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doc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究中国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doc(通用8篇)

探究中国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doc 篇1

一、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家的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发展靠文化。被誉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已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优秀的保险企业文化对公司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目前在如何运用优秀企业文化来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使企业文化导向与战略目标相吻合,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优秀保险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支持推动作用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对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不少人寿保险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如公司标识、险种包装、企业外观形象或职工的统一着装等,而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精神”层面则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没有注重对价值观的设计、对理念识别的设计。有的人寿保险公司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也没有认清自己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变革过程中所处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没有充分认识到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诠释者,是新文化的倡导者与设计者,更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者,没认识到自己在企业文化变革中的核心地位。

(二)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形势、缺乏个性,形式化、雷同化严重

国内几家大型国有独资和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一般在计划经济时期或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创的,它所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对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济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原有的企业文化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企的发展显示出滞后和阻碍作用,特别在内容上表现出千篇律、众口一词:“团结”、“求实”、“奉献”、“创新”、“开拓“进取”等,既无时代特色,又无企业特色。

(三)企业改制中文化建设滞后,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改革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原来的国有或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的机制已经转换,已经成功地转变为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但在机制转换过程中,大部分企业没有将原来较好的企业文化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下来,相反抛弃了原有的先进文化思想,正确、科学、先进的企业文化不能在新的机制下建立和发挥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没有同时进行企业文化的配套建设,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改革的密切关联性。因此,顾此失彼,导致现代企业制度的引进不够深入,效果不够理想。

(四)有的人寿保险公司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和决策

目前各家人寿保险公司的营销队伍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此种情况下人寿保险公司为忙于生计、不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当前的业绩和所处的位置及现状,忙于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对于相对注重长远利益的企业文化建设则无暇顾及,认识不到文化战略对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作用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二、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具有高度的战略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人寿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应站在高起点上,着眼未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理论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既要反映现代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既要反映人寿保险的行为特点,又要体现岗位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造就一种追求卓越、创造辉煌的精神优势,使其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都能规范、约束、协调每个员工的行为,发挥有效的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

(二)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传统人寿保险业正在向知识化、信息化的现代保险业转变。思想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当明显,以知识、技术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因此,人寿保险公司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符合现代保险业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保险业知识化发展方向,创造出崇尚科学、尊重人才、推崇文明的公司价值观体系;创造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公司制度体系;塑造出有益于公司长远发展的企业形象。

(三)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市场经济的特殊反映而形成的竞争文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在保险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前,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不是追时尚、赶时髦的“装饰品”。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切实找准企业文化与经济特征的结合点,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以企业管理带动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协调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

(四)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培育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统一性

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是在领导团队引领下,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克服不良企业文化的管理活动。保险企业文化进化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态是企业中新的对企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思想观念取代旧的思想观念,其基础是企业大多数成员对新的思想观念的认同,由此而产生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观,产生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企业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理解人、培养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企业和员工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最终使公司发展与员工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实践性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只有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与企业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使员工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认可企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企业文化才会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因此,人寿保险公司应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挖掘、提炼出能够代表本企业特点的,并能够对企业起到感召和凝聚作用的,与本企业环境相协调的企业文化。

三、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把培育有凝聚力的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制约和支配着企业的共同愿景、信念、行为规范等。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从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企业总是要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对象作为本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理想或最高宗旨,一旦这种最高目标和基本信念成为统一本企业员工行为的共同价值观,就会构成企业内部强烈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成为统领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指南。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培育企业价值观为重点,特别是培育能把企业、员工、社会的利益联系起来的企业价值观,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体而言,首先要提炼企业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源于企业的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和共同理想之中。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需要企业的领导者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的优秀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和提炼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宣传企业价值观。如果企业培育的价值观不能为员工熟悉、接受和认可,其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人寿保险企业应加强自身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使之深人人心,成为全体员工为人处世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理念。心’同时,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宣传还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人寿保险企业通过培育有凝聚力的企业价值观,使员工和企业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员工个人的价值观、行为取向和个人目标会逐渐趋同于企业整体的价值观、发展战略和最终目标,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把建设人本文化作为人寿保险企业文化的中心

人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重要的不在于企业的绝对人力资本的数量,而在于人力资源的相对结构。软性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管理方式。企业文化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出现的现代管理方式,它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建立起企业内部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人群氛围,自动地调节企业员工的心态和行动,使企业的共同愿景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合力。实践证明,由软性管理所产生的协同力比企业的刚性管理制度有着更为强烈的控制力和持久性。成功的企业都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结构,这就是“融合网”。“融合网”把领导者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强调要让员工方便接近领导,参与企业决策。领导者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提供对话窗口并不断参与对话,通过不断扩大对别人的影响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员工在平衡与和谐的环境中更有动力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共同担负起完成重大任务的职责,共享所得到的回报。[3]企业在建造“融合网”的过程中,领导者要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重新界定一线员工的角色,发挥其最佳才能。“融合网”是为了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新的方式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使企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融合网”是

为了在企业内部建立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情感,满足人们情谊友爱的需要,把组织、管理人员和员工紧紧联成一个整体。

(三)把突出时代特色和人寿保险公司的个性特征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形态和思想境界。一方面,不同企业之间有不同的职业队伍、不同的发展经历、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势必各有特色。每一个企业都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炼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是时代风貌和发展主线在微观经济组织中的折射,因此优秀的企业应把握时代脉搏,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塑造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企业文化。当然企业文化反映的是已经沉淀在企业中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的。对人寿保险企业而言,应把企业文化的时代特色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要结合本企业的规模、行业性质、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塑造有突出个性特征的本企业文化,从而体现本企业独具一格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特色来源于企业发展的实践,而不是凭空设计的,不是为求特而特,特不能脱离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同时突出企业文化的独特个性不应仅仅停留在企业文化的形成阶段,而应该贯穿于企业文化的提炼、形成、宣传和实践的全过程。[4]建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具有行业特色、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要立足实际且高瞻远瞩,要结合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综合考虑所处地区、行业发展阶段、员工素质、管理层的管理意识,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去塑造企业文化,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

(四)把以“客户满意”的经营理念作为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Cs(Customer Satisfaction)意为“客户满意”。CS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都应以客户满意为核心,用客户的观点而非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来实现保险企业的经营目标。人寿保险企业只有继续弘扬“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求实、诚信、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才能聚力发展,开拓创新。实施CS战略,一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视客户为上帝的观念,真正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把客户当作“上帝”,做到眼里有客户,心中有客户,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最大限度地让客户满意。二要掌握客户需求的动态,了解客户的显性和隐性的需求。必须主动而不是被动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动态,搞清楚“上帝”需要什么。同时在产品功能、价格设定等环节上,尤其在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竭力为客户着想,通过客户的满意度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三要维护客户的合法利益。在以保险企业本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的企业文化下,在许多方面会自觉不自觉地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为此必须构筑一个“从客户利益出发”的企业文化体系。四要面对“感情消费”,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从理性消费时代过渡到感性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多地在追求一种心灵的满足,这就要求企业只有了解客户面临的问题与困扰,倾听客户的心声,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和谐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客户满意。”。

探究中国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doc 篇2

集团管理的重点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本文通过分析A保险集团资金管理信息化需求;及保险行业的业务特点,深入研究大企业跨行资金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实施过程和实施效益,探讨集团企业如何建设资金管理信息化之路,实现财务变革的重要目标,从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篇头语

2007年始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危机使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近两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将面对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机会。2009年吉利汽车收购福特旗下沃尔沃品牌、武钢已参股澳大利亚CXM和巴西EBX集团旗下MMX公司,兖州煤业收购菲利克斯公司等证明了中国企业正借助金融机构的力量及内部有效的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大规模并购,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在2009年大规模新增信贷中获取了大量资金的国内大型集团企业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资金,并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中国大型集团企业2010年重要研究命题之一。

在外部资源难以获取的情况下,挖掘内部管理便成为众多企业经营者的首要选择。经历过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企业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深刻地意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利用信息化工具来加强资金管控、加快资金使用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是当前集团企业管理者最关心或正在付诸实施的工作。

中国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正在经历着由松散管理模式向集团管控模式,由出纳管理向资金结算中心,由过去的记账、管账机构向集团投融资战略核心部门,由资金成本中心向集团的利润创造中心转变的过程。

因此,如何构建符合中国金融环境、企业自身行业特点,企业管理需求的资金管理模式将是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案例将展现中国A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资金管理模式变革的道路上取得的成果。

二、大企业跨行资金管理系统(Multi-bank Treasury Management System for Group Enterprise,MBTS)概述

MBTS是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公司与工商银行总行合作开发,旨在将金蝶EAS集团管控系统与工商银行的金融服务紧密结合,为集团企业提供全方位资金管理的解决方案。

MBTS产品引入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满足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监控、结算中心、收支两条线、财务公司等多种资金管理模式的需求。支持资金计划、资金结算、投融资、票据、同业往来、利息计算、资金监控分析和银企互联等核心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通过使用MBTS,可以帮助集团企业强化资金的集约化管理。提供跨银行、跨单位、跨平台的资金管理平台,有效进行资金池管理,发挥资金集中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帮助领导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案例将阐述和分析中国A保险集团通过运用MBTS,成功建立起整个集团公司的集中、统一资金管控信息化平台,该MBTS项目先后经过两期规划开发,在基础业务上不断优化,建立了基于银企互联的集团综合资金管理平台,推进资金管理集中化,提高资金管理效率,解决跨行资金集中管理的难题,有效地支持了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变革。

三、A保险集团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1. A保险集团概况

A保险集团目前拥有5700多个分支机构,6.7万余名员工,27万多名营销员,为全国4700万个人客户和285万机构客户提供包括人身险和财产险在内的全方位风险保障解决方案、投资理财和资产管理服务。

A保险集团旗下拥有寿险、产险、资产管理公司和长江养老保险等专业子公司,保持持续领先的市场地位。面向未来,A保险集团确立了“专注保险主业,价值持续增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保险金融服务集团”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成为信誉卓著、品牌杰出、财务稳健、效益优良的一流保险金融服务集团。

2. A保险集团组织结构

A保险集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架构分为三层:

(1)董事会层面:董事会通过战略委员会对A保险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工作进行总体把握,制定相关战略与方针。

(2)集团经营管理层面:集团战略工作委员会在集团经营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制定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行动与实施方案。

(3)子公司层面:寿险、产险、资产管理等子公司在集团领导下实施具体行动。

董事会战略委员会、集团战略工作委员会、子公司形成保险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战略体系。集团及子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别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属于实施体系。集团品牌建设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对外沟通及责任品牌建设,属于沟通体系。

3. A保险集团资金管理现状及历史变革(1)保险行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保险行业的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和关键。保险行业的资金收支呈现出“四多现象”:分支机构多、银行账户多、收支笔数多、客户数量多,使保险行业资金管理较之其他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困难所在:

①保险企业是以它的资本金作为保证,通过承接社会其他市场主体风险获得现金流赚取利润,保费收入是其主要来源。

②保险业的资金管理重点主要集中在承保、核保和核赔三个阶段中的资金统筹、调拨和核算。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同的是,保险资金具有现金流不确定性、负债成本不确定性、融资成本高等特点。

中国A保险集团的资金业务情况也不例外,它具有分支机构5700多家;银行账户涵盖国内所有主要的商业银行;海量的资金收支笔数;客户数量近5000万,其中个人客户有4700多万,机构客户有280多万,经营现金流入990多亿,经营现金流出达610亿。

在此情况下,从管理的角度,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发挥集团整体资金优势,提高整体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效益,防范资金风险,切实推行以资金集中管理为核心的集团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已势在必行。

(2)A保险集团资金管理信息化与财务管理

海量的、巨额的且分散的资金,管理难度是巨大的。A保险集团资金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早在1993年就开始推进,在多年的摸索中建立起一套由“公司治理——监管要求一技术创新”三个层面组合起来的资金管理体系。资金管理模式的发展也经历了由最初的“看着花”,到收支两条线的“控着花”,直到2007年集团上市后逐渐建立的统收统支的“帮着花”三个阶段。

①1998年以前采用资金监控(分散)模式进行资金管理,总部对下属机构资金管理属于“看着花”

②1998~2006年,采用收支两条线模式进行资金管理,总部对下属机构资金管理属于“控着花”。

③2007年及以后,资金管理开始从“收支两条线”模式逐步过渡到“统收统支”的集中管理模式,总部对下属机构资金管理处于“控着花”到“帮着花”的中间阶段。

4. A保险集团资金管理诉求

根据资金管理规划,目前A保险集团将进入“统收统支”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随着公司保险市场的不断拓展及保险业务的持续增长,公司的管理架构也在不断的扩展,在建立“统收统支”资金模式的过程中,对原有的资金管理平台和系统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由于保费业务、日常报销、费用支付等每天的结算以万笔计算,集团资金结算效率比较低,没有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各公司的往来结算单据都是采用银行的正式结算单据处理,采用了网银,但业务处理分散,且无法与财务系统集成。

随着A保险集团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管理架构不断扩展。现有的系统未能有效考虑到集团的三级、四级管理。导致MBTS项目上马之前,很多业务数据在集团的保险系统内运行一遍后,还要通过手工方式登录财务系统重新录入。对A保险集团来说,对集团资金分布和使用状况的监控、协调是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而集团只能通过月底报表才能了解下属单位的资金情况,信息非常滞后,资金沉淀情况极大地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了财务费用负担。

迅速崛起的“A保险集团”在不断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了管理手段带来的制约。保险资金及其收支特征决定了集团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这样的工作仅仅依靠手工管理显然达不到要求。“谁来为保险公司保险?”,行业的特殊要求和公司面临的问题使A保险集团在信息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公司高层决定,以信息化手段给自己“买份保险”。A保险集团通过对比考察,从产品功能、开发IT平台及后续的实施服务等多个维度分析,最终选择了金蝶与工行的战略合作产品“大企业跨行资金管理系统”(MBTS)。(见图1)

四、A保险集团资金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A保险集团的资金管理变革,信息化解决方案不仅需要一个功能齐全、性能良好、结构合理的资金管理信息化平台,同时应建立与该IT运行平台配套的资金管理体系、资金管理层级和资金管理政策。

1. A保险集团资金管理体系

A保险集团的资金管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统一、一个集中”:统一模式、统一系统、统一政策、集中管理(详情见图2)。

2. A保险集团四级资金管理层级

A保险集团的组织层级跨度比较长,涉及集团公司——省级分公司——市级中支公司——县级(区级)支公司,资金管理要求能够匹配企业的业务层级需要,在核算上,从集团财务部门可以垂直管理到最下一级资金结算组织。为此,A保险集团建立了集团公司——子公司总部—分公司——中心支公司的四级式资金管理架构(见表1),各个层级在统一的资金管理模式、资金政策下,发挥不同的资金管理职能。

3. A保险集团的重点资金管理政策

(1)资金监控政策:总部每月定期通过财务系统监控银行是否及时完成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并特别关注资金结算量重要指标,如对账单日均余额、资金平均滞留天数、当月业务往来量、资金沉淀账户监控等。

(2)资金管理政策:严格银行账户的开户审批,禁止收支混用,统一资金预算和资金计划的编报,收入资金全额上划。

(3)资金考核政策: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沉淀,防范风险,对资金的划拨、到账、未达等情况设定效率比率,对资金管理人员提出考核要求。相关指标包括:保费资金到账率、资金上划率、收入资金平均滞留天数、收戴户资金日均滞留率、一个月的未达账笔数。

4. A保险集团资金管理信息化平台整体架构

为保障A保险集团上述资金管理体系、管理层级、管理政策的实现,应用MBTS系统,在A保险集团建立了相应的IT平台,其整体架构见图3。

5. A保险集团资金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功能

(1)集中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

集中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包括集中收付和收付监控,功能如下:

①自动归集分、支公司业务收款,进行集中分配管理;

②由总公司统一支付理赔款项,及时准确满足顾客需求;

③实时分析资金收付数据,准确准备支付资金;

④随时监控资金支付情况。

集中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的建立产生了如下的应用效益:

①保证集团业务支付及时、准确,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

②随时查看资金使用情况,有利于实时监控资金支付的状况;

③随时查看银行账户申请情况,有利于对账户的监控。

(2)安全稳定的跨银行支付平台

安全稳定的跨银行支付平台是指IT平台所嵌入的MBTS系统为A保险集团提供了强大的、综合的跨金融机构及不同支付模式的资金管理平台。在MBTS中,工行作为主办行,工行账户作为主账户,通过银企互联中间件,可以跨行进行资金的归集、支付,从而把不同金融机构的收付结算统一到一个结算平台上,大大降低了资金结算中的人为风险,加强了资金结算流程的系统监控。MBTS同时提供了十大安全保障措施(见图4)保证了系统运行和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安全稳定的跨银行支付平台的建立产生了如下的应用效益:

①减少了资金压力,有利于集团业务活动的顺利运行;

②提高了支付效率,有利于集团资金的快速收付、降低资金管理的成本;

③增强了支付安全,有利于资金数据完整和风险防范。

(3)协同高效的跨系统集成平台

协同高效的跨系统集成平台提供了跨系统间的业务收付信息的实时传送、费用报销信息的实时传送、会计信息的传送、收付数据实时交互等功能(见图5)。要实现企业多系统的业务数据无缝连接,降低重复录入工作量,需要一个能够把多个业务系统集成的数据交换平台,使管理系统产生的业务支付数据通过该平台进行支付后生成财务系统中的账务凭证。为此,对各异构系统进行了二次接口开发,最终实现信息的协同集成。

协同高效的跨系统集成平台的建立产生了如下的应用效益:

①解决了各系统数据之间脱节问题,实现财务系统随时能在资金支付系统获取相关财务数据,有利于加强财务核算的及时性、正确性及简便性;

②解决了各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的实时性问题,有利于加强财务对业务运营的监管。

五、资金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和效益分析

1. 资金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

A保险集团MBTS资金集中管理系统项目从2009年10月底开始实施以来,在A保险集团和金蝶公司的精心呵护下,现在已经完成了系统试运行工作,并开始了正式运行。从系统实施的角度看,先后经过两期规划开发,在基础业务上不断优化,建立了基于银企互联的集团综合资金管理平台,推进资金管理集中化,提高资金管理效率,解决跨行资金集中管理的难题,该项目已成功地完成了实施的前期工作。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A保险集团的实施人员和金蝶公司的实施顾问精诚合作,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系统实施的艰巨任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项目的历程可以充分体会到实施人员在实施期间工作的繁重和复杂。整个项目的实施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项目启动、系统定义阶段

①项目双方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企业原业务流程进行了讨论、整理,并最终制定出了具有A保险集团实际特色、符合EAS系统应用标准的新业务流程;

②根据确认后的标准业务流程,制定了A保险集团各业务类型处理流程及管理方案;

(2)系统开发、测试及培训阶段

①根据前期确认后的开发标准,在双方紧密配合下开始业务单据及银行互联接口开发工作,并有效控制开发进度及风险;

②在项目方法配合及公司总部支持下,完成了压力测试、集成测试、用户测试等测试工作;

③对客户产、寿险各个分公司一线操作人员进行了操作培训。

(3)数据准备、系统初始化及系统试运行阶段

①经过全面周密的数据准备工作后,系统进入初始化阶段;

②双方利用一周时间对组织架构、用户资料、权限分配信息做了归集与整理;

③在4月27日开始进入试运行阶段。

(4)系统切换及系统运行阶段

①通过项目双方的反复讨论和测试,系统于2010年5月19日正式上线;

②完成了系统运行中的报表需求定义及相关报表制作;

③对可能有问题的流程进行了改进,完善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使A保险集团的业务运作更加规范;

2. 资金管理信息化实施效益分析

目前,A保险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完成了试点上线工作,顺利完成了报销费用支付、业务集中支付、工资佣金集中支付功能的上线,系统目前已开通了包括工、建、交、招商等银行支付渠道。通过该资金管理平台的搭建,集团可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增强资金操作安全,有效防范资金收付风险,并进一步推进了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工作;通过与银行进行集团层面的合作,还可以明显降低银行手续费,为公司降低经营成本提供了条件。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们可以看到MBTS正在企业的应用中日益展现出它的优势:

(1)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资金支付流程的每一个环节;

(2)集团总部实现对费用的集中管理,提高了对费用的控制,加强了费用支付效率;

(3)企业人员充分了解了相关工作的流程并熟练地掌握了MBTS系统的应用;

(4)为企业理清内部业务、清除不良数据提供了机会和工具;

(5)帮助企业提高了分析、预测与决策的能力。

六、结论

(1)集团管理的重点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益是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企业集团实现财务变革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实施信息化是重要的环境保障和有力的工具。

(2)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缺乏资金将丧失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更谈不上发展和获利。从资金管理角度看,基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事后核算会计已经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从集团管控角度看,如何改善资金结构、加强资金风险监管,给企业提供足以支撑其长远发展的充足的、均衡的资金流是管理的关键;如何建立科学的集团资金管理体系,发挥集团整体资金优势,提高整体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效益,是我国大多数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目标。从A保险集团跨行资金集中管控平台的建设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化有效地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变革。

中国商业保险发展探究 篇3

关键词:保险深化 问题 对策

1、保险深化相关概念

发展中国家作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的金融行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金融深化理论也随之出现,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定的金融政策和环境而产生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往往也更多,如何取消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也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险作为中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受到国家政策的重大影响。

2、当前我国商业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2.1、商业保险产品自身结构

2.1.1、保险结构仍然是寡头垄断

我国的保险市场分为人寿险和财产险两种,但是无论是寿险还是财产险,我国国内的保险市场都是是一个寡头市场,市场集中程度非常高。相对于财产险极高的集中程度而言,寿险相对较为分散。

2.1.2、商业保险在区域布局上不合理

所谓商业保险的区域结构,实际上就是商业保险在地域分布上的结构。当前我国的商业保险地域分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一样,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均衡的状况非常明显。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商业保险的发展非常的充分,竞争也十分的激烈。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在西藏等偏远地区,商业保险的发展还非常弱,同时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有限,本身对于灾害的风控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农业方面的风险抵抗能力有限。因此西部地区巨大的商业保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需求空间非常大,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2、商业保险外部监督环境

2.2.1、我国保险产业发展战略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是对于商业保险发展的引导缺乏战略考虑,市场的逻辑是资源向经济集中地区流动,但是作为外部监管部门。政府对于商业保险的引导明显不足,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区域性不合理;其次是保险产品和保險类型的过度集中,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尤其以人身险和财产险为主,在投资型产品上也相对集中;最后是商业保险中市场占有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几个较大的保险公司手中,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保险市场竞争有限,寡头之间协议控制市场。另外在政府外部监管方面,目前商业保险行业的税收比例较高,这对于商业保险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2.2、我国商业保险监管制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是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不足,尤其是当前金融市场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的保险企业将资本投入到风险较大的其他金融产品之中,使得保险公司的保障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是对公司管理制度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监督不足,导致市场混乱,保险公司在市场的形象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市场质疑声不断。

2.2.3、我国保险企业产权改革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有一部分企业存在流于形式,公司的治理思路仍然是老一套。我国的很多商业保险公司都是原有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有着很浓厚的国有企业治理色彩,虽然在形式上是市场经济规律的治理模式,但是其真正的运行规则却与之不相符合。具体出现的问题就是企业内部权力缺乏制衡、公司的管理层和直接经营者在实现公司利益的同时也在为个人谋取利益,从而不利于企业发展。

3、我国商业保险深化的对策

3.1、调整商业保险的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要改变商业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结构,当前的商业保险市场主要由大中型保险公司掌控,为了能够丰富市场,增强保险市场的丰富性,应该加大对于中小型商业保险公司的支持,从而为市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的个性选择。同时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利用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保险公司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和服务网络。其次也是相对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支持商业保险的推广,在政策上和税收上给予适当的优惠,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商业保险公司进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的保险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加大政策性商业保险的补贴力度,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和更多的行业能够享受到保险带来的实惠。

3.2、完善商业保险监督体系

政府对于商业保险行业的监督室商业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与其他行业的监督一样,监督是为了促进发展,要防止政府过分干预从而影响企业发展的情况发生。

3.2.1、加强保险企业偿付能力和企业资产监督。偿付能力是保险行业得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强化对保险公司的资本约束;规范保险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实行企业负责人任职资格与偿付能力挂钩的评估制度,从而在客观上保证企业偿付能力。提高风险意识,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的关键步骤是保证资金的安全,尤其是当前金融市场异常活跃的情况下,应该规范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资金的异常流动。

3.2.2、强化企业治理,加强人员监督

加强企业治理首先是要规范企业产权制度,实现保险企业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同时让更多身份背景的企业进去保险市场。保险市场混乱和地位尴尬除了政策上的的失误更多的是商业保险企业本身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以及保险从业人员的不规范、不正当的行为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对于保险企业的市场行为,严格准入制度和事后监督制度,对于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

3.3、制度为先,积极推广普及诚信意识

保险市场的不诚信行为是限制保险市场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监督,市场主体和客体之间违约成本非常低是最根本问题。因此要在金融保险领域建立起完善的信用档案,超多一定程度的违约要承担相应的诚信违约责任。以制度为依托,建立起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广保险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推广,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有险可依。

参考文献:

[1]王绪瑾.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分析[J].保险研究,2009,01

[2]郭金龙,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2009,09

[3]姚志勇,夏凡.最优存款保险设计——国际经验与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12,07

作者简介:

探究中国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doc 篇4

报告目录第一章 农业保险基础概述1.1 农业保险阐述1.1.1 农业保险涵盖1.1.2 农业保险的特点1.1.3 农业保险的经营原则1.1.4 农业保险的实施方式1.2 农业保险类别与构成1.2.1 按农业种类1.2.2 按危险性质1.2.3 按保险责任范围1.2.4 按开办方式1.3 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区别1.3.1 经营目标不同1.3.2 发展动力不同1.3.3 盈利能力不同1.3.4 外部性不同1.3.5 强制程度不同第二章 2010-2014年国外农业保险行业运行态势分析2.1 2010-2014年世界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1.1 国外农业保险经营主要模式分析2.1.2 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特点2.1.3 国外政府对发展农业保险的干预2.1.4 国外农业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2.1.5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2 美国2.2.1 美国农业保险的历史沿革2.2.2 美国农业保险的经营特征2.2.3 美国农业保险的主要险种2.2.4 美国农业保险政策及组织机构2.2.5 美国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2.3 日本2.3.1 日本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3.2 日本农业保险发展特点及优势2.3.3 日本农业保险体系及运作机制2.3.4 日本发展农业保险的基本经验2.3.5 日本经验对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启示2.4 西班牙2.4.1 西班牙农业保险发展概况2.4.2 西班牙农业保险体系构成2.4.3 西班牙具有完备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2.4.4 西班牙政府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2.5.1 印度农业保险的发展背景2.5.2 印度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2.5.3 印度典型农业保险实例2.5.4 印度农业保险给中国的启示 第三章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运行环境解析3.1 2010-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3.1.1 中国GDP分析3.1.2 中国CPI分析3.1.3 中国农业相关数据分析3.1.4 存贷款利率变化3.1.5 财政收支状况3.1.6 殴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3.2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行业发展环境解析3.2.1 中国发展农业保险具有重要意义3.2.2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发展3.2.3 中国财产险业务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3.2.4 全国财产险市场秩序规范取得显著成效3.3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政策法规环境分析3.3.1 中国保监会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工作3.3.2 政策利好中国农业保险发展3.3.3 我国《农业保险统计制度》实施及影响分析3.3.4 农业保险立法的经营原则分析3.4 2010-2014年中国保险市场运行及影响分析3.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健康快速运行3.4.2 中国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3.4.3 2014年我国保险业实现减亏增盈3.5 2010-2014年中国保险营销状况分析3.5.1 现行保险营销制度改革的分析与策略3.5.2 殴债危机下保险公司营销兵团逆市大扩军3.5.3 中国保险行业进入“后营销时代”的体现3.5.4 保险市场顾客生涯价值最大化营销模式分析3.5.5 关系营销在保险企业的应用分析 第四章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行业整体运行新形势透析4.1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综述4.1.1 中国农业保险业特点分析4.1.2 中国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4.1.3 中国农业保险试点已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省区4.2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发展分析4.2.1 国家在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4.2.2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变迁4.2.3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4.2.4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4.3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的公私合作分析4.3.1 农业保险制度公私合作制

4.3.3 中国公私合作的农业保险制度存在问题4.3.4 中国公私合作的农业保险制度构想4.4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4.4.1 农业保险三大主体间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4.4.2 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4.4.3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4.4.4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体系的主要问题4.5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业的发展策略分析4.5.1 开展农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4.5.2 中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对策分析4.5.3 完善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配套措施4.5.4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4.5.5 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建议 第五章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及模式解析5.1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分析5.1.1 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整体概况5.1.2 直接保险经营机构5.1.3 再保险经营机构5.1.4 保险经纪公司5.2 2010-2014年我国各地对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有益探索5.2.1 商业保险公司的准商业性经营模式5.2.2 商业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联合经营模式5.2.3 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性经营5.2.4 农村保险相互会社的经营5.3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5.3.1 政策依赖性强5.3.2 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5.3.3 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缺乏5.3.4 与有关部门有效衔接不够5.3.5 社会认同度差5.4 构建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机制的对策建议5.4.1 完善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支持机制5.4.2 加强建立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5.4.3 建立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与有关各方的社会协同机制5.5 2010-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5.5.1 政府主导并由政府组织经营的模式5.5.2 政府支持下的农业保险互济合作社经营模式5.5.3 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5.5.4 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第六章 2010-2014年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探析6.1 政策性农业保险概述6.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性质6.1.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意义6.2 2010-2014年中国政策性保险运行总况

6.2.2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征6.2.3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情况6.2.4 中国各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6.3 政策性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分析与政府作用研究6.3.1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有效需求及供给分析6.3.2 中国农业保险中农民主体行为分析6.3.3 中国农业保险中政府的行为分析6.3.4 分析得出的结论6.4 2010-2014年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贴的分析6.4.1 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6.4.2 补贴的原则6.4.3 补贴的范围6.4.4 补贴的方式6.4.5 补贴的对象6.5 2010-2014年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5.1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6.5.2 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5.3 推广与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6.5.4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第七章 2010-2014年中国重点地区农业保险运行探析7.1 广东7.1.1 广东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7.1.2 广东省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新模式7.1.3 广东农业保险经营的经济学分析7.1.4 广东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7.1.5 广东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7.2 浙江7.2.1 2014年浙江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7.2.2 2014年浙江省为农业保险定制气象理赔指数7.2.3 经济学视角下浙江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分析7.2.4 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概况7.3 福建7.3.1 福建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发展7.3.2 福建省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发展特色道路7.3.3 2014年福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7.3.4 福建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保险7.4 湖南7.4.1 湖南农业保险高速发展7.4.2 湖南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7.4.3 湖南农业保险试点情况7.4.4 湖南建立现代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7.5 西部地区7.5.1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启示7.5.2 新疆农业保险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企业文化调查问卷.doc 篇5

**企业文化调查问卷

我们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调查问卷

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凝聚员工力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技术、品牌都可以模仿,惟一不可模仿的就是文化。**自成立至今,历经11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对未来市场的竞争,塑造、建设**文化势在必行。如果您热爱**,期望与**共同发展,那么就请您在百忙之中参与这份调查,为**的企业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填写说明:请如实填写您对以下问题的看法,以反映最真实的信息。

1.您理解的企业文化是()[多选题]

A.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

B.企业标志、标语、纪念品、文化手册

C.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D.管理理念

E.管理制度

F.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对我司目前的企业文化现状看法是()[多选题]

A.主导文化模糊,部门亚文化突出,各部门各有特点

B.价值观未能跟上发展的需要,倡导的精神过时

C.典型人物不突出,缺乏学习的榜样

D.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干多干少无差别

E.企业文化建设只是表面文章

F.领导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G.企业文化建设成共识,很有必要推行

H.有企业文化内容,但落实方面还有不足

I.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认为目前我司最大的优势是()[多选题]

A.领导远见卓识,决策能力强

B.拥有优秀的人才

C.管理独特、水平高、创新意识强

D.员工向心力强、士气高

E.规模大、设备设施先进

F.具有行业优势,及优秀品牌

G.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基础

H.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您认为目前制约我司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多选题]

A.市场开发强度不足

B.人才短缺

C.发展战略、方向不明

D.管理制度不健全,效率低

E.成本意识比较薄弱

F.公司形象宣传与推广力度不够

G.员工竞争与危机意识薄弱

H.缺乏系统、先进的企业文化

I.缺少团队意识与学习气氛

J.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认为目前我司最缺少的精神是()[多选题]

A.团结协作

B.勇于创新

C.艰苦奋斗

D.士气凝聚力

E.一切从实际出发

F.服务至上

G.诚实守信

H.公平公正

I.民主、温情

J.员工关怀

K.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您认为我司的企业文化具备了哪些特质()[多选题]

A.创新精神

B.团结精神

C.实干精神

D.奉献精神

E.勤俭节约

F.学习意识

G.服务理念

H.市场观念

I.竞争意识

J.危机意识

K.人才观念

L.质量观念

M.成本观念

N.效率意识

O.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对公司的企业目标了解程度()

A.很不清晰B.不清楚C.清晰D.非常清晰

8.您认为我司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强调哪些内容()[多选题]

A.优胜劣汰,以成败论英雄

B.团队精神,注重团结和凝聚力

C.创新精神,鼓励员工创新和合理化建议

D.实干精神,追求务实,干实事。

E.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F.以人为本,注重员工的学习和成长

G.,居安思危,危机意识,形成竞争和拼搏氛围

H.控制成本意识,倡导节约、节俭和减少浪费。

I.诚信,讲求诚信,言必行,行必果。

J.社会责任感,倡导家庭关怀,关心员工生活和工作。

K.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您认为我司的企业文化建设难点在于()[多选题]

A.缺乏动力,对企业文化建设没有达成共识

B.不知道如何做,没有牵头部门和组织人员

C.内部缺乏共识,没有人员愿意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D.找不到合适突破口,没有相应的载体

E.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员工比较冷漠

F.没有切实可行的企业制度

G.不清楚企业文化的含义

H.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我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多选题]

A.制度层面

B.业务水平(岗位技能、知识和态度)

C.同事关系

D.工作氛围

E.办公环境

F.价值理念层面

G.企业文化活动

H.文化产品、内刊、纪念品等

I.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您认为推广企业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多选题]

A.理念宣传培训

B.加强内刊、网络等文化网络建设

C.加强沟通渠道的建设

D.理念真正落实到制度中去

E.领导模范带头作用

F.树立文化标杆人物

G.开展一系列贯穿公司理念的活动

H.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您觉得什么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有效地建设企业文化,又被大家广泛接受([多选题]

A.晚会类(节日晚会、员工生日会、篝火晚会、沙滩露营等))

B.文化征文类(征文比赛、管理期刊、企业内刊等)

C.文艺特长比赛类(企业歌唱比赛、舞蹈比赛、书法比赛等)

D.球类比赛类(各类球类比赛)

E.运动会类(员工运动会)

F.联谊类(和外部企业员工联谊,企业内部跨部门联谊活动等)

G.旅游类(郊游、旅游等)

H.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可以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您对“团结、创新、实干、奉献”的理解。

探究中国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doc 篇6

教材分析: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这一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近现代美术欣赏与评述课,时间跨度大,期间派生的美术作品也随时代的变换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几个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要建立在对其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欣赏活动,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作品、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辉煌成就,初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隋唐、宋元明清的美术作品。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特点,学会分析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表现特点。

教学难点: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

教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讲述、引导等多种方法 学法:欣赏、讨论、评述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作品摹本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等,组织学生分组坐好。

二、教学导入

教师播放“秦始皇兵马俑”的视频资料,教师提问: 为什么“秦始皇兵马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

在它身上体现了哪些方面的价值?(图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局部)学生从美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历史价值等方面分析 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和本课知识点衔接起来。(课件展示时间段)

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

隋唐前文化(170万年前—公元589年)隋唐文化(公元589年—公元907年)五代两宋(公元907年—1368年)明清(1368年—1840年)

三、讲授新课

(一)、隋唐文化(公元589年—公元907年)

中国绘画史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是华夏文明永久的标签。播放课件并深入欣赏作品,了解隋唐绘画的特征(中国绘画走向成熟)视频播放阎立本《步辇图》,教师提问: 里边主要人物是谁?神态又如何?

主次人物的关系各自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

学生分析里面人物身份地位特征,神态等得出结论。(课件展示)

中国传统美术中最主要的审美评价标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南朝)谢赫:“气韵生动”

(二)、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07年—1840年)

1、中国绘画百花齐放:五代两宋

技巧成熟创作繁荣中国画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 欣赏作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教师手中展示实物摹本《清明上河图》找两名同学近距离观察,下边同学对照课本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比较分析,找同学回答感受,尝试解释作品的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作品,为什么《清明上河图》有着经久不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幅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注意看,教师适当给学生以提示,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体会和认识。

2、课件展示文人画作品(山水和花鸟)

和学生一起概括归纳文人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找一位学生代表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也可提问

历史背景:宋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繁荣,导致了社会对绘画作品的需求量增大,是在特定历史与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演变并逐渐成熟起来的

发展:文人画是宋代绘画中极富特色又在绘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画派,到明代形成重个性、重独创的一代文人画家

3、课件展示(明)徐渭《杂花图卷》

笔墨关系怎样?你能感觉到徐渭作画的风格吗?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试着分析一下 学生分析作品特点:笔墨淋漓,独抒个性

4、播放周杰伦歌曲《青花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课件展示)

“青花瓷”美术作品:古朴典雅,清新流畅,釉色晶莹厚润

实际生活中“青花瓷”的应用:书籍装帧和奥运会礼仪小姐的礼服以及青花瓷拍卖纪录 “青花瓷”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让学生感受青花瓷艺术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意义深远,人们对这一美术的珍视

四、流连忘返

课件中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再根据时间的顺序欣赏一组优秀的美术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作品 《灵岩寺罗汉彩塑》:体现了宋代雕塑高度写实水平《搜尽奇峰图》: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 宋瓷:典雅含蓄高贵朴实 明清建筑:沉雄深远

明清家具:款式简洁,大为线条式,清式家具,注重雕刻

五、小试身手

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来描述以“竹子”、“菊花”、“荷花”等题材的作品

视频播放教师的作画过程,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修养,并初步了解怎样画国画

六、学生练习,课件展示不同的美术作品

七、简单点评,欣赏教师的国画作品

八、总结中国美术特征

极为丰富和品类繁多的美术文化遗产,是体现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蕴含着人的本质力量、智慧、情感和志趣的精神产品。中国美术,追求一种象征意义和意境的表达,主张以形写神,以象表意;在造型上,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讲究气韵生动。这种美术文化既具有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不同时代、地区与个人的个性特征,从而构成中国美术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厚重的审美文化价值。

九、介绍当地文化:莒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并称齐鲁三大文化(课件展示)莒州博物馆和馆藏文物,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十、结束本课(课件)

珍视民族艺术 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反思:

1.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深层意蕴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有什么样的关系?

探究中国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doc 篇7

要想深入分析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并提出有关可行的建议,就必须区分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行为的性质。

随着《社会保险法》颁布,我国已将原先法律中所规定的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工作机构”改变为“提供社会保险服务”的机构。这表明,经办机构这一角色的扮演者已经不单单是行政单位,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行为也不再是单纯的行政行为。

“经办机构”的性质变化是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全面普及以及政府职能改革的大趋势,政府“垄断”管理的社会医疗保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引入专业、可靠、高效的管理机构势在必行。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商业保险市场的“主办方”,其自身所拥有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办法以及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是补充和改善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不足的“良方”。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商业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赔付比率、支付方式等主要由市场决定和调节,且主要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市场经济价值。但社会医疗保险是效率与公平的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自身特性要求盈利不可作为管理首要目标。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一管理的性质不可简单被归为行政性或商业性。在以往学者的观点中,笔者较为认可林森提出的管理是“公私合作性质”的这一观点(《社会保险法》2014年第8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基于公私合作性质,要求本文在法律问题探究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社会保险法的相关原理,更要将商业保险法原理应用其中。

二、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2012年,我国全面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力求大病医疗保险城乡全民覆盖。与基本医疗保险由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不同,此次改革中提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由政府以招投标方式,向商业性保险机构购买相关服务,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负责具体运作。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是持续深化医改的重大创新。在此之前,我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缓解各地面临的压力,相继出现“湛江模式”“太仓模式”等适合局部大病医疗保险管理的模式,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历史先河。

将商业保险公司引入经办机构的范围内,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模式、新关系,同时也引起了法律主体、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的改变。又由于我国在改革过程中使用试点的方式推进改革,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特色”的制度规范,但出现了制度规范的统筹层次低,法律文件形式内容不规范,文件发布主体杂乱等相关法律问题。下面本文将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分为以下几类问题:

(一)制度规范层次低,缺乏法律依据

在国内,这几乎是一个新的领域的开发,因此相关的法律规定几乎也是空白。虽然《社会保险法》《保险法》以及《民法》中少量的法律规定可以适用,但这些法律规定往往针对性差。由于我国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导致各地区执行过程中出现标准差异大,出现权利寻租,导致管理监督管理不规范,最终伤害各方利。自2012年我国提出全面改革社会医疗保险,加快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与提高服务水平以来,我国各地相继开始试点实施。各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以规范改革中的相关程序问题,但大多数文件都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文件,相关规定来源基本来源于市、县以及政府部门所发布的“红头文件”。中央也仅以几个简单的概括相关改革指导意见,但很可惜,并未细化商业保险公司如何参与及如何退出,商业保险公司经办收费标准,以及具体相关流程问题。

文件内容的大而化之,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给地方的实际操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与余地,但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地区统筹计划水平层次不齐,商业保险公司以及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若这一管理想要长足地发展,就必须转变无法可依的局面。

(二)各主体间法律关系不明确

首先,主体间法律关系不清晰。此次大病改革与以往改革最大不同就在于,首次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作为新的主体进入社会医疗保险原有的法律关系中,使得原先单一法律关系变得复杂。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基本法律关系在试点运行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巨大的疑问,也是未来发展规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首要法律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2012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政策文件中已经明确规定出商业保险公司的基本承办模式,即我国采取较为灵活的合同方式规制双方责任。这就意味着,双方自由的空间较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合同各方责任不明确。笔者在本文一开始就探讨过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性质,即“公私合作”性质,这就意味着双方所签署的契约不是简单的民事合同。又由于社会医疗保险的特殊性、商业保险公司的市场性特征,以及基金管理等一系列特殊问题,简单的行政合同权利义务也无法将其囊括。因此,法律给出相关的特殊规定,以法律规范商业保险公司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而保障这一制度的长足发展。

(三)商业保险公司准入退出机制不明确

首先,什么样的商业保险公司能够成为合格的管理主体是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社会医疗保险想要成功的一大关键,对商业保险公司自身的资质考察是尤为关键的。但是,由于我国并没有相关的文件和法律对其有一个合理的规定,使得各地对于商业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不一,这使得很多规定的最终决定权变成了政治交易的目标,为权利滥用以及贪污腐败留下了空间。中央在《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应当具备的条件,虽然文件中有相关规定,但是,这份文件并没有明确量化规定给各级政府考察商业保险公司的资格提供依据,同时使得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在竞争招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最终有很大概率使得相关招标工作不透明、不公正。

其次,商业保险公司的退出机制缺失。我国规定:“基金运作盈亏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基金一旦亏损,势必会影响到社会保险的管理质量,这时部分原先中标的商业保险公司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不得不退出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商业保险公司的退出如同公司解散或破产一样,是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考量标准和相关程序规定的。比如什么样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公司应该退出?何时退出?退出后的相关工作又有哪些呢?退出后的责任如何分配?这些问题我国在现在的相关法律规定中都是空白,虽然我们遵从双方的相关合同约定,但是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势必会造成市场的混乱,最终将伤害到各方的利益。

(四)经办管理费用机制缺失

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工作的主动性是管理效果好坏的关键,但从中国保监会的调查情况来看,各基金的经营状况不佳,都处于亏损状态。由于我国在过往几年中始终处于试点实施阶段,各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所达成的协议中关于管理费用的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各异。且由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各地区差异也较大,如陕西部分地区规定为运行基金总数的3%,但在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管理费用可达到7%。同时,由于没有相关的规定约束,政府拖欠商业保险公司管理费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严重打击了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损害了商业保险公司的利益。

(五)监督、考核标准缺失

监督和考核能推动商业保险公司管理工作健康且长期运行。确定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考核内容,以及量化考核标准是解决监督和考核核心。

从监督考核的主体上来看,社会医疗保险所牵扯的政府负责部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民政部门、社保部门、卫生部门、财政部门等,因此谁是监督检查和考评的主体部门呢?而商业保险公司原本的监督监察机构———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在此项工作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监督角色呢?从监督内容上来看,必须分清哪些是主要的监督内容,以及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哪些行为必须透明化,同时也必须注意保护商业保险运作的独立性以防行政的过度干预,导致最终商业保险的运作行政化的风险。从考核内容出发,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哪些考核内容能真正反映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管理的实际状况。与此同时,我国现有考核内容的可操作性低,从以往的考核经验来看,各地考核标准往往是模糊的,人为因素的影响性比较大,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少,因此很难正确地反映出相关管理的质量。

三、完善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立法建议

从法原学理上来看,法律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之一,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我国的政策,还是政府部门所发布的指导意见都没有体系性和系统性,甚至在某些时候会产生冲突。而完整的法律体系将避免各规定之间的冲突,它的稳定性也将为相关管理保驾护航。因此,建立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律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在我国若要建立相关法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高立法层次

现在处于我国全面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全国各地急需有一个统一的法律规定为各地工作的推行提供依据与参考,提高立法层次势在必行,理由如下:

第一,商业保险公司的管理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更重要的是政策的稳定性、协调性和规范力度。只有将政策法律化,才能真正地贯彻执行,为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社会医疗保险的运行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公民基本权利行使的质量。商业保险公司的加入解决了管理的难题,进一步确保了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使,而立法的完善进一步确保了管理的良性运转。

因此,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解决相关问题最为完美的结果。但是,一部法律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从目前的实际状况出发,当前最为合适的立法等级为“行政法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制定更高层次法律的条件尚不成熟。相关的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法律关系,它包括资金筹集环节上的参保者、各级政府,以及监督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同时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内容涉及面广泛。因此在全面推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初期,需要较为具体的规定,而高层次法律往往是高度概括的,因此在指导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阻力。第二,出于司法资源的成本效益考虑。单独立法将浪费我国的现有司法资源,这方面的相关制度本质上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一部分,因此不适合割裂开来单独立法。

(二)明确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

就政府而言,这一制度的出现是一次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次转变中,政府已经作为一个“委托人”将整个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委托给了商业保险公司,同时双方签订契约,这就意味着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是“委托关系”。同时,由于社会医疗保险自身的特殊性和政府本身的性质,政府也是一个“监督者”,从“操作者”到“委托人”和“监督者”的身份转变,要求政府的权利义务必然发生改变。从权利的角度来说,政府的基本权力包括:监督权、制定政策的权力、考核商业保险公司的权力等;主要基本义务包括:支付管理费用、协助保险公司收取保险费用、提供被保险人相关信息等。最关键的是,政府在行使自身监督权和考核权时,不应过度地干涉商业保险公司的工作,在行使自身权利与权力中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就商业保险公司而言,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公司自身运行健康保险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此,商业保险公司不可一味地只追求商业利益。多个政策中指出,商业保险公司要“保本微利”,这一规则将有效地防止商业保险公司一味导致追求利益,虽然不可一味地追求利益,但是如果管理者从管理中无法获得应得利益,也将极大地打击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微利”的程度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既要保证医疗保险的质量,又要提高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商业保险公司也要保证自身运行的透明度。但是,商业保险公司毕竟是企业,这也就意味着在公开透明的过程中商业保险公司有保护自身商业秘密的权利。以上分析,商业保险公司的基本权利有:获得管理费用的权利、运行基金的权利、从基金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获取公民基本信息的权利、拥有商业秘密的权利等;主要义务:接受监督、公开账目、接受考核、自负盈亏、提供服务。

从权利义务中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之间不是《民法》以上的合同关系,也不是《行政法》中的特许经营,这一法律关系应结合,权利义务内容重新定义。

(三)细化商业保险公司的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

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准入标准一直以来不是十分明确,商业保险公司的资质是决定商业保险公司所提供的管理服务的重要标准,所以严把入口十分重要。因此,在制定相关法律条文时,要避免“较强”“完善”等无法考量的词语出现。同时,中国市场上保险公司的数量大,而从现状来看对商业保险公司的最终考量权限已经发放至“市”。从对英国的准入规则的分析来看,对商业保险公司的考量应该收归更高层次的政府部门,这样有利于对商业保险公司更全面的考察,根据上级对商业保险公司的考察划定一定的范围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已经筛选出的保险公司中进行招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遵从竞争机制,又可以避免各地由于利益关系而有指向性的制定标注。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也可将首批的筛选权力归更高层次的政府,根据实际状况进行首批筛选,筛选出一定数量家保险公司,再由各地政府根据各地情况对这些商业保险公司进行招标。

就退出机制而言,我国改革还处于初期,这一问题还未凸显,但由于商业保险公司自负盈亏就意味着在后期运作中有商业保险公司无法胜任,面临着退出。在这一问题上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前后衔接的问题,具体是指前一家商业保险公司和后一家保险公司的工作衔接问题。我国相关政策中要求保险公司的合同履行期限至少为三年,但下一轮的招标一定不可等到三年合同期结束后再进行,若前一家公司要退出管理,则需要提前一年通知保险公司,做好交接工作。

(四)建立健全商业保险公司的经办费用机制

为了更好地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落实管理工作,政府应当向商业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管理费用,这既是维持管理工作进行的保障,也激发了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经办费用主要面临区域差异大和政府拖延支付的问题。

第一,针对区域差异大的问题而言,各地区的商业保险公司的基金规模不同、管理成本不同,不宜应用绝对数额将各地区统一。因此,应该根据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计算以基金总额和参保人数作为参考,制定出合理的百分比区间,商业保险公的管理费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在规定的百分比之间进行计算,同时为了贯彻中央的“保本微利”思想在保障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可对管理费用设定一定的上限。

第二,针对政府拖欠费用的问题而言,政府拖欠费用主要原因为政府相关款项并非转款专用,同时商业保险公司对政府部门相关工作流程的不熟悉,往往就会出现长时间审核不通过,拿不到相关费用的状况。因此,要确定统一的责任部门,由相关责任部门协助商业保险公司完成相关款项申请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流程,由政府部门内部相互协调,加快拨款的效率,同时各地必须建立专项款专用制度,保障管理资金充足。

(五)加强各方对商业保险公司工作的监督

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商会医疗保险管理必须透明,各方应加大对其工作的监督,减少工作中的灰色地带,促进商业保险公司的工作。

监督应有多种方法,第一,政府监督。政府作为社会保险的主导者,有权利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尤其是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使得监督工作有据可依[1]。同时定期的检查和突击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充分利用保监会对其进行监督。作为我国对专门的监察部门,保监会最为熟悉相关工作流程,因此,更应该充分履行自身的监管义务,加大对行商业保险公司的有效监督。第三,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医疗保险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大众的监督,确保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监督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监督管理要制度化,公开化,做到“三定期”,即定期审计、定期检查、定期公布,加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第二,将关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信息实时公布;第三,加大法律处罚力度,对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的公司以及个人进行处罚,严重的违规行为将禁止个人或企业参与管理工作。

(六)建立系统量化考核机制

对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是确保制度可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将有效监督商业保险公司相关工作,同时督促其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但从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来看,考核商业保险公司的标准各地区层次不齐,同时考核标准模糊。因此,应该以法律形式量化相关考核标准。第一,要注意考核指标的系统性,做到科学分类,形成有机整体[2];第二,统一评估指标的含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指标要与相应的财务指标、职能部门的统计指标相一致;第三,综合考量社会医疗保险主办单位和经办单位的利益关注点;第四,要注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要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信息资源,以便于社会保障统计信息的组合、筛选和加工[3]。考核内容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经办业务的效率与效果目标考核、风险管控与可持续性目标考核、服务质量目标考核。

摘要:自商业保险公司被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范畴内以来,从区域试点开始至今各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同时凸显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存在法律盲区。从法学角度分析相关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制度现状,重点探究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之间存在的法律问题,将有助于提出问题的修改建议,以使相关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关键词:商业保险公司,社会医疗保险,参与管理,立法

参考文献

[1]朱铭来,陈妍,王梦雯.美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评述[J].保险研究,2010,(11):154.

[2]邓大松.社会保险:第3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浅谈中小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篇8

一、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现状

(一)过分注重生产绩效,轻视企业文化建设。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尤其是其下设的分支机构认为中小企业只是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在初级阶段不过分注重生产绩效地话,那就很难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扩大,从而一头扎进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无暇顾及企业文化建设或者未意识到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二)企业文化过分打上领导风格烙印,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但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宜过分打上领导风格的烙印,中小保险公司的领导变更相对频繁,一旦领导变更,企业文化也会随之改变,在领导的更替中,企业文化也会一次次萌芽,一次次消亡。所以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应既有领导的风格,更有员工的参与,从而维持企业文化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急功近利,走形式化建设企业文化。走形式化建设企业文化可以说是我国当前中小保险公司建设企业文化时犯的一个通病。可能是一些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对企业文化的投入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期望通过办几期刊物,开展几次活动就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涨,企业的生产绩效大幅提高。然而结果总是只有投入并未有真正产出。

(四)企业目标定位过高,企业文化建设难度大。一个科学合理地企业目标可以激励员工不懈地努力创造卓越的业绩,有利于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一个过高的、不合理的企业文化反而会使员工产生挫折和沮丧感,不利于企业文化地建设。一些中小保险公司领导片面认为高目标地定位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更具有长远性,员工也会更有积极性,而忽视了企业目标定位过高会加大实现的难度,员工很难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意义

(一)加强中小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是适应保险业做大做强

的需要。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金融企业在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保险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较多,这些经营上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上的差距,在经营决策中不能充分用先进的文化作指导,特别是保险企业经营中的低层次恶性竞争、低水平价格战,一些违规和违法行为,更是没有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的直接后果。因此,摒弃保险企业中落后的经营文化观念和管理方法,坚持用先进的文化作指导是解决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中一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中小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是适应客户的需要。当

前,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家金融企业都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竞争的主要目标,而市场份额的核心是客户资源、特别是高端或者高净值客户的忠诚度,高端客户并非首先以价格的高低为选择依据,企业的文化、品质、信誉等等软性资源对于高端客户而言更为重要。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既是公司本身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客户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的需要。

(三)加强中小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

需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创建企业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大力创建企业文化,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实践证明,保险企业文化是推动保险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企业文化有助于物质文明的建设。保险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通过运用文化的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積极性,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为保险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二是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保险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它运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倡导企业精神来引导员工树立理想和信念。所有这一切,对提高保险公司职工政治、业务、文化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三、应该怎么建设中小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

(一)围绕以提高经济建设效益为中心,开展人本化管理。任何一个企业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围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否则,如果经济效益不够理想,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同样,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也不能脱离了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而需要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企业文化发挥其内在地巨大作用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企业内部实行人本化地管理就是一个企业效益与文化建设结合的有效途径。在企业内部实行人本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地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可增强企业地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从企业地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地企业文化。企业要想留住优秀的员工,就要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这要求企业要具备足够的亲和力和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是指与组织的实际状况相符合,能够有效调动员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获取最佳效益的一种集体意识和价值规范。中小保险公司制定企业文化一定要力求实效,力戒浮华,只有与本企业状况相符的合理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使员工在奋进重获取成就感,感受组织归属感。

(三)领导人要全面提升素质,正确引导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雏形刚开始大多来自于企业主的某种直觉,并随着这种直觉式的管理方法运用到约束和指导员工,融入到企业的管理行为中,逐渐形成了企业自己独特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就是早期的企业文化。中小保险公司大多属于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文化还未真正形成,企业领导人、分支机构负责人、中层管理者应抓住这个比较好的时机,全面提升个人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加强专业的业务知识学习,并把自身好的素质运用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引领企业文化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制度管理与思想约束相结合。企业文化相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它属于非制度管理内容,它对员工的管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精神引导和价值观的规范,与制度相比它并不具有强制性的作用,它的效果侧重”柔”而不是”刚”,可以说企业文化就是运用思想、意识的力量来对员工实行管理.但是由于中小保险公司处于企业文化的创建阶段,企业文化还不够成熟,其约束力和规范作用还不足以能够对员工实行有效管理。中小保险公司必须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刚柔并济,才能既保证组织正常运转,又能保证企业文化的建设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五)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员工确定个人成长的方向,找到现存的不足,获取组织的支持;使员工与组织加强沟通与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员工与组织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将企业的目标与员工个人的目标相结合,形成合力推动组织文化的建设.由于中小保险公司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员工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还未进行有效的整合,肯定存在一定的相背离,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明确性.通过建立规范的绩效体系,一方面为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晋级、增资提供了客观依据,使组织管理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励员工,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促使其提高自我能力和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主不能急功近利,采取走形式的方法。一个企业文化就是本企业的一个共同意识集即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认识观。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使其与某一特定的意识形态相符合是一件十分艰难和漫长的事(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希望通过几次与员工的沟通,开几次员工的娱乐大会或创办几期企业内部的刊物就能把企业文化建立起来,就能统一员工的意识,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建立了“企业文化”也是不可靠的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文化首先就应该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准备。通过不断的共同努力,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一种本企业的独特的共同意识即企业文化。

上一篇:体育比赛开幕式议程下一篇:员工关爱面谈问题