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飞机课后练习题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上飞机课后练习题(精选12篇)

水上飞机课后练习题 篇1

老厂完小李桂萍

《 航天飞机》这篇课文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通过智慧老人与飞机的对话,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及本领,并且巧妙地借智慧老人之口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任何一个人总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互相是不可取代的。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学时,我抓住这了几点:

1、重点读记生字生词,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生词。

2、能体现航天飞机外形特点的词语,通过插图理解了“庞然大物”,通过“无影无踪”“转眼间”“腾空而起”的朗读体会速度之快。

3、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段,抓住“两万米高”和“几十万米高”体会航天飞机飞得高,“四个多小时”和“七分钟”航天飞机速度之快。并了解航天飞机的本领。在了解本领的这一段文字中,引用了学生的课后搜集的课外资源,让学生自己来做航天飞机进行自我介绍。

课后,老师们给予了很多好的建议,让我也有茅塞顿开之感。

1、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

2、生字教学,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应多写,仅仅描红是不够的。

3、给予学生更大更广的四维空间。有时候老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过于谨慎,那么就会剥夺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思维的习惯。比如在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来说,先说再读,读后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

4、教师的点评到位。老师对学生的点评要具体,而不是简单的“你真好,你很棒”这样的空话。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点评能够明白自己可以在哪个地方做得更出色。这样的点评才是有价值的,对学生有帮助的。

水上飞机课后练习题 篇2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 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 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 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 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 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 (1) 朗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读读下面的词语。 (4)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5)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 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 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 联系上下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会认“碱”“霎”。 (3) 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 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 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 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4) 观察题头照片, 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按一定的顺序,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 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 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 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 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 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 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 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 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 “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 (2) “我”给江主席献花, 感到非常幸福。 (3)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 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 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 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 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 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 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 强化了导学功能, 如果教师加强指导, 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 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 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语句, 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 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 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 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 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 写一写”时, 教师可推出“自助餐”, 各取所需,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 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 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 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 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 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 来到一个地方, 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 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 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 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 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 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 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使用策略 篇3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1)朗读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5)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认“碱”“霎”。(3)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4)观察题头照片,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2)“我”给江主席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强化了导学功能,如果教师加强指导,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时,教师可推出“自助餐”,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来到一个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课后练习,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后练习,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太阳课后练习题 篇4

yè mù jiàng lín nián líng gū jì

二、先比一比,然后组词。

暮( )散( )澡( )项( )

幕( )撒( )藻( )顶( )

三、黄金搭档,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夜空( )的月光( )的景色

( )的遐想( )的阳光( )的水藻

( )的天空( )的月球( )的努力

四、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 )

2.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 )

3.月球表面全是水。( )

4.研究结果表明,月球上不可能出现过火山活动。( )

五、读片断,完成问题。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永远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

1.找出这段话的两组反义词。

—()( )—()

2.这段话从正面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的句子是

从反面说两者关系的句子是

3.用上“如果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写一句话。

六、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太阳大气层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层。

光球层厚约5000千米,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我们所见到的太阳光,几乎全是由光球发出的。光球球面上很不平静,气体不断地上升和下降,像海洋中起伏的波浪一样。从光球表面到20xx千米高度为色球层,色球上玫瑰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称为日珥。日珥的形状变化万千,有的像浮云,有的像喷泉,还有的像圆环、像拱桥、像火舌、像篱笆……。日珥的数目和面积都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且随黑子相对数而变化。色球层之外为日冕层,它延伸到数倍太阳半径处。这里是太阳风产生的地方。通过太阳风,太阳平均每小时要把3000吨左右的物质抛向宇宙,速度可达300万千米/小时。

1.仔细读短文,填写下表。

名称

分层距离

特点

2.读读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注意加点的词语。先想一想,再画一画,最后照样子试着写一句话。

山行课后练习题 篇5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答: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答:

3.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竹石课后练习题 篇6

一、照样子选字填空,组成词语。

麻 磨

雀 ()面 ()难

艰 坚

()难 ()硬 ()苦

击 出

()现 打() ()发 ()鼓传花

二、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________________

千磨万击 千变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浪费—— 伟大——

简单—— 清闲——

四、快乐阅读。

宽容

我正忙地做着课堂作业,坐在前面的陈颖(yǐng)彬同学转过身对我说:“小茵(yīn),你有没有新本子,借我一本好吗?”

我的思路被打断了火气一下子冒了上来我把笔一扔瞪了她一眼气呼呼地说我求你不要问这问那行不行你好烦啊

颖彬嘴唇(chún)蠕(rú)动了一下,无可奈何地把身子扭了回去。

我继续做作业,忽然发现钢笔没墨水了。向周围要好的同学,可他们都没有多余的钢笔。我想向颖彬借,可是想到刚才我对她的态度,又不敢开口了,我想,即使她有多余的钢笔,她肯借给我吗?

没有时间磨蹭了,我硬着头皮,用小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对她说:“颖彬,借支钢笔给我好吗?”

颖彬听后,爽快地从笔盒里拿出一支钢笔,微笑着递给我。

接过她的笔,我为她能够宽容别人而佩服她,也为自己对她的粗暴态度而感到羞愧。

1.短文共有段话,给第二自然段加标点。

2.“我”对颖彬的.态度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用“——”画出相关句子来。

重视课后习题提高思维能力 篇7

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看出, 观察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学生观察目的性不强, 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观察得仔细, 从而使思维更深刻。

例如, 分数除法中有这样一道题:

算一算, 比一比。

这道题看似是比较乘除法计算方法的不同,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在教学此题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计算第一组题, 然后追问这一组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很快得出了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再接着追问商是什么。学生会发现, 商是另一个因数, 紧接着再提问:“就此你能猜测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学生很快说出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此时可趁热打铁:“那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继续做后面的两组题验证一下。通过计算, 学生不但巩固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掌握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步骤, 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转化思路, 使学生思维更严密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 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等。习题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例如,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这样的一道习题:有16支球队参加比赛, 比赛以单场淘汰制 (即每场淘汰1支球队) 进行, 如下图 (图略) , 数一数一共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如不画图, 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吗?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 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这道题如直接出示图, 学生会直接数, 很容易得出答案, 至于为什么是15场, 学生只知道是数出来的。对于第二种倒减的方法:用16-1=15场, 学生也只能是猜测。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画4个球队产生冠军要比赛几场, 然后猜测8个球队要比赛几场, 因为4支球队要比赛3场, 所以许多学生猜测8支球队要比赛6场。这时我再让学生画一画, 通过画, 学生发现多了一场。这多的一场是哪儿来的?通过思考, 学生发现最后两组的冠军还要比赛一场。那16支球队要比赛几场呢?当学生列出7×2+1时, 请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这时, 请学生仔细观察球队数和比赛的场次数, 看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说出比赛场次数比球队数少1时, 这时顺势问:“比赛场次数为什么比球队数少1呢?”学生自然联想到因为每场淘汰一支球队, 而冠军球队是不要淘汰的。再请学生根据他的发现说说64支球队各要比赛多少场。这道原本只需学生简单“数一数”便能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抽象化, 学生不得不调动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 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实验等各种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 最终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引导学生拓展习题, 使学生思维更灵活

在习题教学中, 我们不能就题论题, 而要让习题尽可能广覆盖。在教学时不光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联想, 使他们能“举一反三”、“问一知十”。在习题教学中, 适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延伸知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如, 在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先计算, 再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 能发现什么规律。

在教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计算, 再说说规律。学生很快便得出相邻两个分数单位的差等于它们的积, 并且很快又写出了几组这样的算式。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 接着问:“如果分子是1, 分母是相邻的奇数或偶数, 是否还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通过举例, 学生一致回答, 没有。“那怎样才能相等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 它们的差必须乘才能相等, 我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乘呢?”有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发现:由于它们分母相差2, 所以差的分子就是2, 要想成为乘下来的分子是1, 就必须乘。通过拓展延伸, 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 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交流, 实现思维共享,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道课后习题的探究 篇8

【关键词】学情 互动 生成

背景:初中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不仅有许多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质,而且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教学课本P208第14题,我从试验入手步步引起,层层展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

问题(1):取一瓶密封完好的固体氢氧化钠粉末和两天前放在滤纸上的氢氧化钠。让学生观察。

(設计意图):同学们都知道固体氢氧化钠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同时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但很少同学看到过碳酸钠晶体。即结了块的固体碳酸钠。粉末状固体与块状固体成分是否相同。许多学生都想探究个明白,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耀耀欲试。课堂氛围得到了升华,有利于课堂资源的生成。

问题(2):让两个同学分别将上述观察过的固体放入两只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分别滴加酚酞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严谨性。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由于碳酸钠显碱性,用酚酞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不能完成的。设计实验应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但实验设计必须正确。如果滴加酚酞变红就得出结论没变质,很显然犯了科学错误。本问题设计对比实验:旨在告处学生设计实验不仅考虑原物质的性质,同时还应考虑生成的物质的性质。实验设计应科学、严谨。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

问题(3):让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变质。由于检验碳酸钠的方法很多,具有开放性,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用的试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根据同学的设计方案让同学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本实验设计是在问题(2)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层层展开的学生有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于碳酸钠显碱性。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不能上说明问题。由此想到反应后的生成物,碳酸盐的检验来展开。紧紧围绕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能从冒气泡和白色沉淀这样明显的变化特征来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使学生在探究旧知的同时,生成了新知,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却得到了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问题研究也水到渠成。

问题(4):课堂设计时我把问题(4)改成了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猜想二: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猜想三: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而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动力。问题的形成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本问题是以前面的问题作为铺垫。以问题提出、问题辐射、问题解决带动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不仅复习了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而且以氢氧化钠变质为载体,把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盐的性质串成串,连成线。学生对氢氧化钠有没有变质?变质生成了什么?怎样检验该物质的存在?(包括①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②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碳酸钠;③溶液中的溶质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等一系列问题,由表及里,由复杂到简单地在课堂上自然生成。

反思: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学情

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水平和探究能力。设计过浅,过直接平淡无奇,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收效甚微,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设计太深,太复杂,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问题(4)中的猜想与探究就是给同学跳起来摘桃子,提供一个平台。课堂设计更要注重帮助学生由旧知推新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增长才能。从学习中增强自信,分享成功的喜悦。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而要上好课,首先研究好“学情”。

二:问题设计要体现互动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团结协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问题设计应体现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课堂知识只有渗入到问题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方法“新”起来。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问题设计应兼顾生成

台阶课后练习题答案 篇9

课前播放《愚公移山》歌曲

师:同学们,“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愚公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血管中也流淌着愚公精神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农民父亲的生活(出示课件:台阶 板书:台阶)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2、分析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3、理解父亲、热爱父亲)

请这位同学读一遍(一生读)请坐大家明确了吗?

生:明确了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

(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李森祥,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台阶》等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农民的质朴形象作品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对,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擅长细节描写同学们认真预习了吗?(出示课件:你能读准字音吗,凹凼涎水 着落掺水舀米尴尬庄稼茬)谁能读准这些词?(生读老师随之出示正确答案)全部正确,预习得很好大家齐读一遍小说已经读过了,你能按要求复述课文吗?

(出示课件: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一、请试着复述这个故事要求讲清:

1、父亲为什么要盖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准备造高台阶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生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因为台阶低,屋主人的地位就低,所以父亲日夜盼着造一栋高台阶新屋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捡来砖、瓦、屋基卵石,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高台阶新屋终于造好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师:语言简洁,思路清晰请坐(出示课件: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句式: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用这个句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生2: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造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老了,累垮了

师:语言很流畅,概括性很强这就是父亲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父亲,是儿子笔下的父亲,儿子用他的眼观察父亲,用他的心理解父亲那么儿子笔下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儿子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刻画父亲的呢?让我们细读课文,感悟父亲(出示课件:分析人物,体会感情)我们刚才认识作者时,知道了作者擅长细节描写本文也是这样,儿子的笔触及到了父亲的全身,对父亲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比如老师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那双脚板请同学们翻到第5段,我们一起来品读父亲的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让父亲的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师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了“宽大”“裂着许多干沟”“干

沟里嵌着许多泥土”“洗不干净的”“沙子多”“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都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父亲的脚是什么样的?

生1:有许多泥沙,洗不干净

生2:裂着许多干沟

生3:是黄几几的生4:宽大

师:透过这些干沟、泥沙、还有黄几几的颜色,你看到了什么?

生1:父亲非常辛劳

生2:总去地里干活,脚才是泥土的颜色

生3:家里贫穷

师:对,品读父亲的脚,我们读懂了父亲的辛劳、贫穷(出示课件:示例:品读

第5段,父亲的脚,我读懂了父亲的辛劳、贫寒板书:辛劳)请同学们继续品读父亲,从对父亲的细节描写中,读懂父亲遇到问题可以和同桌交流我们有三分钟的时间(学生专心品读,师巡视)

师:让我们从脚打头打量父亲,老师品读的是父亲的脚,哪位同学接着品读?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出示课件:品读第段,父亲的,我读懂了父亲的)

生1:我品读的是第2段,父亲的准备“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从这可以看出父亲的辛劳

生2: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最后卵石堆得小山般高,瓦罐里的角票满了几次说明父亲很执着,坚持不懈

师:对,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板书:坚韧)

生3:我品读的是第19段,父亲的额头“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天没亮就起床了,说明他很辛劳

师:嗯,辛劳(板书:辛劳)

生4:要造高台阶了,父亲很期待、很兴奋

师:嗯,有道理

生5:我品读的是第21段,父亲的两手“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表现了父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生6:很多人看他,他不好意思

师:这一段还描写了父亲的什么?

生7:还描写了父亲的背和胸他的背驼了,说明他长期辛劳,把背累驼了

师:有道理,还有没有别的理由?驼惯了的只有他的背吗?挺不高的只有他的胸吗?

生8: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突然被很多人关注,他不习惯

生9:这一段还写了父亲的笑,也表现了父亲长期不受人尊重,突然被很多人关注时的不习惯

师:是的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板书:谦卑)

生10:我品读的是第22段,父亲的腰“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这表现了父亲不服老

师:不服老,不甘人后,特别要强(板书:要强)还有一段写到了父亲的腰,谁品读这一段?

生11:第28段也是写父亲的腰“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从中看出了父亲老了,身体垮了

师:“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一句中一个感叹号为什么不用问号?

生12:这句话不是问句,父亲肯定他能挑动,用感叹号表现了父亲不服老的强烈感情

师:还有一个破折号

生13: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是因为父亲担水很累了,所以说话不连贯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不连贯和不服老来?

生13读,感情不太强烈

生14读: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师:“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示意生15读)生15: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因为断句错误,引起一片笑声)

师:(有感情地读)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对,不服老,要强

由脚读到头,我们读出了这样的父亲(示意板书)分析人物形象除了可以分析对这个人的描写,还可以从他所做的事上来分析父亲一生做得最大的事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1:父亲用一生的时间造了一个高台阶,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不畏艰难、坚忍不拔

师:这不就是可贵的愚公精神吗?

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农民,他就是用要强、坚韧、辛劳但又摆脱不了的骨子里的谦卑造起了他的高台阶

师:小说塑造了一位农民父亲的形象,为什么用“台阶”做题目呢?(出示课件:研读课文,探究主题小说为什么以“台阶”为题?)

生1: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生2:台阶是父亲的追求、向往

师:台阶是小说的线索、是父亲的追求、是父亲的向往、是父亲的理想、是父亲的尊严、是父亲一生的精神寄托高台阶造成了,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1: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说明他并不高兴 师:“若有所失”是什么意思?

生1: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

师:失去了什么东西?

生1:生活的动力

生2:“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juè)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说明父亲老了

生3:从第27段,父亲一级一级往下挪台阶,可以看出他不习惯高台阶的新屋 生4:虽然他造起了高台阶的新屋,但他骨子里的谦卑并没有消失,他的地位并没有提高

师:对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实现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有许多农民像父亲一样,再勤劳、再坚韧、再要强,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这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造成的?

生:当时的社会、时代

师:对,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出示课件:小说通过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歌颂了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发出了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

师:父亲的故事讲完了父亲是一部书,父亲是一支歌,父亲是一首诗老师把父亲写成了一首诗,请同学们在诗中再次感悟父亲(老师深情朗诵诗歌《父亲》 出示课件: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响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啊

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你额头上那豆大的露珠

你那从春忙到冬的身影

是儿心中最美的画卷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啊

你的背已经驼了几千年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间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

——你老了)

(学生表情凝重,有些学生小声地跟老师读)

师:父亲老了,是沧桑的岁月把父亲变老了,是儿女的成长把父亲催老了总有一种情深藏在我们的心中,那就是对父亲的爱,今天,请你把对父亲的深情表达出来吧(出示课件:请你为父亲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父亲的深情……)(学生认真思考,老师巡视)

师:我们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诗

生1:我的爸爸从我小的时候,您就很少在家,我眼中的您,是凌晨匆匆出门的背影,是深夜回来的摩托车爸爸,为了这个家,您太辛苦了,谢谢您 师:女儿对爸爸的感激之情感人至深

生2:父亲不知从何时起,您额头上有了深深的皱纹,你两鬓有了苍白的头发,您的双手变得那样粗糙,您的腰板不再笔直——我知道您是为了谁,我知道,您一定是为了谁!(朗诵得非常动情,以至于有些哽咽了)

师:从你动情地朗诵和哽咽中,我们听到了父女情深

猴王出世课后练习题 篇10

一、将错别字圈出,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树支( ) 桥粱( ) 抓耳挠鳃( )

避署( ) 疲蜷( ) 伸头缩项(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释

1.喜不自胜:①胜利;②优美的;③能够承担或承受

2.神机妙算:①机器;②机会,时机;③计谋;

3.负荆请罪:①背;②失败;③小于零的;

三、形近字组词

猴( ) 阴( ) 碣( ) 楷( )

候( ) 阳( ) 喝( ) 皆( )

河( ) 碗( ) 蜿( ) 违( )

呵( ) 豌( ) 婉( ) 苇( )

四、把成语补充完整

拱伏无( ) 各抒己( ) 兴国( )邦

平( )近人 ( )里如一 酸甜( )口

盛气( )人 千( )一发 身( )其境

五、改错

1.大厅里摆满了看演出的观众。

2.校园里生满了白的、红的、黄的等五颜六色的花。

3.我站在操场上,仔细地看着练习身体的同学们。

4.我们班取得了竞赛第一名,大家的.心里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六、填空

“课后习题”华丽变身记 篇11

【关键词】 课后习题 开发利用 逻辑思维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02-01

课后习题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测试,它凝聚了教材编写者的智慧和汗水。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课后习题,只是一味地讲资料、出套题,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而学生所购的教辅资料中基本都包含有课后习题答案,因此,很多教师对课后习题只是轻描淡写的讲讲或是对对答案,甚至不讲,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后习题这一资源。其实,很多资料题甚至高考题都是课后习题的变形,教师只要在日常教学中,稍对课后习题加以开发和拓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课后习题的开发和利用,供同行参考。

I. 原题呈现(人教版必修2 P25):

9. 根据下列提供的一组物质回答问题:HCl、 CO2、H2O、 H2、 NaOH、Cl2、 NaF、CH4、 MgCl2、 CaO.(1)这些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2)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哪些属于共价化合物?

将问题变形为填空题:____是含有____键的____化合物。

讲此题时我先举例“HCl是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然后逐一叫学生按所给物质顺序填空。

此题的后两问简单变形为一问后,也并不难,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学生对CO2、H2O、CH4、NaF、CaO都能答对,而到H2、Cl2,就有学生答: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此时我反问“是化合物吗?”学生这才从思维定势中反应过来。而对NaOH的判断只考虑了离子键,忘记了NaOH中还有O-H之间的极性键。也有个别学生答MgCl2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认为是Cl-Cl键),说明对Mg与Cl的成键方式还不是很清楚。

参考答案:HCl、CO2、H2O、CH4是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NaF、MgCl2、CaO均是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NaOH是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H2、Cl2均是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单质。

此题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说明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未能做到认真思考,因此在随后的练习中我专门加强了对这些易错问题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

II. 原题呈现(人教版必修2 P37):

4. 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①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②燃烧木炭取暖 ③炸药爆炸 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⑤生石灰与水作用 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对于该题,只要学生记住了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类型,就可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将此题的问题变形为:下列反应符合如图所示的是______,其中反应①中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_____(填“大于”或“小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问题变形后,在考查学生识图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将“化学能与热能”这一节的知识综合起来,题目难度相对增大,学生要认真思考后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这样在培养学生综合判断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一举多得、触类旁通之效果。

参考答案:②③④⑤⑥ 大于

III. 原题呈现(人教版必修2 P45):

4. 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

将选择题变形为填空题:

①其中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_____(填选项)

②分别写出所构成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选项___中,负极:_____正极:_____电池反应式:_______

选项___中,负极:_____正极:_____电池反应式:_______

选项___中,负极:_____正极:_____电池反应式:_______

③ B项中,Cu片质量_____(填“增大”或“减小”),溶液中的Ag+移向_____片。

④ D项中电解质溶液的pH值会逐渐_____(填“增大”或“减小”),若有0.1mol电子转移,则铁片质量_____(填“增大”或“减小”)_____g.

该题变形后,不再是简单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了,而是在原题的基础上,同时考查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反应式的书写、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溶液pH的变化、相关计算等,考查面横向扩展,同时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对常见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熟练书写能力。能加深学生对该题的记忆和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一石三鸟,且省时高效。

通过以上对三道课后习题的开发利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层层递进,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此外,对课后习题的这种“变身”也并不会花费教师太多时间和精力,又能以课后习题为平台,搭建起知识链,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让课后研讨与练习灵动起来 篇1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一直把“张扬学生个性, 自主快乐生活”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 我在课堂上更注重以丰富的课内外教材内容吸引学生,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 以开放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每当学生被平等的民主交流、新颖活泼的教法吸引时, 我都会由衷的产生一种欣慰, 同时受到一种鼓励。实践中的反思, 使我认识到课程改革关注学习过程的目的, 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机融合在一起。基于自己的这些想法, 我及时调整思路, 不仅注重课堂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能力的培养, 更着眼于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打磨, 使之灵动起来, 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对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每课后至少有一题拓展性的练习。所谓拓展, 其实是指从课内所学出发, 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组歌》一课时, 依据“散文诗”的特点, 依据新课程倡导的“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欣赏”的理念, 我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题来设计教学环节“听读感知——美读感悟——品读欣赏——模仿创造”。

在“美读感悟”中,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努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贴近作者感情, 锻炼联想能力, 然后让学生自由展示, 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诗中情韵用声音表达出来。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 同学们有的是自读欣赏;有的是自己读同桌评;有的是四人小组合作, 挑选《浪之歌》中的排比句, 分读齐赏, 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这时, 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苗程程和张雨晴站起来, 音乐声中, 她们两个选取《雨之歌》中“我从湖中升起”这两段, 竟运用类似二重唱式的方式进行朗读。苗程程先读, 张雨晴在后轻和, 声音的绝妙搭配, 把纪伯伦诗中那种咏叹调式的浪漫和抒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 苗程程说出两人的设计意图:“我的声音比较响亮一点, 张雨晴声音又轻柔又细, 我们在读中发现两人配合的效果比别的任何读法都能体现散文诗的抒情特点……”

当学生在美读中对课文有了深刻感悟后, 我顺势插入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 引导学生说:“你们的朗读, 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讨论一下, 这两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纷纷从诗中多个角度去赏析, 并进行构思、阐释。在讨论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设法使学生能把握住两首诗中各自呈现的总体形象, 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分析出诗中语义递进伸展的感情, 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轻松多了。

在同学们的争相展示中, 整节课清丽流畅地结束了。正当我为本节课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而兴奋不已时, 一位随堂听课教师的一席话, 让我开始了冷静反思。他说:“优美的音乐, 抒情的语言, 迷人的画面, 真的感觉是在享受美, 语文课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示。作为优秀生, 这节课学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可学困生呢 ? 在享受了本节课之后, 看客的身份消失了, 其余的可能也就消失了。在优秀生踊跃发言的时候, 老师是没时间关注他们的, 同时老师也未作具体指导, 让他们如何展示呢 ? 而这些学生, 是需要时时刻刻都受到关注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关注着每个学生, 而今重新从批判思考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 觉得离目标仍然有很多差距, 仍需不断探索、提高。虽然70多人的大班级, 确实给关注个体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但只要教师教育理念到位, 虽不能让人人展示, 但可以让人人思考, 人人参与。因此, 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再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他们勾画的多是优美的写景句。我在解决这些练习时, 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安排他们来完成不同的练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开教师的指导, 势必如一盘散沙, 因此在小组交流中, 我也积极参与其中, 把课后研讨练习根据不同的组别进行布置, 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聆听, 学会分享智慧, 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缺少的东西, 并请各小组长依据组员水平, 进行协调, 实现帮助, 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有了老师的示范指导, 有了同伴的交流碰撞, 各层次学生都品评谁的感悟更到位, 引导他们把感悟贴近文本。

为使这种“读中悟, 悟中评, 评中谈”形成习惯, 到《端午的鸭蛋》时, 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我通过介绍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 自主把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比较赏析, 在语言训练更进一层的同时, 他们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平淡语句中蕴含的韵味和情致, 仿写句子时也开始注重自然流利, 而不只是追求运用一些典雅的词语来装饰自己。同时我由学生提出的两人语言风格异同比较的问题, 鼓励学生去读两位大师的其他文章, 达到让学生自觉阅读、提高能力的目的。

多年对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探索、实践、反思、提高, 使我在自觉向“学习型”教师转型的同时, 在乐学、善学方面也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前, 我们总是让“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折磨学生和自己, 而今, “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我走进他们的心灵,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并通过课前预习,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走入文本, 创设“过程评改课”, 让他们从不同的“尺子”中发现自己的优势, 想学、乐学、爱学, 学习成为主动性的行为后,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上一篇:语文中的板书设计下一篇:餐饮店铺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