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精选12篇)

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 篇1

关于XXX等同志职务任免的请示

中共临江市委组织部

根据工作需要经XX局党委班子研究建议对XXX等同志的职务作如下调整 XXX同志拟任XX局党办主任 XXX同志不再担任XX局党办主任职务。

妥否请审批。

1、XX局党委班子会议纪要、记录。

2、XXX同志的《干部任免审批表》

中共XX局委员会 200X年X月X日 200XXX号

关于增补调整党委党工委 委员的请示

中共临江市委组织部

1、根据工作需要经XX局党委班子研究建议增补XXX同志为XX局党委委员。

2、根据工作需要经XX局党委班子研究建议对局党委班子成员作如下调整 XXX同志拟任XX局党委委员 XXX同志不再担任XX局党委委员职务。

妥否请审批。

1、XX局党委班子会议纪要、记录。

2、XXX同志的《干部任免审批表》

中共XX局委员会 200X年X月X日

会议纪要的内容包括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出席会议人员、未出席会议人员及原因、会议议题、会议研究确定的意见。如有不同意见时要将各种不同意见如实写入纪要。

样式如下供参考。

200X第XX次党委班子会议纪要

时间200X年X月X日上下午

地点XXXXXX会议室

主持XXX 出席XX XXX 缺席在长春学习病假

议题干部问题

经过讨论与会同志一致同意提名同志为局党办主任人选免去同志局党办主任职务提名同志局党委委员免去同志局党委委员职务。

会议记录应摘录讨论干部问题的全部内容。样式如下供参考。

200X第XX次党委班子会议纪录 200X年月日 关于干部问题 XXX主持人

下面讨论干部问题请XXX汇报。XXX汇报人 下面我汇报一下对XXX等职务进行调整的建议。¨¨¨ XXX主持人 对XXX等同志职务进行调整的建议大家有什么意见请发表。XXX同意 XXX同意 XXX同意 XXX同意 XXX同意 XXX主持人 大家没有不同意见通

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 篇2

一、评聘分开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评”和“聘”作为两种不同的机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同时运转, 这是职称改革的新思路。首先评审机制和聘任机制是两种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机制。评审的目的是为准确聘任, 如果没有聘任, 评审就失去意义;同时聘任也必须以评审为前提, 只能在评审出来的有任职资格的人选中择优录用。其次评审机制和聘任机制是两种不同的、同时并存的竞争机制。评审是对学识、才能、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成果业绩的综合评价, 是以“水平”为尺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全面衡量, 必定选拔一批, 淘汰一批, 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向专业技术的深度发展。聘任是对人才的录用机制, 根据工作需要从有资格的人员中录用一批, 进而淘汰一批, 这是又一次竞争。聘任的竞争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 积极为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充分体现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一些人即使水平很高, 但由于身体欠佳, 或其他原因, 不能在岗位上积极为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就不应当享受上岗待遇, 就应当及时淘汰、解聘。最后评审和聘任是不同权力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评价。评审是由各专业专家组成的评委会, 对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工作能力的综合评价;聘任是基层单位行政领导的用人权。评审限制了单位领导的用人权, 要求他们在具备相同任职资格条件的人选中择优录用。评审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聘任却包括着基层单位领导人的各种感情因素, 人为色彩。聘任是一种双向选择机制, 既有行政领导的用人权、聘任权, 也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拒聘权。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这种评价机制与聘任机制相分离的评聘分开制度非常有必要。

1、建立评聘分开制度, 将任职资格的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 有利于建立多种激励机制, 便于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有利于专业技术队伍的稳定发展。评审是专业技术深度学术水平、业绩成果的竞争, 有利于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发展, 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创造性的贡献。聘任制有利于随时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即使水平提高, 不好好干工作照样可以不聘或解聘。

2、建立评聘分开制度, 实行社会化、行业化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 有利于确立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权威性与统一性。在首次职改中出现的所谓的职称贬值, 主要是由于未实行行业化评审, 同一专业性质的任职资格未由同一评价机构评审, 各系统、各部门自行一套, 标准参差不一, 竭力向低水平参照, 从而导致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贬值。

3、建立评聘分开制度实质上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内在的必然要求。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认定的、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或任命, 评审委员会是学术组织, 它主要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衡量, 经它评出来的人行政领导不见得全部聘用, 这样就存在着评审与聘任的脱节。为此要先有任职资格, 然后在其中反优聘任, 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内在要求。

4、实施评聘分开制度, 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的不良习惯, 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要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 就是创造这种良好社会环境中的主要环节。可以按实际能力、贡献、水平, 解决在工作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的老同志、老专家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问题, 对他们一生的业绩、水平、贡献作出公正的、客观的评价, 让他们能心情舒畅地退居二线, 这样就会空缺出许多一线的专业技术重要岗位, 年轻力壮的同志就可以补上去。

二、评聘分开的几点好处

1、以保证评聘人员的质量。

评资格, 是对被评人员达到某种水平的确认, 如“德、识、能、勤、绩”的认可, 也有一定质量要求, 如组织、协调、思考、决策能力等。

评聘合一, 则上述质量要求的差别, 一般体现不出来, 易出现顾此失彼、忽视某一方面的质量;评聘分开, 使职务“资格”与胜任“职务”得到不同的体现。而且, 在经过严格筛选的人中选择评聘, 自然就保证了质量。

2、可以废除职务终身制。

废除终身制乃是职称改革的目的之一。评聘合一, 决定了任职资格和职务不能分离。要解聘职务, 就得伴以任职资格的取消。但实际上任职资格取消了, 其任职资格 (或某种水平) 依然存在。因此, 与任职资格联系甚密的职务也就难以解聘了, 废除职务终身制就成了一句空话。评聘分开, 由于取消了任职资格与职务间的必然联系, 解聘职务无需取消任职资格, 这使岗位进出渠道易于疏通, 体现了职务终身制的废除。

3、可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

强化竞争意识, 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履行职责也是职称改革的目的之一。而评聘合一的客观结果却与此相悖。特别是一些年轻同志, 不可能参与高层次的任职资格的竞争。专业技术人员一旦评聘上某一职务, 尤其是高级职务, 就犹如到达长跑终点, 无需努力, 竞争意识自然消失。若评聘分开, 则任职资格的评定, 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或续聘都存在着竞争。因此, 专业技术人员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 无论是高聘还是低聘, 都不得不尽心尽力地工作, 他们竞争意识必然强化。

三、评聘分开的实施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 是一项艰巨繁杂的工作, 应精心研究、谨慎从事, 做好以下工作:

1、严格开设职称评定系列, 确保职称评定质量。

专业技术职称不仅有知识性、专业性, 而且有严肃性、法规性。因此, 职称系列的开设应由国家审查和控制, 成熟一个, 批准一个。不仅要看其是否有雄厚的基础知识, 系统的专业理论, 而且要看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在严格开设职称系列的同时, 制定明确的考核评定标准和办法, 确保评定质量, 防止出现范围不清, 标准不明, 人人要职称的局面。

2、加强宏观比例限额控制。

职称评定是根据条件标准进行考核确定, 不受指标数额限制。但作为专业技术职务, 则受其比例结构岗位设置的限制。在目前进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 国家根据各部门的人才状况、工作任务统一下达专业技术职务宏观控制指标。这一作法在实行评聘分开工作中尤为重要。第一, 国家根据我国的科技发展规划及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分配专业职务数额, 控制和调整各部门各地区的人才分布结构和比例, 保证重点部门用人。第二, 通过下达宏观控制指标, 要求各单位在比例限额内设置岗位, 利于建立岗位责任制, 防止因人设岗等现象发生。

3、加强职务职称分类管理。

关于举办“二奶节”的请示报告 篇3

当前,我市经济飞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婚姻领域,很多腰里有几个钱,良心大大坏了的男士已经不再满足一个妻子的束缚,色胆包天的在外面包养了二奶。一批脸皮非常健康的女性仗着年轻漂亮,不顾社会舆论的谴责,顶着满脸唾沫星子,冒着脊梁骨被人戳断的危险,勇敢的加入了二奶的行列。我们应该为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鼓掌叫好。

二奶者,为家里有妻子,而又包养其他女人之特殊称谓也。古时皇家称妃子,官宦人家叫妾、姨太太、小老婆,等等,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就通称为二奶了。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为了提升吴山市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我市经济的新跨越。同时也为了提高二奶的社会地位,促进包二奶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拟于阴历的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生日那天,举办吴山市首届“二奶节”,理由如下: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包养二奶者,必然是兜里有几个臭钱的“成功”男士,不管钱的来路如何,总之,只要有钱的人来多了,经济就上去了。广大的二奶女士们,以其柔媚的身姿,青春的氣息,吸引各路腰缠万惯的男士,像苍蝇逐臭一般前来,一些爱慕虚荣的女士,本着唯财是嫁的宗旨,义无返顾的投入大款的怀抱,她们为吴山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对二奶们不计名分的牺牲精神大加褒扬。

二、领导工作的需要。我市的很多领导干部,改革开放的意识很强,官职换了,房子换了,车子换了,老婆也想换了。打破领导妻子终身制的问题就提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胡乱抓,抓出了成效。许多青春靓丽的女士,纷纷进入这些官员的藏娇屋。领导们上午坐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子转,下午围着桌子转。辛苦一天,晚上能享受漂亮二奶的星级服务,第二天,能够以更加萎靡不振的精神投入新的工作。

三、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需要。当今的中国社会,一个地方要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知名度的提高和形象的提升是必需的。吴山市既不靠山也不靠海,没有著名的名胜古迹,历史上也没出过非常著名的人物,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和绅大舅子二表哥的丈母娘家在市南的胡家庄,文化部门说这样的关系太远啦,起不了作用。一个小小的平原县级市,怎样才能扩大知名度,只能依据本地特色。根据吴山市洗脚城、洗头房多,很多官员和大款都包养二奶的特点,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拟举办吴山市首届“二奶节”。目前这是国内仅有,世界也无的独特节日,必将对我市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产生积极影响。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二奶节”期间,我市形象大使潘金莲女士举办《最爱西门庆》专场演唱会,把气氛推向高潮。

总之,首届“二奶节”的举办,必将使吴山市的形象带来新的提升,由原来顶风臭百里一跃而臭万里,从而实现臭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成为世界包二奶者的乐园。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办好这个节日,请领导批复。

中原省吴山市委 市政府

中国褒姒遗族委员会吴山分会

中原不要脸协会吴山分会

猴年马月狐狸精日

(摘自《小品文选刊》 图/春鸣)

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 篇4

苏政发〔2011〕93号

省政府关于王荣平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经研究决定:

任命王荣平同志为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任命李国华同志为省公安厅副厅长;

任命王立平同志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任命王正宇同志为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任命周福莲同志为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

任命王鲁宁同志为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巡视员; 任命黄佩华同志为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巡视员,— 1 —

免去其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免去陈尧同志的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职务; 免去杨时云同志的省农业委员会副巡视员职务。

二○一一年七月十六日

主题词:人事任免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 篇5

【发布文号】文人发(1995)54号 【发布日期】1995-12-04 【生效日期】1995-12-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机关

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办法》的通知

(1995年12月4日文人发(1995)54号)

现将《文化部机关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文化部机关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现文化部机关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根据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关规定,结合我部机关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部机关(包括党群、派驻部门)局级及其以下国家公务员职务的升降、任免。

第三条 职务设置:

(一)领导职务:副处长、处长、副司(局)长、司(局)长。

(二)非领导职务: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助理调研员、调研员、助理巡视员、巡视员。

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是实职,但不具有行政领导职责。

第四条 职务升降、任免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和党管干部;

(二)公开、民主、平等;

(三)注重工作实绩,优升劣降。

第二章 职务升降

第五条 晋升各级职务的人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勤政廉政,能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尽职尽责,熟悉和掌握相应的业务管理知识和政策、法规,身体健康。其中晋升领导职务的必须具有胜任领导工作的政策理论水平、组织领导能力和五年以上工龄及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晋升各级职务人员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晋升职务人员,必须为近两年年度考核连续优秀或近三年连续称职以上者。

(二)晋升科员、正副主任科员职务的,应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晋升局级、处级职务的,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晋升领导职务的,还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三)晋升正局级领导职务的,需任副局级职务三年以上;晋升副局级领导职务的,需任正处级职务三年以上;晋升正局级非领导职务的,需任副局级职务五年以上;晋升副局级非领导职务的,需任正处级职务五年以上;晋升正处级领导职务的,需任副处级职务两年以上;晋升副处级领导职务的,需任主任科员职务三年以上;晋升调研员职务的,需任副处级职务四年以上;晋升助理调研员职务的,需任主任科员职务四年以上;晋升主任科员职务的,需任副主任科员职务三年以上;晋升副主任科员职务的,需任科员职务三年以上;晋升科员职务的,需任办事员职务三年以上。

(四)晋升职务必须符合国家公务员职务回避制度的规定。对晋升领导职务的人员,应当按规定进行任职培训。

第六条 晋升职务必须在核定的职数限额内,按规定的职务序列逐级进行。个别年度考核连续三年为优秀或在本职位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者,可越一级晋升或适当放宽资格条件的限制。

第七条 受行政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解除行政处分后,晋升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

第八条 在部机关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又不宜转任同级其他职务的,予以降职。被降职人员,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实绩突出,新年度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且符合任职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晋职。

第九条 对升职和降职人员,按照规定相应地调整其级别和工资档次等待遇。

第三章 职务任免

第十条 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根据其工作表现、资历、学历,视不同情况正式任职。

(一)符合任职要求并能履行相应职责的军队转业干部,可按原职级任职。

(二)从院校毕业学生录用到部机关:

1、中专以下学历的,试用期满在本岗位工作2年后任办事员;

2、大学专科学历的,试用期满在本岗位工作2年后任科员;

3、大学本科学历的,试用期满后任科员;

4、双学士(包括研究生班)学历的,试用期满在本岗位工作1年后任副主任科员;

5、硕士学历的,试用期满后任副主任科员;

6、博士学历的,试用期满后任主任科员。

上学前参加过工作的,试用期满后视其情况任相应的职务。

(三)从企、事业单位录用到部机关:

1、录用前在原单位属管理人员的,可按其待遇确定相应职务;

2、录用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可任主任科员;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视其资历等情况,可分别任副主任科员、科员或办事员。

第十一条 从企事业单位选调到机关拟任处级职务的人员,试用期为三个月,试用期满且符合任职条件的,应在本司局处级职数限额内,正式任职。

从其它部门国家公务员中选调的人员,试用期为一个月,试用期满且符合任职条件的,可按原职级正式任职。其中属处级职务的,应占所在司局处级职数。

第十二条 凡因职位转换、升降等其它原因发生职务变化的,应重新予以任职。

第十三条 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一人一职,不得在企业和营利性事业单位兼任职务。

第十四条 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免职:

(一)经组织批准离职学习期限超过一年的;

(二)自费出国留学的;

(三)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

(四)因职位转移、升降等其它原因职务发生变化的。

第十五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职务自行免除,不再办理免职手续:

(一)受到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

(二)受到行政撤职或开除处分的;

(三)被辞退或按自动离职处理的;

(四)因机构变动失去职位或调离部机关的;

(五)死亡的。

第十六条 公务员被免职后,应在直接行政首长主持下及时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第四章 任免程序

第十七条 局级职务的任免,由人事部门根据部党组指示及领导职数,对拟任免人员进行考察,提出考察意见,报部党组、部领导审批,并按有关规定向中央备案。

第十八条 处级职务任免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人事部门根据各司局的处室设置、处级领导职数及非领导职务比例限额,公布职位空缺情况、所空职位任职条件和推荐范围等。

(二)各司局根据人事部门提供的情况,采取个别谈话、召开民主推荐会(由司局领导、办公室负责人、司局党组织和所空职位处室的有关人员参加)等方式进行差额推荐任职人选,并填写《民主推荐拟任处级职务人选意见表》①和《职务任免审批表》②(一式两份)报送人事部门审核。

(三)人事部门对各司局民主推荐的任职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审批,并办理任免手续。其中正处级领导职务的任免,人事部门在审批前应征求其所在司局主管部长的意见。

① 略。

② 略。

第十九条 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任免,人事部门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及任免条件,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处级以下职务的任免工作,一般结合年终和年中考核在每年上半年的三、四月份及下半年的七、八月份进行。

第二十一条 公务员担任不同层次领导职务的最高任职年龄,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文化部人事司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年六月二十三日印发的《文化部机关处级行政领导职务任免的暂行规定》和****年十一月十二日印发的《文化部机关非领导职务升降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 篇6

【发布文号】哈政干〔2007〕9号 【发布日期】2007-09-03 【生效日期】2007-09-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郭立杰等同志任免职务的通知

(哈政干〔2007〕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政府决定,任命:

郭立杰同志为市供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副局级);

舒 强同志为市供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王铭和同志为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列王荣前);

张晓光同志为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华文润同志为市建设委员会副巡视员;

夏德斌同志为市房产住宅局总工程师;

徐 福同志为市水务局副巡视员;

李国刚同志为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巡视员;

吴向阳同志为市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试用期一年);

石永林同志为市建设委员会副巡视员;

赵永利同志为市房产住宅局副巡视员;

刘新闻同志为市交通局副局长(试用期一年);

陈 烨同志为市城市规划局总规划师(试用期一年);

王纯祉同志为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试用期一年);

鲁晶华同志为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试用期一年);

颜世春同志为市财政局副局长(试用期一年);

司卓英同志为市财政局副巡视员;

王铭奎同志为市水务局副局长(试用期一年)。

免去:

舒 强同志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职务;

王铭和同志市供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张晓光同志市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职务;

华文润同志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徐 福同志市水务局副局长职务;

王广懋同志市供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宝亚军同志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职务;

刘传新同志市经济委员会副巡视员职务。

特此通知。

二ОО七年九月三日

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 篇7

一、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 即是将侦查和起诉两个部门的职能, 在打击职务犯罪的旗帜下有机统一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 将审查起诉工作的一部分时间和内容前置到和侦查活动同步进行, 做到边侦边审, 既体现互相配合, 又注重互相制约, 形成查处职务犯罪的侦、诉合力。其基本任务是, 通过整合检察资源, 加大职务犯罪查处力度, 通过实现协调配合与监督制约的有机统一, 实现质量、效率与效果的有机统一, 巩固和确保反腐败成果。

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刑事犯罪的侦查活动是为有效地追诉和打击犯罪, 这与公诉权的目的不谋而合, 而在以审判为中心的现代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 起诉居于上位, 侦查应为起诉服务。职务犯罪的侦查更是如此。检察机关的职能部门必须紧紧围绕追诉和打击职务犯罪这个核心目标去开展工作。同时, 职务犯罪侦查权与公诉权作为同属于检察权的具体权能, 都具有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性质。因此, 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二、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检察机关实施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 就是要在检察机关内设各部门之间形成统一的整体, 发挥检察机关的整体优势, 以提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整体能力。实施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应对新《律师法》实施的挑战, 新《律师法》强化了律师的调查取证权、会见权和阅卷权, 加强了律师查明案件事实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律师介入案件的时间大大提前。按照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流程, 公诉部门接触到案件时已经侦查终结, 在需要对案件事实举证的前提下, 对案情的了解和把握却滞后于辩方律师, 为此, 必须要强化侦诉一体化的职能。二是实施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 能够有效解决职务犯罪案件查办过程中各部门配合不够、相互制约不力、诉讼效果不佳等问题。三是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是加快检察业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需要,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

三、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的运作方式

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是一种长效机制, 有别于以往的公诉提前介入和个案引导。具有自身独特的优越性, 笔者建议应将其扩展到所有职务犯罪案件。实施过程中, 公诉部门应以“证据把关”为核心, 指导侦查人员收集固定证据。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

(一) 建立健全通知介入制度。

侦查部门对于已立案侦查的案件, 要及时通知公诉部门。公诉部门接到通知后, 及时确定合适人选办理案件, 视情提前介入, 合理确定介入的时间、范围和广度。

(二)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对法院判决的案件进行总结分析, 特别是判决书中没有认定的, 要分析原因, 查找不足, 并在以后的案件中吸取教训;对办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个案进行讨论和研究;对一体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协商解决。

(三) 办案互推联动。

一是在侦查阶段, 公诉部门办案人员在接到自侦部门通知后, 迅速对案件材料进行审阅, 围绕起诉标准, 及时提出补充、固定、完善证据的建议, 引导自侦部门侦查取证。二是在审查起诉阶段, 公诉部门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新证据、作出的新辩解, 及时与自侦部门通气, 在其协助下进行补证, 如对先前认定的事实、罪名进行修正, 公诉部门办案人员要及时与侦查人员进行沟通, 征询其意见。三是出庭公诉前, 公诉部门应充分听取侦查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集思广益, 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出庭方案。在案件开庭时, 公诉人员应通知侦查人员旁听庭审, 对于被告人受刑讯逼供、诱供等辩解, 侦查人员应出庭作证, 直接支持公诉。四是开庭后, 及时将判决结果反馈给侦查部门, 对法院认定事实和证据再分析, 总结经验, 提升能力。

四、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严格依法进行

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必须在严格遵守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要严格遵守程序法规定, 在办案中不得进行诱导性讯问, 要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利, 严格依法办案。

(二) 正确处理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职务犯罪侦诉一体化并不是侦查部门和公诉部门合署办公, 不存在主次之分, 而应统一服务于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法律各自开展检察业务, 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制约性, 不能相互替代。起诉部门提前介入的程度和方法要合理界定, 坚持合法性原则, 相互配合到位而不越位。同时要充分体现检察监督作用, 以检察监督为基础开展一体化工作, 以一体化为载体开展检察监督工作, 切忌抛开监督搞一体化。

(三) 防止僵化运作一体化机制。

侦诉一体化是机制创新, 而不是体制改变。运用形式、提前介入时机、引导侦查方式等因案而异, 要注重效果, 不应只注重形式。侦诉各部门应增强一体化意识, 主动有效地提高一体化的实际效果。

笔者所在检察院在推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同时, 实施侦诉一体化, 大大强化了惩治腐败查处职务犯罪的力度。今年以来, 按照这种办案机制办理的10件自侦案件, 均在两个月内侦查终结, 有4件一个月内侦查终结, 10件案件均在20日内完成审查起诉工作提起公诉, 没有一起退查案件, 起诉率由原来的80%上升到100%。

参考文献

[1]葛冰.侦诉一体化范围应扩展.检察日报, 2008-4-25.

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 篇8

一、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始终围绕着“职务与级别”的不同功能与权重展开

从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分别于1956年、1985年、1993年和2006年进行了四次大的改革来看,每一次改革都始终围绕着“职务与级别”的不同功能与权重展开。

1956年,建立等级工资制,突出了“级别因素”,工资结构只设置了级别工资一项。但是,由于工资待遇主要依赖于级别,而级别多年甚至几十年不变,提职务也不能相应提升级别和待遇,从而导致公务员“职级不符、劳酬脱节”。

1985年,建立结构工资制,这一次改革取消了级别工资,突出了“职务因素”,设置职务工资模块,使公务员的工资与本人的职务、责任和劳绩相联系。但是,由于职务工资所占比重过大,资历的因素所占的比重太小,工资待遇主要依赖于职务的晋升,在实际运行中又暴露出职务功能过强,不能体现同职务不同资历人员的差距和不同岗位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官本位”意识。

1993年,建立职务级别工资制。这一次改革恢复了级别工资,工资结构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工龄工资。其中,职务工资约占40%,级别工资约占35%。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国家工资政策外自行出台了一些津贴补贴,使基本工资在工资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加上这些津贴补贴大多按职务发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级别工资在提高工资待遇上的作用。

2006年,建立职务和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这一次改革吸取了前三次工资制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工资结构设置为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两块,并进一步加大级别工资比重(约占基本工资的60%),同时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使基层公务员在职务晋升受限制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晋升级别提高待遇。但是,由于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尚未建立,级别与待遇挂钩的政策未能及时出台,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大多仍按照职务发放,导致目前级别工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上述4次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可以看出,职务和级别的结合与并行,是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公务员工资既不能完全依赖于职务,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级别。

二、“职务与职级并行”相关问题分析

职务与职级并行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二者权重如何确定?如何避免职级回归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职级到底与什么挂钩?这是大家十分关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1.职务与职级并行,名义上是“调工资结构”,实际上是“调工资水平和工资关系”。

无论是1993年工资改革重新设置级别工资,还是2006年工资改革加大级别工资的比重,特别是这次提出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名义上是工资结构和工资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实际上是通过调整工资结构来调整工资水平和工资关系,为了解决基层干部职务“天花板”现象和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旨在通过调整工资结构来达到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进而调整不同层级公务员的工资关系的目的。

2.我国目前“公务员级别=年资”,职务与职级并行,如何避免回归“熬年头”和“大锅饭”?

为什么我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总在职务与级别、“大锅饭”与分配不公、“官本位”与“熬年头”之间打转?原因之一在于“职务≠职位,级别=年资”。 职务≠职位,相同的职务,不同的职位,不同权利、责任、义务和贡献,必然导致分配不公。级别=年资,必然导致熬年头,导致大锅饭。

1993年、2006年的级别工资,虽然综合考虑了职务、任职年限、工作年限等因素,但实际运行中基本上还是按照年头和资历来确定级别。目前,大家已经开始反应:国外公务员工资日渐注重绩效,而我国的公务员工资却在走回头路,如果下一步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工资制度中职级依旧等同于年资,那么必然会导致“大锅饭和熬年头”,导致劳酬不符。因此,如何根据干部的德才表现来综合考虑职级,是下一步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工资制度的关键所在。职级≠年资。目前地方进行很多类似的探索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如,2005年湖北枝江市国税局的改革,在职务晋升之外,为普通公务员开辟了一条职级晋升的“绿色通道”,让公务员在升官无望后,同样可以通过出色的工作享受到较高级别的待遇。该局对干部职工的能力进行分级,全局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三类设置能级,每类从高到低设置七级,对干部进行能力素质考试、工作业绩考核和资历评价,并量化打分,对达到分数线的人员进入相应能级,而不是简单地靠熬年头来进入相应的能级。

3.我国目前“公务员的职务≠西方公务员的职位”。职务与职级并行,如何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

职务与职级并行,增强职级功能,主要是将有关经济待遇的分配,由原来的与职务挂钩向与职级挂钩转移,这样做的理论依据何在?是否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首先,我国目前“公务员的职务≠西方公务员的职位”。我们不能将我国的职务分类与西方的职位分类等同。一般认为,分配上与职务挂钩,就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其实,我国目前所谓的与职务挂钩,是与行政级别挂钩,同一职务层次,拿相同的报酬。如:一个县长和一个国家机关的处长,二者职务相同,但是职位的权责差异很大,二者却享受相同的工资待遇,明显不合理。按职位和岗位分配,是世界各国的通常做法,但我国职务层次的区分,不是按职位分类的原则,即根据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等来划分,而主要是根据权力关系和在科层制中的地位来确定,如县长和国家机关的处长,从按劳分配的角度看,不应是同一个层次,在西方的职位分类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这两个岗位,划为同一个职级。可见,我国的职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职位,职务分类不等于职位分类,同一职务层次,其劳动价值不完全一样,按职务层次进行分配,只能部分体现按劳分配,完全按职务进行分配,是将按劳分配简单化,并不完全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其次,现行的按职务分配,将劳酬关系与责权利关系混为一谈。按劳分配是从分配角度看,“劳”和“酬”要一致,一个岗位或一个人付出的劳动时间越多、劳动难度越大、劳动技能要求越高,其获得的报酬就越多;责权利统一是从责任履行角度要求的,所负责任越重,相应地应有更大的权力和利益,尽管这里的“利益”是与责任和权力连在一起的,但按劳分配并不完全等于按责任和权力分配,二者的角度不同,“劳”的范畴是责任和权力包容不了的,而职务是责权利的结合体。所以按职务分配并不等于按劳分配。

第三,如果将职级设计为职务、能力、资历和贡献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则比职务更能全面体现一个人的劳动贡献。按职级分配,特别是将职务与职级结合起来或者并行,与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挂钩,能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符合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职级如何设计和界定才能弥补职务体现按劳分配因素的不足,当职务不等于职位时,职级如何体现职位的特点和贡献的大小。

nlc202309032322

4.职务=职位或岗位(责任、绩效、贡献),是各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各国确定公务员工资的依据时,往往对职位(各国普遍遵守)、责任(美国、英国、加拿大)、工龄(日本、德国)、学历(日本、德国)等因素的作用高度重视并有不同的侧重。目前,绩效奖励和宽带工资正成为各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连最注重年功贡献的日本也开始逐渐改革年功序列工资,更加注重职位的责任与绩效。因此,我们应遵循各国公务员工资确定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真正弊端所在来改革制度,而不要走回头路,或左右摇摆。

5.职级 & 待遇?职级应该与哪一些待遇挂钩?

职级的功能强弱,主要体现在与有关待遇(包括经济、政治待遇等)的联系上。职级与待遇挂钩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工资待遇模式。即职级是公务员的工资等级,其功能主要在工资中体现,不反映在行政级别和其他待遇方面。可以在工资中增加职级的比重,或者将职级工资作为工资的主体部分。二是经济待遇模式。即职级的功能不仅在工资中体现,而且在其他经济分配领域体现,成为物质分配的主要依据。包括住房、医疗及各种补贴等,以职级为基础进行分配。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职级的功能,改变完全按职务进行物质分配的模式,从而形成新的激励导向。但职级的确定和晋升,要有更严格的条件,不能简单地按年资晋升,否则将助长熬年头、不思进取的风气。三是所有待遇模式。即职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经济待遇的分配上,还表现在政治待遇领域,包括开会、看文件及公务员的荣誉等级评价等方面。使职级成为干部管理的基础,体现在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职级的高低是干部身份地位的基本标准。这种模式,将职级与职务一道,作为干部管理的基本要素,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产生重大影响,改革的力度大,但只要设计得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干部人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构想

1.构建干部职务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拓宽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现行制度下,公务员的成长发展、物质待遇的改善主要与职务特别是领导职务挂钩。因此,对广大公务员来说,职务晋升才是真正的晋升。所谓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官本位”,就是这种制度造成的结果。从全国来看,92%的公务员职务层次在科级职务以下,只有8%的公务员是副处级职务以上。依靠职务晋升来提高公务员的待遇,难以调动广大中低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因此,应通过创新级别设置,在职务晋升之外,开辟一条职级晋升的渠道,确立“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增强对公务员的激励作用。

根据我国行政体制的特点和公务员管理的基本规律,适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要求,将干部的职务管理要求和干部成长需要统一起来,实行科学的职务分类,合理确定职级范畴,增强职级的功能,理顺职务和职级的关系,形成职务和职级双向激励、有机结合、运作有序、管理规范的职务职级体系。构建干部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拓宽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现行的干部职务和职级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改变单一的职务本位制度,实现职务和职级的适度分离,使职务主要体现干部工作中的责、权、利,具有特殊性、变动性和横向的可调整性;使职级体现干部的年功、资历和业绩,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单向递进性;以此推动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让每个干部都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各享其禄,各安其位。

2.完善职级晋升制度,探索根据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晋升职级的相关政策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干部职级晋升制度,探索依据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晋升职级的相关政策。

第一,关于职级晋升时间的问题。1956年的等级工资制,工作人员晋升级别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定期升级。每年定期评级一次。凡是有显著成绩的,可以升级。二是不定期升级。工作人员提职务后,原级别在新职务等级线以下的,适当提升级别;原级别在新职务等级线以内的,根据所在单位同职人员工资水平的情况,可以提升级别,也可以不提升级别。虽然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对级别的晋升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实际执行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实现。其实,既然职级是作为个人的品位因素来定位的,应根据品位的规律,主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确定职级,每个人达到一定的条件和资格,通过了一定的程序就可以晋升,可以不受职数限制,不搞全国统一的晋级。至于多少年具备晋级的资格,主要根据职级层级的数量和公务员职业生涯设计来进一步测算。

第二,关于职级晋升途径的问题。职级主要体现综合素质,职级的晋升要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包括能力、资历、业绩、贡献、德才表现等。也就是说,只有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晋升职级。一要突出业绩、突出贡献,这样与待遇挂钩,才是合理的。应将公务员的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同晋级制度结合起来。二要突出能力,职级不能单纯成为年资的标志,否则职级起不了上述代表公务员等级的功能,要将公务员的培训制度和能力建设结合起来,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才晋升职级,同时通过建立职级制度,促进公务员的能力建设。三要兼顾年功,可将年功作为职级晋升的基础,即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限,才具备晋级资格,但能否晋级,还应从能力、功绩等方面综合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直接晋级进行奖励,“功以授爵”自古亦然。至于职级的晋升是否与职务相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职级首先要与职务相连。因为职务是人的能力责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它与职级在对人要求的构成要素上有重叠之处,如职务也要求能力强,德才表现好等,因此职务提升,可以反映人的品级的提高,相应提高其职级是合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职级的晋升不能完全取决于职务,主要基于如下原因:一是职务有职数限制,一个机构,只能是一正,不能是数正,而职级主要从个人条件来衡量;二是担任同一职务同一职务层次的人员,个人素质能力有差别,通过职务不能分出高下,只能通过职级来体现;三是职务与职级挂的过紧,容易真正体现并行的理念。

3.稳慎实施,逐步推进

职务和职级问题,在干部管理和行政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改革和完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必须稳慎实施,分步推进。

第一,职级与部分待遇挂钩、有条件挂钩:尽快出台级别与工资等待遇适当挂钩政策。按照中发〔2006〕9号文件的规定,厅局级副职及以下职务层次公务员,在任职时间和级别达到规定条件后,经考核合格,可以享受上一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生活待遇。这项政策有利于缓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矛盾,稳定公务员队伍。为此,2006年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明确提出实行级别与工资待遇适当挂钩。目前,新的工资制度已经运行近三年,级别与工资等生活待遇适当挂钩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基层公务员反映强烈。因此,需要尽快出台级别与工资等生活待遇适当挂钩政策,增强级别在工资分配中的激励作用,更好地体现向基层倾斜。

第二,职级与全部待遇挂钩、直接挂钩:借鉴军队工资制度,职级与职务完全对应。以任职多少年来决定享受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待遇,仍然是官本位思想作怪,仍然把当官作为晋升的主渠道。可借鉴部队工资制度,部队工资制度包括职务、军衔和军龄工资三结构。其中,军官、文职干部的职务工资一一对应,如技术9级享受副团待遇。

第三,完全并行:职务与职级分离并行。这是建立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前提。工资制度改革首先必须是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只有将公务员管理分为职务序列、职级序列,公务员管理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工资制度改革才会有基础和支撑,否则,工资制度的改革将会流于形式,因为工资制度的改革无法承载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职能,也无法率先单兵突进。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后,长期从事收入分配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本论文获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职务任免决定 篇9

根据地理信息工程院《关于姜东兴等同志拟任党内职务的请示》(鲁国土测地信工院党发〔20xx〕4号)的意见,经研究,同意下列同志担任党内职务:

姜东兴同志任地理信息工程院第一党支部书记;

贾 夙同志任地理信息工程院第二党支部书记;

赵 飞同志任地理信息工程院第三党支部书记;

刘振军同志任地理信息工程院第五党支部书记;

黄 军同志任地理信息工程院第七党支部书记;

曹广航同志任地理信息工程院第四党支部副书记;

赵云昌同志任地理信息工程院第六党支部副书记。

以上同志原党内职务自然免除。

免去:

杨德同志原第二测绘院党总支委员职务;

张伟国同志原第一测绘院五分院党支部书记职务;

陈瑞聪同志原第一测绘院三分院党支部副书记职务。

特此通知。

中共xx省国土测绘院委员会

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 篇10

领导干部职务任免公文写作技法探究

领导干部职务任免公文的写作虽然篇幅不长,词句不多,但若把握不准,仍然会出错.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职务任免与任免职务、免去职务与自然免去、机构调整与职务任免、机构名称与职务级别、公文中的其他用词.

作 者:刘正坤 LIU Zheng-kun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湖南,益阳,413000;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长沙,410205 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年,卷(期): 30(6) 分类号:H05 关键词:干部   职务任免   公文   写作技法  

关于部门人事任免的通知 篇11

XXXX有限公司

XX人字【2018】XX号

关于XX部XX职务任免的通知

公司所属各部门:

针对公司XX部的发展现状,经公司研究决定,作以下人事任命。任命XX为XX部经理,负责XX部全面管理工作,直接向XX总经理汇报工作。

任命XX为微信部主管,负责XX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向XX经理汇报工作。此次任命与公司XX部相关,望全体员工知悉并予以支持配合,确保公司XX部工作更顺畅高效地执行!

以上任命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XXXX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 2018年5月31日

主题词:人事任命通知

抄送:总经办

关于职务任免的请示 篇12

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社会和国家事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就目前情况看,这项职权的行使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对党管干部和依法任免的认识不到位。由于法律对人事任免的程序未作明确规定,在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的结合上容易出现偏差。人大工作是一项程序性要求极高的工作,而人事任免工作的程序性要求更为严格。一般来说,人事任免工作要经过党委推荐、“一府两院”提名、常委会决定三个阶段。从人大常委会内部工作来说,也要经过党组研究、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和社会公告三个阶段。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认为既然是党管干部,党委提名推荐的人选,特别是一些重要职位的人选,党委组织部门都作了严格的考察,又经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人大理应无条件接受,否则就是没有贯彻党委意图。加上人大任免时对干部人选缺乏充分了解,表决的依据主要来自组织部门提供的文字材料,往往是党委提名的干部基本都能顺利通过,久而久之,人们心目中自然会把人大依法任免单纯看作“橡皮图章”,“履行法律手续”。在进行人事任免表决中,只注重了和党委保持一致,而忽略了依法办事。

二、任免前对被任命干部调查了解不到位。党委在向人大常委会推荐人选时,往往是在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很短的时间,甚至一两天前才向人大常委会通报。这样,常委会审议时仅凭提请人对拟任干部的简略介绍,这些材料一般比较笼统抽象,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有关人选的全貌,常委会组成人员很难对拟任干部有全面的了解,表决时难易作出准确判断。

三、人大机关自身建设与任免权的充分行使还不适应。一是没有固定的人事任免机构设置,难以系统地、经常性地搞好人事任免和监督。虽然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了人事工作委员会或人事(代表)工作办公室,但其工作开展没有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工作方式、方法受局限,难以发挥在任前考察知情、任后跟踪监督的作用。二是人大自身活力不足。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主要是从党政等机关领导岗位上转来的,虽然有相当部分领导干部德高望重,也能自始至终尽职尽责,但最终难免给人一种“人大是老干部的安置机关”的形象,个别干部会因此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准退休”的情绪,工作热情不足,使得人大常委会工作缺乏活力。因此,在任免工作上“顺其自然”,谁也不得罪;在人事监督上,认为自己是“过来人”,也工作不了几年,“多栽花少栽刺”不必要与人为难,形成任免走过场,监督缺乏力度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关系。向国家权力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是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维护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要组织保证,也是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体现。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要求。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既存在差异,又有共同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虽然在形式上不同,但其本质和用人标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挑选合格的公仆。要实现二者的统一,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一方面人大常委会在行使人事任免权时,要充分尊重和相信组织的推荐,充分理解党委的意图;人大党组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确保党委意图的实现。另一方面党委要按照宪法、党章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凡属法律规定由人大常委会任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般不要提前对外公布,更不能未经人大常委会任免就提前到职或离职;对多数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同意的人选,不要硬性要求人大常委会通过;对人大任免的干部不要频繁调动。

二、完善人事任免程序。

1、加强对拟任人员的任前了解。对拟任人员的了解权(知情权),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人事任免权的前提。任前了解不是直接考察干部,这一点中央有明确规定。《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地方党委向地方国家机关推荐领导干部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指出,地方人大常委会“不要设立考察干部的专门机构,也不宜采取组织、人事部门那种考察干部的方式去直接考察干部。”但“需要了解由它选举或决定的干部的情况,可以要求负责推荐干部的党组织或提名人介绍,也可以通过审议工作报告、视察工作、依法质询等方式进行。”在人事任免过程中,首先是提请任免人名单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人大常委会,保证人大常委会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拟任免人员情况,不搞盲目表决。其次是要搞好拟任干部的任前调查。其具体方式,一是常委会派人参加党委组织部门对拟任人员的考核;二是人大常委会派人到拟任人员所在单位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也可以逐步推行拟任干部公示制度,由组织部门或人大常委会在任命前一定期限内向社会公布拟任人员名单,征求群众对拟任人员的意见,并对检举揭发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三是要求拟任人员作供职报告或述职报告,了解其过去的工作情况和今后的打算;四是对拟任人员作必要的法律知识考核。对调查和考察中发现有重大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的,可以建议提请机关撤回提请或由主任会议决定推迟任免。其三是要搞好任免前审议。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提请任免的机关要详细介绍拟任人员情况,在此基础上人大常委会参与调查、考核的人员要报告调查情况、法律考试情况或公示结果,对于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要求提请机关或拟任免人员作进一步说明。在审议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评价干部,是成绩不夸张,是问题不回避、不扩大,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拟任免人员的德、能、勤、绩。

2、严格人事任免程序。一是党委推荐的人选至少要提前半个月交人大常委会,给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的酝酿时间。二是要发挥主任会议的作用。对党委提出的人事任免方案,主任会议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对拟任人员的人大意识、法律意识、廉政意识、服务意识、宗旨观念进行调查了解。如果认为拟任命对象情况不清,或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反映拟任命对象的问题,主任会议应责成常委会的有关工作机构进行调查和核实后,再决定是否提交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三是要给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充分的酝酿审议时间。四是要慎重表决。五是举行颁发任命书仪式,实行人大任命干部宣誓就职。这样,可以增强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的法律观念、人大观念和公仆意识。

三、加强对人大选举和任命干部的任后监督。加强任后监督,是新时期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的重点。

一是述职评议要经常化。述职评议是人大常委会在人事任免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干部任后监督形式。但有些地方的述职评议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评议面不宽,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应使述职评议经常化。即在每次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评议若干名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命的干部,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命的干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自觉接受其监督。

二是跟踪考察监督。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可以通过参与“一府两院”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工作,旁听他们的会议,以及召开座谈会、民意测验、素质测评、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人大任命的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实绩、依法办事的情况等,并将此作为今后任职、免职、撤职的重要参考依据。

上一篇:行政管理学习计划下一篇:迎新杯篮球赛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