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1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通用5篇)

01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 篇1

第一条 本原则适用于各种容量的燃煤(含煤矸石)、燃油、燃气、燃油页岩、燃石油焦的火电(含热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以生物质、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为主要燃料的发电项目除外。

第二条 项目建设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能源和火电发展规划,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落后产能淘汰的相关要求。

热电联产项目符合热电联产规划和供热专项规划,落实热负荷和热网建设,同步替代关停供热范围内的燃煤、燃油小锅炉。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纳入省(区、市)的低热值煤发电专项规划,低热值燃料来源可靠,燃料配比和热值符合相关要求。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省等区域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燃煤发电项目,实行了煤炭等量或者减量替代。

第三条 项目选址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及其他相关规划要求,不占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建设的区域。

不予批准城市建成区、地级及以上城市规划区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发电项目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发电项目。不予批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发电项目及配套自备燃煤电站项目,现有多台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合计达到30万千瓦以上的,可按照煤炭等量替代的原则建设大容量燃煤机组。

第四条 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和国家大型煤电基地内的火电项目符合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的要求。其他应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规划包含的火电项目,应落实规划环评确定的原则和要求。

第五条 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单位发电量的煤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第六条 污染物排放总量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总量控制指标要求,有明确的总量来源及具体的平衡方案。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原则上从本行业、本集团削减量获得,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部分总量指标可从其他行业获取。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和某项主要污染物上一年平均浓度超标的地区,不得作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跨行政区调剂的调入方接受其他区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不予批准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未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地区的火电项目。

第七条 同步建设先进高效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不得设置烟气旁路烟道,各项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和其他相关排放标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的燃煤发电项目,满足特别排放限值要求。所在地区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其规定执行。符合国家超低排放的有关规定。煤场和灰场采取有效的抑尘措施,厂界无组织排放符合相关标准限值要求。在环境敏感区或区域颗粒物超标地区设置封闭煤场。灰场设置合理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环境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应有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

第八条 降低新鲜水用量。具备条件的地区,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煤矿疏干水、海水淡化水。工业用水禁止取用地下水,取用地表水不得挤占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

根据“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原则提出厂区排水系统设计要求,明确污水分类收集和处理方案,按照“一水多用”的原则强化水资源的串级使用要求,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废水外排量。脱硫废水单独处理后回用。禁设排污口的区域落实高浓度循环冷却水综合利用途径或采取有效的脱盐措施。

未在水环境敏感区、禁设排污口的区域设置废水排放口,未向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受纳水体排放增加受纳水体超标污染物的废水。

厂区及灰场等区域按照环境保护目标的敏感程度、水文地质条件采取分区防渗措施,提出了有效的地下水监控方案。

第九条 选择低噪声设备并采取隔声降噪措施,优化厂区平面布置,确保厂界噪声达标。位于人口集中区的项目应强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进一步降低噪声影响。

第十条 灰渣、脱硫石膏等优先综合利用,暂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运往灰场分区贮存,灰场选址、建设和运行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要求。热电联产项目灰渣应全部综合利用,仅设置事故备用灰场(库),储量不宜超过半年。脱硝废催化剂按危险废物管理要求提出相关的处理处置措施。

第十一条 提出合理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纳入区域环境风险应急联动机制。以液氨为脱硝还原剂的,加强液氨储运和使用环节的环境风险管控。城市热电和位于人口集中区的项目,宜选用尿素作为脱硝还原剂。事故池容积设计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

第十二条 改、扩建项目对现有工程存在的环保问题和环境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并明确“以新带老”整改方案。现有工程按计划完成小机组关停。

第十三条 有环境容量的地区,项目建成运行后,环境质量仍满足相应环境功能区要求。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区域,强化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并提出有效的区域污染物减排方案,改善环境质量。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和大气环境质量超标的城市,落实区域内现役源2倍削减替代,一般控制区现役源1.5倍削减替代。

第十四条 提出项目实施后的环境监测计划和环境管理要求。按规范设置污染物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放场,设置污染物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烟囱预留永久性监测口和监测平台。

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范围内的项目,开展土壤、地下水特征污染物背景监测。

01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 篇2

关于征求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及建设单位自主开展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工作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环保局,审批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82号),规范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对标先进省份,创新环评审批、环保验收监管机制,服务“放管服”审批改革,指导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有序运行,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及建设单位自主开展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工作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印发给你们,请于10月28日前文字反馈省环保厅环评处(电子版传邮箱)。联系人:何素娟

曹子洲

87908515(传真)87802168电子邮箱:huanpingchu2017@163.com 附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及建设单位自主开展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工作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

2017年10月20 日附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及建设单位自主开展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工作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82号),规范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指导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有序运行,特制定本工作指引(试行)。第一部分

建设项目环评价文件审批

一、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行为,提高审批行为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82号)制定本指引。

二、本指引所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下简称“环评文件”),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

三、按照《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82号)规定,建设单位须在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完成环评文件报批。

四、环评文件依法受理后,遵循公开公正、限时办结原则,依法作出准予、不予批准的行政许可决定。已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应当根据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意见予以简化。简化后的内容可包括:

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4、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建议;

5、污染物总量控制;

6、评价结论。

五、环评文件编制及公众参与。建设单位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规定,委托技术服务机构编制环评文件,并在向审批机关提交环评文件报批前,依据《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内容,咨询专家意见、听取公众意见,形成公众参与说明材料,与环评文件一并报送。

六、环评文件审批应向审批主管部门提交的材料。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建设前,编制完成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向有审批权的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申报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并对材料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负责: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申请;

2、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文字版、电子版;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报告书类项目提供,包括听取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

4、对产能过剩行业,需要提交相关部门对建设项目立项批复或备案准予文件(备案制项目);

5、法规、规章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七、鼓励网上远程申报。通过网上申请报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申请人可根据地方审批主管部门网上报送、受理办理指南,按要求进行资料上传。通过网上申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通过电子邮件或约定的联系方式,将受理结果信息及时转达申请人,其申报材料的文字版可在接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将有关材料寄送、报送至审批部门指定的受理机构。

八、受理信息公开。根据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的有关规定,审批部门在作出受理决定后,受理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及有关项目信息须向社会公开,征询公众意见(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九、内部征求意见。审批部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依据有关规定需要征求内部有关部门、同级水利海洋等行政主管、下级审批主管对总量和标准的确认等,以及京津等跨行政区域联防联控要求须征求其环保部门意见的,可通过发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征求相关方意见,相关方应于接到函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建设项目选址是否符合水源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土地及矿产规划等各类颁布实施的规划,应由有关环评编制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服务合同约定,在充分调研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确定。审批管理部门一般不得要求建设单位、地方有关部门出具符合规划的证明或说明。

十、对于项目处于环境敏感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大、排放因子复杂,环境现状存在同类型污染因子排放等情况的,需要进行技术评估的,审批主管部门可委托技术评估机构对环评文件进行技术评估并承担相关费用。评估机构应当自接受委托之日起20日个工作日内提出技术评估意见。技术评估不得向管理相对人收取服务费用。

十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文件审查要点:

1、建设项目选址、布局、规模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是否符合各类规划、规划环评、生态红线控制要求。

2、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技术政策;建设项目采取的措施是否满足防止生态破坏和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建设项目采取的措施实施后是否满足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

3、环评文件依据的基础资料、数据是否可靠,内容是否符合技术规范、导则等要求。

十二、依法对环评文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对建设项目作出审批意见前,向社会公开拟作出的准予和不予批准环评文件的意见,并在门户网站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做出许可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对不符合批准条件的建设项目,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书面通知建设单位,说明不予的理由并告知其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十三、对5年未开工建设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核要点:

1、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区划是否重新调整,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环境质量是否持续恶化等;

2、原审批中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产业政策、标准是否继续有效;

3、根据上述审核要点,审批主管部门应出具对环评文件的书面审核意见,并要求其在建设项目实施中予以落实。

十四、审理时限。根据河北省对标先进省份、提高行政审批效能要求,各级审批主管部门应在受理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26个工作日内,受理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依法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应在收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依法应当进行听证、专家评审的项目,听证、专家技术评审的时间不计算在本章规定的期限内。第二部分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为规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程序和标准,强化建设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82号),以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有关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参照环境保护部关于规范建设单位自主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一、验收时间建设单位需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期限一般为3个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需要调试的,验收可适当延期,但验收期限一般不超过9个月。

二、验收程序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需组织查验、监测、记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调试情况,编制验收报告。建设单位不具备编制验收报告能力的,可委托有能力的技术机构编制。建设单位对受委托的技术机构编制验收报告的行为负责,可通过合同明确受委托技术机构编制验收报告的义务并监督其依约履行。

(一)验收报告的编制要求。要参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附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环评批复文件等要求进行编制,主要内容应包括:前言、验收监测依据、建设项目工程概况、主要污染源及治理措施、环评主要结论及环评批复要求、验收评价标准、质量保证措施和监测分析方法、验收监测结果及分析、环境管理检查、公众意见调查、结论和建议等。环境保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的,或者应当取得排污许可未取得的,不得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调试。调试期间,建设单位需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验收监测需在确保主体工程调试工况稳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的情况下进行,并如实记录监测时的实际工况。国家和地方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行业验收技术规范对工况和生产负荷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验收中开展的环境监测活动,参照企业自行监测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二)成立验收工作组。验收报告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需组织成立验收工作组。验收工作组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机构、验收报告编制机构等单位代表和专业技术专家组成。验收工作组需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环评批复文件等要求对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形成验收意见。

(三)信息公开。建设单位需在出具验收合格的意见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网站或者其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依法向社会公开验收报告和验收意见,公开的期限不得少于1个月。验收报告和验收意见公开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建设单位需登陆全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信息平台(注:该平台目前正在建设),填报相关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建设单位于填报验收信息后十日内,将验收报告及验收意见(一式二份)报送原环评文件审批部门。

三、验收要点建设项目自主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组需进行现场检查及对验收报告内容进行审查,建设单位需对验收工作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合格后方可出具验收合格的意见。

(一)验收现场检查重点内容。验收工作组现场检查可以参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现场检查及审查要点的通知》(环办〔2015〕113号)执行。

1、污染物排放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环评批复文件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2、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的问题;

3、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是否存在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的情况;

4、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生态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需要的是否配套衔接;

5、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是否真实可信,内容是否存在重大缺项、遗漏,验收结论是否明确、合理;

6、相关地方政府或部门承诺负责实施与项目建设配套的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功能置换、栖息地保护等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是否落实;

7、是否存在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的情况。

(二)验收意见内容。验收意见需包括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工程变更情况,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环境保护设施调试效果和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验收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结论和后续要求等。验收意见(每一页)需由验收组成员签名确认。

四、验收资料归档要求

(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

(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三同时”落实情况表。

(三)在市政集水范围内的,提供水务部门出具的排水证明(城市排水许可证)。

(四)排污口规范化设置情况说明及已挂“排污口标志牌”的现场照片(A4纸打印)。

(五)项目主体工程及环保设施现场彩色照片。

(六)涉及危险废物需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的,提供双方签署的协议、接收单位的资质复印件及危险废物转移的联单复印件。

(七)环评文件批复意见要求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的,提供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

(八)环评文件批复意见要求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提供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及备案证明。

(九)环评文件批复意见要求安装在线监测仪器的,提供在线监测仪器比对监测报告以及在线监测仪器与当地环保部门的联网证明。

(十)污染治理设施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和维修保养制度。

(十一)竣工相关图件(包括项目竣工图及污染治理工程图)。

(十二)其他相关材料。

五、不得通过验收的情形

建设项目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通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的;

(二)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环评批复文件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的;

(三)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的;

(四)验收报告不符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的;

(五)存在其他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等情形的。

六、后续监督管理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建设项目已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在环境保护设施验收中弄虚作假的,或者建设单位未依法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的,将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规定予以处罚。

七、国家、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01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 篇3

审批规定》的通知

赣府厅发[2005]63号

2005-12-21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不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投资规模都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各级环保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程度,结合建设地域环境和项目污染特征等因素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分类管理、分级审批。

第二条 投资建设需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管理的项目中,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项目开工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第三条 列入本规定附录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环保局审批。

除附录中规定的“其它项目”外,由省政府或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管理的项目中属服装制造;家具制造、木竹藤棕草制品;纸制品、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农业综合开发、垦荒;植树造林;渔业养殖;畜牧养殖;一般货物仓储;批发零售市场;餐饮和娱乐服务;房地产开发;停车场、长途客运站、驾驶员培训基地;疗养院、专科防治所、卫生站、血站;学校等14类建设项目不论投资规模均由设区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四条 除附录以外的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设区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程度,结合地方情况提出,报设区市人民政府批准。

化工、酿造、废纸造纸等污染较严重或涉及环境敏感区域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由设区市级以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不得下放县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条 国家和省产业、技术和环保政策中,属于限制类的项目,上收一级管理。分级审批规定中属于设区市环保局审批的项目上收省环保局审批,属于县级环保局审批的项目上收设区市环保局审批。

第六条 项目所在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助有审批管理权的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建设项目实施监督管理。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内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督促项目建设单位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行政许可文件要求,在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后,主动、及时报告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使环境监管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第七条 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作出的建设项目的不当行政许可和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作出的行政许可,应当予以撤消和改正,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八条 对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 件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受理和审批。

第九条 各级环保部门应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建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备案制度的通知》(环发[2001]18号)的规定,应及时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结果报上一级环保部门备案。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该项目审批后一个月内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每半年(6月底、12月底)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所辖区域内的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结果每年(次年1月底前)报上一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指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统称。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办法》(赣府厅发[1997]29号文)同时废止。

01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 篇4

冀环评„2009‟114号

关于印发《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的通知

各设区市环保局,各扩权县(市)环保局:

经省环保厅3月16日厅常务会通过,现将《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印发给你们,自2009年3月25日起实施。《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冀环管 [2007]33号)同时废止。

附件:《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

二○○九年三月

十八日

主题词:建设项目

审批

程序

通知

抄送: 河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09年3月19日印发 附件: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河北省环境保护厅(以下简称“省环保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行为,提高审批行为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5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省环保厅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第四条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要求建设单位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要求建设单位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要求建设单位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项目开工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五条

省环保厅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提高审批质量,对于省重点项目、产业支撑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做到便民高效。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六条 建设单位按照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和省环保厅的要求,组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七条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要内容和格式等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部的相关规定。

第八条

依法需要省环保厅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设单位应当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提交下列材料,并对所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申请1份;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文字版一式10份,电子版一式1份;

(三)建设项目建议书(审批制项目)或备案准予文件(备案制项目)1份;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示主要内容电子版1份;

(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应提交的其他文件。第九条

省环保厅对建设单位提出的申请和提交的材料,根据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或在5日内一次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补正的内容;

(三)按照审批权限规定不属于省环保厅审批的申请事项,不予受理,并告知建设单位向有关机关申请。

第十条

省环保厅根据行政许可的有关规定在政府网站(网址:www.hb12369.net)公示受理的建设项目信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三章 审查与公告

第十一条

省环保厅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认为需要进行技术评估的,由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技术评估。评估机构一般应在15日内提交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第十二条 对经技术评估、公示无异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由环评处负责审查。第十三条

对经技术评估、公示无异议、环评处初审通过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省环保厅项目审查委员会审查。

下列类型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经厅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通过后,需报厅常务会议研定。

1、环境保护部委托省环保厅审批的项目;

2、省重点项目及产业技术支撑项目;

3、冶金有色、造纸、化工石化类项目。

第十四条 省环保厅主要从下列方面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依法制定的有关政策。

(二)建设项目选址在环境敏感区的,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是否符合该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

(三)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标准或要求。

(四)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相应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或要求。

(五)依法应当先征得有关机关同意的项目,建设单位是否事先取得了该机关的同意。

(六)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布局是否符合区域、流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七)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是否能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是否能满足节能减排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

(八)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是否制定了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措施是否得当。

(九)是否按规定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

(十)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是否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

(十一)依法应当审查的其他内容。

第十五条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可能严重影响项目所在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以及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建设项目,可以举行听证会或委托项目所在地设区市(扩权县)环保局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安排记录。

听证会组织者应当在听证会后的3日内公开听证结果,说明对有关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情况,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 批准

第十六条 符合本规定第十四条所列条件,经审查通过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省环保厅作出予以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对不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省环保厅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省环保厅在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按规定在政府网站予以公告。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依法应报省环保厅重新审核的,省环保厅从下列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重新审核:

(一)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有无变化;

(二)原审批中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产业政策、标准有无变化。

若上述方面均未发生变化,省环保厅做出予以核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五章 期限

第十九条

省环保厅自受理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受理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受理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根据审查结果,分别作出相应的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特殊情况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审批期限。

第二十条 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省环保厅自收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二十一条 依法应当进行听证、技术评估、公示的项目,听证、技术评估、公示的时间不计算在本章规定的期限内。

第六章 附则

01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 篇5

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

环发〔2004〕58号(2004年4月1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四年四月十五日

附件: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目录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编制依据

术语

基本原则

厂(场)址选择

6工程分析7 环境现状调查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9 水环境影响评价

10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1 污染防治措施12 环境风险评价13 环境监测与管理

14公众参与15 结论与建议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为防止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明确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原则。

1.2适用范围

1.2.1本原则适用于使用焚烧技术和安全填埋技术处置危险废物设施(包括一般建设项目中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2.2本原则适用于使用焚烧技术和其他方法处置医疗废物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2 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含的条文,通过本技术原则引用构成本原则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年)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1998年)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03年)

《国务院关于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批复》(国函[2003]128号)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环发[2004]15号)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环发[2004]15号)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环发[2003]188号)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3-1996)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GB5086.1-2-1996)

《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试行)》(GB19218-2003)

《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19217-2003)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844-85)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3 术语

3.1危险废物

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3.2医疗废物

是指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它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3.3填埋场

处理废物的一种陆地处置措施。它由若干个处置单元和构筑物组成,处置场有界限规定,主要包括废物预处理设施、废物填埋设施和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

3.4焚烧炉

焚化燃烧危险废物使之分解并无害化的主体装置。

3.5相容性

某种危险废物同其他危险废物或贮存、处置设施中其他物质接触时不产生气体、热量、有害物质,不会燃烧或爆炸,不发生其他可能对贮存、处置设施产生不利影响的反应和变化。4 基本原则

4.1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有关规定。

4.2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4.3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分建设期、营运期及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段进行,应包括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预处理、处置等工艺全过程。

4.4根据处置设施的特点,进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并确定评价重点。环境要素应按三级或三级以上等级进行评价。

4.5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根据处理方法和环境敏感程度合理确定,要包括事故状态下可能影响的范围。

4.6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包括风险评价的有关内容。

4.7本原则所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均不包括放射性废物。5 厂(场)址选择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选址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的有关规定。其厂(场)址选择前应进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场地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候、应急救援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厂址的各种因素可分成A、B、C三类。A类为必须满足,B类为场址比选优劣的重要条件,C类为参考条件。(见表1)表1 处置设施选址的因素环境 条件 因素划分社会环境 符合当地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 A

减少因缺乏联系而使公众产生过度担忧,得到公众支持

确保城市市区和规划区边缘的安全距离,不得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

确保与重要目标(包括重要的军事设施、大型水利电力设施、交通通讯主要干线、核电站、飞机场、重要桥梁、易燃易爆危险设施等)的安全距离

社会安定、治安良好地区,避开人口密集区、宗教圣地等敏感区。危险废物焚烧厂厂界距居民区应大于1000米,危险废物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米以外自然环境 不属于河流溯源地、饮用水源保护区 A

不属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旅游度假区

不属于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文物保护区

不属于重要资源丰富区场地环境 避开现有和规划中的地下设施 A

地形开阔,避免大规模平整土地、砍伐森林、占用基本保护农田 B

减少设施用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公用设施或居民的大规模拆迁 B

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水、电、交通、通讯、医疗等)C 3

可以常年获得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供应 A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运输风险 B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避免自然灾害多发区和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区(废弃矿区、塌陷区、崩塌、岩堆、滑坡区、泥石流多发区、活动断层、其他危及设施安全的地质不稳定区),设施选址应在百年一遇洪水位以上 A

地震裂度在VII度以下 B

最高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以下3.0米 B

土壤不具有强烈腐蚀性 B气候 有明显的主导风向,静风频率低 B

暴雨、暴雪、雷暴、尘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几率小

冬季冻土层厚度低应急救援 有实施应急救援的水、电、通讯、交通、医疗条件 A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有比选厂(场)址。如通过评价对拟选厂(场)址给出否定结论,则应另选厂(场)址,并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6工程分析

6.1基本要求

6.1.1按国家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的相关标准、规定,分析项目采用工艺、设施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6.1.2对项目的收集、运输、贮存、预处理、处置、综合利用进行全过程分析,分阶段给出工艺路线和环境保护措施。

6.1.3工程分析应包括建设期、营运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段。凡可定量描述的内容,须通过类比分析,给出定量结果。

6.1.4凡列入《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国函[2003]128号)规划项目表中的新建处置设施项目,应具体调查项目的服务范围和待处置量,改扩建项目应调查待处置量、现有设施处理方法、处理能力及存在的问题等。

6.2项目概况

6.2.1项目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

6.2.2建设规模、占地面积、厂区平面布置(附图)、区域地理位置图。

6.2.3项目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配套项目和环保工程,原辅材料和能源消耗,职工人数,总投资。

6.2.4主要工艺

6.3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6.3.1执行HJ/T2.1中7的规定,进行工程污染因素分析、统计污染物排放量。

6.3.2危险废物特性分析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物理性质(组成、容重、尺寸等)

(2)元素分析和有害物质含量

(3)特性鉴别(腐蚀性、浸出毒性、危险毒性、易燃易爆性)

(4)反应性和相容性

进行工程分析时,还应采用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污染流程,包括工艺流程、排污点分布、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速率。

6.3.3医疗废物特性分析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物理性质(容重、尺寸等)

(2)元素分析和有害物质含量

(3)分类(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化学性)

进行工程分析时,还应统计卫生学指标要求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浓度等。

6.4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6.4.1建设期

对建设期产生的噪声、扬尘、弃石、弃土、植被破坏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措施。

6.4.2营运期

分析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的种类、数量、浓度。

6.4.3服务期满后

给出处置设施服务期满后防止污染和恢复生态的方案。

6.5污染物排放统计

根据所采用的处置工艺,选择以下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污染物统计:

6.5.1废气污染源统计应包括排气筒位置、高度、出口内径、排气温度、排气速率和污染物浓度、速率、排放方式。

焚烧烟气污染物统计包括:烟尘、SO2、NOx、CO、HCl、HF、汞、镉、砷、镍、铅、铬、锡、锑、铜、锰及其化合物,二恶英类及恶臭物质等。

6.5.2废水污染源应按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设备及地面冲洗水、填埋场和临时贮存场所内渗滤液及排水、循环冷却排污水等分别统计水质、水量和去向。分析减少废水排放量及提高水重复利用率的可能性。

废水污染物统计包括:pH、CODcr、BOD、NH3-N、总余氯、总磷、氟化物、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重金属、苯系物、粪大肠菌群数等。

6.5.3固体废物统计应包括焚烧残渣、飞灰、经尾气净化装置产生的固态物质和污水处理站污泥等的产生量和主要有害成份。

6.5.4设备噪声声级、分布和采取的防治措施。

6.5.5编制污染物产生量、环保设施去除量和排放量汇总表。

6.6清洁生产

6.6.1危险废物处置

(1)处置工艺:运输工具和包装,贮存方式,预处理设施,处理流程合理配置,焚烧炉的燃烧温度、停留时间、急冷设计、除尘器选择、余热回收,安全填埋场的防渗、渗滤液处置,防洪。

(2)安全和环保:相容性、在线监测系统、异常事件报警系统和人员培训。

(3)处理单位危险废物的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4)可利用物质综合利用率、余热回收率和减量化程度。

6.6.2医疗废物处置

(1)处置工艺:运输工具,产生/处置时间周期,灭菌效果,焚烧温度、停留时间、燃烧 5 效率、热灼减率,烟气净化效率。

(2)安全和环保:感染性废物包装、运输、转移的安全性,焚烧废气净化设施的处理效果(含卫生指标),飞灰和残渣处置,人员培训。

(3)处理单位医疗废物的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6.6.3燃料选择及成份7 环境现状调查

7.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7.1.1自然环境调查主要包括处置设施选址区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和土壤等。

7.1.2地理、地貌调查主要包括处置设施选址区的行政属地,经纬度坐标,与周边重要河流、湖泊、城镇、山脉等的关系,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地貌类型与特点等,并给出处置设施选址的地形图。

7.1.3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处置设施选址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质稳定性、区域内断层构造与分布、覆盖层厚度及地质灾害性问题,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隐伏塌陷区等,有无矿业采空区、石灰岩溶洞等特殊地质问题。

7.1.4气象调查主要包括处置设施选址区所处气候带,年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年蒸发量、最大一次降雨量,主要气象性自然灾害以及与大气影响和风险影响有关的地域性特殊气象问题。

7.1.5水文调查主要包括地面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河流最大洪流量,选址区的雨水径流特征、百年一遇洪水高程、最大洪峰流量。调查区域地下水埋深、单位涌水量、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连系、地下潜水情况及地下水层分布,隔水层情况等,调查区域水资源赋存及利用情况,并给出水系图和地下水及地层分布柱状图。

7.1.6土壤调查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成土母质及土壤质地、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渗透系数。有土壤污染问题存在时,还应调查主要污染因子以及土壤的污染水平。

7.2社会环境调查

7.2.1调查处置设施建设项目服务范围内的城镇分布,人口,收入水平,产业结构,重要企业(或医疗机构)的数量、分布、规模以及危险废物收集、贮运有关的交通、通讯情况,环保规划基本概况。

7.2.2调查处置设施5km内的村镇分布、人口、土地利用规划、产业结构、路网布局、通讯设施、环保设施、环境保护敏感目标、流行性疾病和地方病情况。

7.2.3分析项目建设与地方规划的协调性,对人口拆迁、土地利用和社会活动的影响。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8.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8.1.1布点原则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中5的规定,监测点数量不应少于4个。拟选厂(场)址的主导风向上、下风向应有测点。改扩建项目设置无组织排放监测点。

8.1.2监测制度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中5的规定。做一期监测,监测5天。特征污染物监测每天不能少于4次。同时应收集监测期间地面风向、风速资料,并充分 6 利用近三年已有的环境质量监测资料。

8.1.3监测项目

根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结果确定。

8.1.4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要点

列表给出各个测点主要污染物1小时、日平均浓度波动范围;特征污染物根据所执行的评价标准要求统计波动范围。

8.1.5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现状评价。

8.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2.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中7的规定,并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和厂(场)界污染物浓度。

8.2.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中8的规定,并制定大气环境保护对策。9 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接纳项目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地表水体和项目所在地域的地下水质。

9.1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9.1.1监测时间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中6的有关规定。

9.1.2监测项目

根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结果确定。

9.1.3现状评价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中6的规定。

9.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2.1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中7的规定。对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废水排入的湖泊、封闭海湾和三类水体河流应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其它水体及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废水排入的水体可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9.2.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中8的规定。

9.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

9.3.1调查范围按建设项目具体情况及评价区地貌、地质结构、水及地质条件确定。在厂(场)址范围设置地下水监测点。

9.3.2监测项目按照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确定。

9.3.3地下水质现状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6的规定。

9.3.4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有害污染物下渗对地下水影响的可能性分析,并提出地下水保护措施。

10生态影响评价

10.1基本要求

10.1.1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项目建设的全部时空范围,并应能够说明厂(场)址区 7 生态系统的整体特点和主要的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情况。

10.1.2依据环境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并确定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价的内容。

10.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0.2.1陆地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植被、土地利用现状、重要生物、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敏感保护目标。

10.2.2植被调查应包括植被类型、分布、面积、盖度、生产力,物种基本组成、优势物种、物种优势度或重要值等。

10.2.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区分森林、草地、湿地、农田、河湖水域、村镇、道路等类型,并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10.2.4项目影响区域有重要生物时,应进行重要生物调查。重要生物调查内容包括物种名称、科学分类、保护级别或其重要特性、分布、食性与生态习性、栖息地特征及生存资源情况、历史变迁、所受主要威胁及种群动态等。调查宜采用现场踏勘、典型调查与资料收集、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0.2.5直接与处置设施厂(场)址选择有关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石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应进行重点调查和说明。

10.2.6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重要生物及其生境、湿地等敏感保护目标调查应包括敏感保护目标的类别、规划保护范围和需要的保护范围。

10.2.7当处置设施建设可能影响河流、湖泊或海域生态环境时,应进行水生生物或海洋生物调查。主要应调查底栖生物和鱼类资源。调查内容包括生物种类和生物量、历史变迁和种群动态等。

10.2.8处置设施拟选厂(场)址的景观美学调查应说明是否属于景观敏感点、厂(场)址周围景观敏感点分布、厂(场)址区的景观美学特点以及对景观影响的耐受程度。

10.2.9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主要应说明处置影响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基本组成结构、基本状态、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处置设施建设时应注意保护的主要敏感目标。

10.3生态影响评价

10.3.1生态影响评价按建设期、营运期及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期进行。

10.3.2建设期的生态评价主要应说明处置设施及配套项目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的类型、面积,受影响的植被类型、面积及所造成的生物资源或农业资源损失,有无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受影响及其受影响的程度,有无其他影响。提出预防、减缓措施和植被、土地、景观的恢复措施。

10.3.3营运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应分析可能进入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及主要受体,提出减轻影响的措施。事故泄漏应分析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

10.3.4服务期满后应对填埋场封场、植被恢复层和植被建设,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特点的建议,并提出封场后30年内的生态监测方案,明确监测项目与监测对象、监测点位、时间、频次,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监测保障措施等。11 污染防治措施

11.1基本原则

11.1.1考虑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全过程。

11.1.2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11.1.3符合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满足环境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保障人群健康的要求。

11.2废气污染控制措施

11.2.1外排有毒有害气体、粉尘、恶臭等污染物的除尘净化设施的有效性分析。进行排气筒高度论证时,评价结论中排气筒高度大于工程设计,则排气筒高度按评价结论确定;反之,则按工程设计确定。

11.2.2焚烧处置装置控制二恶英措施以及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尘汞等达标排放措施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11.2.3易挥发物料、中间产品等的加工、储存过程中应进行逸出物质统计和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11.2.4剧毒、恶臭物质密闭储存措施分析。

11.3废水污染控制措施

11.3.1根据给排水平衡计算分析减小废水排放量的措施和效果。

11.3.2排水系统划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分析。

11.3.3废水处理方案、分级控制水质指标、废水处理流程的论证、运行达标可靠性分析。

11.3.4废水管道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防渗漏分析。

11.3.5废水排放口设置合理性分析。

11.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措施

分析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产生的固体废物(残渣、飞灰、经尾气净化装置产生的固态物质和污水处理站污泥等)安全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11.5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11.4.1要求厂(场)界噪声达标。

11.4.2必须针对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不同的处理工程特点,提出噪声的防治对策,并给出最终降噪效果。

11.6填埋场污染控制措施

11.5.1填埋场选址和防止二次污染措施的完整性分析。

11.5.2安全填埋场扬尘治理措施和挥发性气体的处置分析。

11.5.3渗滤液收集处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11.5.4暴雨时期排水去向和污染物处理措施。

11.7列出气、水、固体废物、声及填埋场污染控制措施的分项明细汇总表,包括详细内容、投资和计划完成时间。12 环境风险评价

12.1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项目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达到可接受水平、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最小。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址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12.2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风险识别及分析,同类项目事故统计,风险标准体系,最大可信事故及源项,后果计算及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及减缓风险措施,应急预案等。

12.3风险识别

12.3.1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风险识别和处置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体处置装置、预处理装置、贮运设施、公用工程设施及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噪声控制设施等;

物质风险识别范围:所处置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燃料、中间产物、最终产物以及处置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分为火灾、爆炸和有毒有害物质放散或泄漏三种类型。

12.3.2物质危险性识别

按《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和《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844-85)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风险评价因子。

12.3.3处置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其所涉及物质和工艺参数(压力、温度等)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12.4源项分析

12.4.1分析内容

确定最大可信事故的发生概率、危险物质的泄漏量。

12.4.2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类比法,加权法和因素图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概率法和指数法。

12.4.3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确定方法

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法或类比法。

12.4.4危险物质的泄漏量

(1)确定泄漏时间,估算泄漏速率。

(2)泄漏量计算包括液体泄漏速率、气体泄漏速率、两相流泄漏、泄漏液体蒸发量计算。

12.5环境风险影响预测

12.5.1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采用多烟团模式、分段烟羽模式、重气体扩散模式等计算。

12.5.2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中的扩散

有毒物质在湖泊、封闭海湾和河流中的预测,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中推荐的地表水扩散数学模式。

12.6风险计算和评价

12.6.1风险值

风险值是风险评价表征量,包括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和风险事故的危害程度。定义为:

12.6.2风险评价

(1)环境空气风险评价。首先计算浓度分布,并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及在该范围内的人口分布。

(2)水环境风险评价。计算污染物浓度分布、包络面积及质点轨迹漂移等指标,用水生生态损害阈与计算结果作比较分析。

(3)对以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事故风险评价。用损害生态资源的价值进行分析,给出损害范围和损害值。

12.7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事故防范措施主要从管理制度、设计规范、操作规程、防护措施、监督检查、岗位培训和演习、警示标志、记录备案等方面提出要求。

事故应急预案应从事故预想,组织程序,报告制度,通讯联络方式,应急措施及装备,区域应急援助网络与信息发布,环境恢复与补偿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

12.8环境风险评价结论及建议

列出主要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包括主要危险和危害因素,最大可信事故及其危害,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并提出针对性建议。13 环境监测与管理

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要求,结合建设项目具体情况与周围环境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各不同阶段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与监测计划。

13.1环境管理

13.1.1机构设置

建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配备环境保护负责人、专(兼)职人员,实行责任制。

13.1.2制度建设

风险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车辆设备保养维修等规章制度);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制度;

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HSE);

处置厂(场)的管理人员应参加环保管理部门的岗位培训,合格后上岗;

档案管理制度。

13.1.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

由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置设施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

13.2环境监测

13.2.1建立分析试验室,配置分析仪器。

13.2.2危险废物填埋场环境监测执行《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中10的监测要求。

13.2.3危险废物焚烧场执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中6的规定。

13.2.4危险废物贮存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中8的规定。

13.2.5建立污染源和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13.3风险事故应急

13.3.1制定风险应急预案。

13.3.2建立异常事件的预警系统。

13.3.3设立告知制度,组织人员疏散。

13.3.4提出消除事故影响的措施。

13.3.5建立事故环境影响消除的审核制度。

14公众参与

14.1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充分重视公众参与。应向被调查人介绍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条件、主要环境影响及对策。

14.2公众参与调查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信息发布、调查会、听证会及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等。

14.3公众参与的主要调查对象应是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注意公众调查的代表性,调查人数在80~100人,调查表回收率一般不低于80%。

14.4在项目建设范围内,如有搬迁居民,还应调查搬迁居民对重新安置的意见与要求。

14.5对建设性意见应予以采纳,并反馈到工程建设中,同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加以说明。对不同意见,应作必要的解释。结论与建议

上一篇:报警控制主机培训下一篇: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排水沟中污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