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共10篇)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篇1

1、可行性论证:滑坡灾害的防治工程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致灾地质作用的调整和崩塌滑坡变形体的改造工程。首先需对滑坡区域进行地质调查,查明滑坡的险情状况,包括滑坡区域边界、规模、活动状况、稳定状况及危险程度;成灾危害情况,包括可能遭受危害的人、物、设施的位置、规模、价值及可迁移程度;影响治理工程实施的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诸方面进行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并提交报告,时间需10-15天。

2、地质勘查工作: 查明滑坡致灾作用的性质、成因、变形机

制,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计算评价滑坡区域的有关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数据。时间需10天。

3、防治工程设计:在前面工作基础上,根据滑坡的成因、危

险程度和防治目标(安全标准)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作出防治工程设计方案,时间需15天。

4、防治工程施工:根据工程设计方案,对滑坡区域进行防治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对策,迁移式影响

地质灾害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文针对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愈发突出的边坡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探讨。自1999年至今,南京市连续多次发生了工程边坡失稳滑坡地质灾害事故,如燕子矶太平小区山体崩塌滑坡、古平岗滑坡、水西门市民广场防洪墙段滑坡、广州路与宁海路交界位置高层建筑工地深基坑坍塌、江浦区某边坡下滑导致上部建筑破坏等等。

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边坡的防治工作,保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和谐发展。

1 工程边坡特征

1.1 边坡分布特征

南京市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由削坡、岗地开挖等方式形成的路坡、河坡、深基坑等永久性或非永久性工程边坡,具有分布较广,数量众多且规模不大等特征。

1.2 工程边坡特点

天然边坡在长期的剥蚀、搬运后一般都处于平衡状态。而在目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为了扩大建设用地,会采取高位削坡的措施来达到目的。这就势必会打破天然边坡的原有平衡体系,使得坡体坡度变得更加陡直,临空面进一步增大,稳定性大大降低,如果不加处理或处理措施不当,容易发生坍塌事故,特别是遭遇雨水冲蚀和浸润时,危险性更大。

1.3 边坡结构特点

南京地区工程边坡多数是单一结构的土质边坡,仅少数为土质和岩石组成的二元结构混合边坡。土质边坡由下蜀土组成,近水平产出,厚度数米到数十米不等。而下蜀土主要矿物组分是蒙脱石、高岭石等亲水矿物和石英、长石、云母等轻矿物。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土体的物理性能发生很大变化。夏季炎热干燥,使土体层龟裂,形成柱状节理,遇暴雨沿裂隙渗入,边坡土体湿化、膨胀,粘聚力、抗剪强度降低,重量增大,边坡的稳定性差。混合边坡上部为亚黏土、下部为岩石的二元结构和顶部土层厚度小、底部岩石层厚度大的特点,边坡的稳定性较高。

2 滑坡特征及类型

在南京市的工程边坡失稳事故中,所涉及的滑坡多数是土质边坡,且雨季是易发、多发时期。边坡失稳一般都是以势能释放为主。

在边坡事故中,很多影响是连锁反应所致,即迁移式影响。原来稳定的边坡在开挖一部分后,由于开挖部分未进行加固或未及时加固,开挖部分产生变形或破坏,产生的变形或破坏逐步转移,对临近边坡造成稳定性降低并产生变形甚至发生破坏的现象。边坡开挖造成的迁移式影响是由开挖部分影响的变形、破坏逐渐发展,并逐步对临近边坡造成影响。由于开挖坡体呈现局域性的应力应变集中,当应力超过材料的强度时,其状态不能稳定,必然造成局部破坏使坡体发生应力释放、应力转移和应力调整,在临近区域所受到的影响最大,该临近区域超过强度值又发生破坏,破坏面不断延伸,这种过程继续进行,最后将有两种可能性:1)破坏面完全贯通,直接造成临近边坡也形成贯通面,坡体发生大规模破坏;2)破坏面没有完全贯通,在伸展到临近边坡某一区域后就停止扩展,其前方区域的应力应变均未超过强度值。考虑迁移式影响,对于滑坡特征及类型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3 影响工程边坡失稳滑坡的因素

3.1 自然因素

降雨是影响工程边坡失稳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雨季是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和多发季节。大量降雨渗入土体裂隙,使土体软化膨胀,抗剪强度降低。土体自重和土体上建筑物荷载对边坡产生很大的侧应力,对滑坡可起到诱发和促进作用。

3.2 人为因素

不良工程作用是导致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1)高位切削坡脚,形成陡立的工程边坡,边坡的临空面增大,边坡失去平衡后失稳。

2)在陡立的边坡上或附近大量兴建构筑物,给边坡增加荷载。

3)边坡岗地上生活区没有合理的排水系统,使生活用水、降雨不能及时排出,长期浸泡土体,强度降低。

4)防范措施不合理,工程建设开挖斜坡时,没有按有关技术要求放坡,护坡墙位于滑移面之上,防滑作用不明显。

4 工程实例

4.1 实例一: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中学斜坡地质灾害治理

燕子矶中学处在丘岗凹谷地中,南、北、西为岗地,地层主要由上更新统下蜀土粉质黏土组成,植被发育,岗面起伏不平,校区岗前段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切坡,局部地段切坡后坡面陡直,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致使学校周围部分岗地斜坡在雨季常有小型滑坡发生,对坡下建筑物的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保障学校及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色华东局华建总公司于2005年,通过针对性采取排水、毛石挡土墙及混凝土挡土墙、人工挖孔灌注混凝土桩和锚杆等方法对斜坡进行了加固处理。图1为现场挡土墙照片。

4.2 实例二:江苏科学宫一期工程A挡墙工程

江苏科学宫A挡墙工程位于石头城路江苏电视塔西侧,西临秦淮河,地处古林公园西侧的山坡上。该段边坡治理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南段15 m为原塌方段。该区护坡工程由预应力锚杆、混凝土挡墙、人工挖孔桩及树根桩等组成。华东局于1999年9月对此护坡进行施工,于2003年3月结束。图2为施工现场照片。

5 工程边坡防治措施及对策

首先是经济效益方面。在工程边坡防治中,对防治方案的选择,一般以最低价中标的方式作为择优标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工程边坡不放坡,采取高位切削坡脚,留下陡立的工程边坡。由此引发的事故而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合理方案的费用,此类教训已经不胜枚举。其次是重工程地质勘察,轻地质环境评价误区;重地质灾害治理,轻地质灾害防治。各有关管理部门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非常重视,抓得及时,监管力度大。而对防治地质灾害的监管力度不够,在工程边坡防治方案的审批、施工质量的管理和工程验收等重要环节上管理不严,出现了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防治方案说了算的被动局面,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措施。第三是管理误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完善组织架构,构建专业骨干网络;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测,这是加强管理必须要加强的方面。最后是技术方面,技术措施一定要科学合理、系统规范、针对性强。既要重视对边坡现状的分析研究,又要重视研究对边坡可能产生潜在影响的各种因素。工程边坡防治工程要纳入整个工程建设项目之中,统筹安排。建设布局要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对边坡的影响,边坡的防治措施也一定要满足工程布局对边坡的要求。

6 结语

工程边坡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产生的滑坡地质灾害后果也是严重的,甚至是长久的,但它是可以防治的。随着市场运作的规范化,行政管理部门重视程度的提高,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展,地质灾害将被有效地防治,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将能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瑞.江苏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4(5):54-56.

[2]2007年度江苏省地质环境公报[R].南京:江苏省国土资源厅,2007.

[3]刘国恩.南京市区工程边坡特征与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江苏地质,2000,24(4):229-231.

[4]崔志勇,李为民,钟鸿.青海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预防对策[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56-257.

雷霆万钧的地质灾害:山体滑坡 篇3

这是一次典型的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有些也称“泥石流”。泥石流发生在北方,且洪水成分较多的时候,又可造成“山洪爆发”。

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爆发是我国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它发生时犹如排山倒海、雷霆万钧,造成的灾害也是非常巨大的。2000年4月,渝黔高速公路巴南区附近一条百米多长的山梁整体倾滑,其势万钧,不可阻挡,9名民工被乱石吞噬;2000年5月,成都茂县的一起特大山崩,一声巨响之后,蘑菇云状的烟尘从山坡升起,近百米的公路段消失,公路上的两辆越野车不见了踪影;2000年8月,云南盈江县一个电站附近,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将电站的4层值班大楼推倒,第四层楼被冲进盈江,楼内的人员被埋在泥石中;2001年4月,重庆武隆县仙女路西段发生山体滑坡,1.2万立方米的土石以雷霆万钧之势冲下山坡,将山脚下一幢9层民楼摧毁,74人丧生……

自然界中一些陡峭的山体,经大量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其坡体饱水失稳,于是会呈楔形高速滑下。地震也可以使本来处于不平稳的山体崩落下滑。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引发山体滑坡的人为因素越来越多:对山林的滥砍滥伐、不当的开山采石以及一些施工建设,都可能成为山体滑坡的隐患。如我国三峡库区,近20年来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多达70处。据专家讲,蓄水后也可能发生水库塌岸,或引发地质灾害。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篇4

湖南省滑坡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成生因素及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湖南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灾害类型繁多.分布广泛,灾情严重.本文重点分析湖南省滑坡地质灾害的现状、发育特征、成生因素及防治对策,对今后滑坡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 者:姚鹏 Yao Peng 作者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长沙,410007期 刊:科学之友 Journal: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年,卷(期):,(9)分类号:X141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高易发区

周边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篇5

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实地排查人员签名表:

安 监 科:

技 术 科:

矿 建 科:

地 测 科:

二0一0年六月 山西吕梁离石贾家沟煤业有限公司周边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山西吕梁离石贾家沟煤业有限公司

周边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目前,我矿把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首要任务,扎实抓好矿井周边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为此特制定矿井周边地质灾害调查调查报告。

一、成立地质灾害调查领导组 组 长:赵俊生

副组长:宋佶和、刘补生、林广仁、谢雪峰、贺双平成 员:张建新、任虎云、李金平、王文兴、薛 兔、田蛇保、李文林、何英杰、李 刚、张敬东 白建国、李 琦、二、地质构造

井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山西断隆的西缘,鄂尔多斯台拗的河东断凹部位,发育有近南北向的褶皱及高角度的正断层。区域构造主要有离石大断裂和中阳-离石向斜,本井田位于中阳-离石向斜中段东翼。

井田构造简单,基本上为一向西倾斜的平缓单斜,地层倾角在1~5°之间,平均3°。在大土河村及冯家焉村附近有次一级向斜发育。

三、矿井周边采空区情况: 山西吕梁离石贾家沟煤业有限公司周边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山西吕梁离石贾家沟煤业有限公司为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以晋煤重组办发[2009]25号文件整合的主矿井,整合后的井田面积为13.1501km2,由山西大土河永君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吕梁师家峁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吕梁离石区永兴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及一些“关闭矿井”组成。

根据永君煤矿地质资料描述的采空区有4号煤层原新崖上煤矿的采空区、原贾家沟煤矿二坑口范围内的采空区、贾家沟煤矿西南部采空区、原霍家坡煤矿西部采空区。

根据师家峁地质资料描述显示的采空区有原师家峁煤矿井田西部边界采空区。

根据永兴煤矿地质资料显示原永兴煤矿井田南部4号煤采空区。

四、相邻矿井分布情况

我矿井田范围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区内地形复杂,侵蚀冲刷强烈沟谷发育,井田内全部被第四系全新统、中上更新统,上第三系上新统所覆盖。井田内发育的地层由下至上有: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的地层。相邻矿井有:北邻山西吕梁离石王家庄煤业有限公司,西北部为山西吕梁离石炭窑坪煤业有限公司,西南部为山西吕梁中阳小土河煤业有限公司,东南部为罗家峁煤矿,东北部为张家沟煤矿,东部为贾北里煤矿,矿井周边村落有潘家沟村、冯家焉村、新崖上村、乔家庄村等,矿井周边地貌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现将各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汇报如下 山西吕梁离石贾家沟煤业有限公司周边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五、各地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

我矿组织安监科、技术科、矿建科、地测科于6月28日、6月29日经过俩天对矿井周边区域进行实地排查,地测科负责测量、记录数据。

1.地表采空区塌陷情况:

根据现场实地观察分析潘家沟煤业公司上部采空区、霍家坡煤业上部采空区、贾家沟煤矿二坑采空区以上地表均未发现任何地质灾害征兆,其中冯家焉村落周边,水土流失较严重,受地下采空区的影响地表有裂隙,裂隙分布较少,裂隙宽度在1—3cm,部分裂隙情况正在核查,山体有明显下沉情况,下沉高度20—30cm。我矿将对上述地区下沉情况继续做进一步跟踪调查,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一旦发现新的情况立即向公司领导汇报,采取措施保证安全。

2.乔家庄沟由于搬山、填方导致排洪沟不畅通。3.主、副斜井排洪沟不畅通。4.厂区、煤厂涵硐口有杂物。

贾家沟煤业公司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篇6

1 滑坡的形成机理

滑坡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环境改变, 是黄土、松散覆盖层、泥岩、页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易滑的岩、土分布区, 在降雨、融雪、地震、地下水窜、人工开挖坡脚等诱发因素诱导下, 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滑动。为了避免和消除地质滑坡这种自然灾害, 首先要掌握滑坡的形成机理。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岩土类型:岩土体所构成斜坡发生的滑坡, 如凤凰山倒班点基地。

(2) 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 产生的滑坡, 如油区滑坡道路。

(3) 地形地貌条件:坡度大于10度, 小于45度, 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如陈16-9井组井场。

(4)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 对滑面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如大路沟集输站西侧滑坡体。

第二个条件是外界因素的作用, 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 从而引发滑坡。主要引发因素有: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较为明显的地震;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 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或泄水等诱发的滑坡。如庄二联合站后山滑坡体。

2 滑坡造成的后果

滑坡会造成滑坡体上地面设施处于不安全状态, 随时可能造成安全、环保事故, 如油气建筑物和道路的垮塌, 地面管线和套管的断裂, 迫使油气生产不能正常运行, 不仅治理费用巨大, 动辄几千万元, 而且周期长, 动用人力物力大。

3 滑坡的预防

预防就得在油田进行建设时, 现场踏勘油田建筑物、油气水场站、井场位置、油田道路等, 然后勘察分析, 将其避绕开滑坡体, 摆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的环境上, 并对其周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 消除滑坡隐患。

(1) 组织工程勘察设计专业人员对参与油田工程建设的相关人员进行滑坡知识及常识的普及, 从钻前工程的井场坐标、钻前道路, 油田建筑物、油气站场选址以及油气水管道走向等进行滑坡识别的专业培训。

(2) 从宏观上掌握不稳定滑坡体的形态:

(1) 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 而且延伸很长, 坡面高低不平;

(2) 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 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 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 且有新生冲沟;

(4) 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 参差不齐;

(5) 滑坡前缘土石松散, 小型坍塌时有发生, 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 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3) 在道路、井场、油田建筑和油气场站等工程施工前, 做好工程施工方案的交底, 除合理避绕滑坡体外, 一方面杜绝工程建设施工中靠山坡开挖坡脚, 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另一方面避免场地推出的土方量堆集过大, 从而形成填土或堆积土新的滑坡体。

(4) 对已建在滑坡体上的井场、油田建筑和油气场站, 应建立长期变形观测系统, 随时掌握滑坡动向, 建立预警机制, 适时采取防治措施, 避免灾害发生。

4 结论

(1) 任何灾害都是可防可控的, 滑坡地质灾害也是如此。因此, 要从油田工程建设源头上抓起, 要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层层抓起, 有效建立工程质量资料档案, 预防工程滑坡灾害的发生, 避免滑坡带来的巨大危害。

(2) 提高工程建设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从而提高油田工程建设水平, 降低油田生产的安全风险和环保隐患, 保障油田生产正常运行。

(3) 严格履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确保按图施工和施工质量。

(4) 有力执行工程建设质量责任制度, 责任明确, 落实有效。

摘要:随着油田规模建设, 各类站场、井场、道路等地面建设工程逐年增多, 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灾害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尤以滑坡地质灾害为甚。本文在介绍滑坡的形成机理、造成后果的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长庆油田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典型滑坡, 从现场踏勘、治理方案制定、实施验收和效果监测等预防过程入手, 对滑坡预防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符合油田实际的滑坡防治, 并对工程建设管理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地面工程建设,滑坡,预防

参考文献

[1]李智毅, 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

[2]朱崇午.浅谈高边坡地质滑坡灾害防治.科技资讯, 2010 (5) :136

[3]张咸恭.工程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 1979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贵州;滑坡地质灾害;勘察;治理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贵州省的地貌结构为高原峡谷型,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西部的高原面地形相对平坦,东、南、北的山地峡谷区地势起伏较大,高原山地居多,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的地形特点导致滑坡灾害发生频繁,区内坡体目前仍受着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坡体形态还在不断演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危害巨大。因此,加强地质灾害勘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对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对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滑坡灾害概况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其发生机制是斜坡岩土体受到流水侵蚀、物理化学风化、大气降水、人类过度开垦等因素影响,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改变了坡度、坡脚、自身重量,加快了斜坡体的破碎速度,使得斜坡岩土体顺坡向下滑动。因此,滑坡的发生是斜坡体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滑坡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按滑体物质组成可分为堆积层滑坡、粘性土滑坡和岩层滑坡;按滑动面可分为顺层滑坡、切层滑坡和堆积面滑坡。贵州地处喀斯特东亚岩溶区的中心地带,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我国滑坡灾害发生最频发的地区之一。由于发生的次数较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危害。

2滑坡的引发因素

2.1气候特点

贵州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特点都利于推动或触发滑坡的发生与发展。据统计,贵州大多数滑坡灾害都是在雨季特别是暴雨时发生的。在旱季,物理风化对软质岩石及高收缩性的红粘土的影响较大,使得滑坡灾害不易发生;但到了雨季,各种水的作用促使大量滑坡重新发展,并产生新的滑坡。贵州省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年变化量不大,河流众多且落差大,流速大,降水量比较充沛,再加上当地地形破碎,水的溶蚀作用较强,地层受造山运动影响较大,使得贵州地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大气降水渗入滑坡体后,不仅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使得滑坡向下滑动的推力加剧,同时还软化滑带土,减少了滑坡的抗滑阻力。斜坡岩土体被风化、浸湿软化,或坡体侵蚀等都会推动斜坡的演变,甚至触发滑坡等斜坡破坏的产生。

2.2人为活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省城市化建设快速增长,频繁的大规模城镇建设等工程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形态、山体的坡度,再加上省内矿种开采的工程建设,不仅破坏了地表形态,甚至还破坏了地下岩层的构造。同时当地频繁的农业活动和地下水开采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改变了当地地形地貌和坡体水土状况。近年来贵州矿区过度开采,造成地下大面积采空区,而当地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修建又需要削坡填平、开挖坡脚,再加上技术限制和防灾意识淡薄,以及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极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3防治措施

3.1预防措施

预防是治理的前提。通过对不同特性的地质灾害体采用不同的预防技术手段,可有效改善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保护当地地表形态的稳定和生态环境,应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的相关程序和规章制度,制定土地资源开发整治规划的相关论证,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对潜在发生区进行一定的补救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加大绿化山坡,营造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建立不同行政级别的监测网络和快速、全面的应急系统,对地质灾害体实施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为后续的及时救援和安置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采取有效排水措施,引走地表水,疏干地下水;限制采矿的强度及其它强烈的人为活动,对近期无力防治的地质灾害点应采取避让搬迁措施。通过不同媒介进行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防治手段,不断提高全民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和防灾能力。

3.2治理性措施

通常情况下,对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成本和治理难度都很大。为了利用最少的工程和资金进行治理,达到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减轻滑坡造成的灾害的防治目标,对贵州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应贯彻“综合处理,及时治理”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强度,考虑行政界限,结合全省整体的规划布局,对该区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分区防治。根据各区域的不同,进行地质灾害的专项防治规划。对于规模较大,避让难度较大,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经济损失的灾害点,可以通过抗滑支档、崩塌治理、拦档、清除危岩体、防护网等滑坡治理工程措施。通过以往的经验,采用排水或支挡或排水、减重与支挡三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都取得了成功。对特大型成群分布的滑坡区原则上以避开为主,对不易避开者则摸清病害性质和原因,针对主要病因采取防治措施,对中小型滑坡予以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对于治理工程浩大,避让难度非常大,短期内又不会造成严重危害者,采取分散治理的办法;对于无法避让的灾害点,应采取整体搬迁避让的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是我国西南的资源、能源大省,随着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上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情况,导致的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逐年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通过采取预防及治理措施,对该区滑坡灾害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这些处理措施种类很多,各有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十几种具体防治措施,因此在实际防治滑坡灾害的过程中,可因地、因工程制宜地选用,达到最优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林.贵州山区两种常见地质灾害识别(崩塌、滑坡)与防治[J].低碳世界,2014,09期:119-120.

[2]孙全福,葛霖. 喀斯特高原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J].农业工程,2015,01期:44-47.

[3]孫善济,高午. 贵州省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特征及致灾模式研究[J]. 中国煤炭地质, 2013, 06期:51-53.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篇8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活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民以食为天”,“有土则为粮”。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水土流失,已严重破坏土壤资源,危害自然环境。严重的水土流失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

泉州市近年来频繁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因此,我们对各种诱发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人为水土流失、人为地质作用是造成泉州市滑坡、崩塌发生频率较以往有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提出今后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宣传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加强对滑坡、崩塌的预测 预报和综合治理。滑坡、崩塌既是一种地质灾害,也是土壤侵蚀的一种形式。

滑坡、崩塌是重力侵蚀的结果,是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引起的地面物质的移动形式。但诱发滑坡、崩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中。人为因素是造成我市滑坡、崩塌发生频率较以往有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诱发滑坡、崩塌的成因

一自然因素地质、地貌因素:我市位于欧亚大陆板东南缘,为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之间的俯冲带,地层发育较全,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较强,地质构造复杂,为滑坡、崩塌提供了发生的临空条件。气候因素:我市濒临太平洋,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海洋气团影响显著,气候温暖潮湿,岩石极易风化呈灰褐色、红褐色土状。夏、秋雨季多台风,造成短期间较大的降雨量,雨水浸泡斜坡上的风化土,常使土坡表土沿裂缝灌入,使风化土层与残积岩石表层脱离。雨水的重力、渗透、滑润作用破坏了原本山体的平衡状态,是造成滑坡、崩塌的主要内因。

二 人为因素

1.人为水土流失:我市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开发利用早,经济活动频繁,人为因素所产生的水土流失相当普遍,80年代及90年代初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均在3500hm2左右。

人为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面积破坏森林植被,特别是破坏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二是开发生产建设活动没有按规定和要求采取水土保持防护和治理措施,乱挖、乱采、乱堆、乱倒,据1999年调查,全市有642处较集中的采石、采矿,造成极强度水土流失1530hm2;三是农业开发生产中随意超坡度开垦山坡地,造成地表裸露。一遇大雨或暴雨则易形成较大的坡面径流冲刷和山洪冲击,引发滑坡、崩塌。

人为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滑坡、崩塌在我市占有较高的比例,2000年在惠安县辋川镇后任村、晋江市东石镇清透村的应岩山、市区大坪山发生的滑坡、崩塌共造成9人死7人伤等几起特大地质灾害,均是因取土、采石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而引发的。

2.人为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主要是指人为地造成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失去稳定而位移或崩塌。在我市主要表现在:一是采矿不按规范进行,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矿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二是修建铁路、公路、水利设施、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开挖边坡,使斜坡体下部失去支撑,形成人工陡边坡,三是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弃渣、填土等,给斜坡增加过大的负载。

◆防治对策

防治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要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市的滑坡、崩塌危害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是人为造成水土流失、人为随意扰动地表、地貌和改变地形引发的。滑坡、崩塌的治理,主要应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一是要科学配置排水设施,在可能形成滑坡、崩塌体的上游开挖建设排水沟,避免滑坡、崩塌体长时间受雨水冲刷、浸泡和山洪冲击。二是要在裸露坡面恢复森林植被,乔灌草相结合,增加岩土体抗剪强度和斜坡稳定性。根据我市在许多矿区的试验看,可在弃土石渣坡面种植菅草,成活率高,繁殖快,效果好。三是工程措施一般以在坡脚建重力式浆砌或干砌石挡土墙为主,对陡边坡要进行削坡.◆泉州水资源调查报告

我市虽地处东南沿海,但人均年用水量仅为1505立方米,一系列确凿的数据表明我市的水资源紧缺危机已逼近眉睫。我们从市水利部门了解到,我市2001年供水量27.154亿立方米,年用水量26.825亿立方米,供水量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但从国际通用水资源紧张地区的人均年用水量为1000——1600立方米的标准来说,我市人均年用水量为1505立方米,也属于水资源紧张地区。这还不包括每年的天灾人祸,如果遇到多旱年份,我市的水资源就会有不足的状况。

近些年来,泉州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对水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同时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和现有城市规模将获得空前规模发展,生活用水量也将迅猛上升,至2010年,泉州年用水总量将达到39亿立方米,比现有年均用水量25亿立方米增加14亿立方米,从而可能形成缺水8亿立方米左右局面。这个数字相当于现在全市用水量的1/3强。按这么算,到时泉州一年中约有100天没有水用!

紧缺的水资源还在不断地被破坏,据专家测算,晋江流域每年流失土壤达280万吨,仅流入东溪山美水库的泥沙就达33.2万吨,泥沙淀积已严重威胁山美水库的安全。由于历史上的过度砍伐,加上矿区开发与工程建设,致使安、永、德上游三个县的水土流失严重,晋江上游河床逐年上升,水质结构逐渐恶化。作为泉州的母亲河,晋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晋江流域蓄水量逐年下降,水质结构逐步恶化。

根据泉州市环保资料统计,2001年全市污水排放量达30564.632万吨,比2000年增加3100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4071万吨。

改善水质量,重点是什么

说到水问题,我市群众关心的尤为重要的还是晋江流域的整治工作。如何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呢?市环保局陈局长告诉记者,开展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水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是我市环保工作的重点和大事。就水污染问题解决而言,要突出标本兼治、防治结合。

我们认为水土保持很重要的一部份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只有人们都深刻意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但要保持好水土,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让人民掌

握好科学技术,特别是农民的科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合理地耕种,水土流失会逐渐减少。

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 篇9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矿山地质灾害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包括矿井突水、瓦斯爆炸、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对矿山地质灾害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是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本文对矿区地质灾害发生原因,表现形式与防治等对简要分析。

关键字:地质灾害,原因,表现形式,防治

一、前言

能源、冶金、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引起开采沉陷,从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必须采取措施对灾害进行防治。开采沉陷是指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1]。

二、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

当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范围之后,起始于采场附近岩体的移动和破坏将扩展到地表,引起地表变形,导致位于移动岩体内的井巷、峒室等以及位于开采影响范围内地表的房屋、建筑物、水体、铁路和管线等改变其原有状态,甚至破坏,称之为采动损害[2]。矿区开采沉陷引起的损害是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其实质是地下开采空间扩大而引起的岩体内应力变化且向其周围介质传播扩散的结果。岩体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介质,它不仅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岩层组成,而且还由于褶皱、断层等各种地质作用而产生了大量的不连续面。在一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开采引起的岩体应力变化,并向采空区上方岩层至地表传播扩散,按形变程度不同,可分为冒落带、断裂带、离层带和弯曲带。这4种变形带的出现完全取决于由开采强度所导致的应力变化程度。从空间上来说,若地下开采的范围较小,开采煤层的埋藏深度较深,则开采沉陷波及的范围往往只局限于开采区域周围的岩体;若开采范围较大,开采煤层的埋藏深度较浅,则开采沉陷波及的范围就会从岩体迅速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移动。

所谓地表移动,是指采空区面积扩大到一定范围后,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和变形的过程。在开采影响波及到地表以后,结果是受采动影响的地表从原有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方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得多的沉陷区域,这种地表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地(下沉盆地)俗称采煤塌陷地。同时,在地表移动盆地的外边缘区,地表可能产生裂缝;而在急倾斜煤层开采条件下,地表则可能出现漏斗状塌陷坑。这样,在地表移动盆地、裂缝及塌陷坑等灾害现象形成的过程中,改变了地表原有的形态,引起了地表高低坡度及水平位置的变化,从而对位于影响范围内的道路,管路,河渠,建筑物,生态环境等等,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三、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

3.1 采矿活动直接影响矿区内的水源

地下开采造成上覆岩层原始应力的破坏,上覆岩层出现冒落、断裂、离层、弯曲等现象,当破坏发育至地表时地表出现下沉、裂缝、塌陷坑等破坏形式[3]。这种破坏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面降水的径流与汇水条件,使地表水通过裂缝渗入地下,引起河流水系的流量减小,严重时地表河流水系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采空区上覆岩层受到破坏,岩层裂隙更加发育,上覆岩层的含水层在水位和流向上受到干扰,地下水沿着发育的裂隙加速向采空区或深部岩体渗漏,使水位降低,严重时导致地下水疏干,井泉干涸。3.2 采矿活动对地表建(构)筑物造成影响

开采引起地表沉陷,使地表出现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等移动和变形,不同程度的引起地表建(构)筑物的破坏。对于矿井井田范围内大量的建(构)筑物来讲(诸如自然村庄、永久性纪念物、铁路、公路、工业广场等),由于地下开采活动,位于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将受到破坏,严重时将失去原有使用价值[4]。如阳泉矿务局四矿前家掌中央风井,由于受采矿影响,造成中央风井错位而报废;潞安矿务局屯留矿井铁路专用线大部分位于塌陷区,最大塌陷深度在4 m左右,地表倾斜达30 mm/m以上,致使该铁路营运受到严重威胁。至于对居民住宅的破坏更是屡见不鲜。3.3 地表塌陷与裂缝等不断发生

采矿活动引起大面积的地表塌陷,据不完全统计,至1996年全国煤矿范围内约有30万公顷塌陷面积,平均每采万吨煤塌陷面积0.2 公顷,在塌陷同时,地表出现高度、深度不等的裂缝[5]。如位于阳泉矿务局井田范围内的狮脑山,由于塌陷造成地表形态损坏,形成长300 m,宽1.2~1.3 m,深0.6~1.5 m的大裂缝,使地面产生高低不平。1995年,山西省孟县青城村北侧,煤矿采空区突发塌陷,范围达4万余平方米,使村庄80%的民房产生裂缝。1994大同黄土坡煤矿采空区塌陷,致使楼房倒塌,21人死亡,40多人受伤。3.4 煤层瓦斯突出透水事故不断发生

一方面,由于高强度的开采,使地下采场应力失去平衡,这时赋存在矿体中较为稳定的瓦斯在突然失去平衡状态下突出,再加上未有防范措施,而酿成重大恶性事故;另一方面,由于中小矿区乱采乱掘,科学技术及装备落后,加之不讲究科学管理,盲目追求产量,在超采情况下,瓦斯浓度急剧上升而引起爆炸。山西省临汾市河底煤矿1998年12月份发生的特大瓦斯爆炸,造成47人死亡的恶性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个体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挑肥拣瘦,越界开采,随意在大矿井田内乱采乱挖,使国营大矿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恶性事故不断发生。如西山矿区由于个体煤矿的非法开采,于1996年8月4日发生洪水淹没官地和杜儿坪两个特大型矿井的恶性事故,死亡60多人,一次经济损失就达2.4亿元之多,损失之惨重,国内罕见。3.5 采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研究表明,地表坡度的变化是引起土壤侵蚀与退化的主要因素,地下开采引起地表塌陷形成塌陷盆地,从而使地表坡度发生改变。当地表下沉达到稳定后,地表产生的附加坡度大小取决于地表倾斜的程度,而影响地表倾斜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同地区、不同采煤方法所引起地表的倾斜程度差别很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地表达到充分采动后其最大倾斜值在120~130 mm/m之间,相当于使地表产生的附加坡度值为7°。由此将引起地表发生中度侵蚀。可见,地表塌陷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将不容忽视。3.6 采矿引起山体滑坡频繁发生

当山体坡度超过25°,地表为砂质粘土和坡积物时,由于长时期受风化侵蚀或水流冲刷而处于自然平衡的临界状态,当受到采矿影响时,很容易出现裂隙、滑动,继而出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调查资料

表明,由于受采矿影响而引起的山体滑坡在山西各矿区已多次发生如西山矿区由于采矿而引起的坡体坍塌、崩塌等突发性的明显采动滑坡180余处,滑坡影响面积约3平方千米.阳泉矿区二矿大南沟口古滑坡因采矿影响而发生新的滑动,使滑体推动下方二级台地蠕动,导致附近石太铁路路基向桃河推移了近20米,使道床鼓起,被迫改线重修,损失近千万元。3.7 采矿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危害程度及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十分严重。

3.7.1 对水资源的破坏使矿区内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受到影响[6] 由于水源的破坏,直接影响到矿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根据对山西统配煤矿的调查了解,由于工业用水的严重短缺而使矿区经济损失达10%~20%.而矿区开采影响范围内80%的农村缺水,缺水人数占农村总人数的60%以上,严重干扰了矿区内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由此而引起的矛盾日益尖锐。为解决农民日常生活用水,矿方不得不每年化去大量资金,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负担。3.7.2 采矿影响造成地面建筑物自然景观和人工生态等的破坏

研究表明,一般砖木结构建设物的允许的临界变形值分别为倾斜i=3 mm/m,曲率K=0.2×10-3/m,水平变形E=2 mm/m[5].当然不同的建(构)筑物所承受的变形值也不一样。底面积小的高大建筑物和大型机械设备对地基的倾斜变形非常敏感,长形建筑物对水平拉伸和曲率变形很敏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地基的下沉和水平移动要求很高。但不论何种建(构)筑物,当受到采矿影响而不采取保护措施时,可能由于地表塌陷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或破坏,严重时将失去其使用价值。另外,当水平拉伸变形大约在1.0~2.0 mm/m时,象砂质轻亚粘土质黄土覆盖的地表将出现裂缝,裂缝的大小与深厚比有直接的关系,严重时将出现阶梯状塌陷、塌陷坑等。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由于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危及村民安全而被迫迁村的已多达145个自然村,另有200多个村庄的民房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3.7.3 采矿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1)采矿可加剧土壤侵蚀,使土壤退化日益严重。由于地表产生倾斜而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坡度,使原有的径流发生改变,坡度大径流量大,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也越严重。另外,由于地表裂缝的产生,地表与地下水向深部渗漏,使潜水位下降,导致土壤湿度减小,使本来干燥的土地更加干燥。由于土壤侵蚀程度的加剧与土壤湿度的减小,土壤退化、沙化现象日愈严重,土地质量下降而造成弃耕现象,特 别是干旱山区更加严重。

2)采矿对植被的影响,使矿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土壤和水分是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采矿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地下和地表水体的破坏,必然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对山西省调查资料表明,在采矿影响范围内的农作物,一般轻度破坏造成作物减产为10%,中度破坏为10%~20%,重度破坏为20%~30%.当地表出现滑坡、坍塌等重度破坏时将造成作物绝产、树木和草灌死亡。使矿区内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四、矿区地质灾害防治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个系统工程,这不仅是矿山采、选、冶的事,也关系到矿山建设之前的地质勘探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7]。4.1矿山建设之前的地质勘探工作

矿床地质勘探工作的成果是矿山设计的基本依据。它的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地质勘探工作不仅要查明确切的矿石储量,而且还要查明矿床的地质构造背景,尤其是新构造运动的条件,还要查明矿床周围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总之,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质量极为重要的。该种报告的评定审查,必须要根据规范,严格进行。

4.2矿山采、选、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1)在开采过程中,导致事故的原因,多半是不按科学办事,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滥采乱挖,吃富弃贫,过量开采。当然,有的是使用采矿机电设备陈旧,还有的是使用假冒伪劣机电产品所造成的。

(2)采、选、冶过程中的三废治理,对废气治理,要着重改进窑炉的生产工艺,在回收和污染处理上狠下工夫;对废水处理,要改革工艺,更新设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特别值的提出的是,要效仿国外先进的废水处理经验。在这方面,美国用人造湿地来处理废水的经验是可取的;对废渣处理,要着眼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例如,煤歼石既可用作建筑材料,又可用于筑路,还可用于回填采空区。

(3)采空区和岩溶塌陷区要及时回填。4.3增加土地复垦率

矿山大量侵占可耕地,矿业活动致使水土流失和沙化以及盐碱化,这是个严重问题。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将采空区土地及废渣堆放场地进行复垦。要切实做好该项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二是要认真组织,三是要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复垦率。4.4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环节。例如,应用地震监测仪对矿震的监测,应用地面物探和遥感测定技术对煤层自燃范围和边界的确定,应用卫星遥感资料对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都取得了成功经验。

五、结语

矿区地质灾害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不可挽回的悲剧,我们必须重视矿区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工作,在采矿之前做好足够的分析与安全措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与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国清,杨 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1~37 [2]崔希民,缪协兴

浅议矿山开采沉陷学研究内容之延拓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篇10

关键词:大型滑坡 地质结构 物理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Abstract: Large amount of man power and resourse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literature review and site investigation, this ye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 landslides in west China were preliminarily divided to four groups, which are weak interface controled, key block controled, weak foundation controled and goaf controled landslides, respectively. The disaster modes of large scale landslide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including deformation body-potential threats mode, landslide-follow-up damage mode, landslide-high speed dry debris folw mode, landslide-dammed lake mode and landslide-surge mode. Detai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on type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ater modes of Gui zhou Xi shui landslide, Gui zhou Guan ling landslide and Chong qing Wu long Ji wei shan landslide.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ck and soil mass of the landslides were obtained for future research. Facilities for physical modeling of landslides were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andslides based on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discrete elements were conducted. The application of Acoustic liquefaction model and principle of equation of state substitution in simulation of landslides were also carried out. Large scale flume tests of dry debris flow were simulated by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achievement we obtained this year will enhance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aster modes for large scale landslides, broaden numerical simulations methods for the iniation and movement of large scale landslides and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large scale lnadslides. One SCI paper that was supported by this project was published and four more papers were submitted to international journals.

Key Words: Large landslides; Geological structure; Physical model tests; Numerical simulation

上一篇:校园绿化环保宣传语下一篇:DIY饺子五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