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推荐13篇)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篇1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生活的起点。责任是孩子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基本担当。尤其对学生家长来说,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父母应该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浇灌孩子的责任感。学生家长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让孩子料理自己份内的事。

当前,有些孩子做事缺乏责任感,在家做“小皇帝”,父母、祖父都围着“小皇帝”转,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如:做完作业,学习用品乱摆;起床后,被子不叠;书包像杂货袋„„,最后都由父母收拾、整理,这些都是孩子不负责的具体表现。如果孩子从小就有这种不负责的不良习惯,长大了走上工作岗位,势必影响其工作质量。因此,父母对孩子必须严格要求,做任何事都要负责任。孩子对自己做的事要负责,作好功课后,有责任整理好学习用品;起床后,要有整理床上用品的责任,有收拾自己房间的责任。总之,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要从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起。

2、顺应孩子的合理愿望。

人的一生将会经历无数困难和挫折的。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可根据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在家庭中给孩子分派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长期取报、取牛奶、负责给花草浇水、施肥、松土等,通过这些有益的劳动,使孩子意识到有自豪感和被尊重感,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劳动。使学生意识到,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是一种责任,是守信用的表现。

3、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化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篇2

一、了解孩子, 关心孩子, 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人成才的三大支柱, 其中, 家庭教育是基础。目前, 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得到了提高, 家庭教育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心、使命感显著增强。 然而, 也有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认为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确实, 学校和老师有这方面的责任, 但这并不能取代家庭教育。要教育好学生, 除了学校教育外,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一不可。 有一些家长都以自己忙为理由, 很少了解孩子, 关心孩子, 只知道孩子吃完饭上学去了, 却不知道孩子在学校或在校外干什么, 对孩子的学习和其它行为一无所知, 这不能不说是家长的失职。 对孩子全面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需要家长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 留意孩子的书包、作业本、笔记本, 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流, 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和要求,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只有全面了解孩子, 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给孩子以帮助和指导, 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不断取得优异成绩。

二、智爱不溺爱, 要求不苛求, 是教育孩子的尺度

1.智爱而不溺爱。 什么叫溺爱? 溺爱就是不论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 都一味地去满足他。 人类理智的爱包含关心、理解、责任和尊重四个方面。 智爱和溺爱的区别是: 智爱是全面的关心, 尤其是关照孩子的心灵;而溺爱是片面的关心, 只关照孩子的表面需要。

家长爱孩子就要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 教孩子学会生存, 这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表现。 动物之王老虎培养幼虎学习生存本领的经验值得我们反思。 据有关专家提供的资料讲到, 母虎抚养幼虎成长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幼虎还小的时候, 母虎捕食回来, 会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 喂给幼虎吃。 第二阶段, 幼虎大了一点后, 母虎捕食回来, 自己把肉吃掉, 会把剩下的肉骨头扔给幼虎。 第三阶段, 当幼虎逐渐长大, 母虎认为它应该自己捕食时, 母虎捕食回来后不仅会自己把肉吃掉, 还会把骨头扔掉, 当幼虎上前要吃时, 母虎会冲着它怒吼, 伸出抓子阻挡, 不让幼虎吃。 这样过了几天, 当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时, 就会离开母亲, 自己去找食吃。 幼虎开始离开时会走几步一回头, 可看到冲它怒吼并扬起尖利前爪的母虎, 只好转过头继续往前走。 这样反复几次, 最后幼虎只能无奈离开。 这种看似“残忍”的爱, 才是母虎对幼虎真正的爱。 幼虎只有自己学会捕食, 才能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动物尚能如此, 何况人呢?我们可以理解开学初一二年级的家长帮助孩子做班级教室清洁的举动, 但学校不会总这样放任。 为了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 11 月份开始, 学校会谢绝家长来校帮忙, 因为孩子们在成长, 他们已经学会了自己管理班级的清洁卫生, 不需要家长越俎代疱。

2.要求而不苛求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仅要关照孩子的物质需要, 更重要的应该关照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 教会他们学会做人, 学会勤勉节俭, 珍惜财富。 只有先做好了人, 然后才谈得上成才。 对孩子的成长家长要有要求而不苛求, 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提出适合孩子成才成人的要求。

(1) 有责任意识。 父母应当时时想着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做错事要有适度的惩罚, 如承担比平时多一倍的家务劳动等等。

(2) 会关爱他人。 如尊重父母, 孝敬老人等。

(3) 有善良的品德。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说,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最重要的, 第一是善良, 第二是善良, 第三是善良。

(4) 有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会让孩子正确看待输赢, 懂得如何争取, 何时放弃。

(5) 有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无论家庭、社会、集体, 规则意识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

(6) 有感恩之心。 父母要告诉孩子挣钱的辛苦, 理解父母的不易, 教会孩子珍惜现有的学习、生活环境, 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7) 有读书的习惯。 学校学的知识是有限的, 家长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这是一个人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8) 有好的行为习惯。 分数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 但并不是全部。我们学校体育、 艺术方面的人才不少, 特别是篮球、足球。 作为武汉市特色项目学校, 每年都有体育特长生和参加市级、区级艺术小人才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学生被重点中学优先录取。 所以考试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小学阶段, 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关注养成, 强化沟通, 是教育孩子的途径

1.关注养成

(1) 做孩子的榜样。 我们要求孩子尽量少看电视, 每天回家至少看半小时的书, 如果家长在一旁看电视玩手机却要孩子去看书, 孩子肯定不服气。 作为家长, 要求孩子的同时, 自己首先要达到要求。

(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要尽可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让孩子有自己的书架, 有一个安静的阅读和做作业的区域。

(3)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如, 每天该穿什么衣服, 红领巾干不干净, 鞋子干不干净, 头发梳理整齐没有, 水杯、美术袋记住带没有, 书包里面的书有没有按照课表整理, 钢笔的墨水有没有等等……孩子的精神面貌, 其实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

2.强化沟通

家长要及时和老师保持联系, 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 配合老师做好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工作。 班级微信群和QQ群都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便捷渠道。 目前, 积极参与学校教育, 主动与学校、教师配合的家长越来越多, 这的确是个可喜的现象。 但家长究竟怎样与教师配合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达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1) 观念正确, 态度积极。 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决不能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不参与学校教育。 积极参与, 还要有正确的观念。 如果观念不正确, 态度越积极, 对孩子的成长越不利。

(2) 联系有度, 解决问题。 有的家长为了与教师配合教育、 及时了解孩子, 不管什么情况, 不管问题大小, 一有时间就去找老师。 这种情况不但很难得到老师及时的回应, 而且容易影响老师的正常工作。 因此, 家长需要找老师解决问题, 应提前用电话或短信做简短的沟通, 这样, 让老师有时间、有准备, 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 换位思考, 化解矛盾。 家长是孩子的人生导师, 也是孩子与教师之间的润滑剂。 有时教师在孩子面前说错了话, 家长对老师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人生观的走向。 我们很希望家长能如以下事例中的父亲一样, 理解教师, 正确引导孩子:

一个男孩放学回家, 很生气地对爸爸说:“我上课根本没说话, 可老师非说我说话了, 还当众批评我……”爸爸回应说:“是吗? 可能老师看错了, 我对你受到老师的误解表示同情。 ”孩子看到老爸同情自己, 便理直气壮地说想去找老师算账。 爸爸拦住了孩子并耐心地说:“你这样做, 就有点儿小家子气了。男人就应该有气度、有修养, 高素质的人应具有宽容的品质。 更何况, 你们老师一个人要教全班那么多人。 爸妈两人教育你一个, 有时还会出现错误呢! 老师要事事全都做得对, 那不成神仙了嘛……”爸爸的一席话, 使孩子烦燥的心平静下来。 爸爸又顺势和孩子商量怎样恰当解决这个问题, 并告诉孩子, 人际交往中, 很重要的一条, 就是经常换位思考, 善于体谅他人, 能够原谅他人。

教师也是普通人, 也会有失误、犯错的时候, 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而且一个教师要管理四五十人, 犯错在所难免, 家长要多体谅。 当孩子受到老师不当批评或不公正待遇时,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要与教师及时沟通了解情况, 换位思考化解孩子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若家长都能作出恰当的引导, 孩子就不但不会和老师产生隔阂, 还能从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处理矛盾等方面的技巧。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篇3

常言说,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的重要保证。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拥戴。里根总统的父亲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他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有责任心,做任何事情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正是因为里根从小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成为美国最受人民欢迎的总统之一。

既然责任心对一个人将来的发展如此重要,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首先,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开始。爱心是责任心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关怀他人的爱心,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尊老爱幼,懂得宽容他人,懂得善待他人。

其次,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整理书籍等。只要孩子能够基本完成,家长就应当把动手的机会交给孩子。因为只有亲自完成一件事,才会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也才会对这件事负责任。

第三,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家长不要害怕孩子犯错,也不要过分指责孩子的错误,因为那是上帝赋予他们的权利。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只需适当地引导即可。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犯了错,家长千万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处理,这样会淡化行为的后果,影响孩子的成长。错误中得到的教训永远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勇于为错误担当。比如,孩子毁坏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要求孩子给对方道歉,并赔偿对方的损失。

第四,教育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什么事物他们都喜欢摸一摸,碰一碰。尽管如此,但他们的随意性还是比较强,常常是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为此,家长要耐心地鼓励和督促孩子认真地完成一件事,做到善始善终。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篇4

良好的习惯能弥补智商的不足

一、教育孩子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粗心是因为不熟练。我们没有一个人会把三加二写成六,因为三级二等于五太熟练了。我们会把吃饭的筷子送到眼睛里吗。不会,因为这个习惯动作太熟练了。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用粗心掩盖不熟练,就为下次错误找到借口,埋下了隐患。

那么怎么克服孩子的粗心呢

1、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平时容易出错的粗心题进行收集、归类,进行强化练习。过一段时间,我们再拿出来看看。直到看见开头几个字就知道这道题的最后答案是什么为之。

2、训练孩子“快速一次对”的习惯

很多人认为错了改正就行了,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但我和家长说的是家长要要求孩子不能总是错后改正。要训练一次对。一道题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作业里是对的。但考试成了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平常作业是慢慢想出来的,而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紧张制约,容易出错。二是做作业是可以翻书的,考试不能翻书。翻过书做过的作业往往并不是很扎实,考试时候孩子明明知道自己做过,但就是想不起来。所以要教育孩子平常把练习当考试。怎样就算是平常练习当考试了。三点标准:定时,脱离书本,独立完成。考试的时候才能避免错误。这就能避免很多的所谓的粗心。

二、要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

有好多家长以自己工作经历就想当然地认为计划制定了也用不上。那么学生的计划为什么用不上?因为计划不切实际没有可行性。所以和孩子做计划要注意三点:

1、计划要紧扣教材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同期同步。

2、与孩子自己的基础相吻合。不能提自己做不到的要求。要考虑自己的能完成多少,就制定多少的任务量

3、要考虑自己的自由时间的多少,不能成为紧箍咒,丧失信心。

计划制定完成,要坚决执行,不能给自己找不实施的借口。

另外我认为制定计划的最大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整体的目标,对所学知识能分条块,有大框架的把握。也就是说计划能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来俯视学习内容。

三、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要养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一道题我不这样做,还能不能用别的方法做。老师和同学他们是顺思路思考,我能不能你思路逆推。一旦提出问题,要自己独立解决,解决不了在求助别人帮助

四、要培养抓紧时间的习惯

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是磨磨蹭蹭。杜绝磨蹭办法

一是明确任务,减少犹豫。拖拉是因为不能确定下面该干什么,我是做数学呢,还是背英语呢。结果这样一考虑,五分钟过去了。所以在做事情之前首先是确定做什么,然后不受干扰,抓紧时间完成 二是形成规律,养成习惯。一个学生,在每天同一时间内做同一件事情,天天如此,就成为本能。比图说说,每天回家是数学,语文,英语,课外阅读,天天如此就成为情不自禁的习惯,效率自然就高了。所以家庭要创造孩子这样相对稳定的环境,我建议家长不在家请客,不在家打麻将,不在家没完没了的看电视。

三是专心致志,有效劳动。有人说,我每天学习就是会。做作业的时候就是会不由自主想别的事情,怎么办?我建议学习时候养成标注习惯。比如手里拿支笔,一边阅读,一边标注重点,看着笔尖,定然能集中注意力,减少无效劳动。

五、善于整理学习资料

学生期间有很多测验,单元测验,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这些试题都是老师精心挑选过的。都是知识的重点,平时随意乱扔实在是浪费。多以压迫养成学生的收集资料的习惯,[ ]那么哪些资料值得收集呢

一是教科书,教科书上肯定有知识的重点和老师平常补充的要点,总复习时候比较方便

二是练习题,老师平时重点评奖的练习题或老师自己收集的例题要收集,你考的不好的哪些练习册的试卷要收集,考的不好说明只是存在断点,所以复习时候要注意

三是考试题,大的考试题都是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学习的重点。这时最精炼的复习材料

四是其他资料,学生差异不是在课堂上,二是在课外。课外我们对自己的学习困惑要收集起来,不断地反刍。

六、要经常与人交流学习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篇5

2016-12-24 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的问题,让孩子的责任心一点一点被偷走,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真的会爱吗?我们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何把责任还给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学会放手,不包办孩子的生活。属于孩子责任范围内的事情,按时起床、穿衣、吃饭、收拾书包、写作业等等,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其次,父母要有意识地留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来做,比如洗碗、扫地等,这样就能够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让孩子感受到做事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有三句话送给平时喜欢包办孩子生活的父母: 爸爸妈妈相信你,这些事你有能力自己做。

如果你遇到困难,爸爸妈妈愿意和你一起来讨论怎么办。讨论之后你依然做不到,没关系,爸爸妈妈会帮你做。第一句话传递给孩子的是信任,信任会让孩子充满信心。第二句话传递给孩子的是帮助,会让孩子很安心。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有时事情他们还做不到。如果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提供指导与帮助,他们就不会觉得孤单,就愿意去尝试更多的事情了。

第三句话传递给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知道爸爸妈妈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港湾,孩子就会没有后顾之忧,就会更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问题。

生活中,父母们经常以“爱孩子”的名义替孩子穿衣脱鞋,给孩子整理床铺,收拾房间。父母的心是好的,但用错了方式。我从小就把孩子份内的事揽到了自己身上,时间一长,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些事情本来就应该是爸爸妈妈干的,跟自己无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怎么能有责任心?

建议广大父母,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要去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属于孩子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吧,只要不出现安全问题,就应该鼓励孩子多尝试。只有当孩子能力所不及的时候,才需要父母陪伴在他身边,帮助她分析事情的原因,引导他想出解决的办法。父母正确角色定位应该是做孩子的“军师”,而不是“管家”。

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情趣 篇6

最终的结论是“赵东来是最佳丈夫人选”,原因是“正派,有能力,有幽默感”,最不应该纳为丈夫的是“李达康”,居然排在了反面角色高育良、祁同伟等人之后。何哉?没有生活情趣。

可见,生活情趣是多么重要的参数。剧中人物李达康,领导、同事、下属都评价他“爱惜自己的羽毛,只知道工作,没有什么爱好”,他自己也承认:“我是个无趣的人!”尽管他为政清廉,有魄力,一心为人民服务,但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是有温度的丈夫,有人情味的朋友,而不是工作狂人。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情趣。

首先,淡泊功利之心。每逢初秋,校园东侧的一排树会开出嫩黄色的花朵,细碎,金黄。在斜阳笼罩下,黄绿相间,发出辉煌耀眼的光,令人眩目。此季,我都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静静观赏一番,然后写一段文字自由表达心中的感受。

下课后,总有同学跟过来与我探讨一些相关问题,比如树的名字,花的形状等,问得最多的是“这些花有什么用?”我告诉孩子们:“你每次抬头看到这壮丽的花和树时,心情如何?”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愉快,宁静,舒展,轻松……”我说:“对了,这就是美的作用,这就叫审美愉悦,这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孩子们这种“有什么用”的功利意识,其实是社会功利的折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有学生问某篇课文高考考不考,我答:“《赤壁赋》考!”于是学生努力地把《赤壁赋》背过。我答:“《藤王阁序》不考。”学生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为背它不能直接得分。

淡泊功利之心,做点无用之事,比如听听音乐、读读诗词,舒展心灵,提升审美情操,是获得生活情趣的根基。功利心强的人,一定是个无趣的人。

其次,培养正当的业余爱好。旦旦上幼儿园,妈妈给他报了绘画班。孩子的兴致极高,舞动画笔,画出了生平第一幅作品。妈妈骄傲地发到朋友圈,大姨见后激动万分:“嗯,有灵气!一定要好好培养,让咱李家也出一个画家!”

孩子一拿起画笔,家长就定位为画家;孩子一摁琴健,家长就希望郎郎再生;孩子拍两下篮球,就妄图成为乔丹再世;孩子跳个大灰郎,家长就好像找到了邰丽华的影子……这其实是功利心的另一种表现:给孩子报兴趣班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为了提升孩子的艺术鉴赏力,而是功利地盼望自己的孩子功成名就。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毕竟大艺术家、大作家需要非凡的天赋,一百年才出一个张大千、聂耳,一千年才出一个李白、王勃。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只是普通的合格的劳动者。

业余爱好,就像是自己的精神后花园,会让自己的生活有寄托,有品味。工作之余弹琴作画、写诗作文、游山玩水、打球下棋、品茶赏花……让生活少一点俗气,多一点雅致;少一点目标,多一份快乐。没有爱好的人,一定是个无趣的人。

再次,让孩子学会发现美。我经常组织朋友自助游或自驾游,最好的伙伴一定是那些善于发现美的人。无论是登山涉水,还是沙漠日出,无论是刀砍斧削的千仞峭壁,还是光滑如镜的湖光水面,哪怕是路边的一株艳丽的小花,都能用欣赏的胸怀去热情拥抱的人,一定是极富生活情趣的人。那些心如止水处变不惊的人,时不时地兜头来瓢冷水,淋得众人索然无味。

游罢商南的金丝峡大峡谷,其必曰“连我家背后的青山沟都不如”;欲登华山,其必曰“山里人,整天看山爬山,还看么事山?”在丽江的大研古城,我流连忘返恋恋不舍,同行的小孩子问:“姑夫,这有啥好看的?”相较而言,他更喜欢躲在宾馆里看电视和打游戏。

发现美是欣赏美的起点。金柳放学归来,兴致勃勃地拿回一枝枯叶,插在花瓶里。我觉得这比她学会一则定理,攻克一道难题更有价值,因为她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

美并非在别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善于发现美的人,是有趣的人。

最后,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一位中年男子到医院做完全面体检,拿着各种单据让医生对自己的健康做评估。“我不抽烟,不酗酒,不熬夜,不吃大鱼大肉,不做危险的事,您看我能活到90岁不?”中年人殷切地盯着医生问道。医生沉思片刻,扬眉曰:“那你活90岁都干啥?”

这当然是个笑话故事,但却告诉我们一个哲理:生命长度固然重要,但生命的精彩程度更重要。我曾经问学生:“世间最悲哀的事是什么?”一位男生慨然作答:“四十岁死了,八十岁埋。”教室掌声雷动。是的,没有比几十年如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更无聊的事了。

暑假,金柳中考结束,我带领她从西安徒步走回镇安老家,费时7天。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回答:“让我和孩子都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在徒步行走的那七天里,不仅是我和孩子有故事,我身边的所有人都成了有故事的人。他们时刻关注着我们,刮风了,下雨了,烈日下,酷暑中,都牵动着朋友家人跳动的心。金柳当时14岁,好像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感受;但事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人提到徒步行走这件事,孩子立即眉飞色舞起来。这就是丰富的经历带来的精神财富。

一个有故事的人,一定是有趣的人。当他趣味盎然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一定是心花怒放精神纵横驰骋的时刻,是最美的。

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日新月异,无论是素质教育理念,还是核心素养新课改理念,都试图全方位培养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趣味的新人。近两周,我校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去研学旅行。我欣喜地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带着好奇的眼光,专注听讲,仔细观察,积极体验;也伤感地看到极个别同学,戴着耳机,盯着手机,分秒必争打游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顶多也就是个李达康,无趣!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篇7

关键词:孩子,责任心,培养,策略,方法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 对家庭和集体, 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 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那么如今的小学生的责任感究竟如何呢?我们不妨先看几个生活中的镜头。

镜头1: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上学时上衣纽扣系错位了, 老师问他原因, 他理气直壮地回答:“奶奶给我穿衣服时系错了, 这不能怪我。”

镜头2:老师自习时走进教室, 发现讲台下地面上有许多瓜子皮, 询问是谁扔的, 问了几遍, 没有一个人承认是自己扔的, 也没有人主动上来清扫。

镜头3:学校附近上学、放学路上随处可以见到丢在路上的小口罩、小手套, 热心的老师、学生捡到交到值周老师那儿, 放学时放在校门口的桌子上认领, 一连几天也没人认领。

为什么现在的小学生这样缺乏责任感呢?究其原因, 是父母、老师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在家里, 一些父母只让孩子尽情享受他们的权利, 却没让他们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在学校, 盲目提倡“赏识”教育, 使得老师们再也不敢批评学生。殊不知, 就在这过分的溺爱, 没有惩罚的所谓“赏识”教育中, 孩子的责任心慢慢地淡化和消失了。那么, 该如何呼唤学生的责任心,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

一、在集体生活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心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 使每个同学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关心集体, 乐于为班级奉献的责任心。

1. 建立班级常规评比制度, 在学生中树立的榜样。

在班上, 本人借鉴魏书生老师“班级小主人管理”的思想实行“岗位责任制”, 明确了每一个同学的岗位责任, 分工到人, 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例如本人把班上的卫生区采取“任务到组, 责任到人”的办法, 大到一个卫生区, 小到一块玻璃, 都由专人负责。在每一小组选好卫生委员, 互相交换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记载, 并实行一周评比, 对值日好的小组发给学习用品作为奖励, 对值日不认真的小组、组员罚搞一周卫生作为处罚。在不断评比、奖励、处罚、再评比中, 学生逐渐地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能做到人人动手, 保持环境的整洁, 做到室内窗明几净, 井然有序。

2. 精心设计班队活动, 培养责任感。

责任感这一道德品质的形成, 是要经过一个道德认识的启蒙到道德情感的激发, 再到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需要精心设计班队活动,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使学生做到知情统一、言行一致。

二、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发育成长的最重要场所, 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 而且孩子每天在家里的时间要远多于他在学校和户外的时间, 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家庭教育入手。

1. 让学生学会自我服务。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要求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溺爱, 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 让孩子多承担一些责任, 比如玩具要自己收拾好, 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打扫, 穿脏了袜子自己去洗干净, 家庭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 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必须有始有终。

2. 让学生做家庭的主人。

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家长必须转变观念:不能老把孩子当作什么事情都不懂, 家里的一些事情, 可让孩子帮着出谋划策, 对孩子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要积极采纳并加以表扬和鼓励。

三、家校携手, 共育学生的责任感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 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是乘法的关系, 一方为零, 满盘皆输。每接一个班, 本人都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进行家访, 为的是寻求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了解。在家访中, 本人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告知家长和学生:“呼唤责任心, 培养责任感”,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人, 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在每一件小事中去培养, 为的是将来达到“没有教育的教育”, 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自动化, 学生自己要求上进, 才真正受益终身。

只要老师、学生、家长“心往一块儿想, 话往一块儿说, 劲往一块儿使”, 一定能呼唤起学生的责任心, 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 学生会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叶伟良.在探究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公民责任感[J].上海教学研究, 2002, (8) .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篇8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作为小学生,在学校教师的监督下,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学习,但是回家后,又是另一个情况,不按老师布置说的去做,这就需要家长与老师配合起来,严格要求,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使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课前预习 认真书写 认真审题 自觉检查

一、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新课前的一定时间里,先自己对教师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既是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预习是学习新课之前完成的,这就需要家长督促孩子预习。通过预习,孩子能对新课有个初步了解。实际预习中,家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孩子实际,加强预习指导。首先,要求孩子边读边思,了解要学的是什么内容,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密切联系,自己理解的是哪些,不理解的是哪些;然后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看看是旧知识还是新知识,该查资料的查资料,该向他人请教的请教他人,力争在教师讲课前理解教学内容;最后在实在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者把它记下来,等课堂上在老师的帮助、引导、点拔下进行理解和掌握。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做做相关的习题,以加深理解,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为促使孩子按时完成预习,可以拟出有效而科学的督学措施对孩子加以约束,与教师取得联系,争取教师的支持与配合,让教师帮助督促学生完成。此外,家长还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适当的检查。长此以往,才能使孩子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严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书写不规范的现象,这样下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厌学等不良影响。而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因此在培养孩子的书写习惯上下功夫:

1、书写整洁,字迹工整。漂亮的字体也是一种文化修养,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对孩子书写进步适时表扬,鼓励孩子要写好,与以前写的进行比较,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业越来越整洁美观,就会坚持下去。

2、规范格式。数学的有些知识有着严格的书写要求,只有将它做的规范才能称得上掌握。例如:简单的直线用尺子画、数学符号的用法及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区别等等。在培养严谨的同时领悟所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解题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并不是因为不理解所学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往往随便看一遍就直接去做。那么要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就要下功夫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的正确与否。我发现在学校时学生写的认真,但是家庭作业写的就潦草,不认真。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也要养成认真的习惯。所以,家长在孩子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做一些计算题目时,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运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孩子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字迹潦草,家长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孩子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孩子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检查,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实际情况,教给孩子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把检验作为孩子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孩子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孩子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一版。

[3]李文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九州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篇9

一、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伟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言之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将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让他多学点东西,其它方面无所谓。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由于观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给学龄儿童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懒怠,骄横甚至无能。良好行为习惯又谈何实现。

2、培养应该持之以恒。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思想上比较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这与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同伴、集体中,学会独立饮食、睡眠、盥洗、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讲明道理。讲道理是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幼儿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准”“不许”,要多从正面引导,对他的不良行为避免批评引导,而应该直接告诉他:你应该„„比如家长在发现孩子抢别人玩具时,应该告诉他抢别人玩具是不对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别人借,或者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他明白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争抢吵闹是不对的道理。作为孩子自身来讲,道理听多了,良好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4、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家长对孩子要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消极批评只会使孩子灰心丧气。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三岁以下的孩子就要多鼓励表扬。例如:妈妈看见孩子摔跤了,不要急着把他扶起来,可以马上说:“宝宝真勇敢,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也不哭。”本来孩子也许会哭,可听了妈妈对他的鼓励,也许会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也不会哭鼻子了。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对成人的评价很敏感,有强烈要求被表扬的愿望,这就要求家长的表扬鼓 励要适当,不能给孩子乱戴“高帽子”,让孩

子对其行为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这样,逐渐他就会认为表扬是应该的,不表扬就什么也不肯干,甚至会发生为了表扬而养成做假或讨好的行为。表扬主要应该表扬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改正缺点,克服困难等。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让他有所遵循和发扬,适当的表扬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5、非语言信息的影响。孩子起初都是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由于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更具有真实形象性,所以父母自身行为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某些要求,如:讲究卫生、举止文明等,同时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孩子在效仿父母的良好习惯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道理正在于此。对于孩子某些不良行为,家长可通过施予孩子不愉快的非语言刺激,来减少和控制孩子不良行为的频率,比如:目光注视(以冷峻的目光较长时间的注视孩子)、距离控制(逼近或远离孩子)、轻微的惩罚(拿走孩子喜爱的物品),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内疚和羞愧,从而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

三、注意环境的作用。

在孩子生活的早期阶段,固有认识和行为习惯比较少,因此要培养孩子建立新的、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就比较容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资料都表明: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或多或少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为的影响。孟母择邻而居,历代被传为教子佳话。

其次,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篇10

只有对所学的内容理解了,才能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自主地进行学习。据了解,当前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半的人不能全部理解。原因是教学内容太难、太多或是教师的教法不好。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但是依然不寄与希望。因为老师工作太忙,每个班级人数太多,教学设备不足,制度和行政管理依然如旧。此外,还有一个根本性原因,那就是家长的教学观、儿童观、教育观以及人生观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携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促进孩子的自我理解。支持自主学习的总体性因素是加深自我理解。这就是说自己对自己现在的情况,有什么长处和短处等应该有个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而且应该认真考虑学习对自己的将来、对自己现在具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以加深自我理解,这样就会为自发性的学习铺平道路。做父母的就应该找机会积极地与孩子交换想法,促进孩子的自我理解,启发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看法和判断,认识自己的现在,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未来。

其次,让孩子理解所学内容。支持自主学习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对所学内容能够理解。现在有些学生不想去上课,因为听不懂,所以没兴趣。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欲望,那就越发不懂。因此,设法让孩子理解所学内容是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现在有些家长请家教,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和动机,但都应该让孩子把理解所学内容方在第一位。家长的注意力应放在孩子对哪些内容能理解、哪些内容不能理解上,而不应该放在考试的分数和列榜的名次上。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能理解多少,这关系到孩子能否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否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问题。

再次,让孩子尝到学习的乐趣,这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应该重要方面,为了使孩子尝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作为父母的至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催促学习,但不要做得太过分。不仅学习,做什么事都一样,只有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学习才能产生乐趣。在别人强制下学习,即便是学了也不会长久。特别是在孩子自我发育时期,非常讨厌受别人的命令。孩子看着催促学习的父母的不快表情,学习是不可能愉快的。如果父母一而在,再而三的坚持那样做,可以说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每个做父母的必须主动地、深刻地反省自己平时对子女的态度。

第二,与其对结果进行评价,不如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不要一看到孩子得到的分数,就开始评价是好是坏,而应该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付出了某些努力,煞费苦心,甚至对其结果感到无可奈何,需要在孩子的学习之中找到并承认孩子积极的心情。

第三,承认孩子的长处,增进孩子的自信。无论谁都有长处和短处,或者说都有擅长或不擅长的事。就学习而言,父母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好,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不擅长的功课上。其实,与其让孩子尝到对不擅长功课的失败感,不如让孩子尝到对擅长功课的成功感,这样就让孩子有成功感而产生自信,然后让这种自信波及其他的科目,最终是会带来好处的。推而广之,不光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无论哪个孩子,一定都有长处。虽然和别人相比有些差距,但从孩子自己的情况上肯定有其长处。家长和老师在教育中注意其短处之前,一定要先看到长处。

第四,让孩子自己负责。孩子毕竟还不是大人,孩子的事大人推开不管,一切都让孩子负责,这有些勉强,弄不好会成为放任主义。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给予充分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应该尊重孩子的立场,给予某种程度的自由,让孩子感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创造。在这点上,不能实行过火保护,不能永远把孩子当幼儿。有时明知道孩子会失败,也需要看着他去尝试失败,让他们在失败中得到锻炼。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如果自己认真负责去做,做完之后都会产生喜悦和自信。

第五,为了给孩子做出榜样,父母要不断学习。父母向着人生的真正目标,踏踏实实不间断地努力学习的精神一定会打动孩子的心。孩子心中最尊敬的就是父母,把父母看着最好的老师,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很密切,一生都分不开。即使孩子离开父母,父母在孩子心中总是俨然存在。和孩子相比,父母的责任大,使命也多。为了孩子,为了社会,为了工作,必须努力学习,如果父母能把努力中的喜悦和兴奋,常常给孩子讲讲,那对孩子的学习乐趣是有益的。

总之,新课改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性的变革,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它改变了沿袭已久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做老师的都要接受新课改的洗礼,同时更应该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

孩子小学毕业 家长“三多一少”

有人把小学毕业喻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驿站。面对孩子升学考试的临近,家长们表现出各式各样的迎战状态:陪学型——家长亲自上阵,帮孩子找错题、抄题、背题、讲题;填鸭型——家长不惜花重金让孩子周六、日忙赶场,上多个补习班;催逼型——家长恨不得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牛不喝水强按头;唠叨型——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不停地说教、指责、埋怨;焦虑型——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焦急万分甚至彻夜难眠。

家长们企盼自己孩子能进入理想中学的愿望无可非议,但很多家长在这种企盼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走向过分关注孩子升学考试结果的误区。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孩子通过小学六年级全过程的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六年级阶段相应的知识任务,还要对小学阶段应知应会的知识进行全面地梳理、复习、查缺补漏。这些都能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应考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而且由于六年级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孩子的情绪和意志品质随之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和提高。而知、情、意的统一恰恰是孩子成长走向成功的法宝。第二,家长过分追求升学考试结果,就会过于担心和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会传染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造成其过重的心理压力。第三,家长过分追求升学考试结果,还会对孩子的学习动机产生误导。曾有一个孩子就在考试之前发过毒誓:“我考不上某某中学就自杀。”这种扭曲的学习动机是很害人的。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领教育。作为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此时应做些什么?怎样做好孩子的力量支持?

第一,和谐亲子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家长要尽量做到三多一少,即:多听、多看、多想、少说。这三多一少做到了,才会和孩子建立顺畅的沟通平台。第二,家长要调整好自身的情绪,尽量不要把个人的担心和焦躁带给孩子。备考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厌烦情绪,家长还要积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和调试,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稳定的心态。第三,家长不盲目攀比,不要一看到孩子丢分数就恐慌。要客观分析孩子的学习现状,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提升计划并积极寻求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第四,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孩子的学习遇到阻力,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第五,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习、休息和玩的关系。孩子休息不好,会直接影响课堂吸收率。太多剥夺孩子玩儿的时间,就会增加孩子学习疲劳感,进而会滋生厌学情绪。具体做法是:要把学习、休息和玩儿这三项内容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要形成表格化,并且要抓好落实。第六,要多鼓励、少批评,做好孩子的心理支持。孩子取得了点滴进步,家长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学习遇到问题,家长要做到不急躁、不斥责,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孩子信心不足,家长要给孩子打气、鼓劲。

父母帮助孩子学习,只须做好两点

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很多父母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孩子依然不想学习,成绩依然很差?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孩子的学习?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案例。

北京科迪实验中学初一的张贺鑫同学,在没有参加学习班前,学习浮躁,不踏实,做作业总是一点都不着急,时间耽误很多,但学习不见效果。上初中后,成绩一路下滑。家长特别着急,但由于沟通不得法,父母和孩子关系非常紧张。

来参加我们的“学会”辅导班,他的学习效率的确很低,很多同学通过一天的时间都将一个题目做了很多遍,差不多都做对了,而他居然只做了一道几何题的图形出来!我们的助教老师没碰上过这种情况,都快急哭了!我告诉她们,给他做限时训练。终于,他的学习效率开始提升了。……

通过两天的学习张贺鑫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他学得慢,但学得很投入!学习上他懂得要求自己一次性地把题目做对、得满分;心理上开始明白并试着不让外界的事情干扰自己的学习。

回校后参加月考,在这次考试中他进步特别大:在全班进步了7名,全年级进步了106名!他父母反映,孩子开始知道体谅父母了。

张贺鑫的父母和我沟通后,也知道自身的问题,所以,他们特别配合:一是满怀热情地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提高成绩;二是从自身做起,培养和实践认真的能力,回家后,他们不论做什么事,全家都按我们的“认真”的要求,做家务、做饭、切菜都认认真真地做,给他作一个榜样。家庭关系也明显改善。

下面是张贺鑫同学学习后的感想:

通过两天的学习,我明白了,不会做的题也是基础题,只要认真思考,反复读题,就可以做出来。会做的题就要一次性把它做对,不可以给自己留下遗憾。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力求一次性做完美。我希望改善跟父母之间的关系……

我对张贺鑫同学的建议:继续踏踏实实学习,严格执行限时训练,进一步提高悟性。相信成绩会有更大的提高!

张贺鑫同学的父亲起的作用有两点:一是鼓励,二是以身作则。

这两点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其实不然。就拿鼓励来说,很多家长都在试着鼓励孩子,但孩子根本不听,因为长久以来,父母的话已经变得太没有分量,孩子听了根本起不到鼓励的作用。鼓励需要权威的力量。而且,鼓励背后如果没有能力的支撑,因鼓励而起的热情就会像肥皂泡,美丽但无法长久!以身作则就更加不容易了!很多家长更愿意置身于事外,说别人容易,自己早就放弃进步了。这样的状态只会给孩子坏的影响。

家长是培育孩子责任心的引路人 篇11

一、分析问题

问题的产生除受儿童自身发展特点影响外,家庭教育的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父母过度的溺爱和包办代替。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过分地溺爱孩子,给予其过度的保护。他们什么事都替孩子安排好,处理好,不让其做任何事情,替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替孩子收拾玩具、整理书包、替孩子削铅笔,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正是在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下,孩子自身无任何责任可言,久而久之,其责任意识就被逐渐抹杀或淡化了。

父母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尤其是幼儿,由于其自我独立判断能力较差,他们常常是以权威人物,主要是教师、家长等的行为作为其判断的主要依据,并且通过模仿而习得相应的行为方式,因此,父母自身的责任心水平在儿童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负有责任心,做事认真负责,关心他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注重自己对他人承诺的父母,为其子女树立了积极、良好的正面榜样;而一个缺乏责任心,做事拖拉,自私自利的父母,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其子女的责任心水平也可想而知。

因此,每一个家长,不仅要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自己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去影响孩子,成为生活中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不可缺少的榜样和引路人。

二、培育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会上,要求学生做到“每天四问”,即问健康、问学问、问工作、问道德,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同样,我们家长也可对孩子进行“四问”,成为培养孩子自我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小学会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并协助孩子获得成功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那样,让他们从小就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学会为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负责。

大家都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常会感冒,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小,抵抗能力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人照顾太多,孩子缺乏照顾自己的意识,认为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即使生了病,现在的儿童药味道也都挺好,甜甜的、酸酸的,孩子们爱吃,没什么太大的痛苦,有的孩子甚至喜欢生病,这样大人就会围着他们转,对他们千依百顺,享受皇帝般的待遇。我们该怎样让孩子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呢?首先,一定要让孩子体验生病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并让孩子说出来,然后告诉孩子生病对我们身体的危害,以及药物对我们身体的负面影响,以此触动孩子的心灵,明白健康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人一旦失去了健康,即使拥有最多的财富,都等于零,让孩子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最后,告诉孩子身体是你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可能照顾你一辈子,只有从小养成照顾自己的好习惯,你的身体才能棒棒的,将来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报答父母,报答社会。

教孩子方法,如盖被子,睡下来用身体先压住一边,躺稳后用手抓住被子边沿紧靠脖子,而且,每天的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以身作则,与孩子玩一些有趣的体育游戏,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而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却比21天要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第二,从小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协助孩子获得成功

现在的兴趣班非常多,在学龄班有比较多的空余时间,孩子会说:妈妈我也想学。有爱好,是好事,于是家长就让他学,学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可能会不想学了,如果连续报了几个班都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话,说明孩子的学习有了问题。

家长必须要了解原因,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始有终的人。告诉孩子有梦想是好事,但如果说不付出努力的话,梦想就成空想,不可能成为现实,而你也将一事无成。

第三,从小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协助孩子获得成功

一个孩子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关系到自身所生活的那个圈,从而关系到整个社会。因此,要让孩子懂得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才能对社会负责。

其一,首先与孩子沟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其二,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三,明白父母早上不但要给自己穿衣、洗脸,还要忙着做早餐,非常辛苦。其四,告诉孩子早上早点起床,可以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有条不紊,能从从容容地去上班、上学,早上开车也不用赶得太急,会很安全。最后,告诉孩子将要承担的后果,如果你赶不上妈妈上班的车,请你自己步行去幼儿园。

第四,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规范,并协助孩子获得成功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在马路上边走边喝着饮料,喝完了,习惯性地随手一扔,继续走自己的路,全当没事一样,可见,在他的心里从小就没有树立道德规范准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告诉过我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不能在整个社会变得文明后自己再有所改变,而应当把自己看成是社会的一分子,把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按道德标准做好。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带头,切记,在我们身边,始终有一双时刻细心观察你们行为的眼睛。那就是我们的孩子,并要求孩子在生活中掌握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三、结语

总之,孩子自我责任感的形成是今后家庭责任感、工作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形成的基础,我们家长要围绕孩子身边的事,因材施教,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适时引导他们,协助他们成功,培养他们初步具有正确的认识、分析、辨别、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修养和素质,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责任感。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篇12

然而, 要使自己的子女成为一个天资秉赋聪慧性格沉稳乖巧而让人喜欢的孩子, 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孩子要受到学校里面良好的教育以外, 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能会使你如愿以偿, 把孩子变得聪明伶俐起来;反之, 不好的家庭教育可能会事与愿违, 使孩子反其道而行之, 滑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从而导致家庭或社会的悲剧。

大家都知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 家庭教育一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现在, 我们年轻一代的父母都受过良好教育, 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这也使得家庭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诸多父母从十月怀胎起, 就已经在心中规划了自己孩子的未来。但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科目的教科书, 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父母们又都没有教育模板来如法炮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怎么办呢?我想, 我们的家长学校应该可以发挥这一主导作用, 培训好我们家长学校中的学员, 使我们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家长朋友身上, 间接也能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与人格, 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想, 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应该体现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的滴滴点点中;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应该体现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中。而且, 我们的父母们都会因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断地摸索、探寻出或者是学习到一套对自己孩子可行的教育方法, 来达到对孩子的良好的教育, 从而促使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所以, 家庭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 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影响孩子的性格, 甚至于决定孩子的一生。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 在家长学校中, 如何让家长成为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者?也就是说, 家长学校又如何发挥她应有的作用, 从而让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 家长学校要发挥她的教育功能, 在培训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家长学员们, 在充分尊重孩子基础上, 创造出民主的家庭气氛, 形成孩子独立的性格。

孩子虽然是孩子, 但是, 我认为, 孩子的身份首先应该是独立的人, 哪怕他 (她) 只是一个刚刚呀呀学语的孩子, 他 (她) 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也应该有权利决定自己想干什么, 不想干什么和自己要干什么, 不要干什么;作为父母,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应该充分地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很可惜的是, 当代的父母们都是对自己的子女们期望过高, 对孩子进行了有违背其成长规律的教育。比如:现在的孩子们肩上大部分都肩负着父母们“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从幼儿园甚至从孩子懂事起, 父母们就带着自己的孩子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早教班之间, 使得孩子失去了双休日, 这样没有双休日的孩子多如牛毛。我想, 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他们是都是为孩子好, 但他们都考虑孩子的感受吗?试问, 哪个孩子不爱玩呢?童年是短暂的, 但是现在能有几个家长给孩子创造了童年的幸福与美好?让我们的孩子们又感受到了童年的幸福与美好?其实, 有的父母给孩子报各种班时, 有的抱的是功利的心态, 有的是不甘落后的想法, 自己其实是很盲目的, 他们是看见别人报, 于是, 就自作主张地也跟着报, 根本不去征求孩子的意见, 他们不会去问问孩子对所谓的专业到底会感不感兴趣, 到底愿不愿学。当然, 充分尊重孩子并不单单体现在让他们自主选择各种辅导班的这一件事情上, 在民主型的家庭中, 只要是孩子能想到、能理解的事情, 都应该给他们参与权和发言权, 而不是一切都越俎代庖或者是大包大揽, 否则, 孩子就不能早日学会独立与自主。只有让孩子在家庭中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才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格, 也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

二、要使家长朋友们意识到, 在不溺爱孩子的基础上, 要让孩子做到学会心中有他人, 形成孩子宽容忍让的性格。

一般说来, 在宁静愉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与在紧张困扰、压抑纠纷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 就其性格而言便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父母早亡或离异的家庭里, 由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关怀, 在他们身上往往会出现孤僻、依赖、冷淡和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而在过于温暖的家庭中却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小皇帝”。我们知道,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特别是4+2+1式“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中, 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很容易就养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小皇帝习性,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身心发育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孩子, 不仅应该有健康的体魄, 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家长们除了管好孩子的冷暖及学习, 也要重视对孩子良好的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给家长学员们讲过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那是一件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的事, 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但至今想起来还会令我感动不已。有一天早上, 我去叫孩子起床上学, 但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揉着眼睛哼哼哈哈地说还想多睡两分钟, 而是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说:“老妈, 我昨晚一点都没睡好。”原来儿子从头天晚上开始就肚子不舒服, 时疼时胀, 整晚时睡时醒, 所以根本没精神起来去上学。我心疼地问他:“你身体不舒服, 为什么不叫醒妈妈呢?”“我半夜起来倒水喝了, 你知道吗?”儿子问我, 我摇摇头。他接着懂事地说:“就是呀, 我起来在客厅里走了一趟, 你都不知道, 我猜你睡得挺好的, 怕吵醒你们, 所以没去你们房间叫你。”听了儿子的话, 欣慰、心疼、自责, 许多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欣慰是因为儿子如此懂事, 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为别人着想;心疼是因为孩子需要我照顾的时候, 却没有去叫我, 而是自己扛着;自责是因为儿子忍受了一晚的病痛折磨, 而我一无所知。孩子都感觉不舒服了, 却还在怕吵醒妈妈而自己扛着, 虽然不提倡这样的处事方式, 但仍然感动于儿子的为别人着想。而那时, 他还不到十岁。写出这个例子, 并不是自夸儿子懂事或是家庭教育如何成功, 只是为了说明精神品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你的孩子是愿意为他人着想心中能够装得下别人的人, 想必你也会倍增成就感。我想, 孩子们从小如果有了这种常常为别人着想的心里, 今后如果工作到了社会上, 也会心中常常装着他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样难道不会得到别人的好感使自己生活工作学习更顺利么?

三、特地强调家长学员们, 在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的基础上, 要培养孩子学会乐于助人, 从而形成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现实生活中, 我想,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要让孩子明白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存在, 你首先是成长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 入学后, 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 以后长大了步入社会, 这个环境就更大了。孩子成长的条件与环境再怎么好, 再怎么一帆风顺, 也会遇到各种困难, 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 那么, 我们应该把这些帮助铭记于心。而且, 对于帮助过我们的这些人, 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 都应该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他们, 并把他们曾经给予我们的恩惠施及他人。在帮助别人过程中, 享受让人受惠的乐处, 永远以一颗快乐心来对待生活, 我想, 孩子们的生活就会永远快乐, 永远充实。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 篇13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搭建知识架构的基础,但培养起一种良好习惯的过程都是漫长的,而对于需要将之前的不良习惯拨乱反正的同学来说,改正自己的学习习惯更是一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希望孩子在改变自己学习习惯最痛苦的时候,能有家长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孩子学习的希望。

一、处罚

处罚是什么意思呢,处罚就是打骂的意思,这招很管用。为什么这招管用呢?对一个初中的学生说道理,他们比家长说得还深刻,给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都是脑袋管不住手脚的人,只有打骂是最管用的,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但乐恩特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在处罚时一定要注意五项基本原则,否则就是滥杀无辜了:

1、处罚是最高级别惩罚。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已经成了滚刀肉了。”为什么呢?他的孩子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却一直承受最高级别的刑罚。

2、处罚的最高境界是爱自己的孩子。要爱自己的孩子,当家长准备动手的时候,要是发现自己孩子已经哭了就不要再打骂了,点到为止,起到威慑力就可以了。

3、处罚前要让孩子明白处罚的规矩。当周末家长看见孩子看电视时说:“你,写作业去。” 有很多孩子离开电视机时有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第一个是为什么家长可以看而他不可以看;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因为你的家里没有规矩。

4、就事论事的原则。犯了错误以后要就事论事,不要数罪并罚。

5、立即处罚的原则。有的母亲当孩子犯错误后心软了,总是说:等你爸回来收拾你。

二、陪读

紧密式陪读:适于不自觉的、注意力长度低于10分钟的初一以下的孩子。方法是孩子做作业,家长坐在孩子同桌,以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松散式陪读:适于注意力相对集中的孩子。方法是,每天晚上孩子写作业时要求他把门打开,家长把电视机关掉,保持家里安静。这扇门必须打开,有的家长说孩子房间的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都打不开。有的孩子关着门,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学就是两个小时,你相信吗?可能吗?他们把门关上以后肯定发生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一个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关上门以后形成的。

三、表扬

表扬对孩子是一种激励,但要注意不能滥用。

举个例子,一个初一的孩子家长听完赏识教育以后说:听了赏识教育,我把我的孩子整整表扬了一年,也没有把学习表扬上去。所以,表扬只对弱智和小学生适用对于一个智商正常的初中生,家长滥用表扬的话,他们是很容易看出家长的阴谋诡计的。

四、监督

学习计划做好以后,家长要陪伴孩子做好监督工作,以前讲过坚持21天,就可以使量变到质变,孩子学习不好,习惯没有形成,第一个放弃的人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能坚持21天学生也能坚持21天。

上一篇:校园创新创业计划书下一篇:视频信息的加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