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措施(精选9篇)
--省农委召开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省农委党组高度重视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今年6月16日,召开全委党员领导干部大会,对抓好信访、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6月24日,又召开了全省农经农业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就贯彻落实“五个专项活动”作了部署。7月21日,委党组会议研究部署了信访稳定工作,要求排出涉农信访矛盾和隐患,切实拿出方案、推动落实。7月21日、22日,委主要领导两次作出批示,强调稳定、安全、值班等工作,努力实现省委提出的目标任务。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根据委党组的要求,7月23日,我委召开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对当前涉农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蔡恒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委各处室(单位)、宁外直属单位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将涉农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着重抓好四个方面。一要注重把握政策。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信访和安全生产的新文件、新规定。农委的干部职工,尤其是直接从事信访工作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吃透有关文件精神和规定要求,准确把握政策界限,要把这些文件规定作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指南”。二要注重源头预防。继续加大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力度,8月10日前,对去年以来接待处理的农民来信来访集中开展一次“回头看”。要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方面的检查指导,强化对用电用水设施、实验室设备及药品、食堂、工地等重点单位、重要场所和重要环节的管理和监控,排查隐患要细、要实,把安全隐患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要注重工作实效。结合指导市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解三促”、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农民群众制度等,深入农村基层,变被动接访、被动受理为主动下访、主动化解。要突出做好信访重点人员的稳控工作,力争稳控在当地、吸附在基层。四要注重应急处置。委信访办要安排精干力量,加强应急值守,各处室(单位)要全力配合。委机关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强化消防值班,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宁外直属单位的机构多、人数多,要抓紧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好应急措施,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到位。
一.针对学习基础差异, 提升学生分析梳理能力
外来务工子女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各不相同, 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也有着较大差别。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务工子女, 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性是每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回顾, 认真梳理存在的薄弱环节, 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一是学会回顾旧知。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中没有回头看的习惯, 对自己在过去一段时期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能力等没有客观全面的评价, 导致不知哪些环节还需要强化, 哪些方面是薄弱之处, 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在教学中专门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了技巧指导, 要求他们认真回顾上一阶段语文学习情况, 对语文学习做全面的评价, 并在这一过程中回顾已学知识, 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是学会筛选重点。抓不住重点就难以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方面没能够突出重点, 眉毛胡子一把抓, 结果时间与精力并不允许。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初步筛选, 已经掌握的、较为基础性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 转而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应用于重难点, 将学习中的重点突出来, 给予精力与时间的倾斜。
三是学会针对弥补。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 和其他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通过指导学生回顾旧知、筛选重点, 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哪些短处,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复习巩固计划, 让学习回顾更具针对性, 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二.培养良好预习习惯, 提升课前自主预习能力
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在语文学习中缺乏预习的习惯, 将学习活动完全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 这样的状况导致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课内互动难以有效开展,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充分重视预习活动。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了预习重要性的教育, 让学生明白, 充分的课前预习活动既是教学活动环节的有效前延, 同时也是为课堂学习进行的基础工作。只有在课前预习中做好充分准备, 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 尤其是在解决了基础性问题后, 能够为课堂教学节约大量的时间, 更好地用于重难点突破。在语文课前预习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同时还要筛选出难点方面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开展课堂学习。
二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许多学生在预习中虽然投入了时间与精力, 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这与学生的预习技巧不足有重要关系。笔者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的预习经验, 一方面从教学刊物教学网站上搜集下载了大量的预习方法, 在班级板报、自办小报等载体上公布, 供学生学习借鉴, 同时还要求班级中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预习经验, 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借鉴的成功预习方法。
三是结合实际吸收运用。在提供了先进的预习方法之后, 笔者还要求学生科学运用、灵活运用, 决不能单纯地按照拿来主义、形式主义的方式直接运用。每一个人在语文学习中的基础与能力不一样, 思维方式与角度也不一样, 在预习方法技巧方面没有现成模式验可以参照, 也没有完全适合所有人的万能经验, 学生在预习技巧的掌握过程中, 应当做到借鉴吸收与内化相结合, 将先进的预习经验与自身学习实际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实际效率。
三.课堂强化模式改革, 提升合作学习探究能力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目标。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在本校学习之前, 经历了多个学校的学习, 有办学质量较高的公办学校, 也有质量参差不齐的民工学校, 在曲折辗转的求学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均衡培养。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模式改革, 让这些学生的合作学习、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是学会相互合作。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合作意识, 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将外来务工子女均衡地分进班级各个合作学习小组, 每一个小组都有语文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牵头, 中等生、学困生均衡分布在各个小组之中。在小组成员分布的过程中, 笔者充分兼顾了外来务工子女的分布, 保证他们能够有效融入到小组之中。引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 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习, 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变个体学习为集体智慧共同克服。
二是勇于提出观点。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在语文学习中, 虽然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但是在表达讨论的积极性方面较为滞后。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要重视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参与性, 鼓励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表看法, 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在学生的引导鼓励下, 这些外来务工子女从内向害羞到积极发言, 有效实现了能力的提升。
三是善于总结成果。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 如何提高学习成果的科学性与完善性,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笔者要求每个兴趣小组都要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 在总结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这些外来务工子女首先发言, 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 有助于训练他们的总结梳理能力, 也能够让他们进行对照, 发现自身思维方式方法的不足, 提高学习成果的全面性。
四.搭建读写训练平台, 提升语文综合读写能力
对本校外来务工子女语文综合能力考核分析可以发现, 读写综合能力低下是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积极搭建读写训练的平台, 努力为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一是课程设置统筹兼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专门的读写课程, 笔者在学校研究课题的分支下, 专门设置了读写训练课, 每天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为读写小课。在读写课上主要开展三种类型的训练, 一是要求学生阅读指定书目,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汇语段, 学习借鉴文章的间架结构, 并做好读书笔记摘记工作。其次是进行写作技巧指导, 安排学生开展片段描写、特写等训练活动, 针对作文教学环节存在的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巩固补充, 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另外还进行了口头小作文训练活动, 按照指定课题, 以学号为顺序, 进行一分钟口头演讲,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是发挥读写阵地作用。为了营造浓厚的读写氛围, 笔者在读写配套阵地建设上开辟出了读写园地、每日一拼、每日美文等专门栏目, 每天都有学生轮流摘记优美的语段供学生阅读朗读, 同时还积极发挥读写手册作用, 要求学生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五十万字, 摘记读书笔记不少于四十篇, 其中对文章间架结构的提纲提炼不少于十五篇, 将读写阵地与读写工具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读写训练活动更加有效, 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是运用竞赛激励手段。以赛促学是许多语文教师在培养外来务工子女语文综合能力方面常用的激励手段, 笔者针对学生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要求, 定期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或展览活动, 如口头小作文竞赛、读后感征文竞赛、命题作文竞赛, 以及读书笔记展览等, 让学生在这些具有竞争性的活动中激发动力, 积极投入到读写活动之中, 从而实现读写能力的快速提升。
五.引导观察社会生活, 提升学生素材搜集能力
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在写作活动中素材匮乏, 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并且枯燥干涩。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笔者从提升学生素材搜集能力这一切入点入手,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研究生活, 筛选和搜集出有价值的信息。
一是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要求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 例如群众生活的变化, 社会风气的转变等, 让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 要认真观察周围的生活, 从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并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有助于学生逐步积累写作素材。
二是指导学生发掘校园亮点。校园生活距离学生最近, 校园人物与学生朝夕相处, 校园中的各种亮点也能够成为学生发掘的重要素材。对外来务工子女而言, 他们在校园中能够有效融入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较大意义。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融入校园生活的同时, 认真观察校园中的各种亮点, 如良好的校风、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严谨的学风, 等等。这些方面不乏先进的学生典型, 他们在观察中可以搜集到大量的有价值的素材, 为作文写作积累了底蕴。
三是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对外来务工子女而言, 他们所经历的生活环境、区域相对于其他学生要复杂得多, 教师要引导他们对每一处生活环境所经历事件中的社会热点进行回忆、观察、发掘和思考, 从中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积累素材的同时提高思维分析能力。
优势互补的致富好路子。散落在边境线上的城市(镇),受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从事农业人口基数大。加上这些城市大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比如西双版纳,具有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极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除粮食外,主要还种植橡胶、甘蔗、茶叶和咖啡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土地少、劳动力剩余的现象。东南亚、南亚的国家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可供开发垦植的土地面积广,但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劳动力人口少,复种指数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发展边境农业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加上近年来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蔬菜、温带水果等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出口的生产、发展呈现出巨大的潜力,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生态屏障。云南素来有“植物王国”的美称,是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集聚区和物种基因库。在云南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国境线上,气候温润、雨季长,形成了以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野象谷、原始森林植物园、花卉园等为代表的热带雨林景观。与缅甸毗邻的德宏拥有6032种高等植物,占全省33.5%,特有的达39种,725种脊椎动物,占全省37%,特有的为29种,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黄金十字带”。与东南亚、南亚各国进行农业技术上的交流,使各国形成良好的联盟关系,有利于扎实推进边境线上的生态保护工作,保护好地球北回归线上云南与周边邻国边境的这片绿洲,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形成天然的西南生态屏障。
发展跨境农业有利于带动当地居民实现绿色致富,云南省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不断深化改革、细化措施,助力跨境农业快速发展。
成立“云南农业‘走出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了发挥云南省农科院在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合作的优势和促进农业“走出去”的作用,云南省农科院以市场为目标,主导成立了由涉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等36家单位组成、跨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云南农业‘走出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的任务目标是以“推动农业‘走出去’创新发展,互利和谐共创美好生活”为宗旨,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云南—老北”“云南—泰北”“云南—缅北”和昆明—河内、昆明—曼谷、昆明—仰光3个经济走廊等区域、多双边涉农合作机制,整合联盟成员现有资源。
建立多双边合作平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导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东南亚保护农业协作网”等科技多双边合作平台,针对南亚东南亚国家农业发展迫切需求的、云南有优势和特色的粮经作物、畜禽新品种以及配套栽培、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初深加工和标准化集成技术,通过集成和创新,在境外开展研究与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南亚东南亚农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走出去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业走出去企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积极进行农业技术合作交流。云南省与越南科技公司合作,在越南北方建立基地,进行马铃薯种薯育种筛选;与金瑞种业公司合作在越南开展水稻示范试验种植,“云光14”在越南的推广面积超过13万公顷;与云南新犁温室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在柬埔寨建立“云南—暹粒友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
加快云南农业的跨境合作,通过技术合作交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不仅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还有助于加强邻国经济发展的依赖性和合作性。因此,云南省将把措施落到实处,让农业真正实现“走出去”。
建设云南—东南亚粮仓。东南亚、南亚国家耕地面积比较大,但受到水利条件和劳动力不足的制约,产量较少。为满足我国粮食进口和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云南省高度重视同泰国、越南、老挝和缅甸的粮食种植合作关系,不断为其提供灌溉、机械化和科学种田的技术支持,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云南—东南亚粮仓,逐步使东南亚国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进口的主要渠道。
建立境外烟草分公司。云南是中国的烟草大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在东盟国家允许的地区,按照择优布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设烟草种植基地。同时,寻找在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合作或独资建立卷烟厂、烟草公司的途径,逐步建立境外烟草分公司,生产适销对路的品牌卷烟。
形成香科与南药基地。云南周边国家是香料和南药发展的理想地,且有丰富的香料与南药品种资源。例如,老挝盛产安息香,产量占全世界的70%~80%。香荚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引种成功,为在跨境地区建立大型香料与南药基地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近年来,国际上对天然植物药物的需求日益增长,诸如砂仁、获菩、金鸡纳、杜仲、血藤、美登木、血竭等珍贵南药,云南省积极与东南亚合作,力争早日形成香料与南药基地。
跨境农业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的一个亮点,是促进云南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边境贫困县脱贫摘帽的重要之举。回首“十二五”,云南省借助自身优势,明确目标,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合作平台,进行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跨境农业的完美开篇。展望“十三五”,云南省将不断完善健全境外农业交流合作机制,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形成良好的农业合作模式,实现云南农业大踏步走出国门的宏伟蓝图!
努力加强初三复课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
过风楼镇初级中学
王广洲
尊敬的各位领导、初三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代表过风楼镇初级中学在此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 “强化措施,协同合作,努力加强初三复课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众所周知,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而初三毕业班复课期间的班级管理,更是中心中的中心,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发展顺利毕业,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校中考升学目标的实现。自2003年以来,我校升入重点高中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131人,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升学率位居县二类学校第一名,一举跳出前几年年年“会考名次好、升学人数少”的怪圈。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上级领导及以王敦华、徐明有同志为核心的校委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我校全体师生多年来的辛苦努力,同时,也与我校初三毕业班扎实的班级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近几年来,我校在毕业班的班级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在向各位领导、同仁简要回报如下:
一、完善制度,规范班级管理工作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目标与要求,最终都要在班级活动中加以落实。因此,班级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纪律、出勤等各个方面,而初三毕业班复课期间的班级管 理工作,因学生面临毕业升学,学习压力大,思想易波动,更是牵扯面广,头绪繁多。为了便于班级管理,学校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班会要求》、《家访制度》,对班主任如何扎实开展班会和家访工作作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班主任工作月量化考核细则》既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更是对班级日常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教务处据此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日检查、周通报、月汇总。在初三复课期间,对初三各班的检查更勤、更细,力度更大,从而保证了初三复课期间千头万绪的班务工作有条不紊、科学高校地开展。此外,在初三第二学期最关键的一个制度是《初三复课方案》中,明确要求各班每两周以班为单位召开一次“科任教师教情学情碰头会”,互通信息,共同协商,为提高本班整体复课效率而献计献策,要求各班每月召开一次家长或者是分类学生家长会,如优等生家长会、临界生也就是有希望考上但须要更加努力的学生家长会。就在上一周,我校九(3)、九(4)班两个班分别召开了新学期的第一次家长会,作为学校毕业班包级领导,我参加了九(4)班的家长会,这是一个临界生家长会,15位学生,加一把劲,就可能考上一中,稍有松懈,可能就差那么3、5分,15位家长,满怀着希望、企盼而又焦急的心情从沟沟岔岔风尘赴赴赶来,会开得很实在。在学生、家长自由交流发言时,一个叫陈昕的同学言辞恳切,句句发自肺腑,当说到家境贫寒、升学的渴求、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及眼下所背负的沉重的心理压力时,母女二人拥抱一起,泣不成声。另有一个叫张舜的学生,初二时和社会闲散人员来往,几次违反校纪班规,成绩大幅下降,进入初三后,在班主任姚老师和各科教师的耐心帮助下,成绩进步神速,他的妈妈是带着一脸感激来开会的,就在我们即将宣布散会时突然说:“儿子呀,你看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领导,你也说几句 好吗?”张舜站起来,局促了足有十几秒后说了这么一句话:“虽然我各科中就算语文我还比较满意,但我现在的确不知怎样说,我说不好,你们就看我今后的行动吧!”会场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这些家长会的召开,既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又加强了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面的沟通,使他们能够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块使,齐心协力,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断努力。总之,以上制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既利于班主任工作,又便于学校考核,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目标考评,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班集体的核心,班级对各类教学工作的执行情况,与班主任的工作质量密切相关。尤其是初三毕业班班主任,他们的工作情况直接影响着学校升学目标的实现。我校对班主任班级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概括为“勤、严、实、细”,勤,就是要勤检查、勤督查学生的学习、纪律、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严,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要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做会有怎样的结果,那样做会有怎样的后果,建立初三学生专门档案,将其每一点进步或每一点退步或者违规违纪登记在册;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出发,将与此相关的各项工作件件落到实处;细,就是要精细管理,比如说初三学生愈是临近升学,部分学生尤其是临界生中的一些学生思想压力特别大,班主任同志就要熟悉这些同学性格、思想及家庭背景,及时地耐心、细致地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为了确保班主任同志能积极、主动、务实高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工作,近年来,我校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逐步制定完善了一整套班主任工作目标 考评办法,对班主任的工作予以适当的奖励和补助,分“常规目标考评”与“升学目标考评”,前者以月奖形式当月兑现。后者,根据班级复课管理协调情况,及班级升学目标完成情况,按一定比例抽取班级基本奖资金设立“班主任升学奖”。以上“目标考评”办法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班主任在班级复课管理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我校短短几年中,先后涌现出了赵利民、刘勇、朱善康、刘航、范良宏、姚家军、刘锐等为全镇人民所熟悉所肯定的优秀毕业班班主任,有几位甚至可以说在全县初三教师中都很有影响。
三、协同合作,狠抓纪风学风建设
虽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班级管理仅靠班主任一人是远远不够的。初三第二学期,尤其是临近中考的两三个月,巨大的升学压力,会使半数以上的学生感到升学无望,前途渺茫,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思进取,甚至会违法乱纪,滋生事端。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协同合作,齐抓共管,强化纪风学风建设。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搞好两个“协作”。一是各部门间的协作。教导处经常进行教情学情调查,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团委制定《毕业班学生复课管理规定》,并利用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成才观教育,从理想、前途、事业等方面鼓励学生;保卫处加强安全观念教育和安全措施的落实,并与问题学生的家长经常联系等。各部门即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二是班级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的协作。班主任利用两周一次的“教情学情分析会”,与科任教师研究教情学情,共同协商,聚思广议,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且施行“关键生促进承包制度”,为每位教师确定2至4名帮扶对象,在班主任的协调下,采取 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扎实做好学生思想鼓动工作,谈心、指导,努力提高各科学习成绩,确保上线。通过以上措施,强化了纪风,浓化了学风,为广大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身体力行,施行领导包班制度
为了加强复课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除了实行学校主要领导包初三年级外,还实行了校委会主要领导包班责任制。明确职责,夯实责任,按一定比例与班级科任教师同奖同罚。以徐明有校长为核心的学校校委会主要成员,身体力行,深入班级,除履行督查班级管理工作的职责外,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调查研究,出谋划策。自初三第二学期第四周起,每两周召开一次教情、学情碰头会,了解教情,分析学情,根据实际复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复课期间班级管理工作。
把创先争优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沾益全县17个党委、151个党总支、1192个党支部、16036名党员紧紧围绕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的要求,以创建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目标,着力开展“三创三争”活动,实施“三项工程”,全县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围绕主题创先争优。一是大力实施珠源先锋工程,在转变作风服务发展上创先争优。继续深入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把创先争优与开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县创建相结合;与各部门“党员服务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创建,机关党员 “争创一流服务、争创一流业绩、争创一流队伍”的“创先进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农村(社区)党员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增强带头致富本领、增强带领致富能力相结合。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亮身份、优服务、树形象,接待群众来访咨询11000次,办理群众申请事项28000次,全面整治化解涉稳难题5227件。二是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在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上创先争优。构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规范化管理机制,投入近10万元印制《基层组织工作手册》和《党员手册》,把“两手册”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
抓手,对全县党组织和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活动、目标考核进行规范。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认真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创先争优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大力加强“党员活动中心户”和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对村民小组专职党支部书记每月补助60元。全面完成4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同时建成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17个,“两新”党组织活动场所4个。“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有新突破,县委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两新”组织建设,选派了38名政治素质高、党务工作能力强的科级“改非”领导干部到 “两新”组织担任党务工作者,实现“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工作全覆盖。三是大力实施富民强县工程,在推进沾益科学发展上创先争优。围绕全县发展目标,把创先争优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促进发展上,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完成重点任务、破解发展难题上创先进、争优秀。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3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1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3元,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分类指导创先争优。一是加强跟踪检查、督导落实。县委创争办会同县委、政府督查室组成县委检查督导组,对全县17个党委不定期检查,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围绕中心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在督导中,提出整改意见100
余条,有效推动活动深入开展。二是强化行业指导,整体推进。在“两新”组织、教育等系统组建了8个行业指导小组,明确责任领导和工作职责,全面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三是明确争创主题和活动载体。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能参与进来,创有目标、争有方向。农村党组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双强双带”主题实践活动;社区党组织以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主题,认真落实“三有一化”,全县28个社区全面开展“每月之星”评比活动;机关党组织以建设学习型组织、服务型机关、效能型部门为主题,扎实开展“五比五创”主题实践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把创先争优作为推动全县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特别是在“两新”组织中初步形成了党群共建、各具特色、整体推进的生动局面。
强化机制创先争优。一是建立示范引路、典型带动的争创机制。县委确立了15个示范点,由县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分别负责组织开展创建。沾益县广厦房地产公司党支部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为全县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树立了榜样。2010年在各级主流媒体刊播2260余篇稿件,其中,人民日报1篇,云南日报60篇;中央电视台14条,云南电视台30条;各类网络媒体100余篇。二是建立公开承诺、跟踪落实的动力机
制。全县各级组织和党员按照“四定一承诺一公开”的要求,通过党务公开栏、党员(村民、员工)大会等形式,做出公开承诺,并将承诺的落实情况向群众公开,通过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让先进的有光荣感,后进的有危机感,一般的有紧迫感,鞭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努力创先争优。据统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共承诺事项18094项(条),落实承诺事项16729项(条)。三是建立领导点评、创先争优的评价制度。通过集中点评、单独点评、现场点评、书面点评等形式,引导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照先进找差距、提升能力优服务,进一步形成浓厚的创争氛围。目前,全县已对1351个基层党组织、16036名党员进行了点评,实现了点评全覆盖。通过领导点评,解决重点信访问题17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6件,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600余件。
林业局三个“到位”做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
3月15日,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县林业局根据我县实际,针对当前气温急剧回升,大风天气增多,风干物燥,森林防火工作异常严峻的形势。做到三个“到位”,积极有效的开展我县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充分认识森林防火形势的严峻性。特别是清明节即将来临,更加增大了火险隐患。全县上下充分认识森林火灾的危害性。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到思想上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工作上绝不能有丝毫疏漏,行动上绝不能有丝毫怠慢,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以赴,确保不出任何大的问题。
二是工作措施要到位。森林防火工作要做到“严”字当头,“细”字为先。县林业局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宣传单等方式,向全社会宣传防火法律法规、火源管理规定、安全避险常识和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革除在林区上坟烧纸和随意烧荒的陈规陋习,倡树文明祭祀、遵章用火的新风尚,真正使“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进入林区、防火第一”的意识在全社会强化起来。强化火源管理,加强巡护检查,建立起巡查队伍,不间断的进行检查,特别是在危险时段,更加大了巡查的力度和密度,切实管严管住野外随意用火行为。宁阳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经常性开展督导检查,重点检查防火责任制和火源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预案的修订演练情况和值班备勤情况、护林瞭望人员在岗在位情况、防火物资的储备情况以及隐患整改情况等。对发现的隐患性问题,能整改的当场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三是领导责任要到位。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仅思想认识到位不行,还要把领导责任落实到位。要求各级严格按照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工领导靠上抓,林业部门全力抓”,确保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防范到家。要求各级防火办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落实值班车辆,严禁空岗、漏岗。一旦发生火情,主要负责同志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科学施救,逐级上报火情,任何单位不得随意乱报。
一、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
从现代经济的发展来看, 企业集团只有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才可能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企业集团的财务与资金管理日益趋向高度集中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于行业的特点, 施工企业易出现工程项目分散, 下属项目多头开户, 内部资金闲置或短缺、调节困难, 资金使用率低下, 财务费用较高等问题。
1. 资金分散, 流动性差。
目前, 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 (1) 工程项目分散, 财务网点众多, 资金管理不规范, 多头开户的现象仍然存在, 资金很难有效集中使用, 收回的工程款不能及时汇入总部统一管理, 占用不尽合理, 造成资金闲置, 周转缓慢。 (2) 招投标市场不规范, 低价中标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工程项目资金来源先天不足, 资金不能满足施工的需要。 (3) 业主要求交纳现金履约保证金, 部分地方工程项目业主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 建筑施工企业长期垫资施工, 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 (4) 处于边远山区的工程项目, 通讯设施落后, 入网条件不成熟, 给资金集中管理和远程监控带来一定的困难。
2. 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 削弱了监控力度。
目前, 集团公司对工程项目的监控主要是通过分、子公司进行的, 由于利益关系和权限制约, 分、子公司对工程项目的控制力比较薄弱, 项目资金管理还停留在一支笔的观念上, 即项目经理说了算, 缺乏集体决策、上报审批及备案制度。集团公司的监督不到位, 不容易在事前发现问题。工程项目财务人员处于从属地位, 如资金管理等重大事项常常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办, 形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 会计核算跟着领导走”的现象。
3. 内部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 增加了财务风险。
由于资本金不足引起的资金周转困难在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 形成集团公司贷款链, 即集团公司向银行贷款, 二级单位或工程项目向集团公司贷款, 甚至依靠借新债还旧债来维持生产经营。内部贷款不规范, 集团公司对项目贷款与否, 既不能借鉴商业银行的程序审批, 又不能履行担保责任, 项目最后严重亏损而形成不良贷款, 损失只能由集团公司承担。同时, 由于内部控制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手段和项目分散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资金集中管理很难实现, 个别项目仅是名义上的集中, 集团公司也很难实施有效的风险监控。
二、集中高效管理资金的措施
1. 强化资金预算管理是管好、用好资金的必要手段。
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全预算控制体系。预算范围由单一的经营性资金收支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筹资、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这样, 使筹融资有计划, 资金使用能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要与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 现金流出控制以成本费用控制为基础, 现金流入控制以收回的工程款为基础。只有通过控制现金流量, 才能确保资金的回笼及成本费用的合理支出。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必须充分发挥资金结算中心的功能, 使资金高度集中管理, 形成资金合力, 保证施工生产等资金的合理需求,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财务风险。
2. 各环节监控, 加强资金周转的可控性。
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钱流到哪里, 管理、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 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 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 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各个环节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重点包括应收款项是否已收、未收或缓收, 在建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回笼, 已完工项目是否及时撤场, 应付款项是否存在支付风险, 当期的实际资金支出与预算是否存在差异及原因分析。
3. 灵活运用资金结算工具, 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建筑施工企业应立足工程项目高度分散的现实, 探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做法, 积极规避财务风险。资金结算中心要与各家开户银行建立网上银行平台, 实行资金远程管理, 随时可以对项目部资金进行查询监控和调拨。通过网络系统将各项目部资金划入结算中心账户,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实践证明, 网上银行在资金集中管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解决了资金短缺和富裕并存的矛盾, 盘活了存量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 有利于加强对下级单位资金的监控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运营。
4. 加强资金的考核和监督是保障资金高效使用的重要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预算或资金计划下达后, 必须加强考核和监督, 才能使预算或计划真正落到实处, 并取得效益。对于资金考核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内容和办法, 如工程款回收率、资金上交、资金使用、偿还内部贷款、资金集中度等都要有具体的要求, 并尽可能量化。资金的监督主要包括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两个方面, 重点是对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债权债务的变化、资金使用效益进行检查, 并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评价。
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财政理财能力和会计工作效率,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而建立的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
关键词:会计核算分析
0 引言
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财政理财能力和会计工作效率,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而建立的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
1 会计的集中核算方法
1.1 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财务支出中违规违法行为,杜绝了不合理的支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纳入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经常事先向会计核算中心询问有关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将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收支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了不合理的支出。
1.2 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中心调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保证了各纳入单位会计核算的及时、准确、完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1.3 强化了财政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资金统一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不但便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财政资金整体运行情况,及时了解各单位资金使用和拨付情况,而且聚集了一大批资金,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同时,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对单位每笔资金的审核,保证了每笔资金都按预算、按项目使用,从根本上杜绝了挤占、挪用、截留、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4 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中心有权予以拒付,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纳入单位违规的,中心将予以拒付;凡部门预算中没有纳入采购的项目,单位自行办理的,中心也不予报销,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的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国库,不得进入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2 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模式上的弊端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每组二人核算近三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纳入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于报账、记账和编制报表,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单位报账时,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
2.2 制度建设滞后,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给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比如,现行的差旅费开支标准与实际支付有较大差距,在报账业务的审核中,会计核算中心把关较为困难,灵活性与原则性的尺度较难把握,势必造成与各预算单位之间存在矛盾;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财务报销制度建设滞后,不能及时适应新的经济形式而对有些报销事项的范围或标准予以修改或调整,给票据失真、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3 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纳入集中核算单位因实行集中核算而放松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财产物资和会计核算相分离,中心掌握单位的资产账面情况,却不了解资产的使用情况,单位占有、使用具体的财产。这样,就出现了预算单位认为记账是核算中心的责任,和本单位无关;而会计核算中心则认为管理使用是预算单位的事和中心无关,存在着实物和账面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如不加强解决预算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又将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2.4 单位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 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的模式,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需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了抵触情绪,有意放松了本单位的财务管理,而且会计集中核算后,有些单位领导认为财务联系人是跑跑腿的,有无会计证都无关紧要,单位联系人随意任命,导致财务联系人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3 强化会计核算的措施
3.1 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于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后再来明确。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标、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3.2 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财务报销制度 财务报销制度是财务报销工作的依据和标准,没有财务报销制度就无法照章办事。因此,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报销制度是各单位搞好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笔者建议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在各单位统一执行,从而在制度上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
3.3 开通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账系统 会计核算中心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转机制,必须立足于电算化和网络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日常工作。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量花在凭证的整理和摘要的输入上,实现远程报账后工作人员只需花审核和修改的时间,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工作量,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开通远程查账系统可以使单位及时了解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等,增进核算中心与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
4 小结
[关键词]农村 消防 思考
2003年2月15日,浙江海宁市黄湾镇五丰村的一场大火当场夺去39人生命,4人烧伤,其中1人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亡人数达到40人。这除了给我们带来痛心和惋惜外,也同样引起我们对农村防火工作现状的思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农村火灾就占火灾总数的50%以上。就如此现状,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一、农村消防工作的现状
(一)防火意识和消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火烧回解放前”。有人说这是对过去农村火灾的真实写照,可就在今天,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村民中有30%仍是文盲,点多面广的村民居住特点给消防宣传本身就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村民的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也成为很自然的现象。据统计,在西部落后地区,有80%以上的村民还不知道119到底是干什么的,更别提掌握和了解基本的防火常识和火场逃生自救方法等消防安全知识。
总的来看,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消防通道不畅、消防装备落后已成为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的难题。目前,绝大多数乡镇没有消防规划;乡镇企业大多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配置灭火器材,农村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还不够强。
(二)农村用火不设防
由于大部分农村还处在落后的生产关系中,虽不是刀耕火种,但也存在大量使用明火的时候,据不完全统计,有75%的村民生活用火仍然是柴灶,以明火取暖;在农村火灾中有95%的原因都是用火不慎所致,有3%的火灾是由于小孩玩火引起,有1.5%的火灾是由于电线老化或电气引起。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许多农村仍有在前辈坟前化钱的习俗,且多是将一些“纸钱”在坟前点着就走,根本没在意是否能引起火灾。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必要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就上岗,违章操作行为较为普遍。
(三)农村火灾扑救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村民纷纷拥向城市寻找挣钱的机会,在家留守的大都为妇孺老人、小孩,自救能力非常有限,再加上农村房屋连成片,房屋结构简陋,耐火等级低下,水源缺乏,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扑救造成火烧连营。
(四)乡镇企业火灾隐患,突出农村消防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繁荣,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企业纷纷向农村地区寻找发展空间,农村城市化的步伐明显加快,相应增加了农村消防的工作量,有些业主存在重经济效益,轻防火安全的错误思想,既不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添置消防设施,也不对企业职工进行相应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造成了职工防火安全意识淡薄,致使各类火灾事故不断发生。一些居民密集区火灾、乡镇企业火灾,往往由于距离消防队远、消防车不能及时赶到现场,丧失了初期扑救的最佳时期,以致小火酿成大灾。
二、主要对策措施
为切实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扭转农村火灾形势严峻的局面,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结合农村实际,围绕五个方面全面加强农村消防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行责任、考评机制。提请政府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公安、安监、民政、建设等相关部门的消防安全职责,完善消防安全行政监管责任,逐级负责、层层落实;加强与综合治理、安监等部门的联系沟通,把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明社区(村)建设等活动的考评范畴,全面促进农村消防工作的开展。
二是完善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城镇发展变化和总体规划的调整修订情况及时调整修订城市消防规划。同时,结合农村道路改造、改水等工作,改善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不断改善农村消防安全状况和条件。
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加强专职消防队、乡镇派出所保安联防消防队建设,同时建立健全村(居)委会、乡镇企事业单位义务、志愿消防队,进一步完善农村灭火救援体系,不断提高农村扑救火灾事故的能力。乡镇派出所均应建立民警兼职消防队,配置手抬机动泵、水带、水枪。
四是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利用自身业务优势,加大对公安派出所业务指导力度,调动社区警务站、义务消防队和志愿消防组织,加强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五小场所”的消防监督检查指导,及时
消除火灾隐患。
五是大力普及消防常识。会同公安、安监等部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建立村民公约等途径,利用农村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组织开展针对性强、贴近农村、贴近实际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营造消防宣传教育的社会氛围;加强与文化、法制、教育等部门的配合,将消防法规、消防常识纳入“三下乡”、农村普法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