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礼仪结课论文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社会礼仪结课论文(共8篇)

大学生社会礼仪结课论文 篇1

目:讲礼仪 受益终身

摘要:礼仪是一个人素养、风度以及魅力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以“文明之邦”著称,讲礼仪讲道德一向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

关键词:礼仪 大学生 教养 重要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教育要懂得尊重别人、要讲礼貌,可见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们的不断的长大,我们会突然发现不同的场合讲究不同的礼仪,“失态”是一件很不合适的事情。

当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社会上各国政治,经济联系正在日益密切的持续的发展着,随着社会在各个方面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虽然说外表不及内心重要,但是在这急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往往在来不及审视别人内心就通过仪容来判断一个人,而且这样的“第一印象”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与那个人以后的交往,所以我们必须尽量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毕竟,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管是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都要和别人打交道,而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礼仪的问题,作为一个领导人,和你打交道的对象们一般都是这个级别的,这时你不仅仅是你自己,而同时代表国家的形象,良好的礼节素养能够给交流营造一个健康的良好的环境,给别人一种有礼貌的,亲切的感觉。这样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给别人一种比较差的印象,这个时候想再挽回,则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这就是常常说的第一印象。赫鲁晓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例。作为一个普通职工,和同事相处,你代表个人,有时你还要代表企业,往往不同的角色还有不同的社交礼仪,有时还要根据对方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言行。其实,社交礼仪可以说是一门社会化的学问,它有普遍性,同时又具有具体性,即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交往对象,有不同的社交礼仪。当然,除了其人性化的作用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它也是我们很好的完成工作的一个很有用的帮手。

在学习大学生社会礼仪的过程当中,我了解到许多平时不会注意且大家都会犯的错误,甚至有些自己认为自己做的很好的交往方式都是错误的,礼仪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原有旧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旧礼仪必将会被新的礼仪取代,所以我们压力不断深入地学习礼仪。

由于礼仪的多样性以及和应用的场合有关,不太好对礼仪作太多的一般性的概括,仅仅说一说一些少的但比较通用的社交礼仪。如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等。仪表礼仪当然就是说形象的问题,整洁、美观、得体是公关人员着装的基本礼仪规范。具体来说,即要与自身形象相和谐与出入场所相和谐,与着衣色彩相和谐,与穿着搭配相和谐。衣着应与自身形象相和谐。

其次是举止礼仪:要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举止礼仪是自我心诚的表现,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

最后是谈吐礼仪:交谈时要注意语速和音量总量,要尽可能吐字清晰,不快不慢。讲话时声音要适中,以对方能够听清和不妨碍他人交谈为宜。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高的素养,不仅能够熟悉各行各业的业务知识,还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外在是形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交谈时尊重对方、谦虚礼让。善于理解对方,然后因势利导地谈论话题。对别人的谈话,我们应当认真倾听,并鼓励引导对方阐明自己的思想。正确的意见,应表示赞同;不同的看法,若无原则性问题,不妨可以姑且听之,不必细究;若是事关原则,可以婉转相告,表述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得理不让人,使别人难堪。要避免一切直接触犯他人感情的话。在自己的言谈中,要避免一切独断自是的言论。

礼仪是一门学问,里面的知识太多太多,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古国的国民,我们身上应该具有的仪态,礼仪常识本应很多,但是事实上呢?我们做的很差,像在欧洲等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大都有一块中文标志的警示牌,如请勿大声喧哗,请不要乱扔垃圾拉,请按次序排队啊等等,莫非是外国人对我们的特别礼遇?还用中文标志?其实是中国人这样的一些坏习惯已经到了外国人都无法忍受的地步了!那我们不该做些什么吗?难道礼仪之邦竟然会毁在我们手里?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礼仪教育这堂课非常支持,使我们这一代甚至以后每一代都继承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这也是迫切需要的,因为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然不仅仅是我们,我希望每个中国人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发扬光大。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为交往的内涵服务;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由于礼仪的缺憾而影响交往是在是因小失大。不独对外交往,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礼仪,养成习惯,自然成为一种修养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品味。

希望有一天,“中国式过马路”不再出现,随处吐痰成为历史,所有的人都能够落落大方展现在他人的眼前,文明古国这个称号能够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现代社交礼仪》作者:袁平

大学生社会礼仪结课论文 篇2

中国自古尚礼, 荀子有云: “人无礼不生, 事无礼不成, 国无礼不宁”。颜元[清]“国尚礼则国昌, 家尚礼则家大, 身尚礼则身正, 心尚礼则心泰。”也就是从个人、社会到国家的层面, “礼”无时无刻、无时无地不发挥着影响。礼仪已成为社会交往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 优化着人性和人际关系。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礼仪教育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面试求职的作用不可忽视, 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系统合理的礼仪教育。然而近年来, 大学生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日益增多, 加强礼仪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需要。

二、礼仪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 一)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戴尔.卡耐基曾说过, 个人成功= 15% 的专业技能+ 85% 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在大学这个小社会, 一部分人由于不擅长与他人沟通交流, 不注意掌握分寸技巧, 同时伴随着心理的敏感, 导致交往碰壁, 交往范围缩小, 这样循环的失败挫落进而形成心理障碍, 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加强礼仪教育, 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常识、交往技巧和行为规范, 正视人与人之间应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平等、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 学会与人沟通, 搭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为将来成为社会人时, 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 二) 有利于培养文明行为习惯, 塑造大学生良好形象。一个人的给他人的印象可以从谈话内容、举止和外在形象这三个方面考虑形成, 综合了人的内在和外在素质的体现。但从目前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实际情况来看, 部分大学生的素质修养让人担忧, 如有随地吐痰, 大声喧哗, 打扮怪异, 言语粗俗, 公共场合与异性勾肩搭背, 举止亲密等。大学生忽视文明礼仪规范的根源是他们缺乏礼仪意识, 礼仪知识也严重匮乏。加强礼仪教育, 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内在素养和外在素质的综合的重要性, 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提升品质修养, 对将来走向社会、进入职场有着深远影响。

( 三)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认同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追求优质生活的同时伴随着舶来品的入侵, 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崇尚接收外来文化及外国品牌, 韩剧风靡, 日韩时尚, 认为享用咖啡、速食就是上流社会, 用拥抱代替鞠躬握手就是现代文明, 觉得繁冗的礼仪礼节已经过时并摒弃。殊不知家庭父母的重担, 勤俭节约供子女读书的艰辛。随着礼文化的淡化、消失, 部分大学生甚至在追求享受时尚中迷失自我, 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趋向功利化。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让大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礼仪和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掌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主动探讨认识礼仪与掌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规范中, 做到知礼、懂礼、守礼,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 从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国家层面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公式做出的重要论断。[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根基渊源, 礼仪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导现代礼仪教育。

( 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开展礼仪教育。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 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目前来说, 我国中小学至大学未设置专门的礼仪教育必修课程, 大部分在大学阶段设置了礼仪相关的公共课, 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帮助大学生快速了解掌握各种礼仪规范要求, 在学礼、知礼过程中不断将礼仪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 在行礼的过程中继而沉淀道德品质。大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每一项活动都有围绕或体现礼仪的相关规范和要求, 通过活动点滴影响大学生的认知, 提高道德文化修养。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细节上来说, 更多的是对人处事、方式方法的把握, 礼仪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 继而达到培育和弘扬的目的。

( 二) 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规范和引导。中国古代礼仪内容丰富, 涵盖领域极为广泛。在经历过几千年封建历史洗礼的中国社会, 礼仪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天人合一、谦敬礼让、仁爱孝悌、慎独自律等宝思想在传统礼仪文化中无不体现并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但“三从四德”, “存天理, 灭人欲”等确是对人权的剥夺。[2]在现代社会, 在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的前提下追求男女平等, 将保障人权, 特别是妇女、儿童的权利保障放到突出位置。因此, 对培养大学生的文明崇高的礼仪意识、礼仪教育需要社会主义价值观加以引导和规范, 以弘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精髓, 摒弃腐朽的不合时代发展的陋习、恶习。同样, 对于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礼仪教育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 一) 坚持正确的主流思想。对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 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 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 各大高校开展礼仪教育必须契合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 同时适应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3]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自觉主动性, 奉行文化价值原则, 遵守其道德规范。

( 二) 把大学生活动规范和礼仪教育统一起来。当前高校的德育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政治目标, 忽略了个人品德的养成, 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成为个体品德素质展现的不同平台, 未能达到学生个体及活动团体品质、质量的提升, 这就要求高校将大学生活动规范教育和礼仪教育统一起来。在礼仪教学中, 教师联系现实生活环境精心设计教学, 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的礼仪训练,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不仅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机会。礼仪是道德的外化,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礼仪的教育和讲授, 并令其能在各项大学生活动中寻找到契合点, 引起共鸣, 进而调动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觉自愿地将“尊重、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美德融入大学生活以及今后的事业和工作当中。

(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以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其实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置身于具体的小事操作中。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环境, 高校可通过举行“文明礼仪月”演讲比赛, “个人礼仪风采”大赛、评选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将校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用于实践, 令此类活动成为德育的一部分, 并可以通过易班网络、广播站、板报等阵地进行礼仪方面大力宣传, 以礼教化大学生, 更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摘要:我国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的礼仪文化是更是影响深远, 是现今我国社会提倡的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作为一种文化, 具有影响、教化、改造和修饰人的功能, 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礼仪教育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 科学阐述礼仪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将礼仪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 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 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王培, 刘娟.文化的隐性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科教导刊, 2015 (09) .

社交礼仪结课论文 篇3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 况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本门课所着重讲的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大学生身处社会之中,礼仪就是就是增强自身印象的调和剂,找到满意工作的敲门砖。所以掌握标准的社交礼仪是重中之重。

其实礼仪并不难懂也不难学,只是规范、注意、完善我们身边的小节。而仅仅是这个小节可以让我们得到出人意料的收获。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3、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4、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5、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6、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7、起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 篇4

论文题目:社会环境与化学

学生姓名:程兴龙

学生学号: 1066129234

专业班级:

应用化学10-2班

学院名称: 化学与化工学院

指导老师: 李国祥

社会环境与化学

【摘要】

化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是为人类提供材料和药品的科学,也是人类借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科学。由于化学为其它科学提供基础材料,所以也是其它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现在,高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高新材料的发展,同时,高新技术也反过来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化学为其它学科提供各种新材料,其它学科为化学提供新设备、新方法、新手段。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字】环境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绿色化学 化学与环境

【正文】

一、环境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环境,自然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中使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一切物质及能量总体。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存在于其交界处的生物圈和阳光,它们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进而构成环境整体。人类活动环境按人类活动范围划分为:①大环境。与人类生存直接有关的大气层(高20千米)、水层和土层(深10千米)范围内人人共享的环境物质之总和。②小环境。任何个人活动的空间如工厂车间、办公室、农村田野、实验室、课堂、宿舍、居室等,亦称工作和生活环境③外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的总称。④区域环境。指地区、行业的特有环境问题的概括,如城市环境、旅游环境等。⑤全球环境。指研究战略。近20年来已出现了不少超出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它们对人类、整个生物界造成的危害和潜在威胁,研究它们的联系、后果及对策。⑥宇宙环境。预测至2015年人类可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将来还可建立各种星际站。因此太空环境研究已提上日程。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环境效应及某些特殊病态。①生态效应。这是一种环境生物效应,主要指保持生态平衡,即在一段时期内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状态应保持相对稳定,特别要保护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和水这些基础资源,在保证更新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②

温室效应。这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物理和化学效应,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吸收了地面向太空的热辐射,保持了地面空气有较高的温度。温度如果继续升高,将使海洋水位增高,淹没部分大陆。目前这个问题尚有争论。③热岛效应。这是一个区域环境物理和化学效应,主要指城市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据世界上20多个城市的统计,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3~1.8℃。如我国北京和南京高0.7℃,夏季城市更热。再如对杭州市的一次实测结果为,市内官巷口的气温比近郊的杭州大学高3.2℃,比苏堤高3.9℃。(2)环境疾病指由环境问题引起的某些人体疾患。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环境疾病主要有:①城市病。指现代化和城市化使人类疾病类型发生改变的现象。原因主要在于大气和水质污染。首先,大气污染集中在城市,使呼吸道疾病显著增加。如上海(国际性大都市)、长沙(人口密度最高)、南京(车辆密度最大)的肺癌发病率最高;其次,饮水不洁或缺水(青岛、北京)是50多种水质病患(如氟骨症、传染性肝炎)流行和传播的主因。最近又见报道,高楼病又成为一种新病象。②职业病。各行各业由于小环境的影响有不同的职业病,如粉尘引起硅肺;某些化工厂的一氧化碳、烟雾引发心纹痛;雷达、射频设备引起电磁辐射病(白内障、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等)。③地方病。指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当地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由环境的化学和生物效应引起。

三、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等。1.大气污染:由于空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所以大气的质量很受重视。除了常规污染问题如颗粒物、氧化剂、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多环芳烃、光化学烟雾等的影响外,近年来社会公众普遍关心臭氧层破坏(涉及冰箱的更新)、酸雨以及污染的指示等问题。(1)臭氧层在离地面20~25千米的太空,覆盖着一层臭氧含量高达0.1%的稀薄大气,称为臭氧层。这个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发射到地球的大量紫外线,保护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免受过量紫外线的危害。据研究,如果该层臭氧减少1%,则抵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2%,人类的皮肤癌患者也将增加2%。由于一切生物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DNA都易受紫外线的影响,因而臭氧层的破坏,会严重影响到动植物的生殖繁衍。有人认为,现在每年的皮肤癌患者增加12万与此有关,长此以往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在于排进大气中的许多化学物质能与臭氧发生反应而消耗臭氧,其中主要是氟里昂。氟里昂是一类应用广泛、生产量很大的清洗电路用的溶剂、喷雾推进剂、灭火剂、致冷剂,具有无毒、化学稳定性 2

好等特点,在大气层下部不会由于降雨、氧化或阳光作用而分解,可在环境中滞留40~150年。因此,人们已对臭氧层采取保护措施。例如:一是削减或停止氯氟烃生产;二是削减卤素化学品如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的产量;三是控制核试验和航天器引起的污染物高空排放等。(2)酸雨:所谓酸雨是指气态染污物、飘尘和大气雨云结合形成的pH<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雨。通常的雨水呈弱酸性,因为它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生成碳酸,其pH值约为6。雨水的这种微弱酸性,可溶解地壳的矿物质,供给植物吸收,有营养作用。这种酸水是正常的。环境科学要着重研究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pH值降至5.6以下的酸性降水。除基体水外,酸雨的主成分为硫酸和硝酸,还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阳离子、铵离子和某些酸根如氟、氯、碳酸根、亚硝酸根、亚硫酸根等离子,这些成分之间又能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因而酸雨的化学组成是很复杂的。通常认为由于石化燃料燃烧放出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主因。这些气体可以是当地排放的,也可以是从远处迁移来的。它们释放入大气后,在阳光和飘尘的(催化)作用下,经历各种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成为酸雨降落地面。酸雨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1988年美国《化工新闻》曾报道指出,酸雨促使苔藓生长,这些较低级植物产生一些有机酸能与土壤中的铝结合。这种被激活的铝输送到树木的根部,取代了树木生长所需要的钙,从而造成近地面处树根缺钙枯死。湖水或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使泥土中的铝形成可溶性的羟基铝离子以至鱼、虾、水禽无食而不能棲息。酸雨直接害及禾苗,会使水稻出现赤褐色斑而枯死。酸雨与大气中的烟雾结合形成酸雾,其酸性和腐蚀能力大增,使建筑物和各种露天材料受损。许多电视铁塔或桥梁即使用高级防护漆刷好几层,但在酸雨侵蚀下不出3~5年就会出现斑驳锈块,架空输电的金属器件寿命也大为缩短。酸雨使雅典古堡如巴特仑神庙、我国的乐山大佛、美国自由女神像都蒙受侵害(自由女神像及海岸建筑物的损害还与盐雾的作用有关)。(3)污染的指示:除化学指示即对污染物进行化学监测外,近年来发展了生物指示体系或开展了许多指示物研究,以适应城市及工厂外环境美化的需要。①指示生物。对污染物产生各种反应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通常分大气污染指示和水污染指示两类。②大气污染指示生物。金丝雀对一氧化碳敏感,可将其用于监测煤矿坑道的大气污染。植物如花卉的指示作用更受重视,如秋海棠、美人蕉和紫花苜蓿对二氧化硫敏感,杜鹃花、扶桑,菊花、矮牵牛和烟草对氮氧化物气体灵敏,百日草、蔷薇可用于氯气监测,香石竹、兰花、凤仙花易受乙烯气体作用,向日葵对氨气的作用很明显,吊兰对臭气吸收效果好,郁金香在氟浓度为0.5ppb时即部分枯死等等。

③水污染指示生物。主要有许多藻类和幼虫。如水中存在毛翅目幼虫、蜉蝣目稚虫时,水质一般比较清洁,而颤蚓类大量存在或食蚜蝇幼虫出现时,水体一般受到严重污染。2.水污染 人体组织内约有65%是水分,成年人每天需饮用1.5~2.5升水。生活用水范围极广,食、衣、住、用均离不开水,水污染影响人体健康,也影响到其它卫生和保健活动(1)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据调查,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或水源污染有关。例如,洪水灾难时,人们往往容易患腹泻病。原因是喝了被霍乱孤菌等物质污染的水。铅厂周围居民易腹痛,原因是喝了破铅污染的水而发生铅中毒。①食物链毒化。这是化学污染的恶果。如甲基汞(水俣病)、镉(痛痛病)、农药及氟、砷、铬、铅、钡等均可引起饮水或食物毒化;②传染病。以水为媒介的细菌性肠道传染如伤寒、痢疾、肠炎等,病毒传染如血吸虫、传染性肝炎等;

四、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

2、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

当今,可持续发展观是世人普遍认同的发展观。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绿色化学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1984年,美国环保局(EPA)提出“废物最小化”,这是绿色化学的最初思想。1989年,美国环保局又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1990年,美联邦政府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将污染的防止确立为国策,该法案条文中第一次出现了“绿色化学”一词。1992年,美国环保局又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1995年,美国政府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我国也紧跟世界化学发展的前沿,在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

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

五、化学与环境

化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是为人类提供材料和药品的科学,也是人类借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科学。由于化学为其它科学提供基础材料,所以也是其它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现在,高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高新材料的发展,同时,高新技术也反过来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化学为其它学科提供各种新材料,其它学科为化学提供新设备、新方法、新手段。

化学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人类所不需要的副产物,因处理不当或者无法避免而影响到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但是环境污染的治理、各种副产物的处理技术,又要依赖化学手段才可能得到改进。所以环境改善也需要化学。其实,环境污染也不全部是化学工业的责任,其它工业同样也对环境产生污染,只不过化工的污染更加直接,更加显见而已。而治理、克服、控制这些污染,却更是离不开化学。只有通过化学的手段才可能使其得到根本的治理。所以,可以说化学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人类的活动必然消耗自然资源,这种消耗也必然导致自然环境的改变。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且控制这种改变给世界带来的负面作用,所有学科都必须尽其能力,把负作用降低到最小。也就是人类必须尽其全力认识并控制自然、控制自身。科学学科并不存在过错,人类对科学学科也不应该存在任何偏见,才有可能使人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知识丛书)刘青松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水环境监测实用手册》李青山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环境监测中的电化学分析法》杜宝中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大学生社会礼仪结课论文 篇5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班 级: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后,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演进、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都有了一定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热点问题都可以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得到解释和解决,下面我就围绕大家最关注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一些论述。

一、正确认识民生问题的前提: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与利益观

民生问题是一个深刻而永恒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就学、就业、就医、养老等生活必需上面。人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是指人为了自身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对一定的事物产生的需求。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之一。解决人的需要问题,满足人的需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密切联系,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就是百姓利益,就是人民生计。人的需要的对象,即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东西,如衣、食、住、行的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东西,如文化、艺术、体育等产品及设施和场地;能够满足人的社交需要的东西等等,对于需要主体而言,就是利益,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就是百姓利益,就是民生。追求需要的满足和利益,亦即改善民生,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驱动力,是推动社会和人自身不断发展的深厚动因。

要正确认识民生问题,要先正确认识“人”与人的需求。首先,我们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因此,“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需要是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有各种需求的人。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行物质生活的生产,在此过程中,结成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形成后又会影响一个个具体个人的发展,社会与人是互生互构的,而不是对立的。在马克思之前,启蒙学者卢梭也曾指出,人的本性就在于“保存自己,怜悯同类”。可以说,正是人作为现实人具有各种需求,才促成了自身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次,我们以前对“人”认识不够透彻,没有正确地对待人的需求。“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而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的一段话,这种将人性简单的归结为阶级性,把人与社会、阶级对立起来,最终导致了“用脱离了人的抽象的阶级和社会概念,否定具体的个人的存在;用脱离了物质的抽象的阶级利益和政治利益,代替实际的人的经济利益;否定人的物质需要,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排斥人的生产活动,把人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种属性,阶级关系也只是全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成其为人。“正像社会本身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

最后,要解决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第一件事就是“解放人”,把“人”从“抽象的人”中解放出来,还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正确认识人,正确地对待人的需求(特别是物质需求),才是真正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才能为解决问题打下思想基础。

二、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一个建立在经济问题之上的政治问题

关于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我国古代先贤们早就把它同国家的安宁、政权的巩固联系在一起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的关键,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

首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自此,为绝大多数人即为人民谋利益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面鲜明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为人民谋福利,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价值取向。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善民生正是实现成果共享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不仅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也包括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不仅要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也包括协调人的各方面利益矛盾,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兼顾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民生问题。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改善民生,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抓住了推进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远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我国现阶段民生问题的凸现,是党的执政使命和人的需要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利益差异性扩大、人的需要满足程度差异性扩大的客观必然。而满足各阶层、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增长的需要和利益,则是改善民生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执政党从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入手,改善民生,一定会获得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巩固执政的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很好,但随着我国由增量式改革向存量式改革的推进,市场机制在带来活力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之间利益的分化和资源占有的不平衡,不平衡性实际上就是差异性。人们之间利益的分化和资源占有的不平衡,意味着人们的利益、需要实现程度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呈扩大趋势。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与经济利益分化相伴的是经济上的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在政治上的话语权、文化上的教育权的不平衡的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改革成本分摊和收益获得的不平衡性的加剧,不符合帕累托改进原理,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甚至会危及执政党执政合法性。注重社会公平,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和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民生,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事关民生改善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期望值更高。因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顺应时代,顺应民意的战略选择。

三、改善民生问题:一个持久的系统工程

改善民生问题,是一持久的系统工程。人的需要和利益的特点,决定了改善民生问题的持久性和系统性。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层次性、发展性,决定了改善民生问题的必要性和持久性。人的需要是客观的。改善民生问题,尊重和有效满足人的需要,不仅是尊重人的前提和逻辑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必然。改善民生问题,是执政党始终要高度重视和正确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绝不能一蹴而就。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社会性,还决定了改善民生问题的系统性。

首先,从内容上看,改善民生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生活利益、文化利益的系统工程。人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的,它还包括精神的、政治的需要,因此,人的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它还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改善民生,自然就是一个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系统工程。当然,首要的是解决与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亦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问题。

其次,从主体上看,解决民生问题,党和国家各级组织、最广大人民、企业、社会组织责无旁贷。其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的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党和国家各级组织制定和执行的正确政策起着主导作用。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力,是要靠党和国家各级组织的组织、发动和政策引领,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进一步发展的保证。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组织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从对策上看,解决民生问题,一是需要解放思想,树立共建、共享的观念: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二是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使改善民生问题的各项政策得到制度的强硬和持久保证。三是深化改革,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四是加强监察、监督,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加强监察、监督,是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的腐败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

最后,从实践上看,着力改善民生,贵在贯彻落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善待民生,就是要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是要结合实际,不断增强关注民生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仍很困难。尤其是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努力增强关注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本领,急民生之所急,想民生之所想。二是要有效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办法措施和落实力度。民生问题在各地的表现各有侧重,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礼仪教育 篇6

孔子曰:“不学礼, 无以立。”;孟子曰:“尊敬之心, 礼也。”;荀子也曾经说过:“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 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对礼仪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注重礼仪、待人以礼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也是社会的需要。然而从我国目前社会公民礼仪修养现状来看, 社会发展与礼仪教育出现了不和谐音符, 较普遍存在礼仪修养的缺失。

1、社会发展与礼仪教育的不和谐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礼仪在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危害性, 意识到礼仪就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根本, 只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比如:为拓展业务如何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高公司声誉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为获取良好的人缘关系, 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等问题都离不开礼仪。而目前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确实令人不够满意, 国民对社会发展与礼仪教育的现状满意度偏低。

2、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

我国公民社会道德实施纲要实行多年, 它涵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种重要的道德规范。从学校教育到社会舆论大力宣传, 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等内容大众普遍都有认知, 但往往是知行脱节。许多人更关注实际收益的多少, 放弃自我约束, 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损坏公物、浪费行为、缺乏责任和应有的关心;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 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 遇到分歧, 容易意气用事, 互不谦让, 动辄恶语相向, 拳脚相加。相互之间缺乏友善、理解和宽容。强调个性的张扬, 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知尊重别人的惟我独尊, 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对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漠然视之,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般情况下, 理性认知不会直接导致相应的行为, 尤其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 必须经过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过程。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同时也是道德认知的具体体现, 它对道德认知具有激发和引导作用, 对道德行为也具有调控作用, 道德情感中的移情作用则更容易使个体作出利他的道德行为。现实社会表现人们的“知行分离”是理性认知感没有通过感性体悟, 没有得到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认同与内化的结果。学习、应用礼仪, 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和自我检点。从个人修养角度看, 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做到表里如一, 知行同步, 即体现个人的认知和应用和谐。当人们理性认知方面的储备与情感的认同、意志的调控之间存在脱节, 反映在道德行为方面的冷漠和“知行分离”就在所难免。

3、社会存在“心理失衡”与礼仪规范“理性调试”的不和谐

来自社会各层面的竞争和压力, 个体心理的健康常常出现不和谐。根据健康报统计, 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大问题, 资料显示, 我国15----35岁之间第一杀手是轻生, 青年人心理障碍者占16%~25, 4%。当个人需要与社会现实之间发生冲突, 而理智、情感等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又无法作出平衡与协调的时候, 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情况:个人不能正确看待生活中遭遇的挫折而导致情绪失调, 但又找不到宣泄、缓释压力的恰当方式, 心理隐患不断出现, 或因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 因而轻生、犯罪的极端现象也就时有发生, 从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到犯罪率急速攀升的事实显示, 部分人群人格缺陷存在愈演愈烈的危险, 这些人不能恰当运用礼仪规范为自己进行“理性调试”, 从而不能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心, 从容面对生活的顺境和挫折。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大学生礼仪教育入手, 全面提高社会人的文明素养,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保障。

二、礼仪教育的措施

认识到了礼仪教育对公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应加强礼仪教育。目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开设礼仪课程, 重视礼仪实践

古人云:“不学礼, 无以立”。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 则国昌, 家尚礼, 则家大, 身尚礼, 则身正, 心尚礼, 则心泰。”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交际技巧和能力, 更反映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气质、风度和教养。礼仪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从学校到社会, 强化礼仪教育的训练环节, 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切实提高全体公民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做到以理论引示范, 以示范带训练, 以训练促实践。礼仪教育最终是要促进“知”向“行”的转化, 导之以行, 落实到礼仪的行为上。而礼仪行为的生成, 仅有礼仪的知识和要领的认识还不够, 它只是礼仪行为的指南。还必须有礼仪实践, 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践, 使礼仪凝结在公民的行为上, 进而引导他们身体力行, 付诸实现。社会成员懂得的礼仪知识越广博、越全面, 在待人接物时就越能应付自如。作为学校应开设相应礼仪教育课程, 要将礼仪课程列人学生的必修课程中, 使礼仪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个受过正规礼仪教育、具备良好礼仪修养的人, 其言行举止无疑会让交往对象对其产生较多的肯定性评价, 会让受教育者接受到积极的信息, 真切地感受到具备良好礼仪修养所带来的愉悦的心理刺激, 也会加深其对礼仪教育和礼仪修养意义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在客观上会有助于形成思想品德的正向认知系统, 进而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具有礼仪修养的人, 应该从一点一滴开始, 从一言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 从小事做起。

2、加强教师礼仪教育, 发挥示范教育作用

加强教师的礼仪教育, 通过示范作用,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礼仪教育的效果。在学校中,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他们的思想、信仰、品德等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在思想品德、礼仪等方面严于律己, 为学生做出榜样。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质、生活, 他对某一事物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如果教师很有威信, 那么, 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他们的思想、信仰、品德、情操等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俗话说:“正人先正己”, 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在思想品德、文明教养及治学态度等方面严于律己, 为学生做出榜样, 成为礼仪修养的楷模。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社会文明、知书达理的示范者。让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学习, 在礼仪的乐园中生活, 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造者和监督者。

3、发挥正面媒体宣传, 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作为社会主义舆论主体, 电视、新闻广播, 报刊杂志, 特别是网络的高速发展, 为正面舆论的宣传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平台, 要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示范作用, 加强先进典型的良好品德宣传, 选好典型, 用好典型。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校园, 影响社会。进而形成人人讲礼仪、处处讲礼仪、讲礼仪光荣, 争做文明现代人的正确舆论。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会礼仪结课论文 篇7

摘要: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主题的基本观点;四是要有实践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理顺了千百年来中国腐朽混乱的封建思想,从总体上开创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

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阐述,指出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深刻指出其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而其核心是“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个坚定不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动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完成一个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时俱进,是因为我们党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后一个理论是对前一个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一般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有下面一些基本的要素:一是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一个贯穿全部理论的明确的主题;三是要有一系列围绕这个主题的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四是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为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其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也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一精髓,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各个阶段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从而诞生了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项又一项理论果实,引导我们的事业一步又一步地向前推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贯穿其中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的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理论主题和理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诸多学科领域,在实践中涵盖了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第四,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历史已经无数次地昭示我们,来自实践的认识是珍贵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是更珍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从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算起,已经经历了25 个年头;如果从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探索算起,已经经历了29 个年头。近30 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泉源,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试金石。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经受住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和90 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了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13 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了各个阶层的人心,促进了中国各个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相处。

注释:①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结课论文1 篇8

班级:

姓名:

学号:

创业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最具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他在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社会财富、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创业去”,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创业是就业的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的等待他人给自己的“饭碗”,而是主动的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那么,到底怎样选择创业呢?该选那个项目作为我们的创业梦想呢? 创业的过程我们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论你的具体情况怎样,如果你要创业、要选择创业项目,必须遵循这样几个普遍原则:

1.选择创业的项目就像搞对象,而创业的感觉可以同初恋相比。

选择创业项目的重要可以同搞对象相比。任何项目的本身,有一个怀胎、孕育、出生、发育的过程,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创业者对一个具体项目,有一个认识、理解、通透、把握的过程,这是一个历史过程。由此决定了创业的过程是人与项目长期相互融和的过程,也决定了选择项目必须立足长远。

2.选择创业项首先是选自己

选择创业项目需要四个字:“知己知彼”。知己,就是清醒地审视自己:优势、强项、兴趣、知识积累与结构,性格与心理特征等。知彼,是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稳定的、恒久的、潜在的需要。只有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自己的强势项目,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及自己专业知识所熟悉的项目,我们才能先别人一步,才能更接近成功。

3.选项要花功夫

不妨我们来举个实例。有一个人,当过一周时间的世界首富,他就是软银公司的孙正义。他大学毕业后从美国回到日本,选出了50个创业目标,用一年时间逐个进行考察,写出了几尺厚的资料,最后选择了做软件。既然选择目标事关人生,就不可随随便便,必须要经过一个充分的论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要能够静下心,认真调查研究,寻找事实根据。孙正义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认真选择创业项目的重要性。

4.选项要有特色

选择创业的项目一定要有“根”。就是项目生命的根子、生存的权利、活下去的条件。可以表示成四句话:别人没有的;先人发现的;与人不同的;强人之处的。“别人没有的”,可以是某种资源与某种特定需要的联系,可以是某种公认资源的新商业价值。一个走亲戚的人发现附近的山上有白色的土,可以制做陶器,他进一步了解到附近有铁路。于是他买下这块下面有陶土的地,把土凉干磨成粉――卖起陶土来了。再比如,“强人之处的”。一个项目中不论哪个方面,哪怕是一点:高人一筹、优人一档就是根。比方说成本,谁能想到“世界500强”排名第一的是一家叫沃尔玛的零售企业。它能够把管理费用控制在销售额的2%。据说,他们总部的办公室像卡车终点站的司机休息室,可见他们为降低成本而努力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所介绍的创业过程中必须遵循这样几个普遍原则。然而,如果我们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并不是说我们就已经可以创业了,就能成功了。同样我们依然需要更加充分的条件,正如兵家所说的打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样,我们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了创业的几个基本原则,我们还需要知道创业投资的几个基本步骤。确定选择投资项目之后,我们应参考以下4个基本步骤来创业投资: 1.排除一大片 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说有个地方有100户人家,每家有1元钱;你有很大本事,把所有人家的所有的钱都赚来了――100元。还有个地方有100户人家,每家有1万元;你本事不大,只能把1/10人家的1/10的钱赚来――10000元。

2..划出一个圈 知道哪些事情是能长期做的。把社会恒久需要的、已初露端倪的大趋势划进来。例如,由环境保护引发治理江河,导致关闭中小造纸厂,产生纸制品的供求不平衡,腾出了一块市场。如果用再生纸做资源去添补,会怎么样呢?

3..列出一个序 把可能做的事情排列起来。回头看看过去的20年中,做强、做长的企业是生存在哪些行业,很大程度上能够证实行业与发展的联系。比如房地产、医药、保健品、证券、建材、装修、交通、教育、通信等。那么,就把大的范围圈定在这里,选出若干项。

4.切入一个点 成就事业的公认法则是集中和持续在已经缩小的范围内,可做的事仍然很多,这时,比较优势的道理是有用的――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强项、优势、兴趣何在,可能同时有几个,与他人比较哪个优势是最有利的。这时,机会成本的概念也是有用的――同样多的时间,同样的付出,哪个能力所对应的事业会有更大的前景收益,比较中优势会凸显出来很多人都渴望创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想要创业,就必须考虑如何能低成本创业,那么,如何进行低成本的创业呢? 首先必须要有心理准备,要有吃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勤奋,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要有良好的规划和人生设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善于借势。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手上没有创业的足够资金,不能按照我原先预想的那样开门见山的来一个好的的创业项目,如果只是做个成本低廉的小生意那怎么能体验出创业的激情呢,又怎么能叫创业呢?然而,我们不妨想一下我们所熟知的哪些企业家很多都是从小生意做起的,李嘉诚,比尔盖兹等等。因此,我们不必为我们现阶段缺少资金而丧失创业的激情,下面来列举几个低成本创业的途径,来说明一下即使是低成本也可以来作为创业的开始阶段: 1.智能型行业 这些行业里,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人可以低成本创业,不需要大的资金投资,只需要智力投资,包括特有专长,某方面的专长,如管理才能、行销才能、专利等等。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著名作家、律师、高级工程师、职业经理人、发明家等等。实际上,个人的智能和专长就是一种资源。2.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

这些行业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资本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如搬家公司、家政服务等。

整合资源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整合资源和信息的人,其实就是一些善于借势的人。这里的重点是利用别人的资源,成就自己的事业。如风险投资,就是一些人的智力资源和别人的资本资源的结合。这里的智力资源范围很广,如专利、如创业新点子等。

切入低成本的行业尤其是一些服务型行业,还有大量的不需要大资金投入的行业,如中介公司等。还有一招就是,先不考虑创业,而是在打工过程中创造个人品牌,如一些有名的职业经理人、行销专家、发明家等,然后利用自己的无形资产和别人的有形资产结合,达到无本创业的目的。

上一篇:红领巾在我心中作文下一篇:006 中学生交往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