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楼梦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总听到别人说《红楼梦》好,我却不相信。当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读完这本书时,心中增添了无穷的感想。
这本书讲述了封建王朝时,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繁荣昌盛走向落魄败落,既让我了解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又让我知道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贾宝玉的单纯善良,林黛玉的聪明敏感,薛宝钗的城府颇深,王熙凤的能干和残忍,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这些人物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不仅因为她聪明漂亮天真,更是因为她敢于反对封建社会,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在《红楼梦》一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写诗的一段了,在那一段里,林黛玉的诗写得独具一格,用词更是恰到好处。她写的诗不仅让贾宝玉赞不绝口,也让我觉得妙不可言。虽然她最后因宝玉和宝钗的婚礼死去,可这更显出她坚贞不移的情感和单纯的性格,也让我更加喜欢她,惋惜她。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通过对腐败的封建社会的描写,让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每次我对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有所抱怨时,我就会想到封建社会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只要一想到这,我就不再抱怨了。
《红楼梦》是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希望你也会喜欢。
关于红楼梦阅读心得体会2
最近,我看了电脑里面的红楼梦。里面有个别字还不认的,文言之乎者也的不好理解。里面的人物思想、活动脉络不清楚,一些诗词歌赋也不懂,读起来还是挺吃力的。但是有一点还是能看懂的,就是作者的意志、学识的渊博和历史背景。
曹雪芹是出生和生活在一个败落的封建贵族家庭里。从小过惯了“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丫环、佣人前拥后护,好不消遥自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变迁,拥有荣华富贵的豪门贵族也有跌入穷困撩倒境况。他失势后,就是满腹的经论、学问也无用武之地,不得时、不得地,从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是黄河东流入海去,八斗文才当饭吃。
但是,他是失势不失志,历经千般的磨难,百折不回的意志和深厚文学功底。创作出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园地里留下了辉煌的一笔。给我们留下了影响千古的文学巨著----红楼梦。让后人品尝着他那五味具全,酸甜适中的成果,回味无穷的精神魅力和精神享受。
学习红楼梦,主要的是学习曹雪琴在异境中自强不息,矢志不逾的精神,去追求个人的远大理想,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
关于红楼梦阅读心得体会3
古典名著之中的《红楼梦》,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书中的内容使我难忘。
初读此书,感觉全府上下整天只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没有一个亮点。对于主人公贾宝玉的优柔寡断,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觉得厌烦,都没有想读下去的心情。但是想到伟人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又继续读了下去。
慢慢地,我发现越往后读,就越有意思,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后来才发现书中其实有很多亮点,如果你不仔细地读,就不可能发现它们。书中的贾宝玉真可谓是多情公子,虽然女声女气的,但是我也在他的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此外,晴雯的坚强,凤姐的争夺名利,贾母的慈爱亲和,以及薛宝钗的宽厚大度,每个人物的形象,情节,我都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她们身上发生的事也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个悲剧也随之而来:林黛玉的悲伤而死,惜春的出家,鸳鸯的上吊……我的心也变得沉重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看到结尾那么悲惨时,我还流泪了。贾府的繁荣到衰落,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初读《红楼梦》,就使我受益匪浅。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使我感动。
关于红楼梦阅读心得体会4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共一百二十回。主要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非常聪明,薛宝钗非常大方,王熙凤精明能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总会让人对她产生怜爱,很多事都会使她落泪,这个敏感的女孩让我无法忘记。
文中,贾宝玉这个主人公让我觉得他不虚伪,。他不爱读书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不想为了所谓的官而装虚伪。他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说谎,他能和黛玉以及大观园里的其他姐妹处的关系很好,是因为他能读懂她们的内心,能看到她们的内心。贾宝玉无为却善良真实。
文中曾经的宁荣二府多么繁华,单单一座大观园就让人惊叹。可是就因为后辈太爱财,无视律法,不知满足,不思进取,才会衰败。
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神奇的书。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可是当我读完一章的时候,不知不觉被里面细致形象的描写吸引。他带我走进古人的生活,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一首首美丽的诗词。以我现在的知识,还无法更深的解读这本书,但我依然被它所吸引。
关于红楼梦阅读心得体会5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多得又让人不得不佩服,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不完善,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的艰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收民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痛恨。
一、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时代因素,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一)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封建没落时期的贵族社会贾府中, 贾宝玉既受到传统卫道者贾政的严教, 又受到贵族的没落者贾母的溺爱。贾宝玉因林黛玉“不曾劝他立身扬名, 所以深敬黛玉。”他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 我早就和她生分了。”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找出表达他们志同道合的语句, 再进一步分析揣摩二人的内心世界:共同的反封建的叛逆思想, 使得他们从“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的少年友谊, 发展成了“同生同死”的情侣。
(二)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 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语文教育应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探究性阅读”属自主性阅读, 学生只有先理解了封建社会的时代大背景和旧制度的不合理, 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贾宝玉和林黛玉情感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理解他们为了爱情与旧制度坚强抗争的进步青年的伟大形象, 他们既是旧制度的牺牲品, 也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一分子。
二、品读细节, 融入情感体验, 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一) 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对宝黛二人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是旧社会内部产生出的进步阶级的代表。林黛玉不属于“四大家族”之后, 家道早已败落, 无权也无钱;薛宝钗出生于“金陵一霸”的皇商之家;此时早已面临衰败的贾府, 在经济上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正好可以找身家百万的薛宝钗, 借其富贵维持门户。他们不顾林黛玉的生命危在旦夕而不择手段地使用“掉包计”, 设计婚姻骗局给两个叛逆者以最后的致命一击!这些情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封建旧制度的不合理, 并体会到当今美好社会的来之不易:有多少时代的先锋为了争取民主创造自由而献身!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 学生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作者对话和心灵交流。
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宝玉挨打”, 理解这不同于一般的父亲教育儿子, 而是封建正统卫道者与叛逆者的一次冲突, 因为贾宝玉对封建等级制度不满, 不愿走统治阶级为他安排好了的封建官僚仕途。“赠绢”“忆绢”“焚绢”几个故事细节, 则体现了宝黛对爱情、自由、平等的大胆追求, 这触动了统治阶级长期高高在上统治一切的心态。要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可以角色转换, 切身体会主人翁内心的思想情感:“如果你是贾宝玉或林黛玉, 你会怎么想?你该怎么办?”将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 使得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是学生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是读者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
三、从作品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兴趣阅读中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一)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作品描写的景物、民俗文化等细节。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这里, 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人的心灵家园的奥旨, 而且可以聆听到江南丝竹的缕缕清香, 古典戏曲的美妙韵致, 观看到中国绘画的传神写照、墨粉五彩的气韵流荡……其中对于建筑物的描写引人入胜, 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的大观园, 规模宏大, 设计精巧, 造价昂贵。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也栩栩如生。红楼膳食不仅色香味俱全, 而且融合了美容护肤、医学、养生、长寿等各种功能, 堪称奇绝!漫步“红楼”, 美不胜收, 书中许多描写都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应抓住这些细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阅读行为成为“我要读、我想读”, 在轻松的状态下读完《红楼梦》。
(二)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学生在感受读书乐趣时, 不仅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也提高了综合阅读的能力。学生如果对阅读毫无兴趣, 仅凭毅力完成百万字的阅读量, 纵然完成, 也只是事倍功半。因此, 让学生做到“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非常重要。
关键词:人物串读 设疑深读
阅读名著既是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红楼梦》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也是高考必考的篇章。而当前,课程繁重的中学生或者因为没有时间阅读,或者因看不懂而半途而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的了解不全面,对故事情节一知半解。针对这一情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进行了探析,希望能为学生打开一扇进入《红楼梦》迷宫之门。
一、教师示范,情节串讲
传统的阅读是指按照章回来读,教师一般一周布置3—5回的阅读目标。学生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读,就会散漫无拘,半途而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因为章回阅读法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重点不够突出,因为许多章回没有细看的必要,如第9回“恋风流情友如私塾”和第10回“张寡妇贪利权受辱”等,而且学生受时间的限制,回回都看是不可能的。其次,学生遗忘率高,回回都看导致回回都忘记。再次,教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导读和检测。于是,我设计了人物串读法,抓住宝黛的爱情这个主要线索,专挑经典情节解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或者情节有完整的认识。
抓住主要人物梳理情节以后,学生对小说的脉络就会十分清楚,我再用个性化的语言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就把《红楼梦》的门像迷宫一样打开了。宝黛的爱情故事时时刻刻牵动着学生的心,学生一下子被人物的命运所羁绊,于是他们开始决定见缝插针地读《红楼梦》,就连课间和中午休息时间都不放过。
二、自主学习,分工阅读
在示范解读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分小组分工阅读,每个小组选金陵十二钗里的一个人物,挑情节串读,并且要求每个小组在阅读完一个人物后出一份专题卷子。例如,“王熙凤专题”,将所有与人物相关的情节设计成一张卷子,总共出六份卷子,基本涵盖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然后将这些卷子全班共享,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题库。学生每周读一个人物,轮流阅读六个主要人物,教师每周抽一节课讲评学生出的试卷。
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小组分工合作中有明确的任务:读哪一个人物,读哪些情节,把零碎的人物片段串起,形成完整人物形象。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他们找出与人物相关的章节和经典的片段。这种分工阅读的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品读名段,设疑深读
对故事情节熟悉后,我便引导学生通过对名段的品读加强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名段是作家情感心意、心性外化而出的笔歌墨舞,是作家感受生活的艺术表现。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阅读名段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能力。
例如,在《红楼梦》中最吸引学生的情节是“宝玉挨打”,不少同学见到回目就很感兴趣,还没有读就连发疑问,我把这些问题抛出:宝玉不是很受贾母喜欢吗?谁还敢打他?为何事情而打?打伤了没有?每个人去看他时各有何不同言行?于是一场关于宝玉的讨论热潮在班级展开,同学们纷纷围绕宝玉被打事件在书中苦苦追寻前因后果。
学生通过寻求教师的设疑中对人物的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其他人物形象也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中鲜明突出。学生在领悟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时,也能感受到曹雪芹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四、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检测阅读成效,展示课是必不可少的,同学对人物有了完整的认识以后,会形成个性化的见解,还能跳出书本,深入思考,有些同学开始在周记中写书评了:有打趣薛蟠的,有悼念晴雯的,还有悲悯宝钗的,还有的同学设计了“作为当代男人,你更愿意选择黛玉还是宝钗”的问卷调查,举办辩论大赛等活动。
看到他们对《红楼梦》的爱不释手,我觉得,该把课堂让给学生了,于是我就借学校的公开课让学生上台点评《红楼梦》。我设计的课题是《漫话红楼》,要求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并派一位学生上台综合大家的见解发表观点,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自己的语言点评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而我则在学生发言后做一两句点评,起穿针引线和补充的作用。
五、总结方法,深化意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名著是一座艺术宝库,教师的示范解读就是学生走进宝库的“金钥匙”。
情节串讲法使学生对作品脉络有了完整的认识,懂得抓住人物穿针引线,把握主旨,这样他们在阅读《三国演义》等其他作品时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在短时间内把握整部作品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名段深读法使学生对人物有了深层的认识并且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有了深刻的感悟,在阅读其他作品时,学生就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作家进行隔空的心灵对话。
课堂展示的意义在于用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能够以点带面,多角度地展现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促进学生读写的结合,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品味。
他们俩的爱情在这喧嚣、富贵的贾府中显得多么纯洁,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是那么的自然和纯洁。哪一个读红楼梦的人不被他们之间的情真意切所感动?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在众姐妹中显得如此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对男子的厌恶,不畏众人言语的葬花,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啊,他们都说你傲,你真的傲吗?在我的眼里你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都是你独特的标志,你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连才高八斗的贾妃都说你是愚妹所不能及的。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你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可你的身世,即使你的身份是贾母的外孙女,即使你带着富贵的光环,可也掩盖不了你寄人篱下的事实,这注定了你孤苦无依的命运,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我只能无奈着你“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葬花词真的是你今天的结局吗?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说是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这万恶的封建社会啊,使地狱的烈火不断在每个人的身边燃烧,苦不堪言,思想的微小火花在无情冷漠中熄灭,熄灭。
黛玉的思想正在进步时,一场荒唐可笑的婚约把她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宝玉的一句‘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看了女人便觉得清爽,看见男人便觉得浑臭逼人’令人看到了希望的光明,可这光明的力量实在太小了,活生生被这黑暗的力量吞没了。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我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见不得悲剧,我也曾为黛玉的结局恼过,恨过,哭过。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我自认为它应该居于四大名著之首。它以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梦从出现当幻灭的全过程。全书结构完整,贾府兴衰都在前文埋下过伏笔——甄家的小荣枯预示着贾府的大荣枯。它一共塑造了九百多位性格迥异的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金陵十二钗正、副等册中的判词,也暗暗指明了这些奇女子最后悲惨的结局。
除了这些构思巧妙的故事引人入胜外,书中的诗词也深深地令我着迷。每位姑娘的诗词都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性情与为人处世的态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吟诵着黛玉的《葬花辞》,我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首诗是黛玉访宝玉不遇,以为他故意不让丫头给她开门,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心中悲恸时吟出的。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在此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花谢花飞花满天”、“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我仿佛看到了暮春时节,柳条和榆钱散发着幽幽的芳香,桃花花瓣飘落满地。一个清瘦的背影扛着花锄,用锦袋收集起春天的残花,用一捧干干净净的黄土掩埋。淡淡的忧伤弥漫在这暮春时节,为全诗哀婉而深刻的语言奠定了基调。“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我读懂了黛玉对世态炎凉、人人自顾不暇的愤慨。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告诉我现实的残酷,黛玉作为一介弱女子,只能做无力的抗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似一尺素笺,寄托了她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尤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如明镜一般映出了一位洁身自好、清高孤傲的小姐。后文又从宝玉的感受与理解,从侧面烘托出了这首诗的震撼力以及文学魅力。
可惜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却在最后忧愤而死。而她气绝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一边极喜,一边极悲,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这欢腾热闹的景象更加衬出黛玉之死的凄凉,总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红楼梦》向我铺展了一幅封建社会中大家族的生活画卷,批判了当时“人吃人”的丑恶现状,以社会的污浊衬出黛玉等的高洁品质,引发人们深思。
尽管我总是抽空自己研究或是与同学讨论,但是对《红楼梦》理解仍然过于肤浅,只有读透《红楼梦》,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会作者写作的方法、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若西子胜三分。”
出身书香门第,列侯世家。父亲风流儒雅,母亲温婉贤良,黛玉身为名门娇女,享尽父母呵护宠爱,自幼得到悉心教养,本应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然而事与愿违,母亲经受不住失子之痛身染重疾而撒手人寰,父亲也为朝廷鞠躬尽瘁。年幼的黛玉痛失双亲,父母留给他的只有病弱的身体和满腹的.才华。小小年纪便寄人篱下,本应天真烂漫的小黛玉学会了察言观色,养成了敏感细腻的心思。黛玉的悲剧在她小时候就开始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身处贾府,黛玉看似深受贾母疼爱,可与宝玉比肩,还有众多姊妹陪伴,也应该健康成长才是,而细品《红楼》这些只是表象而已。黛玉初进贾府,两位舅舅都没有见她,两位舅母开始也还只是客气。而当家人二舅母王夫人后来对黛玉的厌恶之情竞溢于言表,公然在骂她不喜欢的丫头晴雯时捎带把黛玉也骂了,“很看不上她那狂样子”.看似疼爱她的贾母,在她到贾府时还没为她准备房间;在除夕夜宴上,只因黛玉让贾宝玉替自己饮酒,贾母便借批书含沙射影指责黛玉行为不检点。所谓至亲骨肉就是这样用一些貌似无心的行为凌迟着黛玉敏感脆弱的心。使得她在大观园锦衣玉食却孤苦无依。潇湘妃子之诗风流别致,却有着抹不去的哀伤,一首《葬花吟》正是她自己的悲歌。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贾府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迎娶新妇之时,无人关注,凄冷的潇湘馆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含恨而终,结束了她短暂而悲苦的生命。黛玉如花,但尚未绽放就被狂风吹断。她与宝玉的爱情,是黛玉之幸,也是黛玉之大不幸。虽然宝玉给了黛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却也带给她无尽的烦恼忧思。还泪之说,并非空谈,最后他更让黛玉痛彻心扉,寒心绝望,生无可恋,抑郁惨死。黛玉的悲剧,在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摧残,对女孩的苛刻,是封建婚姻葬送了黛玉的爱情,世俗礼教剥夺了黛玉年轻的生命!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西厢记》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可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壶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
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睛雯比作“鲧”——宝玉说晴雯“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的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1.对“《红楼梦》的古代渊源深厚且广泛”的依据,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宝玉、黛玉对话时常引用《西厢记》内容。其中第四 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就是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
B.《红楼梦》也深受《金瓶梅》影响。写秦可卿棺殓一节,《红楼梦》几乎完全袭用了《金瓶梅》中写李瓶儿之死的文字;《红楼梦》的“色”、“空”观念,明显来自《金瓶梅》。
C.《红楼梦》受《庄子》影响也明显。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 一回写宝玉摹拟《庄子·箧篇》,但这些还不是这种影响留下的最大痕迹。
D.《红楼梦》也有《离骚》影响的痕迹。在《离骚》中,屈原赏识品质“直”的“鲧”,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也赞赏“鲧”,这不是文字上的沿袭,而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说明《西厢记》的内容令宝玉大倒胃口。
B.《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异,观念全同。
C.《红楼梦》笔墨汪洋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
D.由“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可见,曹雪芹认为晴雯的性格和命运近似于“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脂砚斋明确地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说明脂砚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红楼梦》受到《庄子》、《离骚》的影响”的观点。
B.《红楼梦》具有鲜明的传统性,这说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学阅读积累;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结果。
C.如果仔细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我们也将可以找到《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部史传文学作品影响的痕迹。
D.本文作者俞平伯虽然没有详引近人关于《红楼梦》与《金瓶梅》关系密切的论述,但对这些论述的基本观点,他还是认可的。
参考答案:
1.D(“……这不是文字上的沿袭,而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不合原文逻辑,原文“非但”,是“不仅仅是”之思。)
2.A(“《西厢记》的内容令宝玉大倒胃口”断章取义。依原文整体意思,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是说《西厢记》的内容很有吸引力)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二、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红楼梦》是汉语言艺术的宝藏,这部小说几乎汇集了古典小说和古典文学的所有语态。其语言大致分为四类:纯粹口语体、白中带文的白话体、浅显的文言体、古典雅致的韵文和散文。四种语体统一为基本体式接近口语的白话
(1)理解、品味、鉴赏、运用《红楼梦》这一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2)鉴赏凸显个性的人物语言
(3)学习《红楼梦》的谐音艺术
(4)体会《红楼梦》的诗化境界,鉴赏、背诵小说中的古典雅致的诗词曲赋,积累丰富语料和言语经验,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1)《红楼梦》最大的创作特色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击首尾应。梳理人物和事件的发展演变,体会作者精密巧妙的构思。
(2)由表及里,多角度深入认识和分析人物。
3、审美鉴赏与创造:
(1)鉴赏《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塑造遵循生活的真实,充分体现人物本真的特点。
(2)鉴赏《红楼梦》中的审美意象,体会小说妙用象征手法,营造审美意象和神秘色彩的`特点。
(3)鉴赏《红楼梦》艺术手法,尤其是善以对比映衬彰显主题、刻画人物的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红楼梦》留下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烙印,其可谓是一部文化小说,集中华文化之大成
(1)小说通过女性悲剧控诉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和对人性的漠视,学习曹雪芹独特而进步的女性观。
(2)鉴赏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
(3)鉴赏钟鸣鼎食之家的饮食文化。
三、框架问题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阶段清单
项目阶段相关任务项目里程碑进程建议
第一阶段:导读阶段
1、阅读导读学案,激发兴趣。
2、列表分类、梳理并概括前五回的人物出场和故事情节。
3、拟定《红楼梦》通读时间表
4、读完<<红楼梦>>全书
1、认识《红楼梦》艺术高峰和百科全书的特点,拥有浓厚兴趣。
2、完成前五回的人物出场和故事情节。找到登堂入室的门径。
3、红楼梦》通读时间表的拟定与实践
4、测评试卷(合格、良好、优秀)
评价教学是否成功首先要学生大致读完全书,兴趣是关键。《红楼梦》偏于写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的细腻作品学生缺少兴趣。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对经典有一种尊崇和敬畏之心。
《红楼梦》前五回起到纲领作用。设计任务帮助学生迈过这道坎。
第二阶段:研读阶段
1、文本细读比较法研究人物形象塑造及方法
2、列表梳理回目思考并概括《红楼梦》主旨
3、文本细读评点法研究《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内容提要
2、红楼评点
3、文学小评论
4、红楼小课题
研读切口要小,从一个小段落入手。
宝黛钗故事(还泪神话、宝黛初见、黛玉半含酸、静日玉生香、宝玉论亲疏、比戏子事件、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怒摔通灵、宝钗双敲、诉肺腑、互剖金兰语、黛玉之死)
荣宁府大事(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理家、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敬之死、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抄检大观园)、大观园琐事
(小红遗帕、晴雯斯扇、龄官画蔷、海棠结社、香菱学诗、芦雪广联诗、探春理家、紫鹃试玉、平儿行权、湘云醉卧、绣春囊**、晴雯之死)
第三阶段:研讨阶段任务1: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任务2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
任务3: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任务4: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任务5:体会《红楼梦》的主题人物评论
文化评论
文学评论
小说续写
综述
第四阶段:展示阶段
(一)书面成果展
(二)口语表达成果展
(三)制作与表演成果展
四、项目学习评价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阶段评价清单
项目阶段相关任务项目评价量规项目展示项目等第
第一阶段:导读阶段
第二阶段:研读阶段
第三阶段:研讨阶段
第四阶段:展示阶段
学习阶段评价要结合具体任务设计具体评价量规。
五、学习阶段与活动
课时安排:9课时
(一)导读课第1—2课时(面:兴趣)(一个半月)(检视式阅读)
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设计导读学案,激发兴趣,拟定规划,引导学生读完<<红楼梦>>全书
2、迈过阅读《红楼梦》的“第一道坎”前五回
宝钗生病了在家养病,宝玉去探望她。宝钗想看宝玉的玉,看到上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她旁边的丫鬟说“这句话跟宝钗的项圈金锁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宝玉也连忙求着要看,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笑着说“倒真的与我的是一对”。
过了一会林黛玉来了,林黛玉看到他们两个开玩笑说:“我来的真不凑巧,早知道宝玉在这,我就不来了”。宝钗有点不太明白她的意思。薛姨妈备了几样茶果,宝玉他们想喝点酒,最后喝完酒才散去。
与宝玉相照应的是,美若天仙,柔情似水的表妹林黛玉。在我看来,林黛玉来到人世是为了还账,她用终身的眼泪还了宿世的债,把全部的爱情都交托了贾宝玉,在自己一无全部的时分归去。
或许因为他们的爱情自身就带着一种凄美,花落冰韵,诉尽许多的冷音。多么淡漠的缘分,就像一段还未来得及旁白的故事,在心中留下了吃苦的回想。
尤其是贾宝玉在学堂里与秦钟、贾蓉等的同性的喜欢与纠葛,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有悖于习惯认知的内容,更是凸显了青少年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模糊而不为人知的隐秘内心。读来,更觉得,理解人在不同时期的内心和情感,是何等重要!
上流和下流
人性中都有动物性的部分和升华的部分,从成人的角度看,老师或父母希望孩子动物性的部分都没有了,一下都变成了圣贤。
如果说“下流”不再是个预设的“坏”的判断,语言学上的“上流”跟“下流”,只是两个不同的状况,就是:一个可以提升,一个沉沦在动物性中,两者是互动的。
只有对人性里往下坠落的部分有更多的了解,提升才有可能实现。
沟通
当我们之间开始双向沟通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么多年我跟他们讲的生活秩序、道德规范都是废话,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
所以,当你不先预设立场的时候,你的窗和门就是打开的,有很多东西会进来,让你了解。
如果,你把门窗都关了,你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个时候你的那些唠唠叨叨永远不会产生作用。
我正是因此同情贾政。他讲的所有知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些青少年在学校里的任何事情。作者在这里用了”鱼龙混杂“和”下流人物“,是在讲人性的多面性。
【阅读红楼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阅读红楼梦读书心得300字06-08
阅读红楼梦读后感心得体会10-05
高中红楼梦阅读10-21
读名著红楼梦心得体会06-11
红楼梦读后心得01-14
《红楼梦》读书体会01-29
四大名著红楼梦心得-《红楼梦》读后感12-25
《红楼梦》读后心得感悟06-04
关于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书心得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