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试题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人民大学试题(精选8篇)

中国人民大学试题 篇1

(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平时成绩______考试成绩______总成绩______

一、论述题:(共15分)

1、联系实际简述新闻报道为什么要配发评论。(6分)

2、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异同。(9分)

二、以所提供的新闻为由头或论据,写作一篇时评。字数:600字左右。(25分)

上海去年抓获赌徒6万多人 赌博犯罪呈现5大特点

“公安部关闭的789个互联网赌博的网站中,有582个物理网址在上海。”在昨天召开的全国集中打击赌博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市公安局副局长郑善和的一番话,点出上海打击赌博犯罪面临的严峻形势。

3次禁赌

据郑善和介绍,2004年,本市公安机关先后开展了3次全市性的禁赌专项行动,共查处各类赌博案件19887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4598人,缴获赌资3021万元。

今年初,本市又根据公安部的要求,率先开展了打击网络赌博的行动,截至今年1月6日,已侦破8起网络赌博案件,抓获涉案人员93名,缴获赌资246万元和用于赌博的电脑83台。

5大特点

另据郑善和透露,近年来,本市的赌博案件呈现出五大特点。

一是参赌人员以中青年为主,一些巨额赌博案的参赌人员中,私营企业主占了六成;其次是地域化明显,不少赌博案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来自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第三是赌博集团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赌博集团聘请专人记账、收账、望风、专车接送;第四是暴力化日渐突出,暴力护场、暴力索债现象越来越多,由赌博引发的绑架、敲诈、杀人等违法犯罪明显增多;第五是网上赌博迅速蔓延,由于网络赌博赌场、赌徒、赌资三分离,并利用无线加密技术逃避打击,因而隐蔽性强、成本低、蔓延速度特别快。

2005年1月12日《新民晚报》

三、分析以下评论的特点,并写作一篇作品分析。字数:800字左右。(20分)

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

杨于泽

东南亚遭受海啸重创,中国政府提供巨额援助,力度之大史无前例。我国民间捐助也极踊跃,至今捐款和承诺捐款突破1.5亿元,也是史无前例。异域民众受灾,国人感同身受,仁心兼济天下。有人说它体现了一种“世界公民意识”,其实用西方流行话语,应称之为“国际人道主义”救灾行动。中国几乎全民动员,实行“国际人道”了,这是天大的好事。

在这个背景下,武汉市慈善会给百名孤儿送年货,孤儿每人收到米、油、肉、瓜子和糖果若干。这点善心,若用金钱衡量只值150元,约等于一条香烟,却让孤苦无助者泪流满面。这样的拜年行动,其实是一次善意“炒作”,意在激发市民爱心,给更多孤儿送去年货。可惜“炒作”之后,没见特别效果。

就在前两天,也是武汉,某知名高校有贫困女生到食堂捡剩馒头充饥,被食堂职工发现。查其饭卡消费记录,2004年一年共消费8.35元,令人心悸。这位女生来自经济发达的江苏,但家境贫困,学校 每月补助140元,她计划攻读双学位,不忍用掉这笔钱,于是每天捡吃剩馒头,长达两年之久。校方决定免费提供她每日三餐,并安排勤工俭学。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群体,需要人道关怀,可惜女生捡吃剩馒头只被当成个案论处。

中国以前讲“国际主义”,即类似于今天的“国际人道”,可见“国际人道”对我们而言,并非新生事物。随着我国和平崛起,更会信奉“国际人道”。但两则“国内人道”的新闻显示,人道主义在国内尚未发育完全,我们的“国内人道”还处在惨淡经营中。自然,这不是贬损“国际人道”的理由,但是国人有理由期待,人道主义在“出口”国外的时候,也应当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使国人受益。若种国际的田,荒自家的地,就弄成了一个道德悖论。

我们不必讳言,“国际人道”异军突起,确实令部分国人不解。很多国人没见过“人道主义”大世面,看到“国际人道”声势赫赫,不免有些困惑。当今世界,无论哪里有天灾人祸,媒体马上实施画面和文字的狂轰滥炸,使全世界感同身受,产生“集体痛感”。我们捐款,是同情兼爱的真情流露,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疗伤”。但是,常态的人类苦难是平凡的,常态的人类贫困是沉默的,孤儿缺钱过年,贫困学生无钱吃饭,极少构成海啸那样惊天动地的新闻事件。这些平凡弱者也需要人道,但由于未能激发媒体热情,不能让人类感同身受,他们的人道需求就可能遭到冷处理。

根据国际观察家分析,“国际人道”多掺和着地缘战略的考量,比如美国想通过援助修补与穆斯林的关系,日本想借机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这无疑对其他国家构成国际政治压力。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就不能缺席“国际人道”事务,今后参与“国际人道”必定是常态。随着这种情景变迁,如果“国内人道”不趋于常态化,就难与“国际人道”一体化,构成完整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普世价值。我们在“国际人道”方面表现卓著,等于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我们在“国内人道”方面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好。我们应当强化人道主义价值认同,发展出一套目标、动力、体制和机制系统,实行更广泛和更具深度的“国内人道”。

2005年1月12日《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专栏

新闻评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论述题:

1、联系实际简述新闻报道为什么要配发评论。

新闻报道配发评论是由新闻本身在传达意见性信息上的不足引发的。新闻报道配发言论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强调的需要、补充的需要和平衡的需要,以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1)强调的需要。配发评论可以突出报道思想、强调报道意义、彰显报道的价值,增强传播效果。一些新闻所包含的信息和意义往往不是外显的,需要借助于评论,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拨出来,配发评论就起到了这种“点晴”的作用。例如关于孙志刚案件的报道,只看报道,人们可能很难真正意识到这一事件背后的含义,执法人员的恶行一定程度上掩盖或冲淡了人们对制度层面的思考,这时,一篇《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就显得极其必要。

(2)补充的需要。新闻报道是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满足的是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需要,强调客观叙述,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在这种情况下,评论为新闻传播者开辟了分析议论的空间,满足了公众对意见信息的需要。配发评论可以增加相关背景,深化报道思想,弥补报道不足,延伸报道视野。如一篇关于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的报道,读者看后大多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唏嘘不已,而就此配发的新闻评论,补充了车臣非法武装与俄罗斯当局长期冲突的背景,以便读者了解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而评论中对事件的点评、局势的分析,又可以让读者继续思考:恐怖分子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惨案会不会再次重演?这些矛盾和冲突何时才能了结?对我们的借鉴何在?等等,使读者在更宽广的视野下,更深入地认识事件,更深刻地思考问题。

(3)平衡的需要。配发评论还具有调整立论角度、避免报道偏向、调节舆论温度、平衡社会心态、避免传播误区的作用。新闻传播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但一些新闻报道由于题材及报道重点等原因,难免在传播中产生一些盲点或误区,这时就需要同时发表的新闻评论加以弥补和矫正。比如《新京报》前不久报道了一农民工将其客死他乡的民工朋友的尸体运回家乡一事,对这一报道读者会产生多种理解,有人会批评该农民工愚昧,有人会认为他在朋友生病时没有尽到责任等,在当天的报纸上同时刊载了一篇针对这则新闻的评论,文章转换了一个角度,肯定了这位农民工的善良与诚信,某种程度上起到平衡报道的作用。

2、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异同。

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同为介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边缘体裁,融新闻与评论为一体,在体裁的基本特征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其媒介传播特征与传播手段的不同,它们又具有相异的地方。

一、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相同之处:

(1)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都是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以评驭述。也就是说,在述和评的关系上,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归宿。

例如《南方日报》关于广东省经济发展问题的述评《速度是快还是慢?》中,事实的列举和数据的对比,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文章的观点,观点成为全文的统率。而在电视述评《<隆中对>**的背后》里,我们也可清晰地看到,关于新闻事实的所有叙述,其核心是直指论点的,而材料的取含和叙述的结构也是为评论的深化服务的。

(2)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都有事件述评、社会述评、形势述评、人物述评等类型,在题材选择和体裁特征上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二、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不同之处:

电视媒介所具有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手段的独特性,决定了电视述评有别于报纸述评的个性特征:

(1)电视述评视听结合,更具形象感

报纸述评只能通过文字符号来叙述事实和表达观点,述评的质量取决于作者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些又主要是通过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实现的。电视述评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画面、同期声、画外音及演播室点评、屏幕文字等多种传播符号和传播手段。其中,现场的画面和同期声直接传达事实,提供证据;屏幕文字对主题进行必要的提炼,强调和深化;片花的运用调节述评的节奏和情绪,为述评的层层递进明晰了结构;而画面中新闻当事人或记者、主持人的语气、表情、动作等也成为传达信息的方式,使得电视述评的信息种类更为多样。

多种电视符号、电视手段的运用,使得事件始末直观生动。鲜活的事实,运动的画面,恰当的音乐,都使得电视述评的“述”在感染力上强于报纸述评。如电视述评《<隆中对>**的背后》的开篇,分别摄录于襄樊和南阳的不同场景和不同身份的人物谈话,使有关“诸葛亮躬耕地”的纷争一目了然,而不需要像报纸述评那样只能用文字的叙述交待事情经过。

(2)电视述评长于记录,更具纪实性

借助于特殊的媒介手段,电视述评在事实的叙述上,对新闻事件及人物都可以采用实录的手法,真实的现场画面和同期声让观众对事实有真切的了解,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此外,因为电视述评中记者通常是全程实录或追踪采访,所以纪实性很强。在黑龙江电视台“今日话题”节目《眼睛向前 谁管安全》中,违规公交车肇事现场的惨状,当事人受伤后的痛苦,交管部门负责人的冷漠等,鲜活的现场画面、资料画面与生动的同期声所构成的纪实性特点,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而这在报纸述评中是难以做到的。

(3)电视述评博采众言,更具参与性

电视述评不仅“述”的形象,也大都“评”的生动。在意见性信息的表达上,注意直接采集各方人士的观点,包括当事人的议论、官员的解释、专家的分析、各方人士构成的讨论或辩论,出镜记者的现场点评或主持人的演播室点评等。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巨额粮款化为水》中五大连池市农民对打白条现象的抨击,《铲苗种烟 违法伤农》中重庆官洋区农民对当地政府铲苗种烟做法的批评等。议论的参与性与观点的集纳性,构成了电视述评独特的评析方式,与报纸述评相比更具交流感。

(4)电视述评结构更单一,语言更通俗

报纸述评可反复阅读,因此往往采用较为复杂的结构和行文方式、较为丰富的资料,并以较为缜密的语言进行深入评述,而电视述评则不然。作为一种线性传播的方式,电视述评在结构上一般采用线性思维的方式,主题集中,少枝蔓而多波澜;叙述与分析的语言都要求精炼、通俗,以满足为“听”而说,为“听”而评的需要。为此,“焦点访谈”等电视述评栏目多采用“讲述或揭示事实→按事物逻辑层层深入→采集各方意见→主持人演播室点评”的结构方式,语言上讲求口语化,很少引经据典。这样的结构及表达在《立了石碑,坏了口碑》、《实习进了夜总会》、《无钱还贷、有钱买车》等节目中都可见到。

但是,电视述评也并不总优于报纸述评。时效性与真实性,及时与深度在很多时候是一对矛盾。所以,电视述评虽然运用了科技含量很高的多媒体手段,但仍时常存在重“述”轻“评”,满足于感官刺激、深度上开掘不足等问题。此时,长于思考的报纸述评就可以其开阔的视野、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观点见长。

二、以所提供的新闻为由头或论据,写作一篇时评。

示例一:

莫让“双刃剑”伤了自己

上海市公安局2004年打击赌博行动的数据新鲜出炉,19887起的案件数目让人深感形势的严峻,但令人担忧的更是那582个物理网址在上海的赌博网站。有关负责人介绍,网络上赌博正迅速蔓延,新技术使赌场、赌徒、赌资三分离,让打击赌博难上加难。眼看2005年刚到,不足一周时间,上海市公安局又破获38起网络赌博案,这样的势头,怎能让人不“杞人”忧“网”。

网络的确是个好东西。中国的网民越来越多,大家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各取所需,获得信息,学习知识;也运用网络技术谈天说地,交流感情。网络之好,所以才有了网迷、网虫之类,也才有了名曰“大虾”者,足不出门,便可帮众生修护电脑、解除疑难。

网络本是提供便捷之地,但近些年来却麻烦不断:先是网络言论之不实遭众网民“腹诽”;后发展到黄色网站泛滥,令人心忧;接着电脑病毒通过网络的袭击越来越令人防不胜防;现在网络又成了赌徒之工具。不少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对网络严防死守,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天下父母之心拳拳,但以上问题岂是网络之错?

诺贝尔当年发明炸药用来拆除建筑物的时候,并没有想到炸药还可以成为刽子手屠杀人民的工具;发现有毒气体的许多科学家,也并不曾预料到他们的发现在二战时制造一个又一个奥斯维辛式的恶梦。今天,毒品成了令全球头痛的问题,但鸦片在初始之日却是一剂镇痛的良药。

而炸药不会自己去杀戮生命,鸦片也不会平白地诱人去吸食上瘾,网络也是如此。好端端的信息渠道不去利用,专去做肮脏的交易,这不是网之错,而是人之祸矣!我们都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人类幸福的源泉,又可以成为人类毁灭自身的屠刀。核能可以造成广岛、长崎的死难,可以留下切尔诺贝利式的伤痕,但也同样可以在国际公约的约束下为人类的能源供应立下大功。

历史不断证明,科学是福是祸全取决于人类自己。网络概莫能外。当黄色网站在全国大范围大力度的打击下只剩残兵游勇时;当一个又一个网瘾少年在帮助教育下走出网络“泥淖”时,我们可以确信,坚强有力的法律,“道高一丈”的技术,卓有成效的管理可以还我们一个洁净的网络。而我们也当时刻警醒:莫让“双刃剑”伤了自己。

示例二:

如此职业化

近日,上海剿赌,缴获的赌资数额和抓获的参赌者数目都大得惊人。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赌徒竟聘用专人记账、望风,用无线电加密技术保护自己„„分工如此之细,逃避打击的技术如此之高明,说明这分明是一批职业化的赌徒。

把赌博职业化,难怪屡禁不止。因为你每打击查剿一次后,职业化的赌徒都会重拾自己的饭碗。

如今,社会上的职业数不胜数,而新起的职业种类更让人眼花缭乱。且不说已经为大众认可的职业保姆、职业钟点工,也不论见怪不怪的网络职业写手,职业哭丧人,当职业办假证、职业吃客甚至职业女朋友纷纷出现时,这个世界就变得有些匪夷所思了。

而事实上,连纯洁的大学校园也难以逃过“职业化”的劫难。有按小时计算的职业陪读(一般雇主会雇佣异性);有按工作量计算的职业论文操刀者;有很多人眼红、收入颇丰的职业英语四、六级枪手。难道我们的大学生已经不会自己上自习、不会自己写论文、不会自己考试了么?可怕的不是职业化,而是大家对于职业化默认的态度。没有人会觉得出钱买论文有什么不好,没有人会因为冒名代考而去指责一个人。当社会对这种“职业”人群漠视、无视甚至首肯时,“职业化”的蔓延就会越来越快,“职业化”怪圈吞噬的地盘也将越来越大。

正是在没人提出质疑的安全环境下,很多人心安理得地享受起了职业化。例如,“职业”公务员:坐办公室、看报纸、聊天、回家;“职业”官员:发言、拿红包、奉承上级、呵斥下级„„。所谓的“职业化”,向正常、正当甚至严肃的职业伸出了黑手。

如果有一天,讲道德也只是一部分人的职业;如果,连法律抑或爱情,都套上了“职业”的头衔,那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就成了一个让人心痛、心寒、心悸的职业了。

三、分析以下评论的特点,并写作一篇作品分析。

示例一:

独具匠心洞世事 以理服人启人心

——简评《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

印度洋海啸成为热点新闻,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性的大国对受灾地区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掀起的踊跃的捐助热潮,成为新闻媒体报道及评论的重中之重。当媒体上铺天盖地书写着颂扬和感动的时候,《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专栏的这篇《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将视野投向国内外两个方面,不仅独具匠心,而且以理服人。

优秀的新闻评论不应停留于追风逐潮式的漫谈。高瞻远瞩的眼光,启人深思的角度,是此文的特色所在。《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一文没有将眼光拘于定式,作者善于把握社会的动向,对社会行为做出全面的观察,以辩证的态度思考问题,敏锐地发现了国人捐助东南亚受灾国家的热情与对国内贫困现象的冷漠的反差,分析其中折射出的不平衡,提出了国内人道应与国际人道一体化,构成完整的人道主义的号召,对启迪国人思维,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恰当的选题和独到的观点要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还必须做到以理服人。《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一文在说理议论中注意运用对比的手法,于针砭与表扬间把握分寸,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问题的原因,起到了良好的说服作用。

在论述国人对国内贫困现象关心不够时,作者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是选用精当、典型的事例,用强烈的对比说明问题:1.5亿元的巨额捐款与150元鲜有人问津的爱心捐助,再与全年8.35元的贫困生伙食费,巨大的反差令读者阅后感慨良多。

而批评也需有度。批评应当建立在对事实原由准确了解的基础之上,批评的手法也应循循善诱。《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一文指出了新闻媒体在面临国际灾难时用画面和文字狂轰滥炸,而面对国内灾害、贫穷时见怪不怪、偃旗息鼓的现象,对国人的“捐外不捐内”的行为在给予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予以引导指正,让人更易于接受。

在论证中,作者步步推进,层层深化:从反差强烈的事例列举,到指出问题的所在;从媒体对日常人道需求“冷处理”行为的分析,到对“国际人道”意义的揭示;从国家发展角度指出国际人道的必要,到提倡国内人道与国际人道的统一,并最终将人道主义定格于“普世价值”„„议论逐层开掘,令人悦服。

当然,该文也存在一定的“瑕疵”。作者在议论国内人道主义缺失的问题时只从沉痛入手,对这类现象产生的社会心态、民众心理没有进行深入探究,不免令人心生遗憾,有未解之感。

示例二:

对比的分析 归一的答案

——时评《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评议

国外的海啸,国内的贫困;

对外的踊跃,对内的冷漠。

三个例子,构成了这篇时评的开篇。以印度洋海啸为由头,以国内几则新闻为参照,作者展开了对“国际人道”和“国内人道”现状的思索。这篇时评用两条线索构建全文,清晰的对比,递进的思考,最终归结到一个鲜明的答案。

一、认识的逻辑

作为这篇时评架构的明线,作者按照人们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认识逻辑,给出了“摆事实——做比较——详分析——摆观点”的顺序。四个环节,层层递进,井然有序。

中国在东南亚海啸中的积极态度,武汉市贫困儿童与贫困女大学生被人忽视、缺少关怀的现实,便是作者给出的具体案例。

同样的困难,不一样的对待。作者根据已有的事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若种国际的田,荒自家的地,就弄成了一个道德悖论”。文章既不贬损“国际人道”的做法,又提出了重视和改善“国内人道”的期待。

为什么同属“人道”,“国际”和“国内”存在现实的反差呢?作者站在全球的立场上统观全局,“集体痛感”、“自我疗伤”、“地缘战略”这三个概念的提出,回答了“为什么国际人道在今天倍受重视”的问题。但同时,作者着重强调“国内人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国内人道”不趋于常态化,就难与“国际人道”一体化,构成完整的人道主义。

文章收尾处,作者提炼了自己的观点,不仅强调“国内人道要受重视”这个显明的道理,而且提出了如何重视、如何施行的建议:“发展出一套目标、动力、体制和机制系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作者的心愿以及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

二、隐含的线索

作者的第二条线索,出现频率很高,却往往不被人所意识,那就是“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的对比。或者说,贯穿全文的“国际”和“国内”概念,既是论题的中心,也是组建文章脉络的主要线索。

从事实的对比,现状的对比,到而后的对比阐述和对比分析,作者始终将“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两厢参照,两厢比较。而这条线索的完整形态,应该是蕴涵于“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之中共通的“人道”,即 “国内人道”与“国际人道”的“一体化”,才能构成完整的人道主义。

“构成完整人道主义”的设想,给出了全面而公正的答案;前文所有的事实与议论,最终有了归一的结论。

三、线索之外

作者除了靠明、暗两条线索搭建合理的文章结构外,说理通俗、语言朴实、态度鲜明而不失商榷与探讨也是其特色之一。文中“人道主义”等抽象的概念,借助于作者平易的说理态度、有效的说理方式而变得浅显易懂。

中国人民大学试题 篇2

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H学院2008~2010学年四个学期期末文科类专业课程考试试卷(共56门课程的试卷)的定性分析,认为,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存在如下问题(限于篇幅,具体统计略)。

第一,从试题题型与认知层次的维度来看,问题主要有:一是试卷题型比较单一,缺乏创新题型的设计;二是试卷中对知识记忆的考核所占分值过大,缺乏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核,即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核。例如,有的试卷对知识考核的分值最高达85分。

第二,从试题内容的覆盖程度来看,试卷的试题内容的覆盖程度高低不一。若试题内容的覆盖程度较低,则试卷中的试题集中在某些章节上,这样就导致试题取样缺乏代表性。

第三,从试卷内容的效度即考试内容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的代表性来看,在试卷的内容效度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代表性偏差(考试内容与课程标准内容无关)和代表性不足(考试内容只抽取了部分内容标准)两方面。试卷内容效度低,则说明该门课程考试的目的没有达到,也就失去了考试的意义。

二、提高大学课程考试试卷质量的措施

(一)明确大学课程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在编制一份具有较高质量的试卷前,首先要明确考试的意义。考试的意义主要是指考试对学生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影响。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最为明显的作用即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效果往往通过考试来了解、评定。同时,考试也是评估、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会对学习产生反作用力或“回流效果”(backwash-effects)。[1]第一,考试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很多时候,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第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M.Struthers对英国一所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进行了研究后提出:考试任务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行为来对付不同的考试任务。[2]其中较具影响力的研究是Noel Entwistle对于考试与深浅式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3]他提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两种:“浅式学习”(surface-approach to learning)和“深式学习”(deep-approach to learning)。“浅式学习”的特征是:学习者的目的只是再现部分学习内容,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记忆。“深式学习”则具有不同的特征:学习者的目的是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他们会批判性地研读学习内容,把所学到的思想观点与自己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结合,融会贯通;他们能够把论据与结论联系起来,思考论证的逻辑性。Entwistle指出考试与深浅式学习有关。有的考试内容与形式会促进学生进行“深式学习”,而有的则会让学生只进行或注重“浅式学习”。由此可见,考试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很大。

然而,考试对学习的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目前,英国教育界的考试评定理论专家们纷纷提出:考试不应仅仅是为了测量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考试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4]从我国目前有关考试的研究中也得出,大学考试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的“深式学习”。

(二)试题题型与考试内容要具有切合性,并体现不同的知识类型

大学考试是按照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和开发,侧重于学生对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技能水平以及基于学科知识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察。而考试内容不仅需要代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期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必须代表课程标准运用这些内容期望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

因此,教师在编制试卷时,一要考虑考试题型与考试内容之间要存在一种切合性。也就是说,一些考核内容通常只能借助于特定的题型来检验,反过来,不同的考试题型实际上就是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填空题要求学生回忆事实性知识,选择题要求学生再认,有时可能需要学生在选项中进行甄别,论述则需要展现思考过程。这意味着不同的题型检测不同学习目标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5]因此,试题题型与考试内容具有切合性也是提高试卷质量的要求之一。

二要考虑如何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布鲁姆(R.S.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主要分类”的层次对所考核内容在各层次上有所体现。布鲁姆于1956年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主要分类”在2001年被再次修订,这些认知技能按照智力特性的复杂程度分为六个不同的层次(表2-1)。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水平分类系统,为教师编制试题提供了框架。

考试应当提供符合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知类型的任务, 并采用符合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知类型的任务呈现方式。课程标准的知识或技能目标要求包括了从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到真实问题的解决等多种认知技能。鉴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着力点应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 考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 在编制试卷时, 必须围绕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标准, 认真制定命题计划, 严格试题取样质量和程序, 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以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进行评价。我们在进行试题分析的时候, 是把“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四个层次整合成“综合应用”。那么,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认知领域主要分类, 记忆、理解、综合应用各层次比例都应在试卷中适当反映出来, 客观、真实地检测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保证考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要考虑到考核内容不仅需要代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期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必须代表课程标准运用这些内容期望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课程标准的不同内容标准对学生在认知要求上是不同的,就相关内容标准设计的考核内容也必须反映这些内容标准所要求的认知水平和复杂程度。

(三)制定命题计划细目表,努力提高试卷的内容效度

一般情况下,我们评价一份试卷主要的指标就是“四度”,即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但本文只分析试卷的内容效度。那么,如何提高试卷的内容效度呢?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编制试卷前进行试卷设计。为了使考试内容的取样对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有较好的代表性,既能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又能反映各部分内容和各认知层次的相对比重,还能确定各部分内容和各认知层次考试题目的数量比率,应对考试进行设计,以保证考试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同时还能保证考试难度的合理性。为此,最好就是按双向细目表编写命题计划。“命题计划细目表”应该按照教学内容(章节或部分)纵向排列,并按各部分的教学时数和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之后再按课程标准要求、教育目标分类、试题类型和难度等几个方向进行分解,构成细目表的“横向”。其中,教育目标分类按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的分类方法,在操作中也可以把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合并为综合应用。按照这样的细目表编制试题,是对保证考试质量的基本要求。具体可参见表2-2。

(四)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吃透其精要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直接尺度。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且这样的描述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考核目标。因此,在编制试卷前,教师都应当有清晰的、明确的考核目标,并以其作为编制试题的重要依据。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吃透其精要,并且,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明确的告知学生所学课程或具体内容的教学目标。

注释

1[1]丁兰, 吕浩雪.改革高等学校考试形式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52.

2[2]M.Struthers.The Impact of Assessment on Studying[M].SCRE (Scottish Counci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Newsletter, 1995:4-5.

3[3]M.J.Atkins, J.Beattie, W.B.Dockrell.1993Assessment Issuesin Higher Education[R].Sheffi eld, DFEE.

4[4]BROADFOOTP.Exploring the ForgottenContinent:A Traveller's Tale, the1993SERA lecture[J].Scottish Educational Review, 1993, 26 (2) :88-96.

5[5]王少非.校内考试质量标准:一个框架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10) :44.

中国现代史测试题 篇3

1.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奏响。你知道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是哪次会议的决议吗?()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设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最可爱的人”的网站,收录的人物中不应包括()

①王进喜 ②黄继光 ③邱少云 ④焦裕禄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3.下列对下图反映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5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C.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

D.加强了国防建设

4.青藏公路通到“世界屋脊”的时间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5.下列选项中,前后联系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三大改造——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C.“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D.制订“863计划”——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你认为这副对联最早应该出现于()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7.图片能够反映历史信息,右图被称作“历史性的握手”,从中你得到的信息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

B.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C.“求同存异”方针确立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段材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建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他们搜集到这样一则资料:这次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该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11.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有人说:“收回香港,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一国两制”方针

C.市场经济

D.经济特区

12.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③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②①④③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

13.某校要开展“21世纪的的中国外交成就展”主题活动,明明同学收集的部分历史资料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加入WTO

B.承办上海APEC会议

C.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14.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方向,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集中精干力量,突破并掌握一批关键技术,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政府制订了()

A.“十五”计划

B.改革开放政策

C.“863计划”

D.科教兴国战略

15.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有()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二、读图题

16.阅读上面我国“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980年,我国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增设了____________经济特区,还在上海设立了_____________开发区。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材料三: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到2000年底,杂交水稻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内容上看,材料一、三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则材料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状况,试简要分析两个不同时期农业发展上的举措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春天的故事》歌词摘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我们都知道,此歌是歌颂一位中国伟人的。请回答:

(1)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在这年党做出了什么重大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列举这位老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功绩。(至少写出两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19.请用史实说明,建国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大的调整或变革?结果如何?请你就解决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5年11月到2006年4月,这么短的时间,中美两国元首进行互访,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现在中美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同时,也表明双方加强接触和沟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D 3.B 4.A 5.C 6.A 7.B 8.D 9.C 10.C11.B 12.A 13.C 14.C 15.D

二、16.(1)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2)海南 上海浦东 (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17.(1)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中严重的浮夸风现象。(2)材料一和材料三是矛盾的。因为:1958年我国农业生产浮夸风盛行,许多地方虚报产量、产值;而材料三中的数据是科学发展带来的结果。(3)1958年,为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给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8.(1)“春天”喻指中国的改革开放。“圈”特指深圳等经济特区。(2)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解放战争时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等。

四、19.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实行农业合作化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实行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险、医疗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 篇4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社会学理论)全集 1996年

招生专业: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应用社会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群体凝聚力

3、扩展家庭

4、刚性结构

5、迟发展效果

6、题器

7、“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

8、“反常分工”(杜尔克姆)

9、“进化共相”(帕森斯)

10、“报酬类型”(布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2、简述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及其理论功能。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从“合理性”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社会意义。

2、比较并评析帕森斯论与符号互动论在理论前提、参与观察法及研究取向上的不同特点。

1997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1、角色失调

2、匿名理论

3、文化控制手段

4、离散数据

5、“新教伦理”(韦伯)

6、反功能(默顿)

7、权威结构(达伦多夫)

8、“戏剧论”(戈夫曼)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精英循环论”及其借鉴意义。

2、简述杜尔克姆倡导的“控制比较法”在经验性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联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论述如何对“集合行为”加以预测、引导和控制。

2、试列举和比较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几种主要的“范式”,并分析“多重范式”的成因及意义。

1998年

招生专业: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应用社会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1、社会整合2、社会权力

3、社会唯名论与社会为实论

4、标签理论

5、文化堕距(奥格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安全阀(科塞)

7、普遍合理化(韦伯)

8、模式变量(帕森斯)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2、简述斯宾塞的“有机社会进化论”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分析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制度的变迁。

2、试比较“韦伯范式”与“杜尔克姆范式”在方法论及其理论旨趣上的区别。1999年

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bda73b774e

1、地位一致

2、主文化与亚文化

3、内群体

4、社会设置

5、“天职观”

6、“感召权威”(韦伯)

7、“反功能”(默顿)

8、“报酬类型”(布劳)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转型期社会化问题的特征。

2、简述齐美尔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思想。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会转型期“公平与效率”这一矛盾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试论韦伯关于东西方文化宏观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对当代社会学的影响。

2000年

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1、地位相悖

2、代沟

3、正式组织

4、相对剥夺

5、目标合理性(韦伯)

6、精英(帕雷托)

7、多元分层空间(布劳)

8、标签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权利与权威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马克思与达伦多夫在分析社会冲突上观点的异同。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用社会学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际关系变化的特点及趋势。

2、结合杜尔克姆对自杀的研究,概括出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形式的基本特征。

2001年

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象征符号

2、文化资本

3、去个性化

4、合作

5、“法理权威”(韦波)

6、“行动系统”(帕森斯)

7、“印象管理”(戈夫曼)

8、“主我”与“客我”(米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网”的独特研究视角。

2、简述社会交换论对群体结构及权力的生成所作的解释。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世论社会分层研究中的不同范式。

2、评述“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研究取向的分歧。

2002年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贫困文化论

2、文化丛

3、社会资本

4、参照群体

5、“维模”(帕森斯)

6、“潜功能”(默顿)

7、“前台与后台”(戈夫曼)

8、“利己型自杀”(杜尔克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正式组织中产生非正式结构的主要原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简述韦伯“理想类型”的含义及其认识功能。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演变的趋势。

2、简述社会学方法论“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的对立(列举出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论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2003年

招考专业:社会学

人类学

民俗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50分)

1、紧急规范

2、舆论群体

3、集体无意识

4、文化中心主义

5、刻板印象

6、顺从

7、价值相关性(韦伯)

8、非现实冲突(科塞)

9、普遍主义(帕森斯)

10、差序格局(费孝通)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

2、简述社会地位获得中政治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同性质

3、简述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4、简述杜尔克姆关于“因果分析法”的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适度社会控制的内涵及其意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试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思路及其现实意义

3、试结合实际阐述“社会失范论”的观点及其借鉴意义。

2004年

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文化物质

2、群体内聚力

3、角色冲突

4、人格

5、性存在6、有机团结(杜尔克姆)7.镜中我(库利)8。情境定义(托马斯)

9、扩散性——专一性(帕森斯)

10、权威结构(达伦多夫)

二、简答题(第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特点 2.简述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及其形式的基本条件

3.简析马克思“阶级论” 与帕雷托

“精英论”之间的关系 4.简述布劳“社会交换”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同“经济交换”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列举当前我国“社会越轨”现象的主要表现。并选用适当理论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试用社会学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化”增长的主要表现及其蕴含的问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05年

招生专业:社会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文化堕距

2、角色

3、社会失范

4、自我概念

5、从众

6、“感召权威”(韦伯)

7、“AGIL框架”(帕森斯)

8、报酬类型(布劳)

9、交往理性(哈贝马斯)

10、场域(布迪厄)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组织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关系

2、简述“阶级”和“职业群体”两个概念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差别。

3、韦伯是如何看待价值行动与目标行动之间关系的?

4、简述“模式变量”(帕森斯)在现代化研究中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试以城市农民工为例,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试结合实例选用有关理论说明“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2006年

一、名词解释

1、功能主义

2、性别角色

3、文化堕距

4、集合行为

5、标签理论

6、泰罗制

7、迟发展效果

8、社会解组(杜尔克姆)

9、实证(孔德)

10、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价值合理性行动

二、简述题

1、科层制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2、简述中国社会失范的表现及其成因

3、社会学对“权力”的性质及其作用的主要观点。

4、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各自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三、论述题

1、用相关理论结合中国转型社会分析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2、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例分析中国现代风险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3、阐述结构功能论和符号互动论对“结构”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模式的不同,并谈谈你的看法。

2007年

一、名词解释:10×4

1、文化震惊;

2、主干家庭;

3、社会指标;

4、虚拟社区;

5、风险社会;

6、霍桑效应;

7、精英循环;

8、戏剧论;

9、公共领域;

10、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二、简答:15×4

1、简述社会控制的含义和类型;

2、简述“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简述韦伯“权威类型”的思想;

4、关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功能论和冲突论的不同解释。

三、论述:25×2

1、用社会学理论分析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

2、分析《自杀论》的分析逻辑和理论结构。

2008年

一、名词解释(5*8)角色结构 2 地位相悖3 集合行为4 社会化5 镜中我(库利)6 集体表象(杜尔克姆)行动类型(韦伯)8 社会安全阀(科塞)

二、简答题(15*4)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越轨行为的主要理论。2 简述科层制组织管理方式的基本特点。3 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4 举例说明什么是“情境定义”。

三、论述题(25*2)试用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范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试选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不公平的表现及其原因。

2009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名词解释:(5*8)

文化特质

组织结构

基尼系数

全球化

韦伯:目标合理行为 帕森斯:行动单元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

布鲁诺: 符号互动论

二、简答题:(15*4)

1社会地位与角色的内涵与关系。2简述“紧急规范”的形成及作用。3简述米德对自我的分类,及自我的发展 4戈夫曼“印象管理论”的内涵。

三、论述题:(25*2)

1、试用“功能分析论”视角分析建设和谐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2、试述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在方法论及研究取向上的分歧,并说出你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学综合考试)试题全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注:社会学综合考试为人大02年前社会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个考试科目,但是02年后已经取消了。不过还是把试题打印出来,留作参考。

1996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1、成就动机

2、文化相对主义

3、图腾崇拜

4、二元社会结构

5、依附论

6、通婚圈半径

7、结婚投入

8、基尼系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联系和区别。

2、试述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

3、简述“模式变量”(帕森斯)在现代化研究中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在婚姻家庭社会学的调查研究中遇到的特有障碍和克服方法。

2、如何理解社会分层中的“地位相悖”现象。1997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认知判断

2、代偿

3、家族

4、事实婚姻

5、亲属称谓制

6、参与观察法

7、西方中心主义

8、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9、社会结构分化

10、制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文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家庭与一般社会群体的异同。

2、简述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特点。

3、简述“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用社会分层理论分析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状态的变化。

2、试论我国改革时期农民工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点。1998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ES)

2、应激

3、晕轮效应

4、姻亲

5、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概念。

2、简述家内关系的性质、特征与构成要素。

3、简述“进步”、“进化”、“现代化”等概念的异同。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试从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特点。

2、试用社会学贫困理论说明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3、试用社会学中的新进化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1999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30分)

1、库拉圈

2、“镜中我”(库利)

3、“挑战与应战”(汤因比)

4、范灵信仰

5、通婚圈半径

6、隐私屏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发明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意义。

2、简述交换婚姻的形式及其社会意义。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类结构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合理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与意义。

2、试用社会分层理论的视角阐述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特点 2000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30分)

1、机会均等

2、零和博奕

3、职业声望

4、需要层次(马斯洛)

5、不平等指数

6、人口性别比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婚姻的基本结构。

2、试述海德的认知均衡理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试述人类学在中国发展出哪些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用“迟发展”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的特点。

2、试采用不同的阶级概念,分析评价中国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地位。2001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

2、差序格局

3、解构

4、亲子联名制

5、核心家庭

6、三元犯罪原因说(菲利)

7、面子

8、霍桑实验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挑战——应战”范式在现代化研究中的意义。

2、简述“科层制”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3、简述奥尔波特的态度四阶段说。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

2、试述舆论形成的要素、过程和社会心理功能。2002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民族性格

2、从众

3、“丁克”家庭

4、组织目标置换

5、人力资本

6、可持续发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戴维斯——摩尔“功能主义分层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3、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4、简述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用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当前社会上某些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行为。

2、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 2007年人大社会学复试试题(笔试)

1.有人说我国存在两极分化,你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2.2007年春运期间某地实行购买火车票“实名制”,请用社会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3.请用柯林斯的“文凭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 4.试述中产阶级的社会作用

5.结合实际,分析社区建设的社会学意义

6.社会研究方法中常使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请说出你期望的一种最佳结合模式,并加以举例说明。

(6选4,两个小时。2007年1月19~20日初试,3月12日初试成绩出来,3月26日复试)

2008年人大社会学复试试题(笔试)

1、适用“风险社会”的理论分析我国今年 南方的冰冻灾害?

2、试分析布迪厄的“场域”概念在社会学分析中的意义。

3、试分析全球化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试分析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5、谈谈你对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结构变化趋势的看法。

6、谈谈你对“社会建设”的理解。

(6选4,两个小时。2008年1月20~21日初试,3月12日成绩出来,3月28日复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中国人民银行考试试题集 篇5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

1、质、量、度

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

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

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

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3、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必然与偶然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

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

可能与现实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相互对立:

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基本特征:

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

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真理(客观性、具体性)

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新陈代谢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中有关的能源物质:

1.直接能源物质——三磷酸腺苷(ATP)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细胞的分裂、肌肉收缩等。2.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能量有70%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3.主要储能物质—脂肪

脂肪是生物体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在动物的皮下、肠系膜、大网膜等处储存有大量的脂肪,一方可储存能量,同时还可以减少体内热量散失,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在植物体内也有脂肪,如花生油、籽油等就是从花生和油菜籽中提取的。4.能量最终来源—太阳能

太阳光能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内,再进入动物体内: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当自由水比例增加时,生物体的代谢活跃,生长迅速;而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较多时,代谢强剧会下降,抗寒、抗热、抗旱的性能提高。

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可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三、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遗传物质的特点:

(1)分子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储存遗传信息);(2)能够复制,保持上下代的连续性(传递遗传信息);(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表达遗传信息);(4)能够引起可遗传的变异(改变遗传信息)。(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与分离定律的关系

伴性遗传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特例。伴性遗传也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但是,性染色体有同型和异型两种组合形式,因而伴性遗传也有它的特殊性:在XY型性别决定的雄性个体中,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同理,反之亦然,从而使得在杂合子内的单个陷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能体现(如XbY)。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该性状的遗传都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在写表现型和统计此例时,也一定要和性别联系起来。2.伴性遗传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在分析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以上的遗传现象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三)基因突变

1.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

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由CCT—CAT),其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的一条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由谷氨酸改变为缬氨酸。2.基因突变的本质

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突变一般是一个“无中生有’’、“偶然出现’’的过程。3.特点:普遍性、随机性、自然突变率低、有害性和不定向性。

4.时间:DNA复制的时候,即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5.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翔实的原材料。(四)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所包含的内容: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连锁互换、重组DNA技术、转基因、基因导人以及肺炎链球菌的转化等都属于基因重组。2.基因重组适用的范围:除了基因工程以外,通常考虑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被过滤广告

3.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产生变异的差别: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只是使母基因的性状重新组合。

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其基本观点是: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物种形成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

4.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自然选择和隔离是不能分开的,自然选择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在有的情况下,某些基因被选择,在另一些情况下,别的基因被选择,这就使被隔离的两个种群间的基因组成差异更大,促使它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两个物种。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五、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的稳定性 1.概念

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生物圈包括岩石的上部、水圈、大气圈的底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工程,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2.生物圈稳定的原因

太阳能是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动力,自给自足的物质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3.生物圈保护 能量: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物质生产: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实现物质的循环再利用; 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二)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1.生物多样性内涵

遗传多样性:地球全部生物所拥有的基因;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全部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工程。2.生物多样性价值

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3.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1)特点:物种丰富、特有和古老的物种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2)面临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草原退化,天然林面积减少,湖泊围垦等。

(3)面临威胁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试题 篇6

1993年试题:

1.论合同自由

2.新闻监督与侵害名誉权

3.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对策

1994年试题:

1.试论我国物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我国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3.侵权行为责任与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995年试题:

1.论物权分类

2.企业法人与社团法人的关系

3.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的异同

1996年试题:

1.评析民法通则

2.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行为请求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缔约过失责任与合同责任的联系与区别

4.评析人身保险合同(3、4选一)

1997年试题:

1.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民商立法

2.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和行使合同解除权的区别

3.论典权的性质、典权与抵押、质押、买卖和租赁的法律关系

4.论保险合同中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义务

1998年试题:

1.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民法适用问题

2.效力待定行为与可撤销行为之间的区别

3.试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的解释200条

4.侵权民事责任与不当得利民事责任之间的比较

1999年试题:

1.我国《民法通则》和其他有关于我国民事权利主体的分类及法律地位

2.用益物权的种类及逐一评述

3.知识产权及其他财产权的异同,著作权与工业产权的异同

4.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2000年试题:

1、WTO 规则对我国民商事立法的影响

2、论经营权

3、论合同自愿原则

4、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2001年试题:

1.法人有限责任

2.善意取得

3.表见代理

4.代位权行使的要件

2002年试题:

1.论民事法律行为的发展和完善

2.论物权请求权

3.合同成立和效力的关系

4.知识产权在民法中的地位

2003年试题:

1.论民法典制定中的法人制度的完善

2.评析物权行为理论

3.论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受托人的权利性质

4.辨析效力待定合同与无效合同

5.论知识产权的私权本质

2004年试题:

1、论民法请求权

2、从人格权和人格的关系论述人格权的民事法律性质

3、论相邻权和地役权的关系

4、论商业秘密权

05年民法卷

一、论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系

二、论侵权行为法与人格权法的关系

三、论担保物权的性质

四、论根本违约

05年商法卷

一、论民商合一制度

二、结合公司法的修改论公司资本制

三、试论破产管理人制度

四、论保险合同的生效

2007年人大考博试题

民法方向

中国民法

1、法人的本质及侵权能力

2、物权的排他性及与债权的关系

3、买卖合同的风险担保

4、纯经济损失

中国商法

1、论商合伙

2、从资产市场的发展评公司法

3、证券法对投资者保护的制度创新

4、保险利益的含义和构成条件

2009年人大民商法入学考试博士试题

中国民法:

1、论间接代理与表见代理的区别(20分)

2、论权利抵押与权利质权的异同(25分)

3、论合同欠缺法定形式的法律后果(25分)

4、论侵权责任法的权益保障范围(30分)

中国商法:

1、论商法的私法地位(25分)

2、论公司与股东的法律关系(25分)

3、论证券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的法律关系(25分)

4、论破产清算和普通清算的异同(25分)

2000-2002北大法大民商法考博试题

2000年北大试题民法1.不动产的法律特征

2.评述为民法斗争就是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个人尊严而斗争

3.知识产权制度对民事权利分类制度的影响.商法

1.公司法的立法与实践对自由企业精神的理解

3.保险制度对侵权行为法的影响.2.商事代理的法律特征及其在新合同法中的体现2000年中国政法大学试题

民法

1评述民事权利能力制度对我国民法现代化的重大意义2.结合我国国情,论述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试述我国债权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及依据商法1简述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主要特点.2.股票面额、无面额、公司股权投资、公司回购、认股权的限制。(有误)3分析票据法第10条。不可转让汇票是否可质押。保险法上代位权与合同法上代位权之区别。4.我国公司与其他企业法人在法律适用、组织形态、管理体制上的区别。

5.各连带债务人均破产,债权人可不同时都申报,为何?

2001年北大试题民法1.民法意识的强化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作用。2.物权法定原则。3.(不知)商法1.结合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论战,讨论显失公平原则在商事活动中的适用。2.小股东利益的法律保护。2002年政法试题民法

1财团法人之特征,其与民通上事业单位法人之区别,及我国民法典应如何对策。2有保护制度、条件、方式以及在物权法上应采何种程度制度之保护。

3大陆法及我国法中委任、行记、及普通法中经纪、信托之法律关系比较分析。4.商法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试题库建设新探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试题库

1 背景

近期,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表示, 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 做现代职业教育, 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 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 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国家改革大方向是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先从现有的本科高校划出一部分, 推动它们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

对于民办高校, 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的高等学校, 鼓励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

2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试题库建设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在面对转型的过程中, 最受社会关注的便是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水平作为当今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一项能力, 大学英语的教学和测试更是重中之重。而用于检测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试题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测试, 不仅可以通过试题来测验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 也可以通过试题来检验教学质量。但是, 在传统的教学中, 试题更多用于考试和评分的两个环节, 而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更多作用。

笔者通过对本校2010级四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访谈和研究了230份问卷调查, 报告显示:虽然不同行业对学生英语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需求, 但有大约一半的用人单位对应聘的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明确的等级或者口语表达要求。可以说, 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进行交际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用人市场的抢手资源。根据访谈反馈, 理科及工科专业学生认为阅读及翻译能力最重要, 而文科学生认为听、说能力最重要。事实上, 用人单位通常更关心应聘者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技能。因此, 高校在设置试题和试题库的时候, 不能仅仅是针对教材的检测, 而应该兼顾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和用人市场对相应专业的实际需求, 要让大学英语试题库的建设与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有效地衔接起来, 既要让学生能在平时的考核中展现出英语基础, 又要通过期末考核来促进他们反思、学习和训练, 进而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娴熟地运用英语这项交流工具。

本校的大学英语期末试题一般是由相应教研室集中负责出题、组卷、阅卷和分析数据等工作。这种出题形式有很多弊端, 不仅不易控制试卷的难易程度和题量大小, 也很难形成试卷库, 这不利于发挥历年试题管理的作用, 给试卷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现有的出卷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弊端, 每学期都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改变考核题目。这样既不能达到考查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的目地, 还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因此, 本校采取分级教学, 在期末考试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试题, 而试题库是用来检测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 这就决定了试题库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所学专业、教材、学生英语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要达成充分一致。试题库将试卷生成、试题管理和考试分析集为一体, 不仅能帮助教不同专业的大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编制各类考试题目、生成标准试卷, 还能对学生成绩录入、保存、分析并生成考试总结, 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有效地提高了整个考试过程的效率, 可以实现考试和教学相互分离的模式, 同时, 使用试题库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教务工作, 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 对学院的教务工作进行规范管理, 这调动了教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这对教务方面也是一个推动作用。建立有效的大学英语试题库对推动本校的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题库建设的原则与设计

鉴于以上分析, 我们针对命题原则、试题管理和试题库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相关试题的规范编制, 收集相当数量和较高质量、附有试题性能参数, 并经过分类编码的大量题目的科学集合, 利用计算机进行试卷的自动生成并形成有效的试题库, 保证了命题组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在每次测验之后, 计算分数分布情况, 划出分布曲线;评估测验分数是否公正。使试题和试卷的管理变得高效便捷, 使试卷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自动化, 并将对实现课程管理的现代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武汉东湖学院为例:

3.1 武汉东湖学院大学英语试题库建设原则

有效的试题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因此应遵循合理的试题建库指导原则。

(1) 难度适宜, 试题层次多样化

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试题的技术参数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试题的难度量化要根据服务经济建设、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要, 围绕企业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英语技能要求建设有一定差异化的试题库。

(2) 知识点丰富化

保持知识点在试题库中的丰富性并与相应试题的链接, 试题库的内容应包括学生所学教材的内容, 如词汇、语法结构、翻译、句型、篇章结构、写作等, 还应该适时增加口语测试题。教材之外, 还需要有延伸内容, 这部分内容应易于教材, 除了跟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考核试题还需要增加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常识。

(3) 加强对试题库的维护, 确保试题库的质量

试题库的建设不能一劳永逸, 在我们解决了试题库建设的技术性问题与关键指标后, 应当不断补充和修改出高质量的试题、知识点、知识点与试题的链接、试题的数量等等,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才算是保住了试题库的质量和应用效果.

3.2 武汉东湖学院大学英语试题库的设计

大学英语试题库不是试题的简单拼凑、罗列, 它应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是基于教学大纲具体实施的总结与检验。

3.2.1 命题人员组建

首先, 命题人员的组建。命题人员必须是从事大学英语一线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熟悉本学科和对应学院当前使用的教材、教学大纲, 对本学科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掌握一定的考试理论和方法。本校大学英语三个教研室承担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 因此, 在建立试题库之前, 成立了三个专家组, 分别是:A组负责研究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教材重点的专家组;B组负责研究大学英语四六级和雅思考试的专家组;C组负责研究本校9个学院专业英语的专家组。

然后, 三组专家们针对各自研究的领域进行了针对性的评估, 提出了建设方法与使用要求。经过讨论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考试大纲, 该考试大纲注重学科本身的特点, 体现专业特色, 并能够切实可行。考试大纲的基本内容包括考试的目的和性质, 考试的内容和范围, 考试的方法和形式 (包括题型、题目数量、各部分内容所占分数比例、答卷方式等) , 要分章编写知识点, 并提供样题等。

3.2.2 大学英语试题库的内容

(1) 词汇和语法。词汇部分要求学生既要能够理解词义还要正确拼写单词并掌握用法。总共四个级别共掌握的词汇量达到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 (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 , 每一级别分为550-650词;其中约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 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熟练运用的词汇。本部分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出现, 考核学生用词、搭配和常用表达的能力, 适用1-4级。还可以填空题出现, 考核学生运用词汇、短语能力和语篇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2) 听力理解。1、2级听力基本能力要求是能听懂英语授课, 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或讲座, 3、4级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 能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 能掌握其中心大意, 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本部分题型借鉴了大学英语四级和雅思考试题型, 题型有短对话单选题、长对话单选题、短文单选题、篇章简答题、复合式听写题、配对题 (如将所给图片与所听的内容匹配) 。

(3) 阅读理解。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 能理解主旨大意和重要细节, 综合分析、推测判断和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各级的阅读速度分别为:一级每分钟50词;二级每分钟60词;三级每分钟70词。阅读理解部分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能力要求, 能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 掌握中心大意。本部分题型为传统阅读理解, 即一篇短文有5个问题和多项选择, 或有理解填空题。文章类型包括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日常知识、科普常识等, 但是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所理解的, 本校阅读理解来源大部分为本院教师2013年编著的《经典阅读与欣赏》、《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分级训练》。

(4) 书面表达。能描述日常生活相关话题的写作任务, 比如, 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 要求能运用到学到的语言知识, 写出简单的句子, 二级能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 连句成段;三级能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连句成段, 内容比较连贯;四级能在阅读难度和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作笔记, 回答向题和写提纲, 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 能写短信或便条, 表达意思清楚, 无重大语言错误。本部分题型包括话题式和图表式作文。分为大作文和小作文。

(5) 翻译。能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 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 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本部分题型主要以段落汉译英为主, 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长度为140-160个汉字。

4 结语

经过一年多的建库工作及一个学期的实验, 大学英语试题库已经基本建成并通过了检验。此试题库的开发和应用对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提高英语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要真正实现以考促学、教考分离, 提升民办高校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目标, 需要学校的支持、教师的不断创新、学生的实践, 以及用人单位的多方配合, 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实用人才。因此, 我们应该对此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 利用日益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准确把握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力争开发出更完善的大学英语试题库系统, 与水平性测试题库相结合, 共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国庆.谈标准化试题库建设[J].高职教育, 2008 (4) .

[2]黄淑敏.浅谈电大试题库的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1) .

中国人民大学试题 篇8

1.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

出版活动都要接受出版行政管理。这里讲的出版活动,不 包括( )。

A.出版物的出版

B.出版物的印制或者复制

C.出版物的进口

D.出版物的交换赠阅

2.我国对出版单位的设立实行( )。

A.登记制

B.审批制

C.保证金制

D.登记备案制

3.对出版物的管理不包括以下内容:( )。

A.出版物只能由出版单位出版

B.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

C.出版单位实行财务审计制

D.出版物不得载有禁止内容

4.对出版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包括( )。

A.出版单位法人制

B.年度出版计划与重大选题备案制

C.出版单位年检报告制

D.出版单位利润上缴制

5.图书版本记录不包括以下项目:( )。

A.书名(或者图片名)

B.著作者(或绘制者)、编辑者、翻译者的姓名(或笔名、 单位名称)

C.著作者通讯地址及电子邮箱

D.出版者、印刷者和发行者的名称

E.出版年月、版次、印次、印数

6.与图书相比,期刊最基本的特点是:( )。

A.系统性较强

B.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强

C.有固定名称,按顺序编号连续出版

D.开本较大

7.书刊版心的主要组成成分不包括( )。

A.文字

B.图表

C.天头和地脚

D.间空和线条

8.下列关于出版物总发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总发行的销售形式主要是批发和零售

B.一种出版物的总发行权只能由一个单位拥有

C.总发行是指总发行单位统一包销出版物

D.大型出版物零售单位也是总发行的销售对象

9.出版物从出版单位到达消费者手中通常需要经过的环节 不包括( )。

A.回款

B.批发

C.零售

D.总发行

10.下列表述中,没有错误的是( )。

A.编辑在处理上级领导机关提供的法律法规和文件汇编

书稿时,由于不需要也不能对法律条文做任何改动,所 以不需要通读全稿。

B.书稿复审应当审读全部稿件。

C.因时间仓促,书稿三审无法达到规定要求,可以在审读 校样时再进一步修改。

D.在出版社终校时,作者同时审阅另打印的一份校样并进 行了修改,编辑或校对人员应将作者修改的内容全部 誊抄到终校样上,并仔细核对,防止遗漏。

11.编辑工作者不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 )。

A.文化产品的设计师

B.文化成果的发掘者

C.知识产权的所有者

D.文化传播的把关人

12.开展现代出版活动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

A.形成出版产品的物质资源

B.出版人力资源

C.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

D.形成出版产品的精神资源

13.下列关于出版物属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出版物兼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

B.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内容构成

C.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表现为商品 属性

14.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用来查找汉字古义及古文字形体的 是( )。

A.《辞海》

B.《辞源》

C.《说文解字》

D.《康熙字典》

15.某种图书定价40元,共印10000册,若以65%的发 行折扣率全部售完,则该书的造货码洋和销售实洋分 别为( )。

A.40万元、26万元

B.40万元、14万元

C.26万元、40万元

D.14万元、26万元

16.下列关于编辑和读者之间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

B.编辑要满足读者的一切需求

C.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检验者和促进者

D.编辑负有引导读者的责任

17.某书第1版第1次印5000册,后又重印了两次,各4000册。 现在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全面修订后再印4000册,则此次印 刷的版本记录应为( )。

A.第2版第4次印刷,印数为13001~17000册

B.第2版第1次印刷,印数为13001~17000册

C.第2版第4次印刷,印数为1~4000册

D.第2版第1次印刷,印数为1~4000册

18.“三校一读”制度中的“三校”是指( )。

A.作者、编辑、校对人员共同参与校对

B.由不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C.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计算机校对

D.由一名责任校对校读三次

19.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保护期一般 为( )。

nlc202309022017

A.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

B.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40年

C.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30年

D.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20年

20.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 )。

A.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

B.未公开发表的作品

C.作者死亡已超过50年的作品

D.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

二、简述题(第1、2题各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

1.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2.侵犯著作权必须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3.结合所读过的书刊,简要陈述整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总体 要求。

三、综合题:阅读下列材料后,请以此为启发,写一篇文章(60分)

写作要求:

1.自拟标题,参考词:书香,特色,责任,格调,文化;

2.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3.字数控制在1200字左右;

4.如有错别字和病句要酌情扣分;

材料:

不官不商,有书香

杨 绛

解放前钱钟书和我寓居上海。我们必读的刊物是《生活周刊》。寓所附近有一家生活书店。我们下午四点后经常去看书看报;在那儿会碰见许多熟人,和店里工作人员也熟。有一次,我把围巾落在店里了。回家不多久就接到书店的电话:“你落了一条围巾。恰好傅雷先生来,他给带走了,让我通知你一声。”傅雷带走我的围巾是招我们到他家去夜谈;嘱店员打电话是免我寻找失物。这件小事唤起了我当年的感受: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生活书店后来变成了三联书店。四五十年后,我们决定把《钱钟书集》交三联出版,我也有几本书是三联出版的。因为三联是我们熟悉的老书店,品牌好,有它的特色。特色是:不官不商,有书香。我们喜爱这点特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C

6.C 7.C 8.A 9.A 10.B

11.C 12.C 13.C 14.C 15.A

16.B 17.A 18.B 19.A 20.D

二、简述题答案略

三、综合题答案略

上一篇:讨论式教学下一篇:春日断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