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征文范文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生工程征文范文(共7篇)

民生工程征文范文 篇1

民生工程暖心田征文

祁山小学 汪磊

曾经,我的家乡,山清水秀空气新鲜,乡间小路,虽然曲折但很平坦,前些年由于村民的乱砍乱阀,加上随意到处违建,垃圾随意倾倒,造成水资源污染,路面凹凸不平,走进村庄两边随处可见的低矮厕所,时不时的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让我始终对回乡下老家有种抵触的情绪。

今天趁着放假,妈妈带着我回了乡下。走进村庄,眼前的一切让我呆住了:老家完全变了一个样子,路旁耸立起了一座座高楼,小河清澈见底,里面没有垃圾,路面也变得平整了,再也不用担心会摔倒。

我问妈妈:“妈妈老家怎么跟以前不一样了?”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这都是因为民生工程啊!”民生工程,这个词我并不理解。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给我解释道:“民生工程就是指政府为人民办好事,提高生活水平,关心弱势群体。”我听了妈妈的话,点了点头,开心的.向村庄里奔去。

啊!村庄的变化可真大啊!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禁感叹到。以前,走过这条路,总是会摔倒,如今地面变得如此平整,再也不用担心了。

河水也变干净了,不像从前那样布满垃圾,现在还有许多阿姨会下河洗衣服,洗菜。这条河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之处。

除此之外,许多人家还建起了楼房,得到了政府的帮助,不用再过贫困的日子。乡下变得热闹了起来,大家走街串巷,有说有笑,生活变得美好了。

我突然想起来,以前小便的厕所。厕所大部分都比较简陋,有的甚至已经破坏,没有人敢进去了。现在,厕所里面干干净净,没有臭味,小便上厕所时,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了。

乡下,还建起了一个大广场,政府花钱买了许多健身器材,有人会去做做运动,晚上还有许多大妈会去跳广场舞。政府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民生工程征文范文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改善民生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全面提升民生工程水平,增强为民服务能力,全面完成2011年各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促进和谐建设。

二、取得的成绩

1、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我校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定期对留守孩子开展专题教育,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实施结队帮扶制度,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体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我校的五个留守儿童之家”的软件资料、硬件设施基本达标。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自查评估督查小组,学区督导任组长,支部副书记负责驻点督查,教导处负责业务指导;经费由中心小学出资,集中安排展室的布置,硬件建设由各校负责安排,确保达到硬件要求;任务落实到专人负责,限期整改到位,完善资料建设。

2、校舍安全工程

积极推进校安工程建设,认真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落实各项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2011年我校校安工程为加固中心小学教学楼、油坊小学教学楼、白马小学教学楼、单岭小学教学楼,四个加固工程8月下旬已竣工验收,签证工作已完成,准备迎接审计部门的审计、决算工作。新建新安小学食堂楼,10月9日开标,12日开始施工,目前基础分步已验收。学校加强现场监管人员的管理,要求施工方排出工序倒排表,加快工程进度,确保12月中旬竣工验收。

3、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工作机制,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贯彻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免费使用教科书的有关政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免除一切杂费,并完全提供免费教科书,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切优惠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对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政策,我校本学期一共有19名学生享受生活费补助,给贫困寄宿生送去了温暖。

三、不足之处

1、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学校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包保责任制和关爱联席制度,要切合实际;留守儿童进步成长的记录册填写不全,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开展不够,缺乏创新活动的教育。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政府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要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三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学校要把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做到常态化,把这一项工作做到实处,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社会和学校送去的温暖。

2、校舍安全工程:由于今年的4个加固工程的门窗损害严重,水电要重新修复,学校在这些方面投资较大,项目修复资金无法落实。另外,新安小学的食堂楼招标比较迟,报建备案手续复杂,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

3、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鉴于现行的经费保障标准所限,学校仅能在低水平上勉强维持运转,距离标准化建设、现代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另外,学校临时雇佣的代课教师和工勤人员工资等经费,未纳入预算,没有着落,确需解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中心小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和完小校长为成员的民生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细化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具体项目内容,具体目标任务要求,具体责任人,认真抓好民生工程实施工作。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根据上级民生办要求,结合学校开展“贴民心、听民意、惠民生”的民生工程宣传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民生工程专题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民生工程的政策和进展情况和具体政策,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和支持民生工程的良好氛围。

3、完善制度,规范操作。为确保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到适时适度、综合平衡,不脱离实际。要着力于民生工程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拓展范围,增加投入,提高标准,完善举措。要把民生工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推进机制,严格规范资金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初一档案与民生征文 篇3

每天,我都在那淡如兰草的书纸味道中,记录、翻阅、整理、检索着浩瀚如海的档案资料。我巳经记不清楚,为多少人查找、摘抄、传阅和借阅过文件资料,为多少资料进行过编检、索引、汇编和统计。我只知道,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数据,都在我的手指上留下一片温暖的暗香,为我的心田撒下一袭清怡的芬芳。

我知道经我的手传出去的资料,为单位节约了资金,创造了效益,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和快捷;为他人提供了帮助,带来了生活上的顺利和前途上的平坦。透过人们那欣慰的笑脸,我无数次地感受到那广阔博大的兰台的意义,感受到那静如处子的纸张的魅力。

记忆最深的是我主编撰写学校55年校志的那些时光。由于校志跨度历经半个世纪,几经搬迁,几度兴衰,寻找史料显得格外重要,而绝大多数史料就来源于我曾经悉心编整过的案卷、照片、声像、实物等。我将库房内所有的资料仔细地翻查了很多遍。一页页纸从手中滑过,一个个故事从纸中展开。遥远的记忆向我伸出手来,透过繁花似锦的清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

我为自己深深感动,我明白,手中的这些纸张等物品都是有生命的,她会呼吸,会表达,有热情,有张力。她像一朵沉静的兰草花儿,静悄悄地开着,她知道有一天,会有懂她的人来采撷,让她的美丽发挥到极致。

我还采访了许多曾在学校工作过的老师们,他们把自己多年来精心保管的资料呈现出来。那些年代久远的厚重的资料,仿佛一位有内涵有气质的美人儿,沉静温婉,散发出独特而浓烈的气息。我轻轻抚摸着她,我已经深深地懂得了她。

老师们还用倾诉表达着自己对学校的了解。他们的表达和我的记录同样充满深情。有时,他们慷慨激昂,有时,他们潸然泪下。采访结束整理完毕,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的视线,越过了城市上空。我看到大把往事,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我看到过去的建设者们那朴实而真诚的笑脸,盛开在姹紫嫣红的春天里。我忆起那过去的年少光华,清凉如水,早已和我相知相伴。

是的,兰台就是这样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她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她记录、影响、发展、超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精彩纷呈,令人万分留恋,无比怀想。

怀旧,由此变得奢侈、时尚、纯净、自然。而怀旧,并不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多么美好,而是因为,那个时代里,有我们令人骄傲的青春和无以伦比的美丽。在我们的时代里,欢笑,泪水都弥足珍贵。

而真诚爱惜、辛勤守护兰台的人,是发掘、展现时代之美的人。还记得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一位从事兰台工作多年的老师,她稳稳地,静静地,对我说:“做这项工作真的挺好。”那时,我还刚刚接触兰台,还不了解兰台。而现在,我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兰台,记录了渐行渐远的青春和永远沸腾的热血。从事这项默默无闻和平平淡淡的工作,需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无比的耐心、细心、诚心和爱心,需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的精神。一位兰台人,在始终如一的长久坚守中,心境,更加安定。心态,更加从容。从而,懂得进与退,通晓动与静,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圆满和幸福。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清雅的人,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若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如海。”而兰台人无疑是有这种如兰草一般优美别致的清雅的。他们的蕙心芳质,来自心灵深处,低调,纯实。“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摇曳在风中的兰草,就这样缓缓地踏诗而来,融进兰台人的笑容里。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朴素的句子,道尽了兰台人不染凡尘的卓越芬芳。

民生情怀(范文) 篇4

周恩来批评说:修干部疗养院就有钱,给当地群众建浴池就经费有困难?都知道洗温泉好,能治病,可当地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却洗不上温泉。你们说,群众会怎么想?周恩来夫妇捐了200元给群众建澡堂。

广东从化,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1959年1月,周恩来来到从化,看望因病在这里疗养的邓颖超,并视察了从化县。1月8日,县委礼堂内,聚集了各界代表600多人。当周恩来、邓颖超等来到礼堂时,礼堂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周恩来满脸笑意,一边随从化县委书记张永信走上主席台,一边向群众挥手致意。“同志们,周总理和邓大姐在百忙中到我们从化视察工作,这是我们从化的光荣。现在我们欢迎周总理给我们作指示。”张永信先作了开场白。掌声四起。周恩来抬起双手,示意性地向下压了压,说:“请不要这么说,我也没有什么重要指示。我是来参观学习的。到从化来,看到大家非常亲切。从化地近港澳和外国,做好这里的工作很重要,不仅对全省,而且对和外国都有重要意义。”周恩来的讲话很简短,十来分钟。讲完话后,周恩来和邓颖超走下主席台,来到群众中间,亲切地与他们握手,并不时地与他们讲几句广东话。从县委礼堂出来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又到街口公社视察深耕改土情况,接着又视察了门口江小学。门口江小学的对面,是街口公社雄锋生产队的公共食堂,没有列入视察计划。“那个地方是做什么的?”周恩来站在学校门口,指着食堂问。“是生产队的食堂。”“走,看看去。”说着,周恩来已迈开步子往前走。张永信等人在后面跟着。这时,正赶上社员收工到食堂吃饭,众人见总理来到大饭厅,一下子都愣住了。食堂的主任个子不高,但很机灵,连忙热情地迎了上来。周恩来进到厨房,在灶边,揭开锅盖,两口锅里分别装着干饭和稀饭。菜柜里,放着已煮好的菜。周恩来打开柜门,伸手拈了一块熟菜,正要放进嘴里尝尝。旁边站着的一位地方摄影记者连忙抓住这一难得的瞬间,“咔嚓”一声,按动了相机快门。由于屋子里光线较暗,照相机的闪光灯一亮,把没有提防的周恩来吓了一跳,正要往嘴里送的那块熟菜掉在了地上。县委书记张永信又急又气,冲记者连瞪眼带摇手。周恩来回过神来,见是摄影记者,笑了:“呀,原来是记者!”接着,又拈起一块熟菜尝了尝,“唔,味道不错,吃多少个菜啊?”“三菜一汤,有肉,有青菜。”食堂主任回答道。周恩来又详细地询问了食堂的吃饭人数、伙食安排计划等,食堂主任一一作了回答。黄昏时分,周恩来出了食堂,乘车观看县城街口镇。直到晚上7点多,才回到住地。从化的温泉,全国闻名,是著名的疗养地。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温泉都给干部疗养院占了,当地的普通百姓却难以享受到温泉。细心的周恩来在从化视察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谈话是从孩子的问题开始的。1月11日下午,周恩来视察温泉小学。也许是从孩子们的脸和手脚上看出了问题,周恩来问旁边的老师:“孩子们有没有洗澡的地方?”“洗澡房眼下还没有修建。”老师如实地回答道。周恩来转过身来问当地负责人:“普通群众有没有洗澡的地方?能不能洗上温泉啊?”大队的干部看了看县里的负责人,欲言又止地说:“社员们一般就在池塘边洗,有的是打水回家洗。洗温泉还有一定困难。”“为什么不给群众建一些浴池?”“因为经费困难,还没能给当地群众修建浴池。”有关负责人解释道。“修干部疗养院就有钱,给当地群众建浴池就经费有困难?”周恩来生气了,批评说:“都知道洗温泉好,能治病,可当地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却洗不上温泉。你们说,群众会怎么想?你们在温泉边修建这么好的房子给我们住,我们随时都可以享受温泉,温泉地区的老百姓却洗不上温泉,我和小超都感到不安。”一旁的有关负责人都低着头,无言以对。“我提一个倡议,”周恩来对当地负责人说,“凡是到温泉疗养的同志,向他们募捐,给温泉人民建一座温泉浴室。我和小超带头,每人捐100元。”那时的100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能办不少事。当地负责人见状,连忙说:“我们一定想办法给群众建浴室,总理的钱就不要捐了。”“不,这是我和小超的一点心意,你们一定要收下。”回到住处后,周恩来让秘书送来了200元钱。当地的同志觉得不好收,又派人把钱送回去了。周恩来还是叫秘书把钱送过去,并交代秘书说:“告诉他们,这200元钱一定要收下,下次来从化,还要检查,看看到底给群众修了没有。”不久,广东省有关部门拨专款专料,给温泉地区的群众修建了浴室。根据周恩来的意思,还特地为儿童设计建造了两间浴室。1962年,周恩来到从化开会时,仍记挂着为普通群众建温泉浴室的事。他专门询问有关负责人:温泉浴室好不好用?群众满不满意?当得知一座共有冲凉房18间,同时可容纳50多人洗澡的温泉浴室已经建成时,周恩来满意地笑了。

周恩来忧心忡忡地说:毁林开荒等于饮鸩解渴啊!森林破坏这么严重,发展下去,绿洲也会变成沙漠。过度砍伐森林是个大问题,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好好抓一抓,不然,我们对不起子孙后代。

1961年4月,中国和缅甸正式签订了边界条约,合理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在两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气氛中,周恩来邀请缅甸总理吴努到云南度假,并到西双版纳过傣族人民的傣历新年。

4月11日,周恩来飞抵昆明,陪吴努前往西双版纳,参加为时三天的傣历新年庆祝活动。4月13日上午,周恩来陪同吴努等贵宾从昆明乘专机到思茅。飞机航行一个多小时后到达思茅机场。稍事休息后,周恩来与吴努等换乘汽车,前往西双版纳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允景洪。上车时,周恩来要思茅地委书记史怀璧与他同车,他要利用路上行车的时间了解边疆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

当时,中央正在纠正“大跃进”以来“左”的错误做法,整顿人民公社。因此,周恩来问:“怀璧同志,你认为现在边境地区办人民公社的条件成熟了吗?”“根据我们地委调查的情况分析,边境地区不仅不能办人民公社,办高级社也比较困难。所以我们把思茅地区12个县划分为外7县、内5县,西双版纳的3个县都属外7县之列。在这类地区,只办合作社。”史怀璧汇报道。

“这样做好。我们办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也不能生搬硬套内地工作的经验,一定要结合边疆的实际,一定要根据边境的特点和人民的觉悟办事,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强迫命令。否则,就会脱离群众。”稍顿,周恩来像想起什么似的问道,“听说边境上有的老百姓不理解我们的政策跑到外国去了,有这种事吗?”“有。”史怀璧不敢隐瞒。周恩来严肃地说:“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共产党把蒋匪军的残部赶到了境外,现在再把老百姓也吓跑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还用人家去宣传吗?”“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这里的棉布供应问题怎么样?是不是与内地一样每人发24尺布票?”周恩来问这个问题,是考虑到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在服饰上的用布比内地要多。“不一样。对边境地区,采取按户口的实际人数供应,不加限制。”“对,对边疆是应该有些特殊政策,不能与内地一样。”周恩来点头称是。西双版纳山川秀丽,资源丰富,素有“天然森林公园”的美称。周恩来透过车窗,看到公路两旁有些茂密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忧心忡忡地对史怀璧说:“毁林开荒等于饮鸩解渴啊!森林破坏这么严重,发展下去,绿洲也会变成沙漠。过度砍伐森林是个大问题,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好好抓一抓,不然,我们对不起子孙后代。”车队是上午11点从思茅机场出发的。下午1点30分,车队行进到大渡岗。按计划,要在这里吃午饭。

午饭安排在路旁的一棵直径两米多粗、几十米高的大榕树下。

大榕树的四周树木茂密,鸟语花香。周恩来和大家一样,手捧便餐盒,边吃边聊,兴致很高。他围着大榕树边转边看,时而仰起头看看枝叶繁茂的大榕树,时而放眼眺望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赞叹不已。“西双版纳的森林一定要保护好。”周恩来转过身来,对随行的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和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等人说:“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资源,要经常教育当地民族兄弟注意防火,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保护好了森林,就是保护他们自己。没有了森林,人类就难以生存。保护动植物,防止水土流失,都离不开森林。”

周恩来还指着那棵大榕树说:“这棵大榕树一定要保护好,即便今后修公路也必须绕开它,只能人让树,不能树让人。几十年后,这里就会变成一块宝地了。”周恩来的预言得到了应验,如今的西双版纳,无论从生态环境的意义,还是从旅游经济的角度,都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宝地。吃过午饭后,包括工作人员、警卫人员和文工团员乘坐的十几辆汽车组成的车队,按照规定的行动序列,继续在高山陡坡中向允景洪驶去。由于思茅到允景洪一带靠近边境,山高林密,敌特活动频繁,加之盘踞在中缅边境的一部分国民党军残余常常窜入云南边境制造**,杀害边民,安全状况不太好。云南省公安厅与昆明军区的领导为了保证周恩来和缅甸贵宾的安全,在从思茅到允景洪的沿途,都采取了严密的警卫措施,公路两旁每隔几百米就布置一个暗哨,无关人员不能接近公路。因此,快要到达允景洪了,但160多公里的沿途却很难见到一个人影,连耕作的农民都见不到。周恩来很纳闷,再细一琢磨,已明白了八九分,问史怀璧:“为什么沿途没有见到一个群众?田里也没有人劳动?是不是你们为了安全,不让群众出来?”史怀璧有些紧张地说:“是按照特级警卫的要求布置的。”“没有必要搞得这样草木皆兵嘛!这样做,一方面是脱离群众,事先通知沿途老百姓回避,反而把事情复杂化,更不安全;另一方面,外宾看到我们如此戒备森严,说明我们的边境地区不稳定,给外宾造成不好的印象,群众对我们这样做也有意见。前不久,我到一个地方,看到一条标语,说„书记出巡,地动山摇‟。这还得了。”周恩来流露出明显的不满。下午4点多,车队到达距允景洪两公里的澜沧江北岸轮渡码头。这里,已是一片欢乐和鲜花的海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到允景洪,哪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城里及城郊附近村寨的几千名群众早已聚集在这里翘首以待。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周恩来也很感动。等渡轮把小车渡过来后,工作人员请周恩来上车。周恩来问:“我们步行进城不行吗?”“从码头到宾馆还有一公里多路程,事先也没有布置警卫,最好坐车。”工作人员回答说。周恩来摆了摆手,风趣地说:“这里又不是敌占区,当年重庆街头我都走过来了,今天到这里难道还怕群众吗?”于是,周恩来与缅甸贵宾在西双版纳自治州工委书记周凯和州长召存信等的陪同下,从渡口码头穿过欢迎的人群,步行前往自治州政府招待所。他们走到哪里,欢呼的浪潮就响彻哪里。周恩来批评密云水库总指挥部:“你们的图表中缺少了一样很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人‟!你们对水库这五万多移民都作了哪些安排和工作?你们这是见物不见人啊!”1958年9月1日,在周恩来的运筹下,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密云水库正式动工。开工一个月之后,周恩来就来到工地视察。在听取汇报时,周恩来反复强调,既要保证进度,更要保证质量,绝不能把密云水库建成一个水害工程或是一个无利可取的工程,要把工程质量永远看作是对人民负责的头等大事。水库总指挥王宪回忆:一次在水库工地座谈会上,总理站起来,双手举过头,比喻说:“这座水库坐落在首都东北,居高临下,就如同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水,一旦盆子倒了或漏了,洒出大量的水来,人民的衣服就要被打湿的。”周恩来所说的“湿”,是指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密云水库白河大坝的坝底河床,是沉积了四五十米厚的沙子卵石层。大坝建在这样的地基上,就要解决好一个基础渗漏问题。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就会危及到建成后的大坝的安全。周恩来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发动专家积极想办法。当时,解决大坝基础渗漏有好几种方案:一是挖掉,二是灌浆,三是做混凝土防渗墙。经过比较优化后,专家们认为采取做混凝土防渗墙的方案比较好。但这一方法只是在有些国家用过,中国和苏联都还没有使用过的先例。周恩来在听取这一问题的详细汇报后,支持采用做混凝土防渗墙的方案。他说:“对新技术在尚未完全掌握时,要首先摸索、消化。”又说:“对密云水库这样重大的工程,应当特别慎重,必须一切通过试验,有把握再正式施工。”

1959年5月19日,在汛期即将到来之前,周恩来又一次来到密云水库工地视察。他先是到指挥部看了沙盘模型和各项工作进度表,听取了水库工程总指挥王宪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汇报。当他看到白河主坝的工作量几乎比潮河主坝多一倍,且开工又比潮河主坝晚的情况后,有点不放心,担心在汛期来到之前,白河主坝难以筑到拦洪要求的高度。他说:“密云水库是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水,一旦倒下来,毛主席、党中央及首都人民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因此,你们一定要保证在汛期到来前使大坝达到拦洪高度。”周恩来思索了一会儿,又说:“我给你们再调一万名解放军来支援白河,务必确保全面拦洪,你们看如何?”水库指挥部的人一听,喜出望外。在视察过程中,周恩来对库区的移民工作十分关心。在总指挥部,周恩来仔细看着挂在墙上的地形图和工程图表,细心听完指挥部负责人的汇报后,发现无论从工作安排还是工作汇报,都没有提到库区移民的安置工作。周恩来皱了皱眉头,说:“你们对工程安排得不错,执行得也很好,但是为什么在图表中没有安排移民的措施?”稍稍停了一下,周恩来又严肃地说道:“你们的图表中缺少了一样很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人‟!你们对水库这五万多移民都作了哪些安排和工作?你们这是见物不见人啊!是一条腿走路。”站在一旁的水库指挥部负责人也都感觉到确实是遗漏和忽略了这个问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们的一切工作,是为了人民群众。因此做任何工作,首先心里要想着群众,关心群众。水库移民是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而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的故土的,我们怎能只要求他们为国家作贡献,而忽视对他们今后生活和生产的安排呢?”说到这里,周恩来对密云县委书记兼水库建设指挥部副政委阎振峰说:“你是县委书记,老乡的房子盖了多少?你要赶快盖,不然老乡要对我们有意见的。以后我每月要问你,房子要是不盖好,我就月月催你。”出了总指挥部工棚,周恩来又来到白河大坝指挥棚。指挥棚内,只有几个用四根木桩埋在沙土中、上面钉块木板做成的简易凳子。周恩来坐在木板凳上,把带队干部招呼到一起,询问民工的劳动情况和生活情况。“民工们每天吃多少粮食?有菜没有?供应好不好?”周恩来问。“我们自己种了一些菜,加上北京供应一部分菜,民工的生活很好。”“要保证民工的身体健康,有病要及时治疗。”周恩来问身边的一位带队干部,“你们每个团都有医生吗?”当时民工的编队与管理都是按军队建制,团是县,营是公社。“有。”“一个团有几个医生?”“有的团一个,有的团有三个。”“那好。”周恩来又问,“民工一天劳动几个小时?”“每天12个小时。”“民工从住地到工地要走多远的路程?上工下工要走多长时间?”周恩来问得很细。“来回路程大概要走两个来小时。”“再加上吃饭,总共多少时间?”“需要15个小时左右。”“那怎么行呢?”周恩来从凳子上站了起来,“民工劳动时间太长了,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应当实行三班制嘛!三班制不仅能够保证民工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保持充沛的体力,而且还可以改善目前工地上劳动拥挤的现象。”“民工能看到电影吗?多久看一次?”周恩来这一问,把大家都问得哑口无言。“还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看到物,更要看到人。”稍顿,周恩来又问,“民工每天的补助是多少?”“每天每个人发四毛钱的饭费补助。”“太少了!民工在工地上除吃饭外,还要补衣服,缝鞋子,会抽烟的每月还要买点烟叶和火柴,有时有个头疼脑热的,不想吃食堂的饭菜,还要到小馆子吃点片汤。天这么热,民工们也要买个冰棍吃。他们离家很久了,总要给家里写封信,还得花钱买邮票。每天只发给四毛钱的伙食费怎么行?一定得发些零用钱。要把民工生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使民工知道每天每人补助多少,并把钱发到民工手里,防止任何人克扣。”后来,水库指挥部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对民工每天每人另发三毛零用钱。完成任务多、劳动好的,还可多发一点。民工的劳动积极性更高了。1960年,周恩来陪外宾到密云水库参观。在向指挥部负责人询问了水库建设收尾工作后,周恩来没有忘记前一年交代的移民住房问题,特意问道:“库区移民的房子都盖好了没有?”“只盖好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盖好。”周恩来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生气地说:“你们的确是见物不见人啊!你们再不把移民的房子盖好,我再也不来了,什么时候盖好了,给我打个电话,我要亲自来看的。”周恩来走后,总指挥部立即成立了移民指挥部,加紧移民的安置工作。到1962年,库区移民都已搬进了新居。“20年啦,北京这样好,延安那样穷,怎么行呢?主席在延安时,家家还有余粮,现在还有要饭的,老乡家里还吃糠,这怎么对得起延安人民?对不起啊!”周恩来是在1947年3月离开延安的,一别就是26年。其间,他几次想回延安看看,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不过,延安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始终牵挂在周恩来的心头。

1969年,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延安去插队。周恩来得知后,非常支持。1970年初,周秉和回北京探亲,到西花厅看望伯父。周恩来非常想了解延安的情况,特意嘱咐周秉和找一两个从延安回京探亲的知青来给他谈谈延安的一些情况。于是,周秉和找了一位在延安插队的女知青,一同向周恩来、邓颖超汇报了他们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他们首先谈到,延安人民的生活还很苦,时而可以看到从榆林农村来到延安城要饭的老乡,有的农民家里还在吃糠,有的人家里一家人合盖一条被子。延安当地的老红军常常回忆起毛主席在延安时的生活,说现在的生活不如毛主席在时那样好……

周恩来听完这些,心情非常沉重,尤其是当听到延安还有要饭的老乡时,十分吃惊,脸色很不好。

这次谈话后不久,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国务院召开了“延安地区插队知识青年工作座谈会”,陕西省、延安地区及其所属的12个县的负责人,北京市及其所属的7个区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3月26日,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参加座谈会的全体代表。他心情沉重地对代表们说:“从1935年到现在35年了,全世界都知道延安,可现在的延安呢?我一听插队青年谈起延安的情况,心里非常难过。胡宗南进攻延安,1947年主席离开延安,是最后走的。敌人到了宝塔山以南,离我们不到20公里,我们走的时候,只有100多人。主席一直是同延安人民同患难的。”

稍顿,周恩来又缓缓地说:“我说这些也是忆苦思甜吧!全国解放20年啦,北京这样好,延安那样穷,怎么行呢?主席在延安时,家家还有余粮,现在还有要饭的,老乡家里还吃糠,这怎么对得起延安人民?对不起啊!”

在场的干部无不为周恩来对延安人民的深厚感情所感动,同时也深深地感到内疚和自责,都难过地低下了头。

座谈会通过了《延安地区插队知识青年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提出:要发扬延安精神,焕发起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搞好老区建设,打几个生产建设的硬仗,搞好130万亩农田基本建设,达到全区每人一亩高产田,尽快实现农业上纲要……”

对此,周恩来说:“文件都好,说了要兑现。你们把毛主席的复电(1949年10月,毛泽东在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印一下,一个生产队一张,好好学习。全国胜利后,主席进了城没有忘记延安,你们光是把主席和我们其他同志住的窑洞搞得那么漂亮,这样不能使人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开国20年,国务院就是不盖大楼,现在会议室有了地毯,借口我们年龄大了,怕摔倒,其实有块塑料布就可以了。还是要艰苦朴素。延安窑洞不要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老百姓的生活还要改善嘛!陕北是个很好的地方,计划一定要实现,要把延安搞得繁荣昌盛。”

“陕西的问题,农业要帮陕北,工业帮关中,基建帮汉中。这要成为国务院各部门和北京的口号。”接着,周恩来对北京市的领导干部说,“我看北京可以派一些干部到陕北去,派1600人,一个大队一个,一定要挑好的,从下放的干部里面挑。”

“要把陕西搞起来。20年来,我们对不起陕北人民。我做了20年的总理,陕北没有改变,心里很不好受。真没有想到,解放20年了,延安人民的生活竟是这样。”说到这里,周恩来眼圈发红,说不下去了。

停了好一会儿,周恩来才又继续说道:“延安问题,引起我注意的是几个青年人,你们大人都不向我反映延安的情况。你们开座谈会,就是不让孩子们见我,我有意见就是了,就是脱离群众。”

这时,陕西省和延安地区的负责人站起来,说:“总理,我们工作没有做好,我们要作检讨。”

周恩来说:“首先我要负责,我是做总理的,我也是从陕北出来的。”

延安的负责人还请示修建纪念馆的问题。周恩来说:“先不急于搞纪念馆,那个晚10年20年也不要紧。这是表面的,真正的纪念是把经济建设先搞上去。”

岁月如梭,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延安的情况又怎么样呢?周恩来很想去看看。

1973年6月,恰逢越南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和越南政府总理范文同率党政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提出要到延安去看一看,周恩来欣然答应。他感慨地说:“自1947年离开延安后,26年了,一直没有回过延安,我也很想去看看啊!”

6月9日上午10点左右,周恩来等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延安。

周恩来走下舷梯,握住前来机场迎接的当地负责同志的手,情不自禁地连声说:“我回到老家来了,我回到老家来了!”

按照礼仪,周恩来先陪同越南外宾到延安宾馆下榻,而后他谢绝了住延安宾馆的安排,住在了条件较差的延安干部招待所。来到招待所,周恩来没有休息,抓紧吃饭前的时间,同延安的负责同志交谈,了解延安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午饭时,餐厅里一共摆了两桌,省里来的同志坐一桌,周恩来与延安地委、行署的同志坐一桌。

当地领导想到周恩来阔别延安26年后第一次回来,特意准备了一些好酒好菜,来表达延安人民的一份心意。

但周恩来没有喝酒,却只吃了一碗小米饭,喝了一小碗南瓜汤。他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延安人民的生活还这么苦,我怎能吃得下去呢!”

周恩来这番话,说得在场的领导都低下了头。

“无论如何,延安要争取三年改变面貌,五年实现粮食翻一番才好啊!否则,我们以后还要对不起延安人民啊!”周恩来自言自语地说。

延安地委书记徐效民对周恩来表态说:“总理,我们决心在毛主席复电精神的指引下,重新焕发当年打胡宗南的那么一股拼命精神,苦干三年,使延安改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

周恩来惊喜地问:“你们有这个决心?”

徐效民和在场的延安地区其他负责人异口同声地说:“有,我们有这个决心。”

“好,我要的就是你们这句话。”周恩来激动了,他吩咐站在一旁的服务员,“服务员同志,拿酒来。”

服务员拿来了瓶酒,重新摆上了小酒杯,给每人斟了一杯。

随行人员提醒说:“总理,你的身体……”

一年前,周恩来作尿样化验时,发现了癌细胞,后经专家确诊为膀胱癌。到1973年1月,开始出现血尿。这次陪外宾来延安之前,周恩来刚刚作了膀胱镜检查和第一次电灼术治疗,身体还很虚弱。随行的医生不让周恩来喝酒。

“不要紧,为了三年改变延安面貌的决心,我敬大家一杯。”说着,周恩来首先举杯,“我提议,为延安地区三年改变面貌,五年实现粮食翻一番,干杯!”

周恩来与在场的人一一碰杯,而后一饮而尽。

大家都眼含热泪,喝下了这杯非同寻常的酒。

“三年变面貌,五年翻一番,好啊,到那个时候,只要我不犯错误,只要我还活着,我一定要再回延安来看看。”周恩来一边说,一边同在场的人一一握手。由于心情激动,握手时用劲过大,两手相接时发出了响声。这一情景被一旁的服务员看到了。事后,延安地区便广为流传这样的话:为了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周总理与延安的领导“击了掌”(发誓的意思)。

“战争年代都没有这么苦!这是为什么?”周恩来独自在沙发上呆呆地坐了很久,照相机快门的咔嚓声竟然没有惊动他。准备登车的一刹那,一个服务员噙着泪花突然喊道:希望总理再回延安

1973年6月9日晚上10点,周恩来找陕西省和延安地区的负责人谈话,话题是如何发展延安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

周恩来问土金璋(曾任延安地委副书记):“金璋同志,你来延安快十年了,据你了解,延安人民的生活到底怎么样?”

“总理,延安地区14个县,130多万人口,南边7个县群众生活还可以,北边7个县群众生活很贫困。最近我到子长县李家岔村去看了一下,那里的群众连苞谷面都吃不饱,其中有一家五口人合盖一床被子。”土金璋与周恩来接触比较多,敢说话。

“战争年代都没有这么苦!这是为什么?”周恩来很震惊。

“这可能和政策有关系。老百姓在院子里种几颗南瓜、苞谷,也都被铲掉。”

“你们为什么不阻止?”

“人们的看法不一致,不好阻止。”

“要阻止这种做法,铲掉是错误的,要让群众吃饱饭嘛!1970年,我从几个插队的孩子那里了解到延安的一些情况,就和北京市负责同志商议了一下,请你们到北京,促你们一下,帮你们一下,今天我亲自来看看。毛主席1949年给延安人民的复电,是主席给延安人民的指示,复电发表到明年就是25年了。一晃就是25年。复电你们写在大路边上,贴在展览墙上,25年了不兑现怎么行?”

招待所的会议室静得连呼吸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周恩来继续以沉重的心情说:“延安有些地方的群众生活,现在还赶不上当年,这一点我心里很难受。枣园的高同有同志对我说,现在是儿孙满堂,生活不错。可能他那个地方好一点。杨步浩也给我说,现在没有当年延安时苦了。我说你们那个公社现在并不怎样好,他们都是些头面人物,见了领导说好的,有意见也不说。”

说到这里,周恩来有点不高兴地批评说:“我想给延安的父老乡亲讲几句话,也不让讲,不知道这是谁决定的?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了我们,全国解放24年了,延安人民的生活还这么苦,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在延安你们不让我讲,在西安我还是要讲。”

陕西省、延安地区的领导都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周恩来还询问了延安地区的耕地情况。

这时,墙上挂钟的时针已指向凌晨1点。

周恩来抬头看了看挂钟,说:“今天耽误大家的休息了。总之,首先要花大力气把农业搞上去,争取三年改变面貌,五年实现粮食翻一番。要舍得花力气,要苦干,大干,三年不行搞五年。要学大寨修梯田,这样不仅能增产粮食,而且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不能等,都等靠机械化提高产量,要等到哪一天?从飞机上看陕北是黄土高„塬‟,土字旁的„塬‟,土质很好,四边种地修梯田,这是最好的地方。当然,你们还要抓林牧副和手工业。省里可以给一些原料,帮助你们搞一点手工业。你们的五小工业赔钱,不搞点手工业怎么办?”

谈话结束时,已是10日凌晨1点多了。周恩来与省、地的负责人一一握手。他握住延安地区负责人的手,再一次叮嘱:“拜托各位了!一定要把延安的生产搞上去,搞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央一定给你们政策,你们自己也一定要下大力气。”

延安地区的负责人握着周恩来的手,含着眼泪点头答应。

当年参加接待工作的刘民立回忆说:

这一天,周总理整整工作了18个小时。我清楚地记得那夜周总理谈话结束后,和在场的同志一一握手告别。我看到周总理疲倦的身子,实在不忍心打扰总理,故意走在最后。但总理看到后仍然站在门口等我。当我抓着周总理亲切而软弱无力、热汗津津的手时,我的心几乎碎了。

摄影师杜修贤回忆说:

当晚,总理在自己的房间和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的领导谈话,从晚上10点一直谈到12点,还不见人出来。警卫们在门外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见人走出房间。大家进房间,想安顿总理睡下。我也悄悄地跟了进去,一进门,不由得停下脚步……总理阴沉着脸,眼神发直,情绪低沉,好像非常难过,呆呆地坐在沙发里一动不动。我给总理拍了一张他沉思的照片,快门的咔嚓声,竟然没有惊动他……

周恩来究竟在沙发上坐了多久,谁也不知道。招待所值班的服务员只看到,鸡都早叫过了,周恩来房间的窗户上还亮着灯,直到凌晨3点多,灯才熄灭。

6月10日上午,周恩来带着对延安的依依惜别之情,告别了延安。

招待所的服务员知道周恩来要离开延安了,一早就自发来到了招待所,在门口不约而同地排成队,为周恩来送行。

周恩来亲切地与每个服务员握手告别。

就在周恩来与服务员握完手后,准备登车的一刹那,一个服务员噙着激动的泪花突然喊道:希望总理再回延安。

周恩来转身走回来,紧紧地握住这位服务员的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飞机轰鸣着,载着周恩来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牵挂和情思,离开了延安。

周恩来走下飞机回到延安的第一句话是:“我回到老家来了!”

周恩来临上飞机离开延安的最后一句话是:“等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

然而,遗憾的是,从此周恩来再也没有回过延安。

九年级政治民生问题[范文模版] 篇5

1、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体现哪些观点?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宗旨;

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维护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稳定。

2、党和政府怎样解决民生问题?

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②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④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弘扬顽强拼搏、同舟共济的抗灾精神;

⑥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为解决民生问题,我国正在实施的战略国策有哪些?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对外开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自主创新、三步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

4、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什么原则?体现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5、(1)“新愚公移山”的三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成为老百姓的“新三座大山”

这些“难事”的存在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基本国情?(民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我国目前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解决这些“难事”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请你为解决这些“难事”开出药方。

①最根本的措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解决这些困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实践保障制度。

③加大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④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加强对劳动者的就业培训,促进就业。

(3)“新三难”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问题将给我国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脱节问题)。

不利影响:

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②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③影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④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

(4)请你为解决“新三难”,提建议。

①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②深化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支持;③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战略;④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五个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⑥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关心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等。

6、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两免一补、营养餐等有何意义?

①是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②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教育公平;③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④有利于减轻人民经济负担,构建和谐社会。

7、(1)两会中从李总理的讲话,你看出了我国的发展思路有哪些?

①加强国家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②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④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等。

(2)李总理答记者问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请你列举近年来我国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来改善民生?(三个方面即可)

原因:是由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财富创造的源泉。

举例:①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提高城

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医疗卫生需求;②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规范分配秩序,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③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等。

(3)请从两个方面谈谈你阅读上述材料后的感受。

①做改革的拥护者、支持者;②学会合作与竞争;③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关心祖国的发展;④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⑤努力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全球观念。

8、“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开辟“两会直通车”等,邀请两会代表、政协委员与网民面对面的交流,此举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为广大网民表述诉求、传达民意、建言献策提供一个迅速快捷的平台:②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充分有效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行使批评权、建议权和监督权;③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科学执政、民主决策;④有利于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公平。

2014年中考思想政治时事热点剖析

10、党和政府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

转作风促民生演讲稿(范文模版) 篇6

XX县人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社保局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老吾老,及人之老——让养老政策惠及百万XX县人民》。自今年2月份以来我们单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努力转变自身作风、提升效能的同时,进一步做到惠及覆盖面更广的民生,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和作用。虽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也收获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看到离目标的差距和自身的不足。

中国素来讲究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历史上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一项最重要的评判标准。那么,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古代,是如何解决养老这一问题的呢?

在夏朝,对不赡养老人,殴打辱骂老人,不给老人吃饱穿暖等等都在不孝之列,依据不同情节,会被处以在脸上刺字、割鼻子、斩脚乃至死刑的刑罚。周朝的时候,则有了一套比较严格具有礼仪含义的具体要求。如,对50岁以上的老人要给他们吃细粮,60岁以上的饭菜中要配肉,70岁以上的在饭食中增加副食,80岁以上的要给吃些珍馐美味,到了90岁小辈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饮食。到了唐朝,规定父母在,不远游,不能在私房钱。目的是让子孙尽心竭力地照顾好老人。还实行“补给侍丁”制,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安排一个照料的人,90岁安排两个,100岁则政府安排五个人专门负责饮食起居。

时至今日,在老龄化比例不断加剧的新形式下,解决好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国家和谐与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们XX县社保局的一项常态化任务。XX县是人口大县,老龄人口众多,怎样解决养老问题,让改革的春风也能惠及孱弱的老人,使其能够安享晚年,真正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是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无时无刻都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养老保险政策应运而生,国家设立养老保险,旨在通过国家强制,使人们在职期间通过缴纳养老保险费,将养老保险费储备起来,以便在退休以后,能够从养老保险机构领取代替工资收入的退休养老金,使人们在老年时能够保持在没有大的经济顾虑状态下生活。

在我看来,主观上我们要认识到解决养老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端正思想,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的广,而且要阐述的深,不能让人民群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新政策的出台要及时推广应用,要重点突出一个“快”字。另一方面,我们要沿承以“永葆本色、转变作风、普惠民生”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争做人民满意公仆”为主线;以“双枪双争”为载体,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人民权益的践行者与捍卫者。

客观上,我们要不断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建议要认真倾听、及时落实,所反应的问题和疑惑要细致讲解。社保局作为一个窗口服务部门,我们所面对与服务的是几十万参保群众,压力大,任务重,只有迎难而上才是唯一出路。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上不仅要办的快,而且要办的好。办的快,才能及时完成目标;办的好,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

“老吾老,及人之老”,不仅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而是我们理应实现的一项奋斗目标。借用一句话,与在场的各位在工作上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民生工程征文范文 篇7

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勇挑大梁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党章,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林业,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作为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攻方向,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力求更大的作为。

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将引领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新方向,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

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林业兼有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功能和绿色生产的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发展林业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超过国土面积的1/5和1/3。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承载力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此,国家林业局提出,今后要围绕保护和改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不断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空间布局。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体系。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安全生态和绿色产品等。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产品生产及生态服务能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相对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我国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在一些地区甚至有所减弱。我国的生态产品供给,承担着最多人口和最快经济发展的双重巨大压力。未来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环境恶化态势虽然有所减缓,但整体持续恶化趋势尚未扭转;生态产品等生态需求快速增长,供给不足将常态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逐步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转向“要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的迫切愿望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日益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成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生态产品的生产作为重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必须努力建设和保护好林地、湿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沈国舫院士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突出林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森林植被的制造氧气、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音、吸碳固碳等功能和作用,依托林业这一规模最大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体,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王焕良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能支撑百姓的幸福生活,富裕发达但生态破坏、生存受到威胁更会使百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失去幸福。生态文明不是拒绝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在改善提高中坚守顺应自然的准则。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有金山银山,又要有绿水青山,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幸福持久,才能让人们在仰观蓝天白云、俯视青山绿水、行呼清新空气的同时,摆脱贫困和落后,走向富裕和幸福。

林业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天空以清新蔚蓝,还百姓以绿色家园。

林业是自然资源、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集大成者,拥有大自然中最美的色调,是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这一宿愿,一直是中国务林人的不懈追求。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鄂云龙教授认为,没有森林建设和保护,就没有生态文明。没有绿色中国,就没有美丽中国。如果林业和绿化搞不好,还谈什么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下一篇: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