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论文(精选14篇)
从喝水到饮茶是一次飞跃,表明了生存方式的进步;从饮茶到饮茶享受又是一次飞跃,表明了文化生活的介入。紫砂茶壶的出现和流行正迎合了这个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历代文人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文人的赏玩中国士大夫把饮茶视为雅事,茶叶、水、茶具都非常讲究,唐人陆羽《茶经》中对各种茶盏的评判,为文人对茶具的追求提供了依据。
苏东坡嗜茶成癖,“砖炉石铫行相随”,将这些沉重之物随身携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东坡居士到宜兴一带看见古朴无华的紫砂,自然爱不释手,相传亲自设计了提梁壶。
以后从元代高士孙道明到明代金沙寺老僧,从明代大儒陈眉公到清代画家陈鸿寿,无不嗜茗饮而更喜砂壶。文人的喜好追求,对紫砂的风行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文人的指导明清的诗人、画家有不少直接指导艺人创作砂壶。相传时大彬善制大壶,听了王时敏、王鉴的意见,制作小壶,更易把玩。
清末大收藏家吴大邀名师黄玉麟到家中做壶并提出想法,提高了黄玉麟砂壶的品位。清代金石家兼画家陈鸿寿(曼生)对砂壶制作的指导更具体,设计了曼生十八式,并亲自题咏,使杨彭年的壶艺到了新的境界。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些优秀作品,都记录了文人在壶艺制作中的指导作用。
文人的制作文人直接参与砂壶制作历代都有。明代末年嘉兴人项石损为名书家,虽不是陶业中人,但亲自动手制壶,所制砂壶形质朴而雅,出手不凡,非普通艺人可及。
近现代画家、书家、金石家在砂壶上题咏绘画后再由艺人刻制的很普遍,有不少文人则是自己镌刻,因艺术修养深厚,自然韵味十足,文人气息浓厚。
《国学论衡》第三期, 刊登了谈溶《壶雅》一文, 该文认为“泡茶用壶……宋元已有”。最早提出了阳羡紫砂壶宋元已有, 有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之句为证, 文中提到周履道、马孝常《荆南唱合集》中有“阳羡紫砂”的记载[1]。还提到蔡司沾《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 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 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 古雅绝伦[2]。”孙高士即元朝隐士孙道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北宋, 观点与谈溶相同。刘汝醴《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印行) , 认为紫砂创始年代, 以诗词所提供线索, 可推到紫砂的主要制壶工艺包括调砂、贴花 (竹叶) 、冰纹 (开片) 、铺砂、绞泥 (收缩度) 、水洗、窑变、焐灰。
调砂:在加工好的泥料或粉料中, 根据要求调入各种具有一定大小及比例的砂质颗粒, 以提高颗粒密度。调入的颗粒和基泥属于同一种矿料, 称为本色调砂;调入的颗粒和基泥不属于同一种矿料, 称为异色调砂。
贴花 (竹叶) :贴花装饰多作为花塑器的附件, 如花叶、花朵或竹叶。用泥浆粘贴于装饰部位, 如用壶本色泥贴花, 沉静质朴。用不同色泥贴花, 则鲜艳夺目, 对比鲜明, 富有观赏性。贴花装饰应视题材和不同装饰效果而定, 各有千秋, 各有所长。
冰纹 (开片)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 (即裂纹釉) , 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 而紫砂工艺亦借鉴了此种工艺。
铺砂:铺砂是指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 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等方法, 施于尚有一定湿度的坯体表面。再借助工具将砂粒嵌入坯体表层。铺砂主要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 使烧成后的紫砂器表面铺入的砂点和胎质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绞泥:绞泥亦称“绞胎”, 从漆器犀毗技法中移植而来。先用两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间揉合, 挤压成泥胎, 形成自然花纹, 似木理纹、水波纹、花石纹、蝴蝶纹和流云纹等, 色彩对比鲜明, 具自然之趣。绞泥装饰特别需注意, 不同色泽的泥料必须烧成收缩率相仿, 否则边缘会产生裂缝, 在壶身装饰知识中已详细介绍。
窑变:是指陶瓷在烧成过程中, 原料中的某些化学物质, 经一定量的渗入作用, 发生材质学结构上的转换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主要体现在色调和层次两个方面) , 烧制出丰富而特殊的状态与效果的过程。那种把生坯烧熟或几种物质融化流淌的现象并不叫窑变。
焐灰:“焐灰”是老的说法, 就是将因烧嫩欠火或其他因素需要改色的茶壶, 放入陶瓷钵体内, 再用柴草灰焐好密闭, 在低温缺氧状态烧制 (还原气氛烧制:利用紫砂主要着色的铁离子在低价状态成现灰黑色的原理) 。紫砂壶焐灰:因为效果特殊, 有“温润如墨玉, 坚质似铁石”之美誉。
近年来, 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 新品种不断涌现, 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 紫砂双层保温杯, 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 可塑性强, 渗透性好, 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 用以泡茶, 具有色香味皆蕴, 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 开水入杯不烫手, 传热慢, 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 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 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 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 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 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 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 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 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范俊龙.紫砂物语[M].东方出版社, 2008.
[2]刘汝醴.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M].南京艺术学院印行.
[3]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蒋蓉技术精湛,作品生动逼真,形象色泽及表面肌理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别具一格,作品驰名中外。因此,早在1956年,她被江苏省评为“紫砂艺人”、1978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1989年国家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1993年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蒋蓉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她善于将动物、植物、花果的自然形状,经过艺术提炼、创造,自如运用于紫砂作品之中,设色与造型逼真,融合了艺术美感与自然生趣。她追求色彩效果,作品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生意盎然,自成独特的造壶艺术风格。她的主要作品有:荷花壶、牡丹壶、百果壶、荷叶壶、蛤蟆莲蓬壶、南瓜壶、西瓜壶、金瓜壶、荸荠壶、芒果壶、百寿壶、莲藕酒具、枇杷笔架、肖形果品、文房玩器等。
从1955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以来,她先后创作了200多件高档紫砂壶和工艺品,制作的传统工艺产品不计其数,绝大部分经香港销往台湾和日本、东南亚等地。她曾为新中国领导人制作外访礼品,她的紫砂作品还为中南海紫光阁、伦敦维多利亚及艾伯特博物馆、香港茶具文物馆及其他私人和机构收藏。
如今,她的外甥陈跃已成为她的关门弟子。陈跃从小受到蒋蓉的艺术熏陶,在她的悉心教诲下,技艺日渐精湛。他创作的作品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深得蒋蓉的真传。蒋家后人在北京马连道茶缘茶城开办了紫金阁紫砂精品店,专门展出蒋蓉的门徒和另一位紫砂名家顾景舟的门徒的作品。
问题一:段泥就是团泥。
问题二:朱泥有很多花哨的名字,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小红袍、黄朱泥、黑朱泥、红芯朱泥等等。这些对朱泥的称谓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些朱泥都是现代 对朱泥调配或加工后的产物,有的是纯朱泥加入石黄,有的是加铁红粉,有的是加化学原料,有的在壶表制作效果,而每一种效果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也许是为了 区别,但这样很容易让壶友混淆对朱泥的概念,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如果要把事情简单化,仅仅需要把朱泥分为几种:
第一种:原矿朱泥。产于黄龙山的原矿朱泥,不添加任何化料,也不掺合其它泥料进行调配。(本人推荐这种朱泥,首先是健康,其次是泥料特性明显,较为稳定)
第二种:老朱泥。老朱泥就是经过一段陈腐时间的朱泥,具有原矿朱泥具有的一切特征,区别仅仅在于成壶的观感略有不同,而不是泡茶会更醇香。关于陈腐的时间有一个合理的期限,并不是越久越好。
第三种:赵庄小红泥。赵庄小红泥是以前练泥人对产于赵庄的朱泥的一种称谓。其特性和原矿朱泥略有区别,区别在于它的收缩率小于原矿朱泥。
第四种:调配朱泥。把一切花哨名字的朱泥归于此类,等将来对前三种泥料有一定的了解,再来研究这些有这好听名字的朱泥,这样会简单得多。
朱泥的盲区:
1.明清朱泥与现代朱泥的区别
古代的朱泥与现代的朱泥所开采的矿源是一样的,它们在地壳几千年才形成,因此一百多年前的朱泥没理由优于现在开采出来的朱泥。明清朱泥优于现代朱泥的仅是它更具有历史意义而已。(这个观点有待本人继续考证!)
2.无朱不皱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看过明清朱泥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3.朱泥是红中泛黄
这个观点有对有错。首先矿源的不同,泥料的陈腐,窑温的高低不同,成品的颜色就会有区别。朱泥红中泛黄不一定是真朱泥,没泛黄不一定是假朱泥。因为许多玩 家手头没有朱泥的标准器,就算是有,也不可能每种成色有一把。由于自身知识的缺乏,就会走入凭空想像的误区,真真假假分不清楚。其实我们只要记住好泥的特 征,就不会被这些东西所蒙蔽。
段泥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原矿段泥,老段泥,调配段泥。
老段泥是经过一定陈腐时间的原矿段泥。黄金段,芝麻段这些是调配段泥,例如芝麻段是在本山绿泥里调入紫泥颗粒而成。
调砂泥料主要是为了突出泥料的质感,近年也有很多玩家喜欢,关键是看调配的效果如何,喜不喜欢看个人的审美观。
泥料总体分为三大系,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一切泥料离不开这三个主系泥料,清水泥属于紫泥类别,朱泥属于红泥类别,而底槽清和段泥是共生矿。
古铜泥是一种比较差的泥料,这种泥养起来不会出效果,一般只用来做摆件,现在好的摆件也不再用古铜泥制作了。
介绍“红龙皮”和“降坡泥”
简单的来说红皮龙是紫泥的一种
降坡泥是产于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的泥料,它很适合泡乌龙茶,和朱泥比起来,扬香稍逊色,但韵味更显著。这种泥料性较“脆”,比较易碎。
这样理解段泥对吗?
一、原矿的是与紫泥或本山绿泥共生的,捡出后可成壶,二、合成段泥是紫泥和本山绿泥调配的,目前市场主要是此段。
三、段泥有拼砂一说吗?
四、合成的有很好的段吗?
一、原矿段泥是本山绿泥中夹杂紫泥颗粒,可以直接成壶。
二、本山绿泥人为加进紫泥颗粒属于调配段泥,这种泥料颗粒分布规则,层次感逊色于原矿段泥,同时泡养比较难出效果。
三、凡是紫砂泥料都可以调砂。
四、调配段泥一样有比较昂贵的,好不好玩家的主观意见很重要。
紫泥、红泥、本山绿泥是紫砂泥料的代表,底槽清和段泥是共生矿,它们也源于这三种泥料。
手工炼制是古法的炼泥方式,以前是用矿料加清水手工粉碎磨制,而现在的炼泥方式是用真空机粉碎,大大提高了炼泥的效率.合熙堂的朱泥壶是从炼泥到制作到成壶完全用老法来制作,从炼泥到成壶都是人工完成.朱泥本身含有铁质,现代的朱泥多吸铁,不除铁一样是为了突显老款朱泥壶的古朴自然,达到老味的效果.问怎样才能看出壶的透气度
透气性的问题看来只能先“分析”后“看”了。
紫砂壶除了具有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外,透气性是它最重要的特征。紫砂壶在显微镜下呈双重气孔,因为这样紫砂壶具有透气性,用茶水经久泡养的茶器形成温润通透,入手可鉴的效果,给紫砂壶披上迷人的色彩。
分析透气性首先分析泥料,紫泥,清水泥,段泥,底槽清这些泥料制成的壶都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而各种各样的调配泥料就不一定,这些泥料具体的性能需要玩家自 己上手去体会。而朱泥壶由于收缩率很高,因此密度也高,透气性就比前面提到的几种原矿泥料差,但也因为这个“缺点”,它是最适合泡轻发酵的铁观音还有例如 台湾高山茶等等这些高香气的茶叶,具有逼香快,扬香高的特点。因此朱泥小壶也一直受到南方茶客的青睐。
不同种类的泥料之间没有好坏之别
紫泥,清水泥,底槽清这类泥料通属紫泥类别,它们的特点是适茶性较广,可以泡多种茶叶。段泥壶用绿茶来泡养,久而久之会有如黄玉一般的温润,但是需要的时 间较长,用红茶类来泡养,会显老味,因为段泥色浅,吸附性强,也有人说用段泥壶泡铁观音很清爽可口。朱泥壶最适合的是铁观音,朱泥壶密度较高,透气性相对 差,对铁的扬香很有作用。
收藏壶同一款的壶,大壶增值大还是小壶大?
在一般情况下,有两把同一工艺师的壶,除了容量一大一小以外,做工,年代,泥料,品相都一模一样,证书等附件也齐全的话,大壶购买的价格一般来说比小壶高,当然将来升值后大壶的价格还是比小壶高。
但这之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假如大壶的存世量是1000把,小壶作者很少制作,存世量仅有100把,那可能小壶的价格会高于大壶。又或者某把小壶是作者某个时间为某事或某人特别制作的,也许价格也会很高。还有等等很多的这类因素。
第一章、宜兴紫砂陶的起源与发展
(1)宜兴紫砂陶起源的背景
(2)宜兴紫砂陶的材质
(3)宜兴紫砂陶材料与工艺的统一
(4)宜兴紫砂陶深厚的文化底蕴
(5)宜兴紫砂陶业的振兴
(1)宜兴紫砂陶起源的背景紫砂陶“源于北宋、盛于明清”。
其起源、兴衰与发展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相关。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饮茶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
宜兴所特有的独特紫砂陶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则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宜兴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地域和文化的背景,产生了以紫砂壶为主要形式和载体的宜兴紫砂陶。宜兴紫砂陶构成的三要素:材料、工艺和文化
(2)宜兴紫砂陶的材质
1、宜兴紫砂古窑址与矿层
2、紫砂矿原料
3、紫砂泥的炼制与烧造
4、紫砂矿土烧结色泽对比
5、成品紫砂泥色泽
(3)宜兴紫砂陶材料与工艺的统一
不同的材料特性在民间艺人长期的创作过程中探索最佳工艺。传统工艺配制出的紫砂泥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在此基础上才会创造和形成一套独特而完美的陶瓷成型方法——拍打成型法。
紫砂壶手工成型的基本程序
1、配尺寸(根据器型的尺度,确定制作的具体尺寸)
2、打制泥条泥片(根据具体尺寸配泥条、泥片)
3、打身筒(用木拍均匀地拍打泥条,而塑造出壶身)
4、篦身筒(用一种利用竹子内部的弧度经加工后已符合壶身仰合的曲线的工具——篦子,对拍打完成的壶身进行均匀的挤压,使形体匀整,并提高胎体的致密度)
5、壶嘴、壶把的搓制与安装。
6、配制盖头。
7、压光与“了坯”(用“明针”一种的水牛角制成的薄片,来完成压光坯体的最后
一道工序).紫砂壶手工制作工艺简介:
1、紫砂壶的制作工具
2、圆形壶的制作技法
3、方形壶的制作技法
4、筋纹器壶的制作技法
5、塑器壶的制作技法
(4)宜兴紫砂陶深厚的文化底蕴
紫砂陶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因其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器物造型丰富多姿,更由于它所具有的实用性、陈设性和功能性的完美结合,在民间工艺美术中脱颖而出。明代万历年间,紫砂工艺已盛极一时,良师名匠,毕智穷工,使传统的民间工艺得以升华,清代文人的参与、定制、设计、诗词、书画装饰和印鉴篆刻等,更赋予紫砂丰厚的文化内涵。
1.紫砂陶艺与茶文化的融合2.紫砂艺人的文化追求
3.文人雅士的参与
文化人参与紫砂壶的主要形式:
1、定制;2设计;
3、撰写壶铭;
4、书画篆刻;
5、著书立说;
6、现代传媒。
(5)宜兴紫砂陶业的振兴
紫砂陶能更多、更集中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精髓,这也是紫砂陶从煮水、煮茶用的民间日用生活器皿逐步演变成独树一帜的艺术品的原因所在。
紫砂陶的发展有起有落,它的兴盛、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和文化人的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从鸦片战争至建国前的百余年战事,使民间工艺美术濒于灭绝,至新中国成立才得以恢复。
经历了紫砂工场、合作社和集体所有制等生产形式后,其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善而转型,使紫砂陶的创作和生产又朝着几百年自然选择的经济秩序上回归。古老的民间手工行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港商罗桂祥先生(已故)。1979年10月首次来宜兴鼎蜀镇访问,重点研讨紫砂的历史文化及现状,其紫砂艺术品的价值取向及名人名作概念的倡导影响,促进了近二十多年来紫砂业的发展。
第二章、宜兴紫砂陶业的现状
(1)政府十分重视
(2)宜兴紫砂陶市场繁荣人材辈出
(3)宜兴紫砂的国际影响
国际陶艺学会主席、美国著名陶艺家托尼·弗来克斯(Tony Franks)高度评价中国宜兴为“世界制壶中心”。这一评价足可看出当今宜兴紫砂壶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
第三章、紫砂陶的鉴赏
(1)
(2)
(3)
(1)
(2)紫砂陶的种类紫砂陶的品种大致分为:茶壶、雕塑、花盆、花瓶、壁饰文具、餐具、摆件等。如何欣赏紫砂壶
对紫砂壶的认识,必须先从欣赏紫砂壶开始,从爱壶、玩壶入门。在使用、玩赏中,了解紫砂,了解紫砂泥的原料性能、工艺制作,紫砂壶泡茶、品茗的功能;壶的造型、艺术风格,名人名作、历史沿革、流派等等,并逐步确立自己的收藏目标。在收藏中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收藏。
(3)鉴赏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即:材料美、工艺美、结构美和意匠美。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用5个字来概括:泥、工、形、功、款。
意匠美作品的创意设计这是一件作品的精华。历代大师的经典名作,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何为创意,何为设计,作者的综合水准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反应,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独特的风格。而这些作品应成为我们壶友、收藏家觅取的对象。紫砂陶的种类 如何欣赏紫砂壶 鉴赏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紫砂陶(壶)的收藏
(1)发展中的紫砂艺术品市场
1.紫砂陶市场兴盛的原因 :
A、紫砂本身的特点;B、经济购买力的增加;C、媒体及社会宣传力度的加强;D、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E、全国大营销;F、紫砂陶市场渐趋成熟;G、文化收藏热。
2.紫砂陶市场的价格成因购买紫砂陶的消费群体有三种类型:
A、以品茶、盆栽实用为主;B、以陈设、把玩收藏为主;C、以投资升值
为主。
3.决定价格的因素:
A、技术职称;B、社会认可度;(1.各类媒体的宣传效应、2.各类商
4.紫砂陶的市场营销方式:A、各种会展活动;B、网络销售;C、店铺销售;D、经济人方式;E、订货会销售;F、自营销售;G、拍卖会销售。
(2)艺术品的价值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市场价值
(3)收藏紫砂壶的目的个人爱好——企业文化——艺术品保护——艺术投资(形式特征)
(4)如何收藏
紫砂壶是紫砂器中最富特色、值得收藏
紫砂壶的收藏适合个人喜好
紫砂壶的收藏视个人财力等情况而异
紫砂壶的收藏重作品的艺术价值
紫砂壶的收藏注重作者的人品
注意经营商的诚信
1、提高紫砂陶艺家的水平(德艺双馨)。
2、提高收藏家的水平(为之一亮)。
3、加强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的交流。
4、艺术品投资的社会责任。
2、要注意观察包浆。长期使用过的旧壶,外表会很自然地产生一层光泽,是久经茶汁滋养而慢慢渗透出来的,被称为“精光内蕴”。有包浆的壶,无论其外表是否有茶渍或尘土,只要用干净的布轻轻擦拭,都会出现一种光泽,而且越擦越亮,行里人称之为“包浆亮”。
怎么分辨好的紫砂壶
分辨好的紫砂壶的方法是看精密,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正面手压气孔再倾壶倒水,涓滴不出则表明有间不容发的精密度,或手压流口再反倒壶身,若壶盖不落也表明精密度高。壶的特性如再与茶的特性相配合则更佳,一般是壶音频率较高,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因为香由热蕴。反之壶音稍低者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因为逼热过烈味反而骓以醇滑,也较难控制,以上所做比较乃皆属(隐微之辨),并非相当具体可察,但如明察秋毫应可得知之。
紫砂壶如何鉴别好坏
1、看颜色:纯正紫砂的颜色,不论紫色、黄色、红色或者是两者之间的颜色都应有玉石般的韵味,其光质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不能上腊,不能抛光,可参考老玉石的材质效果,材质越稀有、越有价值,因为资源有限。
2、听声音:紫砂壶是陶之上品,所以壶的声音是陶的声音。泡茶以后,声音沙、哑、沉,不能象金属声或者瓷器那么脆声,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
3、手感:紫砂壶的手感应具光滑圆润、舒坦,虽有颗粒但很圆润,紫砂颗粒一般以32目-60目为适宜,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如何区分紫砂壶
1、试手感,紫砂壶摸上去不会很光滑,但也不会硌手,因为即使再精细的紫砂泥料都会有悬浮的颗粒感,摸上去总会有那么一点的不舒服;如果摸起来比较的光滑,说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化学原料,不是一把真正的紫砂壶。
2、听声音,一般敲击紫砂壶发出的声音不会那么清脆,但也不会发闷,如果发出沉闷的声音,说明该壶不是紫砂壶。
3、称重量,真正的紫砂壶密度较小,上手后感觉比较的轻,但是如果其他的紫砂壶感觉有点重,也不是好的紫砂壶。
关键词:紫砂,艺术,技艺
1989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姚迁等编著《宜兴紫砂》, 页20, 紫砂制器既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 又是工艺美术品, 但在古代文献中, 往往找不到确切的记述。现在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写“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 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 诗琢无玉瑕”。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 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砂罂”、“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 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 而得到名人的赞赏了。1992年, 三联书店 (香港) 有限公司出版的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 页12, “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 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 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以上《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宜兴紫砂珍赏》等认为宋代已有紫砂茶具, 均是延续了谈溶的说法。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 以为宜兴紫砂器 (壶) 创始于宋代, 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 “雪贮双砂罂”, 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依据, 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这里有一点尚需解释, 当代有些研究紫砂陶器的专家以为, 宋代已有紫砂器, 因而宋代就有了紫砂壶。这是将紫砂器与紫砂壶相混了。紫砂器应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 称为紫砂器。紫砂器中可以包括紫砂壶, 但不可以认为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壶。紫砂的壶的出现应与泡茶法的出现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对泡茶方式的适应理解和认识, 有了这种生活基础, 才逐步产生了紫砂茶具。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好?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 它是艺术品, 形制优美, 颜色古雅, 可以“直侪商彝周鼎而毫无愧色” (见张岱《梦忆》) 。另一方面, 它又是实用品, 用以沏茶, 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 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 盖既不夺香, 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 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 涤拭口加, 自发暗然之光, 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 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 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 紫砂茗壶以其雅玩可爱, 古朴稚纯, 加之间或显现的名家书画艺术, 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珍品, 非但古人之作, 当代名家之作也是炙手可热。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 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 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 准合无间隙摇晃, 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 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 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 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作为造型艺术, 紫砂茗壶有其特有的艺术特点和收藏价值, 而要真正能体味到鉴赏中的精粹, 就不是对其自身的特性和名家名作的特征, 以及其他衍生价值的一知半解可以做到的, 这需要方方面面的文化和艺术学识的积淀, 需要对紫砂历史、工艺、名家、名作的全面了解, 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认识, 只有做到较全面、较系统地完善自己的欣赏和鉴定水平, 才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紫砂艺术。
现在紫砂学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 即把紫砂茗壶进行划分归属。第一类是具有传统的文人审美风格的作品, 讲究内在文化底蕴, 追求“文心”, 提倡素面素心的清雅风貌, 在壶体上镌刻题铭, 切壶诗、切茶诗、切景诗出为三绝称之为“文人壶”。第二类是有富丽鲜亮、明艳精巧的市民趣味作品。在砂壶上用红、黄、蓝、黑等泥料绘制山水人物, 草木虫鱼做纹饰, 或镶铜包银, 此类称“民间壶”。第三类作品是将砂壶进行抛光处理, 镶以金口金边, 造型风格迎合西亚及欧洲人的审美趣味, 有明显的外销风格, 称“外销壶”。第四类是不惜工本精雕细琢, 讲究豪华典雅的宫廷御用紫砂茗壶, 称“宫廷壶”。而此类器物则代表了当时紫砂制陶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范俊龙.紫砂物语[M].东方出版社, 2008.
[2]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华龄出版社, 1980.
关键词:紫砂;绞泥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19-1
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厚重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紫砂壶一直以来以素心素面、质朴文静而著称,多种装饰的运用使紫砂壶呈现肌理而极具美的感受。绞泥就是紫砂工艺中的一种特殊制作工艺,它要求制壶者既要有扎实的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构思能力,既要有“光货”的功力,又要有“花货”的巧思。
绞泥茶壶可谓是繁花似锦,百家争鸣,各具特色。但细看总觉得有些绞泥壶纹理模糊,清晰度不够,图案显得杂乱无章,看上去仅是几种泥料的拼合,缺乏一种明晰、简练有序的艺术美感。好的纹泥壶其色调对比强烈,看似虚,却为实,虚实并举,融合得体,无雕琢之痕,浑然一体,让人感悟到它的动态和心胸美、节奏和韵律美。
一、绞泥工艺的表现手法
绞泥工艺的传统表现手法有“镶嵌法”“包裹法”“通透法”“层叠法”“揉正当”“按压法”“镶接法”“层叠盘筑法”等等。“镶嵌法”是采用小面积的紫砂绞泥镶嵌手法,重点体现了紫砂绞泥的肌理之美,因为泥色的反差表现出绞泥工艺特有的图案,十分惹人注目。“包裹法”则达到类似于漆器的犀皮效果,显得雍容华贵、卓尔不群,有着贵族的气味。“通透法”以内外通透的泥色和色彩,给人以强烈、热闹、奔放、丰满、雄浑之美。总之,绞泥壶的画面是以壶身为载体,师法天然,以绞泥为笔墨写意,或如峰峦叠嶂,或如江浪涌动,或如哲学理念,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工艺中,怎样叠放、镶嵌是枢纽,而且首先要考虑泥料的耐火度及其收缩率,尤其是各单色泥条叠放,因色泥烧成速度各不相同会导致砂壶产生裂缝,这是考验作者对泥料、火候的熟悉程度。其次,绞泥所特有的纹理线条与中国水墨画中点、线构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清楚柔美而不分外张扬,蕴藉庄严而富于表现力,而概括与抽象是绞泥构图的最大特点,绞泥图案纹理要明晰、简练、圆润、和谐、不繁杂。
二、紫砂绞泥的意境
紫砂绞泥的意境设计正如书画与诗词艺术一样,需根植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在诗情与画意间孜孜以求、苦苦追索、坚忍不拔。为探其踪迹,常需经历王国维所说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而难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而无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时终有所获而抚掌欣喜,个中甘苦,寸心自知。紫砂绞泥作品意境的精心营造,也往往在有我与无我之境间充盈着浪漫的情感、生命的感悟和宇宙的旷远辽阔。
三、紫砂绞泥的色彩美
紫砂绞泥的色彩与陶器上的釉彩有着明显的区别:釉彩五彩缤纷、色泽亮丽、釉面光滑;绞泥的色彩相比之下比较素雅,色彩柔和,类似用亚光漆漆成的家具表面,它是一种含蓄的美,需细品才能领会。
吕尧臣的绞泥技法色彩变化丰富,并注意天然性和意向性的交融,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他的代表作“华径壶”,壶体以米黄色的段泥所制,在壶肩处用五色紫砂泥绞成的18颗雨花石自然排列、相互错落,加上壶钮的一颗和壶把上部的一颗,一共20颗,其色彩变化多端,有黑黄、灰黄、红黄、红橙等。其色泽,红非一色,有嫩红、绛红、紫红、赭红等;黄有深浅,有桔黄、灰黄、土黄、柠檬黄等;有两颗墨绿底子的雨花石夹在中间,显得特别醒目,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可以和真的雨花石相媲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绞泥功夫。绞成的雨花石与壶体的相接处处理得干净利落,如自然生出,其镶嵌技艺也高人一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杜甫《客至·喜崔明府相过》)。“华径”,华与花相通,故可解释为花木交错的小路,又可解释为用彩色卵石铺成的通道,曲径通幽,文人相叙,握手言欢,富有诗意和情趣。
紫砂壶到明代得到长足发展,是其空前兴旺成熟的典范时期,其间名家辈出,数百年间,紫砂壶的制作及装饰手法,被许多大师不断创新及改进,最终成为了茶具中的王者。紫砂绞泥和瓷器的绞泥不同,紫砂要把各色泥条按设计要求叠放镶嵌,再切成多色泥片,再按打身筒做壶的程序做。怎样叠放、镶嵌是关键,图案就在那一步定型。紫砂绞泥没有现成的师傅,尤其是各单色泥条叠放,不同的颜色进窑烧时收缩率不一样,掌握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出废品。所以一定要潜心研究,多做、多试,按不同的创作要求,用不同的技法,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参考文献:
紫砂壶保养注意事项一
新壶新泡首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重香气茶或重滋味的,如果讲究的话,都应专门有备泡的壶,同时也可使新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把壶淹没,用小火煮壶,将茶叶同时放入锅中同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再稍等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且无异味处随自然阴干后即可使用。紫砂壶保养注意事项二
新壶使用时应首先用茶汤烫煮一番,一则可除新的烟土味和洗涤除污后即可使用。紫砂壶保养注意事项三
旧壶重新使用,应做到每次泡完茶后,将茶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紫砂壶保养注意事项四
注意“壶内茶山”。有些人泡用完后,往往只除去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在壶内随壶阴干,日久后累积茶山,但如果维护不当,壶内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紫砂壶保养注意事项五
把茶渣摆存在壶内来养壶,这种方法绝不可取。一方面茶渣闷在壶内易发酸馊异味,有害于壶,另一方面紫砂壶能吸附热香茶味,所以残渣剩味实无益于紫砂壶.紫砂壶保养注意事项六
壶在使用时应做到经常擦试,并应不断用手抚摸,久后不仅手感舒服,而且能焕发出紫砂陶质本身的自然光泽,浑朴润雅,更能耐人寻味。
紫砂壶保养注意事项七
幼时,就发现外公,只要喝茶,定是要用紫砂壶。让我总以为,紫砂壶泡出的茶要更好喝,于是便趁外公不注意,跌跌撞撞的爬上椅子,想对着那个神秘的小壶,一探究竟。万物都逃脱不开稚童的小手,果不其然,壶盖子被我摔了个大口子。外公跑来看见了,没有责怪,只是无奈地叹气道:“这孩子,真是糟蹋了我养的壶哦。”
小时候的我还不知,这一把陪伴了外公好几年的.壶有什么意义,嘻嘻哈哈着也就过去了。如今,长大了,才明白,这把紫砂壶,更是我们宜兴人,世世代代的工匠精神。
古今中外,赞誉自杀的文章数不尽,名言妙语有万千,但似乎忽略了它本身的朴实无华。最好的紫砂壶应当是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但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各有爱,不能强求。在外公的熏陶下,我对紫砂壶的美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古拙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为?紫砂壶作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追求“淡泊平和,超世脱俗”的意境,而古拙正与这种氛围最融洽。
任何器物都会应变而变,或越用越旧,亦或是面目全非。紫砂壶不然,它冷暖两宜,以不变应万变,变不了的是它的温润和真诚。日久岁月,为其增光辉,千载百载,其更添沉稳古朴。
泡上一壶茶,静静独赏独品,没有喧嚣掺杂,体味本质醇香,聆听壶言茶语。宁神观壶,哪怕是,执手熟玩千万遍的壶,仍是,毫不厌倦,看肌肤的光润,透肌里的内涵,细数每颗不同的砂粒,接吻久蓄的陈香。
仿若昨日,却已沧海桑田,风烟已然淡去,却留下了一把不朽的紫砂壶。一片茶叶落入壶中,人世间留下一段述说不尽的茶话,茶叶是多情的,而紫砂壶却是忠诚的,为了茶,倾其所有,终其一生护茶周全。在悲欢离合的故事里,茶与紫砂,在庭前静听花开花落,仰望云卷云舒。茶与紫砂,注定传承一段人间佳话,亦是茶话。
关键词:紫砂壶;造型工艺;现代;特点
1 前言
紫砂壶的出现始于宋代,紫砂工艺的鼎盛期是明代,此时紫砂工艺异军突起,茶壶应运而生,人们不再垂青于用金、银、锡、瓷所制的茶具,而偏爱平淡质朴的紫砂陶制茶具。明清时期紫砂陶器盛行于世,名品迭出,身价大增。紫砂壶不但具有近于瓷器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和微小气孔,用紫砂壶贮茶纳茗,有汤不变色、味不涣散、冬可暖手、夏不馊变等其他茶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2 宜兴紫砂壶造型工艺及特点
紫砂壶是紫砂陶中的大类产品,从某种角度说,紫砂陶就是紫砂壶,紫砂壶也代表着紫砂陶。紫砂壶名称繁多,有“砂壶”、“泥壶”、“朱泥壶”、“瓦壶”、“瓷壶”、“宜壶”、“茗壶”、“时壶”、“茶瓶”、“孟臣壶(罐)”、“宜兴罐”等称谓。紫砂壶的造型是由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决定的,它不适宜用辘轳拉坯,也不能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完全用手工拍打身筒和泥片镶接成型或用石膏模成型。
紫砂壶的外型款式虽千姿百态,但总的来讲,分为四大类型:(1)根据圆球、圆柱、四方、八方等几何形状为依据而制作。常见有圆壶、四方壶、六角菱花壶、直腹壶等。这类壶外形简朴无华,表面光滑,富有自然光泽。光货讲究外轮廓线的组合,并用各种线条作为装饰变化,壶体光洁、块面挺括,线条利落。面、线与角的表现,或粗犷,或丰腴,或刚健,或清秀,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和风格。(2)仿照树木和花卉的枝干、果实、叶片及动物或生活用品的形状制作,栩栩如生、质朴亲切。常见的有“松段壶”、“梅桩壶”、“扁竹壶”、“南瓜壶”、“鱼壶”、“猫壶”、“船形壶”、“蒲包壶”等。花货是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表现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并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和使用安全的实用原则;或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这类壶以塑捏为主,做工精巧、结构严谨。(3)这类壶不仅造型多变,往往集书画、诗文、雕塑、泥绘、彩绘、包锡镶嵌等于一体,给人以综合性的艺术享受。常见的有“浮绘山水壶”、“双喜壶”、“汉简壶”等,“曼生壶”是其代表作。(4)这类壶包含两个品种:一种是含有现代陶艺意味,不受传统壶艺约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并刻意创新的紫砂壶。它们具有嘴、把、摘手等一切茶壶实用的要素,不再囿于方和圆,也不以实用(下转第66页)为目的,而是体现作者生活和艺术思考的审美载体。无论成型制造、烧成,还是装饰手段,创作者吸收新思维、新理念,所追求的是自由表达的创作意愿和审美向度,更多地体现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它们不为实用而创作,而是为陈设审美而创作,更注重器皿的形式,以及外观形式体现出的现代意识,包括生活意识和社会意识,甚至是对自然、对物质的认识。另一种是专门为福建广州、台湾啜饮乌龙茶制的特殊茶具,又称功夫茶具。此类紫砂壶体态娇小,容量一般在50~100mL,而与壶配套的4个茶杯更是小得出奇,如同半个乒乓球,容量仅5mL左右。水平壶造型并不复杂,但工艺要求高,即壶嘴和把,形式上要协调,且重量必须一致,这样方可在热水中保持平衡。水平壶的壶嘴以直行式嘴为最多。恵孟臣的水平壶为人称道,尤其是在日本特别受尊重,后人仿制不断,到目前为止,稍有模样的水平壶都底蜀“荆溪恵孟臣制”印章或刻款。从某种意义上说,“恵孟臣制”已成为水平壶的一种标识了。
3 结语
关键词:紫砂壶,文化内涵,陶文化
紫砂壶是陶文化、茶文化包括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一把好的紫砂壶, 本人认为, 工艺要精致、文化内涵要丰富, 本人结合自己的做壶实践, 谈几点看法。
一、做一把好壶, 要抓住几点环节来完成, 根据创作构思设计出茶壶的基本造型, 设计时须遵循以下原则:
1、要有优美的外形, 外观引人注目;
2、要有合理的功能结构, 同时具有舒适安全性;
3、要体现文化品质和紫砂特有的精美表现;
4、装饰要以质朴为主, 充分体现茶壶素面素心的特征。
二、在工艺上、须做到上述原则时, 在文化内涵上也要加强
1、紫砂壶创作, 实在是溶蕴于历史艺术乃至时尚风尚的文化哲
学概念, 是华夏文化的深层晶体, 正因其有深邃而宏富的地方特色及凝重深沉的儒学华彩, 才被世人追捧, 而她的创作群体, 面临着无数欣赏者的厚爱, 自然就应有捍卫和张扬紫砂壶艺术的历史使命。
2、一把壶可集至巧、繁富、端丽于一身, 也可打造得庄重、单纯、
实用。真正的一把好壶, 总给人一种刚柔相济, 贵胄风格的印象, 一把壶的设计或以优美柔和的圆弧线为主构成, 并引入方硬而富于力度的水平横线作均衡, 加上夸饰得法的外撇耳, 使平底浅腹的内收在造型上得以取胜或强化时尚趣味, 在壶盖的形式、口沿的方折、底沿和耳沿的呼应间, 表达精良的体积美及创意外张的气势。
3、“只有首先感动自己的东西, 才能去感动别人”, 这是国际创
意大师美国人拉尔夫·劳伦的话, 用不俗的技巧将看得见的造型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融入各种细节进行叠加, 创意构成一个营造全方位体验氛围的“场”, 这种“场”实际上是大美学观的显现, 艺术作品只要能反映出创作者个性独特的地方, 是一定会得到“识货者”的欣赏。
4、通过造型的审美形式与它的观众对话或作情感交流, 所以在
注意把握审美时尚和吸取有益的艺术营养的同时, 更注重研究民间艺术, 并从中将有浓郁泥土气息的艺术精华, 融化在自己的艺术感情及创作中。
紫砂工艺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瑰宝, 是因为它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竞争激烈的多元化文化框架中, 紫砂器皿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吸引着中外紫砂艺术爱好者的目光。一件上好的紫砂工艺品, 是材质、工艺、造型、装饰、内涵的完美统一, 也是作者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早先, 紫砂器皿不过是一些日用品。自明代开始, 由于文人雅士的介入, 给紫砂陶的造型和装饰注入了文化的内涵。于是, 造型千姿百态, 方非一相, 圆非一式, 装饰更是集诗词、书画、篆刻于一炉, 才使众多作品有了更多可把玩、可欣赏、可进行美学分析的空间, 成了立体的画, 无声的诗, 从而提高了艺术价值。
2002年冬, 在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荣获特等金奖的茶壶《风过林》, 以苍劲的树干作壶身, 两侧虬曲的树枝分作壶嘴和壶把;在剥去树皮的壶身上, 飘零着片片红叶;壶盖上, 充作“的子”的木疙瘩, 其造型活脱脱一位头戴风帽, 身穿宽袍的老人在迎着秋风昂然前行……作者告诉我, 此壶的创作灵感源于对落叶的感慨:一片树叶, 一年之中, 就把春的清新、夏的浪漫、秋的萧瑟、冬的落寞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生命的轨迹与人生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树叶用其全部时日在竭力展示它生命的美丽, 而人群之中却有不少人将生命消耗在名利场中。既然灿烂之极终究仍归于平淡, 何不把功名利禄看作吹过林间的一阵秋风, 以达观恬淡的心态行自己的路, 让心胸获得自由与开朗!基于这一对生命的理解, 他创作了这把《风过林》, 通过紫砂艺术语言给人们以人生的启迪。
陶刻大师谭泉海在一只芝麻砂茶褐色的大扁方瓶上构思了一幅《雪雁》:他用线阳雕的刀法十分工细地刻出了五只大雁———两只在芦丛中合眼安眠, 一只昂首而鸣, 似在招呼空中的双雁。那空中之雁似已听到同伴的呼唤, 正俯冲下来, 打算与伙伴们一起栖息, 为明天的征程养精蓄锐。芦叶上, 用白泥堆或皑皑积雪, 空中, 也用苏州白泥点染或纷纷扬扬的雪花, 整个画面,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相得益彰, 宛若宋代的工笔绢画。看着它, 耳边似乎响起了古琴名曲《平沙落雁》, 那时断时续的琴声中, 瓶的另一面篆刻的诗句便化成了悠远的歌吟:“皑皑沙洲积, 芦丛压更多。莫嗟寒太酷, 塞北又如何?”把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到廖廓的江天, 感受那清纯缥缈的雪景之壮美。
做紫砂, 其实就是在做文化。手工技艺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基础, 而文化内涵乃是作品的灵魂, 它能让作品耐看耐读, 耐人寻味。所以, 作为一名紫砂从业人员,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提高文化品位, 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 挖掘题材, 才能做出有高度艺术品位和文化品位的佳作来。须知, “功夫在壶外”。
参考文献
[1]宜兴陶瓷发展史[M].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1]宜兴陶瓷发展史[M].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养壶六项原则
一、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原则,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壶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二、切忌油污接触原则。紫砂壶最忌油污,一旦沾油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油污后会留下痕迹。
三、可用茶汁滋润壶表原则,
资料
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四、适度擦刷原则。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轻刷即可;壶中积茶,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拭即可,切忌用力刷擦。
五、用毕清理晾干原则。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用清水冲净晾干,以免产生异味。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一门艺术的发展史总与社会生活背后的文化息息相关。紫砂作为民间艺术亦如是,从它的诞生、发展到繁荣,历朝历代的紫砂艺术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紫砂艺术也影响着时代社会文化潮流。
关键词:紫砂艺术;社会文化;思莲壶
谈及紫砂艺术与时代社会文化的关联,可以追溯到它的诞生。宜兴地区的陶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宜兴紫砂艺术作为陶文化的一种,诞生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的诞生与当时社会中茶文化的兴盛密不可分。
一、紫砂艺术诞生与时代社会文化的关系
茶文化源远流长,贯穿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史,它与佛教禅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自从佛教传入中国,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禅文化兴起。茶文化的特点与禅文化相近,禅文化促使了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资料显示,唐人的饮茶习惯正源于佛教寺庙,当时佛教寺庙周围种茶并不鲜见,而后饮茶文化从寺庙走向民间,引导了整个社会文化。饮茶文化发展促进了茶具的繁荣,宜兴地区的紫砂茶具同样因此而生。宜兴紫砂因地制宜,想来最初制陶人用紫砂做茶具或许并不知道它的宜茶特性。最初的饮茶文化是煮茶形式,因此紫砂陶最初被做成了紫瓯的模样,它的功用就是煮茶。紫砂艺术的诞生,可追溯到最初的紫瓯。在紫砂成茶具之初,它与当时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再深入探究,可以说它的诞生与佛教禅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紫砂艺术发展与时代社会文化的关系
因茶文化而生的紫砂艺术,它最初的紫瓯形式满足了当时人们煮茶的需求。茶文化发展到宋代,由士人阶层走向民间,社会文化中开始盛行斗茶的生活习俗。北宋年间我国陶瓷文化正值繁荣时期,宜兴地区的紫砂陶也适时登上了陶文化的社会舞台。紫砂艺术诞生后,随着时代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展。到明代中叶,紫砂艺术又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繁荣时期。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宜兴地区的紫砂陶同样繁荣起来。明代人推崇茶文化,尤其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流行追求茶文化的生活方式,而茶文化的文化素养与儒雅的文化特征,使明代人爱茶且爱泡茶。随着明代社会文化的转变,饮茶风尚也发生变化,从之前的煮茶转变成了沏泡茶。饮茶形式的转变,势必影响与之相生的茶具文化,而紫砂陶艺趁此良机登堂入室,紫砂壶逐渐进入明代文化的视野。紫砂陶艺也随之从最初的紫瓯、大壶,转变成与沏泡茶相应的小雅巧妙之器。明代文化与茶文化、紫砂艺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促使紫砂艺术逐渐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文化,诗词、铭文、雕塑等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形式被士大夫融入紫砂艺术,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陈曼生与他的曼生壶,他开创了一个紫砂文人壶的时代潮流,并影响至今。
三、《思莲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紫砂艺术长期发展,扎根于每一时代的社会文化,既要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应紧密联系文化生活的时代潮流。在《思莲壶》(图1)创作之初,笔者考虑到紫砂艺术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因此选取了具有鲜明佛教文化特征的莲花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简洁的形体与装饰也符合佛教清静无为的追求。壶盖上简单的如意花纹边饰,延续了人们追求吉祥如意的传统。富有气度与韵味的挺括壶身,刚正之气扑面而来。所有的造型与装饰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追求,而这种艺术的精神追求与时下的社会文化关联甚深。莲花代表高洁,象征佛教清修己身。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莲花之“莲”又与廉洁之“廉”谐音,两者可谓天作之合,思莲即思廉,以茶文化修心,以紫砂内涵明性,与佛家禅文化交融,常修己身,是每一个时代人所应抱有的精神文化追求。
结语
【紫砂工艺论文】推荐阅读:
紫砂壶鉴定10-07
合金工艺论文07-10
民间工艺论文01-05
工艺流程论文01-16
工艺流程设计论文12-26
机械加工工艺毕业论文12-06
旋挖桩工艺发展的论文12-23
工艺安全管理系统的核心要素-工艺危害分析12-31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施工工艺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