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共14篇)

《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蜡烛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 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目标达成:

1、通 过分析人物外貌、 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 :

【课前展示】

1、预习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 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创境激趣】

背景资料  图片展示 作者介绍

【自学导航】

1、 认字读音

2、 文学常识

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 、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5、目 的寻读:为 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强化训练】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最后一段的含义?

【归纳总结 】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 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 -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反思】

封志莉

《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 篇2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导学案;课改;备课;知识迁移

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下,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让学生“学会学“就成了课堂改革关注的焦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下面就我在教学探索中用导学案实现由“教”向“导”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的粗浅做法谈几点认识。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是实现由“教”向“导”转变的有效途径。“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出发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精研教材,充分考虑学情、学法、学生的情况下编制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物质媒介。

一、利用导学案做好预习、备课工作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精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有的放矢,体现精炼、适度。其次,更要研究学情和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之后,编制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本学科特点的学案。最后,设计的导学案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应有质量,围绕学生如何学得轻松、学得丰富、学得有效去设计。习题导向要具体、明确,切忌含糊不清。且应围绕学习目标,由易到难,确定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有质量的提问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

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和脉络。在此基础上独自或小组合作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写下思考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二、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的过程,即先教后学,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联系。教案的编写也只是注重基本知识的罗列,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老师的,即使有少量的提问,也往往是优等生唱“独角戏”,课堂的实效性不大,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的过程,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获取,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的设计实现了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常常出现“一刀切,一锅端”的弊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的局面,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改观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但绝大部分都是在追求怎么让自己讲的课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的知识更多。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表情一片木然,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教学过程切忌把课堂“放羊式”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自学不管不问,甚至把导学案当成课外训练。而应该重点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适时进行指导,发现并记录易错点、疑惑点,便于在课堂上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及时予以解读,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予以纠正,将“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及时拉回到正常的课堂学习当中。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正确引导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四、课堂达标测评,实现知识迁移拓展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测评题,做到精选精练,练习要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灵活,针对性强。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检测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设计练习题的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主要是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题目,尤其是非选择题,在设计时应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查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

五、重视课后阶段的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堂课讲完并不代表一节课就此结束。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或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关注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或者课后随笔的形式将课堂中的亮点或不足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课改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使用导学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我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通过导学案的应用,有效地把教师的教与引导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再进行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做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契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由单纯的“教”向“导学”方面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不屑的努力,勇于探索、创新,相信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切入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也一定会迎来人生路上教育改革的春天。

蜡烛课文预习导学 篇4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鲸》导学案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

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学习难点:

1.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并练习用说明方法仿写句子。

2.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知识链接:

鲸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80多种,我国海域有30多种。一般都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口中有须无齿,称须鲸,鼻孔两个,如,长须鲸、蓝鲸、虎头鲸;另一类口中有齿无须,鼻孔一个,叫齿鲸,能发出超声波,如,独角鲸、虎鲸。鲸的体长从

1米到30米不等。须鲸的种类虽少,但个头都很大,已知的最小的一种体长也超过6米。

1、地球之最——蓝鲸

蓝鲸是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动物你,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公象体重的30倍左右。

2、“口技专家”——白鲸

白鲸是鲸类王国中最优秀的“口技专家”它们能发出几百种声音,而且发出的声音变化多端,让人惊叹不已。

3、海中霸王——虎鲸

虎鲸属于齿鲸类,是鲸类中较小的一种。它最大全长不过十米,体重7吨—8吨。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达标提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达标检测:

1.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划出新词,并给课文后的生字注上拼音,并组一个词写在书上。

2.比一比再组词。

惊()

肢()柿()

抬()吨()

鲸()

枝()

肺()

胎()顿()

3.这篇课文从

方面介绍鲸。(用二字词语概括,并批注在自然段末尾)

4.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在书上做批注。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达标提示: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研读内容: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领悟说明的方法,再按要求填空。

在这一段话中,作者用了、、等说明方法说明鲸“大”。首先,作者用

作比较,说明鲸体型

;然后列举数字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

;最后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将它的与

作比较,说明鲸大。

2.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鲸的,第三自然段介绍鲸的。

3.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课文从、、、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1)须鲸吃:

;它们吃的时候:

齿鲸吃:

;它们吃的时候:

(2)用图画出须鲸和齿鲸的水柱形状。

A.须鲸水柱的形状是:

;齿鲸水柱的形状是:

B.用图画出水柱形状:

须鲸

齿鲸

(3)读鲸睡觉的段落,用图画出鲸睡觉的样子。

(4)读全文,思考:鲸不属于鱼类的原因有:A.;B.;C.。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用横线在文中画下来。(提示:先画出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上说明方法,然后在下面总结本课所用到的说明方法:

5.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1)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2)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3)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小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是一篇,介绍了鲸的、、和

等方面的知识。

当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lán

jīnɡ

féi

zhū

shànɡ

è

guò

zi

fèi

gāo

ǎi

pàn

duàn

tāi

shēnɡ

2.读下面句子,把说明方法写在括号里。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2)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3)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4)鲸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5)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3.写话练习。

(1)写一段话,至少用到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学案导学教学反思 篇6

我们学校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通过两个学期的“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我们逐步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的学习气愤也与以往有了根本的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以前相比也迥然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大幅度上升。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较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是我个人对《学案导学》的认识:

一、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理念

1、理顺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导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

4、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借助导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也指出了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就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使教学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1、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较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载体,体现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按照课堂预习、小组交流、展示提高、达标训练、巩固练习的程序进行,教师再课堂教学中进行适时点拨,从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以自主权。

总结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我以为:

1、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的方法,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很好的作用。

2、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在设计和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注意学生的要求,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和对不同学科特点的研究,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3、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不容乐观。应该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设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导学案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应进一步加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充分利用导教学改革的东风来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英语“导学案”设计与应用 篇7

一、初中英语“导学案”设计的作用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导学案注重学生主体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主,教师运用具体的英语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英语的世界里进行探索性学习。诚然,导学的有效性成为导学案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

2.指导学生分层次学习。学生是有个性的学习主体,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在学习中也要分层次指导。目前初中英语的教材多呈现篇章的结构,对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语感以及英语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要注重教材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这样才能使导学案的设计更具有效性。知识的层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研究教材在知识结构上的呈现次序,便于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等逻辑顺序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学生的层次性使其对于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考虑,便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

二、初中英语“导学案”设计与运用

(一)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彻底吃透教材的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学进行分析,分别准备出教案和学案,充分体现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教案的设计要严格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合理地设置学生学习的步骤,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八年级Unit 2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一课的导学案中,在成果的展示环节里,我安排了选词造句,按照语法进行组合,根据句子观察频度副词使用的区别、表格填空、问答口语练习等,都以完成下列课堂目标为核心。

(1)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How often do you...?

(2)掌握表示经常、总是、从不、有时等相关频度副词的使用以及其在句子中的位置,能够和“every day、once a week”在句子中的位置区别开来。

(3)通过课堂各项练习,使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二)导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

1.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得很多学生的见解,在小组学习中经常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竞赛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合作的意识。

三、学案导学过程的设计与运用

教师在导学案中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对于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给予指点和帮助,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还要传授学生解题的思路和规律,使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此外,教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详细解释,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练习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其学习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设计Unit 4What would you do?导学案中,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帮助他人,面对突发事件时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中掌握虚拟语气的使用:What would you do if you...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并在虚拟的情况下学生是如何去处理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题的练习使学生会用虚拟语气提建议,学生会用虚拟语气谈论一些事情。

综上所述,导学案的设计在教学中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精神,便于学生通过探索独立掌握知识。此外,导学案的教学还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以“学案导学”实现有效教学 篇8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十分关键。而学习积极性是由学习动机引发,伴随学习兴趣形成并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我将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有机组合,四人或六人一组,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比如,课堂讨论时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再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以打破原来课堂上注入式的单向教学模式。又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鼓励他们积极交流,谈出自己的见解,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小组同伴共同探讨。相互解疑,“以兵练兵”,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巧妙预设,引导学生有效生成

很多教师觉得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我却认为,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在师生的互动中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好的学案就要以学生的自主“生成”为载体,通过教师备课来“预设”,有效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三注重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传统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这样的课堂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探究、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的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调整心态向更高目标迈进,获得更优的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知识结构、智力因素、思维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我觉得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强调他们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对他们进行“横比”。因而,我十分注意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观察他们进步或退步的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我會在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并要求家长每周给自己的孩子评分,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及时进行自我审视,不断总结和反思,促进他们潜能与创造性的发挥。

四引入竞争,鼓励学生不断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抓住中学生活跃、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比赛的办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做有难度的选择题、判断题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又快又对竞赛”;分析说明题时,大多数学生觉得冗长、“烦”,我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无错竞赛”;在每一单元整理知识结构图时,我也引入竞赛机制,让学生互出考题,相互挑错。在这些环节中,因为关涉到小组的竞赛成绩,每个学生都会认真观察、思考、修改,教学效果远远胜过老师的讲解。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有效”才是好方法。一学期的“学案导学”实践证明:在不断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在认真解读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将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编写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为目的的学案,是我们用来导学的好素材,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

成功)有效教学导学案 篇9

年级:

九 科目: 语文 主备: 田慧平辅备: 牛金爱 柳文华 审核: 牛晋山 时间:

学时课题:

《成功》

(2 课时+ 20 分钟自习课)主讲:

一、教材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2.读经典,需要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的世界。因为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字风格,所以读经典就是要读作者。

二、学情分析:

三、导学目标:

1、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自身及他人经验对成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3、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地把观点完善起来的论证方法。

四、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地把观点完善起来的论证方法。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五、导学方法:自读,互相答疑

六、导学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

2、积累文中的成语及关于成功的名言在摘抄本上。

七、导学过程:请教师列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问题若干,并给出小组解决问题、展示及评价办法与方式。【课堂讨论】

一、学牛吃草:大量进食——感知文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

二、学牛吃草:不断咀嚼——研读文本

1、对构成成功的三个条件,作者分别持什么态度?又是如何来证明的? 学生自由细读课文后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为力”。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又可以怎样修改或作些补充?

4、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王国维的“境界说”,体会作者引用这几句话的作用。学生自由朗读王国维的“境界说”,然后指名背诵,接着四人小组讨论并发表小组见解,5、对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质疑或对自己很欣赏的句子表明看法。

学生默读课文,自由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的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和提示;欣赏语句的由学生先评,老师补评。

三、学牛吃草:善于反刍——拓展文本

1、为文中作者的观点补充论据:

根据以下提示,请你思考与之有关的例子来证明,古今中外的皆可。

A、成功需要天资B、成功需要机遇C、成功需要勤奋D、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勤奋。学生互相交流思考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并强调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可略作补充,如: A、杨丽萍的舞蹈倾倒无数国内外人士,有人说她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B、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名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议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这样他们就与此奖擦肩而过。

C、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他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类似书中的成语故事有: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程门立雪等。

D、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2、对成功有自己的看法:

教师展示以下名言:对于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观点,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阅读体验等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认为成功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认为自卑是成功的障碍;有人认为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点滴的积累、需要大胆的尝试、勇于面对失败。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以持之以恒为朋友,以经验为顾问,以耐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望者。——爱默生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W(成功)=X(艰苦劳动+Y(正确方法+Z(少说空话)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互相评价,师进行小结: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创新,需要自信;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探索;也有同学认为成功是一种感受:难题攻克了是成功,考试进步了是成功,得到别人的赞扬是成功,得到他人的感谢也是成功„„,相信每位同学对成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那么,你渴望成功吗?你最近的预期是什么?你准备以怎样的行动来获得成功?

四、课堂总结——升华观点

我们时常会羡慕他人取得成功,慨叹命运对自己不公,学完季羡林老先生的这篇文章相信每位同学

都知道该如何去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脚踏实地,勤奋不懈就能成功。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确定目标,勤奋努力,抓住机遇获取成功。

八、课后拓展: 学以致用——赏心悦目

1、作文《我看成功》,不少于300字。

2、课外阅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永远的悔》、《春满燕园》等作品。

九、参考文献:

《孙权劝学》导学案设计 篇10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资治通鉴》,提供了《孙权劝学》的导学案,快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导读指导】

一、有关文中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请君入瓮 口蜜腹剑 桃李满天下 冰山难靠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学习步骤】

一、朗读课文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自检:A,好 B,还需练习】

2.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小组互读,检查朗读情况。【组内竞赛:组长指名朗读,组内评选优秀诵读者】

4.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掌握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 )以军中多务( )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 自以为( )大有所益

及( )鲁肃过寻阳 即更( )刮目相待

蒙乃( )始就学 权谓( )吕蒙曰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过: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孤: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 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3、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就你对课文的了解,完成下面的板书。

对部下既 ,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性格特点

孙权 劝 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性格特点

吕蒙 学

敬才爱才, ,对朋友的进步 。

性格特点

鲁肃 学

5、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四、合作,理解探究

深入理解课文,探究人物人格魅力。

1、品味孙权的话语,你认为孙权说话的技巧在哪里?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什么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2、鲁肃对吕蒙“刮目相待”后,为何“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堂检测】 拓展延伸。(文言文阅读练习)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 就学:

惧: 自若:

3、根据短文意思用竖线断句。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

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 译文: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译文:

(3)学何所至矣?

译文:

5、你认为“孟母”为何“断机”?

【课堂反思】

我的收获:

初中语文课堂之“导学案”设计 篇11

“导学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那么,下面我就结合我校语文组“导学案”的设计谈谈自己对“导学案”设计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导学案”设计前教师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新的导学案引起教师对自我角色进行思考,这是痛苦的事情,因为不少教师热衷、沉溺于过去的角色,习惯于“旧我”,多年一贯制,说改就改了?那些知识与能力我不讲他们能会?自我角色的重新认识不大容易,但是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下也得慢慢变化,自我角色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备课期间,教师是高级“厨师”和“营养师” 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厨师”要考虑同学们饭菜的质量,联想文本以外的“黑色”“黄色”“灰色”因素对绿色教学的干扰、冲击,精心设计重点研讨的题目,限定数量。营养师要考虑食品的营养搭配,讲究营养的质量,考虑课堂中的学习目标表述,考虑能力训练,考虑学法安排,考虑课外延伸,考虑文本深度探究,考虑课堂学习时间管理等等,展现教师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计划性、可操作性。

2.在课堂里,教师是“服务员”“同伴”和“导演” 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候,倘使发现思维故障、思维漏洞举手示意,或者有同学在教师巡视时轻声询问,教师就以“服务员”的身份及时为他们服务。教师接受咨询,帮助解难,或者小声跟个别学生讲解,或者到前面给大家点拨。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同学们集体活动的过程,就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一两个小组的学习活动,这个时候你就成为他们的学习“同伴”。如果你想要同学们对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中的“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理解到位,就可以这样设问——作者说我们“都是苦旅者”,作品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用来解释?请读给大家听听。教师这个时候引导他们筛选信息,引导他们有表情地朗读,引导他们挖掘人生旅途的苦与乐,引导他们进入角色理解作品的主旨。教师这时就充当了“导演”的角色,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3.在批改导学案的时候,教师是“纠察员”和“档案员” 教师以“纠察员”身份出现的时候,是要发现没按时交导学案的同学有哪几个,发现导学案中的答案修改有没有使用“双色笔”标明自己的思维过程,发现导学案中能力训练点上还存在什么问题(是语言表述的问题,还是思维质量上的问题)。教师以“档案员”身份出现的时候,除了将上述问题记录下来以外,还要搞清楚是哪些同学问题比较大,这个“档案”可以借助“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来记录,便于个案追踪观察研究,便于作为案例跟他们个别交谈,促其深层次地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

二、“导学案”的设计应与组内集体备课相结合

“导学案”应是组内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组内教师发挥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最优的共案。

1.组长分配导学案编写任务 为了给主备人留足导学案的编写时间,建议每月、或每半学期,按“教学单元”安排导学案的编写,并集体研究确定本教学单元所需课时数和学案数。这样,一是有充足的编写时间,提高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更是能够保证一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的完整性。

2.主备人编写导学案初稿 主备人根据自己分配的导学案编写任务,充分研读教材,根据大纲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确定每课时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前案、课堂案、课后案。

课前案根据本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预习,不宜设计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预习问题。预习问题也不是整节课的内容再现。若本课时需要知识铺垫,也可适当设计铺垫问题。

课堂案首先设计第一个教学任务为复习回顾、知识铺垫、预习检测环节,为了适应我校低重心教学的策略。然后将本届把教学目标设计成学习任务,遵循“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一个学习任务达成的教学方法,遵循“先自主、再合作、争展示、精点拨、重归纳”的原则。

课后案首先设计复习环节,消化当堂知识,梳理知识网(树)。然后设计上交作业和课后检测环节。

3.集体备课研讨、完善导学案 主备人下发导学案初稿,本组老师老师认真研讨。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课前复习案引领学生预习的问题设计、课堂学习任务的划分、任务问题的层次设计、课堂检测的选择、课后案的设计,学习任务选择的教学方法、难点的突破,一一研讨确定。全组老师在导学案初稿上认真记录修改、完善意见。

4.主备人修改、完善导学案 主备人根据集体备课记录的修改、完善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导学案。

5.审核人审核、确定导学案 主备人修改、完善经过集体备课的导学案后,再由审核人校对、补充完善集体备课商定的意见。

学案导学式教学须慎用 篇12

1. 学案导学式教学有悖于学生差异性原则

教学应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 合理筛选教学内容, 尽量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达到开拓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能力的目的。学生的认知差异表现得多种多样, 校与校之间、班与班之间、生与生之间, 同一学生不同学科之间、同生同学科不同学习内容之间, 不一而足。差异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更是教学的基础。成功的教学本身就要有差异性, 使优秀学生感到挑战, 一般学生受到激励, 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努力消除学生差异。

从学案编制来看, 学案看重的是围绕教学目标, 体现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便于教学使用。它呈现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唯一的, 不同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愿景, 不同秉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学案上很难得到尊重和体现。施教时, 以学案为唯一契机, 搞“一刀切”, 认为学案“放之四海而皆准”, 机械地使用。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很容易堕入“目中无人”的教学中, 怎么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隐患。

2. 学案导学式教学有悖于动态生成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不应是静止的蓝图、僵死的教案, 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应是一种流动的过程、动态的呈现, 体现发展的观点。真正的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 在相互交流、碰撞的循环流动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因此,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不是限制其生成性, 而是为了使生成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由此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学案一旦定型, 教学的内容、流程和方法, 学生思维的方式、角度和深度广度, 师生的配合程度等就都基本确定, 统一的学案成了教学的束缚。甚至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时间下的课堂都是千人一面的。其中即便有动态生成, 教师为了学案的一致性, 怕也很难兼顾。

3.学案导学式教学有悖于教师发展性原则

教学相长,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得到相应的精神享受和人格的提升, 得到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教师有别于纯粹的教育专家, 他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课堂和学生, 成长的阵地是教学一线, 用心捕捉源自于课堂和学生的信息而不断反思是教师发展的根本。

而学案的编制定稿是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 有的教师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 课前修改调整已无必要, 只需“照章办事”;课上依据学案展开教学是遵循教学规范, 是循规蹈矩, 创新也是多余;课后将学案上的作业处理完毕教学环节就结束了。长期的学案教学容易使教师变得麻木, 一味遵循学案思路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 毫无自己的教学特色可言, 这是教书匠形成的开端。教学反思这一本该自始至终自觉实践的教学活动一旦成了多余, 教师发展便失去了源动力。再者, 学案教学一旦沦为新式的照本宣科, 师生便很难进行真正的交流。教师无从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无法获得真正的教学灵感, 无法从教学中获得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和思路, 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

教育的本真究竟是什么?面对学案导学式教学, 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笔者认为, 任何新鲜事物刚出现都不会从里到外都是完美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本身有瑕疵也无可厚非, 但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都要有清醒的头脑, 在育人为本的理念下, 从教育本义和实际情况出发, 扬其长避其短, 不断调整, 以臻完善。

1.认清学案作用

学案是辅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方案, 是课前预习、途中解惑和课后巩固提高的全程跟踪辅导的蓝本。它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式问题、拓展并序列化的测试、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课后阅读, 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但学案只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为学生提供所必需的学习资料, 为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铺设台阶和指导方法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不是采用学案导学式教学都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学案教学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智慧和课堂驾驭技能。

2. 规范学案编制

学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因此不能简单地罗列学习内容, 更不能罗列大量习题。学案要能还原知识的来龙去脉, 体现求知的思维过程;学案要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 应该更多地提示学习的方法。特别重视“文本研习”“巩固提高”“分层作业”等环节的处理,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以实现掌握知识 (学会) 与发展能力 (会学) 的统一, 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的载体。

学案编制的范围越小越好, 至多以班级为单位。主张建立多层次的学案, 倡导同题异构。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设计成有层次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倡导开放, 推崇创造, 体现发展性。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是一份好的学案的基本要求。因此, 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3. 严格学案使用

倡导二次备课和深度备课。有教师认为, 学案的编制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 再次备课是多余的。尽管学案在制定时有集体讨论, 有思考过程, 有观点碰撞, 但没有具体的师生特点因素, 教师的教学风格, 学生的学习特点, 师生的配合程度, 都不能在学案上得以体现。学案只能看成是备课的最低线, 二次备课或深度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结合实际情况再次对学案内容进行筛选整合, 对重点知识进行再次梳理补充, 对教学流程和方法再次审视调整, 力求从源头上达到教学效益最佳化。

在学案的使用时机上, 笔者认为首尾很关键。学案在学生课前预习中使用, 可以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发现所学知识上的不足, 将预习中的疑问作好记录, 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学案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拐杖, 课堂重点解决的应该是学生在运用学案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教学活动将结束时, 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师生共同完成“总结反思”环节, 创造师生沟通的机会, 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鼓励交流提高, 拉近师生距离, 形成合力,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 发挥导学功能

学案导学式教学虽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但既是导学, 教师就要敢于放手, 善于引导, 多让学生当主角, 尽量使其自导自讲。“授人以鱼, 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无穷。”教师要调整心态, 教师仅是平等的首席。否则, 学案导学式教学会变味,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但自主学习绝不等于盲目地等学生主动学而教师不闻不问, 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首先, 教师要以学案为依托, 为学生示范选用学习角度、学习策略, 示范寻找并解决困难的途径, 示范进行知识的联系总结,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后, 教师还要就具体的教学进行学法提醒和提示。其次,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准确找到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便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即便在分层作业时, 也要鼓励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作业, 激发做作业的内驱力;做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 体验不同的自我需求;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作业, 让作业成为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和不竭动力的途径。

5. 凸显教学风格

《夏感》导学案和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

2.通过诵读、品味理解夏天的主要特点,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及对劳动的歌颂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赏析优美的句子。2.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芊芊细草()

黛色()磅礴().....贮满()匍匐()秋波澹澹().....

二、解释下列词语

急促: 黛色: 灵秀: 匍匐:

融融: 澹澹:

芊芊: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春花秋月: 磅礴: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的旋律。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五、积累有关夏的诗句

课内探究学案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人钟爱春日之明媚,有人独喜秋日之丰硕,有人醉心冬日之沉默„„但是夏天,好象总是寂寞的时候多。有位文人这样说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他是谁呢?

二、朗读课文,感知夏

1、朗读课文,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2、感知夏:读完梁衡的《夏》,说出给你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呢?

3、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对夏天作具体描绘的?(1)(2)(3)

三、研读课文,品颂夏

(一)精彩语段,品味夏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2、3、4段,揣摩语言,圈点勾画,挑选语段中你最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①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③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④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 2 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二)探究主题,赞颂夏

1、文本探究

(1)文章中说夏“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文章哪些段落语句体现出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2)“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大声的赞美夏呢?夏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2、创作背景

通读全文,想一下本文描写的夏是在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还是在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还是在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呢?

3、由人入文(1)作者简介: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2)对梁衡的评价:

“梁衡很谦虚;梁衡待人诚恳;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梁晓声

“(梁衡)他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

4、主题小结:正是因为梁衡有着一颗不需要强调的百姓心,所以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同情百姓的疾苦,讴歌百姓的辛勤。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我们描绘一幅八百里秦川火热的夏季劳作。

四、拓展延伸,比较夏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思考:结合时代背景,谈一下白居易的《观刈麦》和梁衡的《夏》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小结

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多元化开放性作业

一、积累梳理本课重点字词和精彩语段

二、阅读《四季如歌》之《夏》篇章,并做阅读笔记。

三、阅读梁衡作品(选做题)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篇14

教案之殇

我国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校苦抓;家长苦陪。

教案: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也称为课时计划。其核心问题是教学程序的安排或者说教学过程的设计。传统教案流弊:

1、传统教学最终被异化为教师“教教案”。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秀场。

2、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封闭式教学,最终导致僵化。

3、写教案被等同于备课,等同于上课。

4、写教案成了“拿来主义”——抄袭案。没有“落地”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定义:是一种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基本要素:

1、学习者及其需要的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

3、学习目标的确定与阐述。

4、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6、教学评价的设计。第二章

正名“导学案” 夸美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喧器、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课程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学改革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导学案内涵:

定义:在新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要素:学情调查、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选择、重难点预设、学习策略与学法选择、教与学的评价、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教与学的反思等。优点:

① 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

导学案设计具有科学的实践基础和先进的理念支撑。② 导学案是立足于课时或课题设计的方案。

④导学案在设计的主体和使用的对象上有侧重。⑤导学案设计具有互动性和生成性。

⑥导学案设计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⑦导学案设计的类型根据高效课堂来定。

⑧导学案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设计文本。⑨导学案体现了大课程观和大课堂观的概念。⑩导学案被喻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

我要走向哪里?(学习目标)

我如何到达哪里?(学习材料、媒体和学习策略)

我如何判断是否已达到目的地?(评价与修正)

教师要立足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以学为主”的原则来设计导学案,而且导学案的设计标准要力求最大限度的达到在学生借助教材、自主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展示、反馈达成目标,生成能力,培养情感。知识链接:高效课堂名词解释:

独学: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对学:同等学习程度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群学:学习小组内部学生间的学习。、展示:一是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进行成果汇报、交流甚至暴露问题的一种形式;二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成果汇报、交流甚至是暴露问题的一种形式。第三章

导学案设计行动研究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学,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做的研究是进行教学行动研究。要在“教中研”,在研中教,采取“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并与“自下而上”的教学理论相对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有效。

一、以生为本

1、相信学生。在导学案设计中,特别注重分层次设计题目,关注每一层的学生,为每一层次的学生准备的是自助餐式的练习,让尖子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饭,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学困生只要能解决完成相应层次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比尖子更高的评价。

2、解放学生。在导学案设计中,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设计开放的问题,创设生活的情境,鼓励个性的见解,引发学生的质疑,激起思维的碰撞,张扬生命的合力。

3、依靠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师只有依靠学生,学生学习的情感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潜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开发,个体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依靠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这是一条不可背离的教育原则,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泉。

教师要相信一句话: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答案到学生中找。

4、发展学生。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发展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发展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学生,从而实现对“全人”的教育。

二、以学为本

1、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依据。教不是目的,学才是止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六学:在哪里学(空间)、学多久(时间)、为什么学(学情调查)、学什么(目标与内容)、如何学(学习策略)、学得怎样(评价).四教: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

教师在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做好学情调查,带着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解决什么?

四不教:学生独学能会的不教,学生对学能会的不教,对子帮扶能会的不教,学生合作探究能会的也不教。

2、以教导学。

3、以评促教。

评价的四个维度: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功能。

评价的五个转变:由量性评价转变为质性统整,由甄别优劣转变为引领发展,由个体评价转变为个体与合作组评价的统一,由评价单一枯燥的认知训练转变为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由评价结论不求过程转变为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评价的六大功能:积极导向、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多元互动、记录成长。

4、自学为主。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三、行动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

2、目标性原则。

3、导学性原则。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导学案的突出特征就是导学,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合作性原则。

5、探究性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6、情境性原则。

7、层次性原则。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等。

8、实用性原则。

9、规范性原则。

10、创新性原则

下述五点是保证学生学习高效的必要条件,应高度重视:

1、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时,学生学得深刻。

2、当学生已呢知识被激活并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时,学生学得深刻。

3、当向学生展示新知识的全貌时,学生学得深刻。

4、当学以致用时,学生学得深刻。

5、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时,学生学得深刻。第四章

导学案设计要求

一、研读课标指南:

1、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3、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的具体指导。

4、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

5、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二、用好教材促发展:确立课程意思。树立新的教材观。

三、学情调查是起点。

四、分层设计重差异。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等。

五、学法指导在其中。

六、集智备课作保证。

第五章

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

一、基本规范

1、统一基本设计程序。

2、统一基本设计要素。学情调查、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选择、重难点预设、学习策略与学法选择、教与学的评价、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教与学的反思等。

3、统一基本课时容量。

4、统一基本设计版式。

二、复习课导学案设计基本要素

1、学情分析。

2、复习引导。复习内容、复习目标、复习重点、复习方法。

3、学习内容设计。

1、知识梳理

2、典型问题设计,3、达标测评,4、学习过程设计: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

三、试卷讲评课导学案设计。

1、学情分析。错题归类剖析。变式拓展训练。自我完善。学习过程设计。

四、导学案设计避免走入的误区

导学案设计教案化。导学案设计习题化。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导学案设计共性化。导学案设计提纲化。第六章

导学案使用

一、学生使用篇

(一)、导学案使用基本常识

1、导学案组成要素说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导学案上各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及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

2、导学案题头项目填写。组名、姓名等。

3、学习三宝的运用。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4、导学案要与教材结合使用。

5、导学案使用的时间要求。导学案一般提前发下来让学生果前预习(低年级学生不宜提前发),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二)、导学案使用的常规要求

1、课前使用——自学为主。独学要求学生要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基础部分,学有余力的可做拓展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用双色笔做好记号,自学时还要求学生能主动提出或发现新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渠道自行解决问题。

2、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反馈达标、整理学案:整理问题、整理知识要点、整理生成性的知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学习规律和方法。

3、课后使用:

二、教师使用篇

1、课前——独学检查、二次备课。

课前,教师要对本节课导学案学生独学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批阅,这次抽查类似于从小组中抽样。落实二个前置:学生学习前置,教师指导前置。

2、课中——关注学情动态、学法指导、学习进程。

教师角色:调查员、指导员、协调员。

展示是课堂上最精彩的环节,其精彩之处就在于课堂的互动生成、质疑对抗。导学案中达标测评部分若属于笔试测评,要力求课内独立完成。

教师要通过导学案或者现场的指导促使他们集聚问题,质疑对抗,激烈竞争,思维碰撞。这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前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在于抛答案,而是要围绕解决问题而“抛问题”——以问题激活问题。

如何解决好优生吃好和学困生吃饱的问题,这是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也是对教师协调能力的考验。

3、课后——批阅、辅导、反思、修订

教师使用导学案要做到“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也可对子互批、组内批、组间批、学科代表批、教师批等。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情况,必要时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要有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要根据批阅情况和学生的自主反思情况将问题进行统计整理,形成错题集。将若干个导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资料。

三、导学案使用的误区

1、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2、重课前预设,轻课堂生成。

3、重导学案使用,轻教材使用。

4、重导学案使用,轻导学案再设计。

上一篇:大学生班级工作计划书下一篇:舆情监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