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重建方案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宗祠重建方案(精选8篇)

宗祠重建方案 篇1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重建宗祠实施方案

祠堂是族人供奉、祭祀祖先,弘扬祖先功德,激励后世裔孙奋发向上的神圣这地,为历代人们所敬仰。然而,我XX宗祠开基始祖宗祠,由于1959年双山水库修建,毁于水淹之中。

为弘扬我XX族人敬祖爱宗的优良传统之美德,使之发扬光大,代代相承,一九八0年间,附近属XX宗亲曾先后多次联名发出倡议修复XX宗祠,但因诸多因素制约而未能实现。

如今进入二十一世纪,崱公子孙繁衍兴旺,人才辈出,且又欣逢太平盛世,举国上下共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XX年X月XX日,XX公司董事长XX召集XX县XX氏崱公后裔与祖籍地XX县XX镇XX村楼下小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重建XX氏宗祠之大计,为保证这一宏愿顺利的实现,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主持重建工作。

(一)成立重建XX宗祠筹备理事会,并刊刻“重建XX宗祠筹备理事会”公章壹枚。筹备理事会由总顾问、顾问、理事会长、理事会成员组成:

总顾问: XX 顾问: XX 理事会长:XX

理事会成员:XX、XX、XX、XX、XX、XX。

总顾问负责接受家族人的咨询,提出方案实施全过程的建议。顾问主要负责提出口头或书面的有关自己了解的家族资料。理事会工作职责:定期召开筹委员全体会议,掌握建祠工作进展,对建祠工作作出部署以下安排:

1、宣传工作任务:做好建祠的宣传发动工作,搜集整理汇总建祠的有关资料。撰写、印发各类文稿、会议文件、方案、祠堂志、名人录、《光荣册》、功德碑文等。

2、财务工作任务:建立财务帐目,制定财务制度,按有关规定报支各种费用;收集各族(房)捐资款;做好各种大型会议、活动的后勤工作。

3、审计工作任务:审核财务帐目和收支单据以及审批手续是否合法有效。

4、设施施工工作任务:负责联系工程施工图纸的设计、审核工作,编制工程预算,组织好工程招投标工作,监督工程施工质量。

5、联络调查落实各地XX家族的鸿丁数,加强各地联络沟通,及时掌握各地捐资时展情况,收集省内外有关名人资料,做好外地来宾接待工作。

(四)各地的XX家族设立筹办小组,自行组织人员做好本地捐资收取工作,并由本地推选联络员1-2人,联络员负责与理事会联络,提供有关名人的各种信息资料,参加筹委理事会各种会议。

二、建祠的规模及预资金:

(一)规模及预算资金:

1、祖祠的建筑采用钢筋、水泥、砖混结构,当前建筑风貌(图样可参照),建筑面积约为658平方米(宽16.85*长39米),预计每平方米造价:1800元,约计120万元;

2、附属建筑:厨房,膳厅等约为1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约500元,约5万元;门楼、围墙、石狮、水电设施、绿化等约为10万元。

3、场地面积1400平方米水泥硬化;土方7000方。场地造价约为15万元。

4、纪念册、功德碑及其他不可预见费约为15万元。

以上预计总费用约为165万元,正式预算待图纸、规划等完成后方可确定。

三、资料筹集的方案与措施:

重建XX宗祠的资金来源主要靠XX家族全体成员捐资和赞助,办法如下:

(一)捐资:

1、凡参加本资建祠之各支宗亲且居住在农村,按鸿丁(男丁以及独生女)每丁捐资底线为100元以上;居住在县、市级城镇以上之宗亲,每丁捐资底线为200元以上。

2、除按第1条鸿丁捐资外,要求一般公职人员每人捐资底线1000元以上;副科级干部每人捐资底线2000元以上;科级干部每人捐资底线3000元以上;县团级(或相当于县团级)干部,每人捐资底线5000元以上。经商办企业都,根据各自规模大小,经营状况,原则上捐资底线5000元以上;地厅级以上干部,每人捐资底线6000元以上,有高级职称的文教、医疗、科技等人士按相应行政级别捐资,多捐不限,上不封顶。

(二)赞助:

1、欢迎社会名流、企业家、成功人士、家庭殷实都在捐资的基础上自愿赞助,数额不限,上不封顶。

2、欢迎X姓女士踊跃自愿捐资、数额不限。

(三)措施:

1、所有捐资、赞助人士、不论男女芳名均载入《光荣册》,使后人永记功德,并红榜公布。

2、个人捐资(赞助)5000元以上;其一寸免冠玉照一并上《光荣册》;20000元以上者,《光荣册》内书其简传,简传人个自备。个人另行捐资10000元以上,一律从捐资金额大小排名上《功德碑》。

3、个人捐资(赞助)5000元以上者,赠从《光荣册》一本。5000元以下者,如需《光荣册》留念,先行在理事会登记,以成本价购买。

四、经费收、支的有关规定:

(一)各地的XX家族指派专人在理事会领取专用收款收据,自行组织人员负责收取捐款,并向捐资者(赞助者)开具《重建秀川宗祠收款专用收据》,该收据一式三联,收据使用完毕后,存根及记帐联交回会计、财务入帐。

(二)统一差旅费报支标准与报支手续,所有票据的报支均应有经手、验收或证明人,理事会长签字后方可报支入帐。

1、理事会派出人员的差旅费报支标准,本县境内每人每天补助伙食费30元;外省、外县每人每天补助伙食费30元;特区每人每天补助伙食费50元;住宿费、交通费据实报销。

2、由理事会召集的有关会议,其出席人员的交通费、伙食费、外地参会人员的住宿费由理事会报销。

3、理事会的办公费用据实报销。

4、各地XX家族收集的捐款,赞助款,自XX年XX月XX日起,每季或每月结算上缴财务,以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

本方案经XX年XX月XX日“重建XX宗祠”宗亲代表会正式通过,在此之前所发出的宣传材料与本方案有抵触的地方以本方案为准。本方案自XX年XX月XX日起施行,本方案发到各地XX家族负责人、联络员、理事会全体人员每人一份,以便宣传贯彻。

帐号:XXXXXXXXXXX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xx支行 户名:XX

重建XX宗祠筹备理事会

公元XX年XX月XX日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宗祠重建方案 篇2

关键词:影响因素,设计方案确定,一般程序

引言

随着区域性高速公路主骨架的初步形成, 总体交通环境大为改善, 而原有干线公路网的使用状况趋于恶化, 尤其是其桥梁状况更为严峻。原有桥梁受当时设计、施工、管理技术水平及材料供应、社会环境等影响, 设计荷载等级偏低、结构形式及施工工艺水平落后;而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交通量持续增长、重载车比例不断增大、超载现象严重, 导致其严重损坏, 使用寿命急剧缩短,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路运输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亟待拆除重建。而其设计方案确定较新建桥梁过程复杂, 影响因素复杂。

1 影响因素

1.1 原有桥梁结构特点:

原有桥梁大多数为中小跨径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梁结构, 设计荷载等级低、伸缩及支撑装置容易破坏、受力状态不良, 行车舒适度差、通行能力较小, 不利于养护维修;另外, 墩台较多, 阻水面积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泄洪能力。

1.2 原桥位地形对桥型、建筑高度有决定性的限制;水文水利条件对桥梁及其防护设施具有客观要求。

1.3 原有公路线位限制桥位的改变:

原有公路线形受各方面限制不宜变动, 而桥位本身的变化势必引起桥头引道变化, 增加设计难度、占地、拆迁等不利因素;或易引起车辆通行不畅。

1.4 桥位地质条件的影响:

原有桥位的地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桥梁的墩台及其基础尺寸和结构形式;而桥头填土及地基经多年沉降、固结, 已基本稳定, 有利于重建桥梁。

1.5 桥位处交通流性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交通量的大小、构成决定桥梁的荷载等级及横断面结构。社会经济环境是指桥位两侧及其附近的村镇区划分布和经济性质及发展水平等状况, 影响纵向过桥交通流及引道区段的横桥向交通流的性质和形式;同时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及其合法要求会对桥梁的施工组织设计提出较高要求。

1.6 原由桥梁档案资料的影响:

公路桥梁档案资料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水文地质资料缺失或不准确, 设计文件、施工过程记录、竣工图纸等不够齐全、详尽, 与实地量测不符, 大中修记录及图纸资料缺失严重, 参考价值不大;而且影响对原桥情况的全面掌握, 特别是隐蔽工程的位置及情况等, 严重影响桥梁基础的定位设计和施工, 容易引起设计变更。

鉴于以上因素的影响限制, 桥梁拆除重建方案的确定程序与新建有所不同。

2 设计方案确定的一般程序

2.1 调查搜集资料:

设计图纸、竣工图纸、大中修历史记录;交通量现状调查, 周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水文气象资料;有关施工队伍技术、设备、管理水平、建设材料市场供应状况;路网中长期规划, 大中修改扩建计划等。之后, 进行整理归纳, 并初步分析有关资料对桥梁设计方案的影响方面和影响程度。

2.2 桥梁通行能力分析:通过交通量分析与预测, 确定桥梁设计荷载等级、横断面布置形式。

2.3 现场勘测:

勘测历史洪水位, 河床冲刷情况, 量测勘察原有桥梁的孔径及各部尺寸及地质水文资料, 并与历史资料核对, 以确定真实的地质水文资料。

2.4 水文、水利验算:重新验算局部冲刷线、设计流量、设计洪水位, 确定最小过水断面。

2.5 桥梁结构方案确定:

在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及计算的基础上, 确定适宜的上下部结构形式, 以下就具体确定过程进行简要陈述。

3 桥梁设计方案确定

3.1 桥面宽度确定:

原有桥梁桥面宽度较窄, 结合公路的中长期规划及交通发展预测结果重新确定, 以使路桥通行能力与交通量增长相匹配, 人行道的设置则根据人流量的情况确定。

3.2 孔径确定:

原有桥梁孔径一般为6-16米的多跨简支板、梁结构, 墩台及板块数量较多, 施工过程烦琐、工期较长、投资不经济, 重建时宜采用较大跨径, 但也不宜过大。首先, 原桥址桥头引道纵断面调整程度对桥梁建筑高度限制性较强;其次, 施工技术难度较高, 施工队伍选择范围有限, 单桥的工程规模较小, 一次性大型机械设备投入成本高, 因此跨径不宜过大。建议采用较大的中小跨径, 一般为旧桥跨径的1.5-2倍为宜, 建筑高度增加量及其影响小, 施工技术难度一般, 利于小型施工机械的使用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减少一定的桥墩数量, 降低总成本费用, 增加过水断面, 利于桥梁使用环境的改善;在确定墩台位置时, 采用较大一级跨径有利于避开原有旧桥墩, 减少拆除费用。

3.3 桥墩位置确定。

桥墩横桥向位置基本不变, 主要确定顺桥向位置, 宜结合孔径布置综合考虑。原桥基础, 特别是桩基础拆除困难, 因此重建桥墩位置以布置于两相邻原桥墩基础之间使新桥墩施工不受影响为原则。对于桩柱式桥墩, 原桥竣工图纸等档案资料完整、经检测状况良好时, 可以考虑利用, 既通过验算在原桥桩基之间及两侧设置补强桩, 再在新旧桩基上设置承台的基础形式;或老桥墩为双柱式且其桩基础难以利用, 可以采用三柱式, 既中柱桩设在原桥两墩柱中间, 另外两桩柱设于原桥墩柱两边。

3.4 桥台位置确定。对于原有桥台基础

为扩大基础的桥台, 在原桥台基础埋置深度较浅、拆除容易并且工程量不大、施工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宜完全拆除, 并将新建桥台置于原桥台处;原桥台基础埋置较深, 拆除较为困难、工作量大、施工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重力式台可以保留作为新建桥台的挡土墙;其他轻型桥台可拆除至不影响施工, 桥台顺桥向位置于原桥台背离河道一侧适当距离设置, 以不影响桥台施工和孔径布置为原则, 宜采用桩基直接帽梁的形式, 可以减少基坑开挖量和桥台加宽的设计难度及充分利用原桥台及桥头填土的稳定性。对于原有桥台为桩基础桥台的位置确定和形式选择参照前述桩柱式桥墩的处理方式。

3.5 上部结构形式确定:

根据工程规模、现场施工环境等具体情况选择现浇或预制结构, 一般小规模、较大跨径、建设条件允许, 宜采用预制结构, 否则采用现浇结构;根据孔径布置情况、耐久性要求, 确定上部结构形式, 一般单孔跨径在13米及以下的, 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结构;单孔跨径16米及以上的, 宜采用预应力结构;考虑行车的舒适性、桥梁结构的发展趋势、技术水平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采用连续结构更为适宜。

3.6 下部结构形式确定:

桥墩台的结构形式尽量采用轻型墩台, 不仅受力状态良好、节省建筑材料、建设速度快、工程造价低;地质条件良好, 可以采用扩大基础。在墩台及其基础的形式选择时, 仍以适用性为前提, 主要考虑上部结构形式和地质、水文情况。

3.7 防护措施确定:

根据水利、水文计算结果, 确定桥位处及上下游的河岸、河床的防护措施;特别重要的排泄洪河渠, 应结合水利部门的综合治理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情况下宜在桥位处及上下游一定长度的河道内进行浆砌片石全铺防护, 并设置截水墙、跌水等, 以避免或减少水流冲刷, 特别是避免由于新旧墩台基础并存而导致的其间局部冲刷的增大, 以提高桥梁的防洪、抗洪能力和使用安全性。

4 结束语

本文所述公路拆除重建桥梁结构形式的确定, 仅针对公路旧有的中小跨径桥梁的拆除重建而言, 一些观点皆为个人工作看法, 不足之处请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王今朝, 袁迎春.中小跨径桥梁常规上部结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 2006-04-25.

岭南宗祠修缮记 篇3

“我跟秋明联合起来是两票,如果再能说服村长,三票对一票,事情就由我们说了算。”陈钊承是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石一村的陈氏宗祠“善世堂”执行委员会委员,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修缮行动的发起者,他们两个80后为善世堂倾注了感情,希望工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善世堂”有近500年历史,其修复工作得到陈氏族人热烈响应。而古老的宗祠还未修缮,以其为根基的力量已经默默发挥影响力,达到各方利益、意见的平衡。

如今,在珠三角一些工业化城镇,以祠堂为依托的公共空间正在形成,逐渐显现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自治的另一种可能。

无法忽视的宗族力量

2011年4月,热心公益的陈钊承怂恿同村好友陈秋明一起,参加了广州市“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随后的文物保护行动小组会议,传递出“保护文物,从身边做起”的理念,这让陈钊承联想起与自家一墙之隔的“善世堂”。

陈秋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也是后来才逐渐了解到,镇里的陈氏宗祠原来大有来头。

“善世堂”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大堂中间的“善世堂”漆金牌匾,相传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所题。祠堂内俯拾即是的石雕、木雕、砖雕等,都极具价值。

但是,因为年久失修,善世堂损毁严重,现状堪忧,不得不大门紧闭,与外界隔绝。陈钊承和陈秋明重修祠堂的初衷,完全是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

这注定是一个大工程。在掂量了自己的有限资源之后,他们抱着忐忑心情,挨个走访了石楼镇陈姓人口分布最广的石一村委、石二村委、赤岗村委,希望能得到陈氏族人的集体支持。

陈钊承、陈秋明并不是最早念修祠堂的陈氏后人。2001年,从石楼走出的港澳同胞回乡祭祖,曾筹集资金37万元,修葺了陈氏宗祠善世堂的门头。

然而,与单纯保护文物的动机不甚一致,大部分主张重修祠堂的陈氏族人,有着自身考量。

“不管是大老板还是当官的,就算从外国回石楼,只要是姓陈的,都会认祠堂。”60多岁的村民陈荣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大家对修祠堂都很热心。

经过一番游说,重修“善世堂”成为石楼的一件大事。陈秋明说,没想到两个年轻人的冲动会引起全镇重视。

2011年11月,石楼陈氏宗祠(善世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善世堂”委员会)正式成立,从全镇推选出30名理事。其中,60岁以上成员10人,四五十岁的中年成员15人,剩余5名理事皆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年纪最大的名誉会长陈俭文,已有90余岁。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老中青三代人一起干。”陈秋明说,以善世堂委员会的名义,很快募集到1000万元的修缮资金。

在广州南郊的半工业化小镇,百年宗祠依然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

失败的“权力操控”

不过在祠堂修缮工程紧锣密鼓的冲刺关头,陈钊承做了一个“小动作”,悄悄打电话给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自我揭发”。

陈钊承对市文广新局派来的专家说:“甬道不符合设计方案,希望能给他们下发整改通知。”他告诉本刊记者,按照自己的设想,祠堂修缮应该“修旧如旧”。在与同族长辈的角力中暂落下风后,他不得已“出此下策”。

秘密筹划试图操控整个修缮工程的陈钊承,没料到宗族的制衡力量如此强烈。

原本以为会最费周章的资金问题,反而没太让人发愁。“善世堂”委员会成立没多久,陈俭文的儿子陈昌——番禺一家钢结构公司的老板,主动请缨为剩余款项包尾。

一应费用支出,设计了严格的制度予以约束。他们在石一村委内部成立财务小组,对修缮资金专项管理。详细的账目开支需经委员会审定,并定期公布。

为确保万无一失,在村委会外部,另外又从委员会中挑选7名成员组建财务监督小组,监管财务小组。

财务机制设计无懈可击,日常管理机构则被做了“手脚”。

由于“善世堂”委员会人数较多,频繁召集全体会议并不现实,陈钊承以发起者的身份,利用大家时不我待的心理,“伙同”陈秋明草草成立了“善世堂”修缮执行委员会。

为了取得合法地位,他们还拉上族中叔伯陈鸿业、村干部陈灿强加入执行委员会,但将人员控制在4名。

孰料,坚定的“盟友”陈钊承与陈秋明之间最先出现罅隙。双方不仅在一些决议中产生分歧,而且两者处理与长辈关系的方式方面,一个“坚持自我”,另一个则更为机动灵活,“统一战线”不攻自破。

陈钊承说:“他说我是老顽固,我‘骂’他墙头草。”

执行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中,陈鸿业是村中叔伯们利益的代表,对自己的意见非常自信。

在甬道修复问题上,叔伯们坚持用地砖的理由是,红石材料比较稀缺,耗费大量功夫采购会延误工期。而且红石没有地砖平坦,老人家经过时也会滑倒。

在执行委员会占有关键一票的陈灿强,对长辈们的意见敬重有加,并没有陈钊承设想的那么好争取。

至此,两个年轻人精心布局的“一言堂”破灭了。

组织机构的自我纠错

随后,就连四人主导的权力架构都没能维持多久。

由于石一村委会已经具备严密的财务制度,财务监督小组的工作重心也一点点偏向具体的修缮业务中。

最近,7名财务监督小组成员也列席执行委员会会议,并参与讨论。“差不多就是半个执行委了。”陈钊承说。

与此同时,“善世堂”委员会的成员由30人扩充至50余人。对宗族内的事务,拥有终极裁定权。

到了2014年9月,执行委员会在祠堂仪门牌坊修复的问题上再次争执不下。1971年秋的一场台风,将仪门牌坊完全刮倒,至今颓垣残柱。

陈姓后人决定在仅存的台基之上,重塑有着华丽石雕的三层斗拱。但是鉴于年代久远,施工单位担心基础不牢固,建议用钢筋水泥对台基进行加固,再行施工。

台基是珍贵的文物,到底该不该拆解加固?这一次,陈钊承反而与陈鸿业的看法相同,觉得应该保存原有台基的完整性,“能不拆,就尽量不拆”。

后来,文物专家鉴定后认为,台基之上要架起几吨重的牌坊,假如质地不够坚硬,就存在安全隐患,陈钊承的立场随即转变。“专家都这么说了,我也赞成拆了加固。”

陈鸿业是当地的“活字典”,石楼的历史掌故他都如数家珍,视善世堂为生命,始终坚持自己保护祠堂旧物的立场,丝毫不肯妥协。

2014年10月,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执行委员会只好把仪门牌坊议题,拿到“善世堂”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投票表决,最后超过半数理事投了赞同票。

至此,大势已去的业叔仍然坚决反对,但委员会授权施工单位对仪门牌坊的基座强行拆装加固。

一怒之下,陈鸿业自动退出了执行委员会。时至今日,陈钊承仍然对自己曾经与长辈之间发生的“不愉快”表示歉意。但他又补充道,现在没有哪股力量可以操纵全局。

岭南小镇的公共空间

与番禺毗邻的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也有一座陈氏宗祠,围绕祠堂修缮也曾展开激烈博弈。令人意外的是,祠堂修葺一新后,陈氏宗祠管理委员会这一组织却保留了下来。

白坭的陈氏宗祠管理委员会一共有19名委员,7名常委会委员,除了负责人依族例世袭之外,任期均为三年。逢年过节在祠堂举行的醒狮、千叟宴、慈善捐款等集体活动,皆由他们组织。甚至一些邻里矛盾、民事纠纷,绝大部分也能够妥善解决。

白坭陈氏宗祠管理委员会委员陈达荣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筹集经费、财务管理、组织活动等日常事务交由常委会主持,牵涉到动用较大笔资金的项目,则必须经过19名委员投票决定。而事关整个宗族大事的议程,就要召集村民代表、村中父老共同协商、讨论。

“当然是吵吵闹闹,父子俩都拍桌子。”陈达荣说,自2011年祠堂重修后,陈氏宗祠管理委员会已经完成首轮换届。期间,诸如乒乓比赛、粤曲表演、书法、象棋,这些乡村父老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也频频组织起来。后来,歌咏协会、曲艺协会、书法协会等工作室,也在祠堂内的场地上陆续成立。

如今,祠堂成为全镇人气最旺的公共场所。

活跃的陈氏祠堂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社会工作局常务副局长何远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基础上,他们主动牵头引导,推动陈氏宗祠发展成为了白坭镇富景社区的基层党建新基地、村民议事决策中心、社会组织孵化新基地、乡村文化活动中心。

“他们组织活动,效果要比我们好很多。”何远明说,白坭陈氏宗祠已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示范点。

经历过文革“破四旧”等政治波动,一度担心重修祠堂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陈达荣,心头悬着的石头落地了。

他说:“祠堂是一个载体,社会再怎么发展,都需要这样一个地方。”

族谱里的自治规矩

白坭陈氏一族流传下一本体例完整的族谱,详细描述了历史上的宗族治理运行模式。

自明朝到民国的26代族人,都被记录在案。族谱的一、二卷,还专章记载繁文缛节的族规民约。这些训诫家法包括:报公录、族规条例、嗣记、家相礼长考、家礼、族产等。

在白坭陈氏族谱的管理架构里,“宗子”为长子长孙世袭,“族长”由推选产生,“家相”掌管处罚权、“礼长”掌管族规、祭祀。而族规同时规定,这几位家族“长老”不能掌管钱财。

“这几位权力大,没人管得住,如果管钱容易出问题。”陈达荣说,宗祠还设置了专职掌管钱财的职位,但为了避免滋生腐败,由族人轮流掌管,每年就要换一人,比“长老”们的三年任期要短。

“这就是权力的平衡,属于老祖宗的古老智慧。”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陈永杰曾帮助白坭陈氏宗祠将族谱转化为简体字并分章断句。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宗族治理模式曾在岭南地区广泛施行。

在番禺石楼善世堂自发形成的权力架构中,陈俭文与“宗子”的地位相对应,陈鸿业、陈树明则扮演着“族长”的角色。乃至自我纠正后的组织框架、监督机制,皆神似族谱中的描述。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陈忠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新时期下,传统祠堂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化转型,政府看待祠堂的眼光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广大华南地区,如果对这股力量合理利用,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基层治理的成本。

微妙的平衡

业叔出走后,石楼陈氏一族德高望重的陈俭文亲自出面,请来“办事能力强”的陈树明充当救火队员,主持大局。

自述当过学校教导主任、酒店经理、工程队队长的陈树明60多岁,性格直率,善于组织协调,加入执行委员会之后,修缮工程骤然提速。

不过纷争并未结束。与陈鸿业相对保守的作风大相径庭,陈钊承发现雷厉风行的明叔“喜欢换东西”。“一个什么都不能动,一个又什么都要换新的。”陈钊承介绍说,在祠堂拖廊刷漆的问题上他们再生分歧。

陈树明认为刷新漆较为合理,可以营造闪亮的效果,而另一方则觉得应该刷旧漆,以便保护拖廊上的木雕花纹。

但是,这次不用出动全体善世堂委员会,执行委成员的权力就能得到有效节制。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将拖廊顶部看不清楚木雕细节的地方,刷上新漆,底部花纹清晰的地方则刷了旧漆。

“以前一个下午什么事也解决不了,现在可以搞定一个问题了,”陈树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开会时除了维持秩序,还严格控制议题,“争取下次能解决两个问题”。尽管组织架构仍显粗糙简陋,但在“程序正义”与“效率”之间,石楼陈氏族人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地处珠三角腹地的白坭镇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位于白坭镇中心的富景社区人口构成也发生了显著改变:本地人口约有1万人左右,而外来人口则超过1.2万人,成为典型的内外杂居社区。

位于番禺区东部的石楼镇,经济、社会状况与之大同小异。陈钊承曾经对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形态变迁颇为无奈,工厂里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当地的年轻人纷纷搬到广州市区工作、居住,邻里不相识的冷漠现象蔓延开来。

很长一段时间,陈钊承都在为“遗失的故乡”伤春悲秋,直至领略到宗祠点石成金的魔力。

他在之后的一份针对石楼镇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传统社会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之上,有着极高的身份认同感与道德约束力,而城市化进程将这一秩序打破,而宗祠有助于唤回失落的社区居民熟人社会。

宗祠重建方案 篇4

尊敬的各位宗亲:

为弘场中华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让方氏后裔勿忘吾祖。特倡议重建泽聚下方“方氏宗祠”。

“宗祠”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宗祠”不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

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古代“宗祠”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泽聚下方方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欣逢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们富而思源,思祖敬宗。鉴于众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继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宗祠”,我泽聚下方方氏古往今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卓越贡献,有着厚重传统美德、家族昌盛,又岂能落后于他姓?

为此,我们倡议:集我方族之力,在祖地泽聚下方原址重建一座“方氏宗祠”,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方氏先祖建祠纪念,可谓既顺应了时代潮流,也符合广大方氏族人的心愿。

鉴于“方氏宗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祠堂建设工程投资巨大,希望全体族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献策,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广种福田,上酬祖恩,下荫子孙!敬请全体宗亲互相转告,续薪助火,添砖加瓦。

修建“宗祠”,裔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为彰善举,凡捐款者,镌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致礼!

泽聚下方方氏宗祠筹建理事会

地质灾害重建规划方案 篇5

编制灾后重建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城镇布局,科学论证重建项目,率先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重点支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坚持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合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灾后重建规划要按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安全第一、民生优先,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确保尽快完成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任务。规划范围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限确定为两年。

二、灾后重建规划主要内容

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城乡住房建设标准、规模,学校、医院、办公楼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政、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重建资金安排,各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三、组织机构及其主要任务

为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甘肃省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小组(组成人员见附件,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小组”),全面组织协调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小组下设5个工作组,具体任务及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一)灾害损失评估组。由省民政厅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临夏州、县政府对灾害范围及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受损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评估。

(二)土地利用、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规划组。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对县城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和隐患点等进行排查评价,提出地质灾害评价意见,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三)城镇建设规划组。由省建设厅负责,组织对房屋及建筑物受损程度进行鉴定,编制灾后重建城镇建设规划,制定有关建设技术标准。

(四)政策资金组。由省财政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向国家有关部委衔接汇报争取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政策,提出灾后重建资金解决方案和主要政策建议。

(五)规划编制组。省政府委托中科院兰州分院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评价报告。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临夏州、县政府进行全面调研、科学评估,充分听取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组织专家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论证,在灾损评估、地质灾害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灾后重建城镇建设规划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

四、工作制度

(一)联系制度。规划编制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主管领导参与重建规划编制及规划前期工作,各单位联络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日常联系。规划编制小组要形成省、州、县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及时了解规划编制中需要协调的重大问题。

(二)会议制度。规划编制小组会议主要协调规划编制的有关政策和重大事项,研究部署工作。会议由规划编制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或委托相关负责人主持召开。

五、工作要求

由于重建规划编制周期较长,目前正值雨季汛期,临夏州及县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提高认识,结合灾区实际情况,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交叉并行推进各项工作,抓紧落实资金并尽快启动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灾民安置等工作,确保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县政府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体,要充分调动灾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临夏州政府要对灾后重建工作负总责,建立灾后重建领导机构和现场指挥调度系统,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周密组织,精心实施。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及时帮助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规划所需图件由省测绘局负责提供,所需其他资料由相关部门和临夏州、县政府配合提供。临夏州及县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及时收集汇总和提交基础资料,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按规定时间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灾后恢复林业生产重建规划方案 篇6

受高空稳定的西南气流和北方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的共同影响,今年1月中下旬以来,我县高海拔山区遭遇了罕见的持续低温冻雨或雨夹雪天气,等乡镇林木及毛竹因受冰雪重压,不同程度出现断梢、倒伏等现象,林业基层单位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为尽快恢复生产,结合本县实际,特提出如下重建规划方案:

一、林业受灾情况

经调查核实,截止 月 日,全县林业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其中:全县受损林木面积 万亩,林木及竹林直接经济损失达 亿元(人工商品林受灾 万亩,损失 万元;天然林受灾 万亩,损失 万元;毛竹林受灾 2万亩,损失 万元;受灾苗木 亩,损失 万元)。竹山便道、林区公路及林业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二、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

灾后恢复林业生产的总体目标是:落实措施,强化责任,积极自救,尽快恢复,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到2008年 月底前完成受损毛竹的清理,2008年 月底前完成受损林木的规划采伐,2009年 月底前完成受灾林分的营造林及补植工作,2008年月底前完成水、电、路等林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2009年 月底前完成林业基层单位的房屋重建。

三、灾后恢复重建的建设任务和内容

1、。

裂毛竹,由竹农申请,林业部门及时、直接办理采伐许可证;对清理出山的受灾毛竹销售给本县加工企业外,林业部门积极协助竹农联系外销渠道;对毛竹林中的受损散生木优先给予安排采伐。

受灾人工商品林恢复生产技术措施。对受灾程度(即主干断裂植株占总株数的比重)在60%以上的林分,经受灾林木处置鉴定工作组确认后,允许由林权单位申请进行皆伐,并在2009年6月底前进行人工造林;对受灾程度(即主干断裂植株占总株数的比重)50%以下的林分只安排对被折木和压倒木进行采伐,局部采取补植措施。

受灾天然林恢复生产技术措施。对以针叶树种占优势的天然商品林,参照受灾人工商品林标准执行;对以阔叶树种占优势的天然商品林,原则上不安排采伐,确因受灾特别严重的,经核实后可安排只对被折木和压倒木进行采伐清理,伐后要及时组织人工造林更新;对采伐后不易恢复成林的高海拔地区、岩石裸露或立地条件恶劣的地区严禁采伐,采取自然生长、自然恢复。

受灾生态公益林恢复生产技术措施。对局部受灾面积较大且受灾严重的,由林权单位组织人工造林更新;各乡(镇)、受灾村、林业基层单位要认真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机制,加大巡山护林力度,严禁群众进入生态公益林区清理受损林木,决不允许出现哄抢林木的行为。

(二)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这次雨雪冰冻灾害极大地降低了林分自身抵御林业有害生物灾的能力,灾后引发严重林业有害生物的灾害的几率极高,因此要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对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天牛、竹蝗、毛竹枯梢病等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一是对受灾严重的林区投入人力物力加强监测。二是积极组织力量及时清理松枯死木和枯死毛竹。三是在4月初前完成马尾松毛虫的春防工作,5月初起做好毛竹竹蝗虫情调查,及时喷杀竹蝗跳蝻和熏杀竹蝗成虫。四是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提早做好防治资金和药剂、药械等应急防控物资储备。

(三)森林防火措施

此次的冰雪灾害,造成林区枯枝杂草等易燃物比以往任何年份都多,再加上气温回升很快,森林防火工作已进入了一种紧急临战状态。为确保森林防火安全,要着重做好:一是做好护林防火宣传和火源管理。禁止林区及林区边缘100米范围内的一切野外用火,要特别加强老人、小孩和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的监护管理工作,严防烧香祭祖和生产、生活用火引发山火。二是因受灾需重新造林的,尽可能在短期内进行毁损木竹清理后重新整地造林,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三是对因灾受损的森林防火设施如了望台、防火林带、通讯设备等及时进行恢复重建。四是做好护林防火检查。对野外用火和巡山护林人员的到岗到位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

七、灾后恢复重建的优惠政策

1、根据受灾情况,对受灾林木优先安排采伐指标,由林业部门向上级争取灾害林木采伐专项指标,实行指标单列。

2、对因受灾需要补植的生态公益林,由林权单位组织实施,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的,给予每亩180元补助(零星补植的按每100株折1亩计算)。

3、对因受灾较重需皆伐的商品林山场进行人工更新造林的,新植针叶林的每亩给予补助60元;新植针阔混交林的(新植阔叶树种≥30%),给予每亩补助100元;新植阔叶林的(新植阔叶树种≥60%),给予每亩补助140元。中度受灾只进行部分补植的,给予每亩补助30元(按每100株折1亩计算)。对实施杉木人工促进更新的,且业主采取锄草、培土、除萌措施的,给予每亩补助15元。

4、对已实施集约经营措施的竹业发展重点村竹林遭受重度灾害的,由竹农在2008年3月份前清理毛竹并培土、施肥后,给予每亩补助40元;对未实施集约经营措施的竹业发展重点村或不属于竹业发展重点村的竹林受灾的,根据竹农申请,经林业部门查验后,优先列入竹业发展重点村,享受竹业发展重点村相同的优惠政策。

5、对需要采伐的受损毛竹,免收林业“两金”和规划设计费。对需要采伐的受损商品林木,免收规划设计费,并取消源头收费,林业“两金”按实际出材口径征收,枝桠材在销售时按原计征价格减半征收,木材检尺费在检尺时逐车查验收取。

宗祠:此心总向故里行 篇7

宗祠文化大概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东西, 那种对土地和血脉的眷恋, 被往往尽全族之力修建的恢宏的宗祠所固化、强化。一个有着中国名字的中国人, 无论走到哪里, 无论他发达落魄, 他都记得在遥远的故乡, 总有一个属于他的地方。

黔阳古城原本是苗侗首领杨再思的土司府所在地, 但中原文化在这里的影响远远超过在湘西其他区域。黔阳古城的宗祠之多, 宗祠形制之富丽恢宏, 在湘西古城镇中罕见, 在全国也不多见。杨氏、冯氏、谢氏、唐氏、蒙氏, 每一个宗祠大院中都上演着一个宗族的故事, 正在演, 演不完。

定南客家宗祠建筑及祭祀 篇8

定南客家历史文化与客家宗祠文化

渊源

定南县是江西省最南端的山区县,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建县,现辖7个乡镇,人口21万,99%为客家人。

“定南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外来客居户的称呼,先入为主,后入为客。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后来,又不断来了新客。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土著。

南迁的中原汉民在定南县境内落脚后,远离故土,战乱之惊未定,加之新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大多进入深山老林,有“逢山必住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在定南客家人中流传着“草鞋脚上,灵牌背上”的谚语。此话含义有二:一是指客家人穷,除祖宗的灵牌外,其他一无所有;二是说客家人最不忘祖,逃出家门时,万物能舍,唯独祖宗之灵牌不能丢。所以当客家人在定南栖身之后,先是把祖宗灵牌挂在自己居住的茅寮内;后因觉得与祖宗共居一室,于心不安,遂搭个茅寮专门安放祖宗的灵牌。待到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开始从山中走出,在稍有平地处建造房屋。客家人非常讲究,觉得首先应当将灵牌安放在祠堂内。但建祠堂规模大,耗资多,单家独户无能为力。权宜之计是先建厅,设神龛,祀家神,安放好祖宗的灵牌然后再在厅边上建房子供家人居住。到了清中期,客家人根据中原历史文化习俗、宗祠形式、思想理念,开始大兴土木、建宗立祠。

定南客家宗祠的建造,第一是源于敬奉祖先的需要;第二是源于强化客家子孙追根溯源、缅怀先祖、激励子孙、勇于开拓的精神需要;第三是弘扬客家道德文化传承和信仰的需要;第四是源于客家文化艺术传承的需要。定南客家人把“宗祠”看成了关系到宗族繁荣、家族兴旺的精神载体,因此,宗祠的文化理念在当地的人文关系、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定南客家宗祠的文化艺术理念及特点

定南客家宗祠有着与民居建筑不同的风格。一是突出外形,宗祠通常为防御性较强的外墙青砖灰砌、悬山顶大瓦面、一层一大门两小门四面单层形式,以防当地山匪入侵和四季多雨侵蚀。二是突出大门面,大门面通常为一大门两小门,建于宗祠前栋正中门廊,门廊中两根大圆木柱,其上灰塑、木雕着大量吉祥花纹和吊顶。三是突出堂厅,宗祠内一般为一进三堂形式,公共建筑比例大。宗祠内分上、中、下三厅堂,上堂为供奉祖先神主及祭祀所在,中堂及左右两边侧堂为族人办理喜事宴客之所,下堂(俗称门厅)为公共出入之地,宗祠中间为天井。四是宗祠内结构严谨,为后梁式木结构,有大量的吉祥雕塑,外墙设置了若干内大外小的木制小窗,大门门截为麻条石灰砌,配以厚重门板。五是注重风水,讲究择地择向择时。建祠堂时讲究来龙去脉,坐山朝向,走水定局等。择地:多为依山傍水之处,最理想的地方是房前一条小河(风水学中“水”为“财”)自左而右流过围屋侧面,所谓“只见财来,不见财走”的聚财格局。又有墩下河水绕屋而流,日“官带缠腰”的出官格局。六是雕梁画栋。挑楼、屏门、廊墙窗匾等处以阳雕或镂雕,寓意吉祥宝贵、平安幸福。

定南客家宗祠的具体表现形式与祭祀

建筑客家宗祠时,宗祠基宅的选择一要是宽广上好的风水宝地,二要是山环水绕好风光。到了清代,宗祠分为三个等次。

第一等宗祠:族中出有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宗祠,大堂五开间,门前台阶五级,东西两旁各设三间,有两重南大门,围以院墙并开东西侧门。定南廖氏宁都始祖崇德公,因为其父辈曾任武威太守,他的后裔从唐代出了35个进士,各级官员200多人,其中官至尚书的9人,因此祠堂建得气势恢宏。

清朝中叶起,大量姓氏宗祠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如李、黄、廖、赖、何、钟、陈、刘、彭、缪等宗祠,规模宏大,都属于第一等宗祠。李氏宗祠建在城内西门最宽阔位置,坐北朝南,有两重大门,两侧开有吉祥平安门,大门口有40多米长的三合上风水避煞围墙,中间有五个台阶,象征世族豪门势力强大,最前面有半亩莲花池。李氏宗祠虽是三开间,却有四天井,东西侧屋包抄,东西庑各两问,还有厢房、议事厅等,总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是城内最宏伟的宗祠。

第二等宗祠:族中出有四品至七品官员的宗祠,堂屋三开间,台阶三级,东西庑各一间。这种宗祠在定南是大多数,如廖、何、赖、钟、陈、刘、彭、缪等,都属当地名门望族,其建筑面积都在400平方米左右,堂内装修均有简单雕梁绘画,有的主石柱或与木漆柱并举,有的宗祠尚未设专祠,混杂牌位。

第三等宗祠:属于族中出过八、九品官员的宗祠,堂屋一开间,台阶一级,院子仅一道正大门,不设东西厢房,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多数如平房式,如任、罗、胡、余、龙、徐、周、叶、熊、张、欧阳等姓宗祠,只在正厅设神龛牌位,每年限于春季活动。有的不叫宗祠,改称“祀馆”,为前来办事的族人提供膳宿。

除了以上有等级宗祠,还有较为兴旺的大宗房系,自建房系祖宗厅,如积公厅、康公厅、志公厅、逢晋厅等,面积与三等宗祠差不多,设施简单,只有神龛牌位,只限于先人冥寿日开展活动,所不同之处,在厅内设有“生死簿”,专为本支系后人记载生殁日期。

宗祠是后人为供奉先祖而立,正厅中间必立神龛,神龛内安放始祖或历代高曾祖考妣神牌,神牌的排列按宗法制度规定,分辈字等级上座,牌位排列有序,不可丝毫紊乱。始祖居中上方,其中也有将二、三世祖配始祖左右,固定不变,四世以后的牌位,各氏族情况不一,摆法都以左昭右穆为准。祖宗牌位的木质很讲究,在定南多采用檀木或樟木,以质硬不生虫为宜,其尺寸内高度为1.63尺,内宽度为1.26尺,周边配龙凤花纹,神龛两边配有对联。

位于定南县岭北镇寨背村东北方向东山半山之上的岭北寨背黄氏宗祠,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面阔17米,进深27米,平面呈“回”字形,砖木混合结构。

黄氏宗祠坐东南朝西北,背靠蝙蝠形青山龙脉,左右砂山周密,面朝四案笔架峰,祠堂内开阔广远,前有溪水绕祠,是典型的风水宝地格局。

岭北寨背黄氏宗祠是赣南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祭祖宗祠。外立面高为5.1米的单层青砖灰砌墙,整座宗祠分前、后两栋,大门立于前栋中位,两侧各一小门,前栋高8.3米,后栋高9.6米。宗祠中轴线上为一进两厅一天井建筑结构,前厅两侧各有两间厢房,上厅两侧各有三间厢房。上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下厅与天井两侧可容12席之位。宗祠内梁柱12根,上顶轩梁,下坐鼓形石墩,阴阳雕刻吉祥花纹,镏金飞彩艺术雅观,是典型的抬梁式木结构,该宗祠于2012年被江西省文化厅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春(清明)、秋(重阳)两祭,定南客家各族都要举行隆重祭祀活动,主持人和执事人需要提前做好人事安排和物质准备,备足香纸烛炮及各种祭品。到了祭祀行典那天上午,各人衣着整齐严肃入场,此时有礼生甲乙两人(身穿长衫,头戴礼帽各站一边)。甲喊:“祭典开始。”主祭人就位,分祭孙就位,陪祭孙就位,奏乐,鸣炮,炮停乐止后上香三次(乙将点燃红香分给每人一炷,然后插于香炉内),献爵三次(乙将酒碗端给主祭人,然后将酒碗接过放回原处),献豕三次(乙端猪肉给主祭人,三献后接过猪肉放回原处),向先祖敬拜,全体跪下,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乙喊:“起。”全體起立,连做三跪九拜之后,甲喊:“宣读祭文。”乙从神台取过祭文交分祭孙,分祭孙双手摊开祭文高声朗读,读毕,乙接过祭文对准烛火点燃高举焚烧。甲喊:“礼成平身。”最后鸣炮。

上一篇:学生会考勤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2024年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