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有效提问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的有效提问(精选8篇)

教师的有效提问 篇1

最近认真拜读了《课堂提问的艺术——发挥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这本书后,我觉得深受启发。这本书非常有特点,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研究经历,回答了“发展教师提问技能的金钥匙是什么”?提出教学策略——为理解而教学,让学生开动脑筋。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概念思考和学生回答在组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教学策略可以发现学生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成自己的想法或观点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教材或教师界定的内容,而必须结合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及其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作者通过丰富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呈现了课堂提问的艺术,从教师如何提问和提问如何影响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将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一个漂亮的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有很多的难度,提问视乎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环节的某一环节,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我翻阅了大量的优秀教案,并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来控制着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什么没有强烈的提问意识呢?是他们没有疑难需要教师帮助,还是有其他阻碍提问的因素?我在学校进行调查,找出的原因如下:

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

2、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

3、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这其中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我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名教师,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

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问,老师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倒换一个位置呢?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积习甚深,在课堂提问上已是“病入膏肓”了。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重大问题已由教师提出并解决了。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费心思。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第三,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注意一些技巧也还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先有独特的课堂提问设计。没有好的课堂提问是老师课堂上随口问出来的。都是预设出来的。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出学生的思维,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复习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提问时,要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仅强调学生知识记忆理解,还要强调学生分析理解的过程。问题提出后,适当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提问务必强调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为核心展开的。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真正参与,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教师的有效提问 篇2

有效提问的原则

提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 根据情况的变化,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避免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 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调整教学策略。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偏离题意时, 教师要扭转方向, 把学生引上正路。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 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 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发挥。

提与学生知识生活有关的问题。日常生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源头活水”。运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往往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品德的提升总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 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是最有效的。

提适合学生语言表达的问题。对一些“不确定化”的问题, 能够做到分解, 化难为易。“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 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教师不仅要能提问题, 还要教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 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提出时可以增加材料的输入, 但需要增加趣味性、通俗感, 解决学生“没话说”的问题。

提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必须经常“蹲”下身来看看学生, 对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水平等有个透彻的了解。提问时, 不要强迫学生回答, 这种做法不能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下面思考, 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初衷虽然感觉很好, 但课堂内学生对问题的回应往往过于笼统令教师失望。这容易暴露出问题指向明确性与答案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开放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之间的矛盾。因此, 教师要切忌在学生力所不及时跟进问题, 提出问题切忌大而无当, 切忌内涵与外延不明确, 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提学生反馈中疑惑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回答意味着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真正的有效提问应首先落实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的了解, 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能力与水平, 提出能紧追学生的反馈, 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 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 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 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 或由表及里, 或由浅入深, 或由此及彼, 或举一反三, 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从教师方面看, 采取有效的追问, 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 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效提问的艺术

问题的提出要有弹性。教师提出问题, 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被集中, 而且要考虑其正在理解问题、写发言稿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等。教师延长提出问题后的等待时间, 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发生很多积极的事情, 尤其是在教师们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3秒钟后,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生了改变,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 增加教师等待的时间, 学生对问题主动做答的正确答案会增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时间会减少。

问题的提出要有渐进性。问题的提出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要能理解。理解是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前提。设计问题时, 要层次分明, 由易到难, 由感性到理性, 由现象到本质,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去想象。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作为教师, 就要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 引导他们对问题要学会思考、争议, 养成缜密思考问题的习惯, 善于用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人云:“师逸而功倍”。老师只有注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的提出要有挑战性。现实的教学中, 学生关心、喜欢的问题未必是教师预设的,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所以, 实现问题的有效性必须找到师生的结合点。这结合点就在于问题要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 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紧扣学科枢纽性知识, 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问题的提出要有探究性。问题设计要回归学生的生活, 从生活经验出发提一些有效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才能使学生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 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问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问题的提出要有逻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 促进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一步步展开、推进与解决, 就是教学任务和目标一步步的达成与实现。一个问题生成了,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能达到多深, 问题能探讨和解决到什么程度, 这是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密切关注的事情。问题是帮助学生透彻地阅读文本的诱因, 离学生太近或太远, 都不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 都不能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 下一个问题应该在哪里等候, 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上一个问题的“诱导”下走出的距离来确定, 及时调整。

问题的提出要有梯度性。钱梦龙认为:“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 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 过了一个山峰, 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可见, 问题既要让学生有成功解决的可能, 同时更要具有培养课堂思维的价值。有区分度的问题, 它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描绘出精确的, 又能被个体内化, 甚至与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图式。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能引起争论的问题, 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 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能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有效提问的经典策略

追问。追问, 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 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 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 穷追不舍, 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例如英国的一家电视台准备拍摄介绍有关中国的专题片。学生的答案都拘泥于书本里的领土面积、人口、疆域、海岸线、邻国数、岛屿等。而中国之“大”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于情感目标的挖掘。因此, 教师再次追问:“你知道中国还有什么之大的方面?”通过教师的追问, 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也培养了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关注中国的发展的习惯, 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上追问常常表现为有张有弛, 适时、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 不仅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 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广度与缜密度。所以, 当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表层或思维不开阔的情形下, 可以适当采用追问。

反问。反问就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 给学生以判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正面设问;也有从问题的反面设问。高明而有效的反问, 能起到揭示矛盾的作用, 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 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不时地通过提一些刺激性问题来引起学生的重视, 能促使学生思考。考虑到学生的智慧, 我们必须确定一点,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已经正确的答案中再理解、辨别, 有利于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比较鉴别的能力。

错问。学生回答问题并不都是保持长久的亢奋状态, 也有不积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故意露出差错, 创造矛盾来调控课堂气氛。如“台湾首富王永庆的个人生活节俭到‘抠门’的程度。一条做‘毛巾操’的毛巾, 一用就是20年。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利于促进消费?”错问不是随处可用, 错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 引起思考。错问的目的是考验学生是否坚持自己的观点, 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巧妙的错问会促使学生寻找书中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达到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不会一知半解或不了了之。

教师的有效提问 篇3

有效提问的原则

提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避免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调整教学策略。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偏离题意时,教师要扭转方向,把学生引上正路。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发挥。

提与学生知识生活有关的问题。日常生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源头活水”。运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往往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品德的提升总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是最有效的。

提适合学生语言表达的问题。对一些“不确定化”的问题,能够做到分解,化难为易。“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教师不仅要能提问题,还要教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提出时可以增加材料的输入,但需要增加趣味性、通俗感,解决学生“没话说”的问题。

提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必须经常“蹲”下身来看看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水平等有个透彻的了解。提问时,不要强迫学生回答,这种做法不能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下面思考。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初衷虽然感觉很好。但课堂内学生对问题的回应往往过于笼统令教师失望。这容易暴露出问题指向明确性与答案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开放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要切忌在学生力所不及时跟进问题,提出问题切忌大而无当,切忌内涵与外延不明确,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提学生反馈中疑惑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回答意味着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真正的有效提问应首先落实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的了解,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能力与水平。提出能紧追学生的反馈,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追问,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效提问的艺术

问题的提出要有弹性。教师提出问题,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被集中,而且要考虑其正在理解问题、写发言稿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等。教师延长提出问题后的等待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发生很多积极的事情,尤其是在教师们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3秒钟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增加教师等待的时间,学生对问题主动做答的正确答案会增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时间会减少。

问题的提出要有渐进性。问题的提出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要能理解。理解是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前提。设计问题时,要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对问题要学会思考、争议,养成缜密思考问题的习惯,善于用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人云:“师逸而功倍”。老师只有注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的提出要有挑战性。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关心、喜欢的问题未必是教师预设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所以,实现问题的有效性必须找到师生的结合点。这结合点就在于问题要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紧扣学科枢纽性知识,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问题的提出要有探究性。问题设计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提一些有效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才能使学生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问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问题的提出要有逻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一步步展开、推进与解决,就是教学任务和目标一步步的达成与实现。一个问题生成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能达到多深,问题能探讨和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密切关注的事情。问题是帮助学生透彻地阅读文本的诱因,离学生太近或太远,都不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都不能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下一个问题应该在哪里等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上一个问题的“诱导”下走出的距离来确定,及时调整。

问题的提出要有梯度性。钱梦龙认为:“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可见,问题既要让学生有成功解决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课堂思维的价值。有区分度的问题,它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描绘出精确的,又能被个体内化,甚至与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图式。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有效提问的经典策略

追问。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例如英国的一家电视台准备拍摄介绍有关中国的专题片。学生的答案都拘泥于书本里的領土面积、人口、疆域、海岸线、邻国数、岛屿等。而中国之“大”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于情感目标的挖掘。因此,教师再次追问:“你知道中国还有什么之大的方面?”通过教师的迫问,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关注中国的发展的习惯,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上追问常常表现为有张有弛,适时、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不仅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广度与缜密度。所以,当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表层或思维不开阔的情形下,可以适当采用追问。

反问。反问就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给学生以判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正面设问;也有从问题的反面设问。高明而有效的反问,能起到揭示矛盾的作用,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不时地通过提一些刺激性问题来引起学生的重视,能促使学生思考。考虑到学生的智慧,我们必须确定一点,我们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已经正确的答案中再理解、辨别,有利于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比较鉴别的能力。

错问。学生回答问题并不都是保持长久的亢奋状态,也有不积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故意露出差错,创造矛盾来调控课堂气氛。如“台湾首富王永庆的个人生活节俭到‘抠门’的程度。一条做‘毛巾操’的毛巾。一用就是20年。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利于促进消费?”错问不是随处可用,错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引起思考。错问的目的是考验学生是否坚持自己的观点,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巧妙的错问会促使学生寻找书中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说法,达到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不会一知半解或不了了之。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篇4

柳河县长青小学

付丽春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率,确切的说是要在学生减负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校于2011年5月承担了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重点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经过多半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这段时间中,我校按照实验方案、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下面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组建研究小组,完善组织管理。

承担课题伊始,我们首先组建并完善了以教导主任为组长,学年组长为副组长,精选数学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细化了研究工作项目,全体成员各负其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研究工作。

二、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从根本上认识提问情境,研究提问情境。

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研讨学习并总结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则是多途径学习,通过网络搜集、书藉整理、专家咨询、集体交流评析等。学习形式为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每周两次个人学习,做到有学习有笔记;每周一次集体学习,由组长主持,汇报个人学习情况,并由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以供大家共同参考学习。其具体内容如下:

1、基于理论,认识提问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了理论知识,明确了什么是提问和有效课堂提问情境,有效课堂提问情境即: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2、找准根源,把握提问的准确性。

我们了解到目前我们的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在教师的随堂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无时间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学习策略,指导提问的科学性。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所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问次数要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科学知识的关键,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出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细小繁琐,以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性,以达到 “精问”的目的。

(2)提问难易要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难度的控制既要考虑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非字面上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不超出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与探索能得以解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3)提问要切中要害。教师要根据具体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创新处设计问题,引发思考。一是课堂铺垫环节。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二是新授环节的问题。新授阶段,所提问题要求联系紧密,启发性强,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透彻理解新知。三是巩固环节的问题。在巩固阶段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本阶段,我们本着运用策略,提高课堂教学中提问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有计划的开展了听评课活动,例如:年级组长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和谐团队赛课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等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我们不仅要提问,而且还要会提问?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老师提出来,学生的兴趣会不一样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是否真正做到了“精问”。如在六年级冯春涛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多种方法分别量了学具中大圆的周长和直径,提出质疑: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四人一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多种方法量出圆纸板和铁环的周长、直径,圆形笔环和杯子底面的周长、直径,然后把量得的数据填在书上的表格里,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投影展示后提问“请大家观察、比较实验和统计的结果,分析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很快就比较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结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这样的提问足以涵盖了“计算学生所实验列举出的各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值是多少、圆的周长的公式可以如何表示”这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一提问而进行了一系列观察、统计、比较、分析、总结的活动,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圆周率和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真正体现了提问的策略之一:少而精。

而语文教师,则是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锤炼语言的描绘情境,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孙丽杰老师在教学《白杨》一课后,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40年过去了,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正带着他的两个小孙子坐在西行的列车上,这是爷爷领他们去上海探亲回新疆的路上。这时,他们会看到什么呢?他又会对两个小孙孙说些什么呢?学生便回答到:40年后的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两旁的白杨树也增多了。爷爷指着当年看到的那几棵迎着风沙成长得茂盛的白杨树,给他的孙子讲着《白杨》的故事„„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正是有了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才会有新疆的越来越繁荣。而无论何时,建设者们建设新疆的决心和美好品质却不会改变。

问题设计要大小适度,因为问题过大、过深,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思维激情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大”和“小”的关系,如在六年级冯春涛老师执教《圆的面积》一课之前,先自己选择听同年级老师的同一节课后自己再进行设计改备案,接下来由研究小组集体听评。他之前设计的是:教师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通过教具演示将圆的模型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接着将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紧跟着教师就提问:你能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显然这个问题过大,难度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因此在听过同年级的本节课后,他将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层次、两个小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后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②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这样一来,他在课堂中的这一环节就进行的非常井然有序而且充分发挥了提问的有效性,做到了提问的难易适度。

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设计出一系列的、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依据对当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提问,启发他们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提问切入点无疑是切中了要害。

教师的有效提问 篇5

教龄: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

尊敬的老师:

您好!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我们小课题组正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小课题的研究,下面是就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的设计问题,希望您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问卷内容

一、选择题:

1.您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

A、非常重视B、重视C、不太重视D、不重视

2.您认为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选)()

A、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B、活跃学生思维 C、营造活跃课堂气氛D、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3.您在备课时,是否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问题?()

A、每次都设计B、经常C、偶尔D、从来不

4.您是否注重提问的艺术,仔细推敲过语言的表述?()

A、是B、有时是C、不是

5.设计问题时,您总是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应答情况吗?()

A、经常会B、有时会C、很少注意D、从来没有

6.您设计问题时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

A、总是考虑B、只考虑学习目标C、尽可能兼顾

7.您设计问题时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吗?()

A、偶尔照顾能力差的B、只考虑基础好的C、尽可能兼顾

8.您常用的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可多选)()

A、一问一答B、一问全班答C、一生问一生答

D、一生问全班答E、小组内问答F、其他

9.您设计问题时注意考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吗?()

A、非常注意B、比较注意C、偶尔注意D、没有注意

10.您在教学提问中注意为学生营造安全、融合、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愉 悦的情感交流欲望,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吗?()

A、非常注意B、比较注意C、偶尔注意D、没有注意

11.在您的课堂,学生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的情况有吗?()

A、偶尔B、常有C、根据情况而定

12.课堂上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情况这时惩罚式提问有无必要?()

A、提醒学生注意有必要B、看情况C、伤学生自尊没必要

13.您是否曾经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提问技巧?()

A、有,且效果显著B、有,但效果不大C、想过,但没有行动D、从未想过

教师的有效提问 篇6

学科:幼儿教育

通信地址:东营市东营区新区榴香园东门对过 单位名称:东营市东营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姓名:鲁亭亭 邮编:257000 电话:***

摘要:幼儿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幼儿教师的有效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缺乏对有效性提问的方法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偏重于教学提问的形式,幼儿被动地接受提问,这样的提问很难体现它应有的价值与功能,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与提升。利用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优化提问行为,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启迪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又能有效地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作为教师,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掌控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及时的对活动进行反思是非常有用和必要的。利用反思性教学提高幼儿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有效提问的定义及目的

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目标与内容,在课堂活动中创设相关的活动情景,提出有计划性的、针对性的、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主动参、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提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出教学内容;第二、能够驱使幼儿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也可以说有效提问就是指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提问。有效提问是提高幼儿活动参与性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幼儿兴趣、探索欲望的必要手段。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他的专业成长将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并作出理性的选择、判断和整理,从而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化,提升教学能力,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回忆或者回顾已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而且还要通过教学主体的不断探究、质疑,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审慎的考虑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不正确的教学行为,合理的进行自我评价,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知道未来的教学行动,使自身的教学具有发展的价值、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价值,使自我经验型教师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

幼儿教师反思性教学就是指幼儿教师通过一定的反思实践对一定对象进行反思,力求探索教学改进、以实现幼儿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幼儿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

三、利用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力

反思性教学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从而为幼儿

更好的发展提供条件。

下面从提问问题的设计、形式、内容三方面对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进行反思。

(一)反思教师提问问题的设计

1.反思提问问题的氛围,尊重幼儿。

首先,课堂提问要注意尊重幼儿,营造民主活动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对幼儿思维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老师面带微笑、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愿意回答、想要回答问题,从而更加喜爱老师,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营造民主的活动氛围既是对幼儿个性人格的尊重,又是对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尊重。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个性发展、学习权利、情智现状,承认幼儿间存在的差异,相信幼儿的可塑性。尤其要尊重幼儿的不同观点,切勿草率武断地否定幼儿的异论。

其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兴趣。”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提问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引起幼儿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

2.反思提问问题是否具有双向性,鼓励幼儿学会提出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不打破自己已有的思路和教学进程,而敷衍或压制幼儿的提问与质疑。3~6岁的幼儿开始步入问题意识的发展关键期。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幼儿的提问,很难收到启迪效果。教师应敏锐地抓住幼儿的反应,及时提问质疑,以激活情感,引发幼儿思维的不断深入,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展。如在学习《聪明的小鸡》的过程中,小鸡为了引来农夫赶走狐狸,从而和狐狸比赛谁的嗓门高。这时可以问幼儿:“小鸡的嗓门真的比狐狸大吗?小鸡是真的想和狐狸比谁的嗓门大吗?”然后进一步质疑:“为什么狐狸会相信呢?”从而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该故事。另外,教师在向幼儿提问的同时,应引导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提问的时

机、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在听故事后鼓励幼儿对不理解的词、句子进行提问,也可以鼓励他们在阅读时针对某一画面进行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提问,或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提问。

3.反思幼儿回答后,教师是否及时给予有效的回应。

好的提问不仅仅在于提出了好的问题,更在于在幼儿回答问题后,能否给予幼儿有效的回应,从而吸引、激发幼儿深入探讨、学习的欲望。良好的回应不仅仅是对正确回答问题孩子的肯定,也是对未能正确回答问题幼儿的鼓励,更是对敢于提出问题幼儿的支持。有的教师在抛出问题后,虽然能引起了幼儿的思考,激起了幼儿的疑问,但却不能很好的回应幼儿提出的问题,导致幼儿的疑问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反思提问问题的形式

1.反思提问问题的形式是否新颖,是否单一,是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性。

很多教师的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提问“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反思提问问题是否具有层次性,是否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提问。提问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提问。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这部分幼儿找到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大部分的中等能力的幼儿,例如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基础及综合性的问题是可以对其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提问,可以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提问,要有难度上的层次。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提问:如小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可以分几个步骤提问: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中班的幼

儿则可以慢慢开始从简单的提问引导到概括性的提问,如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大班的幼儿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直接问: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3.反思提问问题的形式是否具有多样性。

单一性的提问,幼儿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容易造成幼儿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多样性的提问是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发幼儿的情感与思维。

提问还需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如:“为什么叫淘气的小狗?”探索性的提问可用辩论式,如:“哪种垃圾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为什么?”鼓励幼儿辩论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提问问题。

三、反思提问问题的内容

1.反思提问问题内容的目的性,是否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有的教师只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必须部分,而对为什么要提问并不是很明确。其实,好的提问,不仅可以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不仅可以考察幼儿是否理解了新学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还可以引发幼儿思考,从而帮助幼儿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还是引发幼儿兴趣,或者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2.反思提问问题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具有启发、思考的价值。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幼儿的兴趣与引发幼儿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封闭性问题提问是我们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例如在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教师提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步?”“狐狸是在跟踪母鸡萝丝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与探

索。如果在后面追问或者把问题直接换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母鸡萝丝在散步的?”和“你是怎么发现狐狸是在跟踪母鸡萝丝的?”给予幼儿充分选择与主动探索的机会,不仅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更能激发幼儿仔细观察与强烈探索的欲望。

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幼儿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萝丝是怎样摆脱狐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幼儿对问题的理解。

3.反思提问问题内容的明确性与清晰性,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提问问题的内容缺乏明确性和清晰性,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导致提问是否过于笼统,让幼儿不知如何回答。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结束时,教师会提出问题:“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有时教师会重复提问多次,幼儿也不知如何回答,有的答非所问,达不到老师教学的目的。

4.反思提问问题内容是否具有层次性,是否由易到难,有利于幼儿系统思考。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教学过程中,在提较难问题之前都有简单问题的层层铺垫,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幼儿进行系统的思考。如在故事教学中,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可以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提问和回答,可以锻炼幼儿系统地思考和梳理故事内容的能力。

5.反思提问问题内容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空间。

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不统一的,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可以让幼儿陈述自己不同的观点。而封闭式问题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幼儿只能在这个限制的框架里选择回答。封闭式的问题是鼓励幼儿猜测而不是思考,即使幼儿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会有一半的几率猜对。如果教师经常提此类问题,幼儿很容易形成通过揣摩教师心理而寻求答案的思维。另外,封闭式问题的价值含量低,因具有猜测性质,幼儿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并不能表明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因此,开放式的提问比封闭式的提问具有更强的鼓励、引导、激发思考的功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等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想问题,培养幼儿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提问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师生互动交流方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影响教育活动的质量,有效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活动开展的更精彩、更有效。

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 篇7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思维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上有效性提问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教师课堂上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氛围, 在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中, 提出的问题有目的性、启发性, 让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能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所获的知识, 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巧设悬念, 让问题有“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在既单调又重复的认知对象面前, 人的注意力常常会迟钝, 难以产生有关的反应。而新奇又奇妙的提问, 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及时地调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维活动中去。高明的提问, 在于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有吸引力就会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 在愉悦中获得发展。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不仅要备学习内容, 还要备问题, 备学生, 在设计问题时要和学生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哪些?所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要有挑战性, 所提出的问题能接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很多教师喜欢把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把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 使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当然为了使问题有趣, 还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比如,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或其他有趣现象提出问题;从引人入胜的童话和故事提出问题, 从游戏中提出问题, 从动手操作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又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扣紧目标, 让问题有“准”

教师对知识要整体把握, 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并设计高水平的问题, 这是教师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课堂有效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深化学习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师生双方的互动。数学的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决定了在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 如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针对如所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一节内容可以设疑的地方很多, 我们要设计出紧扣目标, 准确的关键性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在全面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 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高水平的问题。

三、激发思维, 让问题有“思”

高明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有较高的思考价值, 教师要充分了解、估计学生的学习水平, 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如果提出的问题太难, 学生就会产生畏难的心理, 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很容易, 学生能很快地解决, 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要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启示性的问题,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四、循序渐进, 让问题有“序”

课堂上, 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循序渐进,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使学生积极思考, 逐步得出正确结论, 获取知识。课堂提问要注意避免随意性, 提出的问题要能促使学生有序思考, 启发思维, 开拓思路。课堂提问要有渐进性, 先易后难, 由表及里, 不断加大难度, 把思维引向深处。把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分成几步来解决, 每一步的问题都要恰如其分, 提问既不能次序颠倒, 又要注意前后连贯, 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五、情真意切, 让问题有“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在教学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恰当的时候呈现评价结果,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从而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 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教师应当要鼓励学生质疑, 从不同的角度, 多层面、多渠道地分析问题, 独辟蹊径。在教师提出问题后, 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还要做个评价, 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 从多方面给予肯定。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 教师要不惜言词, 大加赞赏, 这样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习的激情。

总之, 教师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问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它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 是师生交流的主要的方式之一, 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沈宣旺.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吉林教育, 2008 (3-4) .

情感教育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篇8

关键词:情感教育;有效提问

G424.21

一、问题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就是适时适地地、有效地启发思维、进行有效的提问。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因此,应把握好教学中的每一次提问,注重引发幼儿积极地思考。

二、研究内容及反思

以大班语言活动,绘本故事讲述《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为例。这个绘本讲述了一个关于亲人离去的温暖故事,绘本画面以柔和的色彩表现出了人物间亲切温和的情绪,品读起来给人带来温情且充满生气。对于情绪情感越来越丰富的大班幼儿来说,这是很好的一个教学内容。

活动之前,对《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先进行了详细的提问设计,着重对提问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着重考虑如何克服在一般活动中出现的无效提问,提高提问的效率,并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促进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首先,从导入部分开始,除了简单的问他们画面上都有什么还让幼儿进一步讨论一下他们都是谁,并先让幼儿猜想一下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故事的名字又是什么,如此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调动了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幼儿逐图观察画面,猜想故事内容。在幼儿对图片进行细致的观察之后,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想,肯定幼儿所表达出来的独特想法,这样,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故事内容,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并且结合幼儿自身经验进行提问,比如:在幼儿的生活里,可能就没有“曾外婆”这个概念,因此,在这些细节的地方我们进行了问题的补充,将问题丰富为“那什么是曾外婆呢?你有曾外婆吗?她是什么样的?”这样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中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加深幼儿对故事中情感的移情体验,激发他们对老人的关爱之情。最后,在小结部分也进行了拓展和丰富,让他们展开讨论“你都爱你身边的那些人,为什么?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这样更能让幼儿理解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天,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大家一起度过的每一天,关心爱护周围的人。

四、研究总结

经过研讨教案,设计更细致、更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得本次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所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激起了幼儿们的积极思考,尤其是在最后的讨论环节,幼儿积极踊跃的发言,有的幼儿说到动情之处眼睛里都略带泪花。

通过对活动的实录和后期的评析发现,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共进行提问44次。首先对教师在本次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的进行分类,对于“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有不同答案且能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思考的问题设定为“开放性提问”;在幼儿原有的答案上进行深入追问“为什么”,从而让幼儿自主表达出自己想法的问题设定为“有效追问”;还有一些“有没有”“是不是”“想不想”, 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仅是以简单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的问题设定为“封闭式提问”。提问分类所占比例分布详情,可依据下列图表:

通过上表和图可见,本次活动教师所使用的提问总数里开放性提问和有效追问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激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对问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本次活动中所使用的策略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1.提问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适时把握教育的契机,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领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这主要体现在所提出的的问题既是开放的,又是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而所谓挑战,就是让幼儿跳一跳能够回答或探索后能解决的问题。对于“为什么”这个问题幼儿的思维要通过对直观图片的分析,才能得出答案,并且自主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幼儿的判断能力、分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口才与胆量。这样一个好的、有不同论点的问题带给幼儿的头脑冲击是鲜明的,也可引发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

2.提问注重有利于幼儿新旧经验的迁移与重组

经验的获得与拓展,需要教师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交给孩子,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发展空间。例如,在本次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出示绘本封面向幼儿进行设疑提问:谁是楼上的外婆?谁是楼下的外婆?为什么坐着的是楼上的外婆?(曾外婆是外婆的妈妈,曾外婆的年龄大, 看起来比楼下的外婆老一些。)随后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所带来的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外婆还有曾外婆,联系幼儿实际;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设计,促使幼儿重组了自己的已有经验,获得了更多的新经验。

3.提问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探索需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幼儿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一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面向全体幼儿且照顾到个别,教师不断主动邀请不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谁会谁答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幼儿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还鼓励幼儿与幼儿间相互启发。例如,对于一些通过直观观察就能得出答案的問题请相对内向的幼儿进行回答,稍带有挑战性的问题给思维活跃的幼儿,促进不同层次的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上一篇:新建厂房项目申请报告下一篇:高二化学教师学期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