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整改措施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抗菌药物使用整改措施(通用9篇)

抗菌药物使用整改措施 篇1

建议整改措施

1、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杜绝指征不明用药。结合临床诊断、检验等生化、影像相关指标,合理选用药物。

2、病程应当详实记录用药情况及用药效果分析。根据诊断、检查指标,合理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应当严格参照我院分级管理目录、制度及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相关规定执行。

4、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保护品种。

5、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价格偏高的问题,为考虑患者切身经济利益,建议增加普通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品规。

6、抗菌药物35个品种目录上未标注序号,以分级管理形式按抗菌药物所属品种分类,建议细化分类,明确标注品种数。

7、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双十统计连续排名靠前的问题。建议组织召开我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等抗菌药物品规调整问题。

抗菌药物使用整改措施 篇2

1 方法

1.1 根据38号文件及《方案》的要求,我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决定,根据医院现在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药品的疗效、价格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分为:非限制使用类、限制使用类、特殊使用类三级。

1.2非限制类抗菌药物价格比较低廉,头孢一代及常用的青霉素类。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二代头孢或常用抗菌谱广价格低廉的三代头孢。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价格偏高和抗菌谱窄的三、四代头孢及所有加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如果新上市或本院新更换的品种因为存在不良反应风险或价格偏高,即是一代头孢也分到特殊使用级。

1.3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与医师处方权限相结合,医师处方权限与本院HIS管理系统相结合,每级医师处方权都是微机控制,超权限使用药物微机不执行命令,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特殊类抗菌药物时由主任签字进入主任权限。

1.4 对医院抗菌药物实行动态管理发现某个品种使用量大,销售金额连续2个月排在第一,提交医院药事委员会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是否将该品种停止使用或清除医院;如果该品种集中在某个科室,把该科室2个月销售金额、使用强度在全院进行排序并做成课件,利用科室早晨查房前15~20min时间对科室进行专项培训。

2 结果

2009~2011年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金额比例及使用强度情况,详见表1;提高对科室培训后2011年下半年抗菌药物金额占药品总金额比例、使用率、使用强度变化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从表1、2可以看出,抗菌药物三代或相当于三代头孢类,使用量明显下降,一、二代头孢使用量上升。因非限制类、限制类抗菌药物价格相对低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又是临床开具处方的主力军,所以,增加非限制类和限制类品种,即能保证临床治疗需求,又能降低抗菌药物各项指标。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目标管理及奖惩制度相结合,我院药事考核小组根据本院与各科室签订的抗菌药物目标责任状规定的各项指标,每月1~5号将全院各科室上月份药品使用情况、病历质控、处方点评、手术预防用药等进行分析评估,结果上报医务科并全院公示,考评结果作为各科室主任及医师绩效考核、晋升、评优的重要指标。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个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1]。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首先院长应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做到层层落实。

参考文献

谈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篇3

维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防止日益严重的滥用抗菌药物现象的继续蔓延,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的努力,还需要普通群众提高自我对抗菌药物的认识,才能使滥用现象得到根本遏制,本文主要就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几个常识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及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二、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1: 抗菌药物=消炎药

抗菌药物不是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多数人误以为抗菌药物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菌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抑制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误区2: 抗菌药物可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害无益。抗菌药物只能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并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 感冒就用抗菌药物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菌药物来使用。实际上抗菌药物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4: 广谱抗菌药物优于窄谱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抗菌范围广泛的抗菌药物);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菌药物。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5: 新的抗菌药物比老的好,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菌药物,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物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菌药物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菌药物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菌药物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菌药物。

误区6: 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发挥疗效需要1个周期,如果使用某种抗菌药物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7: 一旦有效就停药

如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不足,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误区8: 能口服的却要静脉点滴

输液的风险比吃药、肌内注射都要高很多。《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59%,其中最主要的给药方式就是输液,可以说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一旦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因为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常输液还会降低免疫力。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如果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首选输液,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因此,能口服的抗菌药不要静脉点滴,必须注射的,待病情改善了应当很快改成口服,这叫序贯治疗。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建议

对抗菌药物应采用“三不三问”原则,即不自行购买抗菌药物,不主动要求医生开抗菌药物,不随便停药;一问医生自己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二问医生抗菌药物怎么吃,三问一天吃多少,按照医生的医嘱把方法和用量用准。

抗菌药物管理整改报告 篇4

为切实转变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理念和方式,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卫生计生办通〔2018〕63 号)、《关于印发<黄石市 2018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黄卫生计生办通〔2018〕84 号)等文件要求,市卫生计生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并于 2018年9 月 11日组织专家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专项督查结束后,我院召集相关科室召开专题会议,处理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现报告如下:

1、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考核制度》,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点评结果报医务科,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对科室和医生进行考核奖惩,严格兑现。

2、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会诊制度》,严格执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流程:使用科室申请(科主任审核)→专业技术人员会诊→会诊专家同意签字→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处方→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及会诊单统一使用规范的《湖北省医疗机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及会诊单》。

3、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考核制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对超指标完成的科室进行奖励,没有完成的科室实施处罚。

4、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 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静脉输注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 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 1~2 小时开始给药。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 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 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 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 48 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 24 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 48 小时。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每月抽查手术科室出院病历15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点评,根据点评结果,严格考核兑现。

xx医院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自查报告 篇5

根据渭源县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院的抗菌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经过自查小组检查后发现:

自查中好的方面:

(1)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领导小组)和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健;

(2)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一般分别控制在10种以内;(4)医院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控制在2种以内,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控制在1—2种;

(5)医院一般不使用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注射剂型不超过2个品种;作为一所基层乡镇卫生院,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总共不超过4个品种,不得使用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

(6)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3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100人/天以下;

(7)医院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8)医院对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使用情况规范查处率达到100%;

自查中发现的缺点:(1)广大的临床一线大夫对滥用抗菌素的危害性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

(2)经过处方抽查发现,有些医生的抗菌素的使用频率较高;

(3)某些医师的处方中出项同类抗菌素既口服,又肌注或静脉给药的现象;

(4)某些医师抗菌素联用情况较多,甚至有些上感或轻微感染情况也有抗生素联用的情况;

(5)有些医师的处方中发现有多类抗菌素联用的情况; 整改情况:

(一)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进行整改

医院在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必须按本实施方案具体目标的规定,严格控制本单位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力求使用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国家基本药物之内的抗菌素。

(二)结合医师处方医嘱点评制度进行整改

医院组织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全院表扬、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3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内,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上报县卫生局处理,严重者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在以后的工作中持续加强规范,持续改进: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遏制细菌耐药,控制医疗费用,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促进医疗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体制、机制、制度上狠下功夫,以深化公立医疗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今后的工作用药安全、村级药房建设、零差率销售基础建设、药房管理安全水平、药品管理安全水平、医师处方用药管理、村级药房零差率销售水平等方面,发展都较滞后,为此我院特制定药房管理长效机制。

首先,着力保障药房各项任务的全面贯彻和实施。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服务广大村民,保障村民用药安全有效为核心,大胆改革和创新药房体系机制。

其次,规范药房管理,创新管理理念。

一、建立和完善医师药品处方管理。

二、建立和完善药房管理制度。

三、建立处方管理制度。

四、不断入村宣传合理用药,实施药品零差价,让群众得实惠,提高群众安全用药知识。

五、做好对村卫生室药品的监管。

六、严格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严格管理村级药房的工作以及药品零差率销售。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篇6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达到使用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使用前提:凡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必须有明确的感染指征。

2、选用依据:必须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选用。有条件时,用药前必须确定病原体,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无条件时,应根据传统经验选用相应抗菌谱的抗菌药物。

3、选用原则:一般情况下,应遵“三先三后”的选用原则,即先用“一级”抗菌药物,后用“

二、三级”抗菌药物;先选常用、普通的抗菌药物,后选取不常用、昂贵的抗菌药物;先考虑口服给药,后考虑注射给药。危重病人除外。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合理使用的标志: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符合合理用药的三大特征:安全、有效、经济。

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三级分类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物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二、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此类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磺胺类,呋喃类、磷霉类、制霉菌类、甲硝唑、抗结核杆菌药、红霉素等。

2、限制使用(二级):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对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此类药物有:一代头孢、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β内酰抑制剂、喹诺酮类、替硝唑等。

3、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此类药物有: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复方制剂、第四代头孢、盐酸卷曲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抗真菌药、奥硝唑等。

三、使用原则

住院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责任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具有严重临床用药指征或诊断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事后必须报告相应级别医师补签字。

四、合理用药管理

1、实行科主任全面负责制。科主任要及时查房掌握病情,认真查阅病历和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监督医师修正治疗方案。凡医院检查发现以下问题时,均要与科室目标管理及管理质控分挂钩,并与科主任目标管理挂钩。

2、院感控办协同检验科每月公布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3、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院感科、检验科提供的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每季度对医院内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并定期公布前十位的抗菌药物。

4、医院纪委紧系监督,对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医师以及违规的药品提出处理意见。

5、临床药学负责对门诊处方、死亡病例、运行病例进行抽查,检查是否存在无指征使用、与诊断不符是使用及其他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问题,每月对抗菌药物使用欠款进行统计及分析及时向医务科、主管院长汇报。

抗菌药物使用整改措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 3年6—10月在本院行I类切口手术患者432例为干预前组, 其中男271例, 女161例;年龄21~75岁, 平均 (47.1±14.2) 岁;平均手术时间 (52.9±28.1) 分钟。选取2014年6—10月本院行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520例为干预后组, 其中男308例, 女212例;年龄20~75岁, 平均 (46.7±13.2) 岁;平均手术时间 (49.1±18.9) 分钟。两组均术前体温血象正常, 无感染征象, 未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方法

1.2.1 数据统计

根据患者纸质病历及电子病例信息, 设计Excel表格录入内容: (1) 一般资料, 包括住院号、姓名、性别、住院时间、疾病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 (2) 用药情况, 包括抗菌药物名称及用法、用量、给药途径、给药阶段。 (3) 手术愈合, 包括手术愈合情况、手术部位感染; (4) 费用, 包括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 (5) 不良反应及其他。

1.2.2 干预措施

(1) 教育培训。根据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用药现状进行专项系统培训, 重点向普外科医师宣讲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与否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差异不大及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征、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的严重后果;护理部对护士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及培训。 (2) 药师干预。对术后感染情况难以把握时, 可通过科室主任、主治医师及临床药师联合对病例进行分析;临床药师也应及时监督及查看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发现错用抗菌药物, 及时干预。 (3) 监督及考核。院感及临床药师每月对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合理性进行考核及点评, 对存在问题及隐患及时向科室反馈通报。并将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医疗质量考核质控指标, 与科室绩效相结合, 对不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及个人给予经济处罚。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合理用药指标比较 (表1)

干预前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共315例 (72.9%) , 明显多于干预后组的39例 (7.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2.31, P<0.01) 。干预前组各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明显多于干预后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通过施加干预措施, 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组的74.5% (322/432) 降低至干预后组的9.0% (47/520) ;干预前组联合用药率21.3% (92/4 3 2) , 干预后组无联合用药病例,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26.47、122.59, P<0.01) 。干预前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

2.3 两组住院天数、用药天数和抗菌药物花费情况

干预前组平均住院天数 (6.5±1.5) 天, 平均用药天数 (1.8±1.0) 天, 高于干预后组的 (4.1±1.7) 天及 (0.2±0.1) 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2.87、36.27, P<0.01) 。干预前组抗菌药物花费占总住院药费的25.1% (2584.5/10 300.2) , 明显高于干预后组的7.0% (775.6/11 065.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16.08, P<0.01) 。

3 讨论

3.1 普外科非高危感染患者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不会增加感染风险

此次结果显示, 在大幅度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下 (从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率74.5%降至干预后的9.0%) , 并没有增加感染风险。可见大部分I类切口手术并不需要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围术期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之所以成为临床医生的用药习惯, 主要原因是防止术后出现感染造成医疗纠纷。通过加强科普抗菌药物知识,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3.2 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后, 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用药天数明显下降, 患者住院总费用降低, 抗菌药物花费占总药费的25.1%降至7.0%。减轻患者住院经济负担, 使患者消除经济上的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3.3 强化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医务人员规范使用抗菌药物观念

干预措施实施前,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74.5%, 远远超过卫生部要求的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小于30%[2]。适当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联合用药现象, 且大幅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

总体来看, 此次干预效果满意, 但仍有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 彻底改变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的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改进措施应继续实施、评估, 形成良性循环, 最终达到无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的状态。

参考文献

[1]Gupta R, Wargo KA.Rifampin-induce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Ann Pharmacother, 2005, 39 (10) :1761.

抗菌药物使用整改措施 篇8

关键词: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 限定日剂量 用药分析

Objective: by observing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intensity of hospital antimicrobial drug use, understand whether the effect of regulation, provide reference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Methods: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statistics in January 2012 - December 2012 hospitalized patients of antibacterial drug use intensity (AUD), 2012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timicrobial usage changes. On June 1 - each department of antimicrobial drug use strength to test values, each department of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tensity in December as the reference value for single sample t-test. Results: floor antimicrobial usage down to the end of the year by 64%, from 76%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use by early 72 by the end of the 46, and partial intensity of antibacterial drug use t test show that P = 0.013 < 0.05. Conclusion: after rectif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drugs in 2012 it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ere obtained using antibacterial drugs, but also did not meet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 some departments also need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Keywords: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tensity limit daily dose drug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8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01-02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且不可缺少的药物,但是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也是长期难以克服的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报告显示,近四成居民表示家中常备抗生素类药品,23.9%的居民感冒后选择使用抗生素,仅40.1%的居民会在服药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抗菌药在国外的临床使用率不超过30%,而在国内三级医院保守估计要达60%~70%,二级医院甚至超过80%【3】。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也显示,我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滥用抗菌药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会诱发细菌耐药,使部分抗菌治疗无效,甚至出现超级细菌的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无药可用”。为整顿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卫生部从2004年陆续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部38号文件)等文件,从2011年专项整顿以来,各级医院更是有所改善。

本论文旨在以7月份为转折点,以AUD标准,分析本院的整治是否取得成效,通过分析全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的可以得知该院是否有用药集中和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的问题,能为本医院未来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由医院信息科提供2012年全年各科室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各抗菌药物的抗菌药物强度

1.2方法

由信息科提供2012年全年各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计算出各科室每月AUD,以2012年7月开始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专项整治为转折点,从整体和各科室角度比较整治前后发生的变化,采用的DDD值以2012年4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公布的各抗菌药物DDD值为依据,同时以《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2年四川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实案的通知》[(05/04)川卫办发〔2012〕186号]、《2012年四川省抗菌药

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标准,使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为Excel和spss13.0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

从表1可以看出,该院整体上抗菌药物使用都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全院住院患者、门诊和急症科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都比2012年上半年平均值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76.01%降为12月的64.4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3.69%降为18%,急诊科从39.56%降为35.80%,抗菌药物金额从14.35%降为12.32%。

从表2可以看出,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呈下降的趋势,从7月份开始更是比较明显,不再具有上升的趋势,可以推断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在该院住院患者方面效果显著。对比表2和表3,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从7月份后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从8月份开始有明显下降趋势。这种全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而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明显下降,说明住院患者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的抗菌药物使用量与持续时间都少了[4]。 从整体上来看,该院2012年专项整治取得一定的成绩。

2.2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表4为各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表,表5抗菌药物使用的单样本t检验(以1-6月份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检验值,以12月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参考值),从表5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全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t检验显示P=0.013<0.05(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数字越大,偏离0.05越远则表示差异越不可能发生),说明该院整体上2012年的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活动中取得显著的成绩,整治前后有明显改善的是:消化内科(P=0.049)、呼吸内科(P=0.047)、普外科(P=0.001)、胸外科(P=0.019)、妇产科(P=0.000)、儿科(P=0.001)、康復科(P=0.021)、肛肠科(P=0.001),其中整治效果不明显的是:心内科(P=0.363)、肾和血液科(P=0.144)、骨科(P=0.123)、脑外科(0.085)、五官科(P=0.366)、口腔科(P=0.086)、ICU(P=0.327)。由于肾和血液科和脑外科本身用的抗菌药物就很少,接近40[2],所以可以视作该院多数科室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取得成效。

3 讨论

3.1 就该院整体来看,2012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卫生厅规定,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2],对比以上结果可以知道,该院虽然专项整治取得成效,但在2012年12月,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仍然达到64.4%,高于国家规定的60%,说明该院仍需要加强相关管理。门诊和急诊在12月份抗菌药物使用率是符合卫生厅规定的。

3.2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使用强度是目前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最重要指标,可实现各种水平的比较,如不同病区、医院、地区,甚至不同国家,能更准确地反映抗菌药物的消耗情况[4,5,6 ]因此,利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来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具有准确和普遍性。该院从总体上来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显著成绩,但还是有部分科室停滞不前。在所有的科室中值得注意的是儿科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前后具有明显差异,说明儿科在专项整治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成效,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多年来儿科抗菌药物使用一直都居高难下,从表4可知口腔科AUD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当12月份是却突然回升至186.23,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我院口腔病人住院人数很少,且12月份有位住院患者三联用药,从而造成AUD大幅度上升。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该院经过2012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有明显下降、但是还是高于卫生局规定的60%,从总体上来看,可能存在抗菌药物使用过量、广谱抗菌药使用集中等问题,个别科室需要加强管理才能提高整体的质量。另外该院需要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观念,使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更为科学合理。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适应证, 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从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的发生, 避免国家资源的浪费, 从而使临床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这三项合理用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 h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 re for Drug Sta2tistics Met hodology. 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ATC) Classification System: Guidelines for ATC classifica2tion and DDD assignment [ EB/ OL ] . Available at : http :/ /www. whocc. no/ atcddd.

[2] 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2年四川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05/04).卫办医政发〔2012〕32号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报告.2012.9.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篇9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提出书面反馈意见。

5、每月(季)负责对以下工作内容上报工作:(1)全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2)门诊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3)住院用药医嘱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三)检验科

1、每月将各临床科室标本送检率、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报送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学部。

2、对住院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按月、季做详细监测分析,并将常见致病菌(如: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的耐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1、定期到检验科了解细菌培养情况,及时了解医院感染动向,并将耐药菌情况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

2、每季度将医院病原学监测和耐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根据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提出对抗菌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措施。

(五)临床科室 各临床科室成立由科主任负责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科主任及医疗组长定期检查本科、本组使用菌药物的医嘱,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之处,予以指导和组织整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要对本科室20%医师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评价,并填写《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非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汇总被评价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在次月的10日前,送交医务部备案。

四、加强抗菌药物遴选、购用的管理

(一)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的管理。

(二)抗菌药物由药学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三)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YS—008: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四)医院定期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含复方制剂)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制度。

1、根据临床需要,需变更已列入医院采购目录以内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和生产企业者,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提出意见后,报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 /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但要保持采购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变。

2、因临床特殊需要,需长期应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出医院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者,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进行论证、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同意,并向卫生厅提出申请,经卫生厅核准同意后,按遴选程序引进。

3、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要而临时使用医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通过后,由药学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次数不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要讨论是否列入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内。但要保持采购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变。

严格控制申请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对同一临床科室在1个月内连续2次以上申请临时采购同一品种抗菌药物时,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五、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我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全院临床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合格后,医院根据其职称和工作需要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三级管理: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由住院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处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 YS—008: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应做好相关记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丰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肝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临床药师担任。

六、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一)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严格控制使用。

(三)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七、加强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规范化管理相关文件要求内容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至少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制度;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四)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八、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限定日剂量)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九、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工作

根据医院工作实际,每季度进行一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我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医院采取通报、停用、清理等措施进行干预。

十、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YS—008: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病原微生物监测和细菌药敏试验的水平,确保准确、快捷出具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医师要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努力达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的目标。

积极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季度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相应科室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医院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十一、做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要求的信息上报工作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工作方案》(2011年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合理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好数据收集、上报、分析和结果上报等工作,并根据国家、全省抗菌药物监测反馈结果,指导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相关部门及时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十二、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医院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进行专项点评工作。每月选择全院部分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数量不低于25%)重点进行检查。每名医师的处方或医嘱不少于50份,重点抽查感染/肝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外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医学科医师处方。

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问责,对其所在科室的科主任提出警告,并将点评结果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绩效考核以及职称晋升、评优选先体系中。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

十三、加强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

临床药师要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参加临床科室日常性医疗查房和会诊工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导,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YS—008: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十四、利用医院信息化建设平台,加强抗菌药物应用信息化管理

积极利用我院电子病历和HIS系统电子医嘱,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信息化管理。实施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线申请、处方或医嘱在线审核监测、抗菌药物用药医嘱自动停止时限控制系统等手段,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

十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

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对于未达到相关目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召集科室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并将有关结果予以通报。1.1.1 YS—009: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生效日期:2009年4月12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一)清洁手术

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二)清洁-污染手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三)污染手术

1、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2、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三、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一)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并参考本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二)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三)手术时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可参照卫生部公布的《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附件),也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上一篇:音乐听课反思与心得下一篇:趵突泉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