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教案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7古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17古诗三首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4.学生个人读悟。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评价。

4.背诵: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g

nóng

相宜xiāng

3.读通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天晴和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第三课时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等。

二、诗词讲解

1.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2.解读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4.主旨概括:《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随堂练习

《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________和长江的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的_____之情。

四、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相对出

日边来

长江的壮阔气势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刘禹锡

五、课堂小结

《古诗三首》教案 篇2

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

覃丹娜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等下老师可要提问的哦!(你们把笔和笔记都准备好了吗?)

2.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看一幅画,看看大家能从图片中回忆起我们低年级曾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吗?请看屏幕:(有人知道与图有关的诗句吗?

嗯,是《村居》)

3.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二月早春乡间孩子们放学回来后兴致勃勃放风筝的情景。这样惬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让现在还宅在家里的我们感到羡慕是不是?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课的生字。

2.(1)现在来认读这一课的几个生僻字,注意读准字音。

(2)接下来学习4个会写的字,请大家注意听(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纸上把这几个字练写一遍。

3.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三、再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的“四时”是指一年四季;“田园”是乡村;而“杂”是有感而发;注意这个“兴”的读音。“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出示要求)请结合注释大概了解一下诗句意思。

(1)理解词语: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这是大部分同学一看就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古诗的韵味:《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请同学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古诗,读出韵律。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有没有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读出节奏),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诗句。思考下列问题:

5.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儿女、童孙)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

(2)后面两句诗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你们知道吗?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四、课堂小结。

这么可爱的孩子怎能不令人喜爱呢?天真可爱的孩子和和谐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诗人,所以他写下了这首名诗(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是一首田园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好了,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最后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古诗。(好了,下课!希望同学们明天还来给老师捧场,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才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首诗是:(稚子弄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并划出诗歌的节奏。

2.好,想必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老师点名读一下啊,看看自学的效果,嗯!还不错)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古诗,看看你画的节奏对没有?

(读完诗句我们来分析诗题)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并跟着读意思(看图)(2分钟)

(1)大概了解意思后我们来逐句分析:(出示课件)从这两句中,你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右边图片)诗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用什么方法把冰做成乐器的?(用彩丝穿起)。

(出示课件)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脱,穿”这两个词中你觉得小孩子怎样?(我们知道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特点。)孩子们为什么会玩这种游戏呢?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们通过打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该春耕播种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是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句。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课件出示意思)

(点击)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停不点)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点击)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由高兴变得失望无比。)从(忽作)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三、小结。

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呀,诗人也被感染到了。(点课件)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首《村晚》

1.同学们,我们已经跟着两位宋代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聪明可爱,接着让我们再跟随另一位宋代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同学们齐读诗题,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呢?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古诗,我们来了解诗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意。

4.我们再一起来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读完古诗,思考下列问题:

(1)前面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笔圈出)

在诗句中出现了两个“满”字,分别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草盛水满)②“衔”“浸”又个表示什么呢?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样子是怎样?(横坐在牛背上)从(无腔信口吹)

看出来他很随意。

①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后我们来理清诗句意思:第1.2句告诉我们;第3.4句讲了:

(3)这样一幅乡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点课件)这首诗(诗人通过)

(4)今天我们学到了一种描写手法,是什么呢?(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曾经在《鸟的天堂》学过。

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把三首古诗读一遍。(多媒体录音)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就用你们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再见!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5《古诗三首》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浓浓深情。《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唐代朝廷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置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附近)。这位姓元的朋友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是秦朝的都城咸阳,汉朝时改为渭城,在今天的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元二:姓元,排行第二,是作者的朋友。使:出使。《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这首七言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盂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之广陵”,之:去,到。就是到广陵(今扬州)去。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写的,是一首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的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应加“赋得”二字。《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理念: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应用注释等方法,落实自能读懂诗意的能力培养;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想象,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更加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选一首诗默写下来。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讲下来。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浥”,会写“孟”“陵”“鹤”。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自能读懂诗意的能力。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钢琴曲《神秘花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应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文,感受积累古诗文的成就与快乐,让教室弥漫浓浓的古诗文味,为学生课内学习古诗创设一个诗文语言情感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人间有了亲情,让我们体验到亲人的关爱;人间有了友情,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们要学习的15课是三首描写送别朋友的古诗。一首诗,就像一杯盛满友情的美酒;一首诗,就是一幅嵌满友情的画卷。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王维、李白、白居易三位诗人写的三首古诗,走进他们送别的场面,分享他们浓浓的朋友惜别之情。

【言简意赅的谈话导入,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了本课要学的古诗上。既明确了所要学的古诗的相关内容,又感受到了世间友情的珍贵,也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

1、学生各自自由轻声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结合正音。

(1)《送元二使安西》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朝(zhāo)、舍(shè)(2)《赋得古原草送别》要注意的字音有:枯(kū)

3、应用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达到读顺,读熟。

【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让诗句先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更有利于后面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两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记号。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本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等了解诗意,是本学段学生所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

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悟诗情 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1、对作者王维你了解多少?用一句话介绍他(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1)指名说题目的意思,师简介:从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友人赴边之作。当时被送的这位朋友元二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

(2)一二两行诗句。a、指名说诗句意思。

【诗句的意思大意对即可,不必苛刻要求。告诉学生说诗意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适当调整诗句中的词序。】

b、师:你从这两行诗句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中送别朋友的?在这情境中送别朋友心情如何?

(送别的地点——渭城,时间、天气——朝雨,环境——客舍青、柳色新。朝雨湿尘,不湿路,友人扬鞭,不扬尘,舍青柳新景致虽好,但朋友征途万里送别思绪乃万千。)

c、指导学生朗读一二两行诗句。(2)三四两行诗句。a、指名说诗句意思。

b、这两行诗句中,作者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当时那“劝”的场面是怎样的呢,请想一想,说一说。

c、师反复引读这两行诗句:

①诗句中告诉我们,之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因为友人——(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是呀,想到老朋友要经历万里征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只能举杯相劝——生读„„

③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举杯再劝——生读„„

④老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举杯又劝——生读„„

„„

3、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朋友间依依惜别,友情深厚等。)

三、四两行诗句的教学,在让学生明诗意的基础上,扣住诗眼“劝”想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实了诗的内容,从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扣住“劝”设计引读,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浓浓惜别之情。】

4、配乐反复朗读整首诗(可用不同形式)。

【在配乐诵读中,感受诗句的美,感受诗的意境的美,感受诗中情谊的美。】

我们品完了诗人王维诗中送给世人的这缕浓浓的友情之后,让我们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再去寻找朋友之间分别时的依依之情。

第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1、对作者白居易你了解多少?用一句话介绍他(师自己要有所准备)。师简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写的,是一首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的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应加“赋得”二字。《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1)请学生说诗句意思。

(2)让学生再读全诗:请从诗中圈画出表现古原草生命力强的特点的词语? a、生圈画,师巡视;圈画后交流。

b、让生反复自由读诗,在读中想象古原草茂盛的样子,读后请生说说看到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古原草的勃勃生机,进一步体验古原草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

(3)请从诗中画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作者在送别朋友时,他眼中繁茂的草儿是如何满怀离别之情的呢?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借春草表达的情意,让情和景相融在一起。】(4)应用师生接读的形式(师读一句,生接读下一句),反复接读全诗。激活画面,体会诗情。【应用接读,意在让教师有感情的读,带动学生有感情的读;在反复接读的过程中,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验了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

4、配乐朗读整首诗,读本课学得两首诗。

五、课后练习

1、背诵本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2、写一段话。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送元二使安西》中那“劝君”的场面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白居易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古诗,分享了他们与友人送别的场面,体验到了朋友之间浓浓的惜别之情。这节课我们学习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品一品“诗仙”用人间友情酿造的这杯美酒。

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

1、学生各自自由轻声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结合正音。

3、应用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达到读顺,读熟。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这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记号。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悟诗情

1、请学生各用一句话介绍他所了解的李白(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1)指名说题目的意思。师问:题目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师的设问培养了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2)一二两行诗句。a、指名说诗句意思。

b、师:你从这两行诗句中你看到了什么?在烟花三月的季节里,你可以看到什么?此时你想做什么?孟浩然与李白会做什么呢?

【抓住“烟花三月”设问,一是唤醒学生脑海里美丽的春景画面。二是体验诗人的离别愁情。在这明媚的春光中,孟浩然与李白本可一边饮酒,一边赏尽春天美景,一边吟诗作对,但朋友却要“下扬州”,不免愁情满怀。为体会三、四两行诗句所蕴涵的诗情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c、交流,适时引导读诗句。(2)三四两行诗句。a、指名说诗句意思。

b、此时的李白在干什么?诗句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想一想,说一说。【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通过想象,激活了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给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注入了生机。】

c、师创设情景,反复引读诗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用学生的答案引读诗句:老朋友乘坐的船已扬帆远去,李白为什么还站在江边呢?

【设问具有开放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表达能力,而且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李白对朋友的深情。通过引读,又盘活了诗句;诗句盘活,又加深对诗情的体验。】

3、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朋友间依依惜别,友情深厚等。)

4、配乐读整首诗,读三首古诗。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诵读诗句(名言),感受友情之珍贵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2)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3)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唐)李白(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子夏(5)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东晋)陶渊明(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10)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

(11)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亚里士多德 【适当的拓展,丰实了学习的内容。诵读诗句(名言),进一步感受人间友情之珍贵。】

六、课后练习

1、从三首古诗中,自选一首默写下来。

2、展开合理想象,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写下来。

补充建议:

1、这三首的意思不难懂,学生在参照注释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就能粗之大义。因此老师不必在疏通语言上下太大功夫。

2、对诗的意境的感悟,主要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多读悟出来。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大意,诗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 篇4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夜晚思念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类似表达友情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容楼:润州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篇5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课时

配乐磁带

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1.学习第一首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介绍作者辛弃疾。

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村居呢?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学生朗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1.背诵这首词。

《古诗三首》备课体会-教学教案 篇6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方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联想,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古诗三首语文优秀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主线,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文眼、佳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诗的意境中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感。

教学目标

1苯柚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崩识敛⒈乘腥首古诗。

3比鲜端线格内的7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教学重、难点

1倍炼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彼卸凉攀,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笨吻安贾醚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以及诗人的其他诗篇。

2惫彝蓟蚩渭。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钡既耄何夜的古诗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你能背几首吗?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诗。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2毖习第1首《出塞》。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奔蛞介绍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15年(727年)中进士,授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起,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擅长七言绝句著称。他的七绝多用乐府旧题,或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或表现宫女思妇的愁怨,在简短的篇幅中能容纳多种景象,融进复杂的情感,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他的诗语言简洁洗炼,韵味深长。

2苯馐题。

塞:边塞。

3庇米约合不兜姆绞蕉潦文,做到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诗句。

4苯淌Ψ抖痢

5敝傅佳生读好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学生朗读,读好节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学生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6弊远磷晕颍结合注释及有关资料了解诗的大意。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7奔体交流。

结合历史知识理解诗句的含义。提出疑问,梳理共性问题。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倍亮苏馐资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辈シ趴渭,出示边塞的风光图片,感受边关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

3敝傅祭识燎傲骄洹

4苯彩隼罟憬军的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作铺垫。

5碧寤帷安唤泻马度阴山”中诗人表达的人们世世代代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6敝傅祭识梁罅骄洹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弊杂勺楹狭废岸痢

2闭故靖鲂灾该读。

3笔ι互动背诵读。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六、拓展延伸,积累提高

1笔占一些王昌龄的诗读一读。

2笔占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苯淌介绍诗人及《春望》的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人。他生在一个“奉儒守官”、兼有诗歌创作传统的家庭里,这对他养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终生以诗歌关注国计民生的伟大现实主义大师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少研究者把杜甫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与壮游期,困守长安期,战乱流离期和飘泊西南期。756年6月,“安史”叛军下唐都长安。7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鹿阝州的羌村,自己前去投奔,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诗人在长安城内忧虑国家命运,惦念家人下落,于公元757年3月写下了这首《春》。

2卑迨椤洞和》,解题。

春望:春天在高处远眺。

二、感情朗读,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

1庇米约合不兜姆绞蕉潦文,做到把字读正确,读通诗句。

2苯淌Ψ抖痢

3敝傅佳生读好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读中初步认识“溅、恨、抵”三个生字。

(2)学生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弊远磷晕颍结合注释及有关资料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5碧寤崆楦校培养想象力。

(1)读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诗人看到这些景象,是怎样的心情?(凄怆之情)

(2)美好的春景,在诗人看来却“花溅泪”“鸟惊心”,这是为什么?

(3)指导朗读前四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

(4)国家沦陷,忧虑国家命运;无法和家人团圆,倍感思亲;诗人“白头搔更短”,直至“浑欲不胜簪”这种愁,这种痛,你能体会出来吗?

(5)带着这种愁,这种痛,感情朗读后四句。

三、背诵全诗,总结归纳

1毖生自由练习读。

2闭故靖鲂灾傅级痢

3笔ι互动背诵。

4弊芙崛诗的表达方法:前4句写景,借景抒情,后4句叙事,借叙事抒情。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课外收集、阅读杜甫有关忧国忧民的诗篇。

第3课时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敝该背诵前两首诗。

2苯樯苁人的生平。

本诗是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的诗作。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戚继光出身将门,从嘉靖34年(1555)开始,他招募“戚家军”,在浙江抵抗倭寇,成为抗击倭寇的主力,在抗倭的战斗中连连大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后辞官归乡,病死于家中。戚继光堪称军事家,对练兵、冶械等都有独特创见。

本诗是戚继光为数不多的诗作之一。他以浅显的笔调,描绘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表达了一个将帅对国家的忠诚和报国之志。“马上作”即骑在马上吟出的诗作。

3币导学习《马上作》。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毖生自读,认识“驱、驰、戈”三个生字。

2苯淌Ψ抖痢

3敝傅佳生读好节奏。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4毙∽楹献鳎根据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5笔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无比自豪之情。

6毕胂笠幌抡馕唤军在战场上作战的情景。

三、朗读、背诵

1敝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北乘小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海军名将邓世昌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以填空形式完成。(参考:劈波斩浪白云蓝海乘风舰上行)

舰上作

()报主情,()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

五、识字、写字

1背鍪旧字卡,巩固识记生字。

教师示范,重点指导写好以下字:塞秦恨欲驱横戈。

5古诗词三首之 牧童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3.认识古诗生字,理解“弄”、“蓑衣”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诵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介绍诗人,激发兴趣。a、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都十分熟悉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生:齐背《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b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c.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d.师范读课文第一首诗《牧童》。e.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a、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课文,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理解:“弄”、“蓑衣”的意思。

B、借助工具书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c、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a、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b、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A、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笛,老牛便仰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B、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2)、生互动交流。(3)、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上一篇:专利资助政策概述下一篇:记一次辩论会初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