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有感(通用17篇)

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篇1

文中叙述了湖北省襄阳市前进路小学“感动校园”人物张建中老师锐意改革,勇于进取的感人事迹。

张建中已经50多岁,在小学教师队伍中算得上是一名老教师。“当一些人还在课改前徘徊,当一些人还把年龄作为一种借口,他已经连续三个月被评为学校的“课改之星”,当一些人刚刚明白相信学生的道理,他已经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探索,在求知中成长。”联系我们身边的一些老同志,总是认为课改是年轻人的事,参与教研也是留于形式,什么新的课程标准,什么现代教学手段,他们全然不顾。管理学生“家长式”,课堂教学“填压式”,老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怎么办?我们要向张建中老师那样,刚进入课改“毕竟心里没有底儿,大的课改框架虽然知道,但如何用细节去填补,比如导学案怎么编写,如何组织学生展示,这些问题都要一点一点去琢磨,和大家共同去探讨解决。“每节课后,我们都要认真反思:我这节课上的怎么样?该学生掌握的知识学生会了吗?课堂气氛如何?优生获得发挥了吗?学困生得到关心和帮助了吗?等等。

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是重点,但学生的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奋斗目标,未来梦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重要。张建中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组织、表达、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然后综合学习成绩,男女生数量,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组…”这就是我们应当向张建中老师学习的“小组建设理念”。每个班级有它的共性,同时也有它的个性,我们只有热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班级学生的管理才能科学化。

文中还这样叙述了张建中老师的一段话,“以前我会说,同学们开始上课了。现在我不说“上课”,而是“咱们开始吧,我们不再是师生关系,更像是一家人。”“上课”,让学生感动“师道尊严”,“一家人”,让学生感到“温暖、可亲”。这就是张老师构建和谐课堂的良好开端。老师心里装着学生,心里想着学生,时刻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学生就会接受学生,师生就会和谐相处,就能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篇2

优秀的老师应该将爱注满心田。不管是学生的心田还是教师的心田, 都需要爱去包围。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爱是教育的强大力量。”孩子需要父母、他人的爱, 更加需要教师的爱。当然前提也是教师本身要具有爱心, 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自身的人格定位。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整个数育过程都贯穿着一条道德义务感的红线, 义务感并不是束缚人的枷锁, 它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更高尚。教育者的任务, 就在于使义务感成为自觉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将自我的价值定位于奉献教育上, 全身心地投入, 用心地教育, 才能真正教好书, 更是将浓浓关爱给予学生, 让学生受到榜样和情感的熏陶, 进而也成为一个爱心浓浓的学生。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会更加自信、茁壮地成长。

记得班里曾有一个孩子, 虽然已经上五年级了, 但是实际年龄就像一年级一样, 不肯吃饭, 上课从来不听讲, 下课跑得比谁都快, 经常跟老师捣蛋, 问一些幼稚的、傻傻的问题, 从来不会在学校里做作业, 上课就是捣蛋, 几乎每天都有情况发生。他的家长非常担心, 我们几乎每天通过电话联系。在学校, 我不断地和他讲道理, 不断地督促他, 尽一切可能让他融入集体。回到家, 也由家长不断开导和督促。终于经过一段时间, 他有些好转了。是爱让我们取得了孩子异想不到的改变, 渐渐地他的成绩和一些生活习惯明显好转了。

优秀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更加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思考问题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才会做任何事情都仔细、小心的。这样对于作业、考试等自然不在话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考虑时, 给予充分的时间, 并且进行足够多的交流, 分析为什么你是这样想的, 他是那样想的。这样一个过程下来, 学生下次思考的时候就可以引以为鉴了。几次下来, 学生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加聪慧, 更加耐心, 更加细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该依靠思考, 也只有依靠思考, 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不可遏止的向往。”由此可见, 思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有些学生有优势, 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满满。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发拙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使之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泉。教师更应该努力鼓励那些比较缺乏胆量的孩子, 给他们一个自信的展台,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发现他的禀赋, 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 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样必将带动他们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正确对待家校联系。父母与教师的沟通, 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的班里有一个孩子, 不管做什么, 速度总是慢得出奇, 字写得特别大, 特别不好看, 衣服也总是令人感觉很不干净。在他身上, 似乎没有什么优点。但是有一点还是令人高兴的, 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不听话, 如果你坐在他身边, 让他做题目, 虽然他速度慢, 却非常认真、仔细。他不会和老师闹脾气, 虽然在同学眼中, 他并不是特别受欢迎, 但是, 我一直相信, 孩子总有他闪光的地方, 而这个孩子的优点就是对老师特别尊敬。因而和他相处一些日子后, 我就更加相信这一点。一次, 孩子居然从平时六七十分考到了八十九点五分。他的爸爸终于在试卷上写了一句话:咱们父子一起加油。孩子的父亲拼命在外地工作, 几乎从来不管孩子, 但他是为了孩子才这样努力工作。从这里, 我也看到了家长的努力与关心。这个孩子需要我更加努力地去帮助他, 宽容他。有时多一些努力, 多一些互动, 教育才会更加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于,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是啊, 教师只有将自己融入到教育事业中, 让教育构建在快乐、自信中, 让教育进入生活, 成为生活的一泉活水,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成为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与热情的教师, 这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让《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伴我成长与努力。■

读《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有感 篇3

但是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教师应写的计划列表,我觉得既全面又实用,还有科研性和人文性。且看他给小学各年级教师开列的计划表: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书目。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

3.要跟学生进行谈话时使用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熟记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特别要单独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整个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直观教具的大致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这个列表看起来很散,但一个重要的灵魂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是真的智育计划。老先生在《智育的真谛》这个建议里明白地说:“真正的智育是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学生要走进自然,通过观察自然学习思维,培养思维。因为智育的形成很复杂,所以需要教师做周密的计划,作持之以恒的坚持。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小学教育的教师队伍要相对稳定。而现在的教师队伍的流动很大,好多农村学校都存在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只好让有些教师临时改行;而城镇的英语教师又多,很多人改行去教些无关紧要的课。这是不是教师资源的巨大浪费?小学一般较为科学的做法是一二三年级一循环,四五六年级一循环。因此,一个教师在一个学校要呆至少三年。这样才有利于学校教学常规的有效秩序发展。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列表里,跟阅读有关的就占了两条,可见他对阅读的重视。但是我们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怎么样呢?在初一我做过统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小学生没有一本长期拥有的刊物,大部分男生没有一本课外书,就是有也是作文书,很多孩子家里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书。

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的读书气氛不浓;二是社会影视的冲击;三是老师学校的引导不够。阅读是个脑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里用了一个词“诱使”,原话是“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他用了“诱使”而不是“引导”,我觉得大有讲究。儿童就是一张白纸,就看我们成人怎么涂画。

农村家庭注重孩子教育但自己有文化知识的不多。现在是经济社会,成年人在满世界找钱,孩子就只有跟着祖辈。家庭现在最关注的就是他们的温饱问题,至于智育发展,似乎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而那些家庭教育相对好点的学生,成绩好了,家长有更高的要求,把孩子送到城里去读书。这样在农村的学生群体里,整体读书的气氛就更不浓了。

现在是电气化时代,电视进入了每个家庭,电视也成了现今孤独的缺少关爱的孩子们的最好的消遣工具。电影电视比书本更具有诱惑力,它成功的“诱使”孩子们爱上了它。电脑也呈蔓延之势,农村城镇家庭有电脑的不在少数,初中生大多都会上网,学生对网吧的惦念比对书本的惦念要迫切得多。网络也成功的“诱使”孩子们爱上了它们。

面对这些强大的诱惑,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微不足道。何况引导学生阅读又是一个综合工程,教师要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细心观察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成功的吸引学生看你给他精心挑选的图书。

至于对学习困难儿童特殊开列的书目,这是在教师群中绝少见到的现象。喊了几十年的“培优辅差”,只见培优,没见几个真正关心后进生的教师。其实有心人观察细致的话,你可以发现,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是真正的弱智。大多都是被耽误的。我曾经教过一个后进生的地理,老师们说他不认识字,但在地理课上这个孩子听得很认真,我试着让他回答问题,他答的也正确,但要他单独作业就不敢下笔。我给他读题他做,选的答案一个不错。这样的学生你能说他智力有问题?所以,中学教师见到这样的学生都很心痛也头疼,要帮他补习小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不帮他补他又只能混。混到无聊的程度就开始违纪,一违纪老师要批评,批评多了又伤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而继续违纪,因而就成了班主任最头疼的学生。

做尽量挽救自己学生的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同事们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一个理智的领导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这么优秀的教育智者。而我们教师要秉承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教育理念,尽自己最大的,让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篇4

——读乡村最美教师谷国营事迹有感

(吴军平)

德乃人之本,乃国之本。在现今社会普遍高举“人才”、“智慧”大旗的面前,“乡村最美教师”的评比,却让我们内心震动。不是“乡村最强教师”,不是“乡村最能教师”,不是“乡村最有名教师”„„而是“乡村最美教师”,是“最美”!“最美”,即是道德之美。道德之美,才令人震动,就像康德说的,“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而今,我们仰望苍穹,天空依然摧残明朗,而俯察内心那些崇高的道德法则,却需要我们再次呼唤。“乡村最美教师”的评比,就是一次道德的呼唤和赞誉。道德之美,是“美”之根本,是人之根本。但丁有言,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司马光说,“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我说,人才确是国本,但美德更是人本。如果硬要说它们的区别的话,人才是强国之本,道德是立国之本!人先立而后言才,国有立而后能强!

德行,德行。德在行先,德以行践。谷国营,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美德的人。这位40岁的舞钢市铁山乡中曹小学教师,不说他20年来默默耕耘扎根在乡村教育的土壤,这很普遍;也不说他好学上进刻苦钻研有着新颖的教学方式,这不出奇;更不说他多次被评为省市的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和新长征突击手、十佳等荣誉,这太苍白无力。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他做学生的“代理爸爸”,不仅尽到教师的责任,还尽了父亲的责任;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他“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决心,不仅做别人的“父亲”,还去做别人的“兄弟”和“儿子”,几年的时间向社会捐助资金就超过4万元,爱心遍及10多个省;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他自行筹资建“流动书屋”,不仅让自己的学生有书读,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周边十多所农村学校的图书少窘境,大爱惠泽乡梓。有人用这样几句话来评价谷国营的所作所为,“站着是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倒下了就是一支粉笔,粉身碎骨无怨无悔。”谷国营把爱奉献给了他钟爱的事业和挚爱的学生,奉献给了那些需要用爱的阳光和雨露来滋润的人们。

这已经不仅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了,而是人德,是仁德。谷国营做了人民教师,他能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假若他做了工人,也自然能被评为“最美工人”,假若他做了干部,也自然能被评为“最美干部”„„ “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它与人相伴一生,不会因为你从事任何职业而有所改变。就如谷国营,不是因为他做了教师,而要去播撒他的爱,而是他本就是个仁爱之人。这对于今天各行各业仅在广泛呼吁“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人们来说,是否有着更深的感悟呢?

《荀子·修身》中有话,“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意为,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修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严格按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在他看来,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今人或许不必去做尧禹,但不可不以尧禹等人为目标,去修身养德。德,是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建树起来的丰碑;是高尚人格的缩影,是闪光灵魂的轴心,是烛照前行的一枝火炬。它不可能用金钱去购买,也不可能用权位去获取,而只能靠生命的言行去造就。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道德就是树根。要想让人这棵树种好、长好,不仅需要我们精心培育,不能滥砍滥伐,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功近利,更要顺其生长规律,添土、施肥、浇水、锄草等,根壮自然树旺,树旺才能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观看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有感 篇5

清溪中心学校

江位林

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篇6

11月26日,学校组织观看了永州市五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录像,看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五位教师盘晓红、周大战、周彩莲、李毅、盛晓霞,是育人的模范、师德的标杆。他们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们的报告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使我一次次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五位老师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们是“把爱献给教育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为我们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向五位优秀教师学习,为了祖国的未来,做一位让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

最令我感动的是盘晓红老师。她怀着对教育的责任,对学生的爱,坚守山村15年,她用大山般地胸怀先后收养5名孤儿,为他们付出了所有的爱。女儿抱怨过他,丈夫不理解她,但她心中的爱让她毅然把这些无助的孤儿培养成优秀的人才。是他的爱心让这些孤儿有了新的人生。2004年,她离开了瑶山。在新的教育岗位上,更坚定了教育的责任,用爱一次次的把在别人眼里不可能教好的学生教育成了优秀的人才。她说,能为别人付出是一种幸福。自己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教师的责任让她默默的奉献着,快乐着。这是多么崇高的师德呀!

周彩莲老师,身患重病坚守山区教育第一线。她也是怀着一颗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他没有被艰苦的环境吓到,反而更使他坚定信念要为大山的父老乡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山里的孩子都知书达理,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深山。家人,同学一次次提供换岗、改行的机会她毅然拒绝,放弃优越的条件,37年始终坚守在她最初来到的那片山区。她说,贫困的山区更需要好的老师,她要让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也就是这份浓浓的情使他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和太阳山融为一体,愿意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一辈子!这是多么质朴的话语,而又是多么伟大的举动呀!

盛晓霞老师,作为永州工商职中一名普通的班主任老师。李毅作为永州一中的一名年轻教师。他们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他们珍惜祖国和人民给予的荣誉,以高尚的师德支撑自己的整个人生,用真诚的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全部的爱去点燃这“红烛”的事业。我想我们是青年一代的教师,我们有责任让这爱与美的事业如同火炬,熊熊燃烧,代代相传。

周大战老师,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带领全校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面对重重困难和阻力,锲而不舍坚守六年探索与实践,寻找到一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和展示的教学新路。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教师就应该有像周老师这样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及其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

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篇7

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 就会阻碍整个大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 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 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 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

于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 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

他的以上观点, 我对有些地方表示质疑。如他认为如果少年时期没有训练好阅读能力, 以后就再也学不会了, 没有了阅读能力, 思维就将受到限制。

但我们看问题不能断章取义。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 其实主要在于强调青少年教育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一点, 我是非常赞同的。无论你学习任何学科, 阅读能力都是基础。如果没有这项能力, 你看不明白教材, 看不懂题意。其实, 这也是困扰我们学生的主要问题。如本校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 基本是答非所问, 看不懂题意。同样, 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数学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并且阅读能力确实严重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你可以观察, 班级里面那些成绩较为突出、思维较好的孩子, 他们的阅读绝对做得要比思维较差的同学要好。

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中也说到: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算达到了, 就是对每一个 (名副其实的每一个) 少年、青年来说, 书籍、思想成为“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者、斗争者、未来的战士、未来的丈夫和父亲的意识的真正的人, 他在14、15岁的年纪时, 就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那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二百本书, 这些书对他来说就是精神的启示。

由此, 我不禁想到了我中学时候的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姓李, 是我读初二时候的语文老师。那时她刚毕业上岗, 长得年轻漂亮, 有着自己的各种新鲜想法。她的课总能吸引我们。她的朗诵十分优美动人, 每一节课必定自己示范朗诵。在她的带动下, 我们都爱上了朗诵。她还爱看书, 尤其是名著。每次上语文课, 她总能左右逢源地讲述许多跟课本有关的故事, 她的讲解十分精彩, 惹得我们一下课纷纷围着她, 要借她所讲的那些书来看。在她的影响下, 我爱上了看书, 无论什么书, 一拿到手上总是爱不释手, 废寝忘食。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姓唐, 他年龄大, 有教学经验, 初三时接替李老师教我们语文。刚开始, 我们是有些排斥的。他不会朗诵, 不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课堂无趣极了。但慢慢地我们也喜欢上了他, 他不讲故事, 但是他总会利用自习课拿一些名著的精彩片段来念给我们听。听那么一段精彩的故事之后, 我们的心里痒痒的, 恨不得立马从他手中将书抢过来欣赏。他仿佛知道我们的想法似的, 不久之后便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我们每位同学捐一本书放在图书柜里, 而唐老师自己拿出二十多本藏书放在里面, 自此我们便有书看了。从那以后, 我几乎每星期看一本课外书。假期的时候, 几乎一天一本, 不管什么内容的书籍, 一律照看不误。不到一学期, 我们班级的书都被我看完了, 我便只能将目标放到别处。我家屋后, 有一位退休工人, 姓郭, 据说他家有许多藏书。知道这消息后, 我很是兴奋。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 直接去到郭爷爷家, 开门见山地就要借书。郭爷爷很慈祥, 见我这样爱看书也很高兴, 很爽快地便把书借给了我。只是在临走的时候心痛地叮嘱我好几遍:“要好好爱惜书, 不能损坏了啊!”郭爷爷家的书, 跟学校的书不一样, 他家的书古香古色, 有毛笔的繁体字书, 有半文半白的古典小说, 甚至还有不少外国名著, 看起来要费劲得多。但我看懂之后发现这些书更有咀嚼的价值, 越看越不能自拔。

时间流逝, 我进入了高中。由于我进入的是一所重点中学, 且在重点班, 整天有无数的作业, 我便开始整天在题海里奋战了, 看课外书成了一种奢侈。上大学, 确实也看了些书, 但总是留不下印象。而现在工作繁忙, 看书反倒成了不务正业了。

而今想来, 我人生真正静下心来好好看书的日子, 就是我的初中三年。我人生中有那么一点点的知识储备, 有那么一点点的文学积淀, 都得益于那段日子。我对文学的热爱, 我人生观的形成, 我对问题的思维方式, 都形成于那个阶段。而我的那两位老师便是我在阅读上的启蒙老师。他们到底跟我说过什么, 教过我什么知识, 上过哪些课文, 我早已经不记得了。但他们通过自己言传身教让我爱上看书, 并使我终身受益, 这些将是我一辈子无法忘记的!

读《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有感 篇8

一、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构建

首先,庄老师认为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符合现实性,又要对儿童经验有一定的挑战性。她强调无论做什么主题,都要有一个总目标,总目标里要体现整合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制订的教学目标只是单纯体现本节课的目标,没有真正从主题的核心概念构建一个总体的发展目标,从而不能促进儿童的多元化发展。其次,在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很多教师往往都是以自身的喜好来确定,没有考虑儿童所熟悉的、所喜欢的事物,这样不利于幼儿构建新的知识经验。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里都有主题墙,感觉只是表面存在,相对应的调查表不见踪影,更没有区域活动的呼应和主体性活动的游戏,这些都是我们多数教师存在的共病。庄老师提倡的理念是:主题统领、领域渗透、教学和游戏相互融合。我们不能单存走教学的唯一路线,一定要把教学和游戏相互结合起来,以课程为依托,在选择、整合、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生活环境资源,构建园本化的主题课程实施體系。庄老师举了一个实例:以交通工具为主题课程,在讲解船这种交通工具时所给出的船的主题活动网络时让人一目了然,让儿童通过想象用语言来表达未来船的样子,展开幼儿想象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庄老师能想到的有关船的民间故事,通过讲故事来进行对幼儿语言方面能力的培养等。

二、《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给了我们正确的导向

细细回味,品味到了教育的真谛。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达到真正有效?庄老师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一)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实现目标的有效性

作为老师大家都知道目标确定的原则是围绕教学内容来确定的三维目标:第一个层次是认知领域、知识技能的目标;第二个层次是智力、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三个是关注情感、态度、社会性发展目标。许多老师都是按照以上来设定目标的,有些时候目标设定得过多、太过宽泛,或者太笼统又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目标就失去了它的有效性。针对这些问题庄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无论是什么教材,首先要进行重组和分析,识别教材的课程潜能。(2)教师要高度关注幼儿。备课时要考虑幼儿的先前经验、背景、个性特征和已经掌握的技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更要有孩子。(3)教师要经常积累经验和课后反思教学。优秀的教师有一种风格就是教师的日常积累和反思:积累失败与成功,反思自己的经历,与心灵对话,认真学习他人经验,接受各类

培训。

(二)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只想让幼儿去死记硬背知识,每次上完课后,不做提升,不做总结,有些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孩子说的话一样东一句、西一句,没有逻辑,没有让孩子领悟到实质性的东西。庄老师认为幼儿学习要倡导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发现学习、游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无论哪一种学习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的各种思维和创作能力、提升素质,这才是孩子终身受用的。幼儿教育是启发性的、基础性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去记忆知识,而是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要让他们用动作、用语言、用图画,用多元的方式去学习、去表达。

(三)有效课堂应该做到简单、真实、自然、有效

老师经常听课、上示范课,我们经常是“看课件课”,把连环画、图画书,扫描了一幅又一副,放给小朋友看,大篇幅地讲,这是很多老师的通病。庄老师提倡的是,“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课堂。每一节课要找出关键的和重要的,对儿童各项能力发展有价值的,让孩子来讲、来想、来学、来表演、来迁移。组织教学就是调动孩子原有的经验,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经验,课后拓展、迁移经验。老师不要过多地关注形势和操作,例如,我们在设计“动物找家”“九宫格”等情景游戏时创意很多,设计很多花样,可是数序概念,从左到右还是从下往上,教师都没有做铺垫,花架再多却没有预想的效果。又如,在学门牌号码时,教师说他家住502,然后就问孩子,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孩子根本不清楚。在学习门牌号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些调查,小涵家住什么地方,小朋家住哪里,幼儿就会回答我家住山水花城84号楼1单元302,等等,然后再问302是什么意思,孩子很容易就能回答出3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再来学习门牌号就很容易了。我们要分析教材,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真实、自然、有效。

作为在一线教学的教师,要把读书作为一种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既然选择了教师,我们就应多读书,读好书,发挥自身学习的正能量,让读书丰盈自己的生活,让读书提升自己的品味,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勤奋的读书人,专业的教书人!

读先进事迹有感(宁理想) 篇9

在学习了公司员工周勇的先进事迹后,我心情激荡,被他的事迹所深深感动,自1987年进入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企业,从一个初出茅庐技能不高,到至今身兼众多荣誉并身怀绝技的他,这一步步的心里路程印证了一句古人所说的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柴油机的综合实验转到如今的电气调试工作,真的可谓是“隔行如

然而

使自

胜任

详细

了车

方面

艺要隔山”他为了己尽快工作,的查阅辆电器所有的纸、工求及施工流程,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在业余时间到图书室、书店查阅各种资料数据,再跑到车间里进行攻关实验,工作时间几乎每天都超过12个小时,经常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他的这种“不把问题解决好誓不罢休”的牛劲和钻劲,值得我们分厂所有员工学习!在当今知识爆炸、科学技能日益更新的社会,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一个高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他为了把工作尽职尽责的做好,不

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中,天道酬勤,正

是他的这份百倍努力,工作上的如此敬业和学以致用的精业,成为攻克难题,创新思维,当之不愧的蓝领调试专家。

在总装分厂有许多像周勇这样的员工,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奋学习,爱岗敬业,踏实苦干,开拓创新,练就过硬的技能本领,努力适应新技能的需要,作为后辈一代的我们,大多是新来不久的员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有些员工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甚至拈轻怕重,对以后的工作习惯会带来严重的影响,我们要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楷模,周勇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我们传导了这样的信念:一腔热忱、一生奉献。总之,前辈们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员工,通过学习周勇同志的先进事迹,我将立足本职,不断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为南车四方的发展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读南丁格尔事迹有感 篇10

作为一名护士,这位被誉为“提灯女神”的南丁格尔一直是从事护理工作的我学习和崇拜的伟大女性。

南丁格尔应该是我们所有女同胞应该学习的女性人物,她作为现代护理得鼻祖及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之一。能以坚持的信念,排除一切困难并建立了特殊功业,这种坚持的信仰正是我们大多数现代人所缺乏的。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的4000多英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随后,她又创办了助产士及经济贫困的医院护士培训班,被人们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1901年,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1907年,南丁格尔获得英王授予的功绩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妇女,其后还发起组织国际红十字会。1908年3月16日,南丁格尔被授予伦敦城自由奖。南丁格尔终身未嫁,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眠中溘然长逝,享年90岁。她的一生,历经整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对开创护理事业做出了超人的贡献。她毕生致力于护理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一切使她成为19世纪出类拔萃、世人敬仰和赞颂的伟大女性。

南丁格尔放弃优越的生活而选择用自己毕生得精力去照顾病人,这种勇气极为让我惊叹和佩服。南丁格尔出生于名门富裕家庭,她可以享受随时有人服侍、过着十分优越得生活,自幼便在家庭里接受教育,在当主妇、文学家、护士三者之中游移不定,最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选择了当护士,虽然表面看来是令人称羡之生活,但南丁格尔内心却一直感到十分空虚,觉得自己生命活得毫无意义。一直到她决心选择为人服务的护士,当作自己一生的天职后,她才强烈感受充实的生命意义。

南丁格尔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重新认识,对于走在南丁格尔创建的特殊道路上的我们,不只是把它作为一份工作,更应该用自己的心血和善心去护理每一位病人,既然病人将他们的健康交给了我们医务工作人员,我们就应该怀着一份认真负责得态度去护理每一位病人。19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土耳其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国的战地战士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主动申请,自愿担任战地护士。她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她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每个夜晚,她都手执风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南丁格尔精神是我愿坚守在平凡护理岗位上的动力,护理工作平凡,但又不平凡。我相信只要心怀坚持的信念,每一个人平凡但又不平凡,每一份事平凡但又不平凡。

红了么,网红 http://hongle.me/

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篇11

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受尊崇的职业之一,教师承载着远远多于其他职业的道德期望。提到教师,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淡泊名利、志向高远、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这样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是社会道德最具体的形象代言人。三尺讲台上,教师端起书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履行自己的职责,但为人师者仅把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教师不仅是“授业”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在认识和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还应将社会认可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使其在情感体验上不断升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近年来,教师群体却事故频发。一些教师不但没有将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反而随声附和一些不良观点,甚至做出欺辱、伤害学生的事情,令人发指。这极大地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降低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些事情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有些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社会责任感不够强,法律意识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因此,提升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由韩震教授任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政治素养”丛书,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丛书共分三册,即《教师政治素养50问》《教师的十堂政治素养课》和《做一名有政治素养的教师》。其中,《教师政治素养50问》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以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新变化为背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就50个问题做出解答。这使教师能够以更细致的方式把握政治生活,提高政治意识。《教师的十堂政治素养课》一书主要讲解当下中国社会的10个热点与焦点问题,为广大教师解决思想困惑,所提出的问题既是教师比较关心的,也是一名好教师应该深刻领会的。《做一名有政治素养的教师》一书则深入教学一线,现身说法,选取来自全国16个省市(直辖市)的34名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好老师应该具备的政治素养。可以说,整套丛书层次清楚,内容完整,从理论阐述到专家讲座,再到教师感悟,层层细化,力图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总的看来,丛书具有明显的特色。

一、时代特征明显

丛书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现实,直面社会价值观的基本状况,以不同的方式集中地阐述当代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的困惑。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经典论述,又有对民主、自由、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既有对当代国家认同的构建,又有对时代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既有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又有对当代教师幸福感、婚姻家庭等现实生活问题的关注。基于人们理性反思能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该书没有对宏大的理论问题做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而是进行理性的探讨。诚如编者所言:“真正的政治素养,应该是能够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要义做理性的把握,并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起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爱国的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基于对政治素养的这一理解,丛书没有止步于宏观的理论阐述,以《教师政治素养50问》深入到微观层面,以回答问题的方式,以五大模块归纳分析教师在新时期面临的理论困惑,让教师能够以更加细致具体的方式把握政治生活,提高政治素养意识。“理想信念”模块,作者就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问题做出解答。“基本制度”模块,则就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的基本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分别进行阐释。“热点透视”模块则针对腐败问题、社会阶层板结问题及收入差距问题等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分析原因,献言献策。“发展战略”模块则指向事关国家对内、对外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如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及中国的和平崛起等。除此之外,编者还收纳“美德践行”这一模块,对社会美德、家庭美德以及榜样教育等问题提出思考,为现时代教师提升幸福感、以人为本进行教学实践做出指导。对时代视野的把握贯穿于整套丛书中,并且在指导思想上,它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当下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囊括政治素养的诸多内容。

二、历史视野开阔

丛书将政治素养这一话题放在历史背景中去考量、去比较。如果说对当代视野的把握是一种横向分析,那么对历史视野的考察则是一种纵向分析。《教师政治素养50问》从历史深处找寻教师政治素养的古老源头,从《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对为人师者道德素养的要求,到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教师要为学生“传道”的要求;从古语“上所施,下所效”对教师自身品性的要求,到《论语》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体现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从宋代朱熹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阐述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律令,到清代王夫之以“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强调教师高尚德行的重要性,无一不体现出对教师政治素养的古老要求。同时,丛书并不仅局限于我国的深远历史,还放眼国际,从世界各国先贤那寻求智慧。对教师应有的政治素养,不管是苏格拉底对美德的论述,还是亚里士多德对公正的肯定,抑或是培根对美德的强调,无一不体现出丛书的历史维度,大大增强了丛书的历史厚重感,使人们在对悠久历史的诉说中,享受着时空穿梭和空间转换中对教师政治素养的感悟。

三、实践特色鲜明

丛书将教师政治素养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分析考察。对教师应具备的政治素养,《教师的十堂政治素养课》《教师政治素养50问》已经从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等维度进行阐释。那政治素养如何为教师所用,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做一名有政治素养的教师》以数十位名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展示出好教师应具备的政治素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学习或生活遇到挫折时,以真诚之心为学生排忧解难,使他们成长进步;有的教师在母亲重病时仍坚守岗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妈妈”;有的教师在遭遇职业倦怠和瓶颈时,以有效方式跨越障碍,让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他们无一不是政治素养的践行者,既教会学生知识,使他们增长才干,更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完善他们的人格。由此可见,教师政治素养的提升并非高不可攀的事,它不是让教师成为常人无法企及的楷模,更不是让教师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相反,教师的成长过程是政治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的政治素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仁爱之心呵护学生,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勤勉的工作作风从事教学活动,给学生以知识的传授;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引领学生,浸润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正是在这点点滴滴中,教师真正成为政治素养的践行者。同时,也唯有践行政治素养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展现师表风范。

读《雷锋事迹》有感心得体会 篇12

有一次,雷锋要出差,刚到了火车站,就看见一位老奶奶左右手都很吃力的拿着包袱,满头大汗,走起路来东摇西摆。雷锋不忍心看下去,一个箭步跟上前,满面笑容的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我来帮您拿包袱吧?”老奶奶高兴的点点头。雷锋接过那沉重的包袱。一边搀扶着老奶奶,一边讲笑话给老奶奶听,好让老奶奶消除疲劳。一会儿,雷锋刚要下车,就听见背后传来一阵声音,原来是老奶奶,老奶奶说:“谢谢你,小伙子。”雷锋谦虚的点点头。

自从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雷锋那种不屈不挠、平凡、乐观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心奉献给别人,去感化身边的人。那么我们就能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快乐的成长,而我们的祖国也会更加和谐、美好、繁荣富强。

读《红岩》有感优秀 篇13

这本书主要讲了:1948年,有一群地下党员出版群众性的刊报《挺进报》,被一个叫甫志高叛徒抓进监狱,敌人用十根竹签扎进江姐的手指中,江姐在敌人的酷刑下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在狱中的许多共产党员挖地道准备逃生,江姐带着女牢里的人绣五星红旗。解放军攻进来,敌人狗急跳墙决定处决一些人。牢中的人和解放军联系顺利逃狱,不过还是有许多的同志牺牲了。解放军胜利了。

我还记得,在一次游泳中眼皮擦破了,到医院医生说要缝针,听了我就害怕,我宁死不要缝,医生说:“前面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声不吭的缝。”听了我就乖乖的给医生缝针,我读了《红岩》觉得她和江姐一样勇敢。

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篇14

余映潮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研究丰富细致, 见微知著, 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号称语文教育界的“课堂教学设计之王”。这样高的称呼, 来源于他对教育的执著追求, 更来源于他那艰苦的磨砺。

一、多读

余老师为了上好只有37个字的文言文《夸父追日》, 从研究词典开始, 查阅了10万字的资料, 从而展示了一节40分钟的精彩课堂。如果说这仅仅是为了一节公开课所做的准备, 那就错了, 余老师平日都是这样去做的。他曾经花了三年的时间跟踪精读陈钟梁先生在《中学语文》上发表的一组文章, 这不是我们平时读书看报的一般性浏览, 而是长期的跟踪式研读。由于他研读了大量名师的著作, 因此, 对每一位大师的教学方法和精彩之处都如数家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 自然能较普通老师更容易成功了。

我平时也经常读书, 但在量上不能保证, 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 读起书来走马观花, 更不用说研读了。因此, 很多书看是看过了, 可是没有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 读过一段时间也就忘了。这样的读书, 可以说毫无意义!

二、多记

余老师不仅读得多, 做的笔记也多得惊人。他的读书卡片划分得极为精细, 仅仅阅读教学类就分为综论、记叙、说明、议论、小说等18小类, 每一小类都拥有大量的资料。在研讨课文的时候, 他记下需要深入品析、斟酌的内容;在研习名师著作的时候, 他做好细致的旁批;阅读专业杂志的时候, 他随手摘录自己珍爱的材料;听课之后, 他将优秀的课例浓缩为资料卡片;参加培训之后, 他将最有学术价值的内容整理到专门的文件夹中;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之后, 他提炼出能够启迪自己的思想内容……余老师就是凭着这样日积月累的教研资料库, 独创了“余氏教学设计36字诀”和“阅读教学设计的8大关键词”。

惊叹余老师的笔记庞大精细之余, 不禁羞愧于自己的笔记实在是委琐简陋——只简单地摘录从报纸杂志上看来的资料, 且内容稀少。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笔记使人准确。”善作笔记的人, 可以利用笔记梳理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系统更有条理。看来, 我还得向余老师学习, 扩大笔记的范围, 向一切可学的事物学习, 充实自己的教研资料库。

三、多写

多读书多作笔记的余老师, 也是一位“写作高手”。由于有了大量阅读和笔记作基础, 仅2009年一年, 余老师就写了130篇文章, 还不包括十多个新课的教学设计。平均下来, 一星期要写两篇半文章!更令人敬佩的是, 他的写作不是为了发表评职称, 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磨练, 是一种研究和反思——既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也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

反观当今一线教师, 会上课又能写的教师实在是少之又少。其实, 这两方面是相互促进的。研究了一节课, 可以从多个角度把它写出来, 可以写对教材的文本解读, 可以写教学设计, 可以就某一片断写案例分析, 可以写课后札记……而写的过程, 是对课文的再认识, 对课堂的再反思, 下次再教这一课或类似的一课时, 肯定会有更好的设计。而我总是以“忙”为借口, 除了写总结, 几乎不动笔, 身子忙忙碌碌, 而不用心思考, 又怎能有所进步呢?

读《论语》有感优秀 篇15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论,被他的弟子写了下来,里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给大家讲一讲吧。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告诉我们,学习后温习、珍惜友谊、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气,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说明君子讲道义而小人只顾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学。

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很大,几乎每一句都有用处。我在每一天的放学后总要把今天语数英科的学习内容、课堂笔记都看一遍,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时在玩的时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会推给别人,而我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自己想办法做出来。有时我不小心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顶嘴,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事迹》有感 篇16

本学期我们学了很多抗日英雄的故事,虽然没有讲他们抗日的故事,但课文中描述的故事足够让我感动。课后我又到网上搜了一些关于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1905年,杨靖宇出生在河南一户贫困农民家庭。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抗日生涯。他曾五次被捕,受过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在他的努力下,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总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在杨靖宇的领导下第一军很快发展到上万人,给日军很大的打击。1937年杨靖宇的队伍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它犹如一股铁流,一次次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杨靖宇的威名震动全东北。日军调集重兵发动更加疯狂的围剿和征讨,悬赏万元捉拿杨靖宇。1942年,由于日寇的围剿与屠杀,加上东北的严寒,士兵极度的饥饿和疲劳,使抗联部队陷入极端的困难之中。这一天,杨靖宇的部队已经五天没有粮食了,他和剩下的十九名战士忍受着饥寒交迫和疲劳与敌人奋战。最后,即使剩下的战士全牺牲了,杨靖宇依然边战边逃。后来,杨靖宇被一百多名敌人包围时,左右开弓打死打伤二十多名敌人。他被敌人枪弹打中了右手,他就用左手还击敌人,腹部又中了一枪,鲜血直流,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牺牲时,杨靖宇年仅35岁。日军出于好奇的将他解剖后,发现他胃里竟然全是野草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看到这里,我无法想象杨靖宇将军是如何吞下那些野草的,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读了杨靖宇的感人事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是那么的艰苦,而他还能心怀坚定的信念与敌人奋战到底,所以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更要学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持不懈,顽强拼搏,长大后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满天星,数不清。东边道,出英雄。抗日英雄无数,杨靖宇数第一。”这句话说的就是抗日英雄杨靖宇,今天我读了他的故事。“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军连遭打击,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一直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他率领警卫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一人。他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树皮或棉絮,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壮烈牺牲。

读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篇17

二十多年的教学历程,迎来送往千万名学生,感慨最多的便是: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每一位“诗人”的视角都可以触碰到一个你未曾想象过的世界,请千万不要去怀疑他们的“创作”,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发现、聆听、赞美与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曾提到:有些孩子刚入学时聪明伶俐,勤学好问,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日渐平庸,不再好学。按理说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往后的学习反而越艰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为什么许多少年在九年级毕业以后不想再学下去(他们认为,学习太困难了)呢?难道幼时聪慧的人都要循着仲永的道路,逐渐“泯然众人矣”吗?我们常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成长规律”。当邻居家的孩子聪明活泼、“死缠烂打”地追着大人问“十万个为什么”时,在一旁的大人就会感慨:“年龄这么小就如此厉害,长大了可不好管!”如果很不幸,小孩的父母也是这样的想法,那么这个小孩长大后很有可能会走上“泯然众人矣”的老路。因为他幼年时萌发的对世界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在无形中被大人的冷漠、敷衍给扼杀吞噬了。这也容易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幼时聪慧,大了却厌学的现象。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识记-保持-再现这样的模式。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我们教孩子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俗语,是想告诉他们:“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不懈。”可是孩子们会想:“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渔夫一下子把五天的鱼都给打完了,休息两天不行吗?说明效率高啊!”这时候,老师一般都会一口回绝学生:“就是这个道理,你记住就好,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一次回绝,两次回绝,多次回绝,学生就安于沉默,他们只要记住老师的话,在作文中运用得当,就万事大吉了。在课业少时,也许考试成功的成就感还能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一旦课业加重,要识记成百上千条这样有惑不能解的“定律”时,他们就会感到疲惫厌倦,失去兴趣。其实,老师不应该这样扼杀他们的思辨能力,当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时,老师完全可以在思考之后这样回答:“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做法。如果渔夫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打满自己五天的食材,那么他当然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如果渔夫想要真正过上将来不用每天靠出海打鱼的好日子,他就应该坚持每天打鱼,到市场上去交易,这样攒够了钱,才能真正坐享无忧。所以,要获得大成功,就应该坚持不懈,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回答,虽不乏漏洞,却鼓励了学生独立思考,给予了他们信心,并在无意中教给他们深入思考的能力。这样既保护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思考的兴趣。只有让孩子内心好奇之苗茁壮成长,才能激发他们主动、独立探索世界的欲望。

我所接触的孩子都是7~9岁这样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形象思维很强,孩子们眼里都是一幅幅美丽纯净的画面。作为语文老师,我要做的无非是激发他们的洞察力,用感性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感受世界的奇妙,再用文字语言去帮助他们,将这样一种奇妙的感受记录在扉页上,表达在口语中,传递在日常的沟通交流里。他们喜欢阳光,我就问他们:“为什么喜欢阳光?”“因为晒在身上很舒服。”“舒服的感觉像什么?”“像冬天我钻进妈妈的被窝。”“哦,阳光像妈妈的被窝,暖暖的。很好啊,你会用打比方了!还可以再进一步,妈妈为什么会接纳你这个冷冰冰的小娃?”“因为我是妈妈生的呀。”“对,因为妈妈爱你,所以想要温暖你。那么,你就可以说阳光是冬日里妈妈暖暖的被窝,是那满满的母爱。你看,你一下子会用两个打比方了,语文就是用来传递情感的,你说妙不妙?”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如何管理好学习时间?下一篇:“知足感恩爱岗敬业心态教育”论文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