科教学》2003年第11期转载。吴世彬的论文《生成学习策略,提高创新能力》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11期。蒋世雷、傅玉蓉《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教材实践对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影响实验报告》发表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并将实验成果运用在日常教学中,使我校数学在教与学的策略水平上均得以提升,形成“教得活,学得活”的教学特色。
2.主要参考文献
⑴宋淑持等著.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
⑵(美)琼斯,拉斯玛森,莫菲特著;范玮译.问题解决的教与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⑶(美)琳达·托尔普,萨拉·塞奇著;刘孝群译.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⑷董世斌,张庆林.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7
⑸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⑹[美]波利亚.怎样解题[M].科学出版社.1982
⑺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2005:审视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⑻刘电芝.小学数学学与教的策略[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⑼李光树,朱福荣,张健,陈祥彬等.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⑽刘显国,任文田等.小学数学解题训练艺术 [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 ⑾朱德全.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⑿呈德,王琦.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困惑和思考 [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6.4
⒀叶琪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4期。
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⒂宋乃庆,杨豫晖.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教学实践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3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课题负责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十多年,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研能力。先后参加并通过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夜大)、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自考)和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等学习。其间参加了重庆市第二届小学数学骨干班学习,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任命为市级骨干教师。于2005年参加了重庆市首批科研骨干班培训学习。曾主持或主研了多个区、市以及国家级课题。参编和主编了多部教育教学类书籍,由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出版。主研成员大多在教学赛课、教学科研论文在区、市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区、市等核心期刊、公开刊物上发表。研究成员中含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一名,绝大部分老师均具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研究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具备良好的科研意识及研究能力,均先后主持或参与《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科审美化研究》等区、市、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教学与科研成绩显著,具备完成本课题研究的能力。
(三)完成课题的保证条件
本课题以西南大学为依托,图书馆有丰富的资料提供,教科院有我校特聘众多专家学者作坚实后盾,加上北碚区进修校各位专家的亲临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受到西师出版社和西师西南基础教育中心的高度重视,由学校直接领导,保证了研究经费的投入,同时也得到我校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加上全体数学教师的积极参与,有充足的研究力量和时间的保证,在各个方面为课题研究准备好了条件。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1.开题报告准备探究什么?
作为开题报告的开端,首先你要考虑准备研究什么?要选定你的探究课题。可以这样说,题目选准了,开题报告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题目一旦选定,那么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范围。预期的成果乃至课题的价值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题目是课题的龙头,对整个课题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2.为什么要探究这个课题?
这一部分就是要说明你为什么要探究?你这个课题是怎么想出来的?它有什么意义。价值?要求围绕课题的题目,进行解释和说明。
3.进行探究你具备哪些条件?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支持。条件可以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说明。内部指我们开题者的自身基础。包括开题者对课题的兴趣,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外部指客观条件。如可以提供哪些参考资料?有关的实验器具,教学设备是否具备?各个方面是否重视,是否支持等等。
4.怎样去探究这个课题?
怎样去探究呢?一般将实施过程分成两个部分;①是任务分工,②是探究步骤。任务分工首先要考虑在课题完成过程中要做哪些事?哪些事是集体完成的?哪些事是个人承担的?然后将每一件事具体落实到人,这样的分工越细越好。
5.可能会取得怎样的成果?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估计可能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要交代清楚。由于这部分内容往往就是结题报告的提纲。尽可能写得详细些。
在写作开题报告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握以下的步骤:
第一步:研究背景(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找几篇类似的论文摘抄一部分。
第二步: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第三步: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
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第四步: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第五步: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结题报告来展示。
除此之外,写开题报告一切都是从题目出发,围绕这个题目进行讨论研究。所以你要让看到你题目的人看到你的开题报告就能明白,你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你如何去通过实验或实践去证明你想要证明的观点。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2)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规范的开题报告应该有文献综述,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该部分。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也是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目标与内容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1)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2)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
信息技术引入学科教学领域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如能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就有可能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比较早提出“整合”思想的是美国“2061计划”。2061计划指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扩大这种从经验出发的学习”,“打破现存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限制”。在“整合模式”里,“2061计划”并不是孤立地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是在每个课题里都强调了“建议学生应获得亲身体验”,主要是实验和社会调查,还特别强调了“观察、测量和分析”在技术应用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该项计划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而小学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所以少有专门研究这一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在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较多,常规教学偏少;
2、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
5、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
6、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该课题在国内以前研究的重点是放在与各学科的研究,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这将有利于通过这个整合的信息发现其共性的规律,寻找其个性的特征,以更好地为建立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已有许多经验。由此,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三维目标,体现课堂价值,张扬学生个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整合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切入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从当前教与学的一般模式出发,结合信息技术环境和小学品社学科教学的特点,探讨与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建立系统的整合理论,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
(1)使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探究学习,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使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习过程具有协作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4)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来开展教学活动,并力求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相关成果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三、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人工智能技术(Aritifical Intelligence)等。目前,在教育领域中用到的除了上面说的外,还应包括幻灯技术、投影技术、录音技术、电视技术等视听技术,并且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也总结出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因此,在鼓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传统视听技术的应用。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P.382);指“学生在形成概念和 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 技术和方法”(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P.311)。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2、现代信息技术理论认为: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正是从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出发,我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因此,当今世界正面临一场“学习革命”,这种革命将彻底改变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3、当代课程观
从静态的、封闭的向动态的、开放的观念转变。具体讲,包括以下五点内涵: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3、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为根本。
4、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创造者。
5、课程是文化再生产。
五、研究目标
1、探索与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优化课堂结构。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4、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
5、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升,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提高。
六、研究内容
1、当前,小学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一是单机演示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二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整合;三是电子白板环境下的交互
式整合。而在不同的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恰当的选择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会呈现一片快乐,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之中快乐学习,快乐收获。而错误的选择,将会给课堂上的师生造成教学和学习上的迷茫。我们准备集中对这三种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出在这三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策略的模式。它是研究的重点。
2、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与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大不相同,因此,学习方式也存在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展开学习,养成良好的团结互助,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离不开资源,而当前,这些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来源于网络;二是来源于原创;三是来源于修改。无论哪种资源,都要遵循贴近儿童,健康向上,并具有有效性。这些资源的获取也是本课题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高效的获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真实问题。我们将通过课题的开展,总结出各种素材、资源获取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4、依托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将着力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离开了资源库的支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整合将是短暂的。要想长期地将整合进行下去,建立一个检索方便,分类清晰,存取方便的资源库也是此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它将贯穿于整个课题的研究全程,而且,课题研究结束后,还将不断充实、完善。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得到持续发展,受益于学校师生。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了解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与优化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收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需求与建议。
2、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
4、实验法。
5、比较法。
八、研究步骤
研究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3年6月)
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进行教师培训,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理论进行学习,对课题相关的要素进行调查;制定研究方案。
(1)组建课题组
学校计划课题组由辽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高级职称、辽宁省劳动模范娜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研究人员由副校长、学科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小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人员均是本科学历,是省、市、区级骨
干教师,这些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从事教育科研的实践能力。
(2)理论学习
课题组成员将主要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的文章进行查询,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在此期间,主要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教育模式》等,同时学校订阅了《辽宁教育》、《上海教育》、《小学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等期刊,将期刊中有价值的文章及网上的资料复印或下载,组织教师学习。通过学习,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确保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2、中期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4年7月)
(1)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标、分析教材、上研讨课,积累课件资料、课例资料。这一时期课题组将在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研究。
3、后期研究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组将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并在成熟时逐步推广。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九、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前期:文献研究资料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征评。课题开题报告、调查报告、实施方案等
中期:中期总结、研究论文集、教学实录与反思集、资源库等。
终期:《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新视野》(书稿)、教学课件集、师生论文集、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与案例、音像资料光盘及其它优秀软件汇编等
十、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组织机构
1、专家咨询小组
组长:郭丽文(辽宁省电化教育馆教研部主任)组员:侯春涛(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技术部主任)滕刿联(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品社学科教研员)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刘娜
成员:魏振刚 赫洪申
3、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赫洪申
成员:魏传凤 王海兵 李绍华 佟倩 石启宝
(二)人员分工
刘娜: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及协调工作。
魏振刚:参与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负责筹集课题研究经费,协调研究工作,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赫洪申:负责课题实施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组织研究报告的撰写。王海兵:负责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学校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参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魏传凤: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课题组教师的培训工作。参与课题的实
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
石启宝:负责课题的研究实施,参与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佟倩: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李绍华: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十一、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1、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为学校分管教学和分管科研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计算机教研组长等。他们中,大多数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专业素质较好,学科分布广泛。基本上都独立主持过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参与过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课题管理经验。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的主管负责人,在此前还专门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了专题研讨,作了专题报告。
2、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近年来,学校一直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目前已迈入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化发展轨道。
(1)、常规设备、器材: 实现班班通设备全校覆盖。(2)、高技术设备、器材: 多媒体教室1个;
制作课件专用计算机10台,制作课件专用办公室1间;
高清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刻录机等;(3)、完整的校园网: 10M光纤接入;
骨干网具备181节点的校园网络; 电子备课系统软件一套; 拥有校园网站;
(4)、闭路系统,实现视频教学进课堂;(5)、多媒体教室1间。
3、专门性的校本研修
我校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教学软件开发、课件制作、教学研究的水平等在省市内均处在前列,校园网上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资源库和网上直播室,拥有一批专职计算机教师。尤其是在教师校本研修方案中,我们将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列入研修计划,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目标。学校还将把该课题的研究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程管理中,确保课题目标的全面实现。此外,学校将继续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强化对课题的管理,充分发挥课题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无论是研究经费还是研究时间,学校将全力予以保证,以进一步扩大科研效益。对研究人员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
4、多纬度的指导支持
积极寻求理论指导,争取得到全国及省市区电化教育中心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题研讨活动,与同一课题的兄弟学校正常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取长补短,保证本课题研究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
5、经费保证
年投入科研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15%左右,并逐年增长,优先保证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及其它教学设备的使用。
十二、主要参考文献
1、何克抗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陈民众等著的《创新教育新论》
3、祝庭智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4、黄荣怀等的《关于网张教学过程认证标准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5、钱建昌、谢建斌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6、钟志贤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
7、黎加厚等《教育技术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8、张倩苇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
9、滕明兰.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10、陈 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3,(1)
11、鲁新民、吴果夫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实施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
【问题探究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与问题探究10-29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例析06-10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10-27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06-13
【高中化学特色教学】“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10-13
开题报告五大注意问题12-01
初中化学典型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12-0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0-28
论会计电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