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资料的说明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资料的说明(精选8篇)

关于教学资料的说明 篇1

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以及练习题及其答案两个教学资料。资料内容说明如下:(1)关于课件:课件内容完全与教材配套,根据教材而制作,且可编辑,选用教材的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再进行编辑,因为每个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是不一样的。

绪论和1~7章为课堂教学内容,制作了相关课件,第8、9章分别为仿真实验内容和实物实验内容,一般是要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和在实验室完成,不是通过教师讲课完成的,因此这两章没有做课件。

(2)关于习题内容:当初编写教材章尾习题时,编者收集了较多的习题,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和教材面向的学习对象,对所收集的习题进行筛选。

这次,在编写教材习题辅助材料时,编者把与教材每章相关的习题按照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类型进行了归类整理,保留了有答案的习题(习题总量大于教材上的习题数),大部分章尾习题能在其中找到,也有部分原来没有答案的习题不在本辅助材料中。因此,章尾习题的答案要在辅助材料中查找。

关于教学资料的说明 篇2

1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观念

市场需要的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 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的实用性技能,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 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 增加实践课, 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 掌握物流活动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从学院领导到教师都要树立为“学生顾客”服务的意识和职业态度, 把“学生物流职业能力和素质发展”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

2 明确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对落实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选择教学方法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物流专业的课程性质复杂, 既有属于公共学习领域的课程如“两课”、 经济数学、英语等, 也有属于专业学习领域的诸如物流管理基础、统计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课程及相应的仓储、配送实训课, 另外还会有一些如心理与健康、体育、物流法律法规、物流经济地理等选修课。但不管是以理论为主的课程还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什么样的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如开设了仓储与配送课程, 那么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 就必须明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一要了解如仓储、配送的基本概念、功能、任务和自动化仓库、配送方式等基本知识, 二要掌握如仓库的布局和使用规划、配送线路的设计、车辆装运技术和车辆调度的方法等实践技能。只有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才能避免许多老师认为物流课不太好上、学生不感兴趣且觉得难以理解的尴尬局面。

3 合理选择和钻研教材, 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根据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本着“拓宽基础, 强化能力, 加强应用, 服务专业需求”和“必需、够用”的原则来合理选用教材。因为和中职生相比, 高职生具有相对宽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较强的社会意识, 对事物的看法更趋理性, 具有相对更清晰的职业和人生目标, 但和本科生相比在这些方面又有不足。其次要大力提倡钻研教材。深入钻研教材, 是上好课的前提与保障。一节课中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联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在物流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等教师都应该做到心里有数。当教师把教材读深、读透之后, 就要设计如何把复杂深刻的道理以凝练简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易于接受, 易于掌握。如在讲仓单的使用和功能时, 笔者就省掉了教材中大量的公式化的流程, 只利用两三个案例的剖析就使学生明白了仓单不但是物权凭证还可以作为有价证券使用的道理。

4 构建和使用合理的课程体系

4.1 确定课程体系模块

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块一般说来应由四大模块组成, 即职业思想道德模块、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核心知识与能力模块和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四大模块的具体组成如下:

4.1.1 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应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思想和职业素养。如通过“两课”的开设, 培养学生熟悉我国国情, 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思想, 坚持正义, 自觉抵制各种危害祖国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不良思想和行为。通过创业与就业课程的开设, 培养学生设立正确的就业观, 掌握一些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

4.1.2 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由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构成,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课程, 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为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可通过由经济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的设置来完成。

4.1.3 职业核心知识与能力模块

通过这一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学习, 主要要完成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整合。可由包括采购、仓储、运输、配送、货代和成本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课程来完成。

4.1.4 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通过一系列公共或专业选修课、知识讲座、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开展来完成。

4.2 强化实践教学, 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教育部16号文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强调在高职教育中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因此, 物流课程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素质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安排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环节。如在课时安排上, 可使实践教学课时大于理论教学课时, 突出实践教学在物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如在仓储和配送等课程的开展方面, 可以依据岗位职责安排学生亲自在实训室进行模拟岗位实训, 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到物流公司、配送中心、超市门店参与实际运作操作。

5 积极主动进行教学方法变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是教育部16号文件的核心, 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物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采用现场教学、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实物教学、将讨论、知识竞赛引入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学手段上, 应多用现代教育技术, 大力开发多媒体课件, 尽量做到直观、清新、形象, 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 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开设物流专业, 培养物流人才是我国物流事业大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顺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 然而由于仓促上阵, 许多方面并未考虑周全, 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与市场的需求差距明显, 既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又耽误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 探索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说明文教学突破途径的探讨 篇3

【关键字】说明文 突破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所谓说明,就是作者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第一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要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载负写作主体介绍非第一研究所得有关事物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我的答案很简单——讲说明文最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

突破·途径一 ——对识文辨体的重新体认

说明文既然作为一种文体存在,自有其独有的文体特征。明代学者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如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也就是说,文体知识就是篇章的“制度”和“法式”。在阅读分析中使学生掌握文体,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明代陈洪谟也说:“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这是对作者的创作要求,而读者对课文进行读解,也需先辨体裁,认识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特征。这一传统理论是否会让我们回到就“文体”而教“文体知识”的老路上去呢?我们需要对“读文先辨体”这一传统理论有新的体认。李景阳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有一段话,或许可以为我们消除一点疑惑:

“以文体分类进行读文教学突出了易于识别和把握的文章共性和特色,实践证明,它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不必弃之如敝屣。而且我们也不主张将天下的文章纳入旧式中药铺的抽屉格,非此及彼,不容混淆。事实上常有一些文章的文本因见仁见智而相对模糊,从这一点而言,‘淡化些也无碍大局。但文体分类毕竟是文本之大事,自古以来,分歧和争论虽无休止,可终究形成了不少共识。在没有更成熟的方案取而代之的情况下,尽可以继续沿用。”

这样,我们在处理《桥之美》《说“屏”》《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类小品文时,就不必死板地将其归入“说明文”中进行教学。

而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则有一些先例在,大可借鉴参考,其中“比较法”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在教学法布尔的科学小品《蝉》时,我们不妨选郑振铎先生的《蝉与纺织娘》这样的美文,加以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蝉》的对象是自然界,而《蝉与纺织娘》的对象是人化了的自然。法布尔的注意力始终在蝉身上,而郑振铎的目的则最终是要转移人们的视线,从对蝉的诗意描述中引领出一种属于人的“精神”。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什么叫科学家,什么叫文学家;什么叫科学作品,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再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教学《晋祠》一文时,则把《中国名胜词典》中关于“晋祠”的条目与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以获得对文章表达、语言、结构等的领悟。

突破·途径二——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科学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而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说明文的相关要素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而对文本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视而不见。《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是对这种现状的纠偏。但愿不要狭隘化地理解这句话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教材的编撰有这样的倾向),其中的“注意领会”不是“唯一”。

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还有另外的意思是,要打破对文本(包括《教师教学用书》)的尊崇跪拜心理,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去解读说明文。徐江认为当前的说明文教学是“在讲科学的平台上表演着不科学”。工人出身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慈根指出:“科学就是通过现象以寻求真实的东西,寻求事物的本质。”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的结论,有时只代表一时,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在作者行文逻辑上的错误,或是编者解读错误,文本中的模糊点或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地方设计创新点,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一节,有人对“首先”一点提出质疑,说应该是“中国水乡河网与丰富的石料等环境条件及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石拱桥的环境需要”。如《大自然的语言》中阐述“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教师用书》把“古今的差异”一点也与前三点并列,显然是不妥的。作者用“此外”点开,老师可以在此处提问:为什么不列为第四个因素?通过思考可以体会出作者行文的缜密。如《绿色蝈蝈》中有学生对文中有关动物习性的描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等。学生一旦树立起这样的“科学意识”,说明文教学也就成功了。另外,宜把说明文放入相关的科学领域或背景中进行解读。如《中国石拱桥》与国内外桥梁发展史;《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世界)建筑艺术;《奇妙的克隆》与最新克隆技术;《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学发展状况等,这同时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突破·途径三——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与语文教材中的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相比,学生对于数量有限的说明文不是很感兴趣。而日渐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哲学理论等等都给文学作品的解读注入了新的元素。然而这些对说明文的影响几乎为零,说明文不能借文艺学的羽翼以获得新的飞翔,只有从自身寻求突破。不过,却可以与“生活語文”“大语文”等观念接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以获得新的活力。而教材也有这方面的编排,如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与“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结合。通过活动,学生看待事物将拥有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不再详述。

参考文献:

[1] 闵华. 对说明文教学的审视和突破[J]. 教育科研论坛 2008年09期

[2] 金品. 用说明文教学生学什么?——从学生“学”的角度反思小学说明文的教学现状[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3年17期

[3] 徐海芳. 依“文”而教 教出特色——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0年06期

关于教学资料的说明 篇4

关于财务指标分析的详细说明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就是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它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实力。企业能否及时偿付到期的流动负债是反映企业财务善好坏的重要标志,财务人员必须十分重视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

反映企业短期偿还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1.流动比率;2.速动比率;3.现金比率。

二.长期偿债能力

分析长期负债偿还能力的目的,在于预测企业有无足够的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然而,在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必须同时考虑短期偿债能力。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出现问题时,对长期债务的清偿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在计算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时,也把短期负债包括在负债总额之内,实际上,是评估企业的整个偿债能力。wy4fD

反映企业长期偿还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1.资产负债率;2.所有者权益比率;3.产权比率;

4.利息保障倍数。

三.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资金利用的效率,它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的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

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1.应收账款周转率;2.存货周转率;3.资产周转率。

四.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1.销售利润率;2.成本费用利润率;3.资产利润率;4.所有者权益报酬率;5.资本利润率;6.资本保值增值率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表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企业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流动比率高,不仅反映企业拥有的营运资金多,可用以抵偿债务,而且表明企业可以变现的资产数额大,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小。按照西方企业的长期经验,一般认为1-2的比例比较适宜。它表明企业财务状况稳定可靠,除了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外,还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短期债务。如果比例过低,则表示企业可能捉襟见肘,难以如期偿还债务。但是,流动比率也不能过高,过高则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获利能力。流动比率过高还可能是由于应收账款占用过多,在产品、产成品呆滞、积压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流动比率时还需注意流动资产的结构、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流动负债的数量与结构等情况。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到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则不应计入。这一比率用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立即偿付流动负债的财力。

计算速动资产时,所以要扣除存货,是因为存货是流动资产中变现较慢的部分,它通常要经过产品的售出和账款的收回两个过程才以变为现金,存货中还可能包括不适销对路从而难以变现的产品。至于待摊费用和预付账款等,它们只能减少企业未来时期的现金付出,却不能转变为现

金,因此,不应计入速动资产。

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

速动比率可用作流动比率的辅助指标。有时企业流动比率虽然较高,但流动资产中易于变现、可用于立即支付的资产很少,则企业界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较差。因此,速动比率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根据经验,一般认为速动比率0.5-1较为合适。它表明企业的每一元短期负债,都有一元易于变现的资产作为抵偿。如果速动比率过低,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存在问题;但如果速动比率过高,则又说明企业因拥有过多的货币性资产,而可能失一些有利的投资和获利机会。

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来自经营的现金流量与期间内平均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这个比率在反映企业短期变现能力方面,可以弥补上两个指标的不足。来自经营的现金流量可在企业现金流量表上找到,由于它是一个期间数,因此对应的流动负债也须是该期间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为: 现金比率=来自经营的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的即刻变现能力,以它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更为稳健。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反映了在企业总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资金比重。这个比率越小,说明企业资产中债权人有要求权的部分越小,由所有者提供的部分就越大,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就越高;反之,资产负债率越高,债权的保障程度越低,债权人面临的风险也越高。根据经验,资产负债率一般在75%以下才能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的情况正常。

所有者权益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是指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所有者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和按同口径计算应等于1。所有者权益比率越大,负债比率就越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小。所有者权益比率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企业长期财务状况和长期偿债能力的。

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是指负债总额外负担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计算公式为: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它反映企业所有者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这一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地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该比率与资产负债率的区别是: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比率侧重于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以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偿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对于利息费用的倍数越多,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衡量债权的安全程度。企业利润总额加利息费用为息税前利润率,因此,利息保障倍数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究竟企业已获息税前利润应是利息费用的多少倍,才算偿付利息能力强,这要根据往年经验结合行业特点来判断。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应收帐款周转率

上式中,应收账款额取自于资产负债表,同样是根据期初、期未余额的平均数计算。赊销收入净额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全部销售收入扣除了现销,以及销货退回、销货折扣和折让以后的净额。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该比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从而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用一定时期企业的销货成本与存货平均占用额之比来计算,可分别计算一定时期存货周转率以及周转天数。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率(次数)=一定时期销货成本/该时期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存货周转率

上式中,存货数据取自于资产负债表,由期初、期未平均计算求得。销货成本取自于损益表。一般认为,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了企业的销售状况及存货资金占用状况。在正常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相应的周转天数越少,说明存货资金周转快,相应的利润率也就越高。存货周转快慢,不仅和生产有关,而且与采购、销售都有一定联系。所以它综合反映了企业供、产、销的管理水平。资产周转率

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净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金额/资产平均占用额

公式中资产平均占用额应按分析期的不同分别加以确定,并应当与分子的销售收入净额在时间上保持一致。在一年中,一般以年初加年未除以2来计算。

这一比率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果该比率较低,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较差,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净额

如上式中利润总额改为税后净利润,该比率则为销售净利润率。该比率用以反映和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成果越好。

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利润与成本费用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耗费与获得的收益之间关系的指标。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耗费所取得的收益越高。这是一个能直接反映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的指标。企业生产销售的增加和费用开支的节约,都能使这一比率提高。

资产利润率

资产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利用权债总额所取得盈利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平均占用额

这一指标可进一步扩展为:

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 z

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所有者权益报酬率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是税后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反映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总额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从静态角度来讲,首先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因此,该比率是企业盈利能力比率的核心,而且也是整个财务指挥体系的核心。2K9D

资本利润率

资本利润率是指税后利润与实收资本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资本利润率=税后利润/平均实收资本

关于教学资料的说明 篇5

教学评估档案资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反映、体现,是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为做好教学档案整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评估过程中的作用,促进我县教学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就如何进行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做几点说明和建议。

一、评估档案资料范围

归档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学条件、校本研修、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归档的重点是教学、教研、科研、课程实施等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特别是过程性资料。

二、归档原则

(一)归档的评估档案资料包括教学工作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资料,但应是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评估工作具有凭证作用的资料。如有的学校对立项课题的有关问题作了调查问卷,但没有数据统计,没有分析报告,把原始的问卷、放进档案盒完事,这样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课题研究是毫无疑义,毫无价值的。根据档案材料的重要性和价值确定了保存年限,在指南中作了说明:一般日常工作档案,如教研活动记录、培训资料、专题活动资料、常规检查记录等,保存3年;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时效性较差,如各种教师评估表、试卷、试卷分析等保存10年;有较高价值,属于学校发展记载、人事档案,如规章制度、长远规划、教师任课表、基本情况统计表等,永久保存。

(二)归档的评估资料,必须能反映和说明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保证完整、准确、系统;具有真实性、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

(三)归档的评估资料,必须遵循其自然形成规律,保持有机联系,符合教学、教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成套性特点。

三、评估档案资料的质量要求:

(一)档案资料所记录的信息、说明的情况及内容应齐全完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有效性、统计性。

1、每学期教研活动的档案资料首先应包括:本学期教研计划及安排表、每次教研活动的记录及相关资料、学期教研活动总结。(注:教研活动的安排表要与活动内容一一对应。)

2、一次教研活动的档案要包括活动记录(总结),相关资料(如听评课的教研活动,要有讲课人教学设计、个人反思,听课教师评课稿,还可以有照片和课件光盘、课堂录像资料等)(评课稿不同于教师的听课记录)

3、一次专题活动的档案要有实施方案(通知中包括方案的也可以),活动中的文字、影像资料、活动总结(如四中青年教师过关课活动档案:方案、评价标准、记分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评价小组结论报告,活动总结)

4、教研活动的记录,要按教研室下发表样,逐项记录准确。从三个方面对教研活动记录表加以解释。(1)活动主题:注意“主题”和“题目”的区别。如:“听评某某老师的数学”这只是个题目,不是活动的主题,主题是以通过课例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表述:听评某某教师的数学课《 》——关于七八年级知识衔接的问题。(2)活动总结中“解决的问题、达成的共识、下一步的设想”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能死搬硬套象回答问题一般,还可以把其它有价值的、生成性的问题加以记录。(3)活动过程是教研活动程序的记录,每个环节要记录主要内容,每个人的发言要记录要点,所形成的总结要与过程记录有内在联系。在查看一些学校的档案中就发现,过程记录中教师各说各话,到了总结中达成了共识,两层皮现象严重,看上去很不真实。(思考:教研活动的目的性,实效性。)

5、主题教研活动档案要有对“主题”的分析,从“主题”的形成、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视角或问题、学习资料、研究活动记录及相关资料、研究总结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

(二)每一份档案资料都应有单位、作者或单位、部门落款,并注明形成时间。

(三)采用装订的案卷,要用线装订,结实、整齐、美观,去掉金属物。

(四)每一卷(盒、册)都应填写卷内目录。

(五)照片档案应有附加主题说明,注明拍摄时间、地点、人物等内容。

四、评估档案资料的整理:

(一)形成积累

1、学校根据本单位历年(主要为2008年以后)文件资料形成规律,挑选最能反映本校教学工作水平内涵的资料进行组卷。(“指南”中三级目录的最后一级目录给出了每方面归档的范围、种类,具体的目录名称要根据档案具体内容来编写。)

2、建立教学档案预立卷工作机制。教学档案的预立卷是指有关责任人,把分散在教师和管理人员手中的教学资料及管理资料,收集后存放在预先分类设置的档案盒中以备正式立卷归档使用,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在操作中坚持“谁经手、谁负责,谁主办、谁预立卷” 的原则。重视教学档案预立卷的基础工作将会使档案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卷

应按评估指标体系结构顺序,适当照顾文件资料的问题、时间、重要程度及其他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其有机联系,分类组卷,便于查找利用为原则。

具体程序如下:

1、检查案卷的文件成分,文件是否收集齐全,是否与评估指标内涵有直接关系。如:学校获奖情况是学校管理能力的体现,应属于教学管理中的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而教师获奖证书等照片或复印件,是教师队伍素质的反映,则属于教学条件中的教师队伍指标体系。

2、检查案卷文件的联系,纠正案卷之间文件归卷不统一,相互混淆、重复或拆散文件联系的现象。在各指标体系中最易混淆和重复的是有关“规章制度”,有关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校本研修的制度、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的制度等,要归到相应指标体系的档案内。

再就是不能把同一项活动有关的资料,分散到多个指标体系中,也不能这个活动的档案资料这样排序,那个活动的资料那样排序,要统一。

3、检查文件的价值,察看各案卷中文件是否能反映和说明教学工作的过程和效果。如主题研活动档案,有的学校把教师听评课记录放入,我看价值就不大。还有的学校把大量从网上下载的学习资料原封不动的装入教研活动或校本培训档案中,又有什么价值?如果要保存也应该是进行整理,如注明出处、作者、学习的段落、文章中可借鉴的地方等,其它有关记录都要与之相关。

4、检查案卷文件数量,一个案卷一般不超过100 页。对同一问题文件数量多的,宜酌情适当分卷,问题单一,文件数量少者可组薄卷。一般按类别、次数、时间进行分组。如:某一学科组的一学期的教研活动记录,首先每次活动结束后,把本次的活动资料都整理齐全,在前面附加上一张封面(见下图),封面注明:教研组、教研主题、时间。

再附一张“目录”(见下图)

学期末,按时间先后排列每次活动的档案进行组卷。

5、卷内文件排列顺序

(1)结论性资料在前,依据性资料在后。如调查分析报告在前,调查问卷在后。

(2)统计性数字资料在前,基础性原姓资料在后。如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在前,基本情况登记表在后。

(3)时间早的在前,时间晚的在后。如活动计划、方案在前,活动记录跟后、活动总结在最后。、填写卷内文件目录

(1)顺序号:以卷内文件排列先后顺序填写的序号。(2)题名:即文件标题,一般应照实抄录。有标题或标题不能说明文件内容的文件,可自拟标题。

(3)责任者:形成该文件的单位或对该负责任的署名者。

7、装订。(“指南”中对于以学期还是学年装订作了说明,但学校要根据档案资料的多少分学期或学年收集装订。某一项的资料较少,可以按学年装订,如一学期的资料较多,可以分卷装订。装订完后,按保管期限正确填写。)

8、装盒、填写盒目标签和盒内目录。附:

1、主题教研活动的流程及案例。

2、评课稿的写法

如何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一、什么是主题教研

主题教研,就把平常教学中遇到急于解决的、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教研组的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

(i9Q.p3iH(I/Y0教研活动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中可以将这个教研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分题。

比如:有些学科,由于学年段教学重点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可在年段中设立教研主题,如小学数学、语文。例如:

主题:有效识字的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主题)分题:(1)提高学生课堂识字兴趣的研究;

(2)在生活中培养识字兴趣的研究;

(3)低年级识字方法的研究;

(4)用汉字汉字构字规律指导学生识字的问题研究;

(5)巩固学生识字效果的方法和策略研究。

二、主题教研过程 1.筛选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教研组内的每位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整理出来,填入“问题记录表”,问题记录表由学校自行设计,要记录发现这个问题时“我经历的教学现象”,“我的分析思考”、“我存在的困惑”等。提供给教研组。包括日常学习、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试卷讲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

(2)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

(3)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4)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难易程度适中。主题的确定

教研组将教师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经过充分商讨,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筛选问题、拟定所要研讨的主题供教师集体研讨。

教研组长阐明本次活动要研究的问题。讲述问题的提出背景,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共同探索这个问题。

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

要让每人围绕主题学习有关理论,参阅有关资料,一方面为做课老师的备课提供问题的解决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听课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老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而无深度。在学习的基础上,教研组成员将初步共识和教学设想写成问题解决初步方案。

3.集体备课,课堂实践

教研组集体备课,研究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在课堂观察中,听课老师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主题尽可能全面的收集课堂信息。

4.主题研讨,反思教学。主题研讨会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执教者反思,反思的问题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做到了吗?”“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同伴议课,则是围绕主题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5.及时总结,生成问题,继续研究。

讨论是有效的教研活动,然而行为跟进更重要,将研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下次专题研讨的子问题。对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实施系列跟进研究。跟进研究需在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每位成员研究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总结,既总结达成的共识,也要注意争论的焦点,这样,既能对以前取得的经验在理论上升华,也为下一步试验及时发现问题,预想解决措施。“预想——试验——总结——再预想——再试验——再总结”这个行为要体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语文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朗读教学指导的策略研究

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1、课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教学困惑

自新课程在我校实施以来,我校语文教研组也多次开展了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怎样的朗读教学是最佳的,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名师启发

2004年10月,我们有幸听了几位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感受最深的是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课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老师指导朗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环节。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听到王老师的一次讲解,没有听到王老师的一次范读,有的只是王老师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抓住学生生成的体验,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古诗与诗人产生了共鸣,走进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南宋,走进遗民的世界,体会沦陷区老百姓的辛酸,于“一年又一年”中发出悲愤的呼喊。一滴“泪”,一个“又一年”,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名课的魅力所在,究其原因:

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找准指导朗读的切入点;

2、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于是,一次围绕“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我校语文教研组中产生并展开了。

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语文教学的源头去寻找朗读指导策略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并围绕专题印发《朗读教学学习资料汇编》供教师学习。

两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讨论会。针对“用怎样的策略去指导朗读才是有效的?”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提出了几个假设:

1、以重点词、句、段的朗读指导为突破口,带动全文的朗读及理解。

2、朗读指导要遵循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先理解感悟,再进行感情朗读。

3、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朗读及其体验的抒发及时进行指导提升。

三、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所以根据教研组讨论出来的几条朗读指导策略假设,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印证假设,于是选定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由林老师执教。选定课例后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说课、论课,让林老师在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展示过程,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

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活动描述(研讨活动)12月9日,瓯海区教师教育与科研中心在我校举行校本研修研讨会,为我校校本教研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赢取了与专家、同行零距离对话的机会。会场上,说者意气风发,听者心潮澎湃,气氛十分热烈,可以说是达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活动也因此延续到中午12点。具体过程分五大板块:课堂展示活动、背景介绍、教者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现将研讨现场整理如下:

教研组长介绍主题产生的背景 执教者反思: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教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就是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多么可怜!而文中小男孩的行动却令人肃然起敬。他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读了这篇课文,我万分的感动,想把这份感动与学生一起分享。所以选择了这一课!上完课后,我感觉这堂课有这么几点值得思考:

1、语文教学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体验,所以在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边读边悟”。这篇文章寓意深刻,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受,才能激起情感之弦。所以在课上我是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的想法,帮助学生探究小男孩“明知捡不完还要捡”的根本原因,从而促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教学需要充分预设,也需要即时生成,在课堂上要做到随学而导。其实我这堂课的设计在专家的点拨之后那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可以说预设的非常充分。当学生找小男孩捡鱼扔鱼的句子后,我随即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的发现也是千变万化的:有发现小鱼多的,有发现重复出现的“不停的”,有发现很多个“在乎”的,还有发现小男孩动作的……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做好了充分的预设。不管学生如何发现,教师要随学而导,引导体会文章的内涵,充分做到以生为主,教师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3、以生为本,指导朗读。可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年轻的我们总会顾此失彼。今天的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小男孩对小鱼生命的在乎,我下了很多工夫,却忽视了激发学生对小男孩的钦佩之情,从而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关爱生命!而且在“随生而导”这一点上,也留下了最后的遗憾。因为通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对小鱼回到大海后的快乐已经能感同身受了。但是我在结尾却再让学生观看小鱼回到大海以后的快乐情景,有画蛇添足之嫌。其实我也就是浅水洼里的一条鱼而已。因为我所具有的一些新理念就如浅水洼里的水一般少。如果我不加紧学习的话,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就更需要象今天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机会来锻炼自己,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虽然说这次活动是教师教育和科研中心在我校举办的一次区级的活动,而事实上呢,我的这堂课并不是一堂观摩课,更不是一堂示范课,而只是我们学校一次校本活动中一堂普通的课、平常的课而已。所以我不奢望自己上得有多成功,我只是给大家树起一个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那么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敬请各位老师“向我开炮”!也请各位老师和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帮我一把,送我一程,让我这条痛苦的小鱼离新课程的海洋更近一些!

同伴互助

詹谢芳(三年级语文教师):我从教师的引导语来谈今天这节课。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在这节课中,林老师以很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诠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当学生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走入“误区”时,林老师及时予以“引导”,在“引导”中将朗读指导纳入正轨。(2)、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老师及时“开导”,在“开导”中深化朗读指导。(3)、而当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或感受深刻时,老师及时予以“肯定、引领”,在“引领”中让朗读更为有效。比如在自由读正确课文的第一段后几句“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小鱼都会干死。”后,指名学生读了,此时林老师提示学生“读着读着,从这段中感受到什么?”学生们有的说很伤心,有的说小鱼很可怜,有的说很难受、不忍心等,林老师及时予以肯定“老师听了很感动。”再引领“把自己感受到的伤心、难受、不忍心通过读表现出来。”此时的学生个个都极为投入,指名读时更是跃跃欲试。在读中,老师又引领:“当你读到吸干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学生说:“我仿佛听到小鱼在说„快逃啊!‟”“当你读到蒸干时,你仿佛看到——”“小鱼在苦苦挣扎”学生说。“难受吗?让我们一起把小鱼的痛苦说出来吧!”林老师正是利用了这种强化机制激发和维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或难受,或伤心……让听者为之感动。(4)、其实教师的评价语言又是极为丰富多彩的,除了通过口头语言及时生成评价指导朗读外,林老师又通过表情语言、肢体语言,调动全身的每个细胞参与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恰如其分的神态、动作,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等,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时而点头微笑,时而点头赞许,时而弯腰等待……林老师就是这样以真情感染学生,在真情洋溢的课堂中,让朗读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曾双霜(四年级语文教师):我想从找准朗读指导的切入点方面来谈谈林老师的课。林老师从文本的人文内涵出发,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抓住了课文的第一段和后面描写小男孩捡鱼扔鱼的重要片段来展开阅读教学,打破了逐段串讲、四平八稳的程序模式,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花在最值得品味研究的词句上,显得大气十足。最后,又用引读的形式引出小男孩和叔叔的对话,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着行云流水般的韵致。林老师的巧妙,就是抓住最容易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或者说文本的“特写镜头”,展开语言学习,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体会人文精神,在体会人文精神中学习语言表达艺术。正是因为有了对文本的这种艺术化处理,才会使今天的课堂书声琅琅,情意浓浓,才会使朗读指导获得成功,孩子的朗读体悟才会那么深刻真切。

胡忠洁(三年级语文教师):听了曾老师的评点,我想到一个问题,二年级的朗读指导是抓重点词句先感悟再朗读,那我们三年级平时也是这样指导,高年级还是这样,是不是我们的朗读指导都一样,没有年级特点,没有提高呢?

林晓茜:我认为不一样。因为每个年级的篇章不一样,文本是随年级的升高加大难度,所以理解难度是有差异的。虽然指导的方式一样,但学生能力不一样,品味到的内涵不一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生成的内容会更多,更深刻。

徐晓洁:我也感觉是有区分的。因为在高段,我们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再朗读是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我们更强调的是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今天的二年级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种方法。

董晓群(一年级语文教师):说到低中高年级指导方式的不同,我想从一个人学习语言的规律来讲谈谈。我想一个人学习语言,总是先理解字词,再到句、段、篇章。这个规律过程是一样的,不管你的年龄多大,水平多高,都要遵循这个规律。我认为林老师今天的做法是可取的。接下来,我想回到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从情感发展的角度谈谈林老师这堂课。这堂课朗读指导的成功,在于林老师始终能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指导朗读。

(1)定好情感基调——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拭弦定调的事,一开始林老师就利用第一段让孩子谈感受,有的说自己很伤心,因为小鱼快要死了……,有的说觉得小鱼很可怜,因为小鱼就要跟我们说再见了……孩子们已经很自然地进入了深刻的角色体验中,他们为小鱼揪心,担忧之情溢于言表。然后,她又请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这种情感内驱下的朗读使孩子的心与小鱼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如果你看到小鱼搁浅了,你又会怎么做呢?”这一问题,又撞击了学生的情感积蓄,使他们的心灵成为与文本情感息息相通的对应物,并以灵动的情感状态步入下面的阅读佳境。

(2)创设表情佳机——泻情。随着情感积蓄加深,情势加剧,会出现“情满而意发”的现象。林老师就是善于抓住学生易于动情的“泻情”点,创设好泻情的佳境佳机,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如:反复引读“当他看到第一条鱼,他弯下腰……看到第二条苦苦挣扎的小鱼,他弯下腰……他看到第三条小鱼,他弯下腰……他就是这么不停地弯腰,不停地捡……小男孩你不累吗?”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引读中,一股强烈的情感电流撞击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房。这一段平淡无奇的文字已经演化为一个感人的特写镜头,成为永不褪色的底片留在孩子的脑海里。林老师就是这样具有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善于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善于捕捉课堂情绪的制高点,在师生对话中,让孩子们自然地转变角色,走进了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三维目标的融合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显得不落半点痕迹,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成功地完成了从泻情到移情的心里历程。这时学生的情绪体验达到沸点,课堂里涌动着一股激情,跳跃着一颗颗爱心。那种“喷薄而出”似的迸发式的朗读感动了孩子们自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当然,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美中不足的地方更会引起我们的思考。我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值得探讨:林老师认为“文中的小男孩不是一时兴起在玩一种游戏,是在挽救一个个生命。”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孩子,他可能无法把自己的行为提升到这么一个高度,他只是出于一种非常朴素的愿望,一颗十分纯真的童心。文中的“叼念”是最能体现这种内涵的。“叨念“就是不停地自言自语,不应是“豪言壮语”似地吼出来。我们成人的英雄情结或者说英雄式的思维模式才会导致理解的偏差。所以在老师的默然赞许下,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激昂,声音一次比一次地响亮。其实学生已经体会到“叨念”是自言自语地说,那么老师就应马上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指导朗读。

董老师以诗一般的语言,从朗读指导要遵循学生情感发展这一角度进行评议。评议时,该老师出口成章,滔滔不绝,神情并茂,引得大家的阵阵掌声。而且,她提出的“叨念”一词的朗读指导引起争论,形成讨论的新焦点。林晓茜:我开始觉得也是这样自言自语。可是,在后来的试教中,学生总是越读越响,越读越激情,我也被同化了。我想小男孩不是坐着叨念,而是捡一条,用力扔一条,再叨念一次,在扔的时候,自然会很大声。

陈淑(教学副校长):我想课堂上出现学生叨念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响,可能是因为老师让学生一起叨念。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在齐读的时候,表现欲望特别强,总想超过别人,所以叨念的时候声音越来越响。再说,齐声叨念也不符合生活实际。我认为这里应该个别读更恰当。

张克(二年级语文教师):我想提个问题:叨念是不是就一定是轻声的呢?我认为文中的小男孩的叨念也有赌气的成分,因为男孩看到这个叔叔竟然站着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任由自己一人捡鱼扔鱼,大声未免不可。

叨念这个词语到底该怎么指导朗读呢?是一定根据词义自言自语呢,还是让学生自由感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是,教师该如何处理呢?主持人将问题抛向专家。

专业引领

潘月娟(温州市小学语文教科研员):我感觉到今天的焦点在“叨念”这个词上。现在,你们把这个难题抛给我,我也是一边听你们,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品语言文字的,它不是说“我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柯孔彪在全国重庆会议上讲到 “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化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要在先理解作者思路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有根据地说话、有条理地发散,不能让学生养成浮光掠影地读书、不假思索地说话的坏习惯。”这个问题就是说对阅读的理解,它应该是有根有据的。在我看来,“叨念”这个词的意思,第一是“重复”,第二“声音要轻”。根据当时当地的心情来说,首先是重复。这一点,老师今天引导得很好。“如果让你去叨念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你会叨念多少次呢?”学生说 “我要叨念成千上万次,因为有成千上万条鱼”。这就体现了“叨念”蕴涵着“重复”这层意思。另外一个是“自言自语”。这一点,孩子们理解得多好啊:“我的心里在说话”“我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说”“我的心在说话,而不是嘴巴在说话”。今天的孩子们阅读理解能力真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真强。“我的心在说话”那么,我(学生)可以重音轻读吗?可以。

二年级低段朗读要从篇到句到词到重点词句,然后指导朗读。但是,要注意,这个点一定要回到整体当中来,不能把它孤零零地提出来挂在那儿。“叨念”这个词怎么读,要把这个词语读出感情来,读出什么来,那是不行的。只有把个体放到语言这个大背景中,和大人对话起来。这样,孩子们的多元理解才能够体现出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融为一体。今天“多元理解”这个点,我认为是不够的。

那么关于朗读技巧这一点,《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技巧因素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你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应该融入到情感当中,“隐而无痕”。

梧田第二小学的校长也不由自主地加入研讨的行列中,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卢燕舞 : 我读过《浅水洼里的小鱼》原文。这篇文章是外国文学作品,原旨在呼唤成人那颗冷漠的心,来关心身边的世界,关爱所有的生命。文章整个场景是很平静的,小男孩只是静静地做,大人受到感动,不存在小男孩的生气和愤怒。

张浇娇(瓯海区小学语文教科研员):我为我们梧田一小这一次教研活动感到感动。这次教研活动有预设,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成。刚才潘老师对“叨念”讲了很多。从潘老师的话里,我理解到文本价值取向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一个教材,如何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呢。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有他所想要表达的价值取向。我记得有一句话是“阅读是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我们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去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能偏离作者原先要表达的价值取向,而去无根据地发挥、无限地扩散。这就是潘老师刚才讲到的“先要理解作者的思路,再有根据地发散。”把这篇文章放到单元主题里来看,我觉得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关注生命、在乎生命。〈〈新语文天地〉也有这篇文章,它的题目就是〈〈谁在乎〉〉。谁在乎啊?小男孩在乎。在乎什么啊?在乎生命。我觉得让孩子们理解到这个层次上,这是基本的基调,然后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理解,有更多的扩散。但是若扩散得太离谱了,或提升到口号性的思想教育,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因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和谐统一毕竟是以工具性为基础。

陈淑:朱老师,我们在前几次准备活动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前测和后测,但是效果却不明显。我们在想是不是朗读指导效果无法测呢,还是有更好的办法进行科学的前测和后测? 朱跃跃(温州市教研员):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朗读要不要前测、后测,怎样前测、后测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有效”,我也没做过专题性的研究。但是,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因为语文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说语文要不要前测、后测,怎样前测、后测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有效。这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如:苍南实验小学研究的是识字教学,他们的前、后测就比较容易测出来。他们是以八个学生为目标,开始设计了几个题目,测八个学生会读的词有几个、会认的有几个,意思明白的有几个,会组词的有几个。一堂课上好后,他们再对八个学生测一下,看看八个学生在原由基础上有什么提高、发展。像这样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课文内容,是比较容易测出来的。像朗读,也就是你们所碰到的问题,我觉得不要强求。每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不一样,因此我觉得:课堂观察也不一定强求一律必须采用定量观察,必须时间要观察精确。我们都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宜。

我还想提一点,这堂课研究的是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观察视点必须紧紧围绕朗读教学。你们观察的是朗读指导方式、学生投入状态、朗读时间分配,做得都比较好。但我觉得把朗读的评价观察表放进去,意义不大。一个方面,我们的评价不仅朗读这一块要关注,其它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我们课堂对学生的评价语,每堂课老师都要关注到这一点。我觉得朗读有效性的研究,老师朗读指导方法上观察切入点可再细一点,比如引语,刚才有老师就讲到林晓茜老师的导语导得真好,好在哪?好在她在碰到学生有问题时,就是把错误变成美丽,这也就是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老师机智的一种体现。刚才,潘老师讲到的朗读技巧的指导非常重要,有几种朗读方法,即朗读方法的种类、朗读方法的类型等等。你们可以紧紧围绕朗读有效性设计几个比较容易观察的、操作的观察视点。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继续去研究。

归纳共识 生成问题

徐晓洁(教研组长小结反思):首先,我代表语文教研组感谢为本次教研活动开课的林晓茜老师,感谢她带来的可怜的《浅水洼里的小鱼》,善良、执着、爱护生命的小男孩,不仅为我们的教研培训提供了一个载体,也让我们这群浅水洼里的小鱼向新课程的大海又靠近了一步。再次,还是感谢,感谢市教研员潘月娟老师、市教科所朱跃跃老师、区教研员张浇娇老师、区教师进修学校杨玉琴老师等几位专家的到来,为我们的教研活动指明了方向,促使我们更快地成长。最后,我还要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繁忙的教学之外,在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真的谢谢你们。今天我们围绕“朗读指导有效性之研究”展开研讨,从教材的主体性艺术处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角色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抓重点句的朗读指导方法等角度对《浅水洼里的小鱼》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让我们收获了不少。这让我们看到,要做到教师的朗读指导有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朗读的指导训练层次。抓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如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指导,设计层层深入的朗读指导,必要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需要的,使学生的朗读体验层层深入,获得提高,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文本。

2、会课堂倾听,注重学生独特的朗读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走向。在课堂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那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只能是敷衍了事,往往错过指导的最好时机。小学生情感丰富,各种有创造性的独特的朗读随时会冒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课堂倾听,不仅听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还要看懂学生的表情,甚至要读懂学生的心灵。

3、明确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重视教师的“导”。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当学生的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及时开导;当学生感受深刻,见解独特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引领。同时,在课堂中不仅要注重口头语言评价,也要注重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对学生的影响。

同时,今天的研讨会上,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

1、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朗读指导有何区别?

2、当文本的理解、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感悟有所矛盾冲突时,该怎么办?

3、阅读理解怎样把握多元理解?

4、语文的教学前测和后测有没有必要?

5、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否有必要?

大家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得到了专家的解疑。我们下一次的教研活动就以如何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多元解读为主题。

活动反思

1、校本教研的针对性有利于填补理论与实践间的鸿沟

校本教研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我们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选择了“朗读指导有效性”这一主题,思考新理念如何落实到教学实际,持续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并在专家指导帮助下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因此,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再也不会一拿起书就想睡,在听课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地碰撞,所以说校本教研的开展能最直接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新理念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校本教研的科研性使教师成为行动实践者、专业研究者

在学校组织下,根据提炼出的教学问题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都要寻找资料,带着问题、需求去与文本交流对话、感悟、探究,进行从个人设计到教学协作组参与的合作设计再到由专家参与的合作设计,这样的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接下来的则是将“设计”付诸实践的教学行为,包括上课、说课,力图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力图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这样才能发现新问题、总结经验,即基于教学事件的教学反思。

这样“一个课例、三次设计、两次听课、两次讨论、多维反思”的课例研究,环环相扣,我们教师始终行动着,实践着,也收获着,具备了问题意识,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在实践中享受着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专业成长的快乐。

本次的教研活动虽已结束,但我们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指导还在继续,我们的语文教研活动还要继续,我们的校本教学研究还将继续,永不停息!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本组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交流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 教研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活动时间:2007年3月-4月 ◆ 组织负责:郑贤聪

◆ 内 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双册 ◆ 课例执教:涂晓芹 等

◆ 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时间:2007年3月13日 ·地点:五楼会议室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教学困惑

召集全体教研组成员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面教学问题:曾多次开展了计算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计算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有多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方法单一和死板,不会用不同的方法验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课题研究需要

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克服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不足,适应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重视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重视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气氛的民主化;重视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视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重视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因此,我们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以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教研组成员对解决的方案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 产生问题的因素 1、教材因素。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1、教材存在着主观划

一、教学的内容是激发学生产生学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良题。采用了“调整”、“合并”、“补充”等方好的学习兴趣能提高教学的有法进行结构重组,激活。效性。

2、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将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重新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

2、教案预设因素。

呆板的教学模式和单一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1开放教学目标,张扬学生个性。

2、巧创 开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变式教学,开放教学的研究形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4、开放性练习题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生因素。和思维方式对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影响。

1、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等环节,激励学生改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变原有的学习习惯。

2、开放教学的空间形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

4、教师因素。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1、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步骤二: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合理设计教学。·时间:2007年3月20日~3月27日 ·地点:五楼会议室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一、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数学计算教学的源头去寻找开放性策略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对解决教学问题的设想提供依据,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可行性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我国基础教育司制定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 ;“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问、学生问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立足点就是真正实施“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

3、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整体都大于各部分之和。开放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在时空上开放,与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从而使信量倍增,有效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并围绕专题组织教师观看了“计算题教学”方面的光碟录相等影像资料。

(讨论要点): a、教学的内容与选择的题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教学内容吸引学生。b、教师的语言要简练、清晰,不要重复发布。c、预设提问目的性要明确,避免出现无教学目的教学提问。d、预设教学目标、情境和练习题设计要开放。e、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学习状态,留有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f、设计评价时,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和参与性,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二、分析教材、提出教学设想。

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下册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一课进行讨论,涂晓琴老师备课。详情见附1《教案设计》

步骤三:课堂观察记录 ?时间:2007年4月3日 ?地点:温州育英学校三(1)班

?人员:全体教研组成员及校教科室人员等

简要说明: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学的有效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详情请见附件《课堂教学设计》。

步骤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一、执教者反思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作为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数与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数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有很多专家和教学实践人员从反思新课程理念出发,提出一堂好课应追求“真实、朴实、扎实”。于是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摈弃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容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避免课改初期,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导致课改初期学生计算的能力整体下滑。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初期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

为此,我在这堂课做如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情境

一般情况下,计算的引入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适当的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它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相关的生活经验,促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还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逐步感悟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一是常用的“由旧引新”切入主题的方法,即由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问题,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虽没有现实背景为依据,但它却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处于“探究——收获”的这一情感体验中,使之能自觉主动灵活地处理问题。这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计算课“清清爽爽一条线”远比“模模糊糊一大片”要强得多。我之所以采用创设的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我们的情境选择本身就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快速的直接梳理出数学信息,而不会在情境中兜圈子,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揭示数学的规律或反映数学知识的实质。二是在形象化情景的帮助下,学生直接列出算式24×12=?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思维过程,展现思考方法;三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能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

二、在技能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对此,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学生探索,教师引领。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达到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引领学生进竖式计算行算法的优化,从实用性和普遍性两个层面对计算方法和算理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竖式计算;在竖式计算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a、掌握乘的顺序。b、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2.设计开放题,发散思维。那些机械性、程式化的练习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大训练量的练习充其量是使学生变成解题的标准件。为此,本课中设计了很多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练习和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获得不同的解释。这些练习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会从解题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提高。有些练习则要求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这些开放习题不但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还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3.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计算课不仅仅关注计算,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把计算教学提升到一种数学素养的层次上来组织教学,这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整个数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本节课我们在估算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特出表现在从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时,我鼓励学生先估算,学生呈现多种多样……这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应该说是很好的尝试。

三、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实际教学中,我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在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组织讨论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才能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以上就是我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上课后的一些粗浅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二、同伴评议

接着,教研组的老师们就涂老师的这堂研讨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对涂老师成功实施了预设策略进行了热情的表扬,如:

(1)叶建燕老师从“教材的艺术性处理”角度评价“抓数学生活化的策略”:涂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教学例题(过渡语):不仅书店门口喜气,书店里面也非常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呈现主题图动画(出示书店一角)

(2)应琴媚老师从“学生的思维走向”角度评价“抓学生思维多样性的策略”:她认为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涂老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涂老师始终能紧紧抓住思维发散性这条主线指导计算,例如:在计算24×12=?的方法。

(3)郑贤聪老师从“教师的角色定位”角度评价“把握课堂生成的策略”: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唯有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涂老师以很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诠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计算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陈向红老师从“认识新课程的理念”角度评价“应正确、合理地,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的思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多样化而不进行优化。不优化的直接结果要么是学生一种方法都掌握不了,要么是新知识学习得不牢固。涂老师十分重视学生是怎么算,展示其富有个性特点的思考过程;又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算法。(5)严三蕙老师从“算理和算法的“简单”与“复杂”辨证关系”角度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中,也存在着要正确处理好“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从内容来说,算理是复杂的,算法是简单的;从教师来说,算理促算法是复杂的,直接呈现是简单的;从学生来说,弄清算理是复杂的,掌握算法是简单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来正确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在简单的算法中,孕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复杂的算理中,有明了的本质。涂老师能通过创设情境、直观呈现等方式合理引导,把复杂的算理简单化,让学生清晰地掌握算理的本质;通过变式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简单的算法进行深入地思考,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技能、理解算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但是有表扬也有批判,更有激烈的争论。吴淑英老师提出如在开放的支点上,应在于实现知识的建构,开放性教学还要让学生经历收敛思维,只有发散思维而没有收敛思维犹如身在汪洋大海不知何处是岸。小学数学常用的归纳方法是经验归纳,它虽然简便、快速、有效,但教材中通常用一个特殊的例子进行知识的归纳,以偏概全。为了提高归纳的正确性,要发散思维多举例并使所举的例子尽可能地有代表性。如计算出24×12的得数,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出用多种方法计算时,应即使引导学生选择最佳方法。涂老师认为不一样,学生生成的内容会更多,更深刻;他们会区分的,更强调的是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王秀华老师对此的看法是开放的课堂难以驾驭,易 “放”难“收”,经常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课前预设不够吗?不是,是课堂缺乏有效调控。在学生津津有味的探索多种计算方法与教学时间相矛盾时,又应该怎样来引导?引起了老师们激烈的争论。

三、专业引领

在听涂老师的公开课后,有机会听到现场教科室人员的评议。

(1)教科室主任:参加数学组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感到收获很大,既是因为涂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更是因为教研组深刻的课后反思和分析。本次活动也充分说明,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是搞好教学研究保证,丰富的课堂实践和深刻的教学研讨,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的关键。

下面就新课程计算教学我谈两点看法:

一是坚持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充分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传统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铺垫、讲解和练习,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知识的来源,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框定在人为编造的应用题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有专家形象地称为“斩头去尾烧中段”;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强调计算教学的“生活化”就有很大的合理性。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合适的现实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然,情境创设不能仅仅满足于“生活化”的层面,我们更要注意情境的“挑战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生活味”与“数学味”的统一,不能让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要让学生能从情境中引出恰当的数学问题,让情境激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只有这样的具有思维张力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另外,需要注意情境创设的“丰富性”,例如,就加减法的现实情境而言,除了“聚合”和“比较”外,还有“增加性变化”和“减少性变化”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二是坚持扎扎实实搞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于计算教学而言,掌握算理、算法,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碰到计算。“双基”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的形成,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正是对算理的分析、讨论、比较和辨析,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我们有时很难判断学生是否深刻理解了算理。例如,课后的观察充分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同学似乎理解了算理(会正确笔算乘法(不进位)),但仍然有个别同学不能正确计算。这个例子说明,计算教学中讲解算理,除了教师的“正面示范”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错误思维进行辨析、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

(2)教科室工作人员有的指出了要鼓励学生在先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有根据地、有条理地发散,不能让学生养成浮光掠影地、不假思索地写一些计算方法的坏习惯;有的认为严格教学要求是计算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计算教学,不能随意地弱化和拔高计算的要求,保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有的也从教研活动的观察谈了两点指导意见:数学教学的课堂观察不一定要强求一律采用定量观察,要因时因地因时而宜;可以紧紧围绕计算方法指导有效性的主题设计比较容易观察、便于操作的视点去继续研究。

四、归纳共识,生成问题 教研组长郑贤聪老师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小学数学(计算题)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将大家的共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在计算题开放性课堂实践教学中应用或改进:(1)关注开放问题的指向性

:有许多教师认为,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观察到什么”等宽泛的问题,不给学生暗示思考方向,任由学生海阔天空地观察、思维、表达,更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关注自主探索的高效性:开放的课堂.要确保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高效性,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探索材料,确保预设活动的科学性,在教学的关键处组织学生探究,提高教学效益。(3)关注操作材料的结构性:有许多案例由于材料呈现结构不同,所取得的课堂效益也截然不同。开放的教学不是放开的教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而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认真进行教学预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组长又将活动中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提炼,为下次教研活动服务。

五、活动反思

(1)抓住细节,聚焦重点

教研活动中的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聚焦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教学计算24×12=?的方法时,学生津津有味的探索多种计算方法与教学时间相矛盾时,又应该怎样来引导?引起了老师们激烈的争论。

(2)观点碰撞,智慧共享

这次主题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自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当时的研讨不光是三年级数学组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更吸引了数学教研组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情不自禁地参与。发挥引领作用的不单是骨干教师,所有教师在讨论中都发表了真知灼见。会场内人人洋溢着激情,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教师的生命活力在涌动着。

(3)民主平等,文化支撑

在研讨会场上,我们看到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是我们学校一直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我校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有实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计算教学的成功之路。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会越有特色、有个性、有实效,越来越精彩!

评课稿的写法 评课稿撰写要求

一、标题

评课稿是一篇独立成篇的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标题,尽量不要直接以《×××评课稿》为标题,可以把它作为副标题。

二、内容结构

一般来说,一篇完整的评课稿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1、课堂教学回顾。

首先,应该交代清楚这节课的背景资料。比如:××年××月××日,在××地方听了×××老师的一节×年级××课,本课所使用的是××出版社××教材等等。

其次,客观地描述课堂教学行为、事件,作为评课的基础。如果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客观描述,读者和评委就不清楚你是依据什么而做出的评价与判断,也无从对你所作的评价的价值作出判断。缺少课堂行为的客观描述是评课稿的一大忌讳。大家切记:教学行为的客观描述是源、是本、是基础。

2、事件分析。针对你所描述的客观事件,运用你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对学科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这种分析与评价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可以涵盖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凡是你觉得有话可说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描述与评价。分析与评价是评课稿的主体内容。

3、总结归纳。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分析与评价,你可以对这堂课或者某些教学行为提出你的教学建议,归纳出对自己的启示,从中找出自己可以借鉴地方或者引以为戒之处,最好能够从理性的角度给予提升。总结与归纳是评课稿撰写点睛之处。

三、撰写评课稿容易出现的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重教轻学

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很少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提到了学生,也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评课的视角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评课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的表象之上,不能够只看运用了什么方法、手段,而要看这些方法、手段是否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选用。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

对一节课的评议可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如果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难免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触及不到实质问题。要尽量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特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择其要领重点评述。所以,评课稿的撰写无须求大、求全,可以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入木三分。

4、重宏观理论轻事实联系和重事实轻理论 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却恰恰同时存在。

教学思想支配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与进行思想一致的。我们在评课时离不开对这两方面的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往往会出现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一是评课中很少运用学科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本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来评价课堂,评课看不出学科特点,过多使用“素质教育”“创新理念”“双主并重”“和谐民主”“人文精神”“生命学说”等等这些放之四海宏观的理论。或者是空谈理论,不是以事来论理,很少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这样的评课就显得空洞无物。二是缺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而是就事论事,只从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显性现象进行探讨,缺乏通过这些现象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评课就缺少了深刻性。

评课稿实例及分析:

紧扣考点 分析考题 点拨考法

——评冯老师的初三思想品德复习课

(课堂教学回顾)4月10日,冯老师上了一堂初三思想品德复习研究课,这节课围绕重庆直辖10周年这个专题,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热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复习。综观本堂课,我觉得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事件分析)

一、本节课围绕新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注重利用现有教材,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冯老师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获得生动的感性材料,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冯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合适,过渡自然,脉络清晰。他先通过和学生一起讨论今年下半年的热点话题(党的17大、香港回归10周年、重庆市直辖10周年等)很自然地引入了重庆直辖10周年这个复习课题;然后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图片资料对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请学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很自然地就引入到让学生谈自己感受到的重庆市(家乡)的变化(成就);接着又引导学生去探讨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以及如何继续促进重庆发展的办法;最后安排学生去寻找重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方法。这样,一堂井然有序的复习课就在师生热烈而轻松的互动中有条不紊地完成了。

三、冯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特别是在让学生讨论“重庆市直辖1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效果尤为明显。他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每个小组负责探讨一章内容,结合重庆市取得的成就,在其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作为答案。在分组学习学生集体探讨,一人记录,最后一人总结发言。这样就在分组学习时做到了有目标、有分工、有要求、有合作,将任务细化后,加上教师的巡视辅导,就避免了学生盲目求多的问题,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效率。

四、冯老师注意对解题方法进行点拨,既让学生把握知识内容,又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他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主动出击去分析考题。比如在讨论“请针对重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你的解决方法”时,他就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点拨。通过点拨,学生很容易明白,这就像看病和开药方一样,先谈病症,再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设计治疗方法,如果平时不关注社会生活,不尝试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是很难作答的。在讨论完“重庆市直辖1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他又引导学生分析考题,“这个知识点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别的角度或方式来提问?”同样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活自己的思维。

五、也许是今年我校的课堂时间从45分钟改到40分钟,造成了冯老师对本课的时间分配上有点估计失误,教学时间稍显有点前松后紧,如果冯老师将时间分配得更合适一点,或者在后面将时间调整一下,本课的效果应该更好。

(总结归纳)综上所述,本节课应该是一堂体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能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效率的优质复习课。(过于简单,未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个别建议放在了事件分析内阐述了,如“第五”)

评课稿(没有拟题目)

(课堂教学回顾)今天上午能够一次听到我们煤山区的三位英语前辈给我们展示的优质课,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们的中青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肯吃苦,肯钻研,最终在课堂上自身素质的提升都得以充分的体现。下面我就老师的这节课,谈谈我的个人思考。(未交待清楚所听课是什么课,谁作的课等)

(事件分析)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围绕“最喜爱的学科”这一话题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及句型进行对话,通过本课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表达,学会谈论自己最喜爱的事物或询问他人最喜爱的事物,并给出理由的以what,why 等特殊疑问句及答语,又要复习表示品质的形容词的用法,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为下节课的引入和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执教的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能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清晰、有效。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老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总结归纳)听完这节课后,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还是我们的老教师特别重视基础语言知识。对于基础的语言知识能讲得透,练到位。也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讲知识点时,能结合语境,提供情境,这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还有就是,多媒体使用得当。虽然简单,但很实用。

另外,值得商榷之处也有几点:

1、语言训练活动层次不高。大多是语言形式上的操练,所谓的“交际活动”限于明知故问的层次,达不到语言交际的层次。

2、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同时存在,相互干扰。偶尔汉语组织教学,好像省事,其实反而浪费时间、精力,不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思考英语的习惯,更影响交际速度。

3、交际面有时过窄,很难训练到全部。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有听的份,没有说的机会,这是大班的局限,有些活动为了顺利进行而局限于“好学生”身上,许多的英语学困生被遗忘。时间长了会使学生讨厌英语并放弃英语的学习。不少学生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在坚持学。

4、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质量不是很好。活动要求有时不是很明确;活动设计不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出发;活动形式往往单调、缺乏趣味性;学生开小差,搞其它动作。

5、尚老师认为,在课前完成板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面对一览无余的板书,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新奇感而对所学内容丧失兴趣。事实上,板书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动态生成性。富有生命力的板书应根据教学的进程,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生成。因此,教师在呈现板书时,要掌握时机,富于灵活性。具有提示性的板书,可在课前完成;具有启发性的板书,应在课中呈现;具有结论性的板书,应在分析、归纳和总结环节呈现。所以我认为尚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欠妥。

6、可在巩固练习中加入口头作文练习

7、教师语言不是很丰富。其实这也是我们较多老师的一个毛病。我们说当我们老师有足够多的input(输入)的时候,学生才能有out put(输入)。这可能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多多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几点建议

1、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人说“掌握一门外语就比其他人多活了一辈子”。因为你比别人多了解另一种语言背景下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民风世俗、风土人情等等。向学生多介绍经典音乐、视频、英文佳作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兴趣。

2、在课堂上注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在基础的语言形式训练上提升交际品位,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交际的愿望和机会,使交际具有实际内容和实际意义。教师往往被考试所左右,只要考试不考或少考就不去训练。“说”被无限期的搁置;“听”停留于表面。“读”与“写”被突出地重视,导致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均衡发展。

3、要继续学习,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牛津大学有这么一段话恐怕没有一个老师或学生不知道的。

Why study?

The more I study,the more I know.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forget.The more I forget, the less I know.So why study?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 “ Never too old to learn.”意思也就是 “终身学习”。以上所谈到的种种问题有些也是我自身存在的。提出了建议,也是希望与大家共勉,不当之处或不同看法望多交流。

关于教学资料的说明 篇6

一、初赛阶段学校选拔推荐事宜

1.本科院校

各高校可通过组织评选推荐参赛教师,每个学校推荐名额限制为:本校教学涉及的一级学科,每个学科不得超过3名。例如:文学学科门类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类,可推荐不超过3名选手进入复赛。各学校可在此原则下根据本校院系、学科专业设置等情况组织选拔,经学校统一选拔推荐的参赛教师直接进入复赛,如无合适人选可不予推荐。

本赛事方案中所指一级学科参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本科院校按照文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工(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两大组别评选。外语类教师均纳入文史组-文学类别参赛。

2.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单独评选,推荐名额限制为:为本校教学所涉及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19大类下一级专业类别,每类不超过2名。例如:农林牧渔大类下的农业技术类,可推荐不超过2名。各学校可在此原则下根据本校院系、学科专业设置等情况组织选拔,经学校统一选拔推荐的参赛教师直接进入复赛,如无合适人选可不予推荐。

高职院校设A、B两组评选:

A组,农林牧渔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土建大类、水利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轻纺食品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公安大类;

B组,财经大类、旅游大类、公共事业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法律大类。

二、个人参赛

如因所在学校未组织选拔或其它情况需要以个人身份参加比赛的教师,可以通过“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直接报名后提交作品,经专家评审结合网络评审评选出优胜者进入复赛。

个人参赛选手不占学校名额。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关于正确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明 篇7

期刊中的参考文献主要是索引性的, 其重要性在于它明确地标示引用他人的学术思想、理论、成果和数据的部分, 并给出其来源, 以体现文献的继承性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又表明了学术的严肃性。因此, 本刊作者在撰写论文时, 对于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数据, 应使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我刊采用顺序编码制, 以引用出现的先后, 在文内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并以方括号右上角标注 (重复引用的, 以首次出现的序号标注) , 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按顺序依次列出。如文献作为句子的成分出现在正文中, 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的字号要与正文字号相同, 位置与正文平齐。同时, 要按照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要求书写完整, 常见类型参考文献书写格式请参阅本刊2012年第1期123页的投稿指南。

关于羊的演出说明 篇8

起初,就是有一棵树。那是卜卜的好朋友米高画的。

这棵树呢不是那种看上去就很听话很茂密的树,有点儿懒散,有点儿没睡醒,似乎还伸着懒腰打着哈欠。肩膀也有点儿斜,站得松松垮垮的,就好像随时要被人在后面拍一记,然后大吼一声:“又成驼背了!站直!”

它的树叶和树枝也是,都有一些淘气的毛刺刺,愣愣地在阳光下盯着你看;它们的边边上净是些钩钩,调皮地支棱着,好像随时准备伸出来绊倒你哟。

嘿嘿,这样的树,看起来并不那么优秀,可是却实在是很好玩啊,那墙上面有好多好多,多的是呢——我当然是说那些树啊,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都有。当然还有一些小的,像是灌木,像女孩子的短头发,有的开花,有的并不开花。争先恐后地挤在一起。

接着是什么呢?自然还是那些树啊,大规模的树,成群结队的树,像雨点和乌云一样的树林。多起来的时候就显得兴高采烈,就这么拥挤在一起,好像他们一直就这么亲密地做着鬼脸,也好像随时都可以走正步,作为树林军队向远方出发。

接下来,舞台背景里就有小动物了。猜猜看是什么?是灰颜色的东西。

不是老鼠或者海豚。

不是熊和狐狸。

也不是狼。

告诉你,是獾。

“獾就是獾先生,它生活在十九世纪,是一个叫格雷厄姆的英国人把它写到书上,那本书叫《柳林间的风》。獾先生向来都很严肃。他不喜欢别人打搅。他穿着长长的睡衣,脚上一双拖鞋,爪子里是一只旧的扁的烛台,火一跳一跳地。不过他真的回过头来,在那个冬天的晚上慈爱地说,跟我来吧,鼠儿们,我们去吃点什么,那边有炉火和晚餐,应有尽有。”

——这是马蒂蒂的读书笔记,那是她上个星期六写的。马蒂蒂是个地道的童话迷,她读书的时候一动不动,两颗尖尖的门牙闪着陶醉的光,就好像她就是那只从书里走出来的河鼠。

不用说每个人都喜欢读到这一段,那是因为心里觉得非常舒服和温暖。有一回大家很热烈地讨论獾先生到底用什么招待动物们。结果发明老师就让大家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从家里拿来,六一班的人就这样,在一个和《柳林间的风》相似的冬天的下午,围坐在教室的桌子边上,一边吃东西一边读书,虽然他们身边没有獾先生家的壁炉发出的真正的噼啪声,可是每个人都觉得多么温暖和高兴啊!连发明老师也带来了糖炒栗子,他对大家说,我觉得这个獾先生实在是有点像我的老爸,连拖到地上的睡衣样式都很像。大家就大笑起来。他们笑得很厉害,树林就热闹起来了。

现在该说那些羊了。那是树林里最重要的事情。也是舞台背景上最重要的,就是羊啊。很多很多很多的小羊,那些羊都是乱走的,并且看样子非常兴高采烈的。有些羊在树边玩,睡觉,有的在吃草,有的穿了发光的衣服,还有一只坐在像汉堡包的小山坡上面发呆。还有一只羊看来是在谈恋爱,因为他不停地叫着,还用蹄子举着花,好像心都要跳出来了。

而在羊的边上,照例地还有太阳,舞台上会有一些假装的风,还有一些快乐的傻乎乎的云在舞台上不知所措地飘来荡去的……

显然,有了舞台背景,剩下的就是节目彩排了。可是排什么呢?六一班的人都还没有决定节目呢。所以放学后,所有同学都留下来一起商量,到底这个舞台背景适合演出什么节目好呢?

(下:演出策划以及实施方案)

有的人提议可以进行体育游戏,比如踩气球、趣味接力,还有人说要搞一个让家长一起参加的朗诵和歌咏会,可是大家都没有最后同意,因为这些主意听起来都老掉了牙。

这时候一则新闻吸引了大家。那则新闻说的是在一个国家有一头羊为了躲避剪羊毛,逃到山里面呆了两年多,现在人们刚刚发现它,它身上的羊毛简直就像一床被子那样厚!

大家觉得非常有趣,而且非常巧合,因为他们的背景上居然有这么多的羊!于是米高说:“羊毛剪子嚓嚓嚓……对了!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就让男生当剪羊毛的人,女生当想逃跑的羊!”

他的想法顿时让教室开了锅。 “最好把它改成戏剧。” “大家到处找羊,终于找到了。”

“最后让大家一起唱剪羊毛歌。村民们来跳剪羊毛舞蹈。”

有人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可有的人却并不这么认为,特别是女生,她们认为,在舞台上当羊不如当剪羊毛的人好,因为剪羊毛的人常常会首先引起大家的注意。安依依说:“根据戏剧规则,大家往往先注意那些在舞台上不停地动的人。”

而且女生们都说她们到哪里去买和安依依一样的有羊毛圈的衣服呢。大家吵来吵去,最后还是决定演出这个戏,只不过戏里只需要一只羊,因为安依依一个人有衣服,就让她来扮演,其他的人都当村民,他们一起在寻找这头逃跑的羊——电视里说,找一只羊往往要出动很多村民一起行动的,所以,所有的人都扮演村民。 “可是家长怎么办?” “让家长来参加最后的剪羊毛舞蹈啊,那样的话,校长会给我们班加分的!”

说干就干,每天的排练都是在下午放学后进行。他们的戏剧分为上集和下集,这主要是卜卜的建议,因为他说人们一般都希望看到一个故事有上下两集。

卜卜说:“上集说的是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有一个村庄叫毛里求次……”

结果吴李陶然马上打断卜卜的话说,毛里求斯是一个国家,那里很热,根本不是什么村庄,而那里很热不可能出产羊毛。

可是卜卜却说“我们的村庄叫毛里求次,跟那个叫毛里求斯的国家根本没有关系。而且毛里求次这个名字很好玩,因为这个地名一看就是和毛有些什么关系的……要是在那里发生一只羊出走的事情人家是很容易相信的。”

大家都觉得卜卜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卜卜接着说:“在毛里求次这个地方,有一只叫冬不拉的羊,安依依你记住了吗,你就是那只叫冬不拉的羊。”

“我可不想叫冬不拉,这听起来像动不了,不,不,我可不想叫这么难听的名字!”

安依依使劲摇头,还跺着脚,好像她的真名字就叫冬不拉一样。

“好吧好吧,那你自己想个名字好了。”这次卜卜让步了,虽然他觉得冬不拉这个名字很好听,可是对于一个编剧来说,尊重女主角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

“我想叫小丸子!”

“好吧好吧就叫小丸子。这样,小丸子长了一身雪白的毛,她非常胆小,她看见村里来了三个拿剪刀的人,非常害怕,她以为他们是来杀掉自己的,于是她就赶紧逃跑了。”

“后来呢?”

“这就是上集。”

“上集这么快就完了?”

“老师不是说过了吗,要想下集吸引观众,上集就要在最要紧的地方结束嘛。”

卜卜说,然后,他想了一会,接着对大家说:“要是你们都觉得上集太简单,我们可以再增加一个情节,那就是小丸子临走的时候,又摔了一跤。”

“小丸子为什么要摔跤呢?”安依依瞪大眼睛问。

“我也弄不清楚了,反正,大概她太着急了,没看清路吧。”卜卜挠挠头皮。

“后来呢?”

“后来,小丸子逃到山上,在这里她遇到了小兔子、小马,还有许多小动物,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后来呢?”

“没有后来了。”

“可是明明电视里有后来啊,后来村民找到了山上,找到了这只羊!”

大家都对卜卜的结尾不满意。卜卜只好说:“那好吧,让我想想看……后来,后来,村民找到了山上,大家给她唱剪羊毛的歌,于是小丸子和小动物们一起回到了村庄,大家唱歌跳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到了正式演出的那一天,一切都顺利地进行,所有人都为他们的表演才能吃惊!大家还说,要是不看安依依的脸,会把她当成一只真羊呢!

所有的村民都在戏剧的结尾跳起了舞蹈,他们一边唱“羊毛剪子嚓嚓嚓”,一边跳个不停,家长们也要一起来跳,那是米高特别安排的,说实话,米高一直都在为这次家长会忙个不停,为了不让家长们因为害羞而停下来或者坐下,他在每个家长的座位上面都写了一行小字:

小心,油漆未干!

上一篇:服装专业简历自我评价简洁大气下一篇:路遥的人生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