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精选8篇)

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篇1

建设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正在全国铺开。今年10月,该项目进驻浙江省长兴县,目前,该县县级运营中心已建立,虹星桥镇港口村等40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至今年底将建立60个村级服务站,3年内全县248个行政村全部配备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

目前淘宝村级服务站的运营模式

县级运营中心。县级运营中心主要分为办公区和仓储物流区两个部分。其中,办公区主要负责村级服务站的建设开发,合伙人招募、培训,村级服务站的后期运营等。仓储物流区主要负责村级服务站购买物品的二段物流业务,对于其他快递公司无法送达进村的快递件,由仓储物流中心统一接收,统一送达至村级服务站。二段物流由阿里巴巴子公司菜鸟物流承担,目前不向买家或村级服务站收取派送费用。

村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站要求具有20平方米左右经营场所,一般每个村级服务站配备1名合伙人。据了解,村级服务站不属于阿里巴巴的派出机构,服务站合伙人与阿里巴巴、县运营中心不订立劳动合同,不建立劳动关系,阿里巴巴或县运营中心均不向服务站合伙人支付劳动报酬。服务站的收入除去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等费用外,全部归合伙人所有。服务站的收入主要来自卖家佣金。卖家的返现在下一月中旬直接汇入合伙人支付宝账户。

长兴县为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制定了多项扶持政策,对自行购买养老金的合伙人给予每年6000元的补贴,年底,对于交易总金额排名靠前的服务站,政府还给予奖励。在目前已建立的40个村级服务站中,每个站配备1名合伙人,且多为专职。合伙人多为服务站所在村村民,经营场所多数设立在合伙人住所附近,合伙人的家人、朋友一般也会参与服务站运营活动,个别服务站因业务需要会额外聘用工作人员。有些服务站在开展本职业务过程中,为吸引村民,自行购买大包装特价商品,再拆零以原价在服务站销售,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村民购买。

服务站合伙人行为分析

服务站合伙人的行为是商行为。首先,服务站合伙人的收益不是工资报酬,而主要来自淘宝网卖家,且收益与卖家成交数量、金额挂钩。在利益驱使下,服务站合伙人投放广告以吸引村民、积聚人气,更多地完成代购交易。也就是说,服务站合伙人为村民代买货物的行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由此可见,服务站合伙人的行为是商行为。我国法学界把商行为定义为商事主体为了设立、变更、终止商事权利和商事义务而实施的合法行为。商行为的三大构成要件为:必须由具有商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公民个人或者社会组织作出,必须以营利为目的,必须是持续性的营业行为。服务站合伙人以固定账号,通过为村民代买物品的方式,收取对应卖家佣金的行为完全符合商行为的定义要件。

服务站合伙人的行为是居间行为。服务站合伙人的行为是具体哪种商行为呢?笔者认为,是居间行为。《合同法》第四百二十四条规定,居间合同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而所谓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是指介绍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即斡旋在交易双方当事人之间,从而促成双方当事人的交易成功。服务站合伙人帮助村民浏览、挑选、购买、退换货物,完成代购后收取佣金的行为显然是介绍订立合同,促成交易成功的行为,即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与居间行为一致。虽然委托人同时存在很多个,且未签订书面居间合同,但服务站合伙人与淘宝卖家的居间关系确是实际存在。

在农村淘宝网的“农村淘宝合伙人召集令”版块中写明以下内容——订单佣金:代购商品成交后,农村淘宝合伙人可获得按订单金额一定比例计算的服务费用。《反不正当竞争法》释义对“佣金”作了详细解释:“佣金是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劳务报酬,是具有独立地位的中间商、掮客、经纪人、代理商等在商业活动中为他人提供服务,介绍、撮合交易或代买、代卖商品所得到的报酬。”阿里巴巴对服务站合伙人收益界定——“佣金”,以及法律对佣金产生方式“在商业活动中为他人提供服务,介绍、撮合交易或代买、代卖商品”的明确规定,再一次印证服务站合伙人的行为是居间行为。

可能引发的问题

对现有实体经济秩序产生冲击。淘宝村级服务站通过开展广告宣传、优惠活动、各种代理服务,受到了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目前,长兴县已建站点代购的物品从袜子到成衣到家电到汽车,品类繁多、数额巨大,服务站日均交易额近万元。不断发展的淘宝村级服务站对农村小超市、杂货店等日用百货实体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而由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对淘宝村级服务站的属性界定尚未形成共识,大量淘宝村级服务站均未办理营业执照。

村民维权有难度。比如,在交易成功,服务站已收取佣金后,买方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需要由服务站出面代为交涉。面对已支付自己佣金的淘宝卖家,服务站是否会尽最大努力维护买家合法权益,难以确定。

代卖纠纷产生风险。村民委托服务站代为销售农副产品,接到订单后,村民再委托服务站发货。交易过程中,买方无法判断服务站实施的是居间行为还是销售行为。农副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容易腐坏、霉变,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买卖双方产生纠纷的可能性较高。如果服务站实行先行赔付,是否能够及时追偿也存在风险。

规范淘宝村级服务站的建议

主动服务,引导办照。确认服务站合伙人居间行为人的合法身份,给予其居间商的法定地位,个别需要开展零售业务的服务站还可增加经营范围,规范开展经营业务。可通过简化手续、现场办证等服务活动,营造“零障碍、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环境,引导服务站合伙人办理营业执照。

规范经营,助推提升。联合县级运营中心,组织服务站合伙人进行法律知识、网络知识培训,增强合伙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提高业务能力,使其能够对简单纠纷作出正确判断并加以处理。鼓励、提倡服务站在开展代卖业务时,与委托方(村民)签订书面居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严格规范服务站经营行为,树立典范,结合小微企业助推成长计划,给予政策支持,按照“培育、规范、监督”的工作思路,推动产业整体提升。

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篇2

1 医患信任的作用及其形成机制

1.1 医患信任的作用。

经济学家阿罗提出,“信任是经济交换的有效润滑剂”。换言之,信任可以促进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在卫生服务领域,信任的作用还不止如此,例如医疗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需要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两者的相互信任能大大加强这一过程的效用。此时,信任往往作为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互补产品”在医疗服务中被消费掉。临床试验中安慰剂尚且具有“疗效”也可说明这点。因此,医患之间的信任不足不仅影响医疗服务产品的交换顺利实现,更会影响到其消费后果。

1.2 医患信任的形成机制。

祖克尔认为,信任主要由三种机制产生。一是由声誉产生信任——根据对他人过去的行为和声誉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声誉好的人能得到信任。二是由社会相似性产生信任——根据他人与自己在家庭背景、种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多少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一般来说,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三是由法制产生信任——即基于非个人性的社会规章制度,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和各种法规等的保证而给予信任[3]。也就是说,信任产生于足够或熟悉的信息,取决于当事人对自身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当然医患信任也不例外。

1.3 中国社会的信任特征。

信任是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前提。东方文化背景下,尤其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是讲求社会关系本位的,是以一个“缘”字为中心展开的,可主要归结为“五缘”,即亲缘、地缘、文缘、商缘、神缘。可以说,建立在“五缘”基础上的“差序格局”是我国传统社会信任产生的重要原因。传统社会中人们购买行为的实现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交换双方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熟人关系或有熟悉的信息。当前看病找人托关系也便是这种信任模式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延续性体现。

2 医患面临的信任困境

首先,医方声誉受损使双方交往的信誉基础遭到破坏。行为经济学理论[4]告诉我们: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决策中,往往会过高地估计小概率事件,而且社会领域的负性事件对公众造成的不良影响要远远大于良性事件给予公众的正面影响。于是,极少数医务人员在职业操守或不匹配的技术上制造的失误一旦被世人获悉,其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被公众在心理上放大,且负效用(指恶劣影响)更是超乎寻常和影响持久,这令医疗行业的形象及声誉大大受损,短期难以改善。目前,曾经是白衣天使的医务工作经常被社会妖魔化[5]。夸张地说,医生的职业信誉已消失迨尽。同时,一些医闹事件的发生,也让医生们的职业环境大受破坏。医患之间因此出现了严重的信誉危机。

其次,医患之间信息非对称性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令双方不安。医患之间信息非对称性程度还在不断加剧,这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必然结果。随着个人隐私权保护的诉求上升,医生也更难以获取患者的全面信息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它却是一把“双刃剑”,负作用表现为大大增加了医患之间沟通和了解的难度,更使得医患双方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变得可能,如医方隐蔽技术能力要素或实施诱导需求、患方隐藏疾病信息之后实施威胁等。

再次,社区变迁中“疏人社会”的产生,冲击了原有信息获取渠道。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市居民绝大多数都处于各种单位组织的控制和管理之下,只有极少数未就业的家庭妇女和极个别的社会闲散人员处于单位体制的控制之外[6]。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城市社区被称为“单位型社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进行的住房制度改革,尤其是9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各类型住宅小区的兴起,生成了很多“阶层性社区”,有学者称之为“完全型社区”[7]。相应地,社会中的多数人正在从单位人向社区人(市场经济的经济独立人)转型。传统单位型社区和现代完全性社区表现出的特征迥异。前者,计划体制下社区中单位人之间一般是相当熟悉的,单位之间人与人虽然并不太熟悉,甚至很少来往,但每个人都无形中贴着单位的“标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息沟通,只要打听到对方是哪个单位,大多可以方便地了解到对方的情况,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对的“熟人社会”。而后者的情况就大相径庭了,社区中人与人之间几乎都是“疏人关系”,很多时候住宅楼门对门的邻居也不相识。显然,就医患关系而言,社区变迁在相当程度上阻断了双方原有的信息获取渠道。

第四,法制的不健全,医患行为都有扭曲现象存在,之间矛盾加剧。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演变成医患矛盾加剧的又一诱因。理性人总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在法制社会里,如果当事人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很高或收益太低,他就会放弃侵占/害别人利益。看看我们的医疗卫生领域,少数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如拿红包收受药品回扣,还有私卖假药的,甚至有更恶劣的犯渎职罪的,等等,但并未受到严厉惩罚,或者患者并未得到应有被偿;而一些医闹无端滋事,扰乱医院正常工作,甚至打骂医生、砍杀医务人员的,有些并未受到法律制裁,或受到的处罚不令社会公众满意。有时候,医患双方寻求法律救援的道路往往十分漫长或成本高昂。于是,双方尤其是患方有时候便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倒头来了双方利益均受损害,矛盾有趋尖锐之势。

最后,医疗服务产品的特珠性,面对现实,患者无奈“舍低求高”、“舍近求远”。

医疗服务产品既不同于一般实物产品,它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异质性的特点,这使得消费者在产品认知和产品质量的监督上困难很大;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产品,它的生产和消费后果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状况的维持、改善和恢复。尤其是它的异质性和对产品的高质量和无误性要求,会导致医疗服务产品交换中市场机制失灵,加之上述声誉、信息、法律等不利因素或条件的影响,消费者难以相信医疗服务领域还会有“价廉物美”的好事,对于本来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医疗顾客来说,“舍低求高”、“舍近求远”的行为看似无奈之举,实乃“理性选择”。

3 医患信任危机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当前,社会转型期一段时间内相对的“疏人社会”存在,人与人之间原有的靠“道德”和“面子”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机制不再管用,人们的社会心理支持网络破损,而法律信任未能及时建立并弥补充这一“破损空间”,信任危机便由此产生。

就医疗服务的利用而言,医改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户口”是一个包括医疗保障在内众多利益附着体。城镇居民因此便可以获得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保障,而且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与传统的“单位型社区”是共生关系。城市各个单位绝大多数都有自办的门诊部、医院或管理部门指定的长期固定的医疗机构,所谓“定点医院”。就诊者与定点医院的医生之间可以说也是“熟人关系”,再加上,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医生的工作量与收入没有关系,还有那一时期医学院校秉持的精英教育模式、对医学生进行的特殊价值观训练和职业理念塑造,医生没有任何从事诱导需求的动机。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的确要优于当下这段时期。

目前,公费、劳保医疗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诞生的是允许“病人选医生”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制度,居民有了选择的权利,但个人自由和价值观得到体现的同时,信任制度相对缺失的空间中也给病人带来迷惘,选择什么样值得信赖的医院和医生呢?从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性和消费者的期望来说,产品质量当然是越高越好。因为,从健康的重要价值和健康消费不良后果无法可逆的角度来说“卫生服务产品”的质量再高也不为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良好运营的前提是有足够的顾客对其提供的卫生服务产品有需求,从产品的层次或专业化分工上来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是提供初级或低端产品。患方在没有足够的力量约束医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时,如果再缺少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力约束或根本就没有约束,消费者就会充分利用“选择权”了。

总结起来,医患之间信任度不够高,社区居民在看病就医时大多舍弃实际需要的低端医疗服务产品而盲目“追捧”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堪忧。

4 结论与工作建议

中国正经历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抽离化”(dis-embedding)和“再植入”(re-embedding)过程中容易产生信任危机。法制没有及时补上这个“漏洞”反而带来垢病多多。医疗服务界作为一个现代专家系统,随着幕后不良情况的曝光,患者对医方的信任越来越少。社区居民在医患信任困境的大背景下,认为在需要医疗服务时放弃对基层机构的选择就可以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必然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不能最大程度上得到利用。因此,从促进医患信任的战略角度进行思考,也是力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4.1 改进示范中心的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展得不错,但据了解其离理想的效果还有距离,原因是建设中没有足够注意到顾客的感知。例如,把相对多的投入花在硬件建设上,对提供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到位,服务理念大多墙上挂挂、纸上画画、嘴上说说,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文化。这样,示范中心就只能是一个花瓶,给顾客的感觉是表里不如一。信任是一个易碎品,背信者重新赢得信誉的成本是非常之高的。示范中心有时未起到示范作用,却给了消费者巨大的期望和莫大的失望。因此,真正加强示范中心的建设,树立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声誉,会起到民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信任的标杆作用意义重大。

4.2 坚决执行现代医学模式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从事实的角度说,目前在医院层面上,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执行得非常不够,这里边的原因很多,现在技术至上的医学培养模式是重要原因之一。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可以很好地实践现代医学模式,使顾客享受到适宜技术、合乎人文的满意服务。一项关于三级医疗机构和一、二级医疗机构开设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中[8],后者高于前者,其原因主要就是后者更好地执行了现代医学模式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科医生也更有知识和区位优势来了解顾客的家庭背景、价值观,根据现代社区和传统社区的特点,通过中国人信任中“外人”向“自己人”的转化来赢得消费者持久性信任。

4.3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机构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

把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机构文化植入社区文化的建设中,使之相互融合并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内容、服务理念才能深入人心,社区居民在生活中需要与健康及其相关的服务需求时首先考虑求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之间持续性的服务共生,就会有良好信任关系的产生。社区卫生服务找到了成长的土壤,其生命力也就旺盛了。

4.4 健全规章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对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健康运营绝不可忽视。在社区中,制度的制订重点要从利于服务人员与居民相互诚实守信出发,约束背信行为。使守信收益大、背信损失大,而不是反之。社区卫生服务持续性服务的特征,合理的制度约束使得服务双方尤其是供方一旦背信将面临经济损失、声誉损失、社会地位损失等,机会主义行为没有生存的空间,双赢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例如,告知执业者一旦有主观上的过失行为、需方有敲诈行为的话,查实后将在社区中公示,这样的简单制度就可以使得处于长期交往的双方由于担心“面子”受损严重而乐于采取合作守信行为。这样,相对于大医院医患双方单次博弈的情况,双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受到的约束力都要大。可见,制度结合中国熟人文化、“面子”第一的特征,简单却十分凑效。

摘要:文章从信任的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出发,结合中国社会的信任特征,剖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医患之间因面临的信任困境所造成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不足的后果,建议把社区整合和加强CHS机构内涵建设等措施,重建居民与CHS机构的信任机制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选择。

关键词:医患信任,社会转型,社区整合,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Zucker,L.G,.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In B.M.Staw&L.L.Cummi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6;(8):53~111.

[4]贾建民.行为经济学决策制定[J].中外管理导报,2002;(10):5~9.

[5]白剑峰.谁在妖魔化医生[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6]谢立中.均衡发展:城市基层社区变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J],求实,2002;(7):8~11.

[7]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异与变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规划师,2002;(8):5~8.

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篇3

关键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困境;对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的经济社会也发生了深刻改变,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逐渐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尤其是在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方面,更是呈现出与日俱增的特点,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结构中与群众直接联系的层级,对于它的服务完善和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解决完善。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的形式化

服务的形式化主要指的是在提供服务时,整个过程过于看重形式,忽视了服务的内涵和本质,这与基层党组织所倡导的服务价值追求是远远不相符的。具体体现在运动式服务、临时性服务以及指令式服务等等,运动式服务是指按照上级党组织的领导指挥,基层党组织通过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集中调配,在特定期限内提供规模较大的服务活动,这种服务形式在整个运动结束之后,很多工作还是会回到初始状态,不会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临时式服务主要表现的是在重大节日进行特定意义的走访和慰问;指令式服务则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忽视群众的实际需求强加服务。

(二)服务的单向化

基层党组织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没有考虑到群众的实际需求,很多是按照党组织的角度来考虑的,具体表现在服务的滞后、服务的失调等。滞后指的是服务内容滞后于群体需求;服务的失调则是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和群体的生产、工作不相匹配,例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企业人员的政治教育没有考虑到员工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觉悟能力,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统一模式,忽视了员工差异性[1]。

(三)服务的狭隘

服务的狭隘指的是党组织对于所提供的服务要求、内容等要素缺少一个明确清晰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服务对象。很多地区的党组织在提供服务时只是简单的把困难群众列为服务对象,忽视了普通群众和基层党员,导致工作的影响力下降;第二,服务内容。很多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是以群众的生活层面为主,忽视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服务内容并不全面;第三,服务方式。当前很多党组织对于群体的服务主要是以补贴资金、生活必需品等为主,服务形式较为单一。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建设的对策

(一)服务理念的转变

基层党组织要对原有的管理群众理念向服务群众理念转变。“管理群众”和“服务群众”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两者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大差异,党的服务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服务群众也就必须要成为基层党组织服务行动的理念和方针,打破传统的思维惯性,实现创新发展,在服务理念上,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2];在服务形式上,按照信息社会的特点来创新服务方法;在服务内容上,则要更加注重服务的针对性。

(二)领导驱动向制度驱动的转变

领导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这是形成基层党组织的根本要件。所谓的领导驱动就是以领导为中心来开展服务工作,这种服务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要实现其向制度驱动的转变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对组织的设置方式和组织格局进行创新完善,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网络和社会资源整合机制,在对区域内各种组织的作用进行发挥的过程中,改善单独基层组织的服务被动局面;第二,构建基层党组织民意征询和回应机制,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切实把握群众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考虑到群众的生活工作需求;第三,对服务的运作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整个服务流程的科学化,并实现服务形式的多样化转变,可以在服务的提供上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一个科学健全的运行机制是把目标变为现实的核心要素,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就要从实际出发,对服务群众的各项运行程序进行针对性设计,保证在具体服务落实上更具有长效化和流程化。

(三)单一组织向多元组织的创新

要实现组织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对现有的服务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对企业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并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企业组织的优势,实现共同服务。第一,进一步拓宽服务的供给范围。如果单单依靠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配合企业组织就会大大拓宽服务的范围,给群众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并且也会优化服务形式;第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组织的多元化转变,可以使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进而提高群众对党组织服务的满意度[3];第三,可以带动组织服务者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组织的加入,势必会营造一个竞争性的服务氛围,党组织服务者也就会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提升服务能力。

三、总结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和群众联系的直接机构,加强党组织建设可以提升党组织服务群体的能力和水平,对存在的服务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和优化,可以带动整个服务水平的提升,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密切党和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

参考文献:

[1]鲁月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2):36-38.

[2]刘红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进路[J].探索,2015 (3):19-24.

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篇4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战略重要性

(一)农村公共卫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迫切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与飞速增长的农村健康需求水平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见》还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国家重大决策能否真正落实,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的交汇点

首先,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卫生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和谐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事业的延伸、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不断丰富着农村卫生工作内涵,使农村卫生工作内容逐步多元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精神的重要举措来抓,说明了农村公共卫生在农村卫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农村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因此,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必须将精力和财力向基层领域倾斜,将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广大农村延伸,才能够真正实现《意见》中提到的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缺乏运行保障机制

由于当前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村公共卫生防控工作形势严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爱国卫生以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能力极为薄弱。从当前了解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将工作的定位放在谋求生计上。为了生存,基层医疗单位依然走着以药养医的老路,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这种现象在村卫生室表现得尤为突出。绝大多数村卫生室都没有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多为自负盈亏,主要靠开展基本医疗业务创收,且收入十分有限。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收益仅仅只有每个月的100 元左右。业务收入微薄及公共卫生服务补贴不到位决定了村卫生室一方面在人员配置上不足,大部分村卫生室只有1~2 名村医;另一方面要多看病,多创收,其结果是导致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精力不足。当前,能配备专职防疫保健医生的村卫生室麟角凤毛。因此,从整体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网底功能弱化,缺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长效激励机制,主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卫生人才极度缺乏,且配置不合理

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的限制,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目前能长期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很少,大部分是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的人员。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学历偏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等专业教育,且由于财政困难所导致的人员编制缺乏,使得很多应该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三)农村卫生资源乏匮,医疗设施落后

初涉职场面临的五大困境 篇5

一、角色与心态问题也许是个性使然,尽管踏出校园一年有余,但个人似乎尚未完全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和心态的转变。依旧更多地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满腹抱怨,似乎出错都是别人的,而缺乏用主人的心态,去倾尽全力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于是,如何努力转变思维和调整心态,从注重理论和逻辑推演,到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学习,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尽快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将成为个人职业生涯走向成熟的关键。

二、沟通与共识问题良性沟通进而达成共识甚至默契,是保证工作贯彻执行的基本前提。然而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或也许是双方思考的角度有别,抑或所处的层次不同,也许是个人工作不够用心,等等,总是夹杂其中影响着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应急措施与流程优化问题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免遇到种种问题。只不过每当问题出现后,我们更多的是一味全力去应急,一旦问题解决,便万事大吉。却从没有试图从我们自身的工作方式、业务流程设计等多个角度来全面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办法从系统的角度做出改变,通过业务流程的不断完善与优化,从而不断减少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使之更趋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行动与计划问题我们的很多现实行为,常常会受到我们对未来可能的结果预期的影响或左右。当预感到未来的结果可能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降低我们在当前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并且为自己的聪明感到庆幸,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努力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不遗余力。并通过周详而细化的计划在实践行动中努力实现。然而,计划的计划的周密性永远是相对的。这也就要求形成一种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努力把想法付诸现实,而不要过多地束缚于现实困境的羁绊。

我国司法面临的困境与改革刍议 篇6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的现行司法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剖析,进而凸显了司法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并提出了改革的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具体的制度构建设想;本文只是对司法面临的困境与改革做一个粗浅的论述,以期作一块引玉之砖,求教于大方。

关 键 词:司法改革,司法公正,司法独立

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指出:“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分立,自由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掌握压迫者的力量。”孟氏的精辟论点,早已成为众多国家进行权力分配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之一。尽管我国也在宪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目前我们的宪法还只是 “一张未能兑现的支票”,实现宪政、实现法治国家、实现法治社会还任重道远。

一、我国司法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司法权天生就是行政权的一部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我国从未有过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权力分配制度;虽然新中国成立时就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政务院行使行政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司法权,显现了国家权力分配制度的雏形,然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的司法实践不言而喻――我们的立法、司法都是在行政权下的立法、司法。正是由于这先天的不足,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司法改革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现实的司法活动仍积弊颇深,特别是近期各大媒体先后报道了河北省“聂树斌故意杀人案”和湖北省“佘祥林故意杀人案”这两起可能成为冤案的案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使司法的权威和公正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司法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进一步凸显。笔者认为当今我国司法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严重困境。

1、司法的.地方化

在目前的国家权力分配制度下,行政权力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基本上可以维持政令的高效、集中、统一。另一方面,我们的司法却是高度分散的,因为我们的司法机关如法院和检察院在人事、财政上严重地依赖于地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司法地方化的结果便是,第一,司法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突出并严重影响司法公正,法院受到地方利益掣肘,很难对异地公民与本地公民的纠纷作出公正裁决。第二,更严重的是,在本地公民间的纠纷,如果涉及到当地政府,或者直接与当地政府发生纠纷,则法院更难以持平之心进行裁决。第三,司法地方化削弱了司法自救功能,地方法院和检察院都同在一个地方政府制约下,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其效,他们难免不会在基于同一的利益驱驶(地方的利益)下,明知应当抗诉而不提起抗诉。

2、司法的行政化

司法机关的人事制度与行政机关并无不同,其内部运行和行政机关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法院有院长、庭长,并且审判员都是带级的(有处级、厅级等之说);另外,法官本身也是有级别的,这是由原来延续下来并得到《法官法》肯定的。上下级法院本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而司法实践上法院抑或法官办案并非独立,要层层汇报、层层审批,不免造成“审、判分离”,审而不判的奇怪现象。另一方面,“审判委员会”在法院内部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这个很难去界定,在实际中也往往并非按这个去操作。)都要由它来定夺,办案的法官也用不着去担负这个责任,服从“命令”(决定)就是了。

3、法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

我们都知道孟子的一句话:“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官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司法公正的实现。“理想的法官是正义的化身”,假设对于有些法官因不懂业务而判错案件尚可原谅的话,那么对有些法官故意枉法裁判,则是不可饶恕。正如培根所指出的:“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

例谈高校戏剧面临的发展困境 篇7

高校戏剧活动, 就是指在各高校团委的组织和领导下, 在相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戏剧的编排演出, 并面向高校学生观众的非专业戏剧演出活动。中国戏剧博大悠远, 门类丰富, 本文仅研究在高校中开展较为广泛的, 20世纪以来兴盛起来的自西方引进的新戏剧形式。

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始, 校园戏剧就在戏剧整体格局和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教会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圣经, 中国高校话剧滥觞于此;20世纪初期, 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话剧第一个社团春柳社并上演的《黑奴吁天录》, 在现代话剧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校园剧社先后发掘出洪深、曹禺、马彦辉等一大批优秀戏剧人才, 这些杰出的才人与佳作造就了中国戏剧史的辉煌时代。

而辉煌过后, 高校戏剧如流星过眼, 渐渐消失在主流文化的平台上, 更多了孤芳自赏的小团体意味, 成为学生课余生活微乎其微的一个消遣选择。高校戏剧沉寂了近半个世纪, 以武汉地区为例, 一直到九十年代, 整个武汉地区仅存武大一家峨眉剧社, 且最终解散。

可喜的是, 自九十年代末, 一度沉寂和边缘后的校园话剧逐渐复苏。以武汉为例, 调研过的几所主要高校都在这一时段设立剧社, 且剧社总量大。几乎每个剧社都有具有自家特色的剧目, 且获奖情况十分可观, 剧本质量高, 演出场次多, 上座率高。不仅武汉如此, 2001年初具雏形的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在北京发展起来, 并逐步在上海和广州设立了分会场, 成为全国性的高水平戏剧活动。大戏节发起人、剧评人水晶曾说:“最好的明证是有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开始有自己的剧社, 校园剧社的剧目产量不断提高, 来自校园的观众也已成为戏剧观众的主力军。”可见这一时段高校戏剧的回暖之态。近期《蒋公的面子》在口碑和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时, 又一次把高校戏剧发展遇到的问题和有效途径推至风口浪尖。

针对这一系列现象和问题, 我们科研小组对武汉六所高校的九家剧社展开了调研, 进行了对社长及社员内部的访谈和剧社资料收集, 分发了校园内的随机问卷和剧社内部成员问卷。我们所选取的学校类型各异特色分明, 调查的剧社包括:武汉大学的文华剧社、踪点剧社;华中科技大学的蓝天剧社;华中师范大学的晨雨剧社、勾沉剧社、未名剧社;武汉理工大学的溯源剧社;中南民族大学的月亮化石剧社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首义剧社。学校类型囊括了理工科, 综合类, 师范类, 财经类, 艺术类院校。

在我们的调研和访谈过程中发现, 从九十年代末发展至今, 高校戏剧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趋于稳定, 但完成上升突破仍然艰难,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难以避免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调研的每家剧社中都引起强烈的共鸣, 下面我们将具体释其原因。

2. 高校戏剧艰难上升的原因

2.1、社会经济背景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人们对科技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戏剧这种借助媒体手段较少, 受众面较窄的文化活动的竞争力明显减弱。调研中显示更多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借助网络手段丰富日常生活, 观看电影的意愿也大大高于观戏, 问卷反馈中发现有自费观戏意愿的学生占不到两成。同时, 高校戏剧并非专业团体, 剧社低廉的票价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了剧院。而现在社会上高票价模式由于缺乏稳固的观众群, 只能以大腕和大规模宣传吸引观众, 高规格高票价的模式最终将形成恶性循环, 对实力相对较弱的高校戏剧造成一定冲击。最后, 武汉地区的话剧氛围较之北京上海并未完全形成, 只有几家零散的小剧团, 演出活动场次极少, 常常是一年都没有大型的戏剧演出, 人们了解戏剧的渠道较为狭窄, 现阶段受访的九家剧社都与武汉民间的剧社社团缺乏合作交流。

2.2. 面临的发展困境

2.2.1、经费紧张

资金短缺是高校戏剧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这一问题的干扰下衍生出许多小问题, 比如场地短缺, 剧本质量不高, 演出场次减少等。而造成资金短缺的原因, 一是戏剧社团与其他社团相比, 演出花费较多, 需要的服装、道具、场地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戏剧社团所得补贴与其他社团是同一水平, 故而入不敷出时成常态。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 因为高校戏剧为迎合学生观影群体的经济能力, 低廉的票价使得剧社的创收能力很弱, 作为学校普通社团的剧社很难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赞助。在访谈中采访的多家剧社的演出费用多是由社长和演员自行分担的。

以华中师范大学的晨雨剧社为例, 在访谈中, 社长及剧社成员告诉我们, 学校团委一年给每个社团报销的活动费用是同标准的, 一千元。但这对于戏剧社团来说是很难维持收支平衡的, 一年出演一部大戏就可能将这部分资金用尽。而对于一年排练六七部成品剧的剧社, 多余产生的费用只能依靠出售戏票来填补。而戏票的定价一般较为低廉, 采访的几家剧社的票价从五元到十几元不等, 不足以补贴排练造成的多余的费用, 所以这部分费用常常由社长本人或是主创小组分摊, 这在大部分剧社已经成为了一种既定的传统。而另一方面, 为了减少经费的支出, 剧社只能依靠简化道具服装及舞台效果来削减开支, 这无疑会影响高校戏剧的质量和影响力。

2.2.2、缺乏专业水准

访谈和问卷中我们都设计了关于如何培训剧社新成员和如何学习戏剧专业知识这两个问题。每个剧社都有自己独特的培训新人的方法, 比如统一组织去兄弟社团观戏、在网上观看经典剧目、在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阅读等形式的训练。但从这些方法中, 我们也看到了共同存在的问题。

一是很难得到系统的理论化培训, 武汉地区各高校均存在这一现象。戏剧社团的社员想要武装自己的戏剧相关理论知识只能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摸索实践, “摸着石头过河”, 这一手段虽有效但不具备传承性, 常常是一批老社员已经对戏剧有了成熟的理解后就退出社团, 接下来是新成员的止步不前和回炉再造, 这一弊端的驱动是和高校戏剧社团人员流动性紧密联系的, 不利于高校戏剧的长久发展。以华中师范大学的未名剧社为例, 2012年一年未名剧社的戏剧演出活动数量几乎为零。招收的新社员多数缺乏对戏剧知识的了解, 而有经验的老社员退出了剧社, 不能给新社员指导, 新社员自己要花很长时间摸索, 从而错过了大戏节和迎新专场的时间。

二是学校方面缺乏戏剧理论知识的课程和师资, 在实际做戏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这实质上是学术素养和文化娱乐建设上的脱节。这一点上在各个学校各个社团上都体现的较为明显,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在本科生通识选修课上只有一门选修课与话剧理论知识相关。武汉大学的文华剧社和踪点剧社在成立初期由本校艺术学系的教师提供指导, 但因为教师个人事务和学校政策的变化, 现阶段已不再与艺术学系合作。参与调研的所有剧社都表示, 团委老师多只是在思想倾向上对剧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实质性的指导较少。

2.2.3、戏剧人才缺失

《蒋公的面子》的成功主要归因于其优秀的剧本, 它的编剧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的本科生温方伊。但不是每个高校都能出一个温方伊, 好的剧本不易得。以武汉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晨雨剧社的经典剧目《晨雨之死》由赵阳光创作, 数年数次展演, 成为经典剧目。勾沉剧社的《0508》也是老成员的作品, 剧社近年再也没创作出超越经典的作品。这些都可以说是一个人才撑起的剧社。但人才不是年年都有, 每届断层的瓶颈期剧社只能回归经典剧目的改编。从大环境下来说, 创作优秀的原创作品才是一个剧社发展出自我特色的长久之策。这一点与建立长效的新成员培训机制和招新工作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

2.2.4、市场与艺术

当前高校戏剧消费的群体主要是广大学生, 为提高戏剧的上座率, 剧社成员不可能闭门造车, 而是在最大限度上迎合了学生群体的需要和审美。这虽无可非议, 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 戏剧内容的价值观念不积极、一味无厘头搞笑而忽视了精神意义的传达, 甚至忽视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核, 在思想上的倾向性出现了原则性错误。市场的驱动性和艺术的独立性的共存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点在理工类学校上体现的较为明显, 华中科技大学蓝天剧社的社长的接受访谈时坦言, 考虑到演出效果和上座率, 许多有深度但缺乏趣味的好剧本都不敢排练。走轻松幽默的风格是迎合受众口味的无奈选择。

针对当今武汉地区高校戏剧发展的种种问题,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条可供参考的解决策略和发展方式。

3. 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戏剧社团内部要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有针对性的调整内部结构。其次学校要加强对社团的规范和引导, 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校戏剧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靠学校戏剧社团和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3.1、拓宽资金渠道

学校应该适度加大对戏剧社团的扶持力度, 比如提供稳定的排练场地和固定资金支持。而对剧团来说, 首先可以加强与兄弟社团的合作, 共享软硬件资源, 降低排戏成本。这一点武汉大学的踪点剧社和文华剧社的经验可以提供参考, 他们在拍戏时会共用演出支架, 这样就减少了一半的道具支出。其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和商家合作, 在道具和服装的选择上通过商业渠道来降低成本赢得赞助。最后剧社可以多开展实践性的演出活动, 除了在校内演出外, 可以邀请校园外的戏剧爱好者来观戏, 分票分价以创造收益, 来维持收支平衡。

3.2、培养戏剧人才

学校应适当开展文化通识课程, 为对戏剧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解其理论知识的途径, 并可以通过学校文化艺术节等文艺形式为剧社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打响文化品牌。而剧社内部也要建立戏剧社团的有效机制, 不仅排练好戏, 而且要争取将如何做好戏的方法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戏剧内部成员培训上行程一套有章可循的系统性培训体系, 保证剧社传统不断层, 实践中沉淀的精华能为之后发展所吸纳。华中师范大学晨雨剧社的“表演工作坊”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表演工作坊”就是每周末有针对性的对新成员开展表演课程, 并布置作业, 由剧社的老成员批改并提出意见, 这实质上提高了老成员和新成员双方的戏剧能力。

3.3、市场与艺术齐飞

学校应在这一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对戏剧活动的规范和引导, 对不积极和不符合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予以批评, 监督剧社始终贯彻积极的思想。而剧社则应发挥自主性, 不仅在选材上贴近广大学生, 更要挖掘出其中具有艺术性的优质资源, 切忌为了迎合观众而失去艺术的底线。同时, 原创剧目和经典剧目也要同行, 回归经典是皈依艺术的有效手段。深入探究经典剧目的内在价值, 并将其移植入原创作品的基因之中, 是走出独特剧社风格和创作有价值的作品的有效手段。

3.4、加强戏剧交流

社会各界可以定期举办针对全国高校的校园戏剧节, 为全国的戏剧社团交流促进提供一个平台。虽然现阶段已有大学生戏剧节的先例, 但仍需将它塑造的更加专业, 更高水准, 提高影响力和宣传力度。除了校园戏剧节的举办之外, 可以成立更多固定的校园剧社联盟, 通过团体的协助和竞争的并进从而来保证校园戏剧的积极发展。高校的剧社社团还可以通过观看演出等方式加强与民间戏剧社团的交流, 从专业人士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打牢原创戏剧的专业性根基。

4. 结语

无论是因为市场竞争的压力还是学校政策的导向, 无论是因为自身发展遇到了瓶颈还是为了顺应主流媒体的潮流走向, 不能否认的是, 高校戏剧以其自身独特魅力占据校园精神文化的一席。但是, 高校戏剧不能为求发展而丧失一代代戏剧人所坚守的“戏剧不死”的根基。高校戏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怎么走, 关键还是要看戏剧社团自己的能力。我们坚信只要有戏剧精神在, 虽前路崎岖, 但前途依然光明。

参考文献

[1]桂杰.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学生戏剧节.中国青年报.2005-09-05.

[2]余松鹤.当代校园戏剧文化传播现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2.

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篇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逐渐改变着。在发展中电子商务企业逐渐产生并且慢慢发展及稳定存在,从而促进人类生活更加方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交流更方便,同时也促进了文明社会的进步,人类文化的传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商务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电子商务企业的未来发展。所以,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然后提出有效解决政策,帮助有关电子商务企业改革创新,持续发展。最后对有关电子商务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其设定理想目标,希望最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的美好。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困境;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它是一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理解为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它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1]响应时代要求和广大人民生活要求,有关电子商务企业由此产生,有关企业形成一定管理制度、工厂生产、企业运营模式、商业经营等等,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强了远距离彼此的联系,促进了生活的便捷。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有关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章分析了有关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概述了我国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遇到的方向不明确、发展模式不清晰以及同行恶意竞争等问题。提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电子商务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对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缺乏创新认识等等。并从宏观上提出了解决这些困境的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有关电子商务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期望能为有关电子商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现状

未来,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仍将不断发展壮大,带领我国虚拟经济继续增长并走向繁荣。但仍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电子商务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企业发展缺乏更高诚信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线上产品交易与线下实品对不上号,在交易中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缺乏更好的诚信度,导致顾客出现不满情绪,逐渐丧失顾客来源,也给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塑造不好的发展声誉,这样最终使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

(二)同行恶意竞争

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在运营中出现同行恶意竞争的现象。比如一个企业在某个节日中实施一種优惠政策,降低商品价格等来吸引顾客购买本企业产品,不仅让顾客节省资源,也有效促进了本企业的产品卖出利润的提高。然而有些同行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恶意竞争,实施比被竞争企业的更加优惠的政策来促进本企业产品营销,甚至不惜损失本公司成本来打压被竞争公司。传统制造、商贸企业从零散式进入到大规模粗放式应用电子商务,线上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成本急剧上升,恶性价格战频发,竞争异常残酷。[2]这样可能放大了传统营销模式的企业的恶意竞争行为,导致双方不利,使得整个电子商务行业的市场出现混乱,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展开大规模补贴,而其他企业则抛出高达几亿元现金补贴吸引用户,抢占市场份额,烧钱式营销无以为继,面临类似发展困境,所以需要有关企业高度重视,改革转型。

二、阻碍电子商务企业未来发展的原因

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商品、顾客和服务部门的共同努力。针对不同电子商务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仔细分析了阻碍电子商务企业未来发展的原因:

(一)线上经济与线下产品缺乏联系

电子商务企业忽视了线上经济与线下产品的有机联系。由于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注重线上经济的发展,注重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忽视了与企业中线下实体店的商业交流,没有设置合理的规章制度,没有更好的确立一种商品交易制度来监督和管理线下实体店的交易。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实体商店在运营中投机取巧,节省成本来得到更多的利润,然后提供给顾客质量差的产品,严重影响到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声誉,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3]还有就是和一些物流运输方面的部门缺乏紧密联系,顾客由于物流太慢而产生不良情绪。所以需要有关企业加强与线下实体店和运输部门等的交流和沟通。

(二)电子商务企业员工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电子商务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大。企业要求员工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懂得使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能够把握现在不同顾客的需求,尽量统计处理各种数据,有效掌握市场资源,并且积极、有效的将建议提供给上层领导。员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在电子商务企业中获得一席之地。但是现在有些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员工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他们在工作中可能缺乏一定专业技能,信息知识储备量力而行不够大,无法响应企业不同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所以需要有关企业员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三、改革创新有效促进电子商务企业未来发展

(一)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在生产中的深度应用

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与生产供应链有机结合,加强深度应用,努力实现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走向智能化、数字化。比如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重点工业领域,深化电子商务示范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内部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企业从“采购、生产制造、流通仓储、销售”供应链一体化协同能力,推进企业间网上协同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在产品、产成品、存量产品有机转化衔接。[4]这样做不仅使得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商品交易中应用,也在产品生产和运输方面做到数字化统计与管理,更加准确、方便、快捷,促进产品分销和售后服务水平提升。

(二)有效利用顾客信息,引导按需生产创新模式

有关电子商务企业提升信息整合增值服务,有效利用广大顾客的信息来实现商业模式的战略转型。有关企业在买卖交易过程中通过与用户之间“以数据形式面对面”进行消费交易,积累了大量用户的基础信息与交易数据,能够准确具体的把握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所以有关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来作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纽带,更充分发挥其信息的統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企业大规模生产,然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与之有机得对接起来,引导电商企业向按需求生产、不同顾客个性化准确定位逐步转型,实现改革创新,最终希望促进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从容面对不同的发展困境和问题。

(三)企业发展始终以顾客为中心,重视诚信发展

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应该始终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重视诚信交易,诚信发展,为了促进长期发展基石与良性竞争市场的形成。为此,有关企业可以加强企业与客户的实时有效联系,促进顾客反馈企业产品好坏与企业服务性能好坏等等。可以构建第三方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产品质量水平、商家服务能力、买家消费信用”为核心环节的信用管理系统,实现买卖双方交易信息透明化、对称化,努力做到市场商品的公平交易,并且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设置合理的价格,让顾客买的放心、用的安全。在有关企业领导在运营中可以制定相关监督和奖惩政策,监督和管理下行运营部门诚信工作,定期进行诚信排名,然后奖励诚信者、惩罚违规者,营造一种健康、良性的竞争市场环境。

(四)促进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提高

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应该促进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提高。一个优秀的团队决定着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有关企业应该有效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致力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团体和工作氛围,可以有效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同时每个员工应该树立强大的大局意识,增强团队力量。公司可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或者聘请高级专家来为员工进行讲座演讲,同时对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指导,学习更加先进和有效的工作技术和经验,一切为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员工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心中时刻树立团队意识,积极学习,共同进步。

四、展望

未来,电子商务行业仍然将占据市场很大的地位,所以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应该与顾客、商品生产等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共同作出努力。展望未来,电子商务企业应该营造一种更广阔的交易环境,这样可以使人们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空间的限制,不受传统购物的诸多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交易;并且建立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易市场,让世界上不同地区的顾客在同一平台上随意交流联系,在网上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很小,一个商家可以面对全球的消费者,而一个消费者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家商家购物;未来的交易商品价格更加优惠,质量保证,并且物品流通更加方便快捷,电子商务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节省了大量的开支,从而也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成本。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讲究个性,注重购物的环境,网上购物,更能体现个性化的购物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应该注重响应时代要求,根据顾客不同需求进行商品交易,促进顾客生活方便,也有利于本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曾新勇.电子商务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商贸,2014(26).

[2]卢冠明,袁冰卉,缪雯等.我国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困境因素综述[J].电子商务,2013(11):13-14.

[3]李琪,胡冰融.电子商务,2003年第6期.

上一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读书笔记下一篇: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