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作业题(精选4篇)
(一)(第一章--第五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目前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保存比较完整的成文法是(C)
A、《摩奴法典》B、《乌尔那姆法典》C、《汉谟拉比法典》D、《那罗陀法典》
2、古代印度佛教法的渊源是(BCD)
A、《法经》B、《摩奴法典》C、《三藏》D、《国王赦令》
3、根据法律所调整的不同对象划分为公法与私法是由(C)首先提出的。A、盖尤斯B、帕比尼安C、乌尔比安D、保罗
4、罗马法物法的基本内容有(ABC)A、物权B、继承权C、债权D、所有权
5、被恩格斯称为“传播于世界各大洲的“唯一的日尔曼”的是(A)A、英国法B、德国法C、法国法D、意大利法
6、下列关于日尔曼法基本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CD)
A、团体本位的法律B、属地主义的法律C、具体的法律D、世俗的法律
7、构成西欧中世纪法律支柱是(ABD)A、罗马法B、教会法C、海商法D、日尔曼法
8、伊斯兰法形成于(A)
A、公元七世纪B、公元八世纪C、公元九世纪D、公元十世纪
二、简答题
1、《汉莫拉比法典》的立法目的?
答:答:(1)以立法形式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政治和法律的统一。(2)适应私有关系的发展,维护新的经济秩序(3)限制高利贷,缓和自由民的内部分化。
2、罗马法的渊源?
答:(1)习惯法(2)民众大会与平民会议制定的法律(3)元老院的决议(4)长官的告示(5)皇帝的赦令(6)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
3、伊斯兰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结婚制度(2)离婚制度(3)家庭制度
三、论述题
1、评析《十二表法》?
答:答:公元前54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罗马十人委员会制定的《十二表法》,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十二表法》分十二表,共102条,第一表至第十二表分别为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房屋与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第十一表补充前五表的内容,增加了贵族与平民不得通婚的规定,第十二表补充后五表的内容,增加了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十二表法》的特点:
1、私法为主,诸法合一,程序法与实体法相混。
2、在诉讼程序上对贵族的专横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3、以严酷的刑罚手段保护奴隶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4、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利贷。
5、保留了若干原始社会的残余。
《十二表法》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首先,《十二表法》的许多内容体现了它是平民斗争的胜利成果。同时,《十二表法》冲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和司法权的垄断;设表分条地吧不同的法律规范按类分别汇集,条理比较清楚;确定了适合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一定的诉讼形式;比较注意条文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因此,《十二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并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古代奴隶制法中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法律文献之一。
6、试析罗马法物法的基本内容?
7、试析日尔曼法的基本特点?
外国法制史作业题
(二)(第六章--第七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宪政发展史上被誉为“近代宪法”之母的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2、英国法的渊源有()
A、普通法 B、衡平法 C、制定法 D、习惯法
3、英国法学著作一般按侵权对象把侵权行为分为()A、对财产的侵害 B、对人身权利的侵害 C、对动产的侵害 D、对不动产的侵害
4、为维护封建王权而建立起来的评审制度起源于()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
5、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的成为法典是()A、美国1787年宪法B、法国1791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 D、日本1889年1月治宪法
6、下列那一项法律不是美国首创的()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B、首创了违宪审查制度 C、确立“遵循先例”原则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反垄断法
7、美国联邦反托拉斯法主要有()
A、《谢尔曼反托拉斯法》B、《克莱顿反托拉斯法》 C、《罗伯逊-帕特曼法》D、《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8、美国法与英国法的共同点是()
A、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B、实行“遵循先例”的原则 C、强调程序法的重要性D、没有对法律进行系统分类
二、简答题
1、英国衡平法的主要特点?
2、英国法确定侵权行为的责任原则?
3、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
1、试论英国法的主要原则?
2、评析美国法与英国法的共同点?
3、试论美国司法审查权的含义及其形成?
外国法制史作业题
(三)(第八章--第九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法兰西王国封建法律的渊源有()
A、罗马法B、日尔曼习惯法C、教会法D、国王赦令
2、拿破仑时期制定的法国元法包括()A、民法B、刑法C、行政法D、宪法 3、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体制模仿了以下《罗马法大全》中的哪一部()。A、查士丁尼法典B、查士丁尼法学阶梯 C、查士丁尼学说汇撰D、查士丁新律
4、大陆法系的特点有()
A、注重程序法B、法官的作用十分有限 C、与法学理论相比更依赖经验D、主要实行民商分立制
5、德国对罗马法的大规模继承于()
A、11世纪初B、15世纪末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6、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第一部现代资产阶级宪法是()A、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D、德国1919年魏玛宪法
7、将经济生活列为专章的宪法是()
A、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B、1919年魏玛宪法 C、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D、明治宪法
8、最先提出经济法这一概念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二、简答题
1、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2、法国行政法的主要特点?
3、为什么说德国法是大陆法系的现代发展?
三、论述题
1、试述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特点?
2、试述二战后联邦德国民法的发展?
3、试述大陆法系的基本特点?
外国法制史作业题
(四)(第十章--第十二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日本以中国唐代法律制度为蓝本编撰的法典是()A、《大宝律令》B、《养志律令》 B、C、《公事方御定书》D、《御成败式目》
2、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最先借鉴()法,完成了所谓“旧民法”“旧刑法”等的编撰。A、德国B、法国C、英国D、美国 3、1946年日本宪法确定的原则是()A、民主B、和平C、人权D、自由
4、二战后,日本发展最快的法律是()A、宪法B、民法C、刑法D、经济法
5、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法主要受到()的影响? A、西欧封建法B、中国古代法C、罗马法D、伊斯兰法
6、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宪法是()A、1918年宪法B、1924年宪法 C、1936年宪法D、1977年宪法
7、欧洲联盟成立于()
A1900年B、1919年C、1951年D、1992年
8、欧洲联盟法的渊源有()A基本渊源B、派生渊源
C、欧洲联盟法的一般原则D、欧洲法院的判例
二、简答题
1、简述日本法的基本特点?
2、为什么俄罗斯法基本属于大陆法系的范畴?
3、简述欧洲联盟经济法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1946年日本宪法与明治宪法有哪些不同?
2、试述俄罗斯法的基本特点?
3、试述欧洲联盟主要机构的性质及地位? B、罗马法物法的基本内容?
答:
1、物法是罗马私法的主体、实体法的核心,由物权法、继承法和债权法三部分组成。1.物权(1)物的定义。是指凡对人有用并能满足人所需要的东西,包括无形体的法律关系与权利。物的分类主要有要式转移物与略式转移物、可有物与不可有物、有体物与无体物、动产与不动产、消费物与非消费物、特定物与非特定物、有主物与无主物、原物与孳息、单一物与集合物等。(2)物权。权利人可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其范围及种类皆由法律规定。罗马法没有将债权从物权中区分出来,但物权中有对物权和对人权之分,二者又与对物权的两种保护方式(即对物诉讼和对人诉讼)相联系。物权的划分——自物权(所有权)和他物权。所有权是权利人可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最完全的权利,是物权的核心。其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禁止他人对其所有物为任何行为。盖尤斯曾总结出所有权具有以下特性: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最早出现的所有权形式是市民所有权,其主要特征是:主体只能是罗马公民;客体十分狭窄;其转移必须严格遵照法定的曼兮帕休式、拟诉弃权式等方式进行。共和国后半期开始,逐渐出现新的所有权形式。他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物直接享有的权利,它不能离开所有权而单独存在,是基于他人的所有权而产生的物权。罗马法上的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类,前者包括役权(又分地役权和人役权)、地上权、永佃权,后者包括质权和抵押权。
2.继承(1)罗马法上的继承指死者人格的延续,财产继承是附属的。这是由罗马长期实行家长制家庭制度所决定的。继承权指死者所有权的延伸,而非指继承人的权利。家父死后,其权利必须延续下去,他的人格就得由其继承人继承。在早期,继承对象既包括他的人身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其财产权利和义务,即所谓“概括继承”。直至4世纪以后逐步形成,并于543年才确立了“有限继承”原则。公元543年,查士丁尼颁布敕令对继承制度进行彻底改革,规定继承人对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的权利义务,仅以已经登记在财产目录范围以内的遗产为限,从而废除了以往的继承人无限责任原则,而代之以有限责任原则。仍以继承人在得知其为继承人的60天内提出遗产目录者为限,否则仍应负无限责任。
(2)罗马法上的继承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早期只有法定继承,从《十二表法》开始有了遗嘱继承的规定。在罗马法中,关于法定继承人的顺序、代位继承、遗嘱继承中的遗嘱能力与遗嘱方式、继承人的指定、遗嘱的效用和遗嘱的限制等均有法可循。
3.债权 在罗马法中,债权是物权的重要内容。
(1)债是依法得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律联系。其特征是 ①债是特定当事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②债的标的是给付。③债权人的请求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因为债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2)债的发生原因 ①合法原因,即因契约所生之债。罗马早期,订立契约应符合形式主义要求。后来契约种类开始增多,出现各种契约,分为:要物契约、口头契约、文书契约和合意契约。要物契约是指要求转移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约。属于这类契约的有借贷和寄托。口头契约是由当事人以一定语言订立的契约,由债权人提问、债务人回答而订立。文书契约是登载于账簿而发生效力的契约,相当于后世的契据。合意契约既不要求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双方当事人只要“意思一致”即可。属于这类契约的主要有买卖、租赁、合伙、委托等。合意契约是流行最广、在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契约。②违法原因,即由侵权行为(私犯)而引起的债。罗马法将违法行为分为“公犯”与“私犯”。公犯指危害国家的行为,犯者受刑事惩罚;私犯指侵犯他人人身或财产的行为,应负赔偿责任。③准契约,即双方当事人间虽未签订契约,但因其行为而产生与契约相同效果的法律关系,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监护和保佐、海损、共有、遗赠等。④准私犯,指类似私犯而未被列入私犯的侵权行为。例如奴隶、家畜造成的对他人的侵害。
(3)债的分类 主要分类有: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可分债和不可分债,单一之债和选择之债等。此外,关于债的履行、债的担保、债的转移、债的消灭,罗马法上均有详细规定
3、日尔曼法的基本特点?
答:(1)日耳曼法是团体本位的法律。(2)日耳曼法是属人主义的法律。(3)日耳曼法是具体的法律。
(4)日耳曼法是注重形式、注重法律行为外部表现的法律。(5)日耳曼法是世俗的法律。
外国法制史作业题
(二)答案
四、选择题
1、A
2、ABC
3、AB
4、D
5、A
6、ABD
7、ABD
8、ABCD
二、简答题
9、英国衡平法的主要特点?
答:(1)衡平法的形成是受罗马法影响的重要表现
B、衡平法的诉讼程序比较简单,大法官颁布的命令有强制性作用。C、衡平法的调整对象补充了普通法的不足。
10、英国法确定侵权行为的责任原则?
答:(1)过失责任原则(2)比较责任原则(3)严格责任原则
11、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答:(1)联邦主义原则(2)三权分立原则(3)制约与平衡原则
三、论述题
3、试论英国法的主要原则? 答:(1)分权原则(2)议会主权原则
(3)责任内阁制原则(4)法治原则
4、评析美国法与英国法的共同点? 答:(1)、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
(2)、判例法的基本制度实行“遵循先例”的原则(3)、强调程序法的重要性(4)、没有对法律部门进行系统分类
3、试论美国司法审查权的含义及其形成?
答:是指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权通过审理有关案件解释宪法,审查联邦和州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联邦和州采取的行政措施,宣布违反联邦宪法的法律和行政措施为无效。其形成是因“马布里诉麦迪逊”案而引起的。
外国法制史作业题
(三)答案
一、选择题
1、ABCD
2、ABD
3、B
4、BD
5、B
6、D
7、B
8、D B、简答题
9、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答:(1)、人权是人权宣言的核心问题
(2)、关于政权明确宣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3)、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无罪推定等原则
10、法国行政法的主要特点? 答:(1)构成独立的法律体系
(2)具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
(3)行政法典的判例是行政法的主要渊源(4)没有编撰系统完整的法典
11、为什么说德国法是大陆法系的现代发展?
答:(1)德国法医深厚的哲学底蕴,坚持的法学基础,严谨科学的法律结构,博大精深的法典以技术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适应现代社会的变迁和需要,对公共利益和社会保障给予更多关注,推行“社会化”立法,从宪法到民商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标志大陆法系的现代发展
(3)对许多国家法律体系的确立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如对奥地利、瑞士、日本等国立法的影响 B、论述题
三、试述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特点?
答(1)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民法典(2)民法典贯彻了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3)法典保留了旧制度的若干残余(4)法典继承了罗马法的系统
(5)民法典用语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立法注重实际应用。
四、试述二战后联邦德国民法的发展?
答(1)、德国民法典中修改最多的部分是亲属法领域(2)、对债务关系法也进行了修改(3)、战后在物权法方面的修改比较少
五、试述大陆法系的基本特点?
答:(1)在历史渊源上继承了罗马成文法典的系统,采纳了罗马法的概念、体系和术语
(2)在法律渊源上,一般对主要部门法领域制定了法典,并铺之单行法规,构成较为完整的成文法体系(3)将全部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类,法律系统完整(4)法院一般采用普通法院于行政法院相分离的双轨制
(5)在法律制度的发展中,重视法律理论的概括,法学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外国法制史作业题
(四)答案
2、选择题
1、AB
2、B
3、ABC
4、D
5、AC
6、C
7、D
8、ABCD C、简答题
四、简述日本法的基本特点?
答:(1)、日本法是在借鉴外来发达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2)、日本法巧妙地融合了两大法系的特点,被称为“混合法”。(3)、日本法是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有机结合。
(4)、完备的日本经济法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日本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完善的法学理论。(6)、日本法律制度保留了封建社会的许多残余。
2、为什么俄罗斯法基本属于大陆法系的范畴?
答:(1)俄罗斯法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罗马法的许多原则,吸收了法国法及德国法的一些重要成果。(2)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同西欧各国比较接近(3)从法律渊源及法律推理模式,法官作用等方面来看,一直保持了大陆法系的传统
3、简述欧洲联盟经济法的主要内容? 答:(1)关于建立统一市场的法律制度(2)欧洲联盟竞争法(3)欧洲联盟反倾销法(4)欧洲联盟公司法
三、论述题 1、1946年日本宪法与明治宪法有哪些不同? 答:(1)确立国民主权原则,天皇仅为国家象征(2)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3)扩大了国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4)规定了“放弃战争”的条款被誉为“和平宪法”
4、试述俄罗斯法的基本特点?
答(1)俄罗斯法基本上属于大陆法系的范畴(2)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俄罗斯宪法的历史变革鲜明而直接地反映了俄罗斯国家政治形势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
5、试述欧洲联盟主要机构的性质及地位?
答:(1)理事会。是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和实际立法机构,在欧盟中局中枢地位
(2)欧洲委员会。即是立法机构又是执行机构,同时又具有监督职能,并独立于成员国和理事会
(3)欧洲议会,形式上是欧盟的最高议事机构和监督机构,但他实际拥有的权力十分有限,它的主要职能是实施监督和发表咨询意见
答: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建设建树颇多:
一是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具有宪法性质的政府组织法。《组织大纲》,共4章21条。其特点主要是:(1)受美国宪法影响,基本上采用总统制共和政体;(2)中央国家机关权力分配实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3)采取一院制的议会政制体制,参议院是国家立法机关。其历史意义在于,作为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它使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依法成立,树立起法治的良好开端。
二是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也是当时国内资产阶革命党人、立宪派袁世凯为首的大地主买办阶级等各派政治势力,在列强暗中干预下,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制定《临时约法》的目的在力图用法律制约袁氏,防范其专权,用以保卫尊重的民国政体。《临时约法》共7章56条。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为理论基础,吸收吸收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平等自由”等宪法原则而制定,集中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精神。其主要内容:(1)《临时约法》确认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国。它以根本法形式宣告朕及国家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2)仿效欧美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个人独裁,彻底否定了君主集权专制政体;(3)具体规定了人民权利和义务和保有财产和营业的自由。《临时约法》的特点:(1)规定的政权形式和权利关系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独裁;(2)规定了修改《临时约法》的严格的程序。规定了严格的修改修改宪法的程序,只能由2/3以上的参议院议员或临时大总统提出,并经参议员4/5以上出席,出席议员3/4同意后,才能进行。《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1)它首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帝制和等级特权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首次将人民渴望的民主、平等、自由赋予法律效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它确认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唤起了民主意识,为以后反对帝制复辟奠定了思想基础。(2)它确立的民主法制原则,在中国法制史上也是创举,在维护民主权利,一切依法办事,彻底否定了封建法统。
三是颁布了其他革命法令。(1)保障人权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如解除“贱民”身分,禁止买卖人口;提高女权;取消官僚特权与革除官厅陋习。(2)发扬“国魂”革除封建陋习。禁烟禁赌;劝禁缠足;发布《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3)整饬吏治任人唯贤。
四是建立了新型的司法制度。(1)建立新型的司法机关。为贯彻三权分立,实现司法独立的资产阶级法制原则,中央设“临时中央裁判所”,后改称“法院”;地方审判机构称作“审判厅”,实行四级三审制。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干涉。(2)改革审判制度。仿效西方文明的审判方式,颁布《禁止刑讯文》、《禁止体罚文》,废除封建的刑讯体罚制度。(3)采用律师制度。为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草拟《律师法草案》,实行律师辩护制度、公审制度、陪审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建设,临时政府法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性,给几千年封建法制笼罩下的中国带来了一线新的曙光,民主共和、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保障人权、司法独立、法制原则等等开始深入人心,体现了民主思想和法律观,对提高人民民主觉悟,争取人权,维护国家尊严,具有很大启蒙作用,意义深远。
4.如何认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20分)
答:南京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在南京国民政府22年的统治中,绝大多数时期实行所谓“训政”。迫于种种压力,国民党政府管理国家的手段开始从“人治”转向“法治”。从1928年到1936年,国民党政府集中进行频繁的立法,最终建立起“六法”体系,形成了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基干。所谓《六法全书》简称《六法》,狭义是特指宪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广义是指上述六大法典及其它附属法规,亦即整个法律体系的通称。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特指1927年
4月18日建立的国民党***时期制定的六法及其它法律的整个法律制度。就其内容而言,除搬用资产阶级的一些法律原则外,也继承了清末和北洋政府具有封建性的法律传统。
《六法全书》摈弃了历史上诸法合一的法制,采取了西方诸法分立的原则,仿造西方大陆法系的模式,是继受法与固有法的混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法学教授潘汉典指出,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是封建主义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法西斯法律的混合体,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其进步之处在于,它延续了自清末以来的法律改革,进一步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法律制度引进我国,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予以发展,从而把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推向最为完备的阶段。但中国仍未真正实现宪政的根本原因在于《六法全书》的阶级立场,它代表的始终是地主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
5.共产党领导下的宪法性文件和土地立法
共产党领导下的宪法性文件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苏维埃地方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及土地立法有《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闵西《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土地政策新的改变》、《关于改变对富农的策略》及《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其中《宪法大纲》对其它宪法性文件的影响非常重大,它是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制定,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它同资产阶级的约法以及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定的宪法有本质的区别。同时,它肯定了革命胜利成果,提出了斗争的方向。尽管受到“左”的影响,仍是划时代的宪法性文件。它的颁行调动了苏区人民的积极性,为以后制定民主宪法提供了宝贵经验。另外,土地立法的主要内容对这一时期土地立法的内容主要规定了没收土地财产的对象和范围,土地财产分配的标准和方法,以有土地所有权等方面的内容。其意义在于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和积极性,为探索土地革命路线积累了经验。通过学习,了解了根据土法制的性质及形成过程,掌握了土地立法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内容。总的来说,共产党领导下的宪法性文件和土地立法对中国的初期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
第四心的通过学习中国法制史,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精神。
西周的法律制度的特点是礼法一元化,礼就是法,法律的精神就是儒家的,尽管此时儒家并未真正出现。而至春秋战国,由于法家思想更符合现实,因此法家实际上取得了立法主导思想的地位,法律的精神主要在这一时段主要是法家。
中国古代的法律儒家化肇始于汉代,汉武帝之前的法律是法家化的法律以及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法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官方地位,并通过春秋决狱,将儒家思想引入了司法领域。而其后的引经注律更是以儒家经典注释律文,使法律儒家化。
从魏晋至唐,是儒家思想进入法典的时期,这个时期通过立法行为,儒家思想进入了法典,具体表现有曹魏新律的八议制度,西晋的“准五服以制罪”,南北朝的官当、重罪十条以及存留养亲制度的形成,这种礼法和一在唐律中正式形成,形成了“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
宋以后至清末是中国法制的进一步深化,此时儒家精神在中国法律中已经定型,法律的演进也就限于形式上的演化,直至清末近代化才开始引发新的变化,打破原有“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结构,引入民主宪政理念,逐步去除了法律中的儒家精神。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它阐明了法学各个分科历史发展的源流关系,因而较之法学分科的内容更加丰富。中国法制史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专门史,因而较之一般的历史学尤为深邃。因此决定了研究中国法制史不仅需要文史哲方面的知识还需具备法学的功底,因而是一门艰深的学问。从古到今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学者代有人出,相关的文献、著作汗牛充栋。
自汉以来正史中大多列有刑法志专章。《汉书》刑法志阐述的中国法律起源论,尽管不够科学,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成书于唐代盛世的《晋书》刑法志,不仅记载了针对汉末律例杂乱无章所进行的带有总结性的立法工作,并且阐述了律学的成就,及其对立法、司法的重要指导作用。尤其是
在论证“画一之法”与君主“临事以制”二者的关系上着墨颇多,反映了汉魏以来“法者,天子与天下共之”的理念。历代刑法志可以说基本上是一部含法制通史与断代法制史;法制史与法律思想史于一体的法律史学专著。由于中国古代“刑”与“法”通,所谓“刑,法也”,而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又重刑轻民、重公权轻私权,因此无论是上溯法律的沿革,还是叙述本朝的立法过程,都以刑法为中心。这种将刑法史与法律史等同起来的叙史方式,无疑是不全面的,不符合中国法制历史的实际。历代刑法志的这个根本缺陷,向我们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课题。目前,我承担的编写《清史刑法志》课题便将“刑法志”改为“法律志”,并得到清史典志组专家的的认同。
进入20世纪以后,日本法学家以中国法制历史为研究对象,创造了内容较为宽泛的中国法制史的框架、体例,对于此后半个世纪的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国家观、法律观为指导,着手创建新的法制史学。195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第一批四位法制史学研究生(外法史二位:胡大展,厦门大学教授,关子健,已经过世;中法史二位,孙炳珠改教宪法,只有我固守中国法制史,在第二批研究生中,留在人大的是张希坡,第三批研究生,留在人大的是高树荫,不久改行外调,留在人大的第四批研究生是邱远猷,不久外调,此后除1962年招收法制史研究生刘海年等四人外,迄至改革开放前,人大再未招收法制史研究生),1951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了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当时在“一面倒”学习苏联的历史背景下,以苏联学者编写的国家与法权通史、苏维埃国家与法权历史为基本教材,和编写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的范式。苏联学者认为没有国家就没有法权,所以国家与法权的历史不应分割,只讲法权史是不科学的。基此,清末以来法律学堂开设的中国法制史的课程,一律改为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至于30—40年代的中国法制史著作均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法学著作,而在图书馆尘封起来。1956年有人提出改国家与法权的历史为中国法制史,由是在小范围内讨论,究竟采用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的名称还是中国法制史的名称,即所谓定名之争。但在当时也只能采用前者,这次争论没有引起重视和影响,最后不了了之。
经过整风反右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以后,1961年初提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稳定教学秩序,这时人民大学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开始编写《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讲义,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讲义》,共三卷,我负责编写第一卷“古代部分”,曾宪义、范明辛(已故)编写第二卷“近代部分”;张希坡编写第三卷“解放区部分”。这套讲义在名称上虽仍沿袭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的名称,但在体例上却有显著的改进。按苏联教材的结构分为四部分:
一、历史概况;
二、阶级结构;
三、国家制度;
四、法权,通称为“四段论法”,(61年以前,我们编写的教材大多仿此),但在这次编写的讲义中,我们打破了四段论的机械排列,较大地加重了法律部分。这部教材在文革前曾起了相当的作用。1979年在法学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成立了中国法律史学会。在这个会上集中讨论了法制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我提出“要严格审定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范围,改进过去存在的对象不清,内容庞杂的倾向”。经过讨论,明确了法制史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法制而不是国家与法,并与此同时恢复中国法制史的名称。在研究方法上我提出:“不仅要从典章文献入手研究法制史,而且要从国家活动中去把握法制的本质与规律……中国法制史也要见人、见思想。” 在这里反映了我在研究方法上力求改变静态研究的传统,使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既见人物、见思想;也见事件、见活动,还法制历史生动的本来面貌。
在法制史料问题上,我提出:“须要大力发掘、整理、编纂中国法制史的史料,使文献资料、地下文物、社会调查、历史档案、私家笔记等等结合起来,其中也应包括农民起义中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檄文、告示、口号、规约、教义、军律等。在浩瀚的中国法制史的史料中,有些需要重新辨伪审定,有些需要酌加注释,因而也是一项不可等闲视之的科研工作。如果从甲骨文中有关法律问题编起,可以想见其卷帙的繁博。因此,必须组织力量,通盘规划,分工合作,积极落实。这项工作对于推动中国法制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始终认为不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的法史研究是空的,但是徒有史料缺乏正确的理论加以分析、运用,也难以发挥史料的价值。
在编写《中国法制史》多卷本的问题上,我提出:“要以坚实的专题研究为基础”,并设计了十个专题:“(1)中国国家和法起源的具体途径;(2)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二千多年来螺旋上升的基础、历史作用与深远影响;(3)儒家(包括宋明理学家)提倡的纲常名教对于立法与司法的影响;(4)以保障家长统治权为中心的家法、族规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5)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成因与它所反映的社会关系;(6)法治、人治、礼治、德治的相互为用;(7)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司法管辖的深入,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8)明清刑名书吏对诉讼的操纵;(9)西方资产阶级法制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的变种;(10)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的道路和特点;等等。”
为了编成《中国法制史》多卷本,我呼吁法史界同仁,以历史的使命感来对待。“如果说三十年代汉学的中心在德国,那么今天研究中国法制历史,其中包括断代史、专史最活跃的是日本。外国学者热心研究中国法制史是值得欢迎的,对他们的成果应予重视。但我们自己更应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激起奋发图强的雄心。三十年代我国爱国的历史学家为了夺回汉学中心,曾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造就了一代卓越的史学家。今天面对尖锐的挑战,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前人的成果,甚至让我们的后代向外国学者学习中国法制史,那岂不是一种罪过!因此,编写出中国法制史多卷本,是时代的需要,斗争的需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的这个呼吁是有感而发的,1978年美国教授兰德彰告诉我:“此前,世界召开过三次中国法制史国际研讨会,但都未请大陆学者,因为我们只知道杨鸿烈,可是他已过世了。”
以上就是七十年代末我对于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方法、资料、前景的反思。这个反思是经过文革之后痛定思痛的结果,也是在法学春天到来时,在认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一种经历。1981年我撰写出版了《中国法制史》(第一卷)和1982年我主编的《中国法制史》统编教材,就是当时认识的产物。与此同时,我感到还没有完全摆脱以刑法涵盖诸法的束缚。
1983年8月在西安召开了法史学会第一届年会,我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作了发言,提出“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提法应改为„民刑有分,诸法并用‟……过去梅因的„古代中国无民法‟的观点影响很大,实际上,古代统治者对财产关系是很重视的,这在立法上也有表现,至少从西周就是这样,到了宋代则更为重视。清朝的户部则例就是民法性质的单行法。过去说民事用刑法解决,但许多问题事实上不用刑法,而是用调处解决。然而也应看到,中国古代的确没有独立的民法典。”“……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到唐代已形成以律为主,并与格、令、式、典、敕、例等形式互相结合,反映了法律调整的多样性,标志着封建法制的成熟。但我们过去对这方面研究还很不够……法制史研究要开创新的领域,如行政法史、经济法史都应研究,道家与释家对法律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对少数民族的法制史,也应重视。”
西安年会上我的发言有的还不够准确,更不充分,但它反映了我要根据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来研究法制史的想法,力图打破传统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思想束缚。此后,我在一系列论著中,详细分析了法律体系与法典体例的不同,并在实践中致力于法律体系的研究。1992年出版了由我撰写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一书,就是体现这一认识的成果。此外,还组织撰写了《中国刑法史稿》、《中国刑法史新论》、《中国行政法史》、《中国民法史》、《清代民法综论》、《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史》、《中国司法制度史》等专著。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时找不到确切的词语来概括中国古代的部门法史,因而,只能借用现代部门法的名称,难免给人以削足适履之感,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最近在编写清史法律志时,我将清代民法改为“民事制定法与民事习惯”;经济法改为“经济体制与运行管理法”,行政法改为“行政管理与职官法”等等。这种改变也不一定科学,但觉得更能贴近中国古代法制历史的实际。这可以说是我在认识上又一次否定之否定的经历。
近二十年来,法制史界一批新秀成长成熟,他们的著作体现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达到了新的水平,是法律史进一步发展的希望所在下面谈谈我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法制史学的几点看法:
一、法制史研究需要总体把握与多角度相结合。法制史的是非常复杂的、深邃的,不能简单化。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好像是一个圆,但截取每一段都可能是直线。” 直线只是历史的一部分,不是整体,不是真实的全部的发展历程。历史又像是一座大厦,任何光源也不可能照彻每个角落,所以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只有总体把握与多角度相结合没,才有可能揭示中国法制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注意历史上法律调整功能的多样性。法制历史是复杂的,它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也是复杂的,因此,法律调整的功能、方式也是多样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制自然拥有对敌对阶级反抗进行专政的功能,否则法典中对反、逆、叛等大罪的严厉制裁就成为无对象的了。过去,把阶级社会法制的功能唯一归结为阶级专政是不全面的,忽略了法律对社会的调整功能,但不能因此把阶级社会的法制史说成人类自身解放的历史。
三、法制史学的任务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法文化,科学的总结历史经验。中华法文化是悠久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中不乏跨越时空的民族性因素,需要从正面加以肯定、阐发,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内涵。而为现实的民主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是法制史学生命力之所在。1986年我在为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律课,题目就是《谈谈中国法制历史的借鉴问题》,1995、1998年我为人大常委所作的法学讲座中也都贯穿这一主线。提供历史借鉴,绝不是简单庸俗的古为今用,关键是在“科学”二字狠下工夫。比如“依法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中国法制历史是有丰富历史经验可循的。
四、凡能揭示中国法制历史真实进程和规律性的方法,都可以采用。1987年第2期《科研信息》发表了我撰写的《谈谈法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其中第一次提出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法制史。稍后我在1987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上发表《开展比较法制史的研究》,1988年《政法论坛》第六期和1989年《政法论坛》第一期连续发表《中外法制历史比较研究刍议》,意在推动比较法制史研究,为此还进行了长期的组织工作。须要指出:比较的研究方法,建国初期是受到批判的方法,因为最高类型的社会主义法制同西方法制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我在1987年把比较的方法引入法史研究是认识上的再一次否定之否定。当然从历史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方法,仍然是我多年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依循。目前,许多学者运用各种历史的、社会的、系统的、比较的方法去研究中国法制史,是可喜的现象,并且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
五、注意理论与史料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纷至沓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已不再一枝独秀,出现了多元的百家争鸣,这是可喜的,但却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应有的理论深度。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是需要发展的,而理论分析也不是空发议论,而是有的放矢,揭示本质和其规律性。西方的理论,也值得学习,但要弄懂弄通,真正发挥它的作用。理论要与史料统一,重视史料但不“唯史料论”而是发挥它在实证法制历史中的价值。
六、使命感与开拓进取。发展中国法制史学,使中国法制史学的中心牢固地建立在中国,仍是法制史科研队伍应负的历史使命,当然不因此而漠视外国学者的贡献。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七十几位学者用了十九年的时间编出了《中国法制史》多卷本。为了推进法史学的研究水平,需要积极开拓法制史学的研究领域,保持旺盛的活力和进取心。
七、谦虚谨慎,自强不息。古人说:“一谦而四益”。面对博大精深的法制史,确实需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自强不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前进。当然谦虚谨慎绝不等于缺乏自信,而是更加理性地对待已有的成就和持之以恒地进取。更不因此而忽略对中青年学者成就的充分肯定。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史学无论在中国在世界,都有不同程度被边缘化的迹象,这就须要总结我们已走过的道路和经验,更加努力创造新的成就。所谓中心绝不是一枝独秀,而是要发挥法史界整体研究力
量的作用,使法律史这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年轻学子和司法干部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并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真实的历史借鉴,这是中国法制史学生命力的所在。
1、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
2、《春秋》决狱;西汉武帝后在传统法律开始儒家化的背景下盛行的,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处理案件的审判方式。其特点: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诛”、“善、恶”的标准是儒家“忠、孝”原则。)
3、十恶:来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开皇律正式确立的严重危害封建政权,及违背封建纲常伦理的十钟重大犯罪。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4、折杖法: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制定折杖之法,即用脊仗和臀杖分别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折杖法实际上改变了隋唐以来确立的封建五刑制,体现了宋初为缓和社会矛盾,宽减刑罚的变革精神。
5、七出三不去:七出:西周时期,男方可单方面解除婚姻、休弃妻子的七种情况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三不去:西周时期,男方休妻的权利受限制的三种情况,包括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6、典卖:是指典当法律规定的典卖制度。所謂「典賣」又稱「活賣」,是指將土地、房屋等不動產出典給他人,收取一定的典價,在約定期限內原價贖回。
7、《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出具体系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8、宗法制度: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9、九卿圆审:对特别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长官(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御史)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和通政司组成会审机构共同审理,判决结果奏请皇帝审核批准。
10、厂卫制度;厂,宦官特务组织,东厂,西厂及内行厂。厂卫凌驾于普通司法机关之上,不受法律约束。
简答题:
1中国国家与法起源的特点
带有浓厚的宗法血缘色彩,实行家长制的集权统治,法律与道德并用,刑起于兵。2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传统法律观念与法律制度的否定,为封建制度发展提供了条件,标志着法律观念与法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封建法制建设积累了经验。
主要内容:以法治国要求加强立法“缘法而治”“事断于法”“刑无等级”“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重刑轻罪”法律公开“布之于百姓” 3宗法制的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家族组织与政权组织合一,周王为“天下共主” 4开皇律的主要内容:死刑---绞,斩 流刑—1000里,1500里2000里
徒刑—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 杖刑—60,70,80,90,100 笞刑—10,20,30,40,50 篇章结构12篇,500条,篇目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檀兴,贼盗,斗讼,诈违,杂律,捕亡,断狱
内容特点,封建五刑基本确立,隋文帝改革刑制,取消死刑中枭首及车裂,取消鞭刑 区分公罪,私罪,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为公罪,其余为私罪 发展特权制度
八议,官当,上请,例减,听赎。
确立“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5宋代“盗贼重法的主要内容”
宋代的阶级斗争十分激烈,农民起义和士兵暴动不断发生。为了加强统治,宋政府制定了严刑酷法。以盗贼重法对付反抗朝廷行为。其主要内容为:“盗贼”罪当死者,没收家产,家属流放千里,罪当徒,流者,配岭南。上述罪犯虽遇大赦令,不得减其罪。凡窝藏,庇护死罪“盗贼”情节严重者斩首,“盗贼”之家门,必须钉挂木牌,上书犯罪情状,所定刑法。如有迁移,得经官府批准,并划定开封府诸县,河北,京东,淮南,福建等路皆为实施“盗贼”重法的区域。宋在惩处“盗贼”手段上,极其残忍,除了实行凌迟,腰斩极刑外,还往往法外用刑,如将人犯活钉令众(将罪犯钉在木桩上示众,直至失血过多而死亡),端截手足,甚至活剖取心。对于普通盗贼也加重处罚。(宋刑统)规定:凡强盗“不问有脏无脏,并处死”,窃盗,“赃满五贯文足陌处死”。宋贼盗罪的法律条款几经变化,至哲宗元祐时所修编敕,“所定盗贼犹重于律三倍”,即要比唐律加重三倍处罚。
11、西周时期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刑罚世轻世重。其表现为“建邦三典”,包括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12、列举唐律中的刑罚原则:1区分公罪于私罪原则;2自首减免原则;3老幼废疾犯罪减免原则;4区分故意和过失原则;5共同犯罪区分首犯、从犯原则;6同居者和亲属有罪相为隐原则;7数罪并发以重者论原则;8疑罪以赎论原则;9类推适用原则;10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11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原则;12律条中另有与《名例
律》不同规定的按照律条本文处理原则。
13、文景时期刑罚制度改革内容:1汉文帝时期因淳于缇萦的上书,宣布废除肉刑;改黑京(qiong)为髡钳城旦舂五年;改劓刑为笞三百;改斩左趾刑为笞五百;犯斩右趾,杀人而自首,官吏贪赃枉法等罪名,在裁判确定后又犯笞刑以上之罪者,皆弃世处死;明确规定了劳役刑的刑期,2汉景帝时期:先后两次减少笞刑的数目,斩左趾的笞五百下减为二百下,劓刑的笞三百下减为笞一百下;颁布《捶令》(注:捶不是这个捶,是竹字头下一个垂字)规范笞刑;废除石桀(石为部首)改为弃世;规定被判死刑者可以选择改为执行宫刑,将宫刑作为死刑的代替刑罚。
论述题
14、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1西汉初由于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国库空虚,同时吸取秦朝败亡的教训,刘邦以及吕后,文景帝都主张以“黄老思想”为法律知指导思想,推行以道统治,无为而治,轻徭赋税,宽省刑罚,与民休息,重视民法修身。
2、西汉至武帝初年,中央政权日益巩固,大一统局面逐渐形成。董仲舒应时改造儒家理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经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指导,强调君权神授,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礼律融合的思想。
15、《唐律疏议》述评(制定内容,法律精神,特点,意义):
1、制定内容:基本沿袭了《北齐律》以及隋《开皇律》的编制结构,分为12篇,号为500条文,其各篇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2.、其基本精神为1)维护皇权制度,确保君主尊严;2)维护封建特权制度;3)维护封建家庭伦理;4)维护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5)惩治官吏犯罪,6)保护官私财产;
3、其特点为“礼法合一”、科条简要、语言精确、立法技术高超;
4、其意义:唐律疏议作为中国古代集儒家化之大成的法律,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封建立法技术的成熟,也是中国古代完全融合的产物,标志儒家法律思想主流的地位最终确立,长期被以后的皇朝沿用,而且对于整个东亚地区各国的法律也发生重大影响。
16、西周时期礼和刑的关系以及影响:关系:1礼与刑事西周法律体系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2“礼”山谷积极的规范,“刑”是消极的制裁,二者相辅相成,“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人刑”。
影响:礼与刑构成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法律体系。礼与刑的作为阶级统治工具,两者的阶级本质是完全相同的,提供了中国早期奴隶制国家治国的重要经验,给后世封建法制以巨大的影响。
17、明朝法律指导思想:1刑乱国用重典 , 重典治吏与重典治民,即取消官当、除免,重绳赃史,严惩犯上作乱及贼盗
-读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有感 作者及作品介绍:
黄宗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现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系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明清以来社会史、经济史和法律史。主要著作有:《法律、习俗、与 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
《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是作者继《》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之后第二卷。在黄宗智先生看来,法律的表达与实践是不同的,因为法律的实施受制于很多客观现实。本书从典、田面权、债、赡养、妇女婚姻权等五个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部分先读者展示了清代与民国的法律在这五个社会生活领域的表达与实践的不同
婚姻、家庭制度,决定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决定于政治状态,还受传统的习惯支配;它们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历史研究必须把婚姻、家庭、妇女的问题包括在内,需要把它们同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领域一起进行考察,才可能把握社会全貌和阐明历史的进程。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清代到民国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权利地位的变化
清代到民国初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权力地位的变化
一、清代
1、妇女的婚姻自主权
清代法律从来只赋予妇女在社会中从属的地位,视为丈夫的附属物。因此清代妇女对自己的婚姻基本无自主权可言。清代律法赋予了男女双方父母主婚权,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如果说男方尚有选择的余地的话,那么女方就基本无选择的权利,她们大部分只能被许配给父母中意的人家。另外,清代还有童养媳的陋习。法典本身没有正式承认这一习俗,但在那时,刑部承认并容忍了它,因而使其具
有少些的合法性。在允许人们把年幼的女儿卖作童养媳时,刑部所持的态度和对待被迫把自己的妻子卖与他人为妻妾的穷人的态度一致。一方面,他承认广泛存在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以同情困境中的穷人作为解释理由。法律应该同情那些为生存所迫而出售其妻女的人,不应惩罚他们。因此,对于童养媳来说,其命运更悲惨,如果婆家家境颇佳,丈夫在世,她的生活兴许有了个保障,但如果当夫家家境贫寒或丈夫过世,她有可能被夫家卖出或为丈夫守贞一生。
清代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妇女再婚的自由。清代法律规定妇女在丈夫亡故;丈夫外出没有消息,没有明确的亡故的消息,但是年代已久;被丈夫或者夫家典卖的情况下有再婚的权利。但是在更重封建观念的束缚下,一个想要再婚的妇女的再婚请求权很难得以保全。
2、妇女的财产权
妇女在家庭中的财产所有权是妇女地位的一个重要体现, 但在中国古代, 妇女在结婚后没有财产所有权, 更没有财产管理权。中国古代妇女的活动范围主要就是在家庭中, 她们在婚后所能处理的财产很有限, 只能是自己的日用衣饰用品而已, 对于自己从娘家带去的妆奁也没有管理权。如果夫死再嫁或被夫家逐出, 这些妆奁也是不能带走的。妇女在家庭中的这种处境使她们除了当男人的附属品之外不可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女人的独立自主根本是无从谈起的。清朝末年法律改革时由于政府的注意力并不在于人的个性的发展与妇女的解放, 所以在妇女的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方面没有明文规定。一般情况下女儿在家中无财产继承权,只有在家中无子的绝户人家女儿才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对于寡妇来说,对夫家财产的继承权也收到严格的限制。首先要求其守贞,不得改嫁。其次,寡妇对于自己继承的夫家遗产没有处分的权利。再次,寡妇所继承的遗产份额一般只够解决她和子女的温饱。如果寡妇为了生计被迫改嫁,她从娘家带来的嫁妆也归夫家所有。
3、人身权
由于清代法律不承认妇女的自主地位,妇女也无人身权可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纵容妻妾犯奸:这一条律主要涵盖把妻子卖给他人作妻妾(“买休卖休”)和把妇女卖给妓院(“卖娼”)。清代“买休卖休”一词字面上与丈夫终止婚姻(“休”)
有关,但明显的意味着妻子是被出售给别人做妻妾。虽然清代法律禁止买卖妻子,且规定犯罪责任不是由妇女,而是由那些占主动地位的人承担,妇女从属于这些人:丈夫、父母,或鼓励或允许她们卖娼的公公婆婆。但是,在18世纪,买卖妻子变得十分普遍,以致清代司法者承认、容忍了它。至迟在1818年,刑部采取这样的立场:丈夫如因贫困所迫出售妻子将不会以违反“买休卖休”律而受到惩罚。
(2)略人略卖人:最初的略人律仅只提到出售妇女和女孩(以及男子和男孩)为奴。但在清代添加了几条例,提到了该问题的其他方面。结果,最初只有狭窄用途的律变成了一个涵盖了各类买卖妇女行为,不仅包括被亲戚,也包括被外人买卖;不仅只是被卖为奴,也包括被卖为娼或与别人做妻妾等等。事实上,此律的范围变得宽泛到足够与前面的“买休卖休”规定重叠。所以法律规定,犯罪的责任不再受害的妇女,而是占主动地位的丈夫、父母以及公婆等。
(3)逼孀妇改嫁:在清代的农民社会里,一旦妇女的丈夫死了,她极易受到夫家的侵犯。如果她无嗣或者年轻而有姿色就更是如此,因为能在妇女市场上卖一个好的价钱。如果一个孀妇无依无助无法回到娘家,她会遭受巨大的压力要她改嫁,为了她可能带来的彩礼。清代的法典偏护敢于抗拒这些压力的寡妇,赞扬她们“守志”,并规定夫家或娘家违背他们的意愿强迫其改嫁为不合法行为。
(4)童养媳:在清代,法典本身没有正式承认这一习俗,但在那时,刑部承认并容忍了它,因而使其具有少些的合法性。在允许人们把年幼的女儿卖作童养媳时,刑部所持的态度和对待被迫把自己的妻子卖与他人为妻妾的穷人的态度一致。一方面,他承认广泛存在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以同情困境中的穷人作为解释理由。法律应该同情那些为生存所迫而出售其妻女的人,不应惩罚他们。
(5)背夫在逃:妻子应该与她的丈夫留在一起的,从他身边逃开就是背弃,是犯罪。这是清代婚姻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妇女被看做是父系家庭的获得物。丈夫相反地从来不会被认为是在遗弃妻子,如果他离开她几年没有回家,法典假设丈夫必定是一个正在逃避法律的罪犯。所以这个规定只适用于那些嫁给被当局通缉且长期逃匿的罪犯的妇女。其实很多妻子只不过是回了娘家,那是清代愁苦或者受虐待的妻子寻求解脱的主要方法。由于法典不禁止她留在娘家多长时间,她的丈夫如果想借助法律逼她回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声称她的行为是“背夫在逃”。
二、民国
1、妇女的婚姻自主权
民国时期法律摒弃了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名“自然人”,男人与女人拥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包括选择自己的伴侣。除非双方未成年,否则不需要父母的同意。另外,婚约“由男女双方当事人自行订定”,而不是像清代那样由双方家庭订定。因此,与清代相比,民国时期的法律废弃了父母的主婚权,给予男女双方婚姻自主权,妇女在婚姻的选择权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另外,民国时期的法律与清代相比,不承认童养媳并且赋予妇女请求离婚的权利。这些规定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护了妇女的权益,较之清代有了不小的进步。
2、妇女的财产权
由于民国时期的法律承认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大理院在审判过程中开始吸收西方民法关于夫妻财产的法律, 在判例中对妇女的财产所有权做出一些新的规定。如规定女子在家庭中有与男子一样的财产权利,女儿可以像儿子一样作为“直系血亲”继承土地和财产。而且这些继承财产及结婚时候的嫁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她的。到北洋政府修订民律草案时把大理院历年判例收入其中, 其中关于妇女在家庭中的财产所有权, 规定: 妻于成婚时所有之财产, 及成婚后所得之财产, 为其特有私产。这样就在民律中明确了妻子在家庭中对于部分财产的所有权。与此相关的妻子在家庭中的财产管理权, 在民国初年的变化不是十分明显。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基础, 清末民初中国妇女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局限于家庭圈子之中, 所以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变化就成为妇女地位变化的重要一步。从大理院判词和民律草案的修订来看, 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权的提升是非常艰难的。妇女财产管理权的微乎其微的变化使妇女的财产所有权很难得到切实的保障。
3、妇女的人生权
(1)卖妇女与寡妇改嫁:
国民党法律和清代法律一样严格惩罚任何违背妇女意志买卖妇女的行为。在买卖妇女上,国民党法律概念最大的变化在于,完全摒弃清代把妇女视作非自由主体的观点。而设想成年女子是独立的自主体。这导致国民党法律制度既缩小了法律下的可惩罚性的范围,也缩小了保护的范围。对于寡妇,国民党法律也缩小
了保护,既因为现在寡妇也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且贞节不再是国家坚持的理想。婆家就可以强迫寡妇再婚。但在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更大的保护。寡妇的嫁妆在任何时候都是她个人财产。以此赋予寡妇对付其夫家亲戚的权利。国民党法律不承认童养媳。但是在实践中,妻子们不能够再请求法律阻止她们的丈夫把她们卖给别人做妻妾,因为可惩罚的范围比过去窄。但是由于国民党法律完全摒弃了“和的概念”,在买卖妇女的行为中,妇女完全不受处罚,即便她同意。清代禁止把妻子卖休与别人为妻或为娼的旧条文不复存在,面对这种情况的妇女,法律上的唯一出路就是起诉离婚。寡妇在丈夫死后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可以选择改嫁还是守贞。留在夫家守贞的妇女,夫家有供养她的义务。如果夫家有正当理由,家长当然有权利赶她走。新法律也赋予了寡妇一定的财产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她对抗夫家的权利。然而,寡妇也不能再申诉禁止强迫她再婚的条文或贞节的理想。在实践中新法律不承认童养媳的合法性。所以她们没有清代法律下还能得到的作为准新娘的一丁点合法性。现在实际上和妾的地位相当,在法律下他们根本就没有地位。此外,她们可以被以“正当理由”逐出家门。因此,国民党法律既缩小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也缩小了对妇女的可惩罚范围。
(2)分居、通奸、离婚:
关于分居的规定对于丈夫来说,他在反对妻子离开家的情况下载国民党法律下占了便宜。对于妻子来说,她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定自由的同时,法律在另一方面保护了她们不被毫无理由地抛弃。对于通奸,国民党立法者试图在此领域进一步体现男女平等,但在实际中新条文并没有什么影响,“受害的”配偶总是丈夫,而不是妻子。在离婚相关的实际中,尽管新法典有惹人注目的条款,司法实践常常仍然遵守旧的方式。变化是肯定的,但其程度不应过度扩大。国民党法律有“以恶意遗弃”的概念,遗弃配偶可构成离婚的理由。规定配偶双方生活在一起的义务,使得丈夫从对法律对待“同居”的立场上得到一定的司法援助。清代妇女没有自主权,因此在“和奸”只考虑妇女同意还是抵抗一个男人对她做什么。而民国法律出现“通奸”的概念,认为双方具有同等的积极自主,并且它只适用于已婚者。
三、结论
简言之,清代法律认为妇女具有极其有限的自主意识,也就是说妇女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