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共10篇)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装有其他液体的杯子一个,记录表一张。

老师材料:牛奶一盒、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材料一套、喷泉装置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牛奶

1.天气冷的时候喝牛奶,我们会把牛奶连盒子一块在热水里热一热,你有没有试过?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发现?

2.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先把管子插好了,一喝是冷的再去热。在热的过程中,牛奶会怎样?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前一节课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如果把一个放在热水里,另一个放在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师也可以再次演示。

2.问: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吗?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师:这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2.小组里讨论一下。(师下去了解学生情况)

改进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水。

改进方案二: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改进方案三:水温差明显一点。

……

3.当提到改进方案二时,出示锥形瓶,套上塞子和管子。灌满水,滴上红墨水。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过渡:这个实验装置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还缺少什么?(热水)热水老师来给大家倒。

2.师述实验步骤:

① 拿到热水后,先把装置放在热水中加热,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② 然后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却,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③ 注意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记录纸在抽屉里)

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这个实验装置。(师同时开始倒热水)

3.实验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师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的小组)

4.小结:师: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板书课题“热胀冷缩”。5.师出示两杯冷、热水,把两个装置分别放入,问:你能从这个装置上判断出哪杯水更热吗?为什么?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吗

1.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逐一出示:醋、酱油、油、老酒、茶、橙汁、牛奶。逐一追问:它会热胀冷缩吗? 3.师单独拿出一种如:醋。问:要知道醋到底会不会热胀冷缩,怎么研究?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师述:这个装置还可以用,但在装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灌满、密封、小心倒出…)请材料员用红水的装置来交换材料。生在装的时候,师添加热水。

4.小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5.交流反馈实验结果,师小结板书。6.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延伸探究

1.师演示喷泉实验。刚才大家做过这个红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老师也来做一次。(老师的装置,装半瓶红水,这样会因为空气的作用干扰实验)

问:你有疑问吗?

2.留下疑问:为什么老师的这个装置热胀的现象会这么明显呢?我的红水怎么会喷的这么高呢?(因为里面有很多空气,空气也会热胀冷缩,而且更加厉害,就把红水挤出来了!)【板书设计】

2.3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受热 上升 体积膨胀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篇2

这是笔者在一次听课活动中看到的。在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中, 学生发现一个奇怪的实验现象。

经典实验:把一个平底烧瓶灌满水, 用一个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子盖住烧瓶。当烧瓶置于热水中后, 玻璃管中的液柱上升;当烧瓶置于冷水中后, 液柱下降。

奇怪的现象:课堂上有学生提出, 在烧瓶置于热水中的最初阶段, 液面下降, 然后才慢慢上升, 当烧瓶置于冷水中的最初阶段, 液面上升, 然后才慢慢下降。

课上, 执教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 不知如何解释, 仅以课本的结论为结论, 即液体热胀冷缩。课后, 笔者与该教师一起讨论了这个现象, 并在“固体的热胀冷缩”的一次公开课中刻意再现了这个现象。

二、铁环的热胀冷缩实验启示

在“固体的热胀冷缩”公开课中, 教师的演示实验:铜球过铁环实验, 这是每一个教师在讲金属热胀冷缩时都会想到的实验, 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铜球在未经加热前可以顺利通过铁环, 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后, 铜球就卡在铁环上了, 铜球入水中冷却后, 又可以顺利通过铁环。

当时的执教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问学生:如果我们给铁环加热, 铜球没有加热, 铜球还能不能穿过去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想, 铁环加热后, 受热膨胀, 外圈变大、内圈变小, 因此, 铜球不能通过铁环。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大为惊讶, 铜球居然又顺利通过铁环。

如果把铁环剪开, 可以看成铁丝的膨胀, 膨胀的结果是圆周长的增大和铁丝长度的增加, 当我们再度将铁丝闭合成圆环状会发现, 周长变长了, 内径也变大了。明白了这个道理, 也就可以解释“热缩冷胀”这一奇怪的现象了。

三、再做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还是文首提到的那个经典实验, 把一个平底烧瓶灌满水, 将一个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子盖住烧瓶, 烧瓶置于热水、冷水中, 观察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过程。因为这个实验此前已经做过, 所以教师特别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液柱的变化, 并要求学生记录玻璃管液面变化的过程, 用表格记录。

实验后, 许多学生有了这样的结论:烧瓶最初浸入热水的较短时间后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此后玻璃管内液面逐渐上升, 烧瓶浸入热水较长时间后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直至稳定。之后再将烧瓶浸入冷水中, 在最初比较短的时间内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此后玻璃管内液面逐渐下降直至稳定。

四、实验现象的讨论

1. 为什么玻璃管内的液面在烧瓶最初浸入热水中时会下降?后来又逐渐上升?

2. 为什么玻璃管内的液面在烧瓶最初浸入冷水中时会上升?后来又逐渐下降?

这两个问题, 学生一时难以解答, 执教教师在课堂上提醒学生观察玻璃管的受热膨胀与刚刚做过的铁环受热膨胀现象, 马上有学生说, 当烧瓶接触热水的短时间内, 玻璃管首先膨胀, 容积变大, 液面就先下降了, 但当水也受热膨胀时, 水面就上升了, 此时水的膨胀是主要因素。当烧瓶接触冷水的短时间内, 玻璃管首先缩小, 容积变小, 液面就先上升了, 但当水也受冷缩小时, 液面就下降了, 此时水的体积的缩小是主要因素。

课堂上的讨论非常热烈, 教师通过有效引导, 解释了“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 从而去伪存真, 加深了学生对固体、液体热胀冷缩的理解。

五、课后的反思

1. 课堂上学生的“奇怪”发现, 往往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发现, 积极思考, 深入研究, 让探究性实验真正走向实处。

2. 教学方法的确定, 必须是科学的, 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通过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再回到液体的热缩冷胀的奇异现象的讨论, 知识的学习、讨论是在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具有知识的铺垫性。

3. 教学方法的确定,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这节课的学生实验、讨论, 就是在这样的原则下进行的,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性强。

4. 教学方法的确定,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本节课的探究性是基于教师的科学指导, 实验表格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认真观察。

5. 教学方法的确定,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学生在实验中, 通过自我操作、观察, 增强了探究的积极性。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篇3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玩中带着愉快地心情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个别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并能尝试着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4、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学具中的小瓶子、细塑料管、小烧杯、红墨水、小水槽、热水、另备牛奶、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演示实验:自制魔术箱、试管、细玻璃管、红水等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初步感知水的体积变化

“我今天给同学们带了个很神奇的魔术箱,有两个魔洞,如果把装满红水的试管放到魔洞中,魔洞就会对它施加魔法,想看吗?„„”出示魔术箱,把装有红水带细玻璃管的试管分别插入两个魔洞中(学生肯定很喜欢并又很惊奇)学生会迫不及待地猜测箱子中究竟会有什么,并说明理由。教师最后揭示箱子中是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二)玩中探究感悟(水受热、受冷的探究)

1、刚才的小魔术喜欢吗?想玩吗?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器材,并及时说明一些学生玩中应注意的问题(温馨提示):A、开水别倒得太满,小心开水烫手,开水壶用完放回原位。B、小心别把玻璃仪器打破。C、实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D、小组长负责填写好实验记录卡,并负责小组内的纪律管理。

2、学生实验。请小组长在做实验时,同时把记录单上的实验1填好,当大家完成在热水中的实验后,再放到冷水中试试,看看能不能有更多的发现?

3、汇报,交流。

你们有哪些发现?

水上升说明水占的空间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占的空间变大了,也可以说水的什么大了? 板书:水-------受热 上升 放入冷水中呢?

板书:水-------受冷 下降

小结:体积变大,科学上说体积膨胀,体积变小,就是体积缩小。板书:体积膨胀 体积缩小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这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课题:热胀冷缩

(三)启发联想、拓展知识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这种液体有受热膨胀、受冷收缩的性质,其他的液体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我们可以怎样来证明?(也放到热水中加热,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2、提出在观察中发现许多小组做了好多次,提问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次?并要求下面的实验能反复验证。

3、分组实验,记录,4、汇报,交流。

5、小结:通过实验你们发现这些液体加热或者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些液体都能热胀冷缩,不仅如此,许多液体都能热胀冷缩。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

(四)联系生活,启发创造:

现在你能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那么我们在烧开水时,需要注意什么?

(五)课外延伸,激发再探究的兴趣:

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压扁的乒乓球)与正常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有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测描述)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又该通过怎样的实验来验证呢?下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科学课的实践,我的感想颇多。首先我感到自己比较成功的是整堂课我始终都贯穿我所学的科学新理念“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在玩中学习科学真理。他们时而观察发现,时而探究领悟,时而又笑容满面,我想这就是科学课的乐趣。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我体现的三趣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导课,有情趣;实验,有兴趣;教师语言,幽默更有趣。

不过,这点成功是微不足道的,更多的是在教学中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活动中,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欲设还不够,新生成目标的灵活处理还不够。课堂上,我用红水给学生做实验,竟然有学生认为红水放到热水中会上升,放到冷水中会下降,普通的自然水就不会这样了。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时,我只是硬邦邦的把学生领入了我的思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机会。课堂上还有很多学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如有学生问:牛奶会不会和水一样遇到热水上升,遇到冷水下降?我也没有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也没有组织学生去探究。我想这些都是科学课堂、科学教师最忌讳的不足之处吧。

公开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篇5

《空气的热胀冷缩》

2014

设计者:陈云蓉 年3月24日 / 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各种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套气球的锥形瓶

1、烧杯

2、热水、冷水

教师准备:热水瓶、瘪乒乓球1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由班上的小老师带同学复习上节课知识,然后导入新课,在此就已提出问题:气体受热、受冷之后体积会如何变化?

(二)、新课讲解:

1、作出假设:

小老师请同学做出推测,并要求生答出自己是根据什么现象作出的推测?(目的:训练生在做探究实验的假设时,要做到有根据的假设。)

2、设计实验:

(1)独立思考:让生自学33、34页的内容,根据教材提示以及桌子上准备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受热后体积要变大,受冷后体积要缩小”。(要求:想好的同学举手表示)

(2)小组交流:见大部分孩子举手后,便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要求:交流好了的小组举手表示)

/ 3

(3)请一个小组谈谈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4)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直到方案完善为止

(5)小老师进行温馨提示: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

3、实施实验:

小老师请同学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到讲台上带领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4、观察现象

(1)小老师提问:在实验操作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生答(3)其他人补充

5、得出实验结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7、知识应用:

(1)、请学生想办法把踩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2)、解释“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8、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膨胀(运动快、距离大)

空气

受冷缩小(运动慢、距离小)

七、【教学反思】

大班热胀冷缩教案反思 篇6

课下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现象比较熟悉,所以这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讨论思考: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证明水会热胀冷缩”上。学生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特别投入,并且在小组汇报交流时特别积极,方法很多。但是学生好像对热胀冷缩比较感兴趣,关注的也比较多,但是大部分学生忽视了“液体”这两个字,方法中由于忽视了液体,所以在交流的方法中有的不太严谨,有的`可能是气体的热胀冷缩,经过后面的引导学生们的方法还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上注重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书上在做“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用的是圆底烧瓶加带玻璃管的密封橡胶塞做实验。课堂上我也是做的这个演示实验,但是并没有看到想要的结果,由于学生的期待很高,所以没有看到喷泉实验时学生有一点点失望,后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原因,发现是橡胶塞的密封性不好引起的。这节课的印象很深刻,自身也有很大原因,在准备实验器材时偷懒没有提前做,所以存在实验的失败,实验准备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有可能因为准备的不充分而导致实验的失败,以后一定要充分准备。

9.2液体的压强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 尝试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能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解释相关现象,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难点:正确理解液体的深度,能从题设条件中分析出隐含条件。【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好实验器材:薄塑料袋、盛水的容器、、矿泉水瓶两个(一个瓶身扎竖直方向扎三个小孔,各异底部挖空、侧壁扎一小孔、瓶底瓶盖包上橡皮膜的各一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坝上窄下宽,为什么潜水需要不同的装备,还有海洋馆的潜水员,被压扁的深海带鱼,看起来非常厚重的潜水艇,是不是在水里面存在一双无形的打手对这些东西有压力作用呢?是不是就可以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 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上节课我们学过固体的压强,一物体由于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作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我们把它叫做压强,满足公式PFS,那液体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做几个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做实验前可想让学生猜想实验现象,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1.用封膜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竖直放置,装入水,发现下端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容器下方有压强。

②水平放置,装入水,发现两端的橡皮膜向外突出,说明液体由于流动作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

③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 用扎了孔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矿泉水瓶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

都不一样。(可先将三个小孔封上,让学生一个一个思考他们的射程。)让学生知道射程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液体的压强不一样,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且压强随液体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②在矿泉水瓶另一边再扎一个小孔与其中任一个小孔等高,观察水的射程相等,说明同一液体的深度,压强相等。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2)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也可引导学生猜想(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通过以上了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液体的压强到底有多大呢?接下来我们以水的压强为例,同学们猜想一下,水的压强会和那些因素有关?

三、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四.巩固练习:

1.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各图中的操作。

(1)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的三幅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2)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的两幅图,可以知道: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__________。

(3)比较代号为______的三幅图,可以知道: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两只容器中分别盛有相同高度的酒精和水,A、B、C三点中,液体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pA、pB、pC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

提高题:

3.如图两一样的试管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不同种液体,液面恰好在同一水平线上,则管底受到液体的压强()

A.P甲=P乙

B.P甲

C.P甲>P乙 D.无法比较大小

五.布置作业:课本P73---

1、2。

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示例之一 篇8

1.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知识。

2.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具

演示用:烧杯、水、轻质硬塑料的均匀圆柱体的平底药瓶、红水少许。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和新课引入

1.提问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关于液体压强,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上面问题,由学生回答,由学生补充,然后进行讲评。

2.引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前的“?”,读后教师讲述: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根据课文前的“?”和图10―13,液体在某一深度处的压强有多大,应该怎样计算呢?本节课将探讨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教师板书课题:第三节液体压强的计算)

二、进行新课

1.讲述:(1)根据上节课的研究,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压强与固体对支承面的压强有不同之处。液体压强的规律,在课文已有记载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液体压强”这段黑体字,并注上符号。(板书液体压强的规律)

(2)既然液体内,在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计算出向下这个方向的压强,这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知道了。

2.演示、分析:

(1)演示:将轻质塑料均匀圆柱体的平底药瓶装满红水,轻轻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让药瓶竖直在烧杯内的水中,使瓶口与水面相平(如图)。

(2)讲述、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设想从水面到该药瓶底部有一液柱,底部有一液片,其面积S等于该液柱的横截面积(设S=1厘米2),液片在水中所处深度等于液柱长(设h=20厘米),这个液片受到的压强可按以下步骤进行计算:(边讲述边板书)

A.求液柱的体积 V=Sh=1厘米2×20厘米

=20厘米3。

B.求液柱的质量 m=ρV=ρSh

=1.0×103千克/米3×2.0×10-5米3

=2×10-2千克。

C.求液柱的重力和液柱对液片的压力

F=G=mg=2×10-2千克×10牛/千克

=0.2牛。

D.求液柱对液片的压强,这也是液体内20厘米深处的压强

=ρhg=1.0×103千克/米3×0.2米×10牛/千克

=2×103帕。

(3)根据以上分析,深度h处的液体压强为

p=ρhg。

因此,在计算液体压强时,可以根据以上四个步骤进行,也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希望同学认真理解计算的步骤,切不要死记硬背公式。

(4)利用公式计算液体压强时,一定要统一单位,即ρ用千克/米3,h用米,g的单位是牛/千克,计算出的压强单位是帕斯卡。同时要理解公式中的h是深度,即液体内某处到液面的距离,而不是该处到底部的距离。

3.讲述:由公式p=ρhg,请大家想一想,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跟上节课我们研究得出的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否相一致?教师启发,由学生回答。

三、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计算课本中的〔例题〕。将全班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照课本中〔例题〕要求做,第二部分同学照〔例题〕,且把煤油柱改为水柱做,第三部份同学把煤油柱h=20厘米,改变煤油柱h=30厘米,同时分别抽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做。

2.学生练习后,教师讲述:根据两部分学生所做结果和前面讲述液体压强计算步骤所得结果,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液体压强跟液体深度有关,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液体压强跟液体受到的重力无关,跟液体的横截面积(即容器的形状)无关。通过练习所得结果,跟上节实验研究所得液体压强的规律相一致。

四、归纳本课学习内容

1.本课学习了液体压强的计算,可以按步骤计算,也可以利用公式p=ρhg计算。希望同学们对按步骤计算要认真理解、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计算公式。

2.利用公式计算液体压强时,一定要按规定使用单位,即ρ――千克/米3、h――米、g――牛顿/千克,压强p的单位就是帕斯卡。

3.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知:液体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跟液体的总重、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无关。注意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把课文阅读两遍,认真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步骤和公式p=ρhg的意义。

2.把节后练习第4题、章后习题第5、6题做在作业 本上。注意:在计算时一定要使用规定的单位。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在归纳液体压强规律的基础上,分析液体内某一深度处压强的计算步骤和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在分析、推导前设想一段液柱(学生的抽象思维),由于初二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补充做了演示实验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想象,搭一个阶梯,就比较容易了。

2.本课分析较多,为了使学生在45分种内不至于疲劳,让学生对例题自己练习,并且分为三部不同条件进行练习,练习后再分析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更为恰当。同时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分析,这样得出结果就顺理成章。

3.讲解中,对公式p=ρhg中的h表示深度要特别强调,避免学生误认为h是液体内某处到容器底部的距离,否则将在计算中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4.对于布置的作业 中的计算题,希望能要求学生按步骤计算和利用公式计算两种方法来完成,达到学生对公式物理意义的理解的目的。

《液体压强》教案 篇9

知识与技能:

1、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识;

2、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液体压强的应用、常见的连通器;

4、了解帕斯卡原理和液压机的工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体验感悟连通器和液压机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与现代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连通器的特点; 2.帕斯卡定律。

【教学难点】

帕斯卡定律。

【教学准备】

连通器模型、液压机模型(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液体压强的规律有哪些?

a.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b.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c.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e.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P=pgh

《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3、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3、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

常见物体的图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你们有信心吗?

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画在黑板上三个圈)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2、活动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四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液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不易被压缩。(5)师:第五关是把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3、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师:第六关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汇报,抓住“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个问题进行讨论。(4)教师进行评议,办法通行证。

(三)巩固拓展:

1、你们小组都闯过了哪几关?了解了哪些知识?

2、老师还有一关,怎样测量石块的体积?

3、颁发智慧小组证书,祝贺他们闯关成功。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推荐阅读: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06-21

液体教案正常07-20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06-26

上一篇: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下一篇:2022年度山西省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