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课税制度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产课税制度(共5篇)

财产课税制度 篇1

一、世界各国财产课税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财产课税历史悠久,曾是各国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目前世界各国都已开征并着手建立一套种类齐全、功能完整、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财产课税制度。从财产课税的实践来看,根据应税财产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动态财产税和静态财产税。动态财产税是对转移或变动中的财产课征的财产税,主要包括遗产税和赠与税。静态财产税是对纳税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财产进行课税,是财产课税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静态财产税依据其征收方式不同,分为综合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综合财产税,又称为一般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拥有的全部财产实行的综合课征。这种财产税的应税范围较广,原则上包括纳税人所有或支配的全部财产。实行综合财产税制度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新加坡等。特种财产税,又称个别财产税,是对特定类型财产课征的财产税,主要包括土地税、房屋税、车辆税等。发展中国家一般实行以土地、房屋和车辆为课税对象的特种财产税制度。综合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虽同属财产税系,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在税制设计、征管方式、课税对象和作用侧重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课税范围较广、公平性较强、筹集的收入相对较多,但计征方法比较复杂,偷逃税问题比较突出。后者以土地、房屋和其它特定的财产作为课税对象,课税范围相对较窄,但不宜隐匿虚报,计征方法相对简便。发达国家由于居民的纳税意识较强,征管手段比较先进,征管制度比较严密,多选择综合财产税制度并普遍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有许多欠缺,多实行特种财产税制度。同时,还应看到,过去由于顾虑征管难度较大和税源较少等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但在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开征了遗产税和赠与税,并取得了良好的财政效果和社会效果。可以预见,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发展中国家将会逐渐增多。

财产课税制度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呈现出许多以前所没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财产课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但仍是一国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课税是最古老的税收形式,曾是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课税的主体地位已被所得税和商品税所取代,在全部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小。发达国家财产课税收入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0-12%,发展中国家平均仅为5-6%。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财产课税在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调节人们收入水平、促使闲置财产投入使用等方面,仍具有所得税和商品税说没有的功能和特点,它能有效地补充这两个税系的不足,如商品税不能对不动产、继承财产进行课征,所得税对不使用资产和未实现的资产增益无法课税等。因此,财产课税的地位比较稳定,仍然是现代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产课税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财产课税具有税源分散广泛、区域性等特点,地方政府易于做到对本地区的税源实施严格监控,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同时财产税收入主要用于为本地区提供公共服务,有利于形成“多征税,多提供公共服务”的良性循环机制。因此,许多实行分税制国家将大多数财产课税归为地方税。在发达国家中,无论是美国、德国等联邦制国家,还是日本、英国等单一制国家,大多数财产课税的税种归地方政府,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据OECD组织1990年的资料,在地方税收中,美国财产税占80%,加拿大占84.5%,英国占93%。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极为重视财政分配关系的调整,并多把财产税划归地方管理和支配,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而且,随着地方政府权限的扩大,一些国家正逐步下放财产税税种的立法权,增加财产税税种、调整其税率。这不但保证了财产课税仍旧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而且使税源更加广泛,税收收入额有所增加。财产课税多以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且评估制度健全,并建立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和强化税收的征收管理,以达到公平税负、税款的充分征收的目的。从各国财产税的实践上来看,财产税的计税依据大体有三种:土地面积、市场价值、其它价值(如帐面价值)。目前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税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一般以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客观地分析,以市场价值为税基有三个优点:一是税基具有弹性,随着房地产市场价值的上涨,税基扩大,财产税的收入也将相应增加。二是市场价值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有利于实现税收公平原则。但以市场价值为税基要定期对财产进行评估,税收征管成本较高。因此,大多数以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的国家都设立专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实行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同时税务机关从不同渠道搜集有关财产税、纳税人以及市场的信息,注重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征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收流失。

国外经验表明,发达国家都已基本上建立了一套多税种协调配合、功能健全财产课税制度。发展中国家虽受经济发展条件、税收征管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但大都已开征了多个财产税税种,财产课税制度将会逐步完善。各国在尽可能完善税制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财产评估制度,强化财产课税的征收管理,充分发挥财产课税制度的调节作用,成为地方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当前,我国财产课税的特点是:税种少,税基窄,以土地面积或帐面价值为计税依据,内外资实行两套税制,财产课税收入未能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显然,这种财产课税制度已经不能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分税制和地方税体系的需要,与现行税制改革的“简化税制、公平税负”原则也不相符合。因此,研究和改革我国现行的财产课税制度势在必行。

二、我国现行财产课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财产课税的税种少,税基窄,影响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现行的财产课税税种严格说来只有房产税、契税、车船税和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具有资源课税和行为课税的特点,在我国的税种分类中大多不将其归为财产税类中(对土地的课税各国一般归为财产税类,为方便比较,以下把这两个税种作为财产税一并分析)。1994年的税制改革虽把遗产税和赠与税列为征收范围,但实际上并未开征。税种少的同时,税基也窄,征收面不宽,比如只对企业拥有的房产征收房产税,而拥有的机器设备不纳税;个人自住的房屋不纳房产税;私人财产的继承和赠与都不须向国家纳税等。加之现行的财产税的税负普遍较低,使得财产课税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小,未能充分发挥组织收入、调节财产水平、公平财富的作用。

2、内外两套财产税制,不符合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统一、公平、公正的原则。目前,我国对内资房产征收的是房产税、对土地征收的是土地使用税;对外资征收的是房地产税、对土地征收的是土地使用费(不由税务机关征收)。两套税制在征收范围、税(费)率、计税(费)依据方面都有所不同。这种内外有别的税收待遇,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违背了我国现行税制改革的初衷。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税制,因此,研究、出台统一的内外资房地产税制,是完善我国财产税制的重要内容。

3、财产课税集中的收入少,未能确立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地位。我国的财产课税与大多数实行分税制的国家一样,属于地方税收,由地方政府负责征管和支配。但由于税种少、税基窄、税负低、税源零散、征管难度大,使得财产课税收入较少,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种,只能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一个补充部分。加之财产课税的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税种的设置,税率的设计过于统一,缺少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地方政府缺少必要的税收自主权,导致地方政府征收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反过来制约财产税的正常发展。

4、计税依据不合理,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不够,征管漏洞较大。以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作为财产课税的计税依据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这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计税方法。市场价值反映了土地、房产作为经济资源的价值,它不仅包括土地的级差收益,而且包括土地、房屋的时间价值。在市场经济下,任何土地、房产都有一个时间价值,市场机制越完善,这个价值就越容易体现,越容易得到认可。但是,我国当前是以土地的面积和房产的原值或租金作为计税依据,不能反映土地的级差收益和土地、房产的时间价值。同时,为调节土地的级差收益,采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设置不同税率的方法,结果造成税率档次设置不合理,并且随意性大,操作起来缺乏客观标准。不仅如此,税率一旦确立,长期不变,造成财产税收入的增长与房地产增值的脱节。我国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私人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房产、土地、户籍等有关管理部门与税务机关的协作配合不够,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力度,造成财产税税源的大量流失。

三、完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的设想

鉴于我国现行财产课税制度的税种设置不全、比重过低、税制不完善、征管方面等问题,改革和完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规范和增加财产税税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财产的私有化程度已有所提高,财产税的税源增加,税基扩大,应适时增加财产课税税种,适当调整某些税种的征收范围,调整税目税率。由于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征管水平较低等原因,我国的财产税制宜采用按不同财产分别课征的个别财产税制,而不是综合所有财产课征的一般财产税。我国财产税制应包括的税种有:房产税、土地税、不动产税、车船税、契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提高对财产税制的重视,提高财产课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经过改革开放后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分配悬殊问题也日益显凸出来,这一方面使财产税的税源增加,税基扩大,增加财产课税收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征收财产税更为必要。因此,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视财产税制建设,从增加税种,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入手,适当增加财产课税收入。

3、健全税收立法,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财产课税有关的税收立法要尽早出台,使税收法规健全,规范和指导各税的征收管理。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完善税务稽核、征管手段、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堵塞税收漏洞。同时要建立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和有权威的财产评估制度,加强税务机关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机制。

4、有关财产课税制度的设计。

(1)完善房产税的设想。首先改革内外有别的房产税制度,对外资征收的房地产税改为与内资统一的房产税,内外资一视同仁。其次,扩大税基。房产税是我国财产税制的主要税种,我国现行房产税的征税范围虽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但对城乡居民住宅免税。随着住宅商品化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私人拥有的房产将会不断增加,应在一定条件下,对私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房产课税,扩大房产税税基,税率可适当从低。再次,建立和完善房产估价制度。房产估价历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国的房产估价刚刚起步,估价制度很不完善。要注重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房产专门估价机构和一支富有实践经验专职估价人员,提高专门估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对房产评估方法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房产评价方法体系,为房产税的计征提供科学的依据。房产管理部门应密切配合税务部门,提供相关的税务资料。最后,房产税宜采用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房产税属于地方税种,但中央政府对房产投资规模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在税率的制定上有中央政府确定税率幅度,各地依据本地区的情况和房屋等级最后确定税率。这样既保证中央有一定的宏观调控权,又能体现和照顾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

(2)完善土地税的设想。从加强对土地的取得、占用和转让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的角度出发,首先改革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占有使用征收一般土地税,征税范围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农村收益水平低、负担重是客观事实,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各种摊派、清理各项收费以及改革现行农业税制,在保证农民总体负担水平不变或略有下降的前提下征收一般土地税,且规定较低的税率予以照顾。这既有利于统一我国的土地税制,又有利于规范农村收益分配关系。税率的设计上可在现行按照土地位置标准基础上,同时采用土地用途标准,使前者起到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后者达到调节土地使用结构的目的。其次,扩大契税的征收范围,保护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权利。除要对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房屋,城镇职工征收契税外,对承受出让、转让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包括外国人、华侨购买房屋、承受出让土地使用权也征收契税。这样有利于保障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创造稳定的出让、转让秩序。同时我国土地资源匮乏,目前有的地方为吸引投资,竞相降低出让价格,征收契税有利于保护国有土地资源。最后应适时开征土地闲置税和土地荒芜税。从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耕地出发,适时开征土地闲置税和土地荒芜税极为必要。

(3)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调节高收入。首先尽早及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从完善税制、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鼓励勤劳致富等方面考虑征收两税都极为必要。从国际惯例来看,不仅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开征了两税。我国尽早开征,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保障了我国的经济权益。其次在税制模式上选择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我国的遗产继承无需经过法院的认定,继承人可自行分割交接,同时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短期内无法提高。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我国宜选择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即对被继承人的遗产总额征收遗产税,对赠与人的财产征收赠与税,既保证税源可靠,税收收入及时,又简便易行,适用于我国的征管水平并为纳税人所接受。再次,课税对象范围应包括动产和

不动产,以超额累进税率并规定适当的起征点,合理确定扣除项目,如设丧葬费用扣除、遗产管理费用扣除、债务扣除、捐赠扣除等。最后,制定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征管措施。任何管理与个人财产相关的部门,未有税务机关开列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完税证明或免税凭证,不得办理任何转让遗产的手续。各有关部门有义务为税务机关提供查证遗产的资料和情况。

主要参考资料:

1、曲顺兰,《国外财产课税的比较与我国财产课税的完善》,《涉外税务》 1999年第5期

2、彭龙运,《外国财产课税制度》,《中国财政》1999年第6期

3、王裕康等,《OECD国家财产税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税务》1999年第2期

财产课税制度 篇2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课税单位

关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改革的讨论, 已经在国内掀起数轮波澜。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首先必须需强调“家庭计征, 综合征收, 按年申报”的改革方向。其中, 课税单位的选择, 是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重要一环。

一、个人所得税课税单位概述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 (自然人) 取得的各项应税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1]。把个人所得按来源的不同分为11个类别, 即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 对不同类别的所得分别计税的所得税制度。其课税单位是以个人为标准。在征收模式上实行的是分类征收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有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弊端日益显现, 其无法全面、完整体现纳税人真是纳税能力, 与个税调节收入目标产生冲突。

二、个人所得税课税单位的选择

我国现有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收入为单位计征的。现有种课税单位产生了许多弊端, 最严重的是容易导致税负不合理。

首先, 现实生活中, 存在家庭情况 (人口、赡养人数、扶养人数等) 类似的前提下, 家庭收入高的无需缴税, 收入低的却需要缴税的情形。举例说明:“假定孙、李均为3口之家家庭, 孙家仅有一人工作, 月收入为6000元, 扣除新调整的3500元免征额后, 适用相应税率并减去相应速算扣除数后, 计算得出甲需要缴个税145元;李家3人均有工作, 每人月工资3000元, 全家收入共9000元, 但扣除免税额后, 3人均无需缴纳个税。”此例体现了现有个税课税单位的弊端, 同样的三口之家, 家庭收入高的李家的无需缴税, 收入低的孙家却需要缴税, 税负明显不合理。

进一步分析, 生活中, 取得相同收入的纳税人, 往往其所支付的成本、费用所占收入比重不同, 家庭总收入、扶养亲属人数、用于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指出也存在较大差异。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中采用了一刀切的原理, 规定所有纳税人均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相同比率的费用不够合理, 没有考虑到纳税人真实纳税能力。实际造成税负不公。

举例说明:张和李同为纳税人, 每月均获得4000元收入。但两者家庭状况不同, 张三配偶无经济来源, 且在赡养两个老人的同时还需要扶养一个孩子;而李四未婚, 单独生活, 无家庭负担。两者家庭负担存在巨大差异, “税收痛苦”程度, 张比李高出许多。

最后, 现有按月计征个税方式也不尽合理。容易导致生活中有稳定职业、固定收入的人无需缴税, 而无稳定职业、固定收入的人需要缴纳大笔税额的情形。举例说明:甲月收入固定为3000元, 年收入36000元;乙无固定收入, 假定其某年11个月无收入, 另1个月收入为30000元。从现有税制核算, 我们发现, 年收入高的甲全年无需缴税, 而收入较之甲低的乙却需要缴纳一笔数额不小的个税。

如何消除上述因按个人征收个税产生的弊端, 其他国家在数年前已做过相关研究, 最终选择了以家庭为课税单位的方式。我国也有此必要, 因为从个人单位到家庭单位的过渡符合个税改革的大方向, 是优化个税制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 应按家庭征收个税, 即在一个纳税年度, 累计家庭的总收入, 考虑该家庭婚否、实际抚养人数及赡养人数等实际情况, 参考同期的物价水平, 拟定不同标准的免税额 (如已婚人士免税额、子女免税额、赡养父母免税额、单亲免税额等) ,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按一定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公民个人及其家庭的实际收入情况, 实现个税调节收入分配, 社会和谐的目的。

三、实现按家庭课征个税所需的现实基础

毫无疑问, 按家庭计征是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改革个税的方向之一。但是, 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现实基础”。

(一) 必须实现从分类所得税制向综合所得税制演变

我国现有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 是指将纳税人的所得划分为若干类别, 对不同类别的所得额规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适用税率, 分项计征所得税的课征模式[2]。其优点在于:①按不同性质所得分别采用不同税率, 实行差别待遇。②广泛采用源泉扣缴法, 既控制了税源, 又简化了征收手续, 在提高征税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征税成本。其缺点在于:①无法综合收入和费用, 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原则;②多重来源所得并存, 分别征税, 容易造成逃税、避税。

综合所得税制, 是将纳税人全年的各种所得汇总求和, 统一扣除费用后, 就其余额按统一的累进税率计征所得税的课征模式[3]。大多数国家采用综合所得税制。其优点在于:①全面考虑纳税人所得, 能较好地体现纳税人的实际税负水平。第二, 平等对待各种收入来源, 对各种所得适用相同的边际税率。其缺点在于, 对纳税申报有较强的依赖性, 对征管部门要求较高, 真正实施起来比较复杂。

将二者优劣势进行对比, 得出:分类税制征管简单, 体现效, 但难以体现公平。综合税制税基和税率设计合理, 体现公平, 但比分类税制征管稍显复杂。基于法律的公平目标高于效率目标, 所以, 牺牲一定的效率换取必要公平符合个人所得税开征目的。

(二) 必须采取广泛的个人申报制度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 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分别采取由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方法进行征收[4]。凡可以在应税所得支付环节扣缴个税的, 均由扣缴义务人进行代扣代缴;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 个人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 以及年所得超过12万的, 由纳税人自行申报。即每个纳税人均需向税务局申报自己取得的全部收入。如果不建立完善的收入申报制度, 有关部门无法准确掌握每一个家庭的具体收入及负担情况, 就无法确切适用家庭计征制度, 所以, 必须采取广泛的个人申报制度, 摒弃单位代扣代缴制度。

(三) 必须建立全国地税系统纳税人信息网

不少学者、专家表示, 实现家庭综合征收改革还必须实现地税系统纳税人信息全国联网。地税纳税人信息网的建立, 能够解决个税按家庭征收改革的最大技术障碍——如何统计异地同一家庭成员的收入情况, 地使征管部门高效、准确地把握纳税家庭的相关信息。

建立全国地税系统纳税人信息网,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 建立纳税人的全部个人纳税号码制度, 且具有规范、唯一、终身有效特性。

第二, 及时、准确地修改数据库中纳税人家庭成员人数及家庭总收入变化。

第三, 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如个人住房信息、公积金账户信息、保障性住房信息等均需要实现共享, 以供征管部门随时核查。

参考文献

[1]吴辛愚, 宋粉鲜.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56.

[2]徐孟洲, 徐阳光.税法[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53.

[3]徐孟洲, 徐阳光.税法[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53.

学校财产赔偿制度 篇3

学校一切财产均属国有固定资产,爱护公物人人有责,损坏公物必须赔偿。

1、赔偿可分现金、实物两种,也可限期负责装修好。除按实赔偿外,并处以一定量的罚款。

2、赔偿原则上应在三天内一次交清,逾期不交者应从重处理。外来人员损坏公物,应当天交清赔偿款,当天交清有困难的,应以适当的物品作抵押(或由本校师生担保)待处理结束时赎回有关物品。由本校师生损坏者均由本校师生负责赔偿。

3、以实物抵偿或负责修理的,原则上在三天内办好,不得拖延。

4、谁损坏公物由谁赔偿。若无人承担,教室内、各班级负责的责任区(包干区)由班级负责赔偿,一经查清仍由损坏者承担,并视实情,从重处罚。

5、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从重赔偿处罚:

(1)故意破坏或唆使他人者;

(2)屡教屡犯,知错不改者;

(3)有人证物证而拒不承认,态度恶劣者;

(4)知情不报,包庇隐瞒者。

6、公物如属自然损坏或因公损坏,无须赔偿,但应及时回报,由学校派人修理。

7、对违反上述规定的学生,视情节和认识态度给予教育批评和适当的处罚。情节严重者给予校纪校规的处分。损坏公物照价赔偿,故意损坏公物的责任人要给予纪律处分。如班级公物损坏找不到责任人,班级要赔偿损失。并记录到班级考核当中。对于维护校园环境成绩突出的学生和能及时帮助学校查找到损坏公物责任人的同学,学校设立单项标兵给予奖励或优先评选“三好学生”等各类先进。对维护校园环境成绩突出的班级,学校给予奖励。

高坝完小

论财产申报制度 篇4

导言

一、财产申报制度的反贪污机制和基本功能

二、财产申报制度的内容

三、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特点及缺点

四、完善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构想

关键词:财产申报 公职人员 政府

导言

反腐倡廉已成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贪污腐败极大的危害与破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道德、法制、社会风气,造成政府的民众信任度下降,权威性散失,严重威胁着政府的执政职能。因此,建立完备的廉政制度,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保证政治廉洁,以争取民心,保证国家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惩治和防范腐败,是一项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舆论、教育、社会等各种手段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有一项被人们称为“阳光法”的制度,即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此种制度源于英国1883年的《净化选举与防止腐败法》。迄今,英国、美国、墨西哥、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泰国、日本、印度、菲律宾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都确立了此种制度。联合国社会发展和人道主义事务中心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编写的《反对腐化实际措施手册》认为,此种制度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事先警告和预报,据此可以看出一个公职人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是否与其收入相符,如不符,即可要求其作出解释,或对其进行监督观察;二是在明知公职人员有腐败行为但查不到证据的情况下,仍可就其来源不明的财产对其提起诉讼。

为抗制腐败现象,我国近年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88年1月21日,第1页、共14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对腐败行为的刑法惩治措施作了较为全面的、严厉的规定。1988年9月9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较为系统的规定了处分腐败行为的行政措施。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注重的是事后的惩罚,而未能防患于未然。1995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在我国首次确立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公职人员财产收入的透明度,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经常性监督,预防腐败的发生,因而在我国反腐败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财产申报制度的功能、内容作了简单介绍,并对我国这一制度予以介述研析,指出其缺陷和不足,进而提出完善构想。

一、财产申报制度的反贪机制和基本功能

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一项有效的反贪污手段,主要是通过申报个人财产、个人经济利益获得方式以及各种投资活动,来抑制与消除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冲突,防止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舞弊。这是财产申报制度的基本功能,也是其反贪机制的中心思想。财产申报制度之所以在反贪污上有显著功效,是跟它的反贪机制分不开的。(1)利益引导。财产申报不仅是要求公职人员申报有多少财产,更重要的是要求申报财产的变化情况,特别是财产的增值过程,并说明增值的原因和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增值最重要的渠道是资本性经营活动,比如投资股票、开办公司企业等。那么,通过申报个人投资情况就可具体分析和判断这种投资是不是与投资者所担任的公职有利益冲突。比如,一个人要准备当一名主管林业的官员,而他手中又有一份私营林场的股份,而他按照正常申报程序把这种投资申报出来,于是受理财产申报的机构就会主动帮助他分析和纠正这种具有利益冲突的投资,使他既能得到这份职务的任命或者继续担任这份职务,还可以使他避免因他职务上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保证了他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消除别人对他的职务行

第2页、共14页 为的不信任。这样就起到了利益引导作用。

(2)事先警告和预报。通过财产申报可以看出公职人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是否与其正常收入相符,如有不符要求其作出解释,或对其进行监督观察。

(3)增大风险和增加行为人心理负担。如果公职人员得到一笔赃款,在财产申报中以谎言来掩饰,那么他为了自圆其说,就不得不不断地连续地去撒谎,这势必给其心理和精神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又因为谎言往往难以自圆其说,故而增大了事情败露的风险,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贪污行为。

(4)顺藤摸瓜。通过实施财产申报可以从轻微易查的小问题深挖出严重的大问题。这是财产申报制度极具智慧的地方。试以例说明,美国里根总统执政时期,一名内阁部长从一个公司处得到了一笔相当优惠的贷款,但他在年度申报中没有申报这笔债务“收入”。后来有人揭露了此事,美国政府道德署也予以过问。这就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该官员是否得到过这笔“收入”;二是这笔“收入”的来源是否违反廉政法规。申报制度只管第一层次的问题,即是否有过一笔未申报的“收入”,至于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则不是它所管的事。很显然,查明第一个问题,比查明第二个问题更容易,更具可能性,果然,那名部长承认了借款之事,但理由是当时忘记了申报这笔款项,从来源上说它并没有违反政府道德规定。如果事情确实如此也伤不了这位部长的皮毛。无非在按照规定补报和说明款项数额及来源即可,未申报事件似乎到此也就结束了。但是申报制度的奇妙之处就是让蹊跷之事不能草草了事。人们常规的思考逻辑是:当一名官员隐瞒了一笔收入时,极有可能隐藏着极不光彩的事。果然,随着媒体和有关部门的深挖细查,发现这名部长在得到这笔优惠贷款时,恰好帮助这家公司疏通了一笔在中东的生意。事情立即严重起来,这笔贷款是不是公司对这位部长的回报?有没有受贿的嫌疑?最后这位部长辞了职。由易到难、由轻到重、顺藤摸瓜,这是财产申报制度的“圈套”,更是它的“智慧”。

(5)增大处理赃款的难度。通过实行财产申报,可以掌握每个申报者

第3页、共14页 的财产情况。当腐败分子拿到赃款后,除非他永远把它藏在家中,否则一旦支出就很可能会使这笔不义之财暴露出来。因为,与财产申报制度相配套的还有一套完善的对财产处理进行监督审查的机制,在时刻监督财产的去向。

从上述财产申报制度的机制可以看出,财产申报制度的反贪污腐败的功能重点是在抑制和预防贪污腐败行为上。但是,腐败分子是绝不会乖乖地把贪污受贿的非法所得自动申报出来的。因此,除了制度的完善外,还需要执法机关的严密调查来发挥其功能。

在各国反贪污的实践活动中,财产申报制度的具体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政府信任度。国家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道德、法制、社会风气造成极大的危害与破坏,使政府出现信任危机,造成民众政治冷漠,甚至与政府敌对,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强制公职人员申报其财产收入情况,并作为一种法律规定的公职道德准则要求遵守,是维护政府责任,争取民众信任的表现。

(2)强化公职人员的自我约束。根据财产申报的基本要求,公职人员不仅要申报其财产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要申报其变化的来源,报告其中存在的各种经济关系,这就可能从两个方面促使公职人员自我警醒:一是,迫使公职人员在取得不正当利益时,必须考虑取得不正当利益的风险。不管是否把不正当利益申报出来,都很可能招致事情败露后果。因此,这无疑对贪污受贿行为起了很大的震慑作用。二是,通过履行财产申报义务,经常警醒公职人员的道德行为。

(3)证明公职人员财产的合法性。对于公职人员来说,他的财产来源可能是多样的、复杂的,当他按照法律申报和公开各种财产及来源,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查和民众的监督时,也表明了他自己财产的合法性。(4)发现贪污受贿行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对于发现贪污行为,有两方面的具体应用:一是,从调查公职人员虚假的财产申报材料中,发现贪污行为。二是,当发现公职人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与其收入不相符时,第4页、共14页 可以对照其以往的财产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可以要其立即申报其财产收入情况,从而发现贪污行为。

(5)为指控贪污行为提供证据材料。正如《反对腐化实际措施手册》认为在明知公职人员有腐化行为但查不到证据的情况下,它可就其来源不明的财产对其提起诉讼。

总的来说,财产申报制度是通过以反腐败为中心来推进国家廉政建设发展的。

二、财产申报制度的内容。

(一)财产申报主体。即财产申报义务人,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中依照法律规定承担向国家申报财产义务的那部分人。根据各国立法体对申报主体范围的规定不同,有极个别国家采用的所有公职人员都需要申报其财产状况,如新加坡;但绝大多数国家采用部分公职人员申报其财产状况的作法。申报主体大致有:

(1)一定级别以上的公职人员。如美国规定为基本薪金在联邦薪金级别GS-16级以上的官员和雇员。

(2)议会议员。很多国家规定所有议会议员都需申报个人财产状况。(3)法官和检察官。多数国家采取所有法官和检察官都需申报财产状况的立法例,如台湾、韩国、美国等。

(4)一定级别的事业单位或国营企业的人员。如台湾规定,公营事业机构相当简任第十职等以上首长及一级主管需申报财产状况。(5)一定级别以上的军官。

(6)特殊职务人员。有的特殊部门由于其部门的特殊性更容易产生贪污腐败,所以很多国家对特殊部门的申报级别予以降低。如韩国规定:相当于四级以上的担任一般职务的公务员应当申报其财产状况,而对于监察院、国税厅、关税厅相当于五级、六级级别的公务员,警察公务员中警正、警监应申报其财产状况。

此外,各国在财产申报中把申报义务人的亲属也列入申报之列。如韩国规定:“申报人员的配偶、直系亲属的财产也应当申报”;“但是已出嫁的第5页、共14页 女儿除外,如果男方入籍妻子家中,则女方的直系亲属均视为男方的直系亲属。”

(二)财产申报的内容。即申报范围,是指申报财产收入应包括的项目和内容。从各国的立法例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劳务所得,如工资、佣金、各种酬金或报酬等;(2)投资收益,如财产投资、利息、股息等;(3)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4)固定资产;(5)贵重物品;(6)继承、受赠财产及赔偿费等其他财产。

此外,各国对申报主体债务的申报也作了相应规定。

(三)财产申报的程序。各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体制及实际情况,对财产申报的申报时间、受理、公布等程序进行了规定。有的国家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接受并审查申报资料,申报书提交后,一般通过大众传媒或在官方文件上公布。

在申报种类上,一般分为初任申报、年度申报、离任申报三种。在这三类中,初任申报,即在担任某一职务时应当进行的财产申报;年度申报则是一年内申报主体在固定时期内所应当进行的财产申报;离任申报则是在申报主体调离现职、离休、退休、辞职或免职时所应当进行的财产申报。此外,各国对公职人员离任后一定时期内仍应申报其财产状况作了相应规定。

(四)财产申报的审查。主要指专门的审查机关在接到申报后对申报的内容是否真实、全面等情况作出评价,如有不实、弄虚作假等情况,则通知有关当局或本人,建议采取修正措施。

(五)违法申报的处罚。对拒绝申报或不实申报的违法行为,应受一定的处罚。如美国法律规定:“凡填报不实资料或拒绝填报,将由司法部长在部近的巡审法院提出民事诉讼,其罚款以不超过500美元为度。”在有的国家,对不实申报,往往对其发现的额外财产以非法所得论,轻者没收,重者则以贪污受贿论处。

三、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特点及缺点

早在1988年监察部就会同国务院法制局,对我国财产申报制度进行论

第6页、共14页 证,并起草了一个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申报财产和收入的规定草案。这次起草工作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停止。1994年经中央同意并转发的全国人大“八五”立法规划中,将《财产收入申报法》列入立法项目。1995年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以下简称《收入申报规定》)。这个收入申报制度虽然不是一项完整的财产申报制度,但它毕竟在财产申报制度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成为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件;该规定确立了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我国反腐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收入申报规定》共有九条,粗放的对我国干部收入申报的宗旨、申报主体、申报范围、申报时间、受理机构、违反责任、解释及生效作了规定。首创的制度往往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我认为《收入申报规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法律地位不明确

《收入申报规定》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而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制定下发的,在性质上应属于政策性文件。由于在我国此种政策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从而影响了该规定的权威性。从法律的角度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设立,既涉及到维护廉洁政治的公共利益,又涉及到对公职人员财产隐私权的限制问题,无论从哪方面都不宜使用政策性文件予以调整,而应用更为稳定、权威的国家法律予以规范。

(二)《收入申报规定》的内容大都比较粗略,很不全面。主要表现为:

1、关于申报主体方面

《收入申报规定》第二条规定“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领导干部,需依照本规定申报收入。”;“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适用本规定。”。如此规定至少有以下数处不妥:

第一、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军事机关是国家的重要机构之一,军事官员自然也属于公职人员。在实践中,军事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也时有发

第7页、共14页 生,对他们的财产状况实行监督也属必要。而根据现行的《收入申报规定》,军事机构的官员显然并不受其约束,使申报主体的范围出现明显的漏洞。

第二、我国目前公职人员有二千万之巨,全部申报财产并不实际,因此对申报主体应予以适当限制。从各立法例来看,申报主体一般均是限于具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收入申报规定》确定申报主体范围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对此,我们认为有两点不妥:第一,由于中国党政机构层次较多,在县级以下尚有乡、镇一级基层政权机构,其负责首长最接近广大公众,拥有相当的权力。从近些年来中国查获的腐败案件来看,此级首长占有相当的比例。为强化对此等首长的监督,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也应将其列入财产申报的主体,至于更高级别政权机构中的科级负责官员,若非从事特别的行业,则可不进行财产申报;第二,从行业上讲,一些特别的机构如司法、行政执法机关等最易发生腐败滥权的事,应要求此类机构中的所有法官、检察官和相对较低级别的警察等也应申报其财产。

第三,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公职人员离退休后的财产收入申报缺乏规定。实践证明,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具有领导或掌握实权的负责人员,在离退休后的相当时期内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为防止此类人员利用此种影响而舞弊,也应要求其在离退休后一定时期内申报自己的收入,以便监督。

第四,对公职人员的亲属申报财产缺乏规定。众所周知,公职人员的亲属利用公职人员的身份进行舞弊者甚多,如只要求公职人员申报收入而不要求其家属申报收入,无疑是财产申报制度上的一个漏洞,因为在此种情况之下,公职人员的非正常收入只要转归于其亲属,就可以顺利地逃避监管。

2、关于申报范围方面

设立财产申报制度,应对申报义务人的一切财产收入进行监督,不能有漏项,否则就会降低其作用。《收入申报规定》确定的申报范围,仅限定为4项,即工资;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等;从事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企业单位的负责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这种申报范围只反映了申报义务人很小一部分财产

第8页、共14页 状况(如继承的遗产、受赠、偶然所得等均未包括)。这也是本决定称为“收入申报”而不称为“财产申报”的原因。事实上,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包括很多项内容,有动产,也有不动产;有债权,也有债务;还有各种来源和形式的收入。只有将这些财产都予以申报,接受监督,才能真正做到如实申报。因此,《收入申报规定》所规定的申报范围过于狭窄,不足以反映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应予以扩展。

3、受理机构方面

《收入申报规定》所规定的是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接受本单位申报主体的收入申报,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报送相应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显然,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主要是指党的干部管理机构,人事部门主要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管理机构。而按照国外立法,财产申报的受理机构多是法纪监督机构。组织人事部门作为收入申报的受理机构虽然具有方便、灵活、快捷、直接的优势,但却缺乏监督权威,具有随意性很难真正承担起申报财产的稽核工作,而负有监督检查职能的党的纪检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并不受理申报,只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极大的降低了财产申报制度应有的功效。

(三)存有漏项

《收入申报规定》不仅存有上述多处粗略的地方,而且尚有一些应当规定而根本未予涉及的事项。这些事项主要是:

第一,申报的种类方面。综观各立法例,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种类一般有初任申报、年度申报和离职申报三种。此三种申报将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自始至终置于监督之下,为财产申报制度必不可少。但《收入申报规定》只规定了年度申报一种,即每年的7月和1月申报前一个半年的收入,而对监督公职人员财产状况至关重要的初任申报和离职申报却只字未提。

第二,申报资料的转送问题。公职人员的调任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此,许多国家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中,均规定有申报资料因公职人员的调任而予以转送的程序,以保证申报资料的连贯性。《收入申报规定》对这种程序也未作规定,致生漏洞。

第9页、共14页 第三,申报资料是否公开的问题。设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目的,是对申报主体的财产收支情况实行监督。但监督的方式如何即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资料是否公开,不同的立法例采用不同的形式。有的立法例规定,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资料可以公开,如美国、我国台湾地区;有的立法例规定,经受理机构首长许可,申报资料可以查阅、复印,如韩国;也有的立法例规定,申报资料除申报者个人自愿对外公开外,受理机关无权公开其申报资料,如英国、日本等。对于此等事项,《收入申报规定》均未作出明确规定。

(四)罚则问题

罚则是任何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后盾,没有罚则或者罚则过轻便不能为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综观设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都规定了对违反申报者予以纪律、行政甚至刑罚制裁,以增加财产申报制度的强制性。《收入申报规定》也规定了违反责任,但由于该规定本身属于中央首脑机关的政策性文件,其所规定的责任形式也只能是纪律处分,并不涉及到刑事责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相比,此种处分偏轻。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此种缺陷并不是本规定本身所具有,而是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一项缺陷。因此,我认为,在完善我国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时,应增加和充实违反者的行政、刑事责任的内容。

四、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构想

在对我国现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例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具体构想。

(一)立法方式

如本文上述,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涉及到对国家廉洁政治的维护和对公职人员财产隐私权的限制,事关重大,应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即由人大颁布一部法律,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以确保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第10页、共14页

(二)申报主体的范围

确定合理的申报主体范围,对于建立有效的财产申报、监督制度,是至关重要的。确定申报主体的范围,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有重点原则,二是有效监督原则。

根据有重点原则,财产申报的主体不应是所有公职人员,而只限于负责官员及一些重点部门的公职人员;至于哪些负责官员及部门的公职人员作为申报的主体,则应考虑是否符合对公职人员财产状况实行有效监督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我认为,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申报主体可以设定为下列人员:

1、各类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县(处)级以上的在职负责官员,如政府部门的正副县长、正副市长、正副司局长、正副省长、正副总理等。若非负责官员而只是具有相当级别者,不在申报之列;

2、乡、镇党政机构中的负责官员如乡长、镇长、乡党委书记等;

3、军队团级以上建制的负责首长,如团长、师长、团政委、师政委等;

4、法官、检察官,不论其级别高低;

5、公安、财政、工商、税务、海关等特种机关的相对较低级别的公务员;

6、上列人员离退休后3年内仍应申报财产;

7、上列人员的父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

(三)申报财产的范围

确定财产申报范围应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从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的规定看,既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也包括债权和债务。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范围可确定为:

1、不动产;

2、汽车、船舶、航空器;

3、累计一定数额以上存款、有价证券及其他具有相当价值的物品;

4、累计一定数额以上的债权、债务、投资及偶然所得;

第11页、共14页

5、工薪收入;

6、智力成果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

7、财产减少累计一定数额以上的也应申报,以准确反映其财产变动情况。

(四)申报的种类及时限

为全面规范和监督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规定初任申报、年度申报和离职申报都是必要的,也是各立法例的通例。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中可对申报的种类及期限作如下规定:

1、初任申报。公职人员应于任职后的适当时间内(如1个月或2个月)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

2、年度申报。年度申报可采取现行的《收入申报规定》中的模式,即每年7月1日至20日申报本年度上半年的财产变动情况;次年1月1日至20日申报前一年度下半年的财产变动情况。

3、离职申报。公职人员应于任期届满前3个月,申报其财产变动情况;被调离的,应在调离前完成财产申报。

(五)受理申报的机构

通观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关于受理申报的机构,大都是享有独立监督职权的国家机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受理申报的机构可以分别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府的行政监察部门,同时应将申报材料向检察机关备案。

在受理财产申报时,受理机关还应当根据申报主体的级别不同进行具体的分工,即纪律检查机关和监察机关不受理同级首长的申报,此类官员的申报应由上一级纪律检查机关和监察机关受理。如省级纪律检查机关和监察机关不受理本省正副省委书记、正副省长的申报,此类官员的申报,应由中央纪律检查监察部门受理。之所以如此构想,是基于对申报主体的财产和行为实行有效监督的考虑,以防止此类官员利用职权在申报财产时对受理机关施加不正当影响。对于国家级领导人如中共总书记、国务院正副总理等等,可考虑在中央设一较为权威的专门机构予以受理。此种特别

第12页、共14页 机构,可在党内、全国人大分设,也可设统一机构,专理此项事务。

(六)申报资料的公开

申报资料的公开与否,是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申报主体财产秘密冲突的焦点。对此,不同的立法例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的强制公开,有的有限制地公开,有的则实行内部监督、对外保密的制度。我认为,在公共利益与个人私利相冲突时,两种利益均应有所兼顾,不宜厚此薄彼,以免在维护一方利益时过分地限制另一方利益。同时鉴于我国申报财产的公职人员数量较大,在申报资料公开与否的问题上,可采用有限制地公开的原则。即受理机构对申报主体的申报资料不予主动公开,但经主管官员批准,公民可以基于正当目的查阅;申报人自愿公开的,以及公众强烈要求公开或主管官员认为确有公开必要的,则应公开。

当然,全面公开更有利于监督功效的提高,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实施的难度,我认为在初期阶段不宜实行全面公开。

(七)申报资料的转送与退还

公职人员在调任时,无需在新单位再次申报财产状况,而应由原受理机构将其财产申报档案转送至新的监督机构,以保证申报资料的连贯性。公职人员因被开除、辞职、离退休等原因停止申报2年以后,受理申报机构应将其申报资料退还。

(八)违法处罚

违法处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财产来源方面的违法;一是申报程序方面的违法。

1、财产来源方面的违法

财产来源方面的违法是指取得财产的行为违法。在财产来源方面的违法,我国刑法渎职罪中已有规定,但处罚过轻,不利于打击贪污腐败。例如,我国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明显过轻,使犯罪分子把贪污受贿来的赃物推到来源不明罪上去,以求较轻的处罚,不利于打击贪污腐败,因此应当把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量刑标准与贪污罪等同。在行政处分中,应当加大处分力度,对降级、撤职、开除

第13页、共14页 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并应增加经济方面处罚的内容,如增加罚款的内容,对违法情节严重的可以剥夺日后领取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的权利,并可以剥夺其再次担任公职的资格。

2、申报程序方面的违法

申报程序方面的违法是指违反财产申报制度程序的行为,而并非因其财产来源方面的违法。因此,处罚的对象仅限于拒不申报或不如实申报的申报人。从各立法例的规定来看,违反申报程序的处罚有纪律处分、行政处分和刑事处罚三种。我国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中也应含有此三种处罚。

党纪处分是根据党的纪律对违反财产申报制度情节较轻的公职人员给予的处分。政纪处分是对违反财产申报制度情节较轻的公务人员、法官、检察官、军人等所适用的处分。

刑事处罚适用于违反财产申报制度情节严重的所有人。从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来看,刑事处罚的重点一般为拒不申报或申报不实两种行为。我国的刑法处罚也应设置这两种犯罪。公职人员拒不申报财产罪,是指符合法定条件应当申报其财产的公职人员,无故拒不申报其财产,情节严重的行为。公职人员不如实申报财产罪,是指符合法定条件应当申报其财产的公职人员,故意弄虚作假,多报或者少报其财产,情节严重的行为。此两种犯罪应作为较轻犯罪予以处罚,可将其法定刑设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为了从经济上对行为人予以制裁,可考虑附设罚金刑。此外,鉴于此类犯罪人不能忠实履行公职义务,法律也应对其设置资格刑,以剥夺其再次担任公职的资格。

“徒法不足以自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完善、发展,并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产生巨大效果,需要政治、经济、法律、行政、舆论、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从而最终建立起一个廉洁的国家。

财产管理制度 篇5

2、支付款报销手续要健全,报销单据必须先经园长同意签字后,再由经手人、验收人签字,方可由会计师审核报销支付,凡违反财经制度的,一切开支有权拒绝报销。

3、财务人员要加强请示汇报,重大开支不得擅自处理,要经领导审批方能支付。

4、园内各种财产都要登记注册,贵重物品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对自然损坏的物品做到定期维修,对人为的不合理损坏物品应追究责任,并按制度赔偿。

5、管理人员要定期、不定期地到各班检查掌握物资使用情况,避免积压与浪费,每学期按各班实际需要的日用品发放一次,每两星期按各部门需要,发放一次后勤劳防用品,并做好记录,在节约的基础上保证各项供应工作。

6、加强房屋、设备管理,并及时做好房屋、水电维修工作,保证安全,防止出事故。

上一篇:考研英语翻译方法下一篇:思念一个人伤感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