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机分组合作的探讨(共8篇)
蒋华
辰溪县桥头中学邮编:419500
内容摘要:首先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意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再从如何合理分配小组,明确合作主题,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讨论,展示讨论结果,培养合作技巧,努力向外延伸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分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关键字:分组 学习学生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所以说,如果在教学时能走进对方的心灵,就能以智慧开启智慧,以情感激活情感。当用心灵撞击心灵的时候,就能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这和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吻合的。而且,学校的电脑一般也不是很多,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比较好的选择,是值得我们电脑教师追求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呢?它具有什么意义呢?
一、小组学习的意义与存在问题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增强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时空的构成,组成结构和交往结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其意义在于:
1、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交流合作机会,从而分享彼此知识、思想和情感,达到视界融合、心灵对接。
2、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些不同的观点聚在一起时,就会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中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但在我县我校不是很受教师的青睐,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对小组合作学习不到位,运用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
1、小组合作的随意性。有些教师在操作小组合作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对教师的解放,可以放任不管。更有甚者,把学生的小组讨论当作自己的课间休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许会看到有些教师上课伊始,草草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即让“前后”或“左右”展开讨论,课堂上或机房里一片喧哗,学生七嘴八舌,而教师无所事事,放任自流,没有给予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有些教师还美其名曰:这不是小组合作学习吗?这种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不仅减损了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贻害无穷。
2、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有些教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中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的很好,但是在小组讨论即将结束,小组汇报即将开始时。居然抛开了刚刚进行的讨论小组,又回到了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老生常谈。至此,人们似乎明白了,刚才的小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走过场而已,为的只是向人们证明自己也进行了小组讨论,开展了自主学习,至于效果如何那就不管了。在公开课上我们也可能看到,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合作”环节,但没有引领学生就开始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有的干脆出示了几个书本上直接提供答案的问题,也让学生“合作学习”。
3、学生参与机会不均衡。在教学中,大概会有学生无奈地感慨:“唉!又是组长汇报”。接着,就会情绪马上从激昂跌入深谷,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再提不起兴趣了,小组活动时,会与其他同学不配合,只是做他自己的事。从这,我们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表现比较积极的常常是那些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学生,他们参与机会更多,往往是小组合作中的主角,而另一些成绩不好、性格内向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只是“搭便车”,坐观其他学生活动,基本上是参加不参与,成了名副其实的听众。
4、学生间关系不和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和谐关系。但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例如,霸权:只有他一个人参与,他喜欢钻牛角尖,只有他一个人对,其他人都不正确。显能:讨论时他不讲他的观点,汇报时故意“显能”。弱者:人家说什么他都是“同意”。这势必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5、忽视个体学习。有些老师只是自己忙着备课、上课,很少和同事一起讨论切磋,老教师更容量依据以往的经验教学,甚至认为既然提倡合作学习,就不必重视个体学习,于是在课堂上不给学生预留独立思考时间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准确理解,把一般性讨论交流等同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不应停留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状态,也不应该限于表面化的讨论和交流;
2、由于对合作学习的理念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全面,观念上过于迷信合作学习的作用,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误以为合作学习无所不能;或者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的设计;
3、现实的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老师较多的关注,其课堂参与度比较高;学习不好的学生没有很高的积极性、主动性,懒于思考,没有热情,教师在合作分组时没有考虑优势互补,在角色安排上没有明确分工;4.合作不仅仅是指生生合作,还有师生合作,师师合作。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思考,学生会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没有独立的思考,学生会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没有独立思考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只能是华而不实的。
二、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透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1、合理分配小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优化组合,混编成组,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主。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个小组,同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让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小组内可以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报告员一人,资料员一人,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增减。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该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报告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语言能力强的、性格外向的学生担任。资料员选择对电脑比较熟透打字快点的学生,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淡,以避免了学习差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转换角色,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明确合作学习主题。合作学习要以对有价值的问题的探究为切入点,而这个问题往往是学生提出经过师生或教师的梳理,具有一定的思考力度,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确实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个人难以完成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之前,老师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对将要讨论的问题,进行自我梳理,发现,在自我感知初步形成自我观点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讨论就不至于流于形式。小组每个成员之间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发现,合作学习也有了基础和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寻找问题答案,从中体会合作学习的愉悦。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果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立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例如:利用WORD做一份简报,进行一次统计调查并用EXCEL做一个图表等。
3、灵活引导课堂讨论。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不能袖手旁观,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他们合作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进行调控,同时给予巧妙的点拨与导向。事实证明,有时教师短短一句话,甚至一个简单的手势,就能把学生从思维的误区拉出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展示讨论结果。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出除了认真引导好小组讨论外,必须做好小组讨论的汇总工作。利用电子教室可以很容易把各小组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组和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结果展示后,教师要积极的把各种意见进行归纳和总结,及时评价,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思维和认识,使小组讨论更具有活力。
5、培养合作技巧。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在交往中,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意见,敢于修正他人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别人提出疑问时,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要尽可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教师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的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意注视对方,学会倾听;在恰当的地方如何打断别人的谈话,陈述自己的观点;自己说话又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学会欣赏,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
6、努力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绝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合作,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享受伙伴协作的乐趣。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相信如果老师让学生课后多合作,定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一、科学分组, 提高质量
在这次的小学语文分组活动组织探究中, 学习小组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的单位。班级分组是4~6人比较适宜, 我们学校小学生班级人数在35人左右, 依照我们班36人的实际情况, 可以将班级分为9个学习小组, 每组4个人, 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讨论, 又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控制。
案例一:在讲解《秋天的雨》这一课时, 教师将班级分成9个小组, 每个组里有ABCD四个学生。老师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大家觉得“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这种修辞方法好吗?好在哪里?下面来讨论一下。
A同学低头思索后, 小声说:我觉得是比喻句………
B同学 (歪着头问道) :是么, 为什么?
C同学急切地补充道:我觉得也是, 这个句子比较形象生动。
D同学 (兴奋地举起手, 大声地回答道) :老师, 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 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 好处是生动形象。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的同时, 一一对他们的其他问题做了指导。小组的学习氛围更浓了。
四个人为一组的分组在班级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采用。小组的内部讨论不会因过于激烈而影响到课堂气氛, 灵活度与参与度都恰到好处。教师也有利于指导, 根据小组中成员的表现给予具体意见, 避免因人数多而出现指导不到位的情况。
[反思]如果小组的人数较多, 那么小组数量就会相对较少, 探究讨论时的激烈灵活度就会降低, 这就失去了分组的价值与初衷。但是如果小组人数太少, 小组数量就会过多, 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的问题, 会造成教师难以有效地控制教学环境的局面, 也会对教学活动有影响, 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调整实力, 互助共勉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想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 就必须均衡各学习小组间的实力。按照层次等级, 全班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然后均衡地将各类学生分布到各个学习小组中, 以确保每个小组里面既有一定的优秀学生, 又有一定的中等生和后进生。
案例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AABB, ABB等词性, 微笑着对学生说:最近几篇文章中都有很多类似“舒舒服服”“快快乐乐”等这一类的词, 我们一般叫做AABB型,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多……
A组、B组两个小组, 每组四个人, 当老师开始让大家讨论时, A组较活跃地讨论着, 相比之下B组气氛比较消极。时间结束后, 老师让学生们举手回答。
A组同学 (踊跃举手, 跃跃欲试) :反反复复, 开开心心。
老师微笑着表示满意:A组同学回答得很好, 其他同学有没有些想法呢?
B组举手说:蹦蹦跳跳, 高高兴兴……一下子说了五个。
A组同学不甘示弱:欢欢乐乐, 轻轻松松, 洋洋洒洒……一口气说了一大串, 让小组成员倍感荣耀。
老师 (赞同地点点头并微笑着) :其他小组还有没有啦, 再开动开动脑筋……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B组, B组有些羞愧地低下头。A组成员像是又有了灵感似的眼前一亮:口口声声、支支吾吾、日日夜夜……
老师:A组表现得很好, 大家要向他们学习, 讨论时要积极热烈点, 勇于抒发自己的想法意见。
学生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A组成员, 老师的表扬又给了他们信心。老师也再次给了A组一个赞许的眼神。
[反思]如果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平均分配组员之间的实力, 在设计探究的题目、开展小组间的巡视提点等等活动过程中, 就没有办法有效地安排进度并掌控整个局面。小组之间讨论成效的反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说, 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各个学生以及学习小组间的均衡实力。在确定分组人员时,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与平时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综合评定。
三、分析特点, 合理调整
一般情况下, 新的班集体的分组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 教师还要对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一些微调。涉及的人数一般很少, 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调整。这么做就主要看小组氛围与某些学生的性格特点之间的融合程度。
案例三:A组的学生1比较内向, 平时不太爱说话, 与同学的相处也不太融洽。老师让学生按自由接力的形式朗读《赵州桥》, 要有感情, 语句要有停顿, 并在读的同时有所思考。
A组同学决定分段朗读, 当学生1读到: (小小的声音, 不激昂, 有点扭扭捏捏) “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 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 举世闻名, 所以, 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读完之后活跃的学生2对他说:“这里你要放开声地读, 因为他在赞颂我国劳动者, 来你试试把声音发大点。”
学生1 (人就有点颤巍巍的, 但是声音已经响亮了很多了) :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学生2继续鼓励他说:很好, 声音再大点, 你可以做得更好的, 相信自己。其他小组成员也表示同意似的点点头。
学生1看到大家对他的期许目光, 又自信了一分, 脸红了, 但还是鼓足勇气富有感情地去朗诵: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读完之后小组成员都为他感到高兴。
当老师让小组表演时, 学生1又有点胆怯了, 学生2就鼓励他放开点, 按平时练习的就好, 不要太在意其他人的目光。最终的表演圆满成功, 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学生1开怀地笑了, 用感谢的目光看了看小组成员。
一、科学分组,提高质量
在这次的小学语文分组活动组织探究中,学习小组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的单位。班级分组是4~6人比较适宜,我们学校小学生班级人数在35人左右,依照我们班36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班级分为9个学习小组,每组4个人,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讨论,又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控制。
案例一:在讲解《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教师将班级分成9个小组,每个组里有ABCD四个学生。老师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大家觉得“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好吗?好在哪里?下面来讨论一下。
A同学低头思索后,小声说:我觉得是比喻句………
B同学(歪着头问道):是么,为什么?
C同学急切地补充道:我觉得也是,这个句子比较形象生动。
D同学(兴奋地举起手,大声地回答道):老师,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好处是生动形象。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的同时,一一对他们的其他问题做了指导。小组的学习氛围更浓了。
四个人为一组的分组在班级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采用。小组的内部讨论不会因过于激烈而影响到课堂气氛,灵活度与参与度都恰到好处。教师也有利于指导,根据小组中成员的表现给予具体意见,避免因人数多而出现指导不到位的情况。
[反思]如果小组的人数较多,那么小组数量就会相对较少,探究讨论时的激烈灵活度就会降低,这就失去了分组的价值与初衷。但是如果小组人数太少,小组数量就会过多,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的问题,会造成教师难以有效地控制教学环境的局面,也会对教学活动有影响,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调整实力。互助共勉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均衡各学习小组间的实力。按照层次等级,全班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然后均衡地将各类学生分布到各个学习小组中,以确保每个小组里面既有一定的优秀学生,又有一定的中等生和后进生。
案例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AABB,ABB等词性,微笑着对学生说:最近几篇文章中都有很多类似“舒舒服服”“快快乐乐”等这一类的词,我们一般叫做AABB型,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多……
A组、B组两个小组,每组四个人,当老师开始让大家讨论时,A组较活跃地讨论着,相比之下B组气氛比较消极。时间结束后,老师让学生们举手回答。
A组同学(踊跃举手,跃跃欲试):反反复复,开开心心。
老师微笑着表示满意:A组同学回答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些想法呢?
B组举手说:蹦蹦跳跳,高高兴兴……一下子说了五个。
A组同学不甘示弱:欢欢乐乐,轻轻松松,洋洋洒洒……一口气说了一大串,让小组成员倍感荣耀。
老师(赞同地点点头并微笑着):其他小组还有没有啦,再开动开动脑筋……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B组,B组有些羞愧地低下头。A组成员像是又有了灵感似的眼前一亮:口口声声、支支吾吾、日日夜夜……
老师:A组表现得很好,大家要向他们学习,讨论时要积极热烈点,勇于抒发自己的想法意见。
学生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A组成员,老师的表扬又给了他们信心。老师也再次给了A组一个赞许的眼神。
[反思]如果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平均分配组员之间的实力,在设计探究的题目、开展小组间的巡视提点等等活动过程中,就没有办法有效地安排进度并掌控整个局面。小组之间讨论成效的反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说,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各个学生以及学习小组间的均衡实力。在确定分组人员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与平时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综合评定。
三、分析特点,合理调整
一般情况下,新的班集体的分组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还要对学习小組的成员进行一些微调。涉及的人数一般很少,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调整。这么做就主要看小组氛围与某些学生的性格特点之间的融合程度。
案例三:A组的学生1比较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与同学的相处也不太融洽。老师让学生按自由接力的形式朗读《赵州桥》,要有感情,语句要有停顿,并在读的同时有所思考。
A组同学决定分段朗读,当学生1读到:(小小的声音,不激昂,有点扭扭捏捏)“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读完之后活跃的学生2对他说:“这里你要放开声地读,因为他在赞颂我国劳动者,来你试试把声音发大点。”
学生1(人就有点颤巍巍的,但是声音已经响亮了很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学生2继续鼓励他说:很好,声音再大点,你可以做得更好的,相信自己。其他小组成员也表示同意似的点点头。
学生1看到大家对他的期许目光,又自信了一分,脸红了,但还是鼓足勇气富有感情地去朗诵: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读完之后小组成员都为他感到高兴。
当老师让小组表演时,学生1又有点胆怯了,学生2就鼓励他放开点,按平时练习的就好,不要太在意其他人的目光。最终的表演圆满成功,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学生1开怀地笑了,用感谢的目光看了看小组成员。
[反思]如果说一个小组里内向成员过多,没有可以开导他们的人,这种分组将没有意义,老师的期望也没法完成。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要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俗话说,人以群分,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尽量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才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成效。
一、概述和概念
针对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逐年增加的状况,我们进行了“分层、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所谓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就是针对教学班内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意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一方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利用差异资源开展合作学习。我们认为,学生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利用这种资源的主要手段是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合作学习中,这种差异资源的效益方可释放。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因内容、要求、方法同步划一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且保证了教师、学生在教学程序中的不同环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保持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把教学系统诸要素合理组合,并把“合作”融入“分层”之中,较一般的“分层”教学更具有优越性和创新性。
二、理论和主张
⒈“掌握学习”理论。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并能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
⒉教学形式最优化。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认为,个别指导、分组学习和集体讲授的最佳结合是教学形式的最优化。
⒊合作学习理论。我国古老的教育专著《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
三、方法和程序
(一)准备
⒈调查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合作精神等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问题。调查的形式采用集体问卷、个别谈话和心理咨询。我们设计了六份调查或测试问卷,其中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智力因素的测试;对学生的人文性格的测试。我们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尽量采用统计量化的方法,为教学班分层分组做好准备。
⒉培训教师。“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实质上是在探索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模式,因此,它必然会涉及到课程和课程改革的诸多领域。我们注重教师重新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任务;认识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认识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以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高起点的理论学习为教学模式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
⒈对教学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在掌握了学生学习成绩、心理、情意等因素的调查结果,并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我们征得了学生和部分家长的建议,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组。对学生的分层是隐性的:设为A、B、C三层,即基础层、普通层、提高层。对学生的分组是显性的:按照1:2:1的比例组成四人为一单位的学习小组,每班约设12组。这样,“班内有组,组组同质;组内有层,层层异质”。对学生的分层分组,我们没有机械地按成绩的高低,而是采取了模糊聚类、综合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办法,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心理、性格和交往能力等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⒉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中,我们对课堂教学目标实行了分层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分层设定不仅要与各层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目标提供可能。分层目标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各层目标间的梯度要平缓,做到教学易操作,学习易合作。对C层,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让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规律;对B层,以再现学习为主,在巩固强化中夯实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A层,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做到了(1)对各层学生提出了明确而适度的目标和要求。特别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目标是可调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2)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且视个别学生学习的需要复习必要的旧知识,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能迅速地互相作用。(3)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设问题或情境,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合作的环境。(4)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总结和宣传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和补课。
⒊分层分组合作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与合作;各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当关键的“问题”被提出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组内“优生”和“差生”的互助中统一“认识”,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各小组轮流发言或选派发言人,进行班内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互相质疑、释疑、讨论或辩论,最后再次统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而且激发了不少同学的责任感。“优”“差”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矫正自己。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中,我们注意培养和鼓励师生接纳别人、悦纳别人、欣赏别人的行为。这样,三种合作形式同处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调控全局,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中,我们力图克服传统教学的惯性: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提高、补差的“分”;既有全体学生(或一部分)和教师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又有小组的自学、自查的“静”。“合分相间、动静有序;合分灵活、动静适宜;全员参与、互助合作;各得其所、共同进步”,在教学程序的不同环节上,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开放交互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赛,将学习的竞争机制引入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激活了课堂教学诸多积极因素。分层分组合作教改实验开始以后,师生一起制定竞赛规程,把学习成绩、合作效益、小组成绩提高率、小组间比赛情况等列为竞赛的内容。例如,小组间的命题赛、答题赛、歌赛、诗赛、记账赛、表演赛等。通过分层分组合作教学的竞争机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局面,使师生在生动、互动、主动、活泼的氛围中都得到发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这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总体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评价和说明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传统的教学系统对学生的评价,过分强调其甄别功能,通常是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定“质量”。“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多元评价的激励和教育功能。既注意终结性评价,也注意形成性评价;既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也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我们的做法是:一是改革考试方法,构建多种形式结合,重在就业能力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知识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卷面考试与作业检查相结合等综合评价方法。二是改革评价标准。在我校,过去的期中、期末考试这种单一试卷成绩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所占比值较大。现在,我们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尝试“档案袋”式的综合过程的评价方式,将学生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如记录的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对学习的科学态度和关注帮助他人的行为等进行综合评价。我们还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评价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使评价产生教育意义。
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对实验班进行了纵向的和横向的相关数据分析比较(含假设检验)后发现,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我们还特别对实验班原C层后1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喜人。为了客观地评价“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根据评价的多元性,我们还分别进行了分层前后在涉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对比问卷测试。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自信心、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设问。调查表明,分层后学生的各方面指标均超过了分层前。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的不确定性让学生总体素质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中职教育及中职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本文将对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分组合作学习的理念,阐述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对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分组合作;中职英语;教学
当前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语言,自然也就成为各中职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一般都低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文化课水平都相对较低,这样如何解决英语教学水平低下的问题就成为中职学校面对的一道难题。本文将对分组合作学习方法进行讨论,就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一、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1、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都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才来报考中职学校,所以这些学生都将学习的重点集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自然也就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本身在初中时期的英语基础就相对薄弱,再加上在中职学校中觉得文化课可有可无的思想在作怪,自然会对文化可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认为中职开设文化课是在浪费时间。他们认为中职学生就应该学好专业技术,想通过中职学校考大学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但是从科学和知识的本质上看,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是有着密切练习的。例如电工电子专业需要数学知识做基础。计算机专业需要英语做基础。语文应用知识更是在日常工作中必然要用到的知识。而且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有专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兼顾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得到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2、由于中职的学生在初中时期文化课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对学好文化课没有信息,学习英语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有部分学生想要学好英语,但是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同样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息。面对就业方向面向国际化,很多学生也知道学习英语的必要性,也希望能轻松地学会英语。但是由于初中时期的英语基础差,学习成绩总是不甚理想,导致最后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教学,只能做一些无关英语学习的事情。甚至用睡觉和看课外书来打发时间。
3、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由于招生规模快速扩大,学生人数激增,学校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再加上后期投入不足,让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愈显捉襟见肘。很多中职学校没有现代化的语言设备,甚至没有语音教室。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没有英语磁带和录音机,以至于无法完成英语听力教学的基础模块。这些原因都导致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无法提高,之间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素质。
二、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一下三方面的优势
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虽然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但是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相差并不是很多,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不会让学生感到自卑,他们的开口能力会很快提高,口语水平也自然会有很大提高。
第二,分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灌输,而分组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不再依赖老师解决问题,促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
第三,分组学习的模式取代了传统的由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得到自由发挥的机会,再也不是被动地听讲和笔记。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第四,分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首先在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必须要顾及到整个团体的利益,但是在团体利益的框架内还必须寻求自我的提高和发展。需要追求自我利益。这样就让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都得到提高。例如,一个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必须使自己与整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保持一致,但是又必须时刻想着自己的能力超越他人,这样就提高了处理竞争关系的能力。
三、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正确运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
1、合理的师生评价是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
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由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调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般来说,评价首先是由教师进行评价,教师要从小组的学习内容,学习表现以及小组内合作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另外,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让同一小组内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评价优胜的小组要有适当的奖励机制,而对评价较差的小组要及时进行指导。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要从正面出发,不能打击学生,不能抑制学生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心境是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要求
中职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打败自己。学生的自卑和学习恐惧心理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培养学生自信和乐观的心境,才能然学生更加轻松地投入学习,更加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为一些基础相对较差,不敢表现自己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一旦他们有进步,就要进行鼓励和表扬。此外,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能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让他们的成就感增加,自信心得到提升。
3、单元教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合作学习,也应该有相匹配的的单元教学。这样能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运用,使得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学生分析和解析知识的能力。所以,合作学习应该加入演讲、讨论、情景对话等多种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下进行英语教学,必须要合理分配学习小组,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性格、性别以及其他综合能力进行分配,小组内必须有差异,但是总体水平不能相差太大,让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加顺畅,提高学习效率。
结论:
秘书礼仪课程是秘书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礼仪意识、提升自身形象、增强社交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秘书学专业长期作为高校的专科专业存在,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教学方法也长期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相关教学音像观摩和实践训练环节极其缺乏,学生无法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学习热情很受影响。随着一些院校文秘实训室或移动教室建成投入使用,实训环节被逐渐引入课堂,分组式教学法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传统的分组式教学存在缺少周密规划、组员临时性较强、相互间积极的依存关系难以呈现等问题,小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待加强。5月,秘书学被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当秘书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层次逐渐由专科向本科提升,秘书学专业教育逐渐与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等本科专业发生紧密联系,寻求一种比传统分组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礼仪道德意识和社会综合技能的教学方法,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合作式教学法对传统分组式教学法的改进
(一)理论内涵的进步
分组式教学,就是通过将班级暂时划分为更多的小组,小组成员一起按照老师所安排的或自己设计的主题开展工作,并将工作结果在稍后的全班的课堂阶段做报告。分组式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末,是西方政治、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早出”需求的教育产品。传统的分组标准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按学生智力、学科水平分组,如美国;二是按学生个性和能力分组,如日本;三是按智力和成绩分A、B、C组,如英国。这种对学生进行分层、分批教学的做法在产生之初就受到批评和指责,并一度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陷入低谷,后来由于社会的需要才逐渐复苏和发展,分组标准也趋向多元和客观。但无论按哪种标准分组,分组式教学的核心部分都是小组工作,即小组所要完成的、目标确定的工作任务。在传统的分组式教学中,组员之间的讨论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合作式教学法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调动教学系统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促成学习者积极互动、积极探索和建构知识体系,并以团体成绩和组员成绩恰当结合为评价方法,达到学生主动、积极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合作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合作学习这种古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到19世纪,合作学习的方式从英国传到美国并在那里兴盛;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公立学校的发展在美国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到70年代复兴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系列更系统、更成熟的原理与策略。合作式教学与传统的分组式教学在形式上相似,表现为教师作为幕后的指导者,仅仅负责学习情景的组织;所有学生有权利就工作流程、工作结果的形成和展示汇报等做出决定。其核心虽然也是小组工作,但更强调组员为完成小组任务所需的合作意识和行动。相比传统的分组式教学而言,合作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主题工作的准备,而且可以用于课堂上对工作结果的检测中。
(二)教学实践的进步——以重要宾客接待礼仪教学为例
1。重要宾客接待礼仪
秘书接待礼仪是秘书商务活动礼仪中重要的部分之一,指秘书在接待活动中应遵循的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言谈风度等方面的礼仪。秘书接待礼仪可分为日常接待礼仪和重要宾客接待礼仪两个环节,日常接待礼仪主要指基本的办公室接待礼仪规范;重要宾客接待礼仪则涉及接机、陪车、会谈、参观、宴请、娱乐等各环节礼仪规范,比日常接待礼仪更加复杂,对团队的合作精神要求也更高。
2。合作式教学法在重要宾客接待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内容:杭州华尚服装公司要推出新款秋装,为引领时尚潮流,公司总经理李总特意请巴黎著名服装设计师Smith先生来杭进行指导。Smith先生的助手Mike先生、秘书Mary小姐随行。三位客人乘坐F1036次航班往返,在杭停留三天。
主题任务:制定接待方案
具体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组成接待团队。根据国际认可的5人一小组的最合适人数标准,规定每组人数以5人为基数,分别承担法方的Smith先生、Mike先生、Mary小姐和中方的总经理李总、秘书小刘五个角色,允许各组根据需要补充其他角色。
(2)制定详细的接待方案。该方案需具体注明接待流程及相应礼仪规范。每位组员都可以承担自身角色的礼仪规范文字撰写,从角色本身的职责考虑,尽量做到周到、完备;也可以由每位组员承担一个环节的礼仪规范撰写。
(3)方案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形式不限。
教师工作:
(1)下达主题任务,要求学生下周进行课堂汇报。
(2)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伙伴,完成分组,并引导各组确定秘书小刘的人选。
(3)对接待方案的指导思想、内容、附属材料、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详细说明。
学生完成情况:
各组学生都在课下进行了周密的讨论和策划,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有一组学生以视频短片的形式进行汇报,该组学生共7人,其中五位学生分别担任Smith先生、Mike先生、Mary小姐和李总经理、小刘秘书五个角色,另有一位学生担任驾驶员,一位学生担任视频导演、摄像及剪辑。方案共分接机、陪车、会谈、参观、宴请、送行六个环节,介绍、握手、奉茶等细节分别融入接机和会谈环节中。每位环节的礼仪规范分别由一位学生撰写,秘书小刘担纲整合统稿工作。
视频显示,在实施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身着与角色身份相符的服饰,言谈、举止也与相应的礼仪规范完全符合,各环节衔接紧密,操作准确,能看出他们在课下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和认真的演练。尤其是饰演秘书小刘的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发挥了中心作用,其他学生也都给予他高度的配合,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认真的态度。当该小组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时,其他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观看,视频中学生操作正确时,教室里非常安静,但
我镇自2010年4月实施新课改,经过探索,很多教师都认识到这样一点:课改成败的关键在小组建设。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定把小组建设作为2011年全镇课改工作的阶段目标。经过一学期的探索,我对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分组有了一些体会。
一、异质分组:合作学习分组的基本原则
所谓异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按能力、性别、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在小组成员间形成最大限度的差异。异质分组是合作学习中分组的一个重要原则,其理由如下:
◆在一个异质学习小组中学生会从活动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
◆由于异质小组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妥协、整合,学生的学习品质会有所改变,他们会在实践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勤奋学习的学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行为楷模,成了同伴学习的榜样。
◆假如学生总是喜欢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学习,就难免会变得行为散漫,而异质分组的方式则有益于学生纪律的改观。
◆有助于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低水平的学生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合作学习的事实中,教师应给学生解释异质分组的含义,应该告诉学生异质分组的好处,从而让他们自觉的服从分组。
二、分组的方法
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究竟采用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一般来说,让学生自己选小组成员的话,他们偏向于同质分组,因为异质小组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话不投机”、“棋无对手”之感。
1、小组的规模。
对于合作学习来说,小组的规模多大为宜?北大的陈向明教授借用美国学者罗杰斯得研究做了有趣的说明,即小组的规模与组员参与小组活动的程度呈现如下对应关系:
◆3-6人:每个人都说话;
◆7-10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话,安静一些的人说的少些,有一两个人可能一点都不说;
◆11-18人:5-6个人说的特别多,3-4人有时加入进来;
◆19-30人:3-4人独占了所有时间;
◆30人以上:几乎没有人说话。
可见,在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构成上,一个基本的规则应该是“少胜于多”。两人配对,三人结伴,四人小组,是比较好的办法。同时,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还取决于课的具体目标、学生的年龄、学生在小组中活动的经验、合作学习的时间等因素。
2、小组的维持时间。
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合作学习小组究竟应该多长时间后才能解散重组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考虑:首先,教师应该考虑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优质学习小组至少应该持续一年以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积极互赖;良好学习小组可以维持一学期,也可限于完成某一完整任务、单元和章节;一般学习小组可以至持续几分钟乃至一堂课。其次,把重建学习小组的目的建立在更广泛、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人际技能或小组技能的基础之上。当我们把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分成异质小组且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之后,许多教师往往不舍得把小组重新解散进行新的异质分组,这是一种不好的做法,因为这容易形成小团体。定期对学习小组进行变更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合作学习实施中的一项常规工作。我们通过变更吓阻,学生可以学会和更多的同伴一起学习,得到学习如何和新同伴合作学习的机会,可以更多的了解班级、了解班级同学,体会到合作的益处。
3、分组的实际操作。
把全班学生分成异质小组的的一个基本方法,是拿着全班学生的名册按照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把学生分布到各个组中。例如,按照学生的学业成绩分组,我们可以把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成绩最差的学生和两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分在第一小组,而第二小组则由第2名,倒数第2名和两个中等生组成。以此类推。接着我们要看一看在已分好的组内值得我们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什么,如性别问题,如果四个孩子都是男孩,那就该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并且尽可能把各组的男女生数搭配均匀。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组;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五三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五”即课堂教学五环节:自习(自主预习,熟悉内容)、自疑(自主生疑、产生目标)、自探(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自测(自我检测、温故知新)、自结(自主小结、盘点收获)。“三”包括教师三类引导:引导思维能力、引导方法技能、引导情感态度;也包括三种评价:过程性评价、结论性评价、态度性评价;还包括三种课型:自习自疑课、合作探究课、达标自测课。“一”即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高效的、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保证这一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分组是关键,分好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
一、合理安排小组成员
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情况,均匀分配成9或10组,每组6人或5人,组内相对而坐的学生成师徒关系。尽量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间同质”可以平衡各小组的水平,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合作,促使小组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向其“最近发展区”发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尤其要注意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同学要分放到不同的小组,这样做才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学,参与到学习中。
二、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必须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因此,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出组长、小组活动的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成果展示人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既能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也能同其他伙伴配合,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
总之,合作学习中效果、效率好坏,恰当的分组、合理的分组是关键。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小组,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政杰.合作学习.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2]丁桂凤.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
【上机分组合作的探讨】推荐阅读:
科室分组情况06-24
分组讨论总结发言06-20
上机实习报告07-02
实验课分组07-24
会计信息系统上机报告07-25
信息检索课上机考试11-01
党课分组讨论心得体会06-16
中心组分组讨论记录06-24
数据处理上机实验报告06-25
数据库上机实验题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