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三年作文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匆匆三年作文(推荐15篇)

匆匆三年作文 篇1

高中三年,一段难忘的时光,在每个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你可能会感叹,当初立下过的誓言,而今各奔天涯,还会记得吗?

你可能掰过他的手腕,你可能细嗅过她的发香,你可能与他一同行走在夕阳下的林荫道,你可能与她一同品味过纳兰词的凄凉。也许他们不曾记得,而你却深深烙在心上。你们一起写过试卷,传过纸条;一起嬉戏打闹,你追我逐;一起共度难关,携手共进。总之,你们的情谊比天高,比地远。你不会忘,他们也不会忘。

你是否记得那日的午后,你坐在他的位旁,你们不为什么,只为了一道题目,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两败俱伤,从此你俩形同陌路,不再言语。而后你寝食难安,泪如雨下,当再次相

见,他已做好准备向你道歉,而还未等他开口,泪已经充满了眼眶,顺着脸颊,一点、一点地流下。自此以后,你们才明白,只有互相理解,为他人着想,友谊才能地久天长。

可能多年后,再次相遇,你们的两鬓早已增添了微霜,而心,又回到了十几岁时的那个三年,回想一起走过的路,一起度过的时光。也许,那是永不磨灭的;也许,那是青涩纯真的;也许……也许……

你们一同吟诵过“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你们一同学习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们一同感叹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你们共进共退,无怨无悔。

匆匆三年,你不仅得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友谊地久天长。你深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但更晓得“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匆匆三年作文 篇2

一、学生作文变迁的表现

(一) 价值观的变迁

1. 学生价值观逐渐走向多元。

1995、1998年的学生写孔乙己好运, 基本上写他在贵人相助下高中出人头地, 或在大官推荐下也当了官。2000、2001、2002年作文, 做官或金榜题名仍是主流, 少量学生写他当上了村长、校长、掌柜、元帅、将军, 官本位思想开始松动。2008年从政不再是主流, 也找不到主流, 价值观走向多元。除做官, 还写当专栏作家、阴间判官、董事长、方丈、实业家、革命家、丐帮帮主、义军头领、农民、黑老大等。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扶持的力度, 农民渐富, “农民”也开始得到学生的认可。还有写他摸奖、炒股改变命运。

2. 社会主流价值趋向滑落。

写孔乙己转机时, 前两届多是因德救人以德报德, 有写他拾金不昧, 对方感激助他;2002年的孔乙己拾钱要酬金;而2008年的孔乙己捡到钱拿回家, 开办酒店或药店, 拾钱不还已成天经地义。甚至有写丫环从主人家偷得钱财被主人追赶, 结果孔乙己掩护丫环逃跑, 分得钱财, 改变命运。还有学生写他乞讨, 想了一夜, 只要活着干什么都行, 什么狗屁尊严让它见鬼去吧, 此后在丐帮生活逍遥。

前两届有不少还写了他以德报怨, 成名后善待小伙计、掌柜、沿街乞讨的丁举人。2002年写他得势后找丁举人算帐;2008年有不少写以怨报怨, 甚至临死也要拉一个垫背的, 绝望的孔乙己用棍子戳死掌柜。前三届写他做官, 为社会做不少善事, 社会本位。2002年写他做官既做善事, 又谋私利。2008年写他做官无限风光贪图享乐, 还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个人本位。

3. 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

同写官场, 前三届写同僚们狼狈为奸;2001、2002年官场既勾结又拆台;2008年官场险恶互相倾轧,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有学生写孔乙己与张乡绅勾结搞垮范进, 二人同升;有写孔乙己为官清廉, 后受同僚盅惑变成贪官, 因积怨又被同僚谋杀。

4. 阶级斗争意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发家致富、追求个人幸福、实现个人价值已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前三届多写孔乙己与丁举人、掌柜之间结下了血海深仇, 阶级立场鲜明。2001、2002年开始写孔乙己发家致富。2008年不再写阶级斗争, 多写孔乙己抓住机遇, 赢得爱情、事业的丰收, 实现了自我价值, 生活美满。

5. 乡土情结逐渐淡化, 打工文化兴起, 人们观念更加开放。

前三届多写孔乙己在家乡鲁镇的活动。2001、2002年, 他开始飘扬过海。近年来打工文化兴起, 不少学生假期随父母来到城市, 视野开阔, 笔下的孔乙己生活的时空空前拓宽, 职业多样化。

(二) 内容的变迁

1. 学生视野越来越开阔, 题材越来越丰富。

前三届多是写孔乙己的落魄生活、考场生活、官场生活、家庭生活。2001、2002年还写干部生活、商贾生活、教学生活、军旅生活、寺庙生活。2008年还触及到农民生活、丐帮生活、革命生活、作家生活、义军生活等;既有精英生活, 也有普通人生活;既有大陆生活、香港生活、异国生活, 也有鬼域生活, 念经、腐化、抗战、救死扶伤、炒股、摸奖、追星等一一走进学生视野。

2. 感情基调由悲转喜, 搞笑意味越来越浓。

前三届写悲剧的较多, 2001、2002年减少, 现在更少。以前的孔乙己感人泪下, 现在的他很有些搞笑、戏谑的味道。要死死不掉, 要活也搞笑。有写他跳崖竟不死;或成了专栏作家, 开涮名人骂鲁迅;或去赌, 不想赢也得赢;还有开“国际玩笑”, 一翻身到了法国, 帮威灵顿打败拿破仑。

(三) 学生写作心理的变迁

1. 写作意识的变迁。

前三届大多“代圣人立言”, 以课文的读者意识来继续诠释格式化的孔乙己, 缺乏作者意识。2001、2002年, 作者意识萌芽。2008年作者意识凸现, 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 甚至以写作来自娱自乐。

2. 思维更加开阔、深刻, 情节更加丰富。

孔乙己生活的时空进一步拓宽, 从清末延伸到2008年, 由鲁镇转徙到北平、香港、英国、美国、南洋, 从人间到阴间。思维更加深刻, 前三届情节多是一条直线, 孔乙己下半生越来越幸福或越可怜。2001、2002年个别作文一波三折, 好人让他站起来, 坏人又使他倒下去。2008年有不少一波多折, 如:被神医救活, 高中, 清官, 同僚传授贪术, 无限风光, 因官场积怨被杀;被老僧搭救, 安心修行, 酒瘾忽发偷香油换酒喝, 被罚, 改过自新, 当住持, 日寇来了, 叫和尚们还俗, 与日寇同归于尽;被革命党人皇甫雄轧伤, 治好伤, 帮助皇甫雄实业救国, 赶制军用棉被得罪日本人, 就义。同是写死, 以前多是饿死、打死、冻死、投水、被野兽吃掉;2008年死法大变:上吊, 跳悬崖, 当替罪羊冤死, 贪污被杀, 被丐帮打死, 甚至想死也死不掉。

思维由求稳向求新求异发展。前三届因老师过于强调审题立意, 作文求稳缺乏新意。2001、2002年有时代气息, 如写孔乙己当村长。2008年情节离奇, 题目、文体、题材力求个性化。前三届体裁多为短篇小说。2001、2002年还有孔乙己上告丁举人的诉状、死因调查报告。2008年还有科幻小说、神话故事、传奇等。

3. 想象更加飘逸, 脱离正常轨道。

前三届多写“死”, 生路较少。2000、2001、2002年多写“生”, 生路渐宽, 少数想象不合逻辑, 有写孔乙己抄药书却通晓兵书。而现在天马行空, 脱离正轨, 表现如下: (1) 背离文本。有写孔乙己是个小伙子, 英雄救美。 (2) 篡改、歪曲历史。写孔乙己帮曹操打孙权, 还有写他推翻清朝称帝。 (3) 想象突兀, 跳跃太大。有写孔乙己被老农救活, 帮老农砍柴、捉兔子。

(四) 语言的变迁

1. 语言更加丰富, 总体风格由平实庄重向轻松诙谐转变。

前三届语言平实庄重, 规范得体, 病句较少, 夹杂少量方言俗语, 缺少文采。2001、2002年语言生动轻松活泼, 文白夹杂。2008年词藻丰富, 汉英夹杂, 病句不少, 语言不规范, 最大特点是轻松诙谐, 如:“Hi, 孔哥, 偶 (我) 是你救的MM。”“老孔, 今天真是酷毙了!”“孔乙己摸奖中了三千万, 手里挎个大哥大, 坐着桑塔那, 夜里逛酒吧。”

2. 网络语言逐渐风行。

以前作文中没出现网络语言, 近年来农村渐富, 电脑逐渐普及, 学生上网普遍, 2008年作文出现了不少网络语言, 如:“拍砖” (点评) 、“果酱” (过奖) 、“GG” (哥哥) 、“打PP” (打屁股) 、“菜鸟” (新手) 、“粉丝”、“帅呆了”、“好的一塌糊涂”等。

二、变迁的原因

(一) 成长环境的改变。

十多年前的农村比较落后, 大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在乡镇企业上班, 而现在家长大多在城市打工, 大多由温饱型迈进了小康型家庭, 学生中独生子女家庭较多, 在物质上得到较大的满足, 经常随父母寒暑假来城市, 见识开阔, 思维活跃,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巨变。从父辈发家致富的经历, 他们看到了成功的道路千万条, 笔下的孔乙己出路也很多。

(二) 受不良习气的影响。

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 一些学生认为拾金不昧太傻, 勤奋节俭太土, 把奸诈滑头当作聪明, 把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当成潇洒, 认为可怜人低贱罪有应得, 缺乏同情心。

(三) 流行文化的影响。

如今农村由于条件改善, 影视、流行音乐、娱乐报刊、网络等走进学生生活。一些轻松搞笑的影视剧、武侠类电视剧和类似的书刊对他们影响很大, 作文情节更丰富、内容更搞笑。

(四)

作文 匆匆·六年 篇3

陈珉杨

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春天过了,有再来的时候;小河冻了,有再奔流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我们的小学生活为何如此匆匆呢? 同学陪伴着我,在六年的光阴中漫步,每一步都烙在我的心中,伴随着我一天天的成长。他们给了我多少快乐的日子?在默默里算着,他们已伴随我一千多日子,一千多日子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树叶一片片飘落在地上。在笑声与泪水的交织中,六年的日子稍纵即逝;在太阳的上升下降中,六年的日子也即将悄无声息的落下;在诗中的滴答声中,六年的日子飞快的旋转,直到消失。六年的日子没有踪影地落在时间的流里。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老师陪伴着我,在六年的成长中探寻,探寻学习的奥秘,探寻成长的道理。六年的时光在树人凤天小学里匆匆地度过────上课的时候,日子从埋头思考中过去;跑步的时候,日子从汗水中过去;玩耍时,便从动人的笑声中过去了。我觉察六年的匆匆了,想留住他时,日子又从叹息中过去。

六年的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运动会上,我们挥洒汗水;在庆祝活动上,我们欢歌笑语,展示出自己的才艺;在捐款活动上,我们积极参与,为同胞送去深深的祝福……回想着一幕幕、一幅幅场景,我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最后一学期的小学生涯如期而至,我又该做怎么做呢?难道只有叹息,只有徘徊吗?这半年的徘徊里,除叹息外,又剩下什么呢?过去的生活如水珠,滴进了大海;如叶片,落在了地面。为了好的初中,为了我自己,我该面对这匆匆,在加把劲儿了吧?除了这些,我又该做些什么呢? 即将分别的同学啊,六年了,我们即将迈向人生的新起点,迎接一个崭新的旅程。大家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跳大摇绳,一起呐喊助威,还都历历在目。即将道别的老师啊,您教于我的知识,我永远铭记于心;您教于我们的知识,我时时萦绕耳畔;您为我付出的汗水,我更是无以为报!

匆匆那年作文 篇4

不言离别,能否无伤。不提再见,只希望相见。不诉曾经,只希望回到过去。匆匆那年,当我们背上背包、拉着行李箱、顶着烈日走向一所并不熟悉,并没有任何认知的校园时,便代表着我们就此开始我们的高中三年,代表着我们要从新出发,重新开始。

经过三年的历练,不能说我们有多么的优秀,不能说我们的成绩有多么的出众,但三的时间却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幼稚的孩童走向逐渐成熟的少年。虽然我们并没有经历过多少的大风大浪,并没有多少的困难、坎坷阻碍我们的前行。但三年经历的这些也足以让我们成长,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让自己有了新的方向。

20xx年也就是高中的第一年,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旅程。我开始不再那么的叛逆,开始参与学校当中的各种活动,开始认真的上每一节课,可是结交更多的朋友。那时的我也许还不太成熟,总是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也总犯着自己并没有认识到的错误。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错误,这些不成熟,让我逐渐的成熟,逐渐的认识到更多的事。一年的时间很快,快到还来不及深刻的体验到新生入学的激动便马不停蹄的投入到了高二的学习生活当中。

20xx年,高二开始新的生活,换了新的学校,新的环境,除了身边的同学,周围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新的学期也换了新的老师,有些时候也会让我们应接不暇,让我们措手不及。从懵懂的孩童步入到逐渐成熟的少年,经过一年的历练,每个人好像都长大了很多,有些事情也都处理的比以往更加完美。高二可以说是我们高中转折的一年,是我们高中生活的转折点,两年的时间开始让我们反思,开始让我们反省。

转眼间,我们已经步入高三的学习生活中,比起以往的两年最后一年显得更加的紧张,更加的想要前进,就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高三也逐渐走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时间很快,那时背着书包步入新的环境还很幼稚的我们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当我们还在感叹时间流逝飞快之时,不知不觉就到了快要说再见的时刻。时间的飞逝让我们措手不及,还来不及感叹时光三年,就已经让我们对高中说再见!

再见,我的高中三年。曾给我留下深刻回忆的三年,让我爱过,让我恨过的三年。

再见,曾经一起奋斗的同学们。从20xx年到20xx年,相遇、相识、相知,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了解到了解,早已变得默契十足的我们现在马上就要各奔东西,希望多年以后再次相见,还能够说一句“好久不见”

再见,我敬爱的各位老师。三年的时间见证我们从幼稚的少年到长大成人,见证我们最美的十八岁,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理遇到的任何事,陪我们走过最迷茫的三年,让我们对未来重新有了新的定义,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新新世界。马上我们就要离开这个温暖我们三年的校园,谢谢老师们三年前没有把我们放弃,教会我们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岁月匆匆,当再次背上背包,拉着行李箱,顶着烈日之时,我们却只能说一句:再见,我的高中三年!

匆匆优秀作文 篇5

开学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千老师的一番寄语还记忆犹新,让我怎敢相信时间已经流逝?时间过得太快了,太急了,快得让我恐惧,急得令我发慌!

进入外总以来,历经了数十次大考,几十次小考,我已被磨炼成临考不慌的人。这也许就是外总的魅力与独特吧!为了好的考试成绩,每一次挑灯夜读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外总,外总,这个令河南学子魂牵梦绕的名字,她是无数学子的期盼,不管是想进入的还是从这里毕业的都一样追逐她、思念她。想进入外总的看中了这里超乎寻常的升学率,而毕业的学长们却留恋外总温暖,怀念外总别样的“哈佛红”。

啊,外总,是什么造就了你如此光彩华丽!是严格的校规,是优良的校风,是老师们兢兢业业、默默的付出!是学子们不顾一切的刻苦与努力!无数学子经外总的洗礼发生了脱变,他们如同毛毛虫脱变成了美丽的蝴蝶一般。

外总如同无数学子的家,这里承载了太多他们青春的回忆。回首望去,我从初次踏进这个校园到现在经历了多少磨炼啊,从当初我对初中知识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知识“渊博”,其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困难,但是现在看来那都不算什么了,对过去只微微一笑,挥一挥手,说声道别,因为前面的路还有很长呢!

三年,之前在我心中好像很长,但到如今才发现原来三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三年光阴啊已过去一半了,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是的,时光流逝一去不返,所以,如今的我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时间,不珍惜生命?

过去,总是听大人们不厌其烦的唠叨“一寸光阴,一寸金”,我心里却不知其含义。现在总算明白了,时间,时间!---生命,生命!

有句话,不知道从那儿听到的:时间就像砂子,你握得越紧,流得越快,但如果松下来流得虽慢却活得很软弱。

来去匆匆的300万 篇6

7月5日下午,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阳泉分公司(以下简称阳泉联通公司)天桥营业厅门口,刘美英女士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单位破产、身患癌症20年却一直热心公益

刘美英,今年53岁,原来在阳泉市钟表厂工作。20年前的一天,医院确诊她患上了宫颈癌。但病魔的突然来袭,并没有让一向乐观的刘美英一蹶不振,她以一种平常心开始了她现已坚持近20年的抗癌之路。她记不清经过多少次的放疗、化疗,痛苦不堪的时候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但丈夫、儿子的爱使她坚持挺了过来,她的病情现在已经得到了控制。

然而,祸不单行。上世纪末,刘美英所在单位阳泉市钟表厂再无能力给职工开支,濒临倒闭,正值儿子刚考上大学,家里的收入只有丈夫每月600余元的工资。这点收入不仅要给她治病,还要供孩子上大学,家里的窘况可想而知,但一家人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尽管这样,2002年阳泉市政府开始对阳泉的母亲河桃河进行治理时,刘美英还是将自己一季度的特困救助金和儿子的奖学金共计620元捐给了市政府“治桃筹资处”,这让在场的阳泉市副市长、现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樊盛武感慨不已。捐款后,刘美英还挺着病体,到“治桃”工地挥锹铲土。她的行为使很多人受到了感动和鼓舞。

不仅如此,刘美英作为阳泉市抗癌协会南山抗癌俱乐部的成员,从1996年开始,连续十几年对阳泉市福利院的孤儿们给予关注,经常带孩子们到外面游玩,使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爱。为给她治病,家里经济一直不宽裕,她也非常节俭,20多年来没有穿过一件好衣服,出行时她没有舍得打过一次出租车。汶川大地震以及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又通过阳泉红十字会先后捐出1200元,用具体行动诠释了她对灾民的爱心。

“她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爱心的女人,也是一个对金钱看得很淡的女人,她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但最近她却遭遇了一次巨大的伤害。”阳泉的知名律师刘新东说。记者由此知道了刘美英最近遭遇的一件让她内心很受伤害的事情。

话费突增300万元后却被停机

今年2月10日,刘美英惊喜地发现,自己一直使用的小灵通突然被注入了303.8819万元的充值奖励。这样的好事情让她激动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300万元对她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以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肯定得拿出一部分来为自己治病,同时还得拿出一部分来为家人改善生活条件,肯定还要留下一部分为将来着想。一想到这些,她就激动不已。

但在银行工作的丈夫谨慎地提醒她,这样的好事情会不会另有玄机。丈夫的提醒又让刘美英感到惶惑起来。一家人最后决定,以不变应万变,先不去动那从天而降的300万元,等事情冷冷再说。一直等了近两个月,他们家也没有感觉到任何异常,一家人开始商量准备去阳泉联通公司去兑现这笔钱。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却突然出现了变故。

4月9日,刘美英发现,她在没有接到阳泉联通公司通知的情况下,自己小灵通里303.8819万元的奖励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并且,她的小灵通也被停机。

这让刘美英难以接受。她去阳泉联通公司讨要说法,但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只一句“操作错误”,就对她不再理会。她后来又多次到阳泉联通公司去协商此事,但阳泉联通公司为刘美英开通她的小灵通后就对她不再理睬。

先是300万的巨款不由分说“咣叽”砸到脑袋上,然后这钱又莫名其妙地没了。这样的遭遇让刘美英的心跟着忽上忽下。而如今又得不到阳泉联通公司对一个消费者的正常说法,刘美英气愤不已。她决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她找到阳泉知名的山西省新东律师事务所,将自己的诉求委托给了他们。

维权行动通过协商终于皆大欢喜

接受刘美英的委托后,律师先给阳泉联通公司发去了律师催告函。

阳泉联通公司在接到律师函后不久,以信函的方式作了如下答复:

“2010年2月10日,我公司某下属部门要求调减刘女士的宽带费用55元,由于公司在2月1日至6日上新系统,7日开始运行。工作人员误在减免金额的地方输入了电话号码(应输入55,误输入3038819)。在2010年4月9日公司相关部门发现此问题后,及时做了改正处理(改正后用户欠费停机)。用户于4月9日到公司来核实此事,联通公司相关人员热情接待用户并做积极的处理,根据与用户协商,减免用户欠费108.72元,并及时为用户开机,问题得以解决。”“经过对此事的调查,联通公司不存在对刘美英的小灵通电话充值奖励,也没有充值奖励的活动,此事系联通公司操作人员的误操作造成的,给用户带来的误解给予了补偿和道歉。”

对于阳泉联通公司的说法及道歉,刘美英表示不能接受。她的代理律师也告诉记者,刘美英随后向国家信息产业部反映了此事。因为,这件事让刘美英感觉很受伤,所以,她准备在协商不成后提起诉讼。

记者也到阳泉联通公司对此事进行了解。由于该公司主要领导开会不在,该公司办公室的白主任进行了答复。白主任告诉记者,这事情很简单,就是一起操作失误。并且,他们公司已经对此进行了答复处理,刘女士如果不接受,当然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而刘美英已于今年5月18日将此事申诉到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申诉信中她写道:2010年4月初,因她本人手机话费余额300余万元被(阳泉)网通无通知情况下扣除。经她多次与当地网通负责人协商解决问题,其负责人解决问题的态度极其不好,且无法给出让她满意的解答。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于6月2日回函,在回函中的调解意见书中建议:“建议被申诉人(阳泉联通公司)对就此给申诉人(刘美英)造成的不便进行赔礼道歉,完善业务办理及复核流程,并对申诉人因申诉而产生的通信费用给予赔偿。”“如本调解意见书下达后,申诉人与被申诉人仍不能就所申诉事项达成和解,建议双方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就申诉事件向仲裁机构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各方努力下,7月7日,阳泉联通公司与刘美英就此事进行了协商。

在协商中,阳泉联通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首先代表他们公司向刘美英赔礼道歉,并在随后的协商中双方议定,由阳泉联通公司补偿刘美英2000元,刘美英最后也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歉意及赔偿。

时间匆匆走过作文 篇7

时光吹亮了,黎明的曙光。时光打响了午夜的钟声,吹绿了门前的杨柳,吹满了爸爸妈妈馒头的白发。美丽的时光就如流星一般,在夜空绚烂的滑翔,而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下一秒,却又不知沉落在哪啊!

时光是这世界上最让人留恋和惋惜的,仿佛我们的.日子,在整个时间中都是不值一提的。所以说,时间是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的存在。许许多多的时光是在我们不经意中而流逝的。总是在最美的时光里幻想着还有下一次么,这一切还可以重来么?每每想记住生活中的美丽却又在不知的时光,忘却了。总是暮然回首间,自己竟度过了多少日子,多少次看见太阳升起、落下。假如时光能逆流,也许我们不会有这么多的悲伤,这么多的哀愁。假如那些美好的时光,真能再一次体验。可我们同样也深知那是不可能的!

在学校,每天的晨读伴随着太阳的高升,时刻见证着我们的成熟。时间它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同等的。却不同的人,能发掘它不同的能力。能在时光的流逝中获得知识和领悟这也算时光没有白走一遭。有了时间,我们就有对自己的希望,创造自己在生命中的价值。

时间也许并没有单位,假如在一秒中获得了不止一秒的价值,那么这一秒并不渺小。相对的在五十年的光阴却还没成熟,没有迈向独立自主的一面,那这时间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时光,全都镌刻进生活里。在喜怒哀乐中度过,留下了我们的从稚气的孩子变成落落大方的成年人。

仿写《匆匆》作文 篇8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欢乐,但我的童年确乎是离我越来越远了,在默默里算着,两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了,就像茫茫雨水中的一滴小雨珠,滴在一望无际的草地里,没有声音,更没有影子,就这样的悄声无息。我不禁低头掩着面叹息。

去的尽管去吧,来的尽管来吧,这来去的中间会不会出现些什么呢?早上起来,小屋里的闹钟响了,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于是——打闹的时候,日子从打闹声中溜去;哭泣的时候,日子从闪烁的泪光里闪过;傍晚时,我凝望天空,看着变化多端的白色云朵,日子便轻轻悄悄地跟随云朵,从我的眼前飘过。等眼前的景象变成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我才发觉一天的时光,从我的手中不知不觉的溜走了。我不禁后悔而满面茫然,可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我的愁绪中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回忆罢了,只有向往罢了,在这充满童真与欢乐的童年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淡淡云雾,被微风吹散了,如草尖上的芬芳晨露,被初日蒸融了,我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这流水般的日子里,六年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在这美丽而宽阔的校园里,我又何曾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我留着些什么记忆呢?我何曾留着像雾般朦胧的记忆呢?我匆匆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匆匆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这般匆匆的度过这一生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的童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匆匆三年作文 篇9

何谓“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 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张, 1983) 。易 (2007) 在文章中全面分析了“信达雅”三者的辩证关系, 用阐释学理论论证信的重要性。笔者总结得出:“信”指译文的意义忠实于原文, 译者先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 背景等信息, 尽可能还原文章的意思;“达”指在信的前提下, 用一种流畅通顺的方式把译文呈现出来;“雅”指译者选用的词语在符合“信和达”前提下要尽量做到优美得体, 增加文章的魅力和吸引力。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 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呈下降趋势, 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回答, 例如:什么时候应该应用这个原则?黄 (1996) 在文中提倡这个三字标准应该成为考察译文质量的依据, 缺一不可, 而且他意识到“雅”的要求虽在最后但是却成为译者追求更好的作品的动力, 译者理应孜孜不倦去达到这个标准。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 如果可以有规章可循, 笔者相信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因此, 本文的价值在笔者看来就是再一次引起人们对这个标准的重视了。

3《匆匆》译文相关文段的“信达雅”特征分析

3.1 关于题目的翻译

张培基译:The Transient Days, 译文体现出了作者想表达的“短暂, 不经察觉时光就失去的惋惜之情”, 这种感情在后文也出现:“What is gone is gone, what is to come keeps coming.How swift is the transition in between!”这里看到The Transient Days对应了transition一词, 两者的形义甚至音韵方面十分相似 (信和达) , 读起来朗朗上口 (雅) , 用在这个句子当中充分表达了原文的“去的尽管去了, 来的尽管来着, 去来的中间, 又怎样的匆匆呢?”的意思, 更体现转换速度之快, 人们还没有留意就失去了时间的感情。朱纯深译作:Rush, 朱选择的“rush”, 在rush”在题目中应是名词, 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中的它的英文意思是“a situation in which you need to go somewhere or do something quickly”一般用于匆忙做某事, 如:What's the rush?干吗这么急匆匆的?而且主语一般是人。由此可见, 虽然在题目简练方面朱显得更突出, 但是, 根据具体意思, 这个单词不太适合用于时间或者物体, 因此可能在“信”方面相对来说不够张培基的译文贴切。但在朱后面的文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is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句子同样出现一个rush, 在这个处理上, 两位译者都做得十分巧妙, 这样就对应了题目, 再次表达感情。另外, 句子读起来很通顺, 朗朗上口, 因此朱在达和雅方面做得到位。

3.2 关于排比句的译法

张培基:“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朱纯深:“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明显看出, 两人的时态不一样, 对于张用的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的结合, 让我们明显感觉到这是自然现象, 很符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生老病死的规律和假设的条件现象等, 而且句子简单, 句式一致。读起来很自然, 很亲近。“信达”方面拿捏很好, 但是在“雅”方面显得简单一点, 因为这是优美的散文, 译者可以略微修饰一下语言。对于朱的翻译, 译者用了情态动词加现在完成时的时态, 这里可以理解为译者对现在情况的推测, 让读者读着读着, 突然想到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哦, 可能燕子走了, 杨柳谢了, 桃花不在了, 但是不用担心, 她们自然有回归的时候, 朱用多种时态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样有点复杂的句式结构让读者品味了一番, 语言和句子的变化灵活,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不断循环而时光却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之情, 读起来虽没有张的一气呵成, 没有那么直白, 却多了几分文艺的气息, 笔者认为比较符合得体性, 因此在“信达雅”方面朱相对做得到位一些。

3.3 对问句的译法

“但不能平的,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张培基译:“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张, 谌 (2014) 认为从结构看, 张的被动语态和《圣经》中上帝造物观点一致, 符合西方人的观念, 能够更好地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我们再看看朱:“It is not fair though:why should I have made such a trip for nothing!”他认为这是自己被迫主动做出的一次人生之旅, 充分表达了译者无奈痛惜时光却无力回天的感叹, 用了感叹号似乎更强调了这种感情, 但是, 这种无奈的做法其实还会继续的, 张的时态似乎简单却暗含这种意思。因此, 笔者更倾向于张的翻译。

3.4 对比喻句的译法

张培基:“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译文准确运用现在完成时表达对过去时间的眷恋, “have already”选词准确, 接着运用现在进行时表示时间还在不停地溜走, 我阻挡不了, 控制不住啊。如此真情实感, 引起读者共鸣。朱的翻译同样出色:“Taking stock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 days have already slid away from me.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这里, 两人用的时态, 句型都惊人的一致, 朱在最后强调的两个形容词更添几分伤感。所以笔者认为这里两人的“信达雅”运用的都很到位。

4 结论和启示

本文主要是从选词造句对文章整体的影响角度分析, 由于条件限制, 只对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来分析, 虽然从两个译本出发, 但是对于呈现信达雅的特征方面的论据仍然不够。但还可以看出充分体现了该原则的译文确实是好作品, 笔者深信, 通过比较不同的译文对自身翻译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张欣, 谌莉文.匆匆英译本中的“信、达、美”分析探究—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例[J].语言应用研究, 2014 (1) .

[2]黄任.重温“信达雅”[J].外语研究, 1996 (4) .

[3]易嘉静.从阐释学角度看“信达雅”翻译标准[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张国薇.对比分析张培基和朱纯深对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翻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5) :127.

[5]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一)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9) :55-58.

时光匆匆作文 篇10

有时候也会感慨感慨,哦天哪,不看不知道,原来天底下自恋的人居然这么多,数都数不过来!

可是再一想想,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耳濡目染,谁能说的了谁,谁又有资格批评谁呢?

或许只有刚刚出生的婴儿才最干净,可那个时候又懂什么呢?

说来说去,说什么都总觉得是多余。最近刚刚看了《城南旧事》,我想我都活了十八年了,却在童年的时候错过了这本书,不知道算是有幸还是不幸?或许是有幸的吧,至少我现在看得清楚,也想的分明。

多么羡慕那个童年时代的英子,还有童年记忆里面的我。想问题从来都不会这样麻烦,现在想想都觉得很开心。可是我很讨厌自己现在这种状态,说是天真又太虚伪,明明过了天真的年纪;说是成熟又实在底气不足,如果跟成人比心机耍手段我们还真不知道输成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最叛逆。做过的事情,转眼想想真后悔。

我也很想很大气的说,我做过的事情不会后悔,即使有遗憾,也不后悔。

可是,青春怎么可能没有后悔?

闲来无事的时候,在qq上聊天。其实想想我并不寂寞,也并不需要和别人聊天来排遣寂寞。

即使真的寂寞,也不是聊聊天就可以减少的。

还是不知不觉的,那些昨天似乎还陌生的人,转眼间聊天记录已经大片大片的了。

匆匆那年素材作文 篇11

不忘,喜欢,过往,且行,长大,离别,遇见,分开,匆匆,这便是整个故事的脉络,就是青春盛宴的开始和落幕。

我心疼方茴,心疼她的执著,在我看来,爱说得越多就显得越假,她的喜欢是付出了整颗真心的,她用独特的羞涩、内敛,用自己的方式喜欢着陈寻,学生时代,他们不说爱,爱是一个多么沉重、遥远的字眼啊,他们只说喜欢,可那也是偷偷摸摸的,畅谈充满了阻碍,他们都以为长大后就能真正的永远相伴,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拼命成长,孰不知长大后却有了更多的阻碍。

我心疼乔燃,心疼他的痴心,《一朵丁香花》里面写满了柔情,充满了他的惆怅,他喜欢方茴,默默地喜欢,他说过:喜欢一个人,陪在她身边,看着她笑,就是够了。所以他和方茴之间的故事注定是一篇散文的,没有起因、经过,更不会有结果。他对方茴的感情美好、纯粹,可最终只能守望,只能陪伴。

我讨厌陈寻。我问,问他为什么可以丢下方茴;我怨,怨他怎么可以将他跟方茴之间发生过那么多美好的事情都忘记;我恨,恨他凭什么对他自己说的话不负一点责任。所有的男孩子在发誓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违背承诺,而在兑现的时候也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不能做到,所以誓言这种东西无法衡量坚贞,也无法判断对错,它只能证明,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彼此曾经真诚过。

他们的感情有着美好的开始却不能有完美的结局,方茴更加的孤独寂寞不合群,陈寻沉浸在温柔乡里心中却充满了愧疚,友情进一步可以是爱情,而爱情退一步却不能变成友谊。

在这段感情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他们两个都很好,不知道如果一直爱下去会不会很幸福,只怪太匆匆,无论结果会如何,他们曾经爱过,有回忆就够了,回忆是美的,想到他时心也是暖的,年少的感情是最真挚的。

匆匆三年作文 篇12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创作于1922年,时值“五四”落潮时期,然而,诗人在彷徨中不甘心沉沦。此文是作者的感兴之作,全文流畅自然,表达了时间匆匆流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题,并暗示了读者要珍惜宝贵的时间[1]。全文语言平实无华,感情深刻真挚,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意识到应当珍惜眼前的时间。这样一篇美文的翻译者众多,本文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大师朱纯深、张培基、张梦井的译作作为分析对象。这些译本广受好评, 都较好地保持了原文的风貌,译文自然流畅。但基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从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与理解的角度出发,又呈现不同特点。

2.读 者反映理论

关于翻译的标准,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西塞罗曾提出翻译是一种“意义对意义”的活动,玄奘认为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而严复则提出译文应“信、达、雅”,无论哪一个阶段,翻译家总是把读者放在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位置上。然而,对于目的语读者, 译界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初,奈达提出的“读者反应论”一传入中国,便很快在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受到了高度的重视[2]。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读者反映论”自引入我国以来,一直受到我国翻译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它的核心思想是: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他强调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主张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来衡量译文的质量[3]。

3.译 本赏析

3.1词汇选择

词汇是组成文本的基础, 译者对原语文本的理解和对译文的生成,都是建立在对词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译者选词要考虑是否易于目的语读者在其本身文化背景下, 理解和接受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所以在翻译中,对词汇选择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4]。

例: 匆匆, 张培基的译本为Transient Days, 朱纯深译为Rush,张梦井译的是Days Gone By,它们都可以表示某物持续时间比较短暂匆忙。但就目标与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Transient Days用词更符合文章内容所要表达的含义。因为文章题目“匆匆”是指日子或者光阴过得飞快,给读者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Transient一般是指抽象的事物存在或持续的时间短暂,正好符合时间流逝的特点,读者仅凭题目就能大概领会文章内容所表达的东西。Rush主要强调的是行为的匆忙或急促,虽然因其发音短促,体现了匆匆之感,但不能很准确地给读者暗示文章的内容和含义。Gone by作后置定语修饰Days表示已经逝去的日子,虽然文章内容是在回顾逝去日子,但不能准确地给读者传达匆匆的意象。

3.2句法层面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一特点反映在句法上,就是汉语句法结构零乱与松散, 英语很注重句法结构上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利用相应的翻译方法适当调整句法结构,使之更易为英文读者理解和接受[4]。

例1.原文为: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张培基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朱纯深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

这句话的翻译中, 朱纯深选择了直译, 张培基选择了意译,笔者认为直译和意译并没有孰好孰劣之分,而在于哪种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义。后半句是“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不是实指手里没有东西,而是“我所拥有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张培基的翻译意义非常到位,而朱纯深的则欠妥。

例2.原文为: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张培基: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张梦井:But,this is unfair to me,why did I come to this world for nothing?

从结构上看,张培基的译文用被动语态“Why should I be made”,与《圣经》中上帝造物观点一致 ,符合西方人观念 ,英 译本的读者群多是西方人,能够更好地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6]。

例3.原文为: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

张培基:What is gone is gone,what is to come keeps coming.How swift is the transition in between!

朱纯深: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those to come keep coming;yet in between,how swift is the shift,in such a rush?

两种翻译用词不同,但从内容上来看,都达到了达意的意图。朱纯深的翻译更加活泼生动,尤其是swift和shift中头韵的使用,such和rush中尾韵的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喜悦感。

3.3语 篇层面

著名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指出:句法、词序、节奏、声音都有意义价值。M.Bakhtin(巴赫金)认为结构层面与内容的关系是:内容是审美客体的必要构成因素,它的相关方面是艺术形式,没有这种相关性,艺术形式就没有思想内涵;形式必须相关于内容, 否则就不相关于作为认识和伦理行为对象的世界,也就不会有审美内涵,不能实现基本功能[7]。从整篇文章来看,张培基的翻译内容结构形式中,句法、词序、节奏、声音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材料的选择、配置、组合和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朱纯深的译文追求语词的文学性和语感的跳跃性,同时简明、紧凑、劲道,给文章增色不少。

张培基用了一般现在时,表示恒常的事实,而张梦井却用了现在完成时, 深刻表现了作者对过往的留恋、对时间的渴望,暗示了读者要珍惜宝贵的时间,笔者认为更加恰当。张培基保存散文质朴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使得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从这点来看,张培基的译文略胜一筹。

4.结 语

散文因其独有的魅力,引发了新的散文诗翻译热潮,而对散文翻译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本文针对散文翻译,从读者反映论的角度进行一个更科学可测的标准, 解开了散文诗翻译的神秘面纱,为人们欣赏和理解散文诗提供了一个角度,同时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个描述和评价的理论。本文比较三篇名家的译文,并不在于指出孰优孰劣,而是在对比中欣赏,学会用比较的、批判的和学习的眼光对译作进行赏析。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同样懂得了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摘要:《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语言真切质朴、行文流畅,虽字数不多,却寓意深远,不乏译者青睐。一个好的翻译应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反映,尽量克服文化障碍,力求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达到文化交流和传递信息的目的。本文通过借助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主要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赏析《匆匆》译本。

时间匆匆作文 篇13

记得小时候,祖母还有着一头柔顺的青丝,她还能用双脚走路。她时常招呼我到她家里玩,但我对她只有这点,少得可怜的印象。她现在已经永远沉睡在地下了,时间过得真快,她去世了,我才明白过来,时间真的不是任我们摆布的,它很任性,不管我们有没有充分利用它,它还是会逃走。

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我们留恋昨天,钟情明天,可重要的是,先踏踏实实的过完今天。

时间常常从我的行动中逃走,我不知道该如何把它抓在手心。

在家里,我时常把头埋在音乐里,不问其他。三四首歌过去,十五六分钟就离我而去了。这样的日子使我感到厌恶,可我没有动力去做其他事。爸爸也曾感慨时间过得快。曾经陪伴我成长的白头翁也走了,我最留恋它的叫声,它喜欢学猫叫,它喜欢在我们吃饭时叫着它唯一懂得的调子。可它经不起时间的磨砺,到另一个世界去了。那小身板叫出的巨大声音如今不再有……

匆匆作文300字 篇14

“你聪明的,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是朱自清留给我们的题,也是从古至今一直困惑着我们的题。

是呀,我们的时间都去哪了?是不是正如朱自清所说,有人偷走了它?或者是在我们嬉戏时它绕过了我们溜走了呢?还是在我们睡觉时有人悄悄地用袋子将它收走了呢?又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放任它从我们指间的缝隙中逃走了呢?转眼已经十二年不知去了何方,可我们的人生又有几个十二年?消失的日子回不来,正在进行的日子向前走着。而我们也像迷失在沙漠中的旅行者,只要有了一点希望就会跟着希望茫然地走,后悔了想回头了,却再也找不回原来的路。我们永远也找不回那些消失的时间,我们也永远不会像燕子那样,像杨柳那样,或是像桃花那样,在消逝之后又绽放新的生命。我们的日子去的无声,想去伸手挽留,却又不见了那一点点时间。过去的时间如缕缕轻烟,逃不过被微风吹散的命运,最终无论如何也寻不回;又如蒙蒙大雾,终究会被阳光照开,留也留不下一丝一毫的痕迹。我无法回答那个问题,但并不代表到未来没有人回答的了。可我知道,与其纠结在过去的时间,还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现在的日子,为自己现在而努力奋斗。

匆匆三年作文 篇15

关键词:形合,意合,散文,《匆匆》,英译,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其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特点, 英汉对比也因此成为译界人士热议的话题。那么英汉之间最根本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 (Eugine A.Ni-da) 1983年就在他的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 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 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1]目前, 在翻译界中也普遍认为形合与意合是英语和汉语之间最为根本的区别特征。总而言之, 英语属于重形合的语言, 而汉语则属于重意合的语言。中国的散文素有“形散而神不散”之美称, 充分体现了汉语重意合这一特点。该文拟从英汉对比的角度, 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匆匆》及张培基先生的英语译文作为语料, 结合文中的实例从词法、句法以及语篇这三个层面来阐明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的具体体现。

1 形合和意合的两种含义

关于形合和意合的含义, 学术界有些纷争, 但总的来说有以下两大类。第一类认为形合即指句子中各成分之间 (包括词语和分句) 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连接, 而意合则指句子中各成分通过它们各自的含义来连接。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连淑能。显然, 他认为这两种现象发生于句中各成分之间, 只存在于句法层面;而另一类观点则认为这两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句法层面, 还存在于其以上的层面上, 即语篇层面上,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刘宓庆和潘文国。该文则认为应综合这两种观点, 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两者, 而不是单一的句法层面。具体说来, 也就是从词法层面、句法层面及语篇层面来看待这两者。下面本文将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及张培基先生的英语译文对比来分析形合和意合在这三个层面上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2 结合实例分析形合和意合在不同层面上的对比

朱自清的《匆匆》是典型的散文体裁的作品, 作者借助燕子、杨柳、桃花等杂物或通过对自己琐碎生活的描述, 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揭示了来到这个世上就要有所作为的中心思想。看似散漫、不经意的一些叙述, 却紧紧地扣住了“匆匆”这个主题, 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精髓。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恰当地处理了汉语和英语的这种区别, 充分体现了英语重形合的特点。

2.1 词法层面

英语中的词形变化多端, 名词有单复数的不同, 代词则随人称、数、格、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 动词则随时间的不同有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等。而汉语中的每一个汉字拼写形式都很固定, 词形的形态并不像英语中那样变化多端, 词形相对稳定。

例1: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张译: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es shed their blossoms, they will flower again.

例文1中, 散文原文中提到“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些对象时, 没有从形式上来告诉读者这些对象的量到底是“一”还是“多”, 但其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告诉我们:去了又来的, 不是一只燕子, 而是这个群体;枯了再青的, 不是一棵杨柳, 而是大部分杨柳;谢了再开的, 也不是一朵桃花, 而是所有的桃花。这在汉语中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在译文中凸显了出来。在张的译文中, 将这些对象在形式上都准确地处理成了复数, 通过这种形式告诉读者这些对象的量是“多”而不是“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英语的名词在使用时要表达的是单数意义还是复数意义通过形式一目了然, 没有单复数意义上的模棱两可。而汉语中名词的单复数无法通过形式来判定, 而且汉字本身就是一个个孤立的单字, 形式固定, 其单复数的意义是通过限定词或其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来体现的。

例2:是有人偷了它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张译: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But who could it been and who would be hide them?

例文2中, 译文相比原文不仅添加了人称代词, 而且还通过使用人称代词不同的数和格来清晰地表达所指, 如:用it表示偷的人, 用them表示被偷的日子, 这种代词数和格的使用使得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 而原文则没有这样明显的标记, 只能通过前后文和意义上的理解来作出判断, 这从侧面体现了英语侧重于使用明显的形式标记。

2.2 句法层面

王力曾指出, “就句子的结构而论,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2]这就是说, 英语句子的组织有着严格的语法规则限制, 不能随意表达, 而汉语的句子在语法结构上则相对自由, 有些句子做到意义上的准确即可, 而可以不考虑语法形式上的正确与否。英语句子可以根据其成分归为五大或七大基本句型, 大都受一定的语法规则制约, 主、谓、宾结构相对明显, 再复杂的句子都可以提炼出一个基本框架, 而句子中所有成分均是围绕这个基本框架并借助种种关联词来层层展开。而汉语中的句子并无固定的基本模式或句型, 不像英语那样可以划分为几大句型, 它主要依赖于词语的顺序以及虚词意义的内在逻辑来构建。

例3:但不能平的, 为什么偏偏要白走这一遭啊?

张译:However, I am taking it very much to heart: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at all?

例3中, 原文省略了主语, 来达到衔接, 需要通过内在逻辑来构建其意义。而英语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不能没有主语, 所以译文中加入了主语“I”。

此外, 英语中由于常用显性的关联词来进行连接, 句中各成分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结构十分严谨, 句子的意义也因而更加清晰明了, 不易产生歧义。而汉语少用甚至不用形式上的连接手段, 更加注重隐性的连贯, 其意义需要交际双方借助当下的语境并根据自己的语感, 来准确解码句子的语义。例如上文提到的例子1中没有使用任何关联词, 而英译文则使用了三个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来表达原文中所隐藏的这种关系, 从而使各种成分之间关系清楚, 不易引起歧义。

2.3 语篇层面

从语篇上来看, 英语属于时间性的语言, 具有线形化特征, 表达的是一种结构上的横向关系。[3]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 因而其主要通过形合手段来实现句子间以及语篇间的衔接, 比如语篇上常用替代手段来实现照应, 句子上常用关联词来实现连贯, 语段环环相扣, 结构严密。而与之对应的是, 汉语属于空间性的语言, 其句子体现出一种空间上的聚合关系, 具有非线形化特征。[3]汉语语篇的连贯性则主要是借助语义上的连贯来实现的, 注重的是语义上是否足够关联, 意义在整体上是否足够连贯, 而形式上则多松散, 注重形散神聚。

例4: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张译: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ickle down my cheeks.

例4中汉语原文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没有采用任何显性的连接词来连接, 无法从形式上来知晓这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只能借助语义上的关联来理解, 而译文中在第二句开头加上了“At the thought of this”这一短语, 意指“作者一想到这一点, 就会头涔涔而泪潸潸”, 这里的this是用来代替前面一整句话的内容, 帮助实现了英语语篇语义上的连贯。

例5: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张译: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But who could it been and who would be hide them?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present moment?

例文5中, 原文中也无任何显性的连接词, 而译成英文时则添加了两个连接词“but”, 把前后两个句子间所隐含的那种转折关系外显了出来, 从而实现了英语语篇语义上的连贯。原文两个句子间所隐含的转折关系为:作者试图找出时间流逝的原因, 但又质疑自己的猜测, 是被人偷走了么?但是却找不到偷走的人和藏匿的地方;是自己逃走了么?但是却寻不着逃亡的去向。

3 结束语

通过对《匆匆》及其英译在词法、句法和语篇这三个层面上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英语注重形合, 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汉语中各成分间表现为一种隐含且模糊的关系, 而英语中各成分间则表现为一种外显且明确的关系。这个发现告诉我们在进行英汉互译时, 我们不要受语言表面形式的约束, 而应该把握语言所隐含的内在逻辑, 解码原文的内在含义, 然后一气呵成。由于本文是以散文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特殊文学作品为例展开分析的, 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主要是针对这一特定文学作品而言的。要充分证实这些结论的可靠性, 还需要提供大量的语料来支持。

参考文献

[1]冯树鉴.实用英汉翻译技巧[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5.

[2]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3]徐珺.汉英语篇意合与形合的文化阐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12) :26-29.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6]王菊泉.关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6) :409-416.

上一篇:为老百姓办事下一篇:山西省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