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通用4篇)

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 篇1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为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像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视、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我认为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能力差异等引起的,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高低优劣,而且这种差异也可能使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时充分预想学生差异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落实到备课这个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不仅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一方面,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教师应加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得(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在课堂教学中,课件能顺应学生学的思路,而不是教师教的思路。用课件辅助学生的学,而不是用课件牵制学生的学。例如,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二册“确定位置”一课,在设计“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充分预想学生在找第几排第几个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从前往后数排数,或从后往前数排数;或横着数排数,或竖着数排数;或从左往右数个数,或从右往左数个数等。学生数的顺序不同,数的结果也就不相同。因此,在课件设计时,加强了课件的交互性,当学生说到哪个小动物时,教师马上就能圈出那个小动物,说明学生说的是对的。这样,使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课件的设计能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学,以学导教,以教促学。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差异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它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作为教师,可以预想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但是,决不能规定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三、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学数学。” 新课标理念中的“算法多样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认识和理解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是最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机会,不要把成人的学习方式强加给学生。

四、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在作业的设计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进行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能够融会贯通,他们有能力完成选做题。而且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完成模仿性的练习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体现了练习的分层设计,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 篇2

一、学生分层是前提

教师首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借助日常活动与学生“谈天说地”, 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家庭情况等进行了解。在摸底分析基础上, 以学生的调研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 把班内学生按3∶4∶3 的比例分为好、中、差三个异质组。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组,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但不宜向学生公开, 否则可能会助长好学生的傲气, 挫伤学困生的自尊。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这样做对于实施因材施教是很有必要的。

二、备课分层是基础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虽然现代教学大力倡导生成性教学, 但为了实现学生分层基础上的教学分层, 备课环节必不可少。教师在备课前要深入挖掘教材, 了解各单元的知识点, 弄清楚哪些单元之间是桥梁关系, 哪些单元是独立成章的, 这样才能在备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既能从学生的已知出发, 又能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究、同伴之间的合作等方式来学习知识。教师还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 在备课时才能实施分层教学。就拿提问来说, 概念类问题要提问学困生, 理解类问题要提问中等生, 综合类、开放类问题要提问优等生。这样的设计针对性强, 不仅尊重学生个性, 还兼顾个体差异。

三、导学分层是核心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迥异, 决定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 也要兼顾到学生个性。要立足于本班学生实际, 创新性地使用教材,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课堂上, 虽然全班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同, 但学生领会的程度却往往大相径庭。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也应该有别。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 (一) ”应用题时, 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分层指导。A.试着画线段图。搞清解题思路, 即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列式解答。B.仿照例题解答。“B”要求是为中下层学生设计的, 中下层学生如果能过关, 中上层学生就没问题。反之, 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把这部分学生从茫然和歧路中带出来。“A”要求中的三点要求呈并列关系, 是针对中上层学生设计的, 他们在自学时, 可以顺次完成, 也可以选择完成, 自由度很强。需要注意的是导学的反馈提问, 教师一定要先提问中下层学生, 再提问中上层学生。这样一来, 一旦中下层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疑惑, 中上层学生的回答就是解惑, 就算中上层学生的回答不那么完美, 教师点拨起来也轻松许多。

四、练习分层是检测

众所周知, 练习是反馈学习效果最有效的载体。为了提高学习兴趣, 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不妨把练习分层, 使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人人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天平游戏 (一) ”新授结束后, 可以出示如下练习。A类:求出下列方程中的未知数x:x+5=11、x-3=6。B类:在 ( ) 里填上适当的数, 使每一个方程中的x=5。 () +x=13、x- () =2。C类:你能解出方程21.3-y=10 中的未知数y吗?A类为必做题, 是对新知识的一种概括复习, 是达标练习;B类为理解题, 是为中等水平的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他们在掌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 通过稍高层次的练习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C类为培优题, 是针对尖子生设计的。此题利用激将法, 诱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开动脑筋、进行探究性学习, 超越自我。

五、考试分层是提升

仅以考试分数判定学生的好坏, 有失偏颇。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 彰显学生的个性,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 没必要次次考试都搞得那么整齐划一。就拿月测来说, 可以模糊组别, 将A、B两组合二为一, 使C组的学生上升一个层次, 出A、B两套试卷。B卷以基础知识为主, 重点考查概念、法则、性质的识记和一些简单的计算, 供学困生解答。A卷除一些基础知识外, 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或技巧性较强的题, 知识点全面, 具有一定的坡度, 供中上层的学生解答。这样检测, 中层学生与上层学生的成绩差距依然存在, 中层学生赶超的目标更具体, 学困生也不会因为考得太差而产生自卑心理, 丧失信心。

六、结束语

总之, 尊重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贯彻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是实现“人人成功, 个个发展”的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永华.因材施教的现代阐释[J].江苏教育, 2011 (02) .

[2]王晓娟.浅谈因材施教对数学天才儿童教育的意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5) .

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 篇3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互相 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例如在计算“25×96”时,学生中出现了如下多种解法:

(1)25×96=2400

(2)25×96=(25×4)×24=2400

(3)25×96=25×(90+6)=2400

(4)25×96=25×(100-4)=2500-100=2400

(5)25×96=(25×4)×(96÷4)=2400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于是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解题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求异”的思维在儿童心灵中萌发。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篇4

一、关注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均有差别, 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 不同的个体在同一个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实施素质教育,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必须承认个体差异, 重视个体差异, 树立差异教育的思想意识。

1. 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个性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教学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做到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让教学目标个性化, 要以教材为凭借, 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 确定出“最近发展区”, 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 使目标起到分层激励的作用, 让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 对学困生只限于对诗句的初步理解, 能背诵默写就算“达标”;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达到以上要求外, 还应该激励他们对诗句进行鉴赏。这样,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学习, 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2.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顺其意而扬其长

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组成“特长小组”,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例如, 擅长体育的, 可组成班级运动队, 负责早操、课间操, 并鼓励、推荐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运动会;擅长表演的, 可组成班级表演组, 负责班级的文艺活动、课本剧的演出;擅长写作的, 可组成班级文学社, 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 并推荐出优秀的作品, 向报刊投稿;擅长口头表达的, 可组成班级演讲组, 定期举行演讲示范, 并鼓励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演讲比赛。而对于那些某方面有不足的学生, 可参与相关反向的“特长小组”, 反其道而避短, 让他们在“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中发展能力。

二、关注课堂, 有效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应该承认并尊重差异, 关注和正视差异,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建设, 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同时, 能有效地利用差异, 那么差异不仅不会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阻力, 而且还能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动力。因此, 教师必须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 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和策略, 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教学活动时, 我们就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 为学生提供了以下探究学习材料: (1) 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若干; (2) 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 (3)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并做好记录; (4) 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 所以有的学生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数方格法) ;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了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割补的方法则多种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 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探究的基本任务, 为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储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关注生命, 尊重人格,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给学生以尊严,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主动探索、张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不应该总是偏爱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或与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 把那些学困生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充当“看客”、“陪坐”, 而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要关爱他们, 尊重他们。

1. 尊重学生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要求要因人而异。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例如: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 有的同学需要读三遍, 有的需要读五遍。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时间与空间, 不要强求一致。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大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读书。有的学生喜欢先分析题目, 然后了解主要内容, 再细读课文,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坚持这样读书, 完善这种方法;有的同学喜欢从开始就细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老师同样要给予表扬与鼓励, 让学生把这种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下去, 将学习语文的好习惯逐渐变为个性化的行为。

2. 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识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体信念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学习内容、一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学习环境, 其学习的感受、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尊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 借助组于织学习交流活动, 展示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丰富性, 并通过不同学习体验的交互与碰撞,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 学生学习后, 我们安排了一个活动———介绍自己的学号。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向自己小组的同伴们作了介绍, 而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让学生们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 不仅能起到互通有无的作用, 学生们在交流的同时, 也在认真地思考与判断, 因此还能通过不同体验的碰撞, 产生新的感受与体验, 很多同学因为受到别人的启发, 马上就对自己的介绍作了调整与补充。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下一篇:四年级下册英语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