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本节课我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从而认识0,感受到0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各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的书写0。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0”,了解其含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写数字0,理解“0”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
数0的含义比较宽,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同的应用就体现出0的不同含义,所以教材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把数0的教学单独安排成这一段。并注重通过多种素材,创设为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数学题材,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数过程。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合教学实际的板画教学,通过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使学生感受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更会加强获得新知的密度和效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如果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回家画好一颗大苹果树,上面结上10个大苹果,并给这些苹果边上号码,想想自己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比老师在黑板上演示效果要好很多,而且会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2、直尺上的0刻度表示起点的意思,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比起直尺,运动员跑步的起跑线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温度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应该准备好学具,让学生亲眼见到,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天气预报今天的温度引出来。
4、教学0的意义时,用时太多,而且0的意义讲的太深。学生不好理解,0表示起点和表示分界线的意思应略讲,而当表示没有的意思时要重点讲。
5、学生对生活中的形象0和抽象数字0没有分清楚,这与我一开始没有讲清楚有关系,导致最后个别学生没有分清楚两者,仍然混淆。
6、课堂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太少,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的要少一些,而且学生对表扬是十分在意的。教学中只注重了知识的渗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一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多表扬,多用实质性的奖励,比如:小红星、小红花等。
7、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瞬间思维以及精彩汇报给予奖励,比如:当给0排序时,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从0到10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而有一个学生却逆向思维从10到0排,从打到小排列。对于这一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有效改编教学情境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的导入阶段, 我抛开了课本中计算体育场看台有几个座位的情境, 因为在本地没有体育场, 却有闻名中外的红木产业———我们的学校就在红木小件一条街上。于是我紧扣本地产业特色来进行情境导入———
1.猜一猜:欣赏家乡, 引出话题。我边演示家乡景观图片, 边进行解说:“同学们, 这是什么地方?……对,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校园!这几年, 家乡的红木产业发展迅速, 闻名中外, 我们的学校就在赤荷小件一条街上, 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有很多做佛珠小件的, 请举手让老师瞧瞧。”
2.考一考: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们的爸爸妈妈解决问题吗?
生:能!
师:是吗?那么老师今天就先来考考你们!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手链, 好看吗?考题和手链有关:一串紫檀的手链需要158元, 6串这样的手链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练习;稍候, 笔者问: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都对了吗?你们真棒!刚才你们用前两天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算出了6串手链的价钱!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注意观察今天的知识和前两天的有什么不同。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导入新课, 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的教学理念。利用观看图片、猜一猜、考考你等环节, 不仅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抛出了新的数学问题, 为新授自然过渡。
二、深度对话教材文本, 科学把握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教材, 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 才能把握好计算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 而不是利用“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去解决问题。教材中例题5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呈现的是:“体育场的看台每个方阵有658个座位, 6个方阵一共有几个座位?”多数老师认为在教学设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过程中, 要有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和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也就是在教学中只出现已有的条件, 问题让学生去提,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尝试按这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却发现无法把算理和计算方法的教学重点充分完整地展示给学生, 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我仔细对比了教材中所有的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编排, 发现了两点支撑我调整教学的理由:
1.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在内容编排上的风格完全不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中, 教材有完整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 都有典型的三个问题:知道到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通过三问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需要拥有完整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有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编排中,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完整的, 有列式计算和“答”。在计算教学中, 题目呈现虽然酷似问题解决, 还有图文并茂的情境, 却没有问题解决的详细过程, 只有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提示, 在编排中没有“答”。因此, 我们有理由判断: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教学的情境, 这样的题目只是计算教学的辅助形式, 不需要按照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进行解答。
2.对比教材的前后知识, 我发现在计算教学时, 这个题目是一步的乘法计算,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充分理解乘法的意义。如果在本节课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那就是无视学生的知识结构, 徒然耗费时间。因此在教学中, 我直接创设了情境, 让孩子们欣赏老师手中的手链, 告诉孩子们每串手链108颗, 串6串这样的手链大约要多少颗?先让孩子们估一估。孩子们给出了两个答案, 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10颗, 6串大约需要660颗, 另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00颗, 6串大约需要600颗。两种估法都是对的, 到底需要几颗呢?引发冲突, 产生精算的需要, 请大家帮助老师算一算, 到底需要几颗珠子!
这个环节从不同的估算方法引出新知的教学需求, 例题中的数字变小了, 更好地服务于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 复习中158×6和新知中108×6的两组计算题, 更有利于学生的对比观察, 理解新知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迁移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精彩演绎学法指导
数学思想的“默会”属性众所周知, 如何把数学思想这个内隐的知识外显出来?比较思想是小学阶段高频率出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笔者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比较思想。“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本质上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新知的教学巧妙地建立在旧知的认知上, 通过复习题的多位数乘一位数158×6和改编后的例题的算式108×6,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题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相同点理解它们都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从而推导出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叫迁移, 也叫类推。从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今天学习的新知中间里有0, 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放在单独的一课时中进行教学, 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即使多位数的中间是0, 也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
在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法后, 引导孩子们帮老师解决第二个问题, 得出的算式是:102×3。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指名上黑板演算, 然后让学生再次比对102×3和108×6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中间都有0, 计算方法和前面的一样;不同点是108×6个位相乘时有进位, 102×3个位相乘时没有进位。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个位相乘没有进位, 应该如何?通过学生的比较思考得出:个位相乘不满十时, 积的十位要用0占位。
通过对比, 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和计算方法, 还明白了类推和比较的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48-02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2011版)》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探究,获得知识。由于低段的学生注意持续性差,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通过创设小猴吃桃、小猴吃冰激凌、光头强开蛋糕店等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0的自然数意义和确定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经历观察和实践活动,感受物体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初步获得对数的感性认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0的自然数意义、会正确读写0;
难点:认识0的确定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熊大、熊二还有光头强吗?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近熊出没的王国吧!
1.课件呈现,初步感知
一天,猴妈妈给小猴毛毛买了它最喜欢的桃子放在了盘子里,小朋友,盘子里有几只桃子呢?老师提问学生每幅图中盘子里的桃子数量,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猴毛毛形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观察变化,揭示课题
桃子有什么变化?怎么表示?
归纳:像这样桃子吃光了,就可以用0来表示。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今天咱们就要来认识数“0”。板书:0的认识
【设计意图】猴子毛毛吃桃过程,使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并通过表述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物体从无到有的过程,发展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顺境而入,探究新知
1.认识0的自然数意义
课件展现小猴毛毛吃冰激凌的情境图。
毛毛家的冰箱里还有两只冰激凌,毛毛吃了一个又一个。冰激凌一个也没有了,应该怎样表示冰激凌的数量?对了,我们小朋友吃冰激凌可不能像毛毛这样贪吃哟,不然会拉肚子的。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0”来表示?
【设计意图】顺境而入,再展现吃冰激凌的情境,巩固0的自然数意义;老师关切地告诉学生不要贪吃冷饮,体现人文情怀;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可用0表示的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与表达的机会。
2. 巩固0的自然数意义
(1)好了,小朋友,你想知道光头强最近在忙什么吗?他已经深刻认识到乱砍乱伐破坏树木是不对的,现在他在森林里开起了蛋糕店,每天晚上8点,蛋糕店关门之后,需要统计每种蛋糕还剩多少,你能帮帮他吗?
(2)学生思考,完成表格。之后老师展示熊大、熊二的记录方法。通过询问:哪种记录更清楚?引导学生明白:如果不写0,就不清楚第三种蛋糕是卖完了还是忘记填写了。
熊大: 熊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刻体会:一个物体也没有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0”来表示。同时也培养学生保护树木的环保意识。
(三)学习0的书写
1.自由表达,0像什么
你觉得0像什么?它长得怎么样?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如像盘子,脸盆,大饼;胖胖的,圆润的,圆滚滚的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氛围中发散想象的思维,慢慢认识0的形象;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0的书写
怎样才能写好“0”呢?一起来看看老师是怎样写的,请你伸出手指跟老师写一写。
注意:书写0,要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起笔收笔要相连,椭圆形,稍稍右倾。
学生在自己书本上练习描写“0”,注意笔顺,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上台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想象、书空、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学会“0”的正确书写。
(四)深入探究0的确定意义
1.说说生活中的0
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0?预设:电话机上、开关、温度计、直尺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0,接着利用课件展示,了解0的各种确定含义,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实际生活中。
2.探究直尺上的0
学生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的0,说说发现了什么。
【归纳】0在直尺的最前面,我们量物体长短时,物体的一边要和0对齐,从0开始量,所以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体会0的“起点”意义,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3.探究温度计上的0
仔细观察温度计,你发现了什么?学生4人小组,观察并讨论温度计上的0的含义。
【归纳】温度计上的0表示分界线。
(五)0的故事
下面,让国王吉吉向我们介绍一下0的故事吧!(播放吉吉介绍的课件)
【设计意图】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课件向学生介绍了数字0的历史,既让学生了解一点数学发展史,又体会到数学符号是有趣的。
(六)拓展练习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七)总结回顾
说说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设计总结
本教学设计格式规范,内容创新,富有童趣。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0的自然数意义、0的书写、0的确定意义以及拓展总结。以熊出没的故事情境为主线,穿插毛毛吃桃、毛毛吃冰激凌、光头强改行开蛋糕店、熊大熊二帮助光头强、国王吉吉讲0的故事等,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知识。在一些细节方面,也非常注重人文情怀和环保意识,如告诉学生不要暴吃冷饮,光头强乱砍树木破坏森林是不对的,这些很好地引导学生接受正向的养成教育。
1.我对于学情分析的不透彻,不全面。由于以前接触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很明显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我都不熟悉,如孩子的兴趣爱好,最近发展区等等都了解的不够,很多时候我没有做到换位思考,总是在以自己的陈旧观念来判断孩子的认知与领悟性。整节课给学生放的空间不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我一直在动和说,反倒是学生本应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却变成了旁观者,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解放。孩子被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思维得不到发散。所以整节课的课堂氛围不活跃,没有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所以导致课上的越来越乏味。
2.对教材剖析的深度不够。以致在讲解部分内容时含糊不清,表达的不明确。对于一年级的课本,表面看着内容很简单,但要将简单的内容授予学生,对自己来讲真的是眼高手低。尤其是第一次接触一年级教材,以后我更要去反复斟酌每一细节,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授予方式。
3.要学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是脱离与实际,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在“0的认识”这节课中,本应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切身的实际操作,感知生活中的0。可我却并没有给孩子自主性,而总是拽着他们,没有留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4.课堂的组织能力有待大大提高。如何将整个课堂组织的井然有序,按照自己预设好的路线进行,这都是我要学习的内容。课堂的组织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所以我要多多借鉴,多多思考和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伊始,借助“小猴吃桃”这一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精神专注地投入学习。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吃桃情景,自然“走进”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探究0的加减法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如,课件动态显示: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小鸟都飞上天空,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提出问题,再请学生列式计算。把。的加减法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二、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玩好动。根据他们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观察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愉快地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知道了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进一步理解了0的含义。在教学0的书写环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0的形状特征,经历书空、描红、独立写的过程,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掌握0的写法。教学活动中打破了机械书写的格局,学生在愉快中接受了知识,使得课堂充满生机。
三、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奥秘。
在学生初步认识0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例也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从中寻找需要用0表示的事例,进一步体验0的含义,感受0的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遗憾之处:这节课是我在学校数学教学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紧张,导致有的环节连接得不够紧密。还有在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发现0的另一个含义时,我让学生观察与交流不够充分,使得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合作学习没能真正发挥作用,对0的另一个含义,学生理解得不够。
在导入和结束活动中,能有机整合语言领域。以复习“拍手歌”形式,自然巧妙导题激趣,引发“小猴吃桃”的情景,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活动结束时,复习《五只猴子荡秋千》的儿歌,幼儿边念边表演,即活跃了活动氛围,同时也突出了此活动教学重点,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起到了前呼后应的作用。
教学活动中,能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幼儿在视觉感官中认知“没有了”,可以用数字宝宝“0”表示,很好地扩展幼儿思维的发展。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运用已有的表象,引导幼儿想象,说说什么东西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
师:同学们, 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请大家猜一猜。生1:1毫升的水很少。生2:1毫升的水有一粒黄豆那么大。生3:1毫升的水只有几滴那么多。师:好, 关于1毫升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请同学们用桌上的注射器吸出1毫升的水。 (学生开始进行吸水活动, 活动并不一帆风顺, 有些同学不是吸多就是吸少了, 在不断的试验下每个人都吸出了1毫升的水) 。
师:谁来说说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生4: (指着注射器中短短的一段) , 只有这么多。生5:一点点。师:请同学们把1毫升的水放入自己的手心里, 看看有多少。 (学生开始活动, 他们个个跃跃欲试, 很小心地把1毫升水注射到手心里, 心里异常兴奋) 。生6:一点点多。生7:像指甲盖那么大。生8:几只蚂蚁那么多。
师:大家想象力丰富, 那么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呢?让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吸入1毫升水, 然后再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 观察, 数数, 同组同学分工明确, 实验有序, 课堂气氛活跃) 。组1:大约8滴。组2:大约9滴。组3:大约10滴。师:1毫升大约有10滴左右的水, 毫升是很小的容量单位。
[反思]毫升这个容量单位在学生生活里经常出现, 但是, 学生常常熟视无睹, 要真正认识毫升单位本身就显得比较抽象, 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力。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毫升观念, 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 此片断中教师尽可能多地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动手实验, 经历由表及里、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激发了学生学习毫升概念的主动性, 较好地实现了数学课程新理念。
(1) 感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 如同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奶瓶、饮料瓶等一些容器上的标志后, 对毫升的认识是简单的、初步的。“1毫升水有多少呢?请大家猜一猜”, 学生猜的结果可能是多少, 可能是大小, 可能是“象征性”的数学数字, “猜一猜”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想象开始, 而想象的初始物是模糊的、简单的, 为下面的验证创设了良好学习心理, 拓展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2) 感知。学生在猜想1毫升水到底有多少意见不统一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用注射器吸出1毫升水。在学生兴趣盎然地反复试验下, 通过观察、交流, 建构起了“1毫升水在注射器中就短短的一段”的知识表象。这种认识是实验基础上的科学认识, 是对毫升容量单位较为清晰的直观认识。它启发学生:知识的获得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学来容易, 有一定的科学性, 我们以后学习数学要尽可能多地“做”数学。
(3) 感受。学生把1毫升水放入手心里, 看一看, 用脑子记一记1毫升水有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个个“蠢蠢欲动”, 在交流中说出了较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 如“1毫升水指甲盖那么大”“1毫升水几只蚂蚁那么多”。让学生感受1毫升水的多少, 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数学好“玩”, “玩”中能学好数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毫升概念的兴趣。
(4) 感悟。学生分组实验求证1毫升水有几滴, 这是一个具体的“数学化”过程。学生前面对毫升的认识是概括的、笼统的, 还不具有“数学价值”。“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是“具体的”数学知识, 这种认知是在学生动手实验加数学思考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是对毫升概念的深层认识, 它贯穿了估算思想, 具有较强的数学意义。
【关键字】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水平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反思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也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何谓“教学反思”?概而言之,教学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滲透于教学的过程中。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等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课后反思。课后的教案反思主要围绕教案的成功点、不足以及值得回味的内容展开。
(一)记教学中的得,特别是亮点
将教学过程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有效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过程等及时记录下来,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特别地,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亮点和特色,整理出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最基本的教后记内容。
(二)记教学中的失,特别是败笔
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景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地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记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新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能让这些好思想、好方法得以推广和应用,又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四)记学生存在的问题
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这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
(五)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把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情况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教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备课、上课,都是一次提升,更是对个人教育机智、教学艺术的一次净化和升华。
(六)记教案的改进
教案的改进其实也是教后进行教案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记录教案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总结,找出教案中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调整的内容,使教案更加完善、合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和第1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数学题材,努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
例1从小白兔采蘑菇引入0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和3、2、1一样也是一个数;例2通过小白兔拔萝卜,让学生明白“没有了”也用0表示;例3通过直尺图,使学生认识直尺上的数“从0开始”,体会0可以表示起点,并认识已学过的数的排列顺序。接着教学0的写法。“想想做做”一方面巩固0的认识和5以内数的顺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0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目标:
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出示0的卡通形象)“0”自我介绍说:小朋友,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我呢?(让学生尽情地说)
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0。揭示课题:0的认识。再说:那么你们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对0的认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学例1(0代表“没有”)
讲述: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四只小兔约好了到野外去采蘑菇,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采了多少个蘑菇。(出示例1图)
让学生思考每个小兔采的蘑菇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
学生介绍时,教师对应写出3、2、1、0。教师在写0时,注意动作慢一点,让学生看清楚0是怎么写的。同时强调说明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与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教学例2(0代表界限)
讲述:给学生观看温度计、体温计上面的刻度“0”,让学生观察0以上的和0以下的是不一样的,所以0是个界限。强调0的界限作用。教学例3(0代表“起点”)
讲述: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0这个数可以表示什么?是不是所有的0都表示一个都没有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一看直尺开始的地方是几? 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请你从左到右依次读一读。教学例4及0的写法
先出示例2图,让学生想一想,两幅图表示怎样的一件事情,再跟同桌说一说。原来的萝卜数用什么数表示?现在呢?教师强调一个萝卜也没有用0表示。你会写0吗?让学生先想一想怎样写0,再让学生尝试在田字格里书写0。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对几个学生的书写作出评价,同时教师强调写0时的起笔、拐弯和收笔,强调拐弯要圆滑。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之间对所写的0进行评价。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上的描红后继续在田字格里写出两个0,教师巡视,注意对个别困难学生的指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说0能表示什么意思?
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小猴摘桃”的故事)。
(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馋,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用几表示?
(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2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呢?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然后汇报交流,并说说其中0所表示的意思。
想想做做”第3题。
(1)请戴有0、1、2、3、4、5卡通形象头饰的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其余学生说说是怎样排的。
(2)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后,互相检查正确与否。
想想做做”第4题。
(1)想一想除了尺子上有0之外,你还在哪儿见到过0?(2)看一看课本中第4题里画了些什么?你能看懂吗?
四、全课总结
出现0的卡通形象)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你们还能看到0。33、4、5以卡通形象在电脑上出现)小朋友们拍手齐唱数学歌。、1、2、教学反思:
本课的特色首先在于能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中,0的卡通形象与学生的对话、小兔采蘑菇、小猴摘桃、小青蛙找家,这些童话无不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入更多的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例如写“0”的儿歌和多媒体播放材料,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物体由多到少,直到没有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没有”的含义。
xiaoxue.xuekeedu.com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
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0,学生发现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别的意思,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第二课时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有一个情境分别出现2片荷叶,一片荷叶上有4只青蛙,另外一片荷叶上没有青蛙。接着两片荷叶靠近,求一共有多少只青蛙。这个情境出现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在这个情境的叙述中,(1)班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表达图意。
求一共有多少?这样的看图叙述提数学问题在之前的加法学习中已经落实,并且在作业时也要求学生说。可是为什么在今天我的手势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学生还是那么顽固地去说减法的意思呢。
从课上第一个学生回答来看,她的表述是“本来有……,后来……”紧接着就是“还剩下……”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前面一题中。在出现荷叶上青蛙图之前的一个情境是“原来有3只小鸟,后来3只都飞走了,还剩下几只小鸟?”在以前学习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习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习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些学生并不去仔细领会图意而是想当然的想成和前面一题的图意一样。还不适应加减混合放在一个课时。再说这个4只青蛙和0只青蛙相加的特殊性,更加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当然以为是不可能的。一般的加法都是2个数字相加越加越大,而这个图意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多。
xiaoxue.xuekeedu.com
因此在(2)班上课的过程中,学习完几减几之后,我改变了教学的思路,把青蛙的情境图作为练习。而另外的先从老师左手有3根小棒,右手有1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引入,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是4根,1+3=4。接着我把右手的1根小棒放到左手,在问:这时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4根,也从中引出4+0=4。比之前直接给青蛙的情境图效果要好很多。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请同学说一说:人们倒计时喊的“十、九、八、七……三、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从而引出“秒的认识”。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在一年级学习钟表认识的基础上,对时、分的概念比较熟悉,但对秒的认识比较抽象。首先通过学生观察情景图:小明和妈妈来到钟表店,这里有什么样的表?让学生在课堂中认识计量“秒”的工具。其次,让学生观察有秒针的钟表,并讨论发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1分=60秒”这一单位之间的换算,之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1分=60秒”的时间换算,教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感受“1分钟有多长”的情景活动,并在师生之间互相测试1分钟之内能干些什么事情。
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学生对时间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多个情境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结合生活,在亲身体验中接受知识。教学设计主要体现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变动,得出1分=60秒的认识,让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为直观的认识。再通过让学生感知1分钟能做些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中的长方体模型的观察,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和思辨论证的过程.《课程标准》中指出: “几何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 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教师可以将长方体内的点、线、面关系作为载体,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 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我坚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模型 ( 课前发给学生的) 或手中的文具, 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看, 学生很乐于在这种情境下去学习.
二是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在对异面直线概念的认识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程标准》中指出: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因此, 在探究异面直线的定义时, 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动画, 让学生观察静止时与运动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这一本质, 有助于本节难点的突破. 同时, 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对后面教学异面直线的画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或可以改进的地方, 下面我就重点反思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不够充分.《课程标准》中强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这一学习模式, 课后反思时觉得自己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教, 并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与《课程标准》是相违背的. 究其原因, 我觉得还是自己的角色扮演不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比如说, 在讲解空间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时, 我是通过指定长方体模型中某几条棱所在的直线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用教具演示异面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设问: 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相交吗? 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并要求学生指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自己的课后思考, 觉得这样处理不利于知识的生成. 如果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或文具去找出或摆出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 其中平行和相交学生容易处理. 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两条直线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 这时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去寻找、归纳这样的两条直线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这种新的位置关系下定义, 在定义的严谨性的探索过程中, 更好地体会定义的由来, 最后再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如果这样来处理,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本节知识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会使得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结果的处理不够机智.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几十名活生生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 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情况是难免的、必然的, 当意外情况出现时,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因势利导, 以变应变, 调整预设, 机智地驾驭课堂, 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地方把握不到位, 比如本节课在开始的导入环节中, 我让学生观察国家游泳馆和校园中的建筑物图片, 包括学校的图书馆、科技楼、教学楼, 然后我提问: 它们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我预设是学生回答: 由点、线、面组成. 但是, 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长方体, 有的学生回答球, 有的学生回答棱柱等等, 当时我就急了, 说: “从构成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来想, 它们可以看成是由点……”在我的提示下, 学生跟着我一起说出: 点、线、面. 听到学生终于说出我想说的了, 我很欣慰, 然后顺利地引入课题. 课后我想, 如果当时我就追寻着学生的思路, 说: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把这些建筑物的部分物体抽象成几何中的长方体、球、棱柱, 通过前面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的学习, 大家还能具体说一说这些几何体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这时学生可能会很自然地说出点、线、面, 然后再告诉学生空间图形是丰富的, 但是它们都可以看作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进而引入课题.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调动, 但我觉得要是这样引导学生说出点、线、面, 比直接提示学生说出来要自然, 学生不会感觉知识的生成太生硬, 同时, 这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一种实践与训练. 还有, 在教学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我试图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和利用文具摆放引导学生归纳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学生回答的答案是: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这与我的预设回答有差距, 当时我就问: “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学生疑惑, 有的学生看书后回答是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我顺势就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并对“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做了强调. 课后回想, 这样不妥, 虽做强调但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不能说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如果当时能利用长方体模型 ( 如下图) 举例说明: 观察可知, 直线a在平面α内, 直线b在平面β内, 它们可以说成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但是a∥b. 实际上, 它们又都在平面γ内. 所以,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种说法不严谨, 它的含义是不在指定的某个平面内, 而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指的是对任何一个平面, 这两条直线都不可能在其中, 所以这种说法更严谨. 定义追求的就是严谨求实, 这是数学家应有的思维, 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态度. 如果这样做, 不仅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 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流露, 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 教学功力的一种表现, 把握住了细节, 便留住了一份精彩, 营造了一份美丽.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细节仍然没有把握好, 比如在进行异面直线的概念辨析教学时, 我提问了一位男同学, 这名学生可能没有做好准备, 站起来显得很紧张, 我鼓励他不用紧张, 但他还是不能作出判断. 这时后面有一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 我就让他回答了这一问题, 而且回答得非常好. 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 并请他坐下, 但我却忽视了刚才那位紧张的同学, 让他一直在站着. 课后我的同事告诉我, 那名同学最后只好自己坐下了. 现在想想, 这样一个小疏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在请另一名同学回答问题之前, 我能对那名同学说一句: “没关系, 请坐下想一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的!”如能这样做, 我就不会内疚了. 再者, 在引导学生说出空间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时, 学生说有平行、相交、垂直, 当学生说出垂直时, 我脱口就说: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 ”这种说法在空间中是不成立的. 而当时我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导致说法不严谨, 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 这可以说是本节课中唯一的一个失误. 还有在板书设计的紧凑性、教学语言的精练度以及鼓励性语言的使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细节把握不到位的地方, 这些都值得我进行深刻的反思, 力求做得更好一些.
教学目标:
1.理解“0”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3.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0”的两种含义。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0”。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了几个数字宝宝?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课件出示数字宝宝1-5)
二、激趣导入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出示小猴)
小猴子玩累了,回家找妈妈,妈妈不在家,桌子上放的一张纸条。(出示小信封——“桃子的个数比1多,比3少”妈妈给小猴留下几个桃子呢?(2个)
三、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
看着自己爱吃的桃子,小猴会做些什么呢?(播放小猴吃桃的动画)出示空盘子,问:现在盘子里还有几个桃? 师:一个也没有用“0”来表示。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用“0”表示“一个也没有”呢?(出示0表示一个也没有的例子)
四、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老师知道,大家都有一把尺子,举起你的尺子来让老师看看。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把尺子,由于老师的尺子比较长,所以我只取了一部分。(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一个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还有哪些地方的“0”也表示“起点”呢?(出示0表示“起点”的例子)3.帮数字宝宝排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0有两个含义,它表示一个也没有,也表示起点。看到大家表现这么棒,数字宝宝们也赶来了。它们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大家愿意吗?(出示课件,“帮我们排排队”)
五、教学书写0 排好了队,数字宝宝们要出发了,可是这时0不高兴了,大家猜猜它怎么了?(出示课件,“小朋友们还不会写我呢?”)
下面我们学习0的写法,好不好?(出示课件)0像什么?“0”像鸡蛋。播放小动画——0的写法。
1.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出示写0的口诀。)
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
2.学生写0 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六、生活中的0 课件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0。学生补充,还在哪里见过0。
七、巩固提升。
1.鱼缸里分别有几条鱼?
栗 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想像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系系相关。
教具学具准备
1.课件。
2.0~5的数字卡片
3.62张练习题。(为写“0”做准备)。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哪些数字?(1.2.3.4.5.)
我们一起来数一遍。(学生大声音的齐说1.2.3.4.5)
2.好,你们都会数这些数字了,现在我们用这些数字来做个猜数字的游戏,好吗?
(1)这个数在3的后面,5的前面,它是几?(4)
(2)这个数比2大比4小,它是几?(3)
(3)这个数比1多1,它是几?(2)
(4)这个数在2的前面,比2小,它是几?(1)
(5)这个数比1小,它在1的前面,它是几?(0)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都猜对了,你们还知道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板书(0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一)揭示“0”的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1.出示课件,小猴子吃桃子的图片。
请同学仔细看图,根据这三幅图编个小故事。(学生描述三个猴子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行。)
看第一幅图,盘子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生:盘子里有2个桃子,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
(课件出示:2)
小猴子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
生:小猴子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还剩1个桃子,我们用数字1表示。
(课件出示:1)
桃子太好吃了,小猴子把盘子剩下的1个桃子也吃了,盘子里还有桃子吗?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生:盘子里没有桃子了,可以用“0”来表示。
(课件出示:0)
师小结: 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像这样一个也没有时,就可以用零来表示。
2.猜硬币――生动认识“0”表示没有。
师:生活中有好多关于0的故事。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猜一猜,这个盒子里装了几枚硬币?用哪个数字表示呢?注意听――
(教师轻轻摇动装有硬币的盒子,发出声响。学生猜)
生:2枚。
生:1枚。
师:盒子里到底有几枚硬币,用几来表示呢?我们打开看一看。
(教师倒出盒中的硬币,放在手心。)
生:1枚!!
生:用1表示。
师:现在呢?再猜猜看。(教师使劲摇动盒子,听不到任何声音。学生私下猜测――)
生:0。
生:盒子一个硬币也没有。
生:我认为用0来表示。
师:(打开盒子,向外倒。)
师:真的一个也没有,是0个。
同学们猜的真好,尤其XXX同学上课表现一直非常好,老师奖励给她1个笑脸,奖励给XXX1个笑脸,老师的手里现在还有笑脸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生: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
3.举例有关0的实例――说说生活中用0表示的例子。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可以用“0”来表示的实例吗?如果你能说,说给同桌听一听。
(小组合作,左边同学先说,右边同学听。然后右边同学说,左边同学说。比一比谁说的好,谁听的好。)
全班汇报交流。(如果有学生说“0”像鸡蛋,师应对“你说的是“0”的形状,我们有2个鸡蛋,吃掉了2个,还有几个鸡蛋呢?)
生:树上本来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树上1只小鸟也没有了,就是0只。
生:森林里有一只老虎和一只兔子,老虎把兔子吃了,兔子就是0只了。
生:我吹了4个泡泡,后来泡泡破了,一个泡泡也没有了,就用0表示。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0”可以表示没有,它还有其它的含义,它还表示开始、起点。
(二)教学有关“0”的计算。
1、出示教科书P29页的小鸟图。
(1)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鸟窝里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鸟窝里还剩下多少只?你会列式吗?(3)仔细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两个同样多的数相减,都得0。教科书P29页的青蛙图。
(1)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左边有4只青蛙,右边0只青蛙,要求两边一共有几只青蛙,你们会列式吗?用什么方法计算?
(3)(把左右两边的图对换)教师:左边没有青蛙,右边有4只青蛙,两边一共有几只青蛙?你们会列式吗?
(4)仔细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从4+0=4和0+4=4的算式中可以知道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都得原来得那个数。
3、想一想5-0=?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5减0表示什么意思?就是从5里面去掉0个,也就是5个东西一个也没有减去,还是5个东西,所以5减0等于5,问:谁会算?5-0=5 小结: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来的那个数。(三)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1、想一想生活中0是不是只能表示没有呢?举例说说。
(1)“0”的位置(出示直尺图)这是什么?(直尺),拿出自己的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2)尺子上的数字“0”写在那儿?(写在“1”的前面)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0”表示起点。)“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比呢?(“0”比“1”小,“1”比“0”大。)
(3)师: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这样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大。
(4)小结: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量东西长度时,“0”就是起点。
2、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0”(让学生自由举例,如温度计中有“0”,数中有“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五)“0”的写法
教师:请大家看一看,想一想,这个“0”的形状像什么?教师指导写法,边示范边讲笔顺要点:“0”是一笔写成,顺序是从上到左,再从下往右,最后拐到上与起笔汇合。起笔要在上线偏右一些,向左下拐要与左线接触,向右拐与右线接触,再继续向上与起笔相连。写“0”笔画要圆滑,不能有棱角,这样写出来的0略有些斜,显得灵巧好看。
教师指导后,请学生书空,问:你认为写“0”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P30页第2题
2、教科书P29页的做一做。
3、教科书P30页的练习四第3题。学生做之前,让他们认真理解图意。
4、教科书P30页的练习四第4题。
那“0”与“1”比较怎样,“1”与“0”
四、总结下课:
板书设计:
0的认识
0——没有
“你在哪里见到过0”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页认识了0以后, 安排的一道练习题。教材上出现的实物图有:带有0刻度的温度计、计算器、电话机、卡通房号等。课前准备时, 考虑到学生刚刚上学, 年龄又小, 生活经验中对0的认识肯定缺少印象, 因此我就一一找实物, 找不到实物的就精心地画出来, 准备上课时随时启发学生。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当问题一提出, 学生的回答真可谓丰富多彩, 精彩不断, 给老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 找到的实物和精心准备的教具, 都失去了意义, 一点也没能派上用场。下面是这段教学的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 你们平常在哪里见到过0? (问题一提出, 马上就有学生举手,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生1:我在我爸爸的手机上见过。生2:我家电话机上也有。 (这时教室的气氛更活跃了, 许多学生都争着说自己家的电话机上也有0。) 生3:我在摩托车的牌子上见到过0。生4:老师, 我作业本上你写的100分, 1后面有两个0。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着90分, 80分。看着孩子, 我有些惭愧, 心想:是呀, 我每天批改着作业, 写着分数, 却没想到它们中的0。5:我在钱上见到过0, 10元上有一个0。生6:我也见过, 100元钱上有两个0, 生7:50元, 在5的后面有一个0。 (多么可爱的孩子!钱, 天天用可我却忽视了。) 师:你在哪里还见到过0? (我有些激动又追问到) 生8:我家电视遥控器上有0。 (学生再次说开了:vcd、dvd、空调等遥控器上也有。) 生9:昨天, 我爸爸带我去吃饭, 包间的门上写着302, 也有一个0。生10:老师, 教室的门上也有0。 (此语一出, 教室里马上静悄悄地, 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看门。) 师:不对吧, 教室门上没有编号啊!生11: (跑到教室门旁边, 沿着门锁的锁孔画出了一个。) 师: (我笑了, 为小家伙的动作) 真棒!还会写。生12:老师, 你的眼镜上有两个0。 (学生边说边比划着, 看上去真可爱。) 生13:我妈妈的眼珠像0。
教学进行到这里, 学生的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已不再满足于到生活中去找了, 而是由0的样子想象到生活中像0的物体。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回答远离了我的预想, 他们的观察深度远远超出了作为老师的我。静下心后, 我给自己理出了这样几条:
一、预设时备学生不到位, 对学生认知基础定位不准
我根本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孩子思考角度可以这样多方位, 一句话, 我把孩子看扁了, 而孩子也用自己的行为还击了我对于他们的错误评定。孩子的思考角度不是我们可以简单预想的,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课前实际调查, 而不是自己在室内凭空论断。我想在今后的备课中, 对于“备学生”这一块我得学会从多角度入手, 准确把握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原有知识经验基础, 找准教学起点。随着社会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学生的知识范围、经验范围在不断扩大, 他们的学习渠道拓宽了, 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师还是按事先所设定的内容教学, 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而我在前面课中正是没有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才使得教学遭遇意外事件。因此,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 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二、自身的素养没有跟进, 意外出现时不能扭转乾坤
“急中生智”对于那时的我可谓奢求, 而这在某个层面上说, 就是我缺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使我丧失这种能力的原因有:因为是公开课, 心理压力过重, 太想表现, 却最终妨碍了自己的良好发挥;对自己的选材了解不够, 没有预设到其深层次的变化, 以致出现意料外事件时无法果断处理;缺乏挑战意外的勇气, 有挑战意外的气度, 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实力。在意外面前畏缩, 其结果只能是做一个想当然的弱者。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要不断磨练自己, 使自己的各方面素养跟上课堂的需要。
摘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时, 总是要对每节课的各个环节进行预设, 总想做到尽善尽美, 然后执行到课堂中, 课堂就是教案的翻版。在课堂中, 教师带着学生沿着自己设计好的步调前进, 严格掌控学生, 于是, 课堂成了行军训练, 在统一的命令下执行统一的行动。而在这过程中, 我们舍弃了知识的由来, 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 搁置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我的课堂教学也经常会受到这一思想的制约, 但一节课上的遭遇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 让我明白预设不可能成为课堂的全部, 生成才是课堂的生命。敢于抓住生成, 敢于挑战生成, 让它和预设相辅相成, 我们才有可能给孩子、给自己提供更广阔的天空。
一、情境激趣,初步感知
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展示分别从两片树叶不同位置出发的两只小蚂蚁的跑步路线,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观察、感知、思考、发现、表述,初步感知“一周”,为进一步探究“周长”做好心理与知识铺垫。
二、操作探究,丰富表象
1.摸一摸。2.找一找。3.描一描。4.比一比。
三、小组合作,发现策略
师:大家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你们能想出办法来吗?请合理选择学具袋中的相关工具完成你们的操作。(为每个小组准备待测周长的图形模板:圆形、月牙形、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相应的测量工具:直尺、三角板、线绳等,以便学生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请看活动要求:(1)小组内先说说要测量你们所选图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来测量?(2)小组长做好分工,两人测量,一人做好记录,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3)测量方法可以简单写,只要能在汇报时说清楚就行。(4)时间5分钟。
【带着明确的合作要求,小组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选择测量图形,再各抒己见,讨论该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尝试其可行性】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小组代表边汇报边简要操作,教师及其他小组同学随着交流、演示,择机进行引导性评价)。
①圆形钟表面的周长:组1:用尺量。组2:不行。应该先拿线绳先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组3:我们也有一种不同的方法。先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②月牙形的周长:组1:在尺子上滚一滚。组2:月牙形不能滚。应该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来完成。组3:其实我们把前两组的意见整合一下来量。弯的地方用绳子围或在尺子上滚一滚,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将两部分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在各小组争抢着汇报不同测量方法时,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想法得到完善,策略得到丰富,表达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体验更加深刻,操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巧妙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探究打好基础】
③五角星、正方形及长方形的周长。组1:无论是五角星、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只要先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组2:五角星只要先量出一个角上的一条边,再乘10就可以了。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再乖4就可以了。长方形则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再分别乖2相加就行了。组3: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我们没有意见。但五角星还有一种方法: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乖5也可得到它的周长。长方形只要先量出一条长与一条宽之和,再乖2也能得到它的周长。
【在学生探究出曲线围成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得到老师及同伴的肯定而得意之时,老师的择机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操作探究更加积极主动,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对五角星及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找到多种有效的方法,而且观察发现、归类探究、操作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很好的体现,在突出方法多样的同时巧妙地进行着优化意识的培养】
师:你们真了不起!表达越来越流利,用词越来越精准,概括能力越来越强。老师相信,对今天我们探究发现的“量”“围”“滚”等测量周长的方法,大家一定会合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课后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方案设计要“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2)引导点拨要“活”。通过恰当的问题,或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归纳示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求知求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评价激励要“诚”。教师要以真诚、尊重的态度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学生一定会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认真、主动实践,积淀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朱杰.在实践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
1、通过具体情境,理解“0”的三种含义,会读、会写“0”。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学习难点】
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含义
【学具准备】
3支铅笔、直尺、田字格本
1—10的数字卡片
【问题导航】
如果盘子里一共有3个苹果,分给妈妈1个,还剩个;再分给爸爸1个,还剩()个;自己又拿了1个,盘子里还剩下()个苹果呢?
【学习过程】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10个数字,那么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好不好?现在老师说数字请同学拿出老师说的数字卡片,看谁拿的快并且对。(老师依次说出5个数字,学生从学具袋拿出数字卡片,教师根据情况作出评价)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3支铅笔,我把一支给了__X同学,把一支给了__X同学,把一支又给了__X同学,那么我现在手中一支铅笔也没有了,用什么数字表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字【板书:“0”认识】
2、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老师手中有3支铅笔,分别分给了3位同学,现在我的手中一支铅笔也没有了,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读作:零。【板书: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读作:零。】(学生齐读)
师:那么“0”怎么写呢?请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
师:在田字格内书写“0”(提前画好田字格),边写便告诉学生书写要求。(强调注意的地方: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
学生在课本第9页,练习描红。
3、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也没有”,就用数字“0”表示。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小直尺,举起来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小组交流汇报)师总结:我们在直尺上也发现了数字0,看到0在直尺的最前面,并且0排在1的前面。因为0表示一个也没有,0比1小。我们还可以看到直尺上有一格一格的,像这样一格一格的是尺子上的刻度,0在直尺上到底表示什么呢?(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0在尺子的最前面,在第一个刻度线上表示起点。【板书:起点】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直尺上的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
讨论:
1、在运动会上你看见过赛跑吗?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站在跑道的哪个位置可以用0来表示?
2、看见过跳远吗?运动员在哪个位置开始起跳?能用0表示吗?
4、揭示第三种含义──分界线
师:我现在手中拿的是一个温度计(教师出示温度计),通过观察在温度计上也能找到“0”,那么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生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现在红色液体在零刻度线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交流】师总结:现在红色液体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线的上方。
师:,我们再把温度计放在冰块上(教师演示),请大家再看一下红色液体在零刻度线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总结:现在红色液体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线的下方,这时我们会看到红色液体的最高位置会迅速下降,在零刻度线的下方,也就是说:温度计上面的“0”表示分界线,上面表示零上温度,下面表示零下的温度。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字“0”,那么我们一块总结一下,0的三种含义。谁来说说?
5、课堂练习:
(1)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0”,并进行书写展览(各队选举写得最好的,8队参加,再选出书写最优秀)
(2)课本第10页1题、2题。(学生填在课本上)
(3)第11页5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注意强调学生一个球也没进去,也可以用0来表示)
6、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为什么?(学生谈收获)
7、布置作业:写数学小日记。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0的认识及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9-27
人教版数学上册《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07-24
0的认识教学设计07-06
秒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6-21
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6-02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反思07-04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10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后随笔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2-05
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