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精选11篇)
一、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因此经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结合造价员的工作岗位要求,制定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掌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强,能完成建筑工程预算和决算编制,具有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践教学理念停留在理论层面
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如各类见习实习指导),没有充分考虑实际工作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技能要求,实践教学理念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例如,对于施工图预算的课程设计,主要强调学生学会运用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会运用计价表练习套价和计算建筑工程管理,而忽视了故意设置工程概况不全的各科来考查学生独立解决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差、应变能力差、工程意识差、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二)校外实践效果不佳
目前,在我国大多本科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都在毕业的最后一学期设置了顶岗实习,但是其实效果并不好。一个是安全问题,导致了实习单位难找,二是由于每个工程具有周期长、复杂层度高,技术要求高,仅仅几个月的实习,学生很难进入工程里的角色内,很难了解整个工程的内容和技术,只能了解部分施工或者造价的技术与内容,很难进入核心的工程对量,工程预算、工程结算决算的过程。
三、突出职业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打破学科的束缚,建立“三平台”课程体系,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实验(实训)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构成。将各种专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生的实习、实验实训、毕业论文等相关因素有机地融合到建筑工程管理的专业教育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全面提升实践课程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根据社会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在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后,整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最后形成以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与理论教学相互匹配),以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它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训、整周技能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多层次组织实践教学。由此,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学到的技能是系统的、完整的,是“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坚持以学校自主建设为主,校企共建为辅的方式,持续不断优化校内实训条件,改善管理模式,脚踏实地建设好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等。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开展实训室建设渠道,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建设,共创集产学教研合作为一体的实训基地。最后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建立一批稳定高效的校外实训基地。
2、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造价专业拥有一批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教师取得注册师、职业资格及专家资格,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该校长期聘请建筑施工等相关企业专家参与造价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日常实践教学工作。
3、实践教学体系既要有“硬件”的支撑和“软件”的充实
“硬件”建设主要有2个方面: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在“硬件”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必须将2方面的建设有机结合,以资源充分利用、合理配置为原则,以技能培养结构为主线,增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四、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在考核上采用过程考核与提交成果考核相结合;企业考核和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在校实训的考核,从学习态度、设计成果、答辩三方面进行考核。校外实习考核,在实习表现和工作业绩方面以企业指导老师评价为主,提交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实习答辩由学校老师评价。
五、结语
一、工程实践训练及其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较为扎实的理工学科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能力训练,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就具有成为合格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和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是培育和造就面向一线的合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环节。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对现代工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工程技术所具有的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专利性等性质更加明显,内容更加复杂、范围不断拓展,在明确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从构思、研究开发、技术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和咨询服务等为主要环节的工程链[1]。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绿色技术、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的理念融入其中;基于大数据技术将营销管理和咨询服务中所获得的信息用于提升再制造水平和改进或者研发新产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工程技术形成了具有反馈环节与作用的工程技术应用路线结构图(如图1所示)。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断产生的工程技术问题,都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予以合理解决。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既需要能够综合应用科学的知识、技术的方法、创新的工具手段分析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工程技术问题,又需要通过工程实践训练获得工程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更需要实际工程的经历与磨练[2]。
由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与特色体现,本文将工程实践训练的内涵归纳为:“工程实践训练就是院校高等工程教育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须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模式和内容的总和。工程实践训练是促进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的工程技术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工程实践训练场所”[3]。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实践训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国内本科工科在校生人数、专业布点数和工科毕业生人数等均占到普通高校相应总数的1/3左右。院校工程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院校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全面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产品质量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要求,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工程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方面距离成为工程教育强国、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还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1.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地位没有得到凸显,比较完善的工程实践训练内容体系、标准要求、效果评价和保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工程实践训练与理论知识学习之间的平衡性、协调性和融合性没有科学合理把握。重视理论知识灌输与传授,轻视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
3.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办学的指导思想与意识严重不足,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特别是在工程实践训练方面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4.实施本科院校工程实践训练的多数教师来源于高校培养的博士生,没有经历比较系统的企业工程实践锻炼和工程实际项目的历练,工程技术规范和现代企业生产制造管理经验严重不足,大大降低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训练效果。
5.本科院校工程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所用技术工具的先进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认识原因,也有客观条件因素;既有理念认识上的不到位,也有体制、机制的不完善。
1.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内涵认识需要深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层次分明,但类型单一,是单一的学术性、理论型教育模式,学术人才培养占居主导地位,人才比例结构性失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大量需求与传统精英大学固守传统(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为主)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成为共识,于是应用性人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于学术居主导地位的人才培养类型,成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技术大学、地方本科院校或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
2.院校对自身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模糊不定、特点认识不够清晰。作为高等教育系统重要成员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自身办学期望获得政府、社会(受教育者、家长和用人单位)和同行的认同,但因彼此的认同标准多元化且存在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徘徊于不同标准间,陷于矛盾之中,突出表现为自身定位模糊不定。例如,为获得大学同行的认同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仍然沿袭学术型大学的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主导工程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以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为主,轻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地位得不到保障,因而重要性地位就不能得到凸显。此外,因政府教育资源分配的多样性标准,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获得更多的政府教育资源分配而向学术型大学倾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自我解放,从传统精英教育办学思维理念中解放出来,准确定位,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办学重点研究的是如何将科学理论、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其主要特点是[4]:(1)主要的、大量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是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人才相区别的人才类型,二者是并列的,是人才类型而不是层次上的差别。(2)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本科生教育主要不是为研究生教育做准备,而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3)属于教学研究型。以教学为主,其研究工作以技术开发、工程应用性为主。(4)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为主。
3.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确立了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但是究竟如何培养,缺乏顶层设计的系统方案和策略。需要按照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质量标准对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5]。课程体系是支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学生学习成效达成的核心要素,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内容构成。对于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兼顾、融合与平衡。师资队伍是支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学生学习成效达成的关键要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工程背景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目前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制约因素。支持条件是支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学生学习成效达成的基础要素,专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场所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4.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技能人才的工程实践训练机制、体制和环境需要持续改进、完善和建立。注重和发挥好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两类资源优势,形成双赢的校企合作局面。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发以服务企业;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参与企业项目融入企业发展中;学校则通过成立“跨学科综合性技术研发中心”将全校的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整合起来,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持性的平台,面向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政府通过不同的资助项目或政策推动校企合作。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切实获益,激发其内在的合作动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的、有效的校企产学研合作。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体系
在院校工程教育过程中,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由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细化于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实在课程体系中。为了能真正达成工程教育的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实施“三个有效对接”,即,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对接;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训练体系与职业能力需求对接;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标准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接。构建具有由课内实验和相对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相结合,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职业资质认证相结合,校内和校外工程实践训练相结合,从认知、基础实践技能到应用、初步设计、综合创新训练逐层深化的工程实践教育特色,体现工程教育本质特点。这样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二类平台,四个层次和六种环节”的“1246”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如图2所示)。一个核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多方面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工程实践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符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二类平台:校内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和校外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四个层次:工业系统认知与工程基础实践训练,工程专业基础实践训练,现代工程系统专题实践训练,工程综合创新训练;六种环节:课内实验、相对独立的实验课、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实习与实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
校内工程实践训练平台通过课内实验、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等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课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提高基础实践技能;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综合实践训练等环节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现代工具和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以创新实验室为基地,通过例如电子设计竞赛、助理工程师资质训练、数学建模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和机器人竞赛等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职业资质等级证书等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与综合能力。
校外工程实践训练基地主要是校外的企业实践基地,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采用校、企“双导师”制教学指导方式,分为基础实践、应用实践、工程实践、毕业设计四个阶段。基础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工业系统相关领域的基础应用系统,了解其运行、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管理规范等。应用实践:将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与专业行业领域相关应用系统、设备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同实际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企业的合理安排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工作人员作为项目导师,引领学生接触实际应用系统,在保证系统工作安全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系统使用,同时学校安排有丰富理论知识及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老师作为理论导师,为学生讲解相关系统用到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必要的条件。工程实践:主要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或参与学校与校外企业的联合工程项目中,将学生在前一阶段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同实践相结合。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领域,同相关企业联合,安排学生参与实际应用系统开发、科研项目研究等工作。主要形式是组建开发团队,每个团队由4名左右学生组成,强调协作与分工,共同完成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开发必须经过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加工制作、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项目实施的完整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团队协作、快速融入团队的能力。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由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完成,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实际,其内容应能体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真题真做。毕业设计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同时应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形式可以是有较高水平的专题研究论文、高质量的应用设计报告或现有应用系统改造升级设计报告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中的实践训练体系构建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构建为核心,确立了工程实践训练内涵及其指向。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存在的不足,构建了“一个核心,两类平台,四个层次,六种类型实践环节”的“1246”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实践训练体系结构,对其中的两类平台内涵及目标要求进行了阐述。这样的体系结构是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要求的,为院校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目标而实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供了指导。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实践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剖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了工程实践训练及其内涵,构建了“一个核心、两类平台、四个层次、六种类型实践环节”的“1246”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实践训练体系结构,并对体系结构中的两类平台内涵和目标要求进行了阐述。所提出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及内容符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要求,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实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工程实践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1999,(1).
[2]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罗印升,俞洋,等.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训练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6).
[4]赵文青.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关键词:应用型 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38-01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该专业整合原专业目录中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精通土木工程技术,具备与工程管理有关经济、管理、法律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士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如何办好这一专业,从而更有效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强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国内已设置该专业高等院校面前一项具体而又艰巨的任务。由于国内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正式开设时间较短,基本上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实际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尤为突出。因此加强本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面向工程、回归工程,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现状
围绕工程管理培养目标,大多数院校所开设实践教学环节通常有以下4个方面。(1)技术类环节: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等等;(2)经济管理类环节:项目可行性评估课程设计、房地产策划课程设计、招投标课程设计、安装工程预算课程设计、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等等。(3)实习类环节:认识实习(工程调研)、生产(工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等;(4)综合类环节:毕业设计及答辩、课外实践、专题讲座和专题调研等等。
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
2.1 本科教育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过少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以及客观条件约束影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占总课时比重过少。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与国外大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上差距不大,但在实践环节上有较大差距。国外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40%~50%,而我国大约只占30%[1]。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比重失衡,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无法很好地联系实际加以消化吸收,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2.2 实践课程的设置相互孤立未形成完整体系
从前文列出的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中可以看出各个实践课程的开设虽然都是针对于工程造价的计算与审计、工程决策、工程项目管理,但是各实践课程之间存在“课间断层”,不能让学生感知工程全过程中的阶段联系性。如土建装饰工程预算与招投标文件编制以及造价软件的应用教学环节中,既有重复内容也没有重视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孤立实践教学,使得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失去完整清晰的脉络。而且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内容有很大部分重叠,由于内容重复,本来实践教学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使得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有些高校由于受师资力量和客观条件的约束,安排课程的顺序不能按照实际工程的进度进行,更加剧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模糊化理解。
2.3 实践课程教学未能面向工程实际
实践环节教学应承担三方面人才培养任务:一是巩固和深化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三是综合性训练[2]。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模式还只是停留在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试验等层面上。但是对于实体工程中项目全过程管理、施工过程管理、工程招投标还是没能深入涉及。另外,实体工程的时间跨度通常都有数年,多数实践环节教学仅仅只有几周时间,这使学生无法对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有充分认识。
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块化的可行性建议
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要求是:不仅传授给学生工程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工程管理职业能力,这里职业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如何解决问题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活动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根据此要求,对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分解成四个教学模块即为:实验模块、实习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对分解后四个实践教学模块實施项目教学法,转变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把每个模块实践教学内容融入到精心设计项目中去。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转变,可以解决传统实践教学种种难题。
3.2 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高校通过与一些工程管理企业建立固定产学研合作机制,挂牌成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利用自己知识、研究资源优势服务于企业,利用企业实务资源解决实践教学场地、环境及实践指导培训事务性工作。校方要考虑到学生未来择业方向,和相关企业合作,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学生展开培训。
3.3 整合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效用最优化
校方要根据实体工程进展顺序,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使得整个实践教学形成完整地体系,剔除从前实践教学中重复环节。还要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模拟教学工程管理信息实验室建设。
4 结语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中之重,做好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艰巨系统工程。本文立足目前实践教学实际,从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出发,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块化的可行性建议和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教学思路。希望最终实现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立,刘国繁,厉雅萍,孙胜粼,李淑敏.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3):85~87.
1.改善理论教学体系
1.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土木工程材料是以高等数学、建筑力学、化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与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工程经济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肩负着使学生具备常用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为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具有合理选择与使用建筑工程材料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的使命[3]。结合我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方针,要求学生掌握适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适应未来就业环境和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土木工程材料这门课程应兼顾理论知识与实验验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改革创新,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方法。
1.2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庞杂,毗邻知识多。如何根据课程特点,组织好教学内容,使主线分明,简洁明了,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是精选教学内容首先考虑的问题。虽然每一种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各异,但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每堂课所教的内容不是孤立的,前后教学都会有一定的关联,授课时必须考虑内容的过渡与衔接,应与本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使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点面结合。
1.2.1 突出重点、删繁就简
根据专业性质,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分清主次,哪些是必须讲深讲透的,哪些是适合学生自学的,哪些内容应该删减,哪些内容必须更新;各章讲授时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系统讲授“基本理论”。精选内容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学生学到最必需的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又要有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课程教学内容还要有一定的广度,避免过窄,使教学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建材知识面。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与结构材料。材料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材料具有的共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材料的各种性质来满足建筑物各部位的要求,对这部分内容应较详尽讲授材料的微观结构、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不仅要清楚基本概念,还要把这些概念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理论基础。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应围绕当前土木工程中应用最普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方面考虑,把水泥、混凝土及钢材三章列为重点。同时,将土木工程中使用较少的材料、叙述性的部分以及先后课程重叠覆盖部分的内容删减,或安排自学。如木材、装饰材料等。
1.2.2 加强理论
土木工程材料是建立在相关专业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就整个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而言,物理、化学、数学、力学等都是它的基本理论,各类材料又有各自的.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可以以材料科学的观点去充实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重点章节中,应尽可能以基本理论为纲领,覆盖全章内容,深入浅出地阐明问题,为学生认识和掌握材料性质及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丰富文化底蕴,加快知识更新,储备丰富的有关材料研究和应用的实例,是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1.2.3 追踪前沿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必须深化课程内容设置,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对当前大量使用的传统材料,要介绍其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经验;对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成果要有选择地及时向学生介绍。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求新,就是将最新的材料方面的科技信息安排在教学内容中,如近年来高性能混凝土发展迅速,在讲述混凝土这一章时,就应增加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使用性能及国内外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现状等内容;再如节能建筑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高等级公路使用的新型路面材料等,以使学生对国内外的材料发展动态有个基本的了解,以保证教学始终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其次要及时地将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科研情况及成果,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是注重前后内容的衔接,就是处理好课程内容中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的内在关系;处理好经典理论知识与现代理论的关系;处理好课程内容的详略安排。在授课时将相关知识理成一条主线:即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制备—→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建筑性能—→各种土木工程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贯穿始终。采用这条主线编排教学内容,使之章节分明,详略得当,具有系统性。要求学生了解前沿知识,并及时查阅相关资料,掌握其特点,与基础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其理论上的发展和应用上的创新,同时要求学生用掌握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相关问题[4]。
1.3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随着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践型人才成为企业追逐的重点。因此,加强对高校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突破的重要方向,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实践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如陈利民、王亮等人认为,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实践内容不丰富,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
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是为满足当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本科院校,是教育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李高申认为,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不仅只考虑企业对人才的现实性的需求,还应该关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综合性等。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该遵守这个理念,对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换句话说,与传统的研究型或者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相比,实践型人才在不能再按照传统的以“狭窄于技术”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并坚持对学生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2.1 构建原则
根据上述的基本理论要求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校内外结合原则。
2.1.1 系统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管理、内容和保障体系四个部分组成;而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狭义的范畴。
2.1.2 突出特色性原则
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或者自身专业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社会人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精心策划,突出不同学科的优势,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参考。
2.1.3 校内外结合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必须充分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并各自发挥这两种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可采取不同形式,包括构建专业实训室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对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操作;而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开展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实训等,以此更好的了解社会。同时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此最短时间内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2.2 构建思路
摘 要:在高校农业工程本科教学中推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农业工程人才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颠覆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创新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工程 研究性教学 评价体系 能力培养
近年來,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为国内外众多高校所实践。研究性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是将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贯穿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之中,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将不再作为学习效果的唯一考核目标。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接受,在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有些学者习惯性地称这种教学模式为“填鸭式”。而研究性教学一改这一传统做法,创造性地将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课程学习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根据课程设置的一些环节和情境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在科研性学习中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讲授和学习中解放出来,增加了课堂互动,活跃了教与学的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并实时监控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标的完成情况,考核评价方式具有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而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与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配合才能显示出优越性。
本文是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校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原则,结合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探讨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考核评价研究性教学成效的标准。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就是在农业工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但有教师课堂知识的讲授,同时配以针对专业的课题或实践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一些物化成果,如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为了检验和评判教学效果,要制定一套合适的检验标准,即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并采取实时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纠正和调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使整个教学活动更趋合理和优质。教学质量评价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起着引导和评判的作用,因此能否构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够达成,研究性教学方向是否正确并继续开展下去。因此,开展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自身优势及特征,因此在制定和构建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也应体现出课程与专业特色,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研究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既注重结果评价又兼顾过程评价,既有一般性考核,又有综合评判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具有自身特点,这就决定了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多元化的特征不仅要体现在评价指标本身,同时还包括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评价主体还应有教学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有同行专家的评价,也有校外、社会和家长的评价。只有这样,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是完整而科学的.。
(二)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具备系统、科学性的特征才能够进行有效而可信的评价。而农业工程的研究性教学是为了提升农业工程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农业工程类人才发展需要而推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将决定今后农业工程领域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加系统和详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动态化和过程性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有阶段性评价,也有综合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反馈是实时的、动态的,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教学活动的实时互动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与调整。相对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而这种过程性始终贯穿于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客体之间进行实时和动态信息传递和互动的全过程。
(四)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是科学性,而评价过程中又要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评价环节的客观性、公正性的有力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客观性,则对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就不具有可信度,不能真实反映教学实际。对研究性教学活动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种不受主管因素影响,不受外界其它不利因素干扰的真实客观评价。只有构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研究性教学效果和质量做出真实有效的评价,才能发现并及时纠正教学方法自身的缺陷,有利于研究性教学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三、构建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根据课程性质合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性质不同,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和采用的评价指标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套用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性质,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这样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有些一级指标下可设置若干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保证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但过于详细和繁杂的考核指标必然会造成评价工作量的增加,降低了评价工作效率,因此指标数和侧重点要合适。
(二)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的提升
农业工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要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发散、视野更加开阔,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使其从被动地、机械地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因此,这种模式下的课程评价指標体系应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提升方面的考核和教学实施评价。同时,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其实也是对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注重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三)科学合理地分配评价指标的分值和权重
针对农业工程不同的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考核和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课程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要分配科学合理,需要详细和重点评价的环节,要尽量多设置下一级指标并分配相应考核分值。同时,对重点考核评价的方面,其考核评价指标要求应更高。这样才能对具体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做出科学、合理、可信的评价。
四、农业工程研究性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并可依据上述内容适当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及其量化分数和权重。农业工程研究性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具体评价指标及量化标准如表1所示。
本表说明:
一是本评价方案采用百分制记分,设置4个一级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每一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对每一个单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按照评分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总体评价则根据总评价分数分为五个等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基本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
二是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得分以各自的评价平均分计算。
三是学生学习中的物化成果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项目申请、获得专利、参赛获奖等。每一项根据级别、等级和相关性给出具体分值。
五、结束语
教学质量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诊断和引导。因此,在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引入激励机制,使教学过程更加开放、灵活。引导学生在研究工作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方式,转变学习观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持续发展。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6G214);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JL1005)。]
参考文献:
[1] 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2] 熊作明,李卫星,冯立国.大学农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5(6)
[3] 张宇燕,杨洁红,黄燕芬,周惠芬.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的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
[4] 黄文艳.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学实践研究,2015(2)
[5] 罗晓媛,李珊.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3)
课程体系是学校为了培养各种人才,确立具体目标, 并按照制定的目标进行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具体是指某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间的分工与配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是培养专业能力,具体落实体现在实践教学方面[1]。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与工程性的特点决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用软件工程能力方面的课程建设,提升学生软件工程综合能力。
1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以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培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和较宽的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强”的要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层深入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软件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优劣将对学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2现存问题分析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但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 尤其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应用型本科与传统本科之间、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或者偏向普通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突出,或者偏向高职高专,重实践而弱理论。
(2)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大多本科院校专业都开设有专业的实践课程,但对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研究或研究不够深入。虽然设置了一些实践课程,但课程的设置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整体规划,缺乏相关理论指导,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3)实践课程内容组织与教学方法欠佳。实践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不完善,与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无多大差异,有的实践课程内容虽然是项目,但实践项目案例水平参次不齐,脱离开发实际,仅具有教学意义,缺乏社会实际意义。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间接传输项目经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抑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求知欲望。
(4)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实践成绩往往由指导教师主观判定,重结果轻过程,缺少团队成员间的互相评定。
3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3.1强化实践课程教学
(1)利用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并引进具有前瞻性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在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调研,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状况等。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以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根据职业与岗位分析结果,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对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建立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
(2)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2]。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前提下,积极联系企业,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帮助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或实训中了解企业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可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3)将实践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践课程的数目和课时在每学期分布要周密考量[3-5]。低年级到高年级中的所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要相互呼应,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实践课程安排应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方式有实验室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室实验主要针对单个知识点展开实验,针对性较强,重点突出,可在普通实验室完成;课程类实验则是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践类课程,例如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训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网站开发综合实训,主要对Java知识、动态网页制作技术、数据库知识、网络配置、美工等方面综合实训;社会实践则侧重学生对企业生产运作情况进行体会和认知,为真正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作准备;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参与软件生产过程,可加深对软件生产的认识,发现其技能不足之处,明确下一个学习目标;最后的毕业设计阶段则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题目,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实施,并采用双导师制指导毕业设计。
3.2创新课程设计
对于枯燥、乏味的理论课而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可以将这些传统的理论课程变为“理论+实践”课,这样一方面能保证理论教学的执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转变了理论课“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放在设计与此相关的问题和任务上,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或任务展开讨论,设计解决方案[6]。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开展理论教学。例如,可以参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上只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扩展及应用,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场所,包括答疑解惑、 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标准
要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考核和评价机制,提高师生的积极性。
(1)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体系。传统的实践成绩往往由指导教师主观判定,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容易产生相互抄袭的现象。为此,应该制定一套重过程、重方法和手段的考核模式,在保证完成实践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参与的程度、所做的工作及实际收获等进行考核。对表现突出、有创新性成果的学生给予鼓励,推荐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并给予相关指导和奖励。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实践教学
1 现状分析
1.1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到位
随着全国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推进,各高职院校均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适合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制度,政策跟进比较快,着实振奋人心。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很多现实问题,如: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专业发展有先有后、教学硬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能及时补充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进度拖后。
1.2实践教学开展不够深入
在实践教学进行中,有些老师以为开展一次综合实训就是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或者到工地上参观两周就了事,其实这远远不够。实践教学是讲究层次性的,是一个长时期的推进,而不是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的。
造教师企业锻炼少,动手能力不足是实践教学开展不深入的另一个原因。很多高校老师都是从大学毕业然后到大学任教,没有企业锻炼经历,造成本人动手能力的严重匮乏,又加上教材知识的落后,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也就力不从心,甚至不敢深入。
1.3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参与教学不够充分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校企合作是公认的正确方向,校企合作的成果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绩,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流于形式,仅仅是签定一个合作协议了事,而企业根本不参与任何教学改革工作,实践教学也无法利用企业资源,高质量的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2 构建措施
要科学的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深刻的明白实践教学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延伸课堂理论教学,促进理论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变。为此,学校、各教学系、各专业课教师以及广大高职学生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共同构建一个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学校政策层面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离不开学校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作为高职院校,要以深入教学改革为目标,一切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出台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构建的政策。并支持实践教学开展,在软件、硬件上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2.2教学单位层面
(1)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培养施工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具备哪些核心技能的人才才是企业需要的,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内容的来源。所以,各教学单位要组织本专业老师深入企业走访、调查,归结出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这才使得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有针对性。
随着专业调研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也促使我们第一时间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实践教学实质内容和各部分所占比重,如:如果就业市场上对于资料员的需求增加,我们就要考虑增设专门的资料管理实训课程和针对资料管理的顶岗实习,以扩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科学合理的实训实习管理办法。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可行,是否能顺利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取决于制度是否先行。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开展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使得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名存实亡。比如: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毕业顶岗实习,专门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报告撰写细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配套制度,对顶岗实习中所有的参与者,即学生、辅导员、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等均有相关条文规范,并且详细的指出顶岗实习报告应包括哪些必要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认真对待,是不可能蒙混过关的。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绝不能一味靠校外基地,而要结合起来。一些能在校内完成的实训项目,如: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管理、工程测量等,要尽可能购置相关设备软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而对于一些综合实训项目,如施工技术综合实训、施工组织综合实训等,要尽可能到施工现场去进行,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和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如果一个实训基地施工不规范,设备不齐全,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是不可能配合好学校开展综合实训,也会对学生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2.3任课教师层面
(1)注重培养自身动手能力。想要出色完成实践教学,首先要有出色的老师,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立体化,在实训中有效的针对真实工作环境展开实践教学,在施工现场教学时更好更快的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所以,专业教师应开展“双师”教师培训,如: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校给与一定政策支持;到先进兄弟院校培训、学习、进修等。
(2)编写适合课程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现行的教材都普遍落后,其中的很多理论知识已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能固定于课本上,而要把眼界放开,更多的从工程实际出发,把最先进的东西带进课堂,并将这些东西融会贯通,编写出更适合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实训手册等。
(3)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以往的考试全是书面做答,只是纯理论东西的考核,而且很多老师习惯于考前串讲,划重点等,使学生对于考试完全是一种应付心态,考试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考试方法,加强技能考核所占的比重,一些课程甚至可以完全采取技能考核,如:AutoCAD、工程测量、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管理等。
2.4学生层面
作为学生本人,是我们教学改革服务的对象,但学生并不能是被动的,我们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积极性,凸显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如:经常与毕业生联系,进行就业回访,让他们从自身的成长历程出发,为实践教学开展出谋划策,对我们已经开展过的实践教学进行评价,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肖文涛,张西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贾云龙,委玉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性设计[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杨昆,男,出生年月:1982年2月,籍贯:河南夏邑,职称职务:助教,研究方向:施工管理与教育教学,学历:本科,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刘双双,女,出生年月:1983年12月,籍贯:河南商丘,职称职务:助教,研究方向:施工管理与教育教学,学历:本科,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局的审计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工程局的领导下,结合工程局实际情况,围绕全局工作中心,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加大力度,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为我局规范核算行为,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促进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工程局的效益主要采源于水电站工程项目,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果经过几年采对一些工程项目经营亏损原因的剖析,发现普遍是由于工程开工后疏于管理,成本控制观念淡薄,没有结合合同单价及工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单价分解和控制,有关职能部门没有介入指导,导致管理失控所致。企业持续稳定地,良好的效益是基础和保证,而良好的效益来自高效的管理,因此我局的审计工作紧紧把握项目经营管理这一重点,积极构建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体系,促进项目经理部强化经营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实现“管理促发展”的目标。
一、工程项目开工前进行合同签证审计,保证经济合同依法签订和正确履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002年我局制定了《广西水电工程局经济合同签证审计暂行办法》,规定了审计部门对本局所签订的经济合同的内容、条款、签证程序及履行合同过程中的合法性、完整性、合理性进行审计签证监督。通过合同审计签证,在阅读、询问、调查中发现问题时能及时与工程发包方协商,达成共识签订合同补充协议书,维护企业权益。
经济合同签证审计属常规审计,坚持签约前审计的原则,不下达审计通知书,一般采用送达审计方式,在审计完结直接签署意见,不出具审计报告。通过签证审计提示合同签订部门注意垫付资金建设、材料税金缴纳等情况,避免发生合同纠纷,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工程初期,着重开展审计调查,督促项目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初期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部分工程开工初期,因为受人员调配、施工工期、施工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项规章制度还未建立健全,机构人员组织、机械设备进场未完全到位,在工期较紧时候更多的是关注施工生产进度,往往忽略了成本控制,很容易产生财务收支、经营合同签订、工程量计量确认等手续不完善的现象,产生管理环节上的漏洞,工作开展后如果没有扭转过来,将会滋生小集体局部利益的损公肥私短期行为,加剧管理混乱局面,给整个工程的经营效果带来较大的人为的不确定性。所以说,工程开工以后各项工作能有计划的规范运作是很重要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新工程开工后3至5月内进行1至2天的审计调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督促检查项目经理部的工作:
(一)是否执行工程局下达的目标成本,根据合同价及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单价分解和控制。
(二)是否进行施工合同评审或分包施工队伍签订相关施工合同协议,明确承包单价、工程量的计量和工程结算方式。
(三)是否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和材料物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控制度,强化了会计基础工作,程序化、制度化项目经理部的经营活动和经济业务,有效的堵塞了管理漏洞。
三、期间,配合参与经营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经理年薪考核及项目稽查,监督项目经理年薪制落实,核查并纠正项目违规行为。
我局的项目经理年薪制度考核主要从项目完成的产值、结算收入、实际成本、上交局各项基金费用、安全质量、职工就业率、上年新兑现情况等方面进行核实查证,审计中主要采用查询、核对和加权统计方法,利用会计决算报告和财务机帐务采集相关数据,按局项目经理年薪制规定归纳计算,最终确定项目经理年薪,按70—80%幅度兑现,使经营责任与经济效益紧紧联系,提高经营者的劳动积极性。
参与项目稽查,查找相关业务记录资料,核实违反国家及有关部门法规和违反工程局规章制度的做法,及时纠正违规事项的发生,有效的维护了企业的利益。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工作,加强了审计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了解,扩大了审计的影响,使审计工作更好的融合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审计服务全局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四、工程中期,结合内控制度评审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强化项目的经营管理工程中期财务收支审计,我们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的重点、主要内容和审计方法,围绕以下几个容易发生的问题开展审计工作:
(一)工程结算方面,抽查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核对结算帐单,主要核查:结算手续是否完善,有没有工程结算单或工程量验收单,相关部门人员签证手续是否完善,对外结算有没有完税发票;对分包队伍是否存在以包代管,控制管理不到位现象,如:不注重分包队伍领用材料管理,安全管理,结算是否代扣所得税及工程质保金;与业主及分包队伍结算资料整理是否及时充分,是否按照权责发生制及配比原则确认结算收入和成本,真实完整反映当期的经营状况:机械费结算中局内设备是否已按规定摊销进成本,职工集资设备、外租设备租赁台班费价格与当期市场价格对比是否有较大的偏差。
(二)核算方面,主要通过抽查会计凭证方式进行,检查核算行为是否规范,会计帐务处理是否存在乱挤乱摊成本费用现象,如:有的单位发放奖金、加班费不通过 “应付工资”科目核算,直接在间接费用或工程施工成本项目核算;项目活动是否违反财经纪律,未能依法纳税,存在偷逃税隐患,给带来潜在的经济损失风险,如;材料采购无发票,工程款结算及工资支付未按规定履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等。
(三)财务管理方面,着重检查制度遵循和管理效率情况,查看是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财务信息反馈滞后,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核算反映、传递财务信息,影响了经理层进行人、财、物资源的调整配置与控制,从而降低管理曾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二是财务管理没有发挥预测、监督、控制等作用,财务收支活动违反局有关制度规定,开支无计划性、效益性,例如:部分单位工程预付款没有按工程局预付款支付办法执行;发放工资奖金没有按局有关规定完善审批手续。
(四)资金管理方面,检查现金及银行存款帐,主要检查:经理部在与副业队结算、购买材料时是否存在大额现金支付现象:是否违反局资金管理规定,有违规拆借资金行为或借用银行帐户进行其他经济活动。
(五)物资材料方面,查看是否签订材料采购合同,是否计划采购,采购是否完税付款是否经过审批和银行办理,是否有专人或是有异常现象等。
在中期财务收支审计中,通过核查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鉴证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项目目标成本的控制执行情况,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的每一个执行系统是否得到贯彻,分析违反财经纪律或偏离企业经营目标的经济活动,披露控制系统中成本控制或管理控制环节存在的控制缺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健全性,通过与有关部门人员交换意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规范项目经营管理及会计核算行为,提高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意识、成本控制意识,促使经营管理人员及时治理薄弱环节,保障资金周转的安全与效益,强化项目经营管理,挖掘内部管理潜力,实现“管理出效益”的目标。
五、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后,进行经营成果审计,检查目标成本指标执行完成情况,核实项目经营成果,提供项目部利润分成依据,落实项目经营管理责任制我局对个工程项目部实行项目法施工管理,就是以工程局下达目标成本指标控制项目施工成本,项目的经营成果直接与经营者利益挂钩的激励机制。审计部门对项目经营成果的审计评价成为项目部利润分成、项目经理年新兑现等利益确认的重要依据。2003年我局完成经营成果审计项目7项,共审核调减分成利润333.92万元。在核定经营成果的同时,通过函证、电话或查看对帐单等方式,促进经理部及时清理债权债务。核对上交局的各项养老基金、设备使用费、项目管理费和缴纳各项税金是否交清取得税局开具完税证明或全部进入成本核算,确定真实完整的经营成果。与经营管理人员一起,对比经营成果和目标成本数据,剖析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原因,好的经营管理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我局项目法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向局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反馈,有利于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加强业务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协调、服务的作用,进而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信息的层次和水平。
回顾几年来我局的审计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内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其监督、鉴证、评价的作用,关键在于找准审计工作定位,及时转变观念,服务全局,为领导决策服务,在监督中服务。即把审计工作转移到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来,突出对全局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动态监督,在加强防范违纪违规事件发生的同时,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机制,充分体现内部审计工作既监督又服务的职能。
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参与者除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及生产员工,还包括产品的客户,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是基于客户的满意度而制定的,工业设计管理理论也是将消费者放到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消费者的参与,企业产品项目的设计者不仅要对生产经营者负责,还要对产品的使用者负责,只有平衡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才能保证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
3.2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模型建立
在一般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型中,将工业设计主要用在了产品的设计上,而没有对消费者评价、生产经营者评价运用工业设计,现代化的企业质量管理要对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及产品的设计师都要进行相应的质量评价,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外部环境,同时注重产品设计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还能切实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3.3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
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要对经营者和消费者制定出不同的方案内容,基于企业经营者,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在消费定位、品质定位上,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消费者来说,质量管理内容主要是概念性和实用性,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得出消费者的情感评价,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消费市场来不断调整消费定位及品质定位,巩固企业的生产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阐述了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模型的基础,然后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做出了分析,最后集中讨论了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能够使得企业组织意识到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发展思想,构建科学性、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连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监管的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1):222-227.
[2]陆国杰.质量为本创新为魂聚集力量应对挑战勘察设计行业质量形势分析报告[J].中国勘察设计.2014(2):28-33.
[3]程虹,陈川.我国质量学术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宏观视野、共同治理与数据积累[J].宏观质量研究.2014(1):11-29.
[4]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1-74.
[5]孙虎鸣.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与企业工业设计人才储备的重新定位[J].美术教育研究.(14):113-114.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实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较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构成了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具体表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能力、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操作技能、测量工具操作技能、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获得需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来完成。
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必须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前提,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为平台,以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建立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企业为一体的实践性教学运行模式,实现学生个性培养与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 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其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其基本原则是尊重并重视学习个体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并使学习者良好个性得到培养和发挥。
实践教学是学生个体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其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效果与学生的主观行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个体特性必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与培养,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息息相关,因而,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良好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观。
(二)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科研技能训练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等五个环节构成,在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造各种独立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力求做到系统化教育和学生个性培养相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协调。
1.实验教学模块
将实验教学分为试验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仿真性实验三种类型,并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机制和评定方法。
2.实习教学模块
专业实习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中重要实践环节。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特点,实践性教学一般划分为实习环节和设计环节。实习环节根据实习内容不同划分为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根据实施的场所不同又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种情况。在实习过程中,坚持工程类型的多样化和规模化为主,工程项目的区域化为辅;学生单独实习为主,系部集体组织为辅;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为主,校内教师指导为辅;过程性检查为主,结果性检查为辅的原则,建立行之有效的实习教学检查指导和评比制度。
设计环节一般划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设计环节中,应坚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良好的个性,坚持课程设计题目的多样化。
3.专业技能训练模块
土木工程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技能训练中,重点强化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训练;在设计能力中,强化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训练,通过课程设置、课外实训、专业设计软件应用、技能认证等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重点强化PKPM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培养。通过技能训练,学生获得美国AUTOCAD公司的ATC认证。在工程管理能力方面,强化与工程实际的接轨,重点加强工程造价、施工现场管理能力的培养,加强了神机妙算工程预算软件和工程管理软件方面的训练,学生所学内容能够与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的工程实践接轨,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无需专门培训就可顺利进入岗位承担相应任务。
4.科研训练模块
科研技能训练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注重学生个性能力发挥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在三年级开始的科研论文写作、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在这个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考察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开展科研实践。
5.素质拓展模块
素质拓展模块是以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基点,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就业标志的一项优化课外活动内容。本院素质拓展模块以职业设计指导和素质拓展训练为主体模块,固化了专门的学分,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以及其它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素质拓展计划主要分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科技文化与职业技能、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文体活动与身心发展、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等五个模块内容。
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积极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形式
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考核是个指挥棒。考核应处理好实践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关系,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如采取笔试、实际操作、制作、设计、综合分析报告及现场答辩等形式。
实践教学考核要加强几方面的结合:第一,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综合两方面来评定成绩。第二,开卷考试(或部分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实践理论考核可采取开卷或部分开卷考试,学生可现场查阅资料和网上搜索文献。第三,课堂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操作性的考核提倡现场考试,教师可现场评分。第四,笔试与口试、答辩相结合。第五,过程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土木工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体类型为以设计为主体的设计院所、以施工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施工企业和工程监理公司、以工程造价为主体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在方式上采取资源共享、人才互聘、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同约定、挂牌服务的统一模式。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使专业实践教学得到了保障,营造了较好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学校与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人才、设备、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应用型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推荐阅读:
财经类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与应用论文09-22
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究论文05-31
微时代下物流专业创新教学体系应用研究06-19
基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的应用论文05-25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应用论文11-04
工业设计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论文09-11
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学应用论文09-12
价值工程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论文09-23
企业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及应用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