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对策(推荐3篇)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篇1

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15129)金茂峰

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未成年人得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能够受到更多的教育和锻炼。但我们必须看到新的情况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对未成年人良好行为的养成至关重要。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家庭的诸多原因,使许多未成年人身上染上了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多年教育工作过程,笔者对此现象进行的分析。

未成年人得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且处在“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懂得了一些书本知识,但很不丰厚;他们有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但较脆弱稚嫩;他们奋发向上、个性突出,但往往容易消沉、缺乏理智;他们喜爱活动,但有沉重的学业负担;他们生理有了较快发育,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重视情感,但心里发育不健全。总之,他们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过渡期,处在生理、心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进来在新闻媒体频频见到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养成不良行为,做出了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深入分析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家庭的存在。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至关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每一个人从读书识字到认识社会,从依赖父母到独立生活,都要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家教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恶劣往往是引发青少年养成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

一、家庭结构不健全

家庭破碎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创伤。有的父母伤亡、残疾、离异等,使家庭教育功能欠缺或不健全,子女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约束,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伤害,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这些不良情绪可能导致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因而转向外界寻求感情慰藉,这就很容易被坏人引诱、教唆,养成不良行为。据统计犯罪率高达40%。单亲孩子、单亲家庭,1

已日益凸现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

学生左某,上初一时,由于父亲好吃懒做,经常赌博,母亲感觉没有指望就离异了。从此他就变得非常自卑,学习也没有了任何积极性,成绩也开始下滑。到了初二由于家庭缺少必要的监管,在社会上交到了几个不务正业的青年,时常旷课。

二、家教方式不正确

(1)家庭过分溺爱。有些非常父母过分溺爱子女,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迁就放纵,百依百顺,一味无原则地接受和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其好逸恶劳、自私自利、骄横任性、逞强好胜等不良行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甚至袒护包庇、放任纵容,使孩子走上邪路。学生金某,父亲弟兄几个,就他一个男丁,因此爷爷、奶奶当成了心肝宝贝。有时父母在教育小孩时,爷爷奶奶就会插手,说小孩还小,长大了自然会懂事的,你们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久而久之,在小孩的印象中,一旦犯点错误有爷爷奶奶顶着,因此胆子越来越大,在学校、家里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父母对他束手无策。

(2)家庭教育简单粗暴。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对孩子学习要求苛刻,子女稍有过错,就训斥谩骂或拳脚相加,实行棍棒教育,甚至撵出家门,使其流浪社会,结识一些品行不好的人,沾染不良行为,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学生陆某,父母离异,跟父亲一起过。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知道干活,但父亲脾气不是很好,加上家庭原因,逐渐酗起了酒来。每次小孩犯了一点小错,轻则大骂一通,重则被打一顿。因此小孩逐渐不敢回家,有时住到同学家里甚至整夜的泡在网吧里,后来对学习有点失去了兴趣,连学都不想上。

(3)家庭放任自流。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生意,疏忽了对子女的管理教育,对子女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不闻不问,导致子女在社会上放荡、小偷小摸、夜不归宿,甚至打架斗殴。

学生金某父母由于工作原因经常不在家,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平时也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小孩吃、住都在爷爷、奶奶家,由于是隔代教育,爷爷、奶奶的话根本就是耳傍风,时间一长,就成了无人监管的状态。由于学习上无压力,又没人督促,所以从一开

始不做作业,到后来索性发展到了旷课。经过几次家访家长虽有所重视,但由于是遥控指挥,作用不大,最后小孩只上了个普通的技校。

三、家庭环境污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不务正业,酗酒、赌博、行为不检点乃至违法犯罪,对识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意志薄弱、涉世不深的小孩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鉴于以上的几点因素,如果因家庭教育,使子女误入歧途,父母将遗憾终生。因此,必须校内、校外一起抓,作为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尊重子女的人格,平等地与子女对话、沟通思想,多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以身作则,给子女营造一个和谐、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使自己的子女都能健康成长。为此学校要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办好家长学校、积极利用网上家长学校等平台,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对策一:家长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随着家长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再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领子女的健康成长。

对策二: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家长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地爱。对孩子的教育固然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应该批评的地方必须批评。只要你说明批评的理由,把握好批评的尺寸和份量,孩子是会接受的。不顾原则无条件的爱不是真爱只是“溺爱”。过分的关心,过分的保护都属此类。

对策三:社会、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活动,共同研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通过培训让家长了解进入青春期阶段,特别是在十四岁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与朋友相处。这一阶段,父母应及时地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是予以各种各样的限制,而应鼓励孩

子发展独立性,帮助他结交品行好的朋友,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同时加强与学校、社区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反馈,形成大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未成年人不良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策四:学校可建立单亲家庭或家庭情况特殊的未成年人档案,倍加关心,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通过组织活动来努力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其感情世界。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不迁就他们所犯得错误,以严格要求体现爱心。引导他们热爱生命,勤奋学习。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的产生主要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这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并应特别关注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让我们共同联合起来,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篇2

1 搞好三大基础建设

1.1 端正学习态度

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谈心、读报听新闻、现身说法、榜样效应等语言感染形式, 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开展科技小组活动等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并体验当今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变化特点和趋势,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要求自己必须拥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和足以维系自我生存发展, 进而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各种技能, 懂得现代科学和管理, 优质高效地从事工作, 否则就难以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1.2 培养良好习惯

应使学生处处以严格规范的秩序、观念来约束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如生活中要求学生遵守作息制度, 按时休息、起床、用餐、看书学习、锻炼身体。再如起床后要叠好被子, 玩耍后要把玩具收拾好, 放到指定的地方。学习用品要与日常生活用品、玩具分开放置, 切忌乱拿乱放。学习中要求学生首先做到有计划。如每次学什么、在何时何地学、采用怎样的方法策略学, 都要考虑周到, 安排得井然有序。其次要做好学习准备, 如上课前准备好书本、笔等学习用具, 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把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学习上来。学习完毕之后等等行为, 对此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也就是说要想克服学生学习中的不良心理行为, 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并持之以恒。

1.3 优化内外力场

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首先是引导家长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有规律, 讲秩序。

其次是鼓励家长要有所追求, 对待生活和工作要有责任心。

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求知做人以及各种不良心理行为的消除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2 落实五个操作环节

2.1 建立健康档案

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是学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和思想教育的基本依据。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设计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使学校获得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个案分析, 以指导整个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开展心理咨询

为了帮助小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 克服心理障碍, 我们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学校的快乐小屋是专门为那些遇到的心理困惑的学生所设置的。当他们遇到挫折时, 当他们实践的不快乐时, 这里便是他们的避风港。

2.3 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一个多方联动的工作, 学校设立专职心理辅导员, 但心理辅导工作并不能仅仅依靠这些人进行。因此, 我们主张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工作, 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开展各利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学生中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各班辅导员结合班级中产生的共性问题, 开设心理辅导课, 引导学生用平凡的心理认识自己, 用安闲的态度学会朝气的生活, 用自信的力量使自己快乐的生活。

2.4 重视行为矫正

当我们面对学生当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及行为时,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心理及行为的原因, 深入家庭、学校调查,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行为矫正过程是学生自我判断力与控制力的实践过程, 教师要充分接纳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对其的关爱与信任, 充分倾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 了解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反复,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循循善诱, 在自控与反自控的冲突中提升其认识, 改正其行为。

2.5 加强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活动是指有心理问题倾向行为的学生, 通过社会认同、自我识别、角色扮演等活动, 提高心理素质的行为操练过程。小学生年龄低, 可塑强, 心灵空间很大, 就为良好心理构建提供了基础。学生的自主实践, 是学生一次次“照镜子”, “自悟”。在学生自我选题时, 就是一次对自我的判断与分析,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估, 就是一次自控与反自控的冲突。在这样的心理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

小学生不良心理及行为的预防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但至少我们的实践改变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构筑了他们的快乐心灵, 对预防不良心理及行为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翠芝, 刘爱民.浅谈学生过错行为的产生及矫正的方法[J].承德民族师专学学报, 2001, 4.[1]刘翠芝, 刘爱民.浅谈学生过错行为的产生及矫正的方法[J].承德民族师专学学报, 2001, 4.

[2]John.Santrock, 心理调适 (Human Adjustment)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 6.[2]John.Santrock, 心理调适 (Human Adjustment)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 6.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不良行为 形成 原因 对策

中学生不良行为,使之发生在中学生中的违反学校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近年来,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呈上升趋势。有的中学生甚至出现直接危害校园和社会的临界犯罪行为,其性质越来越恶劣。这些不良行为对于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現有:抽烟、喝酒、攻击性行为等。其中攻击性行为最为恶劣,对本人及其他中学生往往影响最大,甚至对周围的社会治安产生威胁,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类型有:需求不满足型、取乐型、迁怒型、模仿型、报复型、报复型等等。一般特征为:隐蔽性、偶然性、复杂性。近几年更表现出组织性、破坏性、效仿性、预谋性和手段成人化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个人内在的需要、动机、目的是行为的动力系统。中学生无论是其规范的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外因,主要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一方面由于家庭成员的行为不端,身教言教差;只养不教;重养轻教;两种极端(无原则溺爱和野蛮粗暴),宽严失度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由于对孩子要求不一,互相抵消等消极影响,致使中学生产生违反校规校纪、社会道德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他们更广泛地接触到社会。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商贩出售、引进一些不健康书籍、光盘。科技进步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网吧也开始出现。而中学生正是对外界充满好奇,又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大众媒体中报道的违法、犯罪行为,低级庸俗、黄色下流的坏书,给中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提供了效仿的具体形式,学生对暴力、色情等刺激性场面兴趣到刻意模仿。据报道,南方某中学的几名中学生就是因为在网吧看了已被国家雅安令禁止的反映校园暴力的电视节目,开始模仿其行为,在校园称王称霸。同时,如果学校教育跟不上,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落后,思想方法的片面,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教育措施不得利,以及教育者本身的错误行为,造成中学生不良行为的蔓延。另一方面,如果学校对校园不良行为特别是攻击性行为不能及时严厉处理,通过教育改善校园环境,学生对校方无信任感,在校园中没有安全感,就会转而屈服于“能打善战”的学生,拉帮结派,形成准“黑社会”,严重影响中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进而威胁社会治安。

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内因主要有:中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个人私欲膨胀;自我评价过高,容易自负。他们中有的因异常的情感而混淆是非,感情冲动,对集体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进而报复;有的意志薄弱,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错误地参与不良行为;有的为了平息由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采取发泄方式,与特定对象产生对抗、报复、迁怒等行为。

行为矫正发理论认为:既然人的行为是通过环境和文化影响而学习到的,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学习过程消除不好的行为并建立新的良好行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抓住中学生可塑性大的心理特点,注重其个人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控制。

掌握中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矫正学生不良行为,首先坚持正面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在校园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对校方持信任态度,一旦发生问题,能及时的向校方求助。避免学生一时冲动,凭武力解决问题。二要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调查研究,找准原因。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及时解决,对问题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技能技巧。绝对禁止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甚至打骂。四是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需求不满足型攻击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克制能力。对实施报复型攻击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应在肯定他人行为不正确的前提下,再对攻击行为者进行教育;若遇到暂时搞不清谁是先攻击者的情况,就需要“冷却”一段时间,通过时间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另寻教育时机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家庭对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与矫正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应该坚持家长培训制度,如办家长夜校,不断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家长应组步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用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克服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为学生攻击性等不良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特别是对于中学生家长的教育要求更高,必须克服溺爱与粗暴。

上一篇:论成功作文下一篇:爱心买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