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问题报告(精选8篇)
电子学院 微电六班 51100629 张亦舒
三农问题的提出
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取得了一些有效成果,但应看到治理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下去。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
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三农问题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关心最多的还是大学生的问题,而三农问题带给我们这个群体的同样有不小影响 最近总理的一句话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这是文中的一句话。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还是三农问题未解决,城乡差距过大,即使能考上大学家里也可能供不起。这种现象引起我们深思。一直以来考上大学成为广大农村孩子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唯一一条途径,可现在这条途径被无情的切断了,农民不再有钱能供养的起孩子读书。这种结果无疑是很恶劣的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也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断层”的形成,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农村的孩子,莫不是广袤土地的最大希望,莫不是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家庭命运、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希望。农村青年文化素质的下降,除了影响新农村建设外,也造成了他们进城就业难。从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真正受波及的却不是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工,而是那些缺乏知识,没技术的农民工。如果他们回城市找不到工作,就可能成盲流。因此说,农民文化素质的下降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农民这个群体虽然是中国最大的,13亿人口9亿农民,但话语权却是最少最小的。农村大学生少,导致的是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少,进入专家领域的就更少。过去农民的儿子当官的不少,是专家的就更不少,他们由于父母在农村,常回家看看,显然了解农村就多了,再说父母,兄弟姐妹也是农民,他们就会代表农民说话。如果农民的儿子当官员、专家的越来越少,听取农民的声音就更少。懂得农民与不懂农民其决策是不一样的。而那些专家假如都是从小在城市长大,他们没有乡村情怀,尽管他们关注乡村,在写“三农”文章时,也像当今某些专家那样写到具体农事时,也只能用“ABCD”来代写,缺乏生动,讲不到实处。这样的建议很难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
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第四,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感悟:
财务报告是一种书面的报告文件, 企业通过编制并公布财务报告的形式, 向政府的有关机构和社会上的有关方面和个人提供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财务资料。对于财务报告的基本含义, 国内外会计学界有不同的表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1978年发表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曾明确指出:“财务报告不仅包括财务报表, 而且包括传递直接或间接的与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有关的各种信息的其他手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第17号公告认为, “财务报告是影响一个企业的事项或由企业从事的交易对企业影响的总体性的描述。不论单个企业或企业合并集团, 意欲通过它把通用的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7条所下定义是:“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 (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以上各种对财务报告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都认为财务报告是把一定期间内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书面文件, 它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文件。
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目前, 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包括财政总预算单位、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它们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 提供政府的财务信息。目前, 中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为中心展开, 而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主要提供关于政府财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以及实际与预算相比较的信息, 如果按照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受托责任层次结构的划分, 中国目前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大致可归入第五层次的受托责任报告。
二、政府财务报告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 国外政府财务报告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关于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研究起步较早, 尤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这些研究成果多是针对发达国家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对发展中国家则涉及较少, 但有许多研究成果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Rose (1977) 提出发展中国家政府舞弊问题, 认为有必要提高财政资金透明度, 防止财政资金的滥用, 这实质上提出了政府会计的符合性目标。Buchanan (1977) 提出, “政府宗旨 (总体目标) 和有限责任公司 (私立单位) 相反, 政府往往倾向于提供更多的服务 (扩大责任) , 结果导致了预算的扩大和经常性赤字”, 由此提出了政府会计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职能。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GASB) 、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AB) 分别就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报告主体等有专门技术界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于2000年发布了财政透明度公告, 按照公告要求, 要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 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状况信息, 并且要涵盖所有外部融资的交易和取得实务捐赠的记录。这是对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提出的要求。在政府财务报告会计基础的选择上, 众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 (OEC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都选择了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二) 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专门研究相对来说非常少, 现有研究基本上均遵循理论先行, 由点到面的思路。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 在政府财务报告领域, 中国学者编著的专著仅有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赵建勇编著的《政府财务报告研究》一书, 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该书内容包括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主体、目标、会计基础、报告模型等。该书立足于全面考察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点, 对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完善进行了一些探索。
赵建勇 (1997) 对会计目标研究中的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及财务报告所能提供的信息, 三方面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的具体表现作了探讨。其在2002年又阐述了公共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发展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 但也只是提出了这种想法:我认为政府财务报告问题, 其中包括了众多的公共管理内容, 但与此同时也同样存在大量的会计专业问题, 政府会计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很强的学科。
李建发教授 (1999) 在其《政府会计论》中首次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 提出政府财务报告主要提供政府履行公共受托情况的信息, 并且认为政府财务报告与财政报告有根本的区别, 2001年, 其在《论改进中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一文中, 提出中国各级政府至今没有编制过一份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 认为1998年以来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体现中国特色。
叶龙 (2003) 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理论体系研究》中, 阐述了政府财务报告信息应是定量化信息和定性化信息的有机结合, 由此提出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简单和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的主要缺陷。
王雍君 (2004) 认为, 目前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应侧重于报告投入责任, 向立法机关和纳税机关以及纳税人表明公共资金的获得和使用情况是否符合预算和相关法律的规定。
罗辉 (2006) 提出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不足。他认为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缺少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 (2) 缺少对国有股权的确认和反映; (3) 缺少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状况的反映; (4) 对政府负债的披露不充分, 中国政府的债务并没有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
笔者认为, 政府财务报告存在问题还体现在:现行政府财务报告规范的不足。因此有必要改变中国目前政府财务报告规范不统一、按照组织类别分别制定不同制度来规范的现状, 针对会计事项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
三、改革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若干建议
1.构建以公共受托责任为核心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中国应该致力于建设以公共受托责任为核心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同时, 以公共受托责任为逻辑起点来构建政府会计目标也是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出发点。
2.提高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为基础, 强调相关性, 把提高透明度作为综合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确定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标志, 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具体表现。它在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居于重要地位。
3.区分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 合理确定政府财务报告的范围和层次。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单位或组织, 它包括记账 (核算) 主体和报告主体。报告主体确定时主要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 是为实现会计报告目标而构建;而记账主体除了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外, 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内部使用者的需求而确定。中国政府会计主体概念选取时, 必须要从有利于实现评价受托责任的报告目标和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双重角度出发, 对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分别加以界定。
4.转变政府财务报告会计确认基础。我们认为, 沿着现金制到应计制的推进过程中有无数个点, 因此, 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不需要拘泥于某个具体的模式, 可以从中国当前最紧迫的负债入手, 比如, 国债还本付息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确认;担保贷款的担保责任和借出债权已坏账的, 按权责发生制入账, 以达到充分揭示政府隐性债务, 防范财政风险的目的。
5.重整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政府财务报告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资产负债表, 而往往最容易出问题的也是资产负债表, 针对中国现行资产负债表在确认资产和负债上的不足, 建议将中国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分解为偿债能力表和资本资产表, 辅之于或有负债表和统计信息表, 共同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
本文认为, 在政府会计准则结构中, 应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原则区别开来, 以便正面表达其含义, 突出其重要地位, 并把基本质量要求与其制约因素划分开来, 以便分清主次。而在核心的两个质量特征中, 应以真实性作为基础, 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处境相同, 中国未来政府会计报告的真实性相对于相关性似乎更容易受到使用者的关注) 。在总括性质量特征的描述方面, 应引入西方评价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概念。
摘要:随着新公共管理逐步应用于实践, 中国政府也在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试图建立一个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追求效率、视公众为最大服务对象、有事业心、有预见性的政府。政府财务报告作为政府履行其公共受托责任的信息报告系统, 也应当在新公共管理的要求下进行改进, 基于上述要求, 首先界定了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 在分析国内外政府财务报告现状及存在问题上, 提出了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公共受托责任,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光忠.改进中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1) :12-15.
[2]罗辉.改善和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会计使命[J].会计研究, 2006, (3) :23-24.
[3]赵建勇.预算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45-56.
[4][美]普雷姆詹德 (A.Premchand) .有效的政府会计[M].应春子, 等, 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23-25.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M].娄尔行,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
[6]美国政府会计委员会.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汇编[M].马如雪, 等,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45-48.
[7]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56-58.
[8]陈立齐.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及对中国的借鉴价值[J].中国总会计师, 2004, (6) :24-31.
[9]李建发.论改进中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J].会计研究, 2001, (6) :9-17.
12010年工作重点回顾
1.1成本管控和市场拓展成工作重点
2010年,较多的集装箱码头总经理把工作重点放在成本管控、市场拓展和生产安全等方面,可见开源节流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集装箱码头面临的最重要课题;相较于收入、成本、安全等与经营指标联系紧密的工作,2010年集装箱码头总经理在制度流程改进、企业文化建设、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等内部运营类和成长类工作中投入的精力有限(见图1)。
1.2市场拓展和成本管控的成效较大
在年度最见成效工作的调查中,较多的集装箱码头总经理认为2010年市场拓展取得的成效最大(见图2)。除码头主观努力之外,与集装箱运输市场回暖不无关系。此外,排名年度工作重点第3位的生产安全工作收效甚微,其2.7%的被选率与其在工作重点调查中44.4%的被选率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见,生产安全工作知易行难,是人员、机械、环境、管理等相互融合的长期而全面的系统工程,其成效的取得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22011年关注问题展望
2.1工作重点发生变化
由图3可见,与2010年相比,2011年集装箱码头总经理的工作重点发生以下改变:(1)制度流程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和客户服务等工作的被选率显著提高,这些工作在2010年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2)作业效率的被选率显著下降,这与当前船公司普遍实施加船减速措施有关;(3)全球经济的回暖和业绩压力的缓解推动集装箱码头的经营策略由生存转向发展,导致与码头生存相关的成本管控和生产安全等工作的被选率有所下降;(4)集装箱码头总经理倾向于在内部运营和人员管理方面投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通过修炼内功培育竞争力,变结果导向为过程管理,从对短期的财务结果、市场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2人才和技术创新的策略地位提升
中国农业银行是国际化公众持股的大型上市银行,中国四大银行之一。最初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行设在北京。2009年,中国农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由于改革比较晚,中国农业银行在绩效体系上带有垄断时期传统绩效管理特点,与现代化的绩效体系有所差距,影响了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的发展。
一、中国农业银行绩效体系现状
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国内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农行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价值管理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绩效考评办法,绩效考评实行分行整体考评和“三农”县域单项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二级分行对于全省分行采取的是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利润模式,即上级下达利润指标,然后各自按分行情况层层分解,设定的指标分为财务指标和管理指标。
财务指标分为当年实现的利润40分,存款增量20分,清收不良贷款20分,中间业务10分,国际结算10分。对于超额完成任务的分行实行专项工资奖励机制。管理型指标分为安全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优质服务管理、业务基础管理四个部分。安全管理以在辖区内发生的经济案件涉及数额的大小给予扣分,内部控制以内部控制检查的分作为标准进行扣分,优质服务则是以收到客户的投诉和造成的社会影响的大小作为评分标准,业务基础管理则是根据不同的业务部分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
在针对具体职员的绩效激励上实行了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绩效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银行的薪酬激励是最主要的激励方式,这包括以现金方式支付的工资、奖金和及其他形式提供的保险福利等等。
表1农行员工薪酬要素归类介绍
农行现在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奖金制,不同岗位的员工的收入相比改制以前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并且注意在工资分布上向业务骨干倾斜。目前银行职员工资主要出于三个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福利。如下图所示
图1农行分行薪酬结构体系
其中基本工资是固定工资,是确定奖励和福利的根据,占总工资水平的50%,绩效工资是对员工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或者是工作突出部分的奖励,绩效工资严格地与员工的工作业绩挂钩,也和银行的经济效益挂钩。福利占10%,是员工薪酬机制的补充。行员等级工资制考虑了员工的学历、工龄、岗位、技能、绩效等多方面的因素,分为1-7级行员工资制,设立若干工资档次,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员工收入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在员工的精神激励问题上采用频率最高的是晋升激励、培训激励和荣誉激励。在晋升上分为行政职级晋升和技术职称晋升,不管哪一种晋升渠道都受制于行政职级晋升,带有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在培训上是总行通过远程网络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不指导员工的实际工作,也没有进行双向沟通。在荣誉激励上采用的是传统的激励模式,如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职业道德优良等。此外,农行并未制定与员工特点相适应的职业规划,在员工团队协作上也缺乏进展。
二、农行存在的绩效问题
1、考核指标不合理。我们从上面的上级银行对于旗下的分行的考核指标就可得知,各分支行的工作重点就是完成相关利润、中间业务收入国际清算量等指标性任务,下属的营业网点就是把这些目标层层分解,分割完成,考核指标显得过于简单而且失去了明显的公平性。
而银行的发展是受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影响非常大的组织,用这个指标来确定员工绩效显然对个别部分的员工绩效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柜员来说,他们的指标就是业务出错率和完成的业务笔数,部分柜员为了指标把一项业务分为多项业务进行处理,既耽误时间,也方便推诿责任,不利于员工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业务负担。
2、考核目的单一。各分行进行绩效考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更加有效的激励员工,而是为了完成工资奖金的分配。把考核结果同薪酬直接联系,目标用途简单化。未能改进工作,对员工的调配、职务升降、辞退、报酬制度设定没有太大影响,同样对员工的精神和物质激励也没有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员工认为考评就是为了分钱,对绩效考核印象负面,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3、考评体系员工参与度低。据调查,有55%的员工认为在绩效计划制定过程中员工参与度远远不够,这会引起绩效计划制定的不切实际和员工认同度低,由于没有广泛征求意见,造成大部分员工并不了解绩效体系,在出现错误与上司沟通的时候,只注重对员工的批评以及惩罚,不注重激励,引起员工反感,不利于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
4、与员工职业生涯关联度低。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是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和组织发展变化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农行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基本上是传统人事管理为主,支行以提拔使用作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通道,员工的价值取决于官本位上的攀升。
5、绩效管理过程缺乏开放持续有效的沟通。在绩效评估之前,管理层和被评者缺乏绩效标准的沟通和承诺,员工对标准有不同的看法无法表现与解释,绩效成为单方面的评估,这容易造成工作冲突。在评估之后,管理层往往只是把结果告诉被评者,没有考虑系统使用者的不同要求,上层往往只关注绩效评估操作的简单性和管理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希望少花费精力。而基层员工则希望进行建设性的反馈,并且可以把反馈建议有效的实施到工作中。
三、农行绩效问题成因
1、绩效管理思维狭隘。绩效管理包括计划、考核、激励、发展四个阶段,是一个动态和系统的工程。通过计划定目标,通过目标引导行为,并明确达成目标的激励手段。但是绩效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农行在绩效考核中思想保守陈旧,缺乏对现代绩效考核思想、技术、方法的理解,片面注重结果。把绩效当作利益分配工具,忽略绩效其他方面功能,而且在考核的基础性工作上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绩效体系的作用。
2、行业体制的制约。农行是四大银行中最晚进行改革的银行。原有垄断性国企中的许多弊端在改革中并未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其中发挥负面影响。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机构人浮于事、决策缓慢、官本位主义等阻碍了农行发展的脚步。绩效考核体系仍是过去的单一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重有形业绩,轻无形价值;重财务指标体系,轻非财务指标体系;重结果“秋后算账”,轻过程“适时评估”等等。由此产生诸多问题。而且体制变革,机构调整、人员变化,导致了人员思想的浮动,给绩效考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人员素质不高。中国农业银行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46岁左右,员工老龄化严重,导致了对现代新思想接受度低,工作保守,业务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行新员工来源多个层面,村官招聘,社会派遣招聘、大学生招聘等,在大学生招聘中也是学校混杂,这导致了农行新进员工素质的良莠不齐,为人力工作带来了负担,也为绩效考核带来了难度。
生活自理,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报告》的数字反映出更多令人担忧的问题:70%的孩子生活懒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马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孩子缺乏恒心、存在畏难情绪。为什么中国孩子在自信心、恒心、毅力、生活习惯等“素质力”方面存在普遍缺失?
“它折射出应试教育弊端,家长过早重视孩子成绩,而忽视了素质能力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如是分析,“就人格塑造、品质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而言,若低龄阶段出现问题后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影响或将贯穿个人成长的始终。”
不同地区家长 烦恼大同小异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体育彩票,其实也是包含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的。比如说吧,有的人认为,中奖概率为千分之一,那么如果我买一千张彩票就一定能中奖。其实不然。从科学道理上来讲,倘若你的点儿实在太背了,运气霉了点,就算买一万张彩票,你也可能颗粒无收。也许这时人们就要起疑问了,不大相信。现在就让我们静下心来,提笔一算:
①以下是从02年第88期到06年第17期共544期的数据:
号码出现有没有什么规律?
号
码1.2 3 4 6 7 9,10, 11.,12
出现次数110
116
122 129 99 91 100.102 112 124 号
码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出现次数
123 124 113 113 116 122 123 112 119 127 130 号
码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出现次数
166 120 128 131 107 114 128 133 112 126 137 132 问题2 一组号码中特等奖的概率?各个等奖的中奖概率?
由前面统计所得可以说明在摇奖时每个号码出现的概率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摇奖时每个号码都有可能出现,那么从01~36的36个号码中任意选出7个号码有几种选法呢?可根据高二年下册第十章的组合公式来计算,即,其中,通过以上公式,可以得到,即在摇奖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8347680种,所以我们所选的一组号码中特等的概率是,可见中特等奖的可能性极低。想通过买彩票来发财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运气。
问题3 如果买10个、20个号码需要花多少钱?
该问题要考虑的是从10个号码中任意选出7个号码为一组,一共可以组成多少组?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即为,而买一组号码需要花2元,如果要将候选号所组成的所有号码组都买上,就要花2 元钱,问题4 一次开奖中,7个中奖号码都为奇数的概率?
由于在36个数字中,有18个奇数,取到7个奇数的结果数,就是从18个奇数字中任取7个的组合数,若记“一次开奖,所开的号码都是奇数”是事件A,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由这个数字可知,一次开奖,7个数字都是奇数或偶数的概率是很低的。
总结:各小组成员认为,通过对所收集的544期体彩开奖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到各个号码所出现的次数,由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号码出现的次数都差不多,若能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应该可以发现各个号码出现的次数会更趋于相同,就是说在体彩摇奖时每个号码出现的机会是一样的,也就是所说的概率相等
在这里,如果直接计算中奖概率可能会比较麻烦一点,正难则反,我们就先来算一算买一千张彩票不中奖的概率是多少。既然买一张彩票中奖的概率是千分之一,那么买一张彩票不中奖的概率就是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又由于分步计数的乘法原则,买一千张彩票不中奖的概率也就是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一千次幂,近似为零点三六八,这样一来,买一千张彩票中奖的概率就近似为零点六三三,也就是说买一千张彩票中奖的概率并非百分之一百,也就不能说买一千张中奖概率为千分之一的彩票就一定能中奖。
实际上,买一千张彩票相当于做一千次试验,因为每次实验的结果都是随机的,所以做一千次实验的结果也是随机的。这就是说,每张彩票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因此一千张彩票中可能没有一张中奖,也可能有一张,两张.........中奖。
然而,虽说中奖张数是随机的,但这种随机性是具有规律性的。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其中中奖彩票所占比例可能越接近于千分之一,因此说中奖概率是千分之一并没有错。
1. 产量同比出现下降, 但降幅逐月收窄
受纸价下降和下游需求减弱影响, 2009年一季度造纸产量继续下降, 前3个月累计机制纸及纸板生产1887.2万吨, 同比下降0.2%, 书写用纸、新闻纸、箱纸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1~2月份比较, 一季度造纸产量降幅明显收窄。造纸产量下降造成对上游纸浆需求的减弱, 加之进口纸浆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进口纸浆增加, 前一季度国内纸浆生产大幅萎缩, 累计产浆仅375.81万吨, 同比下降20.52%。纸制品生产仍保持一定增长, 前一季度同比增长3.25%, 其中, 瓦楞纸箱生产431.59万吨, 同比增长5.13%。
受产量增长下滑的影响, 前一季度造纸及纸制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继续回落, 全行业共完成1650.15亿元, 同比下降0.45%, 增速比2008年同期回落29.1个百分点, 降幅比前2月进一步扩大近2个百分点。其中, 纸浆制造业同比下降24.4%, 增速下滑35.51个百分点, 造纸业同比下降3.75%, 增速下滑33.33个百分点, 纸制品制造同比实现增长7.45%, 但增速与去年同期比仍下滑21.13个百分点。
2. 行业销值同比下降
企业生产的扩张与收缩主要根据销售情况来安排。前一季度, 造纸及纸制品行业下游需求不振, 使得行业的销售值下降, 共完成1612.35亿元, 同比下降0.9%, 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30.3个百分点。其中, 纸浆制造业同比下降24.19%, 增速同比下滑33.24个百分点, 造纸业销售值同比下降1.06%, 增速下滑35.81个百分点, 纸制品制造销售值同比增长6.68%, 增速下滑20.56个百分点。
二、效益:利润下降严重, 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攀升
宏观经济形势的下滑对造纸行业效益带来较大冲击。前2个月, 造纸及纸制品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比去年同期减少, 其中, 销售收入下降2.25%, 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29个百分点, 利润同比下降达到40%, 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高达7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业内亏损企业亏损额成倍增长, 同比增长达到133.28%, 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114个百分点。
分子行业看, 纸浆制造业效益最差, 由于产量增长下降很快, 同时价格也大幅回落, 纸浆制造业前2个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8.58%, 增速下滑33.16个百分点。利润方面, 纸浆业全部企业合计亏损2.46亿元, 同比下降181%, 增速下滑16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9亿元。相对纸浆制造, 造纸业受益于上游纸浆价格的下降, 效益形势好, 但由于本身价格下降以及仍需消化前期高位购进纸浆, 因此, 利润仍较大幅度下降, 前2月造纸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4.29亿元, 同比下降50%, 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92.23个百分点。纸制品制造业由于处在下游, 上游造纸价格的回落对其构成利好, 因此, 相对造纸行业, 其效益相对又要好一些, 前2月利润总额同比实现1%的增长, 但增速也下滑了31.45个百分点。
从各子行业前2月的效益情况来看, 总体上呈现出越是产业链的下游, 效益相对越好的态势, 这主要是受到价格回落从上游到下游相继回落滞后作用的影响所致。
三、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后略有反弹
2009年前一季度, 造纸及纸制品业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5.82亿元, 同比增长8%。从2007年以来, 造纸行业投资一直保持超过20%以上的增长, 但2009年前2个月首次出现了同比下降, 3月份尽管增速有所回升, 但与前几年相比, 增速明显下滑, 从原因来看, 主要是受到行业外部环境变差以及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的影响, 企业投资热情明显下降, 产能扩张异常谨慎。
四、企业分类经营情况:中小型私营企业效益表现相对较好
1. 分规模企业经营情况
从产销值市场指标看, 2009年前一季度, 造纸行业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销售值增速都同比下降, 其中大型企业下降最为显著, 中型企业较好。相对而言, 小型企业在前一季度的产销实现同比增长, 但增速仍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
从收入和利润等效益指标来看, 各规模企业的效益增长与产销增长情况比较一致, 即大中型企业情况不如小型企业。前2月, 造纸及纸制品业大中型企业的利润同比分别下降71%和72%, 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1.91个和145.5个百分点, 而小型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 增速下滑31个百分点。从绝对值来看, 小型企业前2月共实现利润总额20.05亿元, 占全部利润近7成, 大中型企业合计利润仅8.4亿元。
2. 分所有制企业经营情况
前一季度, 造纸行业中国企业和私企产销值同比增长, 其他所有制类型产销同比都不同程度下降, 增速与去年相比大幅下滑。
2005年是中国金融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也是基金行业的一个关键年:一方面,短债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销售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偏股型基金的首发规模一再缩水,基金份额大幅赎回,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激烈的竞争也意味着市场将重新洗牌,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似乎不可避免,资源逐渐向优势公司集中。
快速成长的中国基金业面临哪些问题?中国基金业未来将往何处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领衔主持的《2006年度中国基金行业发展评估报告》首度对中国基金行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权威剖析,为中国基金业留下了一份记录、一份反思、一份积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基金行业发展评估报告》课题组独家授权本刊刊发此报告,希望能对身处冰火两重天的基金从业者及相关人士有所借鉴和帮助。
在中国股市气势如虹的2006年,回顾和总结2005年以来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趋势,可谓恍如隔日。11月10日发行的南方绩优成长基金,由于认购踊跃,仅仅用了两个工作日,就停止了募集,其规模已达120亿元之巨;而在2005年,很多股票型基金为了达到2亿元的成立底线苦苦挣扎。
系统分析和回顾这个巨大转折中所出现的市场趋势,正是我们这个报告所试图进行的研究。
一、市场格局
总体来看,2005年中国的基金行业大致形成了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以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基金公司为代表,这批基金公司通常经过4N8年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管理模式以及较为完善的产品线,这批基金公司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行业地位较稳固;
第二梯队为资产管理规模在30~100亿的基金公司,这批基金公司一般成立于2002年以后,经过3年左右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投资业绩,但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基金管理规模增长较为缓慢,这一类基金公司的差异相当大,其中既有一些增长势头非常好的公司,也有不少原来从第一梯队迅速滑落的公司;
第三梯队为近两年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其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一般不足30亿元,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基金公司发行基金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也显示部分基金公司市场影响力有待建立。
目前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部分应该体现在处于第三梯队的基金公司之间,这些新进入者在设立初期便需要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从基金行业的进入壁垒来看,新设基金公司面临监管者行政审批下的准入门槛条件。在目前的基金市场格局中,除必须满足政策性规定以外,新进入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力资本。由于基金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决定其投资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其对投资时机、资产配置以及个股个券的选择上,由此形成了对专业人才的高度依赖。
其次,从新设基金公司的战略部署看,在目前较为单一的费率结构下,如何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是起步的关键。尽管具有强大股东背景的新设公司在发行初期能够凭借其良好的品牌效应扩大首发规模,但从长期发展看,受到投资者认可的基金公司依然是在产品设计、投资管理、营销、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能为投资者带来真实回报的基金公司,股东背景并非基金公司长期取胜的法宝。
目前我国基金行业内的整合已经开始,强者将继续发挥优势地位,而弱者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其中的一个导火索,就是一些公司盲目高成本进行基金的销售,基金公司耗费巨大的营销和销售成本募集资金后,已经无法再为投资研究、客户服务等重要环节提供资本支持,这显然降低了基金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未来的基金业必将走向并购与整合这个阶段,具体分析基金行业的经营环境以及各基金公司之间差异的形成可以看出如下几种并购发生的可能性:
1.弱小基金公司资本金跌破生存底线的情况下。收购方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进行收购。
目前一批较晚成立,实力较弱的基金公司由于投资管理绩效较差或销售渠道狭窄等原因,没有获得投资者的认同,其发行规模日渐下滑,有一批小基金公司甚至一度暂时停止新基金的发行以节约成本。在当前基金公司费率结构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基金管理规模的萎缩或停滞必然带来公司严重的生存危机,目前个别基金公司资本金已经接近证监会规定的最低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收购方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得基金公司股权,而被收购方能够借助新股东力量进行公司的内部整合,全面提高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双赢。但另一方面,一些弱小基金公司可能无法满足股东的收购条件,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2.在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清理力度加大的环境下。基金公司被迫改变股权结构。
随着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清理力度的加大,老一批基金公司中的部分股东面临着被清理托管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将被迫改变股权结构。例如目前已有融通基金大股东河北证券被托管,博时基金大股东金信信托被托管,湘财荷银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湘财证券面临重组。这些券商以及信托公司持有的基金公司股权如何转让成为目前基金公司股权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股权结构的变化将有可能引发基金行业的并购。
3.以搭建多元化经营平台为目标的大型金融集团以收购优秀基金公司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基金行业的并购还将发生在多元化经营逐步推进的金融市场变局之中。由于法规政策壁垒限制的逐步放宽,一批传统金融机构开始逐步打造多元化经营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基金公司作为目前金融市场中颇具活力、前景广阔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受到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券商等的瞩目。通过收购基金公司,能够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整合,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将资产管理业务专业化、细分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充基金公司原有的销售渠道,通过资源的重新分配实现其长远的战略目标。
在大型金融集团的建设中,银行系基金和以后可能推出的保险基金会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银行系基金的成立,保险公司也在谋求成立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作成本,还可以使保险公司根据保险行业和保险产品的特点,进行专业化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匹配。
根据课题组组织的问卷调查表明,42.59%的基金管理公司认为,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和以后可能推出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将会全面改变基金业的市场格局。而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会引发基金业人才和客户的流动,加快基金业的兼并重组步伐。
4.基金行业分化催生行业之间的兼并重组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基金公司在管理资产规模、管理绩效、市场影响力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分化。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是最小公司的200倍。目前行业集中度日趋下
降,处于中游位置的基金公司迎来较大的成长空间,而一批管理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基金公司由于资源不足,业绩难以有效改善。行业分化的加剧催生了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通过行业整合重新进行资源分配,达到行业的最优化配置是目前弱小基金公司急需考虑的问题。在法律法规等配套设施陆续完善的情况下,将形成基金公司的退出机制,但如何保护基金公司投资者的利益将成为未来退出机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基金公司要想应对基金行业分化所带来的兼并重组,还是要强化自身业务素质。根据课题组组织的调查表明,39.09%的基金公司认为,要想应对当前基金市场的分化,需要塑造品牌效应和提高市场影响力。33.64%的基金公司认为,需要通过优秀的投资业绩突出重围。
通过整合基金公司的业务资源、人力资源,降低基金公司的运营成本,能够更好的树立基金公司的品牌形象,以良好的投资管理水平吸引投资者。以整个行业投资理念以及投资绩效的上升作为基金行业并购与整合的契机。基金市场格局的并购与整合尽管势在必行,但仍面临严峻的考验。首先,在公司治理层面,基金公司的并购将对原有治理结构形成较大j中击,由于股东结构的变更以及主要管理人员的整合,合并之后的基金公司将会面临一段较长的磨合期,需要能够将不同公司文化进行较好的融合,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其次,在资产管理方面,整合之后的基金公司需要树立统一的投资风格还是保持原有的差异化风格尚需进一步验证;此外,基金公司之间并购由于尚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其并购的交易价格、形式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最后,股权转让中存在不少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影响基金市场平稳发展的一系列行为,客观上要求监管基金加强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股权转让行为的监管和约束。
5.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基金业
2005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意味着银行系基金公司正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在这一放松监管的政策刺激之下,带动了以银行系基金为特点的合资基金成立高潮,先后成立了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建信和信诚基金公司。2005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随着3年过渡期的结束,外资在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限制从33%提高到49%,这引发原来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东纷纷提高持股比例,很多已经达到49%上限,引发了又一轮投资热潮。
外资加速进入基金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基金业诱人的发展前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势必日趋增强和多元化;中国社会的加速老龄化对现有的养老体系构成了巨大挑战,推行企业年金、拓宽资金投资渠道等改革措施迫在眉睫。中国的养老金规模将迅速扩大,呈现在众多基金公司面前的是一个包括16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数千亿元社会保障资金、1000多亿元的可投保险资金和规模庞大的企业年金在内的巨大资本市场。
而国内处于二三梯队的基金公司也有借助于合资而提升自身实力的愿望,根据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基金管理公司中,35.19%的内资基金管理公司,近期会考虑外资参股。
二、业务格局
1.业务发展概况
公募基金。这是当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最主要的业务。
社保基金。2000年8月全国社保基金正式组建,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份收入和彩票公益金等几个方面。基金公司受托管理社保基金的规模并不算大,随着未来社保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展,以及社保委托管理经验的成熟,基金公司在社保基金委托投资管理业务上还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获得社保资产管理资格,对于基金管理公司来说更是一个行业内声望的提升。社保基金严格的“选美”机制,也在客观上对基金行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年金。我国自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发展迅速。据统计,2005年企业年金有近千亿元的存量资金规模。而据中国保监会预测,今后每年我国企业年金新增数额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预计能达到10000亿元的规模。世界银行则预测,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约15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由此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基金管理公司正式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开始于2005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总数120多家,涵盖基金、券商、银行、保险、信托、专业养老金公司等多个领域的各类资格申请金融机构中层层选拔出29家机构获得37个年金基金管理资格。
投资咨询业务。2006年初下发的《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向特定对象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基金公司获准开展投资咨询服务。
2.当前基金管理公司业务格局评估
(1)当前基金管理公司业务范围仍相对较小。
与国外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模式相比,我国基金管理公司业务结构单一,收入来源简单,这对基金管理公司自身而言是相对不利的。
(2)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格局同样走向多样化和分化,马太效应初步显现。
当前基金管理公司在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表现为在争取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业务资格时,一些运作较为成熟的、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由于经验积累充足、内部建设完善、产品开发齐全而容易受到新业务资格的青睐,而一些小的、刚成立的基金公司除了专注于共同基金募集和投资运作外,在新业务的争取上很难有突破。
(3)封闭式基金边缘化趋势仍有待扭转,在2006年开始引起市场关注。
封闭式基金是我国基金业的起步产品,在开放式基金推出后,封闭式基金似乎在一夜之间彻底被市场遗忘。2005年开始,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率和第一批即将到期的封闭式基金的命运又一次引起市场的注意。
客观来说,封闭式基金是始终有其市场地位的。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封闭式基金在国际市场上始终保持一定的发展,甚至在近几年还有加快增长的趋势。2006年是封闭式基金发展比较关键的一年,首批封闭式基金将面临到期问题,它们过渡得顺利与否,将决定封闭式基金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上的走向。
(4)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业务逐步兴起并日益受重视。
2005年国内理财市场上较为重要的突破是企业年金市场开始启动,基金管理公司面临重大的业务突破机遇。基金管理公司介入企业年金业务的优势体现在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严格的内控制度、不断成熟的产品设计技术,并以此确保在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业务中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3.当前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突破。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特定资产管理业务(专
户理财)。这类业务是由基金管理公司开专户,为达到一定委托资产规模的委托人作委托投资,基金管理人收取相应的管理费;二是个人养老账户投资管理业务;三是QDII(合格本地机构投资者,简称QDII)业务,是指在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国家,首先容许本国认可的金融机构(即认可的本地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然后容许本国企业和个人通过这类认可的本地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外资本市场。在这一机制下,任何往海外资本市场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均须通过这类认可机构进行,以便于国家监管。2006年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6)第5号公告,不仅大幅度的放宽经常项目下企业和个人的用汇限制,还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可以采取各自的方式,按照规定集合境内外汇资金或购汇进行境外投资理财活动。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中国执行QDII已经没有障碍。
4.基金管理公司业务拓展趋势展望
(1)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将更趋向于复合性的资产管理范畴。
按照目前趋势,基金公司的管理业务表现在通过股票型、债券型或者混合型公募基金的运营为社会资金提供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管理产品,通过货币型基金产品为社会流动性管理提供有力选择,通过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领域为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提供管理,通过特定账户理财业务为社会各类机构、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专项的账户理财服务,以及通过QDII业务为国内资金投资国外资产提供渠道。正是业务的拓展和制度的完善是基金管理公司改变当前单一化业务模式,在基金市场形成广义的复合型的资产管理范畴,从而提升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发挥其专业理财的优势。
(2)基金管理公司在面临业务分化下将会更加注重专业优势。
(3)封闭式基金到期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基金兴业在2006年到期,封闭式基金将开始陆续面临到期问题。封闭式基金到期问题在海外市场上曾经引起不小的波动,选择何种路径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据调查访问显示,市场普遍对“封转开”持乐观态度,多数人普遍认为只要“封转开”的方案设计得当,对市场不会形成较大冲击。
(4)养老保险资金的运营管理将成为基金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重要来源之一。
从国际经验上看,为社会长期资金提供投资管理已经成为基金行业成熟壮大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着力推进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并重的现代化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这些资金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其在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企业年金计划资金的管理,基金管理公司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开拓性更强。2005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首批9家获得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名单后,这批公司就进行了不懈的市场开拓工作,随着时间推移陆续有公司签下了正式的投资管理合同或者合作意向合同。可以预见2006年将是大量企业年金资金正式开始专业投资管理的开端,拥有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格的基金公司也将获得一定程度的先发优势,而这种优势又会因为企业年金资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得到巩固,甚至会是今后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核心竞争力来源之一。
(5)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内控建设、完善行业自律监管和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市场业务可持续拓展的关键因素。
三、投资格局
2005年是基金投资遭受考验的一年,宏观调控、股权分置改革重构市场估值以及停发新股等各种政策因素增大了基金投资相关研究难度。总体来说,债券市场在充裕资金的推动下走出与股市相对应的行情,这令股票类基金2005年整体平均收益并没有超过债券基金,而股票类基金中平衡型基金借助股债灵活配置的优势业绩表现较优。当然,这一格局在进入2006年之后随着市场的好转迅速转变。
1.2005年中国基金业投资概况
按照投资理念划分,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按照投资风格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价值型、成长型和混合型。又可以细分为成长型、平衡型、收益型、指数型等11种,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成长型基金,说明目前投资者还是倾向于高收益的成长型的基金投资,其次为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平衡型基金,而其他品种如增值型、稳健成长型则在数量上较少。
2005年尽管上证A股指数下跌了8.21%,但总体上基金业绩尚可。统计显示,封闭式基金2005年的总体回报首次全面超越开放式基金,54只封闭式基金2005年的平均回报为3.04%,而开放式基金的平均回报为2.485%。2005年,受债券市场涨势如虹的影响,13支债券基金全部取得正收益,平均回报率为6.7%,业绩远远超过绝大部分股票型基金。
(1)基金资产行业配置变化
根据行业的增长预期,2005年基金在行业资产配置上进行了很大调整。
其一是配置权重稳定增加的行业主要是信息技术、设备制造、金融、批发与零售、社会服务等。其二是一度被基金集体抛售的煤炭、房地产、石化、有色金属等周期上游行业成为四季度增仓最为显著的行业。其三是受上游成本影响较大的金属与非金属加工、电力、造纸成为基金持续减仓的对象,而业绩增长预期下降是基金减仓的主要原因。相对来讲,交通运输业遭遇大幅度减持则与估值和增长预期关系不大,该行业一度是基金“抱团取暖”时的最佳防御性选择,流动性风险是导致公路、港口、机场股整体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2)年度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绩效分析
截至2005年12月30日,除货币市场基金外,187支基金交上了2005年投资业绩答卷,其中,可比的股票方向开放式基金简单平均年净值增长率约3.60%,全部54支封闭式基金为3.66%,相对于上证A股指数全年下跌8.21%来说,超越大盘近12个百分点。债券基金独领风骚,平均净值增长率高达9.24%。
(3)封闭式基金——迟到的盛宴
在高幅折价的吸引下,QFII机构开始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后,就将目光锁定在具有巨大潜在赢利空间的封闭式基金市场上。2005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设立了可投资封闭式基金的投资组合,而基金管理公司也被允许利用自由资金进行封闭式基金市场的投资。
2005年的封闭式基金市场上,不同规模、不同到期期限的基金之间走势发生了严重的分化,整个2005年年内,54支封闭式基金的市价平均涨幅虽然仅为3.63%,但28支小盘基金的平均涨幅却达到10.79%。在因基金高幅折价而存在极大潜在获利空间的预期下,到期日期临近的小盘改制基金,终于在2005年走向了自身的价值回归之路,并为投资者带来了不菲的投资收益。对于仍然有着极高折价幅度的大盘基金,虽然全年的市场表现差强人意,但是2005年11月以来由大盘基金启动的封闭式基金市
场行情的纵深发展,又可能会为基金持有人奉上又一份迟来的盛宴。
(4)在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持续走低
(5)股票型基金净值表现接近.平衡型基金稍强
(6)基金公司绩效比较
2005年基金公司的收益风险情况差异较大,对于综合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其风险收益水平也各有不同,整体绩效排名居前的基金大多集中在几家综合业绩较优的基金公司,基金业绩与基金公司整体管理能力有较强的相关性,表现出基金公司整体竞争力直接影响旗下基金业绩,也说明研究基金公司整体业绩的重要性。
2.投资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基金同质化、“风格漂移”问题引人关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金风格雷同。“二八现象”、“羊群效应”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问题。基金产品名目繁多,但是难有独特风格。二是基金名实不符、“风格漂移”现象在有的阶段、有的基金投资中一定程度存在。
其次是基金经理受短期投资业绩考核影响更换频繁,基金经理成为就业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各品种基金中,货币基金经理成为当年更换频率最为剧烈的岗位。而历史上任职期限最长的基金经理也在当年离任。这一方面显示出我国基金行业充满机会,但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这个行业的人才匮乏。
第三是投研部门合作尚有欠缺。目前,我国基金的投资决策主体主要包括投资决策委员会和各基金经理,两者之间决策权的配置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分散决策型:投资决策委员会只负责对基金的投资原则、投资目标做出规定,并确定基金的总体仓位控制、投资组合比例,审定重要投资项目。基金经理则负责做出具体的投资决策、决定其投资品种和投资组合方案。二是集中决策型:投资决策委员会除了决定基金的总体投资原则、策略和持仓比例外,还对基金经理制订具体的投资决策,其中包括投资品种的选择、持股数量的多寡等,而基金经理只是负责对投资方案的操作实施。依据不同公司文化,选择何种投资决策模式,各个具体部门之间具体负责哪些业务,之间如何衔接、合作,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3.展望和发展趋势
(1)基金投资风格将逐步明晰和稳定
从外部约束来看,目前证监会已经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7号<托管协议的内容与格式>》,把监督基金投资行为的责任赋予基金托管人,加紧构建以托管人为依托的基金监管体系。在基金公司内部,还需要加强对基金投资决策团队约束,要求他们严格按照基金契约规定的风格进行投资。
(2)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会占据主导性的地位
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个人投资者逐步让位于机构投资者的过程。从2003年开始,我国市场投资者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在增加,而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企业年金、社保基金、保险基金为代表的不受市场短期评价约束的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有助于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理念的执行,有助于基金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
(3)基金投资管理模式走向多元化
随着开放式基金的快速发展,为了加强新基金的营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公司强化了对旗下基金经理的宣传力度,将明星基金经理推到前台,基金经理成为基金公司的品牌,这~趋势与国际上单基金经理制度占优的局面相吻合。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推荐阅读:
三农问题申论09-06
三农问题研究10-10
三农问题百度文库10-29
三农企业信贷07-01
三农工作成效06-26
××市“三农”工作汇报10-16
毛概期末论文 三农问题初探06-13
当代中国人口问题05-25
中国农业生产问题11-13
聚焦三农专题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