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情感的心情日记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处安放的情感的心情日记

无处安放的情感的心情日记 篇1

清晨我早早的起床,实在让我无法平静的睡觉,昨天看了一部<<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一天时间就看完了,结局却是让我意想不到,我却为了这样的结局久久不能平静心情而影响睡觉,以至于早早的坐在电脑前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渲染着不能平静的心情,也算是为电视里的女主人而感到不平吧……

这是一部经典的爱情故事,电视剧是用这卷清凉人心的老胶片制作着,来纪念我们无处安放、无处皈依的青春,在彼此的吟唱中,莞尔一笑。复杂曲折的爱情故事最后的结局选择了一个不爱而为了责任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我突然为里面的女主人而感动不平。导演为什么要这样的结局呢,难道是因为我们的青春无处安放,所以才会使结局这么让人无法接受。我深深的被戏入化了,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而且感慨情感丰富的人,对于感情也许谁也放不过,说不清,当我在次回忆起结局的时候,我又是一阵凉。当然只有看过电视的人才知道是什么样的感受……

现实中我们又会在怎样呢?当爱情出现三角恋的时候是否在周旋着去怎么选择自己的感情结果呢?是否会为自己的责任去选择对象呢?当背叛的时候是否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这一切不满的世界呢?没有爱世界就不美好,暗淡的.生活会很乏味和枯燥,当然,在这世界充满爱的情况下,我们又能不能泛滥着自己的情感呢

我们年轻,感情可以不止一次,可以选择另一段从新开始的生活和情感,但受伤的心又怎么能平静呢,人有时候很脆弱,抓不到任何东西的时候,就更不堪一击。也许我们没电视里的经历和人生,但却从片中看到另一个情感世界和生活的无奈……

无处安放的情感的心情日记 篇2

一、孤独者

小说一出场的是年年都要拍遗照的保润祖父,而就在最后一次拍照中,祖父的魂便化作青烟飞走了。祖父因丢魂而变得疯癫,所以被家人送进了井亭医院。在精神病院,祖父为挖魂而破坏了医院的树木,儿媳妇粟宝珍宁愿替老人赔偿也不愿接他回家,每次祖父都像迷路的孩子样等待着回家却终不见家人身影,等待他的是那些身穿白大褂的蝙蝠。在金钱驱使下,家人更是变卖祖父的龙头床与老宅,卖掉了家里的先祖,开启了下贱的发家致富之路。保润在医院照看祖父期间,他专注于利用祖父的身体,搞革新搞试验,研究最完美的捆绑工艺,向人们展示他的才华。祖父像狗样被束缚着,散失了应有的自由与尊严。

二、欲望者

“每个季节都充满了圈套,所有圈套都是由欲望编织而成”。碰撞于香椿树街的保润、柳生及仙女,让香椿树街弥漫着堕落的气息。一棕荷尔蒙气息浓重的强奸案从此将三人绑于一起,三人懵懂的青春就像是一个三脚架,既可以说搭建起一个演绎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情感和“危险关系”的命运枷锁。[1]柳生强奸了保润邂逅的仙女,且买下她口中的秘密,将罪行嫁祸给保润,保润含冤入狱,仙女离开,柳生在忏悔中度过。然而,他们的故事并没因此而戛然而止,命运的枷锁也并没由此从三人身上卸下,而是更紧更牢的撕扯着她们那危险关系。保润出狱后侍机清账报复,白小姐已堕落于红尘。在柳生新婚之夜,他被保润捅死......他们这一切罪恶都源于那无尽膨胀的欲望,因浪漫和冲动铸就不可原谅的罪孽,柳生与保润、小仙女之间的青春游戏,成为数年后爱恨情仇的渊薮。[2]保润以暴制暴来完成了自己的报复,出狱后的他将有可能再一次入狱甚至截止了自己的余生;柳生因犯罪而忏悔,但终究还是逃脱不了死亡;仙女穿梭于风月场所,更是因欲望而走上用肉体来换取物质享受的不归路。因利益不断与男人周旋,不断玩弄男人的同时也被男人所玩弄。去欧洲旅行,怀上富商庞先生的骨肉而被抛弃,还被逢场作戏的庞先生称为“堕落的婊子”。怀孕后的她焦头烂额地寻求干爹、哥哥的帮忙而遭拒绝,最后只得被柳生安排在保润家的老宅待产。此刻,一直被她歧视的柳生成了她唯一的救命稻草,不料最后这护身符也离她而去。雪上加霜的是,柳生母亲及街坊邻居将柳生死亡的罪名扣向了她,在阁楼遭到众人的围攻时,一向尖利的她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在漠视与讥笑中拖着肚子被逼向了污水河。她瞬间感觉香椿树街拒绝了她,整个世界都在拒绝她......这正是从桀骜不驯、乖戾的小仙女衍变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白小姐一生命运跌宕浮沉的真实写照。[3]仙女的一生是荒芜的,她既是罪恶的承受者又是罪恶的制造者,欲望是她滋生罪恶之温床。被强暴后的她选择用金钱来隐瞒真相,用权势来颠倒黑白。继而沉醉于风花雪月,金钱是她虚伪爱情的筹码,物质是她出卖肉体的招牌,她用纸醉金迷的生活填补了内心的空虚。当然这样的风尘女子也从未获得别人的尊重,男人将她玩弄于鼓掌之中。在世人眼中,傲慢的她是“一只破碗,碗里盛满她的罪恶,残缺的碗口溢出来的都是贪婪的泡沫”。她的命运由绳套控制在一个个男人手上传递,传递的最后便把她这只破碗一次从香椿树街抛下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三、妄想者

在骚动的井亭医院,住着富甲一方的郑老板,害有妄想症,时常惧怕别人杀他而带着避孕套和捆捆纸币跑进了公安局,由此被姐姐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院中,郑老板极度沉迷于女色,姐姐带三十位小姐来为他庆祝三十岁生日,供他消费。他沉溺于无节制的肉欲来麻痹自我,极度荒淫。另外,也是患有狂想症的老革命军康司令,因忍受不了郑老板的淫乱而举枪将他从楼上扔下去。他们俩不仅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而且是时代的病人,都深陷狂想的泥潭,想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精神上的躁动,内心上的空虚,都使他们病入膏肓,如同一个个迫害狂,游离于自己的怪圈。还有香椿树街那一群群的狂热掘金者,终日躁动不安,一心追逐着发财梦......

四、时代背景

每部作品的出炉都根植于孕育它时代社会的土壤。通过千姿百态的人物,苏童《黄雀记》为我们刻画出的是一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浮世画卷。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的实施,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全社会都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都洋溢着浮躁的气氛。然而,就在经济取得可喜成绩时也免不了时代的创伤。在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下,人类找不到生活的人生坐标,在骚动下人们丧失了信仰与价值观,精神紊乱,灵魂难以安放。

小说以失魂的祖父开场,为全文涂上了灰暗色彩,也暗示着当时香椿树街市民的“丢魂”。我们可看到在香椿树街上,孕育出的是一群丢了魂的畸形人物。保润、柳生及仙女三人的魂丢在欲望的爱恨情仇中,伴随着他们的是虚伪、罪恶、伤痛......不管是“保润的春天”或“柳生的秋天”还是“白小姐的夏天”,等待他们的都是严寒的冬天。郑老板将魂丢在美色中、乔院长将魂丢在金钱与权势中、粟宝珍夫妇将魂丢于“钱途”。因虚荣而沦落红尘的仙女,更是找不到可以寄托的精神食粮,只能寄托于金钱来获取短暂的欢乐。还有香椿树街那狂热的掘金者......可见,作家苏童用戏谑的口吻向我们叙述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里的人都如同是被抽走灵魂,于历史大地上夜夜笙歌的狂欢躯壳,他们行尸走肉般穿梭于香椿树街,信仰破产,连庞太太的《圣经》也散落于花园。世人脑子长满细菌,各自麻醉于罪恶的世界,一片混乱与狼藉,找不到归属,充斥着惶恐与疏离,他们的魂都被出卖。

国家改革,经济转型,都标志着我们国家向新文明又迈进了一步。而令人惴惴不安的是,如祖父所说:“我们的国家正变得日新月异”之时,一股股不文明的黑旋风正席卷着我们的文明社会。社会正蠕动着一群群蛆虫,侵蚀着人类的灵魂。琳琅满目的新兴事物也滋生了人们那尘封已久的欲望,欲望的蠢蠢欲动使人变得庸俗不堪。奉行“成功学”的更是大有人在,现如今这是一条普天大同的生存之道,像是一种愚蠢而固执的公共基因,奔腾在每个人的血液里。[4]人们脑子充斥着垃圾,为了利益相互排斥而变得无情淡漠,个个都有着冰冷的心肠,硬得像块生铁,硌着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硌着了自己,最终连冷热疼痛都感觉不到。这个浮嚣时代已抛弃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道德,这个世俗社会已丢弃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正统风气,信仰之柱的坍塌。总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类普遍处于一种“无根”的混乱状态,灵魂已无法皈依。

五、宿命意识

《黄雀记》中造成人物悲剧的明线是时代背景,而隐藏于背后的一条暗线便是人类那难以摆脱的宿命。苏童将“黄雀记”作为此部小说的题目,寓意在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黄雀”便正是这命运观。此“意象不仅帮助苏童在小说中塑造了凄清幽怨的叙述氛围,而且它还构成了小说叙述的深层动力。”[5]小说中所有的“失魂者”,没有人会意识到,命运对于他们的相识会铺下怎样的轨迹。他们个个似一条不安分的鱼,自以为游得很远了,可最终发现一切只是个幻觉,游来游去,还是逃不脱这个命运的渔网。无形的命运总是以苍老的眼神在窥视着他们,吞噬着他们的影子。

小说的最后,死的死,逃的逃,走得走,而那疯癫的祖父却年年益寿,与仙女的怒婴为伴留在了香椿树街,痴呆而又坚韧地延续着他那不朽的生命,这是作家对世俗社会的讽刺。人生生死一个轮回,除了死亡与新生外,命运都在以深邃的目光洞悉着我们在人世间的种种行径,它们如同祖父的目光像夏天一样的明朗。此时,耻婴安静地依偎在祖父怀中,以一老一新凝结成一次生命的轮回。世间万物总在阴阳互补中不断的变化发展,“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6]这将是人类无限循环的生命过程。年老祖父生命的终结似结束但又因耻婴的诞生而意味着新一轮生命的开始,不羁的人生又将延续,在轮回中将再一次接受命运的审视。

江苏作家苏童向来以讲故事著称,于日常生活中挖掘普通小人物那人性的暗疾,在现实基础上虚构出一个个空幻之物,力求将具体现实抽空而显现出很强的舞台性。其创作明显带有南方文人的阴郁情致,下笔都给人一种阴雨绵绵式的粘稠感。《黄雀记》既显狂欢之气又带颓废之苍凉,作家以人文情怀来审视世俗社会中人性的残缺,用诙谐笔调鲜活饱满地还原出浮躁时代下荒诞的芸芸众生,致力于挖掘出时尚社会背后的时代污垢,上演出一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尴尬戏剧。

摘要:先锋作家苏童新作《黄雀记》,以保润、柳生、仙女三人的晦暗青春而展开,继而书写香椿树街狂热的芸芸众生。在此,作者用香椿树街作为时代社会的缩影,借“失魂”来映射出喧嚣时代下众生的苍凉窘境,上演出一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尴尬戏剧。

关键词:失魂,罪恶,时代,命运

参考文献

[1]张学昕,梁海.变动不羁时代的精神逼仄——读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J]辽宁: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3):83.

[2]张学昕,梁海.变动不羁时代的精神逼仄——读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J]辽宁: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3):83.

[3]黄敬军.浮嚣下的命运惶惑与精神逼仄——读苏童的新长篇小说《黄雀记》[J]吉林: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3):115.

[4]鲁敏.《六人晚餐》[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4):302.

[5]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M]汪政.何平编.苏童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无处安放的青春 篇3

每天清早出门,入夜才回,与村里邻居没多少联系……除了房租和水票。这是这里许多年轻人的日常写照。对他们来说,这里不过是个睡觉的地方。

27岁的洪卫兵与新婚妻子何乡苹刚刚搬进唐家岭的金华公寓。每月400元的房租,外加120元的冬季取暖费,将简单的行李搬进屋子后,爱情和心情都有了着落……

刘成良又失业了。之前,他在中关村一家小公司找了份策划的活儿,工资平均1200元/月。他和 23岁黑龙江来的大学生荣忠辉同租,两人分担400元的房租,再加每月150元的伙食费。15平米的房间只能摆放两张单人床,除了一个衣柜没有任何家具。在一张矮桌上,刘成良熟练地切着豆腐干,没有锅,他用一个电饭煲来炒菜,用筷子作锅铲。刘成良认为现在这个阶段只是过渡, 他有个新的创业计划。他最希望寻找到的投资方, 一个是柳传志,一个是马云……

无处安放的青春作文 篇4

青春究竟是什么呢?纯粹的哭,纯粹的笑,纯粹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掺杂半点世俗的圣洁,就像绽放的雪百合那般。是的,我们有时可能无法把握自己的爱情,无法掌握自己的青春,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但是我想,在我们拥有它的时候,也许可以投入得更多一些,更真实一点。因为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青春会告诉你他赋予你的涵义,那时的你会为此放弃全世界而毫无顾忌。青春流逝在这青春中间,是我们无处安放的感觉,在你留意到他之前。人一辈子,总得动真格的爱上什么人,然后失去他,最后长大。

这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坏人,他们也不是存心要欺骗你的,只不过是伤害了别人,自己不知道罢了。

风干的眼泪变得更加冰凉,也许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只是欲盖弥彰。他是她不能言说的伤。青春的往事,最终遗落在那山野沟壑,以及那穿越小桥流水的清风明月里。经历了那么多,感情的事无法割舍却又不得不割舍,阴错阳差往往只能归于有缘无分,这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定数。最初的爱情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坚不可摧,只要一点点诱惑就能摧毁,如此单薄,如此无力……

一个女孩子在社会上最好是不求人,求人就是欠人人情,欠人情就得还,虽说这是件小事,可是会养成一种习惯。不要跟人张嘴。对一个男人过于依赖,最后总是更多伤害。

人一定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人和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将来的单位,生活上,人情冷暖,事态炎凉。这都是最正常不过的,并非只有一个人的遭遇,不要想不开,要坚强,要学会面对,应对。要相信自己,只要人在,一切都在。”

孤独是你的敌人,可也是你的良师益友。全看你的态度,不苛求你有多么坚强,毕竟是女孩子,只希望你学会享受孤独,战胜孤独。

忽然觉得亲情是如此伟大,即使在已经消亡的时候。也许,这世上所有人都是别有用心的在接近你,有所目的的在讨好你,但至少父母不会。他们总是想要为你好,只不过有时候也会用错爱的表达方式。

我准备失恋一次,然后嫁一个特别爱我特别有钱的老公。人一辈子,总得动真格的爱上什么人,但是一旦爱上了,第一步是失去自己,第二步就是失去你的爱情。

我们渴望自由,总是希望大人们不再干涉我们的选择;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痴迷的喜欢的作品,一同关注的焦点,共同热衷的话题;我们充满着对成人世界的好奇,藏着一些只有密友才知道的秘密;我们都有过一心向往的国度和城市,有过远走他乡离家出走的念头;我们都曾冲动过,也为自己的年轻付出过代价,但从不计较得失;我们青春的故事里,都体验过离别的伤逝,有过一梦三四年的经历;我们明知道会被人伤害,却仍会义无返顾地决意要尝试那诱人的禁果,然后坚强的微笑着;我们都希望能放肆一回,轰轰烈烈的爱一场,因为这是成熟的必经之路;我们追逐着自己的梦,寻找着一个可能永远没有正解的答案;我们边走边唱,青春已在我们的歌声中不经意地老去。

无处安放的青春散文欣赏 篇5

青春,我们一起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在青春中我们一起笑过、哭过、疯狂过、坚持过,却最后还是如美丽的烟花一样转折既逝,充满了太多的遗憾。

有着回忆的青春,留下了太多太多,至少还有一个想念,终归是好的,因为你还有让自己想念的东西。如果是一片空白,那青春是该多么枯燥。

不记得是在那一天我们相遇,相聚在同一个城市,当初莽莽撞撞的我们走到了一起,不为别的,只为了同一个目标。当初我们年少轻狂,总想着青春快快流去,可到了离别之际却又是那么的不舍,其实面对这离别更加感谢当初的相遇,没有当初的相遇又怎么会有现在的离别,更不会有着我的青春。

青春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只可惜,我们已渐行渐远。

不是因为时间,也不是因为距离,而是我们开始接受现在熟悉的一切。高中毕业后,曾经玩得比较好的朋友都去往了不同的城市,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又忙着与其他的人交往,开始了各自不同的圈子,渐渐地淡出了各自的视线。偶尔的联系“最经还好吗?”却是千篇一律的回答我很好,难道过往的青春就这样了吗?偶尔的怀念,渐渐的也明白了:青春只是一场回拨,也只是无处安放,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

我开始很平淡地接受这一切,告诉自己:该来的,总会来,无论怎样都不会走,该走的,总会走,无论怎样都不会留下。

曾经的我天真认为,青春的离别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相遇,可现在我明白了青春也不过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想着那些曾经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彼此之间就好像两条不相交的线,从此不再相交。不是因为不在乎了,而是有了太多的借口,青春就如一场梦,梦醒了,人散了。这就是所谓的曲终人散吧。

我以为那些久久不联系的人,最后会变成思念,可是,我们现在谁又还记着谁!也只是过着各自的生活,就如你没有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只因时光、距离、新的生活就这样了,然后渐行渐远。

青春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就如同成长,它见证了我们青春中的足迹,从莽撞无知走向深知事理、从青涩少年走到成熟,走到有的时候我们只是自言自语的说“想念不如不见,相见不如不见”,怀念终归只是怀念,也只是过去。

青春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渡,一个人的成长,我无力去改,也不想去改,我只知道没有青春后的苦涩,又何来成熟后的无言。青春换来的是成长、换来的是离别、换来的是想念、换来的是成熟。我们要学会接受、学会看开、学会淡然。我们见证了太多的世态炎凉,我们终将也不能幸免。

我们总得长大,让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变成回忆,成为多年后最美的回忆。

我们要学会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因为这就是你的青春,是属于独一无二的你。

无处安放的流年随笔散文 篇6

天边的云卷被夕阳夺去呼吸,漫步闲庭,花开花落间,一句独自哀鸣的怅惋,留余在了此生隔世离空的梦里。

蓝颜亦远,谁来抚慰我的半世孤独。

蝴蝶执迷着彼时路上的桃源盛景,却终究飞不过沧海桑田的广袤,尘世间如此种种的束缚,将鸿雁孤飞的翅膀零落,但愿此年中人不再留恋,不再孤苦于此念蛮荒的诺言。

颤栗中,慌忙逃离,那一段仓惶的年少。

一切过往在时光的摩挲中渐行渐远,轮回着而周复始的命运。那时执手相依的红颜,有多久再没于深夜私语,再没联系,那份曾经呼喊着一生一世的诺言,却也附和了岁月留在记忆的深处。无法抗拒回忆的痛楚,原以为的生世安宁,也终将如水月镜花般破碎,往事的残骸,静默在荒芜的青丘之上。

我终将属于无垠的荒夜,一个人独自流浪。

宛若烟花盛世,再多美好也不过一个转瞬便已而消散,我只留在往事的岸边,默然沉吟烟花逝去的悲伤。

或许,烟花如瞬,甘愿为黑夜寂然绽放;或许,烟花如靥,寥寥一生,只为等待此刻绝美的笑言,却不断牵引出埋没在灵魂深处极力撕扯的迷乱。纠葛的思绪,也尽在此般荒芜的一夜中停下,莞尔不语,只为烟花的凄洌奏出亘古的咏叹调,落寞的人群,再次堕入永无尽头的荒野,独自悲戚。

所有的花季本该在如此无忧的岁月里,安享命运给予的清欢,与无知的年少,畅想未来的张扬,却被一些人一些事生生的闯入,打乱了命运的基调,我留在原地茫然注视着你的瞳孔,却没再有一双手,可以将我从命运的枷锁里解救,许我一世安定。

长久等待,只为某一天某一个人,拨开遮挡阳光的云雾,在我心间种下绚烂如斯的光芒。

如若黑夜未尽,我宁愿一直如此孤独的守候,深信着,你口中将来的美好,如今的我深深的恐惧着那般流离的岁月,空洞无稽的谎言。

此般感伤的夜里,空对着屏幕,木然的敲打出一字一句,周遭的静谧,映衬着月色的苍茫,往事的烽烟将那轮明月掩盖,遮去了此间黯然的夜里最后的一丝光亮,淡然如斯的命途,那道明媚动人的光芒,早已消失在岁月的海平面。

我的笑容不复以往的灿烂,幼时的同伴,走失在来时的路上,失足的人们,再也找不回回家的路。

那段因旧事而格外耀眼的年代,也终只是在夜阑人静时,自欺欺人的`把戏,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再转圜,一如你离开时的决绝,纵然千番不舍,却再也找不到挽留的借口。

那一段流年,放逐在悲欢的尘世间,我苍茫找寻心的归宿。

那一曲伶仃,弹唱着浮生的落寞,百转千折中缭绕出碧水晴川的景致。

时光匆匆而过,放手追逐的命运,在两生的凋零中破碎,点滴留恋,零星着此间魅夜妖娆的发丝,缱绻出无限缠绵。

某一刻,忘记一切愁苦,从世道中抽离,在某一处春暖花开的地方,留下一簇迷迭,换来下一世,不喜不悲的情节。

一段时光的仓惶,

一指流沙的无道,

一张宣纸的厚度,

一番岁月的波折,

悲欢离合中,沉淀出永恒的终点,

烟花一灿,始而消逝,

无处安放的儿歌 篇7

“你们有多久没唱过儿歌了?”当我询问身边的朋友的时候,有人回答“十几二十几年吧”、“记不清了”、“儿歌啊,那是很久远的事了”……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但答案都指向了同一个事实——儿歌已经离我们成年人很远了!

每个人都有过童年,无论童年是在什么样的氛围下度过,对儿歌都有或多或少的理解或认识。说起儿歌,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些熟悉的旋律,不管我们有多久没唱过儿歌,总能哼出几句,那就是儿歌,是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歌声。然而,正是对待这一份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情结,在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之后,都在无意识中集体将它封存了。儿歌真的只是属于童年吗?现在的孩子都在唱什么儿歌?像《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这些还回响在几代人记忆深处的经典的儿歌,在现在的孩子们中还有市场吗?

比童年更“老”的儿歌

很多人都知道六一儿童节,却很少有人知道世界儿歌日,这一专为儿歌而设立的节日。1976年,在比利时克诺克两年一度的国际诗歌会上创立了世界儿歌日,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3月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天到来的第一天举行庆祝活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这一节日确立为国际性的儿歌日。

世界儿歌日看似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是全世界的小朋友共同拥有的音乐节日。如果按照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标准,一个孩子拥有的美好的童年时光是13年,在全世界70亿的人口中,年龄在这一阶段的人口该占多大的比例!就中国的13亿人口而言,儿童所占的比例也绝非少数。表面看来,儿歌应在全世界的大背景下发展得很好,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的孩子都在唱着什么样的儿歌呢?

除了图表中所列举的经典儿歌之外,为我们熟知的还有诸如《妈妈的吻》、《鲁冰花》、《铃儿响叮当》、《蓝精灵之歌》等,这些都是被收入“经典儿歌”、“中国最爱儿歌经典”等中频率最高的。在你张大嘴巴感慨这些为人们熟悉的儿歌居然这么“老”的时候,这份简单的统计数据其实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信息——上述列举的很多经典儿歌的词作者、曲作者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新兴的音乐人很少有从事儿歌创作的,这也就使得儿歌创作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感慨:在中国的音乐市场上,几乎每天都有歌手在发布新专辑,但如果细听后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异口同声”地唱着情歌。在流行音乐日趋昌盛的今天,不知你注意没有,儿歌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同一首歌”了,十多年来,甚至是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几乎都唱着同样的歌曲,唱着比童年还“老”的儿歌长大。

谁偷走了孩子的儿歌

一个孩子拥有的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13年,也只有13年。童年相对整个人生来说,就像是一张正等着被涂上颜色的白纸,儿歌其实是诸多的色彩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它不单为孩子们的七彩童年增添了新的色彩,还为孩子们从小就奠定了一定的艺术基础。然而,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儿童”,或许跟21世纪出生的儿童唱的是同一首儿歌。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时代在变,孩子唱的歌却未曾改变?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儿歌?是什么样的力量令儿歌的发展停滞不前?

1.流行歌曲

近年来,随着整个音乐行业商业运转的加快,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尤其是情歌占据了孩子们的音乐空间。虽然在课堂上、有老师组织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仍然唱着适合自身年龄段的歌曲,但在他们的课余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才是主流。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孩子们在同外界的交际往来中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面远非过去的儿童所能比拟。电视里、网络上、大街上,到处都充斥着流行音乐的踪影,流行音乐的普及程度可谓达到了“无孔不入”。在这种音乐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早熟而叛逆,他们对时尚的了解也有了模糊的认知。流行音乐中所蕴含的伤感、困惑、孤独、迷惘的情愫,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他们对音乐的选择也就理所当然地有了一定的倾向性。

2.市场经济

当代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音乐的商业化现象很快介入到社会音乐生活中来,这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音乐发展的趋势。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置身在这个庞大的商业化的音乐市场中,于是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因素:“一切向钱看”。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部分音乐人会不为了菲薄的稿费而努力创作儿童歌曲,而是将眼光转向流行歌曲创作。经纪公司、出版发行商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将受众群体定位在有一定购买力的年青人群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的包装和炒作上,对儿歌的关注度甚微。更有部分发行商牺牲内容的真善美,他们看到了颓废、低俗的儿童歌曲背后潜藏的经济利益,并利用这些歌曲发财……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都给儿童歌曲创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3.家长和音乐人

儿歌的市场占有率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作为没有自立、尚无经济来源、正在不断成长的群体,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购买力和鉴别力的薄弱。在音乐的选择上,他们表现出很大的不能自主性,他们对于音乐或者说儿歌的需求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抉择,如果恰巧家长的经济条件并不优越,或者对于儿歌的认识有限,那么,儿歌在孩子童年里所占的比例就会大幅度下降。

整个儿童群体的不能自主性不仅表现为对家长、对经济条件的依赖,还表现在音乐创作上。由于儿童自身的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在不断累加,让他们自己创作自己喜欢的儿歌是不现实的,因此,全部儿歌的作词作曲完全依赖音乐人。也就是说,儿童对于儿歌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完全取决于成人的创作,词曲家在创作风格上的选取或者偏好,都会直接影响到儿歌的兴衰存亡。

4.儿童自身

现行的社会风气使得孩子过早的成熟起来,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口中听到诸如《老鼠爱大米》、《要嫁就嫁灰太狼》的歌曲早已不足为奇。在“时尚”的强力影响下,孩童对于音乐的选择早就偏离了儿歌的轨道,而是追逐所谓的流行。尽管他们对于流行的定义并不明确,但从他们选择喜欢的音乐可以看出,对于那些“老掉牙”的儿歌,他们已经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了,他们更喜欢旋律简单、容易学会的流行歌曲。

市场经济、流行音乐、家长和音乐人、儿童自身等看似都是各自独立的因素,实则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市场经济的机制使得音乐商业化成为必然,人们根据自身所喜欢的音乐风格及实际购买力挑选着歌手和音乐,这种看似私人、自由的选择,在无形中构成了一种“优胜劣汰”的规律;音乐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为了让自己的音乐获得更多的认可,就必然会成为这一“市场规律”的遵循者;而音乐人对音乐的选择,又直接决定着听众可以听、能够听到什么样的音乐;儿童在庞大的音乐需求中,虽然占有很大比例,但能对整个音乐走势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人数多少,而是需求本身所潜在的购买力,购买力越强的人群对音乐的影响也就越大。

如果再问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儿歌,答案绝非文中所列举的四个因素那般单纯。儿歌之所以会出现现在的窘境,实则是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

无处安放的儿歌

进入各大音乐网站,你会发现对于音乐有各种各样的划分:流行、古典、摇滚、民谣……在这些分类中,很少能看到“儿歌”的踪影。儿歌这一巨大的音乐市场需求就这样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被忽略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处安放的儿歌”。那么,现在的儿歌还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吗?

1.幼儿园

在“拥挤”的音乐市场,对于儿歌来说,最大的去处就是幼儿园。随着儿童入学年龄的不断降低,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将他们送进了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要说真正的学习知识,对于很多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来说还为时过早。这时,幼儿园的老师会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选择儿歌、舞蹈等孩子乐意接受的形式教一些简单的知识。这在某种意义上,为儿歌的继续存在保留了一定的空间,儿歌以老师教,孩子学的方式存留在幼儿园里。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幼儿园里的儿歌的死板性、被迫性和不自由性。因为儿歌并不是单纯以音乐的形式而存在,而是作为强化教育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歌与音乐的关系被疏离了,而与教育的目的性、手段性的关系更为密切。

2.动画片

孩子对于电视的迷恋,尤其是对动画片的钟情程度是无法用具体语言形容的,似乎动画片对孩子天生就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而一部经典动画片的诞生,除了内容的可观性强以外,对于孩子来说,吸引他们的还有动画片里精彩的配乐,当然他们还不知道那是一种来自音乐的吸引和力量,只知道单纯的喜欢看、喜欢听。

大量少儿动画片里的配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儿歌的存活保留了空间。即便这样,动画片里儿歌的存在仍有它的不自由性,主要表现在儿歌不是作为单一的个体而存在,而是附着在动画片的基础之上。如果忽略了动画片本身在形式、色彩以及情节上的作用,单纯的动画片音乐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微乎其微的。尽管不能否认这些儿歌的产生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但人们接触的初衷多是因为动画片的关系。

那些为爱而歌的人

在讲究综合素质的今天,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音乐方面的才能。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准妈妈就会听巴赫、贝多芬等知名音乐家的曲子,对宝宝进行“胎教”;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又会利用寒暑假以及课余时间为孩子报兴趣辅导班。在这一点上,家长可谓是用心良苦,无论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但至少对音乐的虔诚之心就可敬。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单纯的掌握一门乐器,而不能接触更多经典的儿歌,这对他们的童年生活来说都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

无论现今的儿童仍在唱着多么久远的儿歌,无论儿歌的发展之路会有多么蜿蜒曲折,儿歌必定还是要继续发展下去。因为,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诞生,每天都有懵懂无知的孩子在经历着他们的童年。

诚然,儿歌的复兴之路还面临着诸多险阻,但一批人已经出发,他们正是“那些为爱而歌的人”,他们或者已为人父,或者已为人母,在小生命的感召下,一些歌手都纷纷走在了为孩子写歌的道上。比如:王菲的《童》就是对小生命的赞扬;汪峰为女儿写的《向阳花》,则更能体现一位慈父、严父对孩子的深情;钟镇涛和女儿钟懿合唱的《爸爸的话》,尤其是女儿钟懿的演唱虽稍显稚气,但整首歌听起来却温暖感人……为孩子写歌或者是因为小生命的诞生而萌发创作之情的音乐人还有很多,无论是在传统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板块都有。就连被人公认为“音乐教父”的罗大佑在一期谈话节目里,也透露出想要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创作的欲望。

或许王菲的《童》,汪峰的《向阳花》等为孩子写的歌,不能与儿歌等同起来,但二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正面、向上的的情绪是不谋而合的。在儿歌已“老”的时代,孩子们纯真无暇的心不能随之老去,他们依旧需要欢快、积极、健康、向上的儿歌来为他们的七彩童年增加色彩,依旧有权拥有、享受只属于他们的音乐的权利。

除了这些“为爱而歌的人”,很多音乐人都意识到了儿歌的断层,为了填补这一巨大的市场空白,许多人都行动了起来。近年来,也有大批的儿歌被创作了出来,这对于孩子的音乐需求来说,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另外,各种类型的儿歌大赛在全国各地的举行,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家长、老师以及一些音乐创作人。在许多比赛中,甚至还有音乐人与孩子、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一对一的指导。

无处安放的老年生活散文 篇8

老,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它都朝你走来。当你未老之时,你并不留意,还对老者不以为然。不知不觉之中,老之将至。尤其会老到不能自理,甚至失去维持生存的能力。这种可怕谁都不愿意,不愿意到连做人的基本尊严都失去。

有位儿女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她感觉自己慢慢变得不能自理,全仰仗冷漠心烦的保姆,靠别人的可怜与斥责之下的恩赐。问她为何不去儿女那里,她说到了外面,扑面而来的是文化差异、语言壁垒、经济压力以及种种说不出口的家庭纠纷,让人待着不舒服。问她为何不进老年公寓,她说,现在宾馆式的养老中心有,房间有各种风格,还配备有医院。可一个标间,自理的每月5000元,半自理的每月8000,不包餐费。如果需要特护,最高达15000。花费是退休金的几倍。让孩子去当房奴或者孩奴,他们会感觉再苦再累,也是升值投资,而让他们付钱住当养老奴,就未必乐意了。面对走向终极的过程,她长叹道:不怕死,就怕老。

面对走向那种通往老到不能自理的绝望,老人该怎么办?首先是得正视,这是一段必然经历的过程,几乎每个人最后都得接受别人的照顾才能活下去。那时让谁来照顾?老伴儿、子女、保姆、社会养老机构……反正得有人。有人说中国式养老,说来说去,最终都毁在缺钱上。最终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只能面对。

然而,不必光念着未来的悲哀和绝望。从老人是宝,到绝望的老境,可能是一个不短的过程。尽可能设法享受过程的`快乐,不要让忧心所击败。晚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种丧失,人能做的只是减缓丧失。从某种意义上低龄老人,从60到75岁,人可以比较主动地安排自己的事。如果您应邀看护下一代,就别光想自己成了“孩奴”;尽量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放权,并付出。有些东西争不来,平淡活好每一天,日子也能过得有滋味。

人老了,能力在衰退,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不论悲欢,守一方生活,感激每一份温润。多理解家人,多理解孩子,尽可能少成为他们的负担。拥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就不容易动不动发脾气。无论这一生是痛苦、忧伤,还是失败,爱过、痛过的都已成为往事。和现在愿意陪着你、搀着你的人一道散步、聊天。在阳光下打个盹,回忆一生所走过的路,不去为失能发愁,愁也无济于事。

把自己交给可能,默默关注视周围的人和事,静静地离去。与其发愁,不如交托;换作守望,守望生命的宁静,守望生的轮回!愁也无济于事。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作文600字 篇9

从梦中惊醒、耳边闹钟的声音不绝于耳,烦躁的我一下子把闹钟抛出老远,望着远处那已支离破碎的闹钟,我突然心里闪过一丝不忍,慢慢的走过去将他捡起,却怎么也回不到原先的样子,是真的么?原来真的,飞扬的会落下,失去的,永远都回不来……

我想我终究还是当初的那个天真的我,永远会为了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而伤怀,外婆以前说过,这样敏感的女生,注定是容易受伤的,就像现在的我,那么容易受伤,那么容易,就就被现实击垮,有时候真的很讨厌这样脆弱的自己,那么容易相信,那么容易在乎,最后却又伤害累累。是天生的固执么?还是那可笑的不可认输?我不知道,也不想去猜,那样好累,真的好累……好像问自己,究竟什么时候才可以放弃这可笑的固执呢?或许,永远都不可能吧!!

就是这样,青春的踪影走在时光的年轮里,开始慢慢的消声灭迹,在这些年虚度的光阴里,我仿佛迷失了自己的心,就像是处在黑暗的世界之中,渐渐的,时光开始一天天的划过,而我们,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又将何处何从?

方渤:无处安放的余生 篇10

——方渤

灭顶变故

非典后遗症患者无疑是2003年SARS这场灾难最惨烈的受害者。作为这个群体的民意代表,方渤并不抗拒媒体的来访,仅今年的头三个月里,他就带着病友们接受了上百家媒体的采访。他们向不同人一遍又一遍的诉说着当年的遭遇、十年来的苦闷。每一次的讲述都似利器直捅内心。

“不就是我爱人的姐姐,他们一家子来北京探亲。然后全家去爬山,回来大姨子就发烧了。送医院没几天,这人不明不白就没了。”方渤说这个故事他重复了十年。那一年,方家9人在几天里接连感染SARS,妻姐和妻子接连去世。

“他们一家子每年都五月份来,那年不知道怎么,三月份就来了,五月份来不就没事吗?” 在方渤看来,03年发生的一切都好像是命中注定。

妻子下葬时,女儿问他:“手里捧得骨灰是我妈吗? ”他只能无奈的回答,“不管她是谁,你就哭吧。你妈在别的盒子里可能也有人在哭,你不能让这个盒子里的骨灰没人哭,没人送她一程。”

方渤形容当年的情景就像是刻在骨子里,刻在心里,然后一点点收缩。这些年,妻子的遗像就摆在橱窗里。

方渤曾以为非典是个结束,一家人可以重新开始生活,却不想苦难并未终结,而是几乎将他吞没。

被毁掉的生活

方渤年轻的时候是运动健将,长短跑、篮球、足球样样精通。当年工作时,一人可以当三个人干活。他想不明白一场病毒,竟能把自己身体和心理完全摧毁。

“我原来是个厨师,现在不看菜谱改看骨科学、影像学了。我得自己会看片子,知道自己的病情。”方渤摊开望京医院出具的病例资料,已经61岁的他,如今疾病缠身,情绪暴戾。

十年来,方渤髋关节、肩部、双膝骨先后出现坏死,接受了一轮接一轮的手术,病情反复,医院俨然成了他第二个家。

“我早上起来洗脸,都不是手找脸,而是脸去找手,因为胳膊抬不起来。”他形容病痛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不便。

与病痛相比,心理创伤却是无药可医。受歧视、生活不如意、病情反复,他们易怒、敏感、悲观偏执。

一位因非典痛失亲人的女病友说,“我现在心理有问题了,没事就愿意上八宝山参加葬礼,到那以后我能痛痛快快的哭上一会儿,别人以为我在哭逝者,其实我在哭我爸和我妈……”这些年,他们眼泪流了又干,干了又流。

余生保障

在北京有超过300人被确诊为非典后遗症患者,有一些后遗症不严重的,渐渐恢复正常生活。还有一类是像方渤一样,身患多种后遗症患者,他们中很多是家中多人感染SARS去世,幸存者备受非典后遗症的折磨,接连遭遇失业、离婚等变故。

从05年开始,官方开始筛查非典后遗症患者。06年,后遗症患者可以接受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08年以后,非典后遗症患者开始享受生活补助,有工作的的每人每年补助4000元,失业补8000元。到今年,补助的金额分别提高到4500元、9000元。

尽管官方连续出台一系列补助措施,可结果却一直未能让后遗症群体满意。“解决非典后遗症患者生活和治病的后顾之忧”成了这个群体的一致诉求。

一位非典后遗症患者的母亲抱怨说,女儿因为后遗症失业,生活费只能从老两口的养老金中出。“我们又不可能陪着她一辈子,我们死了以后他们靠什么活?”面对举步维艰的后遗症家庭,补助显的杯水车薪。

像方渤这样非因公的后遗症患者,有152人被列入北京市免费治疗名单,可以去定点医院接受免费治疗,包括股骨头坏死置换的费用。但官方只认定了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抑郁症为主要的非典后遗症,这也是让非典后遗症群体不满的另一问题。方渤认为,SARS病毒还没有弄清楚,无法限定由它带来的后遗症。

方渤列举了香港在SARS后的援助措施。香港政府于2003年成立SARS信托基金,非典后遗症患者最多可获援50万元。2006年,香港政府又建议取消50万元的上限,并计划向立法会申请,继续向基金拨款。

“十年了,抗战才用几年,一个群体,一个特殊群体,一个病毒造成的特殊群体,我们就想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善后。”方渤说道。

多年的等待,依然对未来深感迷茫,“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成了横亘在非典后遗症患者心中的痛。方渤说,北京是自己向往的地方,也是自己的老巢。“但我已经不愿意这么待着,因为呆在这个地方太痛苦了……”如今,他选择不去面对这一切,逃离曾经的失望。

无处安放的青春优秀作文900字 篇11

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知青运动,曾在中国的青年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从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起,到1978年运动基本结束,全国有1700多万青年下农村,入农场,赴边疆,进兵团……一场规模空前的移民运动,让那个时代许多青年人的人生命运就此改写。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各式各样的土壤,知青们的足迹曾遍布全国。

当那些被油灯温暖的岁月早已远去,“悲哀”一词的内涵就显得越来越模糊。忘却,是生活的一种必然,然而有些岁月,许多人终生无法忘却。今天,回望那场波及千家万户的知青运动,已不能简单用“伤痕”或“无悔”来做基本判断,因为痛彻肺腑的诅咒和小布尔乔亚的歌吟均于事无补,所谓的宏大叙事亦让今天的青年丧失阅读的耐心——哪怕他们的祖辈曾是知青。作为当年无处安放青春的一代人,他们更像是“迷惘的一代”,与我们隔着历史烟云遥遥相望,其中超越生活的精神压力亦不可同日而语。

诚然,当一个人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抛掷在南国群山又无视足音回荡时,岁月的峥嵘与狰狞,便成了隔靴搔痒。无法否认,忆及往事时,他们无论是心如残酒还是血涌大潮,萦绕在梦境深处的仍是那片南国晴空下的土地。虽然他们的青春过早遭受了生活的磨砺,所有青春的幻想在那个年代中被命运碾成碎渣,但一代人毕竟是从那里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也正是在这片抛洒着青春的土地上,他们像融化的雪水渗进民族的血脉。时间总能让苦痛渐渐酿出甘甜,乡土中国留给知青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率真、本色、本性及辗转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挣扎于高贵与贫贱之间,求索于文明与野蛮之间的诚实与自尊。

这是命运,也是历史。应该说,每一个历史事件或群体的出现,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没有谁能超越,也没有谁能绕过。从青年史的角度来看,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也有自己的痛苦与迷茫。站在今天的`河岸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青年的大命运,没有哪一代能够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没有哪一代的命运不与当时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19前后的那一代,在“五四”的旗帜下选择人生,聚集起灿若星汉的领袖群体,他们后来亦成为中国命运决战的主力;1937年前后的那一代,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成为中国抵抗日本鬼子侵略的主力;1967年前后的那一代青年,是狂飚突进的一代,他们要砸烂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然而文明却因此倒退,其中大多数人最终以知青的身份收场;又过了,1987的那一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火一样的热情,感染了整个中国。

当历史的光华折射进现实,我们的生存状态便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今日的青年生活在一个多元并存的世界中,核心价值观在文明的碰撞中一度失衡,肯德基、杜嘉班纳、阿尔莫多瓦、欧美摇滚乐……无数的舶来品喧嚣着、蜂拥着进入我们的生活。一时间,所有的东西都是进口的。它也许代表着一种品质象征,更重要的是,它也许还代表着一种时尚,是一种发誓要与父辈陈旧落后的生活划清界限的决心。舶来的物质,舶来的精神,我们就是从这些当中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吗?无论是“垮掉的一代”还是“迷惘的一代”,他们的个人命运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沉浮,但他们依然坚强地生活着,抗争着,求索着,如荒野的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亮,寻找存在的价值。而在他们之后,我们的青春又将演绎出怎样的时代符号?

一经成长,无处安放散文 篇12

那一年,站在窗台,凝望晴天,看细碎的日光透过杏树,透过蓝色玻璃投射于我掌心,如同生命的花蕾在一层层的舒展,最后绽放。当我踮起脚尖,修长的身子与日光向暖,我才蓦地明白,长大意味着成熟,并且意味着懂得爱。

——题记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滋长,然后在无法斑驳的岁月里成为记忆,最后变得不可或缺。

蹲在流年的街巷等待阳光,渴望日子的重来,却发现,无论自己如何的执着于过去,过去都已成为记忆,而现在,一切才刚开始,包括学会爱,以及懂得爱。

六月初,站在时间的海岸线凝望未来,当黎明的第一缕日光下彻,刺破了黑暗,眼前所有如云如烟般模糊不清的东西豁然明朗,所有的记忆在与时光切合的瞬间都变成了无法缅怀的遗憾。

所有的苦痛,所有的成长,以及所有的欢笑与泪水,在忧郁的眼眸中被岁月见证,回望几年来走过的路,都变得最柔弱和最不易触碰。

这些年,仅仅是一个转身的距离,转身后,那些天真与烂漫,那些云淡风轻的日子,已莫若天涯。

站在窗前,望着茂盛繁密的红杏树,思绪不禁被一阵微凉的风儿触动,努力找寻记忆力残留的碎片,却发现难以拼凑出一个曾今。

几年前,我曾天真的看外公把一株小小的脆弱的树苗栽种在庭院前的土里,庭院深深,锁不住清冷的寒气,自然也无法锁住这一株树苗翠微又顽强的成长。那生命的脉络在日光的探照下显现出一片青嫩的苗芽,浅碧的.茎叶充满了生命的鲜活。那时的我,傻傻的望着在日光下贪婪的允吸着养分的树苗,不止一次的为之失神,无时无刻不在抱怨它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那时的我,脆弱得也如这株需要呵护的树苗一般,那么的胆小,那么的羞涩,每次在我跌倒或被人欺负时,每次在我流泪或不高兴时,外公总是竭尽一切,只为我如意。那时的我,虽然因此失去了独立,但却收获了很多的幸福,我从未后悔。

因为外公,童年的我才能在晴朗的日子里跳着、笑着踩下幸福的足迹。正因为如此,我才爱煞了外公,总是缠着外公,听外公讲那天里天外的故事,听外公吹嘘着他们那个年代的陈年老事。那时,总喜欢仰望天空,总以为云海深处,目光仰望不到的便是天堂。而外公便是那时给与我爱与信仰的天堂。

那时的外公,总是充满了温柔与和婉,总是爱帮助别人,总是那么的疼惜我。瘦小的身子扛过的是半个世纪的苦难,在苦难中从未低头,乐观的对待生活,用心来对待我。那时总是会看见外公有些枯黄的脸上生硬的挤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当他认为给予了我他能给予的爱与关怀时,便总是如此。永远是充满温柔与怜惜的爱我,尽管疲惫不堪,尽管年事已高,他仍觉得乐此不疲。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那株树苗已经不见当初的柔嫩与脆弱,树干也变得强壮,稀疏的叶子开始变得稠密。随着日光的照耀,摇曳出一地的细细碎碎的阴影。可对于我来说,尽管世界在变,时光在变,可是头顶的这方天空与脚下的这片土地永远却不会,包括外公的爱。

记得有一年,院前的这颗红杏树在经历了一次狂风暴雨之后,院子里随处都是被冷雨寒风打落的叶子,整的看来毫无生气。外公为此曾几次的修剪树枝,我好奇的问外公,这颗红杏树经历了这么多的打击,已经这么可怜,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外公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只有经历了苦难,它才能成长,乃至成熟。

我懵懵懂懂的点了点头,而外公只是用温柔的眼神注视着我,并微微一笑,不再言语。

时至如今,我已然明白这颗红杏树以前不结红杏的原因了,只是因为,它还没有长大,也无所谓成熟。而现在,满树的红杏在微风中摇曳,曳出一地细细长长的影子,浓密且细碎的叶子翻过沙沙的低吟,我看着这满树的浅黄的带有血色的杏子,心中暗道: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单薄的青春里,从过去与未来中打马而过,随着洁白如雪的杏花在我的目光里一年一年的盛开以及凋谢,我已然长大。

清浅的夏日,总是喜欢倚在窗边,看红杏树在微风中不住的摇曳,总是喜欢仰望远方那触摸不到却又蓝透了的天空,可是,目光里少了一个人的影子,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

记忆里总有外公在我眼前忙碌的身影,伴随着时光,却一次一次的减少。而今,当我再次在窗边看天的时候,已不见当初的欢笑与甜蜜,只有满眼充斥着寂寞的黑暗。

如莲的时光,同谁说再见。我的青春正在岁月中开花,而外公,却在风中凋谢。每次凝望外公那日渐沧桑的面容,被岁月越催越老,眼里总是饱含眼泪。每次当我站起身,看着外公满头的稀零的白发,心中不禁隐隐的刺痛。

这些年,在红杏熟透的时光里,我已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人保护与爱惜的柔弱的孩子,随着时光的渐远,岁月的流逝,我已经长大,不再如以往的不谙世事。

现在,我学会了深沉与忧郁,羞涩得有时像个纯情的孩子,总是难以在外公面前说一句谢谢他,我爱他。这个生命中对我最好的男人。我只是把这一份如此深沉的爱永存我心,藏在了我的心里,在每次我离家去学校的时候,寂静的夜里,才不会感到害怕与寒冷。

可我还是怕,害怕回忆就像易碎的水晶,虽然美丽,可却又怕在一瞬间支离破碎。也许在某一天,该离去的总会离去,那个时候,我又会是何种的心情,又会有着何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满含着泪水将这故事这回忆再次记起?

漫漫无尽的时光里,我们的生命中总会记住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事,那么一段时光,也许无关悲喜,无关感情。

这些年,在红杏里熟透的时光;这些年,在内心里珍藏的故事;这些年,岁月无处安放的成长。所有的一切,都是成长与爱的见证。那些曾今忘记珍惜的美好,始终是要长留心底的,而庭院前的红杏树,我想他也会存活很久很久,就像记忆。

六月,想起往事,眼角不由得滑落几滴冰凉的眼泪。烟花易冷,美丽如曾今总会消散。我已明白,长大便意味着成熟,并且意味着懂得爱。

我们无处安放的床 篇13

头顶是辽阔星空,身边是顽皮孩子涂鸦的墙壁,茂盛的绿萝在月光下流淌着银色的光。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雯雯慢慢地躺在了地上。她是羞怯中带着惊恐,我呢,则是兴奋里夹杂了一些担心。这可是楼顶的天台呀,居然被我们当成了床。

“不会被人偷窥或偷听吧?”雯雯说出了我的担忧。但很快,心中的火焰压倒了一切,我们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不得不说,朦胧月光下的女人,真的美艳不可方物!等等,雯雯的声音怎么变得那么奇怪?我猴急猴急地完事,才发现一团黑雾已将我们包围。这月色如水的天台,原来除了我们外,还有成千上万只蚊子驻扎呢。雯雯一手拍下去,竟然一手的血。她大笑:“要不是咱们在露天也衣冠不整,蚊子们也不会来叮!”话没说完,她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这女人,把一只蚊子吸到气管里去了!

雯雯气急败坏地跟我说:“这可恶的蚊子是在提醒我:‘和一个蠢男人在天台上干那事,就跟吃了苍蝇一样恶心!’”骂就骂吧,回想刚才在天台上的激情,还是觉得很值得。

我和雯雯刚结婚,在双方父母支援下,买了一套不足50平方米的小复式。当初设计房子时只考虑我们小两口,楼上那一层,就设计成了开放式的书柜和榻榻米。没想到因为父母从老家赶来参加婚礼后,要在北京玩几个礼拜。楼下卧室让给了他们,我们就只能在楼上的榻榻米上睡觉了,想要亲热也不可能。憋了两个月,我真的受不了啦。于是才有了“天台事件”。

这之后不久,雯雯过生日。我一咬牙在一家五星级酒店订了间套房,蛋糕、蜡烛和鲜花,浪漫得一塌糊涂。但当一切准备就绪,雯雯突然猛地把我一推说:“听说这种酒店里都有摄像头,瞧我这姿色、身材,尤其你床上功夫又了得,没准儿就会成为艳照门主角!”好不容易说服她放下戒备,雯雯又发话了:“你准备套套了吗?”得,穿上衣服,俺买套套去。

再再次准备就绪,拉下窗帘,关上所有的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豪华套房里,我终于可以和新婚妻子缠绵了。雯雯依然不放心,居然把被单蒙在了我头上:“声音小点,当心被录音!”这一折腾,我的兴致全没了。

第二天看我交房费,雯雯那个心疼和愧疚啊。她说要补偿我,专门借了表哥的越野车,要跟我去郊外“兜风”。人迹罕至的湖边,水波荡漾、满天星光、秋风微醺,那叫一个浪漫!重要的是,越野车既密封也保险,我敢说,这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可是,当一切全都平静下来,借着微弱水光,我突然发现,套套不见了!雯雯一下就慌了,两人赶紧在车里找,这要是被她表哥发现了得多丢人。但是,把车翻个底朝天,那东西也没找到。

那东西不在我身上也不在车里,就只能在雯雯身上了。恐惧又气愤的雯雯去医院,医生一脸鄙夷地说:“年轻人,下次不要玩这么猛哦!”那可恶的东西,真的跑雯雯身体里去了。出了医院大门,雯雯抬脚就要往我那里踹,幸好我机灵,赶紧护住关键部位,然后仓皇地跳出去一米多远。

回到家,妈妈似乎有所悟地跟我们说:“我和你爹待得差不多了,就不打扰你们小两口度蜜月了。明天,我们就回家……”没等妈妈说完,我就紧紧地拥抱了她。回头看雯雯,她也终于为找到一张可以安然入睡的大床而激动得热泪盈眶!

让回忆无处可去的情感散文 篇14

我不知有一天会在心里删出你,删除有关你的所有踪迹。下雨了,我不会打伞,因为那把伞是你在第一场春雨时送我的礼物;我不会去触摸影集,因为你的笑容都藏在那里,一举手,一投足;我不愿重忆,我不会骑着单车去郊外散心,因为我怕曾经的熟人向我打听你的消息;我最爱去的冷热吧也不会再度光临,因为,熟知的吧员会不问就上好一杯芒果汁,一杯酸梅汁。你若在,就会为我轻轻搅拌匀称然后放到我的眼底,乐呵呵的望着我嘬吸的模样,我会一口气把酸梅汁吸到见底,你那怜爱的笑,让我荡漾心湖,又怎能忘记你曾是我的云……

火锅城的老板,在路上碰见我追问;久不见你与她来吃涮菌,是不是出远门了,我点头胡乱应酬他。

水果放在那儿一点一点的烂掉,你不削皮的苹果,你不剥皮的香蕉,你不切块的雪梨,尽管让它烂在那里……想唱个歌给自己听,可知那曲杜十娘唱罢,泪水已沾湿涟漪,走在午夜的梦里,一切已成回忆,溜走的傻,亦如从前,想起你说过的话,我们今生永远不要分离。

无处安放的情感的心情日记 篇15

放假了,孩子都想睡懒觉了(其实我也和孩子们一样想多睡会)可是要准备过年用的东西,不得不早起啊!

早上做完饭之后,我就叫孩子们吃早餐,他们俩异口同声的说不吃了,我一听有点想发火,可还是耐心的说:不吃也行,如果饿的话,忍着是小事,如果营养不良可别怪妈妈没提醒你们。说完我就出去了,不知他们俩在嘀咕什么,还没等我盛好饭,他们俩就过来了,说:妈妈,我们还是跟以前一样,您做好饭我们就过来吃。我说:孩子们好样的,不能因为不上学就养成懒惰的习惯。他们俩答应着就坐到了饭桌上。

教师点评:教育需方法,教育需技巧。

无处安放的安全感 篇16

如今,安全感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不断涌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升级的医患关系,越来越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逐渐增加的雾霾天气,还有老人该不该扶、危难面前该不该出手的道德困境,让人们不愿去相信。而从去年北京“10·28”天安门暴力恐怖事件开始,到今年昆明火车站、乌鲁木齐爆发的恐怖袭击,将这种不安全境地屡屡放大。

伴随着生活环境的不稳定,人们也丢失了安全感。

普遍缺失的安全感

一则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只有5%的人觉得自己“非常安全”,95%的人认为自己生存的环境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安全因素。另有两份针对富豪和部分公务员的调查,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样两个在大众眼里强势、稳定且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群体,竟都说他们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富豪们衣食无忧,拥有巨额财富,何以如此没有安全感呢?大致说来,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国传统的仇富情绪以及当前财产保障方面法制制度的缺失,导致富豪们在财富的保全和传承上有太多的不确定感;其二则是财富来路不正,于心于行有愧,受不住法律法规的追查,当然也就无法有安全感。

相比于富豪,公务员的不安全感更多来源于职业安全问题。中国特殊的公务员制度,既保护了公务员享有远比普通人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也因其封闭、单一,造成了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影响个人的发展乃至生存。而且,一个普遍看法是,官场无定则,没有确定的规则,再加上很多人没有强大的背景,若想出人头地,做出成绩,何其不易!

现在中央政府的反腐活动方兴未艾,看起来尚有深挖之势,而事关公务员的各项改革又渐行渐近,公务员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铁饭碗随时可能被打破,工作责任制让他们倍感压力,这一切,都难以让公务员觉得自己“很安全”。

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富豪们,都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一群人,他们的“不安全”与普通民众显然并不相同。相对他们,普通民众的不安全感更多来自于对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生活需求的担忧,对基本福利保障诸如疾病、住房、养老、教育的担心,以及在日益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更好生活的焦虑。

信仰的缺失,加重了人们的不安全情绪。心理学博士张女士告诉记者,国人之所以缺少安全感主要是因为缺少信仰,人生追求过于现实、目标过于单一。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往往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长此以往,枯燥乏味的人生追求,容易让我们的灵魂生病。

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

在这样不安的环境下,国人生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与担忧之中。他们既没有物质生活上的安全感,更没有精神生活上的安全感。

安全感的缺失会带来怀疑与不确定感。数据表明,安全感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让40.6%的人感觉“缺乏信任感,不敢再相信别人”;35.4%的人觉得“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降低”;近三成的人“变得焦虑、多疑、对未来没有信心”。

就国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安全感缺失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所所长李实分析认为:“中国是农耕民族,人与人之间是以血液宗亲为关系的社会纽带,这与西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不同,他们是以情感和制度为关系的社会纽带。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在这过程中,就造成了原本的‘熟人社会’逐渐变为‘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失去纽带的衔接变得冷漠,表现为事不关己,不管别人闲事。社会也就变成了陌生的社会,人际间的安全感就此逐渐消失。”

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大,人际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造成各种关系复杂化。人与人开始以工具关系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利用,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陷入一个怪圈,导致人们焦虑感增加,安全感下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目前道德发展已明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社会关系呈现拜金趋势,这就造成了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比较重大的安全问题,包含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等。从另一种角度说,就是目前的社会风气正在走下坡路。”

重拾安全感

人们的安全感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会对国家、对社会都会造成很难挽回的影响。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正视国人安全感下降的现实,不要回避其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社会中真善美的美好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好人远比坏人多。

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是生存的基础。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安全感的过程。”适度的不安全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外部世界的危险,做出适当的反应。但若过于缺乏安全感,人们常会感到自身受到威胁,觉得世界不公平,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容易走入误区,导致不恰当的行为。因此对于个人来说,建立安全感需要学会在不安中淡然前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想保证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需要从加强物质保障和树立公众信任度开始。

要重建社会道德工程。首先需要政府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政府要以自身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的诚信评价和鉴定体系。

另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梅建明表示,媒体应客观,不要推波助澜。他建议,社会中发生的一些新闻,媒体不应过度放大其阴暗面。虽然这样可以震撼人心,警醒社会并让相关职能部门有所触动,但从整体上说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建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还是很多的,媒体应更加关注报道这些,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扭转现有局面,唤起人们彼此间的信任。

同时,人们自身冷静对待各种可能引发不安全感的情况。个人优化了,社会才能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要以道义为本。作为个体的老百姓要提升正确客观的认知观,不要受到盲目的诱导,对待问题要冷静。

事实上,所有安全从来都是相对的。7月2日,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因涉嫌收受贿赂被拘捕,人们在感慨之余,也应该明白:谁都可能陷入不安全境地,会产生不安全感。要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只有自身竞争力不断增强,并且多感受内心的想法,并努力满足内心需要,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拾安全感。

(作者就读于南昌大学新闻传播系播音主持专业)

上一篇:有关保险合同解除申请书下一篇:用安全责任筑起生命的钢铁长城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