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春的教案(共10篇)
春的颂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理解“不甘示弱、艳丽、漫山遍野、五彩缤纷、追逐、生趣”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春风给大自然所送来的礼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春天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初步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导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
(1)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然后去查字典掌握。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取“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春风”为主线,按“地上—空中—水中”的顺序来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立体、绚丽多彩的春景图。
3.学习生字、词。
字:wāngānpīxuān
弯曲甘心披上宣传
líncuìdàizhú
来临清脆带鱼追逐
词语:
不甘示弱:不甘心显出比别人差。
艳丽:色彩鲜艳美丽。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五彩缤纷:各种色彩错杂繁复,形容色彩鲜艳繁多。
追逐:追赶。
生趣:生活的乐趣。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复习生字、词
二、提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述这美好的春天的?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春风是怎样唤醒沉睡的大地的?自由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把你的发现标上记号。读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全班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结合)
1.第二自然段(地上变化)
句1: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自己的活力。
句2:各种花朵也不甘示弱……紫的、黄的……
2.第三自然段(空中变化)
采用引读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春光里的小鸟、蝴蝶、蜜蜂愉快的心情,优美的舞姿。
3.第四自然段(水中变化)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清澈的小溪里,小鱼……一会儿像浸在水中的水墨画。
在读中体会小鱼、小蝌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四、总结拓展,升化情感。
1.默读全文,结合插图,想想春风,给大自然送来了什么?你眼中的春天还有哪些美妙的景象?
2.小组交流。
3.背诵有关段落。
4.学习课文把事物当人来写的方法,把你所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
春的颂歌
小草 新衣 各种花草 披上 漫山遍野 热闹
原野上 枝头上 小鸟 蝴蝶 蜜蜂 景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读、诵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我想让大家看两幅图片,请你说说其中哪一幅是描写春天的?(课件)生回答并说说原因
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古诗有没有描写春天的? 生:有。背诵《咏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春的消息》,(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
(二)听
1.请你们在优美的乐曲中听老师读这篇文章,好吗?(边放音乐边听)
2.小朋友,这篇文章美吗?生:美 师:想听老师再读一遍吗? 生:好的
师:好的,那我就再来给大家朗读一遍这篇优美的文章,你们可一定要认真听呀!(范读)
师:小朋友,老师在读文章时,仿佛感觉春天已经回来了,有谁和我的感觉相同?
生举手
师:好的,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在优美的乐曲中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吧!
生闭眼欣赏音乐
(三)读
师:小朋友,这么优美的文章你想读吗?生:想 师:那就请你拿起书,轻声的跟老师读,好吗? 生轻声跟读
师:好了,刚才听大家的朗读,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这篇文章,那就让我们自己轻声读吧!记住春天是悄悄来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也要轻轻地。
生轻声自由读
师:刚才听同学们的朗读,读的真美呀!那你愿不愿意在你的小组内给小伙伴们读一读呀!
生:愿意
师:在读之前听好老师的温馨提示:要有感情并且流利地朗读课文,其他小伙伴要仔细认真听。
生:小组内阅读
(四)品
师:相信你们在小组内都读了而且也听了别人的阅读,现在老师想知道有谁和老师一样喜欢春雨的?
生举手
师:请你来读读描写春雨的话吧!(课件)生读
师:你读出了春雨的细雨蒙蒙 生读 师:你读出了小雨洒落人间的欢快 师:还有谁想读?
每个人读春雨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师:在春雨的浇灌下,整整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听到春雨的“沙沙”声,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高兴
师:那谁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呢?(课件)生读
师:小草眼中新奇美丽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生读
师:你读出了蓝天、白云的快乐。生读
师:你读出了微风的轻柔 生读
师:你读出了雨丝的细腻
师:柳树在微风吹拂下,在细雨洗礼中,她的样子多美啊!(课件)作者是怎样形容柳枝的? 生读
师:柳树和草芽儿的对话(课件)谁能分角色读一读? 生读
师:你们读的真棒!
师:那么草芽儿的欢快谁来读?(课件)
(五)整体感悟
被春日的娇媚所诱惑,已经和好友说好了选一个好日子徒步17公里从单位走回家,目的是观光沿途风景和锻炼身体。昨天下午上完课,抛弃了常伴我的随身包裹,仅带相机手机和钥匙,穿运动衣装,着轻便球鞋,从学校出发。
第一个着眼点是西站街两边的绿化花木:平时坐班车时常被道路两边的各色花草吸引,忍不住啧啧称赞的同时很希望近距离一睹芳容,今天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走近她亲近她爱抚她,被她陶醉为她倾倒,享受因她的美丽带来的欢快心情。
第二个着眼点是田野里的果园:那一片片红的白的绿的花海绿海,是春天的名片。徜徉在这样的海洋中,看人面桃花,品落花无意,读绿肥红瘦,你能感悟生的可贵活的美好,你能抛开烦恼净化心灵,你能向真向善向美。
第三个着眼点是伟大的母亲河:占据了地利的优势,我们的一大半行程全是在沿着黄河观赏区修建的公路上行走,“曲径通幽处,天上活水来,峡路夹平湖,皆为人自开。”(呵呵,即兴自作五言诗一首题目叫‘徒步风景区沿黄公路有感’)路两边防风林带交错着挺拔的白杨和千姿百态的垂柳,与护路的翠柏构成一个丰富的氧吧,当你透过树干不时观望黄河时,总会有粼粼的波光点亮你的眼,驻足观望,落日下的黄河是一位丰满妩媚的少妇,成熟又韵味十足,美妙而令人神往。一条伟大的河!
第四个着眼点是友谊:有20多年关系了,相同的性别相同的爱好相似的体能相似的心地共有的过往共有的生活,甚至连毛病都相同,和这么个知己一路上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家国天下,鸡毛蒜皮,间或给亲人朋友打个骚扰电话言不由衷地送一些迷汤高帽,嘻嘻哈哈,悠哉悠哉!
第五个着眼点是拍照:17公里的路途在两个体育素质都属上乘的人的脚下消耗了三个多小时,这可都是拍照惹的祸吆。不过,永留一抹春色几片风景在现代化的器械上,对飞速而逝的时光来说却是一笔永恒的纪念,对不再年轻的我们来说也是一段永久的历史。我们失去了美丽的青春,又即将失去丰硕的中年,而这些留念在将来的时光中该是多么珍贵!
看!五颜六色的小花铺在草地上,像是一条长长的绿地毯上的美丽装饰;池塘里的小金鱼儿,正欢快的摇摆着自己的小巧的鱼尾;一些胆大的孩子们,爬上树,捡那最舒服的树杈,一个个卧躺着,倾听鸟语,闻闻花香……多么惬意!!!
春是春风的春。
暖暖的风拂过老人苍老的面颊,他们都笑着互传消息“呵呵,春天到了。”风吹过山谷,荡过小河,穿过树林,疾走而来,让你身心舒畅。春风把孩子们手里精致的风筝,一个一个送上蓝天,带去给蓝天的问候,带回给人们的快乐。
春是春雪的春。
刚才还是绿意盎然的时候,现在却下起了点点白色……哦!是雪……春天的雪,不比冬天的雪厚、密,但是却拥有着与它不同的趣味,让人看上去,眼前一亮。
春是春雨的春。
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突然间天空就下起了纷纷扬扬的春雨,你的心情会怎样?路边的小花、小草经过雨水的洗礼,变得更加妖娆、美丽,你,是否也被洗涤过了呢?
春是春天的春。
春风、春雪、春雨,是春天来临的基石,是春天来临的预兆。
我喜欢春天,我爱春天!!!
春天是如此的美好。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多姿多彩的季节,万物复苏,每个生物都有着自己的春天。茂密的森林是小鸟的春天;清澈的河水是小鱼的春天;牛毛般的春雨是树苗的春天……
——题记
森林里,走在那幽静的小路上,小鸟们唱着悦耳的歌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的美丽。路边的野花也显出了自己的一份姿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枝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不,那不是耀眼的光芒,而是闪烁出了春的美丽。
河边,鱼儿们兴高采烈地在清澈见底的水中互相嬉戏,互相玩耍。小草儿绿得逼你的眼,在风的吹动下,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桃树上的花儿红的好象是天上的朝霞,柳儿发了新芽,绿的似那草儿一般。
忽然下起了大雨,不过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如牛毛,像细丝,倾斜着下着,相当的`繁密。在模模糊糊的雾中,仍然可以看到逼眼的绿草。树苗们争先恐后地贪婪地吸收着雨水,想再长高一点。鸟儿们在茂密的枝叶下筑巢,纷纷躲进巢中躲雨,幼小的鸟儿被雷鸣时的声音吓得浑身发抖,老年的鸟儿赶紧保护着幼鸟,而“青春期”的鸟儿们不畏惧狂风暴雨,晴天霹雳,毅然地在空中玩耍,嬉戏。
不一会儿,雨渐渐地小了,天空渐渐地晴了,鸟儿们又活泼起来了,唱歌的唱歌,玩耍的玩耍。天空、大地、河水中正在玩耍的生物都开怀地笑了。
我望着晶莹的露珠,五彩缤纷的野花,活泼的小鱼,感受着春的怀抱,心中不禁随着春的飘动也舒畅起来。
3.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讲述故事。2.难点:理解本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颀长(qi)熹微(xi)寥寥可数liao呜咽(ye)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2)颀长:身量高。
(3)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4)熹微:目光微明。(5)悉意:全心全意。
(6)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
3.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 的生命。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 生的一个感人故事。
三、正课
1.提问: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讨论并归纳: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五自然段结束。2.提问:课文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交代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国年轻伞兵 的外貌、功勋。
3.提问:课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问:阅读课文,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讨论并归纳:
1)开头: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j个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 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
(2)发展:年轻伞兵遇到德国人的追捕,一个法国女人救了他,被德 国人发现,她的丈夫被德国人打死。年轻伞兵跑进了树林。德国人继续 追捕他,他又一次来到这个法国女人的房子。这个法国女人又一次掩护 了他。
3)结束:美国年轻伞兵获救。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 以重返部队。
5.请试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6.提问: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 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讨论并归纳;
1)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掩护 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女人。而 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
(2)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 感人。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 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7.提问:课后练习
一、l。
讨论并归纳:当美国伞兵第一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 国女人回答说:“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认为美国人是盟军,是来法国赶 走德国人,解放他们的。理所当然得到法国人的保护。当美国伞兵第二 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说: “哦,当然啦。快!”法国女人并没有因为第一次掩护了美国伞兵而牺牲 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还是一如既往地掩护美国伞兵。法国女人为 了和平,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包括自己亲人及自己的生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8.提问:课后练习
一、2。
气是拼命的勇气,但是法国女人的勇气是一种为了捍卫和平的信仰而 不惜牺牲的勇气。这种勇气更值得人们的尊敬和赞颂。9.提问:课后练习
一、3。讨论并归纳:“有福气”是说明这位法国女人值得世界爱好和平的
人们的敬重。她的信仰是捍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她懂得为了捍 卫自己的信仰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做出 了牺牲。
四、小结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女人为了掩护美国伞
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 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 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 农家跟前,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 们面对面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 直碰也不敢碰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 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 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 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1.“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这一注”指什么? 2.这位法国女人为什么“满脸苍白,泪眼模糊”? 3.他们为什么“面对面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 4为什么“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 5.“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内心的感情可能是()
这篇课文描写一位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前半部分以琴师和默默黑妞来衬托白妞的出场,后半部分才直写白妞的说书,采取的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种艺术手法。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厂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2.简介作品。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2. 接着,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嗦之嫌? 3.课文是如何描写和形容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的? 4.课文中有两处写听书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四、研习课文。1.侧面描写。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子;二是听书的人很多;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2)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共赏,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4)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烘托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5)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2.正面描写。
明确: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使读者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教学设计(b)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我国小说中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听觉形象的绝妙文字。文章写的是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描述演唱前的情景,其特色可概括为远铺近垫的烘托手法运用精妙;后一部分是描述演唱时的情景,其特色又可概括成巧妙地沟通视听间的通感,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因此教读本文,要指导学生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本文浅显易懂,不必过多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大型演唱会。但是听完后别人问起感受时,往往只能一味点头说:“好听好听!”却很难真正把其中的好处描述给别人知道,更不用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五色无味。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点技巧还真不行。为此,我们今天来学篇文章,专门学习怎样描摹声音的技巧。
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学们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自己试着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高谈阔论 说笑自如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 千回百折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四、课文分析。
1.分析前可先让学生听一段曲艺演唱,如骆玉笙的《重整山河待后生》,给学生一些直接的感受,好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王小玉说唱艺术的理解。
2.本文的主角是谁?依主角的出场与否,本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怎样分? 明确:主角是白妞王小玉。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1—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后一部分(5—8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时的情景。3.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
4.文章重点要表现的对象是白妞:花这样多笔墨写戏园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为什么? 明确:这是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不直接写白妞,而是通过写戏园、琴师、黑妞、听众来烘托白妞。这些段落也写得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了。
5.组织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6.在第一部分浓墨重彩作好铺垫烘托后,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直接写白妞呢? 明确:①出场;②演唱;⑧观众的评议。
7.请一个同学朗读白扭出场的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里哪句写得最精彩? 明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读这首民歌。
3.掌握“汉乐府”常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憎恨。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扩展资料:
一、乐府诗简介
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配制乐谱、收集歌词的专门官署,后人将汉代乐府机关所采编并演唱的诗简称作乐府。汉乐府最具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的部分是从民间搜集的歌词,我们所说的汉乐府,一般是指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的创作精神,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归结为八个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主要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这是一部收录乐府诗最为完备的诗歌总集。汉乐府中两篇最著名的五言叙事诗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和《陌上桑》,其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是长篇叙事诗。
二、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在艺术表现上的最突出特色,是叙事成分的增强。首先,汉乐府中出现了《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等完整的叙事诗,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其次,汉乐府中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很强的叙事性;这些诗歌往往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来即事即景进行抒情,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
(2)汉乐府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都对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很好作用。
(3)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
三、《陌上桑》三解
一曰《艳歌罗敷行》。《古今乐录》曰:“《陌上桑》歌瑟调。古辞《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篇》。”崔豹《古今注》曰:“《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於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乐府解题》曰:“古辞言罗敷采桑,为使君所邀,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与前说不同。若陆机“扶桑升朝晖”,但歌美人好合,与古词始同而未异。又有《采桑》,亦出於此。
四、关于《陌上桑》思想意义的讨论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作为传统的语文教材,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陌上桑》“阅读提示”)。
《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中是这样分析的:
“《陌上桑》采用戏剧手法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颇为深刻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女子,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本篇的主人公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全诗洋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
不能说这种分析毫无道理,但这样的分析毫无疑问是沿用了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左倾思想,站在“阶级”的高度,戴着有色眼镜,来审视作品的。如果我们摘掉有色眼镜,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上面的分析过于牵强,甚至自相矛盾。
第一,关于女主人公的身份。教材说“罗敷”是一位“少妇”有些武断。从诗中很难判断“罗敷”是姑娘还是少妇。尽管诗歌第三段中说“罗敷自有夫”,但那完全可以看作是“罗敷”拒绝太守求爱(或者斥责太守调戏)的托辞,不能作为判断其为少妇的理由。而从诗歌的第一段看,“罗敷”更像一位姑娘。“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非常的骄傲与自豪:“秦氏楼”出了这么一位美貌的姑娘,不仅是她本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如果换成一位少妇,感情上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正如现在的流行歌曲所唱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如果换成“村里有个少妇叫小芳”,还能流行吗?所以,愚以为把诗中的女子看作一位姑娘,更符合诗的本意,也符合民歌的传唱心理:人们更希望美貌的女子是一位待嫁的姑娘,而不希望她是一位名花有主的少妇。
至于教参说的“本篇的主人公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全诗洋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则纯属主观臆断。诗歌以罗敷的致词戛然而止,并无下文。作为一首配乐歌唱的民歌,至此已完成了对理想姑娘的塑造,也无需下文。但就诗歌本身而言,我们不能说她“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更不能说“结尾带有喜剧色彩”。如果允许合理想象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罗敷的致词是没有多少威慑力的。假如“使君”是一位谦谦君子,也许会就此罢休;如果是一位“荒淫无耻”的好色之徒(这种可能性很大),后果则不堪设想。所以,仅凭罗敷的一段致辞,就妄言她“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并断言“结尾带有喜剧色彩”,是缺乏说服力的,而且与上文“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的分析自相矛盾。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教参编写者们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习惯势力”影响,对作品的介绍往往不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客观的分析,而是根据“形势”的需要,把现时的政治思想观念和个人的态度强加在作品身上,贴上一些政治标签,使原作的主题思想、感情色彩、艺术趣味都走了调、变了味。而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也习惯于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把语文教学搞得僵化,生硬,干干巴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情趣和魅力。这就难怪学生讨厌我们的语文课了。时代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该是抛弃“传统思想”和“习惯势力”,还作品以本来面目、还语文教学以应有魅力的时候了。
薄见浅识,不知当否,请名家指教。
四、扩展阅读
陌上桑
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新课学习。
2.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正音正字
诓剔和面踉跄轻薄泥坯屯门答理
二、教读课文
1.提示与思考:课文节选了两场戏,每场戏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明确:第一场戏:喜儿除夕之夜盼爹爹回家的心情和杨白劳躲债回家后父女见面的情景。第二场戏:黄世仁软硬兼施,逼杨白劳以喜儿抵债。
2.提示与思考:这两场戏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恶霸地主利用地租、高利贷残酷压榨农民,逼杨白劳卖女儿。这两场戏中,杨白劳一家的贫困悲惨与黄世仁一家的花天酒地形成强烈的对比。
3.提示与思考:这两场戏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
明确: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杨白劳、喜儿以及地主黄世仁,其中杨白劳是最主要的人物
4.提示与思考:这两场戏是如何刻画杨白劳的形象的?
交流、讨论后明确:
(1)外出躲债仍挑着豆腐担子。
(2)买回三件年货。
(3)不敢坐、不敢喝茶。(4)下跪、哀号。
(5)疯狂地拦住穆(仁智)。
以上事件、行动表明,杨白劳勤劳、忠厚、善良,但他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他是在地主阶级长期压榨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
这些事件、行动是通过舞台提示、说白、唱词等表现出来的。
5.提示与思考:杨白劳的悲惨命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明确:以黄世仁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造成杨白劳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其根源。而杨白劳胆小怕事、逆来顺受又是其悲惨命运的个人原因。
三、归纳歌剧的特点
歌剧是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的歌剧只有唱歌,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有。歌剧除了人物、情节集中,戏剧冲突强烈这些一般戏剧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主要以演员的歌唱来表演剧情、塑造人物,歌词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能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唱段欣赏
欣赏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的对唱,体会两段对唱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字词
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熟练朗读及准确理解内容的能力
思想教育: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教学
重点
理解内容
主要
教法
讨论法
教学
难点
逐层论证的写法
主要学法
比较法
教具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论据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达成度归因分析及目标矫正措施
总第2页
时
间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教学
学生活动
阶段目标
及教学意图
复习字词及句子翻译
学习新课
一复习字词及句子翻译
二学习新课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④原因何在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②战争结果如何③为什么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6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学生回答问题
把握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写法
提问学生回答
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的理解修辞的作用
指名回答,其他人补充
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理解写作目的学生回答问题
把握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写法
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的理解修辞的表达作用
朗读
学生讨论
理解写作目
附:课堂检测
1,和“以君之力”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七里之郭B,域民不以封界之界C,亲戚畔之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事例,讲道理.B,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C,文章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D,孟子所说的“人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两个字概括),《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用课文中句子回答).11,将下面的内容译为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固国不以山溪之利.4,非人力所能掌握的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或条件,古人统称为()
A,天时B,地利C,人和D,道
13,对文中“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A,疆域固定震吓B,区域固守威吓
C,限制巩固震慑D,边界坚固威逼
14,“兵革”应理解为()
A,武装力量B,国防C,武装设备D,士兵
5,“得道者”应理解为()
A,得到道理的人B,得到胜利的人
【初中语文春的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 成语教案06-19
初中语文赤壁教案10-28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07-02
初中语文习题课教案07-03
回延安初中语文教案06-21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10-12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案05-27
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初中语文教案06-08
柳叶儿初中语文教学教案09-16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作文教案:作文修改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