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巨变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巨变(精选8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巨变 篇1

回顾30年来粮食仓储企业的巨大变化,结合公

司改革发展的历程,我觉得有以下七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变化之一:粮食仓储设施显著改善

1978年以前,粮食仓储主要以苏式仓、平房仓、简易仓为主,而且大部分仓房均为解放初期修建,仓房陈旧简陋,仓容小,仓储利用率低。80年代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对老、旧和待报废仓房进行翻修改造。为适应粮食增产和收购需要,同时也新建了部分仓库。以大兴路粮库为例,80年代以前,粮库有5栋苏式仓和简易仓,总仓容只有3000万斤,经过多年的翻建和改建,使仓房增加到9栋,仓容达到1亿斤,仓房基本上为高大平房仓。90年代,由于粮食储备逐步增加,曾一度还出现了露天垛存粮的现象,给粮食保管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经过30年的建设,尤其是近10年以来企业自身也在仓储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粮食仓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就公司而言,目前有174栋仓房,绝大部分属高大平房仓,仓型有门式钢架仓、大板仓、拱形仓等现代化的新型仓房,仓容从原来旧仓房的每廒间200至300万斤,增至现在的1000万斤以上,对确保粮食安全存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变化之二:科学保粮水平大幅提升

为了确保库存粮食安全,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粮食熏蒸都采用氯化苦或磷化铝。80年代,粮食仓储企业积极开展科技保粮活动,采取了“六面包低氧杀虫技术”,80年代中后期,开始普及电阻测温,到90年代,实行了微机测温、测湿、测虫。目前从测温到粮食账面保管均实现了计算机全面管理。以前粮食熏蒸主要靠人工来进行,现在有了环流熏蒸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对职工身体的伤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绿色保粮,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粮食用品,成为粮食仓储企业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为此,公司严格执行储粮技术规范,把科学保粮做为仓储工作的重要一环,加大科学保粮软、硬件设施的投资,努力探索先进储粮设施的科学使用方法,积累经验。对散装储粮全部实现了机械通风、电子测温。为了推动仓储科学技术的发展,马腾空储备库根据地下仓的储粮特点,历时三年时间研制的机械通风和环流匀温技术已于去年下半年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技术鉴定,成功解决了地下仓夏季不能入粮的难题,目前此项技术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于地下仓储粮。今年,马腾空储备库充分运用地下仓气密性好的有利条件,组织技术力量探索试验地下仓环流脱氧气调储粮技术,利用机械通风系统和环流系统在地下仓运用木炭燃烧循环降氧试验,以达到杀虫抑菌、绿色保粮的目的,同时又在新建的12栋地下仓安装自动均温补冷装置,利用仓道的低温环境,抵消粮面空间温度的上升,抑制害虫活动。通过试验,均温补冷后的粮温普遍比一般地下仓低3-4℃,平均粮温可控制在15℃以内,有效控制了储粮害虫的活动,为绿色储粮开辟了新的途径,以上技术的实验和应用,形成了公司科学保粮新的管理模式,为公司推广现代化储粮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

变化之三:粮食管理日趋规范

过去,粮食保管都是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87年以前,主要依据地方法规管理,87年以后,主要依据商业部《国家粮油仓库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进行管理,均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到2003年8月国家出台《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2004年5月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2007年4月我市出台了《西安市储备粮管理办法》,将粮食管理纳入依法管理的范畴。公司的粮食仓储管理工作走向了规范化和精细化,使粮食科学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变化之四: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80年代以前,粮食仓储的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粮食的测温主要靠保管员用力将粮温杆插入粮垛取得数据。粮食的装卸也基本上靠人背肩扛,粮食的盘运依靠人力车和小推车,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库存粮食出现潮湿等问题,也是靠人工摊晒等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仓储的管理上运用了“四散”技术,从粮食的运输、入仓、出仓,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运输有散装专用汽车,装卸有输送机,降水有烘干机,清杂有除杂机,降温有通风机,品质检验有检化验设备,测温、记账等全面管理有计算机等等,并实现了电子测控、测温、自动化办公为一体的三网合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巨变 篇2

关键词:农机化,改变,耕作历史,回顾与展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农机化事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30年的历程, 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2006年金川区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县 (区) 以来, 农机化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取得了辉煌成绩。

1 改革开放为农机发展开启崭新的一页

金昌市金川区组建于1985年,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 是金昌市人民政府驻地。全区辖2镇27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6万人, 区内地势平坦, 耕地面积1万hm2, 便于大规模发展农业机械化。1985年, 金川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万kW,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13台, 小型拖拉机1 635台, 农用排灌机械855台。1978—1980年, 所有大中型拖拉机由人民公社和国营农林、场所 (站) 所有并经营, 小型拖拉机由大队所有并经营。拖拉机在春耕、“双抢”农忙季节进行机耕、机耙作业, 农闲时节运输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物资。1981年,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公社、大队及生产队所有和经营的农业机械逐步承包给个人, 集体购买农业机械减少, 户营农机增长迅速。1983年, 国家允许农民个人或联户购买农业机械, 并对农业机械实行优惠供应柴油和免费培训各类农机手等发展农机的优惠政策, 充分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 开启了金川区农机发展崭新的一页。金川区农机部门根据农民一家一户经营的实际, 因地制宜, 重点引进、示范和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至1990年底, 金昌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2万kW, 其中农民私有私营的占80.1%, 大中型拖拉机495台, 小型拖拉机4 765台, 排灌机械1 244台, 机动割晒机120台, 脱粒机44台。

2 市场经济为农机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 1994年国家取消了农用计划平价柴油指标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农机化发展各项优惠政策, 金川区农业机械的发展步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金川区农机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服务农业增产增收和帮助农民依靠农机致富上来,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机械, 农机部门就帮助示范推广、引进什么样的机械, 并做好相应的配套服务。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明显体现, 农机发展的主角由政府农机部门为主转变为农民为主, 购买农业机械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农机化发展开始步入正轨。2003年, 金川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万kW, 其中92%是农民自己投资购买的。基层农机部门从此真正扮演公益性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角色。

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 金川区农机保有量开始以较快速度增长, 农用运输机械蓬勃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开始普及。变型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因其速度快、载质量大而被农村广大机手喜爱。从1994年开始, 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逐年下降, 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因运输不便, 被轮式特别是小型拖拉机所替代, 耕地作业量逐年减少, 经营效益逐年下降, 拥有量出现了停滞不前和下滑趋势。大中型轮式拖拉机运输作业也被农用载重汽车、农用运输车取代, 其经营效益也越来越差, 绝大部分已报废和更新。至2002年, 金川区拥有拖拉机7 052台, 大中型拖拉机减少到35台。

2003年, 国家以奖励大型拖拉机的形式表彰种粮大户, 全国100名、甘肃省6名种粮大户中, 金川区有1名种粮大户获东方红754型拖拉机1台。2003年底, 金川区农业耕作机械配套农机具逾10万台, 其中配套大中型拖拉机592台 (件) , 配套小型拖拉机9 618台 (件) ;拥有拖拉机7 293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01台, 小型拖拉机6 792台;农用排灌机械1 648台, 收获机械20台, 场上作业机械51台。

3 购置补贴为农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004年, 中央1号文件做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策, 国家同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同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中央财政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亿元。金川区区委、区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加大了资金扶持。金川区农机部门抓住千载难逢的农业机械发展机遇, 创新工作思路, 科学协调发展。近2年来, 金川区以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至2009年, 先后4年争取实施了金川区农机购置补贴项目, 项目按照“注重引导、突出重点和补到关键”的原则, 对金川区农机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和农机经营大户购置大型农用动力机械和先进适用的新型农业机械进行优先补贴, 共争取补贴资金440万元, 先后补贴农户546户, 购置农机具577台 (件) , 有力地推动了金川区农机化事业发展, 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1) 农机装备总量突飞猛进, 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 金川区农机化的投入也快速增加。根据科学测算, 金川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拉动效益为1∶3以上。也就是说, 近3年金川区440万元的农机补贴资金已拉动农民自觉投资农业机械近1 320万元以上, 为全区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至2009年11月底, 金川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超过23万kW, 是1985年的5倍多。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 不仅表现在总量上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农机装备结构和性能的进一步优化。

(2) 农机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先进适用的多功能轮式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马铃薯挖掘机、旋耕机及动力植保机械等农田作业机械的发展, 增强了粮食的生产能力, 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成为金川区当前“三农”工作的亮点。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 减轻劳动强度, 逐渐改变了农民传统农业耕作历史。二是提高小麦收获质量, 增加产量。三是减少土地抛荒, 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萎缩, 粮食生产实现稳定发展。四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成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手段, 由此带动金川区种植大户快速增加。五是增强了农机抗灾救灾能力, 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和安全。2009年, 金川区机耕面积1.1万hm2, 机播面积0.86万hm2, 机收面积0.7万hm2, 其中小麦机收面积0.53万hm2, 玉米机收面积113.3 hm2, 油料作物机收面积613.3 hm2, 其他作物机收面积973.3hm2。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 农机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快速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保障, 使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创业务工, 减少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加“双抢”, 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农机作业使农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 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以小麦和啤酒大麦机收为例, 机收作业为农户节约收割成本至少600元/hm2, 2009年金川区机收面积0.7万hm2, 仅此一项为种田农民减少生产成本420万元。机耕、机收和机插秧均不同程度地为种田户节约成本开支。据调查, 实施机械化收割可节省劳动工日58.5个/hm2, 机械化运输可节省劳动工日2个/ (t·km) , 机动喷雾可节省劳动工日37.5个/hm2, 上述3项每年可为金川区农民带来丰厚收益。

(4) 农机作业成为金川区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门路。在国家各级财政补贴的扶持下, 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生产机械在金川区得到快速发展, 耕作机械加快了更新换代步伐, 多功能拖拉机越来越得到农民的青睐。金川区农民从主要购买变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跑运输赚钱, 转移到争相购买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和多功能拖拉机从事田间作业服务赚钱致富的路上来。近4年, 金川区农村在农机具购置补贴这一惠农政策的带动下, 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经营新型农业机械、服务现代农业而脱贫致富。广大农民对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景象正被农机补贴政策这支“神笔”不断地勾画、刷新。

4 科学发展为农机事业创造美好的明天

金川区耕耙播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农机化的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政府引导, 因地制宜, 立足区情, 做到科学发展, 与时俱进,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加快完善政策引导与配套服务措施。

(1) 持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扩大机具补贴范围。根据金川区实际, 集中财力提高玉米、马铃薯和大棚蔬菜的收获机械化作业水平。财政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倾斜。要增加农机部门工作经费, 确保补贴工作正常运转。要逐步完善以财政资金为引导, 农民和农业经营服务组织为主体,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农机销售、维修和农机作业服务等实行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

(2) 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和高素质农机科技推广队伍。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业科技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 金川区基层农机科技推广机构多数处于半瘫痪状态, 一批农机科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 懂农业机械原理、会操作管理的农机科技推广人员青黄不接。金川区政府要依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将基层农机科技推广机构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保证在编人员的人头经费和办公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要科学核定基层农机工作人员的编制, 把热爱农机、素质高和业务精的农机科技推广人员留在岗位上。

(3) 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进推广力度。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许多商品的广告词连小孩都能倒背如流, 而农业机械产品的广告宣传在大众媒体上难得一见, 这就使得许多想购机的农户不知道都有哪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 更不知道这些农业机械的性能是否适应当地农业生产要求, 享受补贴购机前, 对所购农机具心里没数。特别像玉米联合收获机、马铃薯点播挖掘机一类的新型、大型机具, 由于操作技术要求高, 农户认识不够, 成本高, 使得这一类机具推广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农机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一是建立健全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相衔接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对先进、实用和成熟的技术设备, 加大引进、吸收的力度, 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稳步推广;对于金川区自然条件和农艺有独特要求的机具, 科技力量与科研开发有优势的项目, 立足研究开发。重点突破玉米机收、脱粒, 马铃薯点播等产品的研发与引进。

(4)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种动力, 是整合农机资源、优化机具配置和提高农机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是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 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的能力, 提高机械利用率, 推进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的发展。二是努力创新服务模式, 拓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领域, 形成融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三是改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基层政府必须在政策、资金、建库用地及税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0年巨变:媒体轨迹 篇3

8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大洲25家外国媒体的联合采访,在回答日本富士电视台记者关于奥运之后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条件的提问时,胡锦涛说,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无论在北京奥运会之前还是之后,我们都一如既往地欢迎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一如既往地为外国记者在华工作提供方便。我们也希望外国记者遵守中国法律,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法制新闻观是社会法律思想、新闻思想中关于法制新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反映了特定阶段社会对受众法制新闻信息知情权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特定阶段社会对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的认识。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不只经历了明显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变迁,也经历了巨大的深层价值观的变迁。在思想领域的基础层面,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看,三十年前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新时代。在各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每一种变化都对应一种或几种社会功能的产生,法制新闻观的变化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前,阶级斗争被错误地定位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此相应,阶级斗争的需要、政治的需要成为新闻界的主导价值取向,新闻价值被单一地定位在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上,公众的知情权、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被忽视了。法制新闻中的负面信息基本上被封锁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法制新闻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和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变迁有直接的关系。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近年来,党中央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与上述社会主导价值观变迁相对应,各项工作都围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以人为本原则进行,新闻领域也不例外。为了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了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为了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法制新闻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原来的报喜不报忧、政治至上转向了信息公开、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方面。

法制新闻观的变迁、发布信息(包括发布改革开放以前讳莫如深的负面信息)体现着观念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尊重和落实公众的知情权,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是现代化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出发去考虑问题,信息需求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之一,尊重和落实公众的知情权,体现了传媒满足人民群众信息需求的愿望。同时,包括法制新闻在内的信息。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最切身的感受之一就是透明度越来越高。在法律新闻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功能发挥方面的标志性事件包括:20世纪90年代末,有的法院开始尝试允许电视直播庭审情况。进入21世纪,2003年对孙志刚事件的全力报道是传媒舆论监督、推进法治进程的一个典型案例。2003年6月22日,由孙案和相关舆论所导致的、颁行于1982年5月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反映了民意的力量正在改变当代中国的政治进程。

法律新闻是在法律新闻观的指导下安排的。正义网、中国法院网、法制网、中国警察网2006年4月20日共同发出了“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倡议,该倡议基本涵盖了我国目前法律新闻的外延: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坚持党的领导”五方面的内容深入人心;

——大力宣传忠于法律、执法为民的模范人物。强化舆论监督,批评不文明行为,揭露和抨击违法犯罪行为;

——不制作、不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违反法律法规以及淫秽、色情、迷信等有害信息,坚决抵制有悖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自觉抵制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相违背的信息。

目前,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宣传纪律的前提下,在当代法制新闻观的指导下,我国侧重于宣传执法力度、各类案件的法制新闻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法律新闻的电视传播为例,“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作为目前影响最为广泛的大众传媒——电视在法治宣传中所占比例和地位也不断攀升,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目前全国共有33个卫星频道开办了法制专栏。全国共有六、七十个电视法制栏目,法制类电视节目的播出量占专题类节目的10%,而收视率却几乎占有整个专题类节目的19%。从这样一些数据看来,电视法制节目无论从栏目数量上还是从收视份额占有量来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庞克:《一种视角一种态度》)

法制新闻传播的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务于文化建设: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提升受众的法律素养。

受众对法制新闻的知晓程度和对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理解、把握,是受众文化素养提升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法制类传媒内容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法制类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现实的案例向人们反映出案例背后的事件本质,给受众提供相关的借鉴和思考,培养受众的法制精神和法律观念,提高受众的法制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二、服务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公众的认知、参与和舆论监督是分不开的。只有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才能解释问题、暴露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例如,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过程中,传媒可以引导群众公开讨论,以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正确性。有学者指出,我国很多法律的制定都是在舆论监督的促进或参与下进行的,破产法和劳动法则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三、服务于社会建设,促进法治状态

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社会的法治状态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法治状态赋予法律以权威和尊严,是相对于人治状态而言的。法律新闻的电视传播在促进法治状态的实现和社会控制机制的高效率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2004年2月3号凌晨,演员吴若甫在朝阳区三里屯酒吧街遭遇绑架,嫌疑人

向其家属索要200万元现金,并扬言自己身上带着手雷,谁抓他们,他们就和谁同归于尽。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节目摄制组冒着生命危险随警作战,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该节目是通过传媒促进法治状态实现的典型案例。

广西电视台的“《法治最前线》栏目也为维护广西的法制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7年9月28日,栏目的《追击令》版块,报道了来宾合山市“4·18”抢劫杀人案,并向社会公布了在逃嫌疑人的信息。当天,一名热心观众就向合山警方提供了线索,让民警顺利地抓获了在逃的嫌疑人。10月12日,合山市公安局派专人赶到南宁,对栏目表示了感谢。”

当然,在当前法制新闻的传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妨碍了法律新闻正功能的发挥。这些问题包括:客观记录功能的放大,舆论监督功能的滥用,法制含量的缺失,情、理、法的关系处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传媒业界离成熟、适度的法律新闻传播的实现还有一段距离。缩短、弥合差距,实现法律新闻的正功能,是未来法律新闻传播发展的趋势。

链接

近5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大力实施“文化育检、文化兴检、文化强检”战略,切实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检察文化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为检察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力量。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检察工作、贴近检察生活、贴近检察人员、贴近人民群众,加强检察宣传出版工作,为检察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检察日报社、中国检察出版社和《检察风云》杂志等全国公开出版的13家检察刊物,为包括广大检察人员在内的社会各界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法律智力支持和法律文化熏陶。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共拍摄30余部近600集影视作品,其中多部影视剧获奖。检察宣传媒体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宣传党风廉政和民主法制建设、宣传检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断层”尽显传媒价值变迁冯波

社会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它影响着传媒的内容。而传媒的内容又会反过来对社会产生反作用:塑造政府和国民的形象,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国人的个体价值观。这种变化在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断层”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

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给我们分析改革前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变化、揭示传媒内容的核心影响因素和传媒运作规律提供了样本清晰的“断层”。30多年以来传媒内容所揭示的主导价值观的变化趋势符合社会发展方向,逐步获得公众的认同,也从根本上对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唐山大地震:政治高于一切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7.8级强地震,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当时,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末期,社会主导价值观还处在政治挂帅的时期,政治价值高于一切。

1976年,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广播、报纸是主要的大众传媒。而且,当时正处于“文革”后期,市场还是社会反对的力量,所以,也没有出现市场化的(如都市报)、受众取向的报纸。《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是当时人民获得资讯的主要传媒渠道,也是制造舆论一律的主要传媒途径。

对唐山大地震的上述报道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没有迅速、及时地告知灾情信息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沟通者,应迅速、及时地传递危机信息,以使公众及其他机构能够根据所传递的信息做出较科学的决策。这涉及公众的知情权问题。广义的知情权泛指公众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它是公众对与自己有关、自己感兴趣的事务和公共事务接近和了解的权利。狭义的知情权仅指公众知悉、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本文所用的知情权概念是广义的。公共危机事件的最大特点即在于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当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知情权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

唐山大地震后,传媒没有迅速、及时地告知灾情信息;对地震灾害的报道是十分苍白的,也是滞后的。地震3年之后才报道地震中的死亡人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事件,对公众知情权的侵害也是非常明显的。

(二)没有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灾情信息

在死难者人数众多、灾情紧急的情况下,《人民日报》仅仅轻描淡写地报道了一下地震情况——在正文导语中提到“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而把报道的重点放在毛主席、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如何关怀灾区人民,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灾救灾方面。这是喧宾夺主的报道,没有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灾情信息。

这种片面性的报道在那个非常的年代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方法上,当时的传媒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度一致’,而且形成了一个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轻描淡写的灾情’+‘党和毛主席的关怀’+‘灾区人民的决心’。”

(三)对灾民的报道角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毛主席、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如何关怀灾区人民,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灾救灾,这是关于唐山大地震灾民报道的指导思想。当时抗震救灾的口号是:“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的推动下,以阶级斗争为纲,自力更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样的报道和口号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当时政治至上的传媒价值观。

唐山大地震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本的成因是当时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强化阶级斗争观念,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看作国内的主要矛盾,视政治价值高于一切,一切都要放在政治的标准上去衡量。

十年文化大革命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新闻报道也概莫能外:只要是有利于无产阶级立场的报道角度,就要大加发扬。反之,就会被忽视。当时对报纸的定性为:“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所以,在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支配下,对唐山大地震的政治性报道就顺理成章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连普通的老百姓,阶级斗争这根弦都绷得非常紧。一个当年的部队摄影记者这样回忆说:“我在站前街拍照时,周围一些人在斜瞪着眼睛盯着我并议论说:‘都啥时候了,还有心思照相!’‘这个人是不是阶级异己分子,再照把照相机给他砸了!’由于天气炎热,我没有穿军装,受灾群众不了解我的身份,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在一般人眼里,照相这玩意儿,只能在节假日和喜庆的时候才派上用场,而绝不会在大灾大难、家毁人亡的时刻拿出它来。我要想坚持拍下去,只能改变‘明目张胆’的拍摄方法,采取隐蔽措施,趁人不备,快速抢拍,有时偷偷地像搞地下工作一样。拍完后即刻把相机装进一个随身带的黑塑料包里。”

汶川地震:生命高于一切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

发生,其破坏程度、影响面丝毫不亚于唐山大地震。但这个时候,社会主导价值观已转到以人为本上来了。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权利,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渐确立的主导价值观。两种不同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决定着新闻报道的内容有着根本的差异。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地震。汶川地震报道的公开性、及时性、全面性是非常明显的。汶川地震发生在信息传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当代社会大环境下。当代的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巨大的影响力。比起唐山大地震,汶川强震后,我们有了媒介的广泛参与,传媒迅速、及时、全面、客观地告知灾情信息和救援信息,满足了各种需要。传媒、信息在地震灾害救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媒通过信息的沟通、交流而对救灾行动产生作用:既有使民众知晓真相、稳定民心和社会的功能,又有促进救援活动开展的功能。地震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为抗灾、救灾提供了实际的支持,也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汶川地震发生后,互联网上立刻出现了报道地震消息的新闻,广播、电视、报纸也很快做出了关于灾情的全面、客观的报道。

在众多事件中,新闻工作者敏感地捕捉了最重要的新闻,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稿件,主标题为:《温家宝乘直升机进震中汶川:救人摆在第一位》,编辑又在副标题中重复表明:“强调把救人摆在抢险救灾工作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直接地反映了社会主导价值的变化。

地震发生后的十二天内,国内传媒的主题都是关于这次地震灾害的各角度报道,以保证全面、客观地告知灾情信息和救援信息。中央电视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播出灾情和救援的动态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对救灾工作和国民形象、国家形象塑造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这次报道不但及时,而且内容丰富,多侧面地反映了地震发生后各方面的情况。根据主题的差异,各传媒的地震报道主要分为以下9类:

首先是灾情的动态报道。持续不断地及时报道灾情,是汶川地震报道的首要特点。每天的灾情统计、救援进展、遇到的问题等在动态报道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此外还有,地震灾害中灾区人民的感人事迹。在汶川地震中,涌现了很多救助他人的感人事迹。有人失去多位亲人,却顾不上自己的悲痛、坚守救灾第一线的人武部长、民政局局长、村干部、女民警,也有很多老师为了帮学生脱离险境而献身的壮举。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灾区的关心也是主要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领导人强调,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要紧,明确了抗震救灾第一线工作的方向。

除此之外,抗震救灾的报道还有解放军救援灾区的情况、其他救援主体的情况介绍,如志愿者,国外救援队等;地震救援的内容,包括心理救援:地震救援后期出现的问题;地震灾害中反映的深层问题。

其中,心理援助体现了新的时代特点。接受国际专业救援队支援震后的救助,是我国政府关于人的生命权观念的体现。

引人注目的还有抗震救灾过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分析。汶川地震和震后救援过程中,无论是灾区人民英勇无畏的自救精神,还是灾后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捐款、献血,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心,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无私无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对此,传媒发表了若干文章进行挖掘和分析。

汶川地震后,传媒对地震灾情和救援工作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公开性、透明性、全面性、客观性、深刻性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正是由于履行了应有的职责,传媒才在这次地震危机救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尊重和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通过信息传播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之所以能如此,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国社会价值观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以人为本方面来了。这种观念的根本转变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的选择。涉及人的问题时,党、政府、传媒首先想到的不是阶级、政治属性,而是人的生命权利、人的尊严、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政府、传媒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把灾情、救灾的消息毫无保留地告知给全体人民,为救灾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网络民意:“沉默的螺旋”不再梁幸枝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D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我国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网络成为我国一种新式媒介。网民通过写博客、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在一些重大事件上,更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部门也无法忽视。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仅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且年增长率达到53.3%,即在2007年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网络民意在2007年影响之巨大,《人民日报》特此撰文道:“2007,倾听中国网民”,高度评价网民的作用。畅所欲言,甚至喜欢发表不同意见,网络使社会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现象从此不再了。

于是,听取网络民意渐渐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景象:总书记总理上网,某某省委书记邀网民一起“拍砖”,某某市委书记上网与市民谈心话发展,某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博客。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和谐社会建设文件更明确提出:“通过互联网,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政府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网络民意的崛起

“民意”开始在网络上现身。不是嘘的一声,而是轰的一声,不是意见领袖振臂高呼,而是陌生人成群结队。2003年的“孙志刚案”是网络民意“现身”的标志性事件。事件在网络上刚曝光,网络民意就表现得汹涌澎湃,使得各地媒体不得不迅速跟进。在媒体和部分法学界人士的推动下,短短两个多月内国务院宣布废除实行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废止一部旧法,催生一部新法,功绩之大让国民对网络民意的力量“刮目相看”。之后的刘涌案、宝马撞人案,网络民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事件只是个别事件,我们通过整理2005—2007年网络大事件可以看出,网络民意的崛起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

表1可见,2005年的网络重大事件多与技术相关,包括域名“劫持”事件频发生、P2P下载盛极而衰、网游业喜忧参半等等,然而网民已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如反日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签名、超女现象、话题人物的争议。进入2006年,网民对个人事件所引发的大讨论成为该年

网络重要事件的一大亮点,包括网络虐猫事件、巴士阿叔、魔兽铜须事件、秘书门事件、流氓外教事件,这些事件的讨论焦点多属于个人生活和社会道德层面。该年与技术相关的网络事件较少了,全民开博客现象和网络恶搞属于其中的代表,网民关注的社会政策或政府工作的事件也很少。到了2007年,华南虎真伪事件、530股灾事件、山西黑砖窑、重庆最牛钉子户、郑筱萸案、厦门PX项目等事件的出现,反映了网络民意更多地聚焦在社会问题上,希望通过监督政府工作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近两年,网络民意与传统媒体“合谋”:传统媒体借助权威性宜于发布新闻进行“事实监督”,网民进行“舆论监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分工合作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有学者认为,网络不仅是一种传播方式,也是一种彻底改革民主进程的工具。我国网络民意的崛起,不仅是因为网络技术革命带来的突破,更是因应了政治与社会的需求。我国利益格局多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决策需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而公众也逐渐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影响那些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社会政策。但我国政府获取民意的传统途径和方式,对民意反映存在失真问题,而传统新闻媒体因受政府管理,也往往难以报道令上级不悦的新闻资讯,其提供信息经过一定“加工”处理。因此,网络的出现,不仅给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的一道话语空间,也为决策者提供了掌握真实民意的另一途径。

网络民意在聚焦社会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舆论威力,推动了政府对网络民意调查的重视和应用。以广州为例,2008年4月,《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草案)》首创开门立法的先河,市人大立法部门委托网易在其门户网站开展民意调查来收集市民对该条例的看法和意见。同月,广州公交线路调整同样通过网络调查征集民意。2008年5月,广州市委书记在召开全市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转入决策部署阶段的动员会上强调,“要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善于利用网络公开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确保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广州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探索真实民意的传媒表达

一名《魔兽世界》的玩家发现妻子有偷情行为,对方竟然是自己在《魔兽世界》中加入的公会会长。该玩家在某论坛将此事公布,然后引发了互联网上的舆情地震。尽管所有人物都用网名,偷情的男主角还是被网民挖出了各种资料,在互联网上被扒得精光,各种讨论开始铺天盖地,最后升级至道德讨论(新浪网,2006)。“魔兽铜须”事件告诉我们,网民容易把长期以来或在特定事件中激发的愤怒,迁怒于一个具体的被告,往往对被告的惩罚形成一种公开的献祭,而“人肉搜索”的出现,使得网民拥有了对“被告”的强大道德审判机制。这表明,网络民意虽在聚集社会问题产生的作用引人注目,但我们对于网络民意的理解,不能进入误区。

根据CNNIC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群体以青年为主,18~24岁的青年占总体网民的31.8%,而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又占据重要地位;网民居住在城镇的较多,城镇网民数已达到1.57亿人,而同期农村网民数量仅有5262万人。这表示所谓的网络主流民意,极大可能只是体现了那些网络普及程度较高的群体的诉求,而并非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利益群体的民意。

网络提供信息不够权威,及虚假消息泛滥,网民可能会以错误的信息为讨论基础,并且由于缺少如传统媒体的过滤程序,网络民意的虚假性凸显,如“馒头事件”、“广州盗卖人体肾脏团伙”就是典型的信息造假案例。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由于信息技术的复杂化,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可能会陷入技术官僚操控的危险,而“真实的民意”则再次隐身于网络技术下。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为公众与政府进行直接的信息沟通和塑造舆论提供了场所,但如一些学者所提出那样:“广泛的政治参与并不一定会促进政治发展”、“互联网既没有拓宽讨论的范围,也没有增加讨论的深度,它只是方便了人们彼此之间的通讯联系”。权威信息发布仍然是通过政府、国家和传统媒体这样的传统渠道完成。网络民意因自身代表性、真实性、客观性等问题,对政府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或责任约束均没有起到太大作用,所以没有科学的民意收集反映系统,真实民意仍是一个“隐身人”,而网络民意极有可能成为政府管理者维持现状而不必作回应或改变现状的有力“借口”。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或许是时候好好探索一下真实民意在传媒中表达的有效方式。笔者认为媒体公布民意调查结果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民意调查始于西方社会,是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以人们的意见、观念、习惯、行为和态度为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民意调查方法的科学、专业保证了其结果的真实、客观和准确,通过传媒向社会公众输出民调结果,这样做有利于加强社会各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寻求社会共识,促进有关工作。

在民调机制未能完善之前,我们或许可将网络民意作为推动民调事业的有利因素,对当今中国政治生态的演进和政治制度的变迁也产生正面影响,但我们仍是要强调,网络民意只能成为现实民意的有益补充。

(作者为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调查室副主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巨变 篇4

来源: 时间:2008-10-7 9:10:00 作者: “中国广告起步相比国外起码晚70年。但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广告推到风口浪尖,没有也不可能给时间让中国广告平缓稳步发展。”

于是,人们看到中国广告还没断奶就要学步,正在学步就要飞跑。中国广告30年时间所走的路程堪比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时代的脚步如飞,这个寄生依附产业一直被催促裹夹着往前走,走到一个眼花缭乱的新局面。

中国广告大门徐徐打开

裴思态广告公司董事喜勇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当整个中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全面转型之际,在一个低起点的基础上,中国广告以一种高速度融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

《为广告正名》,新中国广告业恢复的第一声号角

其实,在上个世纪2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广告事业,已经在上海繁荣异常,鳞次栉比的户外广告牌和灿若繁星的招贴画成了当年十里洋场的标志,但10年文革,所有的广告都被定性为“资本主义的生意经”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直到 1979年。

1月14日,上海广告公司广告科38岁的丁允朋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为广告正名》的文章,称广告并非“摆噱头、吹牛皮,资本主义生意经”,公开为广告辩护。这被看成是新中国广告业恢复的第一声号角,迅即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曾在国家工商局广告处工作过的贾玉斌回忆说,长期的计划经济让广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那时候,工厂产品生产完,直接拉到商店的仓库,要做广告干啥?“但丁允朋的《为广告正名》宣告了中国市场营销时代的到来。”

“身为新中国第一家广告公司的上海广告公司,在文革期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画红色宣传画;而北京广告公司的前身北京市美术公司,在文革中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更换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画像。经过时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以及其他领导的百般努力,商业广告终于回来了,”北京广告公司的一位老同志说:“上海广告公司和北京广告公司当年就获得了广告经营权。”

一篇1200多字的小小的文章会产生如此的影响,也出乎丁允朋的意料,谈到写作的背景,他回忆说:“国内电视在转播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时,中间休息时段的电视屏幕总是空白10分钟甚至15分钟,我认为这是巨大的浪费。为什么不用来做产品广告呢?”

第一则电视广告,比美国晚了整整38年

1月28日,在邓小平访美的那天15时05分,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长为1分30 秒的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这一天,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差不多1个月。

上海市广告公司原总经理王庆元和上海电视台原广告科负责人汪志诚回忆了广告播出的台前幕后:“原来,上海广告公司负责人有个熟人想推销„参桂养容酒‟,而当时上海电视台经费来源完全依靠财政,日子十分艰难,1978年所得的日常经费比一部电影的摄制费还少。穷则思变,就有些人建议播放电视广告:这既能增加收入,把荧屏节目办得更好,符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还改变了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局面。于是,电视台于1月25日向上级部门申请播出广告,没想到报告第二天就批了下来。但是这条广告的播出也几经波折”,上海电视台广告科一位退休老同志回忆道:“广告在当时堪称精美,可就在广告播出前的半分钟,主管技术的一位负责人却以„要犯大错误‟为由,阻止了技术人员。汪志诚则以领导已批准为据,极力坚持,广告终于按计划播出了。”

这比1941年美国播出的世界第一则电视广告,晚了整整38年。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1920年,美国率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次年,美国的电视广告就开始了,而直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才开始试播。

广告恢复之初,最兴奋的莫过于外国广告商

1979年3月15日下午6点,“瑞士雷达表”这条外企商业广告在“出卖主权”的非议声中,通过上海广告公司的代理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由于时间和操作上的诸多原因,这条广告甚至是用英文解说,配以中文字幕。但它却成为中国最早的外企商业广告之一。”上海某广告公司的一位经理告诉《小康》记者。

瑞士雷达表中国区副总裁郑世爵回忆道:“当时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我们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广阔。我们应用了争做市场第一人的„第一品牌‟理论,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和时间建立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同一天,《文汇报》也发出了雷达表的广告。在3天内,到上海黄浦区商场询问雷达表的竟超过了700人。

3月20日,《工人日报》刊登了日本东芝的广告,27日刊登了精工表的广告。

7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广告的启示》:“我们国家这么大,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包括人民生活的需要,五花八门,如果单是依靠行政手段去安排组织,不免挂一漏万;利用市场经济,作一些补充调剂,只会有好处。大有好处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国内广告界和外国广告商均把这理解为《人民日报》的表态,从此,电视广告和纸媒广告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户外广告牌在北京长安街和上海南京路上林立了,中国广告的大门终于被完全打开。

日本《读卖新闻》的记者密切关注着中国变化:“僵化的中国,现在大大解放了”。在模仿中成长

从1982年起,随着黑白电视机的普及,中国影视广告进入到为期10年左右带有明显模仿特质的发展期。广告人迫切要解决的是“怎样做广告”的问题,老办法“拿来主义”,先模仿再说!而且,国际广告理论和广告公司的进入,也使模仿变为可能。

先成立一个“学会”研究研究

“„×××厂长×××经理携全体职工向×××致以亲切的问侯!‟,这是大陆早期广告的普遍模式,很多人把大陆电视广告分为原始期、发展期、初成期等3个阶段,”昌荣传播机构策略研究总监赵一鹤说:“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大棒中开始 ,在模仿中发展,在兼融中初成的。”

自1979年首个广告播出,到1982年前后,中国电视广告处于稚嫩的原始期。以“信息告白+产品图像”为广告的主要模式,总体上十分粗糙。

那时的广告不仅受到严格管制,还面临“姓社姓资”的政治困扰。日本精工表当时在北京站立了第一块标牌广告,写着:“欢迎您到北京来”。谁知,一位归国华侨给全国人大写信,很尖锐的问:“我还在中国的土地上吗?他精工表凭什么欢迎我到北京?

“文革没过去几年,大家脑子里还是阶级斗争的那根弦。”贾玉斌回忆道。1980年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广告管理工作会议规定,报纸广告不得超过8分之1版面,电视广告每晚不得超过10分钟。当时的国家经贸委不知道中国广告协会成立后可以干什么,就让先成立一个“学会”先研究研究。1981年2月21日,中国广告学会成立。一年后中国广告协会成立。

“1982年,由日本广告商提供动画片《森林大帝》在央视开播,他们获得了在节目进行30分钟后插播1分钟商业广告的权力,这标志着中国广告业进入新时代,”一位学者告诉《小康》:“高水准的日本产品广告,给中国的业界上了启蒙课。”

本土化与国际化

20世纪调查显示,全球最流行的三个词分别是上帝(God),她(her)和可口可乐(CocaCola)。

起初,可口可乐试图凭借亚特兰大版本,采取无差异市场涵盖策略,以美国思维来引导中国消费者,结果未如人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可口可乐开始实施广告本土化策略,首先抓住中国传统的“年”文化。在1997至2002年,推出了一系列的“年”广告。选择的是对联、木偶、剪纸等典型的中国情境,通过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在把可口可乐这一洋货,融入了中国的传统中。

“一个金发碧眼的可口可乐,经过中国本土化之后,已经变成了黑发黑眼,俨然就是中国的本土产品,这就是可口可乐的聪明所在。”赵一鹤说:“据某权威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可口可乐连续7年在市场占有率、最佳品牌认同比例和品牌知名度名列第一,中国90%的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

“本土化是必由之路,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更精致、更专业是主要特征”,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子华认为 ,这是中国广告未来的走向。

离开老板台,吴子华坐到了记者对面,娓娓回忆:1980年,日本乃至世界最著名的广告公司——电通广告公司进入中国,最早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事务所。电通中国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是为日本企业在中国做广告,“来华广告”。

20世纪90年代,中国广告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日本企业将中国市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北京电通于1994年 5月成立。回看电通在中国拓展的进程,几乎与中国现代广告的发展同步。

成立初期,北京电通新客户的争取方向还是日本企业。那时候,松下电器、日清食品、丰田香港、花王、佳能等这些拥有良好业绩的客户为初创时期的北京电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日本企业来华业务逐渐减少;而中国企业则正在迅速崛起。北京电通重要的业务战略转型开始了——1996年,北京电通开始着力寻找具有强劲发展潜力的本土企业。联想、海尔等数十家本土企业成为北京电通的第一批客户。至1998年,中国本土广告客户的业务量比重达到了36%。

2000年,吴子华开始担任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一年,北京电通公司营业额首次进入中国广告业营业额排行前10名,本土客户营业额也首次超过日资客户营业额。2001年,公司营业额进入中国广告业排行前三名。直至 2007年,北京电通已经连续四年在中国广告业营业收入排名中位居第一位。

“正所谓生而逢时,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赶上了中国广告业的绝佳发展期。”吴子华说,“单就广告行业自身而言 ,我们这30年时间所走的路程堪比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

吴子华总结道,北京电通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日本电通的经营方针与服务理念,另一方面,本土化的发展战略以及管理策略才是其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广告市场正在成为全球广告业的战略高地。人们普遍相信,拥有了中国广告市场,就拥有了广告业的未来。

安吉斯集团亚太区总裁PatrickStahle说:谁想要了解传媒和广告的未来,一定要到中国来。而安吉斯集团的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李桂芬接受《小康》采访时认为,未来中国广告市场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

链接

吴晓波:中国广告“9法”

奖牌法。初期,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披上了“省优、部优、国优”的外衣,后来最时髦的当属“国际金奖”或“最畅销产品”。一开始,媒体热情报道,视之为无上的荣光,后来竟荣誉泛滥,变成了一则笑谈。

明星法。花几万或几十万元请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操一口带港味的国语信誓旦旦地说:“我只用……”、“我只喝 ……”、“我只穿……”。

非广告法。在当时的广告界有一个秘诀,“把广告拍得越不像广告,效果越是好”。

借牌扬名法。马俊仁的“马家军”很火爆的时候,杭州一家保健品公司当即将“马家军”商标给注册了,然后大打其广告。后来,马俊仁向法院起诉,企业总经理的理由是:我们公司的几位领导不是姓马就是属马,要么长得像匹马,为什么不能叫“马家军”?

假洋鬼子法。温州、晋江等地的很多企业都把自己的品牌改成拗口的“欧美名字”。更有聪明的人,去欧洲找到一些濒临破产的家族小企业,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其品牌,然后回国内大力炫耀其“百年传承,正宗血统”。

天方夜谭法。对产品功能的任意夸大成为所有广告的灵感所在。反正广告本来就是“说不说由我,信不信由你”。

快速示范法。要在30秒的电视时间里打动消费者,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做示范。比如腹泻者在厕所与卧室之间来回跑,一吃某药片立即见效。

夸张法。把手表从飞机上扔下来,用压路机去压席梦思,穿着皮鞋跑马拉松,给木乃伊吃救心丸,拿剃须刀去刮大猩猩的脸。

稀有原料法。市场上充斥着千奇百怪的商品,比如千年老龟做成的胶囊、天山雪莲制成的冲剂、海底神草酿成的美酒,反正听说过没见过的稀罕物,这回全让大家尝到了。

正在改变的格局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局面:一方面权威机构在兴奋地预测,未来广告市场的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业内人忧心忡忡地呼吁,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尚来不及思考,中国广告在进入高速成长期的同时也进入了转型期。

并行的时代

鼎成传媒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列车电视已经成功整合,由此,全球最大的列车电视媒体并轨出发。

“不同于办公楼宇的LCD,列车LCD每天接触的都是不同的人群,看列车LCD的受众心情会比较放松,没有想着做其他事,列车LCD有足够的时间把品牌信息传递给受众……”实力媒体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郭志明,丝毫不掩饰对列车L CD前景的看好。

自1997年3月起,他就开始常驻中国,其间为中国 移动、诺基亚、西安杨森、惠普、诺基亚、可口可乐等著名中外企业做过成功的传播策划,对于内地的广告市场已是相当了解。

“互联网发展了品牌营销,这里有2.5亿还有天天在增加的海量用户,还有2500万的白领精英社区;2003 年兴起的商务楼宇液晶电视广告就因为目标群体非常明确、到达率很高,受到了很多广告主的欢迎,成为小众媒体的亮点…… ”所以,实力媒体也通过持续投资以确保客户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都占据优势地位。

郭志明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市场,上个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电视媒体的黄金年代,90年代初是中国电视的黄金年代,而现在美国电视媒体已经受到来自小众媒体和互动媒体的强烈冲击。因此,即使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快速、压缩型发展,在中国,分众媒体和小众媒体还将并行一段时间。保守估计至少5年以上。

杂志,一个被低估的领域

在广告收入的媒体结构方面,中国显示出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格局。杂志广告市场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杂志市场。截至2006年底,美国共有19419种杂志,杂志在媒体广告市场中所占份额为18%,广告收入达240亿美元。同年,中国共有9468杂志,广告经营额为24.1亿元,占广告经营单位总额的1.5%,杂志广告出现了负增长,与上一年相比,负增长3.1%。

“杂志在未来的两极分化是必然。有特色的、有观点的、视觉好的,必然前景看好,如走时尚路线的《瑞丽》、《时尚》等杂志;反之,则有可能走向死亡。”一个叫王靖安的人,倒很是看好中国杂志的广阔前景。

他成立了一家叫百泰传媒的公司,从把别人的几本杂志摆放到酒店起步,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就将60万元规模的小公司,发展到十几亿身价的全国性酒店传媒集团。

王靖安将目标读者锁定为精英商旅人群。短短3年,“百泰传媒”已成功地覆盖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为主的中国最具商业影响力的城市,囊括星级酒店及部分优质经济连锁酒店2000多家,每年高端受众人群超过6000万,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酒店终端覆盖率在70%以上。这意味着“百泰传媒”先占了优质的资源。基于百泰传媒的清晰定位和对广告业的巨大价值,2006年度和2007年度,百泰传媒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而且继“百泰传媒”在2006年获得“凯雷集团”、“软银赛富”、“德同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1600万美金之后,再次获得一笔以美国凯来投资集团为首的私募基金3000多万美元的投资。

美国杂志的发展始终让业内人抱有很大的希望。美国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杂志工业。《时代》周刊及其年度封面人物、《读者文摘》、《商业周刊》、《财富》及其论坛、《国家地理杂志》、《科学》等,都享有世界性的声誉。然而,目前,在中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杂志远没有出现。这也就意味着机会。

“在中国,当杂志的读者群还未成型时,互联网出现了,人群被分流,就如寻呼机市场一样,刚刚发展起来,手机出现了;而美国,在互联网出现时,杂志早已发育成熟。”王靖安分析,被列为中产读物的杂志在中国,尚来不及等到一个庞大中产阶层的形成,就已经遇上了来势汹汹的互联网的冲击。他认为,这是中国杂志成长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在他看来,在所有媒体中,杂志是定位最清晰、最强的分众媒体。因此,选择杂志做广告,更能保证精确到达、影响力持久和回报率高。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传统纸质阅读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杂志阅读率比200 5年上升10.5个百分点,达到58.4%;期刊业发展前景看好。

资深编辑谢志远说,美国期刊经营总收入的70%来自广告,发行只占30%,欧洲发达国家期刊经营总收入的60 %来自广告,发行占40%。“与国外相比,我们相差甚远。”

互联网,未来的主角?

1998年2月25日,当从美国回来的张朝阳正式创建搜 狐门户网站时候起,标志着广告进入了网络时代。“20 08年,第二季度搜狐营业额突破1亿美金,其中广告业务收入达到4338万美金,同比增长53%。足见互联网广告强劲增长的势头。”

另一家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2007年的广告收入为1.68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41%。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已达106.1亿人民币。2007年互联网广告以48%的增幅,傲视5大传统媒体,占全国广告市场份额的3.5%,逼近户外广告的3.7%。根据有关机构预测,2008奥运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估算总值可达140-150亿元人民币。新浪方面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认为,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不断走向成熟,以及互联网广告较之电视广告的众多优势,众多企业对互联网广告投放表现出积极态势,互联网广告正逐步成为主流。

“中国网络使用者有2.1亿,人均每个礼拜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是18小时。美国媒体称,中国目前互联网人口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国家。”李桂芬说,这是很好的基础。“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能由追随者变为超越者。”

品牌整合传播机构董事长吴晓波认为,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新媒体必然要从传统媒体中分流一部分广告资源,“但并非说谁就一定消亡,相反,会形成媒体互补型的生态。”他相信,未来中国广告市场仍将维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在总量发展的前提下,结构的变化将是巨大的。尤其是互联网对其他媒体的影响。

这对新兴的中国广告市场来说是一个机会。

央视广告:市场的力量

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是中国经济的睛雨表,是市场变化的风向标。企业表面上购买的是广告时间,实际上他们购买的是明年的经济发展。

这里真正见识市场的力量。

尽管逻辑上这似乎并不适用于一个占有垄断性资源的机构,但还是忍不住这么开头。

每一年的11月18日,在梅地亚中心,央视广告招标会如期举行。全国重要行业的重要企业及他们的掌舵人聚集到一起,为市场而战。

郭振玺说,他是他们的代言人。他喜欢这样高朋满座,济济一堂,共商大计。任何镜头下,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笑容满面,激情满怀,仿佛中国经济一直向上。

郭振玺从他们身上学到一样及其重要的东西:面向市场。这是一种时刻被强化的强烈的观念。这种观念被他用来推动着这个国家最强大的垄断性媒体机构的广告经营进行改革。

他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总监,之前是广告部主任,掌管这个机构的广告经营很多年了。

曾经疯狂

很多人大概还有印象,在1993年之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中间没有广告,只有《天气预报》里有一条全年卖60万的5秒广告。

1994年,有多家企业要求定这个广告位。即使5秒广告涨到370万,竞争仍然激烈。1994年1到4月,央视尝试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增加了30秒的广告。4月1日之后,又增加到60秒。

按照郭振玺的说法,当时央视价格的制定,要是真的按市场行情走,须得一天一个价才能赶上形势变化。

到了1994年8到9月,多家企业通过各种关系要求定制1995年黄金段位的广告,央视黄金段位的广告严重供不应求。

“在当时的情况下,资源有限,绝对供不应求,排队都抢不上。”于是,央视决定通过招标方式决定广告的价格和购买权。

“广告资源的公开竞价,这是在全世界都没有过的。”

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夏洪波接受《小康》采访说,招标,不仅解决了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并给了广告公司和企业一个公平、平等的竞争机会,还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广告意识。

接下来的招标竞争开始白热化。孔府宴酒、孔府家酒,还有秦池酒都来了,那时候央视的黄金招标段几乎是白酒企业的天下。

“央视意识到不能任凭中标额不理性地继续增长下去。于是,从1998年开始着力控制招标的热度,并把暗标改成了明标。”

夏洪波回忆,在这一阶段,中标额逐年增加,中标的企业多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中西部企业很少。

当时的中国经济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产业群没有形成,产业结构单一,客户结构也非常单一。

之后那几年,黄金时段广告招标收入一直徘徊在20个亿左右。

自我革命

转折发生在2001年。

这一年4月,央视广告收入出现连续4个月下滑的紧急状态。此时,郭振玺临危受命,成为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后来的故事如业界所演绎的那样,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他力挽狂澜,创造了央视广告一路狂飚的传奇。2008年,央视广告招标的收入达到80.3亿,全部广告收入大约在130亿左右。

但其实,他最大的功劳不在改写数字的奇迹,而是,从他开始,逐步改变了央视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至少对广告客户不那么高高在上了。

2001年6月19日,郭振玺他们第一次走出北京,首次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客户需要”、“一切广告形式都可以想,任何合作方式都可以谈”等新的广告经营策略。

走出去之后,郭振玺真正让体会到了市场的力量。“任何时候,再强势的媒体和再强势的企业一样,一定不能自我陶醉。一定要面向市场。”他甚至认为,“面向市场”这种观念适用于任何场合,只是面对的市场有不同。

在中国的广告传媒界,没有人像他这样认真地把广告当成了一个产品来经营。

“那时候提出的口号是:要到地方去,和大家交流,打造品牌基地,也扩大我们的客户群。”每一年,他们都跑很多地方,福建、浙江、内蒙古、山东……

于是,从2002年开始,通讯、保险、金融、食品饮料、日化、润滑油等行业的企业纷纷参与到竞标中来了,以福建晋江为例,当地的七匹狼、柒牌、劲霸、才子、利郎、安踏、雅客、九牧王等十数家企业先后登上央视招标段,使晋江成为了全国瞩目的品牌之都。

统一滑润油的成功,被经常引用。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有一句广告语火得一塌糊涂:“多一点润滑,少一点摩擦。”那一年,统一润滑油营业额达到12.7个亿,而在2002年,同央视合作之前,营业额不过6.7个亿;2004年达到25个亿,2005 年,超过了40个亿。统一润滑油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润滑油第一品牌。

中国经济真的发展了,我们的很多企业具备了这样的实力,需要进行品牌传播。央视这个平台被证明是有效并且重要的。有一句被引用成经典的话是,招标会是一个品牌的奥运会——那是华尔街日报说的。

它大概是这样一个平台:国家最重要的媒体,与此地位相适应配置了很多垄断性资源,垄断性的资源在经营通常有资源的附加影响力——比如,溢价的传播。“每年大家来竞标的时候,除了以心目中的价位来买这个资源外,还有一个同行内部 PK的问题,它会在消费者中传递一种信息:他才是行业的老大。”

于是,全国各地那些重要行业的重要企业都跑来了,他们都急于向人们传递这种信息。“国内一流的企业进来了,外资品牌也进来了;竞标主体从民企为主转向多种所有制结构;竞争区域从东南沿海走向全国性市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这表明我国经济的活跃度空前提高,全面、健康、谐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持续。

他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是中国经济的睛雨表。因为企业表面上购买的是广告时间,实际上他们购买的是明年的经济发展。

之后,这句话被引用为经典。

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转变带来的阵痛难以避免。

郭振玺说,不必担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依然要寻求品牌打造。“他们会更注重把有限的预算用于优势媒体来进行投放。”

今年央视招标会的口号是:“新高度,新起点”。央视如是,如整个国家亦如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巨变 篇5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C.1988.9——1992.2 D.1992.2——2003.10 2.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3.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4.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5.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 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6.()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C.1988.9——1992.2 D.1992.2——2003.10 7.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8.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9.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B.和平C.保持现状

D.赶英超美

10.下列哪一项不是十四大的内容?

A.把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思想变成我们全党的一个纲领。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D.提出邓小平理论。

二、多选(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1.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理论上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A.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B.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C.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以下属于改革开放经验的有哪些?

A.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B.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解放思想要一劳永逸

C.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该放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D.改革的推进要从难到易,由点到面,逐步深化 3.关于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表述正确的有哪些?

A.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B.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之间的关系。C.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D.边实践 边总结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的理论准备。4.以下属于改革开放第五阶段特点的是哪个?

A.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创立市场经济体制 C.综合改革 D.制度创新

5.邓小平同志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表述是什么?

A.稳定压倒一切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D.发展是改革的前提条件,压倒一切

三、判断(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1.中国改革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改革可能以不彻底告终,形成事实上半计划经济,半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 错误

2.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正确 错误

3.理论上从改革史的角度看,南巡谈话解决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正确 错误

4.我国的改革和开放不是连在一起的,改革是改革,开放是开放,互不相干。

正确 错误

5.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的重大问题实际上都是围绕经济体制、所有制、分配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正确 错误

6.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该放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正确 错误

7.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改革个前提,改革开放必须保持稳定。

正确 错误

8.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确 错误

9.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主题就是抓住时机加快发展。

正确 错误

10.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这一阶段理论创新的焦点问题是计划和生产的关系问题。

深圳改革40年巨变有感 篇6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40岁生日。

当第一缕晨光唤醒这座城市,站在莲花山上俯瞰深圳,城市画卷徐徐展开,美丽而壮观。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来路,改革开放大潮似劲风鼓帆、巨轮破浪,一往无前。

40年来,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路大胆探索、一路改革创新、一路快速发展、高歌猛进,迅速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我们国家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史上的奇迹,成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精彩缩影。

生日快乐!深圳经济特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巨变 篇7

丁俊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

王之泰北京物资学院教授

王宗喜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

王德荣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

包起帆上海国际港务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武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朱道立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李忠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主任

李德水国家统计局原局长

汪鸣国家发改委运输研究所副所长

何明珂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院长

吴清一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原所长

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徐寿波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冠巨传化集团董事长

黄有方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巨变 篇8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30年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30年,经济制度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的变化,正如邓小平1984年所说,“这几年进行的农村的改革,是一种带有革命意义的改革”;农村产业结构以至城乡关系在计划向市场的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时期;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运行开始转入现代社会经济即新农村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步融为一体。农村改革30年其来势之猛,速度之快,变化之巨,远为人们所始料不及。中国农村的改革进入第三十个年头,其业绩超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经验,不能不令国人振奋,世人惊叹。

从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敞开农村改革大门;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市场配置资源;从农村税费改革到义务教育“二免一补”;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到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景象。

1 大包干红手印昭示出一个方向——农村经济的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改革

改革开放的阳光最先照到农村,但阳光是农民迎来的。“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安徽凤阳,1978 年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只有18户的小岗村家家讨过饭。此年11 月24日晚,小岗村农民立下了一份大包干“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粮要钱。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因“契约”上按满了手印,有人称之为大包干红手印。小岗村农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冒着风险,提出“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开路先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率先闯关。

闯关的结果是农村经济的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改革,从废除“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重要的经济内涵在于,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与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分离,由此从根本上解决了在人民公社时期无法解决的按有效劳动进行分配的问题。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事实上已经以农户经济为主要的依托基础,连国家对农业税的征收都避开了土地的所有者而直接向土地的经营者征收。由于这一基础的变化,农村经济中的财产结构也逐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除土地以外的农业生产资料绝大部分已经集中在农户手中。在中央支持和推动下,“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归自己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统计,1978年农户所有的生产资料户均不到10元,到1997年已达到3300元,总规模超过7000亿元,占到农村全部固定资产总额的50%以上。每亩净增250斤粮食,第一次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大难题,并且农民有了剩余,有了现金积累,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57元增加到1984 年的355.33元。到1984年,中国农民过上了历史上最好的日子。

2 村庄里办厂,家门口上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怎么办?中央1984 年1号文件提出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村综合发展的经济制度,又为这些解放出来的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良机。1984 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创办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开始把原来的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赋予其新的性质和内容,使得乡镇企业从此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乡镇企业很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第一次结束了新中国商品短缺的历史,并使一部分地方、农民先富了起来,农民企业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异军突起,一亿多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这一改革使农民工总数超过农村人口的1/5,农民非农业收入超过了农业收入,每年民工的劳务收入高达6000-8000亿元,使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农村1%的农民成为老板,10%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乡镇企业的职工,农村经济出现“黄金增长”时期。

3 种粮不交钱,粮补到农田——农村改革由“取”转“予”

农民负担居高不下成为上世纪整个90年代农村久治不愈的“顽症”。为探索农民减负的治本之策,从2000年中央在安徽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至2006年最终取消农业税,成为近年农村改革的最大亮点。

它终结了2600 年中国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使得长久以来难以削减的农民负担得到了切实的减轻,与改革前的1999年比较,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多元。同时也标志着国家与农民间“汲取型”关系已被打破,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转折。

种粮不仅不交税,还有直补、良种补贴和综合直补政策。2004-2006年,全国粮食直补资金达到390亿元。补贴政策的实施,保护了农民种粮收益,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2004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连续3年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300 亿斤。正如种粮大户所说:

“农民种田不交'皇粮',还有种粮补贴,农民种田越来越有奔头了!”

4 学习读书不交费,合作医疗惠农村——教育医疗新举措

不学习无以改变贫穷,踏破贫穷必须抓教育。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9年义务教育问题,政府出台义务教育“二免一减”的惠农政策,迎来了农村发展教育的春天。从2005年开始,国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大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

为缓解农民看病的压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扩大。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了新型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大部分试点地区的农民自己交纳10元,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分别补助20元。

5 农业企业化、产业化、资本化经营渐成主导——`民办、民管、民受益

改革开放以后,当农业生产的基本核算主体转为农户,同时市场全面放开,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很快就显露出来。特别是一些大宗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的事情总是发生,农民损失惨重。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单家独户的小农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往往是滞后的,也就是说小农在信息处理上的成本与其收益相比偏高。而这一成本的偏高恰恰产生了小农户对组织的需求,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大转型,农业产业化的出现成了90年代农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农户为赢得市场竞争,自发地组织起来,或者在当地基层政府的推动下联合起来,组成了各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生产销售等合作经济组织。对此,党的十六大后给以充分肯定,支持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有效聚集和整合农业要素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个体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形式,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

6 新农村蓝图振奋民心

上一篇:赴台湾考察学习简报下一篇:小学安全月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