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设计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米》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 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 3 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六、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2

免淘洗米顾名思义, 是指卫生指标合格, 不需要淘洗就可以做饭的大米。也就是说, 它将大米的家庭淘洗工序移到了大米加工单位进行, 精米厂对用常规加工成的大米成品进行再清理并增加一次或二次的淘洗, 然后进行干燥, 使精米水分控制在正常的流通范围内, 进行真空包装。免淘米不论是理化指标还是卫生指标, 均应符合执行的标准。免淘洗米的出现, 即减少了家庭主妇做饭时淘米的麻烦, 从环保意义上讲, 又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水的排放, 满足了现代化生活节奏的需要。

抛光米是在普通的成品大米加工工序中增加一道或二道抛光工序, 一般是在白米分级之前安装抛光机来完成, 抛光机的作用是通过压缩空气将雾化的水喷到大米表面, 靠米与米之间的摩擦擦去大米表面的浮糠, 增加米表面的亮度和透明度。现在我国各地的碾米加工业抛光机的使用量不断增加, 其中有进口的、有国产的。抛光机与色选机一样, 已成为高档米加工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事实上, 经抛光后的大米, 特别是经湿法抛光后的大米, 其表面的晶莹程度、透明度、亮度确实有明显的提高, 大大地提高了精米的外观质量。但抛光后的大米不一定能达到免淘洗米的高质量标准, 特别是卫生指标, 抛光后的米做饭时仍需要淘洗。

然而, 目前一些商家将免淘洗米与湿式抛光机相联系, 一些加工企业引进使用抛光工序后, 将此工艺生产的大米就称为免淘洗米, 也有一些企业认为, 只有抛光机才能生产免淘洗米。使消费者步入消费误区, 甚至使一些消费者误认为买到的抛光米就是真正的高档免淘洗米。目前市场上的抛光米从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指标、卫生指标到包装形式都尚未达到免淘洗的要求。在此笔者就免淘洗米与抛光米加工意义和方法谈几点看法, 目的使生产厂家及消费者正确区分免淘洗米和抛光米。

发展免淘洗米成为现代生活追求的目标和提高工作、生活效率的方式方法之一。生活质量的提高, 做饭效率和做饭质量就要提高, 而免淘洗米恰好适应了现代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同时发展免淘洗米能够节省资源, 利于环保。.但是, 免淘洗米的加工要求比较高, 一般分为湿法加工和干法加工。就湿法而言, 要求水洗、烘后的米质、食味不能降低;质量要稳定;合理的水分和良好的包装形式和材料;符合卫生指标等。

抛光米的生产主要是加工出的大米经过湿式抛光机再进行1次或2次抛光。抛光机实际上就是一种湿式碾米机, 其构造与摩擦式碾米机相同。抛光米抛光后的加工工序大部分同非免淘米的加工工序相同, 环境也一样, 但由于部分设备仍然是敞口;对设备及管道的材质也不太重视, 因此, 抛光后的大米即使达到卫生指标, 也还会出现加工中再污染的现象, 最终很难达到食品卫生要求。其包装、储藏、运输与普通大米也区别不大。

蔡淑珍 (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

试论小学400米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竞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20-01

400米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它能发展学生的速度、速度耐力和耐久力素质。增强心肺功能。是一项发展下肢力量,同时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但在当今小学400米教学中,许多教师至今还采用单一的400米跑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费时多,效果差。通过多年的教学和训练实践,我摸索出400米跑的技术特点,采用“分段跑”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前预测

在教学前,首先应测验,测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结合老师的讲解找出问题的关键,从而诱发学生的积极性,为400米跑的教学创造出良好的心理条件。

400米跑在小学阶段属于中长跑距离。必须采用匀速跑,因为小学生自控能力差,经常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先快后慢:起跑就用百米的速度,跑到150米左右能量基本上消耗完了,后250米就开始明显减速;2、先慢后快:前300米速度较慢,把能量都留给后100米。3:在途中跑时,当同伴超过自己时就拼命跑,当自己领先时,速度就会降下来。以上三种跑法都是错误的。400米跑采用匀速跑是合乎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也是最省体力的。

二、分段教学法

在教学中。讲清匀速跑和呼吸的方法,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100米、200米的成绩,对提高速度有一定的作用。如:一名六年级女生测试成绩为1分36秒,平均每100米为24秒,而她的百米成绩是17秒6。在教学中按要求她每一百米以22秒跑完,400米成绩为1分28秒,她跑到终点时感觉比跑1分36秒还要轻松省力。近几年通过分段跑的教学,在达标和测试中400米的成绩有很大提高。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知道400米跑的健身作用。不能忽视。400米跑它属于中长跑,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参加中长跑活动,从而使健身、健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既锻炼身体同时又陶冶了情操。

三、步幅、步频的稳定

在跑是教学中,步幅、步频的稳定是关键之一,尤其在400米教学和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400米跑需要均匀的速度,均匀的速度等于均匀的步幅加均匀的步频(在单位时间内)。六年级学生步幅在1.70米---2米左右,控制步幅和步频的稳定,也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四指定目标

通过测试了解每个学生的成绩。根据成绩和学生身体素质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出;一个目标。经过一段练习之后,采用比赛的形式来完成目标。在比赛前把水平相近和目标相近的学生编成一组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帮助,更有利于竞争提高成绩,实现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认识米用量教学设计 篇4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理解1米=100厘米是重点。难点是学生估算意识和策略的培养。教具、学具准备:

4厘米、6厘米的白纸条、米尺或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出课题 1.提问

(1)小朋友,你还记得上节课里我们量物体的长度是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3)课件出示题目。生仔细观察,说说结果。

(4)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黑板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和老师比赛,老师用的是米尺。说说谁的速度快?为什么?引出今天的新课.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米。

课件出示米尺,师: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长度正好是1米。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师讲述: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1)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门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2)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3)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1米的标志或是大约1米长的物体呢?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4)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猜一猜,1米里有多少个厘米?

课件出示:这一小格是多长呢?1米里面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格呢?也就是多少厘米呢?(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个在厘米所以 .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生齐读两遍。

师引导学生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当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呢,用(米)作单位。同时课件出示。

3、认识各种尺。课件出示

三、拓展应用.

1、练习巩固。

2、实践活动:试用卷尺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认识米、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篇5

学习内容:

教材第4页(例

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课标要求: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任务评价:

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 比一比,看谁量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

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 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板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 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

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100个)学生数后并作答。(师板书:1米=100厘米)

4、课堂练习用米尺量教室门的高(注意:量时O刻度对准门的一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

5.介绍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小知识:你知道吗?)课本第6页。

测量长度的工具除了米尺外,还有软尺、皮尺、卷尺和测量轮,用它们都可以 测量出较长物体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 学生取整厘米数。)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6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封闭环侧翻特性;客车车身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 U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96-2

0 引言

过去在设计客车车身结构时,若车身结构不满足强度、刚度要求,往往就只在薄弱的部位加强结构,使整车能够通过相关标准试验要求,并没有系统研究哪些因素是影响客车侧翻的关键因素。这样做不但对客车车身轻量化造成不利影响,还会给整车工艺性等其他方面带来问题。

近些年,国内许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客车企业都开始对客车侧翻做相关的技术研究,结合有限元仿真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客车侧翻性能的有效方法,并优化车身结构,提高客车侧翻性能,减小乘员的伤害。GB17578-2013《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已于2014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对客车侧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客车侧翻碰撞的试验条件会更加严苛,国内客车行业对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

1 侧翻试验

GB17578-2013《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于2014年7月开始实施,法规中要求“车辆的上部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确保在整车侧翻试验过程中和侧翻后生存空间没有受到侵入”;同时,“在每个装有乘员约束装置的座椅上加载,加载质量为:每个成员质量的50%”,这一规定已于2015年7月正式实施。法规要求的具体试验方法如下。

1.1 基本试验

将悬架锁止的客车车身置于可倾斜的平试验台上,对于装有乘员约束系统的客车而言,按照整车总有效质量(车辆空载质量与乘员质量的一半)加载,再慢慢将试验台倾斜到一个不稳定的平衡位置,开始试验。客车车身从试验台翻转碰撞到平整坚硬的水平面上,直至客车结构不再发生变形,试验结束。试验过程如图1所示。

1.2 车身段侧翻试验

要求所测试的车身段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车身段至少有两个隔间,其中一个位于整车纵向质心的前部,一个位于整车纵向质心的后部,并且还要包含结构强度最弱的隔间,质量最大的隔间和生存空间要求最苛刻的隔间。车身段的配重应能反应车身段的能量吸收能力,重心位置应与整车重心相同。车身段侧翻试验过程与基本试验过程相同。

1.3 根据测试部件进行准静态计算

设定一个负荷承受体,应该包括塑性变形区和塑性铰链,并且上部结构应与实车尺寸相同。试验开始时,要保证加载板与上部结构的接触位置,保证载荷的传递正确。作用载荷应与车辆的垂直纵向中心面有一个夹角a,

1.4 计算机模拟整车侧翻试验

建立数学模型,其总质量和质心位置应与试验车辆一致,质量分布也应与试验车辆相同。测试的主要部位为车身骨架的两侧接头位置对其施加静态或动态载荷,测试数学模型的变形或破坏。评价的标准为乘员的生存空间是否被侵入,生随着有限元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设计阶段采用有限元方法不但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减少成本,还有良好的重复性和适应性。

2 基于封闭环侧翻特性的客车车身优化设计

矩形截面闭口薄壁梁是组成客车车身结构的常用杆件形式,在截面周长和材料不变的情况下,薄壁梁的高宽比和板厚是决定其性能的主要参数,这两个参数的变化直接影响薄壁梁的受力特征和轻量化效果,进而影响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

在材料力学角度,考察薄臂梁在弹性阶段的抗变形能力的两个性能指标是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这两个指标表示梁在承受弯曲载荷和扭转载荷时在弹性阶段抗变形的能力。车身在瞬间遭受重大载荷时,变形会超出弹性阶段进入到非线性变形阶段,通常采用三点抗弯试验和轴向抗压试验这两种测试方式考察薄壁梁径向和轴向两个方向的最大压溃力。

在封闭环结构中,用侧窗立柱在纵向平移取代侧围中立柱,从而在上部结构形成闭环形式。由于这种结构的改变,侧围立柱数目由8根变为9根。相关的侧围斜支撑结构也作对应的改变。

弯曲压溃模式主要产生在侧围中立柱与舱门立柱焊接的部位,而侧窗立柱中没有形成塑性铰。这种变形机制源于中立柱和侧窗立柱横截面尺寸和材料等级的差异。根据Kecman提出的矩形截面薄壁管弯曲理论,方管最大弯曲强度受薄壁截面受压翼弹性屈曲控制,或者受相对较薄材料屈服控制。对于宽度为a,高度为b,厚度为t的截面薄壁管,受压翼的临界应力为:

客车侧围的中立柱和侧窗立柱的型材规格分别为50mm×40mm×3mm和60mm×40mm×3mm,材料分别为Q235和Q345。从而可以计算出各自的最大承载弯矩,即侧窗立柱最大承载能力大约为中立柱的3.14倍。在侧翻过程中,作用到上部结构的冲击载荷首先是的中立柱弯曲压溃。除此之外,由于舱门立柱上端与中立柱焊接,起到加强件的作用,使得该处存在着强度的突变,容易触发中立柱的弯曲变形。

合理选用材料能有效提高杆件的抗弯变形能力和压杆稳定性,常见的一种材料改进方法:原中立柱、腰梁、顶盖横梁均采用屈服极限为235MPa、强度极限为420 MPa的低碳钢Q235,将变形较大部件的材料更换为屈服极限为355 MPa、强度极限为510 MPa的高强度钢W510。合理选择截面形状,窗立柱截面如图3。

其抗弯截面系数:

由式可知:提高杆件的抗弯变形能力和压杆稳定性可以通过增加壁厚、调整截面形状等方法来实现。

根据封闭环矩管截面尺寸、材料、侧围立柱下部结构、完整性和布置数量等因素对客车侧翻安全的影响,客车封闭环主要设计以下内容:

①侧围立柱截面尺寸采用60mm×40mm×3mm整车侧翻性能优于截面尺寸为50mm×40mm×3mm,但侧围立柱截面尺寸采用50mm×40mm×3mm的10米级公路客车也可以满足侧翻法规要求。

②封闭环结构材料采用510L的侧翻性能优于Q345,Q345优于Q235,并且10米级公路客车封闭环结构材料采用510L和Q345均能满足侧翻法规要求。

③侧围立柱下部为斜支撑加强结构与腰梁下移结构的整车侧翻性能接近,均大幅优于无下部加强结构。

④合理的设计侧围立柱下部结构,如斜支撑加强结构,可以保证不完整封闭环结构达到完整封闭环结构侧翻性能。

⑤前、后围龙门口处采用双封闭环结构,整车侧翻能力大大提升。

⑥10米公路客车采用6道封闭环结构可以满足侧翻法规要求。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当前我国客车侧翻研究现状的简单介绍,确定了基于封闭环侧翻特性的客车车身优化设计,希望能对我国10米公路客车车身设计与优化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保障乘客出行的生命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阮诚心(NGUYENTHANHTAM).基于侧翻碰撞安全性的客车车身改进设计及乘员损伤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 周鑫美.基于侧翻安全性的客车骨架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认识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题,试一试,第5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自己填写。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厘米和米认识 篇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 刻度到红色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

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己的食指大约有 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厘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今天咱们继续进行星星闪烁榜的评比活动,比一比哪个组的小朋友会倾听、会合作、会动脑筋解决问题,摘得的星星最多。

一、故事情境导入。

1、导入: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了,今天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想看吗?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片里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2、多媒体播放:阿福做新衣。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能不能帮小徒弟解答一下这个疑问呢? 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

师生表演。(从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的一段就是一扎。)

4、师:怎样才能避免师傅和徒弟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呢? 9用尺子、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小结:测量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标准,人们通常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样既准确,又便于交流。

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 尺子的种类很多,作用各不相同。

二、认识刻度尺,感知1厘米。

1、认识刻度尺子。

小朋友的尺子是什么样的?请你赶快把它拿出来,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它,好吗? 师: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和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课件展示尺子。)

组内交流。看屏幕汇报。重点指导:(1)数字。

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从几开始的?(0)

师:这个“0”的作用可真不小,测量的时候,人们一般从0开始测量。(2)小竖线。

师:这些小竖线叫做刻度线。

刻度线的长短一样吗?对着数的刻度线长度是怎样的?(3)CM CM表示什么? 板书:CM 厘米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厘米的认识”(出示课题:厘米的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齐读课题。

2、感知1厘米。(1)直尺感知。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你在小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从0到1。)请你拿出尺子,用小手指尖从0划到1。师:这就是1厘米。还有谁能找到1厘米?

小结:每相邻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距离都是1厘米。(2)实物感知:

分小组活动,把你的小学具盒里学具在尺子比一比,找出1厘米的长度。用你的拇指和食指捏一捏1厘米的长度,互相看一看。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三、估测、测量。

1、在刻度尺上找几厘米。

你能在小尺子上找到2厘米从哪儿到哪儿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5厘米呢?

从几开始找5厘米最快?

2、你们想不想知道动画片中师傅的1扎有多少厘米? 师指屏幕:师傅的1扎有多长,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徒弟的一扎呢?

师:师傅的一扎比徒弟的一扎长一些,怪不得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3、你的一扎有多长?想不想测量一下? 和你身边的小朋友互相看一看,交流一下。你的一扎有多长?和小徒弟的手差不多。

三、实践、拓展。

1、测量小棒。

(1)看到小朋友们在测量,有一位神通广大、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卡通朋友也来了,猜猜它是谁? 跟它打个招呼吧。孙悟空来凑什么热闹啊?

课件:孙悟空吹口气,说声“变”!哈哈我的金箍棒藏进了你的学具盒里,赶快找找看。(2)不用尺子量,请你估计一下孙悟空的小金箍棒有多长。说说估计结果。

(3)谁估计得对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

(4)哪几个小朋友估计对了?不用尺子,你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吗?

2、昆虫跳远比赛。

蟋蟀、蝈蝈要举行一个小小的跳远比赛,请同学们当小裁判,你们同意吗?(1)蟋蟀跳了多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2)轮到蝈蝈了,尺子断了,可比赛还要继续进行啊。聪明的小裁判们,你知道蝈蝈跳了多远吗? 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得?

(3)今天的冠军是——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蛐蛐表示祝贺。你想对蝈蝈说些什么?

3、学会了用厘米测量,看看你的眼前、身边,你还想用你的小尺子量什么?选你喜欢的物品,量量他的长度,同伴检查。哪个小朋友想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五、全课小结:说一说这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简要小结。)

7的乘法口诀求商

1、通过学习,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题,学生抢答)

32×7

7×7×7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生探索新识,初步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分析、推理、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

怎样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具准备: 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复习旧知,为新课作好铺垫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小朋友,你们好,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到数学乐园去摘取金钥匙(出示课件数学乐园动态情景图),这把金钥匙在乐园的最里面,我们必须克服困难,经过几个关口才能到达,大家有没有信心?

2、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数学乐园的大门口啦,要进这个大门,得先过这一关!(1)(出示卡片)请把口诀说完整(对口令)()七 二十一

五()三十五 四()二十八

()七

十四()七 四十二

七()五十六

(2)你们的口诀说得真棒啊,现在看谁的反应快,能很快口算出老师说的题(老师说

56×7

1×7

30÷6 24÷20÷5

15÷

312÷4

提问:30÷6你是怎样想的?(引入新课)

(3)你们真聪明,数学乐园的大门打开了,我们一起进去吧。

二、引导迁移,探究新知

1、提供感性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A、数学乐园的大门打开后,小朋友在草地上采鲜花做花环(例题图),引导观察 B、4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说图意,(我们一共做了28朵花,每7朵扎成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扎成4个花环,每个花环有几朵?)探索讨论交流,再列出算式。C、让学生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师生评议,教师逐题板演。

7×4=28

28÷4=7

28÷7=4

D、引导同桌讨论:如果不看图,应该怎样利用前面所学知识来想商呢?(互相说一说)(板)列式: 口诀:四

二十八 想:四()二十八()七

二十八

想:4和()相乘是28 因为 四

(七)二十八 所以

28÷4=7

()和7相乘是28 因为

(四)七

二十八

所以

28÷7=4

2、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揭示课题

教师提问:计算这三题,都是想的哪句口诀?

教师:运用口诀,不但可以计算乘法算式的积,还能用来计算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的商。

这两道除法算式我们用的是几的乘法口诀来求商?(板书课题: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2、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教师小结。

(1)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第66页,完成书上填空。

看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2)引导思考:比较复习题与例题,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和学习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3)教师小结: 用乘法口诀求商,我们可以分三步来做:

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小朋友,你们累不累啊?那我们继续往前走吧,(出示数学乐园动态图的另一场景)(1)一只小鸟含着一组题飞出来

第5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第6题填写后让学生比较上下两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还有最后一关就能摘取金钥匙了(出示数学乐园动态图的另一场景),给学生鼓劲加油。开放性练习

请选用三个不同的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想得多(可写在课堂练习本上)你们真聪明啊!(集体评议后出示金钥匙的画面)老师祝贺你们摘取了金钥匙!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本领?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怎样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结合具体题目说,例如21÷7 要想:()七

二十一,因为 三 七 二十一,所以21÷7=3)

7的乘法口诀

一、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是多少?,怎样列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一七得七”是什么意思?2个7呢?

2、看着这张表格,你会编口诀吗?和你的同桌编一编

3、学生汇报编写的乘法口诀。师出示口诀,追问,你是怎么编出这句口诀的?

4、数一数共有几句口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板书:7的乘法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猜谜语 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蚜虫怕见它,棉花最欢迎。

2、出示七星瓢虫图,你发现了什么?

3、发现问题: 1只七星瓢虫背上有7个点,那2只七星瓢虫共有几个点呢?你是怎么想的?3只?4只?5只?6只?7只?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创编口诀

1、填表 七星瓢虫(只)1 2 3 4 5 6 7 观察表点数(个)

格:1个7

口诀)

5、看着自己编出的口诀,开心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开心。

6、读得真精神啊!好,现在给你1分钟的时间, 背一背这几句口诀,好吗?开始!

7、时间到!想一想,刚才背口诀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几句比较好记?

8、你觉得哪几句口诀不好记?谁能有好方法记住这句口诀?

9、每个同学都有自己记口诀的方法,其实按规律记口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仔细观察一下7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引导生观察、小结: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

10、掌握了这么多的小窍门,现在口诀就好记了。我们合作一下,老师说前面一部分,你们说后面一部分,好吗?(师生对口诀)

11、比比看,男生说前面一部分,女生说后面一部分。谁说的好

12、现在根据老师拍的节奏,说出7的乘法口诀,行吗?(2拍说一句)

13、看看你自己还有哪几句口诀不熟悉,再记一记。

(三)分层练习,拓展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2、看指针说口诀和算式:

3、出示七言诗:仔细观察这首诗中有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吗?这四句一共有多少个汉字?(生答:4×7=28)为什么这么列呢?师小结:象这样每句诗中有7个字的诗,叫七言诗.4、抢答游戏:一星期有几天?你能很快说出3星期有几天吗?你是怎样想的?5星期呢?4星期呢?7星期呢?

5、小明的爸爸去北京出差,走了3星期过2天,爸爸去了多少天?

进口米品质低,国产米能否激活? 篇10

2012年,国内稻米市场持续冷清,走货缓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低价进口米影响了国内大米市场,国内大米价格与国际大米价格形成了倒挂现象,因国内米价较高,2012年,中国每个月进口10-20万吨的大米,其中有70%以上是从越南购买的。那么厦门检验检疫局抽样检测进口大米的结果能否给国内稻米市场带来利好消息、打破持续冷淡的局面?

国内籼稻米价格稳中偏弱 市场冷清

据中华粮网监测数据中心监测显示,国内三级晚籼稻价格在2012年5月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收购均价为2713.85元/吨,在2012年11月11日创下近6个月历史低点,收购均价为2587.27元/吨,目前价格震荡略有上扬,2012年12月9日,全国均价为2604.62元/吨。晚籼米的价格走势与晚籼稻的基本差不多。可见国内籼稻米市场在2012年5月份开始,就持续保持冷清、走货缓慢的局面。就算是在国内新季中晚籼稻大量上市,籼稻米市场波动也不大。

目前,湖南长沙市场普通晚籼稻收购价133元/百斤,汨罗市场130-132元/百斤,株洲127-128元/百斤,价格呈稳中略跌态势;湖北仙桃米厂优质中稻收购价140-141元/百斤,武汉地区米厂晚籼稻收购价127-128元/百斤,稳中略跌;四川资阳中晚籼稻收购价142.5-143.5元/百斤,宜宾148-149元/百斤,达州130-135元/百斤,局部地区略跌。大米方面,湖南长沙晚籼米出厂价195-205元/百斤,汨罗200-208元/百斤,稳定;湖北仙桃优质中籼米出厂价230元/百斤,武汉地区晚籼米出厂价208元/百斤,价格稳定;安徽巢湖丰两优大米出厂价205元/百斤,早籼米192元/百斤,跌2元/百斤。

越南大米价格略跌 优势明显

据监测,2012年12月份越南破碎率10%大米的比11月底跌了20美元/吨。越南大米出口价格下跌,主要是因为需求疲软。贸易商称,越南冬春稻米收割工作即将开始,如需求仍未改善,那么大米价格仍将会进一步下跌。由于越南大米和巴基斯坦大米加上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后,价格仍远远低于国内大米价格,所以导致国内贸易商大量进口。11月中旬,越南破碎率5%大米报价与国内大米的价格差从上年同期的16美元/吨扩大到了164美元/吨。

同时,据越南九龙江三角洲农业部门称,由于扩大种植面积和三季丰收,2012年该地区的水稻产量约达2460万吨,同比增加了110万吨。

可以得出,短期内越南米价格可能仍有下跌的空间。同时越南粮食协会消息称,2012年前11个月,越南大米出口量达710.1万吨,接近2011年全年的712.8万吨,预计2012年越南大米出口量将创历史新高,达765-770万吨。越南大米在数量和价格上都比国内大米优势明显。

对国内稻米市场影响不大

从国家统计局11月30日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情况可知,全国稻谷种植面积增加240千公顷,达到3.0297万千公顷。国家稻谷平衡表显示,2010/2011年度、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稻谷结余量分别为200万吨、481万吨和500万吨。稻谷年度结余增加,市场供应充足。

由于低价进口米持续影响国内大米市场,导致大米走货缓慢,价格稳中偏弱,再加上“稻强米弱”现象持续存在,加工企业利润微薄,入市收购谨慎,部分小型加工厂已停产或是处于半停产状态中,也有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无奈之下将低价进口米与国内大米搀兑一起流通到市场。

上一篇:美化校园从我做起中学生国旗下的讲话稿下一篇: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