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之路》教案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才之路》教案(精选9篇)

《天才之路》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在阅读中认识生字“窟、涸、墅”等生字,在预习中尝试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天才、贫民窟、干涸”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若干。

方法与过程: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了解贝利由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世界球星的历程。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的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情感与态度:初步感悟一个人既要被别人爱,也要能爱别人,对别人的给予要有回应,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相应的语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的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2、通过读文,感悟一个人既要被别人爱,也要能爱别人,对别人的给予要有回应,这样才能健康成长。理解“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的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老师: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执教时间:6、16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天才”:你认为哪些人能称之为“天才”,为什么?

2、小结引入新课:是啊,你们所说的艺术家,运动员,甚至自己身边的同学都在某方面有着过人的才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位天才小时候的故事。

3、出示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初读课文。(课件出示)

初读课文小建议:

(1)轻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题中的“天才”指的是谁?

他在哪方面有过人的才能?

2、交流

(1)分小节读课文。

(2)正音:干涸祈祷完毕准确别墅圣诞节(课件出示)

(3)理解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先组织学生查字典了解“涸”的意思,最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用近义词组成的词语。)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交流:课题中的“天才”指的是谁?他在哪方面有过人的才能?

(5)出示“贝利”的简介,读一读。(课件出示)

1、小结过渡:

刚才,大家都读了球王贝利的简介,我们惊叹于他在踢足球方面的过人才能,都被他为巴西足球立下的汗马功劳所折服。

三、研读课文

1、贝利获得了成功,他的成功之路怎么铺成的呢?让我们来读读文中的这句话(课件出示)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1)指名读。

(2)齐读。

2、句中的“爱心”指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从贝利和足球之间,贝利和教练之间找一找。

3、交流体会。

(1)贝利和足球之间:(热爱踢球)

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2)贝利和教练之间:

教练对贝利(关爱):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贝利对教练(感恩):

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园里,开始挖坑。

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4、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最后一节,谈谈理解。(课件出示最后一节)

5、总结:

没有素不相识的足球教练的关爱,贝利连足球都买不起,更别说成为足球运动员了,当然也不可能显露他的足球才华;贝利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教练,因此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最终获得了“球王”之称。

四、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句子,联系句子意思,给带点词找近义词。

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

3、想想说说:为什么课文直到最后才揭示这个小男孩的名字——贝利?(调动读者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进一步体现文章中心。)

五、拓展作业

1、照样子组词:

“干涸”是一个由近义词构成的词语,你能照样子再说几个吗?

(艰难、恶劣、美丽……)

2、制作感恩卡:

《天才之路》教案 篇2

1. 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的相关知识。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其次, 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 懂得学以致用。

3. 过程与方法

首先,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 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 扩大知识视野, 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其次, 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 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通过分小组讨论, 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5.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

二教学设计

1. 课前导入

上课伊始, 笔者从自身穿的一袭淡绿色丝裙导入。同学们从丝绸联想到出土的汉代文物素纱蝉衣。在历史上, 这条路又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呢?它给当时、后世带来哪些深远的历史影响?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 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2. 教学过程—寻访丝绸之路

课件: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讲述:古代丝绸之路分为海陆两条。一直以来, 人们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关注更为密切。古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 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历史上称为西域。今天进行的探究之旅活动由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 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四种不同身份的人员组成 (即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 , 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和传播的文化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 组成四个小组, 互相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本堂课在以下主题情境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 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

主题一——丝路风光。

课件: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 (先显示图片, 待学生回答后在图片下方显示文字) 。课堂情境:旅游观光小组的同学说出以上所显示的景象名称, 并即兴创作成一段简短的丝路风光的介绍, 以展示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 路途不只是遥远, 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 而丝绸之路的畅通, 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 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让学生们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

主题二——丝路物产。

课件:胡萝卜、丝绸、中草药、西瓜、核桃、葡萄、瓷器、茶叶、铁农具 (图片、文字显示)

情境再现:中原商人和西域商人如何进行买卖? (由古代商人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

讲述:在人类文化交流中, 最普遍的是物产的交流。中国物产在古代大量外流,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同时, 通过丝绸之路, 西域的物产流入中国, 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是丝绸的故乡, 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 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因此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主题三——丝路文化。

课件:佛教、基督教、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针灸 (图片、文字显示) 。

提问:丝绸之路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 作为商品交换, 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 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在以上文化成就中,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有哪些?世界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由文化使者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 教师强调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尤其四大发明的西传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 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也曾受到外部文明的深刻影响, 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和发展。正是无数的商人、使者的往来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主题四——丝路辉煌。

课件:揭开楼兰文明消失之谜。

思考: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 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 今天, 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 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由考古小组的同学回答, 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的启示, 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以及科学治理的重要性, 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主题五——丝路作用。

综上所述, 请用一句话概述丝绸之路的作用?教师讲述:鲁迅说过, “这世界上本没有路, 但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丝绸之路造就了一批以果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丝路人物。其中开通丝绸之路的先驱是谁呢?

主题六——丝路人物。

课件:观看动画短片《张骞“凿空”》。

提问:片中有这样的情节, 张骞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抓住, 被迫在匈奴结婚生子, 过了十几年, 张骞抛妻弃子, 逃离匈奴, 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如果你是片中的那个孩子, 你会恨你的父亲抛下你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真诚表露自己的情感, 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寻找盟友夹击匈奴, 屡遭坎坷, 受尽磨难, 但未能完成使命, 抱恨而归, 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第一, 张骞出使西域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中国从此才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 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公元前60年,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从此, 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 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和空前繁荣。

主题七——丝路畅想:

课件: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铁路图。

思考:古老的丝绸之路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10900公里的国际铁路线所取代。丝绸之路已渐渐成为历史。虽然当地的人们依然行进在这条古路上, 但同一条路已经不再具有原来的那种沟通世界的干线意义了。你认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可以开发哪些新的价值呢?

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 奇思妙想, 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如开发大西北、发展旅游资源、建立影视基地和博物馆、开发光能发电等合理的建议, 教师应予以赞扬。

3.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一方面, 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 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4. 课堂反馈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完成知识树。

5. 作业布置

“天才”黑客之路 篇3

“作为黑客来说,他是我们见过最有才华的。他一个人的智商和能力就相当于一个20人的黑客团伙”

这是一张偏才、怪才的脸。

长相平凡,卷发从不打理,黑框眼镜后的双眼细长,在两条短眉下,更显敏捷而引人注目。

这个身高1.64米的苏浩洋,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航空专业研究员。在铁窗的那一边,苏浩洋很不自在。虽然会微笑,也回答办案人员的提问,但那双细长的眼睛还是在观察四周,警惕地。

一切来得太突然。这名31岁的科学天才正处于婚礼前夜的甜蜜中,便被南京玄武分局警方以涉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逮捕,即通常所说的“黑客”罪。而此前,他的直觉始终告诉他:警察根本找不到自己。

和历史上许多天才罪犯一样,苏浩洋的经历只是再次证明了:天才与犯罪,只差一步。

猫鼠游戏

2月的绵阳,天出奇地晴朗,守岁的鞭炮声回荡在涪江两岸。

大年初二午后,公安系统网上追逃的警报却在平静的氛围中拉响。瞬间“触警”的是正走进一家银行的苏浩洋。

这一秒钟之前,他的事业和生活都接近人生的高点。

再过一天,苏家和同单位的老同事闻家,要摆26桌喜宴招待亲友,庆贺苏浩洋与相识两年的闻舒敏成婚。苏浩洋还计划,年初五携妻子飞赴三亚,像他见过的外国新人一样去度蜜月。

短暂的浪漫之后,这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专业、并在某科学研究机构连续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年轻人,还计划飞回新加坡完成尚余两年半的研究员工作。他的最终目标是重回国内顶级研究所,跟随其导师继续他的学术历程。

前程,似乎无量。

但一切都在他走出银行大门时戛然而止。绵阳警方一拥而上,毫不费力地将这名文弱的逃犯控制。

当晚,已追踪他60余天的南京警方赶到绵阳。在当地派出所,网警第一次面对和他们玩了两个月猫鼠游戏的高手。但眼前这个人,既不像一个连续获得顶级院校学位的物理天才,也不像一个讥笑网络安全漏洞并篡改网络行踪的高级“黑客”。

外貌平凡,衣着简单,“如果是在人群里,根本找不到他。”南京公安局玄武分局民警贾东海见到“对手”的一刻,竟然有些失望。

他曾对苏浩洋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网络追踪,铩羽而归。而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物理天才,居然还能在他们侦查的两个月中,继续突破国内的互联网体系。

“他频频变换手段,更改网络踪迹,为的就是绕开网警的追踪。一看就知道,他有过被抓经验,他知道怎么给警察设套。”贾东海说。

早在2007年,苏浩洋还在某科学院位于广州的微能源研究所攻读博士。工作之余,他喜欢在网络上和高手下围棋。经过几次操作,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网络漏洞:在这家服务器位于黑龙江的游戏网站后台,可以通过修改数据偷取游戏点数。

对于他来说,篡改数据如进行数学运算般快速准确。偷出数万“点数”后,他通过网络交易将“点数”转卖,轻松就收获10万元。

不过这次,网络踪迹暴露了他的身份。没过几天,苏浩洋便被黑龙江省大庆警方抓获。但认为他的违法情节轻,不便进一步处理,仅给予苏浩洋治安处罚。在退还10万元所得后,苏浩洋被释放了。

这也是苏浩洋供认的第一次黑客尝试。对于他,这一次的经历相当于解题成功,但被考官判负。

他决定继续。

具备了被识破的经验,他挑战网络系统安全的心态反而被进一步激发。“我从来没有害怕过自己做的事,如果不是后来玩够了、腻了,我可能也不会停下来。如果自己再小心一些,警察根本抓不到我。”在铁窗里,苏浩洋回忆说。

“黑客”的常规做法,是攻击众多网站,但被抓时只对警方掌握的攻击认罪。苏浩洋也类似。据侦办本案的民警透露,苏浩洋承认自己曾找到国内主要银行的网络系统漏洞,并计划攻击,但是最终还是害怕问题的严重性,并未进行。

他没有选择银行,而是选择了大型游戏网站。

2008年,苏浩洋发现了一家国内主要游戏网站的网络漏洞。网站的过滤系统存在设计缺陷,他发现自己可以在对话框中写入数据,在一定限度内更改个人用户在网站“虚拟银行”的“存款”。

很快,他设计出一套操作方法,先是控制制造虚拟“银币”,再将它们分批售卖。

他的操作持续了近两年,直到去年11月才被该游戏网站的人员发现。管理人员发现,该网站“虚拟银行”中的“银子”数量每天都固定增加1亿2000万两,而这些“银子”产生后,又迅速被人转卖给其他用户,相当于每天产生并立刻损失1万余元。久而久之,游戏平台发生了“通货膨胀”,虚拟货币开始贬值,网站在不经意间就遭受了4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这些收入,分毫不差地被转入苏浩洋事先准备的银行账户,用于与网络游戏点数贩卖商之间的资金转移。

据苏浩洋承认,自己最后一次“造币”并转移是今年2月2日农历除夕。那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新婚,他已准备收手了。自2008年起,他已凭空获得400余万元,还用这笔钱投资了国内的基金。

多年从事刑侦工作的玄武分局网警大队副队长孙永明坦言,他从未见过如此高智商、高学历的黑客。“作为黑客来说,苏是我们见过的最有才华的。他一个人的智商和能力就相当于一个20人的黑客团伙。”

学历狂人

67岁的苏远生现在避免和别人提起他的“问题”儿子。凡是有外人拜访,苏远生能推就推。儿子年初二出门后,两位老人就没再见过他。

“我们不乐意外界进入我们家的生活,也不愿意看到更多不利发生到儿子身上。”老父亲在电话的另一端说。

但父母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儿子。侦办此案的南京警方曾让苏家回忆儿子可能的作案细节,两位退休教师无言以对。他们唯一能回想起来的,就是儿子今年回到绵阳陪他们上街购物,不再如从前一般砍价,花钱变得大方了。

苏家的独生子自幼聪慧,这一点在他父母所在的绵阳某所大专院校几乎人人皆知。

苏的父亲在这所学校的副校长位置上退休,母亲亦是退休教授。在学校的圈子里,凡是提到“老苏家的儿子”,听者便报以羡慕的赞叹。在他们眼里,这样一名高材生后来被保送清华大学是实至名归。

清华大学四年,苏浩洋就读于热能工程系。不过,系里鲜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大家都说,他看起闷闷的,并不太显眼。但这个默默无闻的本科毕业生,之后便进入学术生涯的快速上升期。

2003年,他考入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两年后,他和1907名同学一起,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

他的硕士论文是与国内知名低温超导科学家白红宇共同署名,发表在2005年第1期《低温工程》杂志上。这篇论文中所涉及的装置,也是国内领先的超导核聚变装置之一。

2005年,为攻读博士,苏浩洋南下广州,师从国内领先的能源研究者徐进良。这四年的研究为他之后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一所日本院校也曾邀请他参与研究项目。

2009年,苏浩洋赴新加坡任航空燃料领域的研究员。之后,经人介绍,他认识了未婚妻闻舒敏。两家的父母均在同一所院校就职,许多条件可谓门当户对。两个年轻人在家人的努力撮合下,终于准备完婚。

不过,对于闻舒敏来说,她不知道这个婚约是否还存在。苏浩洋和闻舒敏都有些内向。由于苏浩洋一直在新加坡,两人的交流也较少。

2月23日,苏浩洋的“岳父”闻建林谢绝了记者采访女儿的要求,坐在女儿的房间里,“岳父”在事发后,第一次对外界谈到他的“女婿”。

“对于这个女婿,可能我还是没看得很清楚。此前我看重他的学术成就,也确实少有同龄人能达到他的水准。但是他可以独自躲在网上做这么久的黑客,还偷了钱,这说明他的个性和家庭问题是值得我们再思考思考的。”

在“岳父”看来,“女婿”从来作息规律、精力充沛。晚九点就寝,早晨七点起床。他觉得,“女婿”富余的个人精力在国内相对刻板的学术环境下没有得到合理地引导。

“这件事,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科研环境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闻教授说。

在其他接近苏浩洋的人看来,其封闭的个性和有些偏执的性格也使人难以接近,甚至包括中年得子的父母。但苏浩洋从小就凭借优异的成绩出人头地,性格的弱点、社交的障碍,都被湮没在成绩的光辉里。

一位苏浩洋在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同事说,许多人都知道苏是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而且可能也会成为中国的国产大飞机燃料研究项目的主力之一。“但我们对他的认识也只限于此。他平时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我好几次跟他打招呼,都直接被忽略了。”这位新加坡籍的李姓研究员说。

或许,正是一帆风顺的成长之路,使他渴望有新的挑战。

苏浩洋不只一次地表示,自己入侵网站,只是单纯想证明可以凭一己之力做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事。挑战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并取得成功,这种快感似乎让他上了瘾。在为警方重新演示入侵过程时,他熟练地操作键盘,表情一反警惕和拘束,那双细长的眼中闪着兴奋的光。

当然,成功攻克“堡垒”后,还有物质收获,使得这种“冒险”在挑战的心理下一直持续。

天才黑客的未来

苏浩洋已在南京警方的控制下度过了一个多月的囚禁生活。远在新加坡,他所供职的南洋理工大学已经开学。苏浩洋暂时回不去了,以后能不能回去,也不在他的掌握中。

这个执著的“天才”还想着他在新加坡的工作和所指导的硕士、博士生。在看守所里被问到自己的未来时,这位年轻人说,“做人要讲信用。我希望未来继续回去带学生,然后回国继续做科研。”

最近一次探访时,办案民警贾东海发现苏浩洋经历了独自一人关押后,变得情绪化,不停提到新婚的妻子。“好几次,一大男人几乎要哭出来。”贾说。

3月8日,南京警方对苏浩洋提请逮捕的申请尚未得到批准。检察院最终会以何种罪名起诉苏浩洋,也是一个疑问。

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条款,即媒体简称的“黑客”条款,违反国家规定,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然而,由于苏浩洋存在非法窃取400余万元资金的主观动机,并有意隐藏,也不排除检方以盗窃罪治罪。

侦办本案的警方和检方就苏浩洋的罪行多次交流。其中,警方有意挽救苏的前途。在他们看来,最好的结果是能引导苏浩洋接受法律处罚后,重返社会。

警方认为,抓获像苏浩洋这样高智商、高学历的黑客,是国内首例。

而分析人士指出,正因此类案件刚刚开始在国内出现,如何公正处理以警后人显得格外重要。

“这样高级的黑客,其实并非什么英雄。在美国,他们往往被视为反社会人群的存在而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因此他们面对的应该是公正、严肃的法律裁决。”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于康尼(Connie Yu)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在美国,高级人才的犯罪行为更多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一个有足够多成功渠道的社会,以非法手段成功的高智商人群,并不会得到多少公众的同情。”

在网络安全犯罪频繁发生的美国,苏浩洋这样的高智商、高学历人士的网络案件屡见不鲜。

杰瑞米·帕克(Jeremy Parker),一名拥有学士学位的得克萨斯州26岁“黑客”,在2月24日刚刚被当地法院判定有罪。他被认定在2008年至2009年间,通过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从一家网络交易平台盗窃近30万元美金。他的最终监禁时长则仍有待裁决。

2月期间,在南京看守所中的苏浩洋的另一个任务是接受网络专家的问话。有关机构希望能从这个代表性案件中,寻找目前国内网络安全和相关法律条款的漏洞。

在此前31年的生命中,他的生活充满阳光与希望,但从他输入那一串罪恶的数据时刻起,他的命运便已被改写。此前的“大师”或“博士”,现在成了代号“21109”的犯罪嫌疑人。

一个天才此时能做的,只剩等待。 ★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篇4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就当前的现状,谈天才生长的条件。

比如我在讲《未有天才之前》一文时,用《伤仲永》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讲这节课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伤仲永》课文中的几幅插图,让学生简述这个故事。然后提问学生:“小时候,方仲永是一个神童,可是长大后却变成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其父不使学”,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棵小树会怎么样?”“死了。”学生齐答。我紧接着说:“是的,这棵小树会很快死去。其实方仲永就像这棵小树一样,离开了生长天才的泥土,是不会成长为天才的。关于天才和泥土,鲁迅先生曾做过一次非常有名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的问题的。”这样一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节课高潮迭起,非常成功,不能不说课前的导入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三、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四、分析论证过程: 分析第一部分:

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分析第二部分:

第4段:摆出当前的不良现状——不但天才,连天才产生的土壤也被扫尽。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整理国故”论,“崇拜创作”论,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语言标志是“其一是”,“其一是”,“还有一样是”。

第5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鲁迅与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他看到许多物质青年先到故纸堆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属于例证法和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想都不如古董商进步。

第6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作者举反面的例子批判“创作崇拜”的论调。

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

第4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可以做。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

五、写作特点:

1、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2、观点鲜明集中。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5、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口语,富有魅力。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给画线字注音

厌薄()

譬如()

趋势()

嫩苗()

不肖()

国粹()

幼稚()

戕贼()

萎死()

寒噤()

二、下面画线的词句和现代汉语不同,请试着说一说,并进行修改。

1、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

2、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

3、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

4、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

5、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儿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合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

三、课内阅读

①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②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举出几样来说:

③其一就是“整理国故”。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

④其一是“崇拜创作”。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这和要求天才的步调很相合,其实不然。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国和世界潮流隔绝的。许多人对于托尔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的名字,已经厌听了,然而他们的著作,有什么译到中国来?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行,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合于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于是眼界便渐渐的狭小,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作者和读者互相为因果,排斥异流,抬上国粹,哪里会有天才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⑤还有一样是恶意的批评。大家的要求批评家的出现,也由来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许多批评家。可惜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到后来,连并非批评家也这样叫喊了,他是听来的。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我亲见几个作者,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那些作者大约自然不是天才,然而我的希望是便是常人也留着。

1、梳理一下上面几段鲁迅说理的思路。

2、第②段能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3、概括③④⑤段和前两段的关系。

4、第③段中鲁迅用“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和“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来论证。分别指出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试题答案】

一、bó pì qū nèn xiāo cuì zhì qiāng wěi jìn

二、1、“的”文言用法,取消句子独立性。改为“天才产生”。

2、去掉助词“着”。

3、将长育改为“生长”。

4、改为“含有很多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成分”。

5、改“刺取”为“学习”或“借鉴”;“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是被动句式,“牢笼”名词用作动词,修改为“读者却已被他所束缚了”。

三、课内阅读

1、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

2、第②段不能删去。这一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3、③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④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⑤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4、“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丝绸之路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一带一路”的概念。

2、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意义。

3、使学生充分认识申遗的重大意义。学习过程:

一、用“一带一路”为话题引入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由来

2、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与路线图

3、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张骞、玄奘)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及其意义)

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性及其意义。(1)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2)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2、意义: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

①有利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②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③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意义

1、是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举措。

2、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途径。

3、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深远谋划。

4、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历史选择。

五、总结“一带一路”

六、丝路申遗

课文《丝绸之路》教案 篇6

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寻读课文,共同找出之前大家所提出的提问。

2、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提出疑问: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3、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为什么说他还是一条文化之路。

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和大家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课文总结:

一个天才 篇7

2岁时, 他能口齿伶俐地背诵不少唐诗宋词, 《大学》和《论语》的相当一部分也能背得像模像样。

4岁, 他能准确无误地认清1000余个汉字。

小学, 他仅仅花了3年;别人要学6年的中学课程, 他用4年时间全部消化。12岁那年, 他成为了某所大学的少年班学生。接下来, 读大学, 出国留学, 等到他揣着硕士文凭从海外归国时, 还不满19岁。

一位民营企业高薪聘请了这位青年英才。可不到半年, 他愤然辞职了。作为一名“海归精英”, 一直被人称赞为“天才”的他, 实在忍受不了连小学也差一年才读完的民企老板的指手画脚。

很快, 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遗憾的是, 上帝并没有因为他是一名人人知晓的“天才”就给他创业伊始必遇的艰辛和挫折大打折扣。他仍被人视为“天才”, 但他在公司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上却是糊涂汉。结果, 他的公司在垂死挣扎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接受最终的失败。

一所大学当即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邀请他去学校任教。但, 当他看到数年前自己的一位年少同窗, 当年成绩比他差很远, 脑瓜比他笨很多, 却已经成为副教授, 而作为“天才”的他, 竟然只是位讲师时, 他的心里很不舒坦, 甚至可以说极不平衡。心理的失衡使他对教学始终无法提起更多兴趣, 也导致了第二年没有接到学校的续聘书。

祸不单行, 再次遭受失败打击的他因为心情郁闷致使脾气日渐暴躁, 恋人选择了离开。

在父母的鼓励下, 他信心百倍地去众多人才市场应聘过各类工作, 却总因这样那样的缘故, 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荒废了一年又两个月的时光后, 他的父亲因病去世, 这不仅给他带来深深的痛苦, 更带来了急切的责任感———他, 必须马上找到工作排遣痛苦, 也让年迈的母亲放心。

偶然的机会, 他读到一则新闻, 北京大学某高才生在卖猪肉。新闻使他豁然开朗, 他压低脑袋走进了菜市场。他瘦弱的手臂举不起笨重的猪骨砍刀, 他唯有选择贩卖萝卜青菜。

丝绸之路优秀设计教案 篇8

1、认读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试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4、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灿烂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教学难点

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素材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

3、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我们祖国的西部不仅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板书课题。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读懂句子,理解新词。

(1)大家课前预习得不错,老师再考考你们,谁能把这句话填写完整?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词找个近义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课件出示)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矗立:高高地直立。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可结合插图让学生理解)。

(2)谁能填写这个句子,并准确地读一读??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课件出示)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戎装:军装。戎,古代兵器的总称。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3)读句。提醒多音字读法:薄礼讲述古代丝绸的价值。想一想,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如此贵重,为什么中国使者却说这只是一点薄礼?

(课件出示)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绫罗绸缎:泛指丝织品。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古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一位古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4)文中有一段话很难读,谁来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什么?(这段话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汉朝繁荣的过去和西部鼎盛的历史。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输出的是先进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课件出示)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sāo丝、冶yě铁、造纸、凿záo井、灌溉gài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xī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二、品读语段,感悟表达。

1、师: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至公元前1),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课件出示)

2、课文第2―12段再现了这一情景。文中描写的是作者亲眼见到过吗?(预设:是作者的合理想象的场景)

3、同桌分角色互读,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把从没见过的情景写得如此栩栩如生?

交流: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合理想象当时情景,描写细腻生动。

三、体会“伟大”,拓展练笔

1、过渡: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这一幕就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课件出示)

2、为什么说“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哪里看出它是一条伟大的路?齐读第13自然段。

师介绍:丝绸之路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现在的伊朗等地,全长7000多千米,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重要通道,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洲历史学家说:张骞通西域,“其在中国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狄雅可夫《古代世界史》

四、当堂作业,反馈检查。

《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案.doc 篇9

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经过、路线及意义。2.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

3.了解中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教学重点:

掌握张骞通西域及其影响。教学难点:

掌握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在中国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他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事迹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了解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

二、张骞通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提问:你知道西汉时所说的西域是指哪些地方吗?

课件出自地图,学生看书,结合地图,说说西域的地理范围。

教师根据地图明确:汉初时,人们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

教师强调:这是从狭义上说的。从广义上说,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

汉武帝时代,匈奴是中国西北的一个重要威胁,匈奴人经常南下骚扰汉的边境地区。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决定要联合西域的大月氏(ròu zhì)共同夹击匈奴,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课件出示板书: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 课件出示:《张骞通西域》地图 教师讲述:公元前138年,张骞一行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强调出发地是长安,长安是西汉都城,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一进入匈奴的地盘就被抓了起来,囚居十年之久。张骞在这期间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牢记自己出使西域的使命。后来他找到一个机会逃了出来,继续向西走。张骞费尽波折找到了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大月氏人原来在祁连山一带游牧,被匈奴击败后西迁。匈奴人曾以他们国王的头颅作酒器侮辱他们,大月氏曾立誓报仇,而事情已过去十年,此时的大月氏人生活安定,不想再与匈奴打仗。张骞没有办法,只好返回,为了避开匈奴,他们往南走,但还是被匈奴捉住了,又扣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来。回到长安时,仅剩下他和一个随从。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和自己的见闻。张骞这次出使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此段结合动态地图讲述)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匈奴的阻挠;语言不通;环境恶劣;民族关系复杂等。学生答对一点即予以肯定。

思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花了多少年?我们应该学习张骞的哪些优秀品质? 教师明确:花了13年时间。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来理解:热爱祖国,不畏艰险,意志坚强,开拓创新意识,杰出的外交才能。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击败了匈奴,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通,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课件出示板书: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

教师讲述:张骞此行声势浩大,率领300多人,携带了大量的金银、丝绸、牛羊等礼物,访问西域各国。张骞一行人在西域各国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来而不往非礼也,西域各国也纷纷派出使者来到长安,拜见汉武帝,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想一想: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结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其历史意义。

明确:这次出使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过程及意义。3.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往来。西域各国在与西汉进行交往的时候,他们感受到西汉的强大。他们都愿意接受西汉的管理,寻求西汉的庇护。

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他是哪一年设立的?

明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保护商旅往来。

这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也就是说,在西汉的时候,中央政府就开始管理新疆。近年来,疆独分子,东突势力企图分裂祖国,他们想把新疆从祖国的大家庭中分裂出去,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知识,就可以用它来反驳疆独分子的谬论。

4.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讲述:西汉末年,政权衰落,匈奴乘机卷土重来,重新控制西域。东汉之后,西域各国思慕汉朝,渴望得到汉的庇佑,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利用西域各国的力量,自南而北击退了匈奴势力,统一西域,并出任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活动近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三、丝绸之路

教师讲述: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畅通无阻,再没有障碍。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物产丰富,尤其是丝和丝织品。同时人们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敢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就形成了一条亚欧之间的陆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教师讲述:“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州、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当时的欧洲就是通过这条贸易通道认识中国的,他们称中国为丝国。

1.丝绸之路的开辟。课件展示《丝绸之路》地图

讲一讲: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途径哪些地方?为什么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

教师明确: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大秦(欧洲的罗马)课件展示《丝绸之路商旅图》,指导学生看图,介绍图片信息。畅想天地:想像一下,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有哪些苦与乐?

山河险远 语言不通

苦 气候恶劣 强盗出没

苦与乐

可以挣钱发财 领略不同风光

乐 享受异国情调 学习不同文化

教师讲述: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通道,东西方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技术,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之道、友谊之路,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东西方文化交流。

议一议:丝绸之路开辟后,哪些东西由中国传入西方?哪些东西由国外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历史意义?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学生了解传入传出的文化、技术,教师重点介绍佛教的传入、农作物的传入。

3.丝绸之路上商人们的往来,在贸易、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到了东汉,中国与欧洲国家在政治上有了直接往来。

课件展示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课件展示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要求学生重点识记)

上一篇:公证申请书模版下一篇:手机游戏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